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科学教案3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全册(教案)学年科学四年级上册教科版

小学科学全册(教案)学年科学四年级上册教科版

小学科学全册(教案)学年科学四年级上册教科版科学是一门让孩子们以探索自然为基础的学科,它培养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思维能力。

在《小学科学全册》这本教材中,四年级上册涵盖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和实践活动,以帮助学生们建立对科学的基本认知和实验技能。

本文将围绕着《小学科学全册(教案)学年科学四年级上册教科版》,介绍几个具体内容,并提供相关教案和教学活动。

第一课:生活中的力这一课程旨在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的力,并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了解力的作用。

教案如下:1. 导入:呈现一系列运动中的现象,如石头滚下山坡,水龙头喷水等。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有什么力量在起作用?2. 概念解释:通过图片和文字解释力的概念,并给出例子,如重力、推力和拉力。

3. 实验活动:设计一个实验,比较不同重物下落的速度,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

教师提供实验材料和步骤指导。

4. 总结: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力的特点和作用。

让学生自己找到身边生活中的力的例子,并进行归纳。

第二课:光线的传播这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光线的传播方式,并通过实践活动体验光的传播。

教案如下:1. 导入:播放一段关于光线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然后提问:你见过光吗?它是怎样传播的?2. 知识讲解:通过图片和文字解释光的传播方式,如直线传播、直线反射和折射。

3. 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行一次实践活动,使用镜子进行光线的反射实验。

学生观察光线的传播路径,并记录下实验结果。

4. 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一些问题,如为什么我们能看见自己的影子?为什么太阳光会被云层遮挡?第三课:植物的种子这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认识植物的种子,了解种子的结构和发芽过程。

教案如下:1. 导入:播放一段关于植物的种子的视频,让学生对种子有一个初步了解。

2. 知识讲解:通过图片和文字解释种子的结构和功能。

引导学生了解种子的外层、种子壳、种子芽等部分。

3. 观察实验:提供几种常见植物的种子,让学生观察种子的形状、大小和颜色。

四年级科学全册教案

四年级科学全册教案

四年级科学全册教案
第一课:植物的种植与养护
教学目标:
- 了解植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 研究如何种植和养护植物;
-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教学内容:
1. 植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 根、茎、叶的结构与功能
- 花的结构与功能
2. 植物种植和养护基本知识
- 种子发芽的条件与过程
- 成活率的影响因素
- 养护植物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步骤:
1. 导入(5分钟)
- 通过图片或实物引起学生对植物的兴趣
2. 概念讲解(10分钟)
- 分别介绍根、茎、叶的结构和功能
- 讲解花的结构和功能
3. 观察实验(15分钟)
- 带领学生观察不同种类植物的根茎叶花
- 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种子发芽的条件和过程4. 植物养护实践(20分钟)
- 分发小盆栽植物给每组学生
- 指导学生种植并养护植物,注意成活率影响因素5. 总结归纳(5分钟)
- 提问总结植物的结构和功能
- 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种植和养护的重要性
教学评价:
- 观察学生在实验和植物养护过程中的表现
- 记录学生的观察记录和实验结果
- 提问学生对植物结构、功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第二课:动物的分类与特征
(继续编写其他课程内容和教学步骤...)
注:此处仅为文档示例,并未填充完整内容。

文档应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步骤的实际需求进行编写。

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优秀6篇)

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优秀6篇)

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优秀6篇)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篇一温度的知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温度计、天气预报等等,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数学,既有趣味性又有挑战性,分享了小学四年级上册的科学教案模板给大家参考!科学概念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过程与方法: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保持对气温变化的研究兴趣,理解长期测量和记录数据的重要性。

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正确测量,能坚持记录。

课前布置分小组记录一天中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和傍晚的气温。

每组一张温度填充图。

每个小组或每人一支温度计。

一、教师导语,引入研究课题1、温度对天气的影响很大,气温是天气现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

2、揭示学习课题。

二、室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1、教师提示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要注意的安全问题。

2、学生说说怎样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怎样读数;复习温度计的刻度;让学生找出沸点、冰点、人体正常体温等温度。

3、讨论教室内和教室外的温度一样吗?怎样确定室外的温度比室内高?测量室内外的温度要做哪些准备,注意什么?4、测量室内温度,记录、交流。

5、分组到室外不同地方测量温度,走廊上、阳光下、树底下、阴凉处,把测量的温度及时记录。

6汇报交流,室内外温度有什么不同吗?哪个温度可以反映今天我们这个地方的气温?每个小组测得的温度一样吗?为什么不同?三、气温的测量1、讨论,刚才我们测量到的阳光下、阴凉处两个不同地点的温度有什么不同?想一下,我们应该选择什么地点来测量气温?2、教师小结,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最能反映当地的气温,所以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地方来测量气温。

