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与地球仪教案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教案一:地球和地球仪学科:地理学年级:初中学习目标:1.了解地球与地球仪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理解地球的形状、结构和运动。
3.掌握地球上的地理要素及其分布。
4.能够使用地球仪进行地理位置的定位和查询。
5.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6.培养学生的地理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学内容:第一课:地球的形状和结构1.介绍地球形状的背景知识,如地球的几何特征和证明地球为球体的实验。
2.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地球的形状及其特点。
3.解释地球的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
4.绘制简单的地球剖面图,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结构的层次。
第二课:地球的运动1.介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概念。
2.使用模型或演示实验,解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带来的现象,如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
3.指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探究地球运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4.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验或模拟来直观地感受地球的运动。
第三课:地球的地理要素1.介绍地球的地理要素,包括大陆、海洋、岛屿、湖泊、河流和高山等。
2.展示地球上各个地理要素的分布图和特点。
3.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地球上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4.利用地图或地球仪进行实际观察和定位,将地球上各个地理要素标出。
第四课:地球仪的使用方法1.介绍地球仪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演示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如旋转、倾斜和定位等。
3.组织学生使用地球仪进行实际操作,例如找出一些地理位置的经纬度。
4.引导学生使用地球仪查询和分析地图上的地理信息,如距离、方向和比例尺等。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2.实验和观察法:使用实验或观察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地球及其运动的概念。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在小组中合作讨论、分享和解决问题。
4.多媒体辅助教学:使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地理概念和现象。
评估方式:1.口头回答问题:通过提问,评估学生对地球和地球仪的理解。
地球与地球仪教案
地球与地球仪教案第一章:地球的认识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和结构;2. 掌握地球的自转和公转;3. 理解地球上的重要地理概念。
教学内容:1. 地球的形状:球体、扁球体;2. 地球的结构:地壳、地幔、地核;3. 地球的运动:自转、公转;4. 地球的重要地理概念:经度、纬度、时区。
教学活动:1. 引入:通过地球仪展示地球的形状和结构;2. 讲解:讲解地球的形状、结构和运动;3. 实践:学生分组讨论地球上的重要地理概念;第二章:地球仪的使用教学目标:1. 学会使用地球仪查找地理位置;2. 掌握地球仪上的经纬度系统;3. 能够读取地球仪上的地图信息。
教学内容:1. 地球仪的构成:赤道、经纬线、国家和地区;2. 地球仪的使用方法:查找地理位置、读取经纬度、查看地图信息;3. 地球仪的应用:地图导航、地理学习等。
教学活动:1. 引入:通过地球仪展示地球仪的构成和使用方法;2. 讲解:讲解地球仪的构成、使用方法和应用;3. 实践:学生分组练习使用地球仪查找地理位置和读取经纬度;第三章:地球的自然地理环境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上的气候类型;2. 掌握地球上的地形类型;3. 理解地球上的生态系统。
教学内容:1. 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等;2. 地形类型:山地、平原、高原、盆地等;3. 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等。
教学活动:1. 引入:通过地球仪展示地球的自然地理环境;2. 讲解:讲解气候类型、地形类型和生态系统的特点;3. 实践:学生分组讨论地球上的自然地理环境;第四章: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教学目标:1. 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2. 掌握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3. 理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人口增长、工业化、城市化等;2.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丧失等;3. 可持续发展:概念、目标、措施。
地理教案-地球和地球仪
地理教案-地球和地球仪主题:地球和地球仪年级:初中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基本概念和形状;2. 理解地球仪的构造和用途;3. 掌握使用地球仪测量地球上不同地点的方法。
教学准备:1. PPT或黑板;2. 地球仪。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向学生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地球的认知;2. 向学生提问:你们了解地球吗?地球是什么形状的?3. 让学生回答并讨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
讲解(10分钟):1. 介绍地球的基本概念和形状:地球是我们生活的星球,它是一个球体。
地球的表面被水和陆地所覆盖,是一个多样化的生态系统。
2. 展示地球仪并讲解其构造和用途:地球仪是地球的一个缩小模型,它由一个旋转的球体和地球表面的标志线组成。
地球仪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球的各个地方的位置关系和地理特征。
3. 解释如何使用地球仪:使用地球仪时,先要确定自己所在的位置,然后可以通过旋转地球仪,将自己所关注的地点对准地球仪上的标志线,来测量这个地点的经度和纬度。
示范和练习(15分钟):1. 在地球仪上找出学校的位置,并测量学校的经度和纬度;2. 让学生按照同样的方法找出他们家乡或其他感兴趣的地点的经度和纬度;3. 进行一些练习,让学生使用地球仪来测量不同地点的经度和纬度。
讨论和总结(10分钟):1. 让学生分享他们测量得到的地点的经度和纬度;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地球仪在测量地点时要用到经度和纬度;3. 结合学生的回答,总结地球仪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拓展活动:让学生制作自己的地球仪模型,可以使用卡纸和图钉来模拟地球仪的构造,并在上面标出一些地点的经度和纬度,以加深对地球仪的理解。
评估方式: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对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的构造的理解,以及使用地球仪测量地点的能力。
板书设计:- 地球的基本概念和形状- 地球仪的构造和用途- 使用地球仪测量地点的方法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让学生参与讨论和实践操作,以积极参与和巩固所学内容。
初一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三篇
