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04.沪科版物理一 动与静教案教案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2.1《动与静》优秀教案4(重点资料).doc
§2-1动与静【教学目标】1、知道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的世界,能举例说明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与运动的关系。
2、了解人们以多种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如词汇、诗歌、画、音乐)。
能说出一些常用的描述运动的词语和诗句。
3、知道如何科学描述物体的运动、静止;知道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重点难点】1、什么是机械运动?参照物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课时】1课时【教具】电脑多媒体、玩具汽车【教法】启发、讲解、讨论【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观看录像,大家可以提出什么结论呢?物体的运动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二.进行新课1.运动的世界日出日落、月盈月亏、星移斗转,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
冬去春来、风起云涌、潮涨潮落,我们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
请看图2-1~图2-3请举出一些你认为运动的例子。
如:○1、上学的学生、下班的工人、飞翔的小鸟、游动的金鱼、飞驰的汽车、奔跑的骏马、流动的空气。
○2、地壳的运动,大陆板块的碰撞产生了地球上的高山和峡谷;江河的流动形成沟壑和平原;宇宙大爆炸带来了满天星斗;水城威尼斯在不段下沉(学生举例,让学生积极参与并了解他们眼中的运动是什么)我们生活在一个运动的世界里,自然界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着,绝对静止的物体不存在的。
所以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认识世界。
2、运动的描述人们用不同的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1)诗人用语言的韵律和意境赞美运动;如:(学生举例)“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画家用形态和色彩描绘运动看图2-5(3)音乐家用旋律和节奏表现运动。
请听我国非常著名的一首古筝曲(“高山流水”)。
听一段后让学生谈有什么感受?是一首什么曲子。
告诉学生我国在音乐方面有非常大的成就,有非常多的著名的民族乐曲。
如中国十大名曲。
问:科学家是用什么来描述运动呢?(也就是物理学中如何描述运动呢?)看课本上“交流与讨论”学生活动5分钟。
提问:小明为什么说花花跑得真快呢?【原来花花的位置发生的改变。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物理第二章第1节动与静教案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单元备课(一)单元教材分析本章涉及机械运动的描述与探究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主要包括运动、静止、参照物、运动的相对性、速度、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等基本物理概念和知识,以及长度、时间、速度的测量等基本物理实验方法和技能。
本章分为四节。
第一节“动与静”主要内容包括运动的世界、运动的描述。
主要讲述不同的运动形式以及人类文化中描述运动的不同方式,从而引出科学描述运动的方法。
第二节为“长度与时间表的测量”,包括测量单位、测量方法和测量活动三个小节。
主要内容为长度的估测、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间的估测,用停表或手表测时间等;并通过“信息窗”、“交流与讨论”等栏目介绍测量的方法及测量的误差。
第三节“快与慢”介绍速度的基本概念及研究物体运动速度的方法。
主要包括速度、路程与时间的关系,速度的测量方法,匀速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及研究方法。
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主要内容为探究物体作直线运动速度的变化情况。
本章中,学生将学习到第一个物理公式——v=s/t。
良好的开端是今后学习物理的基础,因而一开始就必须加强规范化的训练,告诉学生,v=s/t,它不仅仅是一个数学演算,它反映了一个物理规律,是今后学习物理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
本章教学的重点是描述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方法以及速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以及速度单位的换算。
在本章教学中,所有探究的实验,一定要引导学生首先明确探究的目的,然后设计探究的方法(方案),最后再让学生去探究,切不可把探究性实验做成验证性实验。
否则,就违背了课标要求。
本章中涉及的基本概念较多,得出概念的方法并不相同,如速度的概念是用比较法得出的,匀速运动的概念是用理想化方法得出的。
在教学中,要注意渗透科学方法的教育,并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
(二)单元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能举例说明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与运动的关系.知道科学描述物体的运动、静止;知道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2、通过观察、实验了解时间与长度测量的初步知识,知道时间与长度的常用单位,并会熟练地进行换算。
初二物理沪科版八年级2.1动与静教案
教案:初二物理沪科版八年级2.1动与静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第二章第一节《动与静》。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学习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理解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并掌握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方法。
2. 学习参照物的概念,并理解参照物在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中的作用。
3. 学习相对速度和相对位置的概念,并掌握相对速度和相对位置的计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知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并掌握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方法。
2. 让学生理解参照物的概念,并知道参照物在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中的作用。
3. 让学生理解相对速度和相对位置的概念,并掌握相对速度和相对位置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参照物的选择,相对速度和相对位置的计算。
