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微生物学 教学大纲
食品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食品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一、引言食品微生物学是研究与食品相关的微生物的科学,它关注食品中的微生物种类、数量、生长条件及其对食品质量与安全的影响。
本课程旨在为食品科学、食品生物技术及相关领域的学生提供基本的食品微生物学知识和实验技能。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1. 了解食品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食品微生物的分类、结构、生理特性以及其在食品中的传播和增殖方式;3. 熟悉食品微生物的检测方法和控制措施;4. 了解食品微生物对食品质量和安全的影响;5.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研究能力。
三、教学内容1. 食品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 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 食品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和生理特性 - 食品微生物的增殖速率和曲线2. 食品微生物的传播和控制- 食品微生物的传播途径- 食品微生物的控制措施- 食品微生物的杀菌和灭菌方法3. 食品微生物的检测与鉴定- 食品微生物的检测方法和技术- 常用的食品微生物指标- 食品微生物的鉴定和鉴别方法4. 食品微生物与食品质量与安全- 食品微生物对食品质量的影响- 食品微生物与食品传染病的关系- 食品微生物在食品加工和贮藏过程中的控制策略四、教学方法1. 授课:通过讲授基本概念和原理,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思维框架和知识体系。
2. 实验:开展与食品微生物学相关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研究能力。
实验内容包括食品样品的采集和处理、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和鉴定等。
3. 讨论: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思考,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和小组讨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材和参考资料主教材:1. 《食品微生物学导论》周志武,李红生,农业出版社2. 《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指导》周志武,徐丽萍,高等教育出版社参考资料:1. 《食品微生物学》王小平,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 《食品微生物学概论》张月霞,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六、评估和考核方式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实验报告和课堂练习成绩。
食品微生物学 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二、课程简介食品微生物学是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又是两个专业的主干课程和主要课程之一,为食品保藏原理、食品安全与卫生学、食品工艺学、水产食品学、食品工艺学、食品质量管理与安全控制、食品法规与标准等课程的重要基础课,同时也是一门专业课。
食品微生物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微生物学概况、食品微生物的形态、营养和生长特性、微生物的代谢、微生物的遗传、微生物的生态,微生物与机体免疫,微生物与食品安全等理论知识,实验教学包括微生物的形态观察、微生物的分离、培养方法及检测技术等。
通过学习食品微生物学使学生掌握其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培养学生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技能及检验技术,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
为学生学习以后的专业课程以及毕业后从事食品生产和科研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性质食品微生物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是两个专业的主干课程和主要课程,为很多专业主要课程和专业课程的重要基础。
四、课程教学总体目标学生修完该课程后,应熟练地掌握细菌、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营养和生长特性、有害微生物的控制、微生物的代谢、微生物与食品安全,了解微生物的遗传与育种、微生物生态、微生物与机体免疫等基本理论。
掌握微生物形态观察、微生物的分离、培养方法及检测等微生物实验技术。
五、理论教学安排及学时分配注:1. 授课方式:讲授、演示、指导参观、课堂讨论、讲解习题等。
2. 授课手段:板书、多媒体、视频、网络等。
六、理论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教学目标】(1)了解微生物的发展与展望;原核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伯杰氏手册》简介;《系统手册》提要。
(2)理解微生物的分类。
