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雅明艺术史观的技术视角

合集下载

论本雅明美学思想中的技术观

论本雅明美学思想中的技术观

术 ,由技 术的膜拜 价值转 向展示
幺 壑宣
价 值 ,由美 的艺 术转变 成后 审美 学的生产 力 ,一 方面他认 为艺 术 生 产 也 有 和 物 质 生 产 相 同 的 一
的艺术 ,由对 艺术 品的凝神 专注
式接受转 向消遣性接受 。” 本雅明 肯定 了作 为时代 生产力 的先 进技 术 的机 械复制技 术给文 艺活 动带 来 的种种新变 。他“ 显然 是带着赞
学教 育
论本雅明美学思想 中的技术观
回 闵龙坤
内容摘要 : 本雅 明的美 学思想丰 富博大 , 其对 艺术的独到理解 在法兰克福 学派 中独树一 帜, 尤其是他 的关 于技术和 艺术关 系的美学思想 , 对人们 形成新 的美学观念具有重要影 响。本 文则从 技术复制与灵韵的消失 、 机 械 复制理论 、 技术复制之于文学发展等方面探讨本雅明在技术与文艺之间关系问题上 的看 法。
大众文化 对于现代 社会 的影响要
广泛得多 、 深 刻得 多 。
二. 机 械 复 制 理 论
出 艺 术 范 畴 。” 所 谓 的“ 灵韵 ” 是 指 对 艺 术 具 有 规 定 意 义 的 某 种 属
《 机 械复制时 代的艺术作 品》 、 《 发 达 资 本 主义 时 代 的 抒 情 诗 人 》 、
作为本 雅 明艺 术生产 理论重 要概念 之一 的机械复 制 ,是相对 于传统 的手工 复制而 言的现代 技 术 的一种 ,也 是区分传 统技术 与
性 ,灵韵 的枯萎 则意 味着 某种艺
术 品格 的 消 亡 ,这 种 品 格 也 即艺
《 摄 影小史》 、 《 讲故 事 的人 》 《 作为 生产者的作者》 等论著 中。本文则
握 。本 雅 明身处 的正是 艺术 生产 的印刷文化 的鼎盛 时期 ,他从 艺

论本雅明艺术理论中的技术问题

论本雅明艺术理论中的技术问题
动, 决定 了艺术生产 中技 术的双重性 , 即物质性生产 的技术 手
段和精神性生产的技术手段。艺术家生产活动总是处于一定 质 文本 时出现的主客距离 感变淡了 ,欣赏者与被欣赏对象 融
的生产关系 中,受到时代社会 生产 力和生产关系 的影 响和制 为一体 。
本 雅明对艺 术的技术问题思考是他文艺理论 中最 为精 彩 的部分之一 。他并 没有停 留在马克思 主义生产理论 的机械应
成, 同样受到生产力 和生产关 系的制约 , 但它是一种特殊 的生 产活动。一方面 , 艺术创作 同一般 生产相 同, 遵循着一般 的生 产规律 , 以一定 的物质材料 为基 础 , 也为物 质材 料而制约 ; 另

机械复制时代意味着现代艺术 生产 条件发生 了与 以往根本不
同的变化 , 他选 择了电影和摄影作为研究对象 , 让我们感受 由 于技术 的发展艺 术生产关系的一系列变化 。首先 新工具 一
术理论 中十分重要的部分。文章从马克 思主 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 系的角度 分析 本雅 明艺术理 论 中的技 术问题 ,
分析 了现代 生产力的发展 如何 改变着艺术生产 中生产关 系的变化 。
关键 词 : 本雅 明; 艺 术理 论 ; 技术 ; 生产力 ; 生产 关 系 中图分类 号 : J 0 5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5 — 5 3 1 2 ( 2 0 1 3 ) 0 5 — 0 1 1 2 — 0 1
约, 对新的生产 工具的改革和使用 , 不仅仅提高 了艺术本身的
生产力 , 发展和丰富 了艺术表达 的水平 , 而且新 机器的使用还 促进 了艺术家和消费者间关系 的发展 。 所以, 对于艺术生产力
用上 , 而是深入到艺术生产本 身 , 从艺术生产 的技术 因素人手

本雅明的技术观——读《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第二稿)》

本雅明的技术观——读《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第二稿)》

本雅明的技术观——读《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第二稿)》本雅明的技术观——读《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第二稿)》一、绪论本雅明(Walter Benjamin)是20世纪最重要的文化评论家之一,他对于艺术、文化与技术的关系有着独特而深刻的见解。

其中,他所撰写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第二稿)》被广泛认为是他最具代表性和深度的著作之一。

本文将通过读解该文章,尝试理解本雅明的技术观,以及对于机械复制艺术作品及其影响的思考。

二、艺术的机械复制时代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第二稿)》中,本雅明首先提出了“机械复制时代”的概念,并将其与传统的艺术作品进行了对比。

