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灵感与神思的关系

合集下载

刘勰《神思》之我见

刘勰《神思》之我见

刘勰《神思》之我见作者:王增伟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4年第24期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一部杰出的文学理论著作,也是讲文章的巨著。

全书由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和作家论等部分组成。

创作论从《神思》到《总术》19篇及稍后介于创作论和作家论之间的《时序》、《物色》两篇,剖情析采,乘一总万,举要治繁,极文章之骨髓,无疑是全书的精华部分。

而《神思》篇又冠以创作论之首,可视为刘勰创作论的总纲。

因此,对《神思》篇进行认真细致的解读、分析和研究,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神思》篇主要论述和探讨作家创作构思时的艺术想象问题何谓“神思”?刘勰说得明白:“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

”细察刘勰的描述:“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我们可以确认刘勰所谓的“神思”是指文章或文学创作中的艺术想象。

有些专家学者把刘勰的“神思”认作“创作构思”或叫“艺术构思”。

我们认为,构思是文章或作品的主题、内容寻找形式的内化过程,是文章或作品体裁样式、谋篇布局、结构安排的组织过程。

其中虽然离不开想象,甚至可以说创作构思多半包含着艺术想象,但二者仍然是有区别的。

构思与想象二者紧密联系,但把创作构思混同或等同于艺术想象,恐怕对刘勰《神思》篇主旨的理解和把握,将会出现偏差。

从心理学角度讲,想象是人们对头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组而建立新的表象的过程。

在艺术创作中,想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西方,曾被许许多多的作家和理论家重视和提倡。

黑格尔说:“真正的创造就是艺术想象的活动。

”马克思称赞“想象力”是个“十分强烈地促进人类发展的伟大天赋”。

在我国古代文艺领域,想象的基本特征和重要作用,早在一两千年前就被人们所认识。

而刘勰在《文心雕龙》这部集大成之作里,辟专章论述《神思》,把想象的基本特征、作用以及成因等诸多方面问题,进行了认真、深入、系统的探索,有许多卓越和超出前人之处,不能不受到我们特别的重视。

关于灵感

关于灵感

关于灵感2011农业推广硕士班闫海红每次听别人提到灵感,总有着一种莫名的向往与崇拜,柏拉图说,灵感是神赐的,是迷狂的,是神秘不可测的。

也许这是学文的人的一大毛病吧,总喜欢赋予事物一种神秘的莫名其妙的美。

灵感的英语作inspiration, spirit,指一种灵气,inspiration指一种灵气的吸入。

最早提出灵感说的是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他认为:“荷马由于生来就得到神的才能,所以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伟大诗篇”“没有一种心灵的火焰,没有一种疯狂式的灵感,就不能成为一个大诗人。

”接着,柏拉图发挥了他的观点,并给灵感抹上更神秘的色彩。

他把灵感现象看作是“神性的着魔”,获得灵感的人就成了“着魔于神的人”。

柏拉图讨论灵感论的篇章主要是《伊安篇》。

《伊安篇》写的是苏格拉底和诵诗人伊安的对话。

篇中伊安天真、自满,自以为是全希腊最伟大的艺术家,他一开始认为自己长于技巧纯熟而能成功解说荷马,但苏格拉底提出伊安无法凭技巧解说其他诗人的矛盾,伊安也无法做出解释,苏格拉底因此提出诗人和诵诗人不是凭技艺创作,而是凭神赋灵感创作。

“我刚才说过,使你擅长解说荷马的才能不是一门技艺,而是一种神圣的力量,它像欧里庇得斯所说的磁石一样在推动你…….穆斯也是这样。

她首先使一些人产生灵感,然后通过这些有了灵感的人把灵感热情地传递出去,由此形成一条长链。

那些创作史诗的诗人都是非常杰出的,他们的才能绝不是来自某一门技艺,而是来自灵感,他们在拥有灵感的时候,把那些令人敬佩的诗句全都说了出来”在此,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道出了自己的灵感说。

同时也以看出,在《伊安篇》中,其实苏格拉底和伊安都同意有灵感这种东西,他们所争论的并不是有没有灵感,而是这种灵感的源泉。

最后苏格拉底把伊安说服了:诗人创作诗歌是凭藉神赐的灵感而不是凭藉技艺。

在《伊安篇》里,柏拉图认为灵感主要来自神的赋予,神也指他所提的理念世界。

只有神直接赋予诗人或艺术家以灵感,他才能进入迷狂状态而创造出伟大作品。

诗词创作话灵感

诗词创作话灵感

诗词创作话灵感“灵感”原是一个宗教用语,本义为“神的启示” 后引进文学创作中,专指突然爆发出来的一种豁然贯通、文思如涌的文学现象。

在创作过程中,某些事物、现象、语言信息,一旦“触其心思” ,顿生诗思,居然因之成篇。

这种在创作中经常出现的“神秘”现象,就是通常所说的灵感。

灵感能激发作者的创作激情,从而敏捷地去扑捉创作中所需要的“猎物” ,如立意、命题、结构、字眼、人物、事物、景象、史料、典故等主客观要素,神速高效地帮助作者完成作品创作。

因此,这门知识值得学习,这种技巧值得掌握。

“灵感”这种文学现象前人早有研究和解读。

西晋的文学家陆机在《文赋》中就说过:“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之可遏,去不可止。

藏若景灭,行犹响起。

”他在创作实践中已经感觉到了文思有通有塞的灵感现象,但认为来去突然,不可捉摸。

谢榛也说:“诗有天机,待时而发,触物而成,虽幽寻古索,不易得也。

⋯⋯所谓‘尽日觅不得,有时还自来'。

”(《四溟诗话》)诗歌创作中的灵感与比兴手法中的“兴”很有关系。

“兴”的本义就是启发、感发的意思。

只是在诗歌的比兴中,“兴”仅为一种表现手法。

如果从产生创作激情、创作冲动的角度去思考,那么“兴” ,实际上是一种创作的际遇,一种时机,一种阶段,是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

