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社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课后练习和答案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课后习题: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五单元战争与文化交锋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课后篇巩固提升1.在英语里,“民族”与“国家”是同一个词(nation),为了避免唤起不同民族(指移民的本源民族)的人关于“国家”的联想,美国很少使用“nation”这个词来指称不同民族的人,而更多地使用“种族”(race)和“族群(族裔)”(ethnic)的概念。
比如在人口普查时并不问及“民族”,也不要求选择民族血统。
美国这样做的主要意图是()A.宣扬种族思想,实行种族歧视B.回避民族问题,缓和民族矛盾C.模糊民族概念,消磨民族意志D.淡化民族意识,强化公民意识,美国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免唤起不同民族(指移民的本源民族)的人关于‘国家’的联想”,结合所学可知,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国内有很多民族,这样做是为了让国内人民淡化民族意识,强化自己是美国公民的意识,有利于国家内部的团结和发展,故选D项。
2.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各州制定的宪法都附上了《权利法案》,其中列举了政府在任何借口下都不得侵犯的人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出版自由,请愿权利,陪审审判制,人身保护法,禁止建立常备军等。
这表明,新生的美国()A.采取了英国的政治体制B.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C.威胁了人民的基本权利D.采纳了联邦制的模式,旨在保护“人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体现了启蒙思想在美国的广泛影响,故选B项;美国未采取英国的政治体制,排除A项;宪法的规定是防范举措,是为了防止人民的基本权利遭受政府威胁,排除C项;1787年宪法颁布后美国确立了联邦制,排除D项。
3.制宪会议通过联邦宪法后,1787年10月31日《独立报》刊发文章:“美利坚人民眼下面临一个问题……是结合为一个国家、在一个联邦政府的领导下;还是分开,组成几个单独的联盟……人民已经接受一种观念:美利坚人民,应该继续坚定联合,这一点,无人反驳。
”这一文章()A.鼓动北美人民争取独立B.主张完整保留各州主权C.呼吁各州批准联邦宪法D.支持华盛顿领导的政府“美利坚人民眼下面临一个问题……是结合为一个国家、在一个联邦政府的领导下”“美利坚人民,应该继续坚定联合”中可以看出,这一文章呼吁各州批准联邦宪法,建立联邦政府,故C项正确,B项排除;1783年美国取得独立战争的胜利,故A项排除;1789年,华盛顿成为美国第一任总统,故D 项排除。
最新【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3第五单元试题及答案】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
最新【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3第五单元试题及答案】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对于教师们而言,他们一般都会知道试题卷的练习,将会有助于学生们去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以下是由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3第五单元试题,欢迎阅读!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3第五单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魏源在19世纪50年代写道:“西方人讲礼貌、正直、有知识,根本不应该称之为‘夷’。
”四五十年代的许多著作把西方人称为“夷”,但在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再版时都改作“洋”了。
该变化反映了( ) A.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B.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C.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 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解析材料中魏源对西方人的评价,以及对西方人称呼由“夷”到“洋”的变化,反映了中国人对西方人态度的转变,这源于对西方了解的不断增多和深入。
答案 A 2.鸦片战争中萌发的新思想,其实质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 ) A.主张向西方学习 B.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 C.具有反侵略的爱国传统 D.寻求强国御侮之道解析A项是指新思想萌发这一历史现象之“新”,体现了新思想要达到某一目的的手段而不是实质;B项大大超越了新思想所包含内容的高度,作为封建士大夫也不可能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C项是新思想萌发的历史原因,正是这一优良民族传统,使祖国历史源远流长,亘古绵延,从未间断;D项是新思想发生的目的和核心,是其实质。
正确答案D项。
答案 D 3.阅读以下当时人对某一著述的评论:评论一,“百年喜读樽前兆,万里惊看海外文。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课后习题: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五单元战争与文化交锋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课后篇巩固提升1.孩子……二十岁刚步入成年,便成为马其顿国王。
……征服波斯帝国,逼死大流士;直逼印度河……建立起地跨亚、欧、非庞大的帝国。
这一“帝国”指的是()A.罗马帝国B.阿拉伯帝国C.拜占庭帝国D.亚历山大帝国“马其顿国王”“征服波斯帝国”“直逼印度河”“地跨亚、欧、非庞大的帝国”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亚历山大帝国。
公元前4世纪,希腊爆发了城邦之间的战争,雅典衰落。
希腊北部的城邦马其顿强大起来,征服并统一了希腊。
