新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5七律 长征】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七律·长征》 人教部编版
1.谈话揭题,读通读懂古诗同学们,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我们就会想到:新中国的建立,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然而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那么同学们你们了解长征吗?现在让我们一起领略这首气魄宏伟的七律诗《长征》。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这首诗,把这首诗读通、读准。
(让学生自由地读2分钟)2.介绍“七律”,这是一首七言诗。
所谓的七言诗就是七言八句。
言,就是字,每行有七个字,一共有八句话。
就是七律。
七律诗中间四句两两相对应,而且朗读的时候还有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
3.出示中央红军的长征路线图。
毛泽东主席是亲自率领红军长征的一代伟人,他回顾所经历的千山万水,心潮澎湃,写下了气势磅礴的诗篇——《七律长征》。
(板书课题)4.初读诗歌,感知内容。
请同学们根据投影以及书中的相关资料,再次初步感知诗歌内容,说说诗歌中的哪个字哪个词哪句话给你留下了深刻的感受?按照下面的格式说一说:(投影)当我读到时,我仿佛看到(感受到)。
5.同学间交流读诗心得,谈感受。
6.现在让我们一起感受红军在长征路上所经历的苦难与红军战士们的壮志豪情。
大家再来读诗吧。
(二)赏读,领略诗歌意境师:全诗虽然仅有56个字,却向我们展示了长征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现在让我们再读读诗句,并结合自己了解的课外知识,说说诗中描写了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哪些艰险经历?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的出示)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交流)师:请同学们自由地认真诵读全诗,这两句诗句概括了全诗的主要内容——也就是中心句,请用笔把它画出来。
你们都是画的这两行吗?(板书:远征难)理解“万水千山”“只等闲”,谁来说说这两句的意思?谁来读好这两句?(指名读)谁愿意读?我们一起读。
(齐读)第1句语气要坚决,充满信心,第2句后面轻读,读出当作平常事的平淡语气。
2.“五岭/ 逶迤/ 腾/ 细浪,乌蒙/ 磅礴/ 走/ 泥丸”。
【部编版】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 长征》精品教案(表格式)
5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2.了解诗体:像《长征》这样的诗叫做——七律。
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每一首诗是8行,每一行7个字,第2、 4 、6、 8句最后一个字需押韵。
3.关于长征,大家课前都做了预习,谁来说说。
(生交流)若让大家用一个字形容长征历程会用?(难)(板书:难)长征途中红军历经了许多磨难,这是一条漫漫长征路。
现在再来读一读课题,你会怎么读?(深情):七律·长征(缓慢):七律·长征新课教学()分钟二、朗读感知,了解诗歌内容1.指名读古诗三遍,纠正字音。
正音: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指名读)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当中的2个生字,看看读得是不是正确。
2.谁来给他一些建议。
请你举个例子读给他听听,好吗?你能再综合同学们的建议,更好地把这首诗再读一遍吗?3.齐读:让我们一起把这首诗读出来。
【课件4】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自主探究,明确诗歌大意1.默读,静思大意。
联系书上的注释、插图以及查阅过的各种资料,再次默读《长征》,想一想,这首诗大概什么意思。
思考完后从有目的地自读三遍,再指名读、指导再读、齐读,让全体学生都能把诗读通读顺;从诗题的味道,再到学生读诗的味道,教师范读的味道,学生再齐读的味道,让全体学生都在初读全诗的基础上得到了充分读诗的机会。
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说说读懂的,提出疑惑的并尝试解决。
(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2.你读懂了什么那句诗?(生试着说说意思)哪些地方还不理解呢?预设:(1)a “逶迤”与“磅礴”的理解。
b“腾细浪”与“走泥丸”的理解。
c “云崖暖”和“铁索寒”意思。
d“万水千山”虚指,如“万言千语、万险千阻”。
3.明确诗意:【课件5】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5《七律.长征》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课前导入上节课我们熟读了这首毛泽东的七律诗,了解了大概意思,今天让我们走进这首诗,去感受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二、学习诗歌,品悟诗情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①你从哪些词语中读懂了红军长征很难?A、万水千山 B、远征难②你能读出长征的遥远与艰难吗?③那你又从哪里读懂了红军战士不怕难呢?(只等闲)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①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艰难?A、五岭逶迤B、乌蒙磅礴“乌蒙磅礴”,你看到了怎样的山?(板画帮助学生理解。
) 你能读出这种气势雄伟感觉吗?②那你又从哪里感受到红军战士的不怕难呢?A、腾细浪逶迤的五岭在红军战士的眼里,只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
B、走泥丸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只是滚动的泥丸。
C、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只是翻腾的细浪、滚动的泥丸,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③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一读。
④同学们,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仅仅是这两座山脉吗?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了18座这样巨大的山脉,翻山越岭,长途跋涉,何等艰难,可红军的回答是──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的艰难?A、云崖B、大渡桥横铁索寒①(出示:铁索桥静止画面)谁了解泸定桥?②站在江边瞅一眼,你心里有什么感觉?③那冰冷的铁索,那湍急的水流只要看一眼,就已经让我们不寒而栗,更何况对面还有凶狠的敌人,用机枪疯狂地扫射着!那红军又是怎样对待的?想看看那激烈的战斗场面吗?④看录像,谈感受。
⑤读出感受。
(2)你从哪里感受到红军战士的不怕难呢?暖①(出示金沙江图)②面对这样险峻的金沙江,为什么给红军感觉是暖的?(天气暖,巧渡金沙江)③听故事,谈感受?(机智勇敢)板书:机智勇敢④有感情地读。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①[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
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区交界处。
②[乌蒙]即乌蒙山,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
