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三种意识 培养三种能力——应用型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
汉语言文学师范类(050101)专业培养计划
汉语言文学师范类(050101)专业培养计划一、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在中等学校、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教学、科研、管理和涉外文秘工作的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规格和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与能力:1、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努力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为中华民族的自强复兴服务。
2、爱岗敬业,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技能和方法。
3、具有扎实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必需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具有专业方向所要求的专门知识和能力;外语、计算机水平达到国家规定要求。
4、具有一定的体育、军事和卫生等基本知识,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达到大学生体育和军训合格标准,具有健康的身心素质。
本专业坚持“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观,倡导多科渗透,师范性与非师范性兼容及基础研究与应用拓展并重。
本专业学生在修习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同时,应适当选修有利自身发展的相应学科,如理工类、经济类、管理类、新闻类等,以优化知识与能力结构。
三、专业培养方向师范教育、高级涉外文秘四、主要课程文学概论、写作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外国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语言学概论、民间文学、中国文学批评史、美学概论、语文教学论、秘书学概论等等。
五、学制与学位学制:学制四年。
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允许3年毕业,但必须在第二学期提出申请,特殊情况经学院同意最多延长至6年毕业;学位:文学学士学位。
六、教学时间安排表内容学期 1 2 3 4 5 6 7 8 合计课堂教学14 18 18 18 18 16 9 6 117 复习考试 1 1 1 1 1 1 1 1 8 入学教育、军事训练 2 2 专业见习 2 2毕业实习9 9毕业论文8 8 毕业论文答辩 1 1 毕业教育及办理毕业手续 2 2 机动 1 1 1 1 1 1 1 1 8寒暑假 4 7 4 7 4 7 4 37总计22 27 24 27 24 27 24 19 194 七、课程体系结构课程设置计划(2568或2622学时)公共基础课程(826学时)课程性质为必修、选修和自修大学英语、计算机、体育......实践性教学环节集中安排共19周。
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基本学制:四年。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和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具有较强的汉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初步的汉语言文学研究能力,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文教科研机构从事文宣传、教育、研究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三、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汉语言文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接受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综合运用本专业知识从事与汉语言文字运用相关工作以及汉语言文学研究工作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养:1.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团结协作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2.掌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以及哲学、历史、艺术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良好的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3.掌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研究方法和文献检索方法,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4.熟悉国家在汉语言文字应用以及文学创作、传播和研究方面的政策和法规;5.了解本学科领域的理论前沿及发展动态,具有较宽广的文化视野;6.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四、主干学科、学位课程及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一)主干学科:中国语言文学。
(二)学位课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文学概论。
除上述学位课程外,各专业还包括以下学位课程:1. 汉语言文学(非师范)方向:语言学概论、中国古典文献学、文学批评。
2. 汉语言文学(师范)方向:教育学、心理学、语文学科教学论。
3. 汉语言文学(文案策划)方向:语言学概论、广告策划与创意、广告文案写作。
(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1. 汉语言文学(非师范)方向:读书报告、语言文学研讨、专业实习、毕业论文。
