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治胸痹心痛的几点体会(1)
胸痹的辨证施护体会_0
胸痹的辨证施护体会标签:胸痹;辨证施护;体会胸痹是由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年老体虚等所引起的痰浊、瘀血、气滞、寒凝痹阻心脉,以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临表现的一种病证。
发病较急、病情重、变化快。
轻者偶发短暂轻微的胸部沉闷或隐痛,或为发作性膻中或左胸含糊不清的不适感;重者疼痛剧烈,或呈压榨样绞痛。
常伴有心悸、气短,呼吸不畅,甚至喘促,惊恐不安,面色苍白,冷汗自出等。
多由劳累、饱餐、寒冷及情绪激动而诱发,亦可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
病位在心,血脉。
包括了中医古籍中的“胸痛”“心痛”“真心痛”“厥心痛”等病。
西医学中的冠心病、心包炎、心肌病、心包胸膜炎、肋间神经痛等病。
1 一般护理1.1 生活起居护理做好基础护理,病区安静、整洁、空气流通、温暖、干燥,利于患者休息。
对严重心痛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一般胸痹患者要注意休息,适度活动。
严密观察患者胸闷心痛发作的时间、性质、程度、部位,注意观测心率、心律,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并重视观察血压、脉搏、体温的变化,必要时定时监测并记录。
本病常于夜间发作,要加强巡视病房,以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胸闷、呼吸困难时,应及时正确给氧。
1.2 饮食及二便护理饮食宜少量多餐,进食低脂、低胆固醇、低热量、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饮食过饱及服用刺激性的酸、辣食物。
心衰者宜低盐饮食,戒烟、慎饮酒,保持大便通畅,切勿努责,以免诱发心痛。
患者便秘时应及时给予通便治疗和护理。
如外用甘油栓、开塞露,或口服麻仁润肠丸,或每日饮蜂蜜水1杯,或肥皂水灌肠等方法协助排便。
1.3 给药护理中药汤剂一般温服。
寒凝心脉、心气虚弱、心肾阳虚者中药汤剂宜热服。
1.4 情志护理避免情绪紧张及不良刺激。
指导患者掌握自我排泄不良情绪的方法,如转移法、音乐疗法、谈心释放法等。
1.5 针灸护理心痛发作可采用针刺止痛,常选用神门、内关、心俞、膻中、合谷等穴位,或耳针心,肾上腺、皮质下等穴位。
胸痹心痛从“通”论治体会
临 床 经 验
・
胸 痹 心 痛从 “ ” 治 体会 通 论
代 国方 , 素 娟 杨
( 阳市第一 中医院 , 南 洛 阳 4 10 ) 洛 河 7 0 0
关 键 词 : 痹 /中 医 药 疗 法 胸 从 通 论 治
论 治而 一味地 活血化 瘀 。若 将胸 痹心 痛 的治疗思 路
中 图分 类 号 : 2 6 2 " 5 2 R
胸痹 心痛是 以胸痛 憋 闷 、 心悸 气短 为 主 症 的一 种 心 系疾 病 。其轻 者 , 闷或胸 部 隐痛 , 作短 暂 ; 胸 发 重者, 心痛 彻背 , 背痛彻 心 , 喘息不得 卧 , 痛放 射至 疼
左 肩或左 臂 内侧 ; 甚则 喘促 , 面色苍 白 , 冷汗 淋漓等 。 多 由劳 累 、 饱食 、 寒冷 或情绪 激动而诱发 。主 要病机
心烦 热 、 呜 咽干 、 耳 舌红 少津 , 脉细数 , 当以生脉 散 和 天王 补心 丹加 减 , 阴养 心 、 滋 润脉止 痛 ; 阳不振 , 心 失 于温 运则 见 四肢不 温 、 色 自 白、 质 淡体 胖 、 沉 面 光 舌 脉
胸 痹心 痛病 一般 指 以胸膺 部窒 塞疼 痛为 主 的病 证, 与现 代 医学 “ 冠心 病 ” 状 类 同 。胸痹 心 痛 的 病 症 机 特点 为本 虚标 实 , 急性 发作 时 以血瘀 、 痰浊 、 气滞 、 寒凝 邪 闭心 脉而 以标 实 为 主 。遵 “ 则 治标 ” 急 之则 , 宜祛 “ ” 通 , 采 用 化 瘀 、 痰 、 通 、 气 的通 实 为 应 豁 温 理 利祛 邪之 法 , 盖心 脉通 畅 , 血运 自如 , 其痛 自止 ; 胸痹
心痛 缓解 期 以本 虚为 主 , “ 则 治 本 ” 遵 缓 之则 , 虚者 “ 补之 ” 法 , “ ” 之 宜 补 为通 。权衡 阴 阳气 血 之 不 足 , 益
胸痹心痛病患者进行中医护理的临床价值体会
胸痹心痛病患者进行中医护理的临床价值体会胸痹心痛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患者常常出现胸痛、气短、心悸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传统中医在治疗胸痹心痛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通过中医护理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本文将结合临床实际,探讨胸痹心痛患者进行中医护理的临床价值体会。
一、中医药的治疗思路独到中医认为,胸痹心痛病因多是情志内伤、饮食不节、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中医治疗胸痹心痛的思路是“调畅气血、宣通脏腑、疏利经络”。
传统中医重视整体调理,通过药物、针灸、推拿等手段疏通经络、调畅气血、调和脏腑,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的气血不畅、脏腑功能失调等问题,有助于缓解胸痹心痛的症状,减轻患者的痛苦。
二、中医护理的方法多样中医护理胸痹心痛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中药煎煮、贴敷艾草、穴位按摩、气功调理等。
中药煎煮能够帮助患者调理体内的阴阳平衡,缓解心绞痛、心痛等症状。
贴敷艾草能够温暖经络、活血祛湿,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气血不畅、胸闷不舒等症状。