传统的艺术作品在制作过程中,艺术家的原创性和独特性是其最重要的品质,而机械复制的艺术作品则大大削弱了这些品质。

本雅明认为,机械复制使得艺术作品的生产过程变得可复制、可大规模生产,并且是匿名的。

这使得艺术作品的价值不再取决于其制作过程,而是取决于其真实性和独特性。

三、机械复制对艺术的影响本雅明认为,机械复制对艺术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机械复制的艺术作品通过大规模的生产和广泛的传播,为艺术作品带来了新的观众和受众。

这使得艺术作品的社会作用和价值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其次,机械复制的艺术作品使得原作品和复制品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起来。

本雅明认为,复制品是原作品的再现,通过复制品,人们可以更加接近艺术作品。

然而,本雅明也指出,与传统艺术作品相比,复制品缺乏真实性和原作品的独特性,这可能会对人们的审美体验和艺术欣赏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

四、技术与艺术的关系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第二稿)》中,本雅明将技术视为对艺术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之一。

他指出,技术不仅改变了艺术的制作和传播方式,还影响了艺术的创作,甚至改变了人们对艺术的认知和审美观念。

本雅明认为,技术使得艺术的生产过程变得机械化和标准化,使得艺术家对于原创性和独特性的追求遭受到了挑战。

同时,技术也为艺术家提供了新的表现形式和创作方法,推动了艺术的发展和创新。

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看本雅明的艺术生产思想

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看本雅明的艺术生产思想
本雅明认为,在机械复制时代,艺术作品的独特性受到了挑战。这种复制技术 使得艺术作品可以大规模生产,从而改变了艺术作品的神秘性和稀有性。此外,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还呈现出一种“在场缺席”的状态,即观众可以在场 欣赏艺术作品,但这种在场性并没有削弱艺术作品的缺席感。
2、技术艺术权力本雅明关于艺术作品本质和价值的概念及其影响
其次,本雅明的思想启发我们重新审视艺术作品的独特性和价值。在当代文化 中,许多艺术作品通过复制和数字化得到了广泛传播。然而,这种传播是否会 削弱艺术作品的独特性和价值?本雅明的观点提醒我们,虽然复制技术改变了 艺术作品的传统属性,但艺术作品的独特性和价值仍然存在。这种独特性和价 值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和评估。
本雅明艺术生产思想概述
在本雅明看来,艺术生产是指将艺术家的创作过程及其结果作为一种社会物质 生产活动来看待。他认为,在机械复制时代,艺术生产发生了深刻变化,这种 变化体现在艺术作品的制作、传播和接受方式上。以下将从三个方面阐述本雅 明的艺术生产思想。
1、艺术生产的价值
本雅明认为,艺术生产的价值不应该仅仅从经济利益角度来看待,更应其文化 价值和社会功能。艺术作品作为人类精神的结晶,它所蕴含的审美体验、思想 启迪和文化传承等功能是机械复制无法替代的。然而,随着机械复制技术的发 展,艺术作品的原创性和独特性受到威胁,这种价值也在逐渐贬低。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本雅明的观点。他认为,机械复制技术的发展使艺术作 品可以大规模地复制和传播,这改变了艺术作品的独特性。传统艺术作品往往 是独一无二的,而机械复制技术使得艺术作品可以无限量地复制,使得艺术的 独特性消失。同时,机械复制技术也改变了观众与艺术作品的关系,使观众可 以更加“亲近”艺术作品。
谢谢观看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试述本雅明的“艺术史”观

试述本雅明的“艺术史”观

本 雅 明阐述 的 “ 艺 术史 ” 实 际是 他关 于 影像 ( 摄 影、 电影 ) 的观 点 , 也 即我 们 习 惯 性 地 称 之 为 “ 影 像 理论 ” 的那 部 分 内容 。本 雅 明的 影 像 理 论 ( 或 者 说
街计 划 ” 是他 后 期 “ 全 部特 征 和 全 部 思 想 的 舞 台 ” , 这一 时期绝 大 多数 研 究 都 与 “ 拱 廊 街计 划 ” 的思 考
经验 展示 了现代 人特 有 的心 理机制 。他 的波德 莱尔


“ 艺术史 ” 的 主 题
研究 同样从 现代 人特有 的艺术 经验 出发 展示 了现代 人 的心理特 质 , 而这正 是他 整个 ‘ 巴 黎拱 廊街 计 划 ’
的题 旨所 在 ” … 。 实 际 上 , 本 雅 明 自认 为 “ 拱 廊
发展 史。
关键 词 : “艺 术 史 ” 观; 影像 ; 摄影 ; 电影
中图分类号 : 】 1 1 0 . 9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8 -4 4 4 4 ( 2 0 1 3 ) 0 4 —0 l 5 4 —0 5
寞 一 垒 一 蔓 一 一 ・ — 寞 一 一虫 — . . 一寞 一 一 一 寞 一 寞 一舞 一 壹 一 奠 一蔓 ~ 寞 , , 一套 ●
的处 境 。我 一直 把这 些 反 思悄 悄 藏 在 心底 , 因 为它
基金 项目: 黄 冈师 范 学 院青 年指 导 项 目《 本 雅 明是 艺 术 史 家 吗 ? 》 ( 2 0 1 2 0 2 1 4 0 3 ) 的 阶段 性 研 究 成 果 作 者 简介 : 李 娟( 1 9 8 3 一) , 女, 湖北 应 城 人 , 黄 冈 师 范学 院美 术 学 院 教 师 , 硕士。

