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建立与完善第三次分配的必要性分析

合集下载

中国收入分配改革的理论逻辑与实践探索

中国收入分配改革的理论逻辑与实践探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众多领域的转型,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党中央高度重视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多次在重大会议上讨论、完善或重申相关内容。

中国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游走于效率与公平天枰的两端,致力于找寻最佳均衡点。

为了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维持社会稳步运行的秩序,如何让经济社会成果的分配更好地体现公平,是当前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站在国家治理的新转折点上,有必要对中国收入分配改革的理论逻辑和实践探索进行深入研究分析,把握规律、提炼经验、应对困境,进一步推动收入分配制度及运行体系的现代化转型。

1 中国收入分配改革的实践进程1.1 修正时期:1978年至20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之前的计划经济时期,在国家的计划指导下,我国的收入分配遵循平均主义的原则进行所谓的“按劳分配”,劳动的质量不计入计酬标准,这种分配制度严重挫伤了个人积极性,不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实际上是一种不公平的分配制度。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早期的收入分配制度进入修正期。

“按照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计算报酬,克服平均主义”成为各经济组织的指导思想,部分地区主动探索调动生产积极性的良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因此得到发展。

1.2 改革探索时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传统的计划经济转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得益于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提炼,商品经济变革由此开始进入探索时期。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倡导将企业的红利适当惠及到职工的薪资待遇,薪酬的分配要依据职工种类、熟练程度、复杂程度等方面的差异而拉开档次,促使职工付出与获得呈正相关,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职工的均衡心理。

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的收入分配原则。

由此,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初步建立。

1.3 改革突破时期: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2005年之前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得到进一步发展与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也被推向了新的顶端。

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

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

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宁吉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完善分配制度,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

这为我们指明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迈向共同富裕的目标任务、改革举措和政策取向。

从完善分配制度上促进共同富裕(一)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第一,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

马克思主义以实现人类解放、促进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为己任,期盼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期盼没有工农、城乡、脑体差别的社会,预见未来社会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

第二,共同富裕是自古以来我国人民的一个基本理想。

早在2000多年前,先贤即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后来的思想家又多次对大同社会提出设想,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一个繁荣、富裕、公正、平等社会的美好理想。

第三,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的体现。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反映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

第四,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和共同富裕的概念。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二)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既是一项长期任务又是一项现实任务。

第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建立与完善我国国民收入第三次分配

建立与完善我国国民收入第三次分配
某 一 特 殊 群 体 的 , 可 以 是 互 益 性 、 助 性 的 。 因 此 , 政 府 组 织 也 互 非 的决 策 和 行 为 不 受 市 场 和 政 府 机 构 的 控 制 。
【 键 词 】 三 次 分 配 ; 论 依 据 ; 策 建 议 关 第 理 政
2 公 益 性 。第 一次 分 配 是 以效 率 机 制 为 主 导 的 有 偿 性 分 配 , 、 投 入 生 产 要 素 才 可 能 有 收 入 分 配 ; 二 次 分 配 是 以 税 收 和 财 政 为 第 调 节 杠 杆 的分 配 , 过 强 制 性 纳 税 , 民 才 能 享 受 政 府 提 供 的福 通 公
第 三 部 门理 论 等 , 经 济 学 、 理 学 和 社 会 学 等 不 同 学科 角度 来论 从 管
证 建 立 第 三次 分 配 的必 要 性 。 1 市场 失 灵 。在 西 方 经 济 思 想 史 中 , 济 自 由主 义 学 者 都 是 、 经
鼓 吹市 场 万 能 论 的 , 亚 当 ・ 密 的 “ 不 见 的 手 ” 论 , 萨 伊 从 斯 看 理 到 “ 给 自动 创 造需 求 ” 定 律 , 到马 歇 尔 “ 供 的 再 市场 自动 趋 于 充 分 就业 均 衡 ” 假设 , 西 方 社 会 对 市 场 有 效 充 满 信心 。虽 然 市 场 机 制 在 的 使
3志 愿性 。第 一 分配 是 市 场规 律 作 用 自发形 成 的分 配 , 二 次 、 第 分 配 是政 府 强 制干 预 下 形 成 的收 入再 分 配 , 三 次 分 配 是 建立 在 志 第 愿性 的基 础 之 上 , 以募 集 、 赠 和 志 愿 服 务 等 公 益 方 式 对 社 会 资 源 捐
和社 会 财 富 进行 再 分 配 。第 三 次 分 配 的志 愿 性 表 现 在 以 下 三 个 方 面 , 一 , 三次 分 配 主 体 一 第 三 部 门 的 成 立 基 于 志 愿 原 则 ; 二 , 第 第 第

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中完善第三次分配

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中完善第三次分配

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中完善第三次分配2011年1月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中完善第三次分配摘要: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将涉及社会中的不同阶层和不同群体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收入分配包括三次分配,其中第三次是在社会道德力量作用下,个人或家庭自愿缴纳、捐献等非强制方式进行的分配。

