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精练(带答案)
最新【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3第五单元试题及答案】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
最新【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3第五单元试题及答案】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对于教师们而言,他们一般都会知道试题卷的练习,将会有助于学生们去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以下是由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3第五单元试题,欢迎阅读!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3第五单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魏源在19世纪50年代写道:“西方人讲礼貌、正直、有知识,根本不应该称之为‘夷’。
”四五十年代的许多著作把西方人称为“夷”,但在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再版时都改作“洋”了。
该变化反映了( ) A.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B.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C.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 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解析材料中魏源对西方人的评价,以及对西方人称呼由“夷”到“洋”的变化,反映了中国人对西方人态度的转变,这源于对西方了解的不断增多和深入。
答案 A 2.鸦片战争中萌发的新思想,其实质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 ) A.主张向西方学习 B.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 C.具有反侵略的爱国传统 D.寻求强国御侮之道解析A项是指新思想萌发这一历史现象之“新”,体现了新思想要达到某一目的的手段而不是实质;B项大大超越了新思想所包含内容的高度,作为封建士大夫也不可能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C项是新思想萌发的历史原因,正是这一优良民族传统,使祖国历史源远流长,亘古绵延,从未间断;D项是新思想发生的目的和核心,是其实质。
正确答案D项。
答案 D 3.阅读以下当时人对某一著述的评论:评论一,“百年喜读樽前兆,万里惊看海外文。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课后习题:第五单元综合测评(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五单元综合测评(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公元前4世纪末,埃及尼罗河口的城市逐渐发展成了地中海上最大的商港,两河流域的塞琉西亚、东西方交通要道安条克城、小亚细亚西北部的帕加马城等逐渐成为闻名于世的商贸中心。
这些商贸中心的兴起得益于()A.马其顿人的扩张B.罗马奴隶制的发展C.希腊文化的衰弱D.班超对西域的经营4世纪末,正值亚历山大帝国时期,亚历山大建立了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尼罗河口的城市”“两河流域的塞琉西亚”“东西方交通要道安条克城”“小亚细亚西北部的帕加马城”均在帝国版图内,这些城市的兴起有利于商贸的发展,故选A项。
罗马当时尚未扩张到这些地区,故排除B 项;希腊文化得到传播与发展,而非衰弱,故排除C项;班超对西域的经营是在东汉时期,当时东汉尚未建立,故排除D项。
2.亚历山大远征后,在希腊化世界及其周边地区实际上形成了以西亚为中心,以地中海和中亚、印度为两端的新交通体系,在张骞到达中亚之前的公元前2世纪中后期,后来的丝绸之路西段(自帕米尔以西)实际上已经开通。
这表明()A.张骞对丝绸之路开辟作出决定性贡献B.丝绸之路的开辟具有历史的必然性C.希腊文明的传播对丝绸之路开通的贡献D.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自古以来就很频繁,丝绸之路西段已经开通,这一部分交通体系是希腊文明的传播范围,故选C项。
材料指出张骞到达中亚之前丝绸之路西段实际上已经开通,不是强调张骞的贡献,也没有指出开辟丝绸之路势在必行,排除A、B两项;材料中的丝绸之路的西段基本不涉及中国,不能推断出D项,故排除。
3.元宪宗元年(1251年),蒙哥即位时,在波斯境内,尚有两个国家保持独立:一是立国于马三德兰地区(今伊朗北部马赞德兰省)的木剌夷国;一是建都巴格达的黑衣大食王国(报达国)。
其西还有叙利亚国。
此三国彼此不相声援,地位孤立。
其中木剌夷人屡劫蒙古商旅。
蒙哥大汗为了维护蒙古汗国的权益,扩大疆土,决定远征波斯,以图在该地建立一个统一的政权。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第五单元战争与文化交锋 课时练习题 第11,12,13课 含解析
第五单元战争与文化交锋11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 1 -12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 6 -13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 11 -11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建议用时:40分钟)1.亚历山大东征开启了东西方文化大规模交融的新时代。
这说明()A.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来源于战争B.和平往来促进了文明的交融C.暴力冲突导致了文明的衰落D.暴力冲突客观上促进了文明的传播与发展D[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进行十年征战,建立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空前庞大的帝国,亚历山大东征具有侵略性质,给东方人民带来了灾难,但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故选D项。
]2.公元前4世纪,他开始东征,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人们对他评价不一:“伟大的军事家”“英明的领袖”“贪婪的侵略者”“文化的爱好者”等。
“他”是()A.汉谟拉比B.大流士C.修昔底德D.亚历山大D[由时间“公元前4世纪”和东征“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可知,“他”是亚历山大。
]3.据记载,东征之时,亚历山大就抱有一种把“已知人类居住世界”联合为一体,建立大同社会的愿望。
他不仅随军带有专家学者,而且还资助他们进行科学研究工作,亚历山大的所作所为()A.使亚历山大帝国长治久安B.世界开始从分散联合为一体C.开始打破区域文明的界限D.为东西方文明交流创造条件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历山大东征具有侵略性质,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也掠夺了东方世界的无数财富。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作业与测评:第五单元单元检测卷Word版含解析
