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痹心痛的病因病机
【中医胸痹的病因病机探讨】中医胸痹的病因
【中医胸痹的病因病机探讨】中医胸痹的病因胸痹心痛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现代医学相当于西医冠心病等疾病范畴。
历代中医古籍中对胸痹的记载为后世医家治疗胸痹奠定了基础。
本病的产生与精神、年龄、体质、饮食等多种因素有关。
笔者通过阅读部分中医古籍,参考部分文献以及自己的经验看法,就胸痹心痛的中医病因病机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1 “正虚为本,邪实为标”与胸痹《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所说:“失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蒲辅周[1]认为胸痹属虚证,虚多实少。
病因是心气不足,应允不周,病位在心脏。
汪慰寒[2]认为,胸痹的病机核心为本虚标实。
本虚为心脾肝肾虚,心脉失养;标实为寒凝、气滞、血瘀、痰阻,痹遏胸阳,阻滞心脉而为病。
本虚以气阴两虚为最多见,标实以气滞血瘀为最多见。
邓铁涛[3]认为胸痹的邪实,不外乎气滞、痰阻、血瘀、寒凝、食积,而从中医病机理论分析,这些均属内生之邪,为继发的第二病理因素。
第一位的病理因素应当是正气亏虚,由于气、血、阴、阳的不足,产生以上诸邪。
因此结合临床实际,七情所致之气滞血瘀、饮食所致之食积痰阻、感寒所致之寒凝伤阳,只是胸痹发作的诱因。
本病发生,由正气亏虚,致实邪丛生,再因邪实而伤正,如此恶性循环不已。
在“标本”的问题上,中医的目光应当放在“本”上,只有抓住正气这个“本”,才能在复杂的病情中理出一个清晰的思路来。
从上笔者认为其病因病机是上焦阳虚,机能减弱,直接影响血液循环,不通则瘸,呈现胸痹心痛症状;又因长期精神紧张,思虑太过,致使心肝气机阻滞,气机不畅,气滞血瘀,而致心脉痹阻,不通则痛;或因饮食不节,过食肥腻;或酗酒好饮,以致脾胃受损,纳运失常,痰湿内生,阻塞心脉,影响气血运行,不通则痛;或因年老体衰,肝肾阴血已伤,日久阴损及阳,心阳不振,每易导致心脉瘀塞不畅,加之气血渐衰,气虚不能行血,血瘀脉阻,不通则痛。
医学类-中医内科学胸痹心痛教材教学课件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针灸等非药物治疗方法
针灸治疗
常用穴位包括内关、心俞、膻中、 厥阴俞等,可根据不同证型选用 不同穴位进行针刺治疗。
推拿治疗
通过推拿手法作用于胸部及相关穴 位,可起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 作用,缓解胸痹心痛症状。
饮食调养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肥甘厚味 及辛辣之品。可适量食用具有活血 化瘀、通络止痛作用的食物,如山 楂、红糖、玫瑰花等。
药物使用指导
详细讲解患者所需药物的名称、作用、用法、用量及可能的不良 反应,强调遵医嘱按时服药的重要性。
心理支持策略探讨
认知行为疗法
通过帮助患者改变对疾病和症状的负面认知,减少焦虑和恐惧情绪, 从而改善心理健康状况。
放松训练
教授患者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等放松技巧,以缓解紧张和焦虑 情绪。
心理疏导
胸痹心痛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详细描述了胸痹心痛的临床表现,如胸部闷痛、心悸、气短等,以及相应的诊断方法和标准。
中医内科学在胸痹心痛领域应用前景展望
• 中医内科学在胸痹心痛领域的优势:中医内科学在胸痹心痛领域具有独特的优势,如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个 体化治疗等,能够满足患者多样化的治疗需求。
• 中医内科学在胸痹心痛领域的挑战:虽然中医内科学在胸痹心痛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如诊断标准不统一、疗效评价标准不完善等。
02 中医对胸痹心痛认识
历代医家论述
《黄帝内经》
后世医家
首次提出“胸痹”病名,并对其病因 、病机、症状及针灸治疗原则进行了 初步探讨。
在《内经》、《金匮要略》基础上不断发挥 完善,如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提出“血 瘀”理论及血府逐瘀汤治疗胸痹心痛。
