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冲刺作文素材今天,我们为什么依然需要读鲁迅?
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读鲁迅
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读鲁迅明天(2011年9月25日),是鲁迅诞辰130周年的日子。
去年,大概比这个日子更早一些的时候,一则关于“鲁迅作品大量退出教科书”的消息在网上风传。
此消息虽很快被否认,但人们对于“今天的人还有没有必要读鲁迅”的争论并未停止,且至今余波尚存。
反对者的理由归结起来,不外乎觉得鲁迅的作品已过时,而支持者要么为其在绝望中的反抗精神所感染,要么为其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对国民性的深刻剖析所折服,要么对其犀利的笔锋倾慕不已……虽然如今神化鲁迅之事已不多见,但鲁迅的拥趸们仍能找到众多支持他的理由。
争论很火爆,现实则是除了爱好者和研究者外,真正系统读过鲁迅、了解其思想精髓的人并不多。
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加诸于鲁迅身上的诸多评论只是空洞的概念。
著名鲁迅研究专家林贤治曾提出:“鲁迅死于二十世纪,活在二十一世纪。
”鲁迅过时没有?他说的话,适用于今天的社会吗?在鲁迅诞辰130周年之际,本报摘选部分鲁迅语录。
跨越这几十年的时空,如果读者也从中找到了共鸣,那么今天还有没有必要读鲁迅,为什么读鲁迅,不言自明。
鲁迅说:扶不扶所以,在中国,尤其是在都市里,倘使路上有暴病倒地,或翻车摔伤的人,路人围观或甚至高兴的人尽有,有肯伸手来扶助一下的人却是极少的。
——摘自《南腔北调集·经验》,发表于1933年,通过写古人经验给今人带来的影响针砭时弊。
评说:彭宇案、许云鹤案,这类说不清道不明的纠葛,让鲁迅半个多世纪前描述的那一幕一再上演。
只不过,在当时,他所抨击的是无人去扶,而当下,“老人倒地要不要扶”却因为“被诬赖”等原因成为了特别纠结的话题,卫生部公布了《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但如果这是技术层面能解决的问题,恐怕不会在近一个世纪后仍然存在。
鲁迅说:既得利益者曾经阔气的要复古,正在阔气的要保持现状,未曾阔气的要革新。
大抵如是。
大抵!——摘自《而已集·小杂感》,发表于1927年,以简短语言说所见之事,所说事情之间无逻辑联系。
我们为什么需要鲁迅_钱理群
题图 / Cardon
杂文选刊 2007. 6( 上)
57
读一点鲁迅
提出这样的问题, 并不是无 的放矢: 因为在当下的思想文化 界、鲁迅研究界或隐或显地存在 着 一 种 倾 向 : 在 将“ 鲁 迅 凡 俗 化 ” 的旗号下, 消解或削弱鲁迅的精 神意义和价值。这又显然与消解 理想, 消解精神的世俗化的时代 思潮直接相关。
是的, 鲁迅和我们一样: 他不 是神, 是人, 和我们一样的普通 人。
我们为什么 需要鲁迅
○钱理群
( 其中居然有“ 宽 容 ”的 旗 号) 给 鲁 迅横加各种罪名。尽管明知道这 种不相容是鲁迅这样的另类的宿 命, 今天的新罪名不过是鲁迅早 已 预 见 的“ 老 谱 袭 用 ”, 但 我 仍 然 感到悲哀与忧虑, 不是为鲁迅, 而 是为我们自己。
当然, 任何时候, 真正关注、 以至接受鲁迅的, 始终是少数: 一 个大家都接受的鲁迅, 就不是鲁 迅了。我曾 在《与 鲁 迅 相 遇》里 说 过:“人在 春 风 得 意 , 自 我 感 觉 良 好的时候, 大概是很难接近鲁迅 的, 人倒霉了, 陷入了生命的困 境, 充满了困惑, 甚至感到绝望, 这 时 就 接 近 鲁 迅 了 。”换 一 个 角 度 说 , 当 你 对 既 成 观 念 、思 维 、语 言 表达方式, 深信不疑, 或者成了习 惯, 即使读鲁迅作品, 也会觉得别 扭, 本能地要批判他, 拒绝他; 但 当你对自己听惯了的话, 习惯了 的常规、常态、定 论 , 产 生 不 满 , 有 了怀疑, 有了打破既定秩序, 冲出 几乎命定的环境, 突破自己的内 心欲求, 那么, 你对鲁迅那些特别 的 思 想 、表 达 , 就 会 感 到 亲 切 , 就 能够从他那里得到启发。这就是 鲁迅对我们的意义: 他是另一种
今天,我们为什么依然需要鲁迅?
今天,我们为什么依然需要鲁迅?导语:7月初,研究了五十年鲁迅的钱理群出版了新书《鲁迅与当代中国》,这本书里不仅集结了他多年的研究成果,还解答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对于当今中国,鲁迅的意义到底是什么?鲁迅是谁?课本上写,伟大的文学家、革命家、思想家。
钱理群教授不喜欢:“这样的鲁迅可敬,却不可亲不可爱。
我们学生就是被这‘三家’吓到了。
”电影《鲁迅》里,濮存昕演的鲁迅可亲可爱,是好儿子、好父亲、好朋友。
钱理群不满足,“花这么大力气拍电影,仅仅为了说:鲁迅是个‘三好’公民?”他觉得,鲁迅“不是神,是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但他又是个特别稀有的人。
因此我们才需要他”。
在北京大学说起钱理群,第一反应是那个“讲鲁迅的”,第二反应是那个曾经痛批大学正在培养“精致利己主义者”的教授。
钱理群教授年近八旬,一生研究鲁迅,出版8本讲鲁迅的论著,编纂过鲁迅作品全编。
7月初,他出版新书《鲁迅与当代中国》,集结了十余年研究成果。
五十年里,他对鲁迅的研究往“民族脊梁”上一点点添加肌理和血肉:从60年代拥有“硬骨头”的圣人,到80年代的彷徨矛盾,到现在这个想尽一切让国人“幸福地生活、合理地做人”的知识分子。
演讲时,钱理群总将鲁迅与英国的莎士比亚、俄国的托尔斯泰、德国的歌德连起来说,他说每个国家都有一个作家,“应该从小读他的作品,读一辈子,精神上就有了底。
” 7月8日,他为新书在北大附近的三联书店做讲座,这天讲座的题目是:“今天,我们为什么需要鲁迅?”小学四年级,钱理群乱翻哥哥抽屉,找到一本“文选”。
里面有一篇《腊叶》,是一个叫“鲁迅”的人写的。
鲁迅写的“腊叶”钱理群没看懂,但又觉得“非常美,又非常奇,更怪,甚至觉得恐怖”,这种被文字唤起的“莫名的感觉”,他在晚年管这叫“第一次和鲁迅相遇”。
第一次和鲁迅相遇时,钱理群并不知道生命到了岔路口。
那是1949年,父母就去台湾还是留大陆产生分歧。
父亲是一名国民党高官,打算带全家飞往台湾;而母亲想先“留下来看一看”,于是派父亲先探探路,母子留在了南京武夷路的大宅里。
我们今天为什么要读鲁迅?
