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歌·挽歌·赞歌——蒋三立诗歌创作的文化意义

合集下载

“心里敞开了星空一样的光芒”——蒋三立诗歌读记

“心里敞开了星空一样的光芒”——蒋三立诗歌读记
伤” 的状 态——这 是一 种心灵 敞 开 的 , 少是未 曾放 至 弃人 格准则 与情怀胸 襟的状 态。对于 一个深入 中年 ,
今夜, 不眠的我提 着 内心 的马灯
照亮 自身影 , 寻泪成血 相
这 是蒋三 立 的胡 笳 十八拍 ,是 他在 不眠 的深夜
所 写 下 的一首 《 夜 》 的句子 , 深 中 也是 他在 内心 的烛
存在 的体 验 与顿 悟 ” 以 及在 顿 悟 中所 经 历 的 “ 魂 , 灵 战栗 ” 他 似乎 又 多了 一份 “ 场 ” , 在 的具 体 , 更多 了 也

无言的感动 , 沉陷 于百感交 集的复 杂心绪 。 让 我举 出他描 写最 微小 的生命 的例 证 :夏 夜 》 《 、
份安 之若 素 的达观 与“ 德 感” 道 。毕 竟 生命 的卑 微 《 天 的小径 》 《 无法 对 秋天 诉说 》 《 想蜻 蜒 一 春 、我 、多
在 我观之 , 如说 是 “ 郁 ” 忧 则未免 有 些许 夸 张了 , 必 但
想风 沙一样 吹 来的许 多许 多的往事 …- ・
千 年 的 月 光 , 年 的 霜 万
定他 是 有一颗敏 感 之心 的 ,他对 世 界保持 了如 此纤 细和 精微 的感 受力 ,也保 持了 一份洁 净和 易于 “ 受
子 “ 一” 齐 的观 物 方 式 , 如 同王 国 维 所描 述 的 “ 也 有
或 许这 首诗 的结尾 处理 得稍 显平 易 了些 ,显得 我 ” “ 我 ” 种境 界 的合 一 。他 诗 歌 中 的生 命 形 与 无 两
不够 “ 陌生 ” 苍茫 , 和 但对 照冯 至所 表达 的那种 “ 于 态 , 对 是如此 齐整 又错 落地融 于 一体 , 让人 不时 生发 出

艾青诗选 光的赞歌

艾青诗选 光的赞歌

艾青诗选光的赞歌
摘要:
1.介绍艾青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2.阐述《光的赞歌》的主题和意义
3.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意象
4.总结诗歌的艺术特点和价值
正文:
一、艾青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艾青,原名蒋正华,是我国著名的现代诗人,其诗歌创作始于20 世纪30 年代。

他的诗歌作品具有浓厚的时代特色,以鲜明的现实主义手法反映了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尤其擅长以歌颂光明、理想和美好生活为主题,激励人们追求进步、自由和幸福。

二、《光的赞歌》的主题和意义
《光的赞歌》是艾青创作于20 世纪40 年代的一首诗歌,主题为歌颂光。

在诗歌中,艾青赋予光以象征意义,它代表着光明、理想和希望。

通过歌唱光,艾青表达了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对黑暗、愚昧和压迫的反抗,激励人们为了追求真理和理想,勇敢地面对困难,奋发向前。

三、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意象
在《光的赞歌》中,艾青运用了丰富的象征手法和意象来表达光的象征意义。

首先,艾青将光与黑暗对立,通过描绘光的伟大和黑暗的渺小,突显了光的力量。

其次,艾青运用了诸如“飞蛾扑火”、“种子发芽”等生动的比喻,形
象地表现了光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以及追求光明的信念和决心。

此外,诗歌中还融入了自然景物,如“太阳”、“月亮”等,以表现光的多样性和无所不在。

四、总结诗歌的艺术特点和价值
《光的赞歌》是一首具有鲜明象征意义的诗歌,其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艾青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使诗歌的主题和意义更加深刻;其次,艾青善于运用比喻和自然景物,使诗歌的形象更加生动;最后,艾青以激昂、高亢的笔触,展现了对光明的向往和追求,使诗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瞿希贤合唱作品《牧歌》分析

瞿希贤合唱作品《牧歌》分析

瞿希贤合唱作品《牧歌》分析作者:曾美艳来源:《北方音乐》2017年第11期(西藏大学艺术学院,西藏自治区拉萨 850000)【摘要】瞿希贤是我国著名女作曲家,她的创作历史时期跨度较大,作品中展现出新中国、文革、改革开放等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特点。

瞿希贤的合唱作品《牧歌》是以东蒙民歌《掷棒歌》为原型改编而成的无伴奏四声部混声合唱。

《牧歌》是新中国民歌合唱中的一首经典代表作品,作品使用主调和声衬托式的写法以及复调交织的创作方式,和声色彩干净、明亮,整首作品充分展示出合唱艺术中人声的极大魅力。

【关键词】瞿希贤;牧歌;合唱【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一、作者生平简介瞿希贤,女,1919年9月23日出生于上海市,自幼爱好音乐,初中时进入教会学校,后加入学校唱诗班学习唱赞美诗与钢琴。

1944年上海圣约翰大学英文系毕业后,入上海国立音专作曲系开始专业的音乐理论知识学习,跟随德籍教授弗兰克尔以及著名作曲家谭小麟教授学习作曲专业理论知识。

瞿希贤的创作领域主要是声乐艺术,涉及到的艺术类型有儿童歌曲、群众歌曲、独唱作品,合唱作品在她的创作中更是具有极大的影响力。

瞿希贤的合唱音乐创作主要在20世纪40至90年代,横跨半个世纪,瞿希贤的合唱作品也随着社会大环境的改变而不断的调整和反思,作品大多展现出民族音乐的精髓,折射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在为数不多的中国女性作曲家之中,瞿希贤不仅创作出大量的音乐作品。

