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固化是行政体制改革硬骨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和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和启示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为我国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此次文章将从三个方面探讨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和所带来的启示。
一、分权与激励机制的引入改革开放之初,我国行政体制呈现出高度集中、单一权力决策的特点。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自2003年开始,我国逐渐引入分权与激励机制,将权力下放到地方一级,鼓励地方政府主动创新和担当,提升其绩效评价的权重,以激励地方政府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
这种改革带来的启示是,分权与激励机制可以激发地方创新活力,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地方政府作为基层政府,能够更直接地了解和解决地方问题,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质量。
而激励机制的引入,能够使地方政府更加注重绩效评价,提高政府治理水平,让政府更加透明公正。
二、简政放权与减少行政干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还着重推行了简政放权和减少行政干预的政策,将市场主体的自主权力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保护。
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方面,通过放宽市场准入、降低企业开办门槛等措施,大大激发了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
这种改革带来的启示是,简政放权和减少行政干预能够有效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
在市场经济中,政府应该更多地发挥监管和服务的角色,而不是过多干预市场的运行。
通过简政放权和减少行政干预,可以增强市场的活力和竞争力,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公平性。
三、推进政务公开与信息化建设近年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还着重推进了政务公开和信息化建设。
政务公开是政府行为的透明度的体现,能够有效提升政府的信任度和公信力。
而信息化建设则是为政府提供更高效、更便捷的服务和管理手段。
这种改革带来的启示是,政务公开和信息化建设能够促进政府的公信力和效能。
通过政务公开,政府能够及时与公众沟通,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并能够接受社会监督,避免滥用权力。
而信息化建设则能够提高政府工作的效率和便利性,为公众提供更好的服务。
坚持以问题导向推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
坚持以问题导向推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作者:李源来源:《求知》 2020年第2期李源改革开放是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动力之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深入调查研究,鼓励基层大胆探索,坚持改革决策和立法决策相衔接,不断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
”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面对的矛盾更大、问题更多,必须敢打硬仗、勇往直前,坚持以问题导向推动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
一、坚持以问题导向确保改革方向1.问题导向是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
改革开放的历史,是一部与形形色色的错误路线和错误思潮不断斗争的历史。
改革开放的每一步都不是轻而易举的,未来必定会面临这样那样的风险挑战,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坚持试点先行和全面推进相促进,既鼓励大胆试、大胆闯,又坚持实事求是、善作善成,确保了改革开放行稳致远。
”新时代改革的任务更加艰巨复杂,改革的挑战更加严峻急迫。
为保证全面深化改革强力推进,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否定和动摇改革方向的错误思潮,必须在解决突出问题中进一步发挥党统领改革全局的核心作用,必须在纠治改革顽疾中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道路前进。
2.在革除自身顽疾中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历史性成就,根本在于党能够一次次革除自身的病症,攻克改革中一个个急难险阻的关卡。
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定不移推进党的伟大自我革命,敢于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使党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面对艰巨复杂的困难挑战,必须对自身存在的顽疾进行彻底改造,刮骨疗伤、深刻重塑,以健康旺盛的肌体保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力。
要充分发挥党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统领全局的核心作用,在应对“四种挑战”“四大危险”中加强党对改革的政治领导力,在抵制歪风邪气、抵御腐朽思想侵蚀中加强党对改革的思想领导力,在着力解决“四风”问题、强力反腐惩恶中加强党对改革的纪律领导力,为确保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提供根本政治保证,确保改革开放不偏离核心。
