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诊断)蜱虫传播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症状诊断治疗与预防
蜱虫病教学演示课件
介绍了针对不同蜱虫病的治疗方法, 如抗生素、抗病毒药物等,以及预防 蜱虫叮咬的措施,如穿长袖衣服、使 用驱虫剂等。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蜱虫病疫苗的研发和应用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有望研发出针对蜱虫病的疫苗,通过 接种疫苗来预防蜱虫病的发生。
新型治疗方法的探索
针对目前治疗方法存在的局限性和不足,未来可能会探索出更加有效 的新型治疗方法,如基因治疗、免疫治疗等。
治疗原则及目标设定
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01
对于疑似蜱虫病患者,应尽早进行诊断和治疗,以降低并发症
的风险。
个体化治疗方案
02
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并发症等因素,制定个体化
的治疗方案。
综合治疗
03
采用药物治疗、支持治疗、并发症处理等综合措施,提高治疗
效果。
药物选择及使用方法
抗生素
针对蜱虫病病原体,选用敏感的 抗生素进行治疗,如多西环素、
蜱虫病
汇报人:XXX 2024-01-22
contents
目录
• 蜱虫病概述 • 蜱虫生活史与传播途径 • 诊断方法与标准 • 治疗原则与方案选择 • 预防措施与健康教育 •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
01 蜱虫病概述
定义与发病原因
定义
蜱虫病,又称无形体病,是由蜱 虫叮咬人体后传播的一种自然疫 源性疾病。
间接传播
通过接触被蜱虫污染的环 境或物品,如草地、树木 、动物皮毛等,再触摸自 己的皮肤或黏膜而感染。
母婴传播
孕妇感染蜱虫病后,病原 体可通过胎盘传染给胎儿 。
预防措施及建议
避免进入蜱虫活动区域
尽量避免进入草地、树林等蜱虫活动频繁的区域 ,减少暴露于蜱虫环境中的机会。
蜱虫和蜱传疾病的预防
5 O ・
《 上 海畜牧 兽 医通讯 》 2 0 1 3年 第 5 期
蜱 虫和 蜱 传 疾 病 的预 防
汪才侠 胡 方成 雷呈祥。 易建 中。
(1河 南 省 信 阳市 商 城 县 人 民 医 院 4 6 5 3 5 0 2海军 医学 研 究 所 3上 海 市 农 业 科 学 院 畜 牧 兽 医 研究 所 )
吸血时腹背扁平 , 背面稍隆起 , 干 瘪 绿 豆般 大 小 , 也 有 细 如 米 粒的 ; 吸血 后 可 增 大 数 倍 至 赤 豆 或 蓖 麻 籽 状 大 小 , 大 者 可 达
方、 四腿 内侧 发 现 蜱 虫 , 有 时 还 会 聚集 成 群 , 且 不 易 剔 除 。野
方 面 可 防止 血 液 凝 固 , 另一 方 面 也 减 少 受 害 人 的 痛 感 。蜱
虫 的 唾 液成 分 复 杂 螯 肢 、 口下 板 等 一 同 刺 人 宿 主 皮 肤 , 因 此 可 造 成 宿 主
皮 肤局 部 充 血 、 水肿 , 有时会引起急性炎症反应 , 甚 至 引 起 继
发 性感 染 。
外 蜱 虫则 多蛰 伏 在 浅 山丘 陵 的草 丛 、 植 物 或 山地 泥 土 中 。蜱 活动范围不大 , 一般为数十米 。
1 . 2 性 状
2 . I . 2 蜱 瘫痪 : 部 分 雌 蜱 的 唾腺 还 可 分 泌 一 种 神 经 毒 素 , 该
韩 国等 , 其 中美 国 每年 报 告 的病 例 约 6 0 0  ̄8 0 0人 。
2 . 1 直 接 危 害
2 . 1 . i 局部炎症 : 蜱 虫 的 叮 咬及 吸 血 是 个 复 杂 的 过 程 。蜱
甘肃、 新疆 、 西 藏 等地 , 除 传播 人无 形 体 病 和 发 热 伴 血 小 板 减
蜱虫的致病与防治
兽共患病 的传播媒介和贮存宿主, 给人类健康及畜牧业带来较大危害.
