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六年级音乐下册 蜜蜂过江 教案
初中音乐《蜜蜂过江》教案1
《蜜蜂过江》教案学情分析:对于古典音乐学生知之甚少,我国初中课堂教学对学生情感世界的熏陶不够,缺乏对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音乐作品脱离实际,教学目标不明确;而且,音乐教学没有升学考试的外界动力,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便成为他们学习音乐的主要动力。
没有兴趣的音乐课,则形同虚设。
教学目标:1、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能专注地听、赏音乐,并能用恰当语言表达自己体验到的感受。
2、能根据所欣赏的音乐进行丰富的联想,并与同学进行交流,共同讨论探究解决问题。
3、能利用互联网资源搜索相关资料,进行开放性学习。
教学重点:1、欣赏并感受歌曲——《蜜蜂过江》。
2、利用互联网资源搜索相关资料。
教学准备:多媒体电脑教学系统(要能上互联网),多媒体电脑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1、在我国云南丽江地区居住者20余万古老的纳西族人民,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字,有悠久的文化传统。
《蜜蜂过江》选自《纳西一奇》的第三乐章,是一首轻快诙谐的曲子。
作者用弦乐和木管快速轻盈的密集音符,嗡嗡得奏出蜜蜂主题。
2、播放《蜜蜂过江》。
3、学生回答老师提问的相关问题。
4、你还知道一些有关《蜜蜂过江》的知识吗?如果知道不多,现在有什么办法去了解?(启发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搜索相关资料)。
二、拓展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利用互联网资源搜索相关资料的网址及要搜索的关键词语。
2、分组选派代表进行网上搜索。
3、每组选派代表展示自己搜索到的内容,向其他同学介绍《蜜蜂过江》有关知识。
4、师总结搜索情况。
5、再次播放音乐让同学有更深的印象。
6、师向学生推荐优秀音乐欣赏网址。
三、课堂小结对四个方阵的同学都给予肯定,鼓励他们利用互联网资源搜索更多自己喜爱的音乐作品,并能介绍给大家。
四、课程反思:通过音乐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在音乐课堂上培养学生参与和实践能力。
欣赏我国优秀的民间音乐(如民歌、民间乐器、民间歌舞音乐、戏曲曲艺音乐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传统情感。
《第二单元 蜜蜂过江》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蜜蜂过江》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学会演唱歌曲《蜜蜂过江》,能够理解歌曲表达的情感。
2. 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和欣赏能力。
3. 通过对歌曲的学习,增强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学会演唱歌曲,理解歌曲表达的情感。
2. 难点:感受歌曲的旋律和节奏,运用肢体语言进行表演。
三、教学准备:1. 准备音乐器械,如音响、钢琴等。
2. 准备教学PPT,包括歌曲的曲谱、图片等。
3. 准备与歌曲相关的道具,如蜜蜂头饰、小道具等。
四、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1. 师生问好2. 介绍作品背景(二)新课导入观看蜜蜂采蜜的视频,引出课题《蜜蜂过江》。
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逐渐引入新课内容。
(三)新课教学1. 播放《蜜蜂过江》的音乐,学生欣赏。
2. 逐段分析音乐,讲解乐理知识(节奏、旋律、音色等)。
3. 传授歌曲,指导学生演唱。
4. 歌曲示范,强调歌曲情感表达。
(四)互动环节1. 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歌曲演唱比赛。
2. 评选出优胜小组,给予奖励。
3. 鼓励未获胜小组,指出优点与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五)教室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表扬学生的表现,鼓励学生继续尽力。
(六)安置作业1. 熟唱歌曲。
2. 思考如何将所学音乐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七)音乐欣赏选择一首与本节课主题相关的音乐作品进行欣赏,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美,培养音乐欣赏能力。
(八)放学时间提醒学生注意安全,按时回家。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和掌握歌曲《蜜蜂过江》的旋律和歌词,能够准确演唱。
2. 通过音乐欣赏和表演,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和表现能力。
3. 通过对歌曲的欣赏和演唱,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准确演唱歌曲《蜜蜂过江》,能够表现出歌曲的旋律和情感。
2. 教学难点:在演唱过程中,如何通过声音和动作表现出歌曲的活泼欢快气氛。
蜜蜂过江初中音乐课教案
蜜蜂过江初中音乐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蜜蜂过江这首歌曲的背景、歌词和旋律。
2.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使学生了解和感受江南水乡的美丽风光和风土人情。
3.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歌曲《蜜蜂过江》的背景介绍。
2. 歌曲的歌词和旋律学习。
3. 江南水乡的美丽风光和风土人情介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歌曲《蜜蜂过江》的旋律掌握。