中医关于“胸痹”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
中医关于“胸痹”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胸痹的发生多与寒邪内侵、饮食失调、情志失节、劳倦内伤、年迈体虚等因素有关。
或因寒凝、血瘀、气滞、痰浊、热蕴,痹阻胸阳,阻滞心脉,或为气虚、阴伤、阳衰,肺、脾、肝、肾亏虚,心脉失养。
病机既有因实致虚者,亦有因虚致实者。
一、病因1.寒邪内侵寒主收引,暴寒折阳,既可抑遏阳气,又可使血行瘀滞,发为胸痹。
《医学正传·胃痛》云:“有真心痛者,大寒触犯心君。
”素体阳衰,胸阳不足,阴寒之邪乘虚侵袭,寒凝气滞痹阻胸阳,而成胸痹。
《类证治裁·胸痹》云:“胸痹,胸中阳微不运,久则阴乘阳位,而为痹结也。
2.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或嗜烟酒成,脾胃损伤,运化失健,聚湿生,上犯心胸清旷之区,阻遇心阳,胸阳失展,气机不畅,心脉闭阻,而成胸痹。
3.情志失调忧思伤脾,脾运失健,津液不布,遂聚为痰。
郁怒伤肝,肝失疏泄,肝郁气滞,甚则气郁化火,灼津成痰。
气滞或痰阻可使血行失畅,脉络不利,气血瘀滞,或痰瘀交阻胸阳不运,心脉痹阻,不通则痛,而发胸痹。
七情失调可致气血耗逆,心脉失畅,痹阻不通,而发心痛。
4.劳倦内伤劳倦伤脾,脾虚转输失能,气血生化乏源,无以满养心脉,拘急而痛。
积劳伤阳,心肾阳微,鼓动无力,胸阳失展,阴寒内侵,血行涩滞,而发胸痹。
5.年迈体虚年过半百,脏气渐亏,精血渐衰。
如肾阳虚衰,可致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血脉失于温运,痹阻不畅,发为胸痹;心肾阳虚,阴寒痰饮乘于阳位,亦可阻滞心脉。
肾阴亏虚,水不涵木,不能上济于心,因而心肝火旺,心阴耗伤,心脉失于濡养,而致胸痹;心阴不足,心火燔炽,下及肾水,又可进一步耗伤肾阴。
心肾阳虚,阴寒痰饮乘于阳位,阻滞心脉。
凡此导致寒凝、血瘀、气滞、痰浊,而致胸阳失运,心脉阻滞,发生胸痹。
二、病机1.胸痹的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病位在心,涉及肝、肺、脾、肾等脏。
心主血脉,肺主治节两者相互协调,气血运行自畅。
心脉不畅,肺失治节,则血行瘀滞;肝失疏泄,气郁血滞;脾失健运,聚生痰浊,气血乏源;肾阴亏损,心血失荣,肾阳虚衰,君火失用。
胸痹心痛中医护理
胸痹心痛中医护理本病的病因主要为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年老体虚所致。
其病机有虚实2个方面,实为寒凝,气滞血瘀痰阻,痹遏胸阳,阻滞心脉;虚为心脾、肝肾亏虚,心脉失养。
其病位在心,但与脾、肾有关。
根据胸痹发生的病因病机临床上分为阴寒凝滞、痰浊内阻、气滞血瘀、气阴两虚、心肾阳虚等5型,在护理上有共同点,但分型护理各有特点。
1.阴寒凝滞型因诸阳受气于胸中,而转行于背,寒邪内侵,致使阳气不运、气机阻痹而诱发本病。
证见:胸痛彻背,遇寒则甚,形寒肢冷,胸闷心悸,重则喘息不得卧,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头目眩晕,腰酸肢软,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或沉迟。
方剂护理要点:①护理原则为通阳开痹。
特别注意防寒保暖,切勿潮热,尤其在天气绝热或阴雨之日,应当及时平添衣被,若食欲不振甚,则可以适度提升室温或置放热水袋,以减轻患者疼痛及食欲不振症状。
病室宜温暖向阳,展开各项化疗护理时尽量少曝露患者。
②饮食以温阳散寒为原则,禁食生冷瓜果等温热之品,宜喝风寒食物,需用干姜、川椒等调味或饮用少量米酒,以温阳散寒。
可食用桂圆、莲子、白木耳、西洋参等补气养育阴之品。
中药应当热服,水果可以煎后食用。
③胸痛发作时,立即舌下含化硝酸甘油片或冠心苏合丸,也需用茶花、肉桂粉各1g温水调服。
服药后必须卧床歇息,维持安静,以利药效充分发挥。
④针灸时多用温针和灸法。
2.痰浊内阻型因痰浊盘踞,胸阳失展所致。
证见:胸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喘促,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心悸气短,身倦头昏,腹胀纳呆,痰黏色白,舌胖嫩,苔浊腻,脉滑。