2. 教学重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参照物的选择,相对速度和相对位置的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三角板,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桌子,提问桌子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并让学生说明判断的依据。
2. 概念讲解:介绍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解释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并讲解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方法。
3. 例题讲解:讲解一个关于参照物的例题,让学生理解参照物在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中的作用。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完成一些关于运动和静止的练习题。
5. 相对速度和相对位置的讲解:讲解相对速度和相对位置的概念,并讲解相对速度和相对位置的计算方法。
6. 例题讲解:讲解一个关于相对速度和相对位置的例题,让学生理解相对速度和相对位置的概念。
7.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完成一些关于相对速度和相对位置的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1.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2. 参照物: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的重要工具3. 相对速度和相对位置七、作业设计1. 判断题目:判断下列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并说明判断的依据。
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物理教案2.1动与静
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物理教案 2.1动与静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深深明白,孩子们的认知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
因此,我设计了一堂生动有趣的幼儿园课程,以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游戏化教学法,以孩子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动与静为切入点,通过观察、体验、互动等方式,让孩子们了解和掌握动与静的概念。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同时增强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我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了解和掌握动与静的概念。
2.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 增强孩子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我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孩子们了解和掌握动与静的概念。
难点:如何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让孩子们理解和掌握动与静的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卡片、小车、玩具等。
学具:画笔、画纸、剪刀、胶水等。
五、活动过程1. 情境导入(5分钟)通过PPT展示一些动与静的图片,让孩子们观察和描述,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观察与体验(10分钟)让孩子们分成小组,每组领取一个小车和一些玩具,让孩子们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和掌握动与静的概念。
3. 互动游戏(10分钟)通过卡片游戏,让孩子们进一步巩固动与静的概念。
4. 创作与表达(10分钟)让孩子们用画笔和画纸,创作一幅动与静的画,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每组选出一个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自己的创作思路。
教师对每个作品进行点评和鼓励。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让孩子们了解和掌握动与静的概念。
难点:如何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让孩子们理解和掌握动与静的概念。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情境教学法和游戏化教学法,让孩子们生动有趣地了解了动与静的概念,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同时,孩子们在创作和表达的过程中,也增强了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我表达能力。
在课后,我让孩子们将自己的作品带回家,与家长分享,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增强家校互动。
2.1动与静教案(沪科版八年级全册)
2.1动与静教案(沪科版八年级全册)教案:2.1动与静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观察、实践的过程中理解动与静的概念。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物体在运动和静止时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动与静的概念,能够区分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并能够运用到生活中。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动与静的概念,知道物体在运动和静止时的特点。
2. 培养学生观察事物、思考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动与静的概念,物体在运动和静止时的特点。
难点:如何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以及运用动与静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物模型、图片等。
学具:笔记本、彩笔等。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PPT中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图片中的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
2. 讲解:讲解动与静的概念,解释物体在运动和静止时的特点。
3. 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物体在运动和静止时的特点。
4. 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并分享各自的观点。
6. 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动与静的问题。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动与静的概念,物体在运动和静止时的特点。
