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评价
生态环境部门评价标准
生态环境部门评价标准概述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重视,生态环境部门逐渐成为政府机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为了确保生态环境部门的工作顺利开展,评价标准也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本文将探讨生态环境部门评价标准,以期对相关从业者有所帮助。
评价标准内容工作目标1.环境质量改善环境质量改善是生态环境部门的主要目标之一。
因此,评价标准中应当包括评估生态环境部门在环境质量改善方面所取得的成效。
2.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环境设施建设也是生态环境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
评价标准中应该包括生态环境部门在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实施效果。
3.环保普及教育生态环境部门还需要开展环保普及教育,提高公众对环保的认识。
因此,在评价标准中应当包括生态环境部门在环保普及方面的工作情况。
工作流程1.安全监管环保工作涉及到各种危险品和环境风险,生态环境部门需要确保工作安全。
因此,在评价标准中应该包括生态环境部门在安全监管方面的工作情况。
2.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可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和信息共享,因此生态环境部门的评价标准应该包括信息化建设的工作情况。
绩效评估1.财务预算及管理生态环境部门需要不断进行资金投入和收支管理,因此,在评价标准中应该包括生态环境部门在财务预算及管理方面的表现。
2.团队建设生态环境部门要健康稳定地发展,需要保持一支高素质的团队。
在评价标准中应该包括生态环境部门在团队建设方面的表现和成果。
结论通过以上评价标准,我们可以全面了解生态环境部门的运作情况,更好地支持和监督生态环境工作的顺利开展。
同时,我们也应该不断完善和提高评价标准,让其更加科学和精细化,协助生态环境部门更好地履行职责,为建设美丽中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生态环境的监测与评价方法
生态环境的监测与评价方法在当今社会,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因为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都有着直接的影响。
因此,进行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探讨几种常见的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方法。
一、水质监测方法水是人类生活必需品,因此水的质量显得格外重要。
水质的监测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现场测试,包括测量pH值、浑浊度,以及测量温度等参数;另一种是实验室测试,包括测量溶解氧、氨氮、硝酸盐等参数。
这些参数都与水的生态环境息息相关,通过检测这些参数可以了解水体的温度、酸碱度、有机物质含量等信息,从而评价水的质量。
二、空气质量监测方法空气质量对人类的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空气质量的监测也是非常必要的。
现代化城市中,空气中的污染物会直接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
空气质量监测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现场监测,包括对空气质量中的PM2.5、PM10、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进行监测;另一种是通过遥感技术对空气质量进行监测。
通过这些方法的运用,可以对空气中的污染物进行及时的监测与提醒。
三、土壤质量监测方法土壤质量是决定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
但随着化学农药、肥料等化学物质的大量使用,土壤污染问题逐渐加重。
因此,进行土壤质量监测也是非常必要的。
土壤质量监测主要分为现场检测和实验室检测。
现场检测包括对土壤的颜色、质地、含水量、PH值等参数进行测量;实验室检测包括酸碱度、盐分、微量元素、重金属等检测。
通过了解土壤的质量,可以对农业生产进行合理管理,并防止土壤污染对健康的危害。
四、生物多样性评价方法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评价生物多样性的方法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通过对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的种类、数量、分布等信息进行统计来评价生物多样性;第二种是通过对一定范围内的物种进行调查,根据物种的分布情况来评价生物多样性;第三种是通过对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以评价生物多样性。
总之,监测和评价生态环境质量对保障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课件
评价指标
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结构与功 能、土壤质量、水资源、空气质 量、景观美学等。
02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生态调查与监测
生态调查
对项目实施区域内的生态环境现状进 行调查,包括地形地貌、植被覆盖、 动物分布、土壤质量、水资源状况等 。
案例三:采矿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采矿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01
采矿活动可能导致地形改变、土壤污染和水资源破坏等问题。
评价方法
02
通过环境监测、实地调查和生态模型等方法,评估采矿活动对
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案例分析
03
以某露天采矿为例,分析其对土壤质量、水资源和周边生态系
统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生态恢复措施。
生态监测
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及实施后的生态环 境进行监测,包括污染物排放、生态 因子变化等,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潜 在的环境问题。
生态影响预测与评估
生态影响预测
基于生态调查和监测数据,预测项目实施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包括短 期和长期影响。
生态影响评估
对预测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估,确定影响程度和范围,为制定生态补偿和修复方 案提供依据。
公众参与度提高
未来将加强公众参与,提高生 态环境影响评价的透明度和公
信力。
05
结论
总结评价方法与实践经验
评价方法的适用性
评价方法的改进建议
对比不同评价方法的优缺点,分析其 在实际操作中的适用范围和限制条件 。
针对现有评价方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提出改进和完善的建议。
实践经验总结
归纳总结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实践经 验,包括案例分析、技术路线和操作 要点等。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与改善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与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与改善是一个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问题。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对人类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各国都加大了对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与改善工作的重视。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意义与方法、我国当前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措施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一、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意义与方法1.1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意义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因此,进行科学准确地评估和监测生态环境质量是保护人类健康、维护社会稳定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不可或缺的一环。
