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鸢》读后感
北鸢读后感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北鸢读后感北鸢读后感(一)书的扉页,写着:"谨以此书献给我的祖父葛康俞教授".据说,这本写了七年的小说,是以他的祖父为原型创作的。
读到扉页这一句,我想起了自己的爷爷,自己的家世。
爷爷死了,虽然很怀念,却只能凭空怀念,并没有什么实物和实际动作。
葛亮为自己爷爷,调查、走访、追溯、考证,七年写了40多万字,深感敬佩。
不是说写七年,写40万字就值得敬佩,这种敬佩是未开始看此书,就油然而生的敬佩。
这种敬佩来自于作者写此书的初心——他的家世。
小说家有很多,比葛亮优秀的小说家也有很多,但是我却没见过哪个作家,以自己的家庭、家世为出发点写小说。
我以为这会是一部家庭的历史记录。
不知道这其中与事实的重合有多少,读下来却感觉是一部实实在在的虚构小说。
这是一部以民国为背景的历史小说,却没有太多与那个时代深刻相关的直接描写。
就连抗日战争,也被这个祖籍南京的作者,一笔带过,寥寥几字而已。
可以说,小说几乎架空了民国的历史。
《北鸢》是一部更接近于纪传体的半架空小说,人物一个个地写、事情一件件地写,然后用"鸢"这个意象,将这些人、事,串联成不同的命运。
这部小说,更关心的是个人命运,确切地说,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命运。
这部小说,虚构的成分大一点。
葛亮没有直写历史,即便是日本投降这样的大事,他也只写了四个字"日本投降",然后就带过了。
整部小说,他写得最多的是,个人怎么样,这个家庭怎么样,他们之间是怎么运作的。
这是一部民国民间文化的小说,不是一部历史小说。
人类生活的变迁,从来都是用文字、文学来记录的,文字也理应承担这样的责任。
同样,从个人的角度,自己家庭、家世的变迁,也当记录下来。
人走得再远、飞得再高,也是从自己家庭那一小方天地起步的。
更多的时候,家谱这种特殊的文字形式,承载着记录家庭命运的责任。
然而却在越来越现代的生活中,家谱逐渐被忘却、废止,也没有更新的形式替代。
《北鸢》读书心得
《北鸢》读书心得
《北鸢》是一本非常震撼人心的小说。
它以真实的历史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关于家族、爱情、背叛和成长的故事。
我读完这本小说后,感慨良多。
首先,小说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
主人公叶白
夜是一个坚强而勇敢的女孩,她在家族的压迫下,不断地挣扎着寻找自己的目标和价值。
她经历了无数次的背叛和痛苦,但从未放弃对自由和幸福的追求。
这让我想到了
人生中的挫折和困境,我们都会经历这些,但关键在于如何应对和抵抗。
其次,小说揭示了历史的残酷与荒谬。
小说的背景是一个动荡的时期,家族之间的斗
争和政治阴谋无处不在。
作者的笔力非常精彩,通过小说中的角色和情节,深入探讨
了人性中的黑暗和善良。
我感到非常震惊和绝望,同时也对历史产生了更深的理解和
反思。
最后,小说中的爱情故事令人感动而又心碎。
主人公叶白夜和她的爱人刘泠尘之间的
爱情线非常动人。
他们相互扶持,共同努力,最终寻找到了彼此的幸福。
但他们的爱
情却被家族和政治破坏,他们被迫选择分离。
这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爱情的宝贵和脆弱。
总之,读完《北鸢》给了我很多思考和启发。
它让我重新审视了人性、历史和爱情。
这本小说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对人类经验的深刻剖析。
我相信这本书将
会持久地影响着我,并激励我不断探索和成长。
读书笔记之《北鸢》:好看才是硬道理
读书笔记之《北鸢》:好看才是硬道理早就想看这本《北鸢》,但在图书馆借不到。
因了浙江图书馆推出的“U书”新业务,终于能看到这本近来很受追捧的“红书”了。
一年前,我看了葛亮的《朱雀》后甚为诧异。
刚三十出头的年轻作家,居然能如此游刃有余地描摹过去年代的生活场景,如此生动传神地塑造生动有趣的人物形象。
所以,一看到他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北鸢》出版,立即就去找来看。
葛亮依我的看法,《北鸢》比《朱雀》又进了一步。
《北鸢》以卢文笙和冯仁桢的成长经历为线索,以卢、冯两大家族的沉浮命运为背景,以政客、军阀、寓公、文人、商人、伶人等各色人物为素材,编织了一张恢宏曲折的故事网络,映射出波诡云谲的民国动荡史。
全书叙事宏大,笔触隽永。
正如文学评论家王德威在此书后记里说的,“葛亮这回沉住气,写出一种想象的民国风采,暗藏其中的凶险,以及终将来到的历史嬗变。
”《北鸢》被称为“典型的《红楼梦》的写法”,以两大家族的盛衰映射中国现代史,既有人物的喜怒哀荣,又有时代的风云变幻,可读性极强,令人看了放不下。
已经很久没有看到这样文笔流畅、人物生动、内涵丰富、情节紧凑的小说了。
如今,文学界流行现代主义写作,表现主义、解构主义、意识流、荒诞派、魔幻现实主义等大行其道,不搞一点新奇古怪的东西似乎就觉得落伍。
于是乎,小说就常常显得奇奇怪怪,既看不懂更感动不了。
葛亮却反其道行之,着力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深入挖掘,着力于古典和现代写作方式的融合。
7年前出版的《朱雀》对南京这座六朝古都地域文化的生动描摹,令人耳目一新。
今天的《北鸢》更是在更加宏大的背景上展示了近来颇为时兴的民国文化的精髓。
这样既古典又现代的叙事风格,这样务实沉稳的写作态度,这样好看又令人思考的好故事,实在令人赞叹。
归根到底,小说是拿来给人看的,好看才是硬道理。
期待葛亮的下一部作品。
北鸢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
北鸢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北鸢读后感(一)书的扉页,写着:”谨以此书献给我的祖父葛康俞教授”.据说,这本写了七年的小说,是以他的祖父为原型创作的。
读到扉页这一句,我想起了自己的爷爷,自己的家世。