方剂护理要点:①护理原则为通阳豁痰。
病室安静向阳,不必干燥,相对湿度以60%为宜。
②此型多因饮食不当所致,故饮食护理十分关键。
饮食以通阳泄浊为原则,懒辛辣提振食物,忌酒,太少食甜食和川楝子油腻之品。
可以入大枣粥、萝卜粥以起著活血生发之功。
努力做到定时、定量、少量多餐,以免受损脾胃,并助中者痰快速病情发展。
平时可食用橘子、萝卜、绿豆、丝瓜。
第16节 胸痹心痛
治法 滋阴益肾,养心止痛。以手少阴心经、足少 阴肾经穴为主。 处方 心俞 肾俞 神门 太溪 三阴交 内关 随证配穴 便秘者,加天枢、照海。 刺灸方法针用补法。 方义 心俞、内关、肾俞、太溪补益心肾。神门补 心除烦。三阴交养血滋阴。 [其他疗法] 耳针 以心、小肠、交感、皮质下为主.辅以缘 中、肺、肝、胸、降压沟、枕。强刺激。每次选3—5 穴,留针1h,隔日1次。 [医案举例] 患者,男,54岁。1954年发现高血压病,1963年后经 常胸部闷痛。有闷压感、心电图丁波普遍低平。二级 梯运动试验阳性。1968年后经常阵发性胸闷痛、心慌。
第十六节 胸痹心痛
胸痹心痛是由邪痹心络、气血不畅而致胸闷心痛, 甚则心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等为主要症状的心脏 疾病。以中、老年发病者居多。 本病多见于现代医学的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慢性气管炎、肺气肿等,亦可发生胸痹心痛。 [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多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 年老体虚有关。其病机有虚实两方面,实为寒凝、气 滞、血瘀、痰阻等痹阻胸阳,阻滞心脉;虚为心脾肝 肾亏虚,心胸失养。
随证配穴 脘闷纳呆者,加足三里、中脘。痰浊化 热者,加内庭、合谷、阴陵泉。 刺灸方法 针用泻法,加灸。 方义 膻中为气会及心包募,可调心气止痛。巨 阙为心之募穴,郄门为心包经郄穴,两穴合用可振奋 心阳。配太渊、丰隆以 圈 化痰浊。痰浊得去,则胸阳 得展、气血通畅。 4.心气虚弱 症状和体征 心胸隐痛,反复发作,胸闷气促, 动则喘息,心悸易汗,倦怠懒言,面色恍白,舌淡或 有齿痕,苔薄白,脉弱或结代。 证候分析 心气虚弱,鼓动无力,血滞心脉,故 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和心悸短气、倦怠懒言。面色 少华及舌脉均为心气虚弱之象。 治法 补脾益气,养心止痛。以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心经穴为主。
症状和体征 心胸阵痛,如刺如绞,固定不移,入 夜为甚,伴有胸闷心悸、面色晦黯,舌紫黯,或伴有 瘀斑,舌下络脉青紫,脉沉涩或结代。 证候分拆 瘀血内停,络脉不通,故见心胸疼痛、 如刺如绞、固定不移。血属阴,夜亦属阴,故入夜尤 甚。瘀血阻塞,心失所养,故心悸不宁、面色晦黯。 舌脉均为瘀血内阻之象。 治法 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以手厥阴心包经、手 少阴心经穴为主。 处方 阴郄 部郄 心俞 膈俞 巨阙 腹中 随证配穴 舌紫黯者,可加取少商、少冲点刺出血。 刺灸方法 针用泻法。 方义 巨阙、心俞俞募相配,调心气化瘀血。郄穴 善救急,故取心及心包经郄穴阴郄、郄门缓急止痛。 取气会胞中,血会膻俞,以行气活血、祛瘀通络。
胸痹心痛诊断与治疗PPT
手术治疗
手术适应症:严重胸痛、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等
手术方法:冠状动脉搭桥术、心脏瓣膜置换术等
手术风险:出血、感染、心律失常等
术后护理:抗凝、抗血小板、抗心律失常等药物治疗,定期复查心电图、心脏彩 超等。
康复治疗
药物治疗: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血药物、降脂药物等 手术治疗:冠状动脉搭桥术、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等 生活方式调整: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等 心理治疗:缓解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诊断技术研究:开 发新的诊断方法, 如心电图、超声心 动图等
