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综合探究:体会移风易俗
2020岳麓版高二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 下)
2020岳麓版高二历史选修历史上重 大改革回眸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第3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 动
2020岳麓版高二历史选修历史上 重大改革回眸电子课本课件【全
册】目录
0002页 0055页 0123页 0153页 0197页 0269页 0327页 0350页 0373页 0434页 0495页 0556页
第一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上) 第2课 日本仿效唐制的变革 第3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第7课 忽必烈改制 第三单元 西方近代早期的改革 第10课 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 第四单元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 第13课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第15课 戊戌变法 第五单元 改革开放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其他改革
2020岳麓版高二历史选修历史上重 大改革回眸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第10课 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
2020岳麓版高二历史选修历史上重 大改革回眸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第11课 综合探究:体会移风易 俗
2020岳麓版高二历史选修历史上重 大改革回眸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第6课 北宋王安石变法
2020岳麓版高二历史选修历史上重 大改革回眸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第7课 忽必烈改制
2020岳麓版高二历史选修历史上重 大改革回眸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第8课 张居正改革
2020岳麓版高二历史选修历史上重 大改革回眸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第4课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
2020岳麓版高二历史选修历史上重 大改革回眸电子课本课件【全册】Leabharlann 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 融合
岳麓版历史选修1综合探讨体会移风易俗
第11课综合探讨:体会移风易俗[三维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一、了解风俗的形成与转变的缘故; 明白得风俗的内涵、风俗的不同及其壮大的导向功能。
二、学习和了解古今中外历次改革都把移风易俗看成革新的重要举措,探讨移风易俗与改革的关系。
二、进程与方式一、通过齐鲁两国风俗不同情景剧的演出,让学生体会一山之隔的风俗不同:二、通过情景剧彼得一世的欧化改革与英使谒见乾隆皇帝,让学生体会移风易俗与改革关系;同时,让学生了解风俗一旦形成,便具有必然的维系传统的滞后性。
3、通过小组讨论、综合探讨、小记者采访等学生活动,让学生分析和试探近代中国风俗的变迁及现今社会存在的陋习,并提出一些移风易俗的构思。
三、情感受态度与价值观:一、本课的学习,不在于知识本身的取得,而在于通过对历史事实和历史现象的分析,探讨移风易俗与改革的关系,培育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发挥史鉴功能,引导学生向现存的陈规陋习挑战,为移风易俗作出一份奉献。
[教学重点]:一、探讨移风易俗与改革的关系二、探讨近代以来社会风俗的变迁[教学难点]:一、探讨移风易俗与改革的关系,引导学生更全面、深刻地熟悉明白得社会变革二、引导学生探讨现存的陋习,并提出一些移风易俗的构思。
[课型]:师生合作型的探讨活动课[教法指导] 情景教学法讨论法综合归纳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活动进程]:导入:“入乡随俗“是咱们常常脱口而出的词语,那大伙儿明白俗是什么意思吗?风俗又指什么呢?古今中外历次改革都把移风易俗看成革新的重要举措,乃至树为改革的象征,如北魏孝文帝改革,那是什么缘故呢?一、教学内容:一、什么是风俗?风俗的特点是什么?历代统治阶级是如何对待风俗的?(引导学生阅读讲义P71页第一至三段回答)风俗:积久而成,在必然地域和群体中重复显现的行为方式特点:根深蒂固源远流长约定俗成潜移默化世代传承统治阶级的态度:重视对民间风俗的操纵和引导,极力向其渗透正统思想的阻碍。
第11课综合探究:体会移风易俗
由满人官员掌控,皇帝是最高统帅。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革命 党在新军中的组织迅速扩大。
——据《清据史稿》等 (1)根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八旗军相比,新军具有哪
(些1)特点设。立(专9分门) 招募、训练军队的中央机构;仿西
式军制及训练方式,采用西方征兵方式;有固定 服役期限;使用新兵器。
材料二
