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2.2《海陆的变迁》精品学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2《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2《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2《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海陆的变迁》的内容。

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动和海陆变迁的现象,以及这些变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本节课是该单元的第二节,内容主要包括地壳的变动、海平面升降、气候变迁等导致海陆变迁的原因,以及海陆变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六年级已经学习了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和地图有一定的认识。

但七年级的学生刚接触地理学科,对于海陆变迁的概念和原因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例子出发,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和原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掌握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能够分析实际例子中的海陆变迁现象。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从实际例子出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提高学生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海陆变迁的概念和原因。

2.难点:分析实际例子中的海陆变迁现象,理解海陆变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例子,使学生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和原因。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图片展示法:利用图片和地图,直观地展示海陆变迁的现象,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包含案例分析、图片展示、讨论题等环节的PPT。

2.案例材料:收集相关的海陆变迁实例,用于课堂上进行分析。

3.地图:准备世界地图和我国地图,用于展示海陆变迁的现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地球上的一些自然现象,如地震、火山喷发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与海陆变迁之间的关系。

2.呈现(15分钟)通过PPT呈现海陆变迁的概念和原因,以及一些实际例子,如大陆漂移、海平面上升等。

让学生初步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和原因。

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发一份案例材料,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分析海陆变迁的现象和原因。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案(第一课时)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案(第一课时)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案(第一课时)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第二章第二节,主要内容是海陆的变迁。

这一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地球表面的地形和海洋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授课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以及造成这种变化的自然和人为因素。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实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在小学阶段学习了一些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球表面的地形和海洋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简单到复杂,逐步引导学生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图表和实例,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2.学生对于海陆变迁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图片、图表和实例,让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

2.讲解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交流对海陆变迁现象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图表和实例,用于教学过程中的观察和讨论。

2.准备教学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和海洋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地理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展示海陆变迁的图片和实例,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海陆变迁的现象。

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海陆变迁现象的理解。

人教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2.2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2

人教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2.2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2

人教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2.2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2.2 海陆的变迁》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海陆不断发生变迁。

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了解到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实例,以及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表面形态和地理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实例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拓展知识面。

同时,学生需要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培养自己的地理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实例,理解海陆变迁是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的表现。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讨论地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地理思维水平。

3.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实例,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2.难点:海陆变迁的原因,学生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实例。

2.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数据和图像,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培养合作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4.案例分析,以实际例子讲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数据和图像。

2.准备案例材料,以便进行案例分析。

3.准备讨论题目,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数据和图像,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表面的运动与变化。

2.呈现(10分钟)介绍海陆变迁的概念,讲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如地壳运动、海平面升降等。

呈现一些实例,如大陆漂移、海陆变迁的地理意义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海陆变迁原因和实例的理解。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2.2 海陆的变迁》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2.2 海陆的变迁》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2.2 海陆的变迁》教案一. 教材分析《2.2 海陆的变迁》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的重要内容,主要向学生介绍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认识大洲和大洋的分布,掌握地理坐标系,从而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球的基本认识和地图的阅读能力已初步形成。

但他们对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具体实例可能了解不深,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拓展和提升他们的认知。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了解大洲和大洋的分布,掌握地理坐标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和实例,学生能够理解海陆变迁的过程,培养观察和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将认识到地理环境是动态变化的,增强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海陆变迁的原因2.大洲和大洋的分布3.地理坐标系的应用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地球表面海陆变迁的实例,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地图教学法:利用地图和图片,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3.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包含图片、地图和实例的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2.地图材料:准备世界地图、大洲和大洋分布图,供学生观察和分析。

3.问题卡片:准备一些关于海陆变迁的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球表面海陆变迁的实例,如海平面上升、陆地沉降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海陆变迁的原因。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地图和图片,呈现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向学生介绍各大洲和大洋的名称、位置和特征。

同时,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发现大洲和大洋之间的分界线。

3.操练(10分钟)教师分发地图材料,让学生自主观察和分析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引导学生掌握地理坐标系的使用方法。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 2.2海陆的变迁 教案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 2.2海陆的变迁 教案设计

知识与技能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

《海陆的变迁》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海陆的变迁》。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第一、对教材的分析《海陆的变迁》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在学生从静态角度认识海陆分布基础上,使学生从动态角度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及海陆格局也是在不断运动和变化的,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和科学精神,同时,本课的学习也将为有关章节地理成因的学习奠定基础。

