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教案-八年级物理力的描述 精品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设计:7.2力的描述
《力的描述》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内容分析力学在物理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力的描述这一节能深化对力的认识,是学生学习后续知识的必需的预备性知识。
本节学习内容包括三个部分:力的三要素、力的单位和力的示意图。
本节内容是在充分感受力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力的作用效果出发,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熟悉的事例中发现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从而归纳出力的三要素。
然后,从量度力的大小出发,引出和介绍力的单位“牛顿”,并让学生感受1N的力。
最后,介绍力的示意图,这样学生就可以较全面地描述力了。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了解力的三要素;能举例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三要素有关;②知道力的单位;③能用力的示意图描述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日常经验、探究活动感悟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初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②通过学画力的示意图,形成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初步的信息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培养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养成乐于探究身边物理现象的习惯;②通过作力的示意图,培养严谨、规范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难点重点: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难点:三要素中作用点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二、学情分析学生对力既“熟悉”又“陌生”。
力和学生生活紧密联系,所以教学从“熟悉”入手,充分关注和利用学生的经验,让学生逐步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经历一些科学探究过程,感悟一些科学方法,把学生引进科学的力的世界。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将贯彻“三步五环节”的课改教学原则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边动手边思考,运用控制变量法、讨论法、对比法、归纳法。
四、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学复习提问: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生答:力的作用效果是①改变物体的形状②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通过刚才的复习我们对力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力作为一个抽象的物理量,我们如何能够具体的、形象的去描述呢?(二)自学展示(1)小组间检查导学案上“预习导学”部分的完成情况,讨论交流并解决基础题;(2)小组长收集课前自学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物理中学八年级力学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力学与物体运动的关系,了解力的概念和分类。
2.掌握力的作用效果及力的平衡与力的合成。
3.能够运用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力的定义、单位和分类。
2.力的合成及力的平衡的概念与应用。
3.运用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力的合成及力的平衡的应用。
2.运用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第一课时:力的概念与分类1.导入(10分钟)通过观察学生推、拉、挤、托等的动作,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
2.讲解(20分钟)a)力的概念:力是使物体发生形状、体积、速度、方向等改变的物理量。
b)力的分类: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c)力的单位:牛顿(N)。
d)力由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之间相互作用产生。
3.实例分析(20分钟)通过图示实例,让学生分析各种力的作用效果及分类。
4.练习与讨论(10分钟)通过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力的概念与分类。
第二课时:力的合成与力的平衡1.导入(10分钟)通过运动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合成与力的平衡的概念。
2.讲解(20分钟)a)力的合成:将几个力按一定方向和大小连接在一起构成一个力的操作。
b)力的平衡:多个力对物体作用,使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3.实例分析(20分钟)通过图示实例,让学生分析力的合成和力的平衡的应用。
4.练习与讨论(10分钟)通过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力的合成和力的平衡的概念与应用。
第三课时:力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1.导入(10分钟)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讲解(20分钟)通过实例,讲解力在斜面、滑雪场、乘风飞行等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实例分析(20分钟)通过图示实例,让学生运用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练习与讨论(10分钟)通过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堂总结与作业布置(10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内容,并布置课后作业。
作业内容可以包括选择题、解决实际问题等。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力的概念和分类有了初步的了解,掌握了力的作用效果及力的平衡与力的合成的概念与应用。
2. 力的描述-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2. 力的描述-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一、知识目标1.掌握力的概念和单位。
2.理解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3.熟悉常见的力,如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4.掌握平衡状态的概念和平衡条件。
5.能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二、教学重点1.掌握力的概念和单位。
2.熟悉常见的力。
三、教学难点1.理解力的三要素。
2.掌握平衡状态的概念和平衡条件。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可以进行以下活动来导入新课:•引入观察:让学生观察手指吸住物品、木球沿斜面滚落等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其背后的原因。
•探究力的三要素: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引入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月球能够绕着地球转一圈而不掉下来。
