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拙而本色 雅趣而生活——记画家王鸣放笔下的人物画
王鹤美术作品赏析
的线 ,聚散的点 ,信手拈来。动静疏密 ,枝叶穿插 ,自然天成 ,意趣盎然 ,洋溢出一种宏富瑰丽 的氛 围。如此
。
哆
臻
i l ’
名宗 ’ 画 霄析
茂盛完美 ,红绿相 映 ,仿佛 可以听到从 画中传 出的噼噼啪啪 花开 的声音 ,色调与动人心 弦的绚丽效果相 结合 ,是生 命勃发与美丽温馨的和谐 ,给人 以丰满而彰 明的享受 。 纵观王鹤 的作 品 ,自由 ,大气 ,有 变化 ,有韵味 ,有深度 。她特 别善于运用笔触 的力量大小和 快慢 交替变换 , 更善于强 化笔 墨情趣 ,创造 出独特风 貌的花乌世界 ,形 成了 自己隽秀雅逸 的艺术风格 。从绘画语 言看 ,王鹤的作 品 洋溢着朴素 自然 、清雅秀美的境界。无论是傲雪 的梅 ,还是幽香的兰 ,无不巧 妙地通过 明暗、光影 的对 比 , 在视觉上 、
小 、 乌歌唱 ,嗅春天气息 ,在这纷 杂的环境 中 ,享受心灵片刻的安宁。 在写意花 乌画的艺术世界里 ,王鹤执 着地 将她对艺术 的热 爱和对花乌世界 的理解融为一种 力量 ,并 让这种 力量 和她的审美理念、艺术修养一并 ,伴 随她 永无 止境 的追求 。
藤花垂露、雨洗清荷 、劲节 墨竹 、富贵牡丹 、枝头鸣乌等 ,都是她表情达意的载体 。每一次展 读 ,仿佛使人 置身于花开飘香 、林幽乌 鸣的生命境地 ,又如细品一首首歌咏 自然与生命的诗 ,使人
难 以 释怀 那份 诗 意 融融 的感 动 。
名家 ’ 函 ・ 析
“ 绘画是对 自然、对生命诗 化的过程 。”王鹤 说。是的 ,绘画对王鹤 来说 ,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一种生命形 态乃至信仰 ,让她从中享受到 自由、 自在、 自尊和快乐 。多年来 ,她~直追求用诗意的语言来表现 自然界的崇 高之美 ,从花鸟的世界里张扬宁静、达观的精神气质 ,于平 易中见淳厚 ,于质朴 中寓灵性 。每次读王鹤 的画 , 不由得想起清人戴熙 “ 画令人惊 ,不如令人喜 ;令人喜 ,不如令人思”的话的 同时 ,还使我经历一个 由惊喜而 深思的过程 。在她 ,画花 、画乌 ,就是与 自然 、与天地的一场诗意对话 。古人云 : “ 仁者乐 山 ,智者 乐水 。” 而王鹤不仅乐 山乐水 ,更重要 的是她与 四时花 乌融 为一体 ,用花 鸟来撰 写文章 ,抒 写人 生 ,传递 思想 ,花鸟也
刘海粟作品全集,让你一次看个够!
刘海粟作品全集,让你一次看个够!刘海粟(1896—1994),名槃,字季芳,号海翁。
汉族,江苏常州人。
现代杰出画家、美术教育家,1912年与乌始光、张聿光等创办上海图画美术院,后改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任校长。
1949年后任南京艺术学院院长。
早年习油画,苍古沉雄。
兼作国画,线条有钢筋铁骨之力。
后潜心于泼墨法,笔飞墨舞,气魄过人。
晚年运用泼彩法,色彩绚丽,气格雄浑。
历任南京艺术学院名誉院长、教授,上海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
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
英国剑桥国际传略中心授予“杰出成就奖”。
意大利欧洲学院授予“欧洲棕榈金奖”。
刘海粟黄山奇峰图1912年11月在上海乍浦路创办现代中国第一所美术学校——上海国画美术院(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前身)任校长,招收了徐悲鸿、王济远等高材生。
刘海粟 1976年作荷花1914年,年仅19岁的刘海粟在自己创办的上海美专破天荒地开设了人体写生课,最初只聘到男孩为模特儿。
1917年,上海美专成绩展览会,陈列人体习作,某女校校长看后谩骂:“刘海粟是艺术叛徒,教育界之蟊贼!” 一时舆论界群起而攻,刘海粟则干脆以“艺术叛徒”自励。
刘海粟 1978年作天平观朝晖1918年到北京大学讲学,并第一次举行个人画展,受到蔡元培、郭沫若的称赞。
1919年他到日本考察绘画及美术教育,并出席日本帝国美术院第一次美展开幕式,回国后创办天马会。
刘海粟 1981年作黄山1920年10月代表中国新艺术界,赴日本参加帝国美术院开幕大典,和日本画家藤岛武二、满国古四郎、桥本关云等交游论艺,其油画作品备受日本画坛重视和推崇,被称为“东方艺坛的狮”。
回国后,充实了美术院的课程和设备,成为当时国内美术最高学府,并著有《米勒传》《塞尚传》,介绍西洋艺术,颇有影响。
1927年受军阀孙传芳迫害通缉,逃亡日本。
朝日新闻社曾为他在东京举行画展。
刘海粟 1978年作溪山鸿蒙图1929年刘海粟赴欧洲考察美术,遍访法兰西、意大利、瑞士等国名胜,三年间创下近百幅美术作品,曾两次入选法国秋季沙龙、蒂勒黎沙龙,受到巴黎美术界好评。
托物寄情 ppt课件
第三课 托物寄情 —— 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
墨梅图 (中国画 纸本)(元 ) 王冕
题诗
吾家洗砚池头树 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
第三课 托物寄情 —— 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
“言”志
• 梅花以其盛开于早春、冰肌玉骨的傲雪特征象征着古带文人 所尊崇的高蹈远引、孤芳自赏的性格。画面所题诗句前一二 两句运用白描手法写梅花的形态,一个“淡”字既道出画梅 花的技法,又刻画出梅花朴素淡雅、傲立于严寒的风骨。他 并不稀罕那些庸俗的人们夸奖梅花的颜色艳丽,只求保留那 清新的香气充塞在天地之间。这种不流于世俗、傲骨铮铮的 气节正是作为诗人的王冕的志趣所在,这种不追求华丽的外 表而钟情于梅花精神的表现方法正是作为画家的王冕的巧夺 天工之处。水墨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形式,王冕是借用传统的 表现方法,但在这里又赋予了新的含义:“不要人夸好颜 色”,看重的是梅花的高尚品格。)可见此图具有人格象征 的含义。
向与骨气。 (比喻人品“清高”)
