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国关院国际关系史考研辅导讲义
外院国关2014年最新考研复习指导,复习资料
2014年外交学院考研复习攻略2014年外交学院对于该校重点专业国际关系、外交学等考研参考书目做了一些调整,这引起了很多备考了一个暑假的学生的恐慌,其实冷静下来,我们会发现其实变化并不大,首先看国际关系专业:这其中出现了一个怪现象:政治学综合一中的《国际关系理论:思想范式与命题》这本书是在正式上市之前列入了参考书单中,当下还无法买到。
去除其他猜想,我们看到其编著者还是外院国关所的老师,所以这本书的内容和考点只是在秦亚青的《权力制度文化》基础之上的一个叠加,新东西不会太多。
所以和往年政治学综合科目中国关理论相较,内容变化不大;而政治学这一科的参考书目由外院本校的《政治学科学基础》改为王浦劬的《政治学基础》,同样在核心内容上没有大变,现阶段马上转入对王浦劬的学习,从考试角度来说并不晚。
另外这种变化只是在国关所。
关于外交学等相关专业的变化和备考策略大家可以和育明教育资深咨询师联系探讨。
以下是国关考研新增书目的考研笔记,以供大家参考。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笔记》目录第一篇政治与政治学(了解)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章政治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章政治学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国际关系史讲义
国际关系史讲义第1讲《国际关系史》导言一、国际关系史的学科定位新兴的、跨学科的一门学科国际关系史与传统学科如历史学、哲学等相比,兴起比较晚。
国际关系史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同时也是法学、政治学和国际政治等学科的基础。
国际关系史与外交史、世界史、国际关系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国际关系定义一国际关系,是指国际行为主体(国家、国家集团、国际组织、国家群体、非国家行为者)之间的各种交往关系的总和。
国际关系定义二国际关系,指主权国家、国际组织、争取独立的民族解放组织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关系,其中以主权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为主。
国际关系,内涵和外延:内涵:一般认为,国际关系就是跨越国界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它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种复杂的关系。
国际关系与一般的社会关系在实质性问题上是一致的——追求利益。
国际的各种关系实质上就是利益关系。
外延:国际关系是一个广义的概念。
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法律、外交等各方面的关系。
在这些关系中,国际经济关系是整个国际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政治关系是最活跃的关系;经济关系是政治关系的基础和内因。
研究国际关系的三门学科:(1)国际关系学:从整体上研究国际关系体系运行和演变的规律。
(2)国际关系现状:侧重分析当前国际关系的动向和预测发展趋势。
(3)国际关系史:主要叙述以往国际关系发展的具体历史进程。
国际关系史定义(1)国际关系史,就是研究世界范围内的国家与国家之间、国家集团与国家集团之间以及国际组织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相互关系综合发展的历史的一门学科。
(2)国际关系史,就是以国家与国家之间(包括国际组织)的政治关系的发生、发展、变化的历史进程及其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注意国际经济关系、军事关系以及文化、宗教关系,并使之与国际政治关系紧密结合,而且也不应忽视重要历史人物在国际关系演变中所起的作用。
国际关系史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国际关系史与国际关系学:国际关系学的一个分支。
2014年外交学院国际关系考研复习该怎样准备
2、建构主义的理论定位①建构主义是体系结构理论:建构主义结构包含三个主要因素:(1)最根本的因素:共有知识。
共有知识指行为体在一个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共同具有的理解和期望,在这个环境中,共有知识建构行为体的身份和利益。
(2)物质性因素的作用:建构主义认为结构包含物质性因素,但物质性因素本身的意义是有限的,物质性因素只有通过社会性结构才能对行为体行为起到有意义的影响。
(3)社会结构存在的条件:行为体的社会实践。
建构主义的结构是动态的,行为体可以建构一种结构,也可以分解这种结构,并建立另外一种结构,新的结构是由完全不同的观念构成的。
②建构主义是重视实践活动的理论:强调施动者和结构的互构(1)施动者对结构的作用:施动者的互动导致了结构的形成。
初始行为通过互应机制会使互动中的双方产生并加强一些观念,并开始拥有这些观念,于是便产生文化。
(2)结构对施动者的作用:施动者造就结构,结构也建构是施动者。
体系结构有两种作用,一种是因果作用,二是建构作用,即:体系结构不仅对行为体行为产生影响,也塑造了行为体的身份,身份决定利益,利益决定行为。
③建构主义是进化理论:假定国际体系结构是可以变化的。
(1)权力政治和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状态是国家建构的,国家身份和利益是国家体系建构的,这些观念结果是由社会建构而成,是施动者时间活动的结果。
如果施动者的互动进程发生变化,国际体系的结构也就会发生变化。
所以,从根本上说,变化是可能的。
(2)变化是可能的,但并不容易改变。
3、建构主义的学术意义:开始重新设定国际关系研究的议程。
①建构主义把哲学和社会学问题引入国际关系研究议程,引起了国际关系学界的反思。
②建构主义以科学的方法对待国际政治的建构问题,沟通理性主义和反思主义,并创建国际政治社会理论的研究议程。
4、建构主义的理论局限①理性主义对其批判(1)现实主义:批判主要基于物质主义本体论,认为偏重观念作用的理论无法解释国际政治,物质条件仍然构成国际政治的实质。
2014年外交学院国际关系考研资料.