1.2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多种多样,常用的包括指标法、模型法和综合评价法等。
指标法是根据生态环境质量的特点,选取一定数量和种类的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模型法是利用数学模型对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定量分析和预测。
综合评价法则是将指标法和模型法结合起来,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
二、我国当前生态环境质量状况2.1 大气污染我国近年来大气污染问题严重,特别是一些大城市和工业区域。
燃煤、工业排放、机动车尾气等因素导致了大气中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浓度升高,严重影响了空气质量。
2.2 水污染我国水资源丰富,但水污染问题也非常突出。
农业面源污染、工业废水排放以及城市生活废水处理不完善等因素导致了河流和湖泊的水质恶化,严重影响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3 土壤污染土壤污染是我国当前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
农业化肥和农药的过度使用、工业废弃物的随意排放以及城市垃圾填埋场等因素导致了土壤污染,严重影响了农田质量和粮食安全。
三、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措施3.1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简称EIA)是指对规划、建设、改造、拆除等项目的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系统性、全面性、科学性的预测和评
价的一项技术活动。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评价项目对环境可能产生
的影响,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从而在规划、设计、建
设等阶段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生物多样性:评估项目对当地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包括
植物、动物等物种的数量、种类和分布等。
2. 土壤和水资源:评估项目对土壤质量和水资源的污染、
消耗和影响,包括水质、水量、地下水位等方面。
3. 大气环境:评估项目对大气环境的污染和影响,包括排
放物的种类、浓度和传播路径等。
4. 噪声和震动:评估项目对周围环境的噪声和震动的影响
及其对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5. 社会经济影响:评估项目对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包括就业、收入、住房等方面。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应该在项目开始之前进行,并应该由专
业的评估机构进行。
评价结果将作为项目决策、规划和设
计的重要参考,决策者将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环境保
护措施和管理措施,以降低项目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
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20-35
<20
状态
植被覆盖度 植被覆盖度 植被覆盖度处 植被覆盖
好,生物多 较好,生物 于中等水平, 度较差,
样性好,生 多样性较好, 生物多样性一 严重干旱
态系统稳定,适合人类生 般水平,较适 少雨,物
最适合人类 存
合人类生存, 种较少,
生存
但偶尔有不适 存在明显
人类生存的制 限制人类
约因子出现 生存因素
生态环境质量计算
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cological Quality Index, EQI> =
0.3х生物丰度指数+0.25х水网密度指数 +0.2х植被覆盖指数+0.15х〔1-土地退化 指数+0.1х〔1-污染负荷指数
生态环境质量分级
级别 优
良
一般
较差
差
指数 >=75
55-75
35-55
〔1保护:贯彻"预防为主"的思想和政策,预防性保护 是优先考虑的措施.
〔2恢复:通过事后努力而使生态系统的结构或环境 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修复.
〔3补偿:重建一种生态系统,以补偿应开发建设活动 而损失的环境功能的措施.
〔4建设:采取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具有更高环 境功能的生态系统的措施.
替代方案:指开发项目的规模、选址〔线的可替代 方案,包括项目环境保护措施的多方案比较.大多数生 态环境影响评价报告须提出替代方案.
评价期限
〔1生态影响评价〔现状与预测评价:对施工期和运行 期进行评价与分析,对远期运行情况进行预测;
〔2生态影响后评价:在项目建成并运行一段时间后, 对实际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对重大自然资源开发项 目进行.
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与评价
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与评价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不断加速,对生态环境的监测和评价变得越来越重要。
生态环境监测指标是衡量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健康的关键指标,对于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采取适当的措施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个重要的生态环境监测指标,并探讨其在评价生态环境方面的作用。
一、空气质量指标空气质量是生态环境监测的重要内容之一。
主要指标包括PM2.5、PM10、大气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
PM2.5和PM10是指空气中直径小于2.5微米和10微米的颗粒物。
它们对人体健康有很大影响,也是评估空气质量的关键指标之一。
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过量的排放会导致酸雨、光化学烟雾等环境问题。
二、水质指标水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水质指标可以反映水体的污染程度和适宜度。
主要指标包括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总氮、总磷等。
COD和BOD是测量水体中有机物污染程度的指标,高污染水体会导致氧气不足,对水生生物造成严重影响。
总氮和总磷是水体富营养化的指标,过量的氮、磷排放会导致水体中藻类过度繁殖,破坏生态平衡。
三、土壤质量指标土壤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基础,土壤质量的指标可以反映土壤的肥力和适宜性。
常见的土壤质量指标包括有机质含量、全氮、全磷、全钾等。
有机质含量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对植物生长和土壤保持具有重要影响。
全氮、全磷和全钾是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它们的含量与土壤的肥力有着密切的关系。
四、生物多样性指标生物多样性是衡量生态系统健康和稳定性的重要指标。
常用的生物多样性指标包括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等。
物种丰富度是指生态系统中存在的物种数量,物种多样性指数可以综合考虑物种数量和相对丰度等因素,优势度指数用于评估个别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五、景观格局指标景观格局指标可以反映景观类型、景观面积和景观形状等要素。
常用的景观格局指标包括斑块面积、斑块形状指数、斑块分离度指数等。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在进行重大工程、规划和政策制定时,通过系统分析、预测和评价,来揭示项目对生态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从而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一、生态敏感性评价法生态敏感性评价法主要采用定性和定量方法,通过考察和研究生态系统对自然和人为干扰的响应能力来评价环境的脆弱性。