宋 杨万里 《兰花》 “生
无桃李春风面 名在山林处士家” 陈毅:“幽兰生山谷,本自无人
识;只为馨香重,求者偏山隅。”
竹 虚心,劲节。 竹子坦诚无私,朴实无华,不畏逆境,不惧艰辛,
中通外直,宁折不屈(比喻气节。郑板桥:“千磨万。隐逸的风度,坚强的品格,清高的气
第三课 托物寄情 —— 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
牡丹礁石图 (纸本 明)徐渭
第三课 托物寄情 —— 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
书法 (纸本 明)徐渭
第三课 托物寄情 —— 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
内涵
流露出画家作为遗民的 内心痛苦和抑郁,并表达了 对旧王室的怀念和敬意。 大树风号图 (中国画 纸本 1500)(明 ) 项圣谟
王志民(凌之)国画山水画欣赏
王志民(凌之)国画山水画欣赏
在中国山水画里,意境是画家倾注于一幅画的情感表达,也是画家作品创作和观赏者欣赏的原则。
在水墨画中,作品的创作更应该是画家表达感情与思想的一种意境塑造和画家在追求作品创作时所达到的一种情景交融的满足感。
而王志民在山水创作上讲求的就是自然山水和笔墨山水情与景的交融,他认为作品创作是自己思想感情的一种无限表达和带给欣赏者的一种艺术感染力,只有作品实现了情与景的交融、虚与实的变化,才能使作画者与欣赏者通过作品所展现的意境和情感产生共鸣,带给双方一种韵味无穷的审美想象空间。
古人曾言:“千里之山,不能尽奇;万里之水,岂能尽秀?……一概画之,版图何异?
凡此之类,咎在于所取之不精粹也”,所以王志民在绘画上的创作可以说半生的精力都付诸与山水,他每次的作品创作都去大自然中写生,在千姿百态、变化无穷的高山大川之中静心感悟林壑苍茫和群峰叠嶂,以此找到大自然中最精粹且能打动人心的客观事物。
王志民的作品风格总能给人一不同阶段的历练和豁达。
因独喜太行的厚重巍峨,他创作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太行,把太行的大气磅礴和雄伟的气势以一种高瞻远瞩,独览众山小的大视野细腻地描述了出来。
在他的笔下的太行峰谷交错、崖壁高耸、谷深沟险,写出了太行的奇峰险壁、巍峨壮观,以笔墨的艺术语言传达了画家对太行山的深厚情感。
【画家简介】
王志民,又名王喜民,字凌之。
1959年2月出生,河南省尉氏县人。
毕业于中州大学美术系,先后进修于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研修班,中国美术学院,中国国家画院高
级研修班,中国人民大学画院王乘工作室。
现为中国国家画院张志民工作室画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魏广君工作室画家。
王明盛:浅刻有味,清欢无尽
王明盛:浅刻有味,清欢无尽作者:***来源:《莫愁·时代人物》2021年第12期王明盛,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象牙雕刻(常州象牙浅刻)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常州市工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2019年,他创办“澄怀阁”王明盛浅刻艺术工作室,获评江苏省乡土人才大师工作室。
“浅刻有味,清欢无尽”,他说:“在澄怀阁,感受浅刻之美,工作其中,品味其中,亦享受其中。
”牙骨雕刻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七千多年前,明清时繁盛。
20世纪中叶,中国象牙浅刻的艺术中心慢慢由上海、苏州转移到常武地區,武进浅刻与北京立雕、广东镂雕一起成为当今象牙雕刻的三大流派。
常州地区以象牙浅刻表现书法艺术的传统源远流长,明末就出现了象牙浅刻的皮雕法大师张希黄。
晚清以后,又相继出现周之礼、张楫如、吴昆、薛佛影等名家。
王明盛出生于1978年,是土生土长的武进人。
幼年的王明盛酷爱书画,10岁拜书法家胡一飞、王银法为师学习。
大学毕业后,他师承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萧剑波,钻研浅刻。
萧剑波从事此项非遗技艺四十余年,如今他的学生中已经出了七位传承人,王明盛就是其中之一。
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浅刻艺术度过了原材料的替换、“走出去”的需求、文创发展的趋势等一系列更迭,融合了古典特质与现代需求。
非遗技艺,根在传人。
“刚刚入行时,感觉浅刻跟我从小喜欢的书法、绘画有一种契合,让我更加喜欢这门艺术。
”王明盛说。
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浅刻本身的热爱和执着让他更醉心于享受创作的过程。
在“澄怀阁”王明盛浅刻艺术工作室成立两周年之际,王明盛感言:“浅刻已融入我的生命,我的绝大部分时间已被浅刻填满,不知不觉成了一名‘刀尖舞者’。
”王明盛认为,“人生如绚丽的白昼和安逸的夜晚一般,时而热烈,时而宁静。
”在浅刻的世界,他体验了精巧细腻和秀美灵动的创意,同时也收获了人生中宝贵的财富。
2018年1月1日起,中国全面禁止象牙商业性加工和销售活动。
象牙浅刻此时遭遇了巨大危机——无原料可供,这项传统技艺的传承一度面临绝境,浅刻的技艺大师们也陷入迷茫。
王鸣书画作品鉴赏
王鸣书画作品鉴赏作者:
来源:《时代青年·视点》2016年第03期
王鸣艺术简介王鸣,又署古阳轩主。
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考级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政协河南省委员会第九、十、十一届委员,河南省文联委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第五、六届副主席,河南省开明书画院副院长,河南省书协楷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兼职教授,河南科技大学兼职教授,洛阳师范学院特聘教授,洛阳理工学院客座教授,洛阳市书法家协会主席,洛阳书院院长。
