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型学习教学设计方案2
小学数学—B3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活动设计+技术应用计划【微能力认证优秀作业】 (2)
数松果学科通用-技术应用计划立足于改变学生的的学习方式,它是一种学习理念、策略、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继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适用于学生对所有学科的学习。
音乐课,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美育课程,它的功用受到愈来愈多的关注,随着创新教育的不断深入,随着未来社会的综合素质人才的要求,随着具有挑战性和前瞻性的研究性学习的倡导和逐步实践,我校的音乐课程也开始了音乐研究性学习的尝试。
一开始作为指导教师的我忐忑不安:改变了音乐的学生方式,这些学生能有怎样的作为?学生会以怎样的心态对待?它对正常的课堂教学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通过一年多的音乐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实践,我深深的感觉到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有了很大的提高,它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研究性学习课程讲求合作,整个学习过程就像是划龙舟,必须把力量朝一个方向上施加,这就要求组员应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建立一个民主、互动的学习关系。
在课题的研究中,组员们根据每个人的特长合理分工,各负其责,但需要彼此之间的相互配合、通力合作。
诚然各有个性的学生们在研究中的磕磕碰碰是难免的,但这些矛盾都在工作的顺利进行和任务的出色完成中烟消云散了,同学们懂得了相互协作、尊重他人、接纳他人。
在全程参与中,与同伴的通力合作终于成功,能让学生产生满足感。
随着研究工作的开展,学生以主动积极的态度去研究、去发现,激发了他们前所未有的好奇心和创造力。
现有的课本满足不了研究课题的需要,他们从以前的被动接受到现在的主动探究,学会了从不同的信息源(互联网、图书、查阅文献、调查、访谈、报刊、传播媒体等)获取不同的信息资料,掌握获得文献资料的途径和方法,有选择、有效的利用资料,这是学习方式的巨大变革。
传统音乐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是命令与服从的被动关系,这种关系势必影响到学生创造力的表现。
小学数学教案探究式
小学数学教案探究式
年级:小学二年级
目标:
1. 理解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2. 能够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3. 通过实际操作、讨论和练习,巩固对奇数和偶数的理解。
教学步骤:
引入:教师出示一些数字(如1,2,3,4,5,6,7,8,9,10),让学生观察并讨论,看是否能发现其中的规律。
探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探究什么是奇数,什么是偶数,并在小组中讨论如何判断一个
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奇数是指除以2余1的数,偶数是指能被2整除
的数。
实践: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一些随机的数字,判断它们是奇数还是偶数,并写出解释。
教师鼓励学生主动分享自己的发现和解决方法。
总结:让学生整理自己的学习笔记,总结奇数和偶数的特点和判断方法,并分享给全班。
练习:分发练习册,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巩固对奇数和偶数的理解。
拓展:让学生探究奇数和偶数之间的联系,可以通过图形、图表或其他方式展示出来,并
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结束:反馈今天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奇数和偶数的理解情况,并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
中积极运用所学知识。
初中探索性问题教案
初中探索性问题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探索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找到问题的答案。
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沟通交流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探索性问题: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2.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讨论交流、PPT展示等。
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例子,引出探索性问题:“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角度,进行讨论交流,寻找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
3. 分享交流:每个小组选择代表,向全班同学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其他同学可以对分享的内容进行评价、补充。
4. PPT展示:每个小组制作一份PPT,展示他们的探索过程和最终成果。
5.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对各个小组的探索成果进行总结,筛选出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
6. 课后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探索成果,制定一个提高学习效率的计划,并在课后进行实施。
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展示等。
2. 学生创新能力:评价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提出的新观点、新方法。
3. 学生团队合作能力: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沟通交流、分工合作等。
4. 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评价学生对探索性问题的回答是否具有深度、广度。
教学反思: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反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同时,教师也需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
通过本教案,学生能够培养探索问题的习惯,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历史探究性教学设计教案