该方法考虑到生态系统的自然特征、生物多样性、物种敏感性等因素,可以较为全面地评价生态环境的敏感性。
二、生态足迹分析法生态足迹分析法通过对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压力进行评估,来衡量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情况和生态系统承载能力。
该方法主要通过计算生态足迹和生态供给的差异,来评价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
生态足迹分析法适用于评估各类规划项目和政策对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
三、模型模拟法模型模拟法是一种基于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模拟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通过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机仿真模型,模拟分析不同因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和区域间的交互关系。
模型模拟法具有预测性强、可操作性较高的特点,适用于较为复杂的生态环境评价。
四、指标评价法指标评价法是一种常用的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通过确定一系列的评价指标,对环境要素进行量化,再根据权重制定综合评价模型,从而得出对生态环境影响程度的评估结果。
指标评价法操作简便,适用于小型或初步评估项目。
五、生态风险评估法生态风险评估法是一种基于风险理论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通过对潜在风险源、风险发生概率和风险程度等进行定量分析,来评估项目或政策对生态环境的风险程度。
生态风险评估法能够较为客观地评估生态环境的风险性,对于评估高风险工程或政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综上所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根据具体的评估对象和目的,可以选择适合的方法进行分析和评估。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需要结合专业知识和实地调查,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生态学中的生态环境评价方法
生态学中的生态环境评价方法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越来越频繁,对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
生态环境评价是评估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一种方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生态环境评价方法。
1. 指标法指标法是最常用的生态环境评价方法之一,用于评价某一地区或某一生态系统的环境质量。
该方法以自然生态系统作为参照标准,在环境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上确定一组指标,通过测试这些指标的数值大小来评价环境质量。
指标法的优点是简单易行,可以定量评估,但缺点也显而易见,如:指标设置难以完全涵盖综合环境影响因素,计算方法较为简单,评价结果易受常见非环境因素干扰。
但在实际工作中,指标法的优势还是比较大的,被广泛应用于生态环境评价中。
2. 等级法等级法又称为分级法,是一种以整体评价的方法。
依据环境条件对环境质量进行评估和划分,赋予等级或分数。
等级法有以下特点:1)以整体质量评价为主。
2)考虑到环境系统的综合影响是动态的。
3)适用于实地调查和监测。
等级法弥补了指标法的缺陷,但是其评价结果易受主观因素干扰,使用范围及实践效果与指标法相当。
因此,等级法和指标法在实践中常常联合应用。
3. 生态系统评价法生态系统评价法是从生态系统的层面上,进行质量评价和可持续利用的一种方法。
该方法采用了定量和定性的方法进行评价,计算量大但能够充分反映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在研究生态系统的水平复杂性、格局、功能,以及它们对环境和社会问题的响应方面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
但是,生态系统评价法在评价准确性、操作难度等方面也有一些问题。
4. 生态资源评价生态资源评价主要针对自然资源类型、价值、潜力、生态环境状况、利用程度、管理规划、保护措施等进行识别、分析和评价的方法。
该方法在评估资源类型和价值方面较为准确,能够充分地评价资源的状况和利用程度。
因此,生态资源评价在自然保护区、气候变化、乡村振兴等领域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第六章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式中p , h为前后环境质量指标
关键是建立环境因子的评价函数曲线
景观生态学方法
空间结构分析
模块的确定 优势度的计算 生物恢复力分析 异质性分析 种群源的持久性和可达性分析 景观组织的开放性分析
功能与稳定性分析
系统发现法
专家咨询法 层次分析法 模糊综合评判法 综合排序法 系统动力学方法 灰色关联法
工程调查
工程资料的收集;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项目建议书; 工程设计资料; 工程的平面图; 区域规划资料和图件。
工程分析
(1)拟建主、辅工程简要描述及分析; (2)施工规划; (3)同类工程的调查分析; (4)生态影响源强分析,包括施工人员施工活动、机械 设备使用等使植被、地形地貌改变,使土地和水体生 产能力及利用方向发生改变,以及由于生态因子的变 化使自然资源受到影响等。可定量者给出定量数据如 占地(耕地、湿地、林地)、植被破坏量、淹没面积、 移民数量、水土流失量等。 (5)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6)替代方案:工程选线、选址的合理性比较
(2)影响的程度:影响发生的范围大小、剧烈程度,持续 时间的长短,是否影响到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因素等。
重要生境识别
2、评价等级
(1)生物群落变化情况 (2)区域环境变化情况 (3)水和土地变化情况 (4)是否敏感区 (5)工程影响范围
评价工作级别
主要生态影响及其变化情况 >50km2 生物群落:生物量减少小于50% 生物量减少大于等于50% 异质性程度降低 相对同质 物种多样性减少小于50% 物种多样性减少大于等于50% 2 1 2 1 2 1 工程影响范围 20-50km2 3 2 3 2 3 2 <20km2 / 3 / 3 / 3
生态评价的基本内容与方法
生态规划的核心,是制定生态规划 方案的基础。
二、生态适宜性分析的一般步骤
适宜性分析是生态规划的重要 手段之一。麦克哈格“千层饼”模 式是生态规划的经典方法之一。麦 克哈格在其生态规划方法中,基于 生态适宜性分析,提出了生态适宜 性分析的七个步骤 (见图4-1)。
二、生态适宜性分析的一般步骤
确定研究范围和目标
2、地图叠加法
优点:是一种形象直 观,可将社会、自然 环境等不同量纲的因 素进行综合系统分析 的一种土地利用生态 适宜性的分析方法。
五、生态适宜性的分析方法
2、地图叠加法
缺陷:叠加法实质上是等权相加方法, 而实际上各个因素的作用是不相等的。 而且当分析因子增加后,用不同深浅 颜色表示适宜等级并进行叠加的方法 相当烦琐,且很难辨别综合图上不同 深浅颜色之间的细微差别。但地图叠 加法仍是生态规划中应用最广泛的方 法之一。
三、生态因子的选择与指标体系的确定
2、指标体系的确定: 可针对各类发展用地自身的要 求,制定该用地适宜性评价的体系 标准,从而分析对该类用地适宜的 用地模式; 也可针对整体发展而研究其生 态适宜模式。从而得出总体较优的 生态发展模式。
刘贵利 (2000)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以城市用地适 宜性评价为目标,建立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图层。
三、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的方法
表4-6 土壤侵蚀敏感性影响的分级
分级 R值 土壤质地 地形起伏度 (米) 植被 分级赋值(C) 不敏感 <25 石砾、沙 轻度敏感 25-100 粗砂土、细砂 土、粘土 20-50 阔叶林、针叶 林、草甸、灌 丛和萌生矮林 3 中度敏感 100-400 面砂土、壤土 高度敏感 400-600 砂壤土、粉 粘土、壤粘 土 101-300 荒漠、一年 一熟粮作 7 极敏感 >600 砂粉土、 粉土 >300 无植被 9
生态环境评价方法
生态环境评价方法生态环境评价方法通常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种方法。
定性评价方法主要是基于专家经验和知识的判断,对生态环境进行主观评估,并给出相应的优、良、中、差等评价结果。
定量评价方法则是通过收集大量的数据,采用科学的分析方法进行量化分析,得到客观的评价结果。
一、定性评价方法1. 专家评估法:通过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对生态环境的各项指标进行评估,然后综合专家评分得出评价结果。