魏晋以降,由于长期战乱,世家大族往往筑“壁坞” 自保,一些贫穷的族人,为避公税而投靠其门下,这是一 种在宗族外衣覆盖下的奴役和被奴役的关系,他们“或百 室合户,或千丁共籍”,封建国家的编户大量流失,而且 随着门阀士族政权的确立,豪强地主的依附民逐渐取得了 合法地位。荫附者皆无官役,却要忍受豪强地主的超经济 剥削。为了使荫户摆脱宗主的控制,隋文帝试图通过行政 命令办法,将大户分成若干小户,但收效甚微。有鉴于此, 隋文帝接受建议,建输籍之法。输籍目的仍然是拆散大户, 析出小户,但不是靠行政命令来推行,而是通过减免赋税 的办法,争取浮户自愿脱离豪强控制。具体做法是:将民 户按资产多少定为上中下三等,注册造籍,浮户均被定为 下户,赋税负担比大户轻得多,这一政策使大批荫户归于 编户,至此,魏晋以来荫庇人口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水补贴。官员的合法收入大幅度提高。 ——摘编自黄惠贤等《中国俸禄制度史》
移风移俗交流发言稿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个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话题——移风移俗。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移风易俗工作,将其作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内容。
在此,我谨代表全体员工,就移风移俗谈谈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一、移风移俗的意义移风移俗,顾名思义,就是改变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尚。
这一工作对于我们国家、社会和每一个公民都具有重要意义。
1.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积累了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
移风移俗,就是要让我们在新时代继续传承和弘扬这些优秀传统,使之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
2.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移风易俗,就是要倡导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陈规陋习往往会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社会矛盾加剧。
移风易俗,就是要消除这些不良风气,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如何移风移俗1.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媒体、网络、讲座等形式,广泛宣传移风易俗的意义和内容,提高人们的认识,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2.发挥群众主体作用。
鼓励群众积极参与移风易俗工作,发挥他们在改变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尚中的主体作用。
3.加强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对陈规陋习进行规范,对文明新风尚进行奖励,确保移风易俗工作落到实处。
4.强化监督检查。
加强对移风易俗工作的监督检查,对违反规定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三、我们应有的行动1.树立文明意识。
我们要从自身做起,自觉摒弃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尚。
2.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我们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3.积极参与移风易俗活动。
我们要积极参与各类文明创建活动,为推动社会文明进步贡献力量。
总之,移风移俗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建设文明、和谐、美丽的家园而奋斗!谢谢大家!。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3单元第11课 综合探究:体会移风易俗(练习)
第11课综合探究:体会移风易俗(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风俗”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风”是指自上而下推行的教化②“俗”则指下层民间的传习教化③具有强大的导向性和整合群体行为的能力④在特定的生存环境、社会背景下形成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2、下列关于齐鲁风俗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反差极大,形成鲜明对比B、鲁人风俗矫揉造作C、齐人男女“握手无罚,目眙不禁”D、鲁国的风俗是对传统周俗的变革创新3、中国古代席地而坐的礼制形成于( )A、夏代B、商代C、周代D、秦朝4、彼得大帝向胡须、长袍开战,主要是为了( )A、机械模仿西方B、生活方式西欧化C、改变落后观念D、推进文明进程5、鲁宣公的女儿寡居,在着火之后,“傅(负责文化教育的人)至矣,母(负责料理生活的人)未至也,逮乎火而死”,导致这一悲剧出现的罪魁祸首是( )A、鲁宣公B、母C、封建礼教D、鲁国的陈规陋俗6、对“周礼尽在鲁矣”的正确理解是( )A、鲁国成为周文化的保留地B、周礼源于鲁国的风俗C、周礼遭到破坏的原因在于鲁国的改革D、鲁国对周礼进行了发扬光大7、中国由席地而坐到垂足而坐的变化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这说明了( )A、习俗与礼制的紧密联系具有极大的保守性、顽固性B、政治方针在移风易俗中作用巨大C、中国古代人不愿意坐着D、古代木材较少而且昂贵,人们消费不起木椅8、秦始皇在“匡饬异俗”运动中要求举国“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的主要目的是( )A、适应小农经济发展的需要B、荡涤贵族势力C、打破原始血缘关系D、离析宗法宗族大家庭9、孙中山革除前清官厅称呼,根本上是( )A、反封建的表现B、反清的表现C、反对满洲习俗的表现D、民主共和的要求10、有关孙中山下令改称谓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官厅人员以官职相称B、民间以先生、君相称C、认为机关中职员是特殊阶级D、认为民国成立后,沿用旧称是对共和政体的玷污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世间人睁眼观看,论英雄钱是好汉。