穴位按摩可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有助于缓解患者的心脏疼痛、心慌等症状。
气功调理则可以帮助患者调整情绪,缓解情志不畅对心脏的影响。
这些中医护理方法能够帮助患者全面调理身体,有效改善胸痹心痛的症状。
三、中医护理具有整体调理的特点中医强调整体调理,不仅仅是针对胸痹心痛的症状进行治疗,更重视调理患者的整体气血、脏腑功能和情志状态。
这与西医治疗胸痹心痛的局部治疗思路不同,中医护理倡导通过调理患者的身体、情志等多个方面,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通过中医护理可以帮助患者提高整体的免疫力和调节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胸痹心痛的发作,减轻病痛。
中医护理具有较强的整体调理特点,对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显著的效果。
胸痹心痛从五脏论治的体会
治 , 以取 得 较好 疗效 。在 治 疗 上 , 宣通 心 阳 , 寒 开痹 ; 疏 肝 利胆 、 胸 理 气 ; 健 脾 益 气 , 心 养 血 ; 理 气 宣肺 、 可 或 散 或 宽 或 补 或 通
阳利 水 ; 温 阳益 肾 , 血化 瘀 。 或 活 关键词 胸 痹 心 痛 五脏 论 治 中 医药 疗 法 R2 62 .5 .2 文献 标 识 码 A 病 案 文章 编 号 1 7 —3 7 2 1 0 —0 5 —0 6 2 9 X(0 0) 1 0 8 2 中图 分 类号
痛形 成 的主要 原 因 。胸 阳不 足 , 焦 阴寒 邪气 上 乘 , 暗 、 下 舌苔 薄 白, 脉弦数 。体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率快 , 心 莫非 氏征 ( ) +, 凝 聚心 胸 . 阻胸 阳 , 络 不 通 而见 胸 痛 如 绞 , 色 肝 胆 区叩击痛 ( ) 痹 心 面 + 。B超示 : 胆囊 壁厚 、 毛糙 。西 医诊 胆心综 合 征 。 中医诊 断 : 胸痹 心痛 ( 肝气郁 滞 ) 治 。 苍 白, 四肢不 温 , 舌淡 苔 白 , 脉沉 紧 。治 宜 宣通 心 阳 , 断 :
加减 。 开痹 方 用瓜蒌 薤 白半夏 汤合瓜 蒌薤 白白酒 汤加 味 。 3 从 脾 胃 论 治
原 文第 5条 :胸 痹 , 中痞气 , 结 在胸 ……人 “ 心 气 这里 的 “ 参汤 ” 人 即理 中汤 。脾 为气血 全瓜 蒌 3 g 薤 白 1g 制 半 夏 1 g 茯 苓 1 g 厚 参 汤亦 主之 ” 0, 5, 5, 5, 朴 lg 枳实 lg 菖蒲 1 g 远 志 1 g 丹 参 lg 佛 手 生 化 之 源 , O, O, 0, 0, O, 一旦 脾 胃虚 弱 , 化 失 职 , 血 生 化不 足 运 气 胸 阴 1g 生甘 草 6 , 0, g 细辛 3 。 日 1剂 , 中加少 量 白酒煎 则 子 盗母气 . 中宗气不 足 或 中焦脾 胃阳气 亏虚 , g 水 寒 邪 气上 逆 . 凝 气滞痹 阻胸 阳而致 胸痹 ; 之 心 阳 寒 反 取 10 . 日 2次 煎服 。 0 mL 每 服药 6剂后 . 闷大减 . 痛次 数减 少 。前 方 继 不足 , 病及 子 , 胸 疼 母 可致 脾气 虚弱 , 脾两 脏相 互 影响 , 心
中医如何治疗胸痹心痛病
104李华仁胸痹心痛病的主要表现为胸部窒息堵塞疼痛,与西医病症中的“冠心病”症状相类似,主要表现为患病者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梗死等,是目前我国心脏病中较为常见且防治难度系数较高的心脏病种类之一。
从中医辨证角度来看,本病的病因主要由心气不足,血脉运营不畅导致瘀血内积不散而致,随着近年来中医领域开创的益气活血、宣痹通阳等医疗方法,此病的临床治疗已经取得一定成果。
一、胸痹心痛病的临床表现症状(一)心痛发作期的临床表现此类症候主要体现在患者发病期,主要表现分为寒凝血瘀和气滞血瘀两种:第一,寒凝血瘀症候表现:病患者遇冷或者伴随着季节性的更替导致气温下降时,则会出现胸膺部位疼痛发作,或闷痛窒息,或绞痛难忍;同时肩部、背部、喉部、四肢等也会伴随剧烈疼痛。
此时搭脉面相,医师则会发现患者舌头颜色多为暗淡,舌苔白腻,脉数滑涩不稳。
第二,气滞血瘀症候表现:患者情绪激动或自身体虚遇实热时则倍感疼痛剧烈,痛如针刺,且多有定处。
此时搭脉面相,医师则会发现患者舌头颜色多为暗淡,舌苔白腻,脉数弦滑。
(二)心痛缓解期的临床表现此类症候表现在患者发病的缓解期,或心痛得到相应缓解,具体表现如下:第一,气虚血瘀:胸闷、胸痛、激烈运动时增剧,且倍感乏力,舌头两侧伴有明显齿痕、苔白,脉数弦滑。
第二,心血瘀堵:痛感时强时弱,身体乏力,面色黄暗或苍白,经常伴有头晕目眩感,舌苔颜色暗红且津液少,脉数细弱。
第三,痰瘀血赌:胸腔及肩背经常闷痛,多发于体态偏胖者,体胖加重心脏负荷,舌苔浑浊白腻,脉数弦滑。
第四,气滞血瘀:情绪激动时痛感加强,伴有两肋的胁痛感,舌苔颜色暗淡且灰白,脉数弦滑。
第五,热毒血瘀:胸痛感常常伴随,口干、口苦、口臭、便秘、舌苔黄腻。
二、胸痹心痛病的治疗原则(一)发病期临床症候和缓解期的表现兼顾治疗胸痹心痛病在中医上分为发病期和缓解期,因此在治疗上我们也应兼顾发病期的症候和缓解期的具体表现兼顾治疗:第一,发病期以标示为主进行辩证医治:寒滞血瘀以驱寒活血、宣阳通痹为主医治;气滞血瘀以调理气血、疏通血脉为主医治;痰瘀血堵以化痰排浊、提升阳气为主医治;热毒血瘀以散热解毒、同本固阳为主进行医治。
胸痹心痛证辨证论治体会
1 朱 砂 3g 冲 服 )或 浮 小 麦 3 、 枣 2 ( , 0g 大
1 夜 交 藤 1 ; 悸 甚 者 加 龙 骨 3 、 0 5g心 0 g
牡 蛎 3 磁 石 3 琥 珀 3g 冲 服 ) 砂 0 0 ( 朱 3g 冲 服 ) 气 血 不 足 者 加 熟 地 3 、 归 ( ; 0g 当 1 元 肉 1 、 角 胶 1 ( 服 ) 眩 晕 2 5g 鹿 0g 溶 ; ( 血 压 ) , 者 加 北 芪 3 、 七 1 、 高 者 虚 0g 牛 5g
诊 断标 准 。 13 治 疗 方 法 .
甚者 加 代 赭石 3 、 骨 3 、 蛎 3 0g 龙 0g牡 0 鳖 甲 1 , 潜 阳 熄 风 。 5g 以
13 3 田 七 服 法 阳 虚 者 田 七 用 鸡 油 ..