《本雅明艺术社会学三论》中的艺术社会学观点及论证思路

《本雅明艺术社会学三论》中的艺术社会学观点及论证思路

《本雅明艺术社会学三论》中的艺术社会学观点及论证思路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对本文主题的简要介绍,以及对本雅明艺术社会学三论的概述。

下面是一个可能的概述内容。

概述:《本雅明艺术社会学三论》是德国文化评论家沃尔特·本雅明的重要著作之一,该著作深入研究了艺术与社会的紧密关系,并提出了一系列独到的观点和论证思路。

本文将围绕本雅明的艺术社会学观点展开分析,探讨艺术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艺术对社会的影响。

在本雅明的观点中,艺术被视为社会中的一种重要力量,不仅仅是表达个体情感或审美追求的工具,更是文化、政治和社会力量的综合体现。

艺术与社会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关系,而这种关系不仅仅是艺术受社会影响的简单表现,还包括艺术对社会的积极影响与作用。

在接下来的正文部分,我们将先介绍本雅明的艺术社会学观点,探讨艺术与社会的关系以及艺术对社会的影响。

然后,我们将分析本雅明对于文化工业与大众艺术的看法,以及技术媒介对艺术的改变所带来的影响。

通过这些论证思路,我们将对本雅明的艺术社会学观点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探索艺术社会学的意义和思考艺术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按照以下结构展开论述:1) 引言部分简要概述了文章的主题和目的,为读者提供了整体的背景和介绍。

2) 正文部分将分为两个主要章节,分别是本雅明艺术社会学观点和论证思路。

- 本雅明艺术社会学观点将分为两个子章节进行探讨。

第一个子章节将介绍艺术与社会的关系,分析艺术在社会中的位置和作用。

第二个子章节将探讨艺术对社会的影响,如何通过艺术来改变社会现实。

- 论证思路也将分为两个子章节来展开。

第一个子章节将探讨文化工业与大众艺术的关系,分析文化工业对艺术产生的影响,以及大众艺术如何通过文化工业的媒介传播。

第二个子章节将探讨技术媒介对艺术的改变,如何通过技术的进步与媒介的发展改变艺术创作和传播方式。

3) 结论部分将对本雅明的艺术社会学观点进行总结,回顾文章的主要论点和观点,并提出一些对艺术社会学的思考,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挑战。

技术·艺术·大众——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中技术与艺术关系研究

技术·艺术·大众——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中技术与艺术关系研究

技术·艺术·大众——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中技术与艺术关系研究前言本雅明是20世纪重要的文化批评家和哲学家,在其艺术生产理论中,技术和艺术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论题。

通过研究本雅明的理论,可以深入理解技术与艺术的互动关系对于大众文化的影响。

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简介本雅明在其《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文中提出了“技术复制”的概念,“技术复制”的出现让艺术品失去了其独特价值,成为了被大众所消费的商品。

本雅明进一步探讨了技术与艺术的关系,认为技术对于大众文化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而艺术则需要通过技术复制来打破传统的观念束缚。

技术与艺术的互动关系技术和艺术的关系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

一方面,技术对于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现代艺术,它的发展离不开各种新兴技术的应用,例如影像技术、数码技术等等。

而艺术则通过技术复制来推广和流传,使得原本只属于少数人的艺术品,能够被更多人所欣赏和消费。

另一方面,技术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例如技术复制让艺术品失去了其独特价值,艺术成为了商品,于是市场对艺术的需求也推动着艺术市场出现了浮夸、炒作等不良现象。