卢静副教授卢静:女,1971年11月出生,山东人。
法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1994年于湖南师范大学取得历史学学士学位,1997年取得外交学院国际关系专业法学硕士学位,2006年取得外交学院国际关系专业法学博士学位。
自1997年至今一直执教于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
在此期间,2000年至2002年曾在中国驻新西兰使馆工作。
2008年10月起任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所长。
主要研究方向为发展中国家研究、全球治理和国际安全。
曾在《外交评论》、《国际论坛》、《教学与研究》、《国际问题研究》等期刊发表"试论20世纪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环境问题与南北关系"、"国家安全:理论与现实"、“全球治理:在规范与经验之间”、“透视欧盟治理困境”、“全球治理:地区主义及其治理的视角”、“试析发展中国家外交的变化”等论文20余篇。
此外,还参与了如《聚焦中国外交》、《百年中英关系》、《文化、制度与政策——欧盟软权力研究》等7部学术著作的编写。
主讲课程有近现代国际关系史、战后国际关系史、国际政治思潮、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等。
李海东副教授男,1970年生,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1994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于南京大学获博士学位。
1995年9月至1996年6月入南京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研修,2000年底至2002年入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学习。
自2005年至2006年,曾到巴基斯坦拉哈尔市、美国首都华盛顿、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旧金山等地访学。
2007年10月-2008年10月任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所长。
研究与教学方向:美国外交与大国关系。
讲授课程:当代美国外交、美国外交史、世界战争史、国际关系史等。
主要论文:《克林顿政府与北约东扩》、《基辛格的困境与美国外交的未来》、《托马斯?巴尼特"核心-裂缝"思想评析》、《再析乔治?凯南的遏制思想》、《和平伙伴关系计划与北约职能的调整》、《北约扩展研究综论》、《和平伙伴关系计划与北约的扩大》、《俄罗斯能否加入北约问题探析》、《国际关系理论对北约扩大的解释及其合理性》、《布什首次南亚之行:全面提升美印关系》等,参与写作《世界现当代史》(复旦大学出版社)一书。
北京外国语大学2014年外交学、国际关系考研复习指导
2014年北京外国语大学国关院考研复习攻略育明教育国关外交学考研资深辅导专家认为北外国关院的硕士研究生招考经过2012年的初步改革,2013年的完善,应该说改革已经基本到位,广大备考2014年北外国关院的考生不必再对考研复习参考书目和方向的变化有太多担心,可以按照2013年的招生基本信息去复习。
另外,由于国关外交学等专业考试内容有很大的相关性,北外国关院的这种改革应该说是非常对路的,考试初试内容既有国关史,也有外交史,这种不分离对于学生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有了一个宽基础,也是学习这些专业应有之意。
所以从备考角度来说,虽然北外国关院考研几经变化,但是考试内容其实没有多大变化,这个可以从历年真题中获取非常宝贵的信息。
而对于政治学知识的学习更是无需赘言,所以希望广大考生在学习备考中要在把握重点(育明教育辅导课程以北外考研出题老师为指针,以考试复习方向和复习重点为核心,以真题讲解模拟为突破,全力为考取北外国关院的学子们保驾护航!)的基础上学会融会贯通,打通知识脉络,虽然知识点的识记很关键,但大框架才是学好理论历史的基本要求。
这里只是一个大概的分析,如果你在选专业或考研复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可随时与育明教育联系。
政治学原理:1、杨光斌:《政治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迈克尔·罗斯金等:《政治科学》(第九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倪世雄等著:《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第二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第三编政治互动第10章利益集团一、什么是利益集团1、利益集团:戴维·杜鲁门在《政府过程》中将利益集团界定为“一个具有共同态度的群体”,通过影响政府而“向社会中的其他群体提出一定的利益要求或某种声明”。
但有一个共性是:它们是非公共性组织,不用对公共负责,然而它们试图通过影响与它们自身有关的公共政策来提高或促进集团内共同的利益。
2014年人大国关院、北外国关院考研复习指导,复习经验分享
国际关系理论精要清华大学国际问研究所·孙雪峰三、自由主义(Liberalism)国际合作(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为实现一定的利益目标,国际关系行为主体在政策和行动上相互协调、相互适应的行为及其结果。
合作并不是国家间关系的和谐状态(没有利益冲突),国际合作的基本特征是利益冲突和利益趋同并存,虽然国家之间有着利益冲突,但调整各自政策之后,相互的实际或预期效用相吻合,从而克服利益冲突,达到实现共同利益的结果。
相对/绝对收益(relative/absolute gains)当国家之间进行合作已获取某些利益是,他们关注的是利益如何分配。
新现实主义强调国家更注重相对利益,即计算自己所得是否多于别人所获,而新自由主义者则认为国家更强调绝对利益,即考虑在合作中自己是否有所收益,不顾及自己的收益比他国是多还是少。
相互依存(interdependence)指的是一个体系中的行为体或者事件相互影响的情势,其中必然涉及成本和收益。
完全均等或纯粹依赖都较为罕见,不对称相互依赖是最常见的情形。
不对称相互依赖就是“相互的但有不平等的依附关系”。
依赖性较少的行为体经常可能把相依赖关系作为在某一问题上进行讨价还价的筹码或者影响其他问题,这就是相互依赖关系中政治讨价还价过程的核心所在。
相互依存的成本:短期的敏感性和长期的脆弱性。
(1)敏感性(sensitivity)指依赖效应的强度和速度,即体系的一个部分得变化在多长时间里引起另一部分发生变化。
(2)脆弱性(vulnerity)是指改变相互依存体系结构得相对成本,即逃离体系或改变游戏规则的成本。
相互依存的收益:(1)零和:你的所失即是我的所得,反之亦然;(2)正和:大家都获益;负和:大家都受损。
复合相互依存(complexity interdependence)是国际关系的一种理想状态,其基本特征是:(1)各个社会之间存在多渠道联系,包括政府精英之间的非正式联系或对外部门的正式联系;非政府精英之间的非正式联系;跨国组织的联系。
2014年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史考研大纲
北大、人大、中财、北外、中传中传教授创办教授创办集训营、一对一保分、视频、小班2014年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史考研大纲
【育明教育温馨提示】
专业课复习一定要赶早,不要在起跑线上就输给对手。
复习要有针对性,在备考复习过程中,考研信息的收集很重要,信息是第一位的:你信息收集的越多,越充分,你的认识就会越全面、正确。
要尽全力收集到目标院校专业课的笔记、课件、讲义、历年真题等资料。
特别是历年真题要认真研究几遍,因为历年真题考查的重合率是很高的。
往往一道题目三四年前考过,现在又会以其它形式变相的来考查!将历年真题与笔记、课件、讲义等结合学习,这样才能够做到更有重点的复习。
最后,要有一个详细的复习计划,时间安排计划。
机会永远是为有准备的人而留的!