(3)掌握微生物与食品微生物学;微生物的定义与特点;微生物与食品(包括食品生产与安全);微生物的命名。
【授课内容】(细化到章、节、目)第一节微生物与食品微生物学,微生物的定义与特点;微生物与食品(包括食品生产与安全)第二节微生物的发展与展望第三节微生物的命名与分类第四节原核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伯杰氏手册》简介;《系统手册》提要。
基于obe理念的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设计
基于obe理念的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设计一、课程背景食品微生物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中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食品微生物学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包括微生物在食品中的分布、生长与繁殖特性、致病性以及检测方法等。
二、课程目标1. 理解食品与微生物之间的关系;2. 熟悉微生物在食品中的分布、生长与繁殖特性;3. 了解微生物对食品品质与安全的影响;4. 掌握微生物检测方法与食品安全管理相关法规。
三、教学大纲1. 食品微生物学概述1.1 食品安全基本概念1.2 微生物在食品中的作用1.3 食品微生物管理2. 微生物生长与繁殖2.1 微生物生长曲线2.2 营养与生长条件2.3 微生物繁殖方式3. 食品微生物生态学3.1 微生物在食品中的分布特点3.2 微生物群落组成与变化3.3 微生物生态系统与食品安全4. 食品微生物分类与特征4.1 嗜氧与厌氧菌4.2 革兰氏染色与形态学特征4.3 食品相关微生物的生理特征5. 食品微生物对食品质量与安全的影响5.1 微生物致变质因素5.2 微生物对食品营养价值的影响5.3 食源性病菌与食品安全6. 微生物检测方法6.1 常规微生物检测方法6.2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6.3 快速检测方法与新技术7. 食品微生物安全管理7.1 认证体系与质量标准7.2 食品微生物风险评估与管理7.3 食品微生物法规与标准四、教学策略本课程采取基于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理念的教学策略,通过授课、案例研讨、实验操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灵活应对未来的工作和学术环境。
《食品微生物检验学》教学大纲.doc
《食品微生物检验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食品微生物检验学面向专业:全校课程代码:无大纲执笔人:姜世金总学分:2.5[总学时:45 (36/9)]大纲审定人:牛钟相.课程的教学目的、性质、地位和任务《食品微生物检验学》是以动物微生物学的理论为基础,对食品的微生物污染及控制措施、以微生物为主的因素引起的食品腐败变质、食品检验样品的采集及处理作了扼要介绍;着重介绍了食品微生物检验的指标,食物中毒性微生物、常见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及检验方法;系统阐述了肉、蛋、乳、水产品及其制品、罐头食品的微生物学检验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要求学生掌握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提高微生物检验的实际操作能力。
.课程教学大纲及学时分配绪论第一章食品微生物污染及控制(2学时)第一节食品污染概述第二节食品的微生物污染源第三节食品微生物污染的途径第四节食品微生物污染的危害第五节食品微生物污染的控制第二章食品的腐败变质与控制(2学时)第一节食品的腐败变质第二节食品腐败变质的影响第三节食品腐败变质的变化第四节食品腐败变质的控制第三章食品检验样品的采集与处理(2学时)第一节食品检验样品采集的原则第二节食品检验样品的采集方法第三节食品检验样品的运送及处理第四章食品微生物检验的指标(2学时)第一节菌落总数第二节大肠菌群MPN第三节致病性微生物第四节细菌相与食品卫生的关系第五章食物中毒性微生物的检验(16学时)第一节食物中毒概述第二节沙门氏菌及其检验第三节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及其检验第四节变形杆菌类及其检验第五节志贺氏菌及其检验第六节耶尔森氏菌及其检验第七节空肠弯曲杆菌及其检验第八节副溶血性弧菌及其检验第九节葡萄球菌及其检验第十节链球菌及其检验第十一节肉毒梭菌及其检验第十二节蜡样芽抱杆菌及其检验第十三节魏氏梭菌及其检验第十四节平酸菌及其检验第十五节黄曲霉菌及其毒素的检验第十六节赭曲霉菌及其毒素的检验第六章肉与肉制品中的微生物及其检验(2学时)第一节鲜肉中的微生物及其检验第二节冷藏肉中的微生物及其检验第三节肉制品中的微生物及其检验第七章蛋与蛋制品中的微生物及其检验(2学时)第一节鲜蛋中的微生物及其检验第二节蛋制品中的微生物及其检验第八章乳与乳制品中的微生物及其检验(2学时)第一节鲜乳中的微生物及其检验第二节消毒乳中的微生物及其检验第三节乳制品中的微生物及其检验第九章水产品中的微生物及其检验(2学时)第一节水产品中的微生物污染第二节水产品的卫生第三节水产品的微生物检验第十章罐头食品中的微生物及其检验(2学时)第一节罐头食品的微生物污染第二节罐头食品的微生物检验第三节罐头食品微生物污染的控制第十一章其他食品的微生物及其检验(2学时)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微生物污染第三节检验附课程实验教学(一)菌落总数及大肠菌群MPN测定内容包括食品中细菌总数的测定、大肠菌群最近似数(MPN)的测定。
基于obe理念的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设计
基于obe理念的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设计一、引言食品微生物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中的重要课程之一,它的教学内容涉及到食品中微生物的种类、生长与繁殖规律、微生物对食品质量与安全的影响等方面。
