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七古代诗歌鉴赏讲义
2019高考古典诗歌鉴赏复习讲义语文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复习讲义第一讲总说1,考大纲要求:⑴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⑵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简单一点说就是思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艺术技巧的鉴赏与评价。
2,2004年全国15套试题诗歌鉴赏题分析统计:⑴来源:唐代7首,五代1首,宋代7首。
⑵体裁:诗10首,词5首。
⑶内容:写景4首,思乡怀人5首,怀古2首,咏物1首,叙事2首,边塞1首。
可以看出,集中在唐宋诗词,涉及各种内容的诗歌。
3,诗歌鉴赏应注意的问题:⑴把握整体,鉴赏局部。
⑵遵循文道统一的原则,鉴赏表达技巧。
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词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⑶联系背景进行鉴赏。
⑷知人论诗。
4,鉴赏诗歌须具备的知识积累:⑴常用的表述方式“这首诗采用(某种表达方式、修辞方式、表现方法),写出了(某个意象的某种)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种思想、感情,起到了某种作用。
”⑵常说的表达方式指的是: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⑶常说的表现方法指的是:比兴、象征、衬托、渲染、对照、想象、联想、照应、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
⑷意象、意境意象指的是诗歌中寄寓着作者情感的物象,如人、物、景等。
意境指的是:由许多寄托作者思想情志的意象,艺术的组合到一起,形成的诗歌的基本的整体情境。
如孤独凄凉、激情飞越、闲适淡泊、清新飘逸、沉郁顿挫……⑸常见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迷恋、忧愁、惆怅、孤独、寂寞、伤感、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⑹通常指的“作用”意境优美、意境深远、言近旨远、深化意境、升华主旨、意味深长、耐人寻味……⑺常见的内容:离情别绪、怀古伤今、思乡怀远、个人情志与山水田园、咏史咏物与讽喻抒怀、春恨秋悲与人生际遇、出世的山林之趣与入世的庙堂之志……⑻常见的创作风格:朴素自然、清新飘逸、沉郁顿挫、淡雅高远、华妙艳丽、雄健高昂、悲壮苍凉、严谨细腻、清丽婉约……5,完成古诗歌鉴赏题的基本步骤⑴诵读全诗,抓意象,悟情感:古人云:“诗言志。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专题七考点学案掌握古代诗歌表达技巧题的四大考点
01
考点一: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诗歌人物形象鉴赏
辨识诗歌人物形象了解诗歌中来自人物身份、性格特征、 情感倾向等。
探究人物形象的意义
理解人物形象在诗歌主题表达、情感 抒发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分析人物形象塑造手法
如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手 法,以及对比、衬托、烘托等艺术手 法。
诗歌景物形象鉴赏
1 2
拟人
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人的情感和 动作,增强诗歌的亲切感和形象 感。
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对 称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 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使语言更加 凝练、和谐。
01
比喻
通过相似点将抽象事物具体化、 形象化,使表达更加生动贴切。
02
03
夸张
通过夸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 征、作用等,表达强烈的情感和 突出事物本质。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专 题七考点学案掌握古代诗 歌表达技巧题的四大考点
汇报人:XX 2024-02-04
目录
• 考点一: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 考点二: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 考点三: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 考点四: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
态度 • 高考真题演练与解析 • 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
针对考点三
选取几首运用表现手法 的诗歌,让学生识别和 赏析其中的表现手法。
针对考点四
提供几首结构严谨的古 代诗歌,让学生分析其 中的结构技巧并说明其
作用。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结构技巧鉴赏
1 起承转合
诗歌的开头、承接、转折、结尾等结构安排得当,使整 首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2 前后照应
诗歌中的前后内容相互呼应,使整首诗更加连贯、完整 。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七古代诗歌鉴赏讲义+Word版含答案.doc
专题七古代诗歌鉴赏考情纵览阅读素养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注意“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于古体诗。
古体诗不拘对仗,押韵较自由。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2.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律诗是格律要求非常严格的近体诗。
常见的有“五律”“七律”和“排律”三种。
“五律”“七律”以八句完篇,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
按照律诗写作的起承转合结构,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