第五单元检测卷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H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 分,考试时间6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4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2016义乌适应性测试]鸦片战争期间,一些民众向英军出售粮食、畜禽、淡水意图获利,另一些民众为他们充当苦力,从事运输以求工值。
甚至英军在行进开战时,成群的民众躲在远处观看这难得一见的“西洋景”。
这样的记载在英方文献中屡见不鲜。
材料反映了()A .英方诋毁中国民众B.中英贸易没有因战争而中止C .民众的反封建思想强烈D .民众尚未形成民族国家意识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这样的记载在英方文献中屡见不鲜”,可知并非是诋毁,故A项错误;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为了获取中国的原料和市场,题目中的“一些民众”并非代表中英贸易,故B 项错误;反封建是指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题目中并未提到地主阶级,故C项错误;鸦片战争后中国国民的少数知识分子开始开眼看世界,但民族意识尚未觉醒,真正觉醒是在辛亥革命后,故D项正确。
2.[2017阳泉模拟]林则徐在其《奏稿》中称:“闻该国现系女主,……惟其贸易夷商,向在他国往往争占马(同“码”)头,虽无国主之命,亦可私约兵船前往攻夺,得一新地,则许出赀之人取利三十年,乃归其主,故于贸易之处,辄起吞并之心。
”这说明林则徐已觉察到英国()A .政治制度的先进B.对外通商的愿望C .殖民扩张的意图D .军事力量的强大答案C解析材料中未涉及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以及对英国新政体的赞溢,故A项错误;对外通商的愿望与材料“辄起吞并之心”不符,故B 项错误;根据材料“故于贸易之处,辄起吞并之心”可知,林则徐已经意识到英国不仅仅是为了通商贸易,甚至有吞并所在地的野心,有殖民的意图,故C项正确;仅根据材料“虽无国主之命,亦可私约兵船前往攻夺……辄起吞并之心”不能判断英国军事实力的强大,故D项错误。
3.[2017成都模拟]某学者在评价洋务派时指出,他们存在这样一种误解:如果一个人同时读《孟子》和一本西方机械手册,那么《孟子》的意义对他和他的古代前辈是完全一样的。
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第五单元战争与文化交锋(单元测试)
第五单元战争与文化交锋(单元测试)1.横跨欧亚大陆的道路在中断了约一千年之后变得安全了,欧洲人于是又能由此进入亚洲和远东了。
此时有大批被称为“色目人”的移民自西向东,进入中国中原地区。
这些现象出现的客观原因是()A.拿破仑战争B.亚历山大东征C.蒙古的西征D.新航路的开辟2.亚历山大在征服埃及后,不顾路途艰险,跋涉到埃及西部沙漠中的绿洲,拜谒埃及传统信仰,并为当地的守护神建庙;在征服巴比伦后,下令重建被波斯人毁掉的神庙,并亲自祭祀巴比伦城的守护神。
亚历山大意在()A.传播古希腊文化B.消弭埃及与巴比伦之间的矛盾C.培育臣民的认同感D.恢复当地的神权政治形态3.在美洲奴隶较多的地区,非洲语言、印第安语和欧洲语言融合成了克里奥尔语。
到了18世纪,美国的南部占人口总数3/4的黑人都用此进行交流。
这一现象反映了()A.非洲语言在发展中消亡B.美洲多元化文明的形成C.美洲地区经济发展加速D.殖民扩张带来文化融合4.拿破仑所“吕犯”的人民先是因“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而觉醒并充满激情,然后又在其导师背叛自己的原则时转而反对其导师。
这说明拿破仑对外战争()A.促进了民众政治上觉醒B.推翻了各国的君主专制统治C.始终遭到各地人民反对D.受到各国的强烈支持和拥护5.“在当代革命中,东方各民族为了不再仅仅充当别国发财的对象而参与决定世界命运的时期到来了。
”这句话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影响是()A.欧洲出现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B.东方民族解放运动出现了新高潮C.建立了新的国际体系D.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6.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于1926年写道:“这场把欧洲浸润在血泊中的战争已经…唤醒了远离我们的土地上人民的独立意识…过去几年里,一切都变了。
不论是人还是思想,就连亚洲本身都变了。
”据此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A.推动了民族独立意识的觉醒B.使民族自决原则被广泛接受C.促进了亚洲的思想解放运动D.导致反战和平运动普遍兴起7.漫画《第三等级的崛起》以正在被拆除的巴士底狱为背景,描绘了被压迫的第三等级正试图砸断锁链并拿起武器,旁边的教士和贵族却无比震惊和畏惧。
必修第三册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战争与文化交锋综合检测课后习题含解析
第五单元战争与文化交锋(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公元前4世纪,一个庞大的帝国建立起来。
其版图西起希腊,东到印度河流域,北抵中亚,南达埃及,地跨欧、亚、非三洲。
该帝国是( )A.罗马帝国B.亚历山大帝国C.阿拉伯帝国D.波斯帝国2.远征以前,亚历山大认为只有希腊民族才真正具有开化的文明。
随着远征,他却产生了一个伟大的想法,想让波斯人、希腊人与马其顿人结为友好的同伴。
这表明( )A.非希腊民族都是野蛮的民族B.马其顿顺利征服了波斯帝国C.亚历山大处事优柔寡断D.远征改变了亚历山大的思想观念3.14—17世纪,意大利一些对宗教文化钳制思想不满的先进知识分子,在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中找到了共鸣,从而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即文艺复兴。
古希腊学者的下列观点中,能反映当时意大利的时代需求,引发先进知识分子产生共鸣的是( )A.坏人因畏惧而服从,好人因爱而服从(亚里士多德)B.我们的需要越是少, 我们越近似神(苏格拉底)C.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动地球(阿基米德)D.数学支配着宇宙(毕达哥拉斯)4.亚历山大的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阿拉伯帝国的征服……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但横贯亚欧大陆丝绸古道上的商队来往,联系太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诸海航路的船只航行,对传播生产技术,文化知识于古代世界各地也许是更为重要的。
下列对这段叙述的理解有误的是( )A.和平往来促进了各地经济文明交流B.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交往的要道C.暴力冲突有助于打破世界相互隔绝的状态D.暴力冲突比和平交往更有利于文化的传播5.汉密尔顿说:“在美国的复合共和国里,人民交出的权力首先分给两种不同的政府,然后把各政府分得的那部分权力再分给几个分立的部门。
因此,人民的权力就有了双重保障。
两种政府将互相控制,同时各政府又自己控制自己。
”汉密尔顿的“双重保障”是指( )A.天赋人权与社会契约B.权力的分立与制衡C.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D.分权制衡与联邦制6.“创建合众国的那一代人……无一不是启蒙思想的继承者。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5单元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课后提升训练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含答案)