1.国际关系史的基本体系及其特征
威斯特法利亚体系1648—1815
维也纳体系1815—1853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919—1939
雅尔塔体系1945—1992
2.国际关系史中诸体系的主要国家及其目标
威斯特法利亚体系:
哈布斯堡帝国
西班牙
荷兰
法国
英国
沙俄。
国关院国际关系、国际政治考研专业课复习指导、视频内容讲义
第十讲西方同盟体系的扩大(1)美国在亚太同盟体系的建立(美国亚太同盟体系建立演变和影响)在远东和中东,美国或直接或通过盟友与该区域国家缔结一系列双边或多边条约,建立若干的地区同盟。
这些组织形成了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同盟体系。
它和北约组织一起构成冷战时期美国遏制社会主义阵营的同盟体系。
背景: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后,美苏在欧洲冷战形势日益严峻;在亚洲,新中国的建立,朝鲜战争的爆发等因素促使美国为遏制共产主义势力在亚洲的扩张,加紧同日缔结片面和约,与澳新等国建立军事同盟体系。
过程:在亚太地区,美国军事同盟体系不同于北约的一系列安排,而是建立在多个双边条约基础上。
原因:美国最初设想的包括日本、澳大利益、新西兰等亚太国家的《太平洋公约》,因为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对日本的怀疑和恐惧,反对,这一设想未能得到实施。
A 1951年美国先后与菲律宾和澳新在旧金山签订《美菲共同防御条约》、《澳新美安全条约》。
条约内容基本一致,主要内容是:“每一缔约国都认为在太平洋地区对任何一缔约国的武装攻击都将危及它自己的和平与安全,并宣布它将按照宪法程序采取行动。
”显然,这种规定为美国在履行义务的问题上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
同时也是美国在亚太地区获得了可靠的后方。
B 对日和约的签订:美苏冷战激化,美国欲加强对日的单独直接控制;新中国建立,极大改变了美国原来的亚太战略,美国开始扶植日本并逐步将其纳入美国在太平洋的战略体系;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加快了美国对日媾和的进程。
由于中苏等国反对美英的对日和约草案并未参加旧金山对日和约。
条约主要内容:结束盟国与日本的战争状态;日本放弃对朝鲜、台湾等地的一切权利、权利根据及要求;日本同意将琉球群岛、小笠原群岛等置于联合国托管之下,美国为唯一托管当局;日本作为一主权国家具有“具有单独或集体自卫的权利,并得自愿加入集体安全协定”。
(这一条款为美国继续在日本驻军以及将日本纳入它所拼凑的太平洋军事体系提供给了法律依据);关于赔偿问题,以日本资源不足为由,除条约另有规定外,各盟国放弃一切赔偿要求。
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与国际法专业(含723国际关系与国际法《专业基础》、813国际关系)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
此而产生的法律后果,与新国家建立关系的行为。新国家获得既存国家 的承认就是它与承认国家进行交往的开端。
既存国家承认新国家必须遵循以下两个条件:(1)新产生的政治 实体具备国家的要素。此条件要求被承认的对象必须是一个国家实体, 而不是其他实体。(2)新国家符合国际法原则而产生。这个条件是要 求被承认以的新国家建立的政治基础必须符合国际法的原则,既存国家 才能承认它。对违反国际法原则而建立的国家,既存国家非但不应给予 承认,反而应该反对其存在的事实。这是国际法加诸各国的不承认义 务。
2.国籍冲突 答:国籍冲突包括国籍的积极冲突和国籍的消极冲突,国籍的积极 冲突是指一个人同时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圈家的国籍,国籍的消极冲突 是指一个人不具有任何国家的国籍。
3.条约的加入 答:条约的加入是指未在条约上签字的国家参加已经签订的多边条 约,从而成为缔约国的一种方式,也是该加入国接受条约拘束的一种法 律行为。条约的加入一般只适用于明文规定允许非签字国加入的条约, 即所谓“开放性条约”。对于双边条约或非开放性的多边条约一般不存在 第三国加入的问题。
5.《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答:《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又称CISG。根据CISG第一 条第一款的规定,当事人要适用CISG,必须满足两个条件:(1)货物
目 录
2014年国际关系学院723国际关系与国际法专业基础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4年国际关系学院813国际关系与国际法专业综合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3年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法专业综合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2年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法专业综合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1年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法专业综合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4年外交学院国际关系考研重点总结
20 、简述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兴起及其发展?(1)建构主义的兴起: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代表作是《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施动者—结构问题》,内容:①提出了施动者和结构互相建构的基本论断,为从社会互动角度研究国际关系做了铺垫。
②开始系统地提出国际政治社会特征的具体研究问题,为博士论文打下基础。
(2)建构主义开始形成并受到学术重视:80年代末90年代初,代表作《无政府状态是国家造就的》,内容:①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建构主义学派的正式宣言。
②奠定温特社会建构主义学派领军人物地位,认识到符号互动理论的重要意义。
③对“无政府状态”提出质疑,强调无政府状态的社会建构特征,否定存在单一无政府逻辑假说。
(3)建构主义成为强劲的理论学派:90年代中后期,代表作《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内容:①借鉴了哲学和社会学理论,全面提出了国际政治的社会建构理论,②标志着社会建构主义在理论体系上趋于成熟。
(4)建构主义兴起的学问环境:①明尼苏达学派的年轻学者齐心合力,不畏权威,执着认真,相互启迪的精神。
②80年代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和实践。