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于公元前334年率领军队开始远征,历时10年,灭亡波斯帝国,一直打到印度河流域,建立了庞大的亚历山大帝国,故D项正确。
2.亚历山大帝国建立后,亚历山大娶波斯皇族女子为妻,马其顿士兵采用波斯礼仪与当地贵族女子通婚,号称“欧亚联姻”。
这反映出()A.婚姻关系的政治化B.希腊文化被波斯文化吸收C.帝国统治基础弱化D.欧亚间开始出现民族交融,“欧亚联姻”可以淡化帝国由于征服而产生的民族隔阂,反映了婚姻关系的政治化,故选A项。
“士兵采用波斯礼仪与当地贵族女子通婚”不足以说明希腊文化被波斯文化吸收,而是体现了亚历山大注重尊重当地习俗以减少矛盾,维护统治,排除B项;材料中的措施有利于强化统治基础,赢得当地贵族的支持,排除C项;“开始”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D项。
3.“他(亚历山大)促使民主氛围浓厚的希腊以主动的姿态同专制主义的东方发生了广泛的交流,在他所征服的地区开始了几百年的‘希腊化时代’。
”材料说明亚历山大帝国的征服促使()A.东西方文明的毁灭B.希腊文明走向衰落C.东方文明走向衰落D.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亚历山大远征具有侵略性质,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掠夺了东方世界的无数财富。
但是,远征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大量工商业者随军队流动,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故选D项。
4.某历史兴趣小组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收集了亚历山大远征、佛教传入中国、丝绸之路等素材。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课后习题:第五单元综合测评(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五单元综合测评(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公元前4世纪末,埃及尼罗河口的城市逐渐发展成了地中海上最大的商港,两河流域的塞琉西亚、东西方交通要道安条克城、小亚细亚西北部的帕加马城等逐渐成为闻名于世的商贸中心。
这些商贸中心的兴起得益于()A.马其顿人的扩张B.罗马奴隶制的发展C.希腊文化的衰弱D.班超对西域的经营4世纪末,正值亚历山大帝国时期,亚历山大建立了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尼罗河口的城市”“两河流域的塞琉西亚”“东西方交通要道安条克城”“小亚细亚西北部的帕加马城”均在帝国版图内,这些城市的兴起有利于商贸的发展,故选A项。
罗马当时尚未扩张到这些地区,故排除B 项;希腊文化得到传播与发展,而非衰弱,故排除C项;班超对西域的经营是在东汉时期,当时东汉尚未建立,故排除D项。
2.亚历山大远征后,在希腊化世界及其周边地区实际上形成了以西亚为中心,以地中海和中亚、印度为两端的新交通体系,在张骞到达中亚之前的公元前2世纪中后期,后来的丝绸之路西段(自帕米尔以西)实际上已经开通。
这表明()A.张骞对丝绸之路开辟作出决定性贡献B.丝绸之路的开辟具有历史的必然性C.希腊文明的传播对丝绸之路开通的贡献D.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自古以来就很频繁,丝绸之路西段已经开通,这一部分交通体系是希腊文明的传播范围,故选C项。
材料指出张骞到达中亚之前丝绸之路西段实际上已经开通,不是强调张骞的贡献,也没有指出开辟丝绸之路势在必行,排除A、B两项;材料中的丝绸之路的西段基本不涉及中国,不能推断出D项,故排除。
3.元宪宗元年(1251年),蒙哥即位时,在波斯境内,尚有两个国家保持独立:一是立国于马三德兰地区(今伊朗北部马赞德兰省)的木剌夷国;一是建都巴格达的黑衣大食王国(报达国)。
其西还有叙利亚国。
此三国彼此不相声援,地位孤立。
其中木剌夷人屡劫蒙古商旅。
蒙哥大汗为了维护蒙古汗国的权益,扩大疆土,决定远征波斯,以图在该地建立一个统一的政权。
人教社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课后练习及答案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一、填空题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提出“”思想,并以此为知道思想发起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的第一步。
2、梁启超发表,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3、新文化运动发生的直接原因是袁世凯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的逆流。
4、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有:提倡,反对专制与愚昧、迷信;提倡,反对旧道德;提倡,反对旧文学。
5、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饿革命之比较观》、和等文章,热情歌颂十月革命。
二、选择题1、风云激荡的百年中国,康有为曾被指“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陈独秀则宣称“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两者反映的共同问题是()A.儒家学说已不再适应时代的需求B.儒家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根深蒂固C.儒家学说成为近代民主政治建设的阻碍D.儒家学说已成为维新变法的有利工具2、“应毁全国已有之孔庙而罢其祀!”陈独秀这一观点( )①体现了彻底反封建的决心②矛头直指儒家传统道德③为文学革命指明了方向④存在着对传统文化绝对否定的倾向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3、“西洋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年,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来,引到光明世界。
”西洋人在思想领域里拥护德、赛两先生的重大事件是指()A.文艺复兴运动B.宗教改革运动C.启蒙运动D.新文化运动4、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
第一期,先从□□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根本上感觉不足。