目前我国初步拥有了第三次分配的经济、政治和意识基础,但也存在诸多问题。

因此,必须要完善第三次分配,从而促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进程。

关键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第三次分配正文:收入分配制度是一项利益分配与再分配的制度,涉及社会中的不同阶层和不同群体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收入分配包括三次分配:第一次是由市场按照生产要素贡献进行的分配;第二次是由政府按照兼顾效率与分平原则,通过税收、转移支付、社会保障等方式进行的分配;第三次是在社会道德力量作用下,个人或家庭自愿缴纳、捐献等非强制方式进行的分配。

第三次分配的主体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市场与政府,而是慈善公益组织(民间组织、非营利组织)。

第三次分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其地位和作用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日益显现。

目前,我国第三次分配的作用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中没有发挥出来,不过这也说明我国第三次分有很大潜力。

时至今日,发展第三次分配的时机已经成熟,在我国新一轮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中,第三次分配应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一、第三次分配的内涵及特征国民收入包括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

第一次分配是以市场为主体的分配。

在市场机制作用下,生产要素的供给者依据要素的数量和质量,通过等价交换和公平竞争获得相应的要素报酬,由于生产要素的禀赋和贡献不同,以及其他的外在因素,市场分配必然形成收入差距;第二次分配按照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原则,通过税收、财政转移和社会保障统筹等方式由政府实施的二次分配。

第二分配是为了克服市场分配的不足,实现社会公平;第三次分配是在弥补第一次分配的缺陷和第二次分配不足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它是“在道德力量的作用下,通过个人收入转移和个人自愿缴纳和捐献等非强制方式再一次进行的分配”。

中央提的第三次分配,关系到每个人的利益

中央提的第三次分配,关系到每个人的利益

中央提的第三次分配,关系到每个人的利益今天可能有点枯燥,但是财富分配对我们每一个人都非常重要,值得花些时间。

就在昨天,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提出要“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

这是跟调节全社会收入挂钩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

无论第几次分配,归根到底就是要在政府、企业、个人之间进行国民财富的切割,包括增量的也包括存量的。

做好财富分配,让财富更多的流向普通人,让社会更加公平、缩小贫富差距,我们才能说改善了民生,才能让更多的人敢于生育,我们的社会也能够减少一些戾气。

中央对于解决民生问题、实现共同富裕是非常坚定的,现在已经调动了几乎所有的力量,包括本次提到的“第三次分配”,这在全世界也是首创。

改革,要看具体措施,更要看决心。

那么这三种分配都是什么呢?初次分配,简单地说就是“市场的手”。

谁更有效率谁就赚的更多,如果只有这种手段,一定会导致极度的贫富差距,最终也会伤害效率。

再分配,就是“政府的手”。

用政府的强制力,比如税收、转移支付等再次调节财富分配,损有余补不足,包括过去几年一直做的脱贫攻坚、个人所得税等都是。

“第三次分配”,全世界目前唯有中国提出。

有的人把“第三次分配”简单认为是公益慈善,那想的就窄了。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党的一大法宝就是相信群众、发动群众,在收入分配上也是一样的,就是相信大家的精神觉悟。

而这些年也证明了,中国人拥有这个世界少有的群体精神,概括的说就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2008年汶川、2020年新冠疫情防控等等,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人骨子里的家国情怀也不断壮大,更乐于帮助他人,尤其是帮助咱们中国人自己,无论身在地球任何一个角落。

正是咱们国人的精神,让中央相信,靠道德、文化、习惯等等软性的精神力量,社会能够自觉自愿地从人的精神、道德、良知出发,对社会财富进行分配,这跟靠政府强制力逼着干大不一样。

更重要的是,假如在某个情况下,比如发生大的灾害,市场暂时失灵了,政府也暂时失灵了,就得靠社会自觉行动来实现,这就是“第三次分配”极为特殊的作用。

第三次分配:实现分配公正的助推器

第三次分配:实现分配公正的助推器

第三次分配:实现分配公正的助推器
武晓峰
【期刊名称】《经济问题》
【年(卷),期】2009()12
【摘要】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分配公正是当前我国分配领域面临的突出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既要强调第一次分配和第二次分配的基础地位,也要高度重视第三次分配的重要作用。

第三次分配作为一种特殊的分配方式是前两次分配的有益补充,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为第三次分配的实现创造了机遇。

【总页数】3页(P11-13)
【关键词】分配公正;第三次分配;补充;机遇
【作者】武晓峰
【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0
【相关文献】
1.论我国行政诉讼举证责任分配制度的完善——实体公正有赖于程序公正实现其价值 [J], 刘泽;杨纯
2.强化政府收入分配职能实现收入分配公平公正 [J], 谭桔华
3.实现分配公正需要第三次分配 [J], 武晓峰
4.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助推实现共同富裕 [J], 张银平
5.实现“第三次分配”的法律问题研究 [J], 孟庆瑜;张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促进共同富裕的对策研究——以盘锦市为例

关于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促进共同富裕的对策研究——以盘锦市为例

党的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强调,要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

2021年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则进一步提出“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1],对第三次分配重视升至新的高度,这为发挥其对促进共同富裕的积极作用提供了根本遵循。

