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苏联解体的农业启示

合集下载

初中历史苏联解体的教训

初中历史苏联解体的教训

初中历史苏联解体的教训
苏联解体的教训
一、要注重民生。

苏联不够注重民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过分追求霸权
俄国(苏联)和美国都是在近代崛起的国家,对世界霸权都有很大的欲望。

二战后,两国为了争夺世界霸权,搞垮对方,都花了很大的精力。

比如美国成立北约,苏联就成立华约,同时,两国在很多重要领域都争锋相对,打压对方。

民生在任何时候都非常重要,苏联过分的追求霸权,无疑会对民生产生影响。

2,经济发展不均衡
俄国(苏联)在历史上并不是一个擅长发展经济的国家,冷战时期,苏联更是把经济玩坏了。

为了在军事上取得优势,苏联疯狂的发展军工业和重工业,忽视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最后导致经济发展不均衡,人民生活水平不高。

现如今,俄罗斯依旧被经济问题所困扰。

3,穷兵黩武
冷战时期,苏联在和美国的军备竞赛、局部对抗中耗费了大量财力。

最惨痛的教训:大国没有资格投降。

在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为了解决积重难返的经济问题,妄想和西方国家求和,共同发展经济,这从他的改革中的西化政策以及对西方国家的外交态度就可以看出来。

后来的叶利钦更是全面倒向西方,甚至为了让西方接纳自己,主动把苏联解体。

苏联这样做的意思是:我选择投降,希望大哥能收下我。

结果呢?
西方国家通过北约东扩、休克疗法、车臣战争、经济围堵等一系列操作,把俄罗斯狠狠打脸。

后来俄罗斯也想明白了,只要自己的核武还在,领土不变小,西方国家是不可能接纳自己的,于是干脆和西方国家对着干。

同时,这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惨痛教训:大国没有资格投降。

苏联解体原因和教训

苏联解体原因和教训

1、苏联解体原因1)体制僵化、经济衰退是根本性的原因在苏联时期,虽然发达的重工业和不断的军备竞赛拉动国内生产总值掩盖了人民生活水平一直不高这一现象。

但是这不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也导致苏联人民不满。

其次,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缺乏民主,干部阶层不可避免日益官僚主义化,号称代表人民利益的党的干部群体,逐渐蜕变为一个与人民对立的特权阶层。

当群众日益感受到特权阶层与自己利益的根本背道而驰时,这种政治体制的衰败和瓦解也就不可避免。

此外,苏联从1922年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列宁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进行改革,并强调更加发扬党内民主。

然而自1926年斯大林当权以来,形成了高度集中化的政治经济体制。

虽然在这种体制下苏联实现了工业化,但到了1950年代,弊端日益暴露,阻碍了苏联的发展。

随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了改革,但他们的改革都只是对原有体制的小修小补,没有从根本上彻底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最明显的就是苏联内部的特供商店,特供商店里充满了外国名贵以及苏联国内极缺的商品,应有尽有,专供苏联的特权阶级享用。

相较之下,大部分苏联人民却必须忍受质劣与陈旧、无人想买的东西。

此种体制倾向于牺牲下层人民的利益来解决上层权贵的问题,从1989年开始,苏联由于改革失利与通货膨胀,因此开始对下层人民实行进一步的紧缩政策,在煤矿矿区造成了严重的消费品短缺,导致长期受压迫的煤矿工人进行大罢工。

2)领导人因素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出任苏共中央总书记,他所面对的是一个动荡的世界和困难重重的国内环境。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新思维”试图从根本上重建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和政治体制,彻底摈弃斯大林主义留下的政治体制遗产,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但骤然放开的舆论氛围使公众茫然不知所措,容易被极端思潮所俘获,在这种背景下,以叶利钦为代表的前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势力,试图把改革引向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因此极力促成了苏联解体。

直至八一九事件发生,苏联共产党处境到了危难关头,戈尔巴乔夫自动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的职务,使苏共迅速走向衰败。