更是开启了一个英雄主义、理想主义、浪漫主义情怀的音乐时代。

二、《牧歌》创作背景1954年,瞿希贤将东蒙民歌《掷棒歌》改编为无伴奏合唱《牧歌》,这个时期为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和平建设时代,音乐家们开始有机会接触全国各个地区的民间音乐文化,许多地区的民歌都被挖掘出来,作曲家们也因此获得更多的创作灵感。

五十年代初,合唱艺术逐渐受到重视,合唱团的演唱水平也逐渐的提高,国民怀揣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产生了一大批优秀民歌合唱作品。

赞歌·牧歌·挽歌——《百合花》的三层意蕴

赞歌·牧歌·挽歌——《百合花》的三层意蕴

兰些 望壶A塑丝经间 从 体 个 , 建 深 的 命 情 这 人 革 战 胜 的 障 , 整 到 人 都 立了 厚 革 感 。 是 民 命 争 利 保 ,
收稿日期:20 一 5 1 06 0 一 4 作者简介:胡立新 (95 ,男,湖北人,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副 16-) 教授.
一 1 3一
胡 立 新 :赞砍 . 砍 .挽 砍 一 一 《 枚 百合 花 》的三 层 龙燕 注意到他虽然没有向后看,但心中一直为 “ 我”着 是历史的真实,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也是作品中确 有的思想意义,是不可否认的。 想。 我快他就快, 我慢他也慢, 没有语言却有关心。 其次,从 百合花”这一意象的象征意蕴看, “ 这就是战争时期人与人之间肝胆相照、生死与共的 它也暗示了军民如水深情的主题。百合花的名字本 美好人性与人情。 随着事件的推进,我” “ 与通讯员、 身就有 “ 百年好合”的寓意,所以常常被印在新婚 “ 我”与新媳妇、通讯员与新媳妇之间,有了一些 的被子上。而这条不同寻常的印有百合花的被子, 碰撞、摩擦、沟通、交流,虽然不多,但却很快心 新媳妇只盖了三天,就永远盖在了烈士通讯员的身 心相印、坦诚相待了。作品花大量笔墨描写了小通 上了。所以,这被子本身,也就有了另一种 “ 百年 讯员身上显现出来的生命的年轻美好,他憨厚、朴 好合”的寓意,即军民情谊长存不绝。从而给 “ 百 实、羞涩、真诚,也活泼,有爱心。如写他 “ 高挑 合花”赋予了联系军民情谊的象征意蕴。 挑的个子,块头不大,但从他那副厚实实的肩膀看 二、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 来, 是个挺棒的小伙”“ , 那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 从普遍人性层面解释作品意蕴的,首先是作者 顶多有十八岁” 他热爱生活, 。 生命充满活力, 载着 本人。她曾说: “ 它实实在在是一篇没有爱情的爱 希望。如 “ 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 情牧歌” (() 没有爱 。 1 24 “ 9 情的爱情牧歌” 是含混的, 花” 特别是新媳妇对通讯员态度的急剧变化, 。 从通 既暗示了这“ 爱情” 是广义的“ 、 爱” 广义的“ , 情” 讯员向她借被子遭到拒绝,到最后她亲 自 将自己的 是对战争年代美好人性的爱,也包括了青年男女之 新婚被子盖在这个年轻人的遗体上,没有过多的渲 间的纯洁之爱。今天,批评家们普遍从这个角度解 染,表现出战争时期人与人之间的复杂而又圣洁美 释该作品的主题。如陈思和主编的 《 中国当代文学 好的情爱。一曲人性人情美的牧歌画面在战火硝烟 史教程》中,就是侧重从通讯员与新媳妇之间的纯 的背后悄悄升起。 洁友爱来阐释作品意义的,认为它就是 “ 表现战争 再次,从 百合花”意象的象征意蕴看,它也 “ 中令人难忘的、而且只有战争中才有的崇高纯洁的 暗示了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主题。作品最后写道: 人际关系,与通过这种关系体现出来的人性美和人 “ 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 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 情美”,又说 “ 战争的枪林弹雨只是为了烘托小通 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 讯员与新媳妇之间诗意化的 ‘ 没有爱情的爱情牧 年人的脸。白色本身就有象征纯洁美好的人性与人 ” 歌’。”3 ( 1 笔者认为,该作品的确写出了 战争时期 情的意蕴,而这白色的百合花,更加强化了战时人 的人性之美、人情之美,从而具有 “ 牧歌”意义。 与人之间面对生离死别所产生的纯朴、圣洁的美好 首先,从作者的创作意图看。作者的确是想通 人性和情爱。 过这篇作品表现出人性与人情之美。 正如作者所说: 三、哀悼美好生命死亡的挽歌 “ 我写 《 百合花》的时候,正是反右派斗争处于紧 如果从人道主义思想情怀上看, 《 百合花》则 锣密鼓之际,社会上如此,我家庭里也如此……只 是一曲哀悼美好生命死亡的挽歌。是的,我们的通 有每天晚上,待孩子睡后,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 讯员是为革命战争而死,死得其所,死得光荣。但 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系……战争使人不能有长 是,他的死给生者造成的,不仅仅是自 豪,更有伤 谈的机会,但是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 痛。作者在作品中处处流露出这种伤痛,从而使这 钟,几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 篇作品与当时所有描写革命战争的作品都不相同, 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个一刹那里,便能够肝胆 少了一份对死者倾注的崇高与豪迈情怀,多了一份 相照, 生死与共。 (() ” 1 24作者是想借战争年代美好 0 同情的人性意味,多了一份哀婉的凄凉的人道主义 人性、人情的书写,来表达对眼前现实中人性、人 情怀。从而使这篇作品更能催人泪下,也使它成为 情异化现象的强烈不满。 一曲哀悼美好生命死亡的挽歌。 其次,从作品内容构成来看。该小说有大量篇 首先,从作者的创作意图看。作者将这篇小说 幅是描写三个人物之间的言行、心理、表情的,通 定格为 “ 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这 “ 爱情”也含 过这些以心理活动为主的内容来表现人物细腻的情 有对年轻生命的关爱,一种为年轻美好生命死亡而 感,写出了人性的美好。小通讯员带 “ 我”到前沿 生的人道主义的悲悯与怜爱情怀。对革命战士的死 包扎所去。一开始,他老把我摔在后面几丈远,我 亡表示哀伤,表示祭奠,也是人之常情。作者是一 们不相识,他只负责带路,像个机器人。可 “ 我” 位女性,曾经在前线包扎所工作,目睹了太多年轻