新教材高中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第13课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课后·提升训练基础巩固一、选择题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洲的民族民主运动高涨,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势力B.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C.共产党成为各国运动的领导者D.亚洲殖民体系的崩溃答案:A解析:第一次世界大战极大地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势力,这是亚洲民族民主运动得以深入发展的主要原因,故选A项。
十月革命的胜利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但不是亚洲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
共产党的领导只是出现在部分国家,亚洲殖民体系当时还没有崩溃,故C、D两项均错误。
2.近代以来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和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解放,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
以下关于民族主义的言论按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①“埃及是埃及人的埃及”②“非洲是非洲人的非洲”③“非暴力不合作”④“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A.③④①②B.④①②③C.④②③①D.③④②①答案:B解析:①埃及在反对英国的侵略中,1879年,出现了非洲第一个政党——祖国党,提出“埃及是埃及人的埃及”的口号,以此唤起埃及人民的民族意识;②“非洲是非洲人的非洲”提出于1900年;③“非暴力不合作”提出于20世纪20—40年代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中;④“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是1823年美国总统门罗提出的。
因此正确排列顺序为④①②③,B项正确。
3.史学家金冲及指出:“五四运动后的一个重要变化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开始成为中国先进思想界的主流。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把五四运动称为( )A.群众性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B.国人抗议不平等条约的斗争C.工人阶级反抗北洋军阀的尝试D.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答案:D解析: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之“新”体现在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五四运动为此创造了条件,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故选D项。
高中历史必修3第五单元练习题(一)
高中历史必修3第五单元练习题(一)第五单元答案:(一)第五单元(二)1、①答:康有为。
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要求实行维新变法,以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②答: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进步性:体现了要求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
局限性:反对顽固守旧思想,但不敢正面对抗,而是借用孔子名义,并企图把儒家思想与西方政治学说结合起来,反映了其阶级本质和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2、(1)答:七大、十五大(2)答:历程:①1925冬至1927年春,毛泽东针对陈独秀的右倾错误,先后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查报告》等文章,阐明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农民问题的重要地位和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
②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建立了第一个农村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在总结大革命失败教训和创建红色政权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毛泽东探索出了中国式的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的政权的革命道路。
③从遵义会议到抗日战争,毛泽东思想得到系统总结。
1940年1月,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标志着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和成熟。
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系统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三大纲领,确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评价:①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的结果,它以实事求是为基本原则,是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
②在毛泽东思想形成的过程中,毛泽东做出了主要贡献,党的其他领导人朱德、周恩来、刘少奇、任弼时等都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3、答:毛泽东思想主要解决了“中国的社会性质是什么,中国革命的性质是什么,中国怎样进行革命”的问题,它是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行动指南;邓小平理论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课题,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武器;“三个代表”主要回答了21世纪“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的课题,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的全面纲领,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武器。
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测试题
第五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1.(2018·江西红色七校高三第一次联考·12)周英杰在《<海国图志>的孤寂与荣光》中有这样的统计:当时国内有士绅百万余人,有能力读此书的也多达三百多万人,然而却很少有人认真地阅读和领会书中的深刻内涵。
相反,许多守旧的朝廷官吏的骂声却扑面而来,更有甚者主张将《海国图志》付之一炬,在他们眼中这无疑成了一本大逆不道的书籍。