21、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制度主义的理论趋同以及主要分歧有哪些?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制度主义的理论趋同主要表现在5个方面:(1)理论框架相同:都是理性主义把国家定义为利己的、单一的理性行为体,国家的利益和身份完全是由内部因素预先给定的。
(2)世界观趋同:都是物质主义A.新现实主义:“国际体系结构”指的是国家物质力量在国际体系中的分配状态,主要以军事力量定义的国家权力和以物质收益为主的国家利益也反映出单纯物质主义的浓厚色彩。
B.新自由制度主义:“国际制度”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是非物质的,但其作用取决于制度能够提供的物质回报,物质性权力和利益仍然是国家行为的主要动因。
(3)认识论趋同:都是科学实证主义都坚持科学实证主义原则,反对任何诠释理论。
(4)研究方法趋同:起点都是国际体系无政府状态,承认无政府状态是国际体系的基本特征A.无政府状态是给定因素;B.无政府状态是恒久的基本特征;C.无政府状态只有一种逻辑。
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理论新动向,2014年国关国政考研重要考点
演进中的国关理论第二部分现实主义第七章权力转移理论朱锋“权力转移”理论( Power Transition Theory)是20世纪50年代末期发展起来的有关解释战争、特别是大国间战争的学术思想。
经过将近50年的发展,现已成为国际关系理论中解释大国间权力关系变化以及这些关系变化究竟将如何影响战争与和平问题的理论分支之一。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发展,有关中国的崛起是否将导致国际不稳定、甚至冲突的众多学术观点,都或多或少地受到”权力转移”理论的影响。
在西方,有关中国崛起的常识性看法更是直接同”权力转移”理论存在着某种联系。
近年来,坚持”权力转移”理论的学者开始用这一理论讨论中国崛起问题。
他们中有人并不认为中国的崛起就必然导致战争,但至少他们认为中国的崛起将难以避免地符合”权力转移“理论的理论预测与理论总结。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权力转移”理论的学术兴趣不断加深,针对性的分析文章开始出现。
然而,国内学术界对该理论的认识始终还存在一系列的”盲点”,例如该理论同我们较为熟悉的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究竟是什么关系? 它的最基本的变量关系是如何建立的? “权力转移”理论的学术地位究竟怎么样? 在今天的国际关系环境下该理论的作用和意义如何? 为此,本文将通过介绍和剖析”权力转移”理论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基本结论,力争系统和完整地说明该理论的内在局限性。
“权力转移”理论的基本内容“权力转移”理论的始作俑者是美国密执安大学教授A. F. K. 奥根斯基(A. F. K. Organsky) 。
其理论框架并不复杂。
由于该理论的追随者顺应1960年代中期美国兴起的战争与国家能力研究普遍走量化分析模式和大量使用80年代后”理性选择”( rational choice)理论的数理分析方法,该理论并非是建立在严密的定性分析基础上的逻辑演绎和假设论证,而是围绕着奥根斯基提出的基本”问题”所进行的实证测试和观点的扩展。
理论的概念构建与核心假设的提出都是由奥根斯基完成的。
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国际政治专业2014年考研复习纲要
第七讲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解体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引入部分: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各国垄断资本主义,严重加剧了他们之间的矛盾、竞争和对抗。
为了摆脱这一经济危机造成的后果和影响,在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势力的推动下,德意日迅速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变成了欧亚战争的策源地。
他们并在此过程中加强勾结,结成了法西斯主义的同盟。
由于英法美推行绥靖主义和中立主义的政策,英法苏就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进行的谈判在1939年招致失败,法西斯国家侵略扩张欲望日益膨胀。
总之,在此背景下国际社会中战争危机不断加深。
1欧战战争策源地的形成与战争危机的加深背景:(1)空前严重的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1929年10月29日,美国股票市场价格出现狂跌,这是危机爆发的正式标志。
危机迅速由美国蔓延至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
这场危机的特点是: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危害性特别大。
这场危机激化了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各种矛盾。
受经济危机的影响:A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在经济领域爆发了关税战、货币战、贸易战等激烈的对抗和竞争;B在对德国债务赔偿问题上,英法与美国存在巨大分歧和矛盾,使得英法和美国之间不仅难以有效地合作以应对经济危机也加深了美国对英法的不信任和矛盾;C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将国民经济军事化和扩军备战作为加强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由于谈判以及合作方式解决裁军和应对危机等手段难以发挥作用,因此,经济危机加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军事安全上的矛盾,加速了战争的爆发。
(2)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A德国法西斯上台的背景:经济上: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外债和失业率上升,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在政治上,以垄断资本家和容克地主为主的统治阶级维持政权和对外侵略扩张,急需在国内建立强权统治;在社会思潮上,受战败的屈辱和对《凡尔赛和约》广泛不满等因素影响,德国国内盛行民族沙文主义和反动种族主义。
B过程:1933年,希特勒被任命为德国总理,次年成为国家元首,公开实行独裁统治。
2014年国际关系学院考研复习资料-常考知识点冲刺,真题模拟
第十讲国际关系基本理论之五——冷战后的国际关系理论一、贸易和平论贸易和平论的代表人物是罗斯克兰斯,代表作是《贸易国家的兴起》,该理论的代表性观点有以下几方面:(1)对外贸易是获得主导权更为有效的手段。