《_英雄的高地》声乐套曲创作意义

《_英雄的高地》声乐套曲创作意义

文化艺术 |《英雄的高地》声乐套曲创作意义□黄晟/文声乐套曲是一种音乐形式,通常由多个歌曲组成,它们在音乐风格、主题或者语言上有相似之处,被编排在一起,形成一段完整的音乐演出。

《英雄的高地》作为抗美援朝时期的声乐套曲作品,其形式不拘泥于单一的歌曲,歌颂英雄,激励斗志,气势磅礴,旋律雄伟,本身就具有相当的力量和价值,更不论其所依托的庞大的历史背景和氛围。

抗美援朝期间(1950—1953年),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共同对抗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的侵略战争,这是一场实力极其悬殊的战争。

但英勇无畏的中国志愿军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诞生的音乐作品具有很大的创作意义。

本文依托《英雄的高地》创作背景,介绍了本套曲的内容,探析了其创作意义。

1《英雄的高地》创作背景研究1952年3月,著名音乐家费克奔赴朝鲜战场前线,一同前往的还有全国音协赴朝创作组。

当时正值中国人民志愿军将运动战转为阵地防御战,利用坑道工事解决了如何在美军绝对火力优势下保存实力,并有效歼灭敌人的战术难题,“坑道文化”也应运而生。

这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发出了“文艺工作上高山、进坑道、上火线”的倡议,将部队文化艺术工作的重点放在了前线战场[1]。

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响应号召,不畏险阻奔赴朝鲜战场,体验一线战斗生活,进行文艺创作和演出。

为支持抗美援朝战争,国内民众积极响应组织宣传,音乐艺术界更是群情激昂。

他们意将把音乐作为“武器”的战斗作用发挥到极致。

1.1 音乐家费克简介费克出生于1917年,湖北省天门市人,是中国作曲家、戏剧家以及音乐家。

原名蒋晓梅,笔名吴明之、刘中里、石坚等。

费克的一生,是爱国者的一生,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参加了“南昌抗敌后援会”的宣传工作,并于次年1938年参加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抗敌演剧队第五队,然后在1941年转入了革命文艺组织“新中国剧社”。

新中国成立以后,费克担任了中国音乐家协会江苏分会以及江苏省歌舞话剧院等单位的领导工作。

诗歌三首

诗歌三首

《诗歌三首》学案导学作家作品1.余光中,1928年生,福建永春人。

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钟乳石》《莲的联想》《白玉苦瓜》等,散文集《左手的缪斯》《听听那冷雨》《日不落家》等。

他的诗题材丰沛,形式灵活,风格多样,从现代古典到民歌,从政治抒情诗新古典诗咏史诗到乡愁诗,走出了一条富有独创性的艺术道路。

2. 光未然(1913-2002),原名张光年,湖北光化人。

20世纪30年代投身文艺运《黄河颂》动。

1935年发表抗日爱国歌词《五月的花海》,广为流传。

1939年创作著名的《黄河大合唱》歌词,由冼星海谱曲,是有国际影响的杰作。

著有诗集《五月花》《惜春时》。

主旨感悟《当我死时》通过诗人对自己死亡后的想象,表达了至死不渝地眷恋故乡的情结。

《黄河颂》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

《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主题歌歌词。

作者以雄浑的气势,赞颂了长江的宏伟、壮观,以真切的情感表达了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

布局谋篇《黄河颂》歌词主体部分以“啊!黄河!”为标志分为三个层次,从三个方面赞颂了黄河的英雄气魄,即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勇往直前。

写作特点《当我死时》1. 想象丰富,形象鲜明。

“葬我,在长江黄河之间”写出了作者把自己的生命和祖国大地融为一体的心愿。

长江、黄河的涛声是“安魂曲”,祖国大地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

作者的眼睛“望透黑夜”,“从西湖到太湖”到“多鹧鸪的重庆”,足见作者丰富的想象。

2. 感情真挚,凝重。

“当我死时”“一颗心满足地睡去,在祖国大地上坦然地睡去”以及“用十七年未餍中国的眼睛”“饕餮地图”描绘出了一位热爱祖国,至死不渝的赤子情怀。

《黄河颂》1.大量使用比喻修辞。

在“颂黄河”部分,诗人先把黄河比喻成“民族的摇篮”,借以赞颂中华民族历史的悠久,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接着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说。

蒋三立诗歌创作的“中年写作”向度

蒋三立诗歌创作的“中年写作”向度

第42卷第3期临沂大学学报2020年6月Vol.42No.3JOURNAL OF LINYI UNIVERSITY Jun.2020中国新诗虽然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但从整体上看浓郁的青春气息仍是其重要的精神特征。