我们今天为什么要读鲁迅?上海鲁迅纪念馆副馆长王锡荣眼下已是21世纪,鲁迅也谢世70多年了,为什么还要去读70多年前的鲁迅?我们已经读了他几十年,难道还没有读够?鲁迅真的值得我们无止境地阅读吗?不是有人说,鲁迅没有长篇小说,作为作家他“戳不住”吗?不是还有人说鲁迅的文字半文不白,读起来疙疙瘩瘩,文理不通吗?还有人指出鲁迅爱骂人,尖酸刻薄,对冤家“一个都不宽恕”,缺乏和谐精神,甚至提出“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吗?又有人指出鲁迅对中医、京剧有偏见,说鲁迅受了苏联的骗,因而替苏联鼓吹,说鲁迅是毛泽东捧起来的,而之所以捧鲁迅,全是为了政治斗争需要。
某愤青甚至说,我们花了两千年才推倒一个孔子,难道还要再花两千年推倒一个鲁迅吗?对鲁迅的非议多了。
反正如今是破除偶像的时代,又是造星时代,破了精神偶像,造了娱乐明星。
鲁迅在当下,也几乎成了娱乐明星。
不论正面负面,不管是非曲直,只要吸引眼球。
许多人不是炒鲁迅,而是借鲁迅炒自己。
循此逻辑,诸般高论出现也就不奇怪了。
确实,今天网络文化铺天盖地,信息爆炸,五花八门的稀奇物事充斥眼帘,慢条斯理的传统阅读早已过时。
但是,我们究竟应该读什么书?除了调节神经的快餐文化、随看随扔的速朽文字,究竟还有没有值得我们沐手敛衽、诚心捧读的书?问题在于书有无阅读价值,究竟以什么来衡量?我想至少要有两点:一曰思想价值,二曰文学价值。
书是否值得永久读,也只要两点:永久的思想价值和永久的文学价值。
孔子已经死了2000多年,还在被人读得津津有味。
从孔子到鲁迅之间,无数曾经时髦的人们被历史淹没了,鲁迅之后无数人也已经或将要被历史所淹没,而鲁迅文章仍然为无数人所爱读。
为什么?因为他有深刻的思想和隽永的文笔。
鲁迅对人性的逼视,对人类灵魂的拷问,让每个读者坐不住。
当别的思想家在意识形态层面苦苦思索时,鲁迅的目光却审视着比意识形态更深一层的文化人类学意义上的民族性。
鲁迅的深刻,力透纸背,入木三分;鲁迅的文采,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连敌人都不得不暗暗折服。
我们为什么要学鲁迅的文章
我们为什么要学鲁迅的文章孙述刚这是我的一个学生曾经问我的一个问题。
他说:“老师,为什么我们的语文书里有那么多鲁迅的文章?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每一册语文书里都有。
我们为什么非要学鲁迅的文章?他的文章真的那么好吗?”我是这么回答他的:“因为我们需要。
那个人的文章代表了一种健全的心智、清醒的头脑、无与伦比的勇气和责任感,这恰恰是我们这个民族正在逐渐缺失的东西。
”大学时候读文学史,看到周氏二兄弟的作品,会觉得真是造化弄人。
同胞两兄弟,风格迥异:一个像火,一个像水;一个热烈,一个平和;一个思想锐利语言犀利,一个感觉灵敏情趣盎然。
一如他们自己擅长的文体:如果说鲁迅的杂文是刀剑,那周作人的小品文就是茶茗。
读了鲁迅的文章让人义愤填膺,读了周作人的文章却让人心气平和。
论文学方面的成就,这两个人是难分伯仲的。
所以要谈文字语言方面的学习和积累,我以为这两个人的文章都可以读。
你自己喜欢周作人,ok,你可以沏一壶茶,听一段小曲,和时下风雅的骚客们一起,在个人的世界里自怜自惜一下。
这种情调,这种风雅,是很容易引起追求生活品味的小资们的共鸣的。
时下很多人褒周作人而贬鲁迅,多是这个原因。
但是谈到教育,谈到文学作品的社会价值,特别是对人心智的启迪和对国家民族未来的关注,我很为我们的教材编著者舍周作人而选鲁迅感到庆幸。
这是建立在对两种截然不同人格的甄别基础上的抉择。
周作人作品的个人情绪,加上他那一段并不很光彩的经历,和鲁迅的为国为民大声疾呼比起来,云泥立判。
这不仅体现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在当今,更是如此。
鲁迅的文章多的是辛辣的语言,让很多人看了如鲠在喉很不舒服,所以他的文学创作的过程也就是和时代斗争的过程,这在那个年代,只有一丁半点的作家的良知是很难做到的,更多的时候需要把生死置之度外。
鲁迅能够因病逝世而不是死在屠刀之下,他的作品能够印刷出版流传下来,实在是我们民族之幸。
说到这,我们就应该明确一个问题:我们在鲁迅的文章里到底应该学什么?老师在课堂上应该教授什么?引导学生关注什么?你要跟学生讲“绍介”其实就是“介绍”?“我底祖国”其实就是“我的祖国”?我想,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大多数常用字词的基础上,再拿鲁迅的文章来作字词知识积累的工作实在是暴殄天物,语文教到这地步,不如回家卖红薯。
为什么今天我们还需要鲁迅(下)
经 验 ,有一定的人生历练。现在的大学生可能不能喜欢鲁 迅 的 作 品 ,也 可 以 理 解 ,这跟 年 龄 有 关系 ,沉下心来慢慢
首 先 人 要 健 康 . 健 全 ,应 该 尊重 个 性 的 发展 ,应该 把人类的创造力张扬出来。1907年 ,他就已经提出
接近就好了。
V
接 下 来 讲 一 下 鲁 迅 “骂 人 " 的 问 题 。我们很不满意鲁
他 自 己 是不 去 的 ,他也不知道那个地方怎么样。所以鲁迅
执 着 地 批 判 国 民 性 呢 ?这 跟 他 对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 中
不 是 给 十 七 八 岁 的 少 年 男 女 写 的 ,读 鲁 迅 要 有 一 定 的 生 活
国现实深刻的认识有关。 1907年 ,他 写 过 一 篇 文 章 ,一 个 国 家 要 厉 害 ,
鲁迅批判国民劣根性却带着悲悯和无奈
鲁 迅 是 深 刻 的 ,但 鲁 迅 不 是 居 高 临 下 ,他 是 带 着 自 己 的 生 命 体 验 ,有一种悲悯和无 奈 。读钱钟书的书,就看着好笑,很难感受,为什么?因为他缺少鲁迅式的悲悯,《围城》
W :.