历史探究性教学设计教案一、教案背景:作为一门人文社科学科,历史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理解、欣赏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素养。
而传统的历史教学往往注重背诵和记忆历史事件和人物,学生对历史的真实意义和历史背后的深层次原因缺乏深入的理解。
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引入探究性教学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提高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探究兴趣和学习动力;2. 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3. 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和分析能力;4.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三、教学内容:本教案选择一段历史事件,通过探究性教学,让学生深入了解该事件的背景、原因、结果以及对历史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引入活动:(a) 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你们对某一历史事件了解多少?”(b)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该事件的重要性和影响。
(c) 教师再提出一个问题:“我们如何能更好地了解这段历史事件?”(d) 学生与教师一起探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行历史探究。
2. 探究活动:(a) 学生小组合作,选择一个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研究。
(b) 学生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收集与该事件相关的信息。
(c) 学生整理所收集的信息,分析事件的背景、原因、结果以及对历史的影响。
(d) 学生小组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其他学生提问和评论。
3. 总结活动:(a)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他们的研究过程和发现。
(b) 教师让学生回答一些问题,帮助学生深入思考和巩固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五、评估方式:1. 学生小组展示的内容是否符合逻辑和客观事实;2. 学生在讨论、提问和评论中发表的观点是否合理和准确;3. 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是否提高。
六、教学反思:通过这个探究性教学设计,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不仅仅记忆了一段历史事件和人物,而是掌握了历史的研究方法和历史的思维方式。
通过小组合作和展示,学生培养了良好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幼儿园探究式学习课程实施方案 幼儿园探究学习
幼儿园探究式学习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是儿童认识世界、学习生活技能的重要阶段,而探究式学习作为一种能够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培养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教学方法,对幼儿园的课程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落实探究式学习课程,提高幼儿的学习效果,本文将结合幼儿园实际情况,提出一套幼儿园探究式学习课程实施方案。
一、课程目标设定1. 培养幼儿的探究意识和动手能力在课程中,要设置各种探究性的课题和实践活动,引导幼儿主动探索和动手实践,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
2. 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通过设计富有趣味性的课程内容和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和追求。
3. 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课程实施中,要注重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让他们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相互合作、共同进步。
二、课程内容安排1. 主题设置根据幼儿的芳龄特点和兴趣爱好,设计符合幼儿认知水平的主题,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和手工等,让幼儿能够在学习中获得愉悦和成就感。
2. 实践活动安排结合课程主题,设置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实践活动,如野外探险、动手制作、实地考察等,让幼儿能够通过实践活动亲身体验、感知和认知,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 家园合作课程实施中,要加强与家长的交流和合作,让家长了解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安排,鼓励家长和幼儿一同参与课程实施,促进家庭与园所的良性互动和合作。
三、教学方法选择1. 启发式教学教师在课程实施中,要引导幼儿通过提出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体验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让幼儿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活动来获取知识,激发他们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热情。
3. 合作式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团队活动,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促进幼儿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合作。
四、评估和反馈1. 评估方式通过观察记录、作品展示、小测验等多种形式进行评估,全面了解幼儿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成效。
五年级数学探究型学习设计方案
