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课堂论文

合集下载

诗情画意满课堂论文

诗情画意满课堂论文

诗情画意满课堂【摘要】所谓“情境教学法”并不是多么新颖的教学方式。

法国18世纪教育家卢梭在他的名著《爱弥儿》中,已提到情境教学的形式。

早在南朝时期,我国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就有对“情境”以“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的阐释。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教育专家李吉林老师通过数十年的实践,总结出一套完整的“情境教学法”理论。

具体说来,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一种以一定情绪色彩为基础,以生动形象为主体的具体场景,使学生产生真切的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从中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诗情画意情境教学法古诗词教学运用【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9(a)—0046—01教育学家赞可夫所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所以,欢快活泼的课堂气氛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学生情感高涨和欢欣鼓舞之时往往是知识内化和深化之时。

笔者认为,中国古诗词因为本身具有一种独特的“意境”而与这种“情境教学法”存在某种内在的暗合。

因为在古诗词作品中,“意”不是赤裸裸地说出,往往借物来表现,“境”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由意所触发。

而既然“意”需借物表现,那想要理解诗中之意就必须要置身“物”中,即需要走进作者借“物”创设的情境,才能真正感悟到“意境”。

1、诉诸视觉的情境常言道:“百闻不如一见。

”眼睛所看到的东西往往是最为直观,最易产生直接感受的。

教师通过搜集与诗词相关的实物或图画,在课堂中予以展示,学生根据实物展开思考,就更容易顺利的进入诗词中的情境。

一位教师在上《望庐山瀑布》一课时,就在课前准备了有关庐山瀑布的许多视频或图片资料。

画面上草木清翠,郁郁葱葱,危峰矗立,山峦叠障,而香炉峰被烟雾笼罩,在阳光的照耀下,一团团紫烟不断从山谷中升起,山前一道瀑布如一条白练挂在山壁上,山势陡峭瀑布也气势雄伟,景象美不胜收。

小学语文论文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意_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意_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意人教版新课标语文,呼唤诗意的陪伴语文是一门充满诗意的学科。

作为学生学习母语的“家园”,语文不仅仅是“字词句篇、听说读写”,它还承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语文与诗水乳交融,诗与语文犹如“水中盐”“花中蜜”。

无法想象,如果失去诗的陪伴,语文会沦为怎样一副模样?然而,曾几何时,我们在语文课堂上履行着“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职责”,我们简单地把语文理解为“政治标签+知识讲解+训练应试”,对语文“工具性”的不恰当强化,使得人文关怀、心灵感悟、生命体验、情感绽放、智慧创造大量从课堂流失。

其实,学生的学习活动首先是一种熏陶、一种濡染、一种积淀,是经验不断丰富、人格不断完善、智慧不断提升的过程。

其次才是言语能力的习得和发展的过程。

如果我们只注重对学生进行外在言语能力的训练,而忽视内在文化涵养的加深、个性生命的成长、精神品质的提升。

那么,语文教育势必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因此,“诗意”是语文教育的生命与活力所在。

日积月累,潜移默化,滋润心灵,积淀文化,语文就会折射出人性的魅力,流放出生命的光彩。

课堂,追求诗意的境界诗人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课堂,作为学生和教师栖居的主要场所,也应充满浓郁的诗意——流动着诗的灵性,洋溢着诗的浪漫,弥漫着诗的芳香,勃发着诗的激情,回荡着诗的旋律,演绎着诗的精彩。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营造诗境课堂是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

充满诗意的语文课堂,应该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展现教材的美妙意境。

教师应善于运用文学、音乐、图画等美的手段,营造诗意的学习情境,从而把学生带入心旷神怡的境地,使他们不知不觉播下诗的种子,张开诗的翅膀,舒展诗的灵性。

特级教师王崧舟执教《一夜的工作》时,上课伊始便激情朗诵了一首诗《你是这样的人》——把所有的心装进你心里在你的胸前写下你是这样的人把所有的爱握在你手中用你的眼睛诉说你是这样的人不用多想不用多问你就是这样的人不能不想不能不问真心有多重爱有多深把所有的伤痛藏在你身上用你的微笑回答你是这样的人把所有的生命归还世界人们在心里呼唤你是这样的人王老师磁性的声音、真挚的情感一下子就使学生倾倒,学生在领略诗意、体悟诗情的氛围中张开了学习的双翼,进入了课文的情境。

浅谈打造诗意课堂

浅谈打造诗意课堂

浅谈打造诗意课堂诗意语文,应该说属于教学风格,但也适用于课堂教学。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古到今,人才辈出,不胜枚举。

语文是与文学语言打交道,必然也应该是充满诗意的地方。

从一个方面来说,“诗意”本身就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从不同的角度对“诗意”有着不同的阐释。

诗意常常意味着丰富的想象和创造,从文学的视觉来看,诗意总是呈现出某种含蓄、凝练、朦胧和隽永的境界。

可以说,打造诗意的语文课堂,是语文老师对语文教学的理想追寻,也是对语文教学本色和本真的一种深刻自觉和回归。

追寻理想和回归本色其实是一回事,都是为了让一个语文课充满诗意,让学生陶醉其中,让老师乐在教中。

一切优秀的课堂,必然是诗意的语文课堂。

无论是朴素还是绚烂、无论激情澎湃还是理趣盎然、无论散发着平民气息还是充满了华贵之气,在它们之上,必然有皎皎如月、灿灿如星辰的诗意流布期间、充盈内外。

一、情景交融绘课堂一个好的语文课堂,老师要善于造境,即让学生在课堂上跟随老师的语言,在心理上形成特定的情景、意境、心境。

建立好的情景、意境、心境,是诗意课堂的第一步。

那么什么是情境?所谓情境就是在景象的连续,就是很多景象的叠加,形成一个画面与氛围,最终形成一个透明的空间。

仿佛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到的是一种各种意向的叠加,产生共鸣之后的一个激昂的情绪。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非常恰当的体现了这一点。