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要求和哲学方法论
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要求和哲学方法论改革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内容。
随着时代的变迁,改革的内涵与需求也与日俱增,深化改革更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
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要求和哲学方法论,既回答了如何更好地推动改革的问题,又提供了我们应该如何行动的方法论。
在以下的阐述中,将会从多个角度来解读其内涵。
一、基本要求1、人民放心人民是改革的主体和受益者,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满足和保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因此,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既是改革的必然选择,也是改革的基本要求。
要让人民放心首先需要有一个全面协调的改革体系。
各项改革不应该只是单项改革,而应该形成发挥各种改革协同作用,降低各种制度协调成本的改革体系。
其次,需要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
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就是充分发挥人民的创造力、参与度和共同体感。
通过多种形式的民主参与,充分发挥人民创造力,可以充分体现人民的主体地位,保障改革的根本性质。
而共同体感则是充分发挥人民主体作用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在形成民主政治和社会自治相统一的层面上,才能真正实现人民在改革中的主体作用。
2、以制度创新为突破口以制度创新为突破口是深化改革不变的法则,也是体现改革科学性的重要手段。
我国改革的核心就是用制度来推动发展,以制度为核心促进发展,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体现了中国改革的特色。
要深化制度创新,必须坚持稳中求进,坚持围绕核心,突破关键。
而创新,就要有创新的思想、方法和机制。
我们要通过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险、产权、土地等改革领域中的现实问题进行深入剖析,积极探索顺应时代发展的新型制度机制,进一步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度体系。
3、打破利益固化问题改革的困难之一,就是存在利益固化的问题,拥有既得利益的人可能会采取各种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利益,而对改革的发展带来阻碍。
因此,要顺应历史潮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必须打破利益固化的问题。
简述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成就及未来改革方向
简述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成就及未来改革方向一、引言中国的行政体制改革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重要一环,旨在不断完善和提升国家治理能力。
本文将简要介绍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成就,并探讨未来改革方向。
二、主要成就1. 分离政企关系在行政体制改革中,我国取得了重大成就之一是分离政企关系。
以往政府与企业有过于紧密的关系,行政权力过度干预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制约了市场竞争力的发展。
为了促进市场化改革,我国通过打破行政垄断、深化市场化等措施,形成了较为独立的市场主体,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
2. 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行政体制改革的另一个重要成就是政府职能的转变。
过去,我国政府过度强调对资源的分配和管理,导致政府权力扩张,效率低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逐渐转变为提供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行政机构。
政府还加强了与民众和市场的互动,更加注重市场监管,提高了政府的服务质量和效能。
3. 推进行政审批改革行政审批改革是行政体制改革的重点之一。
我国通过简政放权、减少行政审批环节等措施,大力推进行政审批改革。
这一改革大大减轻了企业和个人的审批负担,提高了政府效率,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4. 加强地方政府改革在行政体制改革中,中国还注重加强地方政府的改革。
通过加强权力监督、推进地方政府改革试点等措施,我国取得了初步成效。
地方政府的权责清晰,政府风险可控,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未来改革方向1. 深化政府职能转变未来,中国的行政体制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政府职能转变。
政府应更加注重市场监管,提升监管效能,打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重点是加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2. 推进权力监督与制约为了有效制衡政府权力,未来改革需要加强权力监督与制约。
建立健全的权力公开制度,加强政府信息公开,推动政府行为的透明度和公正性,确保政府权力的行使在合法、公正和透明的范围内。
加强司法独立和法治建设,为权力监督提供坚实保障。
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行政体制改革是指对国家行政机构的组织形式、职能配置、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的全面调整和改革。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行政体制改革一直是改革的重要领域之一。
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机构改革。