作品入展全国第三、六、八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四、五、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一、二届正书展,全国首届行草展,首届国际青年书法展,“第八届国际书法交流大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优秀作品展,“我与经典——当代行书艺术展”,当代书坛名家系统工程全国千人千作书法大展,中国当代书法艺术英才作品展,中国千名书家精品走进奥运场馆大型展,河南省第二届墨海弄潮展等。
曾荣获国际文化交流“赛克勒杯”中国书法竞赛一等奖,全国当代中青年“书苑撷英”双体优秀奖(最高奖),全国首届“神龙”书法大奖赛金奖,第二届“中原书法大赛”一等奖等。
荣获洛阳市首届“德艺双馨”文艺家荣誉称号。
作品被中南海、人民大会堂、中国文字博物馆、美国赛克勒博物馆等国内外文博单位收藏。
曾先后出访日本、韩国、马来西亚进行学术交流。
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王鸣草书(洛神赋)》、《王鸣书法作品集》、《中原墨海四人集》、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白云山赋(行草
卷)》、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读荷·吴长忠散文诗九首(小楷)》等。
南宋院体山水画之夏圭、马远
作品赏析
• 溪山清远图(局部)
山冈巨石,危岩壁立,丛林茂树,山寺楼观,远山朦胧,江水辽阔图作无尽江山之景。画卷构图 虚实相间、开合有致,全无拖沓拼凑之感。山石用粗劲的大斧劈皴,以劲利方硬之笔勾括,间以水墨 渲染,块面分明,折落有势。栖阁层宇,不假界尺,信笔画就。图中点景人物虽用笔寥寥,但各种动 态的相互呼应关系跃然纸上。整体画风清劲健爽。全图洋洋洒洒近九米之长,堪称南宋传世作品中的 鸿篇巨制。值得注意的是,当时这类硬派山水都绘于绢上,而此图为纸本,颇为少见。拖尾有陈川等 跋,卷中钤有[黔宁]、[公馀]两半印及清宋权、宋荦、清内府等鉴藏印,《盛京故宫书画录》著录。
南宋院体山水画之夏圭、马远
胡津铭给大冰童鞋
南宋院体山水画
• 宋室南渡后, 继续设立画院, 院体画仍是主流, 但山水画的风格发生了重大 变化。代表院体山水画主要特点的是李唐、刘松年、马远和夏圭, 他们被 称为“南宋四大家”。 南宋山水画的开创者是李唐。李唐在北宋末年所作的《万壑松风图》已有 新风格的萌芽。画家不取全景式构图, 只取中景与近景。迎面就是山峰和 松林, 林间有泉水奔流, 使人如游深山峡谷, 觉得湿冷的空气迎面扑来。 北宋灭亡, 宋室南渡长江以后, 李唐的画风渐渐改变, 画面变得开阔, 景物更 加精练, 一些可有可无的细节被删除, 画面开始出现虚空。他创造了水墨淋 漓一挥而就的“大斧劈皴”, 恰好表现南方山石坡角的潮湿特点, 首创豪放 简括、水墨苍劲的山水画特色, 开启南宋院体山水画新风, 为以后众多画家 所效仿。他的《清溪鱼隐图》就体现出这种新画风。南宋画院待诏刘松年, 其画师承李唐并自成体系, 把山水画和人物画结合起来, 善于描绘士大夫诗 意般的生活环境, 刻画细致, 兼工带写, 山水画多表现江南西湖一带优美雅 致的风景特色。代表作品有《四景山水图》等。马远、夏圭也在构图上善 于创新, 将江南山水空灵清秀的特点展示出来, 简洁而富有诗意, 具有优美 的意境。在笔法上, 继承李唐遗风, 以饱蘸墨汁的大斧劈皴法, 表现坚实奇 峭的巨壁山崖, 在提炼形象时, 效果简单明确, 轻重分明, 是古代绘画水墨技 法的重大发展。他们画风相同, 对水墨苍劲、意境清远的南宋山水画风的 形成, 起到重要的作用, 后人因此把他们并称为“马夏”。
王留民山水画作品赏析
王留民先生,笔名王远,1944年生,河南省郑州市人,现为中国书画协会会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郑州市海外联谊会副会长,河南省炎黄书画院常务副院长,黄河美术学校校长,郑州市政协委员,河南省电视台《文化星空》栏目艺术顾问,国艺盛传艺术院学术院长等。
多年来他的作品在多家报刊发表,生平事迹被载入《中国当代美术家大辞典》。
1997年5月应邀赴台参加海峡两岸名家书画展和第三届国际名人书画展。
作品在日本、美国、加拿大、泰国、新西兰、马来西亚等国展出。
特别是他经过40年构思、8年写生、3年制作,于2004年4月在郑州市美术馆隆重展出的长365米、高1米的《中华江山览胜图》,是目前我国最长、包括内容最多的山水长卷。
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沈鹏为此画题字,香港《名人世界》曾为此画撰文“长卷惊天地,笔墨撼古今”。
2013年5月29日在清华大学经管院作了山水画《气韵的本能》的学术报告,9月9日在北京大学百年纪念讲堂展览《中华江山览胜图》。
自步入画坛,几十年来在做好群众美术辅导工作的同时,主要从事中国山水画的研究和创作,对山水画的传统和各种流派也做过赏析,但自己决心走自己的路,在山水画的创作中想寻找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这条路是以气统率始终,为此我在这坎坷的道路上不断地探索着、追求着、跋涉着……几十年来,我在研究中发现山水画与祖国的道、佛、儒三教学说有着密切联系。
比如“天地万物乃至生命都是由气构成的,人的精神同样是由气所构成的”。
在山水画中,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六法”第一条就是“气韵生动”,宋代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讲:“人品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所谓神之又神而能精焉。
”清·唐岱指出:“画山水贵乎气韵,气韵者是天地间之真气,凡物气无气不生,山气以石发出,从晴时望山有苍茫润泽之气,腾腾欲动,故山水画以气为先。