因此本课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本节课确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运用实例说明海陆是不断变迁的,知道大陆漂移学说。

能力目标:通过了解地球海陆的发展变化过程,锻炼自己的读图析图、想象思维和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进行科学史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七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知识面窄,而本课内容较为抽象,理论性较强,大陆漂移学说内容时间尺度大,学生会感到难以想象和难以接受,依据学生特点,本节教材重点是: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内容。

难点为:海陆变迁的原因(次之),板块相对运动形成的地表形态(最难)(这一部分留到第二节课)。

第二、我对学情的分析学生刚刚学习了第一节“大洲和大洋”,了解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大致情况,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

七年级学生根据其年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要顺利完成本课的学习目标仍然存在一定的难度。

同时,必须认识到不同的学生知识基础储备上存在个性差异,因此我在教学中会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需要;另外在知识深度的把握上,也会注意到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

第三、我对教法和学法的分析(一)在教法上: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任务来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本节课教材本身就体现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同时又符合学生的思维和心理发展过程,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用好教材,同时运用启发探究式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小组合作讨论等方法来落实重点。

2.2《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表格式)2023-2024学年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2.2《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表格式)2023-2024学年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板书设计
海陆的变迁
一、沧海桑田
二、板块的运动
1.六大板块
2.主要的火山地震带
2.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意识和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思维方式,善于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建立地理意识。
地理实践力
1.通过不同时间尺度下的案例选择及学习,初步形成时空综合的视角和方法。
•学情与学法
对于刚刚步入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板块运动与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的关系比较困难。因此,我在教学中采用情景教学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授课过程中设置一些探究性的问题,通过教师讲授启发学生思考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氛围。结合教具,动手拼图、小组讨论展示等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识记本课知识。
《海陆的变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海陆的变迁》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是第二章的最后一节内容。本课的内容在《大洲和大洋》之后,学生对全球海陆分布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地理环境的动态变化已成为人们认识地球的新视角,旨在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科学探究精神,从变化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当今世界的海陆分布。
教学过程
环节
活动实施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展示江西道教名山的图片,引出《神仙传》。展示麻姑仙子的图片,说出沧海桑田的典故,从而进入本节情境式教学主题麻姑之《海陆的变迁》。
通过乡土文化的展示,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讲故事的方式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设置情境
1.穿越时空找寻海陆变迁的证据;
2.穿越时空找寻海陆变迁的原因。
拓展型:1.板块构造学说是否存在不足之处?说明理由。
2.目前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情况。(任选一题查找资料并予以说明,不少于300字。)
通过分层式的作业布置,体现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基础型的作业面向是全体的学生且对第二课时大陆漂移学说的学习做了铺垫;拓展型的作业旨在拓展学生视野,开阔学生思路,希望能够“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本节课的内容虽然结束了,但对科学知识地不断探索还在继续着。

初中地理_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时教案(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课前播放《冰河世纪》片段,由此导入新课。

幽默风趣的动画片导入方式,海陆变迁的疑问,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用问题情景将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吸引到课堂上来。

2出示课时学习目标让学生有目的有重点的进行学习。

(二)探究新知A、沧海桑田【提出例证、质疑探究】展示图片资料1、学生小组合作,根据现象推断变化并简要解释。

2、交流汇报,体会海陆是不断变迁的。

教师附以课件简图,师生总结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

在教学中,选择反差大的材料,让学生产生疑问,保持学习兴趣,养成善于动脑思考、敢于开口提问合作学习的习惯。

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层层递进的分析解决重点。

B、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设疑过渡,观察猜想】海陆是不断变迁的,那么我们脚下的大地,生活得大洲是自古如此吗。

同学们不要急着下结论我们来观察一下世界地图。

(课件出示世界地图)通过被撕开的两张纸可以还原为一张纸,介绍“探究法”的学习方法。

观察非洲和南美洲轮廓特点,大胆进行猜想非洲和南美洲在很久以前是不是曾经连在一起?引出:大陆漂移。

环环相扣,层层设疑的学习过程不断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大胆假想】读材料了解魏格纳和大陆漂移假说。