国家层面的明确导向,促使各地纷纷开始进行布局探路。

本课题组立足辽宁省共同富裕实践的迫切需要,以盘锦市作为研究样本,围绕第三次分配发展情况,在历经多次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形成了此份报告,期望能以微观视角研究为全省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改革、政策体系制定、行动方案实施提供一份有价值的资政参考。

一、第三次分配内涵与促进共同富裕的作用机制(一)第三次分配内涵自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在1994年出版的《股份制与市场经济》一书中率先提出“三次分配理论”以来[2],相关学术研究与实践探索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快步发展起来。

从查阅的资料看,官方和学术界对其概念阐述有诸多版本,但缺乏权威统一的定义。

综合而言,其内涵核心思想是:第三次分配是基于社会机制作用下按自愿原则进行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分配的一种方式,它区别于基于市场机制作用的初次分配和基于行政机制作用的再分配,强调的是在道德力量、精神追求、文化习俗和社会责任等因素作用下,社会主体自发地将收入、财富等资源通过民间捐赠、慈善事业、志愿行动等方式无偿地转移给他方,以资源的合理流动,缓解贫富两极分化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是对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不足的补充。

(二)第三次分配促进共同富裕的作用机制1.促进生产力和生产效率提升机制。

共同富裕没有丰裕的社会财富和高质量发展作为支撑是难以实现的。

在第一、二次分配之后,整个社会资源的分配格局并不优化,可调整空间还很大,第三次分配则可通过社会渠道进一步优化配置这些资源,培育和释放增长新动能,推动生产力和生产效率提升,从而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比如,第三次分配中,将公益捐助的资金物资、专业志愿服务源源不断流向落后地区和群体,就有利于教育、就业、卫生、社会保障、住房、社会服务、社会救助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有助于落后地区和群体共同富裕,有效分担政府的民生压力,增强经济发展动力;一些企业家回馈社会,支持科技创新攻关、支持落后地区经济发展,则有助于提升国家前沿领域研究和地区平衡发展。

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

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

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摘要: 本文提出了一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包括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

通过建立一套有效的规则,最大限度地促进资源的共享,实现全面、有序和可持续的管理。

关键词:协调配套,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规则正文:本文就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包括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进行介绍。

初次分配是指将需求方与供应方之间的一系列资源相匹配,并分配资源给需求方,以期达到需求最大化的目标。

再分配是指当资源分配发生变化时,需求方和供应方之间需重新确定资源分配方案,从而使资源向需求最大化方向转移。

第三次分配是指在资源分配发生变化后,需求方之间实行资源分配,以期达到需求者间的最优分配。

因此,建立一系列有效的规则,有助于最大限度地促进资源的共享,实现全面、有序和可持续的管理。

本文将提出若干较为灵活的管理机制,以帮助需求方与供应方之间的协调。

针对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可以在实际的交易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一方面,它可以有效地减少交易成本,促进双方间的合作关系。

另一方面,该制度体系可以帮助两个或多个交易方避免僵局和博弈论梯度,免去持续进行分配等手续。

此外,该体系也可以帮助交易双方之间确定最优的分配方案,使资源得到有效的分配。

另外,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还可以有效地节约资源,减少浪费。

通过采用精确的计算方法,可以实现资源分配的自动化,使得资源流动准确及时,从而有效地节省资源。

另外,这种机制可以有效避免资源分配过程中发生的延误、浪费、重复工作等问题,使资源更为充分地被利用。

总之,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可以大大改善交易双方之间的协调:降低交易成本、增加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交易的精确度和效率。

因此,它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有助于资源的共享和综合管理。

正如上述,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可以大大改善交易双方之间的协调。

在实际应用中,该制度体系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尺度和机制,来处理各类请求和供应,实现全面、有效的协调。

我国三次分配制度

我国三次分配制度

我国三次分配制度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我国的三次分配制度是指国家对全国居民的收入进行分配的三个环节:市场分配、政府再分配和个人再分配。

这一制度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社会公平、提高公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在市场分配环节,居民通过参与市场经济活动,以劳动力和资本为基础,通过劳动、投资等方式获取收入。

在这一过程中,各个市场主体根据自身的劳动生产力和资源配置情况,获得相应的经济收益。

市场分配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大大激发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力,有利于形成有效的资源配置和完善的产业链条。

在市场分配中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贫富差距过大、收入分配不均等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实行了政府再分配制度。

政府再分配是指国家通过税收、转移支付等手段,对社会收入进行再分配,以达到调节社会收入分配不公平的目的。

政府再分配通过税收调节个人和企业的收入,通过社会保障体系提供基本生活保障,通过福利政策改善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

政府再分配不仅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提高社会公平,还有利于增加社会福利,促进社会稳定。

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制定各种扶贫政策,积极推动收入再分配,极大地改善了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除了政府再分配,个人再分配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个人再分配是指家庭和个人在拿到收入之后,根据自身的需求和生活方式对收入进行再分配。