移风易俗活动总结(通用11篇)
移风易俗活动总结移风易俗活动总结(通用11篇)不经意间,一个活动就结束了,想必你学习了很多新知识,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活动总结了。
千万不能认为活动总结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移风易俗活动总结(通用11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移风易俗活动总结1我镇以提高群众满意度和知晓率为切入点,以红白理事会建设和运行为抓手,不断加大措施、完善制度、奖惩并举、常抓不懈,乡风民风持续向善向好。
一、主要做法一是抓在日常。
充分利用儒学讲堂等服务阵地,开展“新农村新生活”培训和文明创评活动,通过扎实开展“四德榜”建设、“身边好人”选树、文明家庭评选、家风家训等系列活动。
积极推进乡村文明行动,大力加强村风民风建设。
每周一例会对各村红白事办理情况进行调度,推进宣传教育抓在经常、融入日常。
二是突出重点。
聚焦婚丧喜庆大操大办、请乐队、摆大席等陈规陋习,统一使用配发的移风易俗专用音响,与所有流动宴席经营户签订承诺书,大幅降低红白事酒席标准。
各村红白事实行提前报备制度,村章管理办公室把好第一道关口,由民政办、管区干部到场指导监督,镇纪委、宣传办随机到场暗访监督。
组织村民学习《村规民约》中移风易俗有关规定,要求红白理事会成员持证上岗、按章办事。
三是严格奖惩。
将移风易俗工作纳入对村级的年度考核内容,组织好监督检查,对违反规定的党员、干部进行严肃处理。
各行政村也制定落实奖惩制度,对于红白喜事新办的农户,优先考虑评先树优和物质奖励,对大操大办者取消各类评比奖励、慰问金等待遇,若有擅自请乐队办丧事扰民的,对当事人和乐队都按相关法律进行劝阻或给予经济处罚。
二、下步建议1、把移风易俗政策作为道德讲堂、儒学讲堂、“新农村新生活”培训、党员冬训的重要内容。
2、定期对各村红白理事会成员进行业务培训,组织到先进村观摩学习,不断丰富宣传教育形式。
3、对红白喜事节约从简的群众评先树优和物质奖励,对大操大办的予以曝光。
开展“喜事新办好家庭”、“移风易俗示范户”评选等系列活动。
移风易俗教案七篇
移风易俗教案七篇【范文大全】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移风易俗教案七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移风易俗教案1一、活动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了解祖国的灿烂文化,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通过展示有关传统文化资料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诚信教育等,做一个文明、有礼的好学生。
3、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保护祖国传统文化的意识,从而激发对伟大祖国的挚爱之情。
二、活动准备:1、了解有关民族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内容。
2、图片,文字资料。
三、活动人员:全校师生。
四、活动过程:1、宣布主题:“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队会现在开始!2、活动开始:同学们从古到今,中华民族创造了许多让炎黄子孙引以自豪的奇迹。
从古到今,华夏大地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艺术瑰宝。
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京戏脸谱、水墨山水画,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另外我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各种礼仪和习俗……然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是倡导:“富强、民主、文明……”?这24字可以大致概括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意。
3、同学们,我们怎样才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下面我们来看看……(爱国篇、诚信篇、友善篇)。
同学们,从今天起,我们倡议:(1)遵守纪律,文明有礼不破坏校纪、班规,热爱我们的国家。
(2)团结友爱,帮助有需要的同学。
(3)努力学习,积极上进,争取长大以后为国家做贡献。
(4)班干部起好带头榜样作用,认真工作,管理班级;值日的同学认真完成值日任务。
每个人都承担起自己的人物,这就是爱。
在家爱家,在学校爱学校,在班级爱班级,这样,我们都可以做到爱国。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西方早期的改革第11课综合探究_体会移风易俗教案选修1
第11课综合探究:体会移风易俗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比较全面、深入地理解风俗;并探究移风易俗与改革的关系;2、通过探究,进一步培养“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的历史学科思维和能力;3、引导学生摈弃陋习恶俗,实现美丽中国梦从现实做起。
学情分析:高二年级学生已经文理分科,通过必修内容的学习,文科学生不仅已具备了一定的史学基础知识和学科能力,而且有较强的历史学科学习主动性,愿意主动参与课堂师生互动,只要老师引导得当,学生思维活跃、表现积极是可以实现的。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改革与移风易俗的关系。
