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咏二疏·大象转四时翻译赏析
“心”与“象”的生态之美
“心”与“象”的生态之美作者:吕旭阳来源:《美与时代·下》2020年第08期摘要:陶渊明诗文中“心”与“象”的呈现方式,是“言”与“意”所具有的生命诗性美的更高级形态——生态之美。
他通过系统地整合“形与影”的生命本质、“言与意”的生命诗性美,以艺术审美的诗性语言带领阅读者走向一个审美的艺术世界,同时再现了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的完美融合,从而带给读者一种超越生命经验本身的审美体验,引发出人如何生存的生态思索。
关键词:“心”与“象”;生态美;陶渊明;田园诗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计划资助项目“复得返自然——陶渊明田园诗的生态诗学研究”(gxun-chxps2018104)研究成果。
“心”与“象”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范畴,“心”与“象”合主要指心性与物象合二为一所产生的“天人合一”的意象审美境界。
与“心”这个概念相关的论述,要属庄子最详。
“机心”典出《庄子·外篇·天地》:“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
”[1]庄子在《外篇·天地》一文中指出了“无心”“刳心”与“机心”三种“心”:“无心”对“道”而言是最好的;“刳心”意指自私自利之心;“机心”最差,主要是指人的巧诈、机巧功利之心。
庄子认为只有摒弃掉“机心”才能够“抱朴归真”,才足以让心神安宁,安宁的心神方可载道。
从艺术美学上说,人要有一颗赤子之心才能保持对自然事物的纯真态度,从而求得艺术的真味造诣。
“赤子之心”与庄子反对的“机心”可谓是相得益彰。
生态之美,亦是生态美,袁鼎生教授在《生态视域中的比较美学》一书指出了生态美的生成方式:“主客体潜能的自由对生构成生态美。
”[2]主客体之间之所以能够达成自由对生的审美状态,就在于审美主体的“心”性与审美客体即“象”之间能够产生某种交互的吸引力,它们彼此之间的吸引力不存在阻隔,而是以自由的生成方式产生出生态之美。
陶渊明诗文中的“心”的体现形态有:“交心”“称心”“中心”“写心”“欣心”“欢心”“斯心”“有心”“求心”“其心”“素心”“心在”“游心”“心曲”“应心”“心念”“我心”“纵心”“溺心”“心远”“粥者心”“心先醉”“一心”“心理”“此心”“吾心”“心知”“王母心”“昔心”“易进之心”“诚心”“苦心”“邪心”“顺心”“心为形役”“委心”“寄心”“在心”“至心”“摧心”“心遗得失”“心有常闲”等等达40多处。
陶渊明
他在《杂诗》中写到:“栖栖失群鸟,
日暮犹独飞。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 悲。厉响思清远,来去何依依。因值 孤生松,敛翮遥来归。劲风无荣木, 此荫独不衰。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 违。”从中可以体会到他的心灵苦闷 与追求。也正是在这一点上,他成为 后人所难以企及的范型。
朱熹曾说:“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
《归去来舍》中,他谈到辞官时说: “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饥 冻虽切,违已交病。曾从人事,皆口 腹自役。”
他的《五柳先生传》借五柳先生夫子自道 写自己是:“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 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 或置酒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 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 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陶渊明的第二次出仕约在他三十五岁时, 这次出仕是到江陵,担任了荆州和江州刺 史桓玄的幕僚。桓玄是一个有野心的军阀, 他占据长江中上游,对晋室虎视眈眈,图 谋篡夺。陶渊明至江州后,可能看到桓玄 并不能帮助自己实现自己的理想,同时对 于他企图篡弑的丑剧也很憎恶,于是又产 生了归隐之念,恰好在他三十七岁这一年, 他的母亲去逝,按古代丁忧规矩,陶渊明 便辞职回家了,守丧三年。
陶渊明的一生: 闲居——出仕——隐居三个阶段。 所谓闲居即二十九岁出任江州祭酒之前。 关于这一时期的生活,目前材料较少。陶 渊明的初次出仕是在他二十九岁,出任江 州祭酒,出仕的原因可能有二。第一,可 能与他渴望建功立业的早年抱负有关。现 在我们心目中的陶渊明往往是一个淡薄名 利的隐士,这大体上不错,但实际上并不 完全,最起码早年的陶渊明曾颇有壮志, 他的《杂诗》说:“忆我少壮时,无乐自 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陶渊明的田园诗30首
