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浮力大小教学案例分析
3.科学探究:浮力的大小-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3. 科学探究:浮力的大小-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浮力的产生和大小。
2.掌握导致浮力大小变化的因素。
3.理解浮力的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浮力的产生和大小。
2.浮力的应用。
难点1.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物体的体积和重量、液面深度等因素有关。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约5分钟)观看一个漂浮的小球询问学生:•为什么小球能够漂浮在水面上?•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浮力和密度的概念。
2. 案例分析(约15分钟)分析以下案例,让学生探究浮力大小变化的原因:将不同重量和体积的球放入装满水的瓶子中,比较它们在水中的漂浮情况。
3. 实验探究(约40分钟)根据课件说明,向学生介绍浮力的产生和大小。
询问学生:浮力与液体密度、物体的体积和重量、液面深度等因素有什么关系?随后,进行小组实验探究:实验步骤1.取一个瓶子,装满一半水,测量水的高度,记录下来。
2.取一个水果,记录下它的重量和体积。
3.让学生将水果分别放入水中,如有必要调整液面深度。
比较不同水果在水中漂浮的情况。
4. 总结(约10分钟)让学生总结浮力大小变化的原因和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以及通过浮力实现的应用。
四、作业1.阅读教材相关内容,了解浮力和浮力大小变化的原因。
2.回顾实验过程,并总结实验结果。
3.探究在生活中浮力的其他应用。
五、拓展阅读1.什么是浮力,什么是密度?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2.虚物镜为什么能够漂浮在水面上?3.浮力的大小是否受到重力的影响?如果有,会产生什么影响?4.在物理学中,有哪些现象受到浮力的影响?浮力又是如何产生的?。
八年级物理下册《科学浮力的大小》优秀教学案例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浮力的定义,理解浮力产生的原理,以及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和液体密度的关系。
2.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公式计算浮力大小,以及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情况,学会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浮力现象。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问题:“如何计算浮力的大小?”“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液体密度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2.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探讨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液体密度的关系。
3.小组代表汇报实验方案,其他小组成员给予意见和建议,完善实验方案。
4.各小组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分析结果。
5.反思与评价相结合,促进学生的自我提升
本案例在教学中设置了反思与评价环节,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浮力知识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互评,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全面评价,给予积极反馈。这种反思与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发现自身不足,明确努力方向,促进自我提升。
八年级物理下册《科学浮力的大小》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初中物理教育中,浮力原理是八年级下册物理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针对《科学浮力的大小》这一章节,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并掌握浮力的大小及其影响因素,本教学案例将结合生活实例,以探究式教学法和分组实验法为手段,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和数据分析,探索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液体密度的关系。
2.作业要求:要求学生将作业以文字、图片或小视频的形式提交,鼓励创新和实用性。
3.作业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在作业中体现出的思考过程和创新能力,给予积极反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新教学方法,提高物理教学质量——以《浮力复习》教案为例
创新教学方法,提高物理教学质量——以《浮力复习》教案为例。
物理作为一门实验科学,直观图像和实验都是其重要的教育手段。
因此,从实验研究出发,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非常有必要。
本文将以《浮力复习》教案为例,分析如何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一、教学目标本课教学的目标是带领学生对浮力的概念进行深入探究、理解浮力产生机理、分析应用浮力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并学会在不同的情况下采取不同的测量方法求取物体的体积和浮力大小。
二、教学方法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从实践中获得知识、从问题中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针对本课教学内容,我们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概念引导法在教学浮力的概念时,我们通常采用概念引导法。