③[金沙]即金沙江,指长江上游从青海省玉树县到四川省宜宾市这一段。
④[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⑤[大渡]即大渡河,位于四川省中西部。
⑥[岷山]位于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处。
⑦[三军]这里指红军队伍。
________本诗作者毛泽东。
【篇二】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教案1教学目标:1.认识“逶”、“迤”等6个生字,会写“崖”、“渡”2个生字。
会理解“逶迤、磅礴、泥丸”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诗句的意思,在朗读课文中读出磅礴的气势,并背诵课文。
3.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难点:(1)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并读出磅礴的气势。
(2)了解文章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
教学准备:1.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录象。
2.播放《长征组歌》。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播放歌曲《长征组歌》,将学生带入红军长征的艰苦岁月。
板书:5.七律长征2.解题。
(1)七律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2)国民党*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围剿”。
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
2023最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8篇】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8篇】作为一名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牛牛范文为您精心收集了8篇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及教案,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五年级语文教案《七律长征》篇一[教学目标]:1、正确理解下列词语: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2、理解诗意,充分感觉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3、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七律诗这种体裁的感性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1、教学多媒体及课件。
2、学生查找有关长征的资料并自学生字词。
[课前预习]: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2.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懂课文。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走近长征。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首七律诗——《七律·长征》.师:长征是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光辉历史,齐读课题——师:长征是国人引以为豪的一段历史。
齐读课题——师:七律长征的作者是一代伟人毛泽东。
让我们一起怀着崇敬的心情呼唤他的名字——师:你对长征又了解多少呢谁来说说(指名说)师小结: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
1935年10月,红军主力终于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带着你的理解,我们一起走进《长征》.二、初读诗歌,感知大意,质疑问难(一)正确,流利的朗读诗歌师:请同学们翻书80页,朗读诗歌,把诗读通顺,生字读准确。
统编小学语文六上第5课《七律长征》教学设计,重难点解析
七律·长征一、背景知识背景知识一: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政府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
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
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
背景知识二: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期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红军长征路线图:背景知识三:《菩萨蛮·大柏地》创作背景《菩萨蛮·大柏地》创作于1933年夏,大柏地在江西省瑞金县城北30公里,1929年1月,毛泽东和朱德率领红军从井冈山出发,2月10日同追来的国民党军在大柏地打了一仗,大获全胜。
1933年夏天毛泽东重新经过大柏地,触景生情写了这首词。
这首词以欢快的笔调,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大柏地雨后的壮丽景色,全词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的革命豪情,表达了革命者对战争、对美的看法。
二、诗意理解《七律·长征》⑴七律: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⑵等闲:不怕困难,不可阻止。
⑶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⑷细浪:“把山比作‘细浪’、‘泥丸’,是‘等闲’之意。
【部编版】统编教材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5.《七律·长征》教学反思一《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1935年长征即将胜利结束之时写下的一首七言律诗。
全诗气势磅礴地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勇无畏和积极乐观的革命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的豪迈情怀。
我的教学内容可以分为两大板块展开,一是读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中情感并感受对比。
二是拓展毛泽东其他的诗词,意在帮助他们更多地了解毛泽东诗词的特点。
而在第一大板块中,则是从体会“远征难”、“只等闲”入手。
就是这么艰难,红军却看作平平常常的小事,这是多么强烈的对比啊,这样的对比,更是让我们感受到了红军的英勇无畏和诗人的乐观豪迈。
整堂课的教学,我始终围绕“读”来展开,让学生结合图片、视频等资料,结合自己的感受来读,一次一次地读,学生不断练习中慢慢找到感觉,读得越来越好,在这个过程中既领会了诗句的意思,又体会了诗中表达的情感。
整堂课下来,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学生们的表现可圈可点。
静下心来反思,这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课前自己认真研读教参,钻研教材,制定了比较恰当的教学目标,恰当地使用了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
但细细反思,觉得自己仍然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改进和提高。
