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痹心痛的分型

合集下载

胸痹病症的分析

胸痹病症的分析

胸痹心痛胸痹心痛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寒邪等所引起的以痰浊、瘀血、气滞、寒凝痹阻心脉,以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临表现的一种病证。

轻者偶发短暂轻微的胸部沉闷或隐痛,或为发作性膻中或左胸含糊不清的不适感;重者疼痛剧烈,或呈压榨样绞痛。

常伴有心悸,气短,呼吸不畅,甚至喘促,惊恐不安,面色苍白,冷汗自出等。

多由劳累、饱餐、寒冷及情绪激动而诱发,亦可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

胸痹心痛是威胁中老年人生命健康的重要心系病证之一,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的改变,发病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因而本病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由于本病表现为本虚标实,有着复杂的临床表现及病理变化,而中医药治疗从整体出发,具有综合作用的优势,因而受到广泛的关注。

“心痛,病名最早见于马王堆古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

“胸痹”病名最早见于《内经》,对本病的病因、一般症状及真心痛的表现均有记载。

《素问·藏气法时论》:“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

”《灵枢·厥病》:“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认为心痛是胸痹的表现,“胸痹缓急”,即心痛时发时缓为其特点,其病机以阳微阴弦为主,以辛温通阳或温补阳气为治疗大法.,代表方剂如瓜蒌薤白半夏汤、瓜蒌薤白白酒汤及人参汤等。

后世医家丰富了本病的治法,如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用苏合香丸芳香温通治卒暴心痛。

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JC/痛胃脘痛》明确指出心痛、胸痛、胃脘痛之别,对胸痹心痛的诊断是一大突破,在诸痛门中用失笑散及大剂量红花、桃仁、降香、失笑散活血理气止痛治死血心痛。

清代陈念祖《时方歌括》用丹参饮活血行气治疗心腹诸痛。

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用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通络治胸痹心痛等,对本病均有较好疗效。

胸痹心痛病相当于西医的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胸痹心痛重症即真心痛相当于西医学的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梗死。

胸痹心痛特色病症管理方案.doc2

胸痹心痛特色病症管理方案.doc2

胸痹心痛特色病症管理方案一、定义胸痹心痛是指以胸痛憋闷、心悸气短为主的一种心系疾病。

轻者胸闷或胸部隐痛,发作短暂;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喘息不得卧,痛引左肩或左臂内侧。

常伴有心悸气短,呼吸不畅,甚则喘促,面色苍白,冷汗淋漓等。

本病相当于西医的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

二、诊断依据1、以心前区疼痛、憋闷、短气为主症。

表现为胸骨后或胸膺部发作性疼痛,常为绞痛、刺痛或隐痛;疼痛可放射于左肩背、左臂内侧、颈、咽喉等部位,时作时止,反复发作;疼痛一般持续数十秒至十余分钟,一般不超过30分钟,休息或含硝酸甘油片、速效救心丸后可迅速缓解。

2、中年以上人群多见,常因劳累过度、七情过激、气候变化、狂饮饱食等因素而诱发。

部分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

3、发作时心电图检查可见以R波为主的导联中,ST段压低,T波平坦或倒置(变异型心绞痛者则有关导联ST段抬高),发作过后数分钟内逐渐恢复。

三、证候分类1、痰阻心脉证:胸闷重而心痛轻,伴有身重困倦,脘痞纳呆,口黏恶心,咯吐痰涎,苔白腻或白滑,脉滑。

2、气滞心胸证:胸痛时作,痛无定处,时欲太息,情志抑郁可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脘腹胀闷,得嗳气或失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弦。

3、心血瘀阻证:心胸疼痛,心痛如刺,痛处固定,入夜更甚,唇舌紫暗,舌有瘀斑,苔薄,脉涩或结代。

4、寒凝心脉证: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感寒痛甚,形体肢冷,面色苍白,苔薄白,脉沉紧。

5、心气亏虚证:心胸隐痛,气短心悸,动则益甚,神疲懒言,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6、心阴不足证:心胸隐痛,无心烦热,心悸怔忡,头晕耳鸣,口燥咽干,舌红少津,苔少或花,脉细数。

7、心肾阳虚证:胸闷心痛,心悸怔忡,神倦怯寒,面色咣白,四肢不温,舌质淡胖,苔薄白,脉沉细迟。

四、入院指征1、陈发性胸闷、胸痛、心悸气短反复发作2、心电图示、心肌缺血、心肌损伤或心律失常等。

五、治疗常规1、一般处理:对症状发作者,立即停止一切活动,进行休息并舌下含服速效救心丸10粒或硝酸甘油片0.5mg。

胸痹心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诊疗方案

胸痹心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诊疗方案

胸痹心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诊疗方案市中医院心血管科胸痹心痛是由心气血不足,阴寒、痰浊、瘀血等邪气留踞胸中,郁阻脉络而致胸闷,胸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短气等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的心胸病证。