3、测量不同时间的气温,汇报不同时间所测到的气温。

4、出示气温图表,讨论,从这张图表中,我们可以获得有关气温的哪些信息?为了准确的填写我们的天气日历,每天测量的时间该怎么确定?5、教师小结。

苏教版四上科学第3课《鸟类》教案+习题

苏教版四上科学第3课《鸟类》教案+习题

3.鸟类教学目标:1、认识一些常见的鸟类,了解鸟类的共同特点,知道鸟类也属于脊椎动。

2、通过实验探究鸽子羽毛的特点,懂得羽毛的这些特点对鸽子所起的作用。

3、观察各种鸟的鸟喙,看一看各种鸟的喙有什么不同,他们各自适合吃什么样的食物。

4、观察各种鸟的足,了解这些鸟足的特点,并想一想这些不同的足适合在什么环境下生存。

5、通过探究,懂得鸟儿各部位的特点,与他生存的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是应环境生存的需要。

教学重点:分别探究鸽子的羽毛、各种鸟的喙和足,看看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教学难点:探究鸽子羽毛的特点及作用。

探究各种鸟的嚎和足各有什么特点,分别适合在什么环境下生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各种鸟的图片、鸽子的羽毛、剪刀、滴管、水、放大镜、学生活动手册等等。

教学过程:活动一:认识各种各样的鸟1、教师引导:同学们,在自然界有各种各样的鸟,他们有的大,有的小,有的会飞,有的不会飞。

大家知道哪些鸟类呢?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鸟的名称,并说一说这些鸟的特点。

2、出示课本第8页上面7种鸟类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说一说这些鸟的名称。

3、刚刚我们认识了各种各样的鸟,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鸟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预设:鸟身上长着羽毛,有翅膀,大多数鸟都会飞。

鸟都是卵生的。

鸟有鸟喙,但是没有牙齿。

4、出示课本第8页下面的三幅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说一说这三幅插图中分别是什么动物?预设:这三幅插图中的分别是企鹅、鸭子、母鸡。

5、教师引导:企鹅生活在南极,鸭子和母鸡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两种动物。

其实,企鹅也好,鸭子和母鸡也好,它们都属于鸟类,并且都是脊椎动物。

活动二:观察、探究鸽子的羽毛1、出示鸽子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

教师引导:在鸟类中,鸽子是一种特殊的存在,常常被人们看作是和平的象征,又是蓝天信使,能够为人们送信。

今天我们要来探究的是鸽子羽毛的特点。

2、出示课本第9页上面鸽子的羽毛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鸽子的羽毛,并读一读有关鸽子的羽毛资料介绍。

2021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3水受热以后 教案

2021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3水受热以后  教案

第一单元冷和热3水受热以后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与描述,知道水受热以后形态会发生变化。

2.通过测量与分析,知道在一般情况下,当温度升高到100°C时,水会沸腾。

3.通过比较冰、水、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知道冰、水、水蒸气是同一种物质的不同状态。

教学重点了解融化和沸腾的条件。

教学难点利用曲线图,分析冰融化和水沸腾过程中温度变化的规律。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铁架台、三脚架、酒精灯、石棉网、温度计、烧杯、冰块、秒表。

学生分组材料: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地球上江河湖海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知道我们的地球上绝大多数是江河湖海,江河湖海中蕴藏着大量的各种形态的水。

2.今天这一课,我们来探讨水受热以后会有怎样的变化。

板书课题:3水受热以后二、探究活动一:交流冰、水和水蒸气之间的相同与不同之处1.出示课本第7页上面两幅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教师提问:同学们,在这两幅插图中,你能看到水了吗?预设:冰、水和水蒸气都是水。

2.那么冰、水和水蒸气是同一种物质吗?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3.出示冰块、一杯常温水、一杯热水,引导学生看一看,仔细观察,体会冰、水和水蒸气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4.教师提醒:再找冰、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时,我们可以运用多种感官,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舌头尝,用手摸等等各种方法。

预设:冰、水、水蒸气的相同之处:无色、无味、透明……冰、水、水蒸气的不同之处:冰有固定形状,不会流动,是固体;水没有固定形状,会流动,是液体;水蒸气没有固定形状,会流动,是气体。

5.出示课本第7页的一句话冰受热后从固态变成液态,这种现象叫作融化。

6.学生齐读这句话,理解什么是融化。

7.教师讲解,冰是水的固体形态,我们称之为固态,水是液体形态,我们称之为液态。

从固态冰变成液态水,需要的条件就是加热。

活动二:研究冰融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1.教师引导: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温度会有变化吗?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

冀人版四年级科学下册 3:《保护土壤资源》(教案)

冀人版四年级科学下册 3:《保护土壤资源》(教案)