2018.04期 青 春 期 健 康 .indd 72
得我们关注?鲁迅年轻时就对中国文化的转型有很多的思 考 ,青 年 的 鲁 迅 ,并 不 想 当文 学 家 ,最 早 想 当 水 手 ,后来
很 沉 重 ,很 难 受 ,有 一 种 沉 重 . 悲 哀 的 东 西 老 是 缠
他给很多画过像,譬 如 说 梁 实 秋 “资本家的乏走狗” 鲁迅
常 说类似的话,他 写 的文 章如 一 箭直 入大 海 ,射一
还 骂 “媚 态 的 猫 " “洋 场 恶 少 革 命 小 贩 ” 喜欢给人起个
【高考作文】“树人”需要鲁迅
【高考作文】“树人”需要鲁迅----3c871598-6e99-11ec-9386-7cb59b590d7d在当下,中学生有三怕,怕奥数、怕英文、怕鲁迅。
对于前两者,我倒心有戚戚焉;对于后者,我不仅不怕,反而喜欢。
今天的中国中学生面临着进入高等教育的巨大压力。
奥数和英语是两个特别的东西。
他们可以帮助中学生走上接受高等教育的捷径。
中学生总是害怕学习不好,得不到高分。
然而,无论语文科目如何测试,分数都不能高或低(这是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的“共识”)。
而且,鲁迅在语文课程中更是罕见,就像蜀道一样,因此,大多数学生“坐起来叹气”。
先生的文章博大精深甚至晦涩难懂,确实并不浅显。
但这能成为我们怕的理由吗?纵观先秦诸子散文、唐宋诗词、明清小说,又有哪一个是既浅显的?对于精华,唯有一字一句仔细琢磨,方得真滋味。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当生活安逸了,人就被生活所累了。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字字珠玑,意味深长,发人深省,难道都让红尘掩盖了它们?世事沧桑,但思想自古不变。
“鲁迅”这个名词就其本质,已经不再是周树人的笔名,也不是一代文豪的代称,而是正义力量的象征。
试看当今社会,孔乙己化身为教授,不是“窃书”,而是“抄书”;阿q复活了,在网络炫富炫阔;祥林嫂复活了,在底层呻吟;乏走狗复活了,披着专家学者的镀金外衣,依然向着穷人狂吠;闰土复活了,失学打工,没有了美丽的家园……谁怕鲁迅?只有孔乙己、乏走狗、鲁四老爷之流。
中学生不应该害怕鲁迅。
他们应该面对社会现实,而不仅仅是沉迷于书本。
脱离社会的书本知识永远无法为中国的进步做出贡献!如果中学生只被奥数、英文统治头脑,只为分数而学,到头来,思想必定是一片废墟。
急功近利的学习只能损毁我们的未来,未来中国一定需要思想深邃的学者。
怕鲁迅,就必定不能“树人”。
“人”树不起来,地平线上就不会升起复兴崛起的希望晨曦!。
【课外阅读】今天为什么仍然需要鲁迅?
【课外阅读】今天为什么仍然需要鲁迅?鲁迅作品进入中学教材,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
中华书局1923年版沈一星编新中学教科书《初级国语读本》选入小说《故乡》,迄今收入中学教材的鲁迅各类作品不下于30篇,台湾、香港地区的教材中也选收篇数不等的鲁迅作品。
1936年逝世的鲁迅渐行渐远,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学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为什么鲁迅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地位仍然如此牵动人的神经呢?这并非依靠哪一种外在力量,而是来源于鲁迅自身的魅力和中学生成长的需求。
中学阶段,伴随着身体的发育,中学生心智也处于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急需思想、感情、知识、能力等方面的丰富营养。
因而,中学语文教材在选材上通常注重的是:叙述历史切近真实,品味人生彰显人道,评人论事符合逻辑,生活趣味追求雅正,文章富有艺术价值。
而鲁迅作品恰恰堪当此任。
曾有一个时期,整个社会都绷紧了斗争之弦,受此影响,教材的选择偏重于火药味十足的作品,而实际上,鲁迅的许多作品洋溢着人道与人情的温馨。
有些杂文纯属论战的产物,出于一时激愤,后来不大经得起推敲,但更有多篇犀利思想与醇厚艺术水乳交融的佳作。
鲁迅的作品,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从中可以认识清末至20世纪30年代的社会场景、文化氛围与人物性格,而且至今仍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现实生活中,还有多少麻木与盲动相交织的阿Q影像在晃动,还有多少无聊而冷漠的围观在复现,还有多少涓生在悔恨中度日,甚至《白光》里为科考落第而发狂坠湖的悲剧也未绝迹。
鲁迅作品富于创造性,小说、杂文、散文、散文诗等,其丰富而深邃的意义常常蕴涵在奇异而精致的艺术形式之中。
从美学风格来看,有轻快戏谑的诙谐,有冷峻峭拔的幽默,有辛辣犀利的讥刺,有机智俏皮的反讽,有沉痛抑郁的悲剧;从感情色调来看,有的苍凉阴郁如同一幅高原冬日图,有的幽雅婉转好似一支江南小夜曲,有的跌宕顿挫仿佛荒山野路,有的气势汹涌恰似暴风骤雨。
由于环境所迫,难于直说,有些篇章文字较为晦涩;心境的幽曲深邃,愈增表现的含蓄曲折;加之鲁迅所处的时代,正值白话文学取代文言文学在文学殿堂升帐挂帅的转折期,新文学一两代作家的作品中,都或多或少地留有文白夹杂的痕迹,鲁迅也不例外,这些确实给现在的中学生阅读带来了一定的障碍,但只要对此有所认识,突破障碍并非难事,而一旦进入其中,自会感受到其不尽的韵味。
《鲁迅小说全集》:为什么今天我们依然需要读鲁迅?