比如个人之间的亲朋好友间的互助、家庭成员之间的经济支援等。

通过个人再分配,可以更好地满足个人和家庭的生活需求,增加了社会的凝聚力。

我国的三次分配制度是相互衔接、互为补充的。

市场分配是经济活动的基础,政府再分配是调节分配不公平的手段,个人再分配是人际关系的延伸。

这三个环节共同构成了我国分配制度的基本框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第二篇示例:我国的三次分配制度是指国家对社会总收入进行分配的过程中,将社会总收入分为工资收入、利润收入和财产收入三个部分进行分配的制度。

转型的必要性、必然性与紧迫性

转型的必要性、必然性与紧迫性

转型的必要性、必然性与紧迫性作者:柴尚金王建华何虎生等来源:《人民论坛》2013年第25期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说:“我们国家无论在体制、制度上,还是在所走的道路和今天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境遇,都与前苏联有着相似或者相近乃至相同的地方。

弄好了,能走出一片艳阳天;弄不好,苏联的昨天就是我们的明天。

”习总书记这段话其实是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严峻的时代话题。

当前,世情国情党情与建党初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执政党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亟待自我革新、自我超越,才能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政党发展之路,才能带领中国人民实现美好的中国梦。

围绕当前中国共产党转型的必要性、必然性与紧迫性,我们邀请五位专家进行深入探讨。

对话嘉宾:当代世界研究中心研究员柴尚金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导王建华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何虎生山东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张锡恩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政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王正绪主持人:人民论坛记者徐艳红杜凤娇张潇爽柴尚金:一个政党成功与否,归根到底取决于它能在多大程度上代表民众的利益。

一些老牌政党、长期执政的大党之所以失去执政地位并迅速瓦解,其主要原因在于它们不能适应急剧变革的社会,不能进行自我革新和完善,因而不能更好地代表民众利益。

王建华:今天的国家建设主要表现为市场经济下的社会治理,要求政党必须进行适应性的组织变革。

革命与治理——不同的奋斗目标,决定了政党完全不同的组织理念与组织功能。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一直都在不断调适着自己的政策与策略,不断进行着自我变革。

何虎生:随着中国的对外开放,多元文化进入中国,一方面对多元文化我们不能一概视其为糟粕,拒之门外,另一方面也不能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而全盘西化。

张锡恩: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也走过了60多年的历程,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和民主政治的发展,党面临着全新的任务和长期执政的严峻考验,党的转型又成为新的历史必然和紧迫的任务。

热点08 第三次分配(解析版)

热点08 第三次分配(解析版)

热点08 第三次分配热点解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要“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这就从根本上明确了第三次分配和慈善事业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第三次分配体现了一个社会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准和文明程度,体现了公民参与帮助弱者和完善自身道德的内在要求。

要在全社会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财富观,大力发掘和弘扬仁爱、互助等传统美德,把现代慈善理念列为公民德育的重要内容,让慈善成为一项全民主动参与的日常活动。

我们要给弱势群体多一份“嘘寒问暖”、多一份“雪中送炭”,让社会爱心充分涌流,让慈善行为无处不在。

知识链接:(一)经济生活角度1.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2.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也利于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3.健全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有利于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4.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有利于规范分配秩序、平衡收入分配关系、引导人们向善行善,促进社会稳定,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政治生活角度1.人大加强慈善立法,推进慈善捐助事业法制化进程。

2.政府履行经济建设、文化建设职能依法打击慈善捐助事业中的各类违法失职行为。

3.公民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原则,依法负责地行使监督权。

(三)文化生活角度1.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增加是“微公益”慈善文化迅速发展的物质基础。

2.文化对人的影响来源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我们要在全社会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财富观引导人们的慈善行为。

3.传统文化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具有深刻影响。

我们要弘扬仁爱、互助等传统美德,让人们成为传统美德的传承者和享用者。

三次分配的基础分析

三次分配的基础分析

三次分配的基础分析8月17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提出,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

应“悦怿读书会”邀分享此主题。

为实现观点交流同频,达成改革共识,避免歧义,本文对文中语境框定如下:相对成熟的市场经济、法治社会和道德环境,如亚洲四小龙和日本。

一、相关理论:1、效率和公平:效率创造财富,公平(相对)分配财富;发展阶段重效率、轻公平,如改革40年;发展中段二者兼顾(中产阶级壮大期);成熟阶段进行三次分配。