通过现象示例、图示案例、问题引导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充分让学生感受到浮力的概念和本质,并启发学生自主探究实验。
例如,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分别用不同的工具(例如针管、注射器、移液器等)注水到瓶中,让学生通过比较观察,找到能注水到最深的工具,并解释这个现象。
这样,学生就能理解浮力产生的原理,并掌握浮力的概念。
2.反向教学法在以往的教学中,老师通常是先讲解知识,然后让学生做练习,但是这种教学方式缺乏趣味性,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和无趣。
因此,在本教学中,我们采用了反向教学法。
即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自主探索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如下问题:当一个物体浸入液体内时,它感受到的浮力大小与什么有关?我们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中探究问题的答案。
通过采用反向教学法,学生更容易明白概念、理解原理,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3.互动实验法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是教学的关键,而互动实验更能促进学生探究的主动性。
因此,在本课中,我们采用了互动实验法。
即老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然后让学生在小组中就问题进行讨论,组长报告成果。
这样的实验方法能够促进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加深对浮力概念的理解。
初中物理_科学探究:浮力的大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题:§10.3科学探究:浮力的大小教材分析《科学探究:浮力的大小》知识为八年级第十章《在流体中运动》中的内容,该内容是前面所学的力学内容的延伸和扩展,是初中力学部分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对浮力大小的探究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来展开的。
同时本节内容为后面浮沉条件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因此本节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同时,阿基米德原理对日常生活、生成技术、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学情分析本节学习之前,学生已掌握了浮力的概念,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能够利用称重法测量受到浮力的大小,经历了实验探究的过程,初步掌握了一些探究方法,为本节的实验探究奠定了知识、方法和能力基础。
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探究本身综合性强,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所在。
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科学探究,了解浮力的大小仅与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以及液体的密度两个因素有关,进一步通过实验验证阿基米德原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分组实验以及数据分析等方法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并进一步学习如何使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物理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性实验的相关过程来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通过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意识到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重难点重点: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及其探究过程。
难点:正确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
板书②公式: F浮= G排= m排g= ρ液 gV排无论物体是漂浮悬浮还是沉在水中,它所受的浮力都等于其排开的水所受到的重力。
阿基米德原理也适用于气体。
活动三: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1.轮船的排水量是指轮船满载时排开水的质量.一艘万吨巨轮,满载时排开水的质量就是10000吨,请你计算:这艘轮船满载时受到的浮力是多大?(g=10N/Kg)2.乒乓球逐渐被压入水中直至浸没的过程中,所受浮力大小如何变化?教学说明:正确指导学生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及公式F浮=G排:从公式的含义、公式的拓展、公式的变形、公式的适用范围、公式中的单位统一等跟学生一一分析讲解,再利用例题进行计算题的如何审题、如何解题规范化的指导。
物理10.3科学探究浮力的大小教案(教科版八年级下)
教案:物理 10.3 科学探究:浮力的大小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内容选自教科版八年级下册的物理教材,主要涉及浮力的大小这一知识点。
具体内容包括:1. 浮力的概念:介绍浮力是什么,以及浮力的计算公式。
2. 浮力的大小:讲解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如物体在液体中的体积、液体的密度等。
3. 浮力实验:介绍阿基米德原理,并通过实验演示浮力的测量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浮力的计算公式。
2. 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学会运用实验方法研究浮力的大小。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浮力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难点:浮力实验的操作方法及数据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浮力实验器材(如物体、液体、测量工具等)、PPT课件。