探究型教学设计案例-《5.1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年级:五年级学科:数学情境| 任务| 成果| 资源| 评估情境:情景导入:同学们,小丽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8块,爸爸吃了3块,爸爸吃了这个月饼的几分之几?妈妈吃了1块,吃了这个饼的几分之几?爸爸和妈妈共吃了多少张饼?揭示课题:同学们回答得真好!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有关分数的知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两遍)任务:1、让学生通过探讨发现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运用法则正确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迁移能力;培养学生的推理、归纳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过程:一、情景导入:同学们,小丽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8块,爸爸吃了3块,爸爸吃了这个月饼的几分之几?妈妈吃了1块,吃了这个饼的几分之几?爸爸和妈妈共吃了多少张饼?揭示课题:同学们回答得真好!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有关分数的知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两遍)二、教学新知1.探索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1)同分母分数加法课件出示教材104页的例1问题1:同学们,小丽正在和爸爸、妈妈一起吃早餐,观察图,你知道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问题?【设计意图】: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背景,引导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情况下学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有关计算。
【师生活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问题5:观察下面式子,谁来说一说同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法则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归纳,自主探索同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师生活动】:教师提问,学生交流后回答问题。
师生总结:同分母分数减法,分母不变,只要把分子相减。
2、总结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问题6:观察例1和例2,谁来总结一下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设计意图】:通过归纳总结,加深学生进一步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培养学生的动口、动脑的能力以及归纳概括能力。
【师生活动】:教师提问,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探究式学习教案
探究式学习教案在当今社会,教育的方式和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灌输,而探究式学习则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积极参与。
探究式学习是指通过提出问题、调查研究和解决问题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构建知识。
本文将围绕探究式学习教案展开讨论,并探讨它的优势、设计方法以及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探究式学习教案的定义探究式学习教案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的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主要特点的教学方案。
在教案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实验观察、收集数据、进行分析和归纳等环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二、探究式学习教案的优势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式学习教案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问题意识。
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参与学习,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探究式学习教案强调学生的思维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
通过提出问题、展开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分析问题能力和创新思维,提升综合素养。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在探究式学习教案中,学生通常需要以小组形式进行合作,共同完成研究。
通过与他人交流、协作和共享资源,学生能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三、探究式学习教案的设计方法1. 清晰明确的学习目标:在设计探究式学习教案时,教师需要明确制定学习目标,使学生清楚知道自己要学什么。
2. 权威可靠的资源选择:教师应选择适合学生年龄段和学习内容的权威资源,包括书籍、网络资料、实物等。
这些资源应当丰富多样,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和研究。
3. 合适的学习任务和问题设置: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兴趣设置合适的学习任务和问题。
任务不宜过于简单,也不能过于困难,要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4. 灵活多样的评估方式:在探究式学习教案中,评估方式应该注重学生的过程表现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是结果评价。
教师可以采用观察记录、小组讨论、展示报告等方式进行评估。
初中地理探究式教案
初中地理探究式教案
一、教学目标:
通过探究式教学,使学生掌握地理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内容为某地区气候特点的探究。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该地区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了解该地区的自然风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该地区的气候特点,为学生探究活动做好铺垫。
3. 探究活动:
(1)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析该地区的气候特点,如温度、降水、风向等。
(2)成果展示:各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他们的探究成果,其他小组成员可进行补充。
(3)问题讨论:针对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如为什么该地区会有这样的气候特点?
4. 教师点评: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点评,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指出不足之处,为学生提供改进的方向。