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作者提出的主张不切合实际B.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C.落后的制度带来思想的闭塞D.锁国政策对思想的影响2.(2017·河南豫北名校联盟高三精英对抗赛·30)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
“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D.新文化运动的“民主与科学”思想3.(2018·衡水金卷高三全国大联考·10)19世纪七八十年代,总理衙门大臣文祥、两广总督张树声都在奏议中言及过西方政体。
前者说:“中国天泽分严,外国上议院、下议院之设,势有难行,而义可采取。
”后者说:“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这反映出当时()A.部分官员实现了从洋务派到维新派的转变 B.对西学的探索由格致之学而进入哲理学说C.“中体西用”的内在矛盾推动了观念嬗变 D.洋务派坚持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广泛批判4.(2017·湖北黄冈高三9月质检·10)1896年,李鸿章在英国旁听了议员们的辩论,觉得那简直是一窝蜂似的吵架,“无甚可观”;对记者关于“美国资本在中国投资出路”的问题,李鸿章的回答是:清国政府欢迎任何资本到我国投资……但这些企业的自主权应掌握在清国政府手中。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精练(带答案)
必修三第五单元测试出题人:景秀敏审题人:侯宝玲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60分)1.某思想家在20世纪初大声疾呼:“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
……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从中可见,该思想家主张A.打破保守观念,为新文化营造空间 B.剔除传统糟粕,重建儒家信仰C.宣扬改革理念,为康梁变法造声势 D.遵循进化理论,任凭自然选择2.对中西学的态度是区分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的依据之一。
下列言论属于维新派的是A.“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B.“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C.“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D.“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3.“君为主,则必尧舜之君在上,而后可久安长治;民为主,则法制多纷更,心志难专一。
究其极,不为流弊。
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
根据材料和所学,判断这段文字的作者是()A.魏源 B.王韬 C.宋教仁D.胡适4.19世纪中期,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中国,而在20世纪初年,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如劳动、方针、政策、理论等迅速传入中国。
出现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A.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B.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C.日本明治维新成效显著D.日本先于中国接触西学5.迄今所知,在中国出版的书刊中,最早介绍马克思的是1899年上海广学会编译的《大同学》,其中称:“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
”由此可见①新兴的中国工人阶级找到了自己的领袖②当时介绍到中国的马克思身份是“工人领袖”③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④当时的介绍者连马克思是哪国人都没有搞清楚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6.诗人徐志摩(1896-1931)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A.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B.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C.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D.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7.近代有学者呼吁,青年人应该摆脱是非荣辱听命他人的奴隶地位,脱离无常识之思、无理由之信仰的蒙昧时代。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测评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测评第五单元测评(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等中国知识精英掀起了翻译和引进西方知识的热潮。
促使这种热潮形成的根源在于这些知识分子()A.接受了朝廷向西方学习的指示B.受到强烈民族危机感的感召C.意识到了西方政治文明的先进D.受到了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答案:B2.在广东禁烟期间,林则徐认识到“内地船炮非外夷之敌”,主张“制炮必求极利,造船必求极坚”,他组织人仿造了两艘“底用铜包,蓬如洋式”的大船。
这表明林则徐()A.已做好抵御侵略的军事准备解析:清政府改变以往对其他国家的蔑称,以国名称呼西方国家,这是外交近代化的重要体现,表明清政府已接受了国际惯例。
答案:C4.导学号10234058著名史学家钱穆指出:“一个国家,绝非可以一切舍弃其原来历史文化、政教渊源,而空言改革所能济事。
则当时除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亦更无比此更好的意见。
”这种观点实质上()A.明确了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源B.指出了洋务运动的根本缺陷C.赞美了洋务运动的政治改革D.肯定了洋务派的客观进步性解析:任何时代都有其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晚清洋务派的文化观所蕴含的基本文化内涵,是有其积极意义的,根据材料可判断钱穆肯定了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客观进步性。
答案:D5.陈旭麓教授认为:“在当时要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落不了户的。
”他旨在说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A.其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B.是一种极端反动腐朽思想C.是一种资本主义的思想D.不同时期的作用是不同的解析:陈旭麓教授的论述表明,洋务派不坚持“中学”,其“西学”主张的实践是很难实现的。
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 检测题 (含解析)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
选必三第五单元《战争与文化交锋》检测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希腊化时代”是近代史学创造的一个概念,指从亚历山大帝国分裂到罗马征服东地中海地区之间希腊世界的历史(有时也从亚历山大东侵算起),这是一个希腊文化不断向东方传播,即东方在希腊人统治下不断希腊化的过程。