《鲁迅小说全集》:为什么今天我们依然需要读鲁迅?文/宝木笑2010年代进入最后一个月,某公众号写了一篇《贪财的鲁迅》,作者将鲁迅描述成一个唯利是图的商人,说鲁迅“凭借过人的商业天赋,在文字变现上实现了利益最大化”、“殊不知离开了独立的经济来源,鲁迅的骨头还能硬多久”,在文章结尾作者又卖起了理财课……这件事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广大网友特别是年轻人并没有像此文作者估计的那样——被他的“妙论”倾倒,自然也没有买他的理财课。
相反,无数人在力挺鲁迅,大家站出来说话的那份愤怒,在默默传达着一个信息:即使在商业化发达的今天,一个民族的精神底线依然是不可触碰的。
那位身体瘦削,皮肤黄里带白,脸色憔悴如大病初愈,留着隶书“一”字须,头发仿佛根根直立的先生,其实早已成为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底线之一。
这位19世纪的80后,当年也像我们一般“跨世纪”,然而他却遭遇到近代中国最艰难和困苦的时代,在无数愤懑和压抑的夜晚,他毅然弃医从文,走向了那条普罗米修斯之路。
那位原名周树人、曾经游学东瀛的绍兴青年,环顾四周如铁的暮色,在蓦然发现自己已然“奔四”的时候,于人生最困顿迷茫的时刻,愤然开始写作一篇叫做《狂人日记》的小说,并启用了自己的新笔名——鲁迅。
鲁迅先生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一生写作600余万字,其中著作500万字,辑校和书信100万字,我们在语文课上已经学习了其中不少名篇。
鲁迅先生的杂文犀利异常,几乎独步当时文坛,散文、文学批评、文学史研究、翻译和古籍校勘等都造诣颇深。
其小说虽然没有长篇,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均达到了中国近现代文学史的质量顶峰。
今天我们主要以《鲁迅小说全集》为例,从鲁迅先生的小说入手,去思索为何鲁迅先生凭33个中短篇便在文学史上不朽,《狂人日记》《阿Q正传》《药》《故乡》《社戏》等名篇,为何最终成为我们这个民族文学基因和精神重构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鲁迅是怎么把近代中国人写透的?记得上大学的时候,有一个学期我们的中国现当代只学了一位作家,那就是鲁迅。
为什么要学习鲁迅先生的文章作文
为什么要学习鲁迅先生的文章作文为什么要学习鲁迅先生的文章作文篇一一张瘦瘦的脸庞,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短短的头发直竖着,浓浓的胡须成了一个书法中的“一”字。
他,就是鲁迅。
鲁迅是我国的大文豪、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想到他那方方的头与扁扁的鼻子,就难免想问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他的鼻子那么扁?他的头那么方?关于他的外貌问题,好像没什么理由可以说的。
记得一本书里,鲁迅这么说过:“你看见周围的黑洞洞的一片吗?就是因为我经常碰壁,所以我的鼻子也扁了”。
这句话似乎就是专门为我们解答这个问题的。
经过后来反复思考、仔细理解,才知道他是在斥责这社会的黑暗,也说明了他到处遭受迫害的窘境。
这时,我就会想起“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句话,它让我仿佛看到鲁迅在黑暗的旧社会里生活,却不屈服,和反派战斗、抗争,以思想作剑,以笔为枪,划破漫漫的长夜,挑出了些许亮点。
鲁迅,他从不浪费时间,别人都说他是天才,但他却说:“哪有天才,我是把别人用来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了”。
他还说,“节约时间,就等于延长了一个人的生命“。
他工作起来,从来不知道劳累、疲倦,常常夜里不睡觉,一直写文章到天亮。
他认为,靠在轮椅上看书,就是很好的休息了。
之所以鲁迅先生这样珍惜时间,是因为他觉得时间是等于生命的。
不珍惜时间,就等于不珍惜生命。
就算是在逝世前不久,都抓紧时间,努力工作,同敌人做最后的战斗。
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也没有浪费过一点时间,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精神。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愿意挤,总还是有的。
时间对于任何人都是公正的,有志气的人善于去挣、去挤,他就有;蠢人、懒人不去挣、不去挤,他就没有。
而鲁迅先生正是善于挤时间,才是时间的支配者。
这就是我眼中的鲁迅先生,他教会了我做人的道理,教会我要珍惜时间。
他虽然逝去了,但他永远活在我心中。
为什么要学习鲁迅先生的文章作文篇二这学期,我们语文课本有一个单元是专门写鲁迅的。
有的课文是他写的,有的是写他的课文,在课后我又搜集了有关鲁迅的资料,鲁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高考语文作文关于鲁迅先生素材
高考语文作文关于鲁迅先生素材
《写给高考的你们:鲁迅素材就在身边》
嘿,同学们呀,要说说高考语文作文和鲁迅先生素材,我可太有话说啦!你们知道不,我有次去逛一个旧书店,哇塞,那里面满满当当都是书呀。
我就在那一排排书架中间穿梭,突然就看到了鲁迅先生的书。
那书脊上鲁迅两个字一下子就吸引了我的目光。
我小心翼翼地把那本书拿下来,哎呦喂,那感觉就像发现了宝贝一样。
我翻开书,看着鲁迅先生那些犀利的文字,就好像听到他在大声地批判着那个时代的种种不好。
那些文字呀,就像一把把小刀子,直戳人心呢。
我就那么捧着书,站在那里看了好久好久,周围的人走来走去我都没在意。
我忽然就想到,要是在高考作文里用上鲁迅先生的这些话,那得多牛呀!比如他说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多有气势呀,可以用来写那些敢于坚持真理、不随波逐流的人。
还有他对国民性的深刻洞察,那简直就是写议论文的绝佳素材呀。
哎呀呀,那次在旧书店的经历我真的一直都记得呢,感觉鲁迅先生就像一个藏在书里的智者,随时等着我们去发现他的智慧。
所以呀,高考的你们
别愁,好好看看鲁迅先生的作品,那些素材绝对能让你们的作文变得精彩起来哟!加油吧,同学们!希望你们在高考的战场上,能像鲁迅先生一样,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写出让人大赞的好作文!