学具:实验记录表、笔记本、签字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生活中的浮力现象,如船舶、救生圈等,引发学生对浮力的兴趣。
2. 知识讲解:介绍浮力的概念、计算公式,分析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3. 实验演示:进行浮力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浮力的大小,并学会使用测量工具。
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浮力的问题,让学生现场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浮力的概念2. 浮力的计算公式3. 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4. 浮力实验方法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简述浮力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2. 分析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3.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大小,并解释结果。
答案:1. 浮力是指液体或气体对物体向上的力,计算公式为 F浮= ρ液体gV排。
2. 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有物体在液体中的体积、液体的密度等。
3.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得出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大小,结果表明实验操作正确,数据可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实验演示等方法,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浮力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实验方法。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体验浮力的大小和变化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体验浮力的大小和变化体验浮力的大小和变化一、活动背景浮力是水中物体受到的向上作用力,通常被称为“浮力”。
学习浮力的大小和变化,能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水中物体的运动和变化,并同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探究精神。
因此,我们开展了一场体验浮力大小和变化的科学活动。
二、活动目标通过本次活动,我们的目标是:1.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和实验精神;2.让孩子体验浮力的大小和变化,并能够理解浮力的相关概念和原理;3.培养孩子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活动准备为了保障本次活动的顺利进行,我们需要做好如下准备工作:1.准备实验材料:一个大水盆、几个小球、一些木块或塑料瓶子等;2.为孩子们讲解浮力的相关概念,并引导他们思考浮力的大小和变化原因;3.指导孩子们进行实验操作,并引导他们记录实验结果和分析。
四、活动过程1.为孩子们讲解浮力的相关概念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浮力的相关概念,我们需要先对他们进行相关知识的普及,引导他们思考浮力的大小和变化原因。
我们可以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告诉孩子们,当一个物体放在水中时,它会受到向上的浮力和向下的重力。
如果浮力大于重力,物体就会浮起来。
如果重力大于浮力,物体就会下沉。
因此,我们要研究的就是浮力的大小和变化,以及浮力与重力之间的关系。
2.进行实验操作接下来,我们就可以带领孩子们进行实验操作了。
我们先将大水盆里注入适量水,让孩子们分别将几个球和一些木块或塑料瓶放在水中,并观察它们的反应。
孩子们可以用手或者工具轻轻地按压物体,看看它们是如何浮动的。
他们会发现,小球比木块或塑料瓶浮力小,放在水中容易下沉。
而木块或塑料瓶比小球浮力大,放在水中容易浮起来。
通过这样的实验操作,孩子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浮力的大小和变化,并进一步掌握相关概念和原理。
3.记录实验结果和分析我们需要引导孩子们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
孩子们可以用手绘或口述的方式,把自己的发现和实验结果写下来,或者简单地讲述一下自己的实验经验。
浮力教学案例剖析
浮力教学案例剖析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浮力及其方向。
2、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探究认识浮力,经历实验探究过程,掌握探究的方法。
情感与态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
二、重点:探究影响浮力大小因素和阿基米德原理。
难点:启发探究浮力大小的科学方法。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圆柱体、盛有纯水和浓盐水的容器各一个、烧杯、水、细线、石头、弹簧测力计、小桶、乒乓球、空饮料罐。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出示画面:腾空而起的气球、压入水中的乒乓球、轮船和游泳的人。
请同学们观察提出问题。
学生讨论:物体受到了浮力的作用。
引导学生从日常现象中归纳出物体受到浮力的事例。
导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浮力》一节,认识和解决生活中常见的此类问题。
(板书课题)(二)激发引导,操作探究1、上浮和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受到浮力(压入水中的乒乓球、轮船和游泳的人)通过力的三要素来具体认识浮力的特点:大小、方向、作用点,另加施力物体。
方向的教学可从重力方向教学中引出思考,共同讨论分析得出验证的方法。
【教师演示实验】找一个大的可乐瓶,去了底,将乒乓球用线拴住后系于原瓶口,倒过来,慢慢放水,看乒乓球浮起,然后将瓶子左右倾斜,再观察乒乓球和线的位置。
从而得出浮力的方向。
