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资料(校内资料)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知识点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知识点历史是一门重要而广阔的学科,通过对历史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认识到历史对现实的影响和启示。
在高二历史必修三中,第五单元介绍了一系列重要的历史知识点。
以下是对这些知识点的详细阐述。
一、列强入侵中国与中国封建社会危机的形成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段时间里,列强纷纷对中国进行入侵。
这一时期,中国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状态,经济和科技相对滞后。
这导致中国面临着严重的军事、政治、经济危机。
列强入侵中国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危机形成,包括内忧和外患两个方面,即内忧指封建社会经济危机的产生,外患则指列强入侵的背景和原因。
二、中国反侵略战争与保卫国家独立的斗争面对列强的入侵,中国人民进行了坚决的反侵略战争,展开了保卫国家独立的斗争。
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而艰难的时期,中国人民为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勇敢地与列强进行斗争。
这些战争包括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历史见证。
三、戊戌变法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抗争面对列强入侵和封建社会的危机,中国出现了一股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抗争力量。
他们试图通过改革来挽救中国社会的危机,并推动社会进步。
其中,戊戌变法是一次有重大意义的改革运动,改革的核心目标是“变法救国”。
然而,由于各种复杂原因,改革运动未能取得成功,但这一尝试为中国的后续变革留下了重要的历史遗产。
四、辛亥革命与旧中国的终结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它标志着旧中国的终结。
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
这次革命的背后是中国人民对于民主与自由的渴望,也是中国革命派所做努力的结果。
辛亥革命彻底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格局,并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铺平了道路。
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探索与中国共产党的崛起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伟大革命,它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这一革命动员了广大人民群众,旨在消灭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人民解放。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归纳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第十四课近代化史观: 人类历史是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的历史, 包括政治.经济.思想等(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革命史观 : 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
(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 西学东渐:多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一)地主阶级抵抗派——“开眼看世界”1、背景:①外国资本主义迅速崛起,对中国的冲击日益加剧;②鸦片战争后腐朽的清王朝被迫打开大门,与西方世界的联系也相应扩大,西学思想传入中国;③清政府统治危机和民族危机加深,地主阶级寻求强国御侮之道;④清朝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盲目自大。
2.代表人物:(1)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各国律例》《四洲志》,核心思想:师夷长技(军事技术))、(2)魏源(《海国图志》最详实的地理专著,核心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目的:抵御列强侵略,维护清朝统治影响:揭开了中国学习西方的序幕,也是对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思想的一次挑战;迈出了思想近代化的第一步;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探索救国之路。
此后介绍世界历史知识的书籍陆续出版。
3、“开眼看世界”的影响: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启迪作用鸦片战争之前:闭目塞听、夜郎自大,视西方事物为奇技淫巧鸦片战争之后:以林则徐魏源为先导,研究与介绍世界知识在知识界蔚然成风(二)地主阶级洋务派——“中体西用”1.背景: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②地主阶级中出现洋务派。
2.主张:“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自强3.目的:直接(镇压革命、抵御侵略)、根本(维护封建统治)4.实践:洋务运动5.作用:(1)引进西方先进科技和工具 (2)培养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 (3)刺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4)一定程度抵制外国经济扩张 (5)在改革封建教育制度上打开了缺口6、影响:冲击了传统的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创造了良好条件。
付诸实践,迈出了中国经济近代化的第一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知识点
⾼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知识点 ⾼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是说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知识点你都掌握了吗?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知识点,⼀起来看看吧。
⾼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知识点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开眼看世界” 1、背景: (1)外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加紧对外侵略。
(2)内部:闭关⾃守,对外部世界⼀⽆所知 2、开眼看世界的状况: (1) 林则徐,编译出《四洲志》《各国律例》等资料。
《四洲志》介绍世界三⼗余国的地理、历史和政情,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
(2)魏源完成林则徐嘱托,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撰出《海国图志》。
魏源在该书序⾔中,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明确了向西⽅学习的具体内容、⽅法和⽬的,引导着⼈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
⼆、“中学为体,西学为⽤” 1、背景: (1)外有西⽅列强的侵略(第⼆次鸦⽚战争)。
(2)内有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
2、过程: 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认为“中国⽂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之上,独⽕器乃不能及”。
于是,他们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师夷长技以⾃强”的思想。
3、⽬的:洋务派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它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西⽅先进科学技术,挽救江河⽇下的封建统治。
4、实践:掀起⼀场洋务运动,创办了⼀批近代企业,开设了⼀批新式学堂,迈出了中国进代化历程的第⼀步。
三、维新变法思想 1、背景: (1)洋务运动的展开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
(2)早期维新思想的出现。
代表⼈物有王韬、郑观应等。