俄罗斯农业改革及启示

俄罗斯农业改革及启示

俄罗斯农业改革及启示王菡(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哈尔滨 150030)摘要:农业落后一直是苏联与其继承国俄罗斯的一个尖锐的社会经济问题,这迫使苏联时期各届领导人一上台都先抓农业问题。

苏联解体后,叶利钦与普京亦力图通过农业改革来解决农业问题,俄罗斯的农业开始恢复和发展。

俄罗斯农业改革的经验教训对我国有一定的借鉴启示意义。

关键词:俄罗斯农业改革一、俄罗斯农业的历史问题农业一直是苏联经济的一个薄弱部门。

斯大林执政时期大规模的饥荒就发生两次,一次是30年代初集体化时期,一次是二战后。

每次饥荒饿死的人数以数百万计。

1950年苏联谷物总产量为6480万吨,1913年沙俄时期为7250万吨,同期,肉类分别为490万吨与500万吨,人均谷物为447公斤与540公斤,畜产品为27公斤与31公斤。

到斯大林逝世的1953年牛、马、绵羊的头数仍未达到集体化前的水平,粮食产量甚至还低于1913年的水平。

赫鲁晓夫一上台之所以首先抓农业,是因为斯大林逝世时苏联农业处于严重落后状态,苏联尚未解决粮食问题。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农业虽有一定的发展,但农业仍处于不稳定状态。

勃列日涅夫一上台,亦不得不首先推行加强农业的政策。

但同样出现经常性的农业歉收。

1979—1982年出现连续4年歉收。

1973年苏联历史上第一次成为粮食净进口国。

这一年净进口1904万吨。

1985年进口粮食4420吨,1989年为3700万吨。

长期以来,苏联农业劳动生产率只及美国的20—25%。

苏联时期一直改变不了农业的落后状态,有其多方面的原因,如由于为了实现超高速的工业化,片面发展重工业,一直实行对农民剥夺的政策。

但最为重要的原因是,苏联在超越社会发展阶段的思想指导下,把解决农业问题着力点放在不顾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停顿地改变与折腾生产关系上。

斯大林时期搞农业全盘集体化是明显的例子。

这对农业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在斯大林之后的苏联领导人,还继续实行合并农庄与把农庄集体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过渡的政策。

试析苏联解体的原因与教训

试析苏联解体的原因与教训

试析苏联解体的原因与历史教训1991年,具有74年历史的苏维埃社会主义联盟顷刻瓦解,令全世界震惊。

它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十多年来,不少学者从多方面探讨苏联演变的原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形成各种不同的观点。

本文试图对苏联解体的原因进行较简单的分析,认真总结其历史教训。

作为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苏联解体已成为历史,但是对是对历史世家的研究却不会结束,相反,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能够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我想这也是老师让我们分析苏联解体原因的意义之所在。

一、苏联解体的原因(一)高度集权的弊端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最基本特征就是高度的集权,这个特征表现为高度的政治经济体制和统一的思想意识形态和严密的社会舆论控制。

苏联成立之前商品经济很不发达,小农经济明显占主体地位,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以后,采取的单一的公有制,优先发展重工业,管理权经营权统一,指令性计划经济造成的结果就是社会矛盾的爆发。

人民要求发展生产力,提高生活水平,减少官僚阶层腐败的要求得不到满足。

人民群众看到苏联生活水平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甚至落后于东欧一些国家和亚洲的许多国家,与其声称的超级大国地位极不相称。

而政治不民主,学术言论不自由进一步导致人民对苏联共产党失望。

(二)党组织建设的薄弱基层组织缺乏凝聚力和战斗力,党员队伍质量下降,不能发挥先锋作用,使党失去了保卫自己、推进事业的组织力量。

苏共各级党组织失去了政治警觉性,往往埋头于经济问题,对政治进程没有从阶级的角度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评估,相当一部分干部和党员失去了先进性,党的建设没有搞好。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出台了不允许在企业、农村、学校等基层单位建立党组织的法律,结果造成党的基层组织大大萎缩,党失去了在群众中开展活动的基础。