这首小令用了11个意向,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1个意向,用一抹色彩统一起来,那就是夕阳西下。

这就形成了一种情境。

什么境?伤感、惆怅、孤独、寂寥。

夕阳西下是什么时候?这是回家的时候,但是有人却回不了家。

因为他们在征途上。

于是,诗人心中的情化为类似《天净沙·秋思》这样的词,这就造境。

所以,语文老师在上这样类似的诗词的时候,你要想方设法的让自己和学生进入情境,积累情感。

造境不是目的,目的的入情。

所谓入情,就是置身语文文字所造的境中,体验其承载的情感、情味和情怀。

诗意课堂 润泽心田论文

诗意课堂 润泽心田论文

诗意课堂润泽心田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出了对学生的“六大解放”。

即“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空间和时间。

“教育即解放,解放人的潜在能力,挖掘人的创造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教育是审美的,诗意的,充满情趣的。

”诗意并不仅仅是指那些写在书上供人反复吟诵的作品,还指那些在课堂上让师生感受到的生命的绽放、智慧的闪光,以及思想的碰撞、思维的激荡。

诗意的语文课如同高山流水,春雨绵绵;诗意的语文课,情景交融,自然流放;诗意的语文课,师生融洽,兴趣盎然。

一、用情导入,充满诗意富有诗意的导语,就像教师在课始放飞的一群“蜻蜓”,或是送过的一阵“微风”,不但能够很快地渲染一种诗情画意的典雅气氛,而且让课堂教学充满诗情画意,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

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运用诗般导语创设情景,以自己的情感调动起学生的情感,在我听过的《一路花香》一课中,特级教师窦桂梅就用诗一般的语言激发了学生的想象,波动了学生的“情”弦。

师:瞧!这么多的五颜六色的花簇拥在一起,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它们竞相开放,开放的鲜花散发着阵阵迷人的香气,谁来读课题?[课件出示一片花海]指名读题。

师:真香!花香把小蝴蝶、小蜜蜂都吸引来了。

谁再读?一生读得更投入。

师:既美又香,让我们一起再美美地读课题。

师:听了你们的朗读,我仿佛真的置身花海,一阵风吹来,还吹来了一些词语,你会读吗?生兴致盎然地读着每个词语。

在这一教学片断中,学生面对情感丰富的老师,身处充满激情的氛围,便获得了情融融、意切切的心灵感受。

在此基础上披文入境,学生便能学得趣味盎然,恍若身临其境。

二、创设情境,营造诗意1、乐声悠悠,渲染情在教学中将那些生动感人的文字配上感情真挚、悦耳动听的乐曲。

这种融音乐艺术和情感体验于一体的教学,不仅可以渲染课堂气氛,更能开启学生的思维,陶冶学生的美好情操。

在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一文时,我先让学生听《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并随机播放一幅幅北海公园图片。

语文课堂教学诗意美论文

语文课堂教学诗意美论文

语文课堂教学的诗意美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

走进中国古典诗词,仿佛漫步于奇葩花苑。

峨冠博带、肃然吟哦的屈原,浩气当歌、飘逸豪放的李白,忧国忧民、心怀天下的杜甫,正屹立于花苑中,微笑着俯视芸芸众生。

从《诗经》到《楚辞》,从陶渊明到“建安七子”,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精彩纷呈,璀璨夺目。

诗歌是诗人智慧的结晶,也是文学的精华。

因此,在我们语文教学中,如果让学生走进诗歌,让诗歌和语文课堂教学如影相随,使语文教学带上一层诗性的光辉,就一定能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使语文教学取得成功。

要使语文课堂教学富有诗意美,首先要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而兴趣是可以后天培养的。

怎样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呢?(一)反复吟诵,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古人有言,熟读诗歌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因此,吟诵是中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根本方法。

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或借助多媒体可将学生带人诗词的意境中,使学生受到感染,实现心理的愉悦。

学生反复吟诵,可以感受诗词的韵律节奏,领略古诗词的音韵美。

(二)让学生深刻理解作品。

在进行古诗词的教学时,必须让学生了解作者,包括诗人的生活经历、兴趣爱好、家庭境况、为人处世的态度以及风格志向等等。

同时,也应让学生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包括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

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走进诗人所生活的时代,达到和诗人情感上的共鸣。

这样,诗人的情感就化成了自己的情感,阅读的激情也就点燃了。

(三)想象画面,感受意境。

叶圣陶曾说:“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从文字中看出一幅画来”,才能有效地接受诗人美感的体验。

的确,在学习古诗词时,还应该让学生运用想象,形成具体可感的画面,从而进一步感受诗的意境美。

通过以上手段,可大大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兴趣。

而要使语文教学焕发出诗性的光辉,这一步仅是基础,关键还要靠语文教师把诗词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中。

古诗词所涉及的题材非常广泛,所以教授课文时,可适当地通过诵读、板书、课件将有关的或优美或富哲理的诗句展现给学生,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文学趣味,真正使语文教学焕发出诗性的光辉。

让语文课诗意起来论文

让语文课诗意起来论文

让语文课诗意起来课改了,语文课该如何上?教师既不能滔滔不绝地讲,也不能纯粹作为旁观者,一味放手让学生讲;或者“爬黑板”每节课只是以题的形式出现,讨论交流,这样的语文课,单调乏味,学生讨厌,原本很唯美的语文被无情的撕碎,割裂,变得索然无味。