颔联、颈联的上下句都必须是对偶句。
绝句本称“截句”,乃截取律诗一半而来。
绝句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
3.词,又称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等。
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根据字数不同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
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单调只有一段。
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或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或下片、过片。
4.曲,又称词余、乐府。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兴起于宋、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
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
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
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
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
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掌握读懂古诗的基本方法一、标题切入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
因为标题是诗歌的眼睛,是诗歌内容形式等丰富信息的载体,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有的点明了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有的交代了诗歌的题材、体裁。
从标题切入,就是要把握住这些丰富信息。
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备考资料之语文(浙江专用)课件:第七章 古诗鉴赏 专题一
边练边悟
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梦江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 云斜。 词中“恨极在天涯”的“恨”是指什么? 答案 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怅恨之情。
2.从标题探寻诗歌的感情倾向 像下面的标题都可以用来推测诗歌的感情倾向:“悯农 家”“春怨”“书愤”“哭晁卿衡”“怀吴中冯秀才”“桃 公”“汾上惊秋”“望鹦鹉洲悲祢衡”。我们要找准凝聚着诗 那个字眼,看其词性、成分、情感特征、内容、涉及对象等。 3.从标题看诗歌的意旨,即诗人写作本诗的目的、意图 2017年全国卷Ⅲ诗题“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 九、李二十”,文字很多,除点明写作缘由外,“戏赠”二字 白居易写作此诗的目的:戏谑友人,夸耀自己。当然,读完全 “戏言”中有“真言”。如果能抓住标题中像这样点明写作目 词语品读,离真正读懂诗歌就不远了。
偶形式,亦称“流水对”或“走马对”。如杜甫《闻官军收河 中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说的是从四川出 北上的行程,前后一贯,又有次序。分清对仗种类,可以更好 诗的内容。
另外,根据律诗上下句词性相对、结构相同的形式特点还 助我们理解诗句的意思。
4.抓住尾句尾联,把握题旨。 古诗大都有“卒章显志”的结构特点,通常在结尾点明题 善于品读尾句尾联。
(2)“承” 在古诗词中,“承”句或写景,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 句自然衔接,是“起”的延伸、拓展。“承”的形式有总接、 顺、暗接、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其主要作用有:①承上启 垫下文。 (3)“转” 在古诗词中,“转”句在绝句里是第三句,在律诗中指颈 中多指过片。“转”句十分关键,往往由物及人,由景及情, 由浅入深,从正到反,思路的转换体现诗意的跳宕转折。抓住 特点对解读诗意也很关键。
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诗歌鉴赏含解析
课题高考诗歌鉴赏复习● 教课目的阅读简易的古代诗文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论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看法态度● 要点、难点要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难点评论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看法态度● 教课方案第一课时形象鉴赏题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
借助 ppt ,教师观看 ppt 导入新课。
●真题操练(投影PPT)操练体悟●主导学生活动:利用该方方法投影 PPT,人物形法,达成相研究象类答题指导关讲堂链接说明ppt 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古诗形象知识梳理所谓形象就是主观情义和外在物象交融的结晶,是浸润着作者浓烈主观感情的意象。
它包含人物形象、光景形象、事物形象三种。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含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抒怀主人公形象。
光景形象是指诗歌中描述的自然光景和人文景物。
能够是情中之景,有单个光景形象,有由多个光景形象 (意象 )组合成的境界。
诗歌中的事物形象,即咏物诗或杂诗中的形象,如骆宾王《咏蝉》中“蝉”的形象,陆游《卜算子·咏梅》中“梅”的形象等。
明确:鉴赏人物形象题常有的发问方式有:①该诗刻画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②诗中所刻画的人物有何特色?审题时要审清两点:①分清是诗中人物形象仍是诗人自己的形象,②是要求剖析仍是归纳。