一、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自己的语感还不够好。
以后多多去学习优秀的课例,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
同时,对学生朗读的引导要更有针对性,要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才能让学生在读中领会诗意,体会感情。
二、教学机智较缺乏。
课堂上怎样巧妙地点拨、引导、激励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更多的孩子积极、踊跃地展示自己,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点还需要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细细思考,不断总结。
在孩子回答的时候出现错误,要及时的给予纠正。
当然教育机智、应变能力的习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
三、对全体学生的关注做得不到位。
我在教学过程中就没有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可能当时心里想的就是自己的教案,课堂中自己的视野还不够开阔。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5 七律·长征】精品教学设计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5 七律·长征】公开课精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写“律、崖、渡、索”4个字。
2.朗读课文,读出磅礴的气势。
背诵课文。
3.领悟诗句表达的情感,感受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能试着读出磅礴的气势。
背诵课文。
能说出诗句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律、崖、渡、索”4个字。
2.朗读课文,能试着读出磅礴的气势。
3.能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远征之难。
【教学过程】一、走近长征,反复诵读1.资料补充,引出课题。
(1)引导:它是一部中国革命的史诗,一个传扬世界的神话。
它就是二万五千里长征。
你对长征有哪些了解?(2)学生畅谈。
(3)资料袋补充:长征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1934-1936年由长江南北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
2.认识诗体。
(1)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总共几行?每行几个字?(2)小结:像这样每首八句,每句七个字的诗叫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3.一齐朗读。
(1)读准读顺。
①学生反复自由读诗。
②指读,相机指导读音。
③书写指导:崖、渡、索,注意“崖”下方是两个“土”,“索”下方不是“系”。
(2)读好停顿,读出节奏提醒节奏:这是一首律诗,一般按照223的节奏停顿。
如: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二、整体感知诗歌的情绪基调1.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诗歌,画出表示地点的词语。
(2)根据学生反馈,板书:五岭、乌蒙山、金沙江、大渡河、岷山。
2.朗读提升。
(1)引导:红军在两年左右的时间里,穿过了11个省,翻过了18座大山,跨过了24条长河,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面对千难万险,毛主席这样写道——“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出示第一句)(2)指名读第一句。
相机引导学生说出“等闲”的意思:寻常;平常。
感受乐观、无所畏惧的基调。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三、深入研读,体会“远征难”1.“千山”之难(1)学生诵读诗歌。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课七律长征优质教学设计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集体备课教学设计第5课七律长征语文要素1.朗读课文,读出磅碡的气势。
背诵课文。
2.领悟诗句表达的情感,感受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教学重点能说出诗句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能说出诗句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律、崖、渡、索”4个字。
2.朗读课文,读出节奏和韵律。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感知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题目,了解长征1.导人课文题目。
课件出示;1934年10月,由于革命战略转移的需要,中国工农红军开始了一年之久,纵横十一个省,长达二万五千余里的长征。
1935年10月,在红军长征胜利前夕,毛泽东满怀喜悦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2.了解长征。
(1)对于长征,你有哪些了解?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过渡语:是啊!同学们,正如大家所说,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一次伟大的壮举。
(2)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
(3)教师引导: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1934年10月,红军不得不撤离中央苏区根据地,从福建的长江、宁化和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开始长征,北上抗日。
其他红军部队也被迫撤离原来的根据地,先后开始长征。
党中央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撒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在毛主席指挥下,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
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艰苦,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迫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 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
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甘肃会宁地区,与第一方面军会合,长征胜利结束。
毛泽东主席在回首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时,不禁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七律・长征》。
(板书课文题目)(4)了解七律,读好诗歌题目。