(三)路线及政策的失误苏联的解体,毫无疑问戈尔巴乔夫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的改革思想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社会发展方向,推行的路线和政策造成了苏联社会的动荡与混乱。

戈尔巴乔夫抛弃了“勃列日涅夫主义”,抛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阶级斗争,过分匆忙的民主改革。

苏联解体给我们的启示

苏联解体给我们的启示

苏联解体给我们的启示苏联解体是世界历史上一个重要的事件,它不仅彻底打破了社会主义阵营的统一,也改变了世界格局。

苏联的解体对世界各国产生了巨大影响,也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反思。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来分析苏联解体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一、政治方面苏联解体教育我们,政治制度和政治体系的合理性和适应性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关键。

苏联采用的是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搞独裁专制,国家机器庞大臃肿,政治体系僵化不变,导致政治上的腐败、官僚主义、权力寻租等问题持续存在,使得苏联逐渐失去了民心。

而国家机器庞大而过于集中的缺陷也是苏联在危机面前无力自拔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们看到,解体前苏联的各种政治派别都在争夺政治权力,争相批判体制内弊端,其中即包括对缺乏松弛、灵活性等现象的批评。

这给我们启示,政治体系必须符合国情和人民意愿,既要有集中统一的特点,又要注意分权分地方,注重制度的优化和改革,保持活力和弹性,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经济方面苏联解体教育我们,经济体制和发展模式的合理性是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苏联在发展经济时,实行了计划经济,铁腕地控制着整个经济计划,破坏了市场机制,抑制了企业家精神,以及对外的各种经济制裁,导致苏联经济长期停滞不前,市场化水平落后。

因此,经济制度和市场体系的合理性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必须注重市场机制和创新,加强对企业的支持和引导,推进自由贸易,以及扩大对外开放,才能让一个国家在经济上实现持续的发展。

三、社会方面苏联解体教育我们,社会问题的解决需要众人同心协力,培育国家发展的强大社会基础。

苏联的社会问题很多,包括贫富分化、人口老龄化、教育、医疗等体系的失衡,以及民族矛盾的激化等问题。

解体前苏联的社会基础开始崩溃,民生状况急剧恶化,导致社会安全问题持续加剧。

这也给我们启示,国家发展需要具备强大的社会基础和稳定的政治环境。

我们需要注重发展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完善社会制度,以及保持社会稳定和安全,培育健康的社会环境和文化。

苏联解体带给我们的启示

苏联解体带给我们的启示

苏联解体带给我们的启示1991年12月26日,苏联解体,这一历史事件震惊了全世界。

苏联作为一个拥有超级大国地位的国家,解体给世界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那么,苏联解体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呢?1.国家需要持续改革和创新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是其政治体制和经济模式的僵化。

苏联在冷战时期曾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下,苏联经济逐渐失去了活力。

国家的政治体制和经济模式需要不断地改革和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

2.民主制度和法治建设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苏联政治体制的缺陷在于缺乏民主制度和法治建设。

在苏联解体之前,苏联共产党是唯一合法的政党,政治权力高度集中,国家缺乏独立的司法体系。

这导致了国家的腐败、犯罪和社会不稳定。

因此,民主制度和法治建设成为了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

3.民族和宗教问题需要得到妥善处理苏联解体的另一个原因是其民族和宗教问题没有得到妥善处理。

苏联由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其中有许多不同民族和宗教信仰的人。

苏联的统一靠的是强制性的政治手段,而不是各民族和宗教信仰之间的和谐共处。

这导致了各民族和宗教信仰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

因此,民族和宗教问题需要得到妥善处理,各民族和宗教信仰之间需要和谐共处。

4.国际关系需要和平友好相处苏联解体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成为了苏联的继承国,这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国际社会需要在和平友好的基础上相互合作,维护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5.历史不能被忘记,不能重蹈覆辙苏联解体是一段历史,这段历史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历史不能被忘记,我们需要认真总结历史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我们需要学习苏联解体的原因,以避免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