从郭沫若喷薄而出的激情到郭小川高昂的理想主义情怀,及至1980年代“莽汉”们“幼稚”的反叛精神,莫不如是。

正如陈思和所言:“从五四文学到左翼文学,从延安时期的工农兵文艺到‘文革’时期的红卫兵文化,都可以看作是‘青年’精神在不同历史环境下的体现。

”[1]而中年写作要直到1990年代才被人们所关注和重视。

欧阳江河在谈及中年写作时曾指出:“中年写作与罗兰·巴尔特所说的写作的秋天状态极其相似:写作者的心情在累累果实与迟暮秋风之间,在已逝之物与将逝之物之间,在深信和质疑之间,在关于责任的关系神话和关于自由的个人神话之间,在词与物的广泛联系和精微考究的幽独行文之间转换不已。

”[2]由此可见,中年写作总是会与迟暮之感、怀旧、沉思等审美精神向度相勾连。

湖南诗人蒋三立早在1980年代即已开始诗歌创作,出版过多部诗集,曾参加过第19届青春诗会和第8届“青春回眸”诗会,保持着持续性的诗坛影响。

历经30余年的创作生涯,在他新出版的诗集《岁月的尘埃》(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中,无论是对家乡故土的深情怀念,还是对亲人、友人的追思缅怀,亦或是沉浸在大自然中,吟咏宇宙万物,浓厚的乡土色彩、执拗的怀旧心理、成熟内敛的抒情姿态、对生命的深沉思考都是其恒定不变的书写策略,一种中年写作的精神向度也明显地呈现出来。

而若将蒋三立的诗歌创作放置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其实质上则是一个中年诗人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都市异乡人”的精神观照,内在蕴含了前现代与现代、乡村与城市、人与自然之丰富语义,从而有效地切入了当代诗歌创作的精神探索核心。

一、中年心境与冲淡平和的诗歌境界从“青春写作”转化到“中年写作”,不仅仅意味着叙事方法、抒情策略的改变,更重要的是作者自身看待世界的方式、关注的焦点和心理状态的变化,导致创作风格的系统性变迁。

歌的意义

歌的意义

龙源期刊网 歌的意义作者:顾石亦怡来源:《学生导报·高中版》2017年第02期正如历史是由一个个偶然性构成的必然性不受控制地前进,人类的嗓音久久地回荡在古往今来的大道小路上:我们看到苏东坡在月下与友人合一曲小板吟诗歌,中世纪的流浪歌手在城堡间传唱着帝王的故事,再到今天的流行艺人在镭射灯下撕心裂肺地无病呻吟着的情歌,经久不息。

赋予歌以独立生命性格的,当然是它的内容物,内容物的感染力。

人类的每一个时代都会有歌者赋予其生命意义,在传播过程中与人类群体共鸣,为歌注入魂魄。

往往这样的歌道尽了歌者的心声。

五十多年前,鲍勃·迪伦在马丁·路德·金的演讲后演唱的《答案在风中飘荡》,令多少人为之动容,就是因为它是迪伦对当时美国社会的质问,更是黑人民权运动所有捍卫平等的人士的心声。

歌者,亦是凡人,当这种真挚的歌声道出一群人乃至所有凡人的心声、想法时,它的感染力就赋予了歌以独立生命,拥有那个时代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普遍性追求,婉转动人,如星火燎原般迅速传播。

歌的独立生命性,表现出来的是你不知它会几时流行,也不能意料到它有几重意义,更无法控制它的流传,海子那一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初创作时更多的带有诗人忧郁、苦闷的思想,但在文青们的传诵中,到今天逐渐幻化成为一种对诗意美好生活的向往,依然流行。

它的火,是由于契合了不同时代人们的某种心愿、意识形态:上世纪80年代的精神压抑,现世人们对诗意生活的渴望或者说追随附庸……因此带有独立生命性的歌在时代间四处流转,它的身上带有了时代的烙印。

于是我们回过头来看歌,在歌中看到了一个时代的风貌。

正如迪伦的歌代表了那个时代的那场运动,所以说一首歌就是一个时代。

每一首歌都因着其千差万别的面貌而呈现出一个时代的特色、各成一调,而当歌声的絮语逐渐聚拢时,我们会神奇地发现成千上万的歌在呼唤着同一个声音,比如美好的爱情、自由、公平、正义等,它们在一起形成了人类历史上巨大的面容。

艾青诗选光的赞歌概括

艾青诗选光的赞歌概括

艾青诗选光的赞歌概括摘要:1.艾青诗选《光的赞歌》概述2.《光的赞歌》的主题与思想内涵3.诗歌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4.《光的赞歌》的历史地位与影响正文:一、艾青诗选《光的赞歌》概述《光的赞歌》是著名诗人艾青的一部诗选,收录了他创作生涯中的许多重要作品。

艾青,原名蒋正华,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诗人之一。

他的诗歌作品以深厚的民族感情、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被誉为“诗歌的民族魂”。

《光的赞歌》则是艾青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代表,它凝聚了艾青诗歌的精华,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采。

二、《光的赞歌》的主题与思想内涵《光的赞歌》的主题是光明与黑暗、生命与死亡、爱与恨的斗争。

艾青通过诗歌表达了对光明、自由、真理的追求,对黑暗、压迫、虚伪的憎恶。

他热情地歌颂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深厚的爱。

同时,艾青对现实生活中的丑恶现象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呼唤人们追求真善美,为创建美好的未来而努力。

三、诗歌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艾青的诗歌具有鲜明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形象生动:艾青的诗歌作品中,形象生动、饱满,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他善于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诗歌的内涵。

2.语言独特:艾青的诗歌语言简练、质朴,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

他巧妙地运用排比、对仗等修辞手法,使诗歌语言更加优美、和谐。

3.情感真挚:艾青的诗歌作品中,情感真挚、深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他热情地歌颂光明,愤怒地抨击黑暗,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深厚的爱。

四、《光的赞歌》的历史地位与影响《光的赞歌》在我国现代诗歌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文学评论家认为,《光的赞歌》是艾青诗歌创作的高峰之作,它代表了艾青诗歌的风格和成就。