学术理论和实践中,左派重公平,右派重效率。

但是,在不创造财富前提下进行公平分配,现实中是不存在的,所以左派的很多行为往往陷于理想主义的泥沼,沦为人人皆输和均贫的闹剧。

没有效率,公平也不会存在,所以要理解和包融中国第一代企业家(民营)在成长阶段的所谓“历史原罪”——先做大蛋糕,才有可能分蛋糕。

注:曾昭宁《公平与效率》,论改革中的两种要素平衡。

2、私有产权与国家:产权,一般指私有产权,即私有制,源于生物本能,从人类之初即以私有产权为本,偶有共有也是合伙所有,而非公(国家)所有。

“原始社会是无产社会,而不是共产社会,因为没有财产可共”。

地理大发现之后才,这类原始形态更多地被“发现”存在于各地。

“无主之地”,并不代表即天然公产,而是待垦私产和未殖民之地,一旦有人进入拓殖,即为有主私产:谁开发谁所有,变为私有财产。

有了政府,可以规划使用,但不能侵范私有权。

超越血缘家族或氏族的土地“公共所有”,是在国家出现之后的扭曲和变异,是由私欲在权力作用下形成的,但不是主流产权形式。

公有制与私有制的历史性纠緾,以“国家”的出现为节点和标志。

国家为谁、为何而生,则成为一种永恒的话题!注:《公民与国家—民族、部族和族属身份》2003年新华出版社出版,美国作家格罗斯编写。

“在苏美尔、埃及等灌溉农业地区最先出现了国家,土地名义上是国家所有,但实质上是掌握权力的人所有,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公有制。

转型期建立与完善第三次分配的必要性分析

转型期建立与完善第三次分配的必要性分析

第一次分配 的动力机制是效率 ,市 场机 制 造成 了收入差距和贫 富差距的扩大化 ;第
二 次分 配 的动 力 机 制 是 公 平 ,政 府 主 导 下
场 自动趋于充分就业均衡 ”的假设 ,使西
方 社 会 对 市 场 有 效 充 满信 心 。 虽然 市 场 机
的第二次分配存在弥补市场分配单纯追逐 效率而忽视公平的事实 ;而第三次分配的
与实物具有单向流动性。第三次分配的主
体——第三部 门不 以营利为 目的,不 以积
累财 富 或 者 创 造 利 润 为 目的 ,而 是 实 现 社 会 的 公 共利 益 , 满足 公 众 的 社会 福 利 需 求 。 志 愿 性 。第 一 次 分 配 是 市 场 规 律 作 用 白发 形 成 的 分配 ,第 二次 分 配 是 政 府 强 制 干 预 下 形成 的 收入 再 分 配 ,第 三 次 分 配是 建 立在 志愿 性 的 基础 之 上 , 以募 集 、 赠 和 捐
承 诺 ,它所 提 供 的公 共 物 品 可 以 是 面 向 某

特殊群体 的 ,也可 以是互益性、互助 性
转 期分与 三 分己 型 建析 口 完第 必 性立 次 酉 要 的
■ 王 琴 ( 武汉工业学院思政课 部 武汉 4 1) 3) 3) ( 2 ◆ 中图分类号 :F 2 . 文献标识码 :A 147
实现 社 会 公 平 。 但 是 随 着 社 会 的 发展 和进
内容 摘 要 : 国 民 收 入 的 第 三 次 分 配是 对 以 市 场 为 主 导 的 第 一 次 分 配 和 以政 府 为主 导 的第二 次分 配 的必要 补 充。 第三 次 分 配 是 缩 小 收 入 差距 、 消除 和 缓 解 社 会 矛 盾 、 实 现 社 会 主 义 和 谐 社 会 的 重要 途 径 之 一 。 本 文 通 过 剖 析 第 三 次 分 配 的 理 论 内涵 及 特 征 ,探 讨 了 转 型 期 我 国建 立 与 完善 第 三 次 分 配 的

推进第三次分配的重大意义

推进第三次分配的重大意义

推进第三次分配的重大意义
第三次分配是指将国家收入按照一定比例重新分配的过程,其目的是促进社会公平和经济增长。

在推进第三次分配的过程中,其重大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第三次分配能够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性。

当前我国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问题日益凸显,而第三次分配的实施可以通过调整税制、社保制度等措施,逐步缩小收入差距,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实现社会公平。

其次,第三次分配有助于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

在现代经济体系中,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伴随着收入分配的不平衡,而第三次分配能够通过改善财富分配结构,提高消费者的购买能力,促进内需增长,推动经济发展。

第三,第三次分配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福利水平。

通过调整税制、社保制度等措施,逐步增加政府的财政支出,提高公共服务的覆盖范围和质量,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提高人民的福利水平。

综上所述,第三次分配的重大意义不仅在于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性,还在于优化经济结构、提高人民福利水平等方面的作用,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举措。

构建初次分配、再次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

构建初次分配、再次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

构建初次分配、再次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构建初次分配、再次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引言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初次分配、再次分配和第三次分配成为了社会经济领域内的重要议题。

推进第三次分配的重大意义

推进第三次分配的重大意义

推进第三次分配的重大意义
1第三次分配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资源的分配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有
了现代社会和经济,资源分配就变得尤为重要。

第三次分配就是这一
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次分配,它可以改变社会地位、生活水平、经济
状况等方面,对今后社会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第三次分配促进公平正义
两次分配背后都含有客观的历史因素,地理、文化、人口等等一
系列的因素,都会影响一种区域的资源的分配,而第三次分配的出现,也正是为了改变这一分配的不公正,维护平等正义的权利,保证各项
资源平等有序地分配给每个人。