2. 熵权法:该方法根据不同指标的熵值来计算各指标的权重,然后将权重与相应指标的评价结果相乘得到各指标的评估值,最后将各指标的评估值加权相加得到综合评价结果。
3. 层次分析法:该方法通过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根据不同指标的重要性,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然后将权重与相应指标的评价结果相乘得到各指标的评估值,最后将各指标的评估值加权相加得到综合评价结果。
4. 评分法:根据生态环境各项指标的情况,制定相应的评分标准,然后通过评分得到各项指标的评估值,最后将各项指标的评估值加权相加得到综合评价结果。
二、定量评价方法1. 统计分析方法:通过统计数据收集和分析来评估生态环境,如通过收集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和人口统计数据等进行空间分析和时序分析。
2. 生态指数法:该方法通过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和数学模型,在对各项指标进行测量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计算出相应的生态指数,综合评估生态环境的优劣。
3. 环境影响评价法:该方法主要应用于对重大工程项目进行评价,通过预测和评估工程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而确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4. 生态足迹法:该方法通过量化一个社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对生态环境的需求,并将其与自然资源的供应进行比较,从而评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和健康程度。
以上是常见的生态环境评价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的场景和优劣势。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以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此外,评价结果也需要综合考虑生态环境的短期和长期效应,并结合政策制定和实施,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
生态环境评价指标及模型
生态环境评价指标及模型生态环境评价指标及模型是用来对一个地区的生态环境进行评价和分析的工具。
通过这些指标和模型,我们可以获取到该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保护和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下面将介绍几个常用的生态环境评价指标及模型。
1.生态环境评价指标:(1)生态系统结构指标:包括生物多样性、群落组成和结构、生物地理分布等指标,用于评价生态系统的整体结构和物种多样性。
(2)生态系统功能指标:包括能源流动、物质循环、能力承载等指标,用于评价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
(3)生态效益指标:包括水土保持、生态景观、水资源保护等指标,用于评价生态系统对人类的服务和效益。
2.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是一种常用的生态环境评价模型,它将生态环境评价分为三个部分:压力、状态和响应。
(1)压力:指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例如污染物的排放、资源开发等。
(2)状态:指生态环境的实际状况,如空气质量、水质状况等。
(3)响应:指政府、企业和公众对生态环境问题所采取的措施和控制策略,包括环境治理、生态修复等。
3.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是一种将模糊数学方法应用于生态环境评价的模型。
它通过对各评价指标进行模糊运算,将模糊的评价结果转化为具体的评价等级。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基本步骤包括: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模糊数学模型、确定评价等级划分和权重等。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能够考虑到评价指标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不确定性,对于生态环境评价具有一定的优势和灵活性。
4.生态足迹模型:生态足迹模型是一种评价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耗用程度和影响的模型。
它通过比较人口需求与生态资源供给之间的差异,来评估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生态足迹模型的基本思路是:将人类活动耗用的资源和产生的废物进行量化,与可持续发展的界限进行对比。
生态足迹模型能够综合评价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综合影响,对于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规划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生态环境评估
生态环境评估概述生态环境评估是对特定地区或特定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状况进行科学评价的过程。
通过对自然资源、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功能状态的综合分析,可以评估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为环境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生态环境评估旨在全面了解某一地区或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现状,评估其生态系统的功能完整性、稳定性和复原能力。
通过评估,可以发现潜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并提供相应的对策措施,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评估的目的生态环境评估的目的是为了:1.了解生态环境的现状:通过对生态环境进行评估,可以了解自然资源的利用情况、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等方面的情况,为环境管理和保护提供数据支持。
2.发现生态环境问题:通过评估,可以发现潜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污染源、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等,从而制定相应的措施进行保护和修复。
3.提供科学依据:生态环境评估可以提供科学依据,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支持,帮助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环境政策和规划。
生态环境评估的方法生态环境评估的方法主要包括:1.数据收集和分析:通过实地调查和采集相关的生态环境数据,包括气象、土壤、水质等,进行数据分析和综合评价。
2.指标体系建立:根据生态环境特征和评估目标,建立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包括生物多样性指标、生态系统功能指标、环境质量指标等。
3.模型和工具应用:利用适当的模型和工具,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模拟和分析,如生态系统模型、环境风险评估模型等。
4.综合评价和结果呈现:根据数据分析和模拟结果,评估生态环境状况和潜在问题,并通过图表、报告等形式呈现评估结果。
生态环境评估的重要性生态环境评估对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提供决策依据:生态环境评估可以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帮助他们制定合理的环境保护政策和管理措施。
2.保护生态系统健康:通过定期对生态环境进行评估,可以及时发现生态环境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保护和修复,从而维护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19
生物多样性评价方法
香农-威纳指数(Shannon-Wiener index)来表征
s
H =- Pi ln(Pi ) i 1
Pi——属于第i种的个体比例,如样品中总个体数为 N,第i种个体数为ni,则Pi=ni/N
20
水土流失评价
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表达式如下:
E=ReKe L S C P
2. 主要生态问题调查
3.