同时,《光的赞歌》对于推动我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的诗人和文学工作者,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光的赞歌》是艾青诗歌创作的代表作品,它展现了艾青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民族感情。

《现代汉语长诗经典》随笔

《现代汉语长诗经典》随笔

《现代汉语长诗经典》读书随笔目录一、内容概括 (2)1.1 书籍简介 (2)1.2 阅读意义 (3)二、长诗的艺术特色 (5)2.1 长诗的篇幅与结构 (6)2.2 长诗的语言特点 (7)2.3 长诗的表现手法 (8)三、经典长诗分析 (9)3.1 《有的人》- 臧克家 (11)3.1.1 诗歌背景与创作意义 (12)3.1.2 诗歌主题与意象解析 (13)3.1.3 诗歌艺术特色分析 (14)3.2 《再别康桥》- 徐志摩 (15)3.2.1 诗歌背景与创作意义 (16)3.2.2 诗歌主题与意象解析 (17)3.2.3 诗歌艺术特色分析 (19)3.3 《雨巷》- 戴望舒 (20)3.3.1 诗歌背景与创作意义 (21)3.3.2 诗歌主题与意象解析 (22)3.3.3 诗歌艺术特色分析 (23)四、长诗的价值与影响 (25)4.1 对现代汉语文学的影响 (26)4.2 对后世诗人创作的启示 (27)五、个人阅读感受与思考 (29)5.1 阅读过程中的感悟 (30)5.2 对长诗艺术特色的理解 (31)5.3 对未来长诗发展的展望 (32)六、结语 (33)6.1 读书总结 (34)6.2 对长诗的热爱与期待 (36)一、内容概括《现代汉语长诗经典》是一本收录了现代汉语诗歌创作巅峰之作的文学选集。

读书随笔关于此书的部分,主要围绕这部经典诗集展开,概括了诗歌的主题、风格、语言特色以及个人感悟等方面。

在这篇文档中,将详细介绍在阅读过程中对于书中内容的理解与体会。

书中诗歌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自然、生活、人性等多种主题,展现出作者对现实世界和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入思考。

语言优美流畅,富含现代感,兼具中国传统诗歌韵味与现代诗歌的特质。

每一首诗都在探索不同的情感表达与哲理思考,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美的享受。

在内容概括部分,首先会简要介绍书中各篇诗歌的背景和主题,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与思想。

会阐述诗歌的语言特色和风格,探讨诗歌在现代汉语诗歌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

用什么可以抵达幸福

用什么可以抵达幸福

用什么可以抵达幸福蒋三立【摘要】在嘈杂喧嚣的时代,诗人应该是时代灵魂的守望者,诗意地抒写出这个时代历史的精神生态,让过去的时间发出回声,把生活的温馨留存下来并抵达未来、抵达心灵、抵达梦想,在平淡的生活中提炼出神奇的想象并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In this noisy and blatant world,poets should be the soul watcher of the times and poetically describe its history of spiritual ecology,echoingthe past time and retaining the warm of life to reach the future,heart and dream,which can extract magic imagination from the ordinary life and improve manˊs spiritual realm.【期刊名称】《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2【总页数】2页(P5-6)【关键词】诗歌;灵魂守望者;精神境界【作者】蒋三立【作者单位】永州市社科联,湖南永州425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在农村生活了17年,又离开了农村,转眼30多年过去了。

这期间时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世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科技的发展,城市的扩张,速度的加快,信息的爆炸,一切的变化都是前所未有的,一切都似乎健康有序地在发展,但对于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生活而言,一切又在物质、商业、快节奏生活重压下发生了扭曲。

相对于过去,一些村庄消失了,一些场景消失了,一些事物消失了……许多的温馨、许多宁静、许多舒缓的抚慰都得在往事的回忆中去寻找。

这是一个新奇而残缺的世界。

我们面对高楼林立的困惑、面对科技发展带给我们的新奇、面对速度带给我们欲望的膨涨,我们的心灵并没有增添宁静与幸福。

最新中国现当代文学——《天山牧歌》

最新中国现当代文学——《天山牧歌》
这些诗句为我们勾划出一幅幅优美壮观的画面, 字里行间渗透着对草原的爱,对哈萨克英雄的崇 敬,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复仇的火焰》在形式上也独具一格。它 通篇用的是四句一组,第二、四句押韵的 格式,句法和自由诗体很接近。句式两头 短,中间长,大体整齐对称。诗的基调是 高昂的,节奏是明快的,但随着故事的发 展也有变化。有时欢快;有时平缓;有时 雄浑深沉;有时骤雨般急促------
诗人所热烈歌颂的爱情,反映出新时代青年男女的宽广胸 怀和远大志向,富有鲜明的时代色彩。难怪人们称誉闻捷 的爱情诗是“劳动和爱情的赞歌”了。
在这些抒情短诗中,诗人善于捕捉富有乡土色彩和生活趣 味的情景、场面,以精巧的构思和气氛的渲染,揭示出人 物的性格,描绘出人物的心灵美。
有的诗宛如一幅风景画、风俗画,栩栩如生地展现青年男 女在葡萄园、瓜田、麦地劳作和在草原牧骑的情景,如 《苹果树下》;有的诗借助富有戏剧性的情节来表达主题, 如《舞会结束以后》;有的则以浓郁的抒情气氛把人物复 杂微妙的内心世界袒露出来,如《姑娘》等。
叙事诗当然要叙事,当然要用诗来叙事,否则便 成了分行的小说。“懂得扬长避短,深知诗歌艺 术三昧的闻捷,紧紧抓住诗须抒情这一特性,并 以之作为长诗结构布局的一个重要出发点。不论 是章节布置,还是故事情节安排,诗人处处考虑 到是否便于充分发挥抒情的特长。”长诗不论写 景、叙事,还是刻划人物,都饱含激情,带有浓 重的感情色彩,流露着强烈的爱憎,显得诗意盎 然,拨人心弦。长诗中那些摔跤、赛马、歌舞和 举行婚礼的场面以及天山积雪、草原风光,莫不 生动如画。
诗集中最受人称道的是《吐鲁番情歌》和 《果子沟山谣》这两组爱情诗。
诗人所歌颂的爱情是崭新的、具有崇高道 德准则的爱情,是真正的劳动人民的爱情。 《苹果树下》《葡萄成熟了》《舞会结束 以后》《种瓜姑娘》《追求》《爱情》 《信》等诗篇,透过爱情描写了青年们美 好的理想和他们愉快的劳动和欢乐的生活。