2. 汉语言文学(师范)方向:读书报告、教育见习、教育技能训练、教育技能竞赛、教育实习、毕业论文。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doc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17修订2015/2016级用)一、专业基本信息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代码:050101专业门类:文学标准学制:四年所在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适用年级:2015级、2016级二、培养目标及规格要求(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思想品德优良,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创新思维及职业素养,专业基础扎实,具有“文化+”和“互联网+”的现代意识,具有较强口语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组织能力、创意策划能力,能在各级各类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行政文秘、文化管理、文化创意及文化传播类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规格要求毕业生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素质、知识、能力:素质结构: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
2.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具有较宽广的文化视野。
3.了解专业领域的发展动态,具有良好的创新思维。
4.具有基本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意识;具有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
知识结构:1.了解国家在汉语言文字、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的相关政策、法规知识。
2.掌握汉语言文学专业要求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
3.掌握传播学、管理学、经济学等与本专业方向相关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
4.掌握行政文秘、文化管理、文化创意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5.了解非师范中文相关行业的行业要求和发展趋势。
能力结构:具有运用多学科专业知识在行政管理、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等领域应用实践的基本能力。
具体能力要求如下:1.具备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特别是人际沟通方面的口语能力;具备较强的阅读能力和各类文体(特别是公务文书)的写作能力;具备良好的以会务为核心的组织及服务能力。
2.具备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具备良好的信息收集、筛选和处理能力;具备利用全媒体和数据信息进行文化服务创意、策划的能力。
3. 至少掌握一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操作技能,能比较熟练地使用专业软件及自动办公设备。
4.掌握一门外语,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具备基础的社会调查与科学研究能力。
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doc
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50101 学科门类:文学专业门类:中国语言文学类授予学位:文学学士标准学制:4年适用年级:2016级所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专业负责人:方案制订人:方案审核人:一、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以“能力本位、社会需求、职业适应”为导向,以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核心,以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融合为主要路径,采取“校地合作、校校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富有社会责任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掌握汉语言文学专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现代教育观念与技能,具备较强汉语阅读能力、汉语口语和书面语表达能力、审美鉴赏能力以及社会交际能力,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毕业生可在中小学校、职业培训机构、文化传播机构、新闻宣传出版部门、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等行业领域从事中小学教师、文秘管理、文化宣传、新闻报道、文案策划等工作。
二、培养规格要求(一)培养规格要求1.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科学发展观,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2.掌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本专业学科前沿的发展动态,树立正确的文艺观点,具有正确、熟练运用古今语言文字材料的能力及对古今文学作品进行审美鉴赏的能力;3.具有适应社会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具有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具有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4.具有良好的口语和书面语表达能力,使用规范的汉语言文字;5.教师岗位从业者普通话水平需要达到二级甲等以上,热爱教育事业,熟悉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具备教师的基本素养、基本技能以及实现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新课程教学的能力;6.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并具有较强的应用能力;掌握一门外语;7.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社会调查、论文写作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8.具有在教育部门以外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字工作、宣传工作、管理工作、职业培训、社区文化服务的基本能力;9.具有健康的体魄,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10.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具有健全人格和良好心理素质,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教育方向)人才培养方案