难点:如何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以及运用动与静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是否掌握了动与静的概念,是否能够正确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是否能够运用到生活中。
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拓展延伸: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判断它们是运动还是静止,并尝试解释原因。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设计这节课时,我注重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希望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深刻理解动与静的概念。
我选择的实例都是贴近生活的,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物理教案2.1动与静2
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物理教案 2.1动与静2教案:动与静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观察、实验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旨在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些概念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理解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运动和静止的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小车、木板、滑轮、尺子。
2. 学具:笔记本、实验报告表格。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运动和静止的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然后提问:“你们认为什么是运动?什么是静止?”2. 实验一:让学生分组,每组用小车、木板和滑轮搭建一个简单的滑轮组,然后测量不同高度下滑轮组的速度,观察速度与高度的关系。
3. 实验二:让学生分组,每组用尺子测量自己与教室墙壁的距离,然后墙壁作为参照物,观察自己与墙壁之间的距离变化,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 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讨论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引导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取决于参照物的选择。
六、活动重难点1. 活动难点: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 活动重点: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运动和静止的特点。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活动,学生对运动和静止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在实验中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问题。
但部分学生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理解还不够深刻,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加强。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中的运动和静止现象,并尝试用物理知识进行解释。
例如,观察公交车上的乘客在启动、刹车和转弯时的身体动态,分析其原因。
初中物理沪科版教学方案〖第一节 动与静 示范教案〗
第一节动与静一、教目标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2.知道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会选择适当的参照物描述物体的运动。
3.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二、教重点及难点重点:参照物的概念。
难点: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三、教用具铅笔盒、课本、多媒体课件等。
四、相关资【物理时空】机械运动-滑雪.mp4、【物理时空】机械运动-太阳系.mp4、【知识解析】参照物.mp4、【知识探究】判断哪些运动属于机械运动、【物理时空】联合收割机与拖拉机.mp4等。
五、教过程【课堂引入】观看下列视频。
【物理时空】《蒸汽火车》《猎豹的奔跑》《蜗牛的爬行》视频中火车、猎豹、蜗牛都在运动,你知道人们根据什么说这些物体是运动的吗【新知讲解】(一)运动的世界划过的彗星、奔驰的火车、飞奔的猎豹、缓慢爬行的蜗牛……这些运动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他们的位置随时间不断发生变化。
物理中,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机械运动是最为常见运动,请同举出一些机械运动的例子。
(生举例,教师点评,建议播放【物理时空】机械运动-滑雪.mp4、【物理时空】机械运动-太阳系.mp4。
)除机械运动外,运动还有多种形式,如微观世界里分子、原子的运动,电磁运动,生机盎然的生命运动……这些将在后面的内容中习到,下面观看几个视频,判断一下这个运动是不是机械运动。
(使用【知识探究】判断哪些运动属于机械运动)(此图为h5资截图,请下载【知识探究】判断哪些运动属于机械运动)(二)运动的描述或许同们会觉得机械运动有什么好研究的呢不就是看物体是不是在运动吗,只要判断物体有没有位置变化就好了!说得很有道理。
在缆车里的人,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呢运动的,但也有人说是静止的。
为什么对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判断呢这是由于选作标准的物体不同。
我们把研究物体的运动时,被选做标准的另一个物体叫做参照物。
动手做一做:将课本放在课桌上,再将文具盒放在课本上,用手慢慢拉动课本,观察并思考:1.如果以课桌为参照物,文具盒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答案:运动)2.如果以课本为参照物,文具盒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答案:静止)教师总结:研究某一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可以选择不同的物体作为参照物,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能会不一样。
2.1《动与静》教案2023-2024学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
教案:2.1 《动与静》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来自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第2章的第1节。
教学内容包括:1. 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理解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静止是相对的。
2. 学习参照物的概念,理解参照物的选择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判断有重要影响。