3保护土壤资源教学目标1.能够列举土壤对动植物和人类作出了哪些贡献。

2.通过做水土流失的模拟实验,体会植物对土壤起到的保护作用。

3.能列举并说出人类的哪些行为在破坏土壤,哪些行为在保护土壤。

4.知道自己能够为保护家乡的土壤做些什么和怎么做。

教学重点通过做水土模拟实验,体会植物对土壤起到的保护作用。

教学难度知道自己能够为保护家乡的土壤做些什么和怎么做。

教学准备课件、土壤、小铲子、塑料水槽、洒水壶、秒表等。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了解土壤的贡献1.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与土壤相关的知识,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土壤。

学生当模拟讲解员,向大家介绍土壤。

要求:先说自己介绍的是土壤哪一方面的知识,然后再具体介绍。

2.师:有人说过“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你觉得这句话有道理吗?(1)小组讨论,举例说一说土壤对动植物及人类做出了那些贡献?全班交流,并阐述自己的观点。

(板书:土壤的贡献:1.植物:提高营养和水份。

2.动物:提供栖息地,间接提供食物。

3.人类:生产粮食及各种农作物。

4.材料:制作陶器,砖瓦等) 小结:正因为土壤对于人类及动植物的生存有着如此重大的作用,所有我们要保护好土壤。

(板书课题:保护土壤资源)二、对比实验,研究土壤流失与植被的关系活动一:研究植被与土壤流失的关系1.播放黄河视频。

师:你看到了什么?黄河水是什么颜色的呢?2.师:你知道黄河水为什么是黄色的吗?这些泥沙是从哪里来的?2.阅读资料:了解黄河相关知识。

3.师: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降低黄河水中的泥沙含量呢?(引导学生回答:植树造林)过渡:植被能否降低水中的泥沙含量,防止土壤流失呢?下面我们一起进入活动一,来研究植被与土壤流失的关系。

4.出示活动一,师:谁来读一下活动一的要求?(学生读活动要求。

)a实验材料:塑料盒(两个)、土壤、小铲子、草皮、洒水盛、秒表。

b实验步骤:(1)在两个塑料盘的一侧,分别铺上土壤(注意:土壤的长度和厚度相同),然后一个盒子里的土壤上放上草皮,另-一个盒子里的土壤上不放草皮。

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精选14篇)

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精选14篇)

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精选14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主题班会、教案大全、教学反思、教学设计、工作计划、文案策划、文秘资料、活动方案、演讲稿、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theme class meetings, lesson plans, teaching reflections, teaching designs, work plans, copywriting planning, secretarial materials, activity plans, speeche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精选14篇)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精选14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3.保护土壤资源 冀人版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3.保护土壤资源  冀人版
B.分别在两个木盒一端的下面放一块砖,使其倾斜,在另一端的下面各放一个托盘或盆。(参考教材第7页的实验图片)
C.在木盒上方同样的高度,同时用喷壶往两个木盒上分别浇同样多的水。(应使喷壶所处的高度、倾斜的角度、壶嘴孔直径、浇水时间保持一致,以保证实验的科学性。)
D.仔细观察并记录两个木盒中流出的水量和水质是怎样的。
5.能利用分析、比较、推理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重点难点
1.能说出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
2.能说出人类保护土壤资源的措施。
教学准备
壤土、木盒子、草皮、水、喷壶、砖、大托盘、有关黄河的图片或影像资
料等。
教学过程
个性化设计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导:土壤是地球上重要的资源之一,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养分和场所,为动物的生活提供了栖息地,为人类的生活提供了很多原料。由于人类不合理利用、气候变化等原因,我国黄土高原等地的土壤资源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实验二:
A.在两个木盒中加入同样多的土,压实,其中一个木盒的倾斜角度小于另一个木盒的倾斜角度。
B.在木盒上方同样的高度,同时用喷壶往两个木盒上分别浇同样多的水。(应使喷壶所处的高
度、倾斜的角度、壶嘴孔直径、浇水时间保持一致,以保证实验的科学性)
C.仔细观察并记录两个木盒中流出的水量和水质是怎样的。
(4)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将实验现象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3页中。
(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1.引导: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由于气候、地形等自然因素的差异,分布着不同类型的土壤资源。
2.阅读:阅读教材中的相应内容,如果学生课前搜集了有关资料也可进行阅读。
3.交流:与小组同学说说我国的土壤类型有几种,分布在哪里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5篇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5篇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5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教学准备:放大镜(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平面镜片。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一、问题与猜想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

放大镜大家很熟悉,我来介绍一下放大镜。

(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介绍)。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1)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2)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

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二、探究与实践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拓展与创新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说说它在生活中的应用。

2、学生尝试利用放大镜来放大物体。

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范文(精选5篇)

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范文(精选5篇)

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范文(精选5篇)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1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以个人参与或小组参与为形式,获得在野外寻找岩石的亲身经历。

2、在课堂中能够,让孩子经历观察岩石特点的活动过程,获得观察岩石的基本方法及技能。

3、通过给岩石分类,让孩子经历一个简单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孩子运用语言解释问题的能力。