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共几行?每行几个字?(提醒学生朗读时注意“七律”和“长征”之间的停顿)明确:像这样每首八行,每行七个字的诗叫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学设计第1篇】【设计理念】新的课程理念提倡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书面文字、观看音像资料、选择和把握重要信息的能力,这个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每个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
本教案依据课文自身的特点,在开发教学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方面做出尝试,在教材的许多疑难处、"留白"处,引导学生思考,补充大量相关的信息资料,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深化情感。
【教材分析】《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长征胜利后,满怀激情地回忆红军队伍在长征途中排除万难的典型事例,表现了我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激发学生向红军战士学习,培养不怕困难的奋斗精神。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结合课文弄懂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重要词语意思、理解诗句包含的'内容。
2、情感目标:理解诗意,充分感觉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3、能力目标:通过多媒体课件,深情悟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1、关于长征的照片、电影片段制作教学多媒体及课件。
2、学生查找有关长征的资料并自学生字词。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简介长征知识1、播放录相,激发学生学习热情2、简介律诗及相关长征知识,让学生汇报交流收集的长征知识【设计意图】学生对长征知识较陌生,利用多媒体课件能拉近与历史的距离。
汇报交流搜集的资料,意在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未成曲调先有情”,既让学生产生了学习的热情,又为接受长征精神的洗礼作铺垫。
二、讲读结合,引导学生感知诗意1、播放范读录音,掌握好韵律2、汇报生字词自学情况,评比自学标兵【设计意图】高年级学生应该具备自学字词的能力,汇报的过程显现学生动手能力、搜集资料的能力、组织语言处理信息能力,汇报的过程也是自学方法交流的过程。
2023最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9篇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9篇作为一名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内容是壶知道为您带来的9篇《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及教案》,可以帮助到您,就是壶知道最大的乐趣哦。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教案篇一设计意图学生都会有自己不喜欢阅读的文章。
作为一篇优秀诗作的《七律长征》可能会因为与学生所处的时代背景相差甚远而不被学生所喜欢。
如何引导学生喜欢它并能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获得新的体验与发现教师必须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疏导学习情绪,找准体验的切入点,结合学生生活阅历设计体验环节,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阅读一旦有了体验目标,学生就会因诗中的喜悲而变色,因诗中的山水而心动,会因诗中的寒热而共鸣,如身临其境,人文合一,百感交集,诗的艺术感染力才真正体现出来。
而学生也不再是仅仅学会了一首诗,有了自己对诗的独特理解和体会。
教学目标(总)1. 正确理解下列词语: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2. 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七律诗这种体裁的感性认识。
3.充分感受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前准备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第( 一)课时教学目标正确理解下列词语: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
读通诗歌,理解诗意。
教学重点读通诗歌,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读出节奏。
课前准备教学流程一。
揭示课题,导入新课(1)谈话:毛泽东是我国第一代领导人核心,是我国著名的诗人,革命家,外交家,今天我们就学习他写的一首诗《七律长征》.板书课题。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5 七律 长征》教学设计
5《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会写“律、崖”等四个字。
2.朗读课文,读出磅礴的气势。
背诵课文。
3.领悟诗句表达的情感,感受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教学过程开场:屏幕前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浙江路小学的孟婷婷老师。
今天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学习六年级上册第五课《七律•长征》。
(一)单元导读,整体感知让我们先来看一下二单元的单元主题和单元要素。
请同学们打开单元导读,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重温革命岁月,把历史的声音留在心里。
”这是本单元的主题。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
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记一次活动。
”《七律•长征》是二单元中的第一课。
作者毛泽东。
他是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
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七律•长征》这首诗就是毛泽东同志在长征胜利前夕写下的。
(二)理解诗体,初知长征1.理解诗体,正确读诗①了解诗体先来读一读课题,你知道了什么?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整首诗共八句,每句七个字,诗中两句为一联,分别叫作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长征则是这首诗的题目。
②正音正读屏幕上的这几个词同学们会读吗?wēi yípán g bó ní wán mín shān逶迤磅礴泥丸岷山相信大家都读对了,那就认真听老师朗读这首诗。
同学们自己也读一读,注意把字音读正确,读好节奏。
2.了解诗题,简介长征课前,同学们对长征进行了了解。
长征指工农红军1934-1936年由长江南北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
(三)诵读诗文,探究诗情1.整体感知,把握情感①聚焦首联读了诗文,如果用诗中的一个字来概括长征给你留下的印象,你最先想到的是哪个字?同学们都答对了,“难”。
长征难在哪里呢?请默读屏幕上的这段资料。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于从福建、江西瑞金等地出发,开始长征。