3. 掌握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包括直接比较和相对比较。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认识到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静止是相对的。
2. 培养学生正确选择参照物的能力,能根据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3. 让学生掌握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能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掌握参照物的选择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难点:理解静止是相对的,参照物的选择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判断有重要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幻灯片、视频播放设备学具:笔记本、课本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体,判断它们的运动状态。
2. 知识讲解:讲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参照物的选择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3.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选择参照物,如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2. 参照物的选择3.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桌子上的书本(2)教室里的挂钟(3)行驶的汽车答案:(1)静止,因为书本相对于桌子没有发生位置的改变。
(2)静止,因为挂钟相对于教室的墙壁没有发生位置的改变。
(3)运动,因为汽车相对于地面发生了位置的改变。
(1)公交车和自行车(2)跑步者和走路者答案:(1)公交车运动得快,因为公交车相对于自行车发生了更多的位置改变。
(2)跑步者运动得快,因为跑步者相对于走路者发生了更多的位置改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通过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学生掌握了参照物的选择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第二章 第一节 动与静
教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第二章第一节动与静一、教学内容1. 教材章节: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第二章第一节《动与静》。
2. 详细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原理,掌握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理解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视频播放设备。
2. 学具:笔记本、课本、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坐在公交车上的乘客看到窗外的景物不断后退,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2. 新课导入:介绍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概念,解释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3.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如行驶的汽车、旋转的地球等,让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 判断方法讲解:讲解如何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如选择参照物、观察物体的位置变化等。
5. 随堂练习: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动与静2. 板书内容: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方法:选择参照物、观察位置变化。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解释为什么会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 答案:太阳:运动月亮:运动地球:运动教室里的桌子:静止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是因为我们观察物体的参照物不同,所以判断结果也会不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和练习让学生理解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但在教学中,可能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原理讲解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强化。
2. 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研究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航天、交通运输等。
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物理教案2.1动与静1
教案: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物理 2.1动与静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物理教材第二单元的第1节“动与静”。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掌握相对性原理。
2. 学习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以及如何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
3. 探究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了解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掌握相对性原理。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物体运动状态的能力,以及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物理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运动和静止的概念,相对性原理,物体运动状态的判断。
难点: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小车、木板、滑轮等)。
2. 学具:笔记本、课本、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体,判断它们是运动还是静止。
2. 概念讲解:介绍运动和静止的概念,讲解相对性原理。
3. 物体运动状态的判断:讲解如何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以及如何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
4. 实验演示: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物体在受到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的改变。