轻者仅胸部憋闷、疼痛,可伴有心悸,称为厥心痛;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疼痛剧烈而持续不能缓解,四肢厥逆,面部苍白,冷汗淋漓,脉微欲绝,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称为真心痛。

胸痹心痛相当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范畴,包括稳定性心绞痛、不稳定性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等类型。

一、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和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2008年8月5日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7年中国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诊断标准、《2007年中国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诊断标准、《2001年中国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诊断标准。

二、中医治疗(一)不稳定期该阶段病理复杂,变化多端,发展迅速。

相当于西医急性冠脉综合症,包括了“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范畴。

心之气血不利,不通则痛为该阶段主要病机,血瘀为最突出病理基础,因此益气活血是该阶段的主要治法。

1、应急措施(1)芳香温通止痛:速效救心丸5~10粒,舌下含服;或麝香保心丸2粒,舌下含服;或复方丹参滴丸5~10粒,舌下含服。

以迅速缓解疼痛。

(2)回阳救逆:真心痛而面白唇青,汗出肢冷,脉微欲绝者,予静脉滴注参附注射液。

2、辨证论治(1)气虚血瘀证症状:胸闷心痛,乏力气短,神疲自汗,舌淡而紫,苔薄,脉沉细、结代。

治法:益气活血。

方药:冠心Ⅰ号协定方:黄芪20克、蒲黄15克、五灵脂15克。

若伴胸闷如窒,纳呆泛恶,苔腻等痰浊闭塞证,酌加全瓜萎15克、薤白12克、法半夏10克、陈皮6克。

若伴身寒肢冷、夜尿频数等心肾阳虚证,酌加炮附片6克、肉桂6克、补骨脂15克等。

胸痹心痛(冠心病)

胸痹心痛(冠心病)

胸痹心痛(冠心病)胸痹心痛(冠心病) : (一) 胸痹心痛的论治胸痹是指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心悸、气短、喘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轻者仅感胸闷憋气、呼吸不畅、稍累则发作,重者则出现胸痛阵作,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剧痛难忍。

胸痛的临床证候最早见于《内经》。

《灵枢·五邪》篇指出: “邪在心,则病心痛。

” 《素问·脏气法时论》篇亦说: “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 两臂内痛。

”汉代,张仲景正式提出胸痹心痛之名,如《金匮要略· 胸痹心痛短气》篇: “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楼薤白半夏汤主之。

” 结合胸痹心痛所出现的临床证候相当于西医学中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冠心病) 等。

在古典医籍中还根据胸痹心痛的病因、病位、证候、发作特点等提出九心痛、包络痛、久心痛、厥心痛、卒心痛、真心痛等病名名称。

为指导临床辨证论治和科学研究,应当首先弄清各种心痛的区别和相互联系。

1.弄清心痛名称,区别其轻、中、重。

(1) 各种心痛的区别和联系(2) 胸痹心痛的分类 (见表3)按病因病机分: 虚心痛、寒心痛、热心痛、痰阻心痛、血瘀心痛、气滞心痛。

表3 各种心痛的病位病情和预后按发病特点分: 卒心痛、久心痛 (或称来去痛)。

按病变部位分: 久心痛(支别络) 含卒心痛、九心痛; 包络痛(心包络) 含厥心痛; 真心痛 (心体或正经) 含厥心痛、卒心痛。

按疼痛程度分: 轻型: 久心痛 (来去痛)、九心痛、包络痛、卒心痛之轻型; 中型: 厥心痛之轻型 (气反则生)、卒心痛之轻型 (痛死不知人,少间复生者); 重型: 真心痛、厥心痛之重型。

由上述可知,轻型 (胸痹心痛) 相当于冠心病 (稳定型心绞痛); 中型(真心痛先兆) 相当于不稳定性心绞痛; 重型 (真心痛) 相当于急性心肌梗死。

2.明辨病位,详审病机(1) 病位在心,涉及五脏冠心病属中医“胸痹心痛”、“真心痛” 等病证范畴, 古今医家在辨病位时,都认为其病位在心。

胸痹心痛

胸痹心痛

胸痹心痛一、概述胸痹心痛是指以胸痛憋闷、心悸气短为主的一种心系疾病。

轻者胸闷或胸部隐痛,发作短暂;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喘息不得卧,痛引左肩或左臂内侧。

常伴有心悸气短,呼吸不畅,甚则喘促,面色苍白,冷汗淋漓等。

多由劳累、饱餐、寒冷或情绪激动而诱发。

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病理变化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其本虚可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标实为血瘀、痰浊、气滞、寒凝。