机构改革是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机构改革中,通常会对各级政府机构的设置、职能、人员编制等进行调整和优化。
例如,国务院机构改革中就对各部委的职能进行了重新划分,优化了机构设置,提高了行政效能。
二、职能转变。
职能转变是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职能转变中,通常会对政府职能进行重新定位和调整,强调政府的服务职能和监管职能,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为服务型政府和法治政府。
例如,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为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为监管为主、服务为辅。
三、权力清单。
权力清单是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权力清单中,通常会对政府各部门的权力进行明确、公开、限制,建立健全权力清单制度,推动政府权力的合理、有序、可控使用。
例如,建立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对政府各部门的权力进行清单化管理,推动政府权力的阳光运行。
四、人事制度。
人事制度是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人事制度中,通常会对政府人事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建立健全公务员管理制度,推动公务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现代化。
例如,建立公务员职级晋升制度,推动公务员选拔任用制度改革,推动公务员绩效考核制度建设。
五、监督机制。
监督机制是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监督机制中,通常会对政府行政权力进行有效监督,建立健全政府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机制,推动政府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例如,加强对政府行政行为的监督,推动政府行政权力的公开透明,推动政府行政行为的法治化。
总之,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涉及机构改革、职能转变、权力清单、人事制度和监督机制等方面。
这些内容的改革将有助于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提升政府效能、增强政府公信力,推动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试述行政体制改革的阻力
试述行政体制改革的阻力行政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性、复杂性的改革任务,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因此其改革过程中必然会面临各种阻力。
这些阻力来源于多个方面,既有来自体制内部的利益固化,也有来自外部的社会矛盾和政治压力。
下面将从多个角度分析行政体制改革的阻力。
一、体制内部利益固化行政体制改革涉及到权力的重新配置和利益的重新分配,必然会引发体制内部的利益固化。
在原有行政体制中,各级政府部门和行政机构拥有一定的权力和资源,行政改革可能会导致他们的权力减少、资源受限,从而影响到他们的利益。
这些利益固化的部门和机构往往会对改革产生抵触情绪,试图维护自身的权益,阻碍改革的推进。
二、行政职能重叠和利益冲突我国的行政体制存在着职能重叠和利益冲突的问题,不同部门之间的职责和权力划分模糊不清。
行政体制改革要求明确各部门的职责边界,减少行政职能的重叠和冲突,但这涉及到各部门的利益调整和权力下放,难免会遇到部门之间的抵触和争议,阻碍改革的推进。
三、制度惯性和操作难度行政体制改革需要对现有的制度进行调整和改进,但制度惯性和操作难度是阻碍改革的重要因素。
行政体制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制度体系,改革需要克服既定的规则、程序和习惯,面对惯性的阻力,改革往往会受到拖延和阻碍。
此外,行政体制改革还需要进行大规模的组织调整和人员安置,操作难度较大,也会成为改革的阻力之一。
四、地方保护主义和利益诉求行政体制改革涉及到各级政府的权力调整和职能转变,地方政府往往会出于保护地方利益的考虑,对改革产生阻力。
一方面,地方政府担心行政体制改革会削弱其权力和资源,影响地方利益的实现;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也可能因为政绩考核和个人利益而抵制改革。
此外,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水平和利益诉求存在差异,也会导致地方政府对改革的态度不一致,阻碍改革的推进。
五、社会矛盾和政治压力行政体制改革是政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过程中难免会引发社会矛盾和政治压力。
社会矛盾可能来自于行政体制的不公平和效能低下,改革的推进可能会受到社会各界的抵制和反对。
中国改革要啃的“硬骨头”是哪些
改革要敢于“啃硬骨头”,这已是中国上下的共识。
但什么是改革的“硬骨头”呢?这个问题既像是很清楚,但又实际上挺模糊。
改革初期的主要任务是突破政策限制,比如农村搞联产承包,城市允许设农贸市场,工厂搞绩效考核等等,都需要解放思想。
但那些新政策导致的结果和反馈都很清晰,有时甚至是单一的。
今天我们常说改革进入深水区,主要“深”在利益的多元和对改革反馈的多元,每一个难题呈现两面性甚至三面性、多面性。
舆论中常说改革要敢碰利益集团,它们似乎就是改革要啃的“硬骨头”,而且舆论所指的利益集团首先指向一些政府部门以及由国有企业主导的垄断行业。
但以往的经验显示,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并没有抵制改革的资本,只要国家下了决心,说改也就改了。
比如“铁老大”很牛,但国家撤销铁道部,似乎并没有比解决乌坎村的问题更难,甚至没有新农村建设中拆陈宝成家房子引起的风波大。
中国舆论所指的利益集团其实很松散,与西方社会公开而明确的利益集团截然不同。
奥巴马的医改就是遭到三大势力的反复打击而至今推行不了。
中国的利益集团并没有组织化,国企在国家权力结构中处于从属地位,因此它们对改革形不成决定性的阻力。
中国改革的现实阻力恐怕还是一些客观的东西,而不是对改革的主观抵制。
此外过去中国经济的盘子小,改革的切入口很窄,可以就事论事。
如今改革的牵动性很强,设计要改一件事,实际触碰的却很可能是一个领域甚至是多个领域。