在具体的创作运思中,有时诗思受到外物的触发,突有所感,忽然贯通,从而产生创作的激情。

比如杜甫诗云:“东阁官梅动诗兴。

”(《和裴迪》)“感激时将晚,苍茫兴有神。

”(《上韦左相》)李白更是一个极富灵感的诗人,贾至与李白同游洞庭,称李白:“轻舟落日兴不尽,三湘五湖意何长。

”(《贬洞庭湖》)另一位诗人任华的《寄李白》云:“或醉中操纸,或兴来走笔。

”李白自己也说:“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

”(《江上吟》)“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庐山谣》)这里的“兴” ,都体现了诗人勃发爽利的创作精神风貌,都是指创作灵感。

宋代诗人杨万里对“兴”作了这样的解释:“我无意于作是诗,而是物,是事适然触乎我,我之意亦适然感乎是物,是事,触先焉,感随焉,而是诗出焉⋯⋯斯之谓兴。

神思说

神思说

神思说内容提要《神思》篇是《文心雕龙》的创作论总纲。

“神思”是指创作过程中作者的思维活动及状态,并不单指艺术想象,也不是仅限于艺术构思阶段的思维活动及状态。

“神与物游”是“神思”的基本特点,另还有情感性、虚拟性、艰苦性等特点。

培养“神思”应从“积学”、“酌理”、“研阅”、“驯致”等方面入手。

“神思”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古代文论范畴。

关键词:神思神思说的启发创作思维“神思”顾名思义,有二解:一是主谓结构,即指精神思维活动,说明“神思”实际上是主体的精神活动;二是偏正结构,即指神妙的思维活动,说明“神思”具有神奇、奇妙的特点。

前者揭示了“神思”实质上是思维活动,后者描绘了其思维运动的状态。

纵观刘勰《神思》全篇,综合两者正好得出“神思”的内涵,即“神思”就是指创作过程中作者所具有的思维活动及其状态。

首先,这里为何统言其是创作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及其状态,而不限于文学创作范畴之中呢?《总术》开篇曰:“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可见刘勰所讲的既包括有韵的文,又包括无韵的笔。

前者即文学作品,后者即非文学作品。

并且刘勰在文体论中也是按照文和笔分类论述的,其中从《明诗》到《谐隐》十篇说的是“文”,从《史传》到《书记》十篇谈的是“笔”,即“论文叙笔”。

其二,《神思》篇讲到文思快慢时不仅提到张衡作《二京》赋,左思推敲《三都赋》等,而且还说到阮禹写书信,祢衡草拟奏章等多种文体文章(非文学类)的创作。

可见,“神思”之为创作心理活动涉及的范围是比较宽泛的。

其次,这里所说的“神思”是创作中的思维活动及其状态,是对以前认为“神思”就是艺术想象观点的补充。

的确,作为创作过程中的思维活动是不可能离开艺术想象的,可以说没有艺术想象也就不可能有艺术创作。

但如果将“神思”与“艺术想象”等量齐观,未免有些偏颇。

首先,想象活动与记忆活动水乳交融。

亚里士多德曾说:“记忆和想象属于心灵的一部分,一切可想象的东西在本质上就是记忆的东西。

浅谈对文心雕龙·神思的几点认识

浅谈对文心雕龙·神思的几点认识

浅谈对文心雕龙·神思的几点认识《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一部关于文学创作的重要著作,是魏晋时期文学家刘勰所著,共有八卷,其中第七卷是论文的神思。

神思一词即指文章的灵魂,是衡量一篇文章好坏的标准之一。

下面我就针对神思这一篇文章进行几点认识的探讨。

第一,神思要有深度。

一篇好的文章必须具有深刻的见解和独到的思维。

只有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才能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才能创造出更佳的作品。

因此,神思的深度是文章质量的基础。

第二,神思要有独特性。

要创作出好的文章,并不是说一定要在某一主题上探究出全新的知识或灵感,而是需要在观点、表达方式等方面有所创意。

因此,一个好的神思不应该是大众化的东西,而应该有自己的独特性,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个性和思考方式。

第三,神思需要有感情和情感的投入。

文章能够感动人心,往往是因为作者在作品中投入了情感和感情。

感情的投入可以让读者更为生动地感受到文章的主旨,更易于记忆和理解。

因此,一篇文章的神思要能够打动人心,就必须有作者本人的情感直接投入其中。

第四,神思还需要考虑不同的受众。

写作一定要有针对性,要考虑到自己的目标读者是怎样的人群,他们需要什么内容,如何让他们更好地理解你的文章。

因此,神思必须具有广度和适应性,才能让文章产生更大的价值。

第五,神思需要用一种清晰的方式来表达。

一个好的神思必须有清晰的表达方式和语言,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内容。

忌讳使用枯燥的语言、混淆的概念等误导读者、误解文章本意的情况。

因此,用精简、清晰的语言表达是一篇文章成功的关键。

通过对神思的几点认识,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一篇文章的质量和价值,懂得如何提高自己的写作技巧。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些启示和帮助。

《论灵感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

《论灵感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

昆明学院王娇论灵感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目录【摘要】:灵感是指艺术家在创造活动中,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是艺术家在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基础上,意识和无意识的相互作用突然激发的、情绪特别亢奋、极富创造力的精神状态。

灵感具有鲜明的突发性、超常性、超常性特征,灵感作为艺术创作的重要思维方式,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彼此各司其职,协调一致,共同完成艺术创造的任务。

其在文学创造中的重要性更让人为其惊呼和感叹。

【关键词】:灵感文学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艺术创造培养重要性前言:曾听人说,在看见流星的一刹那间,如果你许下一个愿望,那么这个愿望就一定会实现。

可流星出现得太迅速,在看见它的瞬间还来不及许愿,便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后来知道,有一种比流星更神秘的东西,叫灵感。