5七律·长征(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小学语文统编版六年级上册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5七律·长征(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小学语文统编版六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七律·长征》,该诗是毛泽东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所写的一首七律。本诗通过对长征途中的艰难困苦的描绘,表现了红军战士坚定的革命信念和不屈不挠的斗志。本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富有韵律感,是小学语文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2.历史知识深化:学生能够联系已学的历史知识,深入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和重大意义,深化对长征精神的认识。通过学习《七律·长征》,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史实理解和历史思维能力。
3.思维能力提升:学生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培养了自己的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考能力。在小组讨论和互动探究环节中,学生能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合作,提高了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例如,在讲解《七律·长征》的诗歌内容时,我可能过于强调重点和难点,导致一些学生感到困惑和压力。此外,在小组讨论和互动探究环节中,我可能没有充分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参与情况,导致一些学生没有得到充分的表达机会。
针对以上问题和不足,我提出以下改进措施和建议:
然而,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可能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对于一些生僻的字词和难懂的意象,他们可能会感到困惑,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解释。其次,对于历史背景的理解可能存在一些模糊之处,需要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历史知识的引入,帮助他们更加清晰地理解。此外,一些学生可能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积极主动性,需要教师的激励和引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七律长征》教学设计(读写结合)
比如这首诗的题材是从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现实生活中概括和提炼出来的。“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接着,诗人运用非常精炼的语言,列举了长征途中取得的几个重大胜利。这样,为我们展现了一组包容天地、气象万千的历史画卷,同时也表现出了毛泽东作为政治家兼诗人在精心撷取典型场景和事例方面的非凡功力。
b.带着感受朗读全诗。
过渡: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板书
设计
5.七律长征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教学设计
部门:小学 教师:
科目
语文
班级
时间
月 日
课题章节名称
5、《七律长征》(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
1、根据自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课堂小测。
完成练习。
巩固课堂知识。
五、学习写作方法
1.学一法:
选取典型事例反映中心:以叙述的事件整体为面,在叙述过程中,详写其中的几个情节或细节——为点,是典型的“面中有点”的写法。“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此联是写水,也是写红军对水的征服。金沙江和大渡河是红军长征途中两个有突出纪念意义的天险,作者选取这两个事例来反映红军对“万水”的征服,有极强的说服力。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如果说巧渡金沙江是红军战略战术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战斗,那么强渡大渡河则是红军表现最勇敢、最顽强的一次战斗。“暖”和“寒”这一对反义词,是诗人精心设计的两个感情穴位。“暖”字形象地概括了那种热烈沸腾的景象和战士们胜利、喜悦的心情。“寒”字形象地写出了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这一场恶战的艰苦激烈,惊心动魄,写出了红军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这两句是通过写景来记事,通过记事来表现红军的英雄气概。
(部编版)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 5七律·长征 人教部编版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它是毛泽东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
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将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的豪迈情怀。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有以下几点想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教学效果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觉得自己有以下几点成功之处值得继续坚持:1.先声夺人,帮助学生“酝酿”感情。
我在上课之前和学生进行了谈话,看似随意,其实是为下面的理解文章所服务的。
上课伊始,我出示一组数字,让学生说一说——“你了解这组数字吗?”让学生感受到长征所经历的重重艰难,其实就是为引领学生走进诗歌、理解诗意、领悟诗所要表达的情意作了很好的情感铺垫。
接着,我利用多媒体把长征路线展示出来,紧紧抓住了学生的视觉形成了强烈的情感碰撞。
为学生很好地创设了一个学习《长征》的情境。
我此举旨在“酝酿”情感。
“酝酿”情感是我们打造有效课堂至关重要的环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先声夺人,构建起情感的基石。
2.课前准备充分,图片资料丰富。
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我首先介绍有关长征的资料,使学生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诗歌内容。
再现红军长征中的一些重要战役。
如: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过草地,爬雪山等。
通过想象加以充实,加以补充,使长征的一些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利用资料巧解难点。
我通过资料,巧妙地将学生陌生的时代背景、七律的特点、巧渡金沙江的故事、长征的路线等情况穿插在教学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诗的理解减缓坡度,带领学生走进那个年代,走进二万五千里长征漫漫征程……4.在教学中,我力求先让学生体会到这些困难的大,大到让常人难以想象,万分惧怕,再突出红军的不怕和无畏,从而体会到红军将士的乐观。
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七律 长征》教案