治疗方法研究:探 索新的治疗手段, 如药物治疗、介入 治疗、手术治疗等
临床研究进展
胸痹心痛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研究 胸痹心痛的诊断方法研究 胸痹心痛的治疗方法研究 胸痹心痛的预后和康复研究
治疗技术进展
药物治疗:新型抗凝药物、抗 血小板药物、降脂药物等
气胸:胸 痛伴呼吸 困难,听 诊呼吸音 减弱
肋间神经 痛:胸痛 部位固定, 疼痛性质 为刺痛或 灼痛
病情评估
症状:胸痛、 胸闷、心悸、
气短等
病史:询问患 者病史,包括 家族史、生活 习惯、用药情
况等
体征:检查患 者心音、心率、
血压等
辅助检查:心 电图、心脏超 声、心肌酶等
药物治疗
01
硝酸酯类药物:如硝酸甘油、硝酸异山梨酯等,用于缓解心绞痛症状
胸痹心痛症状
胸闷、胸痛:胸闷、胸痛是胸痹心痛的主要症状,疼痛可放射至肩部、背部、颈部等部位。 心悸、气短:患者可能出现心悸、气短等症状,表现为心跳加快、呼吸困难等。 头晕、乏力: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表现为头晕目眩、四肢无力等。 恶心、呕吐: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表现为胃部不适、食欲不振等。
中医胸痹心痛名词解释
中医胸痹心痛名词解释胸痹心痛是中医常见的病症之一,通常由心脏功能障碍引起的一种疾病。
它是指在胸部出现一种沉重、压迫、刺痛或绞痛的不适感,伴随着心慌、气短、出汗等症状。
中医对胸痹心痛有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下面我们将对胸痹心痛进行详细的名词解释。
一、中医胸痹心痛的概念中医胸痹心痛是指人体内的气滞、血瘀导致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引发胸部痛感的病症。
中医认为,胸痹心痛主要是由于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寒湿犯胃等原因,导致气滞血瘀,从而引发胸部不适和心痛。
二、中医胸痹心痛的病因1. 情志内伤:中医认为,积怨、愤怒、忧思等强烈的情绪刺激会导致气血不畅,从而引发胸痹心痛。
2. 饮食不节:中医认为,暴饮暴食、进食过多辛辣刺激食物等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会使气滞血瘀,从而导致胸痹心痛。
3. 寒湿犯胃:中医认为,饮食过寒、进食生冷食物、居住潮湿环境等原因会导致胃阳不足,从而引发胸痹心痛。
4. 脏腑病变:胸痹心痛也可能是肺、肝、胆、胃等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的结果。
三、中医胸痹心痛的症状特点中医认为,胸痹心痛的症状表现有以下几个特点:1. 胸部疼痛:主要是一种胸口沉重、压迫感,有时伴随刺痛或绞痛。
2. 心慌气短:患者常感到心慌气短、呼吸困难,甚至出现紧迫感。
3. 出汗不适:胸痹心痛的患者往往出汗较多,出汗时伴有不适感。
4. (可以自行添加相关症状特点)四、中医胸痹心痛的辨证治疗中医对胸痹心痛采用辨证施治的方式,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1. 理气活血:中医常常采用活血化瘀的方法,来缓解气滞血瘀所引起的症状。
如采用艾灸、拔罐、按摩等疗法,促进气血流通,缓解胸部疼痛。
2. 祛寒化湿:对于寒湿犯胃所引起的胸痹心痛,中医常采用温阳祛寒的方法进行治疗。
如采用中药温阳化湿,改善胃脾功能,缓解胸部疼痛。
3. 调和情志:对于情志内伤所导致的胸痹心痛,中医常采用心理疏导、情志调节等方法,帮助患者缓解情绪紧张,减轻胸部疼痛。
总之,中医胸痹心痛是一种以胸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心脏疾病。
胸痹心痛诊疗常规
胸痹心痛(冠心病)【概述】胸痹心痛是指以胸痛憋闷、心悸气短为主症的一种心系疾病。
轻者胸闷或胸部隐痛,发作短暂;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喘息不得卧,痛引左肩或左臂内侧。
常伴有心悸气短,呼吸不畅,甚则喘促,面色苍白,冷汗淋漓等。
多由劳累饱餐、寒冷或情绪激动而诱发。
中医病因病机:胸痹指胸阳不振、气血痹阻而言,证见胸闷气短甚则心胸疼痛;心痛则因心之阴阳气血不足、气滞寒凝、痰阻血脉等所致,证以心胸疼痛为主。
胸痹指示了该病的的病性和病机,而心痛指示了该病的主证和病位。