2. 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江南水乡的美丽风光和风土人情。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歌曲的背景、歌词和旋律。
2. 采用示范法,演唱歌曲,让学生跟随演唱。
3. 采用对比法,让学生欣赏不同版本的《蜜蜂过江》,感受歌曲的魅力。
4.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江南水乡的美丽风光和风土人情。
五、教学步骤:1. 导入:讲解蜜蜂过江这首歌曲的背景,让学生了解江南水乡的美丽风光和风土人情。
2. 新课内容:学习歌曲的歌词和旋律,让学生跟随演唱,掌握歌曲的演唱技巧。
3. 歌曲欣赏:欣赏不同版本的《蜜蜂过江》,感受歌曲的魅力。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江南水乡的美丽风光和风土人情,分享自己的感受。
5. 总结: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强调歌曲《蜜蜂过江》所表达的江南水乡的美丽风光和风土人情。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歌曲《蜜蜂过江》的演唱掌握程度。
2. 学生对江南水乡的美丽风光和风土人情的理解和感受。
3. 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和审美能力的提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到江南水乡的美丽风光和风土人情,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蜜蜂过江教案音乐
蜜蜂过江教案音乐教案标题:蜜蜂过江音乐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学习中国传统音乐曲目《蜜蜂过江》的曲调和节奏。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兴趣和理解。
3. 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 了解《蜜蜂过江》的音乐特点和背景。
2. 学习演奏《蜜蜂过江》的乐器技巧。
3. 合作演奏《蜜蜂过江》。
教学准备:1. 音乐教室或多媒体教室。
2. 乐器:二胡、笛子、琵琶等中国传统乐器。
3. 《蜜蜂过江》的音乐录音或视频。
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蜜蜂过江》的音乐录音或视频,让学生感受曲调和节奏,引发他们对这首曲目的兴趣。
2. 学习乐器:介绍《蜜蜂过江》使用的乐器,如二胡、笛子、琵琶等,让学生了解这些乐器的特点和演奏方法。
3. 分组合作: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种乐器进行学习和练习。
老师可以给予指导和帮助,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演奏《蜜蜂过江》。
4. 演奏展示:每个小组在学习和练习一段时间后,进行演奏展示。
让学生展示他们的成果,并互相欣赏和学习。
5. 合作演奏:最后,将各个小组的乐器合并,进行整体的合作演奏《蜜蜂过江》。
让学生体验合作的乐趣,提高他们的音乐表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延伸:老师可以邀请专业的中国传统音乐演奏者来学校进行讲座和表演,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参观音乐演出或音乐会,拓展他们的音乐视野,激发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学会了中国传统音乐曲目《蜜蜂过江》的演奏技巧,还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同时,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体验,提高了他们的音乐素养和审美情趣。
《第二单元 蜜蜂过江》作业设计方案-初中音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蜜蜂过江》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帮助学生通过聆听和演唱《蜜蜂过江》这首歌曲,理解歌曲的背景和情感,感受音乐的美妙和表达。
2. 帮助学生熟悉乐曲中的节奏和旋律,提升对音乐的理解和表现能力。
3. 通过完成作业,促进学生对音乐的感知、理解和表现,提高音乐素养。
二、作业内容:1. 听赏《蜜蜂过江》,并回答问题:a. 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b. 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c. 歌曲中有没有重复的旋律或节奏?如果有,请找出并说明其作用。
2. 尝试用乐器演奏《蜜蜂过江》的旋律,可以演奏原曲或者改编后的曲调,演奏时要注意节奏和音准。
3. 模仿歌曲中的唱腔,尝试演唱《蜜蜂过江》,注意歌曲中的情感表达和音准。
4. 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创作一幅与《蜜蜂过江》相关的音乐画作,可以是你眼中的蜜蜂过江场景,也可以是你对这首歌曲的理解和感受。
三、作业要求:1. 按时完成作业,并在规定时间内提交。
2. 作业应认真完成,不得抄袭或代写。
3. 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应充分理解并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4. 在乐器演奏和演唱过程中,应注意技巧和方法,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5. 提交的音乐画作应符合要求,画面清晰,色彩丰富。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作业完成情况、回答问题准确性、乐器演奏效果、演唱情感表达、音乐画作质量等。
2. 评价方式: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相结合,教师根据作业完成情况给出总体评价,学生互评则根据个人完成情况给出评价。
3. 评价结果反馈:对于优秀作业,将在班级内进行展示和表扬;对于未达到要求的作业,将给予指导和建议,并要求重新提交。
五、作业反馈:1. 学生应认真听取教师的评价和建议,及时调整自己的作业完成方式和方法。