爷爷死了,虽然很怀念,却只能凭空怀念,并没有什么实物和实际动作。
葛亮为自己爷爷,调查、走访、追溯、考证,七年写了40多万字,深感敬佩。
不是说写七年,写40万字就值得敬佩,这种敬佩是未开始看此书,就油然而生的敬佩。
这种敬佩来自于作者写此书的初心——他的家世。
小说家有很多,比葛亮优秀的小说家也有很多,但是我却没见过哪个作家,以自己的家庭、家世为出发点写小说。
我以为这会是一部家庭的历史记录。
不知道这其中与事实的重合有多少,读下来却感觉是一部实实在在的虚构小说。
这是一部以民国为背景的历史小说,却没有太多与那个时代深刻相关的直接描写。
就连抗日战争,也被这个祖籍南京的作者,一笔带过,寥寥几字而已。
可以说,小说几乎架空了民国的历史。
《北鸢》是一部更接近于纪传体的半架空小说,人物一个个地写、事情一件件地写,然后用”鸢”这个意象,将这些人、事,串联成不同的命运。
这部小说,更关心的是个人命运,确切地说,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命运。
这部小说,虚构的成分大一点。
葛亮没有直写历史,即便是日本投降这样的大事,他也只写了四个字”日本投降”,然后就带过了。
整部小说,他写得最多的是,个人怎么样,这个家庭怎么样,他们之间是怎么运作的。
这是一部民国民间文化的小说,不是一部历史小说。
人类生活的变迁,从来都是用文字、文学来记录的,文字也理应承担这样的责任。
同样,从个人的角度,自己家庭、家世的变迁,也当记录下来。
人走得再远、飞得再高,也是从自己家庭那一小方天地起步的。
更多的时候,家谱这种特殊的文字形式,承载着记录家庭命运的责任。
然而却在越来越现代的生活中,家谱逐渐被忘却、废止,也没有更新的形式替代。
人情味的寡淡,由此可见一斑。
小说这个文学体裁,不同于诗歌、散文,它的核心是人物。
葛亮北鸢读后感6篇
葛亮北鸢读后感6篇《北鸢》读后感(1):匠气占领的所谓巨著就是在豆瓣上看了推荐所以借了同学的来看,期望值还挺高的,毕竟已经有那么多头衔在前面了,书的包装也确实过得去。
然而刚开始看就觉得无趣,想着再看看吧,诶确实还不错,情节有吸引人的地方。
但从开头到现在一个始终不变的感觉就是--能好好说话吗?不知是作者本性使然或是别的原因,整体的措辞遣句真的太雕琢了,一种显而易见的匠气。
随时掉落的书袋让人头大,并且有一些地方用的并不准确,一些民国时代的风俗特点也不对味。
如果没有反复出现的军阀、租界等,完全感觉不到这是一个发生在民国时代的故事。
如果这种书也能成为什么“十大华文小说”之类,中国的当代文学是不是没救了。
其他的好作家得多心寒。
作者在书前有留下自己的邮箱,想来也是愿意接受意见的,在这里希望作者还是能多看一些大家之作,如何自然流畅地营造出符合时代背景的氛围,而不是全靠炼字。
书中有些意象用的很含糊,给人一种“作者你是不是也不知道啊”的感觉。
总之,评分超过八分我是非常引以为怪的。
《北鸢》读后感(2):【自序】时间煮海(葛亮)这本小说关乎民国,收束于上世纪中叶。
祖父在遗著《据几曾看》中评郭熙的《早春图》,曰“动静一源,往复无际”。
引自《华严经》。
如今看来,多半也是自喻。
那个时代的空阔与丰盛,有很大的包容。
于个人的动静之辩,则如飞鸟击空,断水无痕。
大约太早参透“用大”之道,深知人于世间的微渺,祖父一生与时代不即不离。
由杭州国立艺专时期至中央大学教授任上,确乎“往复无际”。
其最为重要的著作于一九四零年代撰成,始自少年时舅父陈独秀的濡染,“予自北平舅氏归,乃知书画有益,可以乐吾生也。
”这几乎为他此后的人生定下了基调。
然而,舅父前半生的开阖,却也让他深对这世界抱有谨慎。
晚年的陈独秀,隐居四川江津鹤山坪。
虽至迟暮,依稀仍有气盛之意,书赠小诗予祖父:“何处乡关感乱离,蜀江如几好栖迟。
相逢须发垂垂老,且喜疏狂性未移。
”不久后,这位舅父溘然去世,为生前的不甘,画上了一个凄怆的句点。
北鸢的读后感
北鸢的读后感北鸢是一本让人读后感触动的小说,它描绘了一段发生在北方小城的故事。
通过北鸢这个角色,作者展示了一个普通人的生活轨迹,以及对自我的探索和成长。
在故事中,北鸢面临了各种挫折和磨难,但通过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和努力奋斗,最终取得了成功。
在这篇读后感中,我想谈谈我对北鸢这个角色以及小说整体的一些观点和感悟。
北鸢作为小说的主人公,他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困境,并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他来自一个普通的家庭,父母都是普通工人,在北方小城里过着平凡的生活。
他的成绩一直不是很出色,但他有一颗追求卓越的心。
在人生的路上,他屡遭挫折,但他从未放弃,始终坚守着自己内心的梦想。
这种奋斗不屈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
小说中,北鸢的成长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他在学校里遇到了许多挑战和困难,但他从未止步不前。
他不仅积极参加各种课外活动,还通过自己的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在社团活动中,他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一起努力探索自己的兴趣,并共同成长。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成长经历,也令我感受到成长的酸甜苦辣。
在北鸢的成长道路上,他遇到了许多人物。
其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北鸢的导师李先生。
李先生是一位非常富有智慧和耐心的老师,他不仅在学业上给予北鸢很多帮助,还在人生道路上给予他指导和鼓励。
李先生教给北鸢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对人生的思考和价值观的塑造。
他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需要有一个引路人,他们可以给我们指引方向,帮助我们走过坎坷。