1 蜱 虫 引起 的 疾 病及 症 状
1 . 1 蜱 虫 叮咬病 症
硬 蜱 多生 活在 森林 、 灌 木丛 、 开 阔 的牧场 、 草原、 半 荒 漠地 带等 . 发育 过 程包 括 卵 、 幼虫 、 若 虫 和成 虫
4 个阶段, 幼虫 、 若虫、 雌雄成虫都有吸血现象, 宿主包括哺乳动物、 鸟类、 爬行类甚至两栖动物, 有些种类 侵袭人体. 蜱在叮刺吸血时多无痛感, 但可造成局部充血 、 水肿、 急性炎症反应等, 还可引起继发性感染. 对于少数蜱的叮咬, 大多数畜禽不表现临床症状, 但数量增多时, 畜禽会显现痛痒、 烦燥不安, 并经常以摩 擦、 抓和舐 咬来企图摆脱害虫, 结果 常导致局部 出血 、 水肿、 发炎和角质增生. 有时, 一些硬蜱在叮刺吸血
Abs t r a c t : T i c k i s a k i n d o f p a r a s i t e l i v i n g o n t h e b o d y o f v e r t e b r a t e f o r t h e t i me b e i n g . I t s p r e a d s ma n y p ra a s i t i c
Ke y wo r d s : t i c k; t i c k - b o r n e d j s e a s e s ; p r e v e n t i o n a n d c o n t r o l
蜱也 叫壁虱, 俗称草扒子、 草别子、 牛虱、 草蜱虫, 隶属于寄螨总 目( P a r a s i t i f o r m e s ) 、 蜱 目( I x o d i d a ) 、 蜱 总科( I x o d o i d e a ) , 包括硬蜱科( I x o d i d a e ) 、 软蜱科 ( A r g a s i n a e ) 和纳蜱科( N u t t a l l i e l l i d a e ) . 成虫在躯体背面有 壳质化较强盾板的通称为硬蜱, 属硬蜱科, 无盾板者通称为软蜱, 属软蜱科. 我 国已记录的蜱虫种类有 2 科l 0 属1 1 9种l l 1 , 其 中, 危害性较大的是硬蜱科. 蜱虫是许多脊椎动物体表的暂时性寄生虫, 也是一些人
蜱虫的致病原因与预防措施
河北 林业 科技
21 年 1 01 0月
蜱 虫的致病原 因与预 防措施
董泽峰 , , 侯军铭 齐岱 亭 , , 齐海华 2刘 菲
(. 1 沧州市林业局 , 河北 沧州 0 1 0 ;. 市职业技术学院 , 6 0 12沧州 河北 沧州 0 10 ) 6 0 1
摘要 : 针对近几年暴发的因蜱虫叮咬而引起的粒细胞无形体病, 已引起公众特别是林区群众的广泛关注和不安, 该
皮为若虫 。 硬蜱若 虫只 1 , 期 软蜱若虫经过 16  ̄ 期不等 。 若
虫有 足 4对 , 无生殖孔 。 再到宿主身上吸血 , 落地后再经 1 ~ 4 周蜕皮而为成虫 。 雄蜱一生可交配数次 。 硬蜱完成一代生 活史所需时间由 2 个月至 3 不等 ; a 多数软蜱需 0 a . 。 5
侧为须肢 , 4 由 节组成 , 4 第 节短小 , 嵌出于第 3 节端部腹
面小凹陷内。 躯体呈袋状 , 大多褐色 , 两侧对称 。 雄蜱盾板几 乎覆盖着整个背面 , 雌蜱的盾板则仅 占体 背前部的一部分 , 有的蜱在盾板后缘形成不 同花饰称为缘垛 。 腹面有足 4 , 对 每足 6 , 节 即基节、 转节 、 股节、 胫节 、 后跗节和跗节。 基节上
颚基背面有 1 对孔 区, 有感觉及分泌体液帮助产卵的功能 。
螯肢 1 , 对 从颚基背面中央伸 出, 是重要 的刺割器。口下板
1 , 于螯肢腹 面, 块 位 与螯肢合拢时形成 口腔。 口 下板腹面
1 栖 息 场所 及 传播 方 式 - 3
虫体椭 圆形 , 未吸血时腹背 扁平 , 背面稍隆起 , 虫 成
体长 2 lm 饱血后胀大如赤豆或蓖麻籽状 , ~ O m; 大者可长达
硬蜱多生活在森林 、 灌木丛、 阔的牧场 、 开 草原、 山地 的泥土中等; 软蜱多栖息 于家畜的圈舍、 野生动物 的洞穴、
寄生虫论文 蜱的防治
蜱的防治摘要:蜱是动物体表常见的寄生虫,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可叮咬人类、哺乳动物、鸟类、爬行类及两栖类。
蜱的危害直接表现为被叮咬动物骚动不安和伤口感染而导致的生产性能下降,大量寄生时,蜱分泌的毒素可引起动物麻痹,造成蜱瘫。
此外,蜱是莱姆病、斑疹热、泰勒虫病和无浆体病等疾病的传播媒介。
蜱及蜱传病给人类健康和动物生产带来的威胁,已成为全球医学界和兽医学界倍加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
本文以蜱的病原和天敌为重点,对蜱进行介绍和预防,对国外蜱的生物防方法进行概述。
关键词:蜱虫预防生物防治2010年9月8日,河南省信阳市卫生局疾控专家介绍,正在当地传播的疑似无形体病,目前尚无法从根源上预防。
国内有12个省份发现疑似无形体病例,这些地区的特点都是山区或水域丰富的地方。
卫生部专家介绍,蜱虫叮咬是目前无形体病传播的主要方式之一。
蜱虫叮咬携带病原体的宿主动物后,再叮咬人时,病原体可随之进入人体引起发病。
但有研究发现,直接接触危重病人或带菌动物的血液等体液,有可能会导致传播,但具体传播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该病全年均有发病,发病高峰为5’10月。
除了无形体病,蜱虫还可以传播森林脑炎、新疆出血热和莱姆病等,这些病症状有部分类似之处,也给蜱虫传疾病的早期诊断增加了难度。
蜱属于寄螨目、蜱总科。
成虫在躯体背面有壳质化较强的盾板,通称为硬蜱,属硬蜱科;无盾板者,通称为软蜱,属软蜱科。
全世界已发现的约800余种,计硬蜱科约700多种,软蜱科约150种,纳蜱科1种(仅存于非洲)。
我国已记录的硬蜱科约100种,软蜱科10种。
蜱是许多种脊椎动物体表的暂时性寄生虫,是一些人兽共患病的传播媒介和贮存宿主。
蜱(pí)也叫壁虱,俗称草扒子、狗鳖、草别子、牛虱、草蜱虫、狗豆子、牛鳖子在四川方言中有叫逼煞(读音)等。
蛰伏在浅山丘陵的草丛、植物上,或寄宿于牲畜等动物皮毛间。
不吸血时,小的才干瘪绿豆般大小,也有极细如米粒的;吸饱血液后,有饱满的黄豆大小,大的可达指甲盖大。
2024年蜱虫叮咬后的症状、预防(三篇)
2024年蜱虫叮咬后的症状、预防■蜱虫叮咬人后症状蜱虫叮咬人后会侵染人末梢血中性粒细胞,引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