它来的时,。

是以量的积累为基础的。

任何一个成功者,都是在付出了大量的艰辛努力后才有所成就的。

就像万丈高楼,如果没有基石,没有一砖一瓦的量的积累,那就只能是空中楼阁。

我们每个人心中也许都会这样想、我要有灵感那什么不都好说了,但关键在于我们怎么样寻找我们内心世界的灵感呢。

他们能找到、能成为伟人,我们如果多留意身边…….我们也能发现自己的灵感。

那我们不就与他们没什么区别的了。

二、灵感的性质作为非理性认识形式的灵感,在人们的认识过程中,并不是按照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等逻辑程序进行思维认识活动的。

它的发生具有情绪性、突发性、瞬时性、偶然性、不可重复性等特征。

也就是说,灵感的发生不是一个有目的、有意识、遵循一定的理性认识规律的逻辑思维过程,而是一个无目的、无意识、非理性、非逻辑的思维认识过程。

就连当事者,对其在认识过程中所发生的灵感,往往也觉得突然、意外和神秘。

随之西方学者灵感论的提出:(一)“狭义灵感”理论的质疑从西方古希腊“灵气”概念的产生以及我国古代“灵”、“神”、“巫”等词的运用以来,人类对灵感现象的探讨从未曾有过止息。

英国学者H·奥斯本曾专文论述了灵感概念在西方产生和嬗变的三阶段:一、原始宗教意义上的神赐天启论;二、灵感与天才概念相结合;三、灵感与潜意识的心理学相结合。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是商周以来到齐梁时期文学创作经验的大总结,也是齐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是商周以来到齐梁时期文学创作经验的大总结,也是齐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是商周以来到齐梁时期文学创作经验的大总结,也是齐梁以前文学理论批评的集大成者,在历代的文学批评中都受到大家的关注,并被给予高度评价。

在这部体大思精的古代文论巨著中,《神思》篇无疑具有突出地位。

它居于全书精华部分即创作论的首篇,提纲挈领,总体论述了创作的整个过程,并且集中地对艺术构思中的想象问题,作了精深的探讨。

要解读刘勰的神思论,我们以为要从神思本质特征、定义引语的内涵及其与外物、语言表达等几个方面综合来考。

“文之思也,共神远矣。

故寂然凝虚,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

”“夫神思方运,万涂竟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

”刘勰强调神思的无限性是为了说明创作过程中作者思维活动的灵敏活跃状态。

这首先是创作灵感产生的状态。

而创作灵感产生的前提是“陶钧文思,贵在虚静”。

要求培养酝酿文思首先应排除不必要的心理因素而达到全神灌注的状态。

刘勰认为,只有这样,作文时心神才能合乎要求地活跃起来,才会产生作为创作过程心理活动的神思。

否则,心乱神驰,躁动不宁,想要作文又为诸多杂念琐事所牵扯,只会造成文思运行的滞涩乃至阻塞,以致于根本无法实际产生神思。

虚静也就是神思发动和运行的关键要素。

我们知道,审美意象的创造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

现代文艺学认为,艺术想象离不开“情”,因为作家想象时总是要按照其情感态度去创造审美意象的,主体情感必然要渗透于想象过程的各个环节,与主体情感无关的想象不是艺术想象。

《毛诗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艺术家们只有“情动”、“情来”,才能鼓起想象的风帆,推动想象的运行。

但审美情感是一种“虚”的存在,同艺术表象相比,具有更为“抽象”的性质,因而,它难以成为神思展开的实体,往往只能寓于艺术表象之中,并通过艺术表象才能表现出来。

而艺术表象更具有“实体”的性质,由艺术家妙观万物而得的艺术表象具有形象、具体、可感等特点,能够成为神思展开的具体实体。

《文心雕龙·神思》对写作教学的启示

《文心雕龙·神思》对写作教学的启示

《文心雕龙·神思》对写作教学的启示《文心雕龙·神思》是南朝刘勰撰写的一部文论著作,其中的“神思”一章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关于写作教学的启示。

在“神思”章节中,刘勰强调了作为一个作家,培养和发展自己的灵感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以下是从这篇文章中可以得到的一些关于写作教学的启示:1. 培养独特的思考方式:刘勰认为,一个作家的灵感和思考方式应该与众不同,不拘泥于常规而要有独创的思维。

这提示我们在写作教学中,需要鼓励学生培养独特的思维方式,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2. 创造适宜的环境:刘勰提到了环境对于灵感的重要影响。

他指出,良好的环境可以促进创作灵感的产生。

在写作教学中,我们应该营造积极、激发创造力的环境,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良好的氛围,以激发学生的灵感和写作欲望。

3. 深入思考与感悟:刘勰认为,作家应该通过深入的思考和感悟来形成独特的见解和观点。

在写作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反思,帮助他们培养对事物的敏锐观察力和独到见解,从而提升他们的写作水平。

4. 学习借鉴经典:刘勰在文章中多次提及古代文学作品和文人,强调通过学习和借鉴经典来丰富自己的才思。

这提醒我们在写作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学习古人的写作技巧和思维方式,以拓宽他们的视野和提高写作素养。

5. 艰苦的修炼和坚持:刘勰指出,一个作家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艰苦修炼和持续不断的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这启示我们在写作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坚持写作并不断探索,相信通过付出努力,他们的写作能力会不断提升。

综上所述,《文心雕龙·神思》提供了一些关于写作教学的有益启示,包括培养独特思维、创造适宜环境、深入思考与感悟、学习经典和艰苦修炼等方面。

这些启示对于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和培养优秀的作家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西古典文论中关于文学构思活动阐释异同之一种——刘勰的“神思”说与柏拉图的“灵感’’说之比较