【导语】编写教案要依据教学⼤纲和教科书,从学⽣实际情况出发,精⼼设计。
⼩编整理了初⼀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第⼀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标:教学⽬标1.使学⽣了解地球的形状及⼤⼩;认识地球仪,并能识别经线、纬线、本初⼦午线和⾚道;了解经线、纬线的特点;掌握运⽤经纬确定地球上某点位置的⽅法。
2.通过学⽣了解⼈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的科学思维能⼒及培养勇于探索、深⼊钻研的精神,形成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认识及⽤数据表⽰地球的⼤⼩;经纬线的意义及特点。
教学难点:经纬线的含义;经纬度的概念;运⽤经纬同确定地理位置。
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准备地球仪、东西半球分布图、南北半球分布图等教学课时: 3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第⼀节地球和地球仪第⼀课时创设情境,引⼊新课:创设情境,引⼊新课讲述:同学们,我们⽣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学曾经或现在都会提到这些问题:地球是什么样的?地球有多⼤?⼈们怎么认识这个地球的?这节课我们⼀起去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去探索地球。
板书:第⼀节地球和地球仪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学⽣回答:圆形、椭圆形……补充说明:我们⼤家都知道地球是⼀个球体,怎么知道的呢?我们居住在地球上,⽆法看到地球的整体⾯貌,在古代,⼈们对地球的形状和⼤⼩是⼀个难解之谜。
⼀、认识地球的形状和⼤⼩活动:将课本上四幅图⽤挂图按照顺序展⽰出来,学⽣讨论完后,请代表上台边指⽰图⽚边讲述。
图1:“天圆地⽅”图2:“盖天说”图3:麦哲伦环球航⾏路线图图4:地球卫星照⽚讲述第⼀幅图:“天圆地⽅”请学⽣讲述第⼀补充⼩结:在古代,⼈们认为整个⼤地是平的,天空就像倒扣在⼤地上的⼀⼝巨⼤的锅,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学⽣回答)总结:同学们都⾮常聪明,不像古代⼈⼀样完全凭借直观的认识世界.简单地认识天空是圆的,⼤地是平的。
随着⼈们活动范围的扩⼤,⼈们逐渐发现⼤地并不是那样平坦。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教案(精选10篇)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教案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教案(精选10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2.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3.通过对地球形态认识过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对事情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难点地球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方法谈话法和讲授法。
教学媒体教学挂图、地球仪和学生用小型地球仪,自制投影片: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线和经度与东西半球的划分教学过程【引入新课】人类居住和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的形状是个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些知识。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读一读”,思考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几个阶段?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愈来愈正确。
特别是通过人造地球卫星的精确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圆形球体。
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计算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多少千米?如果我们将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这个差值还有多少?学生活动:经过计算得出,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21米,如果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时这个差别几乎就看不出来了。
因为差别很小,通常人们仍将地球看成圆球体。
【板书】1、地球是一个十分接近圆球体的不规则球体运用课本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赤道半径、极半径,并计算地球的平均半径,运用地球的赤道半径,计算赤道的周长,它约为4万千米。
2 、赤道半径、极半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我们知道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再来观察地球仪,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比例缩小而制作的地球的模型。
最新整理初一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案范文三篇
初一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案初一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案初一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案编写教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
下面初一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供参考!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及大小;认识地球仪,并能识别经线、纬线、本初子午线和赤道;了解经线、纬线的特点;掌握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点位置的方法。
;2.通过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及培养勇于探索、深入钻研的精神,形成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认识及用数据表示地球的大小;经纬线的意义及特点。
教学难点:经纬线的含义;经纬度的概念;运用经纬同确定地理位置。
;教学准备:;地球仪、东西半球分布图、南北半球分布图等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讲述: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学曾经或现在都会提到这些问题:地球是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人们怎么认识这个地球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去探索地球。
;板书: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学生回答:圆形、椭圆形……;补充说明:我们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怎么知道的呢?我们居住在地球上,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在古代,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是一个难解之谜。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活动:将课本上四幅图用挂图按照顺序展示出来,学生讨论完后,请代表上台边指示图片边讲述。