诸逆 心 悬 痛 ” , 现 了 临 床 的 主 诉 , 等 表 以
13 1 方 药 组 成 自拟 生 脉 宣 痹 汤 , .. 方
药 就 能 治 愈 , 须 遵 从 医 嘱 持 之 以 恒 坚 必
持 服 药 , 年 甚 至 1年 时 间 。 胸 痹 心 痛 在 半
药 组 成 : 参 2 、 冬 1 五 味 子 5g 党 0g 麦 2 、 北 芪 2 丹 参 3 、 萎 皮 1 、 根 3 0 0g 瓜 2g葛 0 g薤 白 1 、 甘 草 1 、 七 5g 另 炖 ) 、 0g 炙 0g 田 (
维普资讯
Gu n o g M e ia o r a O t 0 2 o.2 a  ̄ n d clJ u n l c.20 ,V 1 3,N .1 o 0
胸 痹 心 痛 证 辨 证 论 治 体 会
袁 秀琼 崔 凤 泉
广 东 省 广 州 海 员 医 院 ( 州 50 0 ) 广 130 胸 痹 心 痛 证 , 于 现 代 医 学 冠 心 病 属 的范 畴 , 中老 年 人 的 常 见 病 , 严 重 影 是 是 响 人 类 身 体 健 康 的 第 二 杀 手 , 将 其 证 现 治 的体会 报告 如下 。 1 临 床 资 料 11 一 般 资 料 . 本组 3 2例 均 来 自 19 98 g合 欢 花 6g元 肉 1 、 志 6 g柏 子 仁 、 、 5g远 、 又 说 : 痛 如 以 锥 针 刺 其 心 。 手 足 逆 而 痛 “ 身冷汗 出 , …气 微 力 弱 , … 亦 主旦 发 … …
胸痹的辨治体会
胸痹的辨治体会摘要】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的简称。
主要是六淫犯心,七情内伤,饮食不节,久病、大手术失血、厥脱证之后,或年老体弱,脏气虚弱致心脏的阴、阳、气、血亏损,痰浊、瘀血、气滞、寒凝、湿阻于心络、心经而发病。
心绞痛的治疗以扶正祛邪为主,心肌梗塞的治疗,用生脉散加复方丹参、川芎嗪等静滴,配合辨证施治。
【关键词】胸痹辨证施治体会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为冠心病。
传统医学没有冠心病的病名,但有类似冠心病的证候记载,如心痛、胸痹、真心痛、厥心痛、久心痛、卒心痛等证则很早便有记载。
通过复习前贤典籍和笔者的临床观察,本病的发病及病机与下列因素有关:(一)六淫犯心,但主要为风寒;(二)七情内伤;(三)饮食不节;(四)久病、大手术、失血、厥脱证之后,劳倦内伤,伤及元气、心气;心气虚,鼓动乏力,血行滞阻而成心痛;(五)年老体弱,脏器虚损致心阴、心阳不足,心脉瘀滞而成病。
总之,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的病因,归纳起来有本虚,可分为阴、阳、气、血虚;实邪为痰、瘀、气滞、寒凝、湿阻。
笔者认为是心经、心络的内环境已很差,即气虚、气滞、痰瘀重,不待诱因即可发痛,临床为难治。
1 心绞痛的辨治体会1.1症状心痛的性质,传统医学有记述及闷痛、刺痛、绞痛、灼痛之别。
疼痛位于不典型部位,这些部位与心无直接关系,但是通过经络与手少阴心经,手厥心包经相连,向背部放射则是手少阴心经与足少阴肾经的流注。
足少阴肾经“其支者,以肺出,络心,即肾气从背而上注于心的缘故。
1.2舌脉脉象:临床上脉象多见弦脉(且弦脉部位多在寸尺脉),徽脉、沉细、滑数、结代、涩脉等。
舌象:气滞血瘀者多见淡暗或紫暗舌、或有瘀斑,舌下脉络迂曲紫暗,痰浊湿浊中阻者见淡胖,舌边有齿印,化热者舌红苔薄黄腻。
寒邪为犯、胸阳不宣或由气血不足,心脉失养所致者,舌多淡、苔白或白腻。
1.3辨胸痛的性质闷痛:为临床最常见,闷重于痛,多与气滞,痰浊和心气不足有关,痰浊者可由阴雨雾湿重而诱发。
中医辨证论治胸痹心痛胸痹心痛是由心气血不足,阴寒、痰浊、瘀血等邪
中医辨证论治胸痹心痛胸痹心痛是由心气血不足,阴寒、痰
浊、瘀血等邪
中医辨证论治胸痹心痛
胸痹心痛是由心气血不足,阴寒、痰浊、瘀血等邪气留踞胸中,瘀阻脉络而致胸闷,胸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短气等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的心胸病证。
常见病因:1 素体虚损 2 外邪侵袭 3 饮食失节 4 情志失调。
临床上常两个或两个以上病因同时存在,长期为患,终可导致本病的发生。
辨证论治
1 阴寒凝结
证候:心痛彻背,喘不得卧,遇寒痛剧,得暖痛减,面色苍白,四末欠温,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辛温散寒,温振心阳。
例方:枳实薤白桂枝汤加减
2 瘀阻脉络
证候:胸部刺痛,固定不移,入夜更甚,甚则痛彻背脊,或见心不宁,口居紫,舌质紫暗,或边有紫斑,脉象沉涩。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例方:血府逐瘀汤加减
3 痰热壅塞
证候:胸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口苦,痰多而粘,形体偏胖,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化痰热,宣通脉络。
例方:黄连温胆汤合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
4 气阴两虚
主证:脉结代,心动悸,气短,头昏,眼花,胸闷,心痛,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舌质淡或带紫色。
治法:益气养血,调补阴阳。
例方:生脉散合失笑散加减。
5 心肾阳虚
主证:心痛,短气,心悸,自汗,形寒肢冷,腰膝酸痛,腹泻便塘,舌淡苔白,脉沉无力或结代。
治法:温补心肾。
例方:桂枝人参汤加减。
胸痹心痛病的中医辨证要点及辨证分型治疗
胸痹心痛病的中医辨证要点及辨证分型治疗胸痹心痛病的中医辨证要点及辨证分型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中医疗法胸痹心痛病相当于西医的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胸痹心痛重症即真心痛相当于西医学的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梗死。
熟悉中医知识,了解中医治疗方法,为冠心病心绞痛提供更多的治疗方案。
胸痹心痛病位在心,与肝、脾、肾关系密切,病机表现为本虚(气虚、阳虚多见)标实(血瘀、痰浊多见),心脉痹阻是病机关键。
但胸痹心痛多表现为虚实夹杂,寒凝、气滞、痰浊、瘀血等可相互兼杂或互相转化,心之气、血、阴、阳的亏虚也可相互兼见,并可合并他脏亏虚之证,病程长,病情较重;又可变生瘀血闭阻心脉、水饮凌心射肺、阳虚欲脱等危重证候。
因此,临床治疗本病必须严密观察病情,灵活掌握,辨证论治,不可执一方一法而通治本病。
一、胸痹心痛病的辨证要点1.辨疼痛部位局限于胸膺部位,多为气滞或血瘀;放射至肩背、咽喉、脘腹、甚至臂属、手指者,为痹阻较著;胸痛彻背、背痛彻心者,多为寒凝心脉或阳气暴脱。
2.辨疼痛性质是辨别胸痹心痛的寒热虚实,在气在血的主要参考,临证时再结合其他症状、脉象而作出准确判断。
属寒者,疼痛如绞,遇寒则发,或得冷加剧;属热者,胸闷、灼痛,得热痛甚;属虚者,痛势较缓,其痛绵绵或隐隐作痛,喜揉喜按;属实者,痛势较剧,其痛如刺、如绞;属气滞者,闷重而痛轻;属血瘀者,痛如针刺,痛有定处。
·3.辨疼痛程度疼痛持续时间短暂,瞬间即逝者多轻,持续不止者多重,若持续数小时甚至数日不休者常为重病或危候。
一般疼痛发作次数与病情轻重程度呈正比,即偶发者轻,频发者重。