北鸢这个小说给我最深的启示是:坚持梦想,努力奋斗。
无论我们面对多大的困难和挫折,都要坚信自己的价值,永不放弃。
就像北鸢一样,他虽然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但他的人生轨迹却是不平凡的。
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他成功地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这个故事鼓舞着我,在自己面对挫折时,我要学会勇敢面对,找到出路,实现自己的价值。
通过阅读北鸢这本小说,我学到了很多。
它让我看到了坚持的力量,也启发了我对人生的思考。
北鸢读后感1000字5篇
北鸢读后感1000字5篇《北鸢》的好:正如知友们说的,能从卢、冯、孟三个家庭之间的琐碎中看到中国从军阀(石玉璞)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姚永安在上海经商)所经历的社会变革。
虽然我不是历史方面的学者,但至少可以说作者对社会环境的刻画是生动的。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北鸢读后感1000字,供大家参考。
北鸢读后感1000字1初识《北鸢》,顿觉名字富有古典韵味。
鸢,纸鸢,风筝也。
可是,当了解作家葛亮时,我的脑海里就充满了无数的疑问。
作为年轻的香港作家,怎么会写一部充满古韵的作品呢?而不是像董启章先生一样用欧化的语言来刻画他心目中的香港呢?于是,我带着这些疑问,怀着这样的好奇心,走进《北鸢》。
正如书名一样,书中的文字同样充满古韵,一种介乎现代与古典之间的语言表达。
读这样的文字,就如夏日荷花池边徐徐微风扑面而来的一丝清凉和暗香,又如高山流水品茗弄墨时流入耳间的一道丝弦与琴韵。
顿时感觉自己置身于民国。
张爱玲笔下,民国是浪漫的;郁达夫笔下,民国是迷茫的;鲁迅笔下,民国是沉睡的;林语堂笔下,民国是抗争的;而葛亮笔下,民国是充满风骨且包容的。
本书以民国商贾世家子弟卢文笙的成长经历为线索,以政客、军阀、寓公、文人、商人、伶人等各色人物为素材,如忠厚仁义的文笙,颟顸柔顺的昭如,敢爱敢恨的仁珏,装疯卖傻的昭德,忍辱负重的名伶言秋凰,天真福顺的仁桢等,呈现了一部民国动荡史。
让我不禁想起了《战长沙》,同样是以家族的兴衰,各色人物的故事展现民国时代。
但所不同的是,《战长沙》更突出时局的动荡和战争,而《北鸢》则淡化时代背景,突出民国文化。
葛亮的民国充满风骨,如书中所说:“再谦卑的骨头里,也流淌着江河”。
无论是卢家这等商贾大家,还是言秋凰这般名伶,他们面对家国动荡,命运浮沉时,始终坚守着信义和良知,保持着热血和希望,这正是炎黄子孙最谦卑的灵魂,也是我们民族骨子里最根深的文化与精神,就是我们的风骨。
同样,葛亮的民国是包容的。
也正如书中的这句话:“再谦卑的骨头里,也流淌着江河”。
【读后感】《北鸢》读后感
【读后感】《北鸢》读后感《<北鸢>读后感》读完葛亮的《北鸢》,心里像是被塞进了一团乱麻,千头万绪,却又不知从何说起。
这感觉就像是在一个静谧的午后,偶遇了一位许久未见的老友,明明有一肚子的话,却在开口的瞬间,化作了一声轻轻的叹息。
《北鸢》这本书,就像是一幅缓缓展开的历史长卷,把民国时期的动荡与繁华、悲欢与离合,都细腻地描绘了出来。
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每个人都像是飘摇在风雨中的风筝,命运的线看似握在自己手中,却又被时代的大风肆意摆弄。
书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主人公卢文笙的成长历程。
他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少年,逐渐在乱世的磨砺中变得坚韧和成熟。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的一段经历。
那时候,我大概也就十来岁,正处于天不怕地不怕的年纪。
暑假的时候,父母把我送到了乡下的奶奶家。
奶奶家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四周都是连绵起伏的青山,还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从村前流过。
刚到奶奶家的时候,我就像一匹脱缰的小野马,整天在村子里疯跑。
不是上树摘果子,就是下河摸鱼虾,玩得不亦乐乎。
直到有一天,我突发奇想,想要独自一人去爬村子后面的那座高山。
那座山在我的眼里,就像是一个神秘的巨人,吸引着我去探索它的秘密。
我没有告诉奶奶我的计划,一大早就偷偷地出发了。
刚开始的时候,山路还比较平坦,我走得很快,心里充满了兴奋和期待。
可是,随着我不断地往上爬,山路变得越来越陡峭,杂草丛生,怪石嶙峋。
我的脚步也渐渐慢了下来,汗水湿透了我的衣服,喘气声在寂静的山林里显得格外响亮。
就在我累得快要放弃的时候,突然听到了一阵“沙沙”的声音。
我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脑子里闪过了各种可怕的念头:是野兽?是坏人?还是传说中的鬼魂?我紧张得不敢动弹,眼睛死死地盯着声音传来的方向。
过了一会儿,一只小松鼠从草丛里窜了出来,跳到了一棵树上,还回头看了我一眼,好像在嘲笑我的胆小。
我松了一口气,同时也觉得自己有点可笑。
继续往上爬,我的腿像灌了铅一样沉重,每走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北鸢》读书心得
《北鸢》读书心得
《北鸢》是一部由张翎所写的长篇小说,讲述了在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故事。
通过描述主人公北鸢和她的家庭在这个动荡的时期所经历的困境和挑战,作者深入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家庭纷争和社会变革的影响。
读完《北鸢》后,我深受感动,不禁思考了许多问题。
首先,小说中描绘的文化大革命是一个充满暴力和压迫的时期,人们的生活被极端的意识形态所左右,对于个体的发展和自由表达产生了巨大的压力。