5. 知识拓展:引导学生了解该地区气候特点形成的原因,如地形、纬度、海陆位置等,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使学生对该地区的气候特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四、教学评价:
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地理学习中得到提高。
B3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科学探究学习教学设计
B3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科学探究学习教学设计一、活动背景:科学探究学习是一种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实践和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本活动旨在通过科学探究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独立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二、活动目标:1.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验技能,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2.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促进他们探索科学知识、发现科学规律。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提高他们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三、活动内容:1.确定主题: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兴趣爱好,选择一个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主题,如“保护环境”、“健康生活”等。
2.确定问题:在主题下确定具体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调研来解决问题,激发他们的思维和探究欲望。
3.制定实验方案:帮助学生制定实验方案,明确实验的目的、步骤和装备,让他们能够清楚地了解整个实验过程。
4.实施实验:让学生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引导他们观察、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5.总结成果:通过讨论和总结,让学生总结出实验结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分享彼此的成果。
6.展示成果:鼓励学生将实验成果进行展示,并邀请其他同学和老师参观和交流。
四、活动流程:1.活动前期准备:确定活动主题和问题,制定实验方案,准备实验装备。
2.活动实施:学生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
3.活动总结:让学生进行讨论和总结,发表自己的见解。
4.活动展示:学生展示实验成果,让其他同学和老师参观和交流。
五、活动评价:1.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培养了实验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通过展示成果,增强了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3.学生通过总结和讨论,培养了分析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
4.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激发了对科学的兴趣,提高了学习动力。
六、活动心得:通过本次科学探究学习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实验中思考、总结中成长。
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小学科技Robots探究性学习教学设计
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小学科技Robots探究性学习教学设计探究型研究活动设计:小学科技Robots 探究性研究教学设计引言探究型研究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在科技教育领域具有广泛应用。
本文将探讨在小学科技教学中如何设计Robots的探究性研究活动,以促进学生的主动探索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目标本教学设计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通过设计Robots的探究性研究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机器人原理和编程知识,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
活动设计1. 活动名称:设计你的机器人- 学生分组,每组设计一个机器人,并命名。
- 学生讨论并画出机器人的外形设计图,表达他们对机器人的想象。
- 鼓励学生从个人、社会和环境的角度思考,设计机器人的功能和使用场景。
2. 活动名称:编程机器人- 学生研究编程的基础知识,了解编程语言、算法等相关概念。
- 学生使用编程软件编写机器人的简单指令,实现机器人移动、发出声音、显示图像等基本功能。
- 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尝试,设计更复杂的机器人动作和功能。
3. 活动名称:机器人挑战赛- 学生分组进行机器人挑战赛,比赛内容包括机器人的速度、精准度、创意和合作精神等方面。
- 学生通过挑战赛展示自己设计的机器人,并与其他小组进行比拼。
- 鼓励学生在比赛过程中进行交流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并改进机器人的性能。
教学评估教学评估是教学设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评估学生的研究情况:- 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态度。
- 收集学生设计的机器人图纸和编写的程序,评估其创新性和技术能力。
- 进行机器人挑战赛,并评估学生在比赛中的表现和成绩。
结论通过设计Robots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尝试新想法,合作解决问题,并提高他们对科技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探究型教学经验及设计
1.探究型教学设计的教学经验
一、选择小学生适合的活动进行探究
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兴趣进行探究
(一)让学生走出教室去探究,培养学生的兴趣
(二)通过实验室内有趣的活动吸引学生探究
(三)、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让学生充分活动、亲历、体验科学探究
2探究型教学设计的特点
就一般的教学设计而言,应具有指导性、统一性、操作性、预演性、突显性、创造性等特点。
“这些特点在探究教学设计中依然存在,特别是统整性、操作性、突显性、易控性和创造性,在探究教学中有着特定的含义。