”此处省略的三个词分别是( )A.器物制度文化B.器物文化制度C.文化制度器物D.制度文化器物5、一位学者对发生于近代的某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评价是:“爱国”却“不爱”中国旧文化,“反帝”却崇拜帝国主义“文化”。
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指的是()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6、迄今所知,在中国出版的书刊中,最早介绍马克思的是1899年上海广学会编译的《大同学》,其中称:“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导学教案教师用书:第五单元含答案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课标要求: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3.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第十四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学习目标: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即器物—制度—思想。
2.理解师夷与制夷的关系、“中体西用”思想的特点及实质、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
3.掌握不同时期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情景导学]材料两则漫画漫画1漫画2《如此“修墙”》,一位清朝官员用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西方先进技术”)贴在墙上思考:材料的两则漫画反映了什么思想主张?提示:中体西用。
一、“开眼看世界”[教材导学]1.背景(1)英国鸦片走私船频繁出没于中国东南海域。
(2)清朝君臣对“岛夷”的情况一无所知。
2.表现(1)林则徐①成就:编译出《四洲志》《各国律例》等资料。
《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②地位: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①成就:编撰出《海国图志》,这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②作用: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
带动了关于世界知识的书籍的出版。
[轻巧识记]“开眼看世界”[易错易混]在民族危机之下,林则徐、魏源主张学习西方,但是林则徐、魏源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因此其主要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并不是要改变社会制度。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教材导学]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
2.主张: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
3.含义:洋务派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高中历史必修3第五单元练习题(一)
高中历史必修3第五单元练习题(一)第五单元答案:(一)第五单元(二)1、①答:康有为。
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要求实行维新变法,以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②答: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进步性:体现了要求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
局限性:反对顽固守旧思想,但不敢正面对抗,而是借用孔子名义,并企图把儒家思想与西方政治学说结合起来,反映了其阶级本质和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2、(1)答:七大、十五大(2)答:历程:①1925冬至1927年春,毛泽东针对陈独秀的右倾错误,先后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查报告》等文章,阐明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农民问题的重要地位和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
②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建立了第一个农村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在总结大革命失败教训和创建红色政权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毛泽东探索出了中国式的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的政权的革命道路。
③从遵义会议到抗日战争,毛泽东思想得到系统总结。
1940年1月,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标志着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和成熟。
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系统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三大纲领,确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评价:①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的结果,它以实事求是为基本原则,是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