本雅明在其艺术生产理论中认为,艺术必须适应技术的进步,而不是排斥技术的发展。

在他看来,只有适应技术复制的要求,艺术才能脱离传统的艺术体系,成为真正的大众艺术。

这种大众艺术的出现,让普通人也能够享受艺术,同时也打破了传统艺术的界限,让艺术走向了更广阔的世界。

技术对于艺术市场的影响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艺术市场也在不断演化。

技术的进步使得艺术市场更加国际化,跨国交易以及在线拍卖成为了艺术市场的重要形式。

同时,数字技术也让艺术品的数字版权得到更好的保护,也让消费者可以更方便地在线观看艺术品。

然而,技术所带来的是一个商业化和浮夸化的艺术市场。

市场的需求往往是导致艺术品走向浮夸或者炒作的主要原因。

这种市场需求往往会导致部分艺术家被捧为“大师”,也会让很多优秀的艺术品被压抑和无人问津。

瓦尔特·本雅明历史哲学视域下技术与艺术的辩证意象

瓦尔特·本雅明历史哲学视域下技术与艺术的辩证意象
此, 哈 贝马斯 曾无 不批 评 地 指 出 “ 即使 随便 谈 起 本雅 明, 都 会 是适 合 的。 关 于 他 , 如 今 说 法 不 一。 ”[ ] 来自 不 同走 向 的理 论 阵 营 的共 同关注 不 仅 没 能 将他 碎 片 式 的著 作 贯 穿 ,相 反 ,他 们 几 乎将 本 雅 明 的形 象 撕
我们来到世界上是预先期待中的事未完成任务的弥赛亚们必须意识到过去对我们有个要求在人们创造历史的过程中过去就成了未来可以说本雅明基于唯物主义历史学和柏拉图的本质主义而建构的本质主义历史观是以直觉历史本体论和发展运动的辩证法本雅明的历史作为一个非存在的存在暗示着没有较早的客体和主体只有一个相互建构的过程
二、本雅 明的历史哲学与辨证意象
本 雅 明在 哲 学 上 对 唯 心主 义 和 体 系 化 哲 学 的 反
思 ,使 其 历 史 观转 向一 种 反对 泛 自然 主 义 的和 唯物 主 义 历 史 学 的立 场。 按 照 泛 自然 主 义 的历 史 哲 学 的
解 都 在 哲 学 意 识非 凡 的统 一 中有 着 自己 的地位 ,尽 管这 个 统 一 的 实质 却 在 于 其 离 心 力、 在 于其 通 过 让
瓦尔特 . 本雅 明 的独特 写 作风格 和 “ 博 学鸿 儒式 ”
的研 究 , 使他 在 文 学 批评 和 哲 学 领 域 中 占据 着 奇 特 的地 位。 由本 雅 明 的著 作所 掀 起 的批 评 浪潮 中, 批 评
性 ”( C o n t e mp o r a r y r e l e v a n c e )  ̄ 向一种与永恒哲学
“ 机 械复 制 ” 、“ 技术 体验 ” 、“ 艺术 光晕 ”等概 念 的阐
述与 共产 主义乌 托邦 意象 相互渗 透。

论本雅明美学思想中的技术观

论本雅明美学思想中的技术观

论本雅明美学思想中的技术观作者:闵龙坤来源:《文学教育》 2013年第1期内容摘要:本雅明的美学思想丰富博大,其对艺术的独到理解在法兰克福学派中独树一帜,尤其是他的关于技术和艺术关系的美学思想,对人们形成新的美学观念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则从技术复制与灵韵的消失、机械复制理论、技术复制之于文学发展等方面探讨本雅明在技术与文艺之间关系问题上的看法。

关键词:复制技术艺术灵韵大众文化政治对艺术的技术性本质的思考是本雅明艺术理论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

随着机械复制时代的到来,人们对艺术创造中的技术性因素的关注,由艺术作品本身的创造转向将艺术生产至于整个社会生活中加以整体动态的把握。

本雅明身处的正是艺术生产的印刷文化的鼎盛时期,他从艺术生产这个层面对艺术的技术性问题进行思考。

本雅明受到马克思的“艺术生产”概念的启发,尤其是马克思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以及艺术最终要受物质生产关系支配的理论,开辟了从生产力发展角度研究文艺活动的新方法、新视域。

本雅明美学思想中的技术观比较集中地体现在他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摄影小史》、《讲故事的人》《作为生产者的作者》等论著中。

本文则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本雅明关于技术与艺术关系的独到见解。

一.机械复制与“灵韵”的消失一般地,人们将艺术品的“灵韵”作为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分界的标志,认为古典艺术是灵韵艺术,而现代艺术是复制艺术,这既是以艺术发展的历史现实为依据,也是本雅明相关艺术理论的合理推演。

在现代艺术生产过程中,随着技术复制的广泛运用,艺术品固有的某些属性发生了变化,尤其是艺术品的“本真性”的丧失。

正如本雅明所说,“原作的此地此刻即它的本真性”,“即便最完美的复制品也不具备艺术作品的此地此刻—它独一无二的诞生地。

恰恰是它的独一无二的生存,而不是任何其他方面,体现着历史,而艺术作品的存在又受着历史的制约”。

本雅明通过灵韵消亡的讨论,阐释了技术复制对艺术的影响,揭示了一种正在消失的艺术属性:“复制过程中所缺乏的,可以用灵韵这一概念来概括;在艺术作品的可技术复制时代中,枯萎的是艺术作品的灵韵。

本雅明艺术理论中的技术问题

本雅明艺术理论中的技术问题

本雅明艺术理论中的技术问题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一、本雅明理论中的技术问题的形成作为法兰克福学派早期代表人物之一,瓦尔特•本雅明(1893-1940)是德国著名的文艺评论家,同时也是一位具有国际影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