蜱虫叮咬人后,大多起病急而重,主要症状为发热、伴全身不适、头痛、乏力、肌肉酸痛,以及恶心、呕吐、腹泻、厌食、精神萎靡等。
■蜱虫与无形体病由蜱虫叮咬引起的无形体病并不是一种新病,最早于xx年在国外被发现。
无形体病的全称为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最初,病原体被认为是查菲埃立克体,后来发现病原体是嗜吞噬细胞无形体。
据专家介绍,无形体病是人兽共患病,上世纪90年代,美国和欧洲就都有过报道。
由于病原体的分离和鉴别难度很大,xx年将病原体定名为无形体。
所谓无形体,是一种寄生于细胞内的寄生菌,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
■传播途径卫生部专家告诉记者,目前已知的无形体病传播途径有两种方式。
它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
蜱虫叮咬携带病原体的宿主动物后,再叮咬人时,病原体可随之进入人体引起发病,传染途径疑为血液和呼吸道分泌物。
但南京鼓楼医院专家告诉记者,该院接触到24例患者中,无人传人感染。
■蜱虫危害有小手指甲盖那么大小,掉到人身上后往皮肤里钻,钻到大脑就完了。
蜱虫叮咬人后会散发一种麻醉,将头埋在皮肤内吸血,同时它分泌有一种可以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钻入人体需及时取出。
若不及时取出:轻者,数年后遇阴雨天气,患者便瘙痒难忍。
重者,高烧不退、深度昏迷、抽搐,引发森林脑炎。
■怎样预防和治疗蜱虫叮咬1、一旦被蜱虫叮咬皮肤时,怎么办?千万不可用手强行拔除。
正确的方法是,用乙醚、煤油、松节油、旱烟油涂在蜱虫的头部,或在蜱虫旁点蚊香,数分钟后蜱虫被麻醉,就自行松口;或用液体石蜡、甘油厚涂蜱虫的头部,使其窒息松口。
同时,赶紧就医。
2、蜱虫将头钻入皮肤内时头有倒勾越拉越紧,自行取出容易将头留在皮肤内继续感染。
再去医院取头极为麻烦。
3、被虫子咬不能立刻打死虫子。
4、出现全身中毒症状时可给予抗组胺药和皮质激素。
发现蜱咬热及蜱麻痹时除支持疗法外,作相应的对症处理,及时抢救。
蜱传疾病的预防知识
蜱传疾病的预防知识蜱是一类重要的吸血节肢动物,绝大多数寄生在哺乳动物体表,少数寄生在鸟类、爬行类及两栖类。
蜱不仅吸食大量血液,损伤宿主皮肤,有时还可以引起宿主瘫痪,而且是人和动物许多重要病原(病毒、细菌、立克次氏体和原虫等)的传播媒介。
蜱分为硬蜱、软蜱和纳蜱三大类。
全球有800多种,我国记录的蜱种有117种。
长期以来,蜱及蜱传病一直是困扰世界上众多国家和我国畜牧业发展的重大疾病。
近年来,经蜱传播的新现和再现传染疾病,如人莱姆病、人巴贝虫病、无形体病和森林脑炎等疾病,可直接危害人类健康。
2010年来,在我国中东部地区、韩国、日本多地爆发流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SFTS),其病原是由一种新的蜱传白蛉病毒,称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病毒(SFTSV);随后在美国发现了另一种新的蜱传白蛉病毒—腹地病毒(Heartland virus,HRTV),感染人导致与SFTS病症相似的严重疾病,已有超过30人感染该病毒死亡。
这些事件再次警示我们,蜱及蜱传病不仅在兽医上十分重要,也是公共卫生面临的新问题。
硬蜱一生中超过90%的时间都是离开宿主生长的,这对制定蜱的防控措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让我们全面认识蜱虫,蜱虫传播的疾病有哪些?蜱虫是如何跑到人和动物的身上?如何预防治疗蜱虫叮咬?蜱虫的家族又有哪些?NO.1?蜱虫传播的疾病有哪些?蜱,吸血寄生虫,是传播病原体种类最多的媒介节肢动物,危害仅次于蚊类。
蜱传播的病原体83种病毒 (森林脑炎、出血热)14种细菌 (布氏杆菌)20种立克次体 (Q热、蜱传斑疹热)18种螺旋体 (莱姆病)?32种原虫 (巴贝斯虫)?1种衣原体1种支原体1种巴尔通氏体2种线虫蜱传播的人兽共患病斑点热、莱姆病、森林脑炎、出血热、Q热、回归热、野兔热、鼠疫、布病和巴贝斯虫病等。
蜱媒斑点热病原:立克次体全球的立克次体至少有26种。
蜱在吸血过程中,通过唾液传递斑点热群立克次体,还可通过破碎的蜱类组织、体液或粪便,通过破损的皮肤进入人体,且可通过输血在人际间传播。
奶牛(牛)四种蜱虫病的临床症状、鉴别诊断及治疗
奶牛(牛)四种蜱虫病的临床症状、鉴别诊断及治疗摘要:本文阐释奶牛四种由蜱叮咬引起的疾病,即蜱中毒、巴贝斯虫病、蜱媒热、无浆体病。
蜱中毒可表现为蜱麻痹和多汗症,严重时将导致牛呼吸衰竭,甚至死亡。
蓖子硬蜱是牛双芽巴贝斯虫的主要传播媒介,全球有蜱的地方就有巴贝斯虫病存在。
蜱媒热是由寄生于白细胞的噬细胞埃利希体引起的一种良性立克次体病,蓖子硬蜱和镰形扇头蜱为其载体。
无浆体病是由蜱媒性埃利希体寄生虫所引起,可引起宿主红细胞破裂。
现从临床特点、鉴别诊断、治疗要点等方面对以上四种蜱虫病进行阐释。
1 蜱中毒蜱中毒有两种类型,即蜱麻痹和多汗症。
蜱麻痹是由硬蜱、革蜱和血蜱等三种蜱引起的犊牛的广泛性疾病。
毒素由后肢扩散至前肢,引起上行性麻痹,呼吸衰竭,死亡。
多汗症是由雌性璃眼蜱叮咬引起的一种急性非传染性疾病,在璃眼蜱唾液中有大量的嗜上皮性毒素。
雌性分枝璃眼蜱体重达25~50 mg时具有感染能力。
蜱吸食5~7天后,才能产生足够量的毒素进入宿主体内引起发病。
临床症状:患多汗症的犊牛腹股沟、会阴和腋窝处有明显的湿性皮炎(汗),并有酸性气味,外阴腹侧有蝇蛆病早期症状。
脱毛(可能为全身性)继发于湿性皮炎,当检查处理动物时,可发现掉毛现象,常继发皮肤感染。
由于黏膜受到影响,奶牛还会出现流泪和流涎。
鉴别诊断:诊断要点需确定载体蜱。
鉴别诊断需要与脑性巴贝斯虫病、脑性泰勒虫病、脑膜炎、脑炎、狂犬病相区分。
治疗要点:应用非类固醇类消炎药和广谱抗生素来减轻皮炎症状,另外可使用杀螨药控制继发性蝇蛆病。
控制蜱,防止其他病例的发生。
地方性流行病区在高发季节应每周药浴牛体。
该病目前还没有可利用的疫苗。
2 巴贝斯虫病(红尿热)临床症状:“红尿”来源于巴贝斯虫(其中最主要的是牛巴贝斯虫和牛双芽巴贝斯虫)引起的溶血性贫血所致的血红蛋白尿。
牛巴贝斯虫与牛双芽巴贝斯虫既可单独感染也可共同感染,还可与无浆体共同感染而引发致死性的“蜱热”。
患牛体况很差,精神不振,耳朵下垂,眼睛半闭,前肢叉开,腹壁凹陷(提示瘤胃空虚),阴道黏膜苍白,结膜贫血、黄染,患牛可能排出黑色、葡萄酒样的尿液,溅在地上出现金黄色泡沫;病牛发热,肛门括约肌痉挛,排出螺旋状的稀粪。