为了提高学生对食品微生物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本文基于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理念,设计了一份全面且有针对性的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二、课程目标1. 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介绍食品中常见的微生物种类、特性及其在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影响。
2. 掌握相关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和操作技能,提高实验操作规范性和安全性。
3. 增强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增强团队合作意识:鼓励团队合作,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1.课程内容:食品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微生物分类与鉴定、食品中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微生物与食品质量安全、食品微生物学的实验技术等。
2.教学方法:采用讲授、实验、讨论、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教学环节设计与评估1.教学环节设计:根据课程内容,设计相应的授课、实验、研讨、实践等教学环节,确保学生全面掌握食品微生物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
2.教学评估:通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实验报告、期末考试等方式,评估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践能力的运用水平。
五、课程资源与环境1.教材:选择具有权威性、实用性的食品微生物学教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理论知识。
2.实验器材与设施:保障实验教学所需的器材和设施,确保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3.网络资源:利用网络平台,提供课程相关资料,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4.实践基地:建立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地考察和实习的机会。
六、课程实施与质量管理1.课程实施:根据教学大纲,有序开展课程教学,确保教学质量。
2.质量管理:定期对课程进行质量检查,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不断提高课程质量。
《食品微生物学》电子教案
制备霉菌涂片、观察霉菌形态、进行分类鉴定、 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原理
霉菌是一类多细胞真菌,具有多种形态和生理特 征。通过观察霉菌的形态和生理特征,可以对其 进行分类和鉴定。霉菌的分类鉴定主要依据其菌 丝体特征、孢子形态和菌落特征等。
注意事项
制备霉菌涂片时要避免污染和损伤菌丝体;观察 时要调节好光源强度和焦距,以获得清晰的图像 ;进行分类鉴定时要注意观察多个特征并结合相 关文献资料进行判断。
《食品微生物学》电子教案
目录
• 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 • 微生物基础知识 • 食品中的微生物 • 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 • 食品微生物控制技术 • 食品微生物学实验述
食品微生物学的定义
研究食品中微生物的种类、数量、生 理生化特性以及与食品相互关系的科 学。
01
02
03
04
低温保藏
通过降低食品温度,抑制微生 物的生长繁殖,延长食品的保
质期。
气调保藏
改变食品包装内的气体成分, 降低氧气含量,抑制需氧微生
物的生长。
干燥保藏
降低食品水分活度,使微生物 处于休眠状态,从而延长食品
的保质期。
辐照保藏
利用辐照技术杀死食品中的微 生物或抑制其生长繁殖,达到
保藏的目的。
性来判断微生物种类和数量。
血清学检测
03
利用抗原抗体反应原理,通过检测特异性抗体或抗原的存在来
鉴定微生物。
现代检测技术
1 2 3
分子生物学检测
基于核酸分子杂交、PCR扩增等原理,通过检测 特定基因序列来判断微生物种类和数量。
免疫学检测
利用免疫学原理,通过检测特异性抗体或抗原的 存在来鉴定微生物,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等 优点。
《食品微生物学》授课教案
目录
• 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 • 微生物基础知识 • 食品中的微生物及其作用 • 食品微生物污染与控制 • 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与方法 • 食品微生物安全与风险评估
01 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
食品微生物学概述
食品微生物学的定义
研究食品中微物的种类、数量、生 理生化特性以及与食品相互关系的科 学。
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特性
营养类型
物质代谢
微生物可分为自养型和异养型两大类。 自养型能利用简单的无机物合成自身 所需的有机物,异养型则依赖现成的 有机物来提供营养。