北鸢作为一个独立思考的女性,她追求自由和真理的精神感染了我。
她在困境中保持了坚韧和乐观的心态,不仅展现了个体的力量,也唤起了对于自由和平等的追求。
其次,《北鸢》也深入探讨了家庭关系的复杂性。
在故事中,北鸢与家人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鸡飞蛋打,家庭纷争不断。
这反映出家庭在社会变革中所经历的破裂和恢复的过程。
北鸢从一个被动的角色逐渐成长为能够独立思考和追求自己的生活的人,她不断面对家庭的阻碍,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坚定的意志,这种身份转变和家庭关系的变化让我深思。
最后,《北鸢》也通过描写社会的变革展示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要时期。
这个时期是一个充满动荡和变革的时期,人们不断追求自由和平等的权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迅速发展,但我们不能忘记过去所经历的困境和挑战,以及那些为了自由和正义而付出牺牲的人们。
总的来说,《北鸢》是一本引人深思的小说,通过描述个体的成长和家庭的变化,反思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变革的影响。
读完这本书后,我不禁思考了自由、家庭和社会的关系,也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和自由。
北鸢读后感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北鸢读后感北鸢读后感(一)书的扉页,写着:"谨以此书献给我的祖父葛康俞教授".据说,这本写了七年的小说,是以他的祖父为原型创作的。
读到扉页这一句,我想起了自己的爷爷,自己的家世。
爷爷死了,虽然很怀念,却只能凭空怀念,并没有什么实物和实际动作。
葛亮为自己爷爷,调查、走访、追溯、考证,七年写了40多万字,深感敬佩。
不是说写七年,写40万字就值得敬佩,这种敬佩是未开始看此书,就油然而生的敬佩。
这种敬佩来自于作者写此书的初心——他的家世。
小说家有很多,比葛亮优秀的小说家也有很多,但是我却没见过哪个作家,以自己的家庭、家世为出发点写小说。
我以为这会是一部家庭的历史记录。
不知道这其中与事实的重合有多少,读下来却感觉是一部实实在在的虚构小说。
这是一部以民国为背景的历史小说,却没有太多与那个时代深刻相关的直接描写。
就连抗日战争,也被这个祖籍南京的作者,一笔带过,寥寥几字而已。
可以说,小说几乎架空了民国的历史。
《北鸢》是一部更接近于纪传体的半架空小说,人物一个个地写、事情一件件地写,然后用"鸢"这个意象,将这些人、事,串联成不同的命运。
这部小说,更关心的是个人命运,确切地说,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命运。
这部小说,虚构的成分大一点。
葛亮没有直写历史,即便是日本投降这样的大事,他也只写了四个字"日本投降",然后就带过了。
整部小说,他写得最多的是,个人怎么样,这个家庭怎么样,他们之间是怎么运作的。
这是一部民国民间文化的小说,不是一部历史小说。
人类生活的变迁,从来都是用文字、文学来记录的,文字也理应承担这样的责任。
同样,从个人的角度,自己家庭、家世的变迁,也当记录下来。
人走得再远、飞得再高,也是从自己家庭那一小方天地起步的。
更多的时候,家谱这种特殊的文字形式,承载着记录家庭命运的责任。
然而却在越来越现代的生活中,家谱逐渐被忘却、废止,也没有更新的形式替代。
《北鸢》读后感
《北鸢》:历史洪流中的命运挣扎与人性探微《北鸢》是一部令人感慨万分的长篇小说,作者葛亮以其深厚的历史积淀、独特的人物刻画、曲折的情节安排和精湛的写作技巧,成功地为读者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民国历史画卷。
在这部作品中,我最为关注的是其中的人物形象、作者的观点、情节设置以及写作方法。
首先,人物形象是《北鸢》的一大亮点。
作者葛亮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民国时期社会各阶层的人物,从政客、军阀到寓公、文人、商人和伶人,无不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这些人物并非孤立的,而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复杂而有机的人物网络。
特别是主角卢文笙,他的成长经历、家族背景以及与各色人物的交往,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民国历史的独特视角。
其次,作者葛亮的观点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他认为,在乱世之中,无论是大家族还是小百姓,都难以摆脱命运的捉弄。
这种观念在作品中得到了深刻的展现,如卢文笙家族的兴衰历程、日寇入侵时举家逃难的场景等,都体现了历史的无常和人生的无奈。
同时,作者也通过人物之间的交往和冲突,表达了对于人性、道德和价值的思考。
在情节设置上,《北鸢》同样表现出色。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历史背景和人物关系,构建了一个曲折跌宕的故事情节。
无论是家族之间的恩怨纠葛,还是卢文笙个人的成长历程,都充满了戏剧性和张力。
同时,作者还通过情节的推进,逐步揭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使得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最后,葛亮的写作方法也值得称赞。
他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鸢”这一意象贯穿全文,象征着人物命运的漂浮无着和无法挣脱。
同时,作者还善于运用白描和细腻的心理描写,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生动,情节更加引人入胜。