改革的真正“硬骨头”大概是要形成全社会对于解决一个难题获得取舍共识的机制。
任何稳定的社会都有一些利益固化的倾向,完全打破它必致社会动荡,而放任它就会鼓励社会分化和不公平,因此构建具有弹性、可以不断进行调节的利益机制显然也是改革的“硬骨头”之一。
中国需要建立方方面面的公平机制,而不是简单的公平。
过去各级政府总是强调要办多少件“实事”,这助推了政府“无限责任”的形成。
政府的“实事”永远办不完,能否真的由政府搭建框架,充分调动民间做事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也是改革需要尝试啃的一个“硬骨头”。
人民日报:五论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关系
人民日报:5论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关系既要解放思想也要实事求是——一论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关系纵观我国现代化进程,未来的十年具有关键意义。
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国航船破浪前行的动力引擎。
以什么样的勇气啃硬骨头、涉险滩,以什么样的智慧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以什么样的方法破解改革难题,决定未来这十年能不能向历史交出一份优异的答卷。
“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调研时,强调了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把握的“五大关系”。
这是我们平稳走过改革攻坚期和深水区的战略思考,是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的工作原则,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基本遵循。
30多年前,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如果说,改革开放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那么解放思想就是这一革命的先声。
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思想解放的过程。
经历了30多年波澜壮阔的变革,在新的时代实践中,同样需要新的思想引领。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创新思想观念无疑是先导之策;清除市场壁垒,有活跃的思想、开放的思维就有更好的办法;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取决于对政府和市场关系与时俱进的把握。
不进行思想的大解放,就不会有改革的大突破。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征程上,今天的中国仍然需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
因循守旧、抱残守缺不行,满足现状、固步自封不行,畏首畏尾、不敢越雷池半步不行,吃以往改革老本、躺在前人功劳簿上睡大觉更不行。
解放思想不是脱离国情的异想天开,也不是闭门造车的主观想象,更不是毫无章法的莽撞蛮干。
解放思想的目的在于更好地实事求是。
面对经济转轨、社会转型、观念转变,正视了不同利益主体博弈频繁的现实,才会加紧建立利益协调平衡机制;把握了改革深水区矛盾问题的特点,才能确定深化改革哪些需要大刀阔斧、哪些需要循序渐进;看清了我国发展阶段的实际,民生改善措施才能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深刻认知了基本国情,才能更好实现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度的统一。
行政改革的理解
行政改革的理解行政改革是指对行政机构和行政管理方式进行调整和改革的过程。
它旨在提高行政效能、优化行政服务、推动行政职能转变,以适应社会发展和民众需求的变化。
行政改革的目标是建立高效、廉洁、公正、便民的行政机构和行政管理体制,提高行政效能,为社会经济发展和民众福祉提供有力支撑。
行政改革的核心是解决行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推动行政体制和行政管理方式的创新与改进。
行政改革需要突破政府行政体制的僵化和官僚主义问题。
传统的行政体制通常由大量的层级和繁琐的程序构成,决策效率低下,容易滋生腐败。
行政改革要求简化行政程序,压缩行政层级,提高决策效率,减少腐败风险。
行政改革需要提高行政服务质量。
行政机构是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提供优质的行政服务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行政改革要求行政机构提高服务意识,注重民众需求,加强沟通与互动,提供更加便捷、高效、透明的行政服务。
行政改革还需要推动行政职能转变。
传统的行政管理主要注重行政监管和资源配置,而现代社会对行政的需求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行政改革要求行政机构转变职能定位,从单纯的行政管理者转变为公共服务提供者和社会治理参与者,加强对社会事务的协调和引导,推动社会治理的现代化。
为了实现行政改革的目标,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应加强行政体制和行政管理法规的建设,明确行政机构的职责和权限,规范行政行为。
其次,可以进行行政机构的重组和优化,合并重复职能的机构,减少行政层级,提高行政效能。
此外,还可以推行电子政务,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行政服务的效率和便利性。
同时,要加强行政监督和问责,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严惩腐败行为,保障行政公正和廉洁。
行政改革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当加强领导,明确改革目标和路线图,制定具体的改革措施。
同时,还需要广泛听取民众的意见和建议,提高改革的合法性和可行性。
社会各界应积极参与行政改革,监督改革的进程和效果,发挥各自的力量,共同推动行政改革的顺利进行。
改革要有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