但亦有发作次数不多而病情较重的情况,必须结合临床表现,具体分析判断。
若疼痛遇劳发作,休息或服药后能缓解者为顺证,若服药后难以缓解者常为危候。
二、胸痹心痛病的治疗法则针对本病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发作期以标实为主,缓解期以本虚为主的病机特点,其治疗应补其不足,泻其有余。
本虚宜补,权衡心之气血阴阳之不足,有无兼见肝、脾、肾脏之亏虚,调阴阳补气血,调整脏腑之偏衰,尤应重视补心气、温心阳;标实当泻,针对气滞、血瘀、寒凝、痰浊而理气、活血、温通、化痰,尤重活血通络、理气化痰。
胸痹心痛病患者进行中医护理的临床价值体会
胸痹心痛病患者进行中医护理的临床价值体会胸痹心痛是一种常见疾病,常见于中老年人,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命质量。
传统中医学认为,胸痹心痛多为气血不畅、心气郁结所致,治疗应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舒肝理气为主要方法。
本人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深刻认识到中医护理在胸痹心痛治疗中的重要作用,现将个人体会分享如下。
一、全面了解患者招摇过市的病状大有人在,胸痹心痛更是深受人们的关注。
患者在主诉时往往会出现情绪不稳定、语言紧张、气喘吁吁等症状,此时中医护理应做到迅速应对,予以安抚,避免剧烈运动,保持呼吸通畅,缓解疼痛,切忌慌张。
此外,还需了解患者的年龄、起病时间、生活习惯等方面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针灸、按摩等治疗方案。
二、运用针灸疗法中医将针灸视为重要的治疗手段,其中多数疗法在胸痹心痛中有较好的应用。
比如太渊穴有“补血之功”的作用,对于胸痹伴短气、气短心悸等症状有效;曲池穴则可理气和胃,行气活血,适用于胸痹心痛胸肋疼痛等症状。
我们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挑选适合的穴位,注射中药、激光灸等操作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由此可见,针灸疗法在中医护理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三、合理指导饮食胸痹心痛患者饮食应尽量清淡、易消化,忌食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尤其是忌食温热性的食品,如羊肉、羊肝、韭菜等,更需避免饮酒吃烟。
此外,我们还应指导患者采用药膳疗法,如用艾叶、陈皮、山楂等中药材熬汤或做粥,对治疗胸痹心痛疗效显著,同时还可以补充患者的营养,增强体质。
四、传授自我保健方法中医护理还应向患者传授一些自我保健方法,如适当进行气功练习,可以调理身体,舒缓情绪,预防疾病的发生;饮食上要保持规律,不过饱、不饥饿,同时还要适当参加一些运动,增强体质。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提高自我保健的意识,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有效地防止胸痹心痛的复发。
总之,胸痹心痛是一种常见的疾病。
对于中医来说,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舒肝理气为主要治疗方法,并注重患者个体差异的护理方式,是非常重要的。
胸痹病辨治体会
胸痹病辨治体会胸痹是中医里面经常见到的一类内科病症,主要表现为心口痛、胸闷、心悸等症状。
本文将从病因、病机、辨证、治疗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病因病机胸痹的病因有多方面,如情志不畅、饮食不当、劳倦过度、失眠多梦、气阴两虚等。
而病机则因人而异,如有的是气滞血瘀型,有的是气血两虚型,还有的是痰湿内伏型等。
常常听到患者抱怨心口疼,甚至陷入了焦虑和恐慌之中,其实这都是胸痹的表现。
二、辨证分型1. 气滞血瘀型气滞血瘀型胸痹以胸闷、胸痛等症状为主,口干苦味、口腔干燥等症状较为明显。
舌质暗红或紫暗色,苔黄腻,脉弦紧有力。
气血两虚型胸痹以心悸、头晕、眼花、耳鸣等症状为主,常常表现为心虚、气短、乏力、自汗、面色苍白等。
舌质淡白,苔薄白,脉细弱无力。
3. 痰湿内伏型痰湿内伏型胸痹以胸闷、胸痛、咳嗽等为主要症状,常常伴有痰多、口干、纳呆等症状。
舌质暗淡,苔白腻,脉浊滑。
三、治疗原则中医治疗胸痹的原则是“活血祛瘀、通络理气”。
在治疗中如果发现痰湿内伏型可以加强祛痰化湿的方法。
具体的治疗方法有以下几种:1. 法一 - 活血祛瘀治疗气滞血瘀型胸痹,可选用活血化瘀的方法。
常用的药物有桃仁、红花、丹参、延胡索、山楂等。
这些药物能够疏通经脉,消除气滞血瘀,有助于治疗心脏疼痛、心绞痛等症状。
2. 法二 - 补益气血治疗气血两虚型胸痹,可以用补气养血的方法。
常用的药物有黄芪、人参、枸杞、当归、白芍等。
这些药物能够滋养心脏所需的气血,增强心脏功能,从而减轻心悸、头晕等症状。
3. 法三 - 化痰祛湿治疗痰湿内伏型胸痹,可以用化痰祛湿的方法。
常用的药物有半夏、陈皮、茯苓、枇杷叶等。
这些药物能够疏通气管,排出痰液,减轻咳嗽、胸闷等症状。
四、小结胸痹是一种很常见的中医病症,患者往往表现为心口痛、胸闷、心悸等症状。
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和辨证分型,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治疗胸痹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耐心,在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基础上,我们可以辅助使用中药治疗方法来减轻胸痹带来的痛苦。
胸痹心痛病的中医辨证要点及辨证分型治疗
胸痹心痛病的中医辨证要点及辨证分型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中医疗法胸痹心痛病相当于西医的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胸痹心痛重症即真心痛相当于西医学的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梗死。
熟悉中医知识,了解中医治疗方法,为冠心病心绞痛提供更多的治疗方案。
胸痹心痛病位在心,与肝、脾、肾关系密切,病机表现为本虚(气虚、阳虚多见)标实(血瘀、痰浊多见),心脉痹阻是病机关键。
但胸痹心痛多表现为虚实夹杂,寒凝、气滞、痰浊、瘀血等可相互兼杂或互相转化,心之气、血、阴、阳的亏虚也可相互兼见,并可合并他脏亏虚之证,病程长,病情较重;又可变生瘀血闭阻心脉、水饮凌心射肺、阳虚欲脱等危重证候。
因此,临床治疗本病必须严密观察病情,灵活掌握,辨证论治,不可执一方一法而通治本病。
一、胸痹心痛病的辨证要点1.辨疼痛部位局限于胸膺部位,多为气滞或血瘀;放射至肩背、咽喉、脘腹、甚至臂属、手指者,为痹阻较著;胸痛彻背、背痛彻心者,多为寒凝心脉或阳气暴脱。
2.辨疼痛性质是辨别胸痹心痛的寒热虚实,在气在血的主要参考,临证时再结合其他症状、脉象而作出准确判断。
属寒者,疼痛如绞,遇寒则发,或得冷加剧;属热者,胸闷、灼痛,得热痛甚;属虚者,痛势较缓,其痛绵绵或隐隐作痛,喜揉喜按;属实者,痛势较剧,其痛如刺、如绞;属气滞者,闷重而痛轻;属血瘀者,痛如针刺,痛有定处。
·3.辨疼痛程度疼痛持续时间短暂,瞬间即逝者多轻,持续不止者多重,若持续数小时甚至数日不休者常为重病或危候。