人畜共患粒细胞无形体病的防治——警惕蜱虫叮咬引发的疾病
主要通 过蜱 叮 咬传 播 。 蜱叮 咬携带 病原 体 的宿 主动 物 后 , 叮 咬人 时 , 原 体 可 随之 进 入 人 体 引 再 病
样 , 液 稀 薄 如 水 , 吐 、 泻 , 便 常 混 有 血 血 呕 腹 粪 液 。 病 犬 血 红 蛋 白 的 指 数 很 低 , 的身上 可 当场 有
2粒细胞 无形体 病流 行病 学
21发 病特 点 . 美 国 、 洛 维 尼 亚 、 国 、 国 、 国 、 大 利 斯 法 英 德 澳
会造 成局部 充血 、 水肿 、 急性 炎症反 应 , 还会 引起森
亚、 意大利及韩国等均有此病发生 , 据国外研究 , 该
病与莱 姆病 的地 区分布 相似 。该病 全年 均可 发病 , 但 发病 时 间主要 集 中在 5~1 ,其 中 6~8月为 0月
吸血后 比黄豆 大 , 受外 界刺 激 后 , 在 人畜 身 体上 会
较 松 软 的部 位 ( 颈部 、 下 、 皮 ) 腋 头 叮进 去 , 到 肉 钻
里, 极难抠出, 爪部分泌毒素, 侵染人末梢血中性粒
细胞 , 引起 发热 伴 白细 胞 、 血小 板 减 少 和多 脏 器功
能损 害 。 叮刺在或动 物吸 其血液 时 , 蜱 无疼 痛感 , 但
无形体 病例 以来 , 至 2 1 截 0 0年 9月 8日, 南省共 河
林脑炎 、 出血热和莱姆病等疾病[ 蜱叮咬人以后不 2 1 。
会 轻 易放 口 , 一旦 放 口 , 叮 咬者 没有 得 到及 时 但 被 治疗 的话 , 后果 及其严 重 , 可使 人畜致 残甚 至死亡 。
监测 发现此 类综 合征病 例 57例 , 5 死亡 1 例 , 8 重点 集 中在 信 阳市 商城县 、 狮河 区 、 山县和平 桥 区。 光 发 病人 员大 多有野 外暴露 史 , 事过 种地 、 从 割草 、 采摘 等 户外 活 动 , 部分有 蜱虫 叮咬史 。l 1 l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治疗及护理
04
发病季节:夏季和秋季, 蜱虫活动频繁时期
临床表现
01
发热:体温升高,持续 时间较长
03
肌肉酸痛:全身肌肉酸 痛,影响日常生活
05
皮疹:皮肤出现红斑、丘 疹等皮疹,可能伴有瘙痒
02
头痛:持续性头痛,可 能伴有股沟等部位淋巴结肿大
06
肝脾肿大:肝脏、脾脏肿 大,可能伴有肝功能异常
共患病。
HGA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也可通过 输血传播。
HGA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肌肉疼痛、 淋巴结肿大等,严重时可导致多器官功
能衰竭。
HGA的治疗主要包括抗生素治疗和护理, 其中抗生素治疗是关键。
发病原因
01
病原体:人粒细胞无 形体(HGA)
03
易感人群:老年人、 免疫功能低下者
02
传播途径:通过蜱虫 叮咬传播
等
康复护理
保持良好的生活 习惯:如饮食、 运动、睡眠等
定期复查:监测 病情变化,及时 调整治疗方案
心理护理:关注 患者的心理状况, 给予心理支持和 疏导
预防感染:注意 个人卫生,避免 接触感染源
康复锻炼:根据 病情,进行适当 的康复锻炼,提 高生活质量
谢谢
手术治疗
01
手术目的:切除病灶,减轻症状
02
手术方式: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手术 方式,如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等
03
手术风险:手术过程中可能出现出血、 感染等并发症
04
术后护理:注意伤口护理,预防感染, 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
辅助治疗
饮食调理:注意营养均衡, 避免辛辣、油腻食物
心理疏导:保持乐观心态, 减轻心理压力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治疗 及护理
1例蜱虫病患者的诊断与护理
1例蜱虫病患者的诊断与护理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即是蜱虫病,曾被称作是“人粒细胞埃立克体”,主要由于人末梢血中性粒细胞受侵引发病症,临床表现为蜱传病症,主要体现在患者白细胞、血小板迅速降低,体内多器官功能受损等。
蜱虫病在我国研究时间较短,医护人员对其病症认知不高,由于临床表现与某些病毒入侵病理体现十分相近,误诊严重甚至会危及患者生命。
蜱虫病属于一种传染性疾病,我院曾在2013年接纳过一位疑似蜱虫病患者,在全体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料下,治疗效果十分显著。
现将治疗与护理经验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3年7月2日我院收治1例疑似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患者,男,63岁,主因“反复发热十余天”入院。
病程中患者神志清楚,精神萎靡,饮食差,睡眠及两便正常,自述体重近半年下降十余斤;既往曾有“脑梗死”病史二十余年,未遗留有肢体偏瘫及运动障碍;曾有高血压病史;既往吸烟史;否热“冠心病”病史,否热“肝炎、结核”病史,否认家族遗传病史。
1.2诊断依据根据卫生部印发的《人粒细胞无形体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试行)》诊断标准[1],患者初步诊断为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疑似病例。
1.3鉴别诊断患者一周前出现发热,体温最高可至39.5℃,伴有咳嗽、咳痰,可咳出中等量黑色浓痰,咳嗽时伴有胸痛,反酸、恶心、头晕、四肢乏力、行走不稳等症状;患者入院后查血小板及WBC均显著下降,WBC2.16*10 /L,N70.2%,PLT30*10 /L;患者来自发热伴血小板综合征疫区。
肺结核患者多有全身症状,如午后低热、乏力、盗汗、体重减轻、X线件病变多在肺尖或锁骨上下、密度不均,可形成空洞;痰中可查见结合分枝杆菌,一般抗菌治疗无效;肺癌多无急性感染中毒症状,刺激性干咳、有时痰中带血丝,白细胞计数不高;CT、MRI纤维支气管检查和痰脱落细胞学检查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诊断。