陶渊明的田园诗30首1、《归园田居其一》年代: 魏晋作者: 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後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2、《归园田居其二》年代: 魏晋作者: 陶渊明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3、《归园田居其三》年代: 魏晋作者: 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4、《归园田居其四》年代: 魏晋作者: 陶渊明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殁无复馀。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5、《归园田居其五》年代: 魏晋作者: 陶渊明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双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6、《饮酒其一》年代: 魏晋作者: 陶渊明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 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
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 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
7、《饮酒其二》年代: 魏晋作者: 陶渊明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
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 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
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
8、《饮酒其五》年代: 魏晋作者: 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9、《饮酒其六》年代: 魏晋作者: 陶渊明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
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誉毁。
三季多此事,达士似不尔。
陶渊明 课件
《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其二: 自古叹行役,我今始知之。 山川一何旷,巽坎难与期。 崩浪聒天响,长风无息时。 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兹。 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 当年讵有几,纵心复何疑。
三国吴·支谦译《佛说四愿经》(《大藏经》经集 部四): 人有四愿,不可常保……第三愿者,谓人有父母、 兄弟、妻子、中外亲属、朋友知识、恩爱、荣乐, 疾病至死命尽,复不能救我命,亦不能随我魂神去, 空啼哭,送我到城外深冢间,以弃我去,各疾还归。 虽追念我愁苦忧思,不过十日。诸家宗族,男女聚 会,相向歌舞,快共饮食,相对谈笑,捐忘死人, 虽有父母、妻子、中外亲属、朋友知识,不能共追 我命。空悲之,复何益也。
4、赠答: 《荀子·非相》: 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 《答庞参军》并序 相知何必旧?倾盖定前言。 有客赏我趣,每每顾林园。 谈谐无俗调,所说圣人篇。 或有数斗酒,闲饮自欢然。 我实幽居士,无复东西缘。 物新人惟旧,弱毫多所宣。 情通万里外,形迹滞江山。 君其爱体素,来会在何年。
序:三复来贶,欲罢不能。 自尔邻曲,冬春再交。然 良对,忽成旧游。俗谚云: “数面成亲旧”,况情过 此者乎?人事好乖,便当 语离。杨公所叹,岂惟常 悲。吾抱疾多年,不复为 文。本既不丰,复老病继 之。辄依周礼往复之义, 且为别后相思之资。
3、行役: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 被褐欣自得,屡空常晏如。 时来苟冥会,宛辔憩通衢。 投策命晨装,暂与园田疏。 眇眇孤舟逝,绵绵归思纡。 我行岂不遥,登降千里馀。 目倦川涂异,心念山泽居。 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 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
陶渊明诗歌思想及艺术
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艺术成就和影响一、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陶渊明诗歌内容比较丰富,大体上可以分成两类:(一)田园诗;(二)咏怀咏史诗。
(一)陶渊明的田园诗陶渊明的田园诗,是指陶渊明描写农村田园生活和田园风光的诗。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个田园诗大作家。
陶渊明的田园诗真实地记载了那个时代的农村生活,透露了淳朴的田园气息,散发出浓郁的泥土芬芳,绘画出一幅幅农村生活的图画。
陶渊明田园诗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描写诗人躬耕田亩的作品。
《归园田居》五首是陶渊明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诗人“种豆南山下”,也许由于缺少耕作的技术,致使“草盛豆苗稀”,但他的劳动态度是认真的,清早下地,直至月升东方才归,露水打湿了他的衣衫,诗人也毫不在乎,他只希望秋天能有一个好收成。
诗用极经济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绘塑了一个封建士大夫躬耕田亩的动人形象。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正是在辛苦的劳动中,诗人明白了“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的道理。