”而对于山水画作者,也必须养气,方能潜心作画,早在战国时——浅谈气在山水画创作中的本能地间从古人的不少论述说明山水画和作者都应以气贯通、以自铸铁骨树正气进行山水画创作首先是培养自己的气质,人生在世以气中外艺术家的高尚品德,不追逐权贵,为此,就要多读书,古今中外的书都要读,多游览,中描绘物象出神气中华大地无山不美,无水不秀,山水田林皆能入画,关山、华山、阿里山、九华山、老君山、黄河三门峡、长江三峡等名山大川。
现代画家
现代画家周亚女,浙江省中国花鸟画家协会会员,世界中文作家协会会员。
所学专业为汉语言文学。
少时曾研习透明水彩画。
主攻工笔花鸟画。
上溯黄荃画风,清丽典雅、细腻含蓄,尤擅牡丹等花卉。
作品多次入展省市级画展并入画册。
获2003全国茶花书画大赛优秀奖。
曾赴欧洲文化交流,观摩借鉴西方绘画,持“绘画最终是审美的胜利”的信念。
与绘画的同时进行文学创作。
1986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已在《中华散文》《江南》《中国花鸟画》等国家、省(包括台湾)、新加坡一级文学美术刊物发表小说、散文、文学美术评论若干。
获多项全国性散文大赛优秀奖及作品入编《华夏散文经典》等多种专集。
宋永进1966年7月生于浙江兰溪。
1992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
大学四年中,留校作品数量居全系之首,共计二十余件(包括油画、水彩、素描等)。
其中油画《有鱼的静物》被浙江美术学院正式收藏。
1999年考入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硕士课程研修班。
现为中国油画学会会员、浙江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美术教育研究会会员、浙江水彩画家协会会员,任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美术学系主任。
主要发表油画作品在下列全国性专业杂志上发表《美术》——(1993)《红色的休止符》《新美术》——(1999)《画具包围中的老头》《女双人体》《半边天》《三十秒》《红色的休止符》等。
《文艺研究》——(1999)《绿茶》《美术观察》——(2002)《穿过斑马线》《力聚等分结》《红色的休止符》《男人体A》等。
《艺术状态》——(2002)《门系列之二》《红色的休止符》等。
《中国油画》——(2003)《家系列之二》《艺术丛林》——(2003)《灯火阑珊处》等《美术报》——(1994—2001)《红色的休止符》《东方欲晓》等油画作品在下列国内报刊上发表《文艺报》《美术报》《青年月刊》《杭州日报》《金华日报》《无锡日报》《浙江日报》《香港商报》《信息参考》《钱江晚报》《金华晚报》《羊城晚报》《体坛报》《深圳商报》油画作品被收入下列美术史册或大型画册《中国油画大展作品集》《中国静物油画作品集》《93博雅油画大赛获奖作品集》《中国艺术收藏年鉴》《中国现代书画名家精品润格》《纪念香港回归全国美术作品集》《中国现代艺术家作品润格》《中国国际书画篆刻家年鉴》《浙江省第三届青年美展作品集》《全国高校美术教师作品集》《当代素描艺术》主要参展1990《有鱼的静物》油画中国美院优秀习作展优等奖(最高奖)1993《红色的休止符》油画中国93博雅油画大赛大奖(最高奖)国际巡回展览(作品在北京-成都-深圳-香港-纽约-多伦多等地巡回展出,6月18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做了报道,多家刊物为《红色的休止符》作了专题评论和介绍,作品被海内外三十余家刊物相继转载。
中国美术馆藏李苦禅《松树鹤鸟》作品赏析
2023/08 No.258李苦禅(1899—1983)先生是我国近现代杰出的写意花鸟画家、书法家、美术教育家。
其擅长写意花鸟画,兼工书法。
画法汲取石涛、八大山人、齐白石等人的中国画传统技法,兼用自己的审美观点和表现手法,造型上师法自然,同时又注重意象创造,其大写意绘画极具特色,形象鲜明,自成一派文化品格。
李苦禅先生虽出身贫寒,却自幼深受家乡优秀文化的熏陶,坚守品格,毕生执着于对绘画艺术的追求。
他创作的禽鸟树石题材的绘画作品笔简意繁、气势磅礴、形象鲜明,以写实为基础,而不拘泥于对物象的描摹,重凝练创造,意在表达拙朴与刚健之意。
《松树鹤鸟》(图1至图3)现藏于中国美术馆,是李苦禅先生难得一见的兼工带写、风格细腻的绘画代表作品之一。
这幅中国画作品《松树鹤鸟》描绘的主体为一棵老松、一只成年雌性灰鹤及三只灰鹤雏鸟。
老松树干遒劲有力,虽有部分枯枝,但新生的松针枝叶繁茂,画家有意营造出树干自然弯曲生长的态势,使弯折的枝干俨然形成一个鹤鸟栖息的天然巢穴;一只雌鸟、三只雏鸟居于画面中上部,三只雏鸟张开鸟喙朝向雌鸟,雌鸟则低头看向三只幼鸟,舐犊情深。
刚劲的松树与柔弱的禽鸟形成一种强有力的对比。
自然界中的成年雌性灰鹤的头部为灰棕色,而雏鸟则呈棕褐色,艺术家有意在绘画的过程中区分出了成年灰鹤与雏鸟的毛色差别,足见李苦禅先生观察生活的细致与写实功底的深厚。
李苦禅先生创作的花鸟画作品讲究“经营位置”,构图力求“章法”合理。
这幅作品李苦禅先生使用的是对角式构图,画面起自右下,向左上延伸,松树自然盘桓向上生长,鹤鸟稳居画面之中,使得画作更具稳定之势。
作品上下留白,空间得以延伸,辅以若干枯枝自然穿插,松针的国家美术典藏中国美术馆藏李苦禅《松树鹤鸟》作品赏析文_周晓路中国美术馆图1 李苦禅 松树鹤鸟131cm×63.1cm中国美术馆藏20图2 李苦禅 松树鹤鸟(局部一)浓密与枯枝的稀疏形成了紧与松的对比。
松枝环抱簇拥着鹤鸟,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画面氛围。
“雅趣”的形成
“雅趣”的形成作者:王焕来源:《美与时代·中》2020年第07期刘万鸣,1968年生于河北,1989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1995年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