解答这种题的基本思路:以人物 ( 肖像、行动、语言、神情、心理 )、环境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情节为依照,从人物的身份、性格、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下手。
答题的一般步骤:①什么形象 ( 中心词应是形象 ) ;②剖析形象的基本特色( 联合诗歌内容剖析) ,形象的意义( 联系感情、要旨剖析 ) 。
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七古代诗歌鉴赏微案三鉴赏古代诗歌的技巧
微案三鉴赏古代诗歌的技巧古代诗歌的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方式。
它的含义非常广泛,包括各种抒情手法、描写手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的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的作用。
微点突破一诗歌技巧——抒情方式常见的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直接表达对人物或事物的爱憎情感。
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等。
1.借景抒情: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抒发感情的方式。
包括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以景结情等方面,尤其要注意“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其目的是让“哀情”更悲。
2.托物言志:也叫咏物抒怀。
借助自然界中某一物象所具有的特征,来表现作者的某种志向或情感。
3.用典抒情:剪接典型故事,借助典故来抒发情感,来讽喻时政。
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李商隐的《锦瑟》。
4.借古讽今:也称作咏史怀古诗。
借助历史上的人物或事件来隐喻、规劝当朝。
“借古”是手段,“讽今”是目的。
例题阅读下面唐诗,从写作技巧方面简析三四两句的艺术效果。
(4分)过三闾庙戴叔伦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松风起,萧萧枫树林。
答:剖析三、四句写三闾庙周围景色,点明季节是“松风起”的深秋,时间是“日暮”,景色是“枫树林”,再加上“萧萧”这一象声叠词的运用,更觉幽怨不尽,情伤无限。
答案①三、四两句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2分)②通过“日暮松风”“萧萧枫林”等意象渲染出凄怨悲凉的意境氛围,烘托出屈子之怨的深重,从而突出了“怨”的主题。
(2分)技法透视针对练习1.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倦夜杜甫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2019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讲义(归纳最全、最详细)
2019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讲义第一部分古诗的发展和格律1.古体诗古风,《诗经》、“楚辞”(《离骚》),古诗十九首,五言、七言,建安三父子,乐府诗(汉乐府、南北朝乐府),《孔》、《木》,唐诗人也写乐府诗,标题带有“歌”“行”“歌行”“引”“曲”“吟”字样。
《长恨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琵琶行》、《丽人行》、《兵车行》、《燕歌行》、《李凭箜篌引》、《梦游天姥吟留别》、《长干曲》等。
2.近体诗绝句、律诗、五言、七言、排律。
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出句、对句。
对仗:结构、词性、内容、平仄。
平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黏对:第二颗字。
如:《旅夜书怀》。
押韵:韵母相同或相似。
偶句、首句(变体、常体)、平声韵、仄声韵。
唐诗人: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王勃、杨炯、卢照龄、骆宾王、陈子昂、贺知章。
盛唐:张九龄、王之涣、孟浩然、王昌龄、王维、李白、高适、杜甫、岑参、张继。
中唐:韦应物、孟郊、韩愈、白居易、刘禹锡、李绅、柳宗元、元稹、贾岛。
晚唐:李贺、杜牧、李商隐、温庭筠。
3.词长短句、诗余、曲子词。
小令58,中调59-90,长调91。
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词牌名、词题、上阙、下阙。
宋诗词人:北宋:范仲淹、柳永、晏几道、晏殊、梅尧臣、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秦观、周邦彥。
南宋:李清照、岳飞、陆游、范成大、杨万里、朱熹、辛弃疾、陈亮、姜夔、刘辰翁、文天祥、林升。
豪放派:代表人物:辛弃疾、苏轼、岳飞、陈亮、陆游题材范围:题材广阔,大至国家盛衰、时政得失,小至个人理想抱负、日常感受无不可入词(以记事、说理为主,表达内心感慨)感情: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表现方法:以铺叙、直陈为主语言:雄浑、豪放、语词宏博、用事较多、直抒胸臆音律:敢于突破、不受束缚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晏殊、晏几道、周邦彦、李清照、秦观、姜夔、李煜、题材范围:题材较狭窄,往往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离别相思、伤春感时。
感情:儿女之情、离别之思表现方法:多用含蓄委婉、蓄藉比兴的表现手法语言:细腻、婉转、缠绵、清新绮丽、柔美、含蓄婉约音律:严守格律,重视音律谐和,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4.曲:散曲、杂剧散曲属于诗歌,配乐演唱,杂剧属于戏剧,用于表演。
高考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整体阅读》课件(29张PPT)
〔杜甫《秋兴八首(其八)》〕
乍看之下,似乎颇为费解,若把诗句中的主语和宾语颠倒过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
刘禹锡《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选择题和简答题的内容基本涵盖了古代诗歌鉴赏的主要考点: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句中“见”和“闻”互文,诗句意为:当年我常常在岐王 和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