4、让孩子获得丰富的研究岩石的愉悦情感。

教学重点:用一些标准给岩石分类。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岩石,能想出不同的分类方法。

教学准备: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形式,收集各种各样的岩石。

教师也应该准备大量的常见的一些岩石,同时还可以准备一些本地区常见的岩石。

还应给孩子们准备一些观察工具:放大镜、盛水的烧杯、记录纸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教师可以先播放一段关于地表岩石风貌的录像片,或提供一些典型的图片。

1、岩石是地球的主要组成部分,到处可见。

你平时在哪些地方看到过岩石?2、你玩过岩石吗?你是怎么玩的?3、从今天开始,我们要研究岩石。

出示课题:各种各样的岩石二、探究过程1、开个石头展览会(1)岩石来自哪里?你的岩石是从哪里找到的?请简单介绍你的寻找经历。

可以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再到全班进行汇报交流。

(2)我的岩石观察请你选择一块感兴趣的岩石进行观察。

你准备怎样去观察它呢?请你大概估计一下,你会观察到岩石的几个特征?学生自主观察探究,教师巡回指导。

(3)我的岩石观察记录交流你用了哪些方法对岩石进行观察?你观察到了岩石的哪些特征?有没有超过自己的估计?你对同学的观察描述有没有补充或意见?注意,在学生交流观察到的岩石特征时,要强调观察方法与观察描述之间的对应关系,对学生的非观察性描述尤其要加以引导。

2、给岩石分类(1)这些岩石可以分类吗?这些岩石可以分类吗?如果让你给这些岩石分类,你会怎么分呢?这里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汇报。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分类标准不要轻易否定。

(2)给岩石分类请你选择任何一种标准,给这些岩石分类。

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必备8篇)

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必备8篇)

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必备8篇)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实验知道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并能结合实际辨认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用简单电路检验某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和归纳概括能力(归纳概括出导体和绝缘体的性质)。

3、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安全用电教育。

教学准备1、电池、小电珠、导线及各种可以用来检验是导体还是绝缘体的材料。

(既有导体,又有绝缘体)2、钳子、螺丝刀、灯头、插头、插座等实物。

3、钥匙、橡皮、塑料尺、铅笔、纸等。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师生活动备注一、导入新课二、学习新课1、指导学生建立导体、绝缘体概念。

2、认识导体和绝缘体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向学生进行安全用电教育。

1、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连接简单电路的方法,在连接电路时,为什么总要先把导线两端的橡胶皮或塑料皮剥掉或把油漆刮掉后才连接呢?2、学生回答3、学生观察:看课本第22页上图,提问:(1)这些导线是用哪些材料制成的?(铜、铝等)(2))这些导线中的表层和内芯在电路中分别起什么作用?(1)讲解: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电流容易从铜、铝等金属物体中通过,这种现象叫导电,这些物体叫导体。

电流不容易通过的物体,叫绝缘体。

(板书课题)(2)判断下列物体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

(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3)学生将实验结果分别填写在第23页的表格中。

(4)讲述:绝缘体是指不容易导电的物体,而不是“不能导电”的物体。

因为有些绝缘体在特殊情况下也会导电,如干木材是绝缘体,而湿木头就是导体;空气在通常情况下是绝缘体,而在高压下则可以导电,变成导体了。

(1)(出示实物或图)提问:你们认识这些物体吗?(2)讨论:这些电器的各部分哪些是用导体材料做成的?哪些是用绝缘材料做成的?为什么要这样设计?(3)学生讨论后回答。

①插座中的铜片是导体,胶木外壳是绝缘体。

胶木外壳是为了防止其他物体与插座中铜片接触而发生漏电事故。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植物的生长与变化》:探索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种子发芽、植物光合作用、开花结果等基本知识。

2. 第二章《动物的行为与适应》:研究动物的行为特点及其适应环境的能力,包括觅食、防御、繁殖等方面。

3. 第三章《岩石与矿物》:学习岩石的分类、特点及矿物的形成过程,培养对自然资源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4. 第四章《电的奥秘》:初步了解电路的组成、电流现象以及安全用电的常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册学习,使学生掌握植物生长、动物行为、岩石矿物和电的基础知识,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获取信息,运用科学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关爱生命、保护环境、安全用电的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植物光合作用的理解、动物行为与适应的关系、岩石矿物的辨别、电路的组成与应用。

2. 教学重点: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动物行为的观察与分析、岩石矿物的特点与分类、安全用电的原则。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生长过程的图片、动物行为视频、岩石矿物标本、电路实验箱等。

2. 学具:放大镜、显微镜、实验记录本、画图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植物生长的图片、播放动物行为视频,引发学生对本册内容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植物生长过程、动物行为特点、岩石矿物分类及电路原理。