1.4治疗患者高度疑似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将患者置于独立房间内,尿、粪、体液、血液隔离;与家属交待病情,送血至疾控中心检测波尼亚病毒抗体;给予四环素、利福平、喹诺酮类药物及对症支持治疗,包括保肝,降酶,营养心肌,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保护多脏器功能。
奶牛四种蜱虫病的临床症状鉴别诊断及治疗
奶牛四种蜱虫病的临床症状鉴别诊断及治疗奶牛蜱虫病是指奶牛感染了蜱虫传播的疾病,主要表现为四种不同的临床症状,包括皮肤炎症、血液病、神经系统病和生殖系统病。
下面我们将逐一介绍这些症状的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
1. 皮肤炎症蜱虫叮咬奶牛的皮肤会引起局部炎症反应,表现为红肿、瘙痒、起泡和溃疡。
在病变严重的情况下,奶牛可能会患有皮肤溃疡病(ulcerative dermatosis)或皮肤潮红病(erythema migrans)。
诊断时,可以通过观察病变部位的皮肤变化来确定是否是蜱虫引起的炎症反应。
治疗方法包括使用抗生素喷洒和局部消炎药膏进行治疗,同时还要采取防虫措施,如奶牛患病的病株必须迅速隔离,同时对其他奶牛进行预防性的虫害防治。
2. 血液病感染蜱虫的奶牛可能出现贫血、血小板减少和白细胞减少等血液症状。
诊断时可以通过血常规检查来确定是否存在血液异常。
治疗方法包括补充营养和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同时还要对牧场进行消毒和清洁工作,以防止蜱虫传播。
3. 神经系统病蜱虫感染奶牛的神经系统症状主要包括肢体瘫痪、行动不便、抽搐和颅内高压症等。
诊断时可以通过观察奶牛的行为和神经系统反应来确定是否患有神经系统症状,同时还可以进行脑电图和神经影像学检查。
治疗方法包括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和激素进行治疗,同时还需要提供适当的护理和营养支持。
对于奶牛四种蜱虫病的临床症状鉴别诊断和治疗,除了针对不同的症状进行相应的治疗外,还需要采取预防措施,包括定期对奶牛进行体检和检测、提供良好的环境和饮食、加强牛圈和牧场的消毒工作,以及加强蜱虫的防控工作。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
传播途径
蜱虫叮咬:蜱虫叮咬携带人粒细胞无形
01
体病的动物,再将病原体传播给人类 血液传播:通过输血、器官移植等途
02
径传播 母婴传播:孕妇感染人粒细胞无形体
03
病,可能导致胎儿感染 接触传播:与感染者密切接触,如共
04
用物品、共同生活等
临床表现
发热:体温升 高,持续不退
淋巴结肿大: 颈部、腋下等 部位淋巴结肿 大
动等
预后与预防
01 预后:及时治疗,预 后良好
02 预防:避免接触蜱虫, 减少感染风险
03 加强个人防护,避免 蜱虫叮咬
04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 并治疗
人粒细胞无形体 病的护理
护理原则
01
保持环境清洁,避免 感染
02
保持皮肤完整,避免 破损
03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 习惯
04
加强营养支持,提高 免疫力
05
密切观察病情,及时 调整护理措施
护理措施
保持个人卫生,勤 洗手,避免感染
01
保持良好的心态,
05
02
积极配合治疗
定期检查,及时发
04
03
现病情,及时治疗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避免交叉感染
加强营养,提高免 疫力
健康教育
01
预防措施:避免接触被感粒细胞无形体病的
症状,如发热、头痛、肌肉疼痛等
03
及时就医:出现症状时,及时就医并
告知医生相关接触史
04
保持卫生:保持个人和环境卫生,避
免感染风险
谢谢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
x
目录
01.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认识 02.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诊治 03.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护理
蜱虫的危害及防治
蜱虫的危害及防治摘要:在我国每年4~10月,是蜱虫大量生长和繁殖的时段,5~7月为蜱虫引发疾病流行高峰。
蜱虫是某些人兽共患病的传播媒介和贮存宿主[1]。
蜱虫叮咬人后,除会引起皮疹、溃疡、炎症等局部症状外,还可传播一些重要疾病,给人类带来更大危害。
关键词:蜱虫危害预防1.概述:蜱属于节肢动物蛛形纲。
全世界已知的蜱虫种类有近900余种(亚种),主要分为硬蜱和软蜱两大类,我国已记录的硬蜱科有100余种(亚种),软蜱科10余种。
蜱虫发育过程分卵、幼虫、若虫和成虫四个时期。
成虫吸血后交配落地,爬行在草根、树根、畜舍等处,在表层缝隙中产卵。
卵在适宜条件下经2~4周内孵出幼虫。
幼虫饱食后经1~4周蜕皮为若虫。
若虫经1~4周蜕皮为成虫。
蜱虫的体型从芝麻粒大到米粒大小不等,主要靠吸食血液为生,蜱虫的嗅觉敏锐,对动物的汗臭和CO2很敏感,与宿主相距15m时,即可感知。
当人和动物经过时,爬附到人和动物的身上吸血。
蜱的幼虫、若虫、雌雄成虫都可吸血,吸血量很大。
吸血部位常在宿主,皮肤较薄,较隐蔽之处。
吸血持续的时间较长,可达数天之久。
蜱虫吸血后体积可增大几十倍。
2.蜱虫的危害2.1直接危害:2.1.1吸血:蜱在叮刺吸血时多无痛感,但口器刺入宿主皮肤,可造成局部组织充血水肿,急性炎症反应,还可引起继发性感染。
2.1.2蜱瘫痪:有些蜱虫唾液中含有神经毒素,在叮刺吸血时神经毒素注入人体,引起上行性肌肉麻痹,重者可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2.2传播疾病:蜱虫可传播病毒和螺旋体等多种病原生物,引起各种人类传染病。
2.2.1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俗称“蜱虫病”,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由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导致。