已经存在的制约本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生态问题,如
水土流失、沙漠化、石漠化、盐渍化、自然灾害、生物入侵
和污染危害等,指出其类型、成因、空间分布、发生特点等。
15
调查方法
资料收集法 现场勘查法 专家和公众咨询法 生态监测法 遥感调查法 海洋生态调查方法 水库渔业资源调查方法
16
现状评价
(a) 在阐明生态系统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影响区域 生态系统状况的主要原因。评价生态系统的结构与 功能状况(如水源涵养、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保 护等主导生态功能)、生态系统面临的压力和存在 的问题、生态系统的总体变化趋势等。
(b) 分析和评价受影响区域内动、植物等生态因子 的现状组成、分布;当评价区域涉及受保护的敏感 物种,应重点分析该敏感物种的生态学特征;当评 价区域涉及特殊生态敏感区或重要生态敏感区时, 应分析其生态现状、保护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等。
响防护与恢复的措施;所采取措施的效果应有利修
复和增强区域生态功能。
2. 凡涉及不可替代、极具价值、极敏感、被破坏后很
难恢复的敏感生态保护目标(如特殊生态敏感区、
珍稀濒危物种)时,必须提出可靠的避让措施或生
境替代方案。
3. 涉及采取措施后可恢复或修复的生态目标时,也应
生态环境评价指标及模型
生态环境评价指标及模型一、生态环境评价指标1.生物多样性指标:反映区域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程度,如物种数量指标、物种丰富度指标、生物多样性指数等。
2.生态系统稳定性指标:反映生态系统的抵抗干扰和恢复力的能力,如群落稳定性指标、生态系统破坏指数、恢复力指数等。
3.水质指标:反映水体水质的好坏程度,如水质类别指标、水质综合评价指标、富营养化指数等。
4.气候变化指标:反映区域气候变化趋势和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如气温、降水、风速等指标。
5.土地利用指标:反映土地利用的合理性和效益,如土地覆盖率、土地利用结构指数、土地破碎化程度指数等。
6.能源消耗指标:反映能源消耗的水平和节约利用程度,如单位GDP 能耗、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等。
7.环境污染指标:反映环境污染程度和污染物排放情况,如大气污染指数、水污染指数、土壤污染指数等。
8.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反映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可持续性,如人均GDP、综合社会发展指数、生活水平指数等。
二、生态环境评价模型1.灰色关联模型:该模型通过计算指标间的关联度,评估各项指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
通过灰色关联度的大小,可以判断各项指标对生态环境的贡献程度,并为决策提供参考。
2.层次分析模型:该模型通过构建层次结构,综合考虑各种指标的重要性和相互关系。
通过专家评分和数据分析,可以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并最终得出生态环境评价结果。
3.综合指数模型:该模型通过对各项指标进行综合加权计算,得出生态环境评价指数。
常用的综合指数模型包括加权综合指数模型、熵权法模型和TOPSIS模型等。
4.灰色系统模型:该模型将灰色系统理论应用于生态环境评价,通过建立生态系统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联模型,分析其演化规律和趋势。
通过灰色系统模型,可以预测生态环境的变化趋势和发展趋势。
5.BP神经网络模型:该模型通过数据学习和模式识别,建立生态环境评价的预测模型。
通过训练网络,可以预测未来生态环境变化的趋势,并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是通过对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全面、多层次、多
指标的观测、分析和评价,从而了解一个区域或系统的生态环境质量
状况,为保护生态环境和推动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主要包括:
1. 定量评价方法:通过对区域内各种污染因素、污染物、生态
系统等的监测、分析和统计,得出各污染指标的总量、平均质量、污
染浓度等定量数据,以数量化的方式评价生态环境质量。
2. 定性评价方法:在定量评价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环境容量、
环境承载力、生态系统功能等因素,结合生态环境评价标准,评价生
态环境质量等级,实现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定性评价。
3. 综合评价方法:从全面的角度,综合运用定量和定性评价方法,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自然属性、经济属性、社会属性等多个维度,对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全面评价,为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
效的科学依据。
综上所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的应用有助于了解生态环境质
量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指导环境管理和保护措施的制定和实施,促
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如何进行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价
如何进行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价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价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对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在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如何进行科学且全面的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价成为了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调查内容、方法和评价指标等多个方面,探讨如何进行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价。