现任国家博物馆副馆长,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艺术创作指导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博士生导师、教授,文化部高级职称评委,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评委,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一级美术师。
2012年获中国青年艺术家提名奖,2014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被国家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中国绘画艺术创作理论最具有代表性的言论,同样也是画家进行绘画艺术创作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过程。
艺术创作来源于对大自然的师法,但是自然的美并不能够自动地成为艺术的美,对于这一转化过程,艺术家内心的情思和构设是不可或缺的。
刘万鸣通过自己的绘画实践对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做了全新的诠释,形成了惜墨如金、清新雅致的个人艺术风格。
他的作品是写实的,但他的绘画语言和形式却是高度概括的,他在平常的际遇中细细品味生活的深度价值和审美意味,体现在画面上形成了一种静心觉悟的永恒生活之美——一种从本质上摆脱了俗世喧嚣和纷扰的“雅趣”。
一、“搜妙创真”与“意境”的融合“搜妙创真”是画家内心真实的呈现,这种“真实”既包括了“生活真实”也包括了“艺术真实”。
“生活真实”一是指客观的生活,二是指经验的生活,前者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存在,后者则是个体生活的体验,而生活体验作为主体的真情实感,则构成了一种“评价生活”的“艺术真实”。
写生是“搜妙创真”的一个有效途径,是古今中外艺术家们接触现实、认识自然从而进行艺术创作的重要方法,它不是简单的描摹,而是艺术家对生活的观察和内心的体验。
写生反映到作品中,力求做到“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创造出使人感同身受的艺术境界。
一方面,刘万鸣注重写生,对写生有自己的见解,并身体力行地将之运用于自己的艺术创作实践中;另一方面,他在艺术上强调写实,但又不属于那种“照相机”式的超级写实。
寓情笔墨外
高校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策略探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数学的应用价值越来越被重视。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高校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一、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数学是一门建立在基础知识之上的学科,只有打好基础,学生才能在数学应用中游刃有余。
高校数学教学应该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深入教学,包括数学概念、定理、公式、推导等方面的内容。
只有在基础知识牢固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
二、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的结合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与实际问题的结合。
高校数学教学应该注重与实际问题的结合,通过引入实际案例、应用问题等方式,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可以在教学中引入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三、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实践性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
高校可以开展各类数学建模比赛、数学实践创新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实践中提高。
通过实践性教学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为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的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多维度评价学生数学应用能力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评价方式也要跟进。
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可能无法全面地反映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高校应该结合实际情况,设计多维度的评价方式,包括但不限于课堂表现、作业质量、实践性活动表现等方面,来全面地评价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高校数学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而不是停留在纸上谈兵。
只有通过深入的基础教育,结合实际问题,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多维度评价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使他们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能够更好地运用数学知识,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流民图赏析