②在毛泽东思想形成的过程中,毛泽东做出了主要贡献,党的其他领导人朱德、周恩来、刘少奇、任弼时等都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3、答:毛泽东思想主要解决了“中国的社会性质是什么,中国革命的性质是什么,中国怎样进行革命”的问题,它是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行动指南;邓小平理论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课题,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武器;“三个代表”主要回答了21世纪“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的课题,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的全面纲领,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武器。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精练(带答案)
必修三第五单元测试出题人:景秀敏审题人:侯宝玲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60分)1.某思想家在20世纪初大声疾呼:“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
……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从中可见,该思想家主张A.打破保守观念,为新文化营造空间 B.剔除传统糟粕,重建儒家信仰C.宣扬改革理念,为康梁变法造声势 D.遵循进化理论,任凭自然选择2.对中西学的态度是区分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的依据之一。
下列言论属于维新派的是A.“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B.“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C.“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D.“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3.“君为主,则必尧舜之君在上,而后可久安长治;民为主,则法制多纷更,心志难专一。
究其极,不为流弊。
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
根据材料和所学,判断这段文字的作者是()A.魏源 B.王韬 C.宋教仁D.胡适4.19世纪中期,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中国,而在20世纪初年,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如劳动、方针、政策、理论等迅速传入中国。
出现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A.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B.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C.日本明治维新成效显著D.日本先于中国接触西学5.迄今所知,在中国出版的书刊中,最早介绍马克思的是1899年上海广学会编译的《大同学》,其中称:“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
”由此可见①新兴的中国工人阶级找到了自己的领袖②当时介绍到中国的马克思身份是“工人领袖”③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④当时的介绍者连马克思是哪国人都没有搞清楚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6.诗人徐志摩(1896-1931)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A.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B.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C.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D.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7.近代有学者呼吁,青年人应该摆脱是非荣辱听命他人的奴隶地位,脱离无常识之思、无理由之信仰的蒙昧时代。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全册同步习题及答案 100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全册同步习题及答案100页
高中历史必修(3)全册单元试题及答案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源是
A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和变化
B“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十分活跃
C私人办学兴起,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被打破
D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落
2“诸子百家”活动的宗旨是
A游说君主,寻求进入统治阶层
B研究科学知识,解决生产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C传播文化,发展学术
D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
3以下对“百家争鸣”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儒家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各家之长
B“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C“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D战国时期儒家各流派都主张“性本善”
4儒家经典的“六经”不包括
A《诗经》《尚书》B《礼》《易》
C《乐》《春秋》D《论语》《孟子》
[课后巩固]
一.选择题
1.孔子办私学的主要意义在于 A促进了儒家学说的传播 .....。
[精品]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历史第5单元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配套习题及答案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5单元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选择题(共10个小题)1 文人士大夫是中国社会结构中的一个重要阶层,也肩负着重要社会责任。