微生物具有复杂的物质代谢途径,包 括碳水化合物的代谢、氮代谢、脂肪 代谢等。这些代谢途径对于微生物的 生长和繁殖至关重要。
呼吸类型
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可分为发酵、好氧 呼吸和厌氧呼吸三种类型。不同类型 的微生物通过不同的呼吸作用获取能 量。
考核方式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包括平时成绩、实验报告和课程设计报告三部分。其中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30%,主要考察 学生的出勤率、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占总评成绩的30%,主要考察学生的实验技能和数据分析能 力;课程设计报告占总评成绩的40%,主要考察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02 微生物基础知识
改进加工工艺
采用合理的加工工艺,减少加工过程中的 微生物污染。
B
C
强化储存和运输管理
保持储存和运输环境的卫生,控制温度和湿 度等条件,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加强食品卫生监管
D 建立完善的食品卫生监管体系,对食品生产、
加工、储存和运输等各环节进行严格监控和 管理。
05 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与方法
传统微生物检测技术
活动。
03 食品中的微生物及其作用
食品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食品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1.1 课程名称:食品微生物学1.2 课程代码:XXX-XXX1.3 学时安排:X学时1.4 学分:X学分1.5 先修课程:微生物学基础二、课程目标2.1 知识目标:- 掌握食品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理解食品微生物与食品品质和安全的关系- 了解食品微生物在食品加工和贮藏中的作用和方式- 熟悉食品微生物的种类、特性和检测方法2.2 技能目标:- 能够独立进行常见食品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和计数- 能够分析和评价不同食品加工工艺对微生物的影响- 具备食品微生物质量控制和风险评估的能力- 能够制定和实施食品微生物防控措施三、教学内容3.1 食品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食品微生物学的发展历程- 食品微生物的分类和特性- 食品微生物与食品质量和安全的关系- 食品微生物学中的常用概念和指标3.2 食品微生物的种类和特性- 食品常见微生物:细菌、真菌、酵母菌等- 食品微生物的生长规律和特性- 食品微生物在食品加工和贮藏中的生存方式和影响3.3 食品微生物检测方法- 食品微生物检测基本原理- 常用的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和设备- 食品微生物计数方法和标准3.4 食品微生物的防控措施- 食品微生物的防控措施和监测体系- 食品微生物质量控制的实施方法和技巧- 食品微生物防控法律法规和标准四、教学方法4.1 前期调研和案例分析:通过调研和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了解食品微生物学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和问题。
4.2 讲授理论知识:通过课堂讲授,介绍食品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4.3 实验操作:安排相关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进行食品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和计数。
4.4 讨论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实际案例,深入理解食品微生物学在食品安全和质量控制中的重要性。
五、教材及参考书目5.1 教材:《食品微生物学教程》5.2 参考书目:- 《现代食品微生物学》-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与质量控制》- 《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指导》六、考核方式6.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讨论参与、实验操作和作业完成情况6.2 期末考试:对学生对食品微生物学基本概念和应用能力进行综合考核。
《食品微生物》实验教学大纲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实验一微生物检验常规试验预备(4个学时)[目的与要求]1.熟悉菌落总数测定和大肠菌群检验所需的各种培养基的制备。
熟悉高压蒸汽灭菌器的使用。
2.熟悉玻璃器皿的包装与干热灭菌方法。
[主要内容]:1 研钵、剪刀、镊子、吸管、平皿的包扎与干热灭菌。
2 实验所需培养基(营养琼脂、EMB 琼脂、乳糖胆盐发酵管)和生理盐水的配制、分装、包扎和高压蒸汽灭菌。
1)配制700 mL 生理盐水(0.9%NaCl ),分别分装与5 个盐水瓶,每瓶90 mL;分装18 支试管,每管9 mL 。
2)配制乳糖胆盐培养基(发酵管)200 mL,并分装于小试管各3 mL ,每管中加入一个充满培养基的小倒管,注意一定不能有气泡。
(配方:2%蛋白胨,0.5%猪胆盐,1%乳糖,调pH7.4,然后加入0.4%溴甲酚紫 2.5ml/100ml )3)配制普通琼脂培养基400ML ,分装于2 个三角瓶。
(0.5%NaCl ,1%蛋白胨,0.3%牛肉粉(膏),pH7.4,琼脂粉 1.5%)4)配制伊红美蓝培养基300 mL。