3. 实践:分组进行观察、实验,如观察种子发芽、制作简单的电路等。

4. 课堂讲解:针对教学难点和重点进行讲解,结合实践情景进行分析。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植物生长过程图解2. 动物行为特点表格3. 岩石矿物分类图4. 电路原理示意图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种子发芽的过程。

(2)举例说明动物如何适应环境。

2024年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

2024年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

2024年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材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中的第2课《力的作用》。

具体内容包括: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测量、力的方向和大小、以及力的作用点。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作用效果,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了解力的方向、大小和作用点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究力的作用及影响,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测量。

难点:力的方向、大小和作用点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弹簧测力计、演示用小车、滑轮组、绳子、粉笔等。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小车、滑轮组、绳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实践情景引入:教师演示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力”字,让学生观察粉笔与黑板之间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

2. 教学新课(1)力的概念: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了解力的概念。

(2)力的作用效果:教师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效果。

(3)力的测量:教师演示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并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3. 例题讲解教师出示例题,讲解力的方向、大小和作用点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4.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力的方向、大小和作用点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力的作用2. 内容:(1)力的概念(2)力的作用效果(3)力的测量(4)力的方向、大小和作用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什么是力?请举例说明。

(2)力的方向、大小和作用点对力的作用效果有什么影响?(3)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2. 答案:(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例如:拉力、推力、摩擦力等。

(2)力的方向、大小和作用点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第3课:《测量肺活量》教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科版

第3课:《测量肺活量》教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科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肺活量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如“肺活量与运动能力的关系如何?”
其次,在数据分析环节,部分学生对于如何整理和解读数据感到困惑。针对这个问题,我计划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引导他们运用数学方法来分析实验结果,从而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此外,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表现得积极主动,提出了很多有创意的想法。但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在讨论中过于依赖他人,缺乏独立思考。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测量肺活量》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呼吸困难或体力不支的情况?”(如运动后的喘息)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肺活量的奥秘。
2.数据分析:学会收集、整理、分析数据,运用数学思维解释实验结果,提升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交流: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共同完成实验任务。
4.生命观念:认识肺活量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树立关注自身健康、积极锻炼的生活观念。
5.科学态度:培养学生严谨、客观、实事求是的态度,敢于质疑、勇于探究,增强对科学知识的求知欲。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3篇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3篇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精选3篇(一)教学目的:1. 知识与技能:掌握四个单元的知识内容,包括物质的变化、水的变化、空气和光的利用。

掌握科学实验的根本方法和过程。

2.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科学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才能。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学习策略与方法:培养学生学会使用各种资,如实验室、图书等,积极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物质的变化过程和规律,掌握水的变化过程和规律,掌握空气的利用和光的利用。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才能,理解和掌握物质的变化过程和规律。

教学准备:老师准备教材、实验器材、实验模型等。

学生准备教材、作业本等。

教学过程:Unit 1 物质的变化第一课:水的物态变化教学内容:1. 通过观察实验,理解水的三种物态变化,即液态、固态和气态。

2. 理解水在不同物态下有不同的性质和用处。

学习活动:1. 向学生展示水在不同物态下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水的不同形态。

2. 组织学生观察实验,观察水的蒸发和冰的熔化过程。

3. 引导学生讨论水的不同物态下的性质和用处。

第二课:固态物质的变化教学内容:1. 通过实验,观察不同固态物质的变化过程,如燃烧、溶解等。

2. 理解固态物质的变化过程和规律。

学习活动:1. 向学生展示一些固态物质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固态物质的特点。

2. 组织学生进展实验,观察不同固态物质的变化过程。

3. 引导学生总结固态物质的变化规律。

Unit 2 水的变化第一课:水的蒸发和沸腾教学内容:1. 通过实验,观察水的蒸发和沸腾过程,理解水的变化规律。

2. 理解水蒸气的性质和用处。

学习活动:1. 向学生展示实验器材和实验模型,引导学生猜想水蒸发和沸腾的过程。

2. 组织学生进展实验,观察水的蒸发和沸腾过程。

3. 引导学生总结水的蒸发和沸腾的规律。

第二课:水的结冰和融化教学内容:1. 通过实验,观察水的结冰和融化过程,理解水的变化规律。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3.3运动的方式 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3.3运动的方式 苏教版

《运动的方式》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能用画图的方法表示物体的运动方式。

会分析描述物体运动时同时具备的几种运动方式。

能够知道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认识各种运动方式的特点。

能够根据物体运动时不同的运动方式将物体进行分类。

2.科学知识:知道物体的运动方式主要有四种类型:直线运动、往复运动、旋转运动、摆动。

知道同一个物体在运动时可能具备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运动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验中观察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从中感受分析问题的乐趣。

运用所学的知识编舞、跳舞,感受运动带来的乐趣、健康。

二、教学重点:认识物体运动的四种类型:直线运动、往复运动、旋转运动、摆动并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出它们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认识同一个物体在运动时可能具备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运动方式。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课件2.学生操作材料:分组——秋千、乒乓球、弓箭,每组三种玩具,彩色卡纸3张、笔3支。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学生通过玩风车观察风车的运动,讨论:风车是怎样运动的。