嘿嘿,就是这么回事啦!你们觉得我说得有没有道理呀!。
为什么要学习鲁迅先生的文章作文
为什么要学习鲁迅先生的文章作文为什么要学习鲁迅先生的文章作文篇一“踏踏踏”我听到了走路的声音,声音有些沉重。
还未睁开眼睛,我便闻到了满屋子的书香味,等我睁开眼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站在一个图书馆里。
我环视了一下四周,才发现这图书馆有独特的地方。
这个图书馆很老旧,在现代好像都已经不存在了。
当我在图书馆走了一圈,我才看到一个很熟悉的背影,又高又瘦,头发竖起,这不是鲁迅先生吗?他穿着一身灰黑的长衣衫。
虽然身子那么的消瘦,可是不管我怎么看,都感觉他站得很直,不像是那么容易就被风雨吹垮的人。
他的背影就像一颗高大的大树,让我看着顿时激动了起来。
鲁迅先生,我竟然会遇到鲁迅先生,不过突然想起来,鲁迅先生怎么可能在现代呢?我也不管其他的事情了,直接就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了鲁迅先生的背后,我小声地开口:“鲁迅先生,是您吗?”他好像听到了我的话,顿时回过头来,我看到他满脸的皱纹,还有那微微翘起的胡子。
他好奇地问我:“你是?”我连忙笑着回答道:“我是您的粉丝啊!来请教您一些问题!”鲁迅先生一听,顿时明白了,他让我坐在陈旧的椅子上,和我讲道理了。
我问:“鲁迅先生,您说读书的好处是什么?”鲁迅先生连忙回答我说:“读书可以益脑,益身心,多读书可以掌握很对的知识和道理,在人生的道路中,拥有好的知识,明白是非对错,善恶之分,就不会走弯路!”我听了鲁迅先生说的话,顿时明白了读书的好处,还有重要性,原来读书这么重要的啊!“可是,鲁迅先生,我要怎么才能喜欢学习和读书呢?”我又开口询问,只听他向我解释:“只要把读书当做一门爱好,而不是一种任务,不要把学习看成是一件十分难以办到的事情,这样学习读书就容易多了!”我一听,顿时恍然大悟,原来如此啊!正当时,我从鲁迅先生那学会了好多的知识,不愧是鲁迅先生啊!博大精深的解释。
我谢过了鲁迅先生,他便拿着一本书走出了图书馆。
我看着他消失不见的身影,顿时也醒了过来。
当我睁开眼的时候,已经不是在图书馆里了,而是趴在我的书桌上。
高考作文素材鲁迅简短范文
高考作文素材鲁迅简短范文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启蒙家。
他的作品往往揭示出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对于中国社会的变革和进步起到了巨大的影响。
以下是一篇关于鲁迅的简短作文素材:鲁迅,原名周树人,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和思想家。
他的出现,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思潮,他的作品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也唤起了许多人的意识。
鲁迅的思想触及到了中国社会的痛处,他通过作品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
他的小说《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作品,通过对社会现象和人物形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封建社会和旧文化的批判和讽刺。
他指出,中国社会的腐败和倒退不仅来自外部的侵略和压迫,更重要的是来自内部的惰性和软弱。
他呼吁人们要勇敢地面对现实,要自觉地去改变自己。
鲁迅的作品不仅具有思想上的启发,也具备了文学上的独特魅力。
他的散文饱含着浓厚的人文关怀和对人性的反思,用简练的文字描绘出了一个个生动的形象。
他的小说则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犀利的观察力成为了中国现代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积极的社会价值,对于推动中国文学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鲁迅的思想和作品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文学领域,他的思想对于中国社会的变革和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他坚信人的改造不仅仅是物质的改造,更重要的是精神的改造。
他提倡独立思考,尊重知识和科学,呼吁广大人民勇于面对现实,勇于改变自己。
他的理念为中国社会的进步提供了思想的支持和精神的力量。
总之,鲁迅是一位伟大的作家和思想家,他的作品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为中国社会的变革和进步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他的思想和作品不仅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也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我们应当继续读鲁迅的作品,思考其中的道理,并在自己的实践中践行他的思想,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力量。
为什么今天我们还需要鲁迅
为什么今天我们还需要鲁迅主题:为什么今天我们还需要鲁迅主讲:温儒敏时间:2012年5月17日晚主办:北大研究生院“才斋讲堂”编辑:陈芳温儒敏,1946年生,籍贯广东紫金。
现任北大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
国家级精品课“中国现代文学”主持人,教育部授予国家级“教学名师”。
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理论、比较文学和语文教育的研究与教学。
主要著作有《新文学现实主义的流变》(1987)、《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1993)、《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合著,1998)、《中国现代当文学专题研究》(合著,2002)、《文学史的视野》(2003)、《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2005)等。
精彩摘要:1、鲁迅的地位鲁迅是有超越性的思想家,尽管去世几十年,但他当年所思考、所焦虑的问题,到今天恐怕还是新鲜的。
近百年来,有那么多知识分子,但对中国文化了解最深入的,鲁迅可能是第一人,是鲁迅发现了中国和中国人。
中国人还要发现?是要发现的。
鲁迅的眼光不一样,他发现了中国和中国人,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形成的一些问题、弊病,现在还大量存在于社会中。
鲁迅的出现是个艺术,鲁迅是我们民族精神普遍溃败时的中流砥柱。
鲁迅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克尔凯郭尔、帕斯捷尔纳克、布罗斯基这些思想家,是同一水准的。
把中国的病根看出来了,这是鲁迅的伟大。
2、鲁迅的批判鲁迅对人性的了解也是最深的,很敏锐,有时候会觉得他批判性太强,说话很难听,甚至有点过,但有一条,读鲁迅能让我们读懂中国,知人论世,了解国情,了解国民。
如果保留点历史感,放在特定的语境来讨论,就会发现鲁迅虽然很偏激、很尖锐,但还是有的放矢,而且只有鲁迅这样,才能更一针见血,深入骨子,打到痛处。
鲁迅永远在严厉批评中国传统文化的弊病,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里充满了麻木人心的“僵尸的乐观”,他是很反感的。
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不尊重人的,中国文化最大的弊病是对人的压抑,对个性、对生命、对创造力的压抑,所以要猛烈地攻打,要冲破这种传统束缚。
《呐喊》:2020年了,为什么我们还要读鲁迅?