难点是风俗变迁的原因。
教学过程:【活动】探究一风俗差异PPT展示探究一风俗差异一:一山之隔,何以成为两个世界老师布置任务:请学生阅读学案中风俗差异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齐国风俗与鲁国风俗的主要内容。
(学生阅读相关内容)春秋战国时期,分处泰山南北的鲁和齐,风俗反差极大,成为鲜明对比。
鲁人风俗极为矫揉造作。
夫妻之间晾衣竿子、挂衣架子、枕席都要分开。
一般男女走路也要“男子由右,女子由左”。
鲁宣公的女儿寡居,因死守“妇人夜出,不见傅(负责文化教养的人)、母(负责料理生活的人)不下堂”的妇礼,竟然在着火之后,“傅至矣,母未至也,逮乎火而死”。
齐人长女掌管家务,自由参加聚会,男女“握手无罚,目眙不禁”。
妇女勇敢、豪爽、泼辣、意气风发,全无妇礼的束缚。
鲁居泰山之南,地属古黄土层,适合农耕,民风古朴守成;齐居泰山之北,靠海多盐碱地,着重发展“女工之业”和收“鱼盐之利”,故“其俗弥侈……号为冠带衣履天下”。
鲁国地处军事战略要地,周武王厚鲁薄齐,将鲁分封给王室周公旦之长子伯禽,控制严密,几乎成为周文化的保留地,所谓“周礼尽在鲁矣”。
齐国偏远,封给异姓诸侯姜太公,礼法控制相对松弛。
齐国的风俗实际上是对传统周俗的变革创新,这也是齐桓公得以任用管仲改革,并率先称霸的一个原因。
补充材料:临淄七万户,“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踏踘者。
高中历史 综合探究:体会移风易俗精品PPT课件
8.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 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2.特征 P71
3.统治者对风俗的态度
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对民间风俗的控制、 引导,竭力向其渗透正统思想的影响。
二、风俗差异
思考 1.导致不同风俗形成的因素?
生存环境的社会背景 2.探究分析:
①齐鲁风俗的差异及原因? ②分析汉、匈风俗的差异及原因?
情景案例: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风俗:夫妻之间晾衣 竿子、 挂衣架子、枕席都要分开。男女走 路“男子由右,女子由左”。鲁宣公女寡 居,因死守“妇人夜出,不见傅、 母不下 堂”的妇礼,火起后,因“傅至唉,母未 至也,逮乎火而死”。
三民 主义
耻
廉
五权分立 以文 治国
义
礼
五﹑感受与启示
归纳辛亥革命至今称谓及礼俗礼 仪的变化,说明移风易俗的社会 内涵?
列举你亲身感受的改革开放以来 的风俗变迁。
你认为当前有那些陋习急待改变? 提出你变俗的构想。
66、生命有如铁砧,愈被敲打,愈能发出火花。—— 伽利略 67、凡是挣扎过来的人都是真金不怕火炼的;任何幻灭都不能动摇他们的信仰:因为他们一开始就知道信仰之路和幸福之路全然不同,而他们是不能选
彼得大帝在礼俗、礼仪方面:他在游历欧洲时, 看到了其他国家的进步,善于向西方国家学习, 因此他回国后实行改革,要求俄国人递须易服。
影响:清朝逐渐衰退,最后处于落后挨打的境 地。而俄国迅速崛起,快速发展成为一个强大 的资本主义国家。
第11课综合探究:体会移风易俗
探究目标:1.借助小组合作自主命题的方式探究移风易俗与社会改革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史料的选取、运用,提高学生运用史料来论证观点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史料类型、史料价值、史料功能的理解,提升学生运用史料实证的能力,以及分析、解释历史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能力。
3.通过探究活动,加深对唯物史观的辩证关系和社会史观等理解,学会把握社会发展的历史脉络。
4.通过合作研磨试题,进一步提高学生开放性试题的解题能力。
5.通过对历史上移风易俗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分析,以史为鉴,进一步认知新时代移风易俗树立新风尚的重要性。
6、通过合作探究的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集体智慧挖掘集体合作的力量,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人合作的精神得到加强,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探究过程:1.学生分6个小组进行自主命题合作探究,围绕“移风易俗与社会改革”的主题,阅读书籍,查找、选取、整理相关材料,按照命题要求,合作自主命制一道观点论述题(原创哦),通过对课本材料或课外相关文字史料、图片等材料的认知和运用,深层次探究移风易俗与社会改革的关系。
2.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高考真题的赏析,指导学生体验全国高考卷中观点论述题的设计,引导学生关注材料选取、问题设置以及答案的编制,模仿高考真题的形式进行命题,加深学生对史料类型、史料价值、史料运用的理解,提升史料实证的素养。
命题要求:围绕“移风易俗与改革”的主题,节选课本材料或课外相关文字史料、图片等,自命一道观点论述题。
要求:材料文字不超过300字,材料内容服务于命题意图,引用材料出处明确,设问用词准确、指向清楚,参考答案规范合理,附上评分标准。
评分标准一等(12-9分):观点表述明确,史实运用合理充分,逻辑严密,论证充分,表述清楚;二等(8-5分):观点表述比较明确,史实运用比较合理充分,逻辑比较严密,论证比较充分,表述比较清楚;三等(4-0分):能够写出某一观点或未能表明观点,也未能运用史实予以论证,或论证存在史实错误,逻辑混乱,表述不清学生自主合作命题探究习作展示第一小组命题人:王怡琳、杨钰雯、黄梦妍、郭银清、陈雅铮、叶奕敏、王诗萍、郭文静、傅思婷、林思棋材料“旧染污俗”代表了历史沉积中的丑陋一面……而革新政治又是与风气的改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高中历史 第十一课 体会移风易俗课件 岳簏版必修1
四、移风易俗与改革
1、移风易俗与改革的关系?P73
2、探究分析: 1)秦始皇的“匡饬异俗” 2)彼得大帝为什么要剃须易服?