(3)思想主张: a 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商业,与外国进⾏商战; b ⽂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然科学知识; c 政治上主张⾰新,实⾏君主⽴宪制度。
(4)特点:早期维新派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
2、维新变法思想的形成: (1)时间:19世纪90年代初。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派别概况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派别概况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原因、背景:①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加剧。
②清政府被迫向外开放,加强了同世界的联系。
③一些先进的中国人积极探寻抵御外辱和强国富民之路。
一、小结认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器物——制度——思想”三个阶段,(其中地主阶级抵抗派和地主阶级洋务派属于器物阶段;资产阶级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跨越了制度和思想两个阶段,即既学西方的制度也学西方的思想;资产阶级激进派属于思想阶段。
)其过程呈现出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特征。
除了上述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五个派别外,还有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和无产阶级中国共产党。
其学习的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救亡图存相连,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近代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如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到主动选择(如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从“走西方人的路”到“走俄国人的路”最后到“走自己的路”。
二、在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就学与不学、学什么等问题,存在着对立和争论。
具体有以下三对派别之间的争论:1、洋务派与顽固派。
19世纪60——90年代,围绕着是否要采用西方文化变革救世的问题,清王朝内部的洋务派和顽固派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历史上称为“体用之争”。
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中学为体”,是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立国的根本;“西学”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学技术;“西学为用”即是用西方先进的技术来维护中国固有的制度。
实质是在在不触动清王朝君主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巩固清王朝统治目的。
而顽固派反对“西学为用”,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持既有的政治文化格局,反对任何变革。
虽然两派存在争论,但他们的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重点知识
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重点知识第一课时新思想的萌发维新思想一、新思想的萌发:(一)魏源与《海国图志》背景:⑴民族危机和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加深。
⑵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
⑶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
内容:魏源编写《海国图志》,系统介绍西方史地和科学技术知识以及西方各国的政治制度,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意义:成为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口号,同时也是对几千年传统心态一次挑战,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对当时知识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二)林则徐开眼看世界林则徐在禁烟运动时,就开始将外文资料,编译成《四洲志》《各国律例》;还搜集、绘制西方战舰图样,仿制西方战舰。
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二、维新思想:(一)背景:⑴甲午战败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使民族危机深重。
⑵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兴起,民族资级力量不断壮大。
⑶早期维新思想的影响。
1、维新变法思想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
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一次爱国运动,也是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提高了他们参与政治的热情。
2、维新派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观上也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3、这次变法大大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抨击封建思想文化,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是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维新思想的特点及其出现的原因(1)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①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结合起来。
②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
③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活动,最终推动了戊戌变法的实践。
(2) 原因:①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不敢也不能够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
②维新派对自己的理论认识肤浅。
③西学特别是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在中国的传播水平低,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
3.近代前期(1840--1919)向西方学习特点及主要主张特点:逐步深入、由表及里、由浅到深主要主张:抵抗派器物制度思想文化4、近代前期中国人民探索救国强国之路的主要特点①探索具有广泛性;②探索具有普遍向西方寻求真理的特点;③探索具有一定的层次性;④探索具有继承性;⑤探索具有曲折性。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
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三民主义、民主共和,掀起了辛亥革
命,推翻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 人心。但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想 早 代表人物 ?时间:19世纪60年代以后 期 主张:政治: 经济: 文化: 维 ①反映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 新 思 评价 康、梁思想产生提供理论基础。②局限 性: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没有付诸实 践 早期维新 康梁维新思想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是渐进的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思 想不断解放的过程。 抵抗派与洋务派思想异同 时间:鸦片战争后 同:根本目的、 地主阶级抵 背景: 学习内容 抗派:师夷 目的:强国御侮、维护封建统治异: 中体西用从思想主张 变为实践活动,开启了工业 长技以制夷 倡导者:林则徐、魏源 教育、国防等近代化的大门 评价:进步性、局限性 学习西方的具体目的不一样
1918、李大钊《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 什维主义的胜利》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