《呐喊》:2020年了,为什么我们还要读鲁迅?前不久在贴吧里曾看到过一个问题:鲁迅写过哪些长篇小说?乍一看,突然没反应过来,一下子居然想不到答案,于是去百度了一下,答案是鲁迅从未写过长篇小说。
恍然大悟,当年上学的时候对于鲁迅先生的生平和作品背的滚瓜烂熟,记忆中确实没有提到长篇小说,只是经年不学语文,大多都开始忘记了。
得到答案之后又让我吃了一惊。
评价一位作家的成就,绝大多数时候都是以长篇小说的水准为标杆,但鲁迅先生作为近代中国文学成就最高之人,居然没有一部长篇小说支撑,更重要的是这并不会让人怀疑先生的成就与地位,如此实力,难怪先生之后,至今难以有人超越。
同时,鲁迅先生留下的诸多经典,在今天也让无数读者受益,最近看完了《呐喊》这本小说集,当初语文课上曾零散地阅读过几篇书里的小说,到现在基本也不留什么印象了,但有些情节却是忘不了的,这次重读,又有了不一样的感觉。
01.铁屋里的呐喊不得不说,《呐喊》这本书确实有些难读,书里写的情境距今已经差不多过了百年,读的时候很难产生身临其境的代入感,因此总觉得有种雾里看花的错觉。
因此看完书之后,又去特意了解了一下这本书。
细查之下,居然发现了一丝巧合,《呐喊》这本小说集在1923年8月3日出版,倒是与当下的日子吻合。
作为鲁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读起来毫无青涩之感,里面共包括一篇自序以及十四篇小说。
其中《孔乙己》、《故乡》、《社戏》是当年语文课上便学过的,但这次再读,感觉全然不同,或许是因为没有了考试的顾虑,读起来更加随心所欲,可收获反倒更多,也更加喜欢。
而《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虽没学过,但在老师的推荐下也曾读过一回,只是当时没读懂,现在似乎依旧存在很多困惑,不过正好,多了一个再看一遍的理由。
另外书里面也有一些比较小众的短篇小说,比如《明天》、《白光》,老实说也没怎么看懂,好在也不心急,多品几遍,其义自现。
这次看书最大的收获之一,反倒是在书的自序。
在自序里,先生说了写这本书的缘由——一场关于“铁屋子”的谈话:“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
【高考作文】“树人”需要鲁迅
【高考作文】“树人”需要鲁迅鲁迅是中国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和人类命运的沉重。
他的思想和艺术一致,对中国文化、社会和民族意识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从革命斗争到现代文化建设,鲁迅的作品和精神一直影响着后人。
今天,我们提出“树人需要鲁迅”的主题,就是要重温鲁迅精神,振兴我们的中华文化,为建设一个更美好的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首先,鲁迅是一位独立自主的思想家。
他的思想不受任何政治、宗教、经济及家庭的影响,他的思想完全源于对真理的追求。
在当时中国的封闭和保守的社会环境中,鲁迅坚定地拥护新思想,为中国的民主、科学和文化现代化奠定了思想基础。
这种独立自主的思想意识,给我们树立起强烈的做人的信念和坚定的信仰,让我们们在面对外部环境的压力时,能够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主见性,不失自己的人格尊严。
其次,鲁迅是一位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者。
他的作品中充满着深深的爱国主义情怀,他对中国的历史、文化、现实以及人民的命运都十分关心。
他直面中国的矛盾和问题,揭示中国社会的丑陋和黑暗,用笔杆划破人们迷雾般的想象,启人追求真理、改革与进步的信念。
他的作品,使人们意识到中国需要改革和进步,需要拿出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在实践中实现自己的理想。
最后,鲁迅是一位独具匠心的文学家。
他的作品深受人们喜爱,其风格独特、深刻、传神。
通过深刻的小说与随笔,鲁迅在文学上创造性地表现出革命的人民形象,展示出对生命存在的深沉的关注。
他的作品表现了对真实、美好、理性的追求,对现实社会的探究和对个人命运的抒发。
可以说,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和代表,其影响在文学创作上持久影响人们。
总之,鲁迅身上有许多可以给我们树人带来的启示。
通过学习鲁迅的思想和精神,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主见性,用坚定的爱国主义情怀,实践改革与进步、为中国的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高考作文】“树人”需要鲁迅
【高考作文】“树人”需要鲁迅鲁迅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的作品不仅在文学领域有着深刻的影响,同时他也是一位极具社会责任感和批判精神的作家。
他不仅深情挽救了人类道德的沦丧,还为我们揭示了这个世界的真相。
我们作为“树人”,需要鲁迅。
鲁迅的作品,像一柄锋利的利刃,砍破了那层被我们遮掩的世界表面。
鲁迅笔下的人物,要么是受苦受难的弱者,要么是面目可憎的恶人。
鲁迅用他的文字,拍打着我们的内心,让我们看到了这个世界所存在的不公正和黑暗。
只有这种独特的洞察力,才能够拨开泥沙见金,找到真正与生俱来的人道精神。
鲁迅批判的目标不仅仅是社会上的弊病和问题,更是人们的思想观念。
鲁迅曾经说过“我们没有一种盔甲能够保护我们免受受一向以各种化学物品的名义进入我们嘴巴、鼻子、耳朵、皮肤的毒害”。
鲁迅深刻地认识到人类精神上的危机,时刻提醒我们要保持警惕,拒绝虚伪和假面具。
鲁迅的作品注重个体意识的塑造,在他的笔下,个体意识不仅是独立的,还是充满力量和潜力的。
鲁迅的知识结构不仅来源于人文学科,还朝向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方面。
鲁迅追求科技与社会关系的高度融合,也为我们留下了生动的启示:科技并非简单单纯的物质生产力,它还可以开发和涵盖人们各方面的精神需求。
这样的精神世界,让我们成为一种理解社会、关注他人的“树人”。
鲁迅的大量作品具有批判精神、个性塑造、思想深刻等优良特质。
他的作品带给我们的启示,不仅仅是在道德和性格上,更在社会和文化方面,让我们珍惜希望和批判精神,用更加坚实的人文关怀在世界上不断推陈出新。
我们需要“树人”,在独立思考和自由选择的基础上,去接受和借鉴这些优秀的特质,走向未来的光明。
鲁迅,一个寂寞而奋进的人,他的为人和作品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
无论是在写作还是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都需要像他一样追求真理,坚定批判精神,用深沉的文学意义和高度的责任感来影响他人,成为自己最好的“树人”。
当代需要鲁迅的议论文
当代需要鲁迅的议论文当代需要鲁迅的议论文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鲁迅对现代的影响。
当代需要鲁迅的议论文范文一:我一直相信,无论长夜漫漫,无论前路迢迢,总有那么一双眼睛,能穿透历史的阴霾,看尽沧桑流转,看透世态炎凉,一如锋利的长剑,刺破浮云鄂未残。