急性发作期以标实为主,缓解期为本虚为主。

病位在心,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

本病相当于西医的冠心病心绞痛。

二、诊断依据1、以心前区疼痛、憋闷、短气为主症。

表现为胸骨后或胸膺部发作性疼痛,常为绞痛、刺痛或隐痛;疼痛可放射于左肩背、左臂内侧、颈、咽喉等部位,时作时止,反复发作;疼痛一般持续数十秒至十余分钟,一般不超过30分钟,休息或含硝酸甘油片、速效救心丸后可迅速缓解。

2、中年以上人群多见,常因劳累过度、七情过激、气候变化、狂饮饱食等因素而诱发。

部分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

3、发作时心电图检查可见以R波为主的导联中,ST段压低,T波平坦或倒置(变异型心绞痛者则有关导联ST段抬高),发作过后数分钟内逐渐恢复。

三、鉴别诊断1、胃脘痛:胃脘痛的疼痛部位在上腹胃脘部,局部可有压痛,以胀痛、痛为主,持续时间较长,常因饮食不当而诱发,多半有心悸怔忡、短气乏力等症状,休息或服用药物后可缓解。

2、悬饮:悬饮之胸痛多表现为胸肋攻撑胀痛,持续不解,且疼痛随呼吸、咳唾、体位变化而加重,常伴有咯痰、喘息等呼吸系统症状,多有呼吸系统疾病史。

胸痹心痛之胸痛,疼痛呈发作性,持续时间短暂,可痛引左肩背和左臂内侧,常于劳累、饱餐、受寒、情绪变化时突然发作,休息或服用药物后可缓解。

3、真心痛:真心痛之胸痛剧烈,甚则疼痛持续不解,休息或服用药物后不能缓解,常伴有汗出肢冷、面白唇紫、手足青至节、脉微欲或结代等危重症状。

胸痹心痛之胸痛,疼痛较轻,持续时间短暂,休息或服用药物后可缓解。

胸痹心痛病的中医辨证要点及辨证分型治疗

胸痹心痛病的中医辨证要点及辨证分型治疗

胸痹心痛病的中医辨证要点及辨证分型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中医疗法胸痹心痛病相当于西医的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胸痹心痛重症即真心痛相当于西医学的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梗死。

熟悉中医知识,了解中医治疗方法,为冠心病心绞痛提供更多的治疗方案。

胸痹心痛病位在心,与肝、脾、肾关系密切,病机表现为本虚(气虚、阳虚多见)标实(血瘀、痰浊多见),心脉痹阻是病机关键。

但胸痹心痛多表现为虚实夹杂,寒凝、气滞、痰浊、瘀血等可相互兼杂或互相转化,心之气、血、阴、阳的亏虚也可相互兼见,并可合并他脏亏虚之证,病程长,病情较重;又可变生瘀血闭阻心脉、水饮凌心射肺、阳虚欲脱等危重证候。

因此,临床治疗本病必须严密观察病情,灵活掌握,辨证论治,不可执一方一法而通治本病。

一、胸痹心痛病的辨证要点1.辨疼痛部位局限于胸膺部位,多为气滞或血瘀;放射至肩背、咽喉、脘腹、甚至臂属、手指者,为痹阻较著;胸痛彻背、背痛彻心者,多为寒凝心脉或阳气暴脱。

2.辨疼痛性质是辨别胸痹心痛的寒热虚实,在气在血的主要参考,临证时再结合其他症状、脉象而作出准确判断。

属寒者,疼痛如绞,遇寒则发,或得冷加剧;属热者,胸闷、灼痛,得热痛甚;属虚者,痛势较缓,其痛绵绵或隐隐作痛,喜揉喜按;属实者,痛势较剧,其痛如刺、如绞;属气滞者,闷重而痛轻;属血瘀者,痛如针刺,痛有定处。

·3.辨疼痛程度疼痛持续时间短暂,瞬间即逝者多轻,持续不止者多重,若持续数小时甚至数日不休者常为重病或危候。

一般疼痛发作次数与病情轻重程度呈正比,即偶发者轻,频发者重。

但亦有发作次数不多而病情较重的情况,必须结合临床表现,具体分析判断。

若疼痛遇劳发作,休息或服药后能缓解者为顺证,若服药后难以缓解者常为危候。

二、胸痹心痛病的治疗法则针对本病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发作期以标实为主,缓解期以本虚为主的病机特点,其治疗应补其不足,泻其有余。

本虚宜补,权衡心之气血阴阳之不足,有无兼见肝、脾、肾脏之亏虚,调阴阳补气血,调整脏腑之偏衰,尤应重视补心气、温心阳;标实当泻,针对气滞、血瘀、寒凝、痰浊而理气、活血、温通、化痰,尤重活血通络、理气化痰。

胸痹心痛

胸痹心痛

胸痹心痛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中医病名:胸痹心痛病(TCD 编码BNX020)西医病名:冠心病心绞痛(ICD-10 编码I20.902)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1990年中西结合心血管学会修订的《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和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病协作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