◆ 广泛传播(五四运动爆发后):
(1)撰写文章:1919 李大钊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 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2)成立社团:“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北京) “俄罗斯研究会”(湖南) (3)建立组织:一批先进的中国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他们 建立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 (4)创办刊物:《劳动界》《劳动者》 《劳动音》等
没有实践。
2、发展为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
相同点 都主张变法实行君主立宪制;主张振兴工商业;主张学
习科学技术。都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
代表人物 陈独秀 蔡元培
胡适
具体贡献
创办《新青年》
影响
拉开新文化运动序幕
倡导文学革命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高三历史第5单元单元复习 必修三课件
1915年开始的民主科学与尊孔复古的论战。 实质是 :
A.资产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思想论战
B.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思想论战 C.马克思主义与改良主义的论战 D.西方文明与中华传统文化之间的冲突
• 1918年,新文化运动出现了新的发 展,这里的“新”,指的是: A.改变了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 B.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D D、1234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最大特点是:
A、被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接受
B、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C、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 D、其过程不是一帆风顺
C
3、五四运动后,在中国思想界 形成的强大潮流是: A、民主共和 B、民主科学 C、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 D
(2)标志——1915年《青年杂志》创刊 (3)主要阵地—— 《新青年》 主要活动基地—— 北京大学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4)代表人物:
• 新文化运动产生的基本条件不包括: A.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B.资产阶级强烈要求民主政治
C.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D.北洋军阀用封建思想维持统治
D
A.是否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B.是否抵御外来侵略 C.是否与外国正常交往 D.是否发展资本主义
3、“师夷长技以制夷”与“师夷长技以自强” 的主要区别在于①根本目的完全不同②思想 向实践转化的程度不同③提出者的阶级立场 完全不同④影响不同( ) A.①②
C.①②④
B D.①②③④
B.②④
代表人物: 王韬 郑观应 主张: 经济: 发展工商业 —— 商战救国
①编写:
08考点
编写《海国图志》 (当时介绍
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
②主张 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高中必修三历史第五单元提纲
一、林则徐与魏源的主张—新思想的萌发1、背景:①思想:鸦片战争前,清朝朝统治者极力提倡程朱理学,禁锢人们的思想②政治:鸦片战争前,清朝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愚昧无知,妄自尊大,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他们开始开眼看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西方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加重主要观点:师夷长技以制夷主要目的:向西方学习以寻求强国御辱之道,维护清朝统治影响:①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
②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
③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背景内忧外患实质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统治意义1、军事—强大了国防,一定程度抵御了外敌2、经济---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3、思想---兴办了新式的学堂,培养了人才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思想原因①经济上: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②政治上:洋务运动的失败,民族危机加深;③阶级关系上: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有所壮大;④思想基础:早期维新思想影响。
思想特点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②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根深蒂固,这是减少阻力的策略;③康有为的个人经历。
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积极作用①思想方面: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人民觉醒,是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最大作用)②政治方面:推动了爱国救亡的戊戌变法运动的开展。
③经济方面: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局限性:在变法内容中没有涉及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内容;群众基础不广泛;采用改良的办法;缺乏强有力的领导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1、前期(1915~五四前):(1)提倡民主与科学(口号),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旧道德指的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
)◆提出“打倒孔家店”口号——批判和彻底否定儒家传统道德。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知识点归纳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知识点归纳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知识点归纳1一、《诗经》与《楚辞》1、《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编者可能是周王朝的乐官太师。
①《诗经》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
②《诗经》的内容从各个角度反映了五六百年间的广阔的社会生活。
③《诗经》的艺术手法主要有“赋”、“比”、“兴”三类。
2、《楚辞》是我国古代另一部诗歌总集。
①“楚辞”本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②《楚辞》的主要作者是屈原,其主要作品是《离骚》。
3、《诗经》与《楚辞》历来合称“风骚”,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两大源头。
二、先秦散文与汉赋1、先秦散文①先秦历史散文中,主要有编年体的《左传》、国别体的《国语》、《战国策》、专记个人言行的《晏子春秋》等,其中《左传》的文学成就。
②先秦诸子散文,主要是由“百家争鸣”时期诸子的言论编纂而成,有儒家的《论语》、《孟子》、《荀子》,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韩非子》等。
2、汉赋①赋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学样式,它兼有散文和韵文的性质,其主要特点是铺陈写物,不歌而诵。
②汉赋按题材取向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抒情述志的短赋,一类是以铺陈排比为主要手法的“体物”大赋。
后者是汉赋的主流。
汉大赋的代表作家是司马相如和杨雄。
汉赋的恢宏气度是汉代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和积极乐观的时代精神的艺术体现。