随着诗人躬耕岁月的长久和生活的日益贫困,到了他五十二岁写《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获》诗时,他的思想认识更有所提高。
诗云:《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获》贫居依稼穑,戮力东林隈。
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
司田眷有秋,寄声与我谐。
饥者欢初饱,束带候鸣鸡。
扬楫越平湖,汛随清壑回。
皭皭荒山里,猿声闲且哀。
悲风爱静夜,林鸟喜晨开。
曰余作此来,三四星火颓。
姿年逝已老,其事未云乖。
遥谢荷蓧翁,聊得从君栖。
这里,诗人归隐初期叹苦嗟劳的情绪已让位给对收成好坏的担忧。
“不言春作苦”,当然不是不苦,但已无暇叫苦,唯一惶恐的是收成不好,眷眷于心的是秋收有望。
因为收成的好坏关系着生活的温饱。
“饥者欢初饱”,正是久饥后吃了顿饱饭的人的真切感受,这绝不是饱食终日的封建贵族文人所能有的体会!长期的躬耕田园,生活的日趋恶化,使他与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进一步地接近,与劳动人民的关系越来越融洽。
文学论文 浅析陶渊明的归隐情结
浅析陶渊明的归隐情结摘要:陶渊明追求的理想生活是符合人性自然状态的,那便是物质的富足与精神的自由闲适。
陶渊明决定彻底归隐时的心态很复杂,归隐后的田园生活并不那么美好,陶渊明只能以古圣先贤和委化任运来安慰自己了。
陶渊明辞官归隐,也是深知官场禁锢自由、戕害人性而厌弃功名的结果。
陶渊明心目中理想的社会是一种“自然”的社会。
陶渊明代表了隐逸文化的辉煌,陶渊明描写田园生活、表现隐逸情趣的诗文,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关键词:陶渊明;归隐;田园生活1.引言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
东晋末期南宋人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陶渊明是“我们中国赫赫有名的大隐”(鲁迅《隐士》),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钟嵘《诗品》)。
关于陶渊明的入仕与归隐,有人从政治方面入手,分析他入桓玄幕,任刘裕参军是为了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有人从当时的社会思潮着眼,看出他的归隐与六朝隐逸之风有关;也有人从儒道哲学思想对他的影响考虑,得出他儒道互补或内儒外道等多种多样的结论。
本文无意以某种理论框架来衡量陶渊明,仅想就陶渊明诗作的分析,探究一下他入仕与归隐时的心态。
魏晋隐逸文化中, 陶渊明无疑是一颗最璀璨的明星。
陶渊明自称“幽居士”, 出生于“浔阳洪族”, 是东晋名将、大司马长沙郡公陶侃的曾孙。
到陶渊明时, 家道虽已中落, 但他仍有较好的出仕为官条件。
然而他“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 ,“闲居三十载”, 直到而立之年才勉强“投耒去学仕”, 几经仕而隐、隐而仕在的反复, 最终选择了“终死归田里”。
因此他与“隐”有关, 留给后人一个风神飘逸的隐士形象。
他的亦耕亦读、饶有情趣的生活方式, 卓然独立、超迈流俗的文化精神, 独树一帜、出类拔萃的创作成就, 获得后世士人的认同和仰慕, 成为中国隐逸文化史上一座不可企及的丰碑。
陶渊明与束皙性情、理想、才能之比较
今复增益 之以为赢余 ,但教子孙怠 惰耳。贤 而多 财, 则捐其志 ; 愚而多财 ,则益其过 。且夫富者 , 众人之怨 也 ;吾既亡以教化子孙 ,不欲益其 过而 生怨 。又此 金 者 ,圣 主所 以 惠养 老 臣 也 ,故 乐 与 乡党 宗族 共 飨 其 赐 ,以 尽吾 余 日,不 亦 可 乎 ! ” J 此处渊明虽无挥金事 ,但其道相通 。 以上皆可见 陶渊 明与疏 广 之间 的渊源 。 第二 ,陶渊明、束皙性情相似 ,皆沉静恬退 , 不慕荣利。 《 晋书 ・ 束皙传》 记载称束皙 “ 性沉 退 ,不慕荣利” ,并创作 《 玄居释》 ,表达 自己的 志 向。陶渊明爱静 ,时常流露 于诗 文。 《 时运》 : “ 我爱其静 。 ”《 与子俨等疏》 :“ 偶爱 闲静。 ”被时 人称之为 “ 自况” 《 五柳先生传》说 : “ 闲靖少 言,不慕荣利。 ”靖 ,通 “ 静” 。安静。 《 左传 ・ 昭公二十五年》 :“ 靖 以待命 犹可 ,动必忧。 ”杨 伯峻注 :“ 靖 ,安也 ,静也。 ” 即为其义 。两人性 情如此相似 ,不过一在西晋 ,一在东 晋。清代宋 大樽 《 茗香诗论》 说 : “ 顾 晋有 陶靖节 之高趣 , 入宋终身不仕 ;又有 束 皙之沉退 ,张 翰之 虑祸 , 张协之屏居草泽。 ” l 4 即道 出了陶渊 明与束皙等人 相似 的性 情 ,颇 值得 玩味 。 第三,陶渊 明、束 皙性 情 相 似 ,皆好读 书, 博学多闻。上文谈到 ,《 晋书 ・ 束皙传》 记载称束 皙 “ 博学多闻” “ 才学博通” ,“ 详 览载籍 ,多识 旧章 ”,可谓 一篇 之 中三致意 ,并 列举 事 例 ,多 方 位地 阐明束皙的博学多才。《 晋书 ・ 束皙传》 中借 博士曹志之 口说 :“ 阳平束广微好学不倦 ,人莫及 也。 ”可知束皙 的好读 书、广学 问,可谓 天下 无 敌 。束 皙 好读 书,作有 《 读 书 赋》 传 世。他 在 《 玄居释》 中说 :“ 将研六籍以训世 ,守寂泊 以镇 俗。 ”叙述 自己的读书之乐 。 陶渊明好读书 ,也 常在诗文 中提 及 自己读书 的乐趣 。《 五柳先生传》 “ 闲靖少 言,不慕荣利” 之下接着便说 : “ 好读书 ,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 , 便欣然忘食 。 ”他在 《 饮酒》诗 中说 :“ 少年罕人 事 ,游好在 《 六经》 。 ” “ 诗书敦宿好 ,林 园无俗 情。 ” (《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 陵夜行 涂 口》 )读 《 诗》 《 书》 等六经 ,使他忘怀世俗。读书让他增 长见闻 ,读书让他 自觉践行圣人使命 ,读 书给他 更多的是快 乐 ,读书是他的精 神食 粮 ,尤其是 在 他贫病交加的岁月。这般述怀 ,翻览 陶渊明文集 ,