(配方:蛋白胨1%,NaCl 0.5%,牛肉膏0.3%,pH7.4,琼脂粉1.5%,加热溶化后加入乳糖1%、2%伊红水溶液2 mL/1000 mL 、0.65%美蓝1 mL/1000mL)5)TTC 培养基(1)2%乳糖发酵管40 支,每管 2.5ml(2%乳糖,2%蛋白胨)。
(2)TTC 培养液100ml(2%蛋白胨,1%Nacl,1%Na2HPO4.12H2O,0.4% 十二烷基硫酸钠,PH7.4)(3)灭菌后加10%TTC8ml 后分装于(1),每管加 2.5ml。
6)DC 培养基(0.5%蛋白胨,0.5%Nacl ,1%乳糖,0.3%K2HPO4.3H2O ,0.2%柠檬酸铁铵,琼脂粉0.7%)溶于水后调PH7.2,加入10%去氧胆酸钠1ml 及0.4%溴麝香草酚兰 1.6ml。
[思考题]1 配制培养基时的一般原则和注意事项?2 使用高压灭菌器和恒温干燥箱的注意事项?实验二菌落总数测定(4个学时)[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试验要求掌握食品的菌落总数测定的方法,菌落计数和报告方式,以及经常食用的各类动物性食品的菌落总数标准。
食品生物化学教学大纲(一)2024
食品生物化学教学大纲(一)引言概述:食品生物化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通过研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化学反应和生物过程,帮助我们理解食品的基本组成和加工过程。
本文档旨在为食品生物化学教学提供一个全面而系统的大纲。
大纲一:食品基本组成分析1. 碳水化合物- 单糖、双糖和多糖的结构和性质- 淀粉、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化学特性- 糖的代谢途径和功能2. 脂类- 甘油脂和脂肪酸的结构和性质- 不饱和脂肪酸和饱和脂肪酸的比较- 脂类的氧化反应和酯化反应3. 蛋白质- 氨基酸的结构和性质- 蛋白质的结构级别和功能- 蛋白质的水解和反应特性4. 维生素- 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的区别- 维生素的化学结构和功能- 维生素的摄入和消耗对人体的影响5. 矿物质- 主要矿物质元素的功能与代谢- 微量元素的重要性和人体需求量- 矿物质在食品加工和储存中的应用大纲二:食品化学反应1. 食品的酸碱性质- pH值的概念和测定方法- 食品酸碱度的影响因素- 酸碱度对食品品质的影响2. 食品的氧化和还原反应- 食品中的氧化反应和自由基反应- 食品的还原剂和抗氧化剂- 氧化反应对食品稳定性和口感的影响3. 食品的酶促反应- 酶在食品中的来源和作用- 酶的催化机制和酶促反应的速率控制因素- 酶促反应对食品加工和储存的影响4. 食品的糖化反应- 糖类和氨基酸的糖化反应- 糖化反应对食品的影响和控制- 糖化产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5. 食品的褐变反应- 反应机制和影响因素- 褐变反应对食品品质的影响- 控制褐变反应的方法和应用大纲三:食品的生物过程1. 食品中微生物的作用- 食品中常见的微生物类型和特征- 微生物对食品的质量和安全的影响- 利用益生菌和发酵菌改进食品品质的方法2. 食品中植物的生物转化- 植物对食品的营养和风味的贡献- 植物中的酶和酶促反应- 利用植物资源改进食品品质的方法3. 食品中动物的代谢过程- 动物对食品的消化和吸收- 食品中的动物酶和酶促反应- 利用动物资源改进食品品质的方法4. 食品中的自然保鲜- 食品的自然保鲜机制- 温度、湿度和气体对食品保鲜的影响- 利用自然保鲜方法延长食品的储存期5. 食品加工和储存过程中的生物反应- 食品加工过程中的酶和酶促反应- 食品储存过程中的微生物和酶反应- 控制生物反应以改进食品品质的方法大纲四:食品中的化学成分分析1. 食品中的化学成分分析方法- 食品样品的制备和处理技术- 常用分析仪器和方法- 食品成分分析的数据解析和评估2. 食品中的营养成分分析- 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和纤维的分析- 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分析- 常见食品的营养标签分析与解读3. 食品中的添加剂分析- 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和用途- 食品添加剂的分析方法和质量评估- 食品添加剂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评估4. 食品中的污染物分析- 食品污染物的来源和分类- 食品污染物的分析方法和标准限制- 食品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风险评估5. 食品中的其他化学成分分析- 食品中的香料、色素和增味剂的分析- 食品中的抗氧化剂和防腐剂的分析- 食品中的其他化学成分的分析和质量评估大纲五:食品生物化学研究的实践与应用1. 食品生物化学实验技术- 食品样品的采集和处理技术- 常用的食品生物化学分析方法- 实验数据的采集和统计分析技术2. 食品生物化学研究的方法和策略- 食品样品的选择和处理原则- 实验设计和数据解读的方法- 食品生物化学研究的前沿技术和趋势3. 食品生物化学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食品配方和工艺的改进策略- 食品添加剂和保鲜剂的选择和使用- 食品加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监测技术4. 食品生物化学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食品安全和质量标准的制定和实施- 食品中污染物和添加剂的检测技术- 食品标签和声明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验证5. 食品生物化学在健康营养中的应用- 食品营养评估和膳食指导的方法- 食品功能成分的挖掘和开发- 食品生物活性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评估总结:本文档提供了一份完整且系统的食品生物化学教学大纲。