现代艺术的出现对传统的艺术理论观念和人们的认识构成了极大的冲击。

本雅明关于艺术生产理论的最早阐述,是他1934年在巴黎所作的一次题为《作为生产者的作家》的讲演。

在这篇讲演中,他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生产中生产力一般地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运用于对艺术生产的认识。

他认为,艺术创作即艺术生产同样受到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制约。

正如物质生产中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一样,艺术技巧则构成艺术生产中的生产力,而艺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则构成艺术生产关系。

根据马克思关于生产关系一般决定生产力的原理,艺术生产关系也一般地决定于艺术生产力即艺术创作“技术”。

如果艺术家企图改变他和读者或观众的关系(即艺术生产关系),他就必须改变他的艺术创作技术(即艺术生产力)。

这也和他对艺术的政治倾向的思考有关。

艺术的政治倾向长期以来被简单而僵化地理解为艺术内容的政治性,但现在却被赋予了全新的意义,即艺术的政治向不是由艺术的内容而是有艺术的技巧所决定的。

而对于本雅明来说,先进的艺术技巧就是合乎时代的表现技巧。

1936年,本雅明发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提出了“机械复制”理论,以一种技术性视观解释艺术在现代社会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肯定了电影、摄影等由机械复制技术产生的艺术。

在他看来即使在最完美的艺术复制品中也会缺少一种一种成分:艺术品的即时即地性,即它在世间地点的独一无二性”。

可以说’此书发表为我们提供一种理解现代艺术的认知范式。

二、本雅明对马克思理论的继承和创新本雅明继承了马克思关于艺术具有生产特性的观点,把艺术生产和物质生产放在同一层面内进行考察,破除了一直以来人们关于艺术的唯心论观点,为人们正确理解艺术本质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雅明 摄影小史 艺术社会学观点

本雅明 摄影小史 艺术社会学观点

本雅明摄影小史艺术社会学观点
《摄影小史》是本雅明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生前唯一出版的摄影文集。

在这部作品中,本雅明从艺术社会学的角度探讨了摄影技术的发展及其对当时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首先,本雅明认为摄影技术的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

通过摄影技术,人们能够记录下瞬间的影像,让历史和现实得以保存和传承。

这种技术的发展不仅丰富了人们的视觉体验,也拓展了人类的认知领域。

其次,本雅明指出摄影技术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摄影技术的普及,人们开始更加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细节和瞬间,这种变化对艺术、文化和社会观念都产生了影响。

例如,摄影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绘画风格的变革,产生了印象派等新的绘画风格;同时,摄影技术也影响了人们对历史和现实的认知方式,使得人们更加注重对现实生活的记录和反思。

最后,本雅明强调了摄影技术与现代性的关系。

他认为,摄影技术是现代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推动了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也反映了现代社会的特点。

摄影技术的发展让人们更加注重现实与虚拟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变化也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

总之,本雅明的《摄影小史》从艺术社会学的角度探讨了摄影技术的发展及其对当时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他认为,摄影技术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它不仅拓展了人类的认知领域,也深刻地影响了艺术、文化和社会观念。

同时,摄影技术与现代性紧密相关,它反映了现代社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马克思“艺术生产”视域中的本雅明和马舍雷

马克思“艺术生产”视域中的本雅明和马舍雷

马克思“艺术生产”视域中的本雅明和马舍雷马克思主义关于艺术生产的理论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本雅明和马舍雷是在这个视域中做出了重要贡献的两位思想家。

在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生产视域中,本雅明的思想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雅明认为,艺术是一个社会的产物,与其他社会领域一样,是受到政治经济关系的影响的。

他强调了艺术与阶级关系、商品经济的联系,并提出了“技术可复制性”的概念,认为技术的发展对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本雅明看来,技术的进步使得艺术品的制作不再独立于大众,艺术品可以通过复制和传播被广泛地消费。

他将艺术品与当时繁荣的商品文化联系起来,认为艺术品正在逐渐失去其独特性和神圣性。

本雅明还对艺术与大众的关系提出了思考。

他认为,技术可复制性的出现为大众艺术的兴起创造了条件,艺术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是可以被广大群众所接触和欣赏的。

他主张通过大众艺术的推广和普及,打破了艺术界的封闭性,实现了大众艺术与大众的真正联系。

与本雅明相比,马舍雷对于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的视域提供了更加深入和具体的分析。

马舍雷将艺术与资本主义的经济生产联系起来,强调了资本主义对艺术的影响和艺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地位。

他认为,资本主义的经济逻辑将艺术品变成了商品,使得艺术生产趋向于与经济价值相衡量。

在这种情况下,艺术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受到了损害,艺术家们成为了市场的奴隶。

马舍雷还对当代艺术的消费逻辑进行了批判。

他认为,现代艺术已经完全被商品化,成为一种资本运作的手段,宣扬着消费主义的价值观。

这种消费逻辑不仅扭曲了艺术本身的价值,也影响了人们对于艺术的理解和鉴赏。

总结来看,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生产视域中出现了本雅明和马舍雷这些重要的思想家。

他们对于艺术与社会、艺术与技术、艺术与经济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提供了对于当代艺术现象的思考和批判。