首先,生态环境调查的内容应该包含了对生物多样性、自然资源、气候和土地利用等各个方面的综合研究。
其中,生物多样性的调查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各种生物之间的差异和相互依存关系,其研究对于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自然资源的调查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
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因此对其进行全面的调查与评价是非常必要的。
其次,生态环境调查的方法应该针对不同的调查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
对于生物多样性的调查,常用的方法包括样本调查、物种清查和遥感技术等。
样本调查是通过抽样的方式对特定地区进行调查,从而了解该地区的物种组成和数量分布等情况。
物种清查则是通过对特定物种进行观察和研究,了解其分布范围和数量变化的情况。
遥感技术则是通过卫星图像等远距离获取地表信息的方法,可以对较大范围的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和评估。
同时,生态环境的评价也是调查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和比对,可以得出对生态环境的评价结论。
在评价过程中,可以参考指标体系来进行评估。
指标体系是包括生物学指标、物理化学指标和社会经济指标等多个方面的指标体系,通过对这些指标的综合评估,可以得出对生态环境优劣的判断。
同时,评价结果还可以用来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和管理政策,以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
除了调查和评价工作本身,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价还需要充分考虑环境保护的可持续性。
科学的生态环境调查和评价可以提供相关决策的依据,保护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因此,在进行调查和评价时,需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
总的来说,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价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对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环境评价条件
生态环境评价条件生态环境评价是指对某个区域的生态系统进行系统性的、全面的评估和分析,以确定该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
为了准确评价生态环境,需要依据一定的条件和指标进行评估。
本文将介绍生态环境评价的条件。
一、生态环境基本要素生态环境评价的核心是对生态环境的基本要素进行评估。
生态环境的基本要素包括土地、水资源、空气质量、生物多样性等。
评价条件应根据不同要素的特征和指标进行调整和优化。
1.土地评价条件土地是生态系统的基础,对生态环境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土地评价条件包括土地质量、土地利用状况、土壤污染程度等。
评价时需考虑土地的适用性和可持续利用性。
2.水资源评价条件水资源是保障生态系统正常运转和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资源评价条件包括水质状况、水量状况、水生态系统状况等。
评价时需考虑水资源的可利用性和保护性。
3.空气质量评价条件空气质量是衡量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之一。
空气质量评价条件包括大气污染物浓度、颗粒物含量、气候变化等。
评价时需考虑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4.生物多样性评价条件生物多样性是维持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保障。
生物多样性评价条件包括物种多样性、生境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等。
评价时需考虑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性和恢复性。
二、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是生态环境评价的重要依据,是评价条件的具体表现形式。
合理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全面反映生态环境的状况和问题。
1.定性指标定性指标是通过描述和判定的方式对生态环境进行评价。
定性指标包括景观特征、环境敏感性、生境稳定性等。
评价时需结合实地调查和监测数据,确定定性指标的等级和评价标准。
2.定量指标定量指标是通过计量和统计的方式对生态环境进行评价。
定量指标包括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态风险评估、环境容量评估等。
评价时需采集大量的监测数据,分析指标间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趋势。
三、评价方法和技术评价方法和技术是保证评价结果准确性和可信度的重要保障。
什么是生态环境评估如何开展
什么是生态环境评估如何开展在当今社会,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广泛关注,生态环境评估成为了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
那么,究竟什么是生态环境评估?又该如何开展呢?简单来说,生态环境评估就是对生态环境的现状、质量、功能以及可能受到的影响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
它就像是给生态环境做一次全面的“体检”,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方法和手段,了解生态环境的“健康状况”,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供依据。