2. 学生之间应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音乐素养。
3. 对于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学生应及时向教师请教,寻求帮助和支持。
4.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蜜蜂过江 教案
蜜蜂过江教案教案标题:蜜蜂过江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蜜蜂过江的生物学现象。
2. 探索蜜蜂过江的原因和意义。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内容:1. 蜜蜂过江的生物学现象介绍。
2. 蜜蜂过江的原因和意义分析。
3. 观察和记录蜜蜂过江的实验设计。
4. 学生团队合作,进行蜜蜂过江实验。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一段蜜蜂过江的视频或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入本课话题。
2. 知识讲解:向学生介绍蜜蜂过江的生物学现象,包括蜜蜂的社会结构和行为特点。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蜜蜂过江的原因和意义,并记录下来。
4. 实验设计:引导学生进行蜜蜂过江的实验设计,包括观察蜜蜂行为、记录数据等。
5. 实验进行:学生按照设计好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6. 实验结果分析: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蜜蜂过江的原因和意义,并与之前的讨论进行比较。
7. 结果展示: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实验结果和分析,进行讨论和交流。
8.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总结蜜蜂过江的生物学现象、原因和意义,并进行思考和提问。
9.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其他昆虫的社会行为,并展开相关研究。
教学资源:1. 蜜蜂过江的视频或图片资料。
2. 实验用具:透明容器、蜜蜂模型等。
3. 实验记录表格和笔记工具。
评估方式:1.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记录和数据记录。
2. 学生对蜜蜂过江原因和意义的分析和讨论。
3. 学生的实验结果展示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实验设计和团队合作能力。
2.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步骤,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3. 在评估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实验设计和分析能力的评价,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这份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蜜蜂过江的生物学现象,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
蜜蜂过江等欣赏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1.乐曲欣赏:《天鹅》《蜜蜂过江》《蝴蝶》。
2.音乐知识:组曲、标题音乐、交响诗。
3.音乐创作活动。
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欣赏《蜜蜂过江》和《天鹅》两首作品,引导学生通过对音乐要素的分析,培养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力以及对作品的喜爱之情。
2.通过音乐欣赏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感受作品、丰富音乐想象等。
3.通过音乐欣赏活动引导学生理解民族民间音乐是音乐创作的源泉之一。
二、过程与方法1.在聆听音乐过程中逐步学习分析音乐作品的基本方法。
2.在实践活动中调动学生运用形象思维欣赏音乐,由感性活动上升到理性认识。
三、知识与技能1.了解组曲、标题音乐、交响诗。
2.逐步掌握用音乐要素分析音乐的方法。
3.结合音乐要素分析,进行即兴编创。
4.了解本课出现的几位作曲家(朱践耳、圣·桑、格里格)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学生对音乐要素的感受力,音乐的注意力、记忆力,以及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教学难点:运用音乐要素分析的手段理解音乐表达的情绪与意境。
教学过程:一、导入本单元前两节课学习了歌曲《小鸟,小鸟》,欣赏了《百鸟朝凤》,这节课让我们继续以“飞翔的翅膀”为主题欣赏两首器乐作品。
二、进入新课(一)《蜜蜂过江》1.学生根据标题设计音乐要素。
介绍《蜜蜂过江》,播放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设想:假如自己是作曲家,怎样设计作品的速度、力度、主要节奏型、调式音阶、音色。
学生:速度上,快速并由渐强、中强到强。
音色上,用木管、小提琴表现蜜蜂,大江用铜管来表现。
调式音阶,使用中国五声调式。
2.了解音乐结构。
出示结构图式,领学生欣赏。
A+B+C三段体学生在听赏过程中调动自身的想象,把音响转化成画面来听赏作曲家朱践耳创作的《蜜蜂过江》。
3.提高学生对音乐要素的分析、理解、运用能力。
知道学生用自我设计音乐要素与作曲家作品进行以音乐为要素的比对。
学生:听赏后与作曲家的作品进行比对。
在音乐要素方面,寻找设计的相同点。
音乐课件蜜蜂过江
个人作品
• 管弦乐曲《节日序曲》、民乐合奏曲《翻身的日子》、弦乐 四重奏两部(其中1部与施咏康合作)、双簧管与钢琴《春天 的歌》、钢琴曲《云南民歌五首》、无伴奏合唱套曲《绿油 油的水乡》、独唱曲《远航》和《清晰的记忆》,电影创作 音乐:《和平万岁》、《龙须沟》、《伟大的土地改革》,以 及影片《烈火中永生》的配乐等。
蜜蜂过江
音乐教学课件
蜜蜂过江
蜜蜂过江
蜜蜂过江
作者简介
朱践耳