【寻找证据】小组合作收集资料、证据说明大陆漂移假说的科学性,同时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说明观点、看法。

让学生自主参与、动手体验、反思交流。

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积极探究的科学精神。

C、板块运动【观察动画,图说地理】1、动画演示:大陆漂移2、学生观察,描述,教师课件引导。

3、畅所欲言: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多媒体演示大陆漂移,增强其直观性,畅所欲言的活动,启迪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求【导出结论】视频展示大陆漂移的观点。

真求实的探索精神。

【设疑过渡】大陆为什么会漂移?人们经过不懈的探索,在大陆漂移说基础上创立了板块构造学说。

质疑大陆漂移学说,引出板块构造学说理论。

【合作读图、理解学说】1、引导学生读图,自主发现地理信息,合作总结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2《海陆的变迁》导学案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2《海陆的变迁》导学案
2.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3.了解海陆变迁的地理事实并能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4.会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世界海陆地形的成因。
三、预习感知
(一).沧海桑田
1.海陆变迁的原因
(1)_________和_________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___________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A.迅速躲在课桌椅下
B.迅速下楼外逃
C.用书包护住头部
D.震后有秩序地离开教室到操场避震
9.六大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的是()
A.亚欧板块B.美洲板块C.太平洋板块D.印度洋板块
10.地球上,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
A.人类活动对地表的改造
B.气候的变化对地表的影响
C.人类的主观世界在客观世界的反映
D.地壳运动
七年级上册地理科导学案
主备人:审核组长:
集体备课
备注
课题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2《海陆的变迁》导学案
课型
新课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观察活动,探究发现并归纳总结出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是引起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A.地球自转运动的结果B.地震和火山活动的结果
C.板块相互运动的结果D.海浪和风力作用的结果
7.下列观点不符合板块学说的是()
A.地球表层是由板块拼合而成
B.六大板块在不断运动着
C.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稳定
D.火山、地震多集中在板块交界地带
8.在学校上课遇到地震时,下列自我保护的应急措施错误的是()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教案优秀5篇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教案优秀5篇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教案优秀5篇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下面我们来聊一下七年级教案吧。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教案篇1知识目标1、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2、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范围。

能力目标1、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解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2、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2、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竞赛,辩论等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亚洲的位置特点;2、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

教学准备资料图片,幻灯片,投影片教学过程:师生活动导入:点出上学期从全球角度,按照地理要素来研究问题。

这个学期以大洲为研究对象,去研究某一个区域的地理环境状况。

通过一系列提问,让学生回答,引出亚洲。

(展示“东西两半球图”)复习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师:要认识一个大洲,首先要明确它的位置。

观察一下亚洲位于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中的哪个半球?小结:亚洲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这是它的纬度位置。

完成P3活动一(1)(2)引导:了解一个地区的位置还要了解其海陆位置。

观察亚洲周围的大洋,各位于亚洲的方位。

亚洲周围的大洲,各位于亚洲的方位。

学生看图回答。

小结:这样我们就明确了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完成P3活动二(1)(2)(展示“亚洲的范围图”)引导:亚洲和其他大洲之间,有些是以海洋作为天然洲界,有些大陆相连的地方则是人为划定的洲界线。

如亚洲与非洲,亚洲与欧洲之间。

提问:参照地图能描述出亚洲与周围其他大洲的界线吗?学生读图讨论回答:亚洲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分界;西南临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为洲界;东北隔着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与大洋州隔海相望。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2.2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2.2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2.2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2.2 海陆的变迁》的内容。

这部分教材主要向学生介绍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以及造成这种变化的自然和人为因素。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实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海陆变迁的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球和地图的基本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海陆变迁的认识可能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实践活动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地球科学方面的知识较为陌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予引导和启发。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掌握海陆变迁的原因,能够分析实际例子中的海陆变迁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表、分析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认识到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四. 教学重难点1.海陆变迁的概念和原因。

2.分析实际例子中的海陆变迁现象。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提问,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海陆变迁的知识。

2.示例法:通过具体的实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海陆变迁的原因和现象。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海陆变迁的理解和看法,培养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2.相关图片和图表。

3.实例和案例。

4.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如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上的重要经纬线。