西湖二集2
西湖二集2蓬莱方丈渺空阔,岂若坐对三神山。
日月雅趣超尘俗,散步逍遥快心目。
山光水色无尽时,长将挹①向杯中渌②。
孝宗赋完诗,献与太上。
太上看完,龙颜大喜,提起笔来,就书于其后道:吾儿自幼歧嶷③,进德修业,如云升川增,一日千里。
吾比就宽闲之地,叠石为山,引湖为泉,作小亭于其旁,用为娱老之具,且俾吾儿万几之暇,时来游豫。
父子杯酒相属,挹山光而听泉流,濯喧埃而发清兴,恍若徜徉乎灵隐、天竺之间,其乐可胜道哉!吾儿乃肆笔成章,形容尽美,虽吟咏之作,帝王之余事,然造语用意,高出百世之上,非巨儒积力可窥其粗,亦有以见天纵之多能。
览之欣然,老眼为之增明矣。
书罢,孝宗谢恩。
那园中又有新造一聚远楼,太上御笔亲书扁额,仍大书苏轼“赖有高楼能聚远,一时收拾付闲人”之句于屏风之上。
那聚远楼景致清凉,三伏之中绝无暑气,真蓬岛之胜境也。
翰林院进首词道:聚远楼前面面风,冷泉亭下水溶溶。
人间炎热何曾到,真是瑶台第一重。
乾道三年三月初十日,孝宗遣内侍到德寿宫,取出圣旨奏道:“连日天气甚好,欲一二日间,恭邀圣驾幸聚景园看花,取自圣意,选定一日。
”太上道:“传语官家:备见圣孝,但频频出去,不唯费用,又且劳人,本宫后园亦有几株好花,不若来日请官家过来闲看。
”内侍领命而来,奏与孝宗。
孝宗遵命,次日早膳后,车驾同皇后、太子过德寿宫,起居拜舞二殿已毕,先到灿锦亭进茶。
茶毕,同至后苑看花。
两廊都是小内侍照依西湖景致,摆列珠翠、花朵、玩具、匹帛、花篮、闹竿、市食等物,许小内侍关扑。
次到球场,看小内侍抛彩球、打秋千。
看了一会,又到射厅看百戏。
孝宗都有赏赐。
又到清妍堂看荼縻花。
宫中以水银为池,把金银打成凫雁鱼龙之形,放于水银池中,精光夺目。
凫雁鱼龙都有飞动之势。
又到牡丹堂看牡丹,牡丹花上都有牙牌金字;别采好色千朵,安于花架之上,都是水晶玻璃,天青汝窑金瓶,独白玉碾花商尊,高三尺、大一尺三寸,中插“照殿红”十五枝。
孝宗看完,就登御舟绕堤闲游。
也有小舟数十只,供应杂艺、嘌唱鼓板、鬻卖蔬果,竟与西湖一样。
陶渊明咏史诗中的人生定位
陶渊明咏史诗中的人生定位作者:王伶俐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4年第01期摘要:陶渊明的咏史诗具有鲜明特色,他在歌咏历史人物时表露出自己的人生定位,其中修齐治平的仁士、抚剑独游的侠士、安贫守志的寒士和超越世俗的逸士是他咏史诗中常见的形象,也是他自己的人格写照。
最奇特的是他歌咏的历史人物身上显耀出的佛光,体现了与传统不同的隐居方式,成为田园中出入世间的居士。
关键词:陶渊明咏史诗人生定位咏史诗通常是诗人用歌咏古人的方式抒发自己的现实感受,因此我们可以在作品中看到诗人自身的形象。
陶渊明是我国咏史诗中很杰出的一位诗人,细味其诗,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对自己的人生定位,甚至可以明白他为什么会以田园作为隐身之所。
一、修齐治平的仁士作为古代的一名知识分子,陶渊明有建功立业壮志。
陶渊明出仕原因很多,其中受儒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影响很大。
在东晋,“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陶渊明的仕途不畅,但建功立业的志向却很坚定。
即使他已经归隐,还是不时流露出这种愿望。
人到中年的他偶尔还壮志未平,向往疏广和疏受的美好人生,“大象转四时,功成者自去。
借问衰周来,几人得其趣……高啸还旧居,长揖储君傅;饯送倾皇朝,华轩盈道路。
离别情所悲,馀荣何足顾;事胜感行人,贤哉岂常誉!”(《咏二疏》)这是他理想中的人生,立功不居、名留史册。
他的《读史述九章》虽然各篇旨趣各异,但所述的夷齐、箕子、管鲍、程杵、七十二弟子、屈贾、韩非、张长公等除了夷齐以“立德”著称于史外,其余均在史上有突出的功勋,如箕子是孔子所称的“殷末三仁”之一,管仲和鲍叔牙助齐桓公称霸,程婴和公孙杵臼保护赵氏孤儿,孔子七十二弟子等都有显迹留于史册,陶渊明在阅读《史记》时对这些人深有感触而撰写此篇。
所以虽至晚年,陶渊明仍然念念于古代留下英名之人,可见其素有志向。
处于长期动乱、生命朝不保夕的魏晋,士人的心态或扭曲或怪诞。
偏安一隅的东晋,政局内忧外患不断,统治者选拔人才沿用“九品中正制”,只有世家大族子弟才有身居高位的可能。
大象和战字的七字诗
关于大象的诗句古诗1.关于大象的古诗1,《南乡子·相见处》五代李珣相见处,晚晴天,刺桐花下越台前。
暗里回眸深属意,遗双翠,骑象背人先过水。
译文:日暮天晴,一位美丽纯真的少女,在越台前盛开的刺桐花下,和一位风度翩翩、俊雅倜傥的少年偶然相遇。
两人擦肩而过,她仍偷偷回望,深情地注视着少年,故意掉下一双翠羽,匆匆骑象离开游人,趟过小河先走了。
2,《岭南江行》唐代柳宗元瘴江南去入云烟,望尽黄茆是海边。
雨过天晴山腰间大象出没,阳光灼热潭水里水蛭浮现。
3,《海人谣》唐代王建海人无家海里住,采珠役象为岁赋。
恶波横天山塞路,未央宫中常满库。
译文:海人没有家,天天在海船中居住。
皇宫中的珍珠、象牙常常堆满的府库。
4,《荆州贼平临洞庭言怀作》唐代李白修蛇横洞庭,吞象临江岛。
积骨成巴陵,遗言闻楚老。
译文:巨蛇横陈在洞庭湖畔,在江岛边将大象一口吞掉。
吐出象骨堆成巴陵,告诉我这个传说的是楚国的遗老。
5,《象祠记》明代王守仁灵、博之山,有象祠焉。
其下诸苗夷之居者,咸神而祠之。
译文:灵鹫山和博南山有象的祠庙。
那山下住着的许多苗民,都把他当作神祭祀。