(2)为什么使用武力的成本上升、效用下降呢?罗斯克兰斯认为,首要的原因是现代化改变了经济生产的特点和基础。
(3)冷战结束使传统策略的急迫性下降,贸易立国的策略愈加受到许多国家的青睐。
二、民主和平论1民主和平论的中心论点是民主国家很少或从不相互打仗。
2该理论的两个基本观点是:第一,民主国家之间仍存在着利益冲突,但战争不是解决他们之间纠纷的合适方法。
第二,尽管自由民主国家很少打仗,但他们可能和非民主国家打仗。
民主和平论提出了三个主要概念:民主和平、民主政治和国际政治系统3民主和平论在冷战后成为美国对外战略的重要理论支柱,对美国外交影深远,尤其体现在克林顿政府的扩展民主论中。
(2010年国际政治考试简答题:简析民主和平论及其对冷战后美国外交的影响,具体参见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449-457页)4民主和平论有着致命的缺陷:1、用有限的经验事实来证明民主国家之间没有打仗这一“定理”是一种错误的逻辑。
2、民主国家之间不会打仗是处于利益的需要。
同样处于利益的需要,它们之间也会打仗。
3、西方国家强行推行民主,必然会导致世界各地出现对抗和冲突。
民主和平论实质是西方文化优越论和西方中心主义的具体表现,在国际政治活动中造成了一系列负面影响。
三、文明冲突论1993年夏,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塞谬尔·亨廷顿在《外交季刊》发表《文明的冲突?》一文,首次提出了文明冲突论。
1996年他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全面阐述了文明冲突论。
该理论认为文明之间的冲突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以文明为基础重建国际秩序则是防止战争的最佳安全保障。
主要观点如下:第一,文明的冲突将是未来世界冲突的主导形式。
第二,冷战后的世界将是一个多极、多文明世界。
2014年外交学院国际关系考研资料
2、最小现实主义最小现实主义是放松或偏离现实主义基本命题,只保留某些现实主义的基本命题,如理性主义和无政府命题。
(1)体系层面的现实主义体系层面的最小现实主义以防御性现实主义为代表,它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现实主义发展的一个新的分支,代表人物是格里科。
特点:防御性现实主义放弃了体系结构作为解释国家行为的唯一重要变量,更多地包含了自由主义的变量,考虑了国际机制和国际制度的作用。
格里科认为国际制度可以对权力进行再分配。
他在现实主义和自由制度主义之间找到了一条折中的道路。
防御性现实主义者则经常使用国内政治来解释问题,而沃尔兹等的新现实主义通常会将国内政治排除在外。
缺陷:无政府体系和对安全的追求无法有效地推出国家要采取防御行为。
(2)国家层面的现实主义即新古典现实主义,主要考虑了国家以及国内因素对国家行为的影响,亦即“倒置的第二意象”理论。
它一方面坚持权力政治这一现实主义核心命题,另一方面考虑了国家行为的另外一个层面,将国家理论扩展到国际国内两个相互关联的层面。
这样一来,国家的国际行为就不仅仅受到国际体系层面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国际国内两个层次及两个层次之间互动情势的影响。
代表人物有罗斯,代表理论有普特曼的“双层博弈”理论。
新古典现实主义作为对现实主义的一种发展,强调了内部变量和外部变量、系统变量和单位变量的结合,提供了有价值的分析思路和范例,解释能力得到加强。
但是,它的弱点是不适合说明国际结构,不能对单个国家间的战略互动的总体结果进行预测。
(3)个人层面的现实主义将政治心理学的认知理论作为主要依据,分析单位转移到个人层次。
代表性理论是沃尔特的威胁均衡理论。
威胁是一个心理学概念,表示了一个国家对外部威胁的认识,它把对物质性的实力和观念性的意图两种因素的认知结合起来。
因此,决定国家行为的关键性变量就由沃尔兹的物质性权力分配变为国家意图及对意图的认识。
对新现实主义的批判1、新现实主义在国关学界占据主导地位的原因①适应冷战时期的战略需要②经过多年提炼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③理论自身的不断发展2、重大缺陷:解释能力不足。
国关院国际关系史考研复习讲义,国关史复习重点章节
国际关系史考研复习脉络·重点第三讲一战前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和战争危机的加深引入部分1815年维也纳会议至一战前(1914年)一个世纪的时间内,欧洲本土除克里米亚战争(1854-1856)以外没有爆发大的战争,一直维持着和平局面。
但是,在19世纪的最后三十年中,旧的“均势”结构不断受到冲击。
主要表现:各种秘密外交、秘密结盟正在加紧进行,主要是以德国为首的德、奥匈、意大利三国同盟和以英国为首的英法俄协约国的形成;危机和局部战争不断出现:即下文所讲的三次危机、三次战争;美国和日本已经崛起成为世界性的强国,它们的参与使原有的国际体系变得更加复杂;德国加紧推行“世界政策”向老牌帝国主义英国公开挑战。
总之,旧的国际政治均势结构已在世界的剧烈动荡中趋于削弱,新的国际政治结构必将取而代之。
一、德国实力增强、英国趋于衰落,英德矛盾加深:1871年德国统一,在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经济迅速发展,国力显著增强。
英国经济增长缓慢,实力日渐衰落。
威廉二世推行“世界政策”,要求按国力重新瓜分世界,向英国的霸主地位和国家利益发起挑战。
为了改变英国在欧洲国际关系中的孤立地位(光辉孤立,英国对欧洲大陆的传统的政策是维持欧洲大陆均势,避免欧洲大陆出现强权挑战英国的国际地位,因此,英国采取不与任何一个欧洲大陆国家结盟的政策。
)应对德国的挑战,英国的外交政策在20世纪初开始做大幅度调整,一方面在远东与日本结盟,阻止沙俄在远东的扩张。
另一方面在欧洲与法国接近,以共同应对德国。
此形势下,英德矛盾迅速加剧。
在1901年英德最后一次结盟尝试破裂之后,英德开始互相视各自为重要对手,英德矛盾成为了当时国际关系的主要矛盾。
二、三国协约形成英法协约:1904年英法为联手对抗德国而签订的一项瓜分殖民地的协定。
1901年英德最后一次结盟努力失败之后,英国将德国视为最危险的对手,转而向法国接近。
1898年的法绍达事件中,法国的让步解决了两国间的主要矛盾,为双方合作提供了客观条件。
14年外交学院国际关系考研三十六计