怎么上?我认为在课改浪潮下,语文课更应该充满生机与活力,用发展的眼光来上课,让语文课充满诗情画意,我做了以下尝试:一、语文教师应具有书香气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师,应该是多读书,读好书的。

俗话说得好:“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只有读的书多,他的内心充满了诗情画意,他才会以诗意的感觉装扮课堂。

读书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需要教师的长期坚持。

读什么书呢?读散文、杂文、小说、历史等书,这样多角度的阅读,教师的课堂才会诗意盎然。

二、语文课堂应像一篇优美的文章每一节课,结构上应该象一首律诗,包括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或者具有起、承、转、合的特点。

这样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一种新奇的状态,既有平实学知识的感觉,也有丰富的联想,想象。

重要的是,课堂上的每一个细胞都被丰富的情感熏陶着,在无形中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提高了他们的修养。

更应该象章回体小说,每一个环节都有主题,到高潮处,戛然而止,给学生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让学生的每一个毛孔,都处于兴奋状态。

我在教《范进中举》时,讲到报录人到范进家报喜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范进中了举,他会有何反应?他的老丈人会有何反应?邻居会有何反应?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学生们个个认真钻研这些问题,大大提高了学习的自觉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语文课应是朗读的天地再课改,语文课的教学百变不离其宗的是朗读,而且应该加强。

“读是情感的最好表达”,读得好说明情感到位,语文课上得才有味道。

在读文章时,教师或示范,或让学生听录音,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受到启发。

再要求他们以多种形式朗读:个人读、小组轮读、男女生赛读等等,读出抑扬顿挫,在读中悟出作者的情感依托,让学生感受朗读的惬意。

让语文课堂徜徉“诗意”美论文

让语文课堂徜徉“诗意”美论文

让语文课堂徜徉“诗意”美所谓“诗意”,是指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

语文课堂诗意的美,那不是海市蜃楼的虚无缥缈,不是断臂维纳斯的美丽遗憾,更不是昙花一现般课堂偶尔的出彩,那是一种华而又实、植根于学生心田的永恒的美,那是一种美的境界。

怎样让语文课堂充盈着清丽、隽永的诗意美?首先,教师要有丰厚的底蕴,要沉下心来钻研教材,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实践,用精湛的教学艺术引领学生进入韵味悠长,遐想美妙的诗意课堂。

一、钻研教材,发现美——诗意课堂的奠基石“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大雕塑家罗丹道出了亘古不变的真理。

作为课堂上美的使者——教师,自身首先要具有良好的审美修养。

只有爱美的人,才能再去发现美、创造美。

教师不能只教不学,自己也要不断地学习,广泛地阅读,善于从琴棋书画中的优美意境吸取美的营养,来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让解读文本进入三种境界:山是山,水是水;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山还是山,水还是水。

这样,才能独具慧眼,充分地、深入地挖掘出作品中的美:语言文字的遣词造句美,布局谋篇的结构美,文字背后的意境美以及标点符号的神奇美。

如:《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教师反复研读教材,设计了“确定一个支点,拉出一条线,画成一个圆”的教学模式,教学的立足点是血脉亲情的真情美。

教学的思路遵循了这样一条逻辑链条:目睹9.21惨案,积蓄酝酿血脉情——对话品味语言,感悟血脉情——拓展延伸,抒颂亲情美。

以“情”为基点,由浅入深,以文传情,在情中传递着美,在情中传递着人间的真情之美,人性之美。

二、营造氛围,诱发美——诗意课堂的催化剂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感知一个特定对象时,开放的感知通道越多,对特定对象的把握就越全面,越深刻。

通过多媒体,创设与课文有关的情景,利用音乐的抒情性,语言的感染力,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心与心交流,渲染出一种诗意的氛围,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

1.教师的语言教学《白杨》一课时,课伊始,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导语:白杨没有婆娑的姿态,也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它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它就这样笔直笔直地向上生长,一排排,一行行倔强地挺立着,然而它决不是平凡的树。

带给语文教学一片诗意的天空论文

带给语文教学一片诗意的天空论文

带给语文教学一片诗意的天空论文带给语文教学一片诗意的天空论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情景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有更多机会表现自我,体验和享受成功的快乐。

“情境”教学不是目的而是寓教于乐的一种手段.“情境”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贴近师生情感交流,建设良好的班集体,有利于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对学生进行完整的人格教育。

因此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艺术,能够正确地掌握和运用艺术,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首要条件,而使用高超的教学艺术更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精心设计教育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艺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造美的意境,启迪学生的智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现在的语文教材图文并茂、文质兼美,有着大量的情感因素。

课本里有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有对人民的无限忠诚,有对事业的不懈追求,有对信念的无比执着;也有一颗颗赤子之心,有真挚的手足之谊,有难得的莫逆之交,有催人泪下的凄切、细雨绵绵的春色,还有让人拍案的愤怒,天地动容的悲壮,这里也有开怀的笑、号啕的哭、会心的喜悦、无名的烦恼……那么,教师该如何充分地利用教材,让自己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使学生进入情境,学到知识、受到教育呢?语文界老前辈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曾经写到一条经验:“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的确,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教师和学生往往息息相通、心领神会,处于一种积极的、和谐的思维活动状态,沉浸在悲壮、沉郁或者轻快、优美的意境中,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一、激发兴趣——“入境”的条件从心理学的角度探究这一问题,明确教学目的,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可以激发他们的间接兴趣,这就是“入境”的前提。