2.形容大象的诗句庞大的躯体柔柔的心你的善良人人亲近你不是寻得保护而是心贴心的抱抱咀嚼着草叶回味着朴实骑在你背上悠悠时光在浑厚与踏实里感受着你的稳重一步一步迈向美好长长鼻子一吸甘霖普降花香草艳长长鼻子一卷拦路树木横移康庄大道灿烂辉煌冬日温暖阳光里你眯缝着小眼睛慈祥的模样像个小孩恭敬大象南方的雨、森林、太阳和地球结为兄弟南方,我的王国,动物的王国站立着诗人,站立着温和的大象站立,永不爬下高楼的高虽然淹没我的身影但我上升的心和太阳一样升腾站立,永不爬下行走千山万水,塑造和平丰碑哦!大象。
森林里从不称王称霸岁月苍桑,苍桑刻满了身躯硕大的耳朵听风、听雨听花开秋满的喜悦走!落地有声走过险恶,走过贫瘠扬起头颅,笑迎日落日出仰首鸣叫那是呼唤亲情原始最和谐的音乐小草舞蹈,欢乐的叶子掌声阵阵恭敬大象踏下的脚印,书写着一首首壮丽的诗篇厚重的背驮着无怨无悔迎来灿烂的明天恭敬大象,永不趴下。
八年级下语文文言文翻译
八年级下语文文言文翻译第二十一课与朱元思书(吴均)风尘烟霭全部散尽,天空与山峰显露出同样清澄的颜色。
让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任凭它或东或西。
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水路,奇峭的山峰奇异的流水,天下独一无二。
江水全都呈现出一片青苍之色,千丈深也能见到水底。
游动的鱼和细细的卵石,都可以看得十分清楚。
湍急的流水快于飞箭,汹涌的江浪势如奔马。
两岸夹峙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耐寒常青的树木。
山依恃地势争着向上,互相比高比远。
争着向高处笔直地指向天空,形成千百座峰峦。
泉水冲击着石块,发出泠泠的声响;好鸟彼此和鸣,织成嘤嘤的谐美旋律。
蝉儿则无休止地鸣叫不停,猿猴则千百遍地啼叫不绝。
在仕途上鹰一般冲天直上的人,望一眼这么美的峰峦就会平息热衷名利的心;整天忙于筹划治理世俗事务的人,看一看如此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横斜的树枝在上方遮蔽天日,即使白天也像黄昏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会漏下一些光斑。
第二十二课五柳先生传(陶渊明)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和字。
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因而就以“五柳”为号。
性情闲静,说话不多,不羡慕名利。
好读书,不钻牛角尖;每有会意之处,便高兴得忘了吃饭。
好喝酒,可惜家境贫穷不能常常得到。
亲戚或老朋友知道他这样,有时就准备了酒邀请他来喝。
他只要一去总是喝光,约定必醉方休,要去就去要留就留,从不掩饰自己的感情。
家里四壁空荡荡的,挡不住风雨也遮不住太阳。
短短的粗麻布衣服破破烂烂的,缝缀补绽着;常常没有吃的没有喝的,但心里很坦然。
常写文章娱乐自己,显示了自己的志趣。
得失完全忘怀了,并坚守这原则直到死去。
赞曰:黔娄的妻子有这样的话:不为贫贱而忧虑悲伤,不为富贵而匆忙追求。
她就是说这一类人吧!醉酒赋诗,以娱乐自己的心志。
是无怀氏之民吗?是葛天氏之民吗?第二十三课马说(韩愈)世上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所以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是在仆役的手里受到埋没,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著称。
陶渊明《咏二疏》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咏二疏陶渊明(魏晋)大象转四时,功成者自去。
借问衰周来,几人得其趣?游目汉廷中,二疏复此举。
高啸返旧居,长揖储君傅。
饯送倾皇朝,华轩盈道路。
离别情所悲,余荣何足顾!事胜感行人,贤哉岂常誉!厌厌阎里欢,所营非近务。
促席延故老,挥觞道平素。
问金终寄心,清言晓未悟。
放意乐余年,遑恤身后虑!谁云其人亡,久而道弥著。
译文天地四时自运转,完成功业当归还。
请问东周未世后,几人能把其意传?放眼汉代朝廷内,二疏举止可称赞。
欢快高歌返故乡,告别太子长辞官。
皇朝官吏皆出送,华贵轻车填路问。
悲叹之情为送别,荣华富贵岂足恋!德操高尚感行人,贤哉之誉岂一般!乡里安逸相聚欢,经营之事不简单。
邀来故老促席坐,饮酒共将往事谈。
儿女关心遗产事,疏广晓谕出清言。
纵情享乐度余年,死后之事不挂牵。
谁说二疏已亡去?日久其德更粲然。
注释二疏:指疏广与疏受,汉宣帝时兰陵(今山东省枣庄市东南)人。
疏广任太子太傅,其侄疏受任太子少傅,任职五年;疏广认为名已成立,不离去恐有后患,便与疏受一道辞职还乡。
当离去时,公卿大夫等送行者车百辆,观者皆叹日:“贤哉二大夫。
”皇帝和太子送给二疏很多财物,他们还乡后便以赐金日与亲友宾客宴饮共乐,而不留金为子孙置办房屋田产。
事见《汉书·疏广传》。
大象:指天,大自然。
《老子》:“大象无形。
”又:“执大象。
”王弼注:“大象,天象之母也。
”转:运行。
借问:请问。
衰周来:自东周末期以来。
趣:旨趣,意旨,道理。
游目:随意观览,这里是放眼、回顾的意思。
复:再,恢复。
此举:这种行为,指“功成者自去”。
高啸:犹高歌,形容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长揖(yī):旧时拱手高举,自上而下的相见或道别的礼节。
《汉书·高帝纪上》:“郦生不拜,长揖。
”诗中是指辞谢。
储君傅:指太子大傅与太子少傅的职位。
储君:太子。
饯(jiàn)行:以酒食送行。
倾:尽。
华轩:华贵的轻车,指富贵者乘坐的车子。
盈:满。
《汉书·疏广传》:“公卿大夫故人邑子设祖道(指饯行),供张东都门外,送者车数百两,辞决而去。
兰亭诗二首其二(王羲之作品)原文、翻译及注释
兰亭诗二首其二魏晋:王羲之悠悠大象运,轮转无停际。
陶化非吾因,去来非吾制。
宗统竟安在,即顺理自泰。
有心未能悟,适足缠利害。
未若任所遇,逍遥良辰会。
三春启群品,寄畅在所因。
仰望碧天际,俯磐绿水滨。