5七律·长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写“律、崖、渡、索”4个字。
能正确读写“远征、万水千山”等词语。
采用借助注释、查词典等方法理解“逶迤”“磅礴”等词语的意思。
2.结合历史背景,理解诗句的含义。
朗读课文,读出磅礴的气势。
背诵课文。
3.学习诗歌是如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写长征的,领悟诗句表达的情感,感受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4.通过搜集信息培养处理信息的能力。
通过探究、交流等学习活动发展思维,培养自主学习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朗读课文,能试着读出磅礴的气势。
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了解课文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前导入·古今相会师:同学们好,重温革命岁月,把历史的声音留在心里,欢迎走进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学习,在学习今天的课文前,老师想带大家穿越千年,去了解一个伟大的诗人,他是谁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他的诗作。
Ppt出示:李白诗作和画像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上李邕》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北风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秋浦歌》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将进酒》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师:读到这,我想同学们一定都知道了,屏幕上的这位大诗人就是李白。
相信大家都能发现李白的诗,善用夸张的手法,将飞流直下的瀑布写成银河从九天倾泻而下,将黄河之水写成从万里长空奔腾而来,这充满了豪迈的语言,瑰丽的想象,让我们感受到了李白身上所富有的浪漫主义色彩。
世上很多人都说盛唐之后再无诗人,可见唐诗在我国文学史上地位之高。
但就在近代,中国又诞生了一位伟大的诗人,他就是——毛泽东,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毛泽东的诗作——《七律·长征》。
师:下面,请跟着老师一起大声地读一读这首诗。
Ppt出示:《七律·长征》课文二、穿越千年·寻相似之处·朗读指导师:读着读着,大家有没有发现毛泽东的这首《七律·长征》和一千多年前的李白的诗有相似的地方?让我们来一起听一听同学们的看法吧。
(2019部编)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5七律_长征教学反思1
5.《七律·长征》教学反思《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感受到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
教学的难点:理解五、六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一、教学效果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1.精彩回放,走进长征。
首先介绍有关长征的资料,使学生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2.以读代讲,感知长征。
特别引导学生高声朗读课文,领会和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诗歌是很讲究的,具有音乐美的一种语言艺术。
因此,读诗对语言要进行咀嚼,反复地深入地体会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有所表现的丰富的内涵,还要通过吟诵,体会诗的音韵美和节奏美,逐步培养欣赏和朗诵诗歌的能力。
3.文本对话,深入长征。
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创造出新的艺术境界,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突出了乌蒙山的高大险峻,可在红军战士眼中它们不过是细浪和泥丸而已。
足见红军的顽强和乐观的精神。
在学习课文时,把诗歌反映的具有高度集中性和跳跃性的生活内容、人物形象通过想象加以充实,加以补充,使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4.诵读延伸,升华长征。
把这一课真正上成读书课,通过反复感情朗读,读出诗的意境,读出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二、成功之处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课堂教学时,我始终抓住朗读为主线,让学生朗读,从读中去感悟红军战士那种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读中,学生在头脑中勾勒出这首词所呈现的画面:腾跃五岭、飞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并结合学生所收集的资料,让学生来说一说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还遇到了哪些困难,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红军战士钢铁般的意志。
统编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统编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七律•长征》教学设计【教材解析】《七律•长征》是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重温革命岁月〃中的第一篇课文,本诗是毛主席在1935年10月,长征即将胜利之时,回想起长征中红军所走过的万水千山,所经历的艰难坎坷,心潮澎湃所写下的一首七言律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气魄宏伟,格调高昂,笔力雄健,用词精当,表现了诗人的豪迈之气。
【教学目标】1.会写〃律、涯〃等4个生字。
2.朗读课文,读出磅礴的气势。
背诵课文。
3,领悟诗句表达的情感,感受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诗句的内容。
【教学难点】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过程】一、读诗文,明作者1,出示诗文,学生熟读。
七律•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了解作者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作品有《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沁园春•雪》等。
二、解诗题,知背景1.解诗题理解诗的题目: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
每首八行,每句七字。
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
句内和句间要讲究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对仗。
律诗包括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2.知背景长征:1934年十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新人教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5课 七律·长征 教案教学设计