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大多数患者有恶心、呕吐及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症状和乏力等表现,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出现意识障碍、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2]。
多脏器损害而死亡。
蜱虫传播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症状诊断治疗与预防
蜱虫传播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症状诊断治疗与预防1994年,美国得州大学Chen等首次报告了人粒细胞无形体病(HGA)(J Clin Microbiol 1994, 32: 589)。
后来研究发现,HGA由嗜吞噬细胞无形体侵染人末梢血中性粒细胞引起,其症状与某些病毒感染性疾病相似,易发生误诊,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近日,卫生部网站公布了《人粒细胞无形体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试行)》(下简称“卫生部《指南》”),提醒广大医师关注这一并不常见的传染病。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Humangranulocyticanaplasmosis,HGA)是由嗜吞噬细胞无形体(Anaplasmaphagocytophilum,曾称为“人粒细胞埃立克体,Humangranulocyticehrlichiae”)侵染人末梢血中性粒细胞引起的,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蜱传疾病。
蜱虫传播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概述人粒细胞无形体病(Human granulocytic anaplasmosis,HGA)是由嗜吞噬细胞无形体(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曾称为“人粒细胞埃立克体,Human granulocytic ehrlichiae”)侵染人末梢血中性粒细胞引起的,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蜱传疾病。
流行病学据卫生部《指南》介绍,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可通过蜱叮咬传播。
蜱叮咬携带病原体的宿主动物后再叮咬人,病原体可随之进入人体。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还可能通过直接接触危重病人或带菌动物血液等体液传播,但具体机制仍有待证实。
因此,接触蜱等传播媒介的人群为该疾病的高危人群,包括疫源地居民、劳动者和旅游者等。
与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患者密切接触、直接接触患者血液等体液的医务人员或陪护者也有可能被感染。
美国2005年的一项全国性研究显示,2001-2002年间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年发病率为例/百万人,60~69岁年龄组的发病率最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蜱虫传播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症状诊断治疗与预防1994年,美国得州大学Chen等首次报告了人粒细胞无形体病(HGA)(J Clin Microbiol 1994, 32: 589)。
后来研究发现,HGA由嗜吞噬细胞无形体侵染人末梢血中性粒细胞引起,其症状与某些病毒感染性疾病相似,易发生误诊,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近日,卫生部网站公布了《人粒细胞无形体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试行)》(下简称“卫生部《指南》”),提醒广大医师关注这一并不常见的传染病。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Humangranulocyticanaplasmosis,HGA)是由嗜吞噬细胞无形体(Anaplasmaphagocytophilum,曾称为“人粒细胞埃立克体,Humangranulocyticehrlichiae”)侵染人末梢血中性粒细胞引起的,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蜱传疾病。
蜱虫传播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概述人粒细胞无形体病(Human granulocytic anaplasmosis,HGA)是由嗜吞噬细胞无形体(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曾称为“人粒细胞埃立克体,Human granulocytic ehrlichiae”)侵染人末梢血中性粒细胞引起的,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蜱传疾病。
流行病学据卫生部《指南》介绍,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可通过蜱叮咬传播。
蜱叮咬携带病原体的宿主动物后再叮咬人,病原体可随之进入人体。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还可能通过直接接触危重病人或带菌动物血液等体液传播,但具体机制仍有待证实。
因此,接触蜱等传播媒介的人群为该疾病的高危人群,包括疫源地居民、劳动者和旅游者等。