一般疼痛发作次数与病情轻重程度呈正比,即偶发者轻,频发者重。
但亦有发作次数不多而病情较重的情况,必须结合临床表现,具体分析判断。
若疼痛遇劳发作,休息或服药后能缓解者为顺证,若服药后难以缓解者常为危候。
二、胸痹心痛病的治疗法则针对本病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发作期以标实为主,缓解期以本虚为主的病机特点,其治疗应补其不足,泻其有余。
本虚宜补,权衡心之气血阴阳之不足,有无兼见肝、脾、肾脏之亏虚,调阴阳补气血,调整脏腑之偏衰,尤应重视补心气、温心阳;标实当泻,针对气滞、血瘀、寒凝、痰浊而理气、活血、温通、化痰,尤重活血通络、理气化痰。
胸痹心痛病患者进行中医护理的临床价值体会
胸痹心痛病患者进行中医护理的临床价值体会胸痹心痛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常常出现胸闷、心悸、气短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出现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危及生命的情况。
对于这类疾病,中医护理发挥着重要的临床价值,通过中医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地帮助患者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甚至延缓疾病的进展。
1. 对病情的辨证施治中医治疗胸痹心痛的关键在于辨证施治。
根据中医理论,胸痹心痛的发病与气血运行不畅、心脏失养、肝郁气滞等因素有关,因此在治疗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辨证施治。
对于气滞型胸痹心痛患者,中医护理可以采用理气、活血的方法来改善患者的症状;对于心脏失养型患者,则可以采用温中益气、调养心脏的方法来增强患者的体质。
通过辨证施治,可以更准确地把握病情,提高治疗效果。
2. 配合药物治疗中医护理胸痹心痛病患者同时也配合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中药进行调理。
在中医治疗中,常用的药物包括活血化瘀、行气和理气的中药,如三七、红花、丹参、川芎等。
通过服用这些中药,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症状,加快疾病的康复进程。
中医药物还可以减少患者对西药的依赖,避免西药产生的副作用。
3. 采用针灸、推拿等中医疗法除了药物治疗外,中医护理胸痹心痛病患者还会采用针灸、推拿等中医疗法进行辅助治疗。
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整患者的气血运行,缓解胸痹心痛症状。
推拿则可以通过按摩、推拿等手法来改善患者的气血循环,调整脏腑功能,发挥调理作用。
这些中医疗法不仅可以减轻症状,还可以提高患者的身体免疫力,加速康复。
4. 合理的饮食调理中医护理胸痹心痛病患者还会进行合理的饮食调理。
中医认为,胸痹心痛患者不宜过食辛辣刺激性食物,而应多食用具有活血化瘀、调理脏腑功能的食物,如红枣、山楂、桂圆等。
通过合理的饮食调理,可以改善患者的体质,增强抵抗力,对疾病的康复起到积极的作用。
5. 心理护理在中医护理中,心理护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胸痹病辨治体会
胸痹病辨治体会
近年来,胸痹病在临床上越来越常见,这是一种由于心脏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绞痛的疾病,常常给患者带来严重的痛苦。
作为医生,我们需要对此进行科学的辨证治疗,以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首先,我们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辨证分型。
根据中医的理论,胸痹病可以分为气郁、痰湿、血瘀、气滞和心阴不足等不同的类型。
对于不同的类型,我们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其次,我们需要注意患者的饮食和生活习惯。
胸痹病的发生与饮食和生活习惯密切相关,例如过度饮酒、吃辛辣食品、过度劳累等都会加重病情。
因此,我们需要指导患者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以减轻症状。
最后,我们需要结合西医药物与中医治疗方法。
西医药物可以缓解症状,但对于病因治疗的效果相对有限。
中医治疗则可以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的体质,提高心脏功能,减轻病情。
因此,我们需要结合两种治疗方法,以取得更好的疗效。
总之,胸痹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需要我们进行科学的辨证治疗,结合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整,以及西医药物与中医治疗的结合,以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 1 -。
辨治胸痹心痛的几点体会(1)
辨治胸痹心痛的几点体会(1)【摘要】胸痹心痛的病机是本虚标实,本虚以宗气不足、心阳亏虚、肾元匮乏最为重要,标实以痰浊气滞尤为多见。
胸痹心痛关乎五脏,与心肾关系尤为密切。
滋肾通阳是治疗胸痹心痛的重要方法;在临证遣方用药时多选阴阳相配,相辅相成的药对,并且注重灵活化裁经方,疗效满意。
【关键词】胸痹;心痛;辨证论治中医学辨治胸痹心痛理论肇始于战国,形成于秦汉,发展于晋唐,成熟于明清,至今已成系统而日臻完善。
细品前贤诸家论述,如饮佳醇,久而弥香。
笔者不揣鄙陋,结合个人六十余年临床心得,现将辨治点滴体会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1病因病机正虚为本,邪实为标《黄帝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中医学历来重视内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这也与辩证法内因论相符合。
胸痹心痛病证的发生,首先当责之正气虚弱,如五脏衰弱,气血阴阳亏虚等;其中尤以宗气不足,心阳亏虚,肾元匮乏为要其次邪气对疾病发展转归亦有一定影响,如阴寒凝滞,瘀血内阻,痰浊气滞;其中尤以痰浊气滞为要。
宗气不足是病之因宗气乃积于胸中之气,《灵枢•五味》曰:“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清•张志聪指出“大气,宗气也”,宗气作为胸中大气,具“走息道以行呼吸,贯心脉以行气血”作用。
可见心、肺皆在胸中大气包举之中,其宣通气血、敷布津液之原动力实赖此气。
肺叶布举,主司呼吸,朝百脉以助心行血。
宗气之“走息道,贯心脉”实际上是通过激发心肺阳气而温心脉、行气血以维持正常心律、心率和心力。
“走息道行呼吸,贯心脉行气血”的过程和现代医学心肺间循环及冠脉循环相类似。
故胸痹心痛之证,除了心脉痹阻之胸闷、胸痛外,还常见肺失宣降之憋气、喘息等症。
故宗气不足是胸痹心痛发生的重要原因。
心阳亏虚是病之本《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则,责其极虚也。