(1)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左上臂内侧等部位。

呈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不得卧。

(2)胸闷胸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而缓解。

严重者可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象,可发生猝死。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4)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运动试验等可辅助诊断。

根据病情可作心肌酶谱测定,心电图动态观察。

(5)必要时行冠脉CT、心肌核素显像或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明确诊断。

2、西医诊断:参照我国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美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公布的《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

3、心绞痛分级标准:参照1972年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

(二)证候诊断1、心痛发作期(1)寒凝血瘀证:遇冷则疼痛发作,或闷痛,舌淡暗、苔白腻,脉滑涩。

(2)气滞血瘀证:疼痛剧烈多与情绪因素有关,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滑。

2、心痛缓解期(1)气虚血瘀证:胸痛、胸闷,动则尤甚,休息时减轻,乏力气短,心悸汗出,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暗有瘀斑点、苔薄白,脉弦或有间歇。

(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暗红少津,脉细弱或结代。

(3)痰阻血瘀证:胸脘痞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纳呆恶心,舌暗苔浊腻,脉滑。

(4)气滞血瘀证:胸闷胸痛,时痛时止,窜行左右,疼痛多与情绪因素有关,伴有胁胀,喜叹息,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

胸痹心痛中医诊疗规范标准

胸痹心痛中医诊疗规范标准

胸痹心痛【定义】胸痹心痛指因胸阳不足,阴寒、痰浊留踞胸廓,或心气不足,鼓动乏力,使气血痹阻,心失血养所致。

以胸闷及发作性心胸疼痛为主要表现的脏痹病类疾病。

【诊断要点】1 膻中及左胸膺部突发憋闷而痛,疼痛性质有闷痛,灼痛,绞痛,刺痛,隐痛等不同。

疼痛可涉及肩背,前臂,咽喉,胃脘部等,甚至可沿手少阴,手厥阴经循行部位至中指或小指,呈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心悸气短,自汗,甚至喘息不得卧。

2 突然发作,时作时止,反复发作,轻者几秒至数十分钟,经休息或服用芳香温通药物可迅速缓解。

3 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情绪波动,寒冷刺激,饱餐之后,劳累过度而诱发。

4 静息ECG,Holter,运动试验,冠脉造影可明确诊断,血脂,血糖,心肌酶谱测定检查可有助于诊断。

【类病鉴别】1 真心痛:为胸痹心痛重症,由于心脉闭塞。

猝然大痛,四肢不温,面白唇紫,大汗淋漓,脉微欲绝,经芳香温通药物不能缓解,疼痛可持续几小时至几天不能缓解。

2 胃脘痛:二者疼痛部位可相近,但胃脘痛多伴嗳气,呃逆,呕吐,泛酸,腹胀等胃系症状。

【辨证论治】1寒凝心脉症候:猝然胸痛如绞,形寒,四肢不温,冷汗自出,心悸气短,或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感寒痛甚。

舌象:淡红,苔白。

脉象:沉紧或促。

治法:祛寒活血、宣痹通阳方药:当归四逆汤加减:桂枝、红花、当归、芍药、通草、甘草、大枣、丹参、檀香。

针灸:主穴选厥阴腧、膻中,备穴选百会、涌泉、足三里,平补平泻。

中药穴位敷贴:心绞痛膏(肉桂、檀香、川芎)敷心腧、足三里、膻中。

耳针:心、小肠、皮质下、交感、肝。

2气滞心胸主症:心胸满闷,隐痛发,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脘胀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

舌象:苔薄或薄腻。

脉象:细弦。

治法:疏调气机,和血舒脉。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枳壳、香附、川芎、皮、白芍、郁金、元胡、丹参、甘草。

针灸:主穴选厥阴腧、膻中、关,备穴选百会、合谷、足三里,平补平泻。

中药穴位敷贴:心绞痛膏敷心腧、足三里、膻中。

胸痹心痛(心绞痛)

胸痹心痛(心绞痛)

胸痹心痛(心绞痛)一、概述胸痹心痛是指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左上臂内侧等部位。

呈发作性或持续不解。

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的病症。

胸闷心痛一般几分到几十分钟不等,严重者可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象,可发生猝死。

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情志刺激,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相当于现代医学“心绞痛”。

二、诊断(一)中医分型辨证中医疾病诊断依据标准及疗效制定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4年)。

[辨证分析]胸痹心痛是由于正气亏虚,心阳不振、心气不足无力推动血行而气滞、瘀血或痰浊内阻、寒凝血瘀引起心脉痹阻不畅,临床表现以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疼痛、憋闷为主,其病位在心、在脾、在肾,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症。