龙源期刊网 改革要有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作者:沈小平来源:《时代青年·视点》2013年第11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强调,一定要有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跳出条条框框限制,克服部门利益掣肘,以积极主动精神研究和提出改革举措。
总书记的这一论断,体现了中央领导集体推进改革的决心,也为下一步改革指明了方向,更提振了人民群众对深化改革的信心。
改革从来非易事,需要不断克服困难、破除障碍。
事实表明,在改革没有完成之前,旧的体制仍然在起作用。
不合理的、与变化的时代要求逐渐不相适应的体制不仅低效,而且其不合理的权力配置还会导致不合理、不科学的利益格局,沉淀为既得利益,形成利益固化。
这种利益固化和既得利益,又反过来阻挠改革。
因此,深化改革,必须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拿出创造性的改革举措。
改革从根本上说,就是对各方利益的深刻调整。
我们说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就是因为现在的改革,必然要触动固有的利益格局。
搞改革,现有的工作格局和体制运行不可能一点都不打破,不可能都是四平八稳、没有任何风险。
我们要从历史经验和现实需要的高度来提高对全面深化改革的认识,从总结经验、顺应时代潮流中看到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对必然会遇到思想观念的障碍、利益固化的藩篱保持足够的思想准备,并拿出实实在在的举措予以突破。
各级领导干部是党的各项事业骨干力量,是深化改革的指挥者、组织者和推动者,必须担历史责任,迎难而上、攻坚克难,跳出条条框框限制,克服部门利益掣肘,从本单位、本部门和自身做起,用“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改革。
只有克服小团体主义、本位主义,始终坚持从全局看问题,提出的重大改革举措,首先要看是否符合全局需要,是否有利于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而不是对本单位、本部门是否有利。
唯有如此,才能保持改革的正确方向,从而推进改革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说过,“人们的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紧紧抓住改革开放这“关键一招”
既要尊重群众首创,又要坚持党的领导。改革为了人民,也必须依靠人民。越是面对纷繁复杂的利益格局,越是面对改革发展稳定的繁重任务,越要善于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完善政策主张,集纳民智、凝聚民心、激发民力,为深化改革开放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大程度吸纳人民群众参与改革,最大程度促进共建共享,才能保证深水区的改革始终有众志成城的民意支撑,始终有破浪前行的不竭动力。“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扎实推进未竟的改革大业,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越繁重,我们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善于通过提出和贯彻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前进,使党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民众。
上述种种只是当前影响和制约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诸多矛盾和问题的一角。面对协调各方面利益和达成改革共识、形成改革合力日益加大的难度,面对改革越来越多触及现有利益格局、涉及深层次利益调整的阻力增大,面对社会各方面分享改革成果的强烈愿望,面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改革的艰巨任务,我们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更大的勇气,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利益格局固化不容忽视。改革开放以来,改革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也产生了大量的利益,而过去经济领域单兵突进的改革使改革产生的利益分配更倾向于掌握权力、资本以及各种资源的阶层,并由此产生了大量的既得利益阶层和扭曲的既得利益格局。改革如进一步发展,则意味着既得利益格局将被重新划分,利益被触动的既得利益阶层由此成为改革的阻力,而既得利益阶层往往又掌握着一定资源,这就对深化改革形成了阻碍。据此,当前推进改革的最大难题在于“既得利益群体强大”。
深刻认识新的伟大斗争的历史特点
深刻认识新的伟大斗争的历史特点作者:辛向阳来源:《杭州·党政B》2016年第05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这是党的十八大站在全局高度作出的一个重要论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很多场合强调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2013年6月28日,他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指出:“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关键在党,关键在人。
”2015年3月5日,他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全面从严治党,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根本保证。
”今天的中国正处在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冲刺的历史时刻,处在谋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的路怎么走”的历史时刻,使命艰巨而光荣。
我们要科学把握“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真意要义,取得新的伟大斗争的胜利,就必须不断认识“新的历史特点”的深刻内涵。