并要求画出下面两图中浮力的示意图。
你还能举出哪些物体受到浮力的例子?2、提出问题: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学生猜想并分析讨论,利用手边的器材进行实验设计、探究)(这个问题提得好。
有些学生由于日常生活概念的影响,会认为下沉的物体就不再受到浮力作用了。
通过活动,逐步把这些学生的错误概念转变到正确概念上来。
)3、合作探究:利用桌上器材设计一个实验来检验你的猜想。
请大家两人一组讨论并完成。
并分析同学的操作设计是否合理可行。
(学生评价。
)(这个环节中包括了同伴评价。
既是一个相互交流的过程,更是一个批判性反思的过程,对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能力很有价值。
完整浮力实验的教案分析
完整浮力实验的教案分析。
然而,在实施该实验时,我们也需要注意到一些实施上的问题。
下面将对教案进行分析。
一、实验的目标和内容在编写完整浮力实验的教案时,我们需要考虑该实验的目标和内容。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明确实验的主要目标是什么,如何将其分解成更具体的目标,并对这些目标设置合理的测评标准。
在设置实验内容时,应该确保实验内容与实验目标相一致、科学、全面,并与实际情况相符合,容易让学生理解。
二、实验的安全完整浮力实验在实施时,需要注意实验的安全。
在编写教案时,我们应该列出实验安全规范,指导学生注意实验安全。
例如,提醒学生在实验室戴好安全眼镜,穿好实验服等防护措施,防止因实验操作不当造成伤害事故的发生。
三、实验的前置条件在实施完整浮力实验时,我们需要注意实验的前置条件。
学生需要先学习相关的物理知识,例如液体和气体的物理特性、浮力的概念及原理、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等。
在前置条件的设置中,我们应该提供必要的学习材料和课堂指导,帮助学生理解实验原理、方法及其应用。
四、实验的操作环节在实施完整浮力实验时,需要让学生亲自进行实验。
在操作环节中,我们需要给出明确的操作指导,让学生了解浮力实验的具体步骤及其操作方法。
并且,要重点提醒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要清晰的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
做到严格控制实验条件,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五、实验数据分析在实验的数据分析中,我们应该明确实验结果的测评标准,并对学生合理的分析实验数据的方法进行指导。
并且要引导学生通过数据分析的方法,检验实验结果是否符合预期。
在数据分析的教学中,我们也要让学生充分了解学术诚信的重要性,要求学生遵守学术纪律,经过严格的认真验证后再得出结论。
在编写和实施完整浮力实验的教案时,我们需要注意实验的目标、内容、安全、前置条件和操作环节。
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浮力实验的相关概念、原理和实验操作技能。
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实验技能,从而更好地应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
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浮力案例分析
《浮力》案例分析王瑞丽一、设计背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学生已经熟悉浮起来的物体受到浮力。
浮力是前面所学的力、密度、压强知识的综合。
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者广泛的现实意义也是初中生走向社会必须具备的知识。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浮力的概念;第二部分是:浮力产生的原因;第三部分是: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三、学情分析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液体和气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产生浮力的作用,教学中要在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及知识的形成过程的前提下,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变抽象为直观,并且多开展以学生或问题为中心,以教师引导、小组合作为主要方式的探究性学习。
四、教学目标本节课教学目标根据复习课目标定位于每节课的知识目标的分析与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整合、提炼。
顺应课标要求,设计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浮力(2)了解如何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3)认识浮力的产生原因;(4)初步探究浮力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典型的生活事例了解浮力,从而引出浮力的概念;(2)通过观察分析,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3)应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在观察浮力的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2)通过对生活、生产中浮力的了解,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五、教学重难点1.重点:(1)通过大量的经验事实,认识浮力的存在;(2)运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得出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难点:运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得出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六、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开展自主学习,采用自主归纳法、纠错法、科学探究实验法、完成本节课教学。
七、案例分析《浮力》通过课前预备、建构思维导图、当堂练兵、课堂检测、等教学环节完成对本节知识回顾归纳提升、探究实验的巩固。