三、唐诗宋词1、唐诗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期,即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其中尤以盛唐、中唐两个时期的诗坛最为光辉夺目。
①盛唐诗坛上有以王维、孟浩然为首的山水田园诗派和以高适、岑参为首的边塞诗派,前者是中华民族热爱自然、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民族心理的艺术积淀,后者体现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反对侵略和不畏强暴的民族性格。
②盛唐气象是富于浪漫气息和理想色彩的精神面貌,在唐诗中盛唐气象最杰出的代表首推诗仙李白。
诗圣杜甫以清醒的洞察力和积极的入世精神,深刻而全面地反映了现实生活。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知识综合学习要点 岳麓版 必修3
第五单元知识综合学习要点(一)近代前期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特点一.第一阶段(鸦片战争-甲午战争)①.主要内容:主要学习以坚船利炮为中心的西方物质文明,即“器物”观。
②.代表:林则徐、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
洋务派:“中体西用”创办近代军用工业、民用企业,兴办海军等。
③.指导思想:“中体西用”。
④.特点:用西方的先进技术维护封建统治,挽救民族危机,但停留在“器物”的表层阶段,对封建旧文化的根基并没有任何触动。
(注意:这一阶段,太平天国运动洪秀全将西方的上帝和中国农民的平均主义思想结合在一起,创立拜上帝教,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洪仁玕《资政新篇》指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是都没有真正的实施。
)二.第二阶段(甲午战争-辛亥革命)①.主要内容: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变革旧的封建体制。
②.代表:康、梁的君主立宪政体方案;孙某某的某某某某方案③.指导思想:由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发展为“三某某义”。
④.特点:不仅要学习西方技术,还要学习政治制度,通过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机,已发展到学习西方“制度”的深层阶段,但是对封建文化没有进行全面彻底的批判。
三.第三阶段(新文化运动)①.主要内容:前期宣传某某、科学思想,后期宣传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
②.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
③.指导思想:前期是、平等思想和达尔文的进化论,后期是马克思主义。
⑤.特点:彻底否定封建传统,清算封建制度的根源。
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在向西方学习的道路上已经深入到“思想”的核心结构,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超过以前任何一个时期,达到了高潮。
存在绝对肯定和否定的偏向,前期也没有与工农群众运动相结合。
说明:①.向西方学习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这一过程中同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步步扩大,民族危机逐步加深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逐渐发展壮大的历程相适应。
②向西方学习的过程由浅入深。
变化为:器物-制度-文化。
③.向西方学习的道路最终没有走通,历史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思想是先进的中国人经过长期的实践斗争,从西方找到的解决中国问题的唯一正确的思想武器。
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3第五单元知识框架及练习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历程:1、地主阶级抵抗派...代表——新思想萌发(19世纪40年代):(学习西方)(1):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主持编译《四洲志》、《各国律例》等,《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纪地理志。
(2)魏源:《海国图志》,提出“”(含义: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强国御侮)。
意义:向西方学习新思潮,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2、地主阶级洋务派...(19世纪60-90年代):代表:、、、、洋务运动指导思想““(以封建纲常伦理为根本,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口号:“”。
作用: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培养了人才,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战败,洋务运动失败(启发:不仅要学习西方技术,也要学习政治制度)3、资产阶级代表:(学习西方政治)(1)维新派...:早期:王韬、郑观应(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在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在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19世纪90年代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建立政体代表人物::《孔子改制考》和《新学伪经考》,打着孔子旗号宣扬变法理论。
(将儒家学说和西方政治学说有机结合起来)梁启超:《变法通议》,鼓吹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严复:指出封建君主是“大盗窃国”,主张主权在民。
代表作《天演论》。
作用: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人们的觉醒,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戊戌变法(1898年)失败,说明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成分,力量弱小,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封建势力顽固)(2)革命派...:主张建立政体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代表:孙中山确立:1905年同盟会纲领正式确立其为奋斗目标初步实现:、1911年革命、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正式成立(3)资产阶级激进派...民主主义者:学习西方文化——运动背景:北洋军阀政府的黑暗统治;袁世凯尊孔复古的逆流——直接原因。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知识点解析[人教版]
[键入文字]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知识点解析[人教版]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在度过一个平安、愉快的暑假之后,我们满怀新的希望,迎来了生机勃勃的新学期!现在请跟着我,一起熟悉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知识点。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知识点解析[人教版]
第14 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基础解读】
一、“开眼看世界”
1、背景:
(1)外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加紧对外侵略。
(2)内部:闭关自守,对外部世界一无所知
2、开眼看世界的状况:
(1)林则徐,编译出《四洲志》《各国律例》等资料。
《四洲志》介绍世界三十余国的地理、历史和政情,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完成林则徐嘱托,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撰出《海国图志》。
魏源在该书序言中,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背景:
(1)外有西方列强的侵略(第二次鸦片战争)。
(2)内有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
2、过程:
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
1。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
①是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