寥朗无厓观,寓目理自陈。
大矣造化功,万殊莫不均。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猗与二三子,莫匪齐所托。
造真探玄根,涉世若过客。
前识非所期,虚室是我宅。
远想千载外,何必谢曩昔。
相与无相与,形骸自脱落。
鉴明去尘垢,止则鄙吝生。
体之固未易,三觞解天刑。
方寸无停主,矜伐将自平。
虽无丝与竹,玄泉有清声。
虽无啸与歌,咏言有馀馨。
取乐在一朝,寄之齐千龄。
合散固其常,修短定无始。
造新不暂停,一往不再起。
于今为神奇,信宿同尘滓。
谁能无此慨,散之在推理。
言立同不朽,河清非所俟。
译文都梁山涌出茫茫江海,穿越栈道峭壁在烟云迷蒙的原野上流过。
在这楼台叠立之处登高再次凭栏远望,看这亘古不变的山川湖泽。
梁苑平坦无壑,汴堤上绿柳万棵,曾经历了几番晴日晒照又经过几番风吹雨打。
看天空远远地与大地接连,江河万里空荡无边。
我登临的高山正是吴、楚的界线。
落花飞絮飘舞在两岸,春风一到,山下满城锣鼓喧天。
英雄已渐渐地衰老,黄昏和拂晓、涨潮又退潮,载着不断归来的白帆、摇不完的橹篙。
淮水难阻向东流淌,边塞以北云雾缭绕,残阳西沉余晖斜照。
我正在凄凉的景象中远望,中原之路茫茫渺渺,一轮明月升上江河南岸的树梢。
注释水龙吟:词牌名。
又名《水龙吟令》《龙吟曲》《水龙吟慢》《鼓笛慢》《小楼连苑》《海天阔处》《庄椿岁》《丰年瑞》。
双调,押仄韵,体式甚多。
字数不同,句读有异。
上片第一句或六言,或七言,上下片各四仄韵。
翠鳌涌出沧溟:形容青山险峻如同一个巨鳌在大海中浮出。
影横栈壁迷烟墅:远望山上的屋舍被烟雾所笼罩。
梁苑:园囿名,在今河南开封,汉梁孝王筑,为游赏与延宾之所,当时著名文人如司马相如与枚乘皆出入其间。
汴堤:指流经开封的汴河,为隋炀帝所建,堤上遍种柳树。
江空万里,登临处、分吴楚:指淮水空阔无限,登山远望,吴楚两地被淮水划开。
大象怎么读
大象怎么读
•大象怎么读?大象的拼音是:dà xiàng
•基本解释:
(一)、《易》传之一。
以卦象为根据来解释卦辞。
《易·乾》:“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唐孔颖达疏:“此大象也。
十翼之中第三翼,总象一卦,故谓之大象。
”
(二)、大道,常理。
《老子》:“执大象,天下往。
”河上公注:“象,道也。
圣人守大道,则天下万民移心归往之。
”晋干宝《晋纪总论》:“昔高祖宣皇帝,以雄才硕量,应运而仕……於是百姓与能,大象始构矣。
”
(三)、犹天象。
旧指日月星辰运行等天文现象,有时亦指气象现象。
晋陆机《应嘉赋》:“寄冲气於大象,解心累於世罗。
”晋陶潜《咏二疏》:“大象转四时,功成者自去。
”唐杨炯《登秘书省阁诗序》:“观星文而考南北,大象入於璣衡。
”
(四)、动物名。
即象。
《后汉书·和帝纪》:“﹝永元﹞六年正月,永昌徼外夷遣使译献犀牛、大象。
”。
从三首诗看陶渊明的心路历程
从三首诗看陶渊明的心路历程顾农【摘要】陶渊明的归隐,不是一个单纯的行为,而是一个经过长时间酝酿产生的行为。
从陶渊明的三首诗即《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咏二疏》、《饮酒》其五,可以看出陶渊明的归隐历程分为初隐、再隐和彻底归隐这样三段。
【期刊名称】《九江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30)003【总页数】4页(P1-4)【关键词】陶渊明;三首诗;归隐;三段【作者】顾农【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文学院,江苏扬州225002;九江学院庐山文化研究中心,江西九江332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2陶渊明(365~427)一向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钟嵘《诗品》卷中),他的隐逸生活其实有三个不同的阶段,最主要的一段当然是从义熙元年(405)四十一岁时抛弃彭泽令一官、返回故乡,直到六十三岁去世。
他的诗文绝大多数写于这彻底归隐的二十几年当中。
在这以前,他已曾脱离官场隐居过两段时间:一段是从他二十九岁那年即太元十八年(393)“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宋书·隐逸传》)起到三十五岁即隆安三年(399)出山在桓玄手下任职以前,这五六年时间或可称为陶渊明的初隐时期;第二段是从隆安五年(401)冬陶渊明因母丧退出官场,到元兴三年(404)到刘裕手下任职之前,这三年时间,陶渊明固然是遵守当时的礼制回家守孝,同时也可以视为他的再度隐居。
这三次为官时间都很短,一共不足两年,很快就于在义熙元年十一月彻底归隐了。
将陶渊明的隐居分为初隐、再隐和彻底归隐这样三段,头绪比较清楚,便于分段掌握,也便于进行通盘的探索研究。
真正提供了范式、产生了影响的自然是彻底归隐后的陶渊明,他先前总不免有些矛盾和动摇,而唯其如此,也就不能忽略“初隐”与“再隐”时期的陶渊明,人们应从这前后的发展变化中来观察他的心路历程。
义熙元年(405)以后,曾经有人劝陶渊明东山再起,他没有同意,说是“吾驾不可回”(《饮酒》其九)。
白居易《小池(其二)》和王心一《净业寺观水记》比较阅读及译文
白居易《小池(其二)》和王心一《净业寺观水记》比较阅读及译文阅读下面诗歌及文言文,回答各题。
小池(其二)〔唐〕白居易有意不在大,湛湛①方丈②余。
荷侧泻清露,萍开见游鱼。
每一临此坐,忆归青溪居.。
净业寺观水记〔明〕王心一长安以水为奇遇,每坐对砚池盂水,与天光相映,便欲飞身溟海,一溯洪流。
而净业寺在都城之北,面临.清波,汪洋数十顷,两涯之间,几不辨牛马。
而一望镜彻,直令人心一空。
予厌苦尘污。
一日,舍舆③循涯而步,见有败荷如盖,余香乘风来扑入鼻。
忽木鱼响歇隔林笙歌隐隐出红楼中觉耳根如洗。
转视昔日从马驴间听传呼声,顿隔人天。
已而,穿萝寻径,复有小筑,自为洞天。
四顾竹树,交加成帷,更为奇绝。
予乘小酣,暂憩草裀④。