通过上述活动,让学生了解到力对物体运动和静止的影响,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 讲解力的概念和单位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得出力的定义,即:力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表现,它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接着,教师讲解力的单位——牛(N)。
让学生熟悉1牛等于1千克受到的重力,也可通过质量乘以重力加速度来计算力的大小。
3. 探究力的三要素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教师指导学生发现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并让学生自行总结这三要素。
4. 学习常见力讲解常见力,如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并让学生进行实验和观察,以深化对这些力的理解。
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生活中的常见力,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5. 学习平衡状态和平衡条件讲解平衡状态和平衡条件,让学生在实验中掌握平衡状态和平衡条件的概念,并通过实验观察和推理,得到如下结论:•物体处在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受力合力为零。
•物体处在平衡状态时,不一定受力合力为零,但受力合力一定处于平衡状态。
6. 综合应用将所学知识综合应用,通过问题解决、实验设计等方式加深对力学知识的理解。
五、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讲解了力的概念和单位、力的三要素、常见力、平衡状态和平衡条件等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一节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一节力一、教学内容1.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力的示意图: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箭头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2. 学会画力的示意图,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力的示意图的画法以及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
2. 重点:力的概念以及力的作用效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力的示意图模型。
2. 学具:作业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提水、推车等,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
2. 讲解力的概念:力的定义,力的单位(牛顿)。
3.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如拉伸、压缩;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如加速、减速。
4. 演示力的示意图的画法: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箭头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5. 学生动手练习:画出给定力的示意图,如拉力、压力等。
6. 讲解力的示意图的应用: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实际问题,如物体在斜面上的受力分析。
7. 随堂练习:给出几个实际问题,让学生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并解答。
8. 课堂小结: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示意图的画法。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的示意图: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
七、作业设计(1)拉力:2N,向东(2)压力:5N,向下(3)摩擦力:3N,向北2. 答案:(1)箭头长度为2,箭头方向向东。
(2)箭头长度为5,箭头方向向下。
(3)箭头长度为3,箭头方向向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示意图的画法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在实际问题的应用上还需要加强练习。
八年级物理《力》优秀教案(精选10篇)
八年级物理《力》优秀教案(精选10篇)八年级物理《力》优秀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八年级物理《力》优秀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八年级物理《力》优秀教案篇1一、课标要求1、通过事例或者实验来了解摩擦力,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乐于参加与科学技术有关的活动,有运用研究方法的意识。
二、教学设计思想以新课标要求为理念,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主要通过学生自己实验来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和作用效果,通过探究实验来了解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物理思维方式。
通过改变摩擦力的事例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际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感情和态度与价值观。
三、教学目标1、通过手在桌子上的三个实验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和作用效果。
2、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你所感受到的摩擦力并归纳摩擦力的概念。
3、经历探究实验的过程,了解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掌握控制变量法。
4、在理解摩擦力的利与弊过程中,会改变摩擦力的方法,能领略自然界的和谐和奇妙,使学生的价值观得到提升。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请同学们做个小实验:把课本和互动逐页相互交叉,只提起课本的边缘,你会发现什么有趣的事?学生动手做实验,发现提起一本书,另一本也随之被提起。
引发学生的思考,导入新课。
(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信息去分析问题,提出解释。
引出摩擦现象,激起研究摩擦力的兴趣。
提出问题什么是摩擦力呢?用实验设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新知探究:任务一:体验摩擦力的存在1、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保持手不动。
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2、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运动。
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3、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动。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7.2力的描述优秀教学案例
(一)情景创设