• 中学时代曾自学钢琴、作曲。1945年加入新四军苏中军区 前线剧团。1947年担任华东军区文工团乐队队长兼指挥。 建国后在上海、北京等电影制片厂任作曲。1949年起担任 过上影、北影、新影、上海歌剧院、上海交响乐团等处专 职作曲。1955年赴苏联入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学习 作曲。1960年毕业回国,在上海实验歌剧院任作曲。 1975年调入上海交响乐团从事作曲。1985年被选为中国 音乐家协会第四届作曲家,朱践耳在许多重要的音 乐创作领域都留下了成功的记录。主要的作品有交响 曲十部及其它体裁的交响乐作品十余部,他的音乐作 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 朱老的交响乐创作立足于传统,并借鉴西方技法,在现代 的艺术语境中创造性地运用新的音乐语言,赋予传统民族 文化新的思想内涵。朱老说:“音乐创作从古典时期的共 性写作到近现代的个性写作的演变是一种进步的趋势、必 然的趋势。几乎每一个作曲家都在艺术探索和艺术追求中 ,力求别出心裁,另辟蹊径,为自己寻找一个与众不同的 定位。”
• 他自己的定位是“兼容并蓄,立足超越”,具体的表现为 “合一”,其中包括音乐思维上的虚实合一、情理合一、 神形合一;写作技法上的传统与现代合一、有调性与无调 性合一、民族性与国际性合一;美学观念上的自律论与他 律论合一、主体与客体合一、超前性与可接受性合一。所 有的“合一”双方都是相对立的。将这些截然不同的东西 合在一起基于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则和阴阳交替的原理,我 认为对立的东西完全可以通过相互渗透,相互补益,相互 转化,相反相成,合为一体。
《第二单元蜜蜂过江》作业设计方案-初中音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蜜蜂过江》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蜜蜂过江》这一音乐课程,让学生掌握基本音乐知识,提升音乐鉴赏能力,激发对音乐的兴趣和热情。
具体目标包括:了解歌曲背景、掌握歌曲旋律和节奏、培养音乐欣赏能力及音乐表现力。
二、作业内容1. 歌曲背景知识学习:学生需通过查阅资料或网络资源,了解《蜜蜂过江》的创作背景、词曲作者及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2. 歌曲旋律熟悉:学生需反复聆听歌曲,熟悉歌曲的旋律和节奏,并尝试用唱的方式感受音乐的韵律美。
3. 歌曲歌词学习:学生需熟记歌词,了解歌词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为后续的歌唱表现打下基础。
4. 创意编排:学生可自行或分组进行简单的舞蹈或表演编排,将歌曲的情感和意境通过肢体语言表现出来。
5. 音乐知识巩固:学生需完成一份关于《蜜蜂过江》的音乐知识填空题或选择题,以检验对音乐知识的掌握情况。
三、作业要求1. 歌曲背景知识学习:要求学生在作业中注明所查阅的资料来源,并简述歌曲的背景和意义。
2. 歌曲旋律熟悉:学生需在作业中附上自己的歌唱录音,展示对歌曲旋律和节奏的掌握情况。
3. 歌曲歌词学习:学生需将歌词完整地默写出来,并标明每句歌词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4. 创意编排:学生可自行选择是否进行编排,如进行编排,需在作业中附上表演或舞蹈的视频资料。
5. 音乐知识巩固:要求学生独立完成音乐知识题目,并附上答案和解题思路。
四、作业评价教师将对每位学生的作业进行综合评价,包括背景知识的学习情况、歌曲旋律的掌握程度、歌词的理解与表达、创意编排的独特性和表现力以及音乐知识的掌握情况。
评价将采用综合评分的方式,以鼓励和肯定学生的努力与进步。
五、作业反馈教师将在课堂上对每位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并给出改进建议。
同时,教师将挑选出优秀作业进行展示,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竞争意识。
学生也可在课堂上进行互动交流,分享学习心得和经验。
作业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作业目标1. 加深学生对《蜜蜂过江》音乐作品的理解,掌握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百鸟朝凤 天鹅 蜜蜂过江-鲁教五四学制版六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百鸟朝凤天鹅蜜蜂过江-鲁教五四学制版六年级音乐下册教案课程简介本节课程是鲁教五四学制版六年级音乐下册的教案,主要内容包括传统曲艺表演曲目《百鸟朝凤》、交响音乐《天鹅》、以及中国名曲《蜜蜂过江》的学习与欣赏。
通过本节课程的教学,旨在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培养学生们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和情感认知,同时也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发现自我,形成全面素质教育。
教学目标1.了解《百鸟朝凤》的表演特点和表现形式,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和节奏感。
2.欣赏音乐作品《天鹅》,了解交响乐的表现形式和意义。
3.了解中国名曲《蜜蜂过江》的旋律以及在音乐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4.形成优美完整的音乐审美观,培养学生全面素质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领悟到不同类型音乐作品的特点和鉴赏能力,同时也要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表现力。
教学内容和方法1.《百鸟朝凤》•学生们分组排演《百鸟朝凤》。
•教师对学生表演进行点评和指导,并介绍曲目的艺术特点和表现形式。
•学生们分组表演,并进行点评和总结,遵循“欣赏-表演-点评”循环递归的教学方法。
2.《天鹅》•学生们听取教师对《天鹅》的坐述,并观看一些相关图片和视频素材。
•学生们进行对作品的分析和理解,了解交响乐的表现形式和意义。
•教师指导学生展开鉴赏讨论,并帮助学生梳理对《天鹅》的感性认知和美学体验。
3.《蜜蜂过江》•学生们听取教师的讲述,了解《蜜蜂过江》的背景和意义。
•学生们通过听取演奏,体会《蜜蜂过江》的旋律和韵律。
•学生们进行音乐编创,尝试将自己对《蜜蜂过江》的理解和感受转化为创作力和表现力。