迅者,从走卂声,疾也。
先生的一生,如他的笔名,满是飞越与奔跑,奔向他进取、正直、从容的眼所憧憬的前方。
尽管时光如梭,曾经的景象已不可察,我亦能从残存的光影中,得窥其眉目英朗,即使相隔百年,自让人心生敬意。
“不满足是向上的齿轮”照片中先生的眼总是各向上看的。
上眼眶曲成下压的弧线,仿佛满弦之弓,蓄势待发,顶着不断上挑的眼珠,别有一股逼人的英气。
这样的人,别人说他不懂人生,把眼光放在脚下,求个安逸,保全己身,便已足够。
我想,先生即使“懂”,大约也是不屑的。
“不满足”造就了他的不平凡。
从路矿学堂到仙台学医,从受尽歧视的华人到以文为戈,一往无前的战士,他一步一步前行,走出世上本无的新路。
原来,他的眼是窄小的,容不得太多,容不得自身的'学术不精,容不得世道的黑暗阴沉。
他不满足,于是试图改变,所以他总目视上方。
或许也只有深邃浩瀚的苍穹,才堪与之对话吧。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睫毛上扬,眼神中满怀着期待,先生似乎有许多要倾诉。
统治者的屠刃和燃尽思想的烈火,产生了无数的病态麻木、自甘为奴、逆来顺受的眼。
然而他们永远不明白,什么都可以被洗尽,只有大脑不能,思想是凤凰,是焚烧不尽的野草,没有什么力量可以消灭。
怒目圆睁,满怀愤慨和怜悯地看着眼前悲哀的世界,那眼神足以让任何阴险和野心勃勃的人心怯胆寒。
是的,无须沉默,伴随着那“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眼神而来的,是《彷徨》、《呐喊》、《华盖集》……我终于明白先生眼中的期待,就让他在愤怒中嘶吼,去振醒人心吧!“当我成尘时,你会见我的微笑”岁月总是无情的。
《140多岁的鲁迅,为什么今天的青年还在读》读后感400字
《140多岁的鲁迅,为什么今天的青年还在
读》读后感400字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感鲁迅先生的影响力跨越了时空,依然强烈地影响着当代青年。
鲁迅不仅是一个文学家,更是一个思想家、革命家。
他的文字虽然写于一个多世纪前,但其中所蕴含的深刻思考和人性洞察,至今仍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在当今社会,许多青年面临着种种困惑和挑战,而鲁迅的作品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和思考方式。
通过阅读鲁迅,青年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社会和人性的复杂性,从而更好地应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鲁迅的作品还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他通过文字揭示社会的弊端和人性的弱点,激发青年的反思和行动。
这种精神对于当今社会的青年来说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激励他们积极投身社会建设,为国家的繁荣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高考冲刺作文素材今天,我们为什么依然需要读鲁迅?近二十年来,鲁迅研究的娱乐化、边缘化及矮化鲁迅等现象甚嚣尘上。
不可否认,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对鲁迅的研究评价也会呈现多元化趋势。
学术界和民间对鲁迅品格和思想进行质疑的声音不时出现,这正是社会高度发展进步的结果。
质疑和批判并不是终极目的,当下最为迫切的是将鲁迅的核心思想与中国社会和文化境遇的现实相关联,并将其作为引导当下中国社会与文化发展和国民性改造的精神资源。
“鲁迅与20世纪中国研究丛书”的问世,把作为现代中国文化巨人和20世纪中国文化符号价值的鲁迅,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阐释。
以八种视角阐释鲁迅(题目凸显文章中心内容,高度概括。
)①既往的鲁迅研究成果中不乏丛书,但是由八部专著构成的“鲁迅与20世纪中国研究丛书”(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8年5月出版)与众不同,其整体性与系统性已经打破了传统的“丛书”观念。
宏大的整体构思、精心的专题选择、细致的文本分析这三方面有机结合,或使该丛书在鲁迅研究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开篇提出“鲁迅与20世纪中国研究丛书”的与众不同。
)②八部专著各自从特定的侧面阐释鲁迅,实质上是一部大书的八个分节。
八部专著是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鲁迅与20世纪中国研究”的结项成果为基础编选而成的。
项目负责人谭桂林教授,实际上是这套丛书的主编,却未挂“主编”之名。
丛书总序《让鲁迅重新回到民族的现实生存中去》为他所作。
总序批评了近二十年来鲁迅研究的娱乐化、边缘化及矮化鲁迅等现象,“这三种现象尽管对鲁迅研究的态度、对鲁迅精神的认知截然不同,但它们有一个倾向却是共同的,这就是从不同的方向把鲁迅这一民族精神的象征同当下民族的生存现实和文化建构疏离开来。
正是针对鲁迅研究中的这三种现象,我们撰写了这一套丛书,目的就在于将鲁迅研究与20世纪中国社会的革命现实和民族命运重新联系起来”。
撰写或主持编写这八部专著的十多位专家,均为中国鲁迅研究界的中坚或新锐,他们将自己近年的部分研究成果纳入了这套丛书。
(介绍丛书的整体架构、编著者、主要内容及编写目的。
)③八部专著,除了《鲁迅与20世纪中外文化交流》这一本以外,书名都是“鲁迅与20世纪中国……”,分别是“国民信仰建构”“民族国家话语”“学术转型”“政治文化”“都市化进程”“传媒发展”“文学教育”等。
这一系列问题展示了丛书策划者的“学术野心”——多维度、整体性地探讨鲁迅与现代中国的关联。
丛书总序说:“鲁迅与中国的都市化进程,与20世纪中国的文学教育,以及鲁迅在20世纪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符号功能与象征意义等,则是本丛书提出的具有创新性的问题。
”丛书对于鲁迅与都市文化、鲁迅与文学教育的研究,确有开拓性。
现代中国的各类转型,均与“乡镇—都市”的二元结构及这种结构的持续变化有关。
鲁迅处在这个结构之中,感受并呈现着这个结构的内在张力与复杂性。
他是在离开作为乡镇的“S城”,沿着“异路”走到南京、东京、仙台、北京、上海这种大都市之后,成长为现代中国乃至东亚的文化巨人。
1935年,他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提出“侨寓文学”问题,就是因为他明确意识到了来自乡镇的现代作家(包括他本人)在那个结构中的位置,而且他当时“侨寓”上海。
“侨寓”这一生存形态意味着位置、身份、思想、情感的流动。
关于“文学教育”问题,《鲁迅与20世纪中国文学教育》一书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
鲁迅的思想曾在很大范围内长期发挥文学教育的功能。
“文学教育”是修辞训练,是价值观培养,是精神熏陶。