食品微生物检验教学大纲
食品微生物检验》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E082012 课程类型:专业课 英文名称: Microbe examination in food 适用对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第一部分 大纲说明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类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要求学生掌握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基础知识、 常规项目的检验原 理与方法, 了解检验新技术的发展概况, 并通过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 掌握正确的微生 物检验的方法。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1. 知识要求:了解食品微生物检验的概况, 食品中微生物存在状况, 以及常用的微生物检验仪器 与设备, 熟悉各种食品样品的采集与制备的方法, 掌握食品中菌落总数、 大肠杆菌以及 一些致病菌的检测方法及报告方式。
2. 能力要求: 能运用所学知识,熟练检测各种食品中菌落总数、大肠杆菌以及一些致病菌并写 出合格的检测报告。
三、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是在学习食品化学、食品营养与卫生学、食品分析、 仪器分析、 微生物学等 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专业课。
四、学时分配本课程学分为 1 学分,建议开设 16学时。
课程名称:《食品微生物检验》 学分: 1五、教材与参考书教材:李松涛:《食品微生物学检验》,中国计量出版社,2001年。
教学参考教材:1. 苏世彦编,《食品微生物检验手册》轻工业出版社2. 刘恭植编《微生物学和微生物检验》人民卫生出版社3. 国家标准《食品卫生检验方法与微生物学部分》4. 国家标准《微生物学检验》注解六、教学方式与手段建议以课堂教授为主,学生课下自学、查找有关资料、课堂提问、课堂互动等形式辅助学习,结合实验教学。
七、课程考核方式以闭卷为主,占总成绩70% ;课堂出勤和平时作业占30%。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大纲绪论(2学时)一、本章的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食品卫生以及食品卫生检验的概念和特点, 学的发展历史。
了解微生物检验、教学内容及要求1. 食品卫生学2. 食品微生物检验学第一章微生物检验技术( 4 学时)一、本章的教学目的与要求复习微生物检验基本知识,并重点掌握微生物检验鉴定技术二、教学内容及要求1. 微生物检验基本知识2.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常规技术3. 食品微生物检验免疫学检验技术4. 食品微生物分子生物学食品微生物分子生物学及分析微生物学检验技术第二章食品检验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4 学时)一、本章的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食品检验样品采集的原则、方法,以及食品检验样品的运送及处理二、教学内容及要求1. 食品检验样品采集的原则2 . 食品检验样品的采集方法3. 食品检验样品的运送及处理第三章食品微生物检验的指标( 4 学时)一、本章的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掌握食品微生物检验中的细菌总数、大肠菌群的微生物特性以及检验的原理和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编号《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二、课程简介食品微生物学是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又是两个专业的主干课程和主要课程之一,为食品保藏原理、食品安全与卫生学、食品工艺学、水产食品学、食品工艺学、食品质量管理与安全控制、食品法规与标准等课程的重要基础课,同时也是一门专业课。
食品微生物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微生物学概况、食品微生物的形态、营养和生长特性、微生物的代谢、微生物的遗传、微生物的生态,微生物与机体免疫,微生物与食品安全等理论知识,实验教学包括微生物的形态观察、微生物的分离、培养方法及检测技术等。
通过学习食品微生物学使学生掌握其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培养学生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技能及检验技术,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
为学生学习以后的专业课程以及毕业后从事食品生产和科研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性质食品微生物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是两个专业的主干课程和主要课程,为很多专业主要课程和专业课程的重要基础。
四、课程教学总体目标学生修完该课程后,应熟练地掌握细菌、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营养和生长特性、有害微生物的控制、微生物的代谢、微生物与食品安全,了解微生物的遗传与育种、微生物生态、微生物与机体免疫等基本理论。
掌握微生物形态观察、微生物的分离、培养方法及检测等微生物实验技术。
五、理论教学安排及学时分配注:1. 授课方式:讲授、演示、指导参观、课堂讨论、讲解习题等。