剩下半幅《流民图》,残破霉烂,于是即刻将它重新装裱。
➢ 1988年,该画由艺术家家属萧琼捐赠给中国美术馆。
流民图赏析
重要展览
流民图赏析
流民图赏析
画作内容讲解
画卷末段描绘的是几位知识分子的形象:倚树的科学家正在那里发愁;画 卷倒数第二位蓄发的学者,忧国忧民,似乎期冀着光明,希望自己的祖国不再 是一个受人凌辱的病夫。《流民图》的尾末并没有作者署名与题记,只画了一 群苦难的知识分子和一棵大树。作者表示,这里表现的是知识分子的心声,这 棵大树就是历史的见证。
流民图赏析
名家点评
现代画家陈丹青:《流民图》人物个个有名有姓有身世,兼 具社会学、生理学、谱系学、遗传学,甚至地方志等等密码 的生动表象,同时,被恐惧所统摄,合成沦陷的惨景。这等 画境,非仅取决于造型之力,更在作者理解人,并以这精确 的理解,驾驭想象力。
现代美术评论家沈鹏:《流民图》像一股闷雷,惊动无声的 大地,像一道暖流,唤起人们在严寒中对春天的向往。它是 无声大地中的痛苦的呻吟,是一个诚实的画家的血泪结晶。 以《流民图》为中心,鲜明地展现了画家创作的轨迹,其中 个人的命运同民族的命运交织在一起。由生活的一个横断面 连结时代的脉搏,衔接过去和未来。
➢
全画卷以一片瓦砾为背景,刻画了一百多个深受战争灾难之苦的难民形象,描绘了战乱中劳苦
大众流离失所的惨状,记录着日本侵略者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 [1]
➢ 《流民图》的创作以骨法用笔为基础,融入西方解剖、透视、块面等写实技法,极大地丰富了中
国人物画的表现力。作者不仅刻画人物的外在形象,更注重对人物内心的细腻挖掘,烘染出悲怆的
流民图赏析
艺术鉴赏
笔墨
作者通过小写意对人物面部及手部进行细致 刻画;头发的处理是将笔上的水分吸干,先用干笔 皴[cūn]出结构,再用淡墨染出明暗;衣纹的处理与 面部及手部形成反差,衣褶的线条通过行笔的提顿 来体现;衣服的设色在颜色上用得不多,但恰到好 处,大多是在花青和红颜色里加少量的墨色,主要 以暗颜色为主,给人的感受也符合当时的环境氛围。 整幅画对人物形象的描绘,用笔刚劲有力,造型形 象准确,墨色富有变化,线条简洁干练,情感表达 细腻。更重要的是作者的笔墨技法,既完成了作品 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也表明了他本人的精神品格, 充分体现出一个画家应有的艺术风范。
水乡·写实——王荣祥的油画创作
艺星61水乡·写实——王荣祥的油画创作文/杨晓炎上海有两个“同名油画家”,一个叫王永强,另一个叫王荣祥。
在上海话里,王永强和王荣祥读起来差不多,所以很容易将两者混淆。
上海油雕室曾有一位油画家叫王永强,后来移民加拿大,有一年在某个画展上,我所熟悉的油画家王荣祥介绍我认识王永强,我笑称他俩是“油画双胞胎”……今个我要介绍的是王荣祥。
这位与共和国同龄的油画家,这几年在油画领域里非常活跃。
我与其相识,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交大文学艺术系油画研究班上,他是这所著名学府于1981年受“艺术开光”之后的第一批学生。
由于成绩斐然,他肩负起类似助教性质的重任,兼带辅导班级中的后进者。
我们是同学,他担任班长,给我的印象是,他非常刻苦勤奋。
他经历过特殊的历史年代,曾在农场战天斗地。
在农场里,当人们熟睡时,他会悄悄把烧菜的油当调色油(彼时油画材料紧缺),在煤气灯下创作油画,常常画到天空鱼肚发白……他很珍惜交大油画研究班这段学习时光,每当写生人体模特,他总是占据前排最佳视角,默默地画,不懂就问著名油画家夏葆元教授,经常和同学们研讨油画技巧。
毕业后,王荣祥从事过设计,辅导过学生,但始终没有放弃油画创作。
他走遍了大江南北,在田野里,在老屋前,他流连忘返,每天沉浸在色彩的世界里。
最终他放弃了能赚钱的设计装修工程,不改初心,自己租了工作室,成了一位职业油画杨晓炎画家油画《江南水乡》艺星62家……有一次,我在他工作室里,发现了他创作的两幅油画《江南水乡》和《威尼斯》,前幅深绿色调子,宁静优雅,房子和船的倒影仿佛走进唐诗的意境。
后幅金黄色调,深蓝的水体现了古罗马的精神,正如黑格尔所述:“天空的纯蓝,空气的透明,平静如镜的湖以及平滑的海面也因为同样的缘故而使人愉快。
”我把这两幅画策划成地铁纪念票两枚,于2014年5月12日发行,引来好评如潮!东西方水乡(城)同时放在一起,东西方文化交融,相得益彰,验证着黑格尔的美学理论:“同样的缘故而使人愉快”。
朱理存人物画的意境
总第 期·敬老崇文CHINESE A RTISTS I N P AINTING & C ALLIGRAPHY 2024 03.173朱理存是当代中国人物画家。
她的人物画创作营造了纯真、朴实而优美的意境,不仅在中国美术界和社会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而且对今天的中国人物画创作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朱理存在《我的世界我的画》一文中宣称:“‘发现生活美、创造艺术美’是我艺术之路的信条。
”艺术美来源于生活美。
1964年朱理存在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毕业以后,离开北京到四川重庆工作,在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从事专业美术创作。
朱理存的老师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李可染先生在北京曾对她和她的丈夫、画家马振声说:“你们到四川非常好,四川有大江大川、多姿多彩的自然风光、丰富的人文特色,这就是你们最好的老师。
”四川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特色,尤其是少数民族的生活,为朱理存的人物画创作提供了灵感的源泉、抒情的对象和营造意境的契机。
她的前半生大部分人物画作品都是在四川各地深入少数民族生活期间创作的,晚年退休回到北京,她仍然热心到贵州、云南、新疆、内蒙古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采风写生创作。