5.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让学生理解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8. 布置作业: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运动和静止的概念相对性原理物体运动状态的判断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七、作业设计(1)桌子上的书本(2)教室里的电风扇(3)行驶的汽车(1)小明站在原地不动,他的朋友在小明的前方10米处跑步。
(2)一辆自行车在平坦的公路上匀速行驶。
3. 一辆小车在平直的马路上行驶,突然遇到紧急情况,刹车后停止运动。
请分析刹车过程中力对小车运动状态的影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再通过讲解、实验、例题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物体运动状态的判断和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初中物理沪科版教学方案〖第一节 动与静 参考教案〗
第一节动与静教目标1.知道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能举例说明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与运动的关系。
2.了解人们以多种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
能说出一些常用的描述运动的词语和诗句。
3.知道描述物体的运动、静止;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教重、难点1.重点(1)机械运动的概念。
(2)参照物及物体相对运动,相对静止的判断。
2.难点(1)参照物的概念。
(2)物体相对运动、相对静止的判断。
教过程一、运动的世界用多媒体素材向生多角度展示运动的世界 (日出日落、月盈月亏、星移斗转,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
冬去春、风起云涌、潮涨潮落,我们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
宇宙大爆炸带了满天星斗。
我们就生活在这满天星斗中一颗称为地球的行星上。
成千上万个星系,家通过观测发现,许多星系正远离我们而去。
地壳运动产生了高山与峡谷;江河流动形成了沟壑与平原。
大陆板块的运动与挤压,产生了雄伟壮丽的喜马拉雅山脉。
人的生命在于运动,看:清晨晨练的人们,运动场上矫健的身影……)二、运动的描述在物理家把运动归纳成定律之前,人们就开始用文字、诗歌、音乐、绘画等描述运动。
1.词汇与运动。
问题:我们词汇中有大量关于运动的词,对于不同类型的运动有不同的词表示。
请你说出与上升运动、下降运动、快速运动、缓慢运动、回转运动、振动等与运动有关的词汇,并以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请大家举手抢答。
答案:升起、下落、环行、摇动 (合理即可)按小组发言进行统计,当场评出第一轮抢答获胜小组。
2.音乐与运动。
展示:用录音机播放《高山流水》(教材P14图 2-4),请同们聆听。
3.绘画与运动。
展示:下面请同们欣赏梵高画的《星夜》(教材P14图 2-5),你感觉梵高是用什么表现运动的(或如何表现运动的)请大家抢答。
按小组发言统计,评出抢答获胜小组。
4.家描述的运动。
家是用特定的概念,数工具及实验方法描述与研究运动。
(1)机械运动。
在物理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动与静》教案-新版
第一节动与静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和对教材的挖掘,着力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为目的制定本节课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参照物的概念,能用实例解释相对不同的参照物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以及怎样运动。
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通过实际生活场景的再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讨论、交流、观察中体会拨开迷雾发现真理的喜悦,培养看事物一分为二的科学态度,认识运动是宇宙中普遍现象,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品德、审美意识、科学精神、人文精神。
学情分析1、本节课是沪科版八年级的第二章《运动的世界》的第一节,该套教材中的实验活动材料来源广泛,生活中随处可见,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这理念,同时培养学生对平时生活中的观察和体验,这也是本节课特点。
2、这节课是这一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它是学习快与慢和直线运动的基础,也是学习第七章力和运动的前提,是统领力和运动的开篇之作。
3、八年级的学生在小学自然及杂志、电视、广播中对运动的相对性,有一定的感觉体验,教师再通过多媒体动画再现,加深体验强调观察,得出结论。
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参照物的概念,能根据运动情况判断参照物。
2、教学难点:能用实例解释相对不同参照物,说明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以及是怎样运动的。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老师提出问题“讲桌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学生回答出不同的答案和理由,有的学生可能答出桌子是静止的,他可能说我看起来它就是静止不动的;也有的同学可能会说桌子是运动的,因为桌子在地面上,它在跟着地球一起运动。
究竟桌子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呢?我们应该怎样描述它的运动情况呢?学生带着疑问猜想进入“动与静”的学习。
2.观看PPT中的图片和视频,了解我们这个运动的世界同学们观察PPT,在这里,以天→地→人三个主题向大家展示了自然界无处不在的运动及物质运动的多种表现形式。
天:日出日落,斗转星移,月盈月亏……地:冬去春来,风起云涌,潮起潮落,火山喷发……人[物]:运动,汽车奔驰,小鸟飞翔,……通过上述讲解,向学生展示了自然界无处不在的运动以及物质运动的多种表现形式。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动与静
《2.1 动与静》教案
一、课前知识准备
1.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
都处在
之中。
的世界,宇宙中的一切,大到天体,小到分子、原子,
(答案:运动 运动) 2. 很多诗人曾用优美的诗句来描述物体的运动。你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来吗?
(答案: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ft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二、名师解读点拨
流不息的 人类更是无时无刻不用运动阐述生命的价值…….
说明:
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
着,即运动
是
.
(答案:运动 运动 绝对的)
知识点 2:运动的描述 世间万物无时无刻不在以各种形式展示着运动,而人类感受运动,认识运动,描述运动
的方式更是多种多样.诗人用语言的韵律和意境赞美运动;画家用形态和色彩描绘运动; 音 乐家用旋律和节奏表现运动;健儿用舒展的肢体诠释运动…….那么你能否说出一些描 述运 动的词语、诗句、音乐、绘画……?