(一)引课:“拯救小球”:将乒乓球放在大量筒中,问同学们:“除了将乒乓球倒出来,用什么方法能把乒乓球从量筒中取出来呢?”(二)教学过程(一)浮力的概念展示将蜡块、木块、铁块、瓶盖、铜块等物块放入水中,发现有些物体漂浮,有些物体浸没在水中,让学生列举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漂浮的,哪些物体是下沉的。
水中物体浮力研究苏科版八年级下教案案例分析
水中物体浮力研究 - 苏科版八年级下教案案例分析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也愈发的热衷于了解和研究。
其中,水中物体浮力便是人们近年来研究的重点之一。
作为自然界的一种物理现象,水中物体浮力的特性和应用具有广泛意义。
而对于中学生而言,了解浮力现象不仅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促进他们的探究意识,而且还为他们今后的科学研究之路奠定基础。
下面,我们将为大家介绍一篇关于"水中物体浮力研究 - 苏科版八年级下教案案例分析"的文章。
一、教案简介针对八年级下册中学生学习水中物体浮力的教学内容,苏科版课程组设计了本节课的教案,旨在通过探究浮力现象的特点和应用,提高中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研究能力。
教学目标:①了解浮力的提出与定义;②理解浮力的特点和作用;③认识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力状况;④了解浮力与物体密度的关系;⑤理解原理与应用。
二、教案实施步骤1、导入环节通过提出“物体在水中就像在干草堆里一样,会被挤向表面”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开始思考水中物体浮力的现象。
2、实验探究教师向学生出示一些材料与实验器材(如蜡烛、木块等),让学生们在水中试验各种物体的浮力大小。
随着实验的深入,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逐渐领会了不同物体在水中浮力的差异。
为了帮助学生们深入理解浮力原理,老师还可给学生呈现多组示意图或短片,进一步展现了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力表现。
3、实验总结根据实验结果的观察和总结,学生们得出结论:浮力的大小和物体的密度成反比。
此时,教师可指导学生展开小组讨论,进一步引导他们将浮力现象延伸到帆船、潜水等方面,并通过出示标准测密仪的国家标准检定证书等资料桥接浮力与测密的平时生活环境。
4、引出浮力的应用场景在学生们已经加深了对浮力本质和特点的认识之后,教师再引出浮力在现代工程难题解决、科技赋能生产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5、总结环节在学生们对浮力现象逐渐有了较为深入全面的认识之后,教师可要求学生们再进一步总结浮力的特点和应用、探究浮力与其他物理学内容的联系。
初中物理_浮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浮力》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浮力》是八年级下学期第十章第一节。
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实验,认识浮力;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1.知道什么是浮力以及浮力的方向。
2.能认识浮力产生的原因,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
3.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物体所受到的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入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密度有关。
(2)过程与方法:1.经历观察生活中的浮力现象和通过实验认识浮力的过程。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3.尝试应用平衡力和液体压强的相关规律去解释生活中的浮力问题,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活动。
并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愿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3.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浮力概念的建立。
(2)“称重法”测浮力。
教学难点:(1)浮力产生的原因。
(2)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二、教学模式:青岛市初中物理“四层次五循环”教学模式体系。
三、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乒乓球、细线、钩码、烧杯、水、盐水、多媒体课件等。
本节课的流程分五部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整体感知合作探究;总结回顾:拓展延伸:课后作业.四、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传说大约两千年前,罗马统帅狄杜进兵耶路撒冷,攻到死海岸边,下令处决俘虏来的奴隶。
奴隶们被扔入死海,并没有沉到水里淹死,却被波浪送回岸边。
狄杜勃然大怒,再次下令将奴隶们扔到海里,但是奴隶们依旧安然无恙。
狄杜大惊失色,认为奴隶们受到神灵保佑,屡淹不死,只好下令将他们全部释放。
(如图甲)由此引入浮力。
【整】出示学习目标二、新课教学【分一】探究点一:浮力1.什么是浮力?它的方向是怎样的?PPT展示:漂浮在水上个各种物体、潜水器、飞艇和热气球等图片让学生深刻认识生活中浮力的存在,认识浮力定义。
小学科学实验设计案例分析
小学科学实验设计案例分析一、引言科学实验是小学科学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践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本文将分析一个小学科学实验设计案例,介绍实验的目的、设计过程、实施步骤以及实验结果与讨论。
二、实验背景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学生需要了解物体的浮力与沉力,并能够观察并解释这些力对物体浮沉的影响。
因此,本实验旨在通过设计一个简单的水上载物实验,让学生观察并探索浮力与物体浮沉之间的关系。
三、实验设计1. 实验材料:- 一个透明的容器- 水- 多个物体(如小塑料玩具、纸张、橡皮)2. 实验步骤:步骤1:将容器装满水,确保容器的底部完全被水覆盖。
步骤2:选择一个物体,将其缓慢放入容器中,记录下物体是否沉入水中。
步骤3:重复步骤2,使用不同的物体,并观察其是否沉入水中。