苏联解体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我们需要从中吸取教训,不断改革和创新,加强民主制度和法治建设,处理好民族和宗教问题,和平友好相处,珍惜和平稳定的环境,避免重蹈覆辙。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长治久安,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

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

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苏联解体一直是国际政治史上的一件重要事件,它不仅对苏联自身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世界政治格局造成了重大影响。

那么,为什么苏联会解体?它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教训?苏联解体的原因:1.意识形态的失败苏联的建国早期,共产主义思想在国内外都有着强大的影响力,但随着冷战的加剧,苏联在推行全球化共产主义方面却越来越失败,对西方的制约越来越明显。

苏联的意识形态在国内也难以维持,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疑共产主义的正确性。

2.经济上的困境苏联经济模式上的问题,也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苏联的经济模式中,国家对集体农业和工业生产的严格控制导致了效率低下和浪费现象的严重发生。

此外,苏联的经济主要靠出口原材料获利,内部市场过于封闭,缺乏竞争,导致经济规模和质量双双下降。

3.国家体制失控苏联的国家体制中包含大量的权力集中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层,而缺乏制度上的制衡机制,对普通民众的民主决策程度极低。

加之政治腐败和官僚主义时有发生,导致了国家治理难题的加重。

苏联解体带来的教训:1.重视文化和民族差异苏联的解体展现出来的一个显著教训,是各个国家内部的文化和民族差异会对国家的统一产生影响。

建国大时,苏联试图将各个共和国的文化和语言融合为统一体,然而行驶下来,却导致了各族群体的反抗,最终团结起来实现苏联解体。

2.制度上的改革苏联的解体也表明,对政治体制上的改革,是建立负责任的、民主的政府所必需的。

这可以通过对国家的制度上的改革和政治改革来实现,建立清晰的权力分配和有限的政府权力正在追求的目标,从而加强公民的参与和监督。

3.重视经济改革经济改革作为苏联解体的核心问题之一,已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教训。

这种转型过程是否涉及制度、技术、资源等因素,都需要外界的积极参与和经济体制上的改革来实现。

尤其在传统工业体系转移的过程中,新的生产方式和技术模式必须被广泛调查,才能适应社会的新生产模式。

总之,苏联解体不仅影响国际政治局势,也让我们深思,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建立起更为安定、可持续、公正的政治经济体系,使其达到更广泛的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发展。

苏联解体的原因及教训

苏联解体的原因及教训

几个主要原因:一、斯大林的错误引导与一定独裁,导致对日后和平产生了不利影响(有人说,若列宁在多活几年,这个形势说不定可以扭转)二、戈尔巴乔夫的思想是好的,但他的方法有一定纰缪,即使力挽狂澜也无益于此,因而苏联就断送在了他的手上,他也成了牺牲品三、民族矛盾激化,不同民族人民的反抗,和蒙古帝国一样,没有好的引导力是很难屹立于世的。

于苏联解体问题的研究,写在我的一本书《自上而下的革命——苏联的解体》。

西方关于苏联解体的主流观点有两种:一是,苏联经济体制在长时期的运行中被证明是不可行的。

80年代经济内在的矛盾导致经济崩溃,别无选择,只有建立资本主义;二是,在政治上,一旦戈尔巴乔夫实行言论自由、自由选举,苏联人民就利用新获得的权利,废除社会主义,建立资本主义。