司机是运动的; 例 2:李明和王红晚餐后并肩散步,以路旁的树木为参照物,他们两位都是运动的,若
以李明为参照物,王红是静止的; 例 3:树木房屋相对于大地是静止的,若以行驶的车为参照物,它们都是运动的. 以上这些实例都说明:
(答案: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 【易错点】同一个物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其运动状态可能相同,也可能不相同。如上例 中,若选择铁轨为参照物,列车还是运动的。
, 青ft在“走”,请你判定是以哪个物体作为参照物,这就要看竹排是相对于“谁”的位置
在 “游”,在发生位置变化;青ft相对于“谁”的位置在“走”,在发生位置变化.竹排在
江中 移动,显然是相对于江岸即地球而言;青ft在走,是竹排在运动时,竹排上的人感觉
2.1《动与静》教案2023-2024学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
教案:2.1《动与静》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第2章第1节《动与静》。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理解静止和运动的相对性。
2. 掌握参照物的概念,并能选择合适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3. 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静止和运动的相对性,并能运用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2. 掌握速度的概念,能够计算物体的速度。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静止和运动的相对性,参照物的选择,速度的计算。
2. 教学重点:理解静止和运动的相对性,掌握参照物的选择方法,熟练运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实物模型。
2. 学具:课本、练习册、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辆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断这辆汽车是在运动还是静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动与静。
2. 知识讲解:(1) 讲解静止和运动的相对性,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静止和运动是相对的,取决于参照物的选择。
(2) 讲解参照物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参照物的重要性,并学会选择合适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3) 讲解速度的概念,让学生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速度=路程÷时间。
3. 实践环节: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选取一个物体作为参照物,观察其他物体的运动状态,并记录下来。
4.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参照物选择和速度计算的例题,让学生跟随步骤一起解题,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布置几道有关动与静、参照物选择和速度计算的练习题,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静止和运动的相对性2. 参照物的选择3. 速度的计算:速度=路程÷时间七、作业设计(1) 一辆停在路边的汽车。
(2) 一架在空中飞行的飞机。
(3) 一块在桌面上静止的橡皮。
2. 选择题:选择合适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2.1动与静教案2024-2025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
2.1 动与静教案20242025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我设计的这节课的主题是"动与静",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理解并掌握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概念,以及相对性原理。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1. 让学生能够理解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概念,知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 让学生能够运用相对性原理,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对性原理,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理解并掌握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滑轮组、小车、木块等。
我会通过一个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并思考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我会让学生站在教室的窗前,观察远处的景物,然后问他们:"你们觉得远的景物是在运动还是静止?"学生会发现,远的景物看起来是在运动的,这是因为我们自己在移动。
这个实践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然后,我会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我会问他们:"如果你们坐在车里,看着车外的景物,你们觉得车外的景物是在运动还是静止?"学生会发现,车外的景物看起来也是在运动的,这是因为车在移动。
这个实践活动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在活动的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思考一些问题,比如:"为什么远的景物看起来在运动?""为什么车外的景物看起来也在运动?"通过这些问题,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相对性原理。
这节课的重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对性原理。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我会通过实践活动和思考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相对性原理。
上完这节课之后,我会进行反思和拓展延伸。
我会想一想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和掌握了相对性原理,是否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相对性原理。
如果学生有困难,我会考虑如何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对性原理。
动与静-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教案
动与静-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动”和“静”的概念及其区别;2.能够解释物体运动的基本要素:运动的轨迹、速度、加速度;3.能够解释牛顿第一、二定律的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1.辨别物体运动的基本要素;2.理解和应用牛顿第一、二定律。
三、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室设备;2.多种教学辅助材料:PPT、视频片段、实验器材等。
四、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相关视频、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回忆过去学过的有关运动的知识,如运动的性质、速度、加速度等。
2. 学习“动”的概念和特征(30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物体的三种状态:静止、匀速直线运动和非匀速直线运动,并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2.学生听取教师讲解并进行笔记记录,同时还可以进行小组或个人讨论和交流,以加深对于“动”的理解。
3. 学习“静”的概念和特征(30分钟)1.教师指导学生发现和归纳静止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实验找出不同力对物体的影响,以此得到静止的判断标准。
2.学习“静”和“动”的概念和区别,以及他们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表现。