;图1:“天圆地方”图2:“盖天说”图3: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图4:地球卫星照片;请学生讲述第一幅图:“天圆地方”;补充小结:在古代,人们认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天空就像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学生回答);总结:同学们都非常聪明,不像古代人一样完全凭借直观的认识世界.简单地认识天空是圆的,大地是平的。
1.2.1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七年级地理(人教版2024)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教师:展示地球表面积、平均半径、赤道周长的数据,并出示“地球大小歌”帮助学生记忆。
学生:认真背诵,记忆地球大小的数据。
【设计意图】通过歌谣帮助学生记忆,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小组活动:用你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做比较,感受地球的大小。
(1)地球表面积约等于 729亿个足球场。
赤道周长约等于客机飞行50 个小时的距离。
(2)观看视频,感受地球在宇宙中的大小。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对比,感受地球的庞大;通过观看视频,感受地球在宇宙的渺小。
3.探究学习:地球仪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用途?
学生:阅读课本后回答: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
观察:认识地球仪上的点的线。
①地轴是从地球内部穿过地心的假象的轴。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附反思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附反思第一章:地球的基本概念1.1 地球的定义1.2 地球的结构1.3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第二章:地球仪的制作原理2.1 地球仪的定义2.2 地球仪的制作材料2.3 地球仪的工作原理第三章:地球仪的种类和用途3.1 地球仪的分类3.2 地球仪的用途3.3 地球仪的应用领域第四章:如何使用地球仪4.1 地球仪的使用方法4.2 地球仪的读图技巧4.3 地球仪的维护和保养第五章:地球仪在教学中的应用5.1 地球仪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5.2 地球仪在科学教学中的应用5.3 地球仪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应用教案附反思:在编写本教案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地球和地球仪的知识对于学生理解地球结构和地理分布的重要性。
通过本章的教学,我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地球的基本概念,了解地球仪的制作原理、种类和用途,以及如何在教学中有效运用地球仪。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来加深对地球和地球仪的理解。
例如,在讲解地球仪的制作原理时,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简单的地球仪,从而更好地理解地球仪的工作原理。
在讲解地球仪的种类和用途时,我通过展示不同种类的地球仪和相关的实际应用场景,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地球仪的广泛应用。
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在讲解地球仪的使用方法时,我可能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实践机会来熟练掌握地球仪的读图技巧。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地球仪,从而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我认为本章的教案设计较为合理,教学内容涵盖了地球和地球仪的基本知识和应用。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还需要不断反思和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第六章:地球仪的历史和发展6.1 古代地球仪的起源6.2 近现代地球仪的发展6.3 现代地球仪的创新和技术进步第七章:地球仪的读图技巧7.1 读图基础7.2 地图符号和比例尺的理解7.3 地球仪上的坐标系统和经纬度解读第八章:地球仪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案例8.1 地球仪在地球运动教学中的应用8.2 地球仪在气候教学中的应用8.3 地球仪在地图制作教学中的应用第九章:地球仪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应用9.1 地球仪在观察地球形状中的应用9.2 地球仪在模拟地球气候变化中的应用9.3 地球仪在模拟地球板块运动中的应用第十章:地球仪教学的评估与反思10.1 学生使用地球仪的反馈调查10.2 地球仪教学效果的评估方法10.3 教学反思与改进策略教案附反思:第六章的教学让我意识到,学生对于地球仪的历史和发展过程并不了解,在未来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这部分内容的导入和讲解,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地球仪的发展脉络及其在人类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大全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大全编写教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大全,希望大家喜欢!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大全一教学设计: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部分课例背景分析一、课标及课标解读(一)课程标准:①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②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③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④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二)课程标准解读:①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要求同学们通过阅读“人类认识地球形状过程”图和阅读材料“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和该过程中人类对于真理的勇于探索和执着追求精神。
②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对于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并不要求学生记住,只要求会用这些数字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③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这里要求学生一定要把地球仪当作一种学习工具来看待,通过对地球仪的观察,说出那些事经线,哪些是纬线;本初子午线为0°经线,从它开始向东为东经,向西为西经,各划分为180°;赤道为0°纬线,从它向北为北纬,向南为南纬,各划分为90°。
④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该标准有以下要求:一是给出某地的经纬度,能在地球仪上找出该地;二是地球仪上任意一点,都可以用经度和纬度来确定某位置。
描述一个地点的位置,必须把东西经和南北纬以及度数讲明确。
二、学情分析①学生年龄特点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一年级的学生,大多在11-12岁左右,对世界充满了好奇。
②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分析:学生第一次接触地理课,没有系统学习过地理课程。