激发学生直接兴趣的方法和途径多种多样,但必须应地制宜、合理进行选择。

诸如采取与课文密切相关的实物观察、图片投映、景象播放乃至实验等,以新的知识,新的领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产生求知欲,从而相机“入境”,增强效果。

中学音乐论文:诗意课堂模式的创设

中学音乐论文:诗意课堂模式的创设

诗意课堂模式的创设教育,尤其是音乐教育,营造诗意空间不仅是课堂需要,也是音乐本身美感的反射,更是生活的追求,海德格尔说,“我们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

”高中音乐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建立一个玲珑可爱、春风化雨的艺术课堂,在抚慰学生心灵的同时提升学生品格,是学生人格不断演进、丰富、完善的过程,也是教师提升自身学养的过程。

创设一个诗意化的音乐课堂,不仅需要教师有较强的教学能力,还需要教师本身具有深厚的艺术功底、审美情趣以及美学修养。

学生长期受诗意化课堂的熏染,对于他们解读生命的意义,建立尊重生命、尊重自然的世界观,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提供了参照。

音乐教育不可能使每个学生成为音乐家,但对于塑造一种美好、高尚、积极、有意义的人生态度,却是必不可少的。

音乐教育不仅使人生充满艺术,也让艺术贯穿人生,这是教育的理想,也是教育的可能。

那么作为音乐教师,我们该如何去营造这样一个充满诗意的课堂呢?一、声情并茂的教学语言,诗意浓郁的课堂铺垫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

”创设诗意化的音乐课堂,教师声情并茂的教学语言不仅是教师表达教学内容、体现自身修养的重要载体,也是引领学生进入一个美好的欣赏氛围,使之产生欣赏欲望,同时在音乐与语言的交融中,获得美的享受的重要手段。

在教学时,教师应根据作品本身所表达的情感,采用适当的速度、力度和音量,讲解得准确、生动、清晰、悦耳;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应恰到好处,表现出语言中天然的节奏感和音乐美,使语言与欣赏的音乐和谐地匹配。

用精确的语言勾勒出审美的意境,张弛有度,既带些许引导,带些许暗示,又有想象的空间,引领着年轻而又充满激情的心灵走进音乐的圣殿,在人类神圣情感的光芒下接受美的熏陶和诗意的沐浴。

教师的教学语言还应富有情感,具有感染力,“感人心者,莫乎先情”。

教师要用充满感情的语言去撞击学生的心灵,首先自己要“沉入”到具体的音乐作品之中,进入角色。

开创诗意品德与社会课堂论文

开创诗意品德与社会课堂论文

开创诗意的品德与社会课堂“古今诗词齐聚首,飞入寻常品社课。

”诗歌,语言凝炼、节奏鲜明、内涵深刻、意境高远,为许多文人所爱。

读诗歌,可以丰富想象,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社会课的培养目标就是要让学生形成完美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如果将诗歌与世隔绝《品德与社会》教学联系起来,就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诗意的“品德与社会”课堂。

一、诗词走进品社课兴趣是学生对外界事物广泛的好奇心。

满足好奇心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无止境的本能欲望。

因为有兴趣,学生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为满足好奇心,学生就要看要听要问,思维也被激活。

众所周知,课本上的知识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书上的内容只能引起学生短暂的兴趣和注意力,学生总是对新鲜的东西感兴趣。

于是我为学生大量补充与所讲内容有关的诗词来提高学生的兴趣。

如讲《中秋节与重阳节》吟诵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让学生明白中秋节是个全家团圆的日子:再让学生吟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体会诗人渴望与亲人团聚的心情。

讲《长江与黄河》一课时用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来引入,并适时提问:“黄河的水真的是从天而来么,它发源于哪个省?流入哪个海?”引入《三国演义》开篇词中第一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使学生了解长江流入东海,并让学生迅速从社会图册中找答案,学生们一个个兴致盎然,找到后都迫不及待竞相发言。

这样,一个本来十分枯燥的有关地点的知识轻易就被学生掌握了。

讲《江南水乡》一课时为让学生感受到江南美景,补充白居易的《忆江南》,补充民歌《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从而让学生了解江南的特产有淡水鱼、莲蓬、莲籽。

讲《长江三峡》时感受三峡景色,让学生背诵《早发白帝城》。

在讲《杭州西湖》时,为感受杭州西湖美景补充民歌:“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不到苏杭,一世冤枉。

论语文诗意课堂的建构

论语文诗意课堂的建构

论语文诗意课堂的建构一、引言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而诗意教育则是语文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诗意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创造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文将探讨如何构建具有诗意的语文课堂,以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语文素养。

1.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诗意教育能够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和理解,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具有诗意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欣赏诗歌、散文和其他文学作品,能够更好地理解语言的美感和表现力。

3. 激发学生创造力诗意教育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诗意的语文课堂中,学生通过接触和欣赏不同形式的文学作品,能够激发自己的创造力,提升自己的语文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1. 设计诗意教学内容构建诗意的语文课堂,首先需要设计符合诗意教育要求的教学内容。

可以选择一些充满诗意和美感的文学作品,如优秀的诗歌、散文、小说等,以及相关的音乐和绘画作品,通过这些作品的欣赏和解读,引导学生深入感受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美感。

2. 注重诗意教学方法在诗意的语文课堂中,教师需要注重采用一些具有诗意特色的教学方法,如诗意阅读、诗意写作、诗意表演等。

通过诗意阅读,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通过诗意写作,学生能够更好地体验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通过诗意表演,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作品的魅力和美感。