3)P74材料三: 乾隆帝如何对待礼俗?有何影响?
4)孙中山为什么要革除前清官厅称呼?
1)秦始皇的“匡饬异俗” • 背景:春秋战国以来,随着铁器、牛耕的 使用和推广,个体生产逐渐取代大规模强 制性集体耕作;商鞅改革,需要离析宗法 宗族大家庭。 • 表现:秦始皇的“匡饬异俗”
张居正改革和晚明风俗变迁是否存 在某种联系?
• 有联系。 • 张居正改革,以银代役,计亩征银的规定, 刺激了商品生产和货币流通,使金钱逐渐 取代土地成为财富的象征,因此晚明拜金 主义严重。
2)辽金时期大同地区汉俗的变化 • 变化:受少数民族的影响,坐俗由席地而 坐变为普遍使用木椅,葬俗由土葬变为火 葬。 • 原因:辽金时期民族融合。
三、导致风俗变迁的因素
1、导致风俗变迁的因素? 时日推移、社会生活变迁。
2、探究分析: 1)晚明风俗的变迁 2)辽金时期大同地区汉俗的变化
P73材料反映晚明社会风俗发生了什么变化? 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说明导致这种变化的 原因。 • 材料一描绘了明中后期人们对金钱的看重 和追求。 • 材料二描绘了明中后期人们拜金,重商的 态度。 • 材料三说明女子由原先不能读书到现在读 书的很多,反映出随着社会发展,女子地 位大大提高。 • 原因:明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进 步,资本主义萌芽。
秦始皇为什么倡导贞节新风?
随着生产力发展,个体生产盛行,倡导贞节新 风可以离析宗法宗族大家庭。
2)彼得大帝为什么要剃须易服?
• 由于彼得一世进行欧 化改革,为适应欧化 改革的需要,利于人 们生活方式和生活习 惯的西化,彼得大帝 强制推行西方文明生 活方式,以适应其把 俄国建设成西方强国 的愿望。
移风易俗心得体会教师
作为一名教师,我有幸参与了一次关于移风易俗的主题教育活动。
这次活动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移风易俗的重要性,以及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推动社会风气向好方面应承担的责任。
以下是我对这次活动的几点心得体会。
首先,我认识到移风易俗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许多优良的传统美德,如尊老爱幼、勤俭节约、诚实守信等。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陈规陋习逐渐滋生,如铺张浪费、封建迷信、赌博等。
通过这次活动,我明白了我们要坚决抵制这些不良风气,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让这些美德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其次,我深刻体会到移风易俗对于社会风气的重要影响。
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离不开良好的社会风气。
移风易俗能够净化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在活动中,我们学习了身边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们看到了移风易俗带来的积极影响。
比如,一些家庭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摒弃了铺张浪费的习惯,过上了更加节俭、幸福的生活;一些地方通过开展文明实践活动,提高了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尚。
再次,我认识到了教育在移风易俗中的重要作用。
作为教师,我们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将移风易俗的理念融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
在课堂上,我们可以通过讲解传统美德故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校园生活中,我们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家庭中,我们可以与家人共同学习移风易俗知识,共同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以下是我在实际工作中的一些具体做法:1. 在课堂上,我结合教材内容,适时讲解移风易俗的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敬老院、参加志愿服务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传统美德,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3.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共同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4. 在学校内部,我积极参与组织移风易俗活动,如文明餐桌、文明出行等,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
从小事做起实现民间移风易俗
从小事做起实现民间移风易俗民间移风易俗是一个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它体现了社会进步和文明的素养。