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教育方向)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专业人才,学生毕业后主要在中学从事语文学科教育教学工作及校内外相关教育工作,也能在企事业单位、党政机关以及各类组织机构从事文员、助理、宣传等有关文字方面的工作。
二、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在思想素质、基本技能、专业技能、专业特长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如下:1.思想素质。
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遵纪守法,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结协作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基本技能。
具有处理古今语言文字材料、解读和评析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的能力,具备搜集与筛选信息的能力、与人沟通协作的能力。
3.专业技能。
理解新课程改革所需要的新教育理念,掌握中学语文教学技能,具备备课、讲课、说课、评课的能力以及教学研究能力,同时,熟悉国家相关的政策法规,具备在机关、企事业单位、新闻、文化部门工作所需的基本素质。
4.专业特长。
结合学院所在地区丰富的语言资源优势,利用本专业汉语研究取得丰硕成果的条件,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汉语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语文教学能力和普通话推广能力,培养一批有一定专业特长的合格的汉语应用型人才。
三、学历与修业年限:本科学历,标准学制4年,可在3-6年内完成。
四、隶属学科门类及相近专业:隶属于学科门类:文学。
相近专业:汉语言、对外汉语、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古典文献等。
五、专业主干(核心)课程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含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国现代文学(含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写作、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六、主要实验和实践性教学要求1.进行语文课堂教学见习,在语文课堂的环境氛围中内化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练习做语文课堂教学问题研究和教学评价,能写出教学案例或教学评价报告。
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与规格1.专业代码、名称专业代码:050101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2.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人文关怀和身心素质,掌握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自学能力、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持续发展的潜力,能在文艺、新闻、高校、出版部门、科研机构及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语言文字工作及文化、宣传、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3.专业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学方面的基本知识,接受有关理论、发展历史、研究现状等方面的系统教育和业务能力的基本训练。
从专业角度看,应符合以下基本要求:(1)有正确的文艺观、语言文字观和比较扎实丰厚的中国语言文学的基本功。
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从事中文应用和研究所必要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以及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基本技能。
(2)初步掌握中文学科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能够比较敏锐地发现和确定具体的研究课题,基本懂得如何处理有关信息并开展研究,具备撰写一定水平的科研论文的能力。
(3)能说比较标准的普通话,能规范地使用汉语言文字,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比较顺利地阅读专业外文书刊,达到四级标准;能比较熟练地使用计算机,达到规定的等级。
(5)具有职业迁移的智能基础和自我发展的潜在能力。
经过较短时间的学习、培训或实践,基本能适应职业岗位和社会角色转换的需要。
(6)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以及追求新知的热情和良好习惯,具备终身学习的基础和能力。
4.主干学科与相近专业主干学科:中国语言文学相近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编辑出版学5.主要课程: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马克思主义文论、比较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外国文学史、民间文学、汉语史、语言学史6.学制及学分要求学制:4年学分要求:修满160学分方能毕业。
其中通识教育课程32学分,学科基础教育课程49学分,专业教育课程54学分,实验实践教育课程15学分, 综合素质教育课程10学分。
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从事中等学校语文教学、教学研究及其他教育工作的能力,能在中等学校从事教育教学的教育工作者;培养具备文秘、管理工作的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党政机关等机构从事研究、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文秘人才。
本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到中等学校或到企事业单位、党政机关从事教育教学及研究、管理工作;也可到文化宣传、编辑出版、新闻媒体等机构从事语言文字和相关管理工作。
二、培养规格1、知识结构要求(1)掌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文学研究的科学方法。
(2)掌握教育教学理论、文秘工作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以及相关的研究方法。
(3)掌握文学欣赏和语言文字应用领域相关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4)了解中国语言文学的最新发展动态和前景。
(5)了解相关的经济、行政、教育等法规。