尤其是其短篇名作《故乡》进入日本中学国语教科书,表明“文学教育”功能已经国际化。
(论述丛书策划者的编写意图,即多维度、整体性地探讨鲁迅与现代中国的关联。
)④八部专著八种视角、分工明确,但毕竟是针对同一鲁迅、同一现代中国,因此各视角之间存在着深层关联,最终指向相同的问题、相同的主体。
《鲁迅与20世纪中国民族国家话语》和《鲁迅与20世纪中国都市化进程》同样论述了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鲁迅与20世纪中国政治文化》和《鲁迅与20世纪中国文学教育》同样论述了鲁迅的儿童观,而在《鲁迅与20世纪中国传媒发展》中,都市、媒体、政治文化、教育问题则是“四位一体”。
当同一问题被置于多种视角下审视的时候,其内涵的丰富性、复杂性被充分阐释出来。
这套丛书的八部专著,在对各自的对象进行充分阐释的基础上,最终共同呈现出整体性的“鲁迅/20世纪中国”。
在这里,“鲁迅”与“20世纪中国”各自呈现出崭新的形态,二者的同一性、互文性、镜像关系,鲁迅作为现代中国文化巨人、作为20世纪中国文化符号的价值,均得到全面而深刻的阐释。
(论述丛书各视角之间的关联和最终指向。
)⑤对于鲁迅研究来说,这套丛书是新起点。
它的框架是研究鲁迅与20世纪中国的框架,也是梳理鲁迅研究史的框架——多部著作都梳理了所涉领域的鲁迅研究史。
更重要的是,丛书的框架具有开放性,鲁迅研究者们均可通过这个框架重新进入鲁迅的话语体系。
一些概念的内部空间很大,均可重新阐释,为我所用。
(总结丛书的价值和意义。
)【时代警语】这套丛书的八部专著,在对各自的对象进行充分阐释的基础上,最终共同呈现出整体性的“鲁迅/20世纪中国”。
在这里,“鲁迅”与“20世纪中国”各自呈现出崭新的形态,二者的同一性、互文性、镜像关系,鲁迅作为现代中国文化巨人、作为20世纪中国文化符号的价值,均得到全面而深刻的阐释。
【考点精练】一、阅读上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为对鲁迅研究的丛书,八部专著因其在整体构思、专题选择和文本分析方面颇有特点,在鲁迅研究方面有重要的价值。
B.针对近几十年来对鲁迅的娱乐化等现象,项目负责人撰写这套丛书,意在将鲁迅同当下民族的生存现实和文化建构重新联系。
C.文章阐述八部专著书名的相似性,形象地说明了丛书策划者意在向鲁迅研究者多维度、整体性地探讨鲁迅与现代中国的关联。
D.鲁迅短篇作品《故乡》进入日本中学国语教科书,可见鲁迅的思想对日本民众的价值观培养和精神熏陶有很大的功能。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采用举例、对比的论证方法,以突出八部专著的特点以及它和以往对鲁迅研究成果的丛书的不同之处。
B.文章运用总分总的写作结构,先谈八部专著的独特之处,接着就整体和局部两个方面分说,最后再次谈其价值。
C.文章以《鲁迅与20世纪中国文学教育》和《故乡》为例,论证了鲁迅的作品具有很强的文学教育功能。
D.文章③④段从八部专著的八种视角和各视角的同一性两个方面分析,最终得出其既多维又具整体性的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八部专著因其整体性与系统性和传统的“丛书”截然不同,因此在鲁迅研究领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B.基于“乡镇—都市”及这一结构持续变化的经历,鲁迅提出“侨寓文学”的问题,足见其当时思想情感的流动性。
C.八部专著虽视角不同,但都是针对鲁迅和现代中国,各视角间存在着深层关联,使内涵更充分地阐释出来。
D.八部专著使“鲁迅”与“20世纪中国”各自呈现出崭新的形态,进而对鲁迅进行了更加全面而深刻的阐释。
二、读写一体化训练(开放性试题)2015年秋,湖北省高一新生全部使用新课改教材。
其中,语文新教材在篇目上出现了不少新变化。
鲁迅作品明显减少,《药》《为了忘却的纪念》等作品不见了,保留下来的只有《拿来主义》《祝福》和《纪念刘和珍君》3篇,一时引起不少争论:鲁迅的作品真的过时了?删除鲁迅作品对语文教学是喜是忧?鲁迅作品该去还是该留?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300字左右。
从细节中发现鲁迅的文化世界继多年前的《鲁迅的文化视野》《鲁迅与陈西滢》等鲁迅研究专著出版之后,2017年初,阎晶明以他随时随地发掘积蓄研究材料的热情,选编出版了《鲁迅箴言新编》和《鲁迅演讲集》。
这两种冠以“鲁迅智慧书”的选本看着朴素典雅,但又质感硬朗。
8月,阎晶明又出版了一本鲁迅研究著作《鲁迅还在》。
此书的装帧本身就深得我心。
鲁迅这位文化巨人,其人格、精神和文字中散发出的思想,总有一种推动后人思考的力量存在。
同众多鲁迅研究专家一样,阎晶明多年来对鲁迅生平和创作持续考察,深入研究鲁迅的事业、生命和精神。
研究鲁迅,想不随从旧说很难。
由于研究鲁迅的著述汗牛充栋,内容和选题基本上已被前人探索穷尽。
想在鲁迅研究上开发出再多的空间,基本上很难。
然而,阎晶明通过十多年间反复阅读《鲁迅全集》,执着地寻找鲁迅的真性情,用对鲁迅作品的熟知及学术功力,厌弹旧调,缕缕别出机杼地写出鲁迅生活史的系列文章。
收在《鲁迅还在》一书里的学术随笔,即是他独辟蹊径、探索研究鲁迅生活史、思想史和创作史的最新成果。
《鲁迅还在》可探究的研究动向甚多。
我认为,有以下几点格外醒目:首先是撰写本书的主旨。
阎晶明在本书代序《须仰视才见——我的鲁迅阅读心史》一文中说:“莎士比亚研究也可以有很多角度和结论,但是当‘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失去莎士比亚’几乎成为一句谚语的时候,英国人对莎士比亚的讨论就设定了一个前提。
鲁迅之于中国文化比起莎士比亚之于英国文化,价值、意义、重要性或许更高更大,但人们对其认识却难得有一个基本确认的前提。
”能写出伟大作品的鲁迅,必定在性格上与他人有所不同。
所以,从鲁迅的生活史着手,使更多的读者认识鲁迅性格的方方面面,以求出现一句类似英国人对莎士比亚那样伟大无比的谚语于鲁迅,阎晶明的《鲁迅还在》在这方面迈出了重要且引人深思的一步。
读者从其代表性的文章所涉话题即可窥见一斑,如“鲁迅的吸烟史”“鲁迅和他生活的城市”“鲁迅与酒之关系”“鲁迅的疾病史”“鲁迅笔下的鸟兽昆虫”“鲁迅为什么不写故宫”等等。
这些文章并非都从鲁迅的思想和创作切入,但样样都与其思想和创作密切相关。
其次是关于如何认识鲁迅的文字,处处表现出的是时代和人们的“误读”。
鲁迅及其文字是一个旧时代的样品,还是今人仍要仰望的一颗璀璨文星?阎晶明所着眼的是鲁迅活生生的生活空间,是一种“文化场”的凝聚和伦理的抒写。
他清楚地意识到随时可能会发生的“背反”,所以面对每一个具体事件,每一种可能影响到鲁迅思想存在的文化遗产,都在努力坚持“瞬间永恒”的判断态度,力避简单化的私密窥探。
由此,我们就可以理解,《鲁迅还在》何以会对一些似乎已有“定论”的人与事及问题,提出一种与前人截然不同的见解和评价。
例如,萧伯纳当年到上海和谁见了面,与哪些人吃了饭,跟记者谈了些什么,阎晶明埋首在烦琐的历史材料中,对此进行了不厌其烦的考证,最终将这些问题一一化解,写成了一篇“史”“识”兼备、颇具功力的文章《一次“闪访”引发的舆论风暴——鲁迅与萧伯纳》。
再如,阎晶明从鲁迅小说里的各色有孤独感的人物身上,不但认识到鲁迅小说的现代性,而且还挖掘出鲁迅小说是与哲学相关联的“现代文学”,而不简单是“白话文”文学的内在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