与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患者密切接触、直接接触患者血液等体液的医务人员或陪护者也有可能被感染。
美国2005年的一项全国性研究显示,2001-2002年间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年发病率为1.4例/百万人,60~69岁年龄组的发病率最高。
我国安徽省也于2006年发现了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病例。
从发病率高峰月份情况看,夏季蜱活动频繁的月份(5月~10月),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发病率较高。
宿主动物与传播媒介动物宿主持续感染是病原体维持自然循环的基本条件。
国外报道,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的储存宿主包括白足鼠等野鼠类以及其他动物。
在欧洲,红鹿、牛、山羊均可持续感染嗜吞噬细胞无形体。
国外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的传播媒介主要是硬蜱属的某些种(如肩突硬蜱、篦子硬蜱等)。
中国曾在黑龙江、内蒙古及新疆等地的全沟硬蜱中检测到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核酸。
中国的储存宿主、媒介种类及其分布尚需做进一步调查。
传播途径(1)主要通过蜱叮咬传播。
蜱叮咬携带病原体的宿主动物后,再叮咬人时,病原体可随之进入人体引起发病。
(2)直接接触危重病人或带菌动物的血液等体液,有可能会导致传播,但具体传播机制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国外曾有屠宰场工人因接触鹿血经伤口感染该病的报道。
人群易感性人对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普遍易感,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
高危人群主要为接触蜱等传播媒介的人群,如疫源地(主要为森林、丘陵地区)的居民、劳动者及旅游者等。
与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危重患者密切接触、直接接触病人血液等体液的医务人员或其陪护者,如不注意防护,也有感染的可能。
地理分布和发病季节特点已有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国家有美国、斯洛文尼亚、法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意大利及韩国等,但仅美国和斯洛文尼亚分离到病原体。
根据国外研究,该病与莱姆病的地区分布相似,中国莱姆病流行区亦应关注此病。
该病全年均有发病,发病高峰为5-10月。
不同国家的报道略有差异,多集中在当地蜱活动较为活跃的月份。
主要病理改变病理改变包括多脏器周围血管淋巴组织炎症浸润、坏死性肝炎、脾及淋巴结单核吞噬系统增生等,主要与免疫损伤有关。
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感染中性粒细胞后,可影响宿主细胞基因转录、细胞凋亡,细胞因子产生紊乱、吞噬功能缺陷,进而造成免疫病理损伤。
临床表现根据北美和欧洲的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临床研究,在685例患者中,最常见的症状是不适(94%)、发热(92%)、肌痛(77%)、头痛(75%),少数患者还有关节痛以及胃肠道(包括恶心、呕吐、腹泻)、呼吸道(咳嗽、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肝脏和神经系统的症状等,6%的患者有皮疹。
在329例患者的实验室化验结果中,血小板降低(71%)、白细胞减少(49%)、贫血(37%)和肝脏转氨酶水平升高(71%)等较为常见。
卫生部《指南》还提到,该病的潜伏期一般为7~14天(平均9天)。
在一些蜱分布的地区中,有症状的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严重程度差异较大,从自愈性发热至死亡均有报告。
研究发现,超过半数的有症状患者都需要住院接受治疗,约5%~7% 的患者需要入住重症监护室。
病情严重与患者年龄较大、中性粒细胞计数较高、淋巴细胞计数较低、贫血、白细胞计数低或存在免疫抑制等相关。
卫生部《指南》也提到,老年患者以及免疫缺陷患者感染该病后病情多较危重。
蜱虫传播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外周血象白细胞、血小板降低,异型淋巴细胞增多。
合并脏器损害的患者,心、肝、肾功能检测异常。
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查阳性。
其中:血常规: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可作为早期诊断的重要线索。
病人发病第一周即表现有白细胞减少,多为1.0-3.0×109/L; 血小板降低,多为30-50×109/L。
可见异型淋巴细胞。
尿常规:蛋白尿、血尿、管形尿。
血生化检查: 肝、肾功能异常;心肌酶谱升高;少数患者出现血淀粉酶、尿淀粉酶和血糖升高。
部分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升高。
可有血电解质紊乱,如低钠、低氯、低钙等。
少数病人还有胆红素及血清蛋白降低。
蜱虫传播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并发症如延误治疗,患者可出现机会性感染、败血症、中毒性休克、中毒性心肌炎、急性肾衰、呼吸窘迫综合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及多脏器功能衰竭等,直接影响病情和预后。
蜱虫传播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预防病例诊断依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诊断。
(一)流行病学史。
1. 发病前2周内有被蜱叮咬史;2. 在有蜱活动的丘陵、山区(林区)工作或生活史;3. 直接接触过危重患者的血液等体液。