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士大夫阶层作出的反应有()①陈启创办继昌隆缫丝厂②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③荣氏兄弟创办保兴面粉厂④张謇创办大生纱厂A、①③B、②④、①②③D、①③④2 魏“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意义包括①冲破了“贵华夏,贱夷狄”的旧观念②是对几千年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③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习的第一步④使“睁眼看世界”发展成为社会思潮()A、①②③B、②③④、①③④D、①②③④3 早期维新思想家郑观应认为,根据《万国公法》,“各国之权利,无论为君主、为民主、为君民共主,皆其所自有,决无可以夺人与甘夺于人之”。
这说明()A、郑观应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度B、先进知识分子关注近代外交常识、早期维新派还带有自大的思想D、挽救民族危亡成为时代的主旋律4 “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故人君与千百万个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提出这一观点最有可能的是()A、李鸿章B、康有为、孙中山D、陈独秀5 某历史家说:“那时候,天下滔滔,多是泥古而顽梗之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他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该着评价历史事物的准是()A、技术决定论B、传统的夷夏之辩的观点、把历史事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评价D、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6 1898年,康有为在《进呈法国革命记序》中说,“普天地杀戮变之惨,未有若近世革命之祸酷者矣,盖自法肇之也”,“近世万国”目睹其祸,纷纷“行立宪之政,盖皆由法国革命而。
……亦可鉴也”。
康有为的用意在于()A、论证法国大革命的世界意义B、坚定光绪帝实施变法的决心、促使光绪帝效法法国大革命D、阐述法国大革命的严重后果7 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若把地球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五单元测试题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一、选择题1.《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
结合所学判断,该书( )A.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政治体制 B.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C.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度 D.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2.1875年,郭嵩焘奏称:“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也……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可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
”这一认识( )A.是中体西用论的具体表述 B.对洋务派思想有所突破C.反映了顽固派的政治主张 D.奠定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3.19世纪八九十年代,李鸿章在为格致书院所出考题中,曾问到西方测温、测热、测电的方法,问到西方平弧三角与《周髀算经》的关系,问到西方关于64种化学物质在中国语言为何物……这说明当时的中国人( )A.开始开眼看世界 B.坚持“中体西用”C.普遍接受西式教育 D.关注西方科技4.一位传教士将他描述为“一个彻头彻尾的中国人”。
对他来说,虽然创办了许多现代化事业,但他从不提倡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和道德教化。
这位传教士所描述的“他”应该是( )A.林则徐 B.张之洞C.郑观应 D.康有为5.1900—1901年间,上海地区“言爱国者”,多积极讨论光绪帝之存废问题,“尚不知革命为何物”。
这一现象反映当时( )A.革命派尚未开展救亡运动 B.上海的社会风气相对保守C.废除帝制成为社会的共识 D.改良仍然是社会主流思潮6.康有为在《请尊孔圣为国教立教部教会以孔子纪年而废淫祀折》中写道:“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俾国人知教主,共尊信之。
皇上乙夜览观,知大圣之改制,审通变之宜民,所以训谕国人,尊崇教主,必有在矣。
”康有为此举的主要用意是( )A.树立孔子权威 B.否定君主制度C.促进思想启蒙 D.减少变法阻力7.维新派认为教育“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达于民;不当仅立于国,而当遍及于乡”;“必使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材料主要反映了( )A.古代教育向近代教育的转型 B.维新派全民教育的理念C.维新派认为教育应该为变法服务 D.维新派开启了中国教育近代化8.五四运动前后,北京大学教员中既有以陈独秀为首,以李大钊、胡适、鲁迅、钱玄同、刘半农、沈尹默等为骨干的革新营垒;又有辜鸿铭、刘师培、陈汉章、黄侃等知名的旧派学者。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五单元练习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五单元练习试题及答案在历史考试即将到来之际,大家准备好了复习工作了吗?让我们来做一套试题卷吧!下面是店铺整理的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五单元练习试题以供大家阅读。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五单元练习试题一.选择题:1.从16世纪开始,中国社会兴起了“西学东渐”之风,到了中国近代“西学东渐”不断深入,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西学东渐有得于中西方文化思想之间的交流B.近代西学东渐的深入主要在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C.西学东渐最早体现在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的潜滋暗长D.西学东渐过程中,存在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2.魏源曾应林则徐之请,编纂《海国图志》,是一部关于世界地理、历史及西方政教国情的总集。