她自述:“我去过许多地方,我爱祖国的山川,不管是富饶的田园还是贫瘠的荒漠,都是祖辈留下来的土地。
我爱纯朴善良的各族人民,不论他们的面容衣着怎样,文化水平如何,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同胞。
美和善是连在一起的,善是美的核心。
我相信,当你怀着善良的心,用艺术家敏感的目光去看世界,身边的一切便将最美的姿态展现于你。
”发现生活美、创造艺术美的终极目的是营造意境。
意境是中国画艺术最高的审美境界。
李可染先生曾反复强调:“意境是艺术的灵魂。
是客观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诗的境界,就叫做意境。
意境,既是客观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反映,又是作者自己感情的化身,一笔一画既是客观形象的表现,又是自己感情的抒发。
脱尘清润 古雅恬静——浅析王来文先生的花鸟画扇面艺术
徐 悲 鸿 的 马 、 齐 白石 的 虾 , 而 王 来 文 先 生 则 以荷 、藤 作 为水 墨 探 索 的 载 体 。 在 他 的花 乌 扇 面 作 品 中 ,我 们 可 以欣 赏 到 他 对 许 多 传 统 元 素 的 时代 演 绎 , 展 现 出他
主 尘 、 罔 /
、 、 , ,
誉
毫
藏,
。
闰
穰
《 露气 》( 国画 )王来 文
文/ 陈蓉
脱
古雅恬静
浅析王 来文先生 的花鸟画 扇面艺术
【 要 l 扇子在 中国的历史中源远流长。它在 自身的发展过程 中 已超越 了原始 的实用价值 ,不仅成 为一件艺术工艺品,更成 为了一种文 摘 早
面有其 各 自的特 性,从 而会 增加绘 画的难度 。艺术家 必须反复 实践, 积累经验 ,不墨 守成规, 吸收各种技 法触类 旁通,在各种 扇面上 不懈 钻研, 才能提高 画扇技巧 。王来文先 生在不 断的实践 中摸索,选择 了 扇面卡纸或经加工处理 的扇面材质作 为表现媒 介, 方寸间大胆创 新。 在 对待小作 品,他也 讲究 审美境界,讲情 趣,讲格 调。细细 品味他 的扇 面花鸟 画,可 以发 现这些作 品均精 致、工整 、细 腻,不 以大气磅礴 的 气势取胜 ,而是追 求生动烂 漫的情趣 和空灵淡 雅的韵致, 追求一种意 境 的美感体 验,在 咫尺天地 问焕发 出勃 勃的生机 和活 力, 有小画大气 象之风格。 王来文 的扇 面画取材 多为文人喜 爱点缀庭院 的花木,如竹 、荷 、 藤 等。这些 常见 的花草树木,在 画家笔 下显得质朴 平淡又 别具清秀高 雅之致 。特 别是 以竹入 扇面, 以竹子 的品格 和风 骨写 出文人 毕生追 求 的人生境 界。东坡 先生 日 :“ 宁可 食无 肉, 不可居 无竹 。 竹贵有节, ”
扎根传统立定精神——王明明、王民德对谈录
扎根传统立定精神——王明明、王民德对谈录画家只能在自然中发现诗意王民德(书法家、博士):这是你第一次将自己的花鸟画结集出版,很多人并不知道你曾经创作过大量的花鸟画,其实你在第六届全国美展获奖的作品《晨曲》就是一张花鸟画。
从这次收录的花鸟画作品可以看出你对中国画各种技法形式的研究和极强的把握能力,我想听听你自己对这批花鸟画的看法。
王明明(北京画院院长):我这次展出和准备结集出版的花鸟画,是几十年下来积累起来的,不是短时间画出来的。
一个人掌握了一定的笔墨和造型能力,要在短时间内画一批花鸟画出来,我相信很多人可以做到,但是要在画面上保持一种对自然的新鲜感受和独特感悟,是不可能的。
因为技法可以重复,但对生活的感受和感悟是不可能重复的。
我在20年前的生活感受,对大自然的认识,和今天是不同的,我今天的技法可能更成熟了,但我永远画不出20年前的画。
另外,面对不同地域的花鸟、植物,甚至不同的创作心境,精神状态,都会有不同的想法,包括画面的构成、笔墨语言、色彩、造型,都不会相同。
我曾经画过一批热带的花鸟,色彩比较强烈,这是我当时真实的感受,如果画北方的花鸟,就不可能采用同样的形式语言。
我这次把近20年来的花鸟画集中起来出版,就是梳理一下自己在花鸟画创作中的演进脉络。
王民德:林语堂曾经谈到,中国诗歌赋予中国绘画以精神,而中国画的诗意境界,是通过画面本身营造的氛围,也就是诗意的氛围,让观众体味到的,这是很重要的。
看了你这批花鸟画,最让我感动的也是你对氛围的营造和把握,每一张画都能感受到你对生活、对自然的一种最原始的触动,同时又不是描摹自然,而是有自己的精神和审美选择。
王明明:画画一定要有感而发,而不是去重复古人和自己的笔墨样式。
刚才谈到画的诗意境界,我觉得一个画家只能在自然中发现诗意,在大自然中有所发现和感悟,然后经过自己的笔墨语言表现出来,这样才能构成画面上真正的诗意境界。
八大、齐白石的画有诗意,那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的独特发现和感悟,如果我照搬他们的样式,或者将他们的画面增增减减,就失去了最鲜活的、那种直接源自生活的东西。
论朱耷花鸟画作品中的美学意蕴
论朱耷花鸟画作品中的美学意蕴朱耷,字叔聪,号鹤林,江苏苏州人,是清代著名的画家,尤其擅长花鸟画。
他的花鸟画作品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具有独特的美学意蕴,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精湛的艺术技巧。
本文将从朱耷花鸟画作品的审美特点、意蕴以及其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进行论述。
朱耷的花鸟画作品在审美上具有明显的特点,其一是观赏性强。
朱耷的花鸟画作品构图清雅,题材广泛,色彩丰富,富有生气。
无论是花朵的绽放还是鸟儿的飞翔,都展现出了一种自然的美。
其二是写实性强。
朱耷擅长用笔勾勒细节,画出每一片花瓣、树叶,描绘每一根鸟毛,形神兼备,栩栩如生。
其三是情感丰富。
朱耷的花鸟画作品富有诗情画意,透露出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理解,给人以温馨、愉悦之感。
通过这些特点,朱耷的花鸟画作品体现出了他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对生活的热爱。
朱耷花鸟画作品中的美学意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自然美的表现。