创新教案《七律·长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学会4个生字;理解“只等闲、逶迤、磅礴、万水千山”的意思;体会这些词语在诗句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诗的意思并体会红军所向无敌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3.了解长征这段历史及本课的写作背景。
4.简单了解律诗的特点,了解本诗的风格。
5.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6.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情感教育:1.理解诗句内容,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和高昂的气质。
3.培养学生坚韧顽强的的意志、品质。
教学过程:一、揭题,感知诗歌内容1.谈话揭题,读通读懂古诗同学们,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我们就会想到:新中国的建立,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然而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那么,同学们你们了解长征吗?现在让我们一起来领略这首气魄宏伟的《七律·长征》。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这首诗,把这首诗读通、读准。
(让学生自由地读2分钟)2.介绍“七律”,这是一首七言诗。
所谓的七言诗就是七言八句。
言,就是字,每行有七个字,一共有八句话,就是七律。
七律诗中间四句两两相对应,而且朗读的时候还有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
3.出示中央红军的长征路线图。
毛泽东主席是亲自率领红军长征的一代伟人,他回顾所经历的千山万水,心潮澎湃,写下了气势磅礴的诗篇——《七律·长征》。
(板书课题)4.初读诗歌,感知内容。
请同学们根据投影及书中的相关资料,再次初步感知诗歌内容,说说诗歌中的哪个字、哪个词、哪句话给你留下了深刻的感受。
按照下面的格式说一说:(投影)当我读到时,我仿佛看到(感受到)。
5.同学间交流读诗心得,谈感受。
(最新)24年秋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5 七律长征【教案及反思】
5 七律·长征【教学目标】1.会写“律、崖”等4个字。
2.朗读课文,读出磅礴的气势。
背诵课文。
3.领悟诗句表达的情感,感受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1.朗读课文,读出磅礴的气势。
背诵课文。
2.领悟诗句表达的情感,感受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查找红军长征的相关资料;了解作者毛泽东;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律、崖”等4个字。
2.朗读课文,读出磅礴的气势。
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板块一激情导入,理解诗题1.激情导入。
引导交流:八十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创造了一个伟大的奇迹——二万五千里长征。
(板书:长征)你对长征有哪些了解?(指名交流)2.补充资料:课件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及长征相关背景知识,简要介绍长征。
3.导入课文题目: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毛泽东同志写的一首诗——《七律·长征》。
(板书:七律)4.指导书写“律”。
(“律”字的横画较多,提醒学生注意不要多写或漏写,还要注意不同位置横画的长短不同。
)5.齐读题目,教师设问:“七律”是诗体名,它有什么特点?打开课本,数一数,这首诗总共几行?每句几个字?6.简要介绍“七律”:“七律”就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八行,每句七字。
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韵可不押韵,必须一韵到底。
句内和句间要讲究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对仗。
【设计意图】学生对背景资料的查找、整理与交流,以及教师的适时补充,可以加深学生对长征和“七律”的了解,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领悟诗句表达的情感作铺垫。
板块二初读诗文,读通读顺1.教师范读。
课件出示诗文,配乐朗诵诗文,读准节奏。
2.学生自读。
自由朗读这首诗,把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同桌互读。
与同桌互读互听,互查字音是不是读准了,诗句是不是读顺了。
4.出示生词:等闲、逶迤、磅礴、泥丸、云崖、岷山、铁索、大渡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5七律•长征】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
1.认识“逶”、“迤”等6个生字,会写“崖”、“渡”2个生字。
会理解“逶迤、磅礴、泥丸”等词语的意思。
本课只有两个生字,写稿请参考最新人教六上二样稿。
2.理解诗句的意思,在朗读课文中读出磅礴的气势,并背诵课文。
3. 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2.难点:
(1)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并读出磅礴的气势。
(2)了解文章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
【教学准备】
1. 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录象。
2.播放《长征组歌》。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 播放歌曲《长征组歌》,将学生带入红军长征的艰苦岁月。
板书:5.七律长征
2.解题。
(1)七律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2)国民党反动派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围剿”。
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
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
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
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在贵州省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对党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
党中央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11个省,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
红军战士击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
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
毛泽东同志写下了《长征》这首诗,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所遇到种种困难和红军战士在战胜这些困难时所表现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并借助词典等学习工具书理解。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逶迤(wēiyí)磅礴(pángbó)岷山(mín)泥丸(wán)