要想实现这个目标,每个人都应该从小事做起,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入手,积极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推动社会风气的改善。
本文将从个人习惯的养成、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社会文明的培养三个方面详细探讨如何从小事做起,实现民间移风易俗。
一、个人习惯的养成个人习惯是一个人行为的基础,也是个人品质的体现。
要实现民间移风易俗,每个人都应该从自己开始,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
首先,遵守交通规则是养成良好个人习惯的重要方面。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人闯红灯、乱停乱放等现象,这种行为不仅危害了他人的安全,也给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保持良好的驾驶习惯,做到文明出行。
其次,生活中的卫生习惯也是个人习惯的重要方面。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养成勤洗手、勤看店、勤扔垃圾等良好的卫生习惯。
只有从自己小事做起,才能真正为社会的整洁环境贡献一份力量。
此外,言谈举止也是个人习惯的一部分。
我们应该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礼貌待人、文明用语,避免粗鄙低俗的语言和行为,以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是社会化教育的第一场所,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为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从小事做起,实现民间移风易俗,家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父母要以身作则,做孩子们的榜样。
孩子们往往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和成长,父母应该从小事做起,以自身言行举止的规范来影响孩子们。
例如,在家庭中要注重沟通和交流,尊重家人的意见,让孩子们懂得互相关心和尊重。
其次,家庭教育要注重培养孩子们的良好习惯和道德观念。
父母可以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来进行教育,例如教给孩子们如何尊敬老人、如何与人为善等。
通过这种方式,逐渐培养孩子们的良好行为习惯,让他们从小事做起,积极参与社会发展。
最后,家庭教育要强调家风建设。
家庭是一个人的起点,家庭的氛围对个人的发展起着重要影响。
高中历史选修1第3单元第11课 综合探究:体会移风易俗教学素材 精品
第11课综合探究:体会移风易俗(教学素材)【探究移风易俗与改革】我们共同来探究第三个问题:移风易俗与改革的关系。
(展示PPT探究三移风易俗与改革)。
师;老师请同学们看一段视频。
问:反映的哪一个国家,什么改革?生答:日本、明治维新。
展示PPT文字材料,明治维新中采取的举措与辛亥革命之后南京临时政府采取的举措相同的是?(剪发,改变男子发型。
)(学生阅读材料)材料一:迅速向工业化迈进的日本,在学习先进技术的同时,也开始模仿西方的生活方式。
公历取代了农历,元旦取代了春节;天皇带头吃起了牛肉,官员们穿上了燕尾服;理发馆的生意开始忙碌起来,男人们剪掉发髻,修剪成西式短发。
有一首打油诗这样形容:“敲敲短发蓬松的天灵盖,文明开化的声音就响起来”。
──《大国崛起解说词》材料二: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令内务部:“兹查通都大邑,剪辫者已多。
至偏乡僻壤,留辫者尚复不少。
仰内务部通行各省都督,转谕所属地方,一体知悉。
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
”——《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2辑请小组合作交流下列两个问题:※【合作探究】1、中日这两次改革为何都改变男子发型?师: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然后抽取学生代表小组发言。
师总结:中日两国移风易俗都拿男子的发型开刀,原因有三,一,辫子或者发髻代表的是落后的、不与时代潮流相符的文化习俗或者社会形态;剪发意味着与旧的习俗决裂,走向新的生活或者时代,是与旧时代、封建时代、农耕社会决裂的宣言书;二是旧的发型与工业化时代格格不入,不适合工业化生活;是顺应时代进步的表现;三,为改革开路。
2、改革与移风易俗之间是什么关系?请小组合作在小黑板上画出两者的关系图。
师:探究到现在,同学们或许已经明白了改革与移风易俗之间的关系,请小组合作完成老师的任务,找出移风易俗与改革的关系。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拿出小黑板讨论合作完成。
请学生注意相关要求:文字、图形均可;要求简练;形式新颖额外加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仲:在齐国进行经济、 政治、军事改革,“通工商 之业,便鱼盐之利”。
●分析汉、匈风俗的差异及原因? 差异: ①尊老问题的辩论 ②衣物:丝绸与毡裘 原因: (1)汉—农耕为主;匈—游牧为主 (2)汉—政治稳定;匈—战乱与动荡 (3)汉—生活环境稳定;匈—迁徙频繁 说明生存环境和社会生活的不同是汉、 匈风俗差异的主要原因。
■齐国风俗:长女掌家务,自由参加聚会,男 女“握手无罚,目眙不禁”。妇女勇敢 、豪 爽、泼辣,无妇礼束缚。
●齐鲁风俗的差异及原因?