6,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的区别国际关系研究世界上基本单位的跨国的各种相互关系,而国际政治重点研究国家的行为和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两者并无本质区别,但国际关系涵盖面明显要宽泛的多.第二讲:现代国际关系理论的沿革1919年英国威尔士大学设立第一个国际关系教席是国际关系学科成立的标志.学科的建立反映了人们对一战的反思和对消除战争的希冀.从1919年起,国际关系理论的沿革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国际关系理论初创阶段与理想主义的兴起(1919-1948)1918年威尔逊提出"十四点计划",集中反映了他的理想主义思想.威尔逊理想主义的核心是建立一个可以维护世界和平的超国家组织,具体体现在国际联盟上面.威尔逊主义影响深远,但威尔逊的理想主义至多是一些关于国际关系的思想和政策建议.从理论角度讲,理想主义是第一阶段国际关系的主导理念,考虑的是"应然"的问题,就是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在方法论方面,国际关系远未形成自己的方法论体系,主要是借鉴历史学和国际法的研究方法.国际关系理论在第一个发展阶段中发生了一个重大的"断裂",这就是1939年卡尔<<二十年危机>>一书的出版.该书是第一部系统地用现实主义观点阐述国际关系理论的专著,在西方国际关系学发展史上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卡尔认为,在国际关系思想界存在着两种对立的思想,一种是乌托邦主义,即威尔逊理想主义,一种是现实主义.卡尔指出现实主义是一种和乌托邦主义对立的理念,它所重视的第一要素就是权力,最核心的一点是怎样看待权力和道德. 《二十年危机》使得理想主义的发展出现了"断裂",为战后现实主义的兴起做出了重要的铺垫.第二阶段: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阶段与现实主义理论体系的确立(1948-1979)第二阶段开始的标志是1948年摩根索《国家间政治》-书的问世.此书被视为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奠基之作.摩根索的重大贡献是建立了现实主义的理论体系,系统表述了现实主义的整体思想、基本原则和运用方式.因此,摩根索被称为"战后现实主义之父".在这个阶段,国际关系研究的重心转向美国,现实主义成为国际关系理论的主导范式,国际关系研究基本上是在现实主义的理论框架中展开的.现实主义的基本假定是:权力(特别是军事实力)是国际关系的最根本因素,国家的利益至高无上,普世道德是没有意义的.摩根索在《国家间政治》中最极端的表述是将国家的一切行为动机归于获得权力、增加权力和保持权力.权力不仅是国家生存的手段,而且成为国际关系的目的和国家本身的目的.现实主义作为主导理论持续30年.在这个大框架下,国际关系学进入了迅速发展时期.标志有两个: 其一,现实主义高度理论化.其二,形成了以社会科学方法为基本方法的方法论体系. 在现实主义主导阶段,国关理论在方法论上的突破,主要在于战后美国出现的社会科学繁荣,人们强调社会科学向自然科学靠拢,20世纪60年代行为主义开始主导国际关系学的研究.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行为主义坚持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元论,认为二者本质上一样.与此相呼应,国际关系学学者努力将自己的理论体系化为一种极其筒约的理论,能够用公式表示出来,能够用定量方法计算出来. 国际关系学第二次大论战主要是方法论论战,争论焦点在于自然科学的方法到底能否运用到国际关系研究之中.结果是科学派占了上风.这种结果有利有弊.有利的方面在于将国际关系学科的方法论逐渐统合起来,形成了比较"硬"的国际关系科学方法论.不过,这样做的负面效应是建立起科学方法论的话语霸权,其他方法都或多或少地被边缘化了。
2014年外交学院国际关系考研参考书-考研招生人数-考研报录比
二)答案示例首先申明,提供的并不是参考答案,研究生考试主要考能力,只要能把知识点说清楚,文字上并非需要死记硬背,下述例题也就是比较获评卷老师首肯的答题模式要点,如能对大家有些须借鉴参考价值,甚幸!大家也可以相互探讨下,怎样答题才更合理,做到要言不繁,既能说清问题,又不显得罗嗦。
一、名词解释名词解释主要考查对有关重要概念、事件的识记和理解,书上基本都能找到原文,说清楚即可。
例:国际社会:最先明确提出“国际社会”概念的是英国学者曼宁。
国际社会不同于国内社会,国际社会并没有以一个中央政府和强制执行的法律体系作为支撑。
国际社会不是一种经验的存在物,而是一种观念的实体。
怀特则认为,国家之间有可能因共同的文化纽带而彼此承认,并认同于它们所组成的整体。
布尔借鉴和修正了曼宁和怀特的思路,放弃了怀特关于国际社会必须拥有共同文化纽带的论断,把它更换成共同的利益观和归属感纽带。
均势:是一种分析概念,反映国际政治中权力均衡和不均衡的各种态势及其权力态度转变的各种结果。
虽然对均势的概念存在分歧,在西方学术界公认的几种看法包括:1、均势是一种力量均衡。
2、均势是国际斗争中一种特殊的稳定状态。
3、均势是处理国际关系的一种特殊手段。
4、均势是处理国际关系的一种特殊政策。
爱德华.卡尔: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国际关系理论家。
正是从卡尔开始,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重点从理想主义转向现实主义。
是卡尔首先指出了理想主义的弊端,提出了现实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
著有《二十年危机》一书。
二、简答题简答题主要考查对有关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例:试论新现实主义对现实主义的发展答:新现实主义对现实主义进行了重要的修补和发展,按照华尔兹的看法,这种发展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1、新现实主义提出了体系结构的新概念,即将国际政治视为一个定义精确的结构体系,这是两者的根本区别。
2、在国际关系因素因果关系上,传统现实主义强调指出单向的因素发展,而新现实主义强调原因在两个发展上发生,即国际政治的单位层次和结构层次上,结构影响单位。
2014年外交学院国际关系考研复习策略分析
(领导)长周期理论Long Cycle Theory (秦亚青写)世界政治发展进程理论,亦称政治长波论。
重点研究周期性发展和变化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代表作是美国政治学家乔。
莫德尔斯基的《世界政治中的长周期》和乔。
戈尔茨坦的《长周期:近代繁荣与战争》。
该理论从历史角度讨论自1500年以来国际系统的发展,认为全球政治系统呈周期性变化,每一周期有一个处于世界领导地位的国家,制定国际规则、提供公共产品、保护世界秩序。
每个周期约100年,经历全球战争、全球强国、非正统化、权力分散四个阶段。
世界性战争标志着旧的领导国家的退位和新的领导国家的确立,因而是周期的开始与终结,长周期指两次世界性战争之间的时间。
国际系统呈长周期发展的动力是国际权力的不均衡发展―――世界领导国家权力衰弱、权力逐渐分散、直至挑战国家出现,并引发世界性战争。
战争的结果往往是挑战国家失败,领导国家退位,经济基础雄厚的第三国成为新的领导国家。
自1494年至今,出现了五个长周期:1494-1579年的葡萄牙周期、1580-1689年的荷兰周期、1689-1792年和1792-1914年的两个英国周期和1914年至今的美国周期。
长周期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际关系研究中颇有影响的理论之一,试图对当代国际政治经济体制的演变、世界霸权的变化作出解释和预测,但有很强的历史宿命观。
该理论关于世界领导国家有助于国际体系稳定的假设也没有得到确切的论证。
权力论权力的概念首先出现在国内政治中,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应得惩罚的权力、报偿的权力和制约的权力。