参考答案:“见”“闻”互文,对仗工整,有助于诗意的理解。
读懂注释
注释,蕴含了诗歌的重要信息, 通过注释挖掘诗中的隐含信息, 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歌的内涵。注释的内容与作用有:
①介绍写作背景,暗示思想主旨。 ②介绍作者,暗示思想感情或写作风格。 ③解释重点词语,帮助读懂诗句。 ④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中的用典或意境。 ⑤链接他人评价,暗示艺术特色或思想内容。
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即事 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 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 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问题: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读懂诗句 2019、2020年全国新课标卷Ⅲ均出现了比较鉴赏,值得关注。
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因平仄的限制,谓语提前,主语后置,使诗句读来更富有韵味。 题干包含两个要求:一是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即主要强调其重神韵而不拘泥于形貌; ②第二首侧重于赞美画家高妙的艺术造诣。 参考答案:形容词“软”“轻”的使动用法,把眼见的动态的水和静态的山写得可触可托。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 古诗词鉴赏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古诗词鉴赏一、研究诗歌阅读的基本常识在考试中,古代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普遍较低。
这是因为考生往往无法读懂诗歌,导致思路不清晰,答题不规范。
因此,在复古代诗歌阅读这一专题时,我们首先需要研究如何读诗。
一)了解诗歌的结构章法和基本特点了解诗歌的结构章法和基本特点,对于我们把握诗歌的层次内容、诗歌大意有着重要作用。
1.结构章法我们可以从“起承转合”的写作思路入手,读懂思路层次、大体内容,协助解答某类试题。
“起承转合”是古人写诗填词所遵循的结构章法。
“起”即开篇,“承”是对“起”句的承接、拓展,“转”是诗意的跳宕转折,“合”是收束全诗。
2.基本特点1)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
2)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形成虚实相衬的关系,如乐景衬哀情等。
训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思二首(其一)XXX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XXX。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请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答:该诗首句从草色、柳色写起;次句写桃花、XXX,继续从色彩角度写生机盎然的春光;第三句转写诗人的愁恨;第四句以“春日”结景,以“恨长”结情。
参考答案:先写景,后抒情:先选取草色、柳色、桃花、XXX等典型春景表现春日之美,再用东风不消愁、春日惹恨长来点明XXX。
(或:先写春天的色彩;次写春天的繁花;接着写不解愁的春风;最后写春日惹恨,点明XXX。
)二)明辨常见的三类“诗家语”诗家语”是诗人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和诗词格律的要求对诗歌的语言所作的变形处理。
古诗词作品如何对句子作变形处理呢?1.特殊句法技巧阐释】古代诗词中的主、谓、宾皆可省略。
省略成分人面不知何处去]②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润如酥的小雨天街,近看草色却遥无)①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西岭千秋雪含在窗中,东吴万里船泊在门口)②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东流去的毕竟青山遮不住)怀古咏史诗通常以回顾历史、怀念过去为主题,通过对历史人物、事件、文物等的描写,表达对古代文化、传统、精神的敬仰和思考。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 课件(41张)
返回
一、错误选项的4大设误点
[典题尝试]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对 杜 雪① 甫
返回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 ]
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
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 解送回长安。 ②书空: 《世说新语· 黜免》 载:“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 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后因以“书 空咄咄”为叹息、愤慨、惊诧的典实。
第2讲
古诗歌阅读选择题
一、错误选项的4大设误点
二、快准解题“2步骤”
课时跟踪检测
返回
以选择题(5 选 2)考查诗歌鉴赏的命题形式属于旧题新考 (多年以前的高考就采用了这种题型),这一命题形式在注重考 查考生对诗歌的全面理解、扩大考点覆盖面的同时,也降低 了试题的难度。选择题和主观题只是题型的区别,考查内容 和角度没有变化。因此,答题时,考生只要在读懂诗歌的基 础上,仔细分析、认真比对,找到命题人设置选项的设误点, 便可顺利作答。
返回