②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③毛泽东思想精髓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毛泽东思想不包括毛泽东晚年的错误
五、对近现代中国有何深远影响
①是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②指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建立了新中国。③是社会主义新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渊源和理论先导。
评价
积极
1、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性质)。
2、集中表达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利益和要求
3、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
缺陷
只反清没有明确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
未将整个封建地主阶级作为斗争对象,民权只限于资产阶级享有
它所提出的民生主义,没有提出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不是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
一、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实践经验与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邓小平理论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
(一)过程
1、酝酿: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西方启蒙思想传播,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1、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2、主要阵地:《新青年》
3、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等
4、指导思想:西方的民权、平等思想和达尔文的进化论、大力宣传民主和科学
5、活动基地:北京大学
民主: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民主思想。包括共和、宪政、人权、平等、博爱等
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重点知识
第一课时新思想的萌发维新思想一、新思想的萌发:(一)魏源与《海国图志》背景:⑴民族危机和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加深。
⑵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
⑶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
内容:魏源编写《海国图志》,系统介绍西方史地和科学技术知识以及西方各国的政治制度,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意义:成为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口号,同时也是对几千年传统心态一次挑战,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对当时知识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二)林则徐开眼看世界林则徐在禁烟运动时,就开始将外文资料,编译成《四洲志》《各国律例》;还搜集、绘制西方战舰图样,仿制西方战舰。
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二、维新思想:(一)背景:⑴甲午战败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使民族危机深重。
⑵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兴起,民族资级力量不断壮大。
⑶早期维新思想的影响。
1、维新变法思想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
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一次爱国运动,也是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提高了他们参与政治的热情。
2、维新派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观上也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3、这次变法大大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抨击封建思想文化,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是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维新思想的特点及其出现的原因(1)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①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结合起来。
②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
③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活动,最终推动了戊戌变法的实践。
(2) 原因:①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不敢也不能够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
②维新派对自己的理论认识肤浅。
③西学特别是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在中国的传播水平低,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
3.近代前期(1840--1919)向西方学习特点及主要主张特点:逐步深入、由表及里、由浅到深主要主张:抵抗派器物制度思想文化4、近代前期中国人民探索救国强国之路的主要特点①探索具有广泛性;②探索具有普遍向西方寻求真理的特点;③探索具有一定的层次性;④探索具有继承性;⑤探索具有曲折性。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
必修三第五单元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基础知识梳理一,开眼看世界1,时间:2,代表人物:3,主要主张:4,影响:二,中体西用1,历史背景:2,主要主张:3,代表人物:4,如何评价:三,早期维新思想1,代表人物:2,主要主张:四,维新思想1,历史背景:2,代表人物及其主张①,②,③,④,五,孙中山的民主思想三民主义内容及其评价: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新三民主义内容: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六,新文化运动1,历史背景:2,主要内容:3,发展过程:4,如何评价:选择题专项训练1,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提出的“历史理解之同情(即强调要站在当事人所处的时代思考和评价历史事件)”是史学界研究历史事物的基本原则之一。
下列评述符合这一基本原则的是()A.商鞅不能将“德治”与“法治”结合致变法失败B.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主要是为推动手工业的发展C.洋务运动强调“中体”是为引入“西用”而铺路D.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传统文化有失认知的客观性2,《浅析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与交融》一文指出:“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完全取决于中国文化的魅力和西方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
……中国文化在暴力冲撞下被迫吸收西方近代文化,不得不进行痛苦的转型与嬗变。
”这说明()A.中国的近代文明对西方具有吸引力 B.文化的自身魅力决定其传播的程度C.文明的交融和汲取具有明显的差异 D.中西文化交融和汲取的过程较相似,3,林则徐在鸦片战后给朋友的一封信中说:“……徐尝谓剿匪八字要言,器良技熟,胆壮心齐是已。
第一要大炮得用,今此一物置之不讲,真令岳、韩束手,奈何奈何!”这表明他()A.认为维护统治依赖军事剿匪 B.强调提高军备即可打败外敌C.未能找出战争失败根本原因 D.传统夷狄观念没有丝毫改变4,著名学者钱乘旦认为:在现代化推进的过程中,在“抗拒”与“接受”之外,“还有第三种可能性……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
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与上述观点一致的主张是()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创立民国,实现共和C.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D.外争国权,内惩国贼5,洋务时期外交家郭嵩焘感到夏、商、周三代圣人之治也有一些欠缺:“圣人治民以德”,但“一身之圣德不能常也”,而“西洋治民之法”,“推其法以绳之诸国”,法不以君异而变,法是相对永恒的,可以“推衍无穷”。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必修3第五单元 综合复习