2、能力结构要求(1)具备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阅读、演讲、写作的基本能力。
(2)具备从事教育教学及相关的研究能力。
(3)具备从事文秘工作、管理工作及相关的研究能力。
(4)具备熟练操作现代办公设备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能力。
(5)具有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资料查询和文献检索的能力。
3、素质结构要求(1)具有良好的治学态度,善于思考,勇于进取,具有求实、创新的责任意识。
(2)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及较好的自学习惯。
(3)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全的人格和强健的体魄。
三、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主干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主要课程:写作、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中国文化概论等。
四、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师范方向:课内总学时数为2582学时,总学分数为158.5 学分。
其中:必修课程1798学时、112学分;选修课程784学时、46.5 学分。
文秘方向:课内总学时数为2590学时,总学分数为159 学分。
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专业素质、非专业素质与特殊素质全面发展,具备正确的专业观念和良好的专业品格,具有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具备扎实的汉语言写作能力,掌握文化宣传、文字编辑或文学创作的方法,能在办公室、新闻传媒、文艺创作等领域从事公文写作、新闻写作或文艺创作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一)就业目标文秘、文宣人员;新闻编辑;文艺创作人员;自主创业。
(二)职业发展目标专业作家;专业编剧。
二、培养规格(一)专业核心素质要求1. 具备坚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和厚实的人文学科知识;2. 写作基本功扎实,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3. 掌握公文写作、新闻写作、文字编辑或文艺创作的基本方法;4.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历程以及专业前沿动态;5.熟悉本专业相关的政策法规和行业规范。
(二)非专业核心素质要求执着追求、刻苦勤奋、热爱创作。
三、培养模式与特色(一)培养模式实行开发内化教学模式1.专业素质培养模式(1)“一对一”指导;(2)强化阅读训练;(3)强化素材积累;(4)强化写作训练;(5)核心专业课程小班教学;(6)名家讲坛;(7)学生习作互评;(8)工作室模式:与东西方文化公司合作,配备二个工作室,一个是文学创作工作室,一个是影视创作工作室。
2.非专业素质培养模式(1)在专业素质教育中渗透非专业素质教育;(2)在专业素质教育的测评中体现非专业素质教育的要求;(3)“思政课”实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非专业素质教育的特色理论课程实行开发内化教学;(4)实训项目和思想品德素质加强测评环节;(5)素质导师强化对学生的“五导” (观念引导、品格引导、知识引导、能力引导、方法引导);(6)成功内省;(7)成功案例库;(8)成功论坛;(9)头脑风暴。
(二)培养特色1.专业素质优势扎实的文字基本功和写作能力;广博的人文知识;独特的写作风格;丰富的创作灵感。
2.非专业素质优势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执着的创作激情。
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类人才培养方案
让知识带有温度。
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类人才培养方案2022版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类)人才培养计划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和良好的人文素质,认识中国语言文学的基础学问,具有较强的审美能力和中文表达能力,具有初步的语言文学讨论能力,同时具有一定的跨文化沟通能力,能在文化、教导、出版、传媒机构以及政府机关等企事业部门从事与汉语言文字运用相关工作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复合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本专业同学主要学习汉语言文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学问,接受人文社会科学及相关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审美鉴赏、制造性思维、从事本学科领域科学讨论以及综合运用所学学问举行社会实践诸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学问和能力:1.把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学问;2.把握中国语言文学及相关文化现象的分析办法;3.具有语言文字表述,人文学问普及,运用专业学问在本事域发觉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4.认识国家在汉语言文字以及文学创作、传扬和讨论方面的政策和规矩;5.了解本学科领域的理论前沿及进展动态,具有较宽广的文化视野和国际视野;第1页/共3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6.具有不断猎取新学问的能力以及一定的科学讨论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和批评性思维能力。
三、学制与毕业学分学制:4年修业年限:3—6年学分:155四、授予学位文学学士五、课程设置与教学进程支配(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类)教学活动时光支配表(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类)课程学分分布表(三)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类)课程方案表1.通识教导课程2.专业教导课程第2页/共3页让知识带有温度。
注:标星号者为自修课程,每修一门获1学分,须修满2学分。
3.实践环节六、有关说明1.专业提升课程分“学科基础”“语言讨论”“文学讨论”“文论文化讨论”“经典细读”“老师职业素质”6个模块,每生每个模块至少修读1门课/2学分。
2.学院系列讲座“学海导航”“名师导教”“作家面向面”“实务专家”4个序列,每听4场计0.5学分,每生在读期间须分离听满0.5学分,最高不超过2学分。