顷刻,西山落日,斜挂树杪⑤,如轮如烛,返照水面矣。
归来抱膝对砚池盂水,余兴欲勃,便欣然神往,遂漫为追次⑥其事。
倘他日乞得冷曹⑦,借吏隐闲身,再觅句以志.胜事,当不负此佳境也。
【注释】①湛湛:清明澄澈的样子。
①方丈:一丈见方。
①舆:车。
①草裀(yīn):草地。
①杪(miǎo):树枝的细梢。
①追次:追忆,记录。
①冷曹:清闲的官职。
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正确..的一项。
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3处)忽木鱼响歇隔林笙歌隐隐出红楼中觉耳根如洗。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而一望镜彻,直令人心一空。
①四顾竹树,交加成帷,更为奇绝。
4.比较阅读《净业寺观水记》和诗歌《小池》,然后回答问题。
①诗和文都写到了水,王心一在净业寺看到的水,与白居易在诗歌《小池》中所描写的水,有何异同点?请结合诗文内容简要分析。
①诗和文的作者都借观水表达了内心感受,请分别概括。
【答案】1.①C ①C ①B2.忽木鱼响歇/隔林笙歌/隐隐出红楼中/觉耳根如洗3.①那水如镜子一般清澈见底,令人一看之下,心旷神怡,全然忘记了尘世喧器。
①(我向)四周看看竹子树木,(它们)交互叠加,形成堆幔,更是奇特绝妙。
4.示例:①同:清澈。
夏风草木熏生机自欣欣的意思
夏风草木熏生机自欣欣的意思
答案解析
1.夏风草木熏,生机自欣欣:在暖和的夏风中,草木长得茂盛,到处是一派
生机勃勃的景象。
2.出自北宋诗人郭熙所作《四时之风》,原文:
春:春风能解冻,和煦(xù)催耕种。
裙裾微动摇,花气时相送。
夏:夏风草木熏(xūn),生机自欣欣。
小立池塘侧,荷香隔岸闻。
秋:秋风杂秋雨,夜凉添几许。
飕飕不绝声,落叶悠悠舞。
冬:冬风似虎狂,书斋(zhāi)皆掩窗。
整日呼呼响,鸟雀尽潜藏。
3.译文:
春风吹来,冰冻的大地开始融化,和煦的春风似乎正在催促人们快些播种。
人们的衣服在微风中摆动,不时传来一阵阵花的香气。
在暖和的夏风中,草木长得茂盛,到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在池塘边站一会儿,就会闻到一阵阵荷花的香味。
秋风夹杂着一阵阵秋雨,给夜晚添了许多凉意。
在瑟瑟的秋风中,一片片落叶慢悠悠地从树上飘落,好似跳着优美的舞蹈。
呼啸着的冬风像老虎一样狂吼,家家户户都关紧了窗户。
北风整天不停地刮,鸟雀都已经躲藏了起来。
五言咏史诗38首
1.咏史(东汉)班固三王德弥薄,惟后用肉刑。
太苍令有罪,就递长安城。
自恨身无子,困急独茕茕。
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
上书诣北阙,阙下歌鸡鸣。
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
圣汉孝文帝,恻然感至情。
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
2.咏史诗(三国·魏)王粲自古无殉死,达人共所知。
秦穆杀三良,惜哉空尔为。
结发事明君,受恩良不訾。
临殁要之死,焉得不相随? 妻子当门泣,兄弟哭路垂。
临穴呼苍天,涕下如绠縻。
人生各有志,终不为此移。
同知埋身剧,心亦有所施。
生为百夫雄,死为壮士规。
黄鸟作悲诗,至今声不亏。
3.咏史诗(三国·魏)阮瑀【其一】误哉秦穆公,身没从三良。
忠臣不违命,随躯就死亡。
低头窥圹户,仰视日月光。
谁谓此可处,恩义不可忘。
路人为流涕,黄鸟鸣高桑。
【其二】燕丹善勇士,荆轲为上宾。
图尽擢匕首,长驱西入秦。
素车驾白马,相送易水津。
渐离击筑歌,悲声感路人。
举坐同咨嗟,叹气若青云。
5.咏史八首(晋)左思【其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
边城苦鸣镝,羽檄飞京都。
虽非甲胄士,畴昔览穰苴。
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
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
左眄澄江湘,右盻定羌胡。
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
【其二】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其三】吾希段干木,偃息藩魏君。
吾慕鲁仲连,谈笑却秦军。
当世贵不羁,遭难能解纷。
功成耻受赏,高节卓不群。
临组不肯绁,对珪宁肯分。
连玺曜前庭,比之犹浮云。
【其四】济济京城内,赫赫王侯居。
冠盖荫四术,朱轮竟长衢。
朝集金张馆,暮宿许史庐。
南邻击钟磬,北里吹笙竽。
寂寂杨子宅,门无卿相舆。
寥寥空宇中,所讲在玄虚。
言论准宣尼,辞赋拟相如。
悠悠百世后,英名擅八区。
【其五】皓天舒白日,灵景照神州。
列宅紫宫里,飞宇若云浮。
峨峨高门内,蔼蔼皆王侯。
自非攀龙客,何为歘来游。
被褐出阊阖,高步追许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咏二疏·大象转四时翻译赏析
《咏二疏·大象转四时》作者为东晋诗人陶渊明。
其古诗全文如下:大象转四时,功成者自去。
借问衰周来,几人得其趣。
游目汉廷中,二疏复此举。
高啸返旧居,长揖储君傅。
饯送倾皇朝,华轩盈道路。
离别情所悲,余荣何足顾。
事胜感行人,贤哉岂常誉。
厌厌阎里欢,所营非近务。
促席延故老,挥筋道平素。
间金终寄心,清言晓未悟。
放意乐余年,逞恤身后虑。
谁云其人亡,久而道弥着。
【前言】《咏二疏》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首五言诗。
此诗吟咏西汉宣帝时以“知足”为宗旨而急流勇退的疏广与疏受叔侄二人,讴歌了二疏立功不居、功成身退、有金不私的贤达事迹。