朱耷的花鸟画作品在细致描绘自然万物的更加注重了对自然美的表现。
他用笔墨展现了花鸟的生命力和自然界的神奇魅力,使观者不仅看到了自然界的美丽,更加感受到了自然之美。
其次是生活美的追求。
朱耷的花鸟画作品不仅仅是对自然界的再现,更多的是对生活美的追求。
他通过对花鸟的描绘表达出了对安逸生活的向往,对和谐社会的期盼,展现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艺术的无尽热爱。
再次是审美情趣的体现。
朱耷的花鸟画作品不仅仅是图案的表现,更加体现了他的审美情趣。
他对色彩的运用、线条的构成以及形象的表现都展现了其审美的独特魅力,使人感受到了他对艺术之美的追求以及对审美情趣的热爱。
这些美学意蕴使朱耷的花鸟画作品成为了中国绘画艺术中的瑰宝,深受人们的喜爱。
在中国绘画史上,朱耷的花鸟画作品占有重要地位,具有深远的影响。
朱耷的花鸟画作品在中国绘画史上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他以其绘画技巧的精湛和审美情趣的独特,为中国绘画艺术作出了卓越贡献。
朱耷通过其花鸟画作品的创作,影响了后世的绘画艺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鸣放人物作品《采菊图》
绘画是通过有形的表达,在笔墨的黑白的运用中抽象的呈现出一种境界,一种思想或者一种人生的感悟和哲思。
欣赏者通过对画面的想象和视觉感受来发掘生活中的点滴之悟。
作为一个绘画创作者便是将自己对生活的感受、人情的洞察、心智的磨砺及对中国传统不断的研究与探索中找寻到一个思想上的出口,精神的契合点,让欣赏者通过自己的作品感受到宇宙之间蓬勃的生命和来自万物生灵内心的唱响,通过与自然的心灵对话,使得人们在获得艺术熏陶的同时更获得对生命的感悟。
作为画家的王鸣放先生几十年来坚持不懈的完善自己的笔墨语言,以期给人们展示更好的水墨世界和生命语言。
诚然,他的坚持是对的,他的努力亦得到了回报。
先生笔下的人物画作给人一种丰富、深远、朴拙的人性本色之姿,笔墨所到之处,恰如其分的将生活中的那些话语和琐碎展现的淋漓尽致。
近几年,王鸣放先生的画风渐渐的转变到更为表现生活真实的题材上来,他认为:只有生活才能给你心灵的活跃,只有深切的感受生活并将它真实的表达出来,笔墨才有生命力。
所以,他将自己的绘画视野由遥远的古代拉近至自己周围沸腾的生活环境;他将艺术视觉由飘逸自在的时空转移到了这片散发着泥土气息的八百里秦川大地;他笔下的人物主题也由江边的渔翁、诗意的高仕、婷婷的仕女转移至渭河岸边质朴的村姑和放牛的牧童。
这便是王鸣放先生对自己绘画的负责,他将内心的一片赤诚热情洒向了笔墨之中。
王鸣放人物《秦川春早》
其实,在王鸣放先生的笔下不论是闲情的高古逸士或是劳作的村妇,田野的耕牛和农夫都将他们刻画的栩栩如生,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都表达出先生矢志不移、淡泊明志的豁达情怀以及他对自己脚下黄土地的万千柔情。
就算不太懂王鸣放先生笔墨语言的欣赏者也可从先生的画中窥见一斑。
他的笔墨落在纸上轻勾慢挑,氤氤氲氲绘制成一幅对现实生活饱含着深情的画卷。
他的题材单纯而淳朴,人物造型简练而超然,墨色透明轻松,留白、布景更是相得益彰用。
他的线条追求疏简平淡,于种种变化中打造了自然与情趣结合的一个真实的不能在真实的生活场景,塑造了一个个厚实质朴的人物形象。
当然,并不是说王鸣放先生的笔墨有多么的尽善尽美。
但至少我读来,那一幅幅的画作,或劳作,或怡情都令人倍感轻松和愉悦。
先生的作品有着很浓厚的渭南风土人情,在水墨的运用上虽墨色大块晕染却与线条的厚重疏简有一定的对比,由此而构成的笔墨趣味极为明显。
在水墨与线条的把握上,王鸣放先生采用略微夸张的着墨和变形的线条来表现人物的言行举止,画风追求一种质朴的气质。
画中的线条有着传统的勾勒,却也将一种稚拙的形体边缘巧妙的融入墨块之中,使之自然渗化成为一
种富于形式美感的水墨肌理。
这种将线条和墨块恣意晕染的艺术手法,把画面的韵律和节奏变成一种轻松宁静又不失厚实质朴的视觉效果。
在用色上,先生的用色也极为简单和明快,极具自然的花红柳绿之色,却不失优雅沉稳。
王鸣放人物《秦川风情·和面图》
《秦川春早》、《秦川风情·和面图》将渭南之地人们的勤劳善良、淳朴厚实、生活之乐展现的一览无余,也将他对关中生活的热爱书写的真诚而深情。
《秦川风情·爷孙乐》将生活中琐碎而细小、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爷孙情搬上了水墨的舞台,生动而活波的描绘出了隔代人之间关爱和生活的欢乐的。
在创作中。
王鸣放先生既继承追求着传统文脉,又以创新探索的姿态来关注现实、关注人生、关注社会。
《采菊图》、《渭水独钓图》、《无题》三幅画则将画家内心的那种人文情趣表达的酣畅而淋漓,在水墨氤氲,线条流动的绘画形态中蕴涵着一种深刻的人生感知,更彰显了王鸣放先生在恬淡而含蓄的笔墨之中流露着艺术的睿智。
王鸣放先生生活在黄土高坡,关中是他的根,渭河是他的魂。
他生于斯,长于斯,于是声鸣于旷野,情放于明月。
欣赏者也都喜欢王鸣放先生笔下那栩栩如生、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的作品,更为他那矢志不移、淡泊明志的豁达情怀所折服;也对他那不断超越自我的艺术追求而自叹不如。
(文/成功书画家网《当代书画家》记者左左)
王鸣放人物《秦川风情·爷孙乐》
画家简介:
王鸣放,1957年生,号不醒堂主。
主攻国画人物,兼修山水、花鸟、书法等。
历任陕西省第九届、十届、十一届政协委员。
现任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常务理事、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渭南市美术家主席、渭南国画院院长。
1978年至1987年在宁夏84763部队服役,先后参加兰州军区、宁夏军区美术创作班学习,并获兰州军区书画展二等奖两次,宁夏军区画展一等奖三次、二等奖三次、二等奖二次,宁夏自治区美展二等奖二次、三等奖三次。
王鸣放人物《渭水独钓图》
王鸣放人物《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