四、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到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
让我们来讨论一下实验结果、以及可能的科学解释。
1. 结果分析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以下现象:- 一些物体会沉入水中,完全被水覆盖。
- 一些物体只会部分沉入水中。
- 一些物体则会浮在水面上。
2. 科学解释这些现象可以通过浮力与物体密度之间的关系来解释。
浮力是指液体或气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
根据阿基米德定律,浮力等于被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
当物体比液体密度大时,它会下沉;当物体比液体密度小时,它会浮起。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物体的密度与其在水中的浮沉状态有关。
比水密度大的物体会沉入水中,比水密度小的物体会浮在水面上。
- 一个物体具有的浸入液体的深度,取决于它的密度和液体的密度差异。
五、实验的拓展与应用此实验案例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拓展,并将实验结果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1. 探究材料的密度:学生可以使用不同材料的块状物体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材料的密度对浮沉现象的影响,并进一步了解不同材料的性质。
2. 设计浮力船:学生可以设计并制作一个能够浮在水上的船舶模型,利用浮力原理,进一步探究物体的浮力与大小、形状的关系。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10.3科学探究浮力的大小》教学案例(第1课时)
教科版八年级下《10.3科学探究:浮力的大小》教学案例(第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浮力,知道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对物体有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法和课堂讨论让学生认识浮力,通过类比法、观察法让学生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兴趣,通过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合作精神。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一、实验探究——浮力( 1 )调查:洗澡时进入浴盆,感觉自己身体变轻的同学举手示意一下;(学生参与)绝大多数同学参与并认同有这样的感觉;古希腊的阿基米德在很久以前跟你们有同样的感受;( 2 )将一个小木块放进水里,它会漂起来;学生观察;教师: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请同学们举出例子。
学生举例;引导得出浮力概念:这种能让物体浮起来的力叫做浮力;根据这些事实,我们认识到漂浮在液体上的物体受到浮力的作用;绝大多数学生已经有这样的“浮”起来的概念,所以他们很容易理解浮力的概念;他们知道把物体向上托的力就是浮力;( 3 )如果我们游泳时,将自己的身体完全浸没水中,我们还受到浮力的作用吗?开始出现分歧,有的学生赞成、有的学生反对、开始怀疑;进行实验:“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吗?”(演示实验,如图11-2-2)学生思考;• 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吗?(以下是一种引导方案供参考)一步一步引导得出结论; • 受不受到浮力,我们直接从弹簧测力计的读数的变化就能知道;•如果在空气中测量的数值等于浸没在水中的数值,那么就没有浮力;• 如果在空气中测量的数值大于浸没在水中的数值,那么就存在浮力;( 4 )引导学生陈述自己对这个实验得出的结论;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写在笔记本或纸片上;( 5 )进一步讨论这个实验: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与 F 1 和 F 2 有什么关系?浮力的方向是什么?(以下是一种引导方案供参考)学生思考并提出猜想。
《浮力》教学案例及分析
《浮力》教学案例及分析(夏明莉)【教学目标】感受浮力的存在,理解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重、难点】通过实验探究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式教学。
【教具学具】弹簧测力计、烧杯、水、酒精、乒乓球、石块、橡皮泥、空饮料瓶等。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教师活动:配着轻松悠扬的钢琴曲播放人们在死海里看书、打牌的录像片段。
学生活动:观看录像,体会浮力的存在,重温《死海不死》中的描述。
说出自己观察到的浮力现象,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设计意图:从贴近学生生活的物理现象入手,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让学生在领略大自然的美妙与和谐中进入物理的世界,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
二、进行新课:1、浮力的概念⑴感知浮力的存在:学生活动:让学生拿一个乒乓球,用手把它按入水中,放手后观察现象,通过分析和交流,体会浮力的存在。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教会他们应用身边的现象来解决物理问题。
⑵测量浮力的大小:教师活动:提问放入水中沉底的石块是否受浮力作用,你能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石块所受浮力的大小吗?学生活动:观察思考,小组讨论实验步骤,分组动手试做。
设计意图:学习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的大小,为下面的实验探究做准备。
⑶探究浮力产生的原因:教师活动:回顾液体内部压强特点引出浮力产生原因。
引导学生定性分析。
学生活动:边回顾上一章内容边分析浸没在水中正方体受到水给它的压力,从而归纳浮力产生的原因是物体受到液体给它的上下表面的压力之差。
并观看浮力产生原因的视频,再次体会浮力的方向及产生的原因。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一定情境,引导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让物理知识走向生活。