[证候分型]⑴寒凝心脉证:卒然心痛如绞,形寒,甚则手足不温,冷汗自出,心悸气短,或心痛彻背。

多因气候骤变,感受风寒而发病或加重症状,苔薄白、脉沉紧或促。

⑵气滞心胸证:心胸满闷,隐痛阵发,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脘胀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⑶痰浊闭阻证:胸闷重而心痛轻微,形体肥胖,肢体沉重,痰多气短,伴有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口粘、恶心、咯吐痰涎、苔白腻或白滑、脉滑。

⑷瘀血痹阻证:心胸疼痛,如剌如绞,痛有定处,甚则心痛彻背,或痛引肩背,伴有胸闷,日久不愈,舌质暗红,或紫暗,有瘀斑,舌下瘀筋,苔薄,脉沉涩或结、代、促。

⑸心气不足证:心胸隐痛,胸闷气短,动则益甚,心中动悸,倦怠乏力,神疲懒言,面色苍白或自汗,舌质淡红,舌体胖且边有齿痕,苔薄白,脉弱或结代。

⑹心阴亏损证:心胸疼痛时作,或灼痛,或闷痛,心悸不宁,五心烦热,口干盗汗,颜面潮热,舌红少津,苔薄或剥,脉细数或结代。

⑺心阳不振证:心悸而痛,胸闷气短,自汗,动则更甚,神倦怯寒,面色苍白,四肢欠温或肿胀,舌质淡胖,苔白或腻,脉沉细迟。

胸痹心痛诊断标准

胸痹心痛诊断标准

胸痹心痛诊断标准一、诊断依据参照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左上臂内侧等部位。

呈阵发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

甚则喘息不得卧。

2.胸闷胸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而缓解。

严重者可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象,可发生猝死。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4.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运动试验等以明确诊断。

必要时作心肌酶测定,心电图动态观察。

二、鉴别诊断1.悬饮悬饮、胸痹心痛均有胸痛。

悬饮之痛,痛在胸胁,痛势持续,常因呼吸、咳嗽、体位改变而增剧,可伴有咳嗽等肺系症状,检查可见病侧肋间隙饱满。

与胸痹心痛,痛在胸前,可向左肩或左臂内侧放射,常因受寒、饱餐、情绪激动、劳累而突然发作,经用药、休息可迅速缓解迥异。

2.胃脘痛胸痹心痛之痛在胸前,呈发作性,常伴有胸闷、气短与胃脘痛不难鉴别。

但胸痹心痛之不典型者,其疼痛可在胃脘部,而易与胃脘痛混淆。

胄脘痛多伴有嗳气呃逆,泛吐酸水或清涎,疼痛剧烈而全身状况尚好,且常有饮食损伤,情志不遂史,必要时查心电图有助于鉴别。

3.类心胸痛类心胸痛是指由于颈椎病压迫交感神经或副交感神经引起的类似心胸痛的病证。

可因转颈等缓解或加重。

心电图多正常,颈椎正侧位x光片可帮助诊断。

4.脾心痛脾心痛是一种常见的急腹症,发病急骤,左上腹或整个上腹部剧烈疼痛,痛如刀割,可伴有恶心呕吐、发热等,多发于青壮年。

与胸痹心痛以心胸、背、肩胛问痛,多见于中老年人有别。

必要时心电图和血、尿淀粉酶动态检查有助于诊断。

胸痹心痛的分型

胸痹心痛的分型

心痛彻背, 脉沉紧
背痛彻心,
形寒肢冷,
冷汗自出,
心悸气短,
感寒而发
治法:祛寒活血,
宣痹通阳
方药:当归四逆汤
(桂枝、细辛、当归 、芍药、甘草、通 草、大枣)
阴 寒 极 盛 ---- 乌头赤石脂丸
第二十第一二十页页,,共共二十二七十页。八页。
2)气滞心胸
症状:
舌脉:
心胸满闷 , 苔薄,
隐痛阵作 , 脉细弦
数日不休。
二、治疗原则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发作期-----泻其有余(重在活血通络) 缓解期-----补其不足(重在补益心气) 虚实夹杂----通补兼施
脱证先兆----益气固脱
第十第八十页七页,,共共二二十十七页八。页。
胸痹心痛证候特征是什么?
1)年龄:中老年
2)部位:左侧胸膺 、膻中 3)症状:憋闷、疼痛(隐、胀、刺、绞、灼痛)
第十四第页十三,页,共共二二十七十页。八页。
真心痛诊断
1)证候:心痛甚,时间长,大于30分钟,服药无效
,伴汗出,面白,肢冷,甚至旦发夕死,夕发 旦死。
2)实验室检查:心肌酶谱、心电图变化
第第十十五四页页,,共二二十十七八页页。。
鉴别诊断
胸痹心痛 胸 痛 胃痛 胁痛
部位 左胸膺膻中 胸部 上 腹部
病因病机
第十第十页页,,共共二二十十七八页页。 。
年迈体虚
饮食不当
情志失调
肾阳虚衰 心气不足 心阳不振 肾阴不足 心阴亏虚 脉道失润
心火偏旺 灼津成痰
伤脾生痰 痰浊阻络
忧思伤脾 痰瘀交阻 郁怒伤肝 气滞痰阻
寒凝气滞 胸阳不展
寒邪内侵心脉痹阻 胸痹心痛 厥脱
第十一第页十一,页,共共二二十七十页。八页。