魏源在书中最向往某国政治制度,提及这个国家“二十七郡(州)公举一大酋总摄之,匪惟不世及,且不四载即受代,一变古今官家(皇帝)之局,而人心翕然。
”魏源最向往的是那一国的制度?他这一段文字在当时有何影响:( )A.美国:引起当时人们的激烈讨论,遂有清末的变法B.英国:人们颇有同感,认为应该“师夷长技以制夷”C.美国:少有人理解,也少有人谈及,几乎没有影响D.英国:当时人们对此理论多不理解,只重视船坚炮利3.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以中国之伦常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对此言论最恰当的提炼是:( )A.反抗侵略B.政治改良C.中体西用D.全盘西化4.史学家郝延平在《由守旧到革新》一文中谈道:“中国对西方称呼由(19世纪)60年代前的‘夷务’,到七八十年代改称‘洋务’和‘西学’为主。
”该变化反映了:( )A.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B.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C.由以中国为中心到以西方为中心的变化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5.中国近代历史上,在追求经济现代化的同时,也经历了一个政治现代化的过程。
要求政治现代化的主张最早出现于:( )A.鸦片战争之后的新思潮B.早期维新思想的主张C.戊戌变法中的《定国是诏》D.同盟会的革命纲领6.孙中山在回忆19世纪末广州起义时说:“当初之失败也,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谩骂之声,不绝于耳。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练习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练习试题及答案推荐文章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测试题及答案热度: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测试试题及答案热度: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五单元知识点热度: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练习试卷及答案热度: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练习试题及答案热度:在历史的紧张备考过程中,一定少不了一些试题卷的题海战术。
所以,认真地对待每一份试卷吧!你真的可以从中收获不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收集整理的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练习试题,欢迎阅读!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练习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共计25小题,每小题2分,合计50分)1.有学者认为:工业革命后,世界文明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一种先进文明以“生存威胁迫使其他文明不得不仿效它”,中国近代能够反映这一历史观点的历史事件有①太平天国运动②洋务运动③辛亥革命④新文化运动A.①②③B.②③④C. ②③D.①②③④2.下列报刊和书籍的内容代表了中国20世纪历史前进新方向的是A.《海国图志》B.《资政新篇》C.《国闻报》D.《新青年》3.鸦片战争中,中国一些有识之士萌发的新思想的核心内容和实质是A.政治制度.振兴中华B.经济制度.御侮强国C.军事技术.抵抗外侮D.印刷技术.传播西学4.导致中国人由学习西方的“器物”转向学习“制度”的决定因素是A.民族危机不断加深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C.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不断走向科学D.中国无产阶级独立登上政治舞台5. 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的倡导者和19世纪末的中国维新思想宣传者的手段都很高明。
两者的“高明”之处是:A.利用宗教反对封建思想B.组织团体宣传新思想C.借助传统文化外衣D.建立政党宣传政纲6.下列言论属于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是A.“今君人者释其刑德而使臣用之,则君反制于臣也”B.“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C.“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D.“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7.维新变法被称为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第五单元战争与文化交锋 课时练习题及答案(11,12,13课)
第五单元战争与文化交锋十一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1)十二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4)十三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7)十一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30分钟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5分,共35分)1.建立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传播希腊文化,开创希腊化时代的一代帝王是( )A.亚历山大B.凯撒C.屋大维D.查士丁尼【解析】选A。
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继承王位后,历经十年征战,灭亡了波斯帝国,征服了从小亚细亚到印度河流域的广大地区,建立了空前庞大的亚历山大帝国。
这次远征,使希腊文明与古老的东方文明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冲撞与交融,开启了历史上的希腊化时代。