2. 授课手段:板书、多媒体、视频、网络等。
六、理论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教学目标】(1)了解微生物的发展与展望;原核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伯杰氏手册》简介;《系统手册》提要。
(2)理解微生物的分类。
(3)掌握微生物与食品微生物学;微生物的定义与特点;微生物与食品(包括食品生产与安全);微生物的命名。
【授课内容】(细化到章、节、目)第一节微生物与食品微生物学,微生物的定义与特点;微生物与食品(包括食品生产与安全)第二节微生物的发展与展望第三节微生物的命名与分类第四节原核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伯杰氏手册》简介;《系统手册》提要。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微生物的定义与特点(2)难点:微生物的命名与分类第二章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技术【教学目标】(1)了解分离微生物菌种的初步鉴定;微生物观察技术;微生物群体肉眼观察。
(2)理解无菌操作技术,包括常用器具及接种室的灭菌;无菌操作程序;液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法;选择培养分离法;显微镜个体观察;不同显微镜工作原理及主要用途;显微观察标本的制备。
(3)掌握微生物的研究技术,接种和培养;分离;观察和鉴定,微生物的接种操作;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法。
【授课内容】(细化到章、节、目)第一节微生物的研究技术,接种和培养;分离;观察和鉴定第二节无菌操作技术,常用器具及接种室的灭菌;无菌操作程序;微生物的接种操作第三节分离纯培养技术,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法;液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法;选择培养分离法;分离微生物菌种的初步鉴定。
第四节微生物观察技术,微生物群体肉眼观察;显微镜个体观察;不同显微镜工作原理及主要用途;显微观察标本的制备。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微生物的研究技术,接种和培养;分离;观察和鉴定,微生物的接种操作;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法。
(2)难点: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法。
第三章原核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教学目标】(1)了解放线菌的代表属;蓝细菌繁殖;黏细菌、支原体、衣原体。
(2)理解食品中常见的细菌及其应用;放线菌的繁殖;蓝细菌的形态结构与功能。
(3)掌握细菌形态与大小;结构:基本结构;特殊结构;细菌的繁殖;细菌的培养特征;古生菌的细胞形态、结构与组成;放线菌的形态结构与功能。
【授课内容】第一节细菌形态与大小;结构:基本结构;特殊结构;细菌的繁殖;细菌的培养特征第二节古细菌古生菌的细胞形态、结构与组成;古生菌的繁殖和应用第三节放线菌放线菌的形态结构与功能;放线菌的繁殖;放线菌的代表属第四节蓝细菌及其他原核微生物蓝细菌的形态结构与功能;蓝细菌繁殖;黏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第五节原核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伯杰氏手册》简介;《系统手册》提要【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细菌的形态与大小;结构:基本结构;特殊结构;细菌的繁殖;细菌的培养特征;古生菌的细胞形态、结构与组成;放线菌的形态结构与功能。
(2)难点:细菌的基本结构、特殊结构、细菌的培养特征;放线菌的繁殖。
第四章真核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教学目标】(1)了解真菌的分类系统。
(2)理解霉菌菌丝体及其功能:丝状真菌的细胞结构。
(3)掌握酵母菌的形态与结构;酵母菌的繁殖;酵母菌的菌落;丝状真菌的概念;丝状真菌的形态特征;真菌的繁殖方式和孢子类型。
【授课内容】第一节酵母菌酵母菌的形态与结构;酵母菌的繁殖;酵母菌的菌落;第二节霉菌丝状真菌的概念;丝状真菌的形态特征;菌丝体及其功能;丝状真菌的细胞结构;真菌的繁殖方式和孢子类型。
第三节真菌的分类系统第四节食品中常见的真核微生物及其应用食品中常见的酵母菌;食品中常见的霉菌:酵母菌及霉菌的应用实例。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酵母菌的形态与结构;酵母菌的繁殖;酵母菌的菌落;丝状真菌的概念;丝状真菌的形态特征;真菌的繁殖方式和孢子类型。
(2)难点:丝状真菌的形态特征;真菌的繁殖方式和孢子类型。
第五章非细胞型微生物的形态【教学目标】(1)了解噬菌体与发酵工业。
(2)理解病毒的分类、与功能;噬菌体的结构与功能。
(3)掌握病毒的形态、结构;病毒的复制。
【授课内容】第一节病毒一般特性病毒的分类、形态、结构与功能;病毒的复制。
第二节噬菌体噬菌体的结构与功能;噬菌体与发酵工业。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病毒的形态、结构;病毒的复制。
(2)难点:病毒的分类、噬菌体的结构;掌握病毒的复制。
第六章微生物的营养与生长【教学目标】(1)理解微生物微生物的生长测定;化学杀菌剂或抑菌剂。
(2)掌握微生物营养素及其来源;营养类型;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群体生长规律;有害微生物的控制。
【授课内容】第一节微生物的营养主要营养素及其来源;营养类型;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培养基。
第二节微生物的生长生长测定;群体生长规律。