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后世医家认为邙日微”即关前之寸脉微,为上焦阳气虚;“阴弦”指关后之尺脉弦,为下焦阴邪盛。
胸痹心痛病患者进行中医护理的临床价值体会
胸痹心痛病患者进行中医护理的临床价值体会1. 引言1.1 胸痹心痛病患者中医护理的重要性胸痹心痛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常常会出现胸闷、心悸、气短等症状,给患者带来身体和心理上的痛苦。
中医护理在胸痹心痛患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强调因果关系,主张因证施治的治疗原则,中医护理胸痹心痛可以从疾病本质出发,调整患者的体质,改善症状,减少疾病的复发。
通过采用中医的治疗方法,可以调节体内气血的运行,疏通经络,解除气滞血瘀,缓解疼痛,达到治疗的目的。
中医护理胸痹心痛病患者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还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防疾病的复发。
中医护理在胸痹心痛患者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对患者的康复起到积极的作用。
2. 正文2.1 中医护理胸痹心痛的基本原则1. 辨证施治:中医认为胸痹心痛是由于气滞、血淤、痰阻等多种原因引起,因此治疗时要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进行辨证施治,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2. 调理气血:气血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础,调理气血可以促进心脏功能的恢复,减轻胸痛症状。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调理脏腑、活血化瘀等。
3. 调整情绪:情绪的波动会影响心脏功能,长期的情绪压力可能导致胸痛症状加重。
中医护理中强调调整患者的情绪,保持心情舒畅。
4. 合理饮食:饮食是人体的重要补养源,合理的饮食可以帮助患者恢复心脏功能,减少胸痹心痛的发作。
建议患者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5. 合理运动: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脏功能。
但是患有胸痹心痛的患者要避免剧烈运动,应选择适合自己病情的轻度运动。
以上是中医护理胸痹心痛的基本原则,通过综合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2.2 中医护理胸痹心痛的具体措施一、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病情,中医医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活络、消风安神等功效的中药进行配方治疗。
常用的药物包括丹参、川芎、桂枝、黄芪等,可以改善心脏血液循环,舒缓心绞痛等症状。
胸痹心痛病患者进行中医护理的临床价值体会
胸痹心痛病患者进行中医护理的临床价值体会胸痹心痛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常见于老年人,也可见于中青年人。
在临床上,中医护理对于胸痹心痛病患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本文将从中医护理的角度探讨胸痹心痛病患者进行中医护理的临床体会。
一、中医护理的特点中医护理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中医药学和中医诊疗技术进行疾病防治,维护和促进患者健康的一种护理形式。
其特点是全面、系统、个性化和综合性。
在胸痹心痛病患者的护理中,中医护理能够充分利用中药、穴位按摩、针灸等方法,调整患者的体内阴阳平衡,修复脏腑功能,增强体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中医护理在胸痹心痛病患者中的应用1. 辨证施治中医护理首先通过望、闻、问、切等四诊方法,对胸痹心痛病患者进行全面的辨证施治。
根据患者的脉搏、舌苔、面色等情况进行辨证论治,以确定患者的证候类型,进而进行针灸或服用中药等治疗。
2. 中药调理中医护理在治疗胸痹心痛病患者时,常常采用中药调理的方法。
中医认为,心痛是由于心经阴虚或心络不利所致,因此可以运用补益心脉的中药进行调理。
如当归、丹参、黄芪等中药能够补益心脉、滋养心血,从而达到减少心痛的效果。
3. 穴位按摩中医护理还可以通过对特定穴位进行按摩的方法,来缓解胸痹心痛病患者的症状。
通过按摩“心俞”、“心包经”的穴位,可以调节心脏功能,缓解心痛症状。
4. 调节情绪中医护理强调通过调节患者的情绪,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态。
因为情绪对于心血管疾病的发作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护理胸痹心痛病患者时,护士应该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给予患者良好的心理护理,增强其抵抗疾病的能力。
1. 缓解症状中医护理在治疗胸痹心痛病患者时,通过中药调理、穴位按摩等方法,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胸痛、心慌等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 辅助治疗中医护理在胸痹心痛病患者的治疗中,可以作为辅助治疗的手段。
综合运用中医护理和现代医学手段,可以更全面、系统地治疗胸痹心痛病患者,提高治疗效果。
胸痹心痛病的中医辨证要点及辨证分型治疗
胸痹心痛病的中医辨证要点及辨证分型治疗胸痹心痛病是指胸部疼痛及不适感,一般发生在心前区,疼痛呈压迫、榨挤感,可伴有胸闷、气促、头晕等症状。
中医认为胸痹心痛病常由于痰火郁结、心气不足、心脉失养或心阳不亢等因素引起。
在中医辨证中,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可以对胸痹心痛病进行相应的辨证分型治疗。
胸痹心痛的中医辨证要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辨寒热根据疼痛部位的不同,胸痹心痛可分为寒痹和热痹两种类型。
寒痹胸痹心痛多见于寒冷季节或气候寒凉地区,疼痛多为胀痛,可加重受寒、饮冷食物后或情绪波动时。
热痹心痛多见于气温高、饮食过热、过度劳累等情况下,疼痛多为灼热感,可加重于夜间。
2.辨气虚实胸痹心痛也可分为气虚和气实两种类型。
气虚胸痹心痛多伴有胸闷气短、乏力、面色苍白等虚证表现。
气实胸痹心痛多伴有胸闷气促、腹胀便秘、口苦口渴等实证表现。
3.辨痰火痰火郁结也是导致胸痹心痛的常见原因之一、痰火胸痹心痛多伴有口苦口干、烦躁易怒、舌苔黄腻等症状。
根据不同的辨证分型,可采用以下治疗方法进行治疗:1.温经化痰法:适用于寒痹胸痹,可选用温性药物如生姜、附子等进行调理,以温阳化寒,化痰平喘。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温经逐寒汤、温陈汤等。