此外,作者还巧妙地融入了历史文化知识,使得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具有历史价值。
总的来说,《北鸢》是一部非常成功的长篇小说,它通过丰富的人物形象、深刻的观点表达、曲折的情节设置和精湛的写作技巧,成功地展现了一幅民国历史的生动画卷。
这部作品不仅让我们对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让我们对人性、道德和价值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北鸢》读书心得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北鸢》读书心得《北鸢》是一本描写农村生活的小说,作者以真实的笔触展现了农村人民的艰辛和坚韧。
读完这本小说,我深受触动。
这本小说以北鸢村为背景,以小说中的村民为主要人物。
通过对村民的刻画,作者生动地展现了他们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
小说中的村民以农村的传统习俗为生活准则,他们无私奉献,勤劳勇敢。
而在现代化的冲击下,村民们不得不面对生活的变迁以及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影响。
作者通过对村民们生活经历的描述,让我看到了他们积极向上、乐观向善的一面。
其中一个角色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小兰是一个看似平凡的村妇,但她却充满了智慧和勇气。
她为了改善村里的教育条件,毅然决然地放弃了自己的工作,投身到教育事业中去。
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了整个村民的改变,让农村的孩子们有了更好的教育机会。
小兰的事迹感动了我,她用自己的努力改变了命运,让我深感敬佩。
小说还通过对北鸢村的描写,让我看到了农村生活的艰辛。
北鸢村位于山区,地势险峻,交通不便,生活条件比城市差很多。
村民们每天都要早起农活,辛辛苦苦劳作一天才能得到微薄的工资。
然而,他们并没有因此而消沉,他们依然充满了希望,努力向前。
小说中的村民们团结一心,互相帮助,共同面对困难,这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们的坚韧和勇气。
小说的结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思考。
在现代化的冲击下,北鸢村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问题。
一些村民选择了外出打工,追求更好的生活条件。
而另一些村民选择了留在村里,努力打造自己的事业。
这让我思考了农村的发展问题。
农村的发展需要整体的规划和支持,需要政府的政策扶持和农民的自主努力。
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农村才能实现全面的发展。
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总的来说,读完《北鸢》,我对农村的生活和农民的奋斗有了更深的了解。
小说通过生动细腻的描写,展示了农村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我为农民们的坚强和勇敢而感到敬佩,也为他们的付出而感到心疼。
《北鸢》经典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
精心整理《北鸢》经典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着读后感《北鸢》是一本由葛亮着作,联经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390,页数:56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北鸢》读后感(一):细水长流亦可震撼《北鸢》一出就买了回来,用了近三个月的时间细细读完。
原是想二读三读后下来。
自然。
结构上《北鸢》采用平行叙事的手法,分两条主线对男女主人公分别展开叙述。
结构清晰,各自开展,直到交汇融合。
也因此,很容易一早就猜出结局的大概走向。
然而就像许多愿意花时间重读的书一样,在结局已知的情况下仍愿意去读,正说明精彩处是在过程之中。
作者是擅长描写的,从以往的阅读经验中便可感知,这次依旧,人、事、物皆是细致入微,印象深刻的是对毛克俞在校内居所的描写,平实中自带美感,颇有些闹中取静的意思。
长篇中的人物仍是多而杂的,然而倒也不乱。
文笙与仁桢这对主人公自不必提,一众配角也各有各的精彩。
最爱的是言秋凰,早前在《青衣》一篇中见到她,就印象深刻,一直欲知后事如何,后来看了《北鸢》,方知是里面的片段。
秋凰其人,明艳、绚烂,却终究是一个“苦”字,读到后面才知道,是那个时代造成的诸多爱情情、的体味吧。
絮絮写了这么多,还是难以表达心中的震撼,有些喧嚣的当下,难得这样沉稳宁静的作品,诸位不妨一读!《北鸢》读后感(二):葛亮《北鸢》中的中华文脉魂随南鹞鸟,泪尽北鸢飞我书架上有一部葛亮之《北鸢》,这是一部近年来以特有的民国叙述方式惊艳于文学界的一部大书,新近偶得人民文学出版社之版本,书很厚,去封皮后是好看的大红色,使得书脊略微明朗,插在书架上十分醒目。
文学界的作家朋友来书房“观摩”之时,常以为是明清或民国时期的长篇小说。
确实,这源于曹雪芹之佚书《南鹞北鸢考工志》的书名“北鸢”真真太有意思了,每当我居高临下逡巡游目书架之侩及平庸,卢文笙所生存的时代,乃是另外一个心灵世界和人格天地。
然而处于此时的我们,在商品社会的大潮中竟对平庸市侩视若无睹,且听之任之,安之若素,这一点足以使我们愧对卢文笙他们那一代人。
《北鸢》读书心得
《北鸢》读书心得【导语】以下是作者整理的《北鸢》读书心得(共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北鸢》读书心得作者葛亮的文笔淡雅而有节制,稳妥的节奏让人读起来仿佛面前播放着一张又一张的幻灯片,缓缓地流淌而过,如行云流水般。