中西古典文论中关于文学构思活动阐释异同之一种——刘勰的“神思”说与柏拉图的“灵感’’说之比较
的总纲。
中 国人 传统 的 散 点 的 、 发 的 和妙 手 偶 得 式 的 思 维 , 突 导 致 中 国古 人 在 文 艺 理 论 方 面 的研 究 绝 大 多 数 都 只 是 突发 的 、
顿悟式 的只言片语 。而《 文心雕龙 》 体大思精 , 实在 是一部难
得 的著 作 。笔 者 从 “ 思 ” 这 一 论 题 人 手 , 神 说 比较 柏 拉 图 关 于 文 艺 创 作 的“ 感 ” , 出 一 些 理 解 。 关 于 这 两 种 理 论 , 灵 说 做 需 要 指 出 的 是 , 们 都 是 东 西 方 古 典 艺 术 范 围 内 对 于 文 学 的 创 它一 Nhomakorabea、
关 于 刘 勰 的 “ 思” 神 说
刘 勰 的《 心 雕 龙 》 可 争 议 地 被 认 为 是 中 国古 代 文 学 文 无 理论史上一部最为杰 出的重要 著作 , 部 宏博精 深 的巨制 , 这
《 思 》[ 神 ]
以它的体大虑周而 笼罩群 言。其 体 系之 严谨 , 结构 之缜 密 ,
作 心 理 和 创 作 构 思方 面 的 阐 发 , 此 我 们 可 以 基 于 这 一 共 同 因
建立的基础是心物相融 , 神与物游 。“ 神思” 也涉及艺术 的传
达 问 题 , 和 “ 辞 ” 不 开 的 :物 沿 耳 目 , 辞 令 管 其 枢 是 言 分 “ 而 机 ” “ 机 方 通 , 物 无 隐貌 ” ,枢 则 。心 与 物 , 与 意 的 完 满 融 合 , 言 依赖 于 艺术 家 的修 养 即其 虚 静 的心 胸 ,是 以 陶钧 文 思 , 在 “ 贵 虚静 , 瀹五藏 , 雪精神 ” 疏 澡 。最 后 刘 勰 论 述 这 种 “ 思 ” 这 神 , 种 奇 妙 的想 象 活 动 , 要 才 力 , 才 力 单 靠 天 赋 是 不 够 的 。 需 而

论灵感与神思的关系

论灵感与神思的关系
百家论坛
论灵感与神思的关系
赵一曼
河北大学
摘要:学术界对《文心雕龙·神思》篇的认识和理解历来 里的“意”不是文章已表达出来的意,而是我们构思过程中的
存在着分歧。“神思”一词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本文试从“神 “意”,即我们构思中所形成的具体内容。“意称物”是指我们构
思”、“灵感”概念出发,通过辨析“灵感”与“神思”的关系, 思的内容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而“文逮意”则是指用语言文
言逮意”——即神思。换句话说,灵感产生在神思之前。
[5] 张少康,刘三富 .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 [M]. 北京:
其次,灵感感性,神思理性。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徐复观说:“应感,是就主客的关系而言。……这是创作 的出发点。”⑤而“作文之由”是灵感,也就是说“应感”就是
[6] 胡经之 . 文艺美学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7] 鲁 文 忠 . 中 国 美 学 之 旅 [M]. 武 汉:长 江 文 艺 出 版 社,
⑤张少康 . 文赋集释 [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240.
陆机在《文赋》中对“灵感”一词有过精彩的描述:“若
⑥张少康 . 文赋集释 [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10.
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对于这段
参考文献:
文字,古来的解释虽不一,但在一点上是一致的,即:此段写 的是“作文之由”。③例如,徐复观先生就认为,这一段“言先 士写作的根本修养及其写作动机”。④我们了解到灵感是作文的
而曹顺庆言《神思》是“灵感”专论。学术界对“神思”篇的 也。又《大宗师》曰: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也。刘璋曰:言
认识和界定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使得人们对《神思》 天机者,万物转动,各有天性,任之自然,不知所由然也。这

神思:艺术创作思维的核心范畴(下)

神思:艺术创作思维的核心范畴(下)

神思:艺术创作思维的核心范畴(下)内容提要“神思”作为一个审美范畴,首次由刘勰提出。

《神思》篇是《文心雕龙》创作论中的首篇。

“神思”是对中国的艺术创造思维理论的一个凝练。

关于“神思”的内涵,很多学者作了深入研究,或以为是想象,或以为是构思,或以为是灵感,有种种不同的观点;我认为“神思”是艺术创造思维的核心范畴,刘勰是将“神思”作为艺术创造思维的整体进行论述的,其内涵包括了文学创作的准备阶段、创作冲动的发生机制、创作灵感的发生状态、审美意象的产生过程以及艺术作品的传达阶段、意象的物化阶段等要素。

“神思”具有自由性、超越性、直觉性和创造性等特点,是一个动态的运思过程及思维方式,而非静止的概念。

神思的发生机制是作家和外物之间的审美感兴,其间所讲的“辞令管其枢机”,是对物象所作的审美抽象。

刘勰在其“神思”论中集中阐述了意象问题,揭示了意象的创造过程和物化过程。

“神思”是始终和创作主体的情感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这种情感是有别于自然情感的审美情感。

关键词:神思; 审美意象; 艺术创造思维; 审美抽象; 审美情感;(图为刘勰画像)三审美意象的创造与物化刘勰的“神思”论还特别地谈论了“意象”问题,可以说,刘勰是正面谈论“意象”的第一人。

他对中国美学的贡献是“意象”范畴的创立。

“意象”对于中国美学的发展是起了重要作用的,而且是有着深厚的中国哲学的、文化的背景。

刘勰在《神思》篇中予以了正面的论述,这样一段话是人所共知的:“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脏,澡雪精神。

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刘勰第一次把“意象”合成一个稳定的审美范畴,而且指出意象的创造乃是“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即文学创作的关键。

这在中国美学思想史上是有首创之功的。

“意”与“象”作为哲学的概念,此前都已单独地存在过,但是作为一个合在一起的完整的美学范畴,出现在创作理论里,这还是第一次。

《神思》名词解释

《神思》名词解释

《神思》名词解释
《神思》是一个常用于文学和哲学领域的词语,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以下是对《神思》的解释:
《神思》通常用来形容人的思维活动超越日常的、平凡的层面,达到一种高度的灵感或者思考状态。

它强调了人类思维的超越性和灵性,并不仅仅局限于理性思考,还包括直觉、创造力和艺术性的思维方式。

在文学方面,《神思》常常指代作家或诗人在创作中达到的超越常人思维的境界。

在这种状态下,他们思绪飞扬,意象丰富,能够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创造出具有独特个性和美感的作品。