全诗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二疏实现功成身退之目标的积极评价,第二部分描写二疏辞官回乡的场面,第三部分描写二疏归乡后所过的自由自在的日子以及不屑于“近务”而每日邀请在一起饮宴的情景,最后以二疏所奉行的“道”经过时间的洗礼仍闪耀着光辉作结。
【注释】二疏:指疏广与疏受,汉宣帝时兰陵(今山东省枣庄市东南)人。
疏广任太子太傅,其侄疏受任太子少傅,任职五年;疏广认为名已成立,不离去恐有后患,便与疏受一道辞职还乡。
当离去时,公卿大夫等送行者车百辆,观者皆叹日:“贤哉二大夫。
”皇帝和太子送给二疏很多财物,他们还乡后便以赐金日与亲友宾客宴饮共乐,而不留金为子孙置办房屋田产。
事见《汉书·疏广传》。
大象:指天,大自然。
《老子》:“大象无
形。
”又:“执大象。
”王弼注:“大象,天象之母也。
”转:运行。
借问:请问。
衰周来:自东周末期以来。
趣:旨趣,意旨,道理。
游目:随意观览,这里是放眼、回顾的意思。
复:再,恢复。
此举:这种行为,指“功成者自去”。
高啸:犹高歌,形容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长揖:旧时拱手高举,自上而下的相见或道别的礼节。
《汉书·高帝纪上》:“郦生不拜,长揖。
”诗中是指辞谢。
储君傅:指太子大傅与太子少傅的职位。
储君:太子。
饯行:以酒食送行。
倾:尽。
华轩:华贵的轻车,指富贵者乘坐的车子。
盈:满。
《汉书·疏广传》:“公卿大夫故人邑子设祖道(指饯行),供张东都门外,送者车数百两,辞决而去。
”余荣:剩下的荣华。
即指二疏所辞去的官职俸禄。
胜:盛大,佳妙。
贤哉岂常誉:《汉书·疏广传》:“道路观者皆曰:‘贤哉二大夫!’或叹息为之下位。
”常:普通,一般。
厌厌:安逸、安详的样子。
《诗经·小雅·湛露》:“厌厌夜饮。
”毛传:“厌厌,安也。
”阎里:乡里。
近务:眼前之事,指日常平凡的事情。
促席:接席,座位靠近。
表示亲近。
延:邀请。
挥觞:举杯,指饮酒。
道:叙说。
平素:指往日的事情。
问金终寄心:指疏广的子孙托人间疏广,给他们留下多少钱财以置办房舍田产。
寄心:藏在心中的想法,关心。
清言:指疏广所说“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等语。
晓未悟:晓谕不明白的人。
放意:纵情。
余年:剩下的岁月,指晚年。
遑恤身后虑:哪有闲暇考虑死后的事。
遑:闲暇。
恤:忧虑。
《诗经·邶风·谷风》:“遑恤我后。
”《笺》:“追,暇也。
恤,忧也。
”其人:
指二疏。
道:做人之道,指清操。
弥:更加。
着:显著,昭著,指广为人知。
【翻译】天地四时自运转,完成功业当归还。
请问东周未世后,几人能把其意传?放眼汉代朝廷内,二疏举止可称赞。
欢快高歌返故乡,告别太子长辞官。
皇朝官吏皆出送,华贵轻车填路问。
悲叹之情为送别,荣华富贵岂足恋!德操高尚感行人,贤哉之誉岂一般!乡里安逸相聚欢,经营之事不简单。
邀来故老促席坐,饮酒共将往事谈。
儿女关心遗产事,疏广晓谕出清言。
纵情享乐度余年,死后之事不挂牵。
谁说二疏已亡去?日久其德更粲然。
【赏析】此诗内容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开头的六句,为作者对二疏实现“功成者自去”之目标的积极评价;第二部分是继之的八句,是作者根据史实描写二疏辞官回到乡里的场面;第三部分开头八句笔法一转,描写二疏归乡后所过的自由自在的日子,以及他们不屑于“近务”而每日邀请在一起饮宴的情景,接着告诫亲族不要过分关注钱财之事,最后以二疏所奉行的“道”经过时间的洗礼仍闪耀着光辉作结。
此诗在陶渊明的作品中不算很重要,但仍大有意味。
诗的写法基本是敷衍史传,这本是咏史诗的老传统,自班固《咏史》以下,作品指不胜屈,陶渊明的高明之处在于“据事直书,而寄托之意自见”。
当然,陶渊明也有自己的选择和重点,他固然关注二疏的功成身退,似有自喻之意,而重点并不在此,诗中尤其强调的是疏广“放意乐馀年”,不让子女当“啃老族”——这也曲折地表达了他本人的人生态度。
诗中写得最传神的是“促席延故老,挥觞道平素。
问金终寄心,清言晓未悟”这四句。
疏广之“问金”是为了“寄心”,不同于一般的查
账,他的意思一时未被其族人理解,因此有必要“清言晓未悟”。
“问金”,即指《汉书·疏广传》所载:“数问其家金馀尚有几所。
”查询还剩下多少钱,是为了把它花光。
此事最能表现疏广的风流旷达与深谋远虑。
金钱在实际生活中大有作用,关键要看怎么弄钱、怎么花钱。
疏广的那一大笔钱来自皇家的恩赐,来路是光明正大、完全合法的,不打算留给子女,则是怕他们因此而损志、益过——他为下一代考虑得很深远。
陶渊明最重视的正是疏广拿来开导未觉悟者的那十六字“清言”。
陶渊明也是不忌讳谈钱的,据《宋书》本传载,陶渊明很明确地“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
归隐也得有一定的本钱。
他在《归去来兮辞》的序里说过,到彭泽去当县令,就是想弄点“公田之利”来喝酒,说法比较风雅,而不讳言过日子要花钱。
然而他同疏广一样,也不打算给子女留下多少钱——事实上他也没有什么钱,想通这样的道理就显得更为必要。
其实,在陶渊明之前,西晋诗人张协已先写过一首咏二疏的《咏史》诗:“昔在西京时,朝野多欢娱。
蔼蔼东门外,群公祖二疏。
朱轩曜京城,供帐临长衢。
达人知止足,遗荣忽如无。
抽簪解朝衣,散发归海隅。
行人为陨涕,贤哉此丈夫!挥金乐当年,岁暮不留储。
顾谓四座宾,多财为累愚。
清风激万代,名与天壤俱。
咄此蝉冕客,君绅宜见书。
张协也是根据《汉书·疏广传》加以敷衍,他也关注到“多财为累愚”这样的道理,内容与陶诗大同小异;但二者之间尚有细微的差别。
一是张诗多有教训别人的气味,与陶渊明的读书得间、与古人共鸣有所不同;二是张诗大抵平均使用力量,
完全按史传材料敷衍,看不出独特的心得和立言的重点。
当然,张协是很优秀的诗人,其人被钟嵘的《诗品》列入上品,称为“旷代之高手”,他这首诗曾被收入萧统的《文选》,但其水平离陶渊明的《咏二疏》尚有一定的差距。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