根据探究活动自身的特点,探究教学设计还具有开放性、程序性的特征。
1.统一性。
是指教学设计要从系统科学出发,对由诸多要素构成的教学活动进行综合的、整体的计划与安排。
2.操作性。
操作性本来就是科学探究活动的一大特色,探究教学设计要十分具体,便于在教学中进行操作。
3.突显性。
是指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可以有目的、有重点地突出某一种或某几种教学要素,以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
4.易控性。
与真实的教学环境相比,在探究教学设计中教师有充足时间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周密计划、反复检查。
5.创造性。
教学设计是教师针对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设计的,是教师经验、智慧和风格的结晶。
6.开放性是探究教学设计最显著的特性。
探究教学从实质上讲就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和传统的以传授结果为主的教学有着本质的不同。
7.程序性。
探究教学直接脱胎于科学探究活动,具有很强的程序化的特色。
初中探究式教学教案
初中探究式教学教案年级学科:初中科学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主动获取科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2. 学生能够学会合作交流,培养团队精神。
3. 学生能够理解科学概念,提高科学素养。
教学内容:1. 探究主题:水的性质2. 探究内容:水的密度、水的表面张力、水的蒸发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水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水的性质。
2. 学生分享已知的关于水的性质的知识。
二、探究活动(15分钟)1. 教师提出探究问题:“水的密度是多少?水的表面张力是什么?水是如何蒸发的?”2.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探究问题进行研究。
3.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调查等方法,收集关于水的性质的数据。
三、成果展示(10分钟)1. 每组学生将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展示。
2. 其他学生对展示成果进行评价,提出问题和建议。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探究过程,强调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2. 学生反思自己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提出改进措施。
五、拓展活动(10分钟)1. 教师提出拓展问题:“水对人类生活有哪些影响?如何保护水资源?”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出保护水资源的措施。
教学评价:1. 学生探究过程的表现。
2. 学生成果展示的质量。
3. 学生对拓展问题的思考和讨论。
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科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在探究活动中,学生分组进行研究,培养了团队精神。
成果展示和总结反思环节,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
拓展活动引导学生思考水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整体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但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存在学生探究能力不足、实验设备不足等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初中化学探究性教案模板
初中化学探究性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溶解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3. 了解影响溶解的因素。
二、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实验展示一些溶解的例子,引导学生讨论溶解的现象及特点。
2. 概念讲解:介绍溶解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3. 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并记录实验结果。
4. 数据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总结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5. 因素探究:讨论影响溶解的因素,如温度、搅拌等因素,并进行实验探究。
6. 结论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溶解的影响因素及规律。
三、作业安排:
1. 自主探究:让学生选择一个溶解现象进行观察和记录。
2. 深化拓展:让学生自行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溶解的应用领域及重要性。
四、评价方式:
1. 实验报告:学生通过实验报告展示实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2. 检测测验:利用选择题或解答题形式检测学生对溶解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反思:
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溶解的概念及特点,认识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2.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其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
3. 教学改进: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调整实验项目,提高实验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初中探究型课程教案
教案标题:初中探究型课程——走近人工智能一、教学背景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AI)已逐渐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智能家居、自动驾驶,到人脸识别、语音助手等。
为了让初中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人工智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校特设计了一节探究型课程——走近人工智能。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2. 培养学生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人工智能的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三、教学内容1. 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什么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定义和特点。