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病理变化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急性发作期以标实为主,缓解期以本虚为主。
病位在心,与肝、脾、肾二脏关系密切。
本诊疗技术规范是指以胸痛为主要表现的冠心病心绞痛。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和)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统称冠心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
WHO将冠心病分为5型: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无症状,但静息、动态时或负荷试验心电图有ST段压低、T波改变等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或心肌灌注不足的核素心肌显像表现。
⑵心绞痛:有发作性胸骨后疼痛,为一过性心肌供血不足引起。
⑶心肌梗死:症状严重,有冠状动脉闭塞致心肌急性缺血性坏死所致。
⑷缺血性心肌病:表现为心脏扩大、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为长期心肌缺血或坏死导致心肌纤维化而引起临床表现与扩张型心肌病类似。
⑸猝死:因原发性心脏骤停而猝然死亡,多为缺血细腻局部发生电生理紊乱,引起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所致。
【诊断标准】一、中医诊断标准1.以心前区疼痛、憋闷、短气为主症。
表现为胸骨后或胸膺部发作性疼痛,常为绞痛、刺痛或隐痛;疼痛可放射于左肩背、左臂内侧、颈、咽喉等部位,时作时止,反复发作;疼痛一般持续数十秒至十余分钟,一般不超过30分钟.休息或服药后可缓解。
多伴有心悸怔忡、短气乏力、呼吸不畅,甚则喘促、面色苍自、自汗等。
胸痹心痛中医病案
胸痹心痛中医病案(实用版)目录1.胸痹心痛的中医解释2.病案介绍3.病案分析4.治疗方案及效果5.结语正文【1.胸痹心痛的中医解释】胸痹心痛是中医常见的病症之一,主要表现为胸部闷痛、紧缩感,甚至疼痛放射至肩背、手臂等部位。
中医认为,胸痹心痛多由气滞、血瘀、寒邪、痰湿等因素导致心脏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疼痛。
【2.病案介绍】患者,男性,45 岁。
主诉:反复发作胸痛、胸闷 1 年,加重 1 周。
患者 1 年前开始出现胸痛、胸闷症状,多在劳累、情绪激动时发作,休息或含服速效救心丸后可缓解。
近 1 周来,症状加重,发作频繁,每晚发作 1-2 次,疼痛剧烈,伴汗出,需含服速效救心丸方能缓解。
【3.病案分析】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及舌脉象,诊断为胸痹心痛。
结合患者病程及症状,分析病因病机为:气滞血瘀,心脉痹阻。
患者长期劳累,情志不畅,导致气机郁滞,血行瘀阻,心脉痹阻,不通则痛。
【4.治疗方案及效果】治法:行气活血,通络止痛。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处方:桃仁 15g,红花 15g,当归 15g,生地黄 15g,川芎 10g,赤芍 10g,柴胡 10g,枳壳 10g,桔梗 10g,牛膝 15g,甘草 6g。
水煎服,每日 1 剂。
患者服药 7 剂后,症状明显缓解,胸痛发作次数减少,程度减轻,舌质紫暗,脉弦涩。
上方加减,继续服药 14 剂后,症状基本消失,舌质转红,脉弦。
后续随访 3 个月,症状未再发作。
【5.结语】本案例中,运用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胸痹心痛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这充分体现了中医药在防治心血管疾病方面的优势和特色。
胸痹心痛
胸痹心痛一、概述胸痹心痛是指以胸痛憋闷、心悸气短为主的一种心系疾病。
轻者胸闷或胸部隐痛,发作短暂;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喘息不得卧,痛引左肩或左臂内侧。
常伴有心悸气短,呼吸不畅,甚则喘促,面色苍白,冷汗淋漓等。
多由劳累、饱餐、寒冷或情绪激动而诱发。