4. 学习物体运动的基本要素(60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物体运动的三要素:运动的轨迹、速度和加速度,并带领学生观察和分析运动物体的轨迹。
2.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教师可以进行一些实验,例如:通过测量物体下滑的时间和下滑距离,计算出物体下落的速度和加速度。
5. 学习牛顿第一、二定律的应用(60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牛顿第一、二定律的定义和公式,让学生知道它们的应用范围和意义。
2.学习运用牛顿定律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自由落体实验等。
五、教学评价学生根据自己完成的笔记、实验报告和小组讨论等,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以反思教学过程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果。
六、教学后记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调整教学步骤和措施,使教学过程更加符合实际情况和达到最佳效果。
1.1动与静-教案沪科版(2024)物理八年级全一册
第一章运动的世界课题第一节动与静授课人素养目标1.知道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能举例说明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与运动的关系.2.知道参照物的概念,会选择参照物描述机械运动,会根据机械运动的描述指明参照物.3.了解人们以多种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能说出一些常用的描述运动的词语和诗句.4.知道机械运动,举例说明机械运动的相对性.教学重点机械运动的概念;研究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教学难点参照物的概念;能选择参照物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教学步骤师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2 000 m的高空飞行时,发现脸旁有一个小东西.令他吃惊的是,当他抓到这个小东西时发现它竟是一颗子弹.(可配合播放模拟动画——“神手抓子弹”)导入语:要想解开谜底,我们要弄清楚什么是运动.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新课教学教师板书课题并展示教学目标一、运动的描述【教师提问】阅读课本P10的内容,日出日落、月盈月亏、星移斗转,冬去春来、风起云涌、潮涨潮落,说明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一切物体都在运动1.机械运动【过渡设问】阅读课本P10-P11“运动的描述”下的内容,尝试回答诗人、画家、音乐家是如何赞美运动的?【教师引导学生回答】诗人用语言的韵律和意境描写运动;画家用形态和色彩描绘运动;音乐家用旋律和节奏表现运动.【过渡设问】那么物理学中又是如何描述运动呢?【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定义: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举例:人群移动、江河奔流、天体运动、地壳运动.二.参照物与物体运动1.参照物【过渡设问】路边看驶过的汽车.司机认为乘客没动,而路人认为乘客运动了.这是为什么呢?请阅读课本P12的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总结】(1)定义: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要选取某一物体作为标准.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2)参照物的选取原则①任意性:参照物可以任意选定,但不能将研究物体本身作为参照物.②方便性:若选取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可不必说明.若选取其他物体作为参照物,则必须作出说明.③假定不动:被选作参照物的物体要假定是静止不动的.及时回顾、应用,落实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1】鲁迅的《社戏》中有这样的描写:“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其中“山……向船尾跑去了”所选的参照物是(C)A.河岸B.山C.船D.岸边树木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小实验】将课本放在课桌上,再将文具盒放在课本上,用手慢慢拉动课本,观察并思考:1.以课桌为参照物,文具盒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2.以课本为参照物,文具盒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教师引导学生回答】1.运动 2.静止【教师总结】1.运动是绝对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2.对运动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取决于参照物.参照物不同,得出结论可能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教师总结】不事先选定参照物,就无法确定一个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我们平常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以地面为参照物的,这时一般不说明其参照物是什么.【例2】如图所示是空中加油机模拟展示给战斗机加油的情景,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C)A.以加油机为参照物,战斗机甲是静止的B.以地面为参照物,战斗机乙是运动的C.以战斗机甲为参照物,战斗机乙是运动的D.加油机相对于地面是运动的课堂小结见PPT课件课堂检测见PPT课件课后作业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最新word沪科版物理《动与静 》教案精品
教学目标(1)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
(2)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需要选定参照物。
(3)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在观察现象、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1.机械运动的概念2.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教学难点1.参照物的概念2.认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3.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
教学过程一、运动的世界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体验到我们生活的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我们就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
对于这些现象,我们能否用一句话加以概括?结论:宇宙中一切物体都在运动。
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二、机械运动我们已经认识到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下面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对前面所举的例子中物体运动的共同特征进行归纳。
用科学的语言对这些运动进行描述。
问题:1.在同学们眼里,球场上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2.运动的物体有什么特点?静止的物体有什么特点?在物理学里,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前面所举例子中物体运动的共同特征是运动时,它们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它们进行的是机械运动。
三、参照物问题:小明在路边看见路上汽车飞快的从他面前驶过,车上的司机看乘客觉得他不动,看小明,却觉得小明在身后运动。
司机为什么会这样感觉呢?学生回忆类似的场景:乘坐在公共汽车上时,看路边同方向行驶的自行车,觉得它们都在向后退。
再看看同车的乘客都觉得他们没有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要描述物体的运动,要确定一个标准,与这个标准比较,描述物体怎样运动。
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人们把它叫做参照物。