御风而行:孤独中的享受与永恒--评蒋三立诗集《在风中朗诵》

御风而行:孤独中的享受与永恒--评蒋三立诗集《在风中朗诵》

御风而行:孤独中的享受与永恒--评蒋三立诗集《在风中朗诵》陈仲庚
【期刊名称】《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4(000)002
【摘要】“风”的意象在蒋三立诗集《在风中朗诵》中有着丰富的内涵:自然之风,凝聚自然的力量;“人力”之风,既沉淀历史的回响,也消散时俗的喧嚣;更为重要的是诗人的“心灵”之风,他要借助“风力”传扬自己的“孤独”精神,并要借助“风力”锤炼自己的“定力”,使自己能够坚守那一份“孤独”的精神。

诗人正是在“风中”坚守着那一份孤独,享受着那一份孤独,更希望通过“风力”的传扬,让那一份“孤独”的精神化为永恒。

【总页数】4页(P12-15)
【作者】陈仲庚
【作者单位】湖南省舜文化研究基地,湖南永州425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
【相关文献】
1.在孤独中走进心灵深处——评吴投文诗集《看不见雪的阴影》 [J], 王颖
2.自然的宁静与故土的芬芳--读蒋三立先生的《永恒的春天》 [J], 杨金砖
3.资本借力御风而行——资本风起,是"盛宴"腿"虚火"? [J], 李佳;
4."更大的世界就在更小的拥有之中"--读蒋三立诗集《永恒的春天》 [J], 汪东发
5.别克荣御御风而行别克旗舰荣御出厂号令中国高档汽车市场 [J], 江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蒋三立诗作的生命意识

蒋三立诗作的生命意识

蒋三立诗作的生命意识周甲辰【摘要】Jiang Sanli exclaims the shortness of life,describes the struggle of life,faces the weakness and loneli-ness of life,expresses the self-sufficiency and happiness of life,reveals the beauty,value and tenacity of life. He shows the good ideal of all lives living comfortably,respecting each other,getting on well in his poetry creation, and his works present a strong life consciousness and form a unique style of art.%蒋三立在其诗作中感叹生命的短暂易逝,描绘生命的困苦挣扎,正视生命的弱小孤独,抒写生命的自足欣悦,彰显了生命的美好可贵与坚韧顽强,蕴含着促进所有生命自在生存、彼此尊重、和谐相处的美好理想。

其作品呈现出浓郁的生命意识,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期刊名称】《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2【总页数】4页(P16-19)【关键词】蒋三立;生命意识;个体生命【作者】周甲辰【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学院中文系,湖南永州425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步入诗坛以来,蒋三立先后在《诗刊》《人民文学》《人民日报》等数十家报刊发表了诗作,出版了《永恒的春天》《蒋三立诗选》《在风中朗诵》等诗集。

其诗作大都蕴含着浓郁而独特的生命意识,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张清华先生曾明确指出:“对于生命的悲悯与礼赞,对于时光与记忆的追想,还有对于存在的领悟与经验,成为了蒋三立诗歌的核心与主旨。

浅析汪立三《叙事曲(游击队歌)》的音乐风格和演奏技巧

浅析汪立三《叙事曲(游击队歌)》的音乐风格和演奏技巧

引言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能够表达作者内心的情感,汪立三先生通过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创作出了《叙事曲(游击队歌)》,其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演奏技巧,而且对新中国的建立有着极大的影响,成为了八路军革命队伍广泛传唱的曲目,本论文对《叙事曲(游击队歌)》的音乐风格和演奏技巧做了重点的分析,结合其产生的特殊背景以及传统的文化因素,结合特殊的文化背景,从音乐元素的应用、作品曲式结构、传统和现代的融合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从民族乐器的使用、装饰音的运用、八度和弦、踏板应用、节奏力度方面;爱分析演奏技巧,对于改编曲目而言,《叙事曲(游击队歌)》能够不失去自身的本质,而且还充分发挥了钢琴的功能,阐述了民族特色的音乐内涵,实现了中西方乐曲巧妙的结合。

一、歌曲《游击队歌》的创作动机以及特殊历史文化背景《游击队歌》是一首旋律优美、曲调轻快的群众歌曲,这是一首为八路军创作的歌曲,为了八路军艰苦奋斗取得的民族胜利。

《游击队歌》具有一段特殊的历史背景,在1937年时,“八一三”事变突然爆发,贺绿汀也随伤害文化界救亡剧队伍做抗日的宣传工作,当他在1937年到达西南的临汾之后,住在八路军的办事处,也就是在这个较为空闲的时间里创作了《游击队歌》,抗日是一个艰辛和残酷的时代,而且抗日时期所创造的的歌曲都是为了在精神层面上鼓励大家能够取得胜利,在抗日的宣传工作中所创造的歌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为了赞颂八路军的丰功伟绩而创造出来的《游击队歌》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而且《游击队歌》也在华北各个敌后方广泛的传开,之后就流传至全国各地,其独特的魅力也深深的吸引了人们,表现出战斗性和音乐形象的完美结合,展示出鲜明的民俗特征,保持音乐语言的生动性,也充分的融入到特殊的文化背景中。