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病理变化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其本虚可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标实为血瘀、痰浊、气滞、寒凝。
急性发作期以标实为主,缓解期为本虚为主。
病位在心,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
本病相当于西医的冠心病心绞痛。
二、诊断依据1、以心前区疼痛、憋闷、短气为主症。
表现为胸骨后或胸膺部发作性疼痛,常为绞痛、刺痛或隐痛;疼痛可放射于左肩背、左臂内侧、颈、咽喉等部位,时作时止,反复发作;疼痛一般持续数十秒至十余分钟,一般不超过30分钟,休息或含硝酸甘油片、速效救心丸后可迅速缓解。
2、中年以上人群多见,常因劳累过度、七情过激、气候变化、狂饮饱食等因素而诱发。
部分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
3、发作时心电图检查可见以R波为主的导联中,ST段压低,T波平坦或倒置(变异型心绞痛者则有关导联ST段抬高),发作过后数分钟内逐渐恢复。
三、鉴别诊断1、胃脘痛:胃脘痛的疼痛部位在上腹胃脘部,局部可有压痛,以胀痛、痛为主,持续时间较长,常因饮食不当而诱发,多半有心悸怔忡、短气乏力等症状,休息或服用药物后可缓解。
2、悬饮:悬饮之胸痛多表现为胸肋攻撑胀痛,持续不解,且疼痛随呼吸、咳唾、体位变化而加重,常伴有咯痰、喘息等呼吸系统症状,多有呼吸系统疾病史。
胸痹心痛之胸痛,疼痛呈发作性,持续时间短暂,可痛引左肩背和左臂内侧,常于劳累、饱餐、受寒、情绪变化时突然发作,休息或服用药物后可缓解。
3、真心痛:真心痛之胸痛剧烈,甚则疼痛持续不解,休息或服用药物后不能缓解,常伴有汗出肢冷、面白唇紫、手足青至节、脉微欲或结代等危重症状。
胸痹心痛之胸痛,疼痛较轻,持续时间短暂,休息或服用药物后可缓解。
胸痹心痛病因病机
胸痹心痛病因病机I.年老体虚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年过半百,肾气渐衰。
肾阳虚衰则不能鼓动五脏之阳,引起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血脉失于阳之温煦、气之鼓动,则气血运行滞涩不畅,发为心痛;若肾阴亏虚,则不能滋养五脏之阴,阴亏则火旺,灼津为痰,痰热上犯于心,心脉痹阻,则为心痛。
2.饮食不当恣食肥甘厚味或经常饱餐过度,日久损伤脾胃,运化失司,酿湿生痰,上犯心胸,清阳不展,气机不畅,心脉痹阻,遂成本病;、或痰郁化火,火热又可炼液为痰,灼血为瘀,痰瘀交阻,痹阻心脉而成心痛。
3.情志失调忧思伤脾,脾虚气结,运化失司,津液不行输布,聚而为痰,痰阻气机,气血运行不畅,心脉痹阻,发为胸痹心痛。
或郁怒伤肝,肝郁气滞,郁久化火,灼津成痰,气滞痰浊痹阻心脉,而成胸痹心痛。
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心病源流》认为七情除“喜之气能散外,余皆足令心气郁结而为痛也”。
由于肝气通于心气,肝气滞则心气涩,所以七情太过,是引发本病的常见原因。
4.寒邪内侵素体阳虚,胸阳不振,阴寒之邪乘虚而人,寒凝气滞,胸阳不展,血行不畅,而发本病。
飞素问·举痛论》:“寒气人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诸病源候论·心腹痛病诸候》曰:“心腹痛者,由腑脏虚弱,风寒客于其间故也。
”《医门法律·中寒门》云:“胸痹心痛,然总因阳虚,故阴得乘之。
”阐述了本病由阳虚感寒而发作,故天气变化、骤遇寒凉而诱发胸痹心痛。
胸痹心痛的病机关键在于外感或内伤引起心脉痹阻,其病位在心,但与肝、脾、肾三脏功能的失调有密切的关系。
因心主血脉的正常功能,有赖于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肾藏精主水等功能正常。
其病性有虚实两方面,常常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虚者多见气虚、阳虚、阴虚、血虚,尤以气虚、阳虚多见;实者不外气滞、寒凝、痰浊、血瘀,并可交互为患,其中又以血瘀、痰浊多见。
但虚实两方面均以心脉痹阻不畅,不通则痛为病机关键。
发作期以标实表现为主,血瘀、痰浊为突出,缓解期主要有心、脾、肾气血阴阳之亏虚,其中又以心气虚、心阳虚最为常见。
胸痹心痛
胸痹心痛心口不明原因的疼痛,中医上都可以归属为胸痹心痛,是心脏系统疾病中比较常见的一种。