2、实验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并思考: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学生活动:①(游戏)造“船”装物体比赛。
学生每组一块大小相同的橡皮泥设计造船。
并观察交流船只的差异,以及谁装得货物更多(不下沉时)?大胆猜测,交流讨论: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②(体验)将空饮料瓶慢慢压入水中,通过压力的变化来体会浮力的变化,观察水位变化情况,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变化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一
探究浮力大小因素的实验
猜想一: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浸入)液体的体积有关;
猜想二:浮力大小与物体浸人液体的深度有关;
猜想三:浮力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这三个猜想。
学生也很容易在教材指引下完成以下的探究实验。
在实验基础上,学生通过讨论和分析。
容易得出结论:
由(1)、(2)、(3)三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可知:浮力的大小与浸入液体的体积(或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由(4)、(5)两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可知:浮力的大小还与体的密度有关。
关于猜想二,不同的学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因为由(1)、(2)、(3)三次实验,可以得出;浮力大小是与浸入深度有关的;而由(3)、(4)两次实验又得出浮力大小是与浸入深度是无关的。
这时不同的学生得出的结论就出现了矛盾。
出现矛盾不是坏事,而是我们解决新问题的一个切入点。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产生矛盾的原因:(1)、(2)、(3)三次实验,是浸没之前,而(3)、(4)两次实验是浸没后。
浸没之前改变浸入液体的深度,实际上改变了浸入液体的体积(或排开液体的体积),所以浮力改变。
而浸没后改变浸入液体的深度,浸入液体的体积(或排开液体的体积)保持不变,所以浮力不变。
通过出现矛盾、分析问题、解决矛盾。
可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浮力大小与浸入液体的体积(或排开液体的体积)的关系。
一般,我们的实验课,做到这里就基本就可以结束了。
还有时间再补充一些有针对性的题目进行训练,就可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关于猜想二所引出矛盾,分析问题,解决矛盾。
这个过程给学生带来理解的加深和能力的提升。
我在教学中尝试了以下的拓展。
以上我们只做出了三个猜想,实际上浮力大小还可能与其他因素有关。
抛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学生集“集体之智慧”能够想到的猜想,一般还有以下几个猜想:
猜想四:浮力大小与物体的体积有关;
猜想五:浮力大小与物体的密度有关;
猜想六:浮力大小与物体的物体的形状有关。
通过学生讨论,“集中思维”,可以做出在课本原有基础上,更丰富、更合理、更全面的猜想。
实验课中,我给各小组都提供足够的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烧杯;体积不同的物体铁块;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水;酒精等。
学生在完成了之前三个猜想的实验基础上。
可以做进一步的探究。
学生通过进一步探究实验,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产生新的矛盾,从而擦出思想的火花。
如:验证猜想四时,有两组学生分别做了以下实验:
第一组实验(如图):
实验数据和表格:
结论:浮力大小和物体的体积有关。
第二组实验:
实验数据和表格:
结论:浮力大小和物体的体积无关。
老师引导:第一组和第二组的两个结论是否矛盾?
学生感到惊讶,产生疑惑。
老师这时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
学生讨论:体积大的物体,若浸入液体中的体积小,则受的浮力就小;若浸入液体中的体积大,则受的浮力就大。
因此,影响浮力大小的是和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或排开液体的体积)。
而不是物体的体积。
教师继续引导:为什么第一小组会得出浮力大小和物体体积有关的结论?
学生讨论:没有控制变量,在改变物体体积的同时,也改变了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
教师:物理定律的研究实验要注意“条件”和“控制变量”。
由此,学生对浮力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得到了升华。
在这个实验的基础上,学生要探究猜想五、猜想六。
变得容易和有方向性。
探究猜想五实验操作参考:
比较G1-F1=G2-F2,得出结论:浮力大小与物体的密度无关。
有两点需要提醒学生注意:
1.不能只观察F1和F2的大小,来得出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关系。
因为两物体的重力不同。
应比较G1-F1与G2-F2的大小来比较浮力。
2.实验要控制排开(浸入)液体的体积相同,实际探究过程中,会有学生选择了密度和体积都不同的物体进行实验,
如右图:
本实验比较G1-F1不等于G2-F2的大小,得出结论:浮力大小与物体的密度有关。
应引导学生分析产生的原因:操作中只注重改变物体的密度,却没有控制排开(浸入)液体的体积相同,不满足“控制变量法”,故得出错误的结论。
探究猜想六实验操作参考:
探究本猜想,主要锻炼学生的选择器材能力,考虑到方便改变物体的形状,学生会选择橡皮泥要做实验,注意提醒学生实验时要满足“控制变量法”,根据图中F1=F2,容易得出结论:浮力大小与物体的形状无关。
综上所述: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浸入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
与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物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物体的形状等因素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