二、简介汪立三钢琴曲创作中的传统因素汪立三一直致力于独具一格的钢琴音乐创作中,将民族化的因素融入到钢琴乐曲创作中,追求极致的民族化,在汪立三的钢琴作品中不难发现传统民族文化的气息,追求民族音乐的韵味,将赋格的形式融入到钢琴曲中,而且也会将民族文化意向纳入到传统赋格音乐做法中,将中华传统的民族文化魅力在钢琴的表演下有了独具一格的魅力,也会让人们感受到民族文化中的底蕴和内涵。

力的赞歌

力的赞歌

叔本华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志,而意志的核心就是追求生存的强烈欲望,人生中无数的障碍使得人类永远无法完全满足生存的欲望,因此,人生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悲剧的,然而人生存的悲剧背后隐伏的是人类对生命力量的修复,以及对这一过程的肯定。

穆旦写于1941年的《赞美》,写在中华民族生存悲剧积淀最深的年代,作者向中华儿女阐释的是生存悲剧后的强大力量,高扬的是苦难面前的民族生存力。

全诗开篇写道“走不尽……在忧郁的森林里有无数埋藏的年代”,这里一系列意象群,作者展现的是几千年来中华儿女的生存画卷,在作者眼中,中华大地是辽阔而美丽的,这里有数不尽的山峦、村庄、河流和草原,有听不尽的鸡鸣和狗吠,中华儿女好像几千年来过着宁静美好的生活。

然而,“在野草的茫茫中呼啸着干燥的风……在忧郁的森林里有无数埋藏的年代”,这看似宁静美好的生活背后,隐伏着巨大的生存悲剧:单调、压抑。

景物描写在此隐喻人们的生存状态。

于是“它们静静地和我拥抱”,作者走进历史的时候,感受到的是“说不尽的故事、说不尽的灾难”,中华民族封建时代的历史对于百姓来说,是一段“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血泪历史,在那封建历史长河中,化为尘沙,被紧紧掩埋在河底的,是那鹰群象征的自由、纯美的爱情和“干枯的眼睛期待泉涌的热泪”所承载的无数亲人“眼枯即见骨”盼望征人归来,泪雨滂沱所彰显的亲情。

历史中的人们如此,现实中的人们又怎样呢?“当不移的灰色的行列在遥远的天际爬行”,出现在作者眼前的是远方天际一列纤夫拉纤的情景,灰色是以他们衣服的颜色来借代纤夫,“不移”暗示他们的队伍很长,行动缓慢,看起来没怎么移动。

“爬行”暗示他们工作的艰辛。

作者眼中的他们,延续着古老的姿势,也延续着传承几千年的苦。

现实中,中华儿女并没有跳出苦难囹圄,“我有太多的言语,太悠久的感情”,他们的身影,勾起了作者对中华儿女古今如一苦难的“太多言语”同情,也让作者在他们爬行的姿势中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从古至今沉淀下来的在苦难面前坚忍不拔的精神。

确山赞歌诗歌

确山赞歌诗歌

确山赞歌诗歌
【实用版】
目录
1.确山赞歌诗歌的概述
2.确山赞歌诗歌的历史背景
3.确山赞歌诗歌的艺术特点
4.确山赞歌诗歌的影响和价值
正文
确山赞歌诗歌是一种源于我国河南省确山县的传统诗歌形式,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这种诗歌起源于明朝,兴盛于清朝,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确山赞歌诗歌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当时确山县的经济、文化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这为赞歌诗歌的诞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清朝时期,确山赞歌诗歌进一步发展壮大,不仅在当地民间广泛流传,还受到了皇室的关注和喜爱,成为了一种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诗歌形式。

在艺术特点上,确山赞歌诗歌以表现当地风土人情、赞美自然风光为主要内容,诗歌语言通俗易懂,韵律优美,朗朗上口。

同时,确山赞歌诗歌采用了大量的民间俚语和方言,使得诗歌更具地方特色,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确山赞歌诗歌的影响和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丰富了我国的诗歌艺术形式,为传统诗歌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其次,它传承了确山县的优秀文化传统,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它对于研究我国古代社会历史、地理、民俗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总之,确山赞歌诗歌是我国传统诗歌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历史背景,成为了确山县乃至全国人民的骄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限 ,事 实上 他 已无 家 可归 ,其 乡愁 是 永恒
笔 下 ,乡村 的闭塞 、贫困 、单 调等都 已经被过 滤和虚 化掉 了 ,

切都显得无 比的宁静 、柔和 、安详与温馨 : 在 乡野 ,阳光 的手和母 亲的手一样温 柔 / 蓝 天也 有一 种宽大无边的深情 。( ( 秋夜 ,在林 子前的草地上抬 头望一

诗 歌 创 作 的 文 化 意
个生长于农村 的知识分子在城市化与现代化过程 中独特 的精
神生态 ,被誉 为 “ 一个值得关注和尊重 的诗人 ,一个接近于 脱离 了诸种功利之心的纯粹 的诗人 。 ”①