生态环境评估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首先,它能帮助我们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比如森林、河流、湿地等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其次,评估可以揭示生态环境面临的压力和威胁,比如污染、过度开发、气候变化等因素对生态的影响。
再者,通过评估,我们能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生态变化,从而提前采取措施进行预防和应对。
最后,生态环境评估也是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规划的重要基础,能够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那么,生态环境评估究竟是如何开展的呢?一般来说,它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步骤:第一步是确定评估的目标和范围。
这就好比在出发前要明确目的地和行程路线。
要清楚为什么要进行评估,是为了规划新的建设项目,还是为了监测某个区域的生态变化?同时,也要确定评估的地理范围、时间跨度以及涉及的生态系统类型等。
第二步是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
这是评估的基础工作,就像盖房子要先准备好砖块一样。
数据来源可以包括实地调查、监测站点的记录、文献资料、卫星遥感图像等等。
收集的信息要涵盖自然环境、生物多样性、社会经济等多个方面。
第三步是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和指标。
这就像是选择合适的工具来完成工作。
评估方法有很多种,比如定性分析、定量分析、模型模拟等。
而评估指标则要能够准确反映生态环境的特征和状况,比如空气质量指标、水质指标、生物多样性指数等。
第四步是进行现状评估。
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和选择的方法指标,对生态环境的当前状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评价。
这包括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稳定性等方面的评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工程概况1 工程概况1.1 交通位置**建设项目拟选工业场地布置在$$沟外的$$乡##村东北约0.2km(平硐井口位于##村小学东北约80m,与村庄房屋的距离在200m左右)处。
1.2 建设规模及生产工艺!!煤矿集团**建设项目主要包括:矿井工程、选煤厂工程、高岭岩深加工厂、铁路专用线和公用设施。
**矿井、选煤厂规模为15000kt/a、**高岭岩深加工厂规模为50kt/a,@@铁路专用线全长20.36km(含环线)。
矿井采煤方法:上部分层综采大采高、下部放顶煤选煤方法:采用重介质浅槽分选机分选150~40mm块煤、采用中心无压入料三产品重介质旋流器分选40~0mm末原煤、高岭岩的分选方法采用动筛跳汰加人工手选的混合分选方法高岭土生产工艺:采用“先磨细再煅烧”的生产工艺铁路专用线:1)线路等级:“工企”I级2)正线数目:单线(部分双线)3)限制坡度:上行4‰,下行12‰4)牵引种类:电力5)机车类型:DJ11.3 占地面积**井田面积为170.91km2,项目总占地面积为247.822ha,其中工业场地占地面积56.922ha(矿井工业场地占地面积25.5ha、选煤厂占地面积22.7ha,高岭岩加工厂占地面积8.722ha),矸石堆场面积约95ha,铁路专用线占地面积72.2ha,专用线取土场临时占地面积23.7ha。
2 生态环境评价原则2 生态环境评价原则1、评价等级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HJ/T19-1997)中,关于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等级的规定,本区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为二级。
其理由如下:(1)本矿井规模为15000kt/a,服务年限为122a,井田面积约170.91km2,最终土地塌陷范围约200km2。
(2)本区属半干旱黄土丘陵地貌,地下水位较深,塌陷后地表不会出现积水;再根据多年土地复垦研究成果,确定该矿区塌陷后,除塌陷边缘裂缝密集处林灌植被生物量有一定的影响,绝大部分塌陷地的生物量没有明显降低,旱地农作物的单产减少量也在10~30%之间,对物种的多样性没有明显的影响。
(3)本区塌陷后,在塌陷边缘的地带,降水资源的利用率,由于水土流失加剧而有所降低,但不会导致区域土壤理化性质恶化和土地荒漠化。
(4)本工程影响范围内无自然历史遗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水源保护区,不属于敏感地区。
因此,本次环境影响评价等级确定为二级。
2、评价范围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为矿井开采塌陷区范围、工业场地、铁路专用线占地范围、矸石排放场地等。
其中,井田面积为170.91km2,考虑采煤影响向外延深500~1000m塌陷区面积200km2,工业场地占地面积56.922ha,矸石场占地面积95ha,铁路专用线占地面积72.2ha,专用线取土场临时占地面积23.7ha。
3、评价对象以评价区地表塌陷、水土流失、生态植被、农业生态等为对象。
4、评价方法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以类比法为主,并附以生态制图法进行评价。
具体采用实地调查、案例类比、图形测量、专家咨询、模式预测等相结合的方法。
3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生态环境现状采用遥感信息提取,以2000年美国陆地资源卫星Landsat 5/7 TM/ETM+美国陆地资源卫星Landsat 5 TM为主要数据源,进行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现状解析(包括数据几何校正、地表覆盖分类判读等)。
其中TM(Thematic Mapper)专题制图仪空间分辨率为30m,Landsat 7 ETM+ Band1、2、3、4、5、7为30m,全色波段为15m,重访周期16天。
数据时相选择反映地表覆盖类型最为丰富的时段(7月)过境数据。
遥感影像的配准以1:5万DRG为参考坐标系,采用数据生产、质量检查相分离的工作方法进行。
生态遥感调查采用的地图投影方式是等面积割圆锥投影。
采用全国统一的中央经线和双标准纬线。