权力政治论是现实主义流派的核心学说,是西方国际关系学中影响最大的理论。
国际关系中权力的含义,摩根索提出:权力意指人们对他人的思想和行为施于影响和控制的能力。
在国际关系领域,权力即指一国在国际舞台上控制他国、影响国际事务的综合能力。
国际政治的一切解释都离不开权力,国际政治的本质是为权力而斗争。
权力与影响力不同,权力的结果往往是强制性的,而影响力的效应往往是他们自己主动产生的。
2014年外交学院国际关系考研内部参考书
英法同盟互助条约:由英国外交大臣贝文和法国外长皮杜尔于1947年3月4日在敦刻尔克签订的。
主要内容:①缔约双方与任何一方的安全受到威胁时,将采取一切行动以制止这种威胁。
②若缔约一方再度卷入对德冲突,或由于德国对缔约一方进行武力攻击,缔约另一方立即尽力给与所有的军事和其他援助。
③如遇到缔约任何一方由于德国不履行经济义务而蒙受损失时,缔约双方将彼此协商并与负有对德采取行动责任的其他国家协商,以便采取一致行动来应付这种情况。
④缔约双方在影响他们经济关系的问题上,将通过不断协商,采取一切可能的步骤来促进两国的繁荣和经济安全。
⑤缔约任何一方都不得加入反对缔约另一方的任何同盟或联盟,并不得承担与本条约相抵触的任何义务。
此条约有效期50年。
这个条约标志着英法在建立西欧联盟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布鲁塞尔条约:此条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五国于1948年3月17日缔结的互助同盟条约。
正式名称《比利时,法兰西,卢森堡,荷兰及大不列颠和北爱尔兰联合王国间的条约》。
主要内容:①协调五国的经济活动,磋商有关社会问题,并努力促进文化交流。
②倘若任何一缔约国在欧洲成为武装攻击的目标,其他缔约国应提供它们能力所及的一切军事的或者其他的援助。
③建立咨询理事会作为条约执行机构,有效期50年。
该条约是一项以军事同盟为核心的多边军事条约,实际上是在美国操纵下建立欧洲军事集团的第一个步骤,是北约的前奏曲。
1950年12月,条约组织的军事机构并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1954年10月23日签订的《巴黎协定》对该条约作了修改,删去了防止德国重新侵略的内容,并邀请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加入。
后来在布鲁塞尔条约组织基础上,1955年5月该组成西欧联盟。
里约热内卢条约(亦称《美洲国家间互助条约》):1947年9月2日美洲国家组织成员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特别会议上签订的此条约。
主要内容:整个西半球都是条约所指的“联防”地区;对该地区任何一国的武装攻击即是对全体美洲国家的武装攻击,缔约国得“单独或集体自卫”,相互援助;经缔约国2/3多数同意,就可以决定任何一国为“侵略者”,并对他采取断绝外交关系等措施,直至“使用武装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讲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冲击引入语: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并没有消除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它只是帝国主义国家按照当时的实力相互妥协的产物。
体系隐含着许多矛盾:(1)由于对战败国过分掠夺而加深的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2)由于战胜国之间分赃不均和相互争霸而加剧的战胜国之间的矛盾;(3)由于牺牲弱小民族利益和对殖民地掠夺而深化的,帝国主义与殖民地被压迫民族之间的矛盾;(4)由于美国未加入国联而日益尖锐的美英、美日矛盾;(5)意识形态矛盾。
这五大问题决定了凡尔赛体系的必然崩溃。
一、苏俄对外关系的发展对凡华体系的冲击主要表现在:1粉碎武装进攻;粉碎协约国三次武装进攻。
2突破经济封锁:1922年热那亚会议召开,苏德签订《拉巴洛条约》:相互放弃战债赔偿;恢复外交关系;贸易上互给最惠国待遇。
热那亚会议:指1922年4~5月在意大利热那亚城召开的讨论欧洲经济问题的国际会议,是第一次有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参加会议的有英、法、德、意、日、苏俄等29个国家。
苏俄粉碎外国武装干涉后,力争巩固已经取得的和平共处局面,于1921年10月建议召开国际会议讨论列强与苏俄的关系并缔结和约。
而帝国主义国家集团鉴于武装干涉未能扼杀苏俄,转而采取经济压力企图迫使苏俄屈服。
会上,帝国主义国家否决了苏俄和平共处与经济合作的纲领,要求苏俄承认戛纳决议的全部条款,承认沙皇政府和临时政府的一切债务,归还被收归国有的外国人的企业和财产,取消对外贸易的垄断等;苏俄代表坚决拒绝这一无理要求并给予有力驳斥,并要求帝国主义列强赔偿因武装干涉和封锁苏俄而带来的损失。
因为苏俄与列强矛盾太深刻,会议无果而终。
会议虽没有成功,但它的召开使苏俄的和平外交政策挫败了帝国主义的外交和经济压力,增强了资本主义国家工商界同苏俄发展经济贸易的愿望。
会议期间,苏德两国签订了恢复两国外交和经济关系的《拉巴洛条约》。
会后,苏俄同一系列资本主义国家签订了贸易协定,帝国主义国家孤立苏俄的努力失败了。
《拉巴洛条约》:1922年苏俄和德国在热那亚会议期间签订的和约。
在热那亚会议上,由于英法采取敌视苏维埃国家的立场,会议陷入僵局。
苏俄为摆脱孤立困境,利用帝国主义间的矛盾,于1922年4月16日同德国签订了《拉巴洛条约》。
规定:(1)立即恢复两国外交关系,并按最惠国待遇原则发展两国经济关系;(2)双方放弃对战争费用以及战争损失的赔偿。
《拉巴洛条约》是第一个在事实上肯定不同制度国家和平共处的国际公约,使苏维埃国家首次在法律上获得一个西方大国的承认,在帝国主义反苏阵线中打开了一个缺口。
它使苏德两国摆脱了外交孤立,为两国发展经济和外交关系提供了保证,打击了协约国的霸权政策,加深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3打破外交孤立。
1924年被成为“承认苏联之年”。
二、亚非民族解放运动:原因:(1)一战给被压迫民族带来灾难的同时,也进一步的唤醒了东方民族意识的觉醒。
(2)西方列强忙于战争之际,本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有所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和无产阶级力量迅速成长壮大。
(3)十月革命的胜利激励着各地的民族解放运动,民族资产阶级革命开始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的一部分。
中国五四运动1919年;朝鲜“三•一”起义1919年;印度人民反英斗争(1920-1922)(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及人民反英斗争(1919-1922);土耳其民族独立斗争(1920-1921)。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印度民族运动领袖甘地倡导的反对英国殖民地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印度是英国最重要的殖民地,一战爆发后印度人民生活生活更加困苦,不满情绪日盛。