教学评估通过本节课程,让学生能够在欣赏、表演和创作的基础上,加强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和审美体验,达到全面素质教育的目标。
同时,在教学评估方面,可以采取多种渠道和形式进行评价,例如对学生分组表演进行评估,对学生编创作品进行评估等。
这些评估方式既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发现自我和成长进步。
蜜蜂过江教案音乐初中
蜜蜂过江教案音乐初中教案标题:蜜蜂过江教案-音乐(初中)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曲调和节奏特点。
2. 学习演奏中国传统乐器——古筝。
3. 培养学生合作和表现能力。
教学重点:1. 学习蜜蜂过江这首曲子的曲调和节奏。
2. 掌握古筝的基本演奏技巧。
3. 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演奏。
教学准备:1. 音乐教室或多媒体教室。
2. 古筝乐器。
3. 蜜蜂过江曲谱。
4. 录音机或多媒体播放设备。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利用多媒体播放蜜蜂过江的音乐片段,让学生感受曲调和节奏。
- 引导学生讨论曲调中的特点,例如高低音的变化、节奏的快慢等。
2. 学习古筝基本演奏技巧(15分钟)- 向学生介绍古筝乐器,解释其结构和演奏方式。
- 演示古筝的基本演奏技巧,如按弦、拨弦、滚动等。
- 让学生跟随演示练习,纠正他们的姿势和手指动作。
3. 学习蜜蜂过江曲谱(20分钟)- 分发蜜蜂过江的曲谱给学生,并解释乐谱的基本符号和意义。
- 指导学生逐节学习曲谱,注意节奏和音符的准确演奏。
- 鼓励学生自主练习,提供个别指导和辅导。
4. 合作演奏(2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由2-3名学生组成。
- 指导学生在小组内分工合作,分别演奏不同的音符和节奏。
- 让学生通过多次练习,逐渐提高合作和协调能力。
- 每个小组轮流演奏蜜蜂过江曲谱的一部分,形成完整的演奏。
5. 总结和展示(10分钟)- 邀请各小组轮流展示他们的演奏成果。
- 引导学生讨论演奏中的亮点和困难,并给予肯定和建议。
- 结合学生的表现,总结学习古筝和合作演奏的收获和体会。
拓展活动:1. 邀请学习古筝的专业演奏家来学校进行示范和指导。
2. 组织学生参观音乐会或音乐展览,拓宽他们的音乐视野。
3. 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继续练习古筝,参加学校音乐比赛或演出。
评估方法:1. 观察学生在学习古筝和演奏蜜蜂过江曲谱时的表现。
2. 评价学生在合作演奏中的协调和配合程度。
3. 收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反馈,了解他们的学习体会和进步情况。
《第二单元蜜蜂过江》作业设计方案-初中音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蜜蜂过江》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节音乐课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蜜蜂过江》歌曲的基本旋律和歌词内容,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意境,并能够通过歌唱和表演感受音乐的魅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和表现能力。
二、作业内容1. 歌曲学习:学生需熟练掌握《蜜蜂过江》歌曲的旋律和歌词,能够准确、流畅地演唱整首歌曲。
2. 节奏练习:学生需通过敲击节奏乐器或拍手等方式,熟悉歌曲的节奏,并尝试跟随音乐节奏进行简单的舞蹈动作练习。
3. 歌曲理解:学生需通过阅读歌词、听老师讲解或小组讨论等方式,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对歌曲的理解。
4. 创作表演:学生需根据歌曲的旋律和歌词内容,自行设计简单的舞蹈动作或表演形式,尝试将歌曲的情感和意境通过表演表现出来。
三、作业要求1. 歌曲学习:学生需在家中反复听歌、跟唱,确保能够熟练演唱整首歌曲。
2. 节奏练习:学生需准备一种节奏乐器或用拍手代替,在家长的陪同下进行节奏练习,并录制视频以备课堂展示。
3. 歌曲理解:学生需通过小组合作或与家长交流的方式,探讨对歌曲的理解和感受,并整理成文字记录或绘画作品。
4. 创作表演:学生需根据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和感受,设计出具有创意的表演形式,可以以舞蹈、朗诵、绘画等多种形式展现。
鼓励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进行创作,并录制视频或拍照记录。
四、作业评价教师将根据学生提交的作业进行综合评价。
评价内容包括歌曲演唱的准确性、节奏的掌握程度、对歌曲的理解深度以及创作表演的创意和表现力等方面。
评价方式包括课堂展示、小组互评和教师点评等多种形式。
五、作业反馈教师将在课堂上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和反馈,指出学生在演唱、节奏、理解和表演等方面的优点和不足,并给出改进建议。
同时,教师还将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让学生互相学习和进步。
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教师将给予表扬和奖励,激励学生继续努力。
作业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作业目标本节音乐课作业设计的目标是:1. 巩固《蜜蜂过江》歌曲的旋律与歌词,增强学生对歌曲的理解与记忆。
《第二单元 蜜蜂过江》作业设计方案-初中音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蜜蜂过江》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通过聆听和学唱《蜜蜂过江》这首歌曲,增强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2. 通过对歌曲背景和文化的了解,增强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认识和兴趣。