3第三次分配可以推动社会和谐
正是由于不公正的资源分配,就会导致各类社会矛盾的产生,由
经济鸿沟扩大至社会矛盾的深刻化,只有改变原有的分配模式,推进
第三次分配,才有可能真正地促进社会的发展和繁荣,进而形成社会
的和谐。

4未来的发展方向
第三次资源分配对传统的分配模式构成了挑战,不仅要保证资源
的公平分配,还要及时回应事物以及技术的变化,以期促进社会进步。

为此,政府应协调各方力量,积极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从而实现
资源的平衡与有效分配,共同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综上所述,第三次资源分配对于社会发展、公平正义以及社会和
谐来说,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把它推向实际、让大众受益,才有可能在未来真正实现平等有序的社会发展。

三次分配的作用和边界

三次分配的作用和边界

三次分配的作用和边界摘要:本文旨在探讨三次分配,展示它的作用和边界,并且提出一些可以改进对三次分配系统的有效应用建议。

关键词:三次分配,作用,边界,应用。

正文:三次分配是一个最大化效率和资源利用率的过程,它可以帮助企业有效地分配资源,并保证资源的最优使用,使其实现最大效用。

三次分配的作用在于将给定的资源尽可能地向多个不同的对象分配,以利用绝对公平的原则。

在最近几年,三次分配的实施越来越普遍,主要体现在政府和公共服务机构的行为中。

它的边界主要在于如何尽可能有效地执行它。

虽然存在一些潜在的问题,但一些实际的改进措施可以使三次分配更加有效地实施,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效率。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三次分配中各方面的实施情况,并提出一些实际的改进建议,例如改进信息披露、资金分配、监督措施等。

三次分配是一个有效利用资源的方法,它可以帮助企业给予对象最优的资源利用。

它的应用包括:首先,有效的信息披露和传播是进行三次分配的关键。

必须采取措施确保分配给不同对象的相应信息得以准确地传播和披露,以便来自不同方面的参与者能够准确地理解他们所拥有的资源及其分配给对象的责任。

第二,制定合理的资金分配方案,是在实施三次分配时非常重要的一步。

企业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可行的资金分配方案,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分配给对象的资金利用率。

此外,参与者还需要制定适当的补偿机制,以弥补因过分节省而造成的损失。

最后,实施有效的监督措施也至关重要。

根据企业的需求,应采取有效的监督措施以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进一步提高三次分配的效率。

总的来说,三次分配实施的成功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对信息披露、资金分配和监督措施的实施,这些措施构成了三次分配实施的三个基本步骤。

此外,应加强相关政策的研制制定和宣贯,以形成良好的规范性支持体系。

同时,有必要立即就资源分配现有的监督而采取措施,比如建立由政府部门管理的三次分配行政审查制度,定期对资源分配进行审查,并就存在的问题及时研究和制定解决方案,确保各方参与者的正常权利。

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的内容

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的内容

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的内容初次分配:战略规划在进行初次分配时,公司需要进行战略规划。

这意味着要确定企业的长期目标和愿景,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方法。

战略规划涉及市场调研、竞争分析、未来趋势的预测以及内部资源的评估。

通过战略规划,公司能够明确自己的定位,找到自己的竞争优势,并且确保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正确的。

再分配:人力资源管理再分配的第一步是人力资源管理。

这是企业再分配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因为人才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

在再分配人力资源时,公司需要进行员工的培训和发展,确保员工具备足够的技能和知识来完成工作。

公司还需要进行绩效评估和激励机制的建立,以确保员工有动力提高工作绩效。

第三次分配:财务管理和风险控制在第三次分配中,财务管理和风险控制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公司需要确保自己的财务状况稳健,良好的财务管理能够为企业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和保障。

风险控制也是非常重要的,公司需要制定风险管理策略,以应对市场变化和不确定因素带来的风险。

战略规划是公司长期发展的基石,它指导着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而在进行初次分配的过程中,战略规划则成为了公司首要关注的重点。

战略规划包括对市场的调研与分析,对未来趋势的预测评估等等,这些都需要充分的时间和精力。

只有做好了战略规划,企业才能找准自己的定位,找到自己的竞争优势,然后确定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再分配的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了公司关注的焦点。

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因为有了优秀的人才,企业才能顺利运转。

在再分配人力资源时,公司需要进行员工的培训和发展,确保员工具备足够的技能和知识来完成工作。

公司还需要进行绩效评估和激励机制的建立,以确保员工有动力提高工作绩效。

而在第三次分配中,财务管理和风险控制则成为了公司重点关注的内容。

公司需要确保自己的财务状况稳健,良好的财务管理能够为企业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和保障。

风险控制也是非常重要的,公司需要制定风险管理策略,以应对市场变化和不确定因素带来的风险。

三次分配的意义

三次分配的意义

三次分配的意义如何理解“三次分配”三次分配并非是一个新兴的概念。

早在1994年,厉以宁教授在《股份制与现代市场经济》一书中明确提出过这一概念。

简单意义上解释:一次分配:工资,由市场主导;二次分配:社保,由政府主导;三次分配:公益,由社会道德驱动。

细化一次分配:是由市场按照效率原则进行的分配,一般是通过工资和年终奖来体现;二次分配:是由政府通过税收、社会保障支出等进行的再分配,合理调节过高收入;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的推动下,通过个人自愿捐赠而进行的分配。