第五单元综合复习第1课重大的科技成就1、新中国科技发展的三个阶段:(1)新中国成立到“文革”以前是第一个阶段,新中国科技事业有了较全面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工作。
①建立科研机构,建立科学研究体系。
②制定科技发展规划,为我国科学技术现代化奠定基础。
(2)第二个阶段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遭受严重破坏,但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这一阶段所取得的科技成就有:第一颗导弹和氢弹爆炸成功,南京长江大桥落成,“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杂交水稻育成等。
(3)第三个阶段是1978年“文革”以后,我国的科技事业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1978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转折点,也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一个分水岭。
①1978年3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制定了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迎来了我国科技事业新的春天。
②1985年,在科学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指导下,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③1995年,党和政府提出“科教兴国”战略,进一步推动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科技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也推动科技事业进入了一个日新月异的新阶段。
2、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①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科技事业发展创造了前提;②是党和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和正确决策,为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保证;③是优秀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科技事业中的开拓创新和无私奉献。
3、新中国的主要科技成就: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技事业蓬勃发展,在原子能技术、空间技术、高能物理、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诸多领域,已达到和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具体科技成果主要有:(1)“两弹一星”的开发研制取得巨大成功。
(2)在“两弹一星”以后,向更高的科学高峰攀登,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3)载人航天工程取得重大突破,“神舟”5号飞船载人航天飞行成功。
(4)袁隆平研究培育出高产杂交水稻。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科技对经济的发展起着第一位的变革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胡适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反对从根本上变革腐朽的社会制度,宣扬资产阶级改良主义。②李大钊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提出“必须有一个根本解决,才有把一个个具体问题都解决了的希望”。
(3)成立社团:“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等。
(4)建立组织:一批先进的中国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建立了一些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有计划地宣传马克思主义。
(1)政治上,洋务派维护封建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派主张兴民权,开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2)经济上,洋务派兴办封建性质为主的官办企业;维新派鼓励发展资本主义性质的民族工商业。
(3)思想文化上,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不改变封建政治制度的前提下单纯学习外国的制造技艺;维新派主张不仅要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更要学习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
(2)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的某些认识存在着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片面性。
注:新文化运动的“新”
(1)新领导: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是资产阶级的激进派。
(2)新基础: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为其奠定了经济基础。
(3)新思想:前期是西方民主和科学及达尔文的进化论;后期是社会主义思想。
(4)新内容:前期以宣传民主和科学为主要内容;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揭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鲁迅的《狂人日记》和《孔乙己》是新文学的典范。
4.新发展:俄国十月革命后,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
子,竭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使新文化运动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5.评价:(1)进步性:解放与洗礼:①解放:新文化运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②洗礼: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2)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等。
(3)主要思想:①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②文化上:主张兴办近代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③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4.19世纪末的维新思想
Hale Waihona Puke (1)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①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书,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一、地主阶级
1.抵抗派:开眼看世界
(1)背景:①鸦片战争前夕,清朝处于封建社会晚期,危机四伏。②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加紧侵略扩张。③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的有识之士开始开眼看世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2)代表人物:①林则徐: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编译《各国律例》和《四洲志》;仿制西方战舰。②魏源:代表作是《海国图志》,系统介绍西方历史、地理和科学技术知识以及西方各国的政治制度;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棠为代表的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内涵:所谓“中学”,是指封建制度和纲常礼教;所谓“西学”,指西方文化,主要是指近代科技。
(3)实践:洋务运动。
(4)影响:①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工业奠定了初步基础,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新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有力地冲击了中国的教育制度,对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起了促进作用。②但洋务运动没能使中国富强起来,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的失败使洋务派“自强”的愿望彻底破灭。