然后提问:“你们认为地球上的海陆分布是固定不变的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海陆的变迁。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地球表面海陆变迁的图片和图表,使学生直观地感受海陆变迁的现象。

同时,教师简要讲解海陆变迁的概念和原因。

3.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个实例,如我国南海岛礁的变迁,让学生分析这个例子中的海陆变迁现象。

人教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2.2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2.2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2.2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2.2海陆的变迁》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海陆不断发生变迁。

教材通过大量的图片和实例,让学生认识到地壳的变动、海平面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同时让学生了解到人类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于地球表面形态和地壳运动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海陆变迁的原因和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还需进一步引导和拓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从实际例子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海陆不断发生变迁。

2.使学生掌握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和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3.培养学生从实际例子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表面形态的运动与变化,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和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实际例子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播放视频等方式,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实例为依据,引导学生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包含图片、视频、动画等丰富的教学课件。

2.教学素材:收集相关的实际例子,用于案例分析。

3.投影仪:保证教学课件的展示效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形态运动的动画,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表面的变化,引出本课的主题——海陆的变迁。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海陆变迁的实例,如:喜马拉雅山脉的的形成、台湾海峡的海底隧道等,让学生认识到海陆变迁的真实性。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例中海陆变迁的原因,引导学生掌握地壳运动、海平面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人教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2.2海陆的变迁》教案1

人教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2.2海陆的变迁》教案1

人教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2.2海陆的变迁》教案1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2.2海陆的变迁》的内容。

这部分教材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以及造成这种变化的自然和人为因素。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图表,帮助学生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面对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对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有一定的认知,但对于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图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掌握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表和案例,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提高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增强环保意识,培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海陆变迁的概念,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难点: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图表教学法:利用图表和案例,直观地展示海陆变迁的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3.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表和案例,用于教学展示。

2.准备课堂提问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3.准备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球仪或多媒体展示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是怎样的?为什么会有海陆变迁的现象?2.呈现(10分钟)展示教材中的图表和案例,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海陆变迁的现象。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教材中的案例,总结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课堂练习:请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2.2《海陆的变迁》优秀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2.2《海陆的变迁》优秀教案

《海陆的变迁》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课文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想象能力、推理能力。

2.运用板块运动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海陆的变迁,使学生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2.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重点与难点】1.海陆变迁的原因;2.大陆漂移学说内容;3.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温故知新:在图中指出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

提问:它们的位置自古以来就是固定不变的吗?各大洲、大洋的轮廓是怎样形成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海陆的变迁史,相信同学们很快就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二、新课讲解(一)沧海桑田你知道“沧海桑田”这个成语故事吗?传说我国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

后人以“沧海桑田”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其实这个故事的原意是指海陆的变迁。

1.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主要原因)和人类活动(如填海造陆)。

2.活动:海陆变迁的实例分析,图2.13~2.15实例举证,解释原因。

(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导学):我国地理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山考察时发现岩石中含有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化石。

(讲解):喜马拉雅山曾经是海洋,后来地壳隆起形成高山。

(导学):在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人们发现了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遗迹。

(讲解):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曾经是陆地,海平面上升成为海洋。

(导学):欧洲的荷兰是世界著名的“低地国”,全国约1/4的陆地低于海平面。

(讲解):人类活动造成海陆变化。

人教版地理七上第二章第2节《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上第二章第2节《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上第二章第2节《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上第二章第2节《海陆的变迁》主要介绍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

教材通过地质学家研究、板块构造学说等理论,解释了海陆变迁的原因。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地理环境变化认识的重要阶段,为后续学习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奠定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自然地理现象有初步的认识。

但关于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例子出发,逐步探究海陆变迁的奥秘。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掌握海陆变迁的原因。

2.能够分析实际例子,解释海陆变迁的现象。

3.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海陆变迁的原因及其解释。

2.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例子,解释海陆变迁的现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实例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受海陆变迁的现象。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海陆变迁的原因。

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例子,让学生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释海陆变迁的现象。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地图、实例等教学素材。

2.设计好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3.准备好课件,进行教学展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表面的变化。

提问:“你们认为地球表面的海陆是如何形成的?它们会发生变化吗?”让学生思考海陆变迁的问题。

2.呈现(10分钟)展示地质学家研究、板块构造学说等理论,解释海陆变迁的原因。

引导学生理解海陆变迁的内在规律。

3.操练(10分钟)分析实际例子,让学生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释海陆变迁的现象。