在今天看来,这个理解不免简单化,是因为()A.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头但不是东方文明源头B.东方希腊化的过程实质上也是东方罗马化的过程C.野蛮的征服者总要被所征服地区先进文明所征服D.希腊文化向东传播过程也是希腊文化东方化过程2.亚历山大曾发行过一系列带有希腊神祇(如图1所示的“宙斯”)的纪念币,其继承者们也模仿打造了大量的相似钱币,这些钱币在中亚与印度流传,直接或间接地唤起人们对希腊征服者亚历山大大帝的回忆。
据此可知,亚历山大帝国()A.推广了希腊文化B.传播了基督教义C.促进了贸易繁荣D.宣扬了君权神授3.在1235年窝阔台召开的忽里勒台大会上,“为迅速传递帝国的消息,决定在帝国全境设立驿站……帝国的几条主要驿路,将窝阔台、察合台和拔都的驻帐联系起来”,这一决定()A.加快了蒙古西征的进程B.引发了大规模的民族迁徙C.有利于中西文化的交流D.导致了欧洲封建制的瓦解4.在希腊化时代,通俗希腊语成为通行的混合语言,城市中的上流阶级,不管是何种出身和文化背景,都希望被人视为标准的希腊人。
他们全盘模仿希腊生活方式。
这一现象体现了当时()A.希腊民主政治的广泛影响B.政权更迭带来的连锁反应C.基督教在当地传播的需要D.经济发展弘扬了人文精神5.十字军东征(1095—1291年)是西欧封建领主和骑士在罗马教廷组织下对地中海东岸国家发动的战争。
新的词汇随着东征加入到欧洲的语言里,如cotton(绵)、muslin (平纹细布)、divan(沙发床)等。
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第五单元战争与文化交锋 课时练习题及答案(11,12,13课)
第五单元战争与文化交锋十一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1)十二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4)十三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7)十一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30分钟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5分,共35分)1.建立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传播希腊文化,开创希腊化时代的一代帝王是( )A.亚历山大B.凯撒C.屋大维D.查士丁尼【解析】选A。
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继承王位后,历经十年征战,灭亡了波斯帝国,征服了从小亚细亚到印度河流域的广大地区,建立了空前庞大的亚历山大帝国。
这次远征,使希腊文明与古老的东方文明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冲撞与交融,开启了历史上的希腊化时代。
故选A。
2.“他(亚历山大)促使民主氛围浓厚的希腊以主动的姿态同专制主义的东方发生了广泛的交流,在他所征服的地区开始了几百年的‘希腊化时代’。
”材料说明亚历山大帝国的征服促使 ( )A.东西方文明的毁灭B.希腊文明走向衰落C.东方文明走向衰落D.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解析】选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历山大远征具有侵略性质,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掠夺了东方世界的无数财富。
但是,远征和帝国的建立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大量工商业者随军队流动,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
故选D。
3.古希腊的一部世界文学名著,再现了古希腊的社会图景,成为研究早期希腊社会的重要史料。
这部作品是( )A.《俄狄浦斯王》B.《天方夜谭》C.《荷马史诗》D.《神曲》【解析】选C。
世界文学名著《荷马史诗》是古希腊不朽的文学作品,相传它是古希腊盲诗人荷马根据口头流传的史诗和短歌编成的长篇叙事诗,反映了公元前11-前9世纪希腊的社会生活面貌,是研究早期希腊社会的主要文献。
故选C。
4.伴随着帝国远征波斯、埃及甚至印度的过程,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东方文化也渗入希腊文化。
这里的帝国是指 ( )A.古埃及B.古罗马帝国C.古巴比伦王国D.亚历山大帝国【解析】选D。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五单元练习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五单元练习试题及答案在历史考试即将到来之际,大家准备好了复习工作了吗?让我们来做一套试题卷吧!下面是店铺整理的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五单元练习试题以供大家阅读。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五单元练习试题一.选择题:1.从16世纪开始,中国社会兴起了“西学东渐”之风,到了中国近代“西学东渐”不断深入,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西学东渐有得于中西方文化思想之间的交流B.近代西学东渐的深入主要在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C.西学东渐最早体现在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的潜滋暗长D.西学东渐过程中,存在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2.魏源曾应林则徐之请,编纂《海国图志》,是一部关于世界地理、历史及西方政教国情的总集。
魏源在书中最向往某国政治制度,提及这个国家“二十七郡(州)公举一大酋总摄之,匪惟不世及,且不四载即受代,一变古今官家(皇帝)之局,而人心翕然。
”魏源最向往的是那一国的制度?他这一段文字在当时有何影响:( )A.美国:引起当时人们的激烈讨论,遂有清末的变法B.英国:人们颇有同感,认为应该“师夷长技以制夷”C.美国:少有人理解,也少有人谈及,几乎没有影响D.英国:当时人们对此理论多不理解,只重视船坚炮利3.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以中国之伦常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对此言论最恰当的提炼是:( )A.反抗侵略B.政治改良C.中体西用D.全盘西化4.史学家郝延平在《由守旧到革新》一文中谈道:“中国对西方称呼由(19世纪)60年代前的‘夷务’,到七八十年代改称‘洋务’和‘西学’为主。
”该变化反映了:( )A.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B.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C.由以中国为中心到以西方为中心的变化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5.中国近代历史上,在追求经济现代化的同时,也经历了一个政治现代化的过程。