2.学生交流、汇报3.师提问:谁来说一说风车是怎样运动的?(学生可能答:风车的叶片是围绕一个中心点在做旋转运动)谁能用线画出它的运动方式?(生上台,划一个圆,加一个箭头)及时评价肯定学生,并告诉学生用线表示运动的方法叫做运动的图示。

你能给象风车这种运动起个名字吗?你认为叫什么运动?(生说:旋转运动)4.师小结:真聪明,象风车叶片这样物体围绕一个中心点在顺时针或逆时针做圆周运动的这种运动方式,我们称之为旋转运动(板书:旋转运动),旋转运动就是风车的运动方式。

5.揭示课题:运动的方式(板书)【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风车”入手引导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运动的现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实验研究物体的运动方式,探究两种运动方式的特点。

1.师谈话:其实生活中有很多运动的物体,他们又存在那些运动方式,同学们想不想去研究一下,(生答:想),好的,那我们现让风车休息一下,请组长把风车轻轻地放进抽屉里。

2024精选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优质教案

2024精选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优质教案

2024精选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精选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材,具体内容包括第三章《力的世界》的第13节。

详细内容主要围绕力的概念、力的作用和力的分类进行讲解。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掌握力的作用,能举例说明力的作用效果。

3. 能够区分不同类型的力,并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不同类型力的区分。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及分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挂图、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小车等)。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挂图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力的现象,如拉车、推门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共同特点。

2. 教学内容讲解(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作用: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物体的形状。

(3)力的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浮力等。

3.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中的例题,讲解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分类。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验演示与分组实验(1)教师演示: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2)学生分组实验:测量不同物体受到的力,并记录实验结果。

六、板书设计1. 力的概念2. 力的作用3. 力的分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力的概念及作用。

(2)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力。

(3)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并计算其大小。

2. 答案:(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形状。

(2)例如:重力(如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弹力(如弹簧的弹力)、摩擦力(如走路时鞋底与地面的摩擦力)、浮力(如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的受力)。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力的概念和作用的理解程度,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的力的现象,尝试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小学科学教案:《制作我的小乐器》教案 (3)

小学科学教案:《制作我的小乐器》教案 (3)
本课主要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设计自己的小乐器;与学生商议的任务目标,怎样让我们的小乐器发出有规律、高低不同的声音。第二部分是制作并改进自己的小乐器。学生一边制作一边设计,制作后试一试是否成功。第三部分是展示自己制作的小乐器,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发现优点并提出改进建议。
整个过程尝试运用STEM的理念与工程设计的思想,让学生经历设计、制作、调整、展示这样一个项目过程,丰富学生对声音的理解,建构改变物体的属性可以使它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这一概念,同时激发学生的创造才能,培养学生科学学习的兴趣。
科学思维:根据要求设计小乐器,提出一些合理的、有创意的观点。
探究实践:设计、制作、调整、展示自制小乐器;其中使用口述、图示、实物展示等方法表达自己的想法。
态度责任:在制作、评价小乐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交流质疑的科学精神。
重点
在乐器制作过程中及完成后需进行相应的测试和调整。
难点
经历设计、制作、调整、展示小乐器的制作过程,并将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起来。
设计→制作→调整→演示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课内完成“制作我的小乐器”的任务,时间是足够的。因此安排学生在课内充分思考、充分讨论,拟定一个具体可实施的计划,鼓励他们及时完成简易的“设计图纸”,进而完成制作和调试,最终将小乐器改进,使它能演奏出动听的乐曲。这样既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物体的发声原理和规律,丰富对声音的理解,又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才能,体会科学与技术的密切联系。
回忆上节课中弦乐器是怎样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的,根据你理解的乐器的发声原理,自己设计、制作小乐器。
出示课题:制作我的小乐器。(板书课题)(刘老师工作室制作)
观看视频
通过观看视频,知道乐器的种类有很多种。

【新课标】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3课《测量肺活量》教案

【新课标】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3课《测量肺活量》教案

3.测量肺活量【教材简析】《测量肺活量》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的第三课。

本单元分成三部分内容,分别是关注呼吸与健康的关系、研究食物对生命健康的重要性、探索食物消化的过程和变化,本课是第一部分的最后一课。

学生在测量肺活量的活动中,收集、处理科学合理的数据,分析、反思自己的健康指数,树立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健康的意识。

聚焦板块通过比较吹哨子时间的长短,引出什么是肺活量,从而聚焦本课的主题:测量自己的肺活量。

探索板块通过测量自己的肺活量,明确肺活量如何取值,分析自己的健康指数。

研讨板块通过对两个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能增强体质,提升肺活量。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感受我们的呼吸》和《呼吸与健康生活》,已经了解了人体基本的呼吸系统的结构与作用,运动可以使呼吸加快,知道肺在呼吸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在前面两课的基础上再学习《测量肺活量》,在认知上是比较合理的。