(2)指导易混淆的字。
“崖”是上下结构,与“涯”进行比较。
“崖”是山字头,与山有关;“涯”与水有关,泛指水边。
“渡”是左右结构,与水有关,表示从水中经过。
3.读诗歌,要求读出诗歌的停顿与节奏。
三、再读课文,感知理解。
1. 老师范读课文,明显暗示出诗句停顿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2.学生按节奏试读,达到能读上口,会停顿。
3.教师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发表意见。
4.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出气势。
四、读句、释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1.出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释词。
远征:指二万五千里长征。
万水千山:“万”和“千”都不是实数,而是说无数的山、无数的水,实指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
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
3.说说诗句的意思。
红军战士不害怕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这些艰难困苦在红军眼里被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4.出示: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5.释词。
五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绝的样子。
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
乌蒙:即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
磅礴:气势雄伟。
泥丸:泥团子,小泥球。
6.说说诗句的意思。
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
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看来,不过像泥丸一样在脚下滚过去。
7.为什么五岭山像细小的波浪,乌蒙山却像泥丸呢?
说明红军战士勇往直前,活泼乐观,在他们眼里五岭山就很小,如同细小的波浪;同样乌蒙山也很小,如同泥丸。
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思想和情怀。
这气势是何等的伟大!接下来请同学们读出这种气势。
8.齐声朗读这一句诗。
(加点部分要重读,同时要注意放声朗读,读出气势)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五、总结课文,感悟写法。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描写了哪两个场面?
红军过五岭山的快速场面与过气势磅礴的乌蒙山的场面。
2.全诗中总写的诗句是哪一句?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六、布置作业。
抄写《七律•长征》。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古诗。
2.明白全诗的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3.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红军战士勇往直前,很活泼乐观地度过了五岭山和乌蒙山,这是“千山”的代表,“万水”又指哪些呢?
二、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1.出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2.释词。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铁索: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红军过桥时桥上只剩下13根铁索。
3. 说说诗句的意思。
金沙江两岸是悬崖峭壁,水流很急,激流拍岸,给人以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上的铁索悬挂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使人有寒气逼人的感觉。
4.体会“暖”与“寒”的意思。
“暖”是因为红军战士巧渡了金沙江,成功地渡河来到了河对岸,怎能不让人激动欣喜呢?
“寒”是因为红军战士从泸定桥上冒着生命的危险,才渡过了大渡河,来到了对岸!看着这悬崖峭壁,看着这汹涌澎湃的大渡河,再看看牺牲的战士们一个又一个,怎能不感慨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让人心惊胆寒呢?
5.这句诗又刻画了哪两个场面?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
一是巧渡金沙江,二是飞夺泸定桥。
6.出示: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7.释词。
岷山:在四川省北部,绵延四川、甘肃两省边境,海拔4000米左右,终年积雪。
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8.说说诗句的意思。
更让红军战士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过了岷山,心情豁然开朗,个个笑逐颜开,表现了红军历尽艰难险阻,取得长征胜利的喜悦。
9.“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流露了红军战士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为长征胜利而感到无比欣喜、自豪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写法。
1.课文描写了哪几个场面?请学生以小标题的形式概括。
腾五岭山走乌蒙山渡金沙江夺泸定桥喜爬雪山
2.全诗围绕哪一句诗来写的?这样的写法叫什么?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点面结合
3.分析点面结合与特色。
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
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
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
点面结合的写法非常有条理,而且能够很全面地反映复杂的活动场面,让场面更加具体、生动。
4.试着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描写大扫除的场面。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磅礴的气势。
2.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5.七律•长征
【教学反思】
1.课堂教学时,我始终抓住朗读为主线,让学生从读中感悟红军战士那种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读中,让学生在头脑中勾勒出这首词所呈现的画面:腾跃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2.学习点面结合的写法,并学会迁移,在平时的作文中加以运用。
因此,教师要加强阅读与习作表达的联系,让阅读直接指向写作,这样语言的积累与内化,写作方法的灵活运用,一定会让习作妙笔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