3. 培养诗意教育氛围构建诗意的语文课堂需要营造一种诗意教育的氛围,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诗意教育。

可以通过打造诗意化的教室环境、开展诗意主题的课外活动等方式,使学生能够全方位地感受和体验诗意教育的魅力。

1. 选取适合的文学作品在构建诗意的语文课堂时,教师需要选取一些适合的文学作品,如脍炙人口的古诗词、优美的现代诗歌、精彩的散文故事等,这些作品都具有鲜明的诗意风格和深刻的美感,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

2. 注重体验诗意文学作品在诗意的语文课堂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体验诗意文学作品,使学生能够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感受其中的美感和情感。

小学语文论文:走进诗意般的低语课堂

小学语文论文:走进诗意般的低语课堂

走进诗意般的低语课堂《新课程》的制定,对语文课堂提出了最高的要求,在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师,我们该做些什么呢?我们将给予学生什么呢?或许会有不同的答案,但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我们的孩子真正享受到生活的快乐,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努力构建一种能激发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孩子们的心灵火花的课堂,让那些美丽而又有节奏的音符跳进我们的语文课堂,在低语课堂中尽情地演奏一曲曲富有诗意的乐曲。

一、课堂流淌着人文与情感的和谐美课堂是饱含“人文与情感”的课堂。

学生作为一种生长着的生命的存在,它需要教师从人文的高度对其的生命发展加以关照,课堂教学应当为学生创设放飞灵性翅膀的机会。

也只有洋溢着人性之美的课堂,才能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价值取向。

在课堂上,我们应善于以自己的情感调动起学生的情感,使师生的情感与文章蕴涵的情感相吻合,当喜则喜,该怒则怒,师生一道激动、平静、愉快、悲哀、得意、紧张、悠闲,让整个课堂“情意”浓浓,充满着和谐、诗意的氛围。

1、学生心中有着一切美好人性的萌芽。

课堂上,教师要发挥独特的人格魅力,用自身的人文蕴涵去滋养、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感受到教学的人性美,受到“润物细无声”的人文熏染。

在学习《泉水》这篇课文时,我先诗意引入:师:丁丁冬冬的泉水潺潺流淌,它流过好多好多的地方,请大家好好读读,说说它流过了哪些地方?(配上音乐读)生读了课文纷纷举手,忽然看见一位学生低着头在开小差,我本想当着学生的面批评他,但转念一想,请他回答,可他答不上来,师:老师知道,你可能挂在嘴边一时说不出来吧生点点,可脸蛋顿时通红,我知道他肯定知道我说的意思。

我非常信任地点点头,笑着说:“那好吧,你先坐下好好想想。

”没过多久,他的小手举起来了,我心中一喜,马上请他回答,他的答案有点与众不同,我当时想:要是我当着这么多的小朋友批评他,可能不是现在这个效果吧。

是啊,老师的每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一句朴实的话,都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这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

让诗意在语文课堂中流淌(教学论文)

让诗意在语文课堂中流淌(教学论文)

让诗意在语文课堂中流淌(教学论文)【内容摘要】语文的本色是诗意,语文的活力、灵魂、生命是诗意,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自然也是诗意。

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一个“感悟的课堂”,一个“开放的课堂”,让诗意在语文课堂中流淌。

【关键词】诗意语文课堂情感感悟开放“语文是炫目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门,是但求一字的数茎须……”有人,曾经这样形容语文。

稍微用心研读一下教材,就会发现,选进语文教材的,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经典佳作。

这些精约优美、含蕴深厚的文字,经历了时间长河的淘漉,闪烁着人类的精神之光,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

由此可知,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更多地以诗意的内容为载体。

语文的本色是诗意,语文的活力、灵魂、生命是诗意,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自然也是诗意。

语文是知识的载体,传统的语文教学,却只强调它的工具性。

如今,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指引下,面对学生课堂上眼神呆滞、表情冷漠的无动于衷的种种,我们广大的语文教师该怎么做?该怎样才能更巧妙地拨动学生心中敏感的那根弦,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使他们活跃的智慧和鲜明的想象得到发展呢?我以为,唯有进行诗意的教学才好。

因为,在语文面前,每个学生就其天性来说,都应该是“诗人”,而我们教师,则应该是“种诗”的人。

那么,我们该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播下诗意的种子呢?《现代汉语词典》对“诗意”的解释是这样的:“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

由此可见,“美”是诗意的最显著特征,给人以美感享受应是语文课追求的目标。

教学实践中,我试图构建一种能激发学生们的情感渴望,点燃学生们的心灵火花,使语文学习更具生机和活力的诗意课堂。

首先,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课堂是饱含“人文与情感”的课堂。

学生作为一种生长着的生命的存在,需要教师从人文的高度对其生命发展加以观照。

课堂教学应当为学生创设放飞灵性翅膀的机会。

论语文教学的诗意表达

论语文教学的诗意表达
性 、 扬 潜 能无 限 的心 灵 。 飞
把整首诗描绘 的景物用 自己的语言 描 不倦同样让人值得同情。 述出来 , 如果可 以, 用笔画下来 。 还有一
关键词 : 语文 课 堂 诗意
因此 ,为师者应摈弃传统 的教法 ,
位同学 , 照这首诗写了一篇《 仿 天净沙 ・ 在语 文课堂上“ 以己之爱 , 动心灵 ” 启 ,
l9 o
F翻A ・UsUoG EG A NXEH ZNH N
学 术 纵 横
是老师的神圣职责 , 也就是我所论及的 与其 中, 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了 , 整个课 语文课堂诗意 的营造与把持。 当师生在 堂效果非常好 。
课堂上共 同寻找到了“ 诗意的栖居”‘ 师
在语文课堂上 , 我时常能够想起德
“ 诗意 生的心灵 自然会 沉浮于语文 的字 里行 国诗人荷尔德林的不朽诗句 :人 ,
论语文敦学的诗意表达
享 受 的场 所 。