1.生活情境:通过生动有趣的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到力的存在和作用,如拉扯弹簧测力计、抛掷物体等。这样的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2.科学情境: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力的作用效果,如用力挤压气球、摩擦力实验等。实验情境能够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促使他们积极地思考问题。
2.让学生了解力的分类,包括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并能够区分它们。
3.培养学生运用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作用效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思考题等形式,深入理解力的作用原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2.力的分类:介绍不同类型的力,如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并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这些力的作用效果。实验演示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力的不同类型和作用效果。
3.力的作用效果:讲解力对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的影响,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通过讲解实例,让学生理解力对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的改变,从而深化对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
(一)知识与技能
1.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包括接触力和非接触力。接触力如弹力和摩擦力,非接触力如重力和电磁力。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方面,一是改变物体的形状,二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力的分类:根据力的性质和产生原因,力可分为重力、弹力、摩擦力等。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弹力是物体由于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摩擦力是物体相互接触时由于表面粗糙度和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力。
3.讨论过程: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实例,共同探讨问题的答案。讨论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启发、借鉴,从而提高他们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八年级物理《力》教案
八年级物理《力》教案八年级物理《力》教案5篇物理学涉及到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和现象,通过学习物理学,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运行规律,增强科学素养。
下面给大家分享八年级物理《力》教案,欢迎阅读!八年级物理《力》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的分解的含义。
并能够根据力的效果分解力2、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力的分解,会用力的分解的方法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3、培养观察、实验能力;以及利用身边材料自己制作实验器材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经历力的分解概念和规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研究过程中的作用。
2、通过经历力的分解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习,了解物理规律与数学规律之间存在和谐美,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
3、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能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培养团队精神。
设计意图为什么要实施力的分解?如何依据力的作用效果实施分解?这既是本课节教学的内容,更是该课节教学的重心!很多交换四认为只要教会学生正交分解就可以了,而根据力的效果分解没有必要,所以觉得这一节根本不需要教。
其实本节内容是一个很好的科学探究的材料。
本人对这节课的设计思路如下:受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的启发,按照伽利略探究的思路:“猜想――验证”,本节课主要通过学生的猜想――实验探究得出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探究出把一个理分解应该根据力的效果来分解。
同时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本节课通过自己挖掘生活中的很多材料,设计了一些很有趣而且效果非常好实验让学生动手做,亲身去体验和发现力的分解应该根据什么来分解。
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做实验并不是一定要有专门的实验室,实验的条件完全可以自己去创造,从而激发学生做实验的兴趣。
初二物理力的教案【6篇】
初二物理力的教案【6篇】初二物理力的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一)学问与技能1.能依据生活体验认识摩擦力;2.能依据二力平衡的条件,用弹簧测力计粗略测量水平运动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3.通过试验探究,了解转变滑动摩擦力大小的方法;4.认识摩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利用与防止,并能正确说出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试验过程,能表述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所受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2.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掌握变量法在物理研究过程中的应用,培养学生乐于参与、勇于创新的意识和设计试验、分析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观察与实践使学生了解摩擦在实际中普遍存在,既有利也有弊。
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辩证观点;2.通过生活中实例的研究,激发学生用所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热忱。
二、教学重难点本专题是在弹力、重力之后,研究第三种常见的力──摩擦力。
弹力、重力等学问的学习可以对摩擦力的学习起到正向迁移的作用,另一方面,本节的学问又为力的概念的形成起到巩固和深化的作用。
本节内容由“摩擦力”和“摩擦的利用与防止”两部分内容组成。
教学的重点是测量水平运动的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
这个试验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必做的测定性试验。
为突出重点,选取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作为探究性试验,这需要学生具有测量滑动摩擦力的试验技能。
另一方面,它又是一个难得的训练学生开展科学猜想、试验检验、分析论证的好选题。
因为学生虽然对摩擦现象不生疏,但对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却不清楚。
摩擦现象在生活中很常见,有些摩擦是有益的,有些是有害的。
有益的摩擦应当增大,有害的摩擦应当减小。
针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有助于学生领悟客观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