语言介乎现代和古典之间,富含古韵,同时又言简意赅。
结构上采用平行叙事的手法,男女主人公的生活轨迹分两条主线如火车车轨并行,偶尔有交叉瞬间,直到最后交汇融合。
《北鸢》从一个孩子说起,一个不知底细的弃儿,在抓周时眼里含笑,气定神闲,不拾一物。
所谓一岁看大,三岁看老,众人失望之际听得画家吴先生一番赞赏,“无欲则刚,目无俗物,日后定有乾坤定夺之量。
”成长起来的卢文笙一直淡定寡言,从小到大经历了家事与国事的颠簸起伏,战争使百姓们家破人亡、流离失所。
“鸢”就是风筝,书中以“鸢”为隐喻,象征着人与命运的关系。
无论人们如何抗争,似乎都逃不过这条命线。
这种宿命无论在整个家族世纪中并不是完全绝对的,因为主人公卢文笙是冷静内向的,这种性格使他没有在激烈的命运浪潮中偏离轨道,K而成为历史和周遭命运的见证人。
正如书中所写的:“文笙也坐下来,说,放风筝,其实就是顺势而为,总不能拧着它的性子”雅各笑着说:“可你到底还是用条线牵住了它。
说顺着它,却又跑不得。
”文生被雅各说的一愣,轻声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这线就是是风筝的规矩。
放风筝的规矩就是做人的责任。
风筝是文笙父亲每年送给他的生日礼物。
即使在他父亲去世后,工匠仍然遵循叮嘱,并每年继续这个传统。
风筝在这里代表着血脉相传和传统的传承,是在毁灭性的'历史里顽强而积极地坚持着。
全文描述了两大家庭的兴衰。
作者以细致入微的笔触,勾勒出民国政治家、军阀、文人、商人、才女等数百个经典国民人物。
小说内容涉猎广泛。
故事的安排前半部分比较流畅自然,但逐渐变得有点粗糙,作者过度产生太多的外部事件,失去了整体的协调统一和驰张有度的节奏,把大部分人物塑造成被命运摆弄的木偶们,失去了人性本身的张力和色彩,呈现出一丝的做作。
葛亮《北鸢》读后感
葛亮《北鸢》读后感葛亮《北鸢》读后感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葛亮《北鸢》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识《北鸢》,顿觉名字富有古典韵味。
鸢,纸鸢,风筝也。
可是,当了解作家葛亮时,我的脑海里就充满了无数的疑问。
作为年轻的香港作家,怎么会写一部充满古韵的作品呢?而不是像董启章先生一样用欧化的语言来刻画他心目中的香港呢?于是,我带着这些疑问,怀着这样的好奇心,走进《北鸢》。
正如书名一样,书中的文字同样充满古韵,一种介乎现代与古典之间的语言表达。
读这样的文字,就如夏日荷花池边徐徐微风扑面而来的一丝清凉和暗香,又如高山流水品茗弄墨时流入耳间的一道丝弦与琴韵。
顿时感觉自己置身于民国。
张爱玲笔下,民国是浪漫的;郁达夫笔下,民国是迷茫的;鲁迅笔下,民国是沉睡的;林语堂笔下,民国是抗争的;而葛亮笔下,民国是充满风骨且包容的。
本书以民国商贾世家子弟卢文笙的成长经历为线索,以政客、军阀、寓公、文人、商人、伶人等各色人物为素材,如忠厚仁义的文笙,颟顸柔顺的昭如,敢爱敢恨的仁珏,装疯卖傻的昭德,忍辱负重的名伶言秋凰,天真福顺的仁桢等,呈现了一部民国动荡史。
让我不禁想起了《战长沙》,同样是以家族的兴衰,各色人物的故事展现民国时代。
但所不同的是,《战长沙》更突出时局的动荡和战争,而《北鸢》则淡化时代背景,突出民国文化。
葛亮的民国充满风骨,如书中所说:“再谦卑的骨头里,也流淌着江河”。
无论是卢家这等商贾大家,还是言秋凰这般名伶,他们面对家国动荡,命运浮沉时,始终坚守着信义和良知,保持着热血和希望,这正是炎黄子孙最谦卑的灵魂,也是我们民族骨子里最根深的文化与精神,就是我们的风骨。
同样,葛亮的民国是包容的。
也正如书中的这句话:“再谦卑的骨头里,也流淌着江河”。
《北鸢》虽然是虚构的小说,但是葛亮在塑造人物时还是有自己家族的影子。
《北鸢》读后感
《北鸢》读后感
《北鸢》是一部让人沉浸其中的小说,它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内涵吸引
着读者。
在阅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深被其所传达的思想所触动,感受到了作者对人性和生命的深刻思考。
小说以一个普通的家庭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北鸢的成长历程。
在这个过程中,北鸢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困难,但却始终保持着乐观和坚强的态度。
他不断探索自己内心的世界,寻找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北鸢的故事,作者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充满勇气和希望的形象,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无限可能性。
在小说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象征和隐喻的手法,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多
面性。
北鸢的成长过程就像是一次心灵的旅程,他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断反思自己的内心世界,探寻自己的真实面貌。
通过北鸢的成长,读者也能够反思自己的生活和选择,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除了对人性的思考,小说还通过对家庭、友情和爱情的描写,展现了人类情感
的丰富和多样性。
北鸢在家庭中的成长经历让他更加珍惜亲情和友情,体会到爱的力量和温暖。
通过这些情感的交织和碰撞,读者也能够感受到作者对人类情感的深刻理解和表达。
总的来说,读完《北鸢》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作者对生命和人性的探索和思考。
小说通过一个普通人的成长历程,展现了生命的无限可能性和人性的复杂性。