间, 浸染着墨韵书香 扬起率真灵动的 地栖居在大地±。” 诗意地生存就是那
生命激情 , 语文课堂也就成 了在学 Nhomakorabea 中 种在生活里到处都 能感 觉到生命 和美
云流水般 的 自由去 张扬 语文教学 中的 师生共同呼唤的福音 。

二、 兴趣探寻 。 原来语文就在身边
吸引学生产生兴趣 的方法 多种 多 获 , 在实际操 作中提高 , 在思维碰撞 中
语 流利 的普通话等。 老师应尽可能发挥个 承认 的快 乐 。这 样 , 文 课 堂 也必 定 能
人文精神, 充满人文性的诗意课堂成为 样 , 堂有趣的引言课 , 一 甚至老 师一 口 进 发出无穷的智慧 ,享受到被尊重 、 被
魅 力 表 现 。 语 文 课 堂 变 成 享 人特长, 让 大胆创新 , 积极尝试 。例如 。 尝 成为师生课 堂生活的“ 诗意栖 居地 ”学 ,

浅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造诗意美的论文

浅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造诗意美的论文

浅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造诗意美的论文一、情趣突显:教学情境的诗意“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语文老师应当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制造教学情境,于活跃课堂气氛这一环节上下功夫。

“活跃”的表现形式最突出的特征即同学在老师指导启发下“思”和“言”的活跃,尤其是“言”的活跃。

为此,语文老师要依据同学实际水平的差异,预设一些难易程度不一、详略要求有别的问题,针对不同的同学分别要求;在课堂上,则依据同学的不同性格、语文力量,把握机会准时进行激发和启示,制造条件为同学的“思”和“言”供应机会,使他们产生“言”的欲望,从而到达激发学习爱好、活跃课堂气氛的教学效果。

要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学为途径,培育同学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创新人格;拨动同学“趣”的心弦、“美”的情感,使同学爱好盎然地投入语文学习,在“视”中感受形象美,在“听”中感受音韵美,在“想”中感受意境美。

二、心灵出现:课堂生成的诗意“一堂好的教学课不等于是老师事先设计好的方案,而是要看在这堂课里同学的才智、思维、情感等方面是否发生了有利于同学成长的改变。

”传统的语文教学课堂就是老师在四十五分钟内完成教案而已,很明显,这种课堂教学缺少生命活力,缺乏同学的独特自由。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学问更重要,由于学问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更有人将想象比作思维的翅膀,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没有制造。

因此,语文老师在预设时不仅要潜心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教学帮助资料,还要讨论学情,要有弹性,要留有肯定的空间便于同学发挥。

在教学中要把握重点,关注焦点,巧解疑点,促成闪光点,真正使课堂成为同学健康成长的温床,全神贯注地促进同学的“生成”。

例如,教学《孔雀东南飞》一文,按预设的路径让同学品尝“美与丑、真与善”时,突然有同学提出:“是谁造成了焦仲卿与刘兰芝的爱情悲剧?”于是老师不得不放弃原先的预设而让同学结合文本语言去想象,在同学与老师、同学与同学、同学与文本、老师与文本之间绽开了激烈的对话……一场对话交融的绽开,一次思想旅程的开头,其风景就是未曾见过的,精彩也是无法期盼和意料的。

打造诗意的语文课堂.docx

打造诗意的语文课堂.docx

打造诗意的语文课堂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论文摘要:诗意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极具形象性的课堂。

它留给学生的往往是一个场景,一种形象,而那种场景和形象,往往就把活的语言留给了学生。

诗意语文紧紧抓住了语文的灵魂一一即形象。

如果失去了形象,即使学生读得再多背得再多,也无法活学活用。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该是一篇充满诗意的散文。

每一堂课上,老师都应该用自己的诗化的语言、真挚的情感营造出充满诗意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诗意、语文课堂诗有灵魂,诗意充满情感,所以,诗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诗意让我们的心灵震颤。

曾经有人这样说:“语文犹如先秦繁星般炫目,语文犹如汉宫秋月般皎洁;语文是李白杯中的酒,是曹雪芹梦中的泪……”由此可见,没有诗意就没有语文。

语文新课标中也强调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感受,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让自己的语文教学变成一首诗,演绎一段情是一项很明智的做法。

一、给学牛一个“开放的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牛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 肖川先生在文章《以古典的心情对待学习》中有过这样一句话:“当我们能以古典的心情对待学习,春日的鲜花、夏日的小溪、秋天的明月、冬天的残阳,都将以更为美好的风姿走进我们的日臻完满的牛活。

”让牛活走进课堂。

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对课木所记录的牛活和自身的牛活经历进行阐释,学牛要在学习中体会牛活的苦与乐,感受生活的悲与喜,从中获得牛活的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

从一定意义上说,学生的生活休验越丰富,他能感悟到的语文内涵也就越丰富。

我们应当推开窗户,让语文课堂荡漾着牛活的气息。

让课堂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一直以来,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读好生活这本“大书”,让学生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

这样,学生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学习。

犬街上,电视上、车厢里、风景区……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我们的课堂,就无处不在。

当然,诗意语文的教学依然在探索之中,以上只是我的一些切身体会和感受,诗意语文的探索还需要千千万万的一线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去钻研、去体会、去完善。