2.两个阶段
(1)开始传播: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热情歌颂十月革命。
(2)广泛传播: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
3.四种方式
(1)撰写文章: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地宣传马克思主义。
(2)展开论战:“问题”与“主义”之争:
(2)阶级基础: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牢笼,实行民主制度。
(3)直接原因:袁世凯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2.兴起
(1)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2)指导思想:民权、平等和达尔文的进化论。
4.多重意义
(1)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促使新文化运动的阵营发生分化,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开始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2)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指导思想,中国革命有了新的理论指南。
注:马克思主义能够吸引中国知识分子的原因
(3)核心内容: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寻求强国御侮之策。
(4)目的:重新认识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5)影响:启迪着人们挣脱闭关锁国的牢笼,面对现实,放眼寰球,去重新认识世界,探索救国之路。
2.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背景:①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冲击,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西学在19世纪60-90年代广泛传播,对中国儒学产生冲击。②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清政府内部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
2.维新派和革命派对清王朝的态度
维新派与革命派同属于资产阶级的政治派别,但对待清王朝态度不同。维新派要求保留清王朝,实行君主立宪制;而革命派则要求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制度。
三、资产阶级(激进派):新文化运动
1.背景
(1)思想基础: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使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
2.顽固派和洋务派的异同点
(1)相同点:二者同属于地主阶级派别,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
(2)不同点在于巩固清政府统治的手段不同:顽固派盲目排外,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护统治,而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科技来维护统治。
二、资产阶级(维新派):维新变法
3.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
(1)历史背景:①洋务运动的展开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②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
(5)新成果: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
2.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在维新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中的不同命运
(1)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目的是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合理性,为维新变法思想制造历史根据。
(2)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士为宣传民主和科学则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以孔子为首的儒家传统道德,以改造国民,为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扫清了思想上、道德上的障碍。
(3)两次运动中尊孔和倒孔实质上是一致,都服务于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和发展资本主义之宗旨。
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三大条件:(1)阶级条件: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获得较快发展,中国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2)思想条件:新文化运动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3)国际条件:十月革命的成功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注:1.对“中体西用”的评价
“中体西用”即以封建正统思想观念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把西学的“用”嫁接到中学的“体”上,该观念冲击了保守的传统思想,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但“中体西用”是用西方先进科技来维护清王朝腐朽、没落的旧制度,注定了以此思想为指导的洋务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
(1)马克思主义本身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
(2)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新思潮的竞起,给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新的救国方案提供了充分的选择与比较的机会。
(3)无产阶级在五四运动中显示了巨大的力量,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坚实的阶级基础。
(4)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以鼓舞。
(5)中国人几千年来对美好社会和大同理想的追求,为近代先进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奠定了文化心理基础。
(3)实践活动:1898年,在维新思想的推动下,光绪帝实行变法,即戊戌变法,但由于遭到封建顽固势力的镇压而失败。
(4)意义:①经济上,使资产阶级大受鼓舞,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②思想上,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注:洋务派与维新派向西方学习的不同
②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③严复:出版《天演论》,宣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想。
(2)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①内容:要不要维新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②意义:解放了思想,推动了戊戌变法的开展;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3)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4)主要阵地和活动基地:分别是《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3.内容:“四提倡、四反对”
(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民主”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科学”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旧道德”是指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儒家道德。陈独秀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