下列对这首诗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 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造成的悲惨景象,用“独” 写老翁一家只剩一人的情境,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 B.“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 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 C.“炉存火似红”是说残留着的火炉,让人仿佛还可以想象 到炉火燃烧的情形,一个“似”字点明这并非作者所看到 的实景。 D.尾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 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 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E.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 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而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
2019高考全程复习方略语文一轮复习课件: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 7.6
下列有关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远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广”紧扣诗题,概括写自 游”中历经了艰辛的跋涉。 B.“振策陟崇丘,案辔遵平莽”写诗人行程的风尘仆 露出漫漫行程之后的释然。 C.“夕息抱影寐,朝徂衔思往”采用互文手法,写出 均不能排遣的孤独和忧伤。 D.“顿辔倚嵩岩,侧听悲风响”句用“悲”来修饰风 诗人情感中的孤寂和落寞。 E.全诗写赴洛途中所见,借嵩岩、悲风、清露、明月 达身在旅途的独特感受。
而采用“选择题+简答题”的形式,恰好在一定程度上 以上矛盾,并且这两种形式的题目本身就有着较为明显的区 能够更好地区分考生的水平。而选择题形式从十几年前的“ 一”变为现在的“五选二”,能很好地扩大试题考查的涵盖 诗歌的赏析点更全面,从而更好地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水平
(三)命题实质探究 古诗歌鉴赏选择题,其考查落脚点仍是考纲规定的4大 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只不过变完 生来鉴赏的主观题形式为命题者加入相关鉴赏信息(正确信 误信息)的选择题形式,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选择题不仅降低 鉴赏题目的整体难度,而且间接降低了诗歌的阅读难度, 读理解上的部分障碍。
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的“才”与“遥”呼应,才入扬州,就感到乡 远;入题即抒发浓重的离情,简洁明快,调动了读者的情绪 高妙。 B.颔联抓住雨霁初晴的特征:上句写雨后初晴,两岸 郁郁葱葱,一片苍翠;下句写雨后风起,为结句的“寒气” 垫。 C.颈联由“明沙岸”引出下句“云帆碍浦桥”,一个 字形象地写出了浦桥阻碍了诗人远眺家乡的视线,体现出诗 的情怀。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响空山”与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的 山”,都写出了山的空寂。 B.“荷蒉”两句以《论语》中荷蒉者对孔子击磬的评 赏醉翁懂得鸣泉之妙。 C.“醉翁去后”两句描写醉翁离开琅琊后,作者空对 以吟诵表达思念之情。 D.词作最后三句是说醉翁虽已离世,声和流泉的美妙 仍然得以留存人间。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 课件(41张)
第二步,思考角度:
①指明手法是“虚实结合”。
高考总复习· 语文(RJ)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②联系内容,分析运用。 “ 故园松桂发 ” 是想象,属于 虚写;“万里共清辉”是说自己在万里之外,看到的是同一 轮圆月,是实写。 ③赏析效果。诗歌的结尾,虚实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家
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规范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遥想故园桂花开放,是虚写;眼前清辉, 是实写。故园桂花正该开放,虚中有实;万里清辉,实中有 虚。虚实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寄托了诗人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考点三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
情时所采取的表现手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包括各种表 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的使用,也包括艺术构思上的 巧妙使用。 考向一 修辞手法
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分为两个层面:①辨认修辞
手法。②说明其表达效果。此类试题所涉及的修辞手法主要 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对偶、顶真、设问、反 问等。
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
果
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 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化深为浅,化抽象为具体,使表达的对象生动,激起阅读 的兴趣 人们在已有的观念的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 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
高考总复习· 语文(RJ)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考向二 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主要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
其中在诗歌创作中用到的主要是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七古代诗歌鉴赏考情纵览阅读素养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注意“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于古体诗。