这种主流观点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在一个大国作了长时间的尝试后,失败了。

我花了1991-1996年6年的时间研究苏联解体的原因。

这期间,我与前苏联的高级官员、政治家、企业家会过面。

对20年代以来,直到解体的苏联作了研究。

我的研究证明,西方的这些主流观点与事实不符。

关于苏联经济崩溃的原因说。

1928-1975年,苏联经历了快速增长的时期,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

据西方估计,1928-1940年,苏联年均增长5.8%,这在当时是非常快的速度。

1950年,苏联实现了工业化,直到1975年,一直比美国的发展速度快,这期间苏联的年平均增长率是4.8%,而美国只有3.3%,这可是西方的数据呵。

同期,东欧也比西欧快。

1975年后,比以前差一些了,放慢了,技术进步放慢了,这时的增长率比美国低,但仍然有1.9%或1.8%的增长率,没有出现负增长,不能叫做经济崩溃。

这时的消费水平比生产增长还快。

这时叶利钦就使计划经济解体。

因此,从1990年开始就出现了经济绝对下降。

1991年计划经济不再起作用。

叶利钦不向中央纳税。

苏联的计划经济不是由于自身的原因而崩溃,而是由叶利钦从政治上解除的。

苏联解体的原因和影响

苏联解体的原因和影响

苏联解体的原因和影响1989年,东欧剧变,墙倒了,铁幕被拉开,苏联的帝国主义统治的基础被动摇。

历经70多年的苏联帝国,开始陷入了瓦解的危机。

1991年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会议通过了《联邦条约》,标志着苏联的解体。

苏联解体对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本文将对苏联解体的原因和影响进行讨论。

一、苏联解体的原因1.经济问题苏联的经济问题源自于计划经济的体制。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通过计划来决定经济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并通过计划指导企业的生产和销售。

这种体制下,商品的价格是由国家定出来的,企业之间流通的物资和资金也由国家掌握和调配。

由于这种垄断性质,苏联的经济出现了大量的浪费和不必要的成本。

此外,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缺乏竞争和激励,因而导致生产效率低下。

苏联的生产方式偏重于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却相对薄弱。

这种生产方式难以适应日益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因而导致了经济结构失衡。

2.民族问题苏联作为一个拥有不同民族的国家,民族问题一直是苏联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斯大林时期,苏联强制挤压了各民族文化和语言的发展,实行了俄罗斯民族主义的政策。

斯大林的这种政策导致了各民族之间的矛盾激化,这些矛盾从而演化成了民族分离主义。

到了1960年代,苏联政府开始采取更加灵活的政策来解决各民族的问题,但仍然未能完全解决。

3.政治问题苏联的政治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冷战的对峙。

苏联在国际争议事件中表现出的强硬姿态,导致其面临包括西方国家在内的政治压力。

此外,随着苏联国内的民主化运动日益强大,国内反对派和各省自治区的地方领导人开始对中央集权体制发起挑战,这使得苏联的政治局面愈发复杂。

二、苏联解体的影响1.地缘政治影响苏联解体的地缘政治影响是非常显著的。

战后,苏联成为了美国的竞争对手,两个大国之间的对立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苏联解体造成了欧亚大陆版图的调整,对于美国的霸权地位也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而在苏联九十年代后,俄罗斯联邦作为苏联解体后的继承国,其地位仅次于美国和中国。

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教训

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教训

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教训引言苏联在20世纪上半叶经历了许多重大的政治和经济变革。

其中,农业全盘集体化是苏联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

在这个过程中,苏联试图通过集体化农业来实现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

然而,这个政策的实施方式和结果却带来了许多教训。

本文将详细探讨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教训,并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

1. 农业全盘集体化的背景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是指在苏联政府主导下,将个体农民的土地、农具和劳动力集中到集体农庄中管理和经营的过程。

该政策始于1928年,为期十年,在整个苏联范围内推行。

农业全盘集体化的目标是加强农业生产力和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2. 集体化的实施方式2.1 强制集体化苏联政府采取了强制措施,强制将农民加入到集体农庄中。