三、教学策略对摩擦现象,学生们有丰富的感性认识。
可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摩擦现象引入新课。
例如可先向学生提问:自行车在水平道路上滑行时,无论路面多么光滑,总会慢慢停下来,为什么?(回答:受到地面的摩擦力。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7.2力的描述
教案:7.2 力的描述一、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相互的。
2.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力的表示:用力的图示来表示力的三要素,即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4. 力的单位:牛顿(N),1N等于1kg物体受到1m/s²的加速度。
5. 重力的概念:地球对物体施加的力,其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6. 摩擦力的概念: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和表示方法,掌握力的三要素。
2. 掌握重力和摩擦力的概念,能够分析生活中有关重力和摩擦力的现象。
3. 能够运用力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物理现象,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理解力的作用效果,掌握力的表示方法。
2. 重点:掌握力的三要素,能够运用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力传感器、弹簧测力计、重物、斜面等。
2. 学具:课本、练习册、铅笔、橡皮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桌子,思考桌子对课本施加了哪些力。
2. 概念讲解: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表示方法。
3. 演示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课本受到的力,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4. 课堂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力的作用效果,如拉扯物体、推动物体等。
5. 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力的知识分析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如跳绳时手对绳子的力等。
6. 重力和摩擦力概念讲解:通过实例讲解重力和摩擦力的概念。
7. 课堂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重力和摩擦力的作用效果,如拿物体时手对物体的摩擦力等。
8.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运用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物理现象的题目。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作用效果、表示方法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重力:地球对物体的作用,与质量成正比,方向竖直向下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时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七、作业设计1. 踢足球时,为什么用大力不一定能踢远?答案:因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也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力》教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力》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
具体内容包括: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力的表示:使用力的图示来表示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4. 力的作用相互性: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概念,能描述力的作用效果。
2. 能够使用力的图示表示力的三要素。
3. 理解力的作用相互性,能在实际情境中应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表示方法。
2. 难点:力的作用相互性及其在实际情境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力的小球、弹簧测力计、力的图示教具。
2. 学具:每个学生一份力的图示练习纸。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物理实验,让学生感受到力的作用效果。
提问:“什么是力?力有哪些作用效果?”2. 讲解力的概念(10分钟):使用力的图示教具,讲解力的概念,强调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展示力的图示,让学生理解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3. 演示力的作用效果(10分钟):利用弹簧测力计,展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通过力的图示,展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讲解力的作用相互性(10分钟):通过力的图示,讲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让学生举例说明力的作用相互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5. 练习与讨论(10分钟):学生分组,使用力的图示练习纸,练习表示力的三要素。
每组选一个实际情境,应用力的作用相互性进行讨论。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的表示:力的图示,表示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力的作用相互性: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七、作业设计1. 画出两个力的图示,表示力的三要素。
2. 举两个例子,说明力的作用相互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7.2力的描述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7.2力的描述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我始终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着自己的兴趣、特长和潜能。
因此,我的教学设计始终以孩子为中心,尊重他们的个性,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发现和创造。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游戏教学法,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和互动游戏,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力的概念。
活动的目的是让孩子们能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初步了解力的作用效果,并能够用力的语言进行简单描述。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让孩子们初步了解力的作用效果。
3. 让孩子们能够用力的语言进行简单描述。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
难点:力的语言描述,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故事书、玩具。
学具:画笔、彩纸、剪刀。