当然学生在体育课上也会对肺活量进行测量,这是教学可以利用的点,但是对于“肺活量是指什么”“如何选择肺活量值”“对人体的健康有什么意义”这些问题还需在课堂上加以引导。

尤其是肺活量与健康生活之间的关系认识,还需建立在体育锻炼,加强肺部功能的基础之上。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学生通过教师引导,认识到肺活量是人体吸入最多的空气后,呼出去空气的量,是人体发育是否健康的一个指标。

2.学生通过对测得的肺活量值进行分析和反思,体会到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加大肺活量,有利于身体健康。

科学探究目标1.学生通过利用简易的材料测量肺活量,掌握如何获取合理的数据,并初步学会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学生通过与国家标准肺活量数值的比较和分析,初步学会对自己测量的结果进行反思、评价。

科学态度目标1.学生通过探究活动,逐步学会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乐于与人合作交流。

2.学生通过探究活动,逐步学会耐心、细致地完成测量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天气1-1 我们关心天气【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

2.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过程与方法:1.能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2.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学会用简单的词句把它记录下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该关心天气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教学准备】1.用天气符号标注城市天气情况的中国地图一张;2.每组一套天气符号卡片;3.天气现象归类表格和关于天气网状图各一份;4.每个学生科学记录本各一本。

【教学过程】一、认识天气现象1.出示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这是一幅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图,图中显示了哪些天气现象?2.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相应的天气符号并写上名称。

3.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符号)4.发给每一组一套天气符号:请大家对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5.汇报交流。

二、描述今天的天气怎样?1.今天的天气怎样呢?我们一起到外面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出示观察要求:请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提问: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如不知如何回答可提问: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3.认识“网状图”的使用:刚才同学们在汇报的时候想到一点说一点,有没有办法把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更直观地表示出来的方法呢?打开书本第3页,看看书本上向我们介绍了怎样的一个好方法?三、总结刚才我们观察的是今天的天气,那么明天又会天气怎样呢?后天呢?一个月内我们杭州的天气又在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请大家每天都能把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就能了解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这里的天气变化是这样的。

四、课后作业新课标第一网1、写出你知道的天气现象?2、一般天气预报包括哪些内容?1-2 天气日历【教学目标】科学知识:通过亲自观察认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变化。

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使用温度计来测量气温。

2.能运用多种感官和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和数据,逼供内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日期—温度”表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能帮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

【教学重点】能运用多种感官和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和数据,逼供内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日期—温度”表中。

【教学难点】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能帮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

【教学准备】1.画有天气符号的图片一张2.学生画天气符号的小卡片若干3.大的天气日历一张4.气温柱形图表一张5.温度计每组一支6.科学记录本和笔【教学过程】一、认识一些天气符号1.分类介绍每一种天气符号的含义。

2.使用天气符号记录云量、云的种类(次项可以选学)、降水量、风速和风向、温度等天气现象。

3.每个学生在小纸卡上画几个天气符号,制成天气记录卡。

并提示学生在今后一个月的时间里,要用自己制作的天气记录卡在“天气日记”上记录每天观察到的天气现象。

4.可以小组分工,每人画一类天气符号的小纸卡,小组内不画重复的。

注意提示学生在卡片的上方写上今天的日期。

5.天气日历可以每个小组完成一个天气日历,但全班共同完成一个天气日历的记录可能会比较现实。

二、课后作业1. 我会填。

我们使用天气符号来记录:气温、云量、降水量、风速、风向。

2.动手做。

以小组为单位做一份天气日历,比一比哪个小组完成得最好。

三、总结四、课后作业我会填。

1、我们使用天气符号来记录:气温、云量、降水量、风速、风向。

2、动手做。

以小组为单位做一份天气日历,比一比哪个小组完成得最好。

1-3 温度和气温【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过程与方法: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保持对气温变化的研究兴趣,理解长期测量和记录数据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教学难点】正确测量,能坚持记录。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分小组记录一天中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和傍晚的气温。

每组一张温度填充图。

每个小组或每人一支温度计。

【教学过程】一、教师导语,引入研究课题1、温度对天气的影响很大,气温是天气现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

2、揭示学习课题。

二、室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1、教师提示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要注意的安全问题。

2、学生说说怎样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怎样读数;复习温度计的刻度;让学生找出沸点、冰点、人体正常体温等温度。