3.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和实践能力。
二、作业内容:1. 聆听《蜜蜂过江》,并记录下自己最深刻的感受和体会,分析这首歌曲的特点和风格。
2. 收集与这首歌曲相关的背景资料,包括歌曲的创作背景、民族文化内涵等,并进行整理。
3. 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蜜蜂过江的场景,通过动作、语言、音乐等多方面展示民族文化的魅力。
每组表演后,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打分。
4. 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创作一首以“蜜蜂”为主题的短诗或短文,抒发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和赞美。
三、作业要求:1. 独立完成作业,不得抄袭或他人代写。
2. 按时提交作业,字数不少于XX字。
3. 提交作业时,请附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以及对相关背景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四、作业评价:1. 作业完成情况:根据学生提交的作业质量和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2. 合作探究:观察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如合作、沟通、创新能力等,给予相应的评价。
3. 创新性:评价学生创作的短诗或短文是否具有创新性,是否能够表达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和赞美。
4. 整体评价:根据以上几点综合评价,给出学生本次作业的最终成绩。
五、作业反馈:1. 学生对作业的评价和意见,以及对教师布置作业的建议和意见,都将成为我们改进教学的重要依据。
2. 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3. 鼓励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和分享作业经验,促进班级整体音乐素养的提高。
通过本次作业,学生将能够:1. 深入理解和欣赏《蜜蜂过江》这首歌曲,增强对民族音乐的喜爱。
2. 增强对多元文化的认识和兴趣,拓宽自己的视野。
3. 培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 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创作出具有创新性的短诗或短文,表达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和赞美。
百鸟朝凤 天鹅 蜜蜂过江-鲁教五四学制版六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百鸟朝凤天鹅蜜蜂过江-鲁教五四学制版六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一、课程简述这是一堂体验传统民乐与原创作品的音乐课,通过学习与演奏《百鸟朝凤》、《天鹅》和《蜜蜂过江》这三首作品,培养学生音乐素养、审美能力和音乐表演能力。
二、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与演奏传统民乐和原创作品,了解中国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表演技巧。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演出意识。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1. 教材选用本次课程选用鲁教版六年级音乐下册,第三单元《我爱音乐》,课时18的内容。
教材包括歌曲《百鸟朝凤》和《天鹅》,以及原创曲目《蜜蜂过江》。
2. 学习内容与步骤(1)认识三首作品1.《百鸟朝凤》:让学生通过韵律感受传统民乐的节奏特点和音乐表现力。
教师可以先唱几个小节,让学生跟唱一遍,然后再听完整首曲目,引导学生理解《百鸟朝凤》的表情、意境和表现手法。
2.《天鹅》:让学生通过学习演奏发现钢琴的特点和优越性。
教师可以首先演奏一遍曲子,然后再请学生分组跟着自己的老师一起模仿演奏,逐渐提升自己的演奏技巧。
3.《蜜蜂过江》:让学生感受到现代音乐与民乐的融合和新升华。
教师可以演奏这首曲子,然后请学生跟着音乐走,体验双手协作与节奏掌握的重要性。
(2)乐器演奏1.钢琴演奏: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演奏老师的姿势和手指的运动轨迹,逐渐提高学生的演奏技巧和音准。
2.敲击乐演奏:要求学生根据节奏,用手掌和手指发出清脆的敲击声,练习音符的准确性和力度的掌握。
(3)组合表演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演奏不同乐器的伴奏并合奏。
通过团队协作,培养学生合奏能力和演出意识,提高学生音乐素养和互动能力。
四、教学注意事项1.师生互动,注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参与课堂活动。
2.让学生通过多次演奏和合奏,逐渐提高乐器演奏和合奏水平。
3.建立班级氛围,举办小型音乐会,展示学生的演奏成果。
4.合理分组,在保证每个小组参与的基础上,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加演奏活动。
七年级音乐《天鹅》《蜜蜂过江》《蝴蝶》教学设计
教学重难点
重点:锻炼学生对音乐要素的感受力、音乐注意力、记忆力以及音乐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难点:运用音乐要素分析的方法理解音乐表达的情绪与意境。
教材分析
《天鹅》选自《动物狂欢节》,是整套组曲中最受欢迎和流传最广的一首乐曲。有人可能并不知道圣.桑写的《动物狂欢节》,也不了解《天鹅》原来的这个出处,但是很早就为《天鹅》的迷人旋律所陶醉。圣.桑的《天鹅》不像《动物狂欢节》中其他的乐曲意在模仿和嘲弄,而是刻意表现天鹅本身固有的美和人们对它所作的美学评价。
2.聆听思考
这是什么乐器演奏的?
3.听了这首歌曲,你有哪些感受?你知道这首歌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吗?
4.作者及相关知识介绍
5.总结
(三)《蝴蝶》
1.你喜欢蝴蝶这种美丽的精灵吗?