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汉语言文学(师范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50101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熟悉汉语及中国文学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审美能力和汉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具有初步的汉语言文学研究能力,能够在文化、教育、出版、传媒机构以及政府机关等企事业部门从事与汉语言文字运用相关工作,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中国语言、中国文学、外国文学、文学理论、教育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中文写作、文学鉴赏与批评、中学语文教育及教育学研究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汉语言文学相关知识的学习、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具有较完善的知识结构、较强的创新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文学艺术、语言学、中国文化的基础知识,具备运用文史哲知识分析解决汉语言文学学科基本问题的能力;2.掌握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写作学的基础知识,具备运用汉语言知识处理古今语言文字材料的能力;3.掌握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及文学批评的基础知识,具备解读和分析古今文学作品的能力;4.掌握汉语言文学及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口语和书面语表达能力,能够讲比较标准的普通话,使用规范的汉语言文字,具备在中等学校从事语文教学的能力;5.掌握文秘、新闻等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具备在企事业单位从事文秘管理、新闻采编、广告策划的能力;6.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具备运用计算机知识获取信息的能力;7.掌握外国语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8.掌握体育运动常识,具备健康的身心素质。
三、专业方向1、文秘方向:学习和掌握文秘事务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文秘写作和办公自动化操作能力,能胜任企事业单位和经济管理部门的文秘写作、办公室管理和公关策划、设计、组织等实务管理工作。
2、新闻方向:学习和掌握我国有关语言、文学、新闻方面的方针政策,掌握传播学、新闻学、编辑学的基本理论,能够在各级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社、出版社等新闻出版单位从事新闻采编、编辑出版、宣传、广告策划及管理等工作。
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50101)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系统而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现代教育理念、技能和方法,能够胜任义务教育学校,特别是农村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具有广泛的人文知识、较高的文学素养和初步的科研能力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规格与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教育及教学研究的基本训练,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教师职业素养,具备从事本专业的教学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
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掌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了解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法规,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2.具有正确的文艺观点、语言文字观点,掌握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特别是古今汉语和中外文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态和新成就,并能通过学习,不断吸收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的研究成果,根据社会需要和教育发展的需要,拓宽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水平,在将新知识引入语文教学的实践中,富有开创精神。
3.具有健康的审美观念和较高的审美能力,具有处理古今语言文字材料的能力、解读和分析古今文学作品的能力及设计实施语文教学的能力.4.掌握教育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熟悉国家教育法规;具有熟练的教师基本技能和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具备较强的课程意识、资源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能独立设计和实施信息技术教学,开展教学研究.5。
具有良好的口语和书面语表达能力。
能讲流利的普通话,达到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二级甲等以上水平;掌握1门外语,达到国家公共英语考试四级水平或其他语种相同水平要求,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获得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证书;具有较强的三笔字书写能力和较高的简笔画绘画水平.6。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独立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了解汉语言文学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7、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国防基本知识,能够科学合理地进行体育锻炼,形成健康的生活理念,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合格要求。