第三节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因素温度;pH;氧气;水分;渗透压。
第四节有害微生物的控制基本概念;物理杀菌因素对有害微生物的控制;化学杀菌剂或抑菌剂。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微生物营养素及其来源;营养类型;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群体生长规律;有害微生物的控制。
(2)难点:群体生长规律;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因素。
第七章微生物的代谢【教学目标】(1)了解微生物的合成代谢与生物大分子物质的合成;(2)理解微生物的分解代谢与大分子物质的降解自养菌的能量代谢;微生物独特合成代谢途径实例;微生物的次级代谢;微生物发酵方式;微生物代谢调控与发酵生产。
(3)掌握化能异养菌的能量代谢;微生物初级代谢。
【授课内容】第一节能量代谢化能异养菌、自养菌的能量代谢第二节微生物的物质代谢分解代谢与大分子物质的降解;合成代谢与生物大分子物质的合成;微生物独特合成代谢途径实例第三节微生物初级代谢与次级代谢初级代谢;次级代谢;微生物发酵方式;微生物发酵实例第四节微生物代谢调控与发酵生产微生物的代谢调控;代谢调控在发酵工业中的应用【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化能异养菌的能量代谢;微生物初级代谢(2)难点:化能异养菌的能量代谢;微生物的代谢调控第八章微生物遗传与育种【教学目标】(1)了解微生物的基因和基因组;质粒和转座子;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有性生殖、准性生殖。
(2)理解微生物遗传物质基础;自发突变与自然选育;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
(3)掌握微生物基因突变类型及特点;诱发突变与诱变育种;菌种的衰退﹑复壮和保藏;菌种衰退的原因;菌种的保藏。
【授课内容】第一节微生物遗传学基础微生物遗传物质基础;微生物的基因和基因组;质粒和转座子。
?第二节基因突变与遗传育种基因突变类型及特点;自发突变与自然选育;诱发突变与诱变育种。
第三节基因重组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转化、转导、接合、原生质融合、微生物杂交;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有性生殖、准性生殖。
第四节微生物基因工程基因工程的主要步骤;基因工程的研究和发展前景。
第五节菌种的衰退﹑复壮和保藏菌种衰退的原因;菌种的复壮;菌种的保藏。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微生物基因突变类型及特点;诱发突变与诱变育种;菌种的衰退﹑复壮和保藏;菌种衰退的原因;菌种的保藏。
(2)难点:基因突变与遗传育种;基因重组;微生物基因工程。
第九章微生物的生态学【教学目标】(1)了解微环境、环境梯度、耐受限度。
(2)理解微生物与环境保护、食品环境中的微生物。
(3)掌握微生物生态学、种群和群落、互生关系、共生关系、拮抗关系、寄生关系的概念;微生物在土壤、水中、空气中的分布。
【授课内容】第一节微生物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微生物生态学;种群和群落;微环境;环境梯度;耐受限度。
第二节微生物与生物环境之间的关系种间共处关系;互生关系;共生关系;拮抗关系;竞争关系;寄生关系第三节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土壤中的微生物;水中的微生物;空气中的微生物;植物中的微生物;动物中的微生物第四节微生物与环境保护环境污染与污染物;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和转化;污染物的微生物处理第五节食品环境中的微生物食品作为特殊生态系;食品环境中的极端微生物;微生物污染食品的途径【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微生物与生物环境之间的关系、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2)难点:微生物与生物环境的关系、微生物与环境保护。
第十章微生物与机体的免疫【教学目标】(1)了解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联合抗感染。
(2)理解抗原概述;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
(3)掌握抗原特性;抗原分类;抗体概念;抗原抗体反应及其应用,包括抗原、抗体反应的一般规律,抗原﹑抗体间的主要反应,免疫标记技术。
【授课内容】第一节免疫学基础抗原概述;抗原特性;抗原分类;抗体概念;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
第二节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联合抗感染。
第三节抗原抗体反应及其应用抗原、抗体反应的一般规律;抗原﹑抗体间的主要反应;免疫标记技术。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抗原特性;抗原分类;抗体概念;抗原抗体反应及其应用。
(2)难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免疫标记技术。
第十一章微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目标】(1)了解微生物资源的特殊性;微生物菌体食品和单细胞蛋白;微生物风味物质工业化生产中的问题;微生物与保健食品的相关性。
(2)理解极端环境生物酶的开发;微生物风味物质生产的法规状况;微生物多糖及其生物膜;产生EAP、DHA、GLA的微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