中医内科学课件:胸痹心痛

中医内科学课件:胸痹心痛

“胸不任物”和“胸任重物”
江西巡抚阿霖公,年七十四,夜卧露胸可睡,盖一层 布压则不能睡,已经七年,召余诊之,此方五副痊愈。 一女二十二岁,夜卧令仆妇坐于胸方睡,已经二年, 余亦用此方,三副而愈。设一齐问病源,何以答之。 (《医林改错·卷上·血府逐瘀汤》)
其临床表现虽截然不同,但均为胸中血府血瘀之证, 故均治以血府逐瘀汤。
痰郁化热者,改用黄连温胆汤。 痰瘀交阻者,合桃红四物汤。
寒凝心脉
主症:猝然心痛如绞,或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兼次症:形寒肢冷、面色苍白,冷汗自出,心悸短气,多因气
候骤冷或骤遇风寒而发病或加重,苔薄白,脉沉紧或促。 治法:宣痹通阳,散寒止痛。 方药:瓜蒌薤白白酒汤合当归四逆汤。 加减法:
若痰湿内盛,胸痛伴有咳唾痰涎,加生姜、陈皮、茯苓、杏 仁等行气化痰。
病因
情志失调:忧思伤脾,脾虚气结,运化失司, 津液不得输布,聚而为痰,痰瘀交阻,气血不 畅,心脉痹阻,发为胸痹心痛。或郁怒伤肝, 肝失疏泄,肝郁气滞,郁久化火,灼津成痰, 气滞痰浊痹阻心脉,而成胸痹。
劳逸失调:劳倦伤脾;积劳伤肾,心肾阳微。 年老体虚:心气不足,心阳不振,心阴亏虚,
痰浊痹阻心脉。
痰浊闭阻
blockade of phlegm and turbidity
寒凝心脉
cold congelation of heart circulation
辨证分型(虚证)
气虚 虚 阴虚 证
阳虚
气阴两虚
deficiency of qi and yin
心肾阴虚
deficiency of heart and kidney yin
《灵枢·厥病》:“厥心痛,与背相控……如从后触 其心。”
《素问·厥论》:“手少阴心主厥逆,心痛引喉,身 热,死不可治。”

胸痹心痛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

胸痹心痛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

胸痹心痛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1990年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学会修订的《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和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

(1)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左上臂内侧等部位。

呈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

(2)胸闷胸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而缓解。

严重者可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象,可发生猝死。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4)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运动试验等可辅助诊断。

根据病情可作心肌酶谱测定,心电图动态观察。

(5)必要时行冠脉CT、心肌核素显像或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明确诊断。

2.西医诊断:参照我国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公布的《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

3.心绞痛分级标准:参照1972年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

(二)证候诊断1.心痛发作期(1)寒凝血瘀证:遇冷则疼痛发作,或闷痛,舌淡暗、苔白腻,脉滑涩。

(2)气滞血瘀证:疼痛剧烈多与情绪因素有关,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滑。

2.心痛缓解期(1)气虚血瘀证:胸痛、胸闷,动则尤甚,休息时减轻,乏力气短,心悸汗出,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暗有瘀斑或瘀点、苔薄白,脉弦或有间歇。

(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暗红少津,脉细弱或结代。

(3)痰阻血瘀证:胸脘痞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纳呆恶心,舌暗苔浊腻,脉弦滑。

(4)气滞血瘀证:胸闷胸痛,时痛时止,窜行左右,疼痛多与情绪因素有关,伴有胁胀,喜叹息,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

胸痹心痛中医诊疗规范

胸痹心痛中医诊疗规范

胸痹心痛中医诊疗规范胸痹心痛【定义】胸痹心痛指因胸阳不足,阴寒、痰浊留踞胸廓,或心气不足,鼓动乏力,使气血痹阻,心失血养所致。

以胸闷及发作性心胸疼痛为主要表现的内脏痹病类疾病。

【诊断要点】1 膻中及左胸膺部突发憋闷而痛,疼痛性质有闷痛,灼痛,绞痛,刺痛,隐痛等不同。

疼痛可涉及肩背,前臂,咽喉,胃脘部等,甚至可沿手少阴,手厥阴经循行部位至中指或小指,呈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心悸气短,自汗,甚至喘息不得卧。