2. 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人工智能的起源、发展阶段和重要事件。
3. 人工智能的应用领域:日常生活、医疗、教育、交通等领域的应用案例。
4. 人工智能编程实践:利用编程软件或平台,让学生亲自动手编写简单的人工智能程序。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人工智能应用案例,让学生了解人工智能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3. 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动手编写人工智能程序,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创意,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五、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人工智能产品,如智能音响、自动驾驶等,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人工智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介绍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让学生了解人工智能的背景知识。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人工智能应用案例,让学生了解人工智能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4. 编程实践:为学生提供编程软件或平台,指导学生编写简单的人工智能程序,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5. 小组讨论:分组让学生讨论自己在编程实践中的心得体会,分享创意,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6. 总结: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强调人工智能在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热情。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提问回答。
探究式学习的教案
探究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生长为主导,学生与教师共同探究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
其主要目的是促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展创造力、思维能力,不仅让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能,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式学习在当前教育中受到广泛推崇。
探究式学习的教案编写是十分关键的一步,好的教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拓展思维,提高学习效率,促进知识的深入掌握。
下面我们将从探究式学习的教案设计要点、教案编写流程以及优选教案的方法三个方面来探讨探究式学习的教案优选。
一、探究式学习的教案设计要点探究式学习教案的设计要点包括问题选择、活动设计和成果评价,具体要求如下:(一)问题选择1.问题迎合学生生长发展特点,能够引起学生兴趣,同时具有难度适中、有挑战性的要求;2.问题多元化,能够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开展综合运用,并在实践活动中形成有效知识应用场景;3.问题设置有一定的开放性,允许学生有多种解决方案,促进学生自主思考。
(二)活动设计1.活动设置具有循序渐进性,要达到“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2.活动内容设置紧密联系,能够前后呼应,将所学知识进行串联和拓展;3.活动形式多样化,可以是个人或小组活动、研究性或探究性活动、实践性或理论性活动。
(三)成果评价1.评价标准要清晰明确,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生长特点;2.评价方式包括自评、互评和教师评定,注重培养学生自我评价和互动认知的能力;3.评价内容涵盖知识运用、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
二、探究式学习的教案编写流程探究式学习的教案编写流程可根据以下步骤进行:(一)根据教学要求,确定探究式学习步骤和活动形态。
(二)确定探究式教案的教学目标和学习内容。
(三)挑选适宜的探究问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能力水平设置适当的难度和挑战性。
(四)确定探究式教学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
(五)编写探究式学习的活动方案和教案,确定活动所需材料和工具。
(六)测试探究式教学的教案效果,及时总结优化完善教学方案。
探究型教学设计
活动三 探究型学习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含义的图解
图: “鱼牛”的童话
客观主义的教育 理念:知识灌输
对教学影响:讲解灌输法 比利时罗汶大学 校园雕塑
建构主义的教育理念:知识建构
(理解依赖于个人经验)
Birds
People
理解依赖于个人经验 意大利人描绘的苏州完全是威尼斯的翻版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引起的转变……
第三单元 探究型学习教学设计
活动一 认识探究型学习
一、案例研习 初中生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案例
关键要素 教学目标是什么 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何特点 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有何特点 教学评价的特来自 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 探究型学习
活动一 认识探究型学习
二、探究型学习(inquiry learning) 也称探究性或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 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
以教师为中心 面向结果
以学生为中心 面向过程
活动三 探究型学习理论基础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学习是一种意义建构的过程
人们对事物的理解与自身的认知结构有关。知识不是教师 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与情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自行建构 的。
学习是一种协商的过程