在哲学领域,《神思》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

它强调了人的思维能力的本质特点,认为人不仅仅是有机体,而且还有精神和灵魂。

《神思》与人的内在意识活动、直觉和灵感联系在一起,主张人通过提升自身的思维和精神层面,可以获得更高级的智慧和境界。

总的来说,《神思》是一个富有哲学思考和文化内涵的词语,强调人类思维能力的超越性和灵性,突破常规思维的束缚,达到一种高度的创造性和启迪。

关于刘勰《神思》的创作构思论探讨

关于刘勰《神思》的创作构思论探讨
面进行剖析 。
关键词 : 艺术思维 I 层面 内涵 ; 创作过程
中 图分 类 号 :0 15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7 9 4 ( 06 0 - 08 —0 l0— 1920)5 O7 4


《 思》 神 艺术 思维 论
就 是 艺 术 加 工 中进 行 形 象 虚 构 。如 《 心 雕 龙 ・ 文 神 思 》 艺 术思 维 中想 象 问题 的论 述 :神 思 》 点论 述 对 《 重 了艺 术 思维 中的想 象 问题 , 出 了“ 提 思理 为 妙 , 与物 神 游 ”的创作 观 。 作者 阐述 了志 、 ( 志 、 质 ) 气 情 气 和辞令 在想 象 活动 中的作用 , 者“ 其关 键 ” 后者 “ 其枢 前 统 , 管 机” 。这 实际上 是 想象 活动 的始 终 , 日动 因 和后 果 。 或
潘 平 安
( 州 大学 , 鄂 湖北 鄂 州 460 ) 3 0 0

要 :神思 》 《 是创作论 的第一篇 , 专门论述创作思维 与艺术思 维活 动的名篇。“ 神思” 是指写作 中以语言活 动为主导
的思维方式 , 即所 谓“ 言为枢机” 的语 言心理观念 。文 章从《 思 》 神 的艺术 思维、 艺术 的层 面内涵 、 创作阶段 过程三 个方
此 及 彼 地 驰 骋遐 想 , 以 超 越 时 空 限制 、 所 不及 。 可 无
“ 山则 情满 于 山 , 登 观海则 意溢 于海 ” “ 欢则 字 与笑 、谈 并, 论戚 则声 共泣偕 ” 《 饰 》[ , 强调 作者 思维 始 (夸 ) ]他 1 终 与客观 物象 、 作者 情感 连在 一起 , 同时 也强 调“ 与 神 物游 ” 的观点 , 他对 想象 活动作 了8・

刘勰的神域无忧

刘勰的神域无忧

刘勰的“神思”说与柏拉图的“灵感’’说之比较一、关于刘勰的“神思”说汉魏六朝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取得长足进步的时代,南朝齐梁时刘勰所著《文心雕龙》可谓集其大成。

《文心雕龙》素有“体大思精”、“体大虑周”的评价,在浩繁的古代文学理论著作中,堪当如此称誉的实在只有这绝无仅有的一部。

《文学雕龙》主要探讨为文之用心,即写作的原则与规律,同时包括具体的方法。

创作的构思在全部创作过程中是最为关键的核心,刘勰对此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文心雕龙》专门设了《神思》一篇,对这一问题进行集中探讨,并将其作为下部之首。

所以也可以认为,《神思》篇是其文学创作论的总纲。

“行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在《神思》开篇,刘勰即将这种“身在江湖之上,心却在朝廷中”称之为“神思”的精神活动。

在刘鳃看来,“神思”是一种不受时空限制的奇妙的思维能力:“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紧接着刘勰论述了想象在创作上反映的效果,即想象孕育出了种种“意象”。

强调了在进行文艺构思与创作时应该将精神活动展开,根据意象中的形象进行创作。

作者强调,构思的妙处在于使精神与外物的交游。

而”神与物游”作为构思的主要环节,是创作者对生活的反映,对个人情感、人生观、抱负追求的折射。

“神与物游”作为一种自由驰骋的精神状态,是文艺创作“眼中之竹”、“胸中之竹“、“画中之竹”的综合。

”神与物游”虽是一种唯心的思维活动,但是也是基于作者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展现。

作者将这一个个的现实中的意象进行加工、组合、再创造后形成一种意境,使得文学创作避开了大家太熟悉的物体景象和情感状态,而多了一些新鲜的感觉、生动的形象;它赋予创作者充分的空间来发散思维,通过“想”而制造“象”,产生“境”——“有我之境;无我之境”。

最后刘勰论述这种“神思”,这种奇妙的想象活动,需要才力,而才力单靠天赋是不够的。

因为作者还要积累学习,储蓄道理,酌取这种道理,从而充实、提高天赋的才力。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灵感说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灵感说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灵感说摘要:同西方灵感说的神赐灵感观念相比中国古代文论中的灵感说更注重结合作家具体的创作实践感受来揭示创作灵感的突发而易逝的特点以及它对作家创作想象活动的催发作用。

古人论创作灵感现象还进一步透过灵感现象的表现特征而揭示它的产生原因积之在平日是灵感生成的必要前提而得之在俄顷则是积蓄在胸的作家与客观外物心物交感的必然結果。

关键词:灵感/突发性/易逝性/迷狂灵感一词在希腊原文中的意思是神的气息转用到诗人或艺术家的创作上是指感受神的灵气而代神立言。

在西方最早提出灵感说的是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他说没有一种心灵的火焰没有一种疯狂式的灵感就不能成为大诗人。

中国古代艺术理论中并没有灵感这个术语但古代文论家对于艺术创造过程中有关作家灵感突发现象的描述及其理论阐释则是自晋代陆机以来文学创作论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笔者有感于此,从所搜检的材料中围绕着古人论灵感的本质、论灵感的特征和对灵感生成的主客体条件这三个方面的问题略加概述试图对古人论文艺创作灵感问题的主要观点作一个大体上的梳理。