3、讨论教室内和教室外的温度一样吗?怎样确定室外的温度比室内高?测量室内外的温度要做哪些准备,注意什么?4、测量室内温度,记录、交流。

5、分组到室外不同地方测量温度,走廊上、阳光下、树底下、阴凉处,把测量的温度及时记录。

6汇报交流,室内外温度有什么不同吗?哪个温度可以反映今天我们这个地方的气温?每个小组测得的温度一样吗?为什么不同?三、气温的测量1、讨论,刚才我们测量到的阳光下、阴凉处两个不同地点的温度有什么不同?想一下,我们应该选择什么地点来测量气温?2、教师小结,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最能反映当地的气温,所以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地方来测量气温。

3、测量不同时间的气温,汇报不同时间所测到的气温。

4、出示气温图表,讨论,从这张图表中,我们可以获得有关气温的哪些信息?为了准确的填写我们的天气日历,每天测量的时间该怎么确定?5、教师小结。

四、课后总结五、课后作业1-4 风向和风速【教学目标】科学概念: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过程与方法:自制建议风向标和小风旗。

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纪录观察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到使用简单工具能对天气观察活动提供很大的帮助。

进一步提高观察天气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能描述风向和风速【教学难点】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纪录观察结果。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制作风向标的材料;制作小风旗的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你们觉得风是什么?能听到,看到风吗?能用能想到的描述风的词语来描述风吗?二、探究内容:(一)风向和风向标1、出示风向图,简单介绍简单介绍,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2、你能通过风、水、动的旗面的情况来辨别风向吗?简单练习。

小结: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的箭头指向的是风吹来的方向。

3、制作风向标,并测量风向(1)出示自制风向标。

介绍制作方法(2)小组讨论:风向标的使用方法(3)问:我们如何将风向结果添加到当天的天气日历上呢?(4)我们还可以用哪些方法确定方位和测量风向?(二)风速和风速等级1、问:风向可以用风向标进行测量,那么风速也可以测量吗?2、介绍科学家利用风速仪测量风速,熟悉“蒲福风力等级”表。

我们制作小风旗来测量。

3、分组制作小风旗,研究使用方法(三)实地观察1、测量风向和风速2、记录到天气日历中三、课后作业。

1、风向标是测量(风向)的仪器,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

2、红旗招展的时候,你估计可能刮的是(3)级风。

四、课后总结。

1-5 降水量的测量【教学目标】科学概念: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过程与方法: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并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的纪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保持对天气现象观测的浓厚兴趣,培养认真仔细的观察习惯,能在课后持续地进行降水量的观测。

【教学重点】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教学难点】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的纪录【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制作雨量器的材料:制作说明书一份,直筒玻璃杯或塑料杯,刻度尺,剪刀,纸带,胶带纸;喷壶【教学过程】一、导入1、降水也是天气的一个重要特征,那么,我们怎么判断雨下得多大呢?生自由说:通过观察雨滴的大小,雨下的时间长短介绍气象学家是用雨量器来测量降水量和根据降水量的多少来区分雨的等级的。

二、探究内容:(一)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1、出示自制简易雨量器生根据制作说明书,尝试制作雨量器2、展示自制简易雨量器,讨论:雨量器的口径大小是否对测量有影响?用大小不同的雨量器测量降水也可以吗?3、小结4、模拟降雨,初步感知怎样收集和测量降水量。

(二)降水量的观察和测量1、讨论:雨量器使用的注意事项。

如:收集完“降水”,注意不要让雨量器内的“降水”溢出;读数时,要把雨量器平放在桌面上,视线与雨量器内的水面保持平行。

2、指导记录“降水量填充图”3、指导学生课后开展降水量测量和记录活动。

三、课后作业。

1.降雨的多少要用(雨量器)测量,衡量降雨的多少要收集(24)小时的雨水。

2、模拟降雨,说说你是怎样收集和测量降水量的?四、课后总结。

1-6 云的观测【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天气的来临。

过程与方法: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对云的研究中能保持浓厚的兴趣,在课外认真完成“天气日历”中关于云的观察。

【教学重点】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教学难点】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并能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不同形状的云的图片,直径约30cm的圆片,白纸【教学过程】一、描述云1、出示“云”字。

问:关于云,你能想到什么?用网状图记录学生想法。

二、探究内容:(一)观察云1、问: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已经使用了晴天、多云、阴天等来描述和记录对云量的观察。

那么,这些不同的天气状况是怎样来划分的呢?2、师介绍方法:出示圆片,把天空当成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里,按照云在天空中所占的多少进行区分。

3、室外观察,明确任务:(1)观察天空中的云量(2)云的高度和云的形状(3)在观察云的过程中,会产生哪些联想4、反馈(二)对云进行分类1、分组活动:根据不同形状的云的照片,尝试给云进行分类2、生汇报3、阅读资料,了解科学家对云进行分类的方法。

4、再次观测,今天看到的云是哪种类型的云,并记录在天气日历中。

三、课后总结四、课后作业1.根据(云)的多少,可以区分晴天、多云、阴天。

2.气象学家通常把云分成(积云)、(层云)、(卷云)三类。

1-7 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天气是不断变化的,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