(二)临床表现。
急性起病,主要症状为发热(多为持续性高热,可高达40℃以上)、全身不适、乏力、头痛、肌肉酸痛,以及恶心、呕吐、厌食、腹泻等。
个别重症病例可出现皮肤瘀斑、出血,伴多脏器损伤、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
(三)实验室检测。
1. 血常规及生化检查(1)早期外周血象白细胞、血小板降低,严重者呈进行性减少,异型淋巴细胞增多。
(2)末梢血涂片镜检中性粒细胞内可见桑葚状包涵体。
(3)谷丙(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或谷草(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转氨酶升高。
2. 血清及病原学检测人粒细胞无形体病(1)急性期血清间接免疫荧光抗体(IFA)检测嗜吞噬细胞无形体IgM抗体阳性。
(2)急性期血清IFA检测嗜吞噬细胞无形体IgG抗体阳性。
(3)恢复期血清IFA检测嗜吞噬细胞无形体IgG抗体滴度较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升高。
(4)全血或血细胞标本PCR检测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特异性核酸阳性,且序列分析证实与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的同源性达99%以上。
(5)分离到病原体。
(四)诊断标准。
疑似病例:具有上述(一)、(二)项和(三)项1项中的(1)、(3)。
部分病例可能无法获得明确的流行病学史。
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同时具备(三)项1项中的(2),或(三)项2项中的(1)或(2)。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同时具备(三)项2项中(3)、(4)、(5)中的任一项。
蜱虫传播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鉴别诊断(一)与其他蜱传疾病、立克次体病的鉴别:人单核细胞埃立克体病(HME)、斑疹伤寒、恙虫病、斑点热以及莱姆病等。
(二)与发热、出血及酶学指标升高的感染性疾病的鉴别:主要是病毒性出血性疾病,如流行性出血热、登革热等。
(三)与发热、血白细胞、血小板降低的胃肠道疾病的鉴别:伤寒、急性胃肠炎、病毒性肝炎。
(四)与发热及血白细胞、血小板降低或有出血倾向的内科疾病的鉴别:主要是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粒细胞减少、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
可通过骨髓穿刺及相应病原体检测进行鉴别。
(五)与发热伴多项酶学指标升高的内科疾病鉴别:主要是免疫系统疾病,如皮肌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热。
可通过自身抗体等免疫学指标进行鉴别。
(六)其他:如支原体感染、钩端螺旋体病、鼠咬热、药物反应等。
蜱虫传播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治疗及早使用抗生素,避免出现并发症。
对疑似病例可进行经验性治疗。
一般慎用激素类药物,以免加重病情; 磺胺类药物可刺激病原体生长,绝对禁用。
(一)病原治疗。
1. 四环素类抗生素(1)强力霉素。
为首选药物,应早期、足量使用。
成人口服:0.1g/次, 1日2次, 必要时首剂可加倍。
8岁以上儿童常用量:首剂4mg/kg;之后,每次2mg/kg, 1日2次。
一般病例口服即可,重症患者可考虑静脉给药。
(2)四环素。
口服:成人常用量为0.25-0.5g/次,每6小时1次;8岁以上儿童常用量为一日25-50 mg/kg,分4次服用。
静脉滴注:成人一日1-1.5g,分2-3次给药;8岁以上儿童为一日10-20 mg/kg,分2次给药,每日剂量不超过1g。
住院患者主张静脉给药。
四环素毒副作用较多,孕妇和儿童慎用。
强力霉素或四环素治疗疗程不少于7天。
一般用至退热后至少3天,或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回升,各种酶学指标基本正常,症状完全改善。
早期使用强力霉素或四环素等药物,一般可在24-48小时内退热。
因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尚缺乏快速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可对疑似病例进行经验性治疗,一般用药3-4天仍不见效者,可考虑排除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诊断。
2.利福平:儿童、对强力霉素过敏或不宜使用四环素类抗生素者,选用利福平。
成人450-600mg,儿童10 mg/kg,每日一次口服。
3.喹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等。
磺胺类药有促进病原体繁殖作用,应禁用。
(二)一般治疗。
患者应卧床休息,高热量、适量维生素、流食或半流食,多饮水,注意口腔卫生,保持皮肤清洁。
对病情较重患者,应补充足够的液体和电解质,以保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体弱或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者可给予胃肠营养、新鲜血浆、白蛋白、丙种球蛋白等治疗,以改善全身机能状态、提高机体抵抗力。
(三)对症支持治疗。
1. 对高热者可物理降温,必要时使用药物退热。
2. 对有明显出血者,可输血小板、血浆。
3. 对合并有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者,可早期使用肝素。
4. 对粒细胞严重低下患者,可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5. 对少尿患者,应碱化尿液,注意监测血压和血容量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