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50101 学科门类:文学一、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具备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及教育理念,熟悉国家教育政策与法规,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较强的文学审美能力、中文表达能力以及初步的语文教学研究能力,能够胜任各类学校语文学科教学和教育管理工作,或在政府机关及文化、出版、传媒等企事业单位从事与汉语言文学相关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二、毕业要求1.具有坚定的政治思想信念,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热爱教育事业,理解中学教育工作的价值。
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和教师职业规范,为人师表,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
2.具有较为宽阔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知识素养,形成综合性的知识结构,并精通中国语言文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具备阅读、鉴赏中外优秀文学作品的能力,有参加国家级征文活动的经历。
3.具备中学教育教学的基本职业技能。
能熟练并规范使用国家语言文字,有主持或参与演讲、朗诵等活动的经历;能理解和掌握有关中学生成长的规律与特点,具有尊重、理解、平等对待学生的意识;具备教与学的知识,掌握中学语文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包括教学规划与设计、教学组织与实施、教学评价以及教学反思;具有一定的教育问题意识和教育研究能力。
4.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艺术修养、审美价值观和一定的艺术表现力,有良好的自我发展潜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进取精神。
5.具备英语和计算机的基本应用能力和教师资格证等职业证书要求的相关能力和素质。
三、学制与学位基本学制4年,学习年限(含休学)为3-8年;可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四、主干学科和核心课程(一)主干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二)核心课程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写作理论与写作训练、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外国文学、文学概论、中学教育基础、中学学科教学论五、教育教学活动时间安排注:专业实习与实践等教学活动原则上安排在短学期实践周中,特殊要求的专业可根据具体情况调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第18卷第5期总第140期巢湖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aohu CollegeNo.5.,Vol. 18.2016General Serial No. 140培育三种意识培养三种能力—应用型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价值核心彭正生(巢湖学院,安徽巢湖238000)摘要:在国家宏观政策对新型大学的应用型定位和技能型转变的背景下,传统专业面临着 严峻的挑战。
汉语言文学专业应充分发挥累积优势,积极谋求转变,致力于培养适应时代需 要,理论学养和实践能力倶佳、感性敏悟与理性思辨兼备的应用型人才。
一方面,要注重培育 学生的审美意识、历史意识和开放意识,另一方面,则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鉴赏能力 和表达能力,努力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任务。
关键词:应用型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价值核心中图分类号:H19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868(2016)05-0134-061现状:应用型背景下的尴尬境遇2014年5月,国务院颁发《关于加快发展现 代职业教育的决定》[1],要求“加快构建现代职业 教育体系”,“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 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
6月,教育部等单位又 联合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 2020年)》[2],首次提出“应用技术本科”概念。
随 后,全国各地相继制定配套文件,全力推动高校 的应用型转变。
以安徽省为例,当年年底,省教育 厅出台《关于地方高水平大学立项建设分类发展 的意见曳[3],明确将高校划分为“地方特色高水平 大学”“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和“地方技能型 高水平大学”三种类型。
实际上,建设技术型大学或高校应用型转变 的提法并非新生事物,它是十年来中国高校应用 型发展道路探索与实践的制度化。
也就是说,它是对经验和尝试的一次阶段性总结。
这种应用型 价值观与路径取向已引起广泛而深入的争论(比如关于大学精神的讨论等),但它并非本文所讨 论的对象,笔者主要关注的是在这种背景下新型 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应坚持的价值核心及其 达成方式。
在推动高校应用型转型的过程中,安徽省主 要采用了两种外部措施:一是项目化引导,二是 政策性推动。
2013年,安徽省启动振兴计划项目,并将“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专业建设与改 造”等列入其中,以鼓励应用型专业建设和传统 专业改造,旨在通过资金和利益牵引来推动应用 型转变。
同时,明确要求各高校新增专业应以应 用型为先。
更为重要的是,在每年的招生计划和 指标数投放中,不断压缩传统专业招生计划数、增加新兴专业的招生计划数(见附表)。
收稿日期:2016-07-11基金项目:安徽省2014年省级质量工程项目(项目编号:2014jyxm337)。
作者简介:彭正生(1979-),男,安徽芜湖人。
巢湖学院文学院,副教授。
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与影视文学研究。