论语文诗意课堂的建构

论语文诗意课堂的建构

论语文诗意课堂的建构
课堂是对知识进行传授和交流的场所,而语文课堂作为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环节,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诗意。

诗意是语文学习的核心和灵魂,能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审美的享受和思辨的乐趣。

在语文课堂中建构诗意是十分必要的。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突出诗意的培养。

诗意是一种特殊的感知和表达方式,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感性的体验去感受诗意。

可以通过朗读优秀诗歌、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观察自然景物等方式,让学生在情感的激发中培养诗意。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的语言更具有诗意。

可以通过课堂口语表达、写作等方式,让学生的表达更加精确、生动,让语文之美在课堂中得到展现。

诗意的建构需要注重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

诗意不仅仅是情感的传达,更是一种深入思考的过程。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解读,让学生通过思考和探究,发现其中的诗意。

可以通过对文本的分析、提出问题和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领悟诗意。

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发现和表达,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语文诗意课堂的建构还需要注重文化的传承。

语文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应该在课堂中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理解。

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朗读经典诗词、解读古代文学作品等方式,让学生体验中华文化的魅力和诗意。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于当代文化的关注和思考,让学生在传承中华文化的也能够关注当代社会的问题和价值观。

小学语文论文课堂上的诗意栖居

小学语文论文课堂上的诗意栖居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易经》青海师范大学(810000)俞晓云什么是诗意?诗意就是依靠情感和想象来营造一种情调、一种浪漫的氛围,是作为主体的人对美学的一种追求的状态。

我们所追求的课堂上的诗意是以生命活动为本质,以情感意志为动力,以情与景的交融互渗为表现,达到一种入境、妙悟、升华的主体情态。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古典诗词对滋润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可是,我们遗憾地发现,在教学的功利心越来越重的今天,我们的诗心渐渐地遗落了,诗词在师生眼里,只是考试时需要记住的答案而已。

怎样才能找回那份久违的诗意,实现课堂上的诗意栖居呢?一、努力还原诗词教学的诗意诗词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着不小的比重,但却是教师们最不会教的课型之一。

最常见的方法可以分成“两大流派”——“应试派”和“课改派”。

“应试派”的教学方法是读诗句,解诗意,说背景,背重点;“课改派”的教学则运用各种手段力求让学生入情入境,品味诗意,感悟诗情。

平时的家常课中,绝大多数教师采用的都是“应试”的教学方式,不顾学生的生活体验,忽视古诗词的审美意境,一味地追求应考的实用功利,缺乏学生的审美体验和生命体验。

这种古诗词教学“为考而教”,渐渐失去了诗的韵味与美感,学生也渐渐失去了读诗、诵诗的兴趣。

虽然省时、高效,可是那份宝贵的诗意却消失殆尽。

一首诗学完,留在学生脑海中的只是些单个字的解释、诗句翻译、写作特色,而最重要的诗句本身所描绘的意境却没有留下。

美丽的诗词成了应试教育的牺牲品。

各类教学观摩活动,是“课改派”一显身手的舞台。

为了体现课改理念,教师们会潜心研究诗句的意境,美术、音乐等辅助手段一起登场,设置情景,渲染氛围,“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于是,浓浓的诗意在课堂上流淌,让人真正感受到诗的力量。

可惜的是,这样的课少之又少。

其实,平时的诗词教学,也应该还原诗词本身的诗意,不一定要有复杂的辅助手段,关键是教师要有这样的意识。

论语文诗意课堂的建构

论语文诗意课堂的建构

论语文诗意课堂的建构一、引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诗意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精神,贯穿于各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中,成为构建中国文学精神世界的核心元素。

而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将诗意融入文言文教学,引导学生领悟文学之美、语言之美,已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本文将深入探讨如何在《论语》的文言文课堂中构建诗意教学,以期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文化修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论语》课堂教学现状分析当前,《论语》在中学语文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但《论语》的课堂教学大多注重教授其道理和思想,忽视了《论语》中蕴含的诗意。

教师往往会迅速解读《论语》文本的含义,强调学生对其思想的理解与掌握,却忽略了对《论语》语言之美的诠释和赏析。

学生对《论语》诗意的理解有限,很难深入领会其中蕴含的文学魅力,同时也很难将文言文的表达特色融入到自己的语言表达中去。

有必要在《论语》的课堂教学中构建诗意教学,提高学生对《论语》的文学欣赏能力和文化修养。

1. 教学目标的确定在构建《论语》文诗意课堂时,首先需要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既包括学生对《论语》思想的理解,更要注重学生对文言文的鉴赏和学习。

具体地讲,教学目标应包括:- 帮助学生理解《论语》中的思想与哲理- 培养学生对《论语》诗意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表达能力通过设立明确的教学目标,才能使得《论语》文诗意课堂教学更加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2. 教材的选取在构建《论语》文诗意课堂时,需要选取合适的教材。

不仅要注重选取具有思想深刻的语段,更要选取那些富有诗意的词句。

通过选取这些词句,有助于引导学生去领会《论语》的诗意之美。

选取《论语》中的“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词句,通过让学生深入品读、理解和感悟,引导学生去体味其中的诗意和意蕴。

3. 教学方法的选择在《论语》文诗意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除了课堂讲解和分析外,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诗意朗诵、写作和朗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意课堂论文
摘要: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提出“让诗教永驻语文的课堂。

”可见,诗意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让美在诗意的课堂中静静地流淌是每个教师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诗意美发现品味鉴赏创造
“语文教学,是一幅画,是一首诗,是一支歌,是一个世界。