今天全净通就给大家分享关于胸痹心痛的知识。
1、胸痹心痛的简介:胸痹心痛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寒邪等所引起的以痰浊、瘀血、气滞、寒凝痹阻心脉,以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临表现的一种病证。
轻者偶发短暂轻微的胸部沉闷或隐痛,或为发作性膻中或左胸含糊不清的不适感;重者疼痛剧烈,或呈压榨样绞痛。
常伴有心悸,气短,呼吸不畅,甚至喘促,惊恐不安,面色苍白,冷汗自出等。
多由劳累、饱餐、寒冷及情绪激动而诱发,亦可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
胸痹心痛病相当于西医的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胸痹心痛重症即真心痛相当于西医学的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梗死。
2、胸痹心痛的病因病机:年老体虚: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年过半百,肾气渐衰。
肾阳虚衰则不能鼓动五脏之阳,引起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血脉失于阳之温煦、气之鼓动,则气血运行滞涩不畅,发为心痛;若肾阴亏虚,则不能滋养五脏之阴,阴亏则火旺,灼津为痰,痰热上犯于心,心脉痹阻,则为心痛。
饮食不当:恣食肥甘厚味或经常饱餐过度,日久损伤脾胃,运化失司,酿湿生痰,上犯心胸,清阳不展,气机不畅,心脉痹阻,遂成本病;或痰郁化火,火热又可炼液为痰,灼血为瘀,痰瘀交阻,痹阻心脉而成心痛。
情志失调忧思伤脾,脾虚气结,运化失司,津液不行输布,聚而为痰,痰阻气机,气血运行不畅,心脉痹阻,发为胸痹心痛。
或郁怒伤肝,肝郁气滞,郁久化火,灼津成痰,气滞痰浊痹阻心脉,而成胸痹心痛。
寒邪内侵:素体阳虚,胸阳不振,阴寒之邪乘虚而人,寒凝气滞,胸阳不展,血行不畅,而发本病。
3、胸痹心痛的症状表现:寒凝心脉:卒然心痛如绞,或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感寒痛甚,心悸气短,形寒肢冷,冷汗自出,苔薄白,脉沉紧或促。
多因气候骤冷或感寒而发病或加重。
气滞心胸:心胸满闷不适,隐痛阵发,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脘腹胀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胸痹心痛主题知识讲座
胸痹心痛主题知识讲座xx年xx月xx日•胸痹心痛的概述•胸痹心痛的诊断与治疗•胸痹心痛的高危因素及预防目录•胸痹心痛与心绞痛的区别•胸痹心痛的日常保健和护理•胸痹心痛病例分享与讨论01胸痹心痛的概述胸痹心痛是指以胸部闷痛、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疾病。
胸痹心痛在中医学中属于“内伤”范畴,多由脏腑功能失调、气血瘀滞不畅所致。
胸痹心痛的基本定义长期精神紧张、忧思郁怒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引起气血瘀滞。
胸痹心痛的发病机制情志失调过度食用肥甘厚味、嗜酒成癖等不良饮食习惯,导致脾胃受损、痰浊内生。
饮食失节外感寒邪,内客于心,导致血脉凝滞,心脏脉络受阻。
寒邪内侵胸痹心痛的临床表现呈阵发性或持续性闷痛,疼痛部位固定不移,严重者可放射至心前区及左上肢。
胸部闷痛心慌气短乏力眩晕胁肋胀满心中悸动不安,呼吸急促、喘息困难,动则加重。
精神疲惫,头晕目眩,伴有耳鸣、健忘等症。
两侧胁肋部位胀满不适,疼痛可放射至背部。
02胸痹心痛的诊断与治疗体征患者常有体形肥胖、舌质紫黯苔浊腻等体征表现。
典型症状疼痛部位主要在胸骨后、心前区,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颈咽部等,常伴胸闷、憋气、心悸等。
检查心电图、心脏彩超、胸部CT等有助于胸痹心痛的诊断。
胸痹心痛的诊断标准硝酸酯类药物、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抗凝药物等可改善心肌缺血,缓解胸痛症状。