为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进行的自我革命、破除藩篱斗争从现在起到2020年,我们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不到5年时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也是中国人的千年梦想。
在这样一个梦想快要实现的决胜阶段,我们面临一系列极为复杂的矛盾和困难,必须勇于自我革命、敢于破除利益固化藩篱、善于建设法治中国。
勇于进行自我革命式的斗争。
改革是一场革命,全面深化改革更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容易改的问题大都已经改了,剩下的是一些难啃的硬骨头,甚至是一些涉及全局的敏感问题和重大问题,其难度可想而知。
正因为如此,我们说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涉入深水区,需要进行新的伟大斗争。
在改革攻坚期尤其需要认识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要求上层建筑特别是政府职能进行革命性变革:进一步简政放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年继续教育公需课《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文明发展》试题及答案
公需课《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文明发展》试题及答案D、与相邻国家共享资源9.党内监督的开山之作是()。
A.《关于成立中央及各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决定》B、《关于成立党的中央和地方监察委员会的决议》C、《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修正章程决案》D、《关于加强党的监察机关的决定》10.关于党委和纪委的关系问题,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答案待确定)A. 强调系统垂直领导为主,容易达到党内高度集中统一的目的B、强调党委领导,会出现对地方党委主要领导权力过大,监督不到位的问题C、强调党委领导,很难达到党内高度集中统一的目的D、强调系统垂直领导为主,会出现对地方党委主要领导权力过大,监督不到位的问题11.要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行使国家权力。
A.人民代表大会B、基层党委C、工会组织D、城镇居民自治组织12.中日之间的岛屿争端是一个主权争端,主要讨论的是钓鱼岛的什么问题?()A.捕捞权B、地域权C、归属权D.领海权13.秦朝时设立三公,其中御史大夫分管的是()。
A.行政B、监督C、军事D、内务14.世界上第一部有关财产申报的法律诞生于哪个国家?( )A. 中国B. 美国C. 英国D. 德国15.实行责任内阁制的国家是()。
A. 美国B、英国C、法国D、瑞士16.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 )和深水区A. 困难期B. 矛盾期C. 攻坚期D. 敏感期17.( )要求行政机关对其所实施的社会管理行为负责。
A. 合法行政B. 程序正当C. 权责统一D. 诚实守信18.要确保到()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A. 2025年B、2035年C、2050年D、2020年19.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
A.改革开放B、共同富裕C、人民真正当家作主D、党的领导20.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这个最大实际。
A.贫穷和落户B.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C.繁荣和富强D.已经步入发达国家行列21.市场机制的核心是()。
“全面”、“深化”、“改革”三个关键词彰显改革定力
“全面”、“深化”、“改革”三个关键词彰显改革定力2014-01-25 14:16 字号:大中小 | 打印 | 关闭全面深化改革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主旋律。
“全面”、“深化”、“改革”这三个关键词,彰显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改革定力,清晰地勾勒出未来的改革图景和路线图,标志着改革将从单一领域走向全面综合、从零敲碎打走向整体推进、从解决相对容易的表层性问题转为深入攻坚“啃硬骨头”、从“摸着石头过河”进入到把“摸石头过河”与更加注重顶层设计更好地结合起来、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的全新阶段。
既为义乌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也为义乌下一步改革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一:改革“改革”作为一个高频词,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一共出现了137次,清晰地折射出我党未来的执政思路:继续把改革作为推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以改革解决发展中面临的诸多障碍,以改革解决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以不断改革激发社会活力。
明确的改革目标、清晰的改革时间表,也凸显出壮士断腕的改革决心。
客观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新问题、新矛盾的不断出现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相关制度若不及时调整,就会成为客观事物进一步发展的掣肘;发展模式若不及时优化,就会形成路径依赖;既得利益格局若不及时扭转,就会形成阶层固化,阻碍社会流动。
正如《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所言“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
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改革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
义乌作为改革的先行者、改革的受益者,一直以来坚持向改革要红利、向思想解放要生产力,将“兴商建市”不断推向新境界。