在生活中有一些经验;大多学生知道地球是“球”,但不知其所以然。
③学生学习风格分析:此阶段学生对于自己熟悉但不知道原理的事物会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由于没有系统学习过地理学科的相关知识,所以对很多问题敢于大胆猜测和解释。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附反思
一、教案主题:《地球和地球仪》教案附反思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和结构,知道地球仪的定义和作用。
2. 培养学生使用地球仪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3. 通过地球仪的使用,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地球上的地理位置、地形等知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地球仪的定义和作用,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难点:地球仪上的经纬线、国家和地区名称的识别。
四、教学准备:1. 地球仪模型2. 教学PPT3. 地图4. 彩笔、直尺等绘图工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出示地球仪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的形状和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有什么作用呢?”2.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和结构,知道地球仪的定义和作用。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课堂讲解教师结合PPT,详细讲解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如如何识别经纬线、如何查找国家和地区名称等。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
4.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地球仪操作实践,尝试识别经纬线、国家和地区名称。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5. 课堂小结6. 作业布置学生完成PPT上的练习题,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7.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拓展: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地球和地球仪的知识,可以组织一次户外活动,如校园地形调查或地球仪制作比赛。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并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七、教学评价:本节课的评价主要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部分。
过程性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终结性评价则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练习来评估学生对地球仪知识掌握的程度。
八、教学建议: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调整教学策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适当降低学习难度,给予更多的时间和帮助;对于学习优秀的学生,可以适当增加拓展内容,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优秀4篇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优秀4篇地球与地球仪教学设计篇一一、说教材课标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材内容,主要以地理知识为主。
学生从社区、城市和村落开始了解,再到对地图的认识,然后是对世界大洲大洋和地形地貌的分布、各类型气候的特点及人口、语言、宗教的分布和各国特点的熟悉,学生在完成了这些基础性知识认识之后,接着要学习地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地球仪。
这是在学习探究一《地图上获取信息》的基础上,把平面的地理知识放在一个立体的空间加以深化,并为学习以后的地理知识建立一个直观的地球空间,因此,本课内容在整个七上的教学体系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教材的设计在内容结构上显示了新教材鲜明的特色,那就是趣味、活泼,从具体到抽象,最终再回到具体,完全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全课内容分观察地球仪与使用地球仪两部分,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引起学生丰富的想象,然后深入到抽象的经纬线知识,最终回到对具体的中国地理进行分析。
与本课内容对应的课标是:1-4-1认识地图三要素,知道地图的基本种类,运用地图获取所需要的地理信息;(认识地球仪)1-4-2运用各种不同的地图和图表,描述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从地图中获取信息)二、说学情目标因为七年级学生的立体空间感不强,而本课内容则是从空间上去把握经度、纬度、经线、纬线,并在观察的基础上使用地球仪,即利用经纬网定位,这是学习地理的基础,但对七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解决这个难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准备一个实物地球仪,让学生去感受地球仪,认识地球仪,最终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一个地球仪。
本课的教学目标:(1)能通过观察地球仪了解其基本构造,掌握经纬线、经纬度的特点。
(2)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地理位置。
(3)知道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纬度带的划分。
根据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我认为本课教学重点和难点是:重点:经纬线和经纬度的特点、根据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
难点:经纬线和经纬度的特点。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附反思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结构及地球仪的构造;(2)学会使用地球仪查找地理位置、经纬线等信息;(3)能够描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地球仪,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2)运用地球仪进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3)学会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2)增强学生的地理国情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地球的基本形状、结构及地球仪的构造;(2)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及查找地理位置、经纬线等信息;(3)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
2. 教学难点:(1)地球仪的操作方法;(2)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
三、教学准备1. 地球仪;2. 地球仪使用说明书;3. PPT课件;4. 教学素材(地图、图片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地球仪,引发学生对地球仪的好奇心;(2)学生分享对地球仪的了解,教师总结;(3)提问:地球仪有什么作用?引出本节课主题。