重点1、合理调节过高收入作为参与收入分配的重要的政策工具,税收理应在其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十四五规划的税制改革的目标是要优化税制结构,健全直接税体系,适当提高直接税比重。

2、个税改革或将有新动作2019年实施的个税改革,首次引入了综合所得税制,将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等四项收入合并为综合所得税,将综合所得税的起征点设为5000元每月,扩大中低收入者个税税率级距,并引入子女教育等6项专项附加扣除。

3、加快推进房地产税目前,国人财富大致体现在拥有多套房产上,所以提高直接税比重,启动房地产税将是第一步。

房子越多、价格越贵的富人则需要承担更多的房地产税。

因此房地产税能起到收入分配调节作用,特殊情况下还能起到调控房价的效果。

4、或将开设遗产税、赠与税虽然目前的遗产税只是一个“为了缩小贫富差距”的建议,但早在1950年,遗产税就被拟定为会开征的税种之一,全国人大也在1996年批准了“逐步开征遗产税和赠与税”的建议。

同时高额的遗产税也倒逼富人去做慈善,这也可以促进慈善等社会事业对收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

提倡三次分配,共同富裕。

其不会消除收入差距,但是能保障底层的体面生活。

对高净值人群和家庭来说,未来一段时间最需要做的不是如何让财富积累更多,而是做好财富传承和税务规划。

【积分制管理】第三次分配,谁被分谁得配

【积分制管理】第三次分配,谁被分谁得配

【积分制管理】第三次分配,谁被分?谁得配?
中国已经开始了一个新时代,
从建国初期,搞人民公社与大锅饭,
再到改革开放“让一部分先富起来”。

2020年中国政府郑重宣布,中国已实现全民脱贫。

但,贫富差距过大,却成为社会问题,
努力实现富裕是中国下一阶段的政策导向,
但这个共同富裕,绝不是原来提到的平均主义。

这次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要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

目前中国的分配结构是金子塔结构,最底层是农民与产业工人,中国的工人工资已经让企业有点难以承受了,但工人的收入依然不高。

问题在哪?
中国的劳动生产率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相当于美国的7.4%,简单的说,1个工人美国工人创造的财富,相当于13个中国工人。

这是导致中国产业工人很难提高收入的根本原因。

因此,提高产业工人的收入,就要从提升他们的技能水平和素质开始,在源头上发展职业教育,在企业内做好岗位培训,搞好员工职业生涯的规划。

当员工素质与技能提升了,一切以效率提升了,企业也为员工做了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稳定的、高素质团队也让企业提升了效率,企业也有了提高员工工收入的实力。

在共同富裕的政策指引下,“一夜暴富”神话再难创造,中国将回归实业兴邦。

民营企业,做好人员培训与职业生涯规划是未来的提升的必由之路。

但,无论如何发展,让优秀的人,踏实肯干的人不吃亏,毕竟是社会主义的主旋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型期建立与完善第三次分配的必要性分析
国民收入的第三次分配是对以市场为主导的第一次分配和以政府为主导的第二次分配的必要补充。

第三次分配是缩小收入差距、消除和缓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通过剖析第三次分配的理论内涵及特征,探讨了转型期我国建立与完善第三次分配的必要性,并提出我国构建第三次分配体系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第三次分配理论依据政策建议
市场化改革为中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同时也形成了严重的收入差距和贫富差距的社会现实。

我国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改革则进一步扩大了这一差距,严峻的社会现实说明,以效率为目标的市场调节和以公平为目的的政府调节对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此外,频发的自然灾害和不可预知的生存风险也不断考验着脆弱的社会保障体制,因此,建立和发展以社会慈善为主体的第三次分配更是适应转型期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增强公众抵御风险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国民收入第三次分配的内涵及特征
(一)国民收入第三次分配的内涵
国民收入包括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

第一次分配是以市场为主体的分配。

在市场机制作用下,生产要素的供给者依据要素的数量和质量,通过等价交换和公平竞争获得相应的要素报酬,由于生产要素的禀赋和贡献不同,以及其他的外在因素,市场分配必然形成收入差距。

第二次分配按照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原则,通过税收、财政转移和社会保障统筹等方式由政府实施。

第二次分配是为了克服市场分配的不足,实现社会公平。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社会福利需求日益多元化,而政府的保障范围又不能完全覆盖所有人群,特别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和边缘群体,政府分配依然不能满足公众的需求。

第三次分配“即在道德力量作用之下的收入分配,与个人的信念、社会责任心或对某种事业的感情有关,……在现阶段,社会上可能只有少数人自愿转移出一部分收入,从而对缩小收入差距的影响很小,但从长期来看,道德力量对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作用是会逐渐地(尽管是缓慢地)增大的,因此它的影响是广泛的,它所发挥作用的领域是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无法比拟的”(厉以宁,1994)。