原本自给自足的农民不得不放弃个人土地和私人农具,转而依靠集体组织来生产和分配。

2.2 剥夺个体农民的经营自由农民失去了对自己土地的控制权,无法自主选择种植作物和经营方式。

集体农庄由政府或政府委派的领导来指导和管理,农民失去了自主决策的权利。

2.3 集体农庄的组织方式集体农庄由农业合作社或农业集体企业组成,农民被组织成农业生产队。

生产队的收入由政府统一管理和分配。

3. 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教训3.1 思想误区苏联政府当时的思想误区是认为集体化可以迅速增加农业产量,实现农业现代化。

然而,集体化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导致农业产量下降,不仅没有实现增长,甚至比个体农民时期还低。

3.2 技术和管理问题集体化过程中,缺乏充足的技术和管理支持,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

农民缺乏必要的技术培训和管理经验,无法科学合理地进行农业生产。

3.3 资源分配不合理农业全盘集体化后,土地、农具和劳动力的分配不再由市场机制决定,而是由政府统一分配。

这种集中式的资源分配方式导致了效率低下和资源浪费的问题。

3.4 劳动积极性的下降由于个体农民失去了对自己的土地和劳动产品的控制权,他们对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减少。

苏联解体的教训和启示

苏联解体的教训和启示

论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1991年12月25日19时38分,克里姆林宫上空那面红色的苏联国旗在苍茫暮色中悄然降下。

这标志着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历史已经终结。

从此不复存在了。

这样一个在20世纪曾辉煌过69个春秋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样一个在国际事务中唯一可同美国相抗衡的超级大国,怎么会呼啦啦如大厦之颠倒,突然间就在世人面前坍塌了呢?认真分析研究这个问题,总结其中的原因和教训,对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事业,无疑是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

一、解体原因造成苏联解体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

是多方面的。

但其最根本、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内因(包括历史和现实的原因)。

所谓内因,既不是寿终就寝也不是被暴力推翻,而是由自身内部的各种政治的合力以和平的、法律的方式宣布“终止存在”的。

之所以存在这种特殊的政治现象,主要有如下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长期推行僵化的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这种体制是高度集中而有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他的特点是一切权利归中央,中央以行政命令和统一计划管理经济,指挥生产,企业没有自主权,实行单一公有制,排斥商品、价值和市场经济,不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

这种体制,在革命和战中的特殊年代,曾经起过积极作用,他能保证在最短时间内,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起来,解决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科技迅猛发展,世界经济日趋走向一体化的和平时期,他就不能适应时代的潮流了。

因为,他不能充分发挥地方、企业和个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缺乏竞争活力,不能及时进行技术改造,采用新技术,切实的提高经济效益,始终处于一种粗放经营的水平,必然不断扩大与西方差距;不能正确及时的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的全面发展,长期压制消费品生产比例,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

必然使人民的生活得不到进一步改善,不能真正全面的实行对外开放,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谋求生存和发展,必然使经济由停滞变为落后,陷入困境而难以自拔。

论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

论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

·动态与信息·论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①〔美j大卫·科兹在1989一1991三年中,苏联四分五裂,社会主义体制被试图用资本主义体制所代替。

苏联解体为什么会发生?我们应该从苏联解体中吸取什么教训?关于苏联解体的原因,在西方流行的有五种观点:第一种,认为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缺乏生机导致苏联经济崩溃的必然结果,惟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才是可行的选择。

这种观点与事实不符,在苏联的最后巧年中,经济增长率每年都在2%左右,只是在1991年才陷于崩溃的,而经济的崩溃只是在苏联的中央计划体制崩溃之后才发生的。

第二种,认为是戈尔巴乔夫引进的民主机制所造成的民众选择的结果。

虽然许多普通苏联公民确实表达过对现行体制的不满,并且在改革之后有了更多的选择自由,包括选举新的领导人的权利,但民意调查显示,大多数苏联人仍然支持社会主义体制,反对实行资本主义体制。