如:地壳运动、海平面上升等。

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结合实例,尝试自己解释海陆变迁的原因。

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巩固学生对海陆变迁知识的理解。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文并茂的形式,使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掌握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等基本概念,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地理知识,但对海陆变迁的认识较为模糊,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实际观察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对地球科学方面的知识较为陌生,需要教师引导和激发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掌握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等基本概念;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树立正确的地理观念,认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海陆变迁的现象,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概念。

2.难点: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媒体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实例,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地图、视频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教学问题和讨论题目。

3.准备好课件和板书设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表面的海陆是如何变迁的?2.呈现(10分钟)介绍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等基本概念,并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源展示海陆变迁的原因。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给出的案例,找出海陆变迁的原因。

七年级地理上册2.2海陆的变迁学案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2.2海陆的变迁学案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学习目标
1.掌握板块学说的理论。

2.掌握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的关系。

3.知道海陆变迁的原因。

②日本为什么是地震多发的国家?
参考答案
一、1.人类活动海平面的升降或地壳的变动地壳的变动地壳的变动地壳的变动或海平面的升降海平面的上升
2.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人类活动
二、南美洲和非洲过去是一块大陆,后来才分裂,缓慢地漂移分离。

所以轮廓相吻合。

南美洲和非洲过去是一块大陆,后来才分裂,缓慢地漂移分离。

所以古老地层可拼合。

南美洲和非洲过去是一块大陆,后来才分裂,缓慢地漂移分离。

所以古生物相似。

三、1.略
2.相对运动使海洋缩小或形成山脉;相离运动会形成裂谷或海洋。

3.(1)①红海位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地带,两大板块正在发生张裂运动,所以在不断扩张。

②地中海位于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地带,两大板块正在发生碰撞挤压运动,所以在不断缩小。

③喜马拉雅山脉位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地带,两大板块正在发生碰撞挤压运动,所以形成山脉。

(2)①地中海—喜马拉雅、环太平洋一带是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所以世界火山、地震大都分布在这一带。

②日本位于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活跃,所以地震多发。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2节《海陆的变迁》 精品教案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2节《海陆的变迁》  精品教案

人教版地理七上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案展示图片及资料:晋·葛洪《神仙传·麻姑》:“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提问:你知道沧海桑田这个成语古诗吗?追问:什么是沧海桑田的变化?1. 引导学生合作交流: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沧海。

(1)你能找到哪些证明沧海桑田变化的例子呢?(2)请说出导致沧海桑田变化的原因有哪些?2.引导学生展示交流:(1)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水井等人类活动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什么状况?追问: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海陆变迁?模拟实验:请同学们设计方案,如何使插小旗的陆地变成海洋呢?(可用材料:水)(3)欧洲的荷兰是世界著名的“低地国”,全国约1/4的陆地低于海平面。

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为什么会不断扩大?3.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有哪些?主要的因素是哪一个?4.资料搜集大展示:(1)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在太行山岩石中发现的螺蚌化石。

(2)我国台湾海峡的海底发现森林和古河道的遗迹。

世纪地理科学史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出示地球“活动论”和地球“固定论”2.设置小小科学家环节:观察世界局部图,说一说你能发现什么问题?追问:你知道是谁发现这个秘密的吗?3.展示阅读材料:1910年的一天,年轻的气象学家魏格纳因病躺在床上,目光正好落在墙上的一幅世界地图上。

“奇怪!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凹凸,为什么竟如此吻合?”他的脑海里再也平静不下来:“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以前会不会是连在一起的?是不是后来因为受到某种力的作用才破裂分离的?大陆会不会是漂移的?”这一发现,促使魏格纳开始研究大陆漂移。

通过收集资料和实地考察,魏格纳从古生物化石、地层构造等方面,找到了大西洋两岸相同或相吻合的一些证据。

魏格纳依据前人的研究和相关资料,结合自己的考察,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4.提问:大陆真的在漂移吗?你能找到哪些证据来证明呢?5.引导学生图说大陆漂移的过程提问:看看大西洋是怎样形成的?太平洋有什么变化?追问: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呢?1.20世纪60年代,在大陆漂移的基础上,科学家们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精品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精品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材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这部分内容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以及造成这种变化的自然和人为因素。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丰富的图片,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海陆变迁的知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对地球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但对于海陆变迁的深层次原因可能还不够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实例来解释海陆变迁的现象和原因。