在这个过程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思考,描绘了一个充满勇气和希望的形象,让读者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和意义。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也得到了启发和思考,对自己的生活和选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愿我们都能像北鸢一样,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不断追寻内心的真实和美好。
北鸢观后感小学生范文5篇
北鸢观后感小学生范文5篇《北鸢》通过章节形式分篇叙写,让男、女主人公——卢文笙和冯仁桢的故事符合成长轨迹。
你是否看过这部作品?看完之后你有什么感想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北鸢观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北鸢观后感1《北鸢》,70后青年作家葛亮的第二部长篇小说,主要讲民国时期两大商贾家族的人事浮沉和变迁,一对男女的恋爱、情感生活,夹杂着那个时代的新旧碰撞和历史钩沉。
说实话,这一作品并不适合当今鸡汤速食、浅阅读、浮躁的图书市场。
民国人大多活得憋屈,鲜有安然爽利的人物。
动荡不安、国仇家恨的大时代里,无论是贩夫走卒、遗老寓公、士绅商贾,还是穿衣久蓝、谈自由恋爱的新派学生,人人天生带了一抹悲怆的底色。
天然属性,在压抑冷绝的张爱玲那里,有了《倾城之恋》《金锁记》,在幽默朴实的老舍那里,有了《骆驼祥子》和《四世同堂》,在激情、反叛现实的巴金那里,有了《家》《春》《秋》。
而从半个多世纪后的安稳盛世回望过去,葛亮下笔多了些克制隐忍,有了一副民国版的“清明上河图”。
就像《北鸢》中,文笙与仁桢恋爱前,碰面不多。
只一句“我认得你”“我也认得你”就够了,茫茫人海,只一面便认得,已经是天赐的缘分,不需再多对话描摹来画蛇添足。
再比如,日本投降那日,仁桢和阿凤在人潮涌动的街面上看到被啐的日本邻居和衣冠不整、疯疯癫癫的朝鲜军妓。
值得大书特书的一日,寥寥几笔也就过去了。
在言秋凰,小蝶,小湘琴,郁掌柜,龙掌柜,秀芬等次要人物上也承接了这种清新自然,摆脱了历史沉重感的叙述,让人物面目更加鲜明个性。
在逃离襄城的火车上,文笙一家偶遇带着女儿去往重庆的小蝶。
母亲昭如与小蝶在火车上一段不长的对话,在苦难之外更多展现了在离散奔逃的狼狈底下女人的温柔和坚韧。
见惯了激愤、宏伟、煽情的叙事,先锋创新的写法和写作者不时跳出来充当评论员,一时间反而难以适应这种静水流深式的讲述,再加上作者精炼、节制的语言,怪不得复旦教授陈思和称它为典型的《红楼梦》写法,真实的历史悼亡被隐去,满腔心事都付与假语村言。
闲适美学消亡史——读葛亮小说《北鸢》
38wenyi小说小评A葛亮历时七年的长篇小说《北鸢》在2016年占据各大好书榜前列,深受读者和专家好评。
作为一部以家族史为基础的长篇小说,《北鸢》重述历史的方式正是葛亮想象民国的路径。
关于其历史书写及艺术特色的评论颇多,本文不多赘述,而另辟一径,在高度赞扬葛亮语言、结构的成熟,高呼文学创作“美”的回归时,关注《北鸢》文本本身表现出的意图谬误及葛亮个人民国想象中的隐秘内涵。
取自曹雪芹《南鹞北鸢考工志》的小说题目“北鸢”第一次出场是小说中昭如和文笙客居天津时家睦带来的虎头风筝,作者葛亮在此处特意描述了清晨时分,年过半百的丈夫为幼子描画风筝,妻子在旁“红袖添香”的恩爱场景,也不惜笔墨写了广场上父子二人放风筝,妻子一旁微笑观看的温馨画面。
这一段天伦之乐只在小说第一章占据两页纸左右的篇幅,于我看来,却是整部小说的基调。
这当然不是否定《北鸢》的厚重历史感,更不是无视葛亮的艺术与美学探索,而恰恰是在波澜壮阔的时代思潮与细致精巧的语言艺术中窥见葛亮的“文心”。
他塑造的人物群像,尤其是主角文笙,无疑是稍显单薄的,但正是铺排了400多页的单薄之中,暗藏着强有力的内在线索,葛亮在有意和无意之中追索的是亟待复兴、正在消亡的“闲适美学”。
“闲适”以其当今含义之可考的渊源或可追溯至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白居易便明确为自己的诗歌风格做了分类,“凡所遇所感,关于美刺兴比者;又自武德至元和,因事立题,题为‘新乐府’者,共一百五十首,谓之‘讽谕诗’;又或公退独处,或移病闲居,知足保和,吟玩性情者一百首,谓之闲适诗”, “至于‘讽谕’者,意激而言质;‘闲适’者,思澹而词迂。
以质合迂,文/樊迎春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小说小评A宜人之不爱也”[1]。
可见至少在白居易时期,“闲适”已经明确作为一种文学风格被提及,若往前追寻,自然有其鼻祖陶渊明;往后概览,山水田园诗人大多可归入此类。
《北鸢》读后感
《北鸢》读后感
《北鸢》是作家葛亮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以近现代历史为背景,通过描绘卢文笙的成长经历和家族命运,展现了波诡云谲的民国动荡史。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感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内涵,以下是我的读后感。
首先,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复杂。
通过葛亮的笔触,我仿佛穿越到了那个动荡的年代,亲身经历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我感受到了历史的波澜壮阔,也感受到了历史的无情和残酷。
同时,我也深刻认识到了历史的传承和发展是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和付出的。
其次,这本书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书中,葛亮通过对不同人物形象的刻画,展现出了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有些人善良、正直,有些人则贪婪、自私。