第三种,认为西方的外来压力造成了苏联的崩溃。

主要的西方势力在苏联体制刚刚建立时,就确立了颠覆苏联的目标,但是如果它们在苏联仍然弱小和落后的时代尚且未能得逞的话,那么在苏联已经达到其国力和成就巅峰的时候怎么反而能让它解体呢?这种观点也让人难以信服。

第四种,认为军事负担过于沉重,美国在军事上的强大造成苏联的解体。

据美国的资料显示,20世纪80年代苏联军费开支的绝对数虽然增长较大,但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与50年代相比水平相当。

而1950年苏联二战之后的经济发展速度举世瞩目,在二战后的短短五年之间就使经济水平恢复并超越了战前。

因此,来自西方的因素不应该是促使苏联经济停滞的原因。

第五种,认为苏联的民族主义运动造成了苏联的解体。

这种观点认为,戈尔巴乔夫推行民主化改革,各个民族获得了自由表达意愿的权利,而这最终归宿必然只有一个:苏联体制终结。

民族主义运动最初只是发生在很小一部分和很少的共和国中间(波罗的海共和国、格鲁吉亚等),而大多数共和国则希望保留在苏联体制内。

苏联解体的原因以及对中国的启示

苏联解体的原因以及对中国的启示

苏联解体的原因以及对中国的启示一、前言在1991年12月25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将国家权力移交给俄罗斯总统叶利钦。

19时38分,苏联国旗在克里姆林宫上空缓缓降下,取而代之的就是俄罗斯国旗。

次日,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最后一项决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苏联就此正式解体。

就这样,第一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不存在了,而促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国内外有各种不同的观点与论述,更深层次的是苏联的解体给社会主义国家的启示与影响很大,尤其是作为社会主义大国的中国。

二、苏联解体的原因由于中西方对苏联解体的原因观点比较多,但是有一些是大多数人共同认为了一些主要的因素。

其中从世界的角度去看,这主要是有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其中内因是主导而直接的因素。

外因中主要是“西方和平演变论”,这个理论中西方学者主认为冷战和军备竞赛使苏联力不从心,美国也一直推行不战而胜的理论;而苏联的解体并没有战争的爆发或是武力的发生,使一种和平演变的结果。

这种理论动摇了苏联人民的共产主义信仰,也就是向共产主义国家人民灌输类似人权和民主的西方意识形态, 最终使他们抛开了社会主义。

相对而言的内因中,与外因相辅相成的是“意识形态消解论”,关于意识形态,最初在斯大林模式下的意识形态的理论已经对社会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损害,然而,之后戈尔巴乔夫想对这种斯大林体制进行改革。

开始时他深信由斯大林体制所产生的苏联社会的一切畸形状态和不正常现象, 经过治理是能够得到纠正和克服的。

但是这次改革并没有成功,反而瓦解了传统的意识形态,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斯大林模式对苏联解体的影响。

以斯大林模式为特征的苏联社会制度在它的演变过程中已经失去了活力和凝聚力, 到年代初期, 它已陷人全面危机, 从而使整个社会进入了停顿和停滞时期。

在斯大林时期,轻工业的恢复落后于重工业,国家领导人没有把人民日用消费品的生产看成如同发展国防力量和资源那样紧迫的任务;农业的落后面貌没有大的改善。

苏联解体的原因以及对中国的启示

苏联解体的原因以及对中国的启示

苏联解体的原因以及对中国的启示苏联解体的原因以及对中国的启示苏联改革失败以及苏联解体是人类历史上最令人遗憾的事件之一。

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同阵营、不同立场的人有不同的观点。

但不可否认的是,群众是改变历史进程的决定性力量。

同时,一些精英人物和突发性事件也会对历史进程产生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苏联解体的原因进行分析。