限于笔者的识见文中不足之处尤其是所使用的材料有欠准确或挂一漏万,敬请同仁不吝赐教。

一、古人论灵感的本质从心理机制上来讲灵感是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但人们大脑的创造思维又并非无中生有地空自运作,而是对大脑意识中已有的事物进行加工改造,破除旧联系、建立新联系,形成新的创造物的运作过程。

这是自近代以来逐渐发展的心理学提供给人们对灵感现象的本质的认识。

然而在古代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灵感现象都被蒙上了神秘的外衣,其本质属性未能得到科学的、准确的揭示。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灵感说从理论内涵来看,重在揭示心与物的关系属性,视灵感为人心之感于物的心物际会的产物,具有唯物主义的认识倾向。

从阐说方式来看,古人对灵感问题的分析,一般都是结合作家、作品的评说来进行的,至多也只是属于作家的创作经验谈,因此,它总是紧贴作家的创作实际,解释作家创作中文思开塞的现象,用以指导人们的写作,而不像西方的古代文论家那样把灵感问题纳入通灵观念之中并作系统的形而上的抽绎和阐发。

怎样才能获得灵感

怎样才能获得灵感

怎样才能获得灵感本文以对艺术灵感的需求为出发点,提出了向本专业的高端开发,向本专业的邻科开发及向本专业的反面开发,以求获得灵感的移植和创造。

标签:灵感;激情;想象;联想怎样才能获得灵感,对一个从事艺术工作的人来说,其重要性自是不言而喻的。

问题是,灵感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它从何而来?它如何才能招之能来、来之能用呢?本文由此入手,从灵感的发生、发展、变化这三个方面。

谈谈本人对灵感的一些认识及做法。

首先,灵感是什么?遍搜古今典籍,竟发现只有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篇》谈到了灵感。

他这样说:“神思方运,万涂竟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

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

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徴实而难巧也。

是以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

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

或义在咫尺而思隔山河。

是以秉心养术,无劳苦虑;含章司锲,不必劳情也。

”这段话形象地指出:神思(灵感)是一种激情,它有质有型,存在于人的头脑(方寸)之中。

只不过当它刚发生时,会有许多想法同时涌现(万涂竟萌),需要人有意识地理清思路(规矩虚位,刻镂无形),因为,思想化为意向(意授于思);意象化为语言(言授于意)。

贴切时象天衣无缝(密则无际),疏远时便相差千里(疏则千里)。

原来,灵感就是人的想象力地突然发生,从而形成了连续地联想而是人兀然而慧。

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促成这种激情地发生呢?我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出这样三项措施,以确保有效地获得自己需要的灵感。

第一,向本专业或本课题的高端开拓(思考),以求突破规律的制约,获取灵感。

比如,文人画中的写意之作,是作者的思想进入了这里的高度,从一个只有自己才能领略的高端思考人生。

当然,也不乏能以“神会”的知音。

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术”(《周易》),即指此而言。

第二,向本专业或本科的相邻学科开拓(思考),以求移植灵感,为我所用。

即以绘画为本,特别要关注的相邻学科是文学。

《文赋》《文心雕龙·神思》关于艺术构思、想象、灵感的相关论述

《文赋》《文心雕龙·神思》关于艺术构思、想象、灵感的相关论述

《文赋》《文心雕龙·神思》关于艺术构思、想象、灵感的相关论述1. 引言1.1 概述艺术构思、想象和灵感是艺术创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在文学、绘画、音乐等艺术领域,艺术家们凭借着自己的文赋和神思,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反思和想象,创造出了许多伟大而卓越的作品。

本文通过探讨《文赋》与《文心雕龙·神思》中关于艺术构思、想象力和灵感的论述,旨在深入理解这些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五个主要部分:引言、文赋与艺术构思、文心雕龙·神思与想象力、灵感的来源和运用技巧以及结论。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简单介绍文章的目的,并对后续章节进行预览。

接下来的章节将详细探讨各个主题,并提供相关的案例和理论支持。

1.3 目的本篇长文旨在全面阐述《文赋》与《文心雕龙·神思》中关于艺术构思、想象力和灵感的论述。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经典文献中的观点和理论,我们将探讨艺术构思、想象力和灵感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此外,本文还将探讨艺术构思、想象力和灵感相关领域未来研究的潜在方向。

以上是“1. 引言”部分内容的详细清晰撰写,请参考。

2. 文赋与艺术构思2.1 文赋的定义与起源文赋是指创作中对于内容构思的能力和才华。

它可以理解为作者脑海中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运用言语的表达方式来呈现出来。

文赋一词最早出现在《世说新语·艺文》中,后来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被进一步详细阐述。

2.2 艺术构思的重要性艺术构思是指艺术家在进行创作之前对于作品内核、结构、形式等方面进行规划和设计的过程。

艺术构思对于作品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个好的构思能够使得作品具有独特的个性和意义,更好地传递作者想要表达的信息,并将其有效地传达给观众或读者。

艺术构思在创作过程中不仅关乎整体结构和布局,还包括对细节和元素的精心安排。

它需要考虑到观众或读者会如何接受和理解作品,在不同层次上引发共鸣,并引导他们沉浸其中。

《文心雕龙·神思》研究综述

《文心雕龙·神思》研究综述

《文心雕龙神思》研究综述张敬雅【摘要】《文心雕龙》共五十篇,自《神思》至《总术》十九篇着重讨论了写作的构思、风格、结构、修辞等问题。

刘勰将《神思》称为“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列置全书“下编”创作论的开始,由此见出该篇的纲领性质。

《神思》篇历来备受瞩目,总体讲,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神思”与“灵感”之关联,与“物”之关联,与“想象”之关联,与“虚静”之关联,与“写作主体素养”之关联的探索;对“神思”篇辨疑、考释;对“神思”篇美学意蕴的开掘;对“神思”篇于《文赋》的继承与发展关系作阐扬等方面。