五、活动过程1. 情境引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让孩子们了解力的概念。
故事中,小兔子用力拉绳子,把绳子拉长了,让孩子们看到力的作用效果。
2. 互动游戏(10分钟)游戏一:力的传递。
孩子们两人一组,用手传递力量,感受力的传递。
游戏二:力的作用。
孩子们用玩具演示力的作用,如推、拉、挤等。
3. 动手实践(10分钟)让孩子们用彩纸、剪刀和画笔,制作一个力的作用场景,如推倒建筑物、拉开弓箭等,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力的作用效果。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
难点:力的语言描述,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和互动游戏,让孩子们初步了解了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
在动手实践环节,孩子们能够用语言描述力的作用效果,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在力的语言描述方面,部分孩子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加强。
拓展延伸:力的作用效果不仅限于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还可以影响物体的温度、声音等。
可以在课后让孩子们观察生活中力的作用效果,如吹风机吹头发、晒衣服等,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八年级物理教案-八年级物理下册怎样描述力1 精品
第二节怎样描述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2).能举例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三要素有关.(3).知道什么是力的图示,什么是力的示意图,会做力的图示和示意图.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影响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初步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出发,探求物理真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科学质疑精神.重点:1、力的三要素2、力的示意图难点:力的三要素中作用点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教学方法:讨论、交流法,归纳法。
教具准备:三角板教学过程一、引入师:力的作用能产生哪些效果?生:力的作用效果是①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②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师:回答正确,说明同学门对上节课的内容掌握很好。
怎样描述力呢?板书:第二节怎样描述力二、新课内容(一)、力的三要素师:哪些因素能影响力的作用的效果?请大家思考、讨论生甲:力的大小会影响力的作用的效果。
师:能举个例子说明吗?生甲: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用不同大小的力拉弹簧,弹簧的伸长长度不同。
师:讲得很好,还有例子吗?生乙:一个人可以提起一大桶的水,而一个小孩只能提起一小桶的水。
师:肯动脑筋,正确,还有其他因素影响力作用的效果吗?生丙:力的方向不同,作用效果不同,例如:用力拉弹簧,弹簧会伸长,用力压弹簧,弹簧会缩短。
师:讲得很全面,还有吗?生丁:向右运动的小车,如果施加一个向右方面的力,小车运动速度越来越快;如果施加一个向左方向的力,小车运动速度越来越慢,可见,力的方向不同,作用效果也不同。
师:还有其他因素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吗?生戊:大小、方向都相同的力作用在扳手不同的地方拧螺母,力的作用点离螺母越近越不容易将螺母拧紧,离螺母越远,越容易将螺母拧紧。
师:平时很善于观察,动手能力也很强,讲得也很好,大家掌声鼓励,还有吗?我还有一个例子与大家交流,写字、用筷子夹菜,用同样大小的力作用在笔、筷子不同的位置,产生的效果不同,说明力的作用有点不同,说明力的作用点不同,产生效果不同。
(完整)八年级下册物理《力》教案
八年级下册物理《力》教案第七章力第1节力整体设计生活中力的现象非常普遍,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已经有大量关于力的“概念”的认识,学生似乎对力是很熟悉的,但力是一个基本的物理概念,它有特定的物理内涵,有丰富的物理内容。
因此教学中要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力的概念,最好是从学生熟悉的大量的生活、生产实例为基础,让学生从感觉力的作用效果人手,通过探究活动得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一概念。
本节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力这一比较抽象的概念,教学要求不宜过高,力的概念在今后的教学中还会逐步深化。
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举例、分析、讨论,概括出以下三个有关力的实质性的内容: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物体的形状。
科学归纳就是要对各种不同的事物进行认真观察和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和共性。
力的概念的形成就是科学归纳的一个好案例。
本节的重点是对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
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对生活中实例的分析,发现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形状发生改变时,都要受到力的作用,从而得出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和形状改变的原因。
本节的难点是对力的概念的理解。
教学中引导学生归纳时,可以对归纳的方法进行一些点拨和提示,也可以在形成力的概念之前先做一些铺垫。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力的作用效果;2.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3.知道力的三要素,会作力的示意图;4.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或生活、生产中的力现象,以及观察实验现象,感受力的主要特征,从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2.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3.通过探究活动感悟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和活动,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等科学实践活动;2.在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中,培养分析和归纳能力;3.通过作力的示意图,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科学态度。
八年级物理《力》教案
八年级物理《力》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八年级物理教材《力》的第一章节,详细内容包括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测量以及力的合成与分解。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学会力的测量方法。
2. 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能够运用力的合成与分解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力的测量方法。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弹簧测力计、图示板、粉笔学具:直尺、圆规、三角板、力学计算器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拉弹簧测力计、推桌子等,引导学生了解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