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地球仪使用说明书,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操作;(2)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地球的基本形状、结构及地球仪的构造;(2)教师示范地球仪的操作方法,学生跟随操作;(3)教师讲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学生演示。
4. 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进行地球仪操作练习,查找地理位置、经纬线等信息;(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五、作业布置1. 制作地球仪模型;2. 绘制地球自转和公转示意图;3. 收集有关地球仪的应用实例,进行分享。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地球仪这一工具,使学生了解了地球的基本形状、结构和自转公转现象,提高了学生的地理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空间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精选5篇)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精选5篇〕地球和地球仪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程度的进步,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WTT的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仅供参考,大家吧。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篇1教学目的:1.使学生学会观察地球赤道半径与极半径示意图;知道地球的形状、地球的极半径和赤道半径,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和赤道周长。
2.使学生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纬线和赤道的意义,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纬线、两极和赤道。
3.使学生知道纬度确实定方法和低、中、高纬度的划分,记住南北半球的划分,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南北半球。
4.通过讲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说明自然界物质运动与变化的规律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和掌握的。
教学重点: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纬度和低、中、高纬度的划分。
3.南、北半球的划分。
教学难点:纬度的划分。
教具:地球仪、投影仪、自制投影片、经纬仪教学方法:读图分析^p 和谈话法、电化教学法。
教学过程:〔引言〕同学们,假如有人问你,人类共同生活的星球叫什么?大家都会毫不犹豫地说:“是地球”。
但是,作为地球上的公民,恐怕你对地球还知之甚少。
为了让同学们理解地球的“庐山真面目”,今天,我们就先来熟悉一下地球的一些情况,首先学习“地球和地球仪”。
〔板书〕第一章地球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看图〕看地球卫星照片〔课本封底彩页〕指出地球形状是球体。
〔出示投影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讲述〕众所周知,地球是个球体,但是古代人却认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天空是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大锅,有“天圆地方”的说法。
后来人们逐渐发现,有很多自然现象说明了地球外表是圆的,特别是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有力地证明了地球的球形形状。
如今,人造卫星从宇宙空间拍摄到的球状的地球照片,更是一目了然。
〔想一想〕有哪些现象证明地球是圆的?〔出示投影片:人们从海边观察船从远处驶来或船离岸远去的现象〕〔板书〕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地球是个球体〔提问〕地球是个球体,但它是不是绝对圆的圆球体呢?〔看图〕看《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示意图》〔谈话〕地球半径是否等长?〔结论:不等长,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所以,地球不是绝对圆的圆球体。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附反思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附反思1.1 设计意图:通过引入地球和地球仪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他们对地球和地球仪的思考。
1.1.1 利用图片展示地球和地球仪的图像,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和地球仪的外观。
1.1.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和地球仪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1.3 简介地球和地球仪的概念,为学生学习地球和地球仪的知识打下基础。
二、知识点讲解2.1 地球仪的构造和制作原理2.1.1 地球仪的构造:地球仪由地球模型、支架、底座等组成。
2.1.2 地球仪的制作原理:地球仪是根据地球的形状制作的,通过缩小地球的尺寸,将地球上的地理特征呈现在地球仪上。
2.1.3 地球仪的分类:地球仪可以根据制作材料、尺寸、用途等不同特点进行分类。
2.2 地球仪的使用方法2.2.1 放置地球仪:将地球仪放置在平稳的桌面上,调整支架和底座,使地球仪保持平衡。
2.2.2 观察地球仪: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上的地理特征,如山脉、河流、国家等。
2.2.3 查找地理位置:使用地球仪上的经纬度网格和地图索引,查找地球上的具体地理位置。
2.3 地球仪的应用领域2.3.1 教育领域:地球仪是地理教学中常用的教具,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地理特征。
2.3.2 科研领域:地球仪可以用于科学研究,如气候研究、地质研究等。
2.3.3 日常生活:地球仪也可以作为家居装饰品,增加居室的文化氛围。
三、教学内容3.1 地球仪的构造和制作原理3.1.1 地球仪的构造:介绍地球仪的各个组成部分,如地球模型、支架、底座等。
3.1.2 地球仪的制作原理:讲解地球仪的制作过程,以及如何将地球上的地理特征呈现在地球仪上。
3.1.3 地球仪的分类:介绍不同类型的地球仪,以及它们的特点和用途。
3.2 地球仪的使用方法3.2.1 放置地球仪:讲解如何正确放置地球仪,以保持其平衡。
3.2.2 观察地球仪: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上的地理特征。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附反思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附反思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和结构;2. 认识地球仪的概念和作用;3. 学会使用地球仪查找和解释地理位置信息。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地球模型,培养观察和思考能力;2. 利用地球仪进行地图阅读和定位,提高空间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2. 培养学生爱护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地球的基本形状和结构;2. 地球仪的概念和作用;3. 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难点:1. 地球仪上的经纬网理解和应用;2. 地球仪上地图的阅读和解释。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地球仪和地球模型;2. 地球仪使用说明书;3. 相关地图和图片;4. 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1. 笔记本和笔;2. 地球仪(若有条件)。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 利用地球仪和地球模型,引起学生对地球形状和结构的兴趣;2. 提问: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地球仪是什么?Step 2:地球的基本形状和结构(10分钟)1. 讲解地球的扁平形状和赤道、极点等基本概念;2. 通过地球仪和地球模型,展示地球的经纬网和各个洲际分布。