中央经线为东经105°,双标准纬线为北纬25°和北纬47°,坐标原点为(0,0)。
基础地理数据:1:5万DRG(栅格地形数据)、1:5万DEM(数字高程模型数据)、不同比例尺的植被图、土壤图、地质图等。
3.1 土地利用现状及植被类型调查与分析3.1.1 分类方法评价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面积227.39km2(大于井田面积170.91km2),采用全国三级分类系统。
旱地:指无灌溉水源及设施,靠天然降水生长作物的耕地;有水源和浇灌设施,在一般年景下能正常灌溉的旱作物耕地;以种菜为主的耕地;正常轮作的休闲地和轮歇地。
有林地:指郁闭度>30%的天然林和人工林。
包括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等成片林地。
疏林地:指郁闭度为10~30%的稀疏林地。
灌木林地:指郁闭度>40%、高度在2m以下的矮林地和灌丛林地。
其他林地:指未成林造林地、迹地、苗圃及各类园地(果园、桑园、茶园、热作林园等)。
中覆盖度草地:指覆盖度在20~50%的天然草地和改良草地,此类草地一般水分不足,草被较稀疏。
低覆盖度草地:指覆盖度在5~20%的天然草地,此类草地水分缺乏,草被稀疏,牧业利用条件差。
滩地:指河、湖水域平水期水位与洪水期水位之间的土地。
农村居民用地:指镇以下的居民点用地。
工交建设用地:指独立于各级居民点以外的厂矿、大型工业区、油田、盐场、采石场等用地,以及交通道路、机场、码头及特殊用地。
裸岩石砾地:指地表为岩石或石砾,其覆盖面积>50%的土地。
3.1.2 现状调查结果**建设项目土地利用现状、植被类型遥感解译判读和现场踏勘调查结果见表3—1—1~表3—1—3和图3—1—1~图3—1—3所示。
表3—1—1 评价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结果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结果由表3—1—1可看出:(1)本区耕地全为旱地,比例较大,占总面积的34.52%;(2)林地比例较小,仅占13.14%,且以灌木林地和稀疏林为主,郁闭度>30%的天然林和人工林极少;表3—1—2 **井田首采区基本农田分布情况一览表表3—1—3 厂址周围村庄基本农田分布情况统计表(3)草地以中覆盖度和低覆盖度草地为主,尚无覆盖度>50%的高覆盖度草地。
故评价区农林牧结构不合理,系统抗逆能力较差,生态环境较为脆弱。
(4)井田首采区范围内基本农田约3353亩,约占耕地面积的65%,厂区周围村庄基本农田约31927亩,约占耕地面积的80.5%。
2、植被分布情况(1)本区木本植物主要有小叶杨、油松、白榆、旱柳刺槐、臭椿等;(2)灌木植被主要有沙棘、黄刺玫、枸杞、虎榛子、绣线菊等;草本植物主要有达乌里胡枝子、铁杆蒿、柴胡、甘草、百里香、白花草木犀樨、黄花铁线莲、狗尾草、长芒草、远东芨芨草等;(3)农田作物主要为玉米、谷子、大豆、靡黍、马铃薯、大豆、小麦、高粱、莜麦等。
由于气候特点,气温偏低和无霜期短(≥10℃的活动积温2807℃,无霜期平均130天)只能一年一熟。
又由于农田几乎为旱地,土壤养分含量除速效钾外,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属中等偏低水平,土壤生产力水平较低,高粱、玉米、谷子产量约825~2910kg/ha。
3.2 水土流失现状调查与分析3.2.1 土壤侵蚀强度分级原则评价区土壤侵蚀强度分级采用以下原则:微度侵蚀土壤侵蚀模数为<1000t/km2.a,轻度侵蚀土壤侵蚀模数为1000~2500t/km2.a,中度侵蚀土壤侵蚀模数为2500~5000t/km2.a,强度侵蚀土壤侵蚀模数为5000~8000t/km2.a。
3.2.2 现状调查结果评价区水土流失现状遥感解译判读结果如表3—2—1和图3—2—1所示。
表3—2—1 评价区土壤侵蚀现状由表3—2—1可看出,评价区主要以中度侵蚀为主。
按照全国土壤侵蚀分区,属于黄土高原北部风蚀水蚀区。
3.3 地表塌陷现状调查与分析**井田内有四老沟、白洞、雁崖、挖金湾和王村等5个生产矿开采侏罗系煤层,开采方法以长壁刀柱、短壁锚杆为主。
采深25~120m,采厚2~7m。
地下开采引起了地表塌陷(包括裂缝),矸石的堆放压占土地。
3.3.1 地表塌陷现状调查1、采煤破坏土地总量和类型调查结果表明,!!煤矿集团**井田范围内原有矿井2002年以前开采侏罗纪煤层破坏的土地总面积为44471.6亩,其中已利用地的破坏面积15402.6亩,占总面积的34.63%;未利用土地的破坏面积28535.7亩,占总面积的65.37%。
在土地破坏面积中,采煤塌陷地43938.3亩,占总面积的98.80%;煤矸石压占地533.3亩,占总面积的1.20%。
各矿土地破坏状况调查统计表见表3—3—1、表3—3—2,2002年以前农用塌陷地面积的分期统计见表3—3—3。
$$沟内典型土地破坏状况见图3—3—1,**井田内挖金湾矿地表塌陷情况见图3—3—2。
2、采煤塌陷破坏土地的类型和数量(1)采煤塌陷土地的破坏类型和数量在塌陷的43938.3亩土地中,已利用土地为15935.9亩(不计??168亩塌陷的工矿用地),占36.27%;未利用土地28002.4亩,占63.73%。
已利用土地主要包括耕地、林地和园地,未利用土地主要为荒山、荒坡。
(2)采煤塌陷地的破坏程度!!矿区为丘陵山区,地表塌陷盆地不明显,采煤塌陷破坏主要表现为地表裂缝,故土地破坏程度主要按地表塌陷裂缝指标划分,其中裂缝宽度小于100mm,裂缝间距大于50m的为轻度破坏;裂缝宽度100~300mm,裂缝间距30~50m的为中度破坏;裂缝宽度大于300mm,裂缝间距小于30m的为重度破坏。
个别黄土地段有地表沉陷现象发生,如图3—3—1中挖金湾和永定庄均有个别地段发生沉陷,沉陷深度一般在2~5m。
根据统计结果,采煤塌陷的15935.9亩已利用土地中,轻度破坏面积15349.8亩,占96.32%,中度破坏面积582.9亩,占3.66%,重度破坏面积3.2亩,占0.02%。
塌陷的未利用土地破坏程度大体与已利用土地相同。
(3)塌陷破坏的已利用土地分类按塌陷地稳定性分类,**井田内侏罗纪煤矿塌陷的16103.9亩已利用土地中(含??168亩塌陷的工矿用地),稳定塌陷地13160.4亩,占81.72%;不稳定塌陷地2943.5亩,占18.28%。
按利用类型分类为:耕地15271亩,占94.83%,园地16.9亩,占0.10%,林地648亩,占4.02%,工矿用地1.04%。
塌陷的耕地均为旱作梯田和坡地,其中梯田面积11379.3亩,占耕地面积的74.52%,坡地面积3891.7亩,占耕地面积的25.48%;塌陷的林地多为人工育林地,树种以杨、柳、槐为主(野生灌木林未包括在内);果园的树种为苹果和梨。
(4)塌陷地的万吨塌陷面积!!煤矿集团四老沟、白洞、雁崖、挖金湾和王村矿2002年以前原煤总产量为约21025万吨,每生产万吨原煤塌陷土地面积为2.09亩,其中耕地平均万吨塌陷面积为0.73亩,已利用土地(含耕地、园地、林地等)平均万吨塌陷面积为0.76亩,未利用土地平均万吨塌陷面积1.33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