这些人物形象让我深刻认识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让我更加珍惜身边的人和事。
此外,这本书还让我对家族命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书中,卢文笙的家族命运与历史进程紧密相连,
他们的兴衰起伏反映了整个社会的变迁和发展。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了家族命运的重要性,也让我更加关注家族的传承和发展。
总之,《北鸢》是一部非常值得一读的小说。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对历史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家族命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这本书会对我的未来学习和职业生涯产生积极的影响,也会让我更好地理解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和现实。
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关注《北鸢》这一作品所传达的历史和人性的思考,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鸢》读后感
导读:本文《北鸢》读后感,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北鸢》读后感
赵鑫
《北鸢》是青年作家葛亮耗时七年完成的一部作品,作者通过描述男女主人公家族的兴衰透视民国时局的动荡,犹如一只“鸢”,既是“命悬一线”,又是“一线生机”。
我是从学校的推荐书目中选取的这本《北鸢》,初读卷首的《序》,有点摸不着头绪;书读至一半时,有了感慨和思想的碰撞;读至结束到再回头看《序》,细细品味书中的内容,渐有感悟。
一、仁义、诚信的品质
《北鸢》从楔子第一页的对话“照老例儿,今年庚寅,写个大草的‘虎’吧。
”“行。
”“今年不收钱。
您忘了,是您老的属相,不收,爷爷交代的。
”“呵,可不。
”引出男主人公卢文笙和风筝,认真读下去会发现四声坊风筝艺人龙师傅既是感恩(龙师傅的风筝店铺在支撑不下去的时候,卢家睦伸出援助之手盘下店铺并送给龙师傅)也是受卢家睦嘱托,每到虎年便扎一个虎头风筝送给卢文笙做生日礼物,此“老例儿”代代相传。
此处体现了卢家睦的仁义,龙师傅的诚信。
书中卢家睦的学生姚永安遇到危难,卢文笙不惜破产援助,收养
了自杀的姚永安和产后出血而死的秀芬的孩子,此处体现了卢文笙的仁义。
以上都体现了仁义、诚信的品质。
这种品质也是当下的人们需要坚守的。
当我们身边的人遇到困难时,帮或是不帮;当我们给别人以承诺时,守信或是失信;都是衡量一个人道德的准线。
葛亮
二、文学艺术修养的积淀
书法艺术:“卢家睦临《玄秘塔碑》”“其他子弟写颜柳,一为清俊,一为停匀。
仁珏练欧阳询,则取其险绝,却险归平正。
《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塔铭》渐写得熟透,十三岁临欧阳公八旬所书《虞恭公碑》……十五岁,仁珏改弦更张,练起了赵孟頫。
赵书与欧体大相径庭。
”
戏曲艺术:《文姬归汉》《思凡》《坐宫》《武家坡》《碧玉簪》《法门寺》《玉堂春》《鸳鸯冢》《生死恨》《宇宙锋》……
作者对书法和戏曲艺术的把握,使其能游刃有余地根据故事人物和情节的需要放置在应该出现的地方。
除了书法艺术和戏曲艺术以外,本书在细节处还体现出作者在茶文化(“三白录了芸娘,制‘莲花茶’一节,说晚间趁荷花含苞,将茶放至花心,早上花开再取出来,‘烹天泉水泡之,香韵尤绝’。
……顾元庆在《茶谱》中也记过……《茶经》里及鄙夷加香的法子”)和地方饮食文化(有关徽州名菜臭鳜鱼的来历等)的修养。
认真阅读《北鸢》以后,内心感触颇多,但是最突出的就是以上
两个方面,即做人的品质(施仁义和守诚信)和自我的提升(修身)。
施仁义和守诚信是我们老祖宗留下的做人信条,这个信条任何人都是受用终生的,是处世根本。
人除了具备好的品性,还要自我修炼,有好的修养,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无数个一朝一夕的累积和沉淀后的释放。
若从自身职业——教师的角度谈感悟的话,这里不禁联想到了周春辉书记在我校第六届教代会暨第七届工代五次议闭幕式上的讲话——《忠于誓言恪守校训办人民满意的大学》中提到“我们郑州工程技术学院作为全国2560所普通高等学校中的一员,如果想更好地实现转型、闯出路子、形成特色,办好让政府放心、人民满意的教育事业,必须抓住教师队伍这个根本,必须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可以说周书记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高标准的要求。
我作为教师队伍的一员,要维护好这支队伍就要严格要求自己,同时更要担当起“教师”这个称号。
韩愈《师说》之“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道”即道德,德为先;授以学业;解其困惑。
培养良好的学生,三者缺一不可。
“打铁需要自身硬”,老师有德(仁义、诚信),才可以给学生传递出正能量;老师有才(修养),才可以站稳三尺讲台。
阅读《北鸢》后,我不仅被书中人物的品质感染,更感叹作者自身具有的修养和磨练,也深切感受到七年成书背后的坚持。
这些都是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每个人读书的感悟都有不同。
开卷有益,以上是我分享给大家的,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作者简介:赵鑫,女,郑州工程技术学院管理学院办公室主任,副教授。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