2.益气补阳法:适用于气虚胸痹,可以选用补气血、温补心阳的药物如人参、黄芪等进行调理,以益气健脾,补充心阳。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六气汤、补中益气汤等。
3.清热化痰法:适用于热痹胸痹,可以选用清热解毒、化痰止咳的药物如黄连、枳实等进行调理,以清热化痰,降火平喘。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消炎颗粒、清心降火汤等。
综上所述,胸痹心痛病的中医辨证要点主要包括辨寒热、气虚实和痰火等,辨证分型后可以针对不同的辨证类型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但在治疗过程中,应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中药的合理使用。
中医辩证施治胸痹临床心得
中医辩证施治胸痹临床心得心痛、心肌梗塞、心衰,这种病属於中医的胸痹、真心痛范畴。
关键词:保心源气,基础上祛瘀生新,调阴阳五行正常运转。
(解气血、痰湿、寒热、外邪瘀滞,有利于生血更新必活力)1、病因病机心绞痛、心肌梗塞、心衰属胸痹、真心痛。
临床表现其特点,有的胸痹患者仅表现为轻微的前胸部不适:有的表现为胸外表现,如:短暂性牙痛、下颌痛、臂痛,发作时间短暂3-5分钟,自行缓解,有的无临床症状,体检或看其他病心电图检查发现有陈旧性心肌梗塞、有的临床表现明显,阵发的的短暂的前胸绞痛,甚至发生心肌梗塞,持续性的胸骨後刀割样疼痛,伴有大汗淋漓、憋闷、呼吸极度困难,口唇发绀、血压下降、四肢厥逆,甚至休克,凡此种种都是中医胸痹,真心痛范畴,中医认为胸痹的主要病机是心元气虚弱;心阳虚、心血失养加之膏梁厚味,七情太过,血气内伤,年事偏高,心肾之气虚弱导致阴阳俱损,加之天气变化,寒凝血脉,痰浊内阻,气机郁滞而诱发的真心痛,凡此种种,最根本的主要病机是心“元气”的损伤的前提下,脏腑亏损,阴阳气血失调,导致了气滞血瘀,痰浊、寒凝等引起心脉痹阻不通。
病为本虚标实,临证须辨清虚实十分关键。
2、辩证分型施治首先,要对胸痹辨别虚实两大类。
(一)实证辩证分型:1、痰浊内阻型:胸闷痛、心悸、心慌、身重乏力、苔腻、脉结代或弦滑。
常用方剂:瓜萎薤兰夏汤、导痰汤加减。
2、气机瘀滞型:胸闷憋气痛,因情绪变化而引起,苔白、脉结代或弦。
常方剂为逍遥散、柴胡疏肝散来行气开瘀。
3、心脉瘀阻型:心胸刺痛,痛有定处,舌质暗有瘀斑、脉弦、细涩,常用丹参饮,血腑逐瘀汤,加减,以活血化瘀为主。
(二)虚证辩证分型:1、气阴两虚型:心前区隐痛,劳累后加重、气短、自汗、舌质淡、脉细弱、数、结代。
常用生脉饮加减,益气养阴活血通络。
2、心肾阴虚型:胸痛、心悸、气短、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白、脉沉迟、无力、结代。
常用方剂为真武汤加减。
亦可用右归饮加减,以此达到补肾益气活血养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辨治胸痹心痛的几点体会(1)【摘要】胸痹心痛的病机是本虚标实,本虚以宗气不足、心阳亏虚、肾元匮乏最为重要,标实以痰浊气滞尤为多见。
胸痹心痛关乎五脏,与心肾关系尤为密切。
滋肾通阳是治疗胸痹心痛的重要方法;在临证遣方用药时多选阴阳相配,相辅相成的药对,并且注重灵活化裁经方,疗效满意。
【关键词】胸痹;心痛;辨证论治中医学辨治胸痹心痛理论肇始于战国,形成于秦汉,发展于晋唐,成熟于明清,至今已成系统而日臻完善。
细品前贤诸家论述,如饮佳醇,久而弥香。
笔者不揣鄙陋,结合个人六十余年临床心得,现将辨治点滴体会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1病因病机正虚为本,邪实为标《黄帝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中医学历来重视内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这也与辩证法内因论相符合。
胸痹心痛病证的发生,首先当责之正气虚弱,如五脏衰弱,气血阴阳亏虚等;其中尤以宗气不足,心阳亏虚,肾元匮乏为要其次邪气对疾病发展转归亦有一定影响,如阴寒凝滞,瘀血内阻,痰浊气滞;其中尤以痰浊气滞为要。
宗气不足是病之因宗气乃积于胸中之气,《灵枢•五味》曰:“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清•张志聪指出“大气,宗气也”,宗气作为胸中大气,具“走息道以行呼吸,贯心脉以行气血”作用。
可见心、肺皆在胸中大气包举之中,其宣通气血、敷布津液之原动力实赖此气。
肺叶布举,主司呼吸,朝百脉以助心行血。
宗气之“走息道,贯心脉”实际上是通过激发心肺阳气而温心脉、行气血以维持正常心律、心率和心力。
“走息道行呼吸,贯心脉行气血”的过程和现代医学心肺间循环及冠脉循环相类似。
故胸痹心痛之证,除了心脉痹阻之胸闷、胸痛外,还常见肺失宣降之憋气、喘息等症。
故宗气不足是胸痹心痛发生的重要原因。
心阳亏虚是病之本《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则,责其极虚也。
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后世医家认为邙日微”即关前之寸脉微,为上焦阳气虚;“阴弦”指关后之尺脉弦,为下焦阴邪盛。
因本病患者大多为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其体质由盛转衰,阳气逐渐减弱,加之社会压力,环境因素,家庭负担等致七情内伤,阳气日耗。
诚如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所言“人年五十以后,阳气日衰,损与日增,心力渐退”。
结合数十年临证实践,笔者亦认为在诸阳气中,心阳尤为关键,因为心阳的推动作用是维持血液在脉管中运行的基本动力,若心阳亏虚,则血液运行无力,滞而成瘀,阻滞脉络,甚至痹阻心脉。
故心阳亏虚是胸痹心痛发生的直接原因肾元匮乏是病之根肾为先天之本,内藏元阳育元阴。
心的功能活动都必须以肾间命门之火为原动力。
命门火衰,不能上济于心,心阳不足,血运无力致血行不畅而成瘀。
《医林改错•卷下•论抽风不是风》谓:“元气既虚,必不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为瘀。
”肾阳虚则心阳不振,而阴寒自生,寒凝则血瘀。
故有人提出“肾虚必有瘀”。
肾阳虚不能温煦心阳,阳不胜阴,阴寒内盛或外寒侵袭,致阴盛阳微,寒性收引,心脉挛急,发为胸痹心痛。
正如《太平圣惠方•论胸痹诸方》所言:“夫寒气客于五脏六腑,因虚而发,上冲胸间,则为胸痹”。
肾阳虚致气化失司,水液运化失常,聚湿成痰,气机受阻,内阻脉道,亦发为胸痹;肾阴虚不能上济于心,心阴虚,心脉失于濡养,虚风妄动,心脉痉挛发生胸痹心痛;肾精不足,不能生髓,髓不生血,血无所生,脉管失充,则痰浊内生,运行壅滞,亦可发为胸痹心痛。
正如《证治汇补》曰:“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主者血,心血一虚,神气失守,神去则舍空,空则郁而停痰,痰居心位,易阻心脉,而发胸痹”。
《黄帝内经》亦曰“脉者血之腑……涩则心痛”。
总之,肾之阴阳精气不足导致心之阴阳气血亏虚,心脉失于濡润温养,而发为胸痹心痛。
痰浊气滞是病之标痰浊既是病理产物,又是发病因素。
患者素体正气不足,气虚推动无力,水液停而成痰化浊;或者嗜食肥甘厚腻、饮酒过度均可蕴湿生痰化浊,诚如《证因脉治•胸痹》云:“胸痹之因,饮食不节,饥饱损伤,痰凝血滞,中焦混浊,贝y 闭食闷痛之症作矣”。