差异:
鲁人风俗矫揉造作,民风古朴守成。 齐人妇女没有妇礼的约束,风俗开化。
原因:
试从生存环境、经济基础、政治格局、 文化传统、施政方针等方面分析齐鲁风俗 差异的原因。
齐鲁风俗差异的原因
变化:出现了拜金、重商、怪异之风。 原因: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社会进步。
三、风俗变迁的原因
1.探究分析:
①晚明风俗的变迁 ②辽金时期大同地区汉俗的变化
周代形成席地而坐的礼制;
中原一向流行土葬。
原因:辽金时期民族融合。
三、风俗变迁的原因
1.探究分析:
①晚明风俗的变迁 ②辽金时期大同地区汉俗的变化
匈奴的特点: 1.社会结构简单。军民一家,可以说全民 皆兵,闲时放牧打猎,战时出征。 2.强权统治,马刀无情,不服者斩。 3.对环境适应能力强。全民族 汉 代 崇尚勇敢﹑武力。 匈 奴 4.军队训练有素,拥有当时 世界上精锐的骑兵部队。 5.流动性和冒险性强。
二、风俗差异的原因
1.探究分析: ①齐鲁风俗的差异及原因? ②分析汉、匈风俗的差异及原因?
——《一个童养媳的新生》(1950年9月1日《解放日报》)
(1)据材料一、二,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变化:从遵从父母之命到追求婚姻自由。
材料一 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 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 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 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
齐
生存环境 经济 基础 政治格局 文化 传统 施政 方针
国
鲁
国
地处泰山北面 多盐碱地,着重发 展手工业和商业 齐国偏远
地处泰山南面
地属古黄土层, 适合农耕 地处军事战略要地
礼法控制相对松驰 几乎成为周文化的 保留地 控制相对松驰,实 质是对周文化的变 革创新 控制严密
对比鲁人孔子和齐人管仲的思想差异:
——《一个童养媳的新生》(1950年9月1日《解放日报》)
(3)材料二中“我”的婚姻态度发生变化的社会条件是什么?
社会条件:社会制度的变革(新中国的成立); 社团组织(家庭妇联)的支持; 法律保障(新婚姻法的颁布)。
情境案例4:孙中山下令改称谓
●孙中山为什么要革除前清官厅称呼?
孙中山是资产阶级代表 人物,崇尚资产阶级的民 主、平等。 孙中山依据维 护共和、人人平等的资产 阶级观念,改革清朝一些 反映地位不平等的称谓。
辛亥革命后中国风俗的变化
身分等级制度
礼仪
作揖、跪拜礼
废止以后
鞠躬﹑握手
称谓
服饰 其他
大人、老爷
材料二 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联。我看见 姊妹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 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新婚姻法颁布以后, 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申请向朱家离婚,婆 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
——《一个童养媳的新生》(1950年9月1日《解放日报》)
——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新妇女》 1920年4月15日)
材料二 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联。我看见 姊妹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 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新婚姻法颁布以后, 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申请向朱家离婚,婆 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
2.导致风俗变迁的因素?
经济的发展和民族间不同文化的交流
四、移风易俗与改革
1.移风易俗与改革的关系?
移风易俗,旨在倡导新风尚,革除陈规陋习, 废止恶俗,是社会变革的一个重要内容;移风易俗 往往具有开风气之先,为改革开路的特殊作用。
2.探究分析: ①秦始皇的“匡饬异俗” ②彼得大帝为什么要剃须易服? ③乾隆帝如何对待礼俗?有何影响? ④孙中山为什么要革除前清官厅称呼?
——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新妇女》 1920年4月15日)
材料二 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联。我看见 姊妹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 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新婚姻法颁布以后, 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申请向朱家离婚,婆 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
——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新妇女》 1920年4月15日)
材料二 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联。我看见 姊妹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 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新婚姻法颁布以后, 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申请向朱家离婚,婆 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
情境案例2:彼得大帝为什么要剃须易服?