他们的思想对于我们理解和关注当代艺术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艺术生产”视域中的本雅明和马舍雷

马克思“艺术生产”视域中的本雅明和马舍雷

马克思“艺术生产”视域中的本雅明和马舍雷马克思主义对于艺术的理论与实践具有深远而广阔的视域。

在马克思主义的框架中,有两位重要的思想家对艺术生产进行了独到的思考和分析,他们分别是本雅明和马舍雷。

本雅明是德国现代文化批评家和哲学家,他在20世纪上半叶对于艺术的批判性思考被认为是独一无二的。

本雅明在他的著述中提出了“技术再生产”和“艺术品市场”的概念,为我们理解现代艺术生产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雅明在他的《艺术作为技术再生产》一文中,强调了艺术品的重复生产对于艺术本质的转变。

在他看来,艺术品的再生产以及大众视觉文化的兴起,使得艺术品失去了独特性和神秘感。

在技术再生产的过程中,艺术品的价值不再取决于其原创性和唯一性,而是由市场的需求和供求关系所决定。

本雅明认为,这种转变使得艺术品成为了商品,失去了其独特的审美和精神价值。

本雅明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是关于艺术品的展览和观众的角色。

他强调了艺术品通过展览和观众的参与才能获得真正的意义和效果。

在他看来,艺术展览的目的是使观众产生审美体验和思考的机会,从而通过艺术来改变现实生活。

本雅明认为,艺术品不应该只停留在纯艺术或审美领域,而应该与社会和政治相联系,以引发社会变革的力量。

与本雅明相比,马舍雷是意大利马克思主义者和艺术批评家,他对于艺术生产与资本主义关系的思考更为深入。

马舍雷在他的《美学与政治》一书中提出了“封闭艺术”和“开放艺术”的概念,对现代艺术的发展做出了深刻的分析。

马舍雷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对于艺术的影响是剥夺和压迫的。

在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下,艺术被商业利益所支配,成为了市场交易的对象,失去了自由创作和表达的空间。

这种封闭艺术的制度约束使得真正的艺术力量无法得到发挥。

但马舍雷同时也提出了“开放艺术”的可能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艺术的社会化和群众参与,艺术才能真正实现其自由创造和创新的目标。

而这种群众参与并不是简单的观众参与,而是对于艺术产生积极的参与和创造性的互动。

马克思“艺术生产”视域中的本雅明和马舍雷

马克思“艺术生产”视域中的本雅明和马舍雷

马克思“艺术生产”视域中的本雅明和马舍雷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马克思对于艺术生产的视域,对于现代艺术理论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

而在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中,本雅明和马舍雷作为两位重要的理论家,对于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的视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阐释。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探讨本雅明和马舍雷的艺术生产理论,以及他们在这一领域的贡献和影响。

本雅明是20世纪最重要的文化评论家之一,他的艺术生产理论对于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

本雅明在其著名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阐述了他对于艺术生产的观点。

在本雅明看来,技术的发展和机械复制的出现使得艺术生产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传统的艺术生产方式逐渐被淘汰,新的艺术生产方式正在兴起。

本雅明认为,艺术品的机械复制并不是一种负面的变革,相反,这种变革为艺术的大众化和大众审美提供了可能,使得艺术不再仅仅是为精英阶层所独享,而是可以被更广泛的人群所欣赏和接受。

在本雅明看来,机械复制的出现对于艺术的观念和形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品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件作品都是由艺术家亲手创作而成,因此其价格昂贵,也只有少数的人能够欣赏和拥有。

而机械复制的出现打破了这种情况,使得艺术品可以被大规模的生产和复制,从而使得艺术品的价格大幅度下降,也达到了艺术大众化的目的。

本雅明对于机械复制的赞赏并不是一味的追随时代的潮流,相反,他认为这种变革使得艺术的社会价值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也使得艺术更加贴近人民的生活,成为了人民生活的一部分。

本雅明对于艺术生产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与马克思主义的艺术观相契合。

马克思认为,生产方式决定了社会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受生产方式的制约的。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改变,社会的意识形态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在这一点上,本雅明的观点与马克思的观点是一致的,他们都认为艺术生产的变革是大时代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马舍雷认为,马克思主义的艺术观不仅仅是一种审美的观念,更是一种关于社会的批判和对社会变革的呼吁。

《2024年艺术“裂变”时代的美学——从艺术转型角度来阐释本雅明的艺术理论与文化美学思想》范文

《2024年艺术“裂变”时代的美学——从艺术转型角度来阐释本雅明的艺术理论与文化美学思想》范文

《艺术“裂变”时代的美学——从艺术转型角度来阐释本雅明的艺术理论与文化美学思想》篇一艺术“裂变”时代的美学——从艺术转型角度阐释本雅明的艺术理论与文化美学思想一、引言在艺术史的长河中,每一次技术的革新和社会的变革都催生出新的艺术形式和美学观念。