第三次分配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有助于缓解贫困、缩小贫富差距,还可以增进中华民族的团结与融洽,提升国家和社会的凝聚力”(邓国胜,2004)。

因此,三次分配的动力机制各不相同,第一次分配的动力机制是效率,市场机制造成了收入差距和贫富差距的扩大化;第二次分配的动力机制是公平,政府主导下的第二次分配存在弥补市场分配单纯追逐效率而忽视公平的事实;而第三次分配的动力机制是伦理道德,这种超越市场和政府的第三种力量,填补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之间存在的“剩余空间”或“内在缺陷”。

(二)国民收入第三次分配的特征
非政府性。

第一次分配是以经济效率为目标,依赖市场机制发挥作用。

第二次分配是以普遍公平为主导,依赖政府干预发挥作用。

第三次分配以志愿、普惠的原则,实现主体是独立于市场和政府之外的第三部门。

第三部门是根据公共利益需求而形成的自发性社会组织,它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不是国家职能,第三部门提供的公共服务和公共责任不必考虑纳税人的要求,而更多地依据组织自身的宗旨承诺,它所提供的公共物品可以是面向某一特殊群体的,也可以是互益性、互助性的。

因此,非政府组织的决策和行为不受市场和政府机构的控制。

公益性。

第一次分配是以效率机制为主导的有偿性分配,投入生产要素才可能有收入分配。

第二次分配是以税收和财政为调节杠杆的分配,通过强制性纳税,公民才能享受政府提供的福利。

第三次分配是由个人或组织志愿的收入分配转移,货币与实物具有单向流动性。

第三次分配的主体—第三部门不以营利为目的,不以积累财富或者创造利润为目的,而是实现社会的公共利益,满足公众的社会福利需求。

志愿性。

第一次分配是市场规律作用自发形成的分配,第二次分配是政府强制干预下形成的收入再分配,第三次分配是建立在志愿性的基础之上,以募集、捐赠和志愿服务等公益方式对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进行再分配。

第三次分配的志愿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第三次分配主体第三部门的成立基于志愿原则;第二,捐赠者提供资金和志愿者提供服务也是基于志愿的精神;第三,第三次分配的捐赠与志愿活动都是公开的、志愿性的、非强制性的。

建立与完善我国国民收入第三次分配的必要性分析
(一)市场失灵
在西方经济思想史中,经济自由主义学者都是鼓吹市场万能论的,从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理论,到萨伊“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的定律,再到马歇尔“市场自动趋于充分就业均衡”的假设,使西方社会对市场有效充满信心。

虽然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是高效率的,但是在市场机制无法发挥作用的一些经济领域,如垄断、信息不完全、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公共产品供给等方面却出现了“市
场失灵”或“市场缺陷”。

传统理论中的市场失灵是一个纯粹关于“效率”的概念,市场失灵指市场机制导致资源不适当配置,即指市场不能或难以有效率地配置经济资源导致低效或无效率的一种状况。

市场不能解决收入差距和社会公平问题。

市场经济中,个人收入是由进入市场前的财产状况、所受教育和训练程度以及遗传能力所决定的。

虽然市场是开放、自由的,但是个人禀赋和机遇会造成市场分配结果的巨大差异,“效率”是评价经济运行的唯一标准和社会发展的唯一目标,结果往往是收入分配不平等扩大,甚至出现两极分化,所以,社会成员福利、收入分配的不公平也被纳入市场失灵特征之一。

这也进一步说明由市场选择的资源配置的方式可能不符合社会理想,由市场所形成的收入分配结果也可能不为社会所接受,平等与效率之间不仅存在交替关系,而且相互之间具有反作用。

现代思想强调“效率”与“平等”并重,如果存在大量贫困现象或不能得到满足的其他社会需求,这就是市场失灵。

(二)政府失灵
市场失灵从逻辑上为政府干预市场提供理论依据。

“政府失灵”,又称“政府失效”,是指政府干预达不到弥补“市场失灵”的预期目标,或是虽能达到目标,但其代价超过“市场失灵”所造成的缺陷。

对此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指出:“应当认识到,既存在着市场失灵,也存在着政府失灵。

当政府政策或集体行动所采取的手段不能改善经济效率或道德上可接受的收入分配时,政府失灵便产生了”。

所以,政府失灵不是表现为政府难以发生作用,而是表现为政府不能正确地发生作用(彭羽,2005)。

虽然,政府通过税收、转移支付和兴办公共福利的方式解决市场失灵,以社会公平目标实现国民收入的第二次分配,但是,在政府推行的强制福利国家的背后,却隐藏着诸多的政策失灵。

首先,这种高税收高福利的社会福利制度容易造成在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下降,诱发失业人员的惰性心理,从而制约整个社会生产效率的提高,降低效率创造财富的能力;其次,大规模政府福利机构垄断公共物品的供给,官僚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公共物品的供给成本高而效率低;最后,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各种利益需求多元化的要求,由政府机构提供的公共物品与公众需求之间存在着数量和质量之间的差异,即公众多元化的福利要求得不到满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