本文将众家研究成果一一梳理、分析,以期全方位把握《神思》涉及的相关内容,为研究者提供丰富参阅资料。

%Dragon -Carving and the Literary Mind consists of fifty chapters,of which nineteen chapters mainly deal with writing’s imagination,styles,structures and rhetoric.The book’s author,Liu Xie, counts Imagination very important toa writing,so he places the essay on the imagination of writing in the first chapter of Book II to talk about literary creation.In his point of view,it is “the foremost art of writ-ing and a main feature of composition”.Thuswe can see why imagination plays a leading role in writing. The essay on the imagination of writing,which is ever and now held highly by many researchers,mainly discuss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magination and inspiration,imagination and the natural world,imagi-nation and tranquility,and imagi nation and writer’s personalqualities.Meanwhile,some other aspects concerning the questioning of the essay,its annotations,its contribution to esthetic development and its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from the essay on The Art of Writing by Lu Ji are also covered among them. This paper is prepared to offer a clear viewof the researches referring to the essay on Imagination and pro-vide future researchers with plenty of materials for understanding the essay in its full range.【期刊名称】《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00)001【总页数】9页(P84-92)【关键词】文心雕龙;神思;研究综述【作者】张敬雅【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上海 20023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22.7无论初学者还是名家、大家,凡接触过《文心雕龙》的人们常会追问一个共同话题——《文心雕龙》到底是怎样一部书,价值究竟何在?王运熙先生曾于《文心雕龙探索》述及自己的一些体会,他引《序志》篇“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指出,“刘勰写作此书,原意是谈作文之原则和方法。

什么是灵感思维有什么解释

什么是灵感思维有什么解释

什么是灵感思维有什么解释灵感思维是人们在文艺创作、科学研究中因创造力突然达到超水平发挥的一种特定心理状态。

钱学森说:“如果把非逻辑思维视为形象思维,那么灵感思维就是顿悟,实际上是形象思维的特例。

灵感的出现常常带给人们渴求已久的智慧之光。

”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什么是灵感思维,希望能帮到你。

什么是灵感思维灵感带有很大的神奇色彩,是千百年来认识史留给我们的一个难解的谜。

在历史上,神赐论者认为灵感是神所赐予人的神灵之气;不可知论者虽然将灵感的发生由“神”转向了“人”,但又认为灵感扑朔迷离、恍惚莫测而不可知;天才论者认为灵感是天才人物的一种得天独厚的素质的自然流露;描述论者认为灵感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精神状态,但只限于灵感光顾时的真实写照和维妙维肖的描述。

在人类对灵感的认识上经历了一个由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发展过程,但是由于科学研究的水平限制,长期以来未能彻底揭开灵感之谜。

历史发展到今天,由于人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灵感在创造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因而也越来越认识到对灵感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在当代,第一次鲜明地将灵感现象作为人类的一种基本的思维类型提出来的是钱学森教授,而且他的科学卓见为从本质上揭示灵感之谜透出了一线黎明的曙光。

感到模糊不清。

要精确,还必须有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辅佐。

灵感思维所表现出的这些特征,从根本上说都是来自它的无意识性。

形象思维、抽象思维都是有意识地进行的,而灵感思维则是在无意识中进行的,这是它们的根本区别所在。

灵感思维和直觉思维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

它们的主要区别是:灵感在产生之前往往有一段时间对课题的顽强探索,直觉思维则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对问题的迅速而直接的判断;灵感的产生常常出现在思考对象不在眼前,或在思考别的对象的时候,直觉思维则是对出现于面前的事物或问题所给予的迅速理解和判断;灵感可能产生于主体意识清楚的时候,也可能出现在主体意识模糊的时候,直觉思维则是出现在主体神智清楚的状态;灵感往往是在某种偶然因素的启发下使问题得以顿悟,直觉思维产生的原因则是为了迅速解决当前的课题;灵感在出现方式上带有突发性,使人出乎意料,直觉思维的产生则无所谓突然,是在人的意料之中;灵感的结果是与解决某一问题相联系,直觉思维的结果则是对该事物作出直接的判断和抉择。

西方古典文论视野中的_灵感说_

西方古典文论视野中的_灵感说_

第22卷第2期2007年6月 柳 州 师 专 学 报Journal of L iuzhou Teachers CollegeVol.22No.2June2007西方古典文论视野中的“灵感说”喻 琴(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2) 摘 要:“灵感说”,一直是中西文论研究的重要命题。

主要表现为不同历史时期文艺理论家关乎创作灵感问题的批评言论,或结合作家、作品的评论,或总结作家的创作经验而旁及灵感现象,尚未有一个理论家对作家创作灵感的问题做过细致的研究,建立起系统的学说体系。

本文试图对西方文论家论文艺创作灵感问题的主要观点略加概述,就“灵感说”在西方古代的原起和近代的嬗变作大体的梳理,较清晰地显现出西方古典文论中“灵感说”的概貌。

关键词:西方文论;灵感说;神启论;天才论中图分类号:I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020(2007)02-0039-04 灵感,是文艺创作中的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

它是艺术家在生活积累、艺术实践的基础上,由于偶然的机遇而产生的对作品构思的一种顿悟。

“灵感说”,一直是中西文论研究的重要命题。

主要表现为不同历史时期文艺理论家关乎创作灵感问题的批评言论,或结合作家、作品的评论,或总结作家的创作经验而旁及灵感现象,尚未有一个理论家对作家创作灵感的问题做过细致的研究,建立起系统的学说体系。

在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主要在佛(禅)家、道家(老庄)学说,以及刘勰、陆机、严羽、王夫之等人的文学思想理论中,表现为“虚静说”、“兴会论”、“意兴论”、“应感论”、“神思论”、“天机论”、“灵机论”、“顿悟说”、“妙悟说”等,已经得到了学者们系统地研究,并发表了许多有价值的论文,体现了我们对中国古代“灵感说”的有力关注;西方文论中的“灵感”问题的言论,相对更零散而不成系统,虽丰富但不易概括,学界对这一学说的发掘也仅止乎柏拉图、贺拉斯、黑格尔等人的相关思想。