本雅明作为20世纪杰出的思想家和美学家,其艺术理论与文化美学思想正是在这样的“裂变”时代中形成。

本文旨在从艺术转型的角度,阐释本雅明的艺术理论与文化美学思想,探究其如何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为美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二、艺术转型的时代背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科技化的快速发展,传统艺术形式逐渐受到冲击,新的艺术形式和媒介不断涌现。

这一时期,艺术的边界被打破,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高雅与通俗等多元文化元素相互交融,形成了艺术“裂变”的时代背景。

三、本雅明的艺术理论本雅明在艺术理论方面,强调了机械复制时代对艺术的影响。

他认为,在机械复制技术普及的现代社会,艺术的传统意义和价值观念受到了挑战。

机械复制使得艺术作品得以大量复制和传播,降低了作品的独特性和稀有性,同时也扩大了艺术的受众范围。

这一变化不仅改变了艺术的传播方式,也使得艺术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

四、本雅明的文化美学思想本雅明的文化美学思想关注的是在机械复制时代背景下,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元性如何得以保存和发展。

他强调了大众文化的重要性,认为大众文化是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分析大众文化的背后,本雅明看到了人们在消费社会中对于情感和精神需求的满足,同时也揭示了消费社会中隐藏的矛盾和问题。

五、本雅明理论与艺术转型的关联本雅明的艺术理论与文化美学思想与艺术转型密切相关。

在艺术“裂变”的时代背景下,传统与现代、高雅与通俗等多元文化元素的交融使得艺术形式和内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本雅明强调了机械复制对艺术的影响,同时也关注了大众文化的发展。

他的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来审视这一时期艺术的转型和变革。

六、本雅明理论的启示本雅明的艺术理论与文化美学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本雅明美学思想中的技术观

本雅明美学思想中的技术观

技术时代的艺术——本雅明美学思想中的技术观所属栏目> 本雅明研究作者:朱宁嘉发布时间:2003-12-26 11:06:38 点击数:41本雅明曾被称为20世纪最富原创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美学思想丰富博大,其中含有神学、科学、哲学、诗学的因素。

其中,本雅明对技术时代的艺术的思考,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诗学观念,对新的美学观念形成具有重大影响,值得我们关注。

本雅明对技术时代艺术特征的关注,集中在他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讲故事的人》、《作为生产者的作者》、《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论波德莱尔》等论著中。

面对20世纪生产力飞速发展,科技愈益居于人类生活的中心,技术的发展,造成古典艺术走向终结,现代艺术走向支离,现实的艺术实践发生了重大的历史性变化,本雅明努力从理论上予以把握、阐释,并形成相应的理论。

他提出了描述古典艺术与现代艺术更替的艺术生产理论,又特别对20世纪新崛起的电影艺术理论进行了深入探讨。

本雅明对技术(作为媒介或工具)对艺术领域的介入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后果应该如何评价充满了悖论:一方面,本雅明的《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和《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为理论对现实生活与文化现象的一种回应,与法兰克福其他成员一样,都对文化工业的生产商业性以及暴力可能进行了很有说服力的解释;另一方面,因为他的理论中有对艺术复制和文化工业的若干的辩护性的看法和观点,即意识到“由技术复制创造出来的美学作品的侵入,已经为政治上进步的群众艺术创造了可能性。

”(马丁·杰:《阿多诺》,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93页。

)而特立独行于法兰克福,因而他的观点在法兰克福学派之内又并未获得普遍性赞同和支持。

他对艺术复制和文化工业产生的“震惊”感和对已经逝去的传统文化的“光晕”的怀恋,既是他的切身体验,也是他的学理分析的结果。

他没有在为艺术复制和文化工业产生“震惊“作用而拒拆它,相反却极为理性而冷静地考察或描述了它们的出现对艺术生产方式和功能的积极改变,以及在这种改变中寻求一种政治上进步的群众艺术创造的革命可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雅明艺术史观的技术视角
内容摘要:德国现代很有影响的思想家、哲学家瓦尔特·本雅明在《作为生产者的作者》一文中,提出了其艺术理论的核心概念——技术观。

他认为技术进步是政治进步的基础,作品的政治倾向与艺术质量或艺术倾向应一致。

而在何种情形下本雅明萌生出对技术的关注?又在哪些艺术理论中有过具体的研究?本雅明在看待技
术与艺术关系问题时侧重关注哪些方面等,文章尝试分析这些问题。

关键词:本雅明影像摄影电影
在《作为生产者的作者》一文中,本雅明认为艺术的创作技巧,即艺术生产技术是整个艺术生产的核心,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艺术创作的质量,同时,他还将商品生产的理论运用到艺术生产领域,将艺术家视为生产者、艺术品视为商品、艺术接受者视为消费者。

他提出的作为商品的艺术、作为生产者的艺术家及艺术生产力等观点,今日仍具有解释商品化社会中艺术现象的价值。

在对本雅明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的过程中,如果从艺术史的角度考察艺术风格流变的主因我们可以发现,本雅明的兴趣点主要集中在研究技术因素导致的艺术本质的变化,进而探讨了新的艺术类型可能发生的社会作用。