痰浊其性粘稠,痹阻脉管,极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发为胸痹心痛。
五脏相通,心肾相关《素问•灵兰秘典论》称:“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由此可见心主血脉、主神志对脏腑有主导作用。
古代医家把心的主导作用称为君火;肝胆相连,经络互为表里络属,同司相火;君相二火协调配合以温养脏腑,推动脏腑进行各自的生理活动;脾胃与心有经络相连,足太阴脾之经络属脾络胃,“其支者,复从胃, 别上膈,注心中”;肺为相傅之官,朝百脉辅助心之行血。
根据中医整体观、脏腑相关理论,笔者认为胸痹心痛“不离于心,亦不止于心”。
如临床上常见的脑心综合征、胆心综合征、心肾综合征等,若能治愈相关脏腑之疾,则心之病证亦会明显好转。
心肾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病理上相互影响。
《黄帝内经》谓“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这说明心之功能受肾的约束。
心主血脉、主神志的功能都需要肾的资助。
心肾两脏经络上下联络,相互交通。
肾藏精,心主血,精血相互化生。
心居上焦属阳主火,以下降为和;肾居下焦属阴主水,以上升为顺。
生理状态下,肾水上济于心,使心火不亢;心火下降于肾,使肾水不寒。
同时,命门之火上升生心中之火,心阴下降以滋肾中之水。
朱丹溪曰:“人之有生,心为之火居上,肾为之水居下,水能升而火能降,一升一降无有穷已,故生意在焉。
”人的生命依靠心火肾水的正常升降,水火既济,心肾交通,机体阴阳平衡协调。
若水火不济,人体阴阳失衡,则疾病丛生。
2治则治法扶正为主,兼通心阳本虚是胸痹心痛发病的根本原因,邪实是重要因素。
根据“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之旨,“扶正祛邪”当属胸痹心痛治疗大法。
因正气有气、血、阴、阳之别,邪气有寒、痰、瘀、浊之异,故笔者认为“凡欲治病,先查病源,谨候病机”,即仲景所谓“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斑白。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
八八则齿发去。
”可见下元虚衰是老年人的基本生理特点,也是诸病病理基础。
胸痹心痛大多发生于老年人,年高下亏,治在先天。
通过补肾法调整阴阳平衡,使心肾相交,精血互化,则胸痹心痛鲜有发生。
邙日微阴弦”是胸痹心痛基本病机,邙日微”即上焦阳气虚,虚者当补,但笔者认为邙日无取乎补,宣而通之”。
阳气具有维持人之生命活力,体温及脏腑功能等重要作用。
阳气以通为用,走而不守,内通脏腑,外达肌腠,上行清窍,下走浊窍,旁达四末,无所不至。
“运行不息,贯通无阻” 是其功能特点。
然痰浊、瘀血、水饮,寒邪等阴邪常阻遏、蒙蔽阳气之运行,从而导致诸多病证。
胸痹心痛病位在胸,胸为阳位,其气如离照当空,胸阳更是宜通不宜阻。
同时,胸背乃清旷之廓,内藏心肺。
《素问•金匮真言论》曰:“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
”故胸中如天,阳气用事,实指心之阳气。
心主血脉、藏神均依赖于心阳。
心阳通畅者血脉充盈而神明有司。
心阳痹阻者血脉瘀阻而神失所养。
由此可见心阳宜通宜畅。
燮理脏腑,未病先防胸痹心痛的发生,就是脏腑虚损,由轻而重,久病不缪,相互影响的过程。
因此,治疗冠心病要有整体观念,注意燮理脏腑,要见微知著,未雨绸缪,以全局观点分析病机,判断转归,积极“治未病”。
在治疗胸痹心痛时,除兼顾脏腑外,要重视补肾脏这一根本。
古人“欲养心阴,必滋肾阴,欲温心阳,必助肾阳”之说,确为经验之谈。
胸痹心痛属本虚标实之证,气血阴阳亏虚为其发病基础。
所谓本虚,根于肾虚,乃因肾为水火之宅,内藏真阴真阳。
“五脏之阴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非此不能发”。
故在治疗过程中,理应重视补肾固本这一环节。
3遣方用药药对妙用生晒参与生地黄心为阳中之阳,主血脉,借胸中大气推动血液运行。
气与血同源而异名,气为阳,血为阴;气为血之用,血为气之体;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补气能生血,养血能益气;反过来,气虚则血少,血虚则气衰;所以温心阳,滋肾阴是治疗胸痹心痛常法。
临床观察发现生晒参配合生地黄,常能得心应手。
生晒参,《金匮要略》用其治“胸痹”,其性微温,味甘微苦,不热不燥,药性平和。
《本草汇言》谓其:“气壮而不辛,所以能固气;惟其味甘而纯正,所以能补血”,为补气培元第一要药。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生晒参有强心、降压、镇静的作用[1]。
生地黄,甘寒质润,《本草经疏》赞其“补肾家之要药,益阴血之上品”,《神农本草经》谓其“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生地黄有强心、扩血管、降压作用]2]。
二者相伍,一气一血,一阳一阴,一动一静,生地黄以其甘寒质润之性,滋阴补血之能,充于心脉;生晒参以其阳动迅捷之力,益气之能,行于阴血之中,推动血行,使阴生阳长,心气旺盛,血流不息,胸痹自除。
栝蒌与薤白栝蒌与薤白药对于仲景栝楼薤白白酒汤。
栝蒌性甘苦寒,功善开胸涤痰,《名医别录》谓其:“主胸痹”。
薤白性辛温,长于通阳理气,《灵枢•五味》曰:“心痛宜食薤”。
笔者经过临床实践,体会到栝蒌性寒凉,胸痹乃上焦阳气不足,经荡涤后,会使虚者更虚;故使用时一定要配伍辛温通阳之薤白,以宣通上焦阳气。
原方中栝蒌为一枚,薤白为半斤,栝蒌与薤白配伍用量,诸家各持己见。
部分医家谓之换算成g,则一枚栝蒌大约在50〜75g之间,薤白为110g左右。
故二者的配伍比例大约为 2 : 3。
看似有理,但笔者认为二者用量比例不可拘泥于此,而应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舌脉斟酌使用之。
对于面红、便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热象明显者,栝蒌用量宜大于薤白;对于面白,口淡,舌淡胖,苔白滑,脉濡,便稀或不稀偏寒象者,薤白用量宜大于栝蒌。
丹参与三七丹参,《神农本草经》谓其:“味苦,微寒,无毒”,“主心腹邪气,肠鸣幽幽如走水,寒热积聚;破癥除瘕,止烦满,益气”。
《妇人明理论》亦谓:“一味丹参散,功同四物汤”。
丹参为调经产后要药,但笔者常用其治疗血分之疾,以其同气相求也。
三七,《本草纲目》谓其:“止血,散血,定痛……”,《医学衷中参西录》亦载:“三七善化瘀血,又善止血妄行……”。
由此可见丹参与三七虽同为活血化瘀之品,然侧重点不同。
丹参功善活血化瘀,兼有凉血消肿止痛,养血安神之效,有“化瘀而不伤正”之特点;三七有止血、化瘀、消肿、止痛之功。
有“止血而不留瘀”之特性。
二者配伍应用,有相辅相成之妙,使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力倍增。
合方化裁笔者临证喜用栝蒌薤白半夏汤合生脉饮治疗胸痹心痛,其中栝蒌薤白半夏汤首见于《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由于痰涎壅塞胸中,气机不畅,而出现胸闷、胸痛、短气等症。
用栝蒌薤白半夏汤宽胸理气,荡涤痰饮。
该方由栝蒌、薤白、半夏三味药组成。
栝蒌开胸涤痰,薤白通阳散结,半夏化浊降逆,三药相合,共成通阳散结、豁痰下气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