三.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掌握海陆变迁的原因,能够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海陆变迁现象,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海陆变迁的概念,海陆变迁的原因。

教学难点:海陆变迁的原因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材、教案、多媒体课件、案例材料、小组讨论的问题。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海陆变迁的现象,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海陆变迁的原因,包括地壳运动、海平面变化、人类活动等。

同时,教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这些原因,帮助学生理解。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和解答。

例如,给出一些地理现象,让学生判断是属于海陆变迁的哪一种原因。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海陆变迁现象,并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这些现象。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海陆变迁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及人类如何应对海陆变迁带来的挑战。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海陆变迁的概念和原因,提醒学生注意海陆变迁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陆的变迁
学习目标:
1、认识地壳是变动的,并能举例说明
2、了解大陆漂移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记住世界火山、地震的两大分布带,并能简要说出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带与板块构造
的关系
学习重点:
1、大陆漂移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带与板块构造的关系
2、世界火山、地震的两大分布带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学习任务一:阅读课本P33页,找出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3点)
学习任务二:阅读课本P34页,认识地壳是变动的,并能举例说明
1、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歇的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国的喜马拉雅山地区有大量古老的海洋化石,证明这里曾经是________后来因为地壳隆起并抬升成为______。

世界最高山峰是________________。

2、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人们发现了古河流的遗迹原因是___________
3、欧洲荷兰是世界著名的低地国,全国四分之一的陆地低于海平面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任务三:阅读课本P39-P44,了解大陆漂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1、大陆漂移假说是20世纪初由________提出的。

大陆漂移假说认为: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叫"_________"的庞大陆地,被叫做"_________"的广袤海洋所包围。

2、读图2-15了解大陆漂移的过程
遥相对应,经实地考察,终于在______年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

3、读图2-19写出六大板块的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一般来说,板块的______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的______________,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_______________。

学习任务三:阅读课本36及图2-54识记世界火山、地震的两大分布带,并能简要说出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带与板块构造的关系
1、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世界上地震和火山活动最剧烈的地带。

二、合作共建
1、读图2-20完成课本P42页的活动题,并将答案写在课本上。

2、位于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附近的山脉是()
A、喜马拉雅山
B、阿尔卑斯山
C、落基山脉安第斯山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红海为什么在扩大?地中海为什么在缩小?喜马拉雅山是怎样形成的?
三、系统总结
海陆变迁
四、诊断评价
1、能说明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成语是()
A、翻天覆地
B、日新月异
C、历久弥新
D、沧海桑田
2、有关板块学说,正确的是()
A、地球表层是由一块整体岩石组成
B、板快是静止不动的
B、板快与板快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稳定 D、板快与板快交界的地带多火山地震
3、下列由于填海造陆引起的海陆变化的是()
A、台湾海峡的形成
B、荷兰围海大坝的形成
C、青藏高原的形成
D、埃及苏伊运河的形成
4、几乎全部都是海洋的板块是()
A、亚欧板快
B、太平洋板快
C、印度洋板快
D、南极洲板快
5、关于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叙述正确的是()
A、集中分布在各板块内部
B、火山分布与地震分布没有关系
C、与世界两大山脉的分布大致一致
D、包括了世界上发生的所有地震
6、喜马拉雅山形成的原因是()
A、火山作用
B、拉伸作用
C、地震作用
D、挤压作用
7、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
A、乌拉尔山
B、巴拿马运河
C、苏伊士运河
D、基尔运河
8、地壳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地表会发生的现象是
①断裂陷落 ②地表隆起 ③形成高大山脉 ④形成新的海洋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9、下列现象与形成原因连线,错误的是()
A、在喜马拉雅山区发现岩石中含有海洋生物的化石——地壳抬升
B、台湾海峡海底分布着古代森林的遗迹——断裂下沉
C、非洲的西部海岩与南美洲东部海岸轮廓相似——板块断裂
D、地中海将会不断扩张——成为新的海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