品味它,它拥有大自然的清新和质朴。

体会它,它拥有人类的真诚与空灵。

”这正是语文教学的追寻。

学生真挚而又急切的探求,教师淡泊而又飘逸的风度,相互渗透和感染,不断产生和演绎着诗意课堂中的美。

要感知寓于语言文字之中的各种诗意美,唤起学生的审美欲望与情感体验,身肩导向作用的教师显得至关重要。

1 引导学生发现美
美源于自然,源于实践。

法国著名雕刻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语文课上,带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四季的变化,触摸大地的脉搏;引导学生走入艺术的殿堂;欣赏古今中外的艺术佳作,;让学生走向社会,去发现美的人,美的事,美的物……通过认真的观察,专注的倾听,深入的探究,仔细的体会,把学生引向美的王国。

一节作文课,题目是《美丽的校园》。

我带着学生到校园里观察。

其中一位学生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此时,芙蓉万花竞相开放,很多学生看不久就走开,唯独她还站在芙蓉花旁。

我便问她:“你为什么还不走?”她认真地说:“老师,您看那两只美丽的蝴蝶在花
中嬉戏,多好看!”而后,她写的作文便有了一段精彩的语句“那两只漂亮的蝴蝶在花中嬉戏,时而上下翻飞……我想,如果,我也是蝴蝶那该多好呀!”多好的发现,多美的语言。

2 引导学生品味美
语文是一门集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和人文性为一体的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

如何引导学生品味语文中的美呢?
2.1阅读文字品尝美
叶圣陶曾经说过“教学语文几个重要项目里头,有一个就是好好地读,读得好可以深刻地传出文章的思想感情,领会体味课文中的美”。

朗读课文是体验情感的有效方法之一。

怎样读课文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文中的情感美呢?一是范读,它能引发学生情感,使学生、老师、作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

二是自读,揣摩作者的情感,使他们进一步受到文中情感的熏陶。

三是引读,对一些特殊的、说明问题有承接性和层次性的句、段,通过引读,能直接抒发作者与读者的真实情感。

四是议读,让学生自己体会怎样朗读更能体验文章的情感。

《大江保卫战》这一课,我主要采用的就是议读。

首先出示分小组讨论的问题“课文中哪些自然环境或动作描写打动了你,为什么;你会怎样读好这些地方”,小组中的孩子们讨论的非常激烈。

邱晨曦说陈子含没读出狂怒的洪峰的气势,李正说韩文艺重点词“惊心动魄”没把握好……通过孩子们的议读,大堤抢险、铮铮铁汉等画面被孩子们体会的淋漓尽致……情感的交流,相互的感染,使学生的情感在抒发中推向高潮。

当然,我们不能局限于对语文课本的朗读,自编自选阅读教材,也为学展开了一个广阔的天地,通过教师的指导,使他们既能在阅读中培养语感、开发智能,又能品尝到祖国文字的韵味,岂不美哉!
2.2引导想象咀嚼美
把文中文字符号变为活生生事件场面,景物画面、人物事件、物品形态,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睹其物。

通过想象,进入角色,产生情感共鸣。

例如教学古诗《江雪》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那“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的画面,寂寥孤独之感油然而生……这样不仅激活了他们的学习情绪,渲染了气氛,更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2.3举一反三回味美
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举一反三,细细体会,用心揣摩、回味文字所传达的信息。

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课《数星星的孩子》,课文最后一段写张衡听了爷爷讲的有关星星的知识后,“一夜没睡好,几次起来看星星”,课文描写的情景多美啊,老师从感受课文语言的神韵中,引导学生体会张衡人睡在床上,心惦着爷爷的话,一次又一次起来,在静夜里细细观察星星的情境。

通过举一反三的回味,学生有了这种美的感受,便为张衡热爱天文刻苦钻研的精神所感动。

这样凭借教材,触类旁通。

3 引导学生鉴赏美
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接触最美的或比较美的事物,鉴赏
第一流的艺术作品,树立优秀的审美典型,并将它加以比较,使审美标准明确,美丑分明。

《三个儿子》一文中,老爷爷说:“我可只看见一个孩子。

”明明有三个孩子,他为什么要这样说呢?他为什么没看见爱唱歌的孩子、翻跟头就像车轮在转的孩子呢?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让他们明白了朴实的行动比任何华美的语言更有说服力,心灵美比外在美更重要的道理。

4 引导学生创造美
美是一种创造性活动。

何引导学生在诗意的课堂中创造美呢?
在想象中创造美。

少年儿童正处于富有想象力的年龄,我们就是要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无拘无束地展开神奇的想象,创造出自己喜爱的美好事物。

例如我在教学《春》时,我就组织学生春游,通过踏春赏春,让学生感受到了明媚的春光,引导学生感悟到了人生的春季,感到了时代的美好春天,祖国的繁荣富强。

在表演中创造美。

表演迎合了孩子好动、爱表现的特点。

无论是想象角色、还是扮演角色,都顺应了儿童的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的规律,让他们由学的被动角色跃为主动角色。

教学《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孩子们分别饰演了萨沙、托利亚、爸爸、妈妈以及森林中的花草树木等,他们通过自己创造的动作理解了“簇拥、随风舞动、无力地垂着头……”虽然没有演员的老练与得心应手,但却凭借自己稚嫩的动作理解了美,升华了美,创造了美。

可见,美,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正如著名特级教师窦
桂梅提出的“让诗教永驻语文的课堂。

”让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成为美的天地,让美在诗意的课堂中静静地流淌,如小溪,如清泉,川流不息,滋润着每一朵花,每一株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