西药治疗中药治疗介入治疗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的中药煎剂及中成药如复方丹参滴丸、速效救心丸等对胸痹心痛有良好疗效。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可开通狭窄的冠状动脉血管,恢复心肌血流,改善心肌缺血。
03胸痹心痛的治疗方法0201胸痹心痛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意义发挥中医和西医各自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
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中药煎剂、中成药、西药联合应用,可有效缓解胸痹心痛症状,减少发作次数。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注意事项根据患者病情,合理选用中药和西药,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及不良反应。
03胸痹心痛的高危因素及预防高血压是胸痹心痛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可增加冠状动脉病变和心肌梗死的风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胸痹心痛的病因病机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中医内科学》胸痹心痛的病因病机是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内容,卫人网整理如下:
1.年老体虚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年过半百,肾气渐衰。
肾阳虚衰则不能鼓动五脏之阳,引起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血脉失于阳之温煦、气之鼓动,则气血运行滞涩不畅,发为心痛;若肾阴亏虚,则不能滋养五脏之阴,阴亏则火旺,灼津为痰,痰热上犯于心,心脉痹阻,则为心痛。
2.饮食不当恣食肥甘厚味或经常饱餐过度,日久损伤脾胃,运化失司,酿湿生痰,上犯心胸,清阳不展,气机不畅,心脉痹阻,遂成本病;、或痰郁化火,火热又可炼液为痰,灼血为瘀,痰瘀交阻,痹阻心脉而成心痛。
3.情志失调忧思伤脾,脾虚气结,运化失司,津液不行输布,聚而为痰,痰阻气机,气血运行不畅,心脉痹阻,发为胸痹心痛。
或郁怒伤肝,肝郁气滞,郁久化火,灼津成痰,气滞痰浊痹阻心脉,而成胸痹心痛。
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心病源流》认为七情除“喜之气能散外,余皆足令心气郁结而为痛也”。
由于肝气通于心气,肝气滞则心气涩,所以七情太过,是引发本病的常见原因。
4.寒邪内侵素体阳虚,胸阳不振,阴寒之邪乘虚而人,寒凝气滞,胸阳不展,血行不畅,而发本病。
飞素问·举痛论》:“寒气人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诸病源候论·心腹痛病诸候》曰:“心腹痛者,由腑脏虚弱,风寒客于其间故也。
”《医门法律·中寒门》云:“胸痹心痛,然总因阳虚,故阴得乘之。
”阐述了本病由阳虚感寒而发作,故天气变化、骤遇寒凉而诱发胸痹心痛。
胸痹心痛的病机关键在于外感或内伤引起心脉痹阻,其病位在心,但与肝、脾、肾三脏功能的失调有密切的关系。
因心主血脉的正常功能,有赖于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肾藏精主水等功能正常。
其病性有虚实两方面,常常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虚者多见气虚、阳虚、
阴虚、血虚,尤以气虚、阳虚多见;实者不外气滞、寒凝、痰浊、血瘀,并可交互为患,其中又以血瘀、痰浊多见。
但虚实两方面均以心脉痹阻不畅,不通则痛为病机关键。
发作期以标实表现为主,血瘀、痰浊为突出,缓解期主要有心、脾、肾气血阴阳之亏虚,其中又以心气虚、心阳虚最为常见。
以上病因病机可同时并存,交互为患,病情进一步发展,可见下述病变:瘀血闭阻心脉,心胸猝然大痛,而发为真心痛;心阳阻遏,心气不足,鼓动无力,而表现为心动悸,脉结代,甚至脉微欲绝;心肾阳衰,水邪泛滥,凌心射肺而为咳喘、水肿,多为病情深重的表现,要注意结合有关病种相互参照,辨证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