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的前言中,分析了机械复制艺术兴起的社会基础,由于技术发展,“万物平等意识”的增强,
复制品以其无可比拟的优势急速融入当代社会。

明确指出,生产技术的变革会对艺术生产和接受产生重大影响。

本雅明将机械复制技术看成是现代生产条件对艺术生产的最大冲击,“氛围”在这一冲击中消失殆尽。

尽管本雅明对“氛围”的消失有一种怀念,但他并不是以线性的“进步”或“倒退”为衡量标准,而是基于他的革命辩证法,对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电影)也抱有积极态度。

下面,笔者具体分析本雅明在其艺术理论中展开对现代艺术中技术问题的讨论,他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来理解技术。

1.艺术品本身所包含的技术因素,诸如创作手段、创作媒介、呈现形式的物质支持等。

从将艺术看作普通商品生产的视角来讨论,本雅明通过拉西斯和布莱希特开始关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由此,本雅明开始把艺术创作的物质条件作为研究重点,技术成为研究中的核心关注点。

2.技术因素在本雅明的艺术体系中有着浓厚的政治色彩。

本雅明将艺术为阶级服务的目的与物质技术条件紧密联系,以约翰·哈特菲德的摄影作品为例,认为他的摄影技术使书的封面也成了革命的工具。

为了反对法西斯主义利用文艺加强对人的思想控制,本雅明将艺术创作、生产技术和政治倾向联系起来,将技术进步看成是政治事件。

本雅明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剖析了当时的政治文化现状,希望艺术工作者能用自己的理论去与其斗争。

3.在本雅明的艺术理论体系中,机械复制作为一种新的技术形式
得到了极大关注与解读。

他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序言中谈到了他的写作目的,一是为了研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艺术新变化,二是寻找艺术服务于无产阶级革命的方式。

他将与艺术品生产相关的技术问题作为论述的出发点,追溯了复制技术的进步与艺术同步发展的历史,随着复制技术由传统迈入现代,相应的艺术形式也产生了重大变化。

纵观全文,他对技术持有一种乐观积极的态度,他对复制技术的出现做了客观理性的评价:机械复制艺术充分发挥了艺术品的社会组织、动员作用,同时也觉察到了新技术带来的弊端,诸如电影对观众思维的控制,演员在摄影机前的表演整体被肢解等。

在本雅明所勾勒的艺术体系中,技术因素继续向前发展。

在我们今天看来,影像领域已经历了四次革新:第一次是照相机的发明,第二次是电影的发明,第三次是电视的发明,第四次是数码摄录制品的出现。

将技术的出现还原到历史文化语境中,纵观整个艺术发展的长河,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几个发展阶段:资本主义工业兴起前的模仿视觉艺术阶段、工业化催生的机械复制的艺术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微电子技术为支撑的虚拟的视觉艺术阶段。

本雅明早在上个世纪就预言:“人们估计到,伟大的革新会改变艺术的全部技巧,由此必将影响到艺术创作本身,最终或许还会导致以最迷人的方式改变艺术概念本身。

”①随着电子计算机及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生活环境发生了改变。

艺术发展到今天,
进一步印证了本雅明对艺术中技术因素支持赞赏的正确性。

他描述了其生活时代所能感知的艺术发展史,即从石版画到木刻版画,再到摄影,到电影,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技术因素在艺术作品构成中的份额越来越大。

艺术史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入到新媒体艺术阶段,艺术家开始和技术人员密切合作,但艺术并没有完全为技术所奴役,在新媒体艺术的背后,居于主导地位的仍然是作为艺术家的人的存在,即是其技术背后的观念。

新媒体艺术实际上体现了在技术的基础上人性化的艺术追求。

西方新媒体艺术主要由影像艺术和网络艺术构成,在中国新媒体艺术主要由观念摄影、录像艺术、多媒体艺术、网络艺术等主要艺术种类构成。

从其艺术构成上来看,影像是新媒体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

美国当代颇具影响力的文学理论家杰姆逊在北大讲演录《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一文中,谈到传统艺术与机械复制时用了大量笔墨,但对数码影像复制的论述却不到一页,也没有具体对新媒体艺术作品的分析。

笔者认为,这可理解为杰姆逊认为新媒体复制技术是机械复制技术的合理发展,并没有本质上的变化,因此不必花太多笔墨论述这个问题,相反有着本质区别的是传统艺术和机械复制艺术。

总之,我们可以说,新媒体艺术是本雅明影像理论在当下的新发展。

本雅明所关注的艺术与技术的关系问题给予我们最大的启迪是从技术的角度切入艺术史的研究。

注释:
①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王才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78.
参考文献:
[1]w·j·t·米歇尔.图像转向[j].文化研究,2002:第3辑.
[2]陈岸瑛.作为泛设计批评的视觉文化研究[j].美术观察,2008(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