2. 例题讲解:(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2)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力的测量: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4)力的合成与分解:一个力可以分解为两个或多个力,多个力可以合成为一个力。
3. 随堂练习:(1)判断题:力只能使物体发生形变,不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错误)(3)计算题:已知力F1=10N,F2=20N,求它们的合力。
4. 实验操作:分组进行力的合成与分解实验,验证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
六、板书设计1. 力的概念、作用效果2. 力的测量方法3. 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4. 实验结果与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答题:力的概念是什么?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2)计算题:已知两个力F1=15N,F2=25N,方向夹角为60°,求它们的合力。
2. 答案:(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力的作用效果有: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合力计算:F = √(F1² + F2² + 2F1F2cosθ) = √(15² + 25² + 2×15×25×cos60°) ≈ 27.4N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掌握较好,但在力的合成与分解实验中,部分学生操作不够熟练,需要加强实验操作指导。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力教案7篇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力教案7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力教案篇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2.过程与方法●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教学重难点1.重点: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2.难点:误差的产生。
误差与错误的区别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复习:速度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要计算速度必须知道什么量?怎样利用公路上的里程碑大致测出汽车的速度?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出要测出相应的时间。
(二)讲授新课1.时间的测量让学生讨论各种测量时间的工具和方法。
学生说出多种方法和用具。
鼓励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认识周围的事物。
①时间的单位:秒(s)、分(min)、时(h)②学生活动:练习使用停表的方法;利用停表测量自己一分钟内脉搏跳动的次数,然后用脉搏估算一段时间;用绳子绑住一支笔做成一个摆,测量摆摆动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
2.长度的测量①长度的单位:km→m→dm→cm→mm→μm→nm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进制)②测量长度的工具:直尺、卷尺(刻度尺)、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③学生活动:测出物理课本的长宽厚;④学生讨论并活动:如何较准确测出硬币的直径、一页纸的厚度、细铜线的直径?总结得出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刻度尺要贴近被测物体;刻度尺要跟所测物体的长度平行;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测量结果=数字+单位3.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就是误差。
错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
两者区别:误差不能消除,但可以减小,例如多测量几次错误可以消除。
(三)课堂小结懂得测量时间和长度的方法和用具(四)布置作业完成相应的同步练习(五)教学后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力教案篇2机械效率(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有用功、额外功、总功(2) 理解机械效率,会计算机械效率2、过程与方法目标(1)根据生活事例认识物理知识,并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3)学习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器件的物理原理,具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初中的意识。
八年级物理教案 力9篇
八年级物理教案力9篇力 1复习课的教学一直是令许多老师感到棘手的一个问题,在许多复习课上,学生往往很沉闷,老师的教学热情也因此大受挫伤。
如何提高复习课中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复习课的功能不只是将所学知识进行一种枯燥的回顾和归纳呢?如何让学生通过复习课的教学不仅能将知识进行一个系统的归纳和整理,又能在原有基础上对知识的理解有一个升华,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我根据各部分知识的不同特征,多次地尝试着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试图优化复习课的教学。
我始终认为,上好复习课的难点之一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以下是我所上的一节初三“力”部分知识复习课的教学情况和课后反思。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能把旧知识当新问题来思考,我尝试了一种打哑谜的方式来引入复习课。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开始进入期末考复习阶段。
这一学期所学的内容不少,我想把这些知识分几个块进行复习,第一块就是力,这部分内容很重要,前一阶段同学们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基本达标,但也有一些缺漏,希望通过复习,我们能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好地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
我们准备用两个课时完成这部分内容的复习。
师:现在请同学们注----意----看(放慢语速),听清了,是“注意看”,老师给你们出一道题。
学生的兴趣马上被调动起来了,有学生急切地问“看什么?看什么?”我笑而不语。
他们满脸困惑,但却个个都在紧张地注视着我,生怕错过了每一个细节。
我上课是使用扩音器的,我没有把发射器别在腰上,而是用手抓住。
我从讲台的一端缓慢地走下来,故意发出一声较响的脚步声。
然后我一步步从教室的前头走到后头去,再走回到讲台上。
先拿起讲台上一张白纸,将它摊开着用力去擦黑板上残留的粉笔字迹,效果不好(这时我转头看着学生,引起他们对这一现象的关注),于是又换用黑板擦先轻擦,效果也不好(我又转头看着学生),后用力地擦去黑板上残留的粉笔字迹,然后拿起一支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一个大而刚劲的“力”字师:好了,我的题目出完了。
八年级物理教案《力》
八年级物理教案《力》第一章:力的概念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力的概念,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能够区分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掌握力的单位,即牛顿(N)。