要求政治现代化的主张最早出现于:( )A.鸦片战争之后的新思潮B.早期维新思想的主张C.戊戌变法中的《定国是诏》D.同盟会的革命纲领6.孙中山在回忆19世纪末广州起义时说:“当初之失败也,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谩骂之声,不绝于耳。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练习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练习试题及答案推荐文章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测试题及答案热度: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测试试题及答案热度: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五单元知识点热度: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练习试卷及答案热度: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练习试题及答案热度:在历史的紧张备考过程中,一定少不了一些试题卷的题海战术。
所以,认真地对待每一份试卷吧!你真的可以从中收获不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收集整理的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练习试题,欢迎阅读!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练习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共计25小题,每小题2分,合计50分)1.有学者认为:工业革命后,世界文明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一种先进文明以“生存威胁迫使其他文明不得不仿效它”,中国近代能够反映这一历史观点的历史事件有①太平天国运动②洋务运动③辛亥革命④新文化运动A.①②③B.②③④C. ②③D.①②③④2.下列报刊和书籍的内容代表了中国20世纪历史前进新方向的是A.《海国图志》B.《资政新篇》C.《国闻报》D.《新青年》3.鸦片战争中,中国一些有识之士萌发的新思想的核心内容和实质是A.政治制度.振兴中华B.经济制度.御侮强国C.军事技术.抵抗外侮D.印刷技术.传播西学4.导致中国人由学习西方的“器物”转向学习“制度”的决定因素是A.民族危机不断加深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C.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不断走向科学D.中国无产阶级独立登上政治舞台5. 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的倡导者和19世纪末的中国维新思想宣传者的手段都很高明。
两者的“高明”之处是:A.利用宗教反对封建思想B.组织团体宣传新思想C.借助传统文化外衣D.建立政党宣传政纲6.下列言论属于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是A.“今君人者释其刑德而使臣用之,则君反制于臣也”B.“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C.“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D.“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7.维新变法被称为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2012届高考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考点复习试题(有答案)
2012届高考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考点复习试题(有答案)必修三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第1时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及新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选择题1.(2010•江苏徐州模拟)《海国图志》在国内没有引起太大反响,只印了千册左右。
而就在佩理到日本的183年,日本人开始翻印《海国图志》,一共印刷了1版之多。
184年日本翻印该书60卷,士人争相购读,此后多次再版。
而该书在中国印量很小,影响有限。
这说明中日两国()A.社会危机的程度不同B.变法图强的方针不同.变革的社会基础不同D.对西方化的认识不同解析:《海国图志》在中日两国不同的销量,说明了两国变革的社会基础不同。
答案:2.(2010•启东模拟)李鸿自称“一生风雨裱糊匠”,他裱糊屋子叫________,材料是________()A.清朝封建统治西方先进科技B.清朝封建统治君主立宪制度.清朝封建统治民主共和D.清朝封建统治火药、枪炮、养兵练兵之法解析:本题实际考查洋务派的主张,洋务派借西方先进科技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答案:A3.(2008•全国综Ⅱ)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下列人物中,其主张与冯桂芬的观点相似的是()A.龚自珍B.洪仁玕.李鸿D.严复解析:材料含义为典型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中国之伦常名教”即中国传统制度,此所谓根本;再“辅以诸国富强之术”,是指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显然属于洋务派观点。
冯桂芬属于早期维新派。
答案:4.(2009•天津综,4)胡适评价19世纪末的梁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吾国之思想界”。
这主要是因为梁启超宣传了()A.民主科学,自由平等B.民主共和,主权在民.托古改制,变革维新D.开设议院,变法图存解析:本题考查梁启超的维新思想。
A项为新化运动所提倡,B项属于革命派的主张,项是康有为的思想主张。
2023新教材高中历史第5单元战争与文化交锋过关检测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
第五单元过关检测(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学者傅利华指出,亚历山大远征时,与古希腊城邦共同兴旺发达的文化、科学、艺术失去了内部繁荣发展的土壤。
其意在说明( )A.古希腊诸城邦早已深陷危机B.古希腊文化因城邦衰落而失去生命力C.亚历山大远征的社会根源D.“希腊化时代”文化中心转移的必然性,即古希腊城邦早已深陷危机,故A项正确;古希腊文化伴随着亚历山大远征向东方传播,没有失去生命力,故B项错误;亚历山大远征的社会根源是获取更多的疆土,建立庞大的帝国,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未涉及“希腊化时代”文化中心转移的内容,故D项错误。
2.从亚历山大的个人简历可以看出,亚历山大( )A.是古希腊雅典城邦的建立者B.深受希腊文明影响C.继承了波斯帝国的政治制度D.推动了希腊文化的传播,故A项错误。
C、D两项表述正确,但是无法从简历中看出,故排除。
亚历山大出生于希腊北部,拜亚里士多德为师,说明其深受希腊文化的影响,故B项正确。
3.观察下表(据陈恒的《希腊化研究》整理),造成“希腊时代”和“希腊化时代”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罗马帝国的建立B.亚历山大远征和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C.海洋文明的影响D.世界性航路逐渐形成5—前4世纪“希腊时代”是古代希腊雅典城邦的繁荣时期。
公元前33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军入侵波斯,历经10年征战,灭亡了波斯帝国,征服了从小亚细亚到印度河流域的广大地区。
亚历山大远征和帝国的建立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
大量工商业者随军队流动,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故选B 项。
4.波斯帝国相继征服了巴比伦、埃及、色雷斯、小亚细亚和希腊城邦等,波斯人统治期间,希腊、小亚细亚和波斯的多种文化间实现了和平共处和相互适应,开始了希腊化的进程。