学生自己举例描述某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看看各是以什么物体作为参照物。
让学生做下面的实验:把课本平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个笔盒,推动课本使它沿桌面缓缓移动,让学生思考问题:选取课桌作标准,笔盒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运动)选取课本作标准,笔盒、课桌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笔盒是静止的,课桌是运动的)选取笔盒作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课桌是运动的,课本是静止的)讨论:描述物体的是运动和静止,与所选择的参照物有关。
1.1 动与静(教学设计)八年级物理上册(沪科版2024)
1.1 动与静(教学设计)【学业要求】1.物理观念:(1)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2)知道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会选择适当的参照物描述物体的运动。
2.科学思维:在观察现象、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3.科学探究:(1)通过实例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4.科学态度与责任:(1)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通过学习自然界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意识到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重点难点】学习重点:会选择合适的参照物,并会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
学习难点: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器材准备】和动与静相关的视频、图片、课件;文具袋、课本等。
【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同学们都听说过《刻舟求剑》的故事吧:“战国时期,有个楚国人渡江,他的剑从船上掉入水中,但他却并不急着下船寻找,而是赶忙在船舷上剑掉落的位置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了,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
他能寻到剑吗?为什么?二、自主学习:任务清单(一)机械运动(时间:5分钟;要求:用红笔圈画重点语句。
)1.阅读教材P10-11的内容,思考完成下列问题:(1)我们生活在的世界里。
(2)为了描述和研究运动,科学家用到、和。
(3)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叫作机械运动。
(4)宇宙中所有物体都是(填“运动”或“静止”)的,绝对静止的物体是(填“存在”或“不存在”)的。
【答案】(1)运动;(2)特定概念、数学工具、实验方法;(3)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4)运动;不存在。
【解析】略。
2.小组内互相批改,找出正确答案。
然后讨论思考下列问题:(1)观察下列图片,说说运动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归纳:这些物体在不断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沪科版《2.1动与静》教案
【教学目标】
1、能举例说明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与运动的关系。
2、知道如何科学描述物体的运动、静止;知道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重点难点】
1、什么是机械运动?参照物
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课时】1课时
【教具】电脑多媒体、玩具汽车
【教法】启发、讲解、讨论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观看录像,大家可以提出什么结论呢?
物体的运动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二.进行新课
1.运动的世界
日出日落、月盈月亏、星移斗转,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
冬去春来、风起云涌、潮涨潮落,我们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
请看图2-1—图2-3
请举出一些你认为运动的例子。
(学生举例,让学生积极参与并了解他们眼中的运动是什么)
2、运动的描述
人们用不同的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
(1)诗人用语言的韵律和意境赞美运动;
如:(学生举例)“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2)画家用形态和色彩描绘运动
看图2-4
(3)音乐家用旋律和节奏表现运动。
请听我国非常著名的一首古筝曲(“高山流水”)。
听一段后让学生谈有什么感受?是一首什么曲子。
问:科学家是用什么来描述运动呢?(也就是物理学中如何描述运动呢?)
看课本上“交流与讨论”学生活动5分钟。
提问:小明为什么说花花跑得真快呢?
原来花花的位置发生的改变。
告诉学生科学家用特定的概念、数学工具及实验方法来描述与研究运动。
●什么是运动和静止?
(1)我们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这个问题
(2)设疑提问讨论
a)李明背着书包向学校走去。
李明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b)小王骑自行车上街。
自行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小王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c)正在行驶的汽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汽车上的坐椅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3)分析
书包对李明位置不变李明对学校位置改变
小王对自行车位置不变静止自行车对树木位置改变运动
坐椅对汽车位置不变汽车对电线杆位置改变
物体物体物体物体
(4)概括
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motion)。
参照物:事先被选定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静止: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称这个物体是静止(rest)的。
(5)讨论分析
a、先讨论课本图2-3,提问学生回答
b、“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两名歌词中包含了什么科学道理呢?
c、以树木做参照物,你看到的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是静止的?
D、太阳从东方升起,是以什么为参照物的?
2.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学生阅读讨论,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什么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一?课本中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2)参照物的选择原则是什么?
总结: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描述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原则:任意性;根据需要和方便。
三.课堂练习
投影
四.小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机械运动,知道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我们还应注意运动和静止相对性在实际中的应用。
五.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2.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2-1动与静
1.运动的世界
2、运动的描述
⑴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
⑵参照物:事先被选定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⑶静止: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
⑷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