Step 3:地球仪的概念和作用(10分钟)1. 讲解地球仪的定义和制作原理;2. 展示地球仪上的经纬网、地图、地形等要素;3. 强调地球仪在地理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Step 4:地球仪的使用方法(10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经纬网,讲解经纬度的含义和计算方法;2. 教授如何使用地球仪查找和解释地理位置信息;3. 进行地球仪操作实践,如查找某个城市或国家的位置。
Step 5: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2. 鼓励学生在课后利用地球仪进行地图阅读和探索。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地球模型,让学生了解了地球的基本形状和结构,认识了地球仪的概念和作用,并学会了使用地球仪查找和解释地理位置信息。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教案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教案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教案「篇一」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地球上的经线和纬线难点:经线和纬线的特征教学手段:地球仪模型,经线和纬线、地球大小和形状、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等动画媒体、世界两半球挂图教学过程:[引入] 我们都知道人类生活在地球上。
但是地球到底是什么样子、有多大?可能没有几个人能够准确地说出来。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师引导] 阅读课本“读一读”,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阶段,并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地球的形状。
(学生看书、思考、回答)[教师讲解]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不断深入。
通过地球卫星的精确计算,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请观察地球赤道半径与极半径图,计算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差值、赤道长度(学生计算、回答)[承转] 地球很大,怎样才能更好的研究它?人们制作了它的模型----地球仪。
地球仪为什么做成正圆呢?(学生回答)[板书] 二、地球仪---地球的模型[提问] 地球仪由哪几部分组成?地球仪上有哪些地理事物?地球仪如何转动的?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回答)[演示讲解] 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球、地轴组成的;地球仪上有各种符号、文字、颜色用来表示陆地、河湖、海洋、山脉、城市等。
还有经线、纬线、南北极;地球仪是绕地轴转动的,它指向北极星附近,是一个假想的轴,与球面的交点为北极点和南极点[承转] 想一想为什么要在地球仪上画许多的线呢?(学生回答)是为了确定地球上任何一点的位置和方向。
所以下面我们重点研究这些线------经线和纬线。
同学4人一组,观察地球仪分析回答下列问题:什么样的线是经线?什么样的线是纬线?经线和纬线,哪个是半圆,哪个是整圆?所有的经线和所有的纬线是否相等?经线和纬线各指示什么方向?在地球仪上你能画出几条经线和纬线?(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归纳总结,带领学生填表对比二者的区别,加深印象)[板书] 三、经线和纬线经线纬线概念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地球仪上顺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圆弧状况半圆,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可以组成一个圆圈。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与反思范文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与反思范文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地球的形状及运动特点。
2.培养学生使用地球仪的能力,了解地球仪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3.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地球的形状及运动特点,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难点: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三、教学过程1.导入(1)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的形状和特点。
(2)提问:地球仪与地球有什么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2.教学内容(1)地球的形状①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的形状。
②讲解地球的形状为不规则椭圆体,引导学生理解地球形状的成因。
③介绍地球形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地球的运动①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
②通过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③分析地球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地球仪的使用①讲解地球仪的种类和特点。
②示范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③培养学生利用地球仪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练习与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并举例说明。
(2)让学生使用地球仪,找出地球上的重要地理事物,如大洲、大洋、山脉等。
(2)引导学生反思地球运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地球仪这一直观教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形状和运动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讲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时,结合实例进行分析,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地球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在练习与讨论环节,让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使用地球仪,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但仍有不足之处。