这反映了( )A.希腊文明的产生得益于波斯帝国的征服B.战争客观上加速了东西方之间的文明交流C.战争深刻影响了东西方历史发展进程D.波斯帝国是东方文明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可知波斯帝国征服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等地,以其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加速了东西方之间的文明交流,故B 项正确;希腊文明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历史过程,希腊文明的产生未受益于波斯帝国的征服,故A 项错误;C 项夸大了波斯帝国战争的影响,排除;D 项表述是对题干材料的片面理解,排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三第五单元测试出题人:景秀敏审题人:侯宝玲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60分)1.某思想家在20世纪初大声疾呼:“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
……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从中可见,该思想家主张A.打破保守观念,为新文化营造空间 B.剔除传统糟粕,重建儒家信仰C.宣扬改革理念,为康梁变法造声势 D.遵循进化理论,任凭自然选择2.对中西学的态度是区分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的依据之一。
下列言论属于维新派的是A.“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B.“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C.“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D.“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3.“君为主,则必尧舜之君在上,而后可久安长治;民为主,则法制多纷更,心志难专一。
究其极,不为流弊。
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
根据材料和所学,判断这段文字的作者是()A.魏源 B.王韬 C.宋教仁D.胡适4.19世纪中期,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中国,而在20世纪初年,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如劳动、方针、政策、理论等迅速传入中国。
出现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A.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B.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C.日本明治维新成效显著D.日本先于中国接触西学5.迄今所知,在中国出版的书刊中,最早介绍马克思的是1899年上海广学会编译的《大同学》,其中称:“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
”由此可见①新兴的中国工人阶级找到了自己的领袖②当时介绍到中国的马克思身份是“工人领袖”③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④当时的介绍者连马克思是哪国人都没有搞清楚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6.诗人徐志摩(1896-1931)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A.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B.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C.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D.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7.近代有学者呼吁,青年人应该摆脱是非荣辱听命他人的奴隶地位,脱离无常识之思、无理由之信仰的蒙昧时代。
由此他主张()A.求强求富 B.变法维新 C.共和革命 D.民主科学8.孙中山在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指出,“(此)诚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
推其原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放大异彩,学潮弥漫全国”。
孙中山此处所说的“觉悟者”应包括A.陈独秀 B.梁启超 C.章太炎 D.严复9. 1929年5月4日,国民党上海特别市执行委员会宣传部编辑的《五四特刊》认为,五四运动输入的西洋思想“不是陈腐便是过火”。
“过火”的思想指的是A.马克思主义 B.自由恋爱观C.实业救国论 D.民主和科学思想10.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
“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D.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主张11.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中写道:“他们正办《新青年》,然而那时仿佛不特(仪)没有人来赞同,并且也还没有人来反对,我想,他们(或)许是感到寂寞了……”这反映山新文化运动的一个局限性是()A.没有找到救国救民的正确道路和方向B.急功近利,试图仅靠文化运动改造社会C.脱离群众,运动仅限于知识分子范围D.在思想方法上犯了形式主义的错误12.“从18世纪以来,讲科学理性、讲自由、讲人权、讲法治、讲个人的尊严,这些价值通过五四成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文化结构中所不可或缺的一些基本价值。
”这表明了五四运动()A.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B.体现了中国人的爱国主义精神C.弘扬了科学与民主的精神D.促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13.“爱国却不爱中国旧文化,反帝却崇拜帝国主义文化”。
这是对下列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评价()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14.以下是20世纪初北京普通市民的两段对话A.民风日新 B.民智未开 C.民权兴衰 D.民族觉醒15.新文化运动被誉为“思想文化领域的辛亥革命”、“中国的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
这是因它①沉重打击了专制主义,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②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③弘扬了民主和科学精神④传播了马克思主义⑤促进了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A.①②④⑤B.①②③④⑤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⑤16.《胡适口述自传》中说:“那个以鼓吹‘中国文艺复兴’和‘文学革命’为宗旨的《新青年》杂志,就逐渐变成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我们北大之内反而没有个杂志发表文章了。