故选A。
2.“他(亚历山大)促使民主氛围浓厚的希腊以主动的姿态同专制主义的东方发生了广泛的交流,在他所征服的地区开始了几百年的‘希腊化时代’。
”材料说明亚历山大帝国的征服促使 ( )A.东西方文明的毁灭B.希腊文明走向衰落C.东方文明走向衰落D.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解析】选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历山大远征具有侵略性质,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掠夺了东方世界的无数财富。
但是,远征和帝国的建立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大量工商业者随军队流动,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
故选D。
3.古希腊的一部世界文学名著,再现了古希腊的社会图景,成为研究早期希腊社会的重要史料。
这部作品是( )A.《俄狄浦斯王》B.《天方夜谭》C.《荷马史诗》D.《神曲》【解析】选C。
世界文学名著《荷马史诗》是古希腊不朽的文学作品,相传它是古希腊盲诗人荷马根据口头流传的史诗和短歌编成的长篇叙事诗,反映了公元前11-前9世纪希腊的社会生活面貌,是研究早期希腊社会的主要文献。
故选C。
4.伴随着帝国远征波斯、埃及甚至印度的过程,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东方文化也渗入希腊文化。
这里的帝国是指 ( )A.古埃及B.古罗马帝国C.古巴比伦王国D.亚历山大帝国【解析】选D。
必修第三册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战争与文化交锋综合检测课后习题含解析
第五单元战争与文化交锋(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公元前4世纪,一个庞大的帝国建立起来。
其版图西起希腊,东到印度河流域,北抵中亚,南达埃及,地跨欧、亚、非三洲。
该帝国是( )A.罗马帝国B.亚历山大帝国C.阿拉伯帝国D.波斯帝国2.远征以前,亚历山大认为只有希腊民族才真正具有开化的文明。
随着远征,他却产生了一个伟大的想法,想让波斯人、希腊人与马其顿人结为友好的同伴。
这表明( )A.非希腊民族都是野蛮的民族B.马其顿顺利征服了波斯帝国C.亚历山大处事优柔寡断D.远征改变了亚历山大的思想观念3.14—17世纪,意大利一些对宗教文化钳制思想不满的先进知识分子,在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中找到了共鸣,从而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即文艺复兴。
古希腊学者的下列观点中,能反映当时意大利的时代需求,引发先进知识分子产生共鸣的是( )A.坏人因畏惧而服从,好人因爱而服从(亚里士多德)B.我们的需要越是少, 我们越近似神(苏格拉底)C.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动地球(阿基米德)D.数学支配着宇宙(毕达哥拉斯)4.亚历山大的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阿拉伯帝国的征服……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但横贯亚欧大陆丝绸古道上的商队来往,联系太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诸海航路的船只航行,对传播生产技术,文化知识于古代世界各地也许是更为重要的。
下列对这段叙述的理解有误的是( )A.和平往来促进了各地经济文明交流B.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交往的要道C.暴力冲突有助于打破世界相互隔绝的状态D.暴力冲突比和平交往更有利于文化的传播5.汉密尔顿说:“在美国的复合共和国里,人民交出的权力首先分给两种不同的政府,然后把各政府分得的那部分权力再分给几个分立的部门。
因此,人民的权力就有了双重保障。
两种政府将互相控制,同时各政府又自己控制自己。
”汉密尔顿的“双重保障”是指( )A.天赋人权与社会契约B.权力的分立与制衡C.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D.分权制衡与联邦制6.“创建合众国的那一代人……无一不是启蒙思想的继承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一、填空题
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提出“”思想,并以此为知道思想发起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的第一步。
2、梁启超发表,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3、新文化运动发生的直接原因是袁世凯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的逆流。
4、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有:提倡,反对专制与愚昧、迷信;提倡,反对旧道德;提倡,反对旧文学。
5、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饿革命之比较观》、和等文章,热情歌颂十月革命。
二、选择题
1、风云激荡的百年中国,康有为曾被指“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陈独秀则宣称“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两者反映的共同问题是()
A.儒家学说已不再适应时代的需求B.儒家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根深蒂固C.儒家学说成为近代民主政治建设的阻碍D.儒家学说已成为维新变法的有利工具
2、“应毁全国已有之孔庙而罢其祀!”陈独秀这一观点( )
①体现了彻底反封建的决心②矛头直指儒家传统道德
③为文学革命指明了方向④存在着对传统文化绝对否定的倾向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
3、“西洋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年,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来,引到光明世界。
”西洋人在思想领域里拥护德、赛两先生的重大事件是指()A.文艺复兴运动B.宗教改革运动C.启蒙运动D.新文化运动
4、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