2 突然发作,时作时止,反复发作,轻者几秒至数十分钟,经休息或服用芳香温通药物可迅速缓解。

3 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情绪波动,寒冷刺激,饱餐之后,劳累过度而诱发。

4 静息ECG,Holter,运动试验,冠脉造影可明确诊断,血脂,血糖,心肌酶谱测定检查可有助于诊断。

【类病鉴别】1 真心痛:为胸痹心痛重症,由于心脉闭塞。

猝然大痛,四肢不温,面白唇紫,大汗淋漓,脉微欲绝,经芳香温通药物不能缓解,疼痛可持续几小时至几天不能缓解。

2 胃脘痛:二者疼痛部位可相近,但胃脘痛多伴嗳气,呃逆,呕吐,泛酸,腹胀等胃系症状。

【辨证论治】1寒凝心脉症候:猝然胸痛如绞,形寒,四肢不温,冷汗自出,心悸气短,或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感寒痛甚。

舌象:淡红,苔白。

脉象:沉紧或促。

治法:祛寒活血、宣痹通阳方药:当归四逆汤加减:桂枝、红花、当归、芍药、通草、甘草、大枣、丹参、檀香。

针灸:主穴选厥阴腧、膻中,备穴选百会、涌泉、足三里,平补平泻。

中药穴位敷贴:心绞痛膏(肉桂、檀香、川芎)敷心腧、足三里、膻中。

耳针:心、小肠、皮质下、交感、肝。

2气滞心胸主症:心胸满闷,隐痛陈发,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脘胀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

舌象:苔薄或薄腻。

脉象:细弦。

治法:疏调气机,和血舒脉。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枳壳、香附、川芎、陈皮、白芍、郁金、元胡、丹参、甘草。

针灸:主穴选厥阴腧、膻中、内关,备穴选百会、合谷、足三里,平补平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法:疏调气机,
和血舒脉
方药:柴胡疏肝散
(柴胡、枳壳、白芍 、甘草、香附、陈皮、川 芎)
气滞湿阻----合丹参饮 气郁化火----丹栀逍遥散 气滞血瘀----合失笑散
3)痰浊闭阻
症状:
胸闷重而痛轻 肥胖, 痰多气短, 倦怠乏力, 纳呆便溏, 阴雨天易发
舌脉:
苔白腻 脉滑
治法:通阳泄浊,
豁痰开结
方药:栝蒌薤白半夏汤
2)辨疼痛程度 轻 ----疼痛持续时间短暂,偶发或遇劳而 发 ,休息、服药可止。 重 ----疼痛持续不止,频发,休息、服药 不止。 危 ----疼痛持续数小时,服药不止,甚至 数日不休。 二、治疗原则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发作期-----泻其有余(重在活血通络) 缓解期-----补其不足(重在补益心气) 虚实夹杂----通补兼施 脱证先兆----益气固脱
心悸短气
辅检
EKG
X线
胃镜钡餐 B超肝功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疼痛性质 气 滞 ----闷重痛轻,伴胸胁胀满,善太息
痰 浊 ----天阴加重,痰多苔腻 血 瘀 ----刺痛不移,夜间多发,舌质紫暗,瘀斑 寒 凝 ----绞痛,遇冷而发,畏寒肢冷 心阴不足 --灼痛,兼心悸,眩晕,烦热,口干盗汗 心气不足 --隐痛而闷,劳累而发,伴心慌气短乏力
心 脾 两 虚 ---- 养 心 汤 气 阴 两 虚 ----生 脉散 加味
6)心阴亏损
症状:
心痛时作, 灼痛或闷痛 心悸怔忡, 五心烦热, 潮热盗汗, 口干
舌脉:
舌红少津, 苔少或剥, 脉细数或结代
治法:滋阴清热
活血养心
方药:天王补心丹
(生地、玄参、天冬、 麦冬、 人参、甘草、 茯苓、柏子仁、酸枣 仁、五 味子、远志、 丹参、当归、桔梗、 辰砂)
胸痹心痛证候特征是什么?
1)年龄: 中老年 2)部位:左侧胸膺 、膻中 3)症状:憋闷、疼痛(隐、胀、刺、绞、灼痛) 4)放射:肩、背、前臂、咽、胃脘、中、小指 5)时间:突发、短暂 6)伴证:心悸、气短、喘促、惊恐、面色苍白、
冷汗出、脉结代 7)诱因:情志波动、气候变化、暴食、过劳或无
分 证 论 治
加味 (栝蒌、薤白、半夏 、 厚朴 、枳实、桂 枝、茯 苓、甘草、干姜、细辛)
痰郁化热----黄连温胆汤 痰瘀交阻----合桃红四物汤
4)瘀血痹阻 症状: 舌脉:
心痛剧烈, 如刺如绞, 痛有定处, 彻背彻心, 夜间多发 胸闷心悸, 怒则加重 舌暗或有瘀斑 舌下瘀筋 苔薄,脉弦涩 或结代促
治法:活血化瘀
心脉痹阻
胸痹心痛
厥脱
病因病机
1.
2. 3.
病因 年老体虚、饮食不当、
情志失调、寒邪内侵 心脉痹阻 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 本虚标实 本虚----气、血、阴、阳虚 标实----气滞、寒凝、痰浊、血瘀
病机 病位 病理 4. 性质
证候特征及诊断
1、证候特征 1)年龄:中老年 2)部位:左侧胸膺 、膻中 3)症状:憋闷、疼痛(隐、胀、刺、绞、灼痛) 4)放射:肩、背、前臂、咽、胃脘、中、小指 5)时间:突发、短暂 6)伴证:心悸、气短、喘促、惊恐、面色苍白、 冷汗出、脉结代 7)诱因:情志波动、气候变化、暴食、过劳或无 2、心电图:心肌缺血,运动试验阳性
真心痛诊断
1)证候:心痛甚,时间长,大于30分钟, 服药无效,伴汗出,面白,肢冷,甚至 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2)实验室检查:心肌酶谱、心电图变化
鉴别诊断
胸痹心痛
部位
疼痛 特点 伴证
左胸膺膻中