”这段话反映了()A.新文化运动披着传统文化的外衣 B.新文化运动阵营思想日趋分化C.新文化运动的“文学革命”失败 D.胡适公开否定新文化运动17.孙中山说:“在国内,君主可以不要,忠字是不能不要的。
……为四万万人效忠,比较为一人效忠,自然是高尚得多,故忠字的道德还要保存。
”孙中山对“忠”的理解是()A.弘扬传统的忠孝思想B.保持忠君爱国思想C.要有牺牲和奉献精神D.强调国家民族意识18.孙中山说:“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
”这反映了孙中山()A.重视经济权益,强调民族独立 B.扩张国营经济,发展民族产业C.强调国家垄断,反对自由竞争 D.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19.以下是毛泽东在不同时期的著作或讲话,请按时间顺序排列( )①《新民主主义论》②《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③《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④《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A、①②③④ B.②④③① C.②④①③ D.④②①③20.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根据中国近代社会的特点,指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两步: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
下列事件属于革命进程第二步的是()A.辛亥革命 B.国民革命 C.解放战争 D.三大改造21.毛泽东的诗词是珍贵的史料,下列可用于研究抗日的诗句是()A.“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
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B.“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C.“浴血冬瓜守,驱倭棠吉归。
沙场竞殒命,壮志也无违。
”D.“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2.美国著名的中国问题研究专家罗斯·特里尔说:“毛泽东是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东方道德标准的哲学家。
”下列各项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①开创“工农武装割据”道路②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③发起“人民公社化”运动④提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思想A.①② B.②④ C.①③D.①②③④23.毛泽东曾说:“我们……是先生教出来的学生,应当高明些,后来者居上嘛!”中共“高明些”的表现有()①工农武装割据②一国两制③大跃进运动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④24.1978年底,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了《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这两次讲话都A.推动了经济特区的发展B.深化了体制改革C.加速了对外开放的进程D.冲破了思想樊篱25.“一国两制”就是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祖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其思想精髓是()A.解放思想 B.实事求是 C.团结一致D.祖国统一26.同文馆于同治元年(1861年)成立。
馆学最初只有英文、法文……同文馆是成立了,但招不到学生,因为风气未开,无人肯入。
大家以为学了洋文,便是降了外国。
(齐如山《齐如山回忆录》)当时同文馆招生困难、学生不多的主要原因不包括()A.封建顽固守旧势力的抵制和破坏B.封建纲常礼教与教育制度的束缚C.长期闭关自守,不易接受新事物D.西方借同文馆进行宗教文化渗透27.假如你是一位高考阅卷老师,在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对新三民主义进行评价”。
某考生答题要点概括如下,你认为其中不该给分的是() A.新三民主义是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B.新三民主义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C.新三民主义是对三大政策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典范D.新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28.历史学家余英时在研究中国近代历史过程中提出“转石效应”的观点,即“改革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在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之后,浪潮就会冲击到法律和政治领域”。
在实际变革中,带来“转石效应”的思想主张是() A.君主立宪B.民主共和C.中体西用 D.民主科学29.原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在纪念邓小平诞生一百年前夕接受新华社记者书面采访时说:“邓小平……最大的功绩就是提出了新的理论。
这是一种全新的世界观,是对中国现实条件的全新理解,是对历史经验的有效借鉴。
”这里的“新的理论”主要是指()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C.“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理论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思想30、据不完全统计,自1987年以来,关于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研究专著有10余部,论文有200余篇。
其中包括:①李君如《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大事记》、②黄景芳《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史》、③李卫炜、刘客《邓小平理论发展史》、④石仲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等等。
上述论著在1997年以后首次出版的有()。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二、非选择题(共计40分)31.(26分)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从“天朝上国”的梦幻里惊醒,开始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新思想。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
“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无论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还是辛亥革命;无论是李鸿章、康有为,还是孙中山,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中国。
——【裴钰《改变中国》】相关内容材料二图文材料:慈禧:挺大的船,怎么开不快呢某大臣:依臣看,是天气不好……中国不可能只从我们这里引进知识、科学和工业资源模式而不引进那些带有病毒性质的政治上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