2.聆听歌曲,回答演奏乐器,作者相关知识
3.音乐活动:学生结合《蝴蝶》音乐创编舞蹈造型。
三、课堂小结
作业设计
下去寻找关于“飞翔的翅膀”主题的歌曲,在下节上课之前展示。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个人复备意见
一、导入
教师:在本单元前两节课,同学们学习了歌曲《小鸟,小鸟》、欣赏了唢呐独奏《百鸟朝凤》,这节课让我们继续以“飞翔的翅膀”为主题欣赏两手器乐作品。
二、进入新课
(一)《蜜蜂过江》
1.欣赏乐曲,请你说出这首乐曲演奏形式是什么,乐曲所描写的是一种什么场景,为什么。
《蜜蜂过江》选自作曲家朱践耳创作的交响诗《纳西一奇》。
《蝴蝶》是一首性格鲜明、生动的钢琴小品,时而密集的半音阶上行和时而舒展的大跳描绘了穿梭于花丛之中活泼可爱的蝴蝶形象。
《第二单元 蜜蜂过江》作业设计方案-初中音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蜜蜂过江》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通过聆听《蜜蜂过江》这首歌曲,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2. 通过对歌曲的旋律、节奏、和声等音乐要素的探索,提高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素养;3.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二、作业内容:1. 聆听《蜜蜂过江》这首歌曲,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在小组内分享;2. 小组内讨论歌曲的主题和情感,分析歌曲的音乐要素,如旋律、节奏、和声等;3. 根据讨论结果,创作一首以“蜜蜂”为主题的歌曲,要求至少包含两个乐句,每句不少于8小节;4. 小组内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创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三、作业要求:1. 作业时间为一周,每周五进行小组内分享和讨论;2. 创作过程中,要求小组成员共同参与,分工合作,确保作品的质量;3. 提交作业时,需提交小组内讨论记录、创作作品及一份总结报告;4. 作业评价将根据完成质量、讨论参与度、创新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分。
四、作业评价:1. 小组内讨论记录评价:根据参与度、贡献度、讨论的深度和广度进行评价;2. 创作作品评价:根据音乐要素分析的准确度、作品的结构和旋律的优美程度进行评价;3. 总结报告评价:根据报告的逻辑性、总结的全面性进行评价。
五、作业反馈:1. 作业完成后,小组成员可向老师或同学征求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完善作品;2. 在小组展示环节,鼓励其他同学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营造良好的交流氛围;3. 根据评价结果,对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总结,以提高今后的作业质量。
通过本次作业,同学们将进一步了解《蜜蜂过江》这首歌曲,深入探讨音乐要素,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同学们将学会如何与他人协作、沟通,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完成本次作业,并在过程中不断学习、进步。
作业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作业目标1. 通过第二课时的学习,学生对《蜜蜂过江》这首乐曲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2. 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演奏技巧,能够准确、生动地演绎这首乐曲。
蜜蜂过江初中教案
蜜蜂过江初中教案课程类型:语文阅读理解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和情感。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 分析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和动物的关爱意识。
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蜜蜂过江》2. 相关背景资料3. 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激发学生对蜜蜂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对蜜蜂有什么了解?”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蜜蜂过江》,理解课文内容。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三、分析课文(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感悟。
四、讨论与思考(15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五、写作练习(10分钟)1. 教师给出一个与课文相关的写作话题,如“蜜蜂的精神”。
2. 学生现场写作,锻炼写作能力。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收获。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感悟。
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蜜蜂的精神”的作文。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思考环节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3. 阅读理解:通过课后测试或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阅读理解、分析课文、讨论与思考、写作练习等环节,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蜜蜂过江》,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引导和解答学生的疑问。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更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天鹅》《蜜蜂过江》大单元教学设计