胁痛
胁肋部
闷痛
诱因而发
胀痛压痛 肋下 持续时间长 压痛 纳呆恶心 厌油 黄疸
正虚、痰浊、瘀血、气滞、寒凝 心脉痹阻不畅 膻中、左侧胸膺闷痛
胸痹心痛
胸痹心痛
心绞痛
冠心病
心肌梗塞
病 因 病 机
年迈体虚 饮食不当 情志失调 寒邪内侵
肾阳虚衰 肾阴不足 伤脾生痰 忧思伤脾
心气不足 心阳不振 心阴亏虚 脉道失润 心火偏旺 灼津成痰 痰浊阻络 痰瘀交阻
郁怒伤肝 寒凝气滞
气滞痰阻 胸阳不展
胸 痹 心 痛
胸 痹 心 痛
概 念 病因病机 证候特征 诊 断 鉴别诊断 辨证论治
胸 痹 心 痛
胸——病位在心脉 痹——痹阻不通 心痛—膻中或左胸部 憋闷、疼痛
病 变 部 位
左 胸 疼 痛
概念
胸痹心痛是由于正气亏虚、痰浊、瘀 血、气滞、寒凝而引起心脉痹阻不畅, 临床以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 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轻者----短暂胸闷、隐痛或不适感 重者----剧烈疼痛、压榨样绞痛 伴心悸、气短、喘促、惊恐、面白、冷汗
1)
寒凝心脉
舌脉: 治法:祛寒活血,
宣痹通阳
症状:
心痛如绞, 舌淡,苔薄白 心痛彻背, 脉沉紧 背痛彻心, 形寒肢冷, 冷汗自出, 心悸气短, 感寒而发
方药:当归四逆汤
(桂枝、细辛、当归 、芍药、甘草、通 草、大枣)
阴 寒 极 盛 ---- 乌头赤石脂丸
2)气滞心胸 症状: 舌脉:
心胸满闷 , 隐痛阵作 , 痛无定处, 善太息, 脘腹胀闷, 嗳气得舒, 情志诱发 苔薄, 脉细弦
急救药物
1)心痛气雾剂 2)麝香保心丸 3)九龙丹 4)冠心苏合胶囊 5)复方丹参滴丸 6)心血康 7)心灵丸 8)补心气口服液 9)滋心阴口服液 10)川芎嗪注射液 11)丹参注射液 12)血栓通注射液 13)葛根素注射液 14)脉络宁射液


通脉止痛
方药:血府逐瘀汤
(当归、川芎、赤芍 、桃仁、红花、柴胡 、桔梗、枳壳、牛膝 、生地)
血瘀气滞并重----加沉香、檀香、筚拨 阳虚血瘀-----加人参、附子、肉桂
5)心气不足
症状:
舌脉:
治法:补养心气
鼓动心脉 隐痛阵作 舌淡胖,边有齿印 方药:保元汤合 胸闷气短, 苔薄白, 甘麦大枣汤 心悸, 脉细或结代 (人参、黄芪、甘 倦怠乏力, 草 、肉桂、麦冬、 神疲懒言, 大枣) 面白汗出, 动则尤甚
阴虚火旺----酸枣仁汤合黄连阿胶汤 心悸怔忡----炙甘草汤 心肾阴虚----左归饮
7)心阳不振
症状:
胸闷而痛, 心悸气短, 神疲怯寒, 面白肢冷, 汗出肢肿 动则更甚
舌脉:
舌淡胖, 苔白腻, 脉沉细迟
治法:补益阳气
温振心阳
方药:参附汤合桂
枝甘草汤 (人参、附子、桂枝、 甘草)
心肾阳虚----合肾气丸 阳虚水泛、水气凌心----真武汤 虚阳欲脱----四逆加人参汤、参附龙牡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