理解依赖于个人经验,由于人们对世界的经验各不相同, 人们对世界的看法会各不相同。此时,只有通过社会“协商” 和时间的磨合才可能达成共识。
活动二 理解探究型学习内涵
二、 探究型学习的特点与优势
活动二 理解探究型学习内涵
三、探究型学习的目标
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科学研究方法
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提高信息素养
探究型学习
探究型学习教学设计方案主题: 白色污染如何处理适用小学三年级所属数学学科情境| 任务| 成果| 资源| 评估情境:清秀的山水和白色污染的图片比较,你看懂了什么?变成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你还在哪儿见过这样的情景?农用地膜、包装用塑料膜、塑料袋和一次性塑料餐具在使用后被抛弃在环境中,给景观和生态环境带来很大破坏。
由于塑料包装物大多呈白色,因此造成的污染被称为“白色污染”。
白色污染会对人体,环境,动物和农作物造成危害。
上述现实的存在,严重影响了环境。
所以小学生应该如何保护地球,从我做起的问题,是我们亟待研究解决的实际问题。
是“全人类思想觉悟道德建设”之急,为了让小学生的正确引导保护地球从我做起,更好地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同学们确立了该课题研究。
任务一、抓好对“白色污染”的源头控制。
(1)研究制订治理“白色污染”的法规政策及行业管理办法;(2)尽快以政府令的形式颁布《佛山市限制销售、使用塑料袋和一次性塑料餐具管理办法》;(3)研究制订限制不可降解塑料包装物的生产、控制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装物销售的法规政策;(4)研究制订在我市禁止销售使用0.02mm以下的不可降解的超薄塑料购物袋;(5)严格控制在铁路车站、旅客列车、汽车交通站和海河、公园等水域旅游船上使用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餐具。
二、加强对“白色污染”危害性的宣传,开展各种形式的公益宣教活动。
在全市大力倡导不乱扔乱弃废旧塑料包装物,鼓励居民群众结合“建文明城市,做文明市民”,以家庭为单位开展“拒绝使用塑料袋,上街购物自带容器”的新的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活动,从源头上减少“白色污染”的产生。
成果:三、调查计算,进一步认识白色污染的可怕。
1、通过调查计算,看看白色污染的危害程度。
(1)你家每天大约要用多少个塑料袋?(你是怎么知道的?)(2)小组内汇报交流搜集的数据,将调查的结果制成统计表和统计图,二、通过学习活动,学习小组将形成下列成果:1、一份白色污染的调查表。
数学探究型教学设计
数学探究型教学设计从分数到分式小学阶段已经学习过分数,学生头脑中已形成了分数的相关知识,知道分数的分子,分母都是具体的数。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可能会用学习分数的思维定势来认知和理解分式。
但是,他们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联系与不同,以及分式到底蕴含着怎样一种数学思想,和它能够解决哪些实际问题,通过探究,将会找到答案。
一、活动目的:分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它表示现实情境中数量关系,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常见的一种模型。
通过对分式表示现实情境中数量关系的过程,让学生在参与探究、质疑、交流、合作等活动中,体会分式的模型思想,进一步发展符号感;并能用分式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从而达到开发学生思维,启迪学生的智慧的目的。
这在本质上也体现了弗莱登塔尔的“数学是一项人类活动”的理念。
二、研究课题1、分式的概念;2、分式与分数的不同之处;3、对整式、分式的正确区别: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是整式,分子可以含有字母,也可以不含有字母,而分母中必须含有字母,这是分式与整式的根本区别。
三、活动安排在教研组的统一计划下,以年级为单位开展活动。
四、活动过程:1、准备阶段:(1)动员学生:激发学生的研究课题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讨论与交流。
(2)确定课题:教师依据学生的兴趣和实际,帮助学生在其所提供的课题中确定一实际可行的课题。
(3)方法指导:研究与学习的方法与整式相类似。
分式是分数的代数化,学生可以通过类比,归纳的方法来掌握这部分知识,培养探究、自主学习能力。
(4)建立研究小组:把兴趣较浓的学生召集成立研究小组,以便行之有效地开展研究活动。
2、实施过程:根据上述学情及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按照“形成概念-理解概念-应用概念-归纳小结”的顺序设定为4个主要阶段.(一)创设情境,形成概念创设情境:为深入挖掘教材章节引例中行船问题的数学内涵,创设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现数学文化的情境,我想到由唐诗“千里江陵一日还”和初二语文课文《三峡》中的有关描述引入新课.师生共同从诗文内容中挖掘出一个数学问题:“千里江陵”能否“一日还”?以此为情境,我提出一组关于船速、水速、距离和时间等数量关系的具体问题.随着问题的逐渐深入,学生先后列出的5个代数式,从分数到分式、从特殊到一般,体现了数学是描述数量关系、揭示客观规律的工具.形成概念:这组代数式的排列顺序还体现了从整式到分式的过渡.我向学生指出:类比和归纳是探索新概念的重要方法,并提问:以上代数式中哪些是整式?哪些不是整式?不是整式的那些代数式有没有共同特征?从而引导学生观察和归纳分式的特点,形成分式概念.(二)加深理解,提升认识【填表探究】分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问题(或者说分式何时有意义的问题)体现了对分式概念的深入理解,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我仍按照从特殊到一般的原则,给出三个具体分式,并请学生填写一张求它们的值的表格,借表格渗透一种研究新事物的方法步骤.首先,从具体入手——当分式中的字母取定具体的数值时,分式即表示一个具体的数;然后,发现问题——当字母取某些特殊值时,有可能出现分母等于零的情况;最后,分析、解决问题——类比分数有意义的条件总结出,分式要有意义,分母不能为零.三)综合运用,拓展探究通过3个拓展探究问题,检验学生应用新知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希望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思维层次.练习1引导学生灵活处理方程和不等式组成的条件组:先解方程,再将方程的解逐一代入不等式检验.练习2引导学生将视野由等量关系拓展至不等关系,类比分数的值为负数的条件得到这个分式的值为负数的条件.练习3选取生活中的追及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一步关注问题的实际背景.严格地讲,解此题应该首先明确字母取值范围、再列代数式,但这超出了初二学生的思维层次.我的处理方式是,先让学生列式,再从分式要有意义的角度提醒学生关注字母的取值范围,最后引导提升到字母取值应使实际问题有意义的认识高度.3、总结阶段:(1)学生自己总结。
教学设计2:(探究型)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材分析】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统编新教材,由专题史体例回归通史体例,体现了历史教学的务实求真。