同时受到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这使印度人民掀起了大规模反抗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1920年国大党通过了甘地拟定的“非暴力不合作纲领”,其起点是以各种非暴力的和平方式抵抗英国的殖民统治,方式有总罢工、和平示威、抵制英货、拒绝为英殖民政府机关服务,拒绝官职,抗议等斗争,迫使英殖民主义者让步,通过和平合法的手段实现印度自治目标。
由于英殖民者的血腥镇压,运动很快突破了非暴力范围,国大党决定于1922年2月12日全国停止不合作运动。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确立了以甘地为首的国大党在印度的领导地位,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已进入了战后活跃的新阶段,给英国殖民统治者以沉重的打击。
德国问题:A(以战债赔偿问题为中心)1923年鲁尔危机(法德矛盾);指1923~1924年因法国比利时军队占领德国鲁尔区而引起的国际争端。
按照《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有支付赔款的责任,但德国在支付20亿金马克后,因财政困难请求延付1922年后的赔款。
法比坚决反对,于1923年巴黎赔偿会议失败后出兵占领鲁尔区,鲁尔危机爆发。
德国消极抵抗,不同法比占领当局合作,停止向法比支付一切赔偿。
由于丧失鲁尔区,德国经济与社会临近崩溃边缘。
英美害怕在德国发生革命,同时法国在占领期间付出了巨大代价。
在此情况下,各方达成妥协,重新确定德国的赔款数量,制定了《道威斯计划》。
1924年法比与德国达成协议,从开始实施道威斯计划的一年内,法比军队从鲁尔区撤离。
法国在这场危机中不但付出了巨大经济损失,而且还丧失了在德国赔款问题中的主导地位,为英美所取代。
鲁尔危机的解决使得德国的赔款数额得到减少,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德国经济的恢复。
这场危机加深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尤其是英法之间的矛盾。
1924《道威斯计划》;1924年,战胜国制定的德国赔款支付计划。
1923年1月,法德两国因赔偿问题导致鲁尔危机,西欧局势动荡,美趁机插手,迫使法国同意召开国际专家委员会,研究解决德国赔偿问题的新办法。
1924年4月,由美国银行家道威斯任主任的第一专家委员会提出报告,即“道威斯计划”。
1924年8月在伦敦会议上通过,30日生效,主要内容有:(1)帮助德国快速恢复经济,先以美国为主向德国提供8亿马克贷款;(2)规定了五年内德国赔偿数额,不规定赔偿总额;(3)赔款的来源主要是运输税、铁路公债、工业债券等税收,将负担转嫁于德国人民;(4)法比从鲁尔区撤军;(5)对德国的财政监督权从法国转交给美国。
“道威斯计划”使法国丧失了在赔款问题上的主动权,这是法国在战后地位下降的一个转折点。
为外国资本特别是美国资本大量涌入德国开辟了道路。
它是对凡尔赛和约的修改,凡尔赛体系开始动摇。
德国经济体制得到恢复和发展,为德国法西斯上台和战争埋下了种子。
1928《杨格计划》;1929年,继道威斯计划后,处理德国赔偿问题的第二个计划。
道威斯计划实施后不久,德国便借口经济困难要求修改该计划,重新确定赔偿总额和年限。
在美国支持下,1929年6月的巴黎会议通过了美国人杨格提出的赔偿方案,即“杨格计划”。
并在1930年1月的海牙会议上通过,6月生效。
主要内容有:(1)削减德国赔偿总额;(2)赔款期限分为两个阶段;(3)赔偿分为无条件赔偿和有条件赔偿两类;(4)取消对德财政经济监督;(5)成立由美国主导的国际清算银行,索取和分配德国赔款;(6)今后德国缴付赔款主要用外币支付,以实物抵付赔款的数量要逐年减少。
该计划进一步放宽了对德限制,比道威斯计划更有利于恢复德国军事经济力量。
英国也达到了扶德抑法的目的。
美国扩大了在欧洲的影响,把握住了赔款和战债问题的主动权。
由于1929年经济危机影响,杨格计划未能全部落实。
胡佛延债宣言及《洛桑协定》:1929年10月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对德国影响严重。
1931年6月,德国以此宣布无力偿还赔款要求延期。
英国也要求美国削减战债并延期偿付。
为防止德国爆发革命,保证美国投资安全,胡佛于1931年6月20日发表“延债宣言”,建议各国政府间的赔偿和战债均延期一年偿付,但各国欠美国的债务不能取消。
胡佛的建议使法国减少了20亿法郎的收入,在英美的压力下,法国同意了胡佛的延债建议。
1932年1月德国宣布因经济困难,今后不再缴付赔款,法国坚决反对。
为寻求解决方案,1932年6~7月,有关国家在洛桑召开会议,最后签订《洛桑协定》。
规定德国缴付30亿马克,了结它的赔偿义务。
但最后德国连这笔赔款也未缴付。
从此,一战后在资本主义各国之间多次引起纠纷的赔款问题宣告结束。
B(以安全问题为中心):1925《洛迦诺公约》。
德国边界问题。
指1925年10月洛迦诺会议上缔结的《最后议定书》、《莱茵互保条约》等文件的统称。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围绕建立欧洲安全保障机制问题,西方国家曾展开激烈的外交角逐。
1925年10月,英法德意比波捷7国在瑞士洛迦诺举行会议,这是一次调整西欧各国关系并在政治上扶植德国的会议。
会议签订了八个文件,总称《洛迦诺公约》,其主要内容有:(1)维持德法、德比边界现状,英意两国为保证国;(2)德国与法比波捷四国分别签订仲裁条约,规定双方发生的一切分歧如不能通过正常的外交途径解决,应提交仲裁法庭或国际法院裁决;(3)法国与波捷两国分别签订相互保证条约,规定法波或法捷受到德国侵略时,彼此应给予支持和协助;(4)各协约国同意德国加入国联,并担任常任理事国。
《洛迦诺公约》的签订对一战后欧洲国际关系的变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英国起着第一保证国的作用并不受任何约束。
法国丧失了对德违反《凡尔赛和约》的行动采取单独制裁的能力,国际地位大大下降;德国恢复了大国平等地位,获准加入国联。
《洛迦诺公约》只是暂时调整了欧洲各国的关系。
(4)欧洲集体安全:《非战公约》又称《白里安-凯洛格公约》是指1928年签订的关于制止战争的多边条约。
《道威斯计划》和《洛迦诺公约》签订之后,法国在欧洲的地位受到严重削弱,外交上也处于孤立地位。
法国希望与美国确立紧密联系以增强抑制德国的力量,建议美法缔结非战公约。
美国则要求将公约变为一个多边条约,企图使美国在条约中居于领导地位。
1929年8月27日,英美法德意等15国在巴黎签署了,由法国外长白里安和美国国务卿凯洛格发起的《关于废弃以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条约》。
其主要内容有:(1)声明各参加国废弃战争作为国家的政策工具;(2)只能用和平方法处理和解决国际争端。
《非战公约》只是一般地反对战争而不区分战争的性质,而且各帝国主义国家都附有“保留条件”,它们仍然可以在“自卫”幌子下发动侵略战争。
因此它不能制止帝国主义战争。
但该公约在国际法上有一定意义,成为战后对法西斯战犯审判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