134安徽省2008—2016年汉语言文学和财务管理专业招生计划一览表年份年度招生计划总数汉语言文学(含语文教育)计划数占总计划比重较上年变化计划数财务管理(含专科)占总计划比重较上年变化专业计划数对比20082813004596 1.63%100.00%17370.62%100.00%2.65 20093006704415 1.47%-3.94%26550.88%52.85%1.66 20103174404048 1.28%-8.31%3437 1.08%29.45%1.18 20113327004240 1.27% 4.74%3706 1.11%7.83%1.14 20123461203916 1.13%-7.64%4528 1.31%22.18%0.86 201335459033990.96%-13.20%5142 1.45%13.56%0.66 201435748029880.84%-12.09%5927 1.66%15.27%0.50 201536362027210.75%-8.94%6745 1.85%13.80%0.40 201635232326040.74%-4.30%7427 2.11%10.11%0.35*表中两项数据(年度招生计划总数、各专业计划数)来源于安徽省教育厅、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历年公布的安徽省属普通高等教育分学校分专业招生计划。
上表显示和对比了作为传统专业的汉语言 文学专业与作为应用型专业的财务管理专业在 2008年到2016年之间招生计划数的变化。
需要 说明的是,之所以选择财务管理专业作为比较对 象,因为它俨然是近年来新型大学里备受追捧的 “明星专业”,与之相比,汉语言文学专业简直就 是“瘦狗专业”(至于对财务管理专业这种非理性 的狂热态度所造成的师生比失衡、培养质量低下 以及不可避免的就业问题等也需另文探讨,在此 从略冤。
由上表可见,9年间,汉语言文学专业招生 计划数锐减43.34%,同期财务管理专业招生计划 数却增长3.28倍,并且两者绝对数和占招生计划 总数比的增减趋势呈持续状态;而汉语言文学专 业相对于财务管理专业计划招生数的比值更是 从2008年的2.65倍转为2016年的35%。
除了 招生规模被压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边缘化还表 现在机构的弱化,曾经当之无愧的“龙头”院(系)—文学院(中文系)在新型大学近年来的机构 改革中颇为尴尬,或与教育系合并,或与新兴的 传播学合称,名称也五花八门,诸如“文学(化)与 传媒学院”,“文学与教育系”,“文学传媒与教育 科学学院”,甚至有学校直接将文学抹去,叫“教 育学院”,汉语言文学成为内设专业。
如此,在国家推进职业教育、新型大学应用型转变以及传统专业整体式微的大背景下,汉语 言文学专业该如何准确定位、积极改革和适应变 化,在坚持专业本体内涵中拓展生存空间和领 域,自然就成为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
圆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价值维度汉语言文学专业建立在中国语言文学学科 基础之上,因此,它最鲜明的特点是它的文学性,可以说,文学性决定了它的专业立场和价值取 向。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应该坚持这种质 的规定性,突显专业的文学属性,培育具有审美 意识、历史意识和开放意识的学生。
首先是审美意识。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根基和 灵魂是文学,文学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体现在文 学家筑造的想象世界、文学理论家建构的思想体 系和文学史家叙述的文学变迁之中。
不管是孔子 的“兴、观、群、怨”论[4],还是梁启超的“熏、浸、刺、提”说;不论是形式主义者“一切形式也都是一种 价值”'还是马克思主义者“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 形态”,归根结底,文学还应该是克莱夫•贝尔意义 上的“给人以审美感受”的“有意味的形式”'也即:它要能通过文字搭建的形象触动人的“审美 情感”。
可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辨识度和区分度 的标记是文学审美性,它区别于以光影、色彩和 建筑等方式建构的艺术形象性。
因此,汉语言文135学专业教育要让学生能够运用文学理论来赏析 文学文本,在文字构筑的想象世界里,获得审美 的愉悦感、心灵的满足感和生命的充盈感。
培育审美意识,实质上就是坚守文学的本体 意识。
一是要树立审美核心观。
虽然,人文社科专 业具有社会意识形态的通约性和共融性,但是,审美教育才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的核心,它不 同于史学教育的认知侧重和伦理学教育的德性 侧重。
虽然恩格斯赞美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冶'《红楼梦》也确实反映 了 18世纪前期的社会结构和人心世态,但是,文 学超越时代的恒久性价值还在于其语言之美、叙 事之美和艺术之美。
二是要确立文本中心观。
文 学的存在依赖于作品,以此为源,文学理论的各 种流派与学说方能扎根并生长,文学史的叙述方 有内容和质料。
反之,一切文学的衍生物都终将 是无源之水、“流沙之塔”。
三是要强化情感功能 观。
文学对人的意义,其要不是认识自然和改造 社会,而是鲁迅意义上的“立人”,即通过影响人 的情感与心灵来改变人的性情与精神。
文学对于 个体的价值在于能移情易性,而对于群体的意义 在于移风易俗。
因此,在文学教育的过程中要充 分认识到文学的共情效应和文学的移情功能。
其次是历史意识。
在《卡尔•格律恩<从人 的观点论歌德>》和《致斐迪南•拉萨尔》等著作 中,恩格斯强调了文艺评价应该坚持“美学”和 “历史”观点的辩证统一,并将之称为“最高的 标准”[8]。
究其要义,所谓美学观点,无非就是强 调文艺的本体属性,“侧重于对作品审美价值的 感悟、获取和批评。
”而所谓历史观点,无非就是 关注文学的时间属性和“作品是否反映了历史的 真实”,强调应“以客观态度、历史眼光来审视作 品,而不能主观臆断、机械评价。
”[9]文学是人类历 史的再现形式,是特定时空中人的生命记忆和心 灵记录,必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正所谓“一时代 有一时代之文学”[10]。
因此,我们不能偏执地将现 实观念强加于历史事实,应该在文学评价中秉持 客观的历史观点。
培育历史意识,就要逐步养成一种看待事物 的历史的眼光。
这种意识不仅体现了一种不偏不 倚的立场和态度,更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品评观,一种实事求是的史论观和一种扬弃继承的传承观。
所谓辩证统一的品评观,是指在进行文学评 价的时候要辩证地看待形式与内容、历史价值和 审美价值、文学史经典和文学经典,不能因为某 种偏见或理论趣味而陷入绝对主义的泥潭。
以《子夜》为例,不论是将其无限拔高为“证明了无 产阶级文学是一种不可战胜的、最有发展前途的 力量”[11],或是那种将其贬为“一份枯燥无味的高 级形式的社会文件”[12猶观点,都过分关注了小说 非文本性的因素,而忽略了小说本身的文学性。
所谓实事求是的史论观,则是指要有“重返历史 现场”的耐心和“不偏不倚”的勇气,坚持用史家 叙述“秉笔直书”的理想原则来审说文学史实,尤 其是那些在历史交替和时代更迭时期的作家、作 品等,比如晚清文学和五四文学。
而所谓扬弃继 承的传承观,则是指要培育自觉的历史主体意识 和文明传承观念,以鲁迅所说的“历史中间物”心 态主动承担文化的“保存”和“续写”使命。
再次是开放意识。
文学的世界气象万千,容 河纳海。
虽然作为学科和专业,文学有自己的对 象与界限,但是,在所有的学科和专业之间,它又 最具包容性和括约性,综合史学、美学、哲学等几 乎一切社会科学,并交通自然科学。
在巴尔扎克 的《人间喜剧》和曹雪芹的《红楼梦》所构成的文 学世界里,文学的“百科全书”气质得到了完美的 彰显。
文学所要记录、表现和研究的对象是人,可 以说,人的心灵有多丰富与宽广,文学就有多丰 富与宽广;正因为人的精神世界是没有边界,文 学也是无边的和开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