第一期,先从□□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根本上感觉不足。
”此处省略的三个词分别是( )
A.器物制度文化B.器物文化制度
C.文化制度器物D.制度文化器物
5、一位学者对发生于近代的某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评价是:“爱国”却“不爱”中国旧文化,“反帝”却崇拜帝国主义“文化”。
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指的是()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
6、迄今所知,在中国出版的书刊中,最早介绍马克思的是1899年上海广学会编译的《大同学》,其中称:“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
”由此可见( )
①新兴的中国工人阶级找到了自己的领袖
②当时介绍到中国的马克思身份是“工人领袖”
③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④当时的介绍者连马克思是哪国人都没有搞清楚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7、“……产生于清末的新知识分子群也是如此,他们不是其他哪一个阶级经济利益的代表,而是民族精神和社会良心的承载者。
以他们为社会基础的民主革命派发起和领导辛亥革命,不是受到哪个阶级的利益驱使,而是为了救国救民,为了使中国摆脱民族危机和社会苦难……”材料主要强调了“新知识分子”( )
A.作为一个群体形成于清末B.承载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和民族精神
C.作为独立的社会阶层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D.成为推翻清政府的主力
8、诗人徐志摩(1896-1931)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 )
A.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
B.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
C.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
D.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
9、历史学家萧功秦在《危机中的变革》一书中指出:“中国近代历史剧变的基本分界线,是距今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战争”。
下列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B.近代民族工业开始产生
C.开启了制度变革的探索历程D.开始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10、1880年前后,康有为游历香港、上海等地后认为:“览西人宫室之瑰丽,道路之整洁,巡捕之严密,乃始知西人治国有法度,不得以古旧之夷狄视之。
”上述史料表明()A.先进的中国人正式提出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主张
B.西方文明程度高,中国必须“师夷长技以制夷”
C.感受近代都市文明,康有为思想发生转变
D.近代中国人开始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醒来
三、材料题
一般认为,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和文明成果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
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这种潮流不断加强,期间涌现了许多代表性人物,例如下表中的几位人物:人物及编号人物速写
①康有为广东南海人,著有《孔子改制考》一书
②李鸿章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被指为“卖国贼”
③魏源著有《海国图志》一书
④陈独秀创办《新青年》
⑤林则徐民族英雄,领导了禁烟运动
⑥梁启超号饮冰室主人,曾拜“南海先生”为师,著有《变法通议》
⑦李大钊曾任北大图书馆主任,著有《庶民的胜利》等文章
⑧曾国藩创建“湘军”
请回答:
(1)从对“西学东渐”的认识和实践的角度,概括他们各属于哪一派别,并按派别将其分为四类(每一类两人,不用写人名,只写编号)。
(2)概述四派人物向西方学习的态度和主张。
(3)结合上述人物的实践经验和教训,谈谈在今天我们应当如何对待外国文明,尤其是西方文明。
第五单元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近代化历程
2、《变法通义》
3、尊孔复古
4、民主与科学新道德新文学
5、《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二、选择题
1——5 BBCAD 6——10 BBBCC
三、材料题
(1)第一类:地主阶级抵抗派,③⑤;第二类:地主阶级洋务派,②⑧;第三类:资产阶级维新派,①⑥;第四类: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④⑦。
(2)林、魏二人代表的是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了解世界、学习西方,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李(鸿章)、曾二人代表的是地主阶级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引进西方先进科技,以达到自强的目的;康、梁二人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建立君主立宪制;陈、李(大钊)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以西方的民主和科学为大旗,主张以西方先进思想文化改造中国。
(3)结合中国国情,以开放心态了解并吸取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做到“洋为中用”。
点拨: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及分析理解、评价历史事物的能力。
第(1)问较简单,按照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激进民主主义者分别归纳即可;第(2)问属于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难度不大;第(3)问属于开放式题目,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