乡村 牧歌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说 : “ 诗人的天职就是还乡 。 ”② 诗人牛庆国也说 : “ 回望故乡时 ,心里涌起 的那种东西就应
的房梁上 。 诗人偶尔回乡时显得格外激动 : “ 很 近很近 了 ,我那还
Hale Waihona Puke 没有下雪的故乡 / 年迈的母亲一定还 站在村 口盼望 , 额前 的 手 ,把黑夜抓出了一滴 滴的汁浆 , 此时此刻 ,我知道冬 天还 没有结束 , 但有 一颗种子 已在我心里温 暖得裂胀 ” 。( 《 归》 ) 在诗人心中 ,故 乡犹如温暖的火种 ,无论多冷 的冬天都能点
学意义上讲 ,还乡就是返 回本源 。在蒋 三立 笔 下 ,无 论 是他 自己 的故 乡 ,还是 别 的 乡
本是无数农 民子弟 的梦想 ,但诗人却常感到痛苦与无奈。
对 于个人 而言 ,故乡是 曾经人生 的最 佳实证 ,回望故乡总 是 与恋 旧怀人联 系在一起 。蒋三立那充 满乡愁 的诗作 中往往也 弥漫着浓重 的怀 旧情绪 。他珍爱 “ 那些过去 曾经漂亮 的衣衫 ” ,
的热气 ,能感到大地 的血脉在 诗行 里流动 ,语言带着 草木 的芳 深入 骨髓 的生存方式 的消失 ,意味着 自身 曾 香 。有小河流水 的节奏 ” 。④ 诚哉斯 言 !作为诗人 ,蒋 三立不仅 经 存在 的证 明无 处 找寻 。而 在更 高 的层 面 心系 阳明 山脚下那个小村庄 ,同时也对整个乡野景 色 、乡村生 上 ,它还 意味着某 种延续了千百年的文化 的 活具有别样深情 。他 曾说 : “ 在 这个喧 嚣的城 市 / 只要望 着你 消失 ,意味着 传统的解 构与变形。现代人漂 墨绿 的颜色 / 我的心就平静 了许 多” 。 ( 《 远处 的山岗》 )在蒋三立 泊在城市 ,虽然不 复古代 游子爬 山涉水 、披 星戴 月 的 劳顿 ,但 其 离家 已没 有 特定 的 期
村 ,都是其 为 自己灵魂所构建 的诗意 的栖居
地 ,是新时代 的桃花源 。
二 、文化 挽歌 近年来 ,我 国城市化跨人 了快 车道 。城
怀念 “ 过去那 些 曾经漂亮 的 日子 ” ( ( ( 1 日 衣衫》 ) 。他说 : “ 那 都能把我的心揉 出泪水 。 ”( 捉家子弟》 )
彭燕郊 曾说 ,蒋三立是 “ 真正的乡土诗人 ,诗 里 冒着大 地
些过 去 的岁 月 / 那怕是 一朵 花 ,一片 叶子 ,一 道善 良的 目光 / 市急 剧 膨胀 ,不 少 乡 村 日渐 衰落 ,十 室 九
空。乡村的衰败 ,对于个体而言 ,不仅意 味 着某个特定生存空间 的消失 ,也意味着一种
燃游 子内心的激情 ;故乡是永远 的家 ,无论 自己离开多久 , 漂流多远 ,总有最亲近的人在村 口盼望 。
诗人 回到久别 的故 乡 ,和 亲人 围在 四方 桌上 吃饭 、交 谈 ,在大脚盆里一起泡脚 ,晚上躺在母亲铺好的床上 , “ 心
温柔得隐隐发疼 ” ( 《 黄昏的村 庄》 ) 。在越来越物质化的现代
几 千年 牛羊吃草 的 山坡依 旧歌 声悠悠 / 一条 小道抵达 山庄 / 繁花似锦 / 那些充满光 泽的果子 时常 亮在梦 中。( ( ( 遥
想 家园 》 )
乡 比作大树进城 : “ 这些家 乡的树 ,运往 城里时 / 没 有人听 到 它痛苦的哭声” ;( ( 湓 景》 ) 还 比作落叶飘零 : “ 一片叶子被风 吹走 ,远远地离开 了它的树 ” 。( 《 落 日》 )离开 乡村 到城里生活
慰着永恒 的村庄 ” ( 《 灵魂 的憩 园》 ) 。从哲
生活 中,这种体验 既是美好的 ,也是难得 的。所 以 ,每 当离 开故土时 ,诗人总恋恋不舍 : “ 送我离开的时候 ,邻居 的几 个 老人 , 探头张望 的眼神 ,令 我和路旁 的狗尾 巴草 / 感 动得 低下头颅”。 ( ( ( 鸟的眼里天空 多么辽阔》 )诗人 曾将 自己离
70
该 叫做 ‘ 诗’ 。 ”③ 萆 荨 三立 生长在佛教胜地——永州市 阳明山 山脚下 的一个小村庄 。参加工作后 ,虽然久居城 市 ,但 心 中 始终无法 割舍那一 方养育 过 自己的土地 。阅读蒋 三立 的诗
作 ,往往能使人体验到一种浓郁 的乡愁 。对此 ,我们可 以套
用张宁小说 《 乡村情感》 中的一句话来表达 :蒋三立就是一 只乡下放进城里来 的风筝 ,飘来飘 去 ,线绳儿始终系在老家
世上有许多不显眼的事物被忽略不挡路的石子生了根不哭不喊的树被杀的羊的眼神母牛用舌头舔它刚出生冒着热气的小牛大地平缓低矮处生长的草丛一辈子默默守护寸土和光阴的样子还有母亲单薄身体里的疼和痛??忽略诗人告诉我们



在 “ 诗人 已经成为人类生活稀有动物”时 ,蒋三立先生 牧歌. 挽歌 . 赞歌 始终坚守着 自己的诗歌理想 。近年来 ,先后出版了 永恒的 春天》 、 《 簿三立诗选》 、 风 中朗诵》等诗集 ,展现了一
眼天 空》 ) 在 放 慢 节 奏 的 乡村 / 水 稻 不 知 不 觉 的 生 长 /山坡 上 的
的 ,无法排解 的。 对于传统家园 的丧失 ,蒋三立感到不舍 和不 忍 ,他 甚至 不 愿意 相信 这 一切 会是 真 的。他曾借 一个废 弃的老站来抒 发 内心的感
“ 我不相信这 个小站也会衰 老 , 一 切会 野花 ,等着蝴蝶取 名 / 怀孕 的玉米 ,在风 中张望 /几条 牛 受 : 在 古道上抬 头迷惘。( 《 高速公路 的快 与村庄 的慢》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