如在讲解地球运动时,可能过于注重理论讲解,未能充分体现地球运动的实际意义。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五、课后作业1.复习地球的形状和运动特点。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附反思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附反思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地球的形状和结构;2. 掌握地球仪的制作原理和使用方法;3. 能够运用地球仪观察和分析地球表面的地理特征。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地球的形状和结构;2. 亲手制作地球仪,加深对地球表面的认识;3. 利用地球仪进行地理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动手能力;2. 培养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和热爱;3. 培养学生珍惜地球资源,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2. 地球仪的制作和使用方法;3. 地球仪在地理观察和分析中的应用。
难点:1. 地球仪的制作技巧;2. 地球仪在不同地理位置的观察和分析。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地球仪样品;2. 地球仪制作材料;3. 地球表面地图;4. 相关视频和图片资料。
学生准备:1. 笔记本和文具;2. 好奇心和学习热情。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和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学生分组讨论,汇报探究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3. 制作地球仪:教师讲解地球仪的制作原理和步骤,学生动手制作地球仪,教师巡回指导。
4. 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学生分组实验,学会使用地球仪观察地球表面地图,教师点评并总结。
5. 地球仪在地理观察和分析中的应用:学生利用地球仪观察和分析地球表面的地理特征,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教学反思:1.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2. 注重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3.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4. 融入环保教育,培养学生的地球意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六、教学扩展:1. 地球仪的历史和发展:介绍地球仪的起源、发展过程以及现代地球仪的特点。
2. 地球仪的应用领域:介绍地球仪在地理、天文、军事、航海等领域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第1课时)
邱海宁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3、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4、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
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
教学方法:
以学案为载体,实施小组学习形式,设置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完成本节学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小学学过的一首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那我们人类生活的地球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其实在古代时人们已经开始了对星际的研究,日月星辰,各有其妙。
好,今天让我们进行第一章第一节的学习,地球和地球仪(板书)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
1、自主学习:读“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一框内容,完成以下要求。
⑴、地球的真实形状是什么?
⑵、如何描述地球的大小?
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
⑴、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经历了哪四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⑵、“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⑶、你还能举出那些例子说明地球不是平面而是球体?
(4)、地球的基本数据能够说明什么?
【教师精讲点拨】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活动,目的一是用实际例子,让学生体验过去人们是怎样证明大地不是平面的;目的二是进一步说明一个真理
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
使学生学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重在描述地球大小能力的培养,并学会描述相关事物。
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 5.1亿平方千米,表述要准确、清楚。
【探究结论】
⑴盖天说→推测地球是球体→麦哲伦环球航行→卫星照片→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⑵由麦哲伦率领的环球航行,第一次用铁一般的事实向世人证明了一个真理:地球是圆的。
⑶登高望远。
如果地球是平的,且没东西挡着,那应该无论在多高看的都是一样远,但实际是无论在地球上的哪一点,都是登高望远。
所以地球是圆的;站在海边看远方驶来的帆
船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身等。
(4)、⑴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 5.1亿平方千米
⑵再一次用数据证明了地球是两级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三、总结梳理归纳方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是经历长期探索,多方考证的,同学们
在平时要敢于假设、勇于探索,用实践认识真理。
要勤思考,常体验,在生活中注意观察地
理现象,养成思考、观察的习惯。
四、巩固练习,达标检测:
综合能力训练
五、附板书设计: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盖天说→推测为球体→麦哲伦环球航行→卫星照片→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二、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
表面积 5.1亿平方千米
赤道周长4万千米
教学反思: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第2课时)
邱海宁
教学目标:
1、认识地球仪。
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明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3、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4、加强对比分析思维的训练。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今天呀我们先来猜一则谜语:不是桔子不是蛋,用手一推它就转。
不要看它个子小,能载大河和山川。
生:地球仪。
师:对。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地球仪》。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认识地球仪
1、自主学习:展示并转动地球仪,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讨论。
1.地球仪的定义和作用。
2.在地球仪上找出地轴、两极、赤道、极圈、回归线、经线、纬线、经度、纬度。
3.南极和北极各用什么字母表示?