古体诗不拘对仗,押韵较自由。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2.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律诗是格律要求非常严格的近体诗。
常见的有“五律”“七律”和“排律”三种。
“五律”“七律”以八句完篇,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
按照律诗写作的起承转合结构,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
颔联、颈联的上下句都必须是对偶句。
绝句本称“截句”,乃截取律诗一半而来。
绝句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
3.词,又称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等。
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根据字数不同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
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单调只有一段。
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或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或下片、过片。
4.曲,又称词余、乐府。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兴起于宋、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
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
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
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
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
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掌握读懂古诗的基本方法一、标题切入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
因为标题是诗歌的眼睛,是诗歌内容形式等丰富信息的载体,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有的点明了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有的交代了诗歌的题材、体裁。
从标题切入,就是要把握住这些丰富信息。
二、细读正文诗的正文是阅读的核心,也是读懂诗歌的关键所在。
这一环节是以平时的积累和素养为基础的,在方法上有以下两点:(一)懂得古诗的基本特点和章法结构1.基本特点:情景结合古人云:作诗无他端,只“情”“景”二字。
读诗、赏诗只要抓住了“情”“景”,就等于抓住了“牛鼻子”。
在正常情况下,旧体诗、词的基本章法是先写景,后抒情。
对于近体诗来说,绝句的一、二两句,律诗的一、二两联,词的上片是写景部分;绝句的三、四两句(尤其是末句),律诗的三、四两联(尤其是尾联),词的下片是抒情部分。
而词,又特别强调上下片之间的过渡(过片)。
当然,也有少数诗作是先抒情后写景的。
2.章法结构(近体诗):起承转合近体诗的写作思路一般为:起承转合。
理解了这一特点,可以读懂诗的层次脉络、大体内容,甚至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试题。
详见本专题“微点突破五”。
(二)细读,反复品读正文中国古典诗歌大都篇幅短小,钱钟书用“闪电战”来形容古诗鉴赏。
而其语言高度凝练、概括、含蓄富有跳跃性。
因此,读诗时千万不能匆匆一扫而过,而应一个字一个字地品读,边读边想其意,力求还原诗歌画面。
1.阅读步骤(1)多读全诗。
力求在三分钟左右至少读三遍诗,“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先对全诗有个总体印象。
(2)找出诗中的写景、写物、写人的名词,当然更重要的是融入情感的形象(意象),弄清全诗写了什么。
(3)找出这些名词或前或后的动词、形容词(如惜、怨、悲、空、独等),弄清全诗的感情基调。
2.抓住重点(1)抓住意象。
意象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
意象就是诗歌看得见的灵魂,抓住一首诗的意象就等于获得解读该诗的一把金钥匙。
(2)捕捉、咀嚼诗歌中主观色彩较浓的词语、句子。
①从传达诗歌情感、主旨的程度上看,关键词有显性与隐性之说。
显性关键词是可以明显看出诗歌情感类型的词语,如包含“愁”“怨”“愤”“恨”“忧”“凄”“喜”“乐”“思”“怜”“泪”“闲”“怆”“怅”等字眼的词语,这些词语多为动词或形容词,表意功能明显,大多数情况下决定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这种语言叫“情语”,是需要在第一时间内予以关注的。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情语”有时藏在“景语”等其他语言之中。
如“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中的“独”就是情感语言,它揭示出诗人的孤独感;如“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中的“独”“闲”就是情感语言,揭示出诗人的孤独、无聊之感。
隐性关键词在传达情感、意图时较为含蓄、间接,但也至关重要。
描摹景、物、事、人等要素的词语一般是隐性关键词,它们虽然不是诗眼,但能暗示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种语言叫景物语。
另有一些典故语,需要通过挖掘典故的本义来探寻作者的用意;含有表达技巧的语言(如拟人、比喻、双关、反语、借代等),需要还原基本义。
还有一些表情态、语气的虚词,如“但”“惟”“空”“又”等,也是应该引起注意的隐性关键词。
弄清上述隐性词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如同拨开疑云迷雾,能让真相充分显露。
②每一首诗都有关键句,这些句子往往透露出作者的感情、感悟、观点态度等,读懂了这些句子也就较容易理解诗词的主旨。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揭示了本诗的主旨。
又如《琵琶行》中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就表达了诗人的沦落天涯之恨。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卒章显志,是古诗词常见的写法,古诗词常在末尾两句点明题旨,阅读时应该重点注意。