同时在历史教学功能定位、学生的培养目标、教材内容的编写等方面呈现出新变化、新体系、新内容,必然对教师教学提出新要求。
如何解决新的教学情境中面临的新问题,是每位中学历史教师无可回避的新挑战。
通史体例必然要求教师从更广阔的视角把握历史进程,突出历史发展的主线,明确阶段性的特征,然后再具体到历史史实中。
本单元的内容,描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早期国家的形成、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
时间跨度大、知识点繁杂,因此务必抓住中华文明多源一统格局的整体特征,区分不同阶段的不同表现,让学生对中华文明的早期发展形成清晰的脉络和认知。
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作为中国史的开端,讲述了石器时代的文明发展概况、早期国家的形成以及商周时期奴隶制的繁荣。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理解文明演进的基本历程,通过夏商周的历史掌握早期国家的形成及其特征。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他们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文献记载,了解早期国家的特征;知道考古材料与传世文献在历史研究中的不同作用。
【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我国石器时代主要的文化遗存,概括早期文明起源和分布的特征。
(2)了解夏朝的建立,分析早期国家形成的原因及其特征(3)掌握商和西周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分析奴隶制时代的社会发展特征。
2、过程与方法(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融入课堂教学中。
(2)通过视频图片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思考,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3)通过实物、图片、动画等形式,展示早期文明起源和早期国家形成,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和了解。
(4)引用相关史料,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理解考古材料与传世文献在历史研究中的不同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早期文明起源,认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加深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深化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趋势的认识。
探究型学习教学设计方案
Miniquest设计模板联系.2.能够用tanA 表示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的比,表示生活中物体的倾斜程度、坡度等,能够用正切进行简单的计算.过程与方法:1.体验数形之间的联系,逐步学习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2.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学重点:理解正切、倾斜程度、坡度的数学意义,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难点:理解正切的意义,并用它来表示两边的比.过程: 本节课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课前准备——社会调查、情境引入、统计图的选择、合作学习、练习提高、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 生活情景(获取信息,体会特点)活动内容:从生活实践开始,让学生思考如何测量一座古塔的高度, 并回答以下问题:1在直角三角形中,知道一边和一个锐角,你能求出其它的边和角吗? 2猜一猜,这座古塔有多高?3想一想,你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测出这座古塔的高吗小明在A 处仰望塔顶,测得∠1的大小,再往塔的方向前进50m 到B 处,又测得∠2的大小,根据这些他就求出了塔的高度.你知道他是怎么做的吗?2 BA1学生经历了观察、探索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通过上面的例子体验了数形之间的联系,逐步学习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理解正切、倾斜程度、坡度的数学意义,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第五环节 练习与提高活动内容: 1例1 下图表示两个自动扶梯,哪一个自动扶梯比较陡?2如图,在△ACB 中,∠C = 90°,AC = 6, ,求BC 、AB 的长。
3、如图,在等腰△ABC 中,AB=AC=13,BC=10,求tanB.活动目的:让学生运用新知识能解决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实际问题,并将进一步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体会数形结合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型学习教学设计方案2
主题:圆的认识
适用年级:六年级所属学科:数学
设计者:延吉市煤矿学校王洪亮
| 情境| 任务| 成果| 资源| 评估
情境:
分为三个环节。
1.用直尺画平面图形。
在一分钟内能画多少种不同的平面图形?
2.用直尺画圆。
用直尺画一个圆吗。
3.木匠画圆做锅盖。
多媒体演示: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就是这样,用直尺画圆做锅盖的。
木匠师傅一步一步做作。
任务:
通过学生折纸、观察、思考与自主学习,知道圆心、圆半径、直径的意义。
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理解直径和半径的关系。
成果:
学生根据创设的三个情境,两次提出问题,在小组里,共同探讨,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把小组探究的成果,填写在表格内,运用多媒体展示平台,展示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使学生不仅对直径和半径的关系加深了印象与认识,而且感受了同一问题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解决。
资源:
1.软件:Word文字处理软件、PowerPoint等。
2.制作圆形图,收集有关圆的资料。
网站:/view/323536.htm
3. 车轮为什么是圆的?
网
站:/video/ShowSoft.asp?SoftID=180 47
/question/24298016.html
4. 圆的半径与直径的定义是什么?
/b/3552551.html?from=related
5. 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thread-248336-1-1.html
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