站在新发展起点上的义乌,“问题倒逼改革”的压力机制已经形成,但改革创新的动力机制并不强劲,需要用改革打破对传统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需要用改革培育义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和维护社会和谐的平衡机制,重新激发社会创新活力,形成“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生动活泼的大好局面。
如何理解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如何理解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这是全面深化改革指导思想的关键要素之一,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需要着力解决的根本问题。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在全面改革的各领域和全过程都要体现和落实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
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这些强调,这是坚持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一个基本要求。
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生活是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最终归宿。
改革开放35年,是我国改善民生力度最大、人民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人民生活水平空前提高,人民享受到的改革发展成果越来越多,公平正义得到越来越多重视和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提供了坚实物质基础和有利条件。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着眼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不断克服各种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应当看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公平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对社会不公问题反映越来越强烈。
公平正义问题不抓紧解决,不仅会影响人民群众对改革开放的信心,而且会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新形势下,我们一定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最主要的还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我国现阶段存在的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许多是发展中的问题,是能够通过不断发展,通过制度安排、法律规范、政策支持加以解决的。
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副教授周跃辉 全面深化改革须突破利益固化藩
“以 人 民 为 中 心 ”的 发 展 思 想 .习 民依 法享有广泛权利和 自由 .”要 “保护人 民人 身权 、财产权 、人格
近平 总书记多次强调:“要 让全体 人 权 。”我 国 《完 法 》以及 国 际 人 权 宪 章 对 基 本 人 权 都 做 了 明 确 规
民 有 更 多 获 得 感 、幸 福 感 、安 全 定。我 国《宪法》已明确规 定尊重和保 障人权 农 民应 当享有的 感 。”我 们 要 从 人 民的 利 益 、国家 的 基 本 权 利 和 自由的 内 容 十分 丰 富 .包括 平 等 权 、自由迁 徙 权 、受 教
益 的侵害,调 动社 会各方 面力量 参
与社 会治理,推进 同家 治理体 系和
治 理 能 力 的 现 代 化 。
破除 利益 硎化藩 篱必须进 一步解放 思想,动 真碰
硬.推进 每项改 革落地生根 。领导干部 要做解放 思想
的表率,要 有 自我革新 的勇气和胸怀,跳 条条框 框的
限制,正 确对待利益格局调 整,坚决克服地方 和部 ¨利
意 识 ,要 真 正把 人 权 观 念 和 法 治 意识 融 入 日常 治理 之 中去 。 在 乡 村治理 中 ,如 果缺乏 对农 民基本人 权的尊重 和保 障 ,就不 可能有 真 正 的 乡村 善 治 。
活,着力 解决好 百姓最关 心 的问题 和 难 题 ,以 此 增 强 民 众 对 改 革 的 认 同 感 和参 与 度 。“发展 为 了 人 民 ,发 展 依 靠 人 民,发 展 成果 f{1人 民共 享 ” 的 发 展 理 念 ,应 该 成 为 当 下 破 除 利 益 同化藩篱必须坚持的改革观。
治 .健 全 现 代 国 家 民 主 治 理 规 则 .用 制 度 体 系保 证 农 民 当 家做
改革如何破除“利益固化藩篱”
作者: 刘瑞华
作者机构: 黑龙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出版物刊名: 党建
页码: 21-22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7期
主题词: 既得利益 固化 改革 社会群体 思想观念 关系范畴 利益归属 利益主体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的论断,是对全面深化改革发出的动员令,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切入点和着力点。
何谓利益固化藩篱?简言之,就是为保障既得利益持久性存在而设置的防御壁垒。
利益归属生产关系范畴,反映不同利益主体的需求,既包括反映个人需求的个体利益也包括反映社会群体需求的群体利益,社会群体分属于不同利益集团,。
作文指导:坚持俗见与突破俗见
作文指导:坚持俗见与突破俗见原题呈现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庄子》中讲了一个不龟手之药(一种防手冻裂的药物)的故事:宋国有一家人善于研制不龟手之药,但他们世世代代却只是用它来做和漂洗丝絮有关的事儿,得到的价值也“不过数金”;后来有一天,有一位客人用百金买下了它的制作技术,用它来服务于吴越交战中受冻的士兵,由此得到的价值是“裂地而封之”。
世世代代以此为事,这是坚持俗见;不以此为事而以彼为事,这是突破俗见。
俗见,往往是生活中的常理常情,它凝结着人生的某些经验和智慧。
突破俗见意味着对此的超越和创新,有时甚至是颠覆。
上述材料具有启示意义。