三、挖掘暗示信息诗歌中有许多提示性、暗示性信息,如注释和题干等,这些信息很重要,有的还可能是解题的关键。
1.作者信息的暗示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就是说要了解诗人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目的等。
读诗时,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境况,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等方面的问题。
知道了人与世,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这方面的信息有的古代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有的属于名家名篇的则不再加注,需要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
如:陶渊明淡泊名利、诗风恬淡,杜甫忧国忧民、诗风沉郁,李白傲岸不群、诗风潇洒,辛弃疾、陆游、文天祥国难当头,忧心如焚、慷慨悲壮。
王维的多才多艺,能诗,又精通书画和音乐,决定了他的诗的风格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信奉佛教,决定了他后期对现实的漠不关心。
苏轼思想复杂,儒释道三种思想既矛盾,又统一地渗透到他世界观的各个方面,决定他多次被贬仍能表现出豁达、乐观的精神境界。
2.注释的暗示高考所选诗歌的题材多种多样,大多附有注释。
注释有时介绍疑难词语、地名,那是在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有时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考生诗歌的思想主旨;有时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考生诗歌的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考生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大凡提供“此诗作于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注释的诗,肯定与诗人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有关。
3.题干的暗示所谓题干,即命题的语言文字,包括三大要素:指向要素(回答什么问题),解说要素(解释题目要求),限制要素(哪一联、哪一句等)。
抓住题干的暗示信息可以帮助你进一步读懂诗歌。
这也叫“借题解文法”。
如2017年高考山东卷第14题(1):“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
题干中“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暗示答案的内容应是这两个字写的是什么景物,景物有哪些特征。
(2017·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11分)(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答案BE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B.“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错,第三句重点表现考生们纪律性强,考风正,没有一点喧闹嘈杂的声音。
E.诗中说自己老病,精神不济,阅卷、挑选人才之事要拜托同人,是谦逊之辞。
(2)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6分)对应考点:答:对应考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答案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2分)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2分)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2分) 解析“第四句”明确了鉴赏对象,“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明确了鉴赏的角度。
首先明确该句写了什么。
本诗第四句描绘了考生们答题的情况,考场上没有一点喧闹嘈杂之声,试题发下后,考生们奋笔疾书,一片沙沙沙的声音,好似春蚕在吃桑叶。
接着看有没有使用什么表达技巧。
该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考生们在纸上答题写字的声音比喻成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连写字的声音都能听得真切,可见考场之静。
这是以动写静的表现手法。
最后指出表达效果,描写了考生们紧张严肃答题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人才能为国所用的喜悦之情。
(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11分)(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答案BD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B.无中生有,“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在诗中找不到依据;对“不敢自居第一”的理由理解错误,由注释③可知,为避免被扣留,不敢自居第一。
D.苏轼告诫苏辙“切莫以家世傲人”,是担心弟弟的安危,并没有让他展示“谦恭的君子风度”。
(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6分)对应考点:答:对应考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答案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
(2分)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
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4分) 解析题干中“首联”明确了鉴赏的范围,“什么样的性格”明确了鉴赏的角度。
这首诗写寻常之题材,寄兄弟之亲情,明国家之大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