1.2 教学内容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的分类:接触力(如推、拉、挤、压等)和非接触力(如重力、磁力等)。
力的单位:牛顿(N),1N等于1kg物体受到1m/s²的加速度。
1.3 教学方法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力的概念。
利用实验和观察,让学生区分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探究力的单位。
1.4 教学步骤引入:通过一个实例,如抛球,让学生感受力的作用。
讲解:讲解力的定义,区分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练习:让学生举例说明接触力和非接触力的应用。
总结:讲解力的单位,让学生理解1N的含义。
1.5 作业布置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接触力和非接触力的应用,并说明力的作用效果。
第二章:力的作用效果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效果,包括形状改变和运动状态改变。
能够区分外力和内力。
2.2 教学内容力的作用效果:形状改变(如拉伸、压缩等)和运动状态改变(如加速、减速等)。
外力和内力:外力是作用在物体外部的力,内力是作用在物体内部的力。
2.3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效果。
利用实例,让学生区分外力和内力。
2.4 教学步骤引入:通过一个实例,如拉伸弹簧,让学生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讲解:讲解力的作用效果,包括形状改变和运动状态改变。
练习:让学生举例说明外力和内力的应用。
总结:让学生理解外力和内力的区别。
2.5 作业布置让学生举例说明力的作用效果,并区分外力和内力的应用。
第三章:力的测量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能够正确测量力的大小。
3.2 教学内容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力成正比。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校零、测量范围、读数等。
3.3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讲解和示范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八年级物理下册7.2力的描述教案教科版
二、力的描述
【仪器材料】多媒体播放设备、力的描述课件等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力的三要素;
(2) 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 知道力的单位;
(4)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讲解、讨论、练习与对比过程。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严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力的三要素
【教学难点】
力的图示
【实践活动】
观看足球比赛,观察运动员踢球,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体会力的三要素在生活中的应用。
运动员在长传和短传时用力有何不同?收集相关资料,做一个小报告。
【教学反馈】
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积极参与探索的过程。
本节可通过观看力的作用的录像,激发学生兴趣。
其中部分内容以老师讲解为主,学生通过练习对知识进行巩固。
课堂严谨而又不失活跃,学生掌握内容深刻而又牢固。
八年级物理力的教案
八年级物理力的教案教案标题:探究物理力的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力的概念,了解力的种类和特点。
2. 掌握力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力的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通过实验探究力的作用和效果。
4.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1. 力的概念和种类。
2. 力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 掌握力的计算方法。
2. 运用力的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实验器材、力的示意图、力的计算公式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实验记录本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力的概念:请学生观察周围的物体,思考它们是如何运动的,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力在物体运动中的作用。
2. 引发问题:提问学生,力的种类有哪些?请举例说明不同种类的力。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力的种类: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通过讲解和示意图的展示,详细介绍不同种类的力及其特点。
2. 力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力的计算方法,然后讲解力的计算公式,并通过示例演示如何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三、实验探究(30分钟)1. 实验设计: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探究不同种类的力对物体的影响。
2. 实验操作:学生按照实验设计的步骤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
3. 实验讨论:小组讨论实验结果,总结不同种类的力对物体的影响,并与全班分享实验结果。
四、巩固练习(15分钟)1. 个人练习: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上的力计算题目,巩固力的计算方法。
2.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合作解决力的应用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五、拓展延伸(10分钟)1. 拓展知识:介绍其他与力相关的知识,如牛顿三定律等。
2. 提出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六、总结归纳(5分钟)1. 总结:请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力的概念、种类和计算方法。
2. 提问检测:随机提问学生,检查学生对力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八年级下《8.2力的描述》教学案例
授课地点:多媒体教室
授课时间:1课时
【仪器材料】多媒体播放设备、力的描述课件等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力的三要素;
(2) 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 知道力的单位;
(4)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讲解、讨论、练习与对比过程。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严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力的三要素
【教学难点】
力的图示
【教学过程】
【实践活动】
观看足球比赛,观察运动员踢球,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体会力的三要素在生活中的应用。
运动员在长传和短传时用力有何不同?收集相关资料,做一个小报告。
【教学反馈】
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积极参与探索的过程。
本节可通过观看力的作用的录像,激发学生兴趣。
其中部分内容以老师讲解为主,学生通过练习对知识进行巩固。
课堂严谨而又不失活跃,学生掌握内容深刻而又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