材料一 (在游历西欧各国时,彼得一世注意到)俄国人的装 束引起看热闹的人 的冷嘲热讽。他在外国工地上干活时也深 深地意识到,一个年轻活跃的民族,必须穿上不妨碍身体活 动的衣服。如果俄国想大踏步地向前迈进,就不能包裹在100 多年前的服装里。 (在彼得一世看来)剃掉胡须的现代化欧洲式面容,身上却 配上拜占庭 式的东方长袍,这是不可想像的。面容和服装必 须相互协调。彼得一世在 对胡子开刀后,又转向对服装开刀。 材料二 (在一次宴会上,彼得一世)像那次剪胡须一 样拿起 剪刀,剪起客人们的衣袖来。一个亲眼看 到沙皇这一行动的 人写道:他听到沙皇一边剪一 边说:“大袖子太碍事到处惹 祸,不是把玻璃杯 拂落下地,打个粉碎,就是弄泼菜汤,撒 满一身; 剪下来的这一段,你还可以拿去做一双靴子。” 主要是为了学习西方文明,改变俄国落后的社会风俗, 促进俄国近代化的发展。
具有强大的导向性和整合群体行为的功能,通过 潜移默化、模仿、感染、趋同、遵从而世代传承。
3.统治者对风俗的态度
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对民间风俗的控制、 引导,竭力向其渗透正统思想的影响。
二、风俗差异的原因
1.探究分析: ①齐鲁风俗的差异及原因? ②分析汉、匈风俗的差异及原因?
情景案例: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风俗:夫妻之间晾衣竿 子、 挂衣架子、枕席都要分开。男女走路 “男子由右,女子由左”。鲁宣公女寡居,因 死守“妇人夜出,不见傅、 母不下堂”的妇 礼,火起后,因“傅至唉,母未至也,逮乎火 而死”。
情境案例1:秦始皇---匡饬异俗
史料:“有子而嫁,倍死不贞”。“妻为逃嫁, 子不得母”。“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 “大治濯俗,天下承风……人乐同则,嘉保太平。 后敬奉法,长治无极,舆舟不倾。” 综合探究: 千古一帝秦始皇为什么把倡导贞节新风作为巩固政 权,“嘉保太平”的重要保障? 随着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小农经济逐渐 成为我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经营模式。秦始皇倡导贞 节,主要是为了稳固小农经济、稳定社会秩序,进 而达到巩固政权的目的。
长袍、马褂
君﹑先生
中山装﹑西装
讼师、绞刑
律师﹑枪毙
孙中山先生设计了中山装
“孙中山参照中国原有的衣 裤特点,吸收南洋华侨的 ‘企领文装’和‘西装样 式’,本着‘适于卫生,便 于动作,易于经济,壮于观 瞻’的原则,亲自主持设计, 由黄隆生裁制出的一种服装 式样”。 ——《中华文化习俗辞典》
与西服的式样繁琐、 穿着不便相比,中山装 最大优点是实用方便、 庄重大方、结构合理、 穿着舒适,很快流行开 来。由等级分明的服制 到中山装,体现在服装 上的不平等被打破,成 为一场以易服为形式对 传统礼教的革命。
——《一个童养媳的新生》(1950年9月1日《解放日报》)
(2)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作为婚俗背景的经济基础和 家庭关系,从传统到近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从传统小农经济到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经济基础: 家庭关系: 从传统纲常伦理到家庭成员平等自由
材料一 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 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 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 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
(1)据材料一、二,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作为婚俗背景的经济基础和 家庭关系,从传统到近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材料二中“我”的婚姻态度发生变化的社会条件是什么?
材料一 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 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 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 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
2.导致不同风俗形成的因素?
生存环境和社会背景(经济基础、政治格局、文化传统等)
三、风俗变迁的原因
1.探究分析:
①晚明风俗的变迁
材料一:明中后期朱载堉作《醒世词》描绘世态人情: “世间人睁眼观看,论英雄钱是好汉。有了它诸般称意,没 了它寸步也难。……人为铜钱,游遍世间。求人一文,跟后 擦前。”
材料二:明中后期“奴富至数百万,初缙绅皆丑之,而 今则乐与为朋矣……恬然无复廉耻之色”;“缙绅家之女 (婚嫁)惟财是计,不问非类。昔人所丑,今人所趋 也”。 ——《林居漫录》 材料三:昨日到城市,归来泪满襟;遍身女衣者,尽是 读书人。 ——《见闻杂记》 上述材料反映晚明社会 风俗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当 时的历史背景,说明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