通过关注学生的创编、聆听体验、动作体验等学习经历,让不同学习类型的学生都能够发挥出自己的擅长类型,都能够达成有效的学习经历。通过音乐家创作的蜜蜂形象加深对音乐要素的认识和体验。
在教学难点突破方式上选择了学生分成两个小组分别用肢体动作表现两个主题形象在乐曲中的表达,抓住学生的有效聆听,实现学生学习经历的有效关注,培养学生音乐感受力、表现力、创造力的提升。
在一定音乐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也基本上能够感知音乐表达的情感,同时也能够对于欣赏的作品做出一定的反应。
三、演唱及识谱能力
对于歌曲的演唱上,多数同学只能够做到唱,缺少表现歌曲的能力。目前学生在识谱能力上,基本能够做到慢速地、稳定地、准确地识谱。
四、学生常用的学习方法
目前了解到学生最常用的学习方法就是模仿,音乐创编、歌曲学唱、乐曲欣赏等,有明显的提高。
3、能够哼唱《天鹅》主题开头四小节;
4、能够辨别两首乐曲中出现的乐器音色;
(三) 创意实践
1、在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运用形象思维欣赏音乐的能力,由感性活动上升到理性认识。
2、结合音乐要素分析,进行即兴编创。
(四) 文化理解
1、通过音乐欣赏活动引导学生理解民族民间音乐是音乐创作的源泉之一。
2、了解本课出现的几位作曲家(朱践耳、圣-桑)。
3.学习目标确定
( 一) 审美感知
1、通过欣赏《蜜蜂过江》和《天鹅》两首作品,引导学生分析音乐要素,培养其对音乐作品的感受以及对作品的喜爱之情。
2、通过音乐欣赏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作品中,丰富学生的音乐想象力。
(二) 艺术表现
1、在聆听音乐过程中逐步学习分析音乐作品的基本方法。
2、了解组曲、标题音乐、交响诗。
《蜜蜂过江》选自作曲家朱践耳创作的交响音诗《纳西一奇》。
《蜜蜂过江》教案03
《蜜蜂过江》教案03《蜜蜂过江》教案教学目标:1、对纳西族的音乐风格有所了解。
2、喜爱民间音乐的特色,让学生感受到民间音乐的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歌曲中改变正常重音的节拍。
2、感受歌曲中的变化音级。
课前准备:小提琴、钢琴、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开始上课。
二、聆听《蜜蜂过江》1、师介绍这首乐曲片段背景及其风格特点。
这首曲子选自《纳西一奇》,这部交响音诗由当代中国作曲家朱践耳完成于1984年春。
同年在第十一届“上海之春”由上海交响乐团首演,黄贻钧指挥。
这部作品以云南纳西族的口弦音乐为基本素材。
纳西族民间音乐中小巧玲珑的口弦,更是别具一格,为诸奇中之又一奇。
于是这部作品便以此而取名。
2、播放乐曲。
3、问:音乐的风格特点。
它用音乐造型手法,描绘蜜蜂由远而近,越过滔滔江水后又逐渐远去,意在以勤劳、不畏艰险的蜜蜂象征纳西人民勇敢豪放的性格。
4、师生小结。
三、分析歌曲1、聆听乐曲,想一想它能够分为几个段落。
2、讨论交流。
音乐由三个段落组成,以小提琴和长笛交替演奏的十六分音符旋律为蜜蜂主题,用音色粗壮的铜管描绘大江。
蜜蜂主题为D调,大江主题为降A调,两主题的叠合,刻画了由远方嗡嗡飞至的蜜蜂遇到拦断了道途的江水。
第二段,两主题的调性分别作上、下小三度的推移,在F调上重合,描绘蜜蜂在江河上空飞越。
第三段,两主题的调性再次分别作上、下小三度推移,蜜蜂的调性(降A)与大江的调性(D)正好是第一段两主题调性的互换,意味着蜜蜂飞过大江后,“弱者”变成了“强者”、貌似强大的江流被小蜜蜂“征服”了。
3、教师总结。
四、下课。
师生再见,学生听音乐离开教室。
五、教后感:乐曲《蜜蜂过江》表现了以蜜蜂形象体现了纳西族人民勤劳、不畏艰险的精神,学生聆听得很认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蜜蜂过江》教案
学情分析:
对于古典音乐学生知之甚少,我国初中课堂教学对学生情感世界的熏陶不够,缺乏对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音乐作品脱离实际,教学目标不明确;而且,音乐教学没有升学考试的外界动力,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便成为他们学习音乐的主要动力。
没有兴趣的音乐课,则形同虚设。
教学目标:
1、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能专注地听、赏音乐,并能用恰当语言表达自己体验到的感受。
2、能根据所欣赏的音乐进行丰富的联想,并与同学进行交流,共同讨论探究解决问题。
3、能利用互联网资源搜索相关资料,进行开放性学习。
教学重点:
1、欣赏并感受歌曲——《蜜蜂过江》。
2、利用互联网资源搜索相关资料。
教学准备:
多媒体电脑教学系统(要能上互联网),多媒体电脑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在我国云南丽江地区居住者20余万古老的纳西族人民,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字,有悠久的文化传统。
《蜜蜂过江》选自《纳西一奇》的第三乐章,是一首轻快诙谐的曲子。
作者用弦乐和木管快速轻盈的密集音符,嗡嗡得奏出蜜蜂主题。
2、播放《蜜蜂过江》。
3、学生回答老师提问的相关问题。
4、你还知道一些有关《蜜蜂过江》的知识吗?如果知道不多,现在有什么办法去了解?(启发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搜索相关资料)。
二、拓展学习
1、学生分组讨论利用互联网资源搜索相关资料的网址及要搜索的关键词语。
2、分组选派代表进行网上搜索。
3、每组选派代表展示自己搜索到的内容,向其他同学介绍《蜜蜂过江》有关知识。
4、师总结搜索情况。
5、再次播放音乐让同学有更深的印象。
6、师向学生推荐优秀音乐欣赏网址。
三、课堂小结
对四个方阵的同学都给予肯定,鼓励他们利用互联网资源搜索更多自己喜爱的音乐作品,并能介绍给大家。
四、课程反思:
通过音乐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在音乐课堂上培养学生参与和实践能力。
欣赏我国优秀的民间音乐(如民歌、民间乐器、民间歌舞音乐、戏曲曲艺音乐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传统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