2、小组交流: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用右手指示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观察:从北极上空看( )时针,从南极上空看()时针。
(也可以让学生用水杯来做演示)
【教师精讲点拨】地轴只是一个假想的轴,和地球仪上的线和点一样在地球上是不存在的。
观察地球仪,小组交流,初步掌握、理解基本概念。
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认识、了解地
球仪,直观,印象深。
【探究结论】用右手指示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观察: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学习任务(二)经线和纬线
1、自主学习:学生观察地球仪和地图,思考、讨论以下问题,并填写表格:
①什么是纬线?纬线是什么形状的?
②各纬线长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③找出最长的一条纬线,这条纬线把地球分为哪两半球?
④经线在形状、指示方向、长度的分布三个方面与纬线有什么不同?
⑤经度是以哪条经线为起点的?
⑥经度的标度范围是多少度?
⑦对比纬度的变化规律,说明地球仪上经度的变化规律有什么特点?
⑧东西半球是如何划分的?这样划分的意义是什么?
⑨在地球仪上找出主要位于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大洲,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⑩高中低纬度是怎么划分的?
2、小组交流: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1)学生动手画一条经线和纬线,完成下表。
小组观察讨论。
定义形状长度指示方向
纬线
经线
【教师精讲点拨】
(1)经度和纬度的确定
规律:1、向哪去越来越大就用什么字母表示。
(由此可以总结出经度纬度的变化规律)
2、0度和180度只有一条,所以后面不带字母。
(2)半球的划分
1、南北半球的划分想象从中部平分,学生很容易找到赤道。
2、东西半球的划分,学生很容易认为是0度和180度组成的经线圈,然后老师进行引
导两方面的问题①东经30度和多少度组成的经线圈可以平分地球?②为什么不用0度和180度组成的经线圈作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探究结论】实践探索记录表
活动一:在下面的底图中绘出你在地球仪上找到的地轴、赤道,用文字标出南、北两极点。
活动二:在下面的底图中绘出你在地球仪上看到的纬线、经线。
活动三:在地球仪上,利用老师提供的绳子、刻度尺,通过观察、测量、对比等方法,小组同学合作共同总结出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并将活动结果记录在下表中。
活动内容纬线经线
它们的形状是圆圈还是半
圆?
纬线的长短是否是一样
的?
经线的长短是否是一样
的?
若不一样哪条最长?
纬线之间是相互平行还是
相交?
经线之间是相互平行还是
相交?
4.活动四:在地球仪上,通过观察、寻找、归纳出纬度、经度划分的规律,并把活动结果记录在下表中。
探究内容纬度经度
你观察到的纬度、经度的最小度数
是多少?
纬度值从起点向南、北两侧是增大
还是减小?
经度值从起点向东、西两侧是增大
还是减小?
四、总结梳理归纳方法:
对经线和纬线的学习,一方面要注重学生动手能力,
不论是用手触摸地球仪;
在上面找
特殊经线和纬线;还是划一条经线和纬线;
都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另一方面注重
对比法的学习。
五、巩固练习,达标检测:1、基础训练2、赤道是()的分界线,本初子午线呢?
3、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
),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
)。
六、附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你观察到的纬度、经度的最大度数是多少?
你知道从起点向北的纬度叫什么?从起点向南的纬度叫什么?你知道从起点向东的经度叫什么?从起点向西的经度叫什么?
定义
形状
长度
指示方向
特殊经纬线
度数的变化规律
半球的划分
纬线经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