因此把“灵感说”放到历史语境中加以仔细考察,显现出它在西方古典文学理论和批评视野中的历史概貌,对我们清晰地把握它很有必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灵感与神思的关系
作者:赵一曼
来源:《神州·中旬刊》2017年第07期
摘要:学术界对《文心雕龙·神思》篇的认识和理解历来存在着分歧。

“神思”一词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

本文试从“神思”、“灵感”概念出发,通过辨析“灵感”与“神思”的关系,为我们的文章写作提供理论经验和指导。

关键词:神思;灵感;写作
《神思》是刘勰《文心雕龙》中的第二十六篇,其内涵颇丰。

缪俊杰说:“‘神思’用今天的话来说叫‘艺术构思’。

”①而曹顺庆言《神思》是“灵感”专论。

学术界对“神思”篇的认识和界定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这使得人们对《神思》篇中关于“构思”和“灵感”的认识及理解构成了“龙学”研究的课题之一。

本文运用比照研究的方法,通过探究并辨析“神思”与“灵感”的关系,从而指导我们的文章写作。

要解释探究事物之间的关系,对事物进行比照,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就“灵感”、“神思”的相同之处进行总结,并对不同之处进行简单分析,从而探究出二者对文章写作的指导作用。

一、“灵感”与“神思”的相同点
刘勰在《神思》篇中写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这可以理解为神思具有超越性,而灵感也具有这样的特征。

黄侃《文心雕龙扎记》认为:“此言思心之用,不限于身观,或感物而造端,或恁心而构象,无有幽深远近,皆思理之所行也。

寻心智之象,约有二端:一则缘此知彼,有量之能;一则即异求同,有综合之用。

由此二方,以驭万里,学术之原,悉从此出,文章之富,亦职兹之由矣。

”②“感物”也就是看到一事物后,能够与自己的亲身经历或主观情感产生共鸣,也可以称之为灵感。

灵感可以由此及彼,超越实际活动的范围,于古今天地间自由翱翔。

由这段话说明灵感同神思都具有超越性。

其次,神思和灵感都具有突发性。

“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字面上就是介绍神思的“通”和“塞”问题,而“通”“塞”的时机,使我们不可预知的。

灵感的发生同样也有这种不可预期性:陆机的《文赋》中写道:“来不可遏,去不可止。

藏若景灭,行犹响起”,解释言文思畅达时,灵感就容易出现;反之,灵感就会隐遁。

总之,灵感来去无踪,隐现无常。

二、“灵感”与“神思”的不同点
首先,灵感在前,神思在后。

陆机在《文赋》中对“灵感”一词有过精彩的描述:“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对于这段文字,古来的解释虽不一,但在一点上是一致的,即:此段写的是“作文之由”。

③例如,徐复观先生就认为,这一段“言先士写作的根本修养及其写作动机”。

④我们了解到灵感是作文的起点,是我们写作的动力。

刘勰在《镕裁》篇中提到:“思绪出发,辞采苦杂,心非权衡,势必轻重。

是以草创鸿笔,先标三准……。

”灵感产生后,需要我们对其进行谋篇布局:需要的留下,否之删除。

也就是在外界刺激下,情感与事物的沟通对话,使得灵感得以产生。

之后,对事物的准备把握,做到“意称物,言逮意”——即神思。

换句话说,灵感产生在神思之前。

其次,灵感感性,神思理性。

徐复观说:“应感,是就主客的关系而言。

……这是创作的出发点。

”⑤而“作文之由”是灵感,也就是说“应感”就是灵感。

刘勰在《神思》中提到:“悄焉动容,视通万里”、“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这是我们眼睛看到的;“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则是我们所听到的。

无论我们看到的还是听到的,这都属于“应感”的产物。

它同严谨的理性思维相距甚远,更多的表现成为灵感的非自觉性。

随着灵感产生,需要我们做到“意称物,言逮意”(也就是神思)。

我们认真分析知道,这里的“意”不是文章已表达出来的意,而是我们构思过程中的“意”,即我们构思中所形成的具体内容。

“意称物”是指我们构思的内容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而“文逮意”则是指用语言文字把构思中的“意”正确表现出来。

所以,这句话也就是在探讨“神思”的问题。

最后,灵感天生,神思后天。

陆机论创作十分重视灵感的作用,他把灵感的产生归之于“天机”。

《庄子》:蚿曰:今予动天机。

司马彪曰:天机,自然也。

又《大宗师》曰: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也。

刘璋曰:言天机者,万物转动,各有天性,任之自然,不知所由然也。

这里说明了陆机把“应感之会”归之于“天机”,即是强调创作成败决定于自然天资,而非人力所能强求。

⑥刘勰在《神思》中提到了“积雪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就是说,要想“陶钧文思”,要有渊博学问,明辨事理以丰富自己的才识。

结语
通过对“神思”和“灵感”的比较,我们认识到:“神思”与“灵感”都具有“来不可遏,去不可止”的不可预期性和“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超越性。

同时我们也发现:“神思”与“灵感”又有区别,灵感是作文之由,而神思在其后;灵感更倾向于人的直接感觉和感官形象,是感性的,而神思则是使“文思通利”、“文辞泉涌”的理性思维;灵感的关键是“天机”,而神思可以凭借创作主体的后天努力获得。

灵感和神思两个都是人脑中的意识活动,而写作相较于它们二者而言,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实践活动。

我们都知道,写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当我们明晰灵感与神思及写作的关系后,对于我们的文章写作有极大帮助。

注释:
①缪俊杰.文心雕龙美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第138页
②黄侃.文心雕龙札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第86页
③郭绍虞,王文生.《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第66页
④张少康.文赋集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32.
⑤张少康.文赋集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240.
⑥张少康.文赋集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10.
参考文献:
[1]杨明照.文心雕龙拾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2]伍蠡甫,蒋孔阳.西方文论选[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3]陶伯华,朱亚燕.灵感学引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4]缪俊杰.文心雕龙美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
[5]张少康,刘三富.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6]胡经之.文艺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7]鲁文忠.中国美学之旅[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
[8]郭绍虞,王文生.《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9]张少康.文赋集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10]黄侃.文心雕龙札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