请以“坚持俗见与突破俗见”为主题,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800字。
【作文指导】材料通过叙述《庄子》中的一则故事,提出了坚持俗见与突破俗见的概念,阐释了二者的内涵。
坚持俗见并不是错,《庄子》故事中的宋国人制药而获数金,世代为业,绵延不绝,并不能言其失败;但以百金买下制药技术的客人以此谋利,裂地而封,显然创造出更大的经济价值,可见突破俗见的思维方式更胜一筹。
材料虽并未明确地指出二者之优劣高下,但通过材料中讲述的故事,考生应把握住写作的方向:突破比坚持更能创造收益、凸显价值,相比墨守成规、不谋改变的惯性思维,跳出框架、敢于创新的突破思维显然更有利于时代青年开创事业、践行奋斗。
坚持俗见象征着因循守旧、故步自封的思维定势,在已知、稳妥、被前人证实其可行的道路上行走固然安全舒适,但一味保守、无视机遇、不谋新举的惰性也妨碍着人的发展。
而突破俗见则象征着不甘现状、求变求新的思维闪光,在坚持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思考,看到其中所隐藏的变量与机会,敢于尝试、勤于思考、乐于挑战,最终冲破桎梏、突破旧局,另辟蹊径。
写作时,围绕题目所给出的主题,考生可以先从正面论证坚持俗见的积极意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培养创新思维和独立人格两方面论证“突破”比“坚持”更具价值的原因:再结合材料,联系社会实际,具体阐释怎样做才能跳出“坚持”,实现“突破”;最后强调观点,总结全文。
利益面前 领导干部退一步
解放日报:利益面前领导干部退一步2013-08-29 12:00:07 来源:解放日报中国日报-看世界+加关注打印发送字号T|T[提要]利益面前领导干部退一步曾是集体资产改制“排头兵”的闵行区虹桥镇,又一次来到改革的当口。
最近,虹桥镇先锋村、虹五村等10个村进行了“推倒重来”的第二次改制,并定下规则:所有干部退出当年的“岗位股”和受让的村民股权。
原标题:解放日报:利益面前领导干部退一步曾是集体资产改制“排头兵”的闵行区虹桥镇,又一次来到改革的当口。
最近,虹桥镇先锋村、虹五村等10个村进行了“推倒重来”的第二次改制,并定下规则:所有干部退出当年的“岗位股”和受让的村民股权。
为何要推倒重来?上世纪90年代末,虹桥镇推行改制入股,十多年来,乡村变城市,农民并没有全数变股东。
当年改制时,村里还有农田,商务楼才零星开建,村民意识不到股权的价值,宁可变现,纷纷将股权转让给村干部,加上当年为进行岗位激励、鼓励干部多持股而设的“岗位股”,村干部手里的股权渐渐多了。
虹桥镇党委书记张有为告诉记者,当年改制最成功的先锋村,55%的村民手中没有或只有少量股份。
现在的虹桥镇,已是上海“黄金地段”。
当年改制中,土地和物业都没有出让,酒店、写字楼等产权仍属集体资产,十多年中资产规模今非昔比。
可是盘子越大,不公平的因素也放得越大:早年退光股权的村民,虽然社会保障不错,却享受不到资产增值红利,心里不是滋味。
“虽然当初转让是村民自愿,但这不等于公平。
”张有为解释,改制后土地仍属于全体村民集体所有,而集体资产增值,说到底还是依托城镇化后的土地增值。
村民为城镇化作出贡献,却得不到实惠,说明不公平;一大半村民享受不到发展的红利,说明没有共享。
二次改制,虹桥镇坚守“公平、共享”四字原则。
而干部退股,就是要把虽说自由自愿,但也因当年信息不对称而多获的利益“让出来”。
有些村干部心里有想法,或者说能不能“拖一拖”,或者说最好“别折腾”。
镇党委意识到,如果“拖一拖”,往后就更难改;要是“不折腾”,干群矛盾就会加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利益固化是行政体制改革硬骨头
唐任伍
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主题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在即,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在关注和期待,其中行政体制改革的内容又尤其引人关注。
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从一种缺乏效率的计划经济体制向资源配置更优化、效率更高的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这是一种“质”的变化,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但是,尽管35年来中国的改革没有停顿,却只是“量”的变化。
党的十八大以后,新一届党中央按照十八大提出的“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目标和要求,行政体制改革率先发力,强力推进,动作最大,亮点最多。
简政,国务院正部级机构减少4个,国务院组成部门减至25个,多个部门深度整合;放权,新一届政府自今年3月成立,已取消334项行政审批等事项,超过本届政府承诺总数的50%多;转变职能,成为新一届政府的第一件大事,中央政府改革是上篇,地方政府改革是下篇,政府职能向着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
但中国行政体制改革仍然任务艰巨,要啃的“硬骨头”还有不少。
国务院各部门仍有1500多项审批项目,地方政府层面的审批项目多达1.7万项。
因此,转变政府职能,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打破现有的既得利益藩篱和屏障,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将是行政体制改革中最难啃的“硬骨头”。
如果既得利益固化格局得不到矫正,其他改革也很难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也很难取得进展。
行政体制改革前程漫漫,“硬骨头”难啃,不改革又是死路一条,那么路在何方?向“左”转是条回头路,30多年的历史经验已经证明,老百姓不答应;向“右”转打“右”灯,不顾现实国情和民众福祉,三权分立、民主宪政,这条路苏联、东欧的殷鉴不远。
因此,现实行政体制改革路线图,可以按照“顶层设计—扫清外围—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啃硬骨头”这种路径前行。
在推进的过程中,既讲求改革的勇气,又讲求改革的智慧,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配套和协调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最大限度释放改革红利,达到冲破利益固化藩篱、收到四两拨千斤之效。
▲(作者是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院长)
2013-11-08 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