苏联解体的原因(一)经济危机。

苏联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逐渐步入经济长期衰退的困境。

这是因为苏联经济的高增长率主要是靠对资源的无限掠夺和限制消费所取得。

其次,苏联国内的主要消费品长期短缺,经常需要凭票供应,暗藏了通货膨胀危机。

再次,苏联虽然拥有发达的宇航、兵器和生物技术,但由于体制原因阻止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只有25~30%的科研成果被采用,平均转化周期需要10~12年,而美国则有85%的科研成果在5年内转化为生产力。

此外,苏联农业长期落后,效率低下。

虽然苏联把国家投资的27%、劳动力的20%用于农业,但农业劳动生产率则只有美国的七分之一。

(二)政治危机。

在苏联未来发展方向的苏民意调查中,10%赞成改革前的社会主义;36%赞成更多民主的社会主义;23%赞成瑞典式的社会主义;只有17%赞成自由市场的资本主义。

然而,苏联长期以来实行“高度集权”、“一党专政”的政治体制。

官僚、精英阶层垄断了政权、财富和真理,人民群众被排除在政治决策体系之外。

(三)信仰危机与民族矛盾。

苏联长期党政不分,并且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并没有给苏联人民带来满意的生活,导致了人民对传统模式的抵触和冷淡情绪。

特别是上层的富足生活与普通人生活形成巨大反差时,这种情绪更加强烈,形成了人们对苏共统治合法性的质疑。

此外,苏联内部民族发展极不平衡,很多民族还处在部落阶段,民族问题长期以来非常尖锐。

特别是斯大林时代,采取镇压和强制迁徙的政策,给苏联民族问题留下了很多后患。

随着斯大林的死去,高压政策被相对的怀柔政策所取代,民族问题开始显露出来。

苏联解体的教训和启示

苏联解体的教训和启示

苏联解体的教训和启示
苏联解体的教训和启示,是人们从历史发展的错误中进行教训和启示的重要方式。

苏联的解体以及西方市场经济体和社会主义经济体相续伴随而来的重大变革,不仅使世界社会发生了卓越的变革,也为世界各地国家和地区提供了一条同社会经济体改革过程中勇于改革、坚持持之以恒的重要前车之鉴。

从苏联的得失中所反映出的重要启示是:改革者要秉持均衡发展的思想,在经济发展中注重质量,做到综合考量,减少商业和社会上可能存在的不良现象;要有效利用新技术,改善就业和生活状况;要充实政府财政状况,树立社会公平正义感。

要建立自我实现改革的机制,不断提高社会经济综合竞争力;要强调科学和省级发展,使经济结构更具激励性、妥善的衔接,全面提高企业的规模、品质和效益。

苏联解体的教训和启示可以让我们明白,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全面把握改革历程,自觉遵循科学发展观,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作为一种国家现代化改革的理性选择,把握科学发展的重大机遇,经由政策的指导,实现充沛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和借鉴意义.

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和借鉴意义.

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和借鉴意义苏联解体已近十五年了,但是关于“苏联解体经验教训”这个问题的讨论仍不失现实意义,特别是苏联解体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经验教训和借鉴意义。

实际上关于这个问题只有找到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才能真正汲取其教训,否则或者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或者是“缘木求鱼”。

只有从苏联解体中汲取教训,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才有借鉴意义,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在此,我认为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和借鉴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希望同仁们指正。

一、社会主义必须加强执政党的建设,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联系群众、接受群众的监督。

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共指导思想的最明显特征是背叛和放弃马克思列宁主义,苏共28大制定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总路线,修改苏联宪法、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就是最明显的证明。

这一时期当然也有“教条主义”,主要表现在戈尔巴乔夫等人对西方政治经济体制的教条主义崇拜。

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当然要吸收全人类的,包括资本主义国家有益的经验成果。

但如果不假思索对资本主义的一切顶礼膜拜,甚至把其糟粕当成精华,后果必然是毁灭性的。

由于不能始终贯彻把马克思主义结合本国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使苏联在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推进世界革命等重大理论上的僵化问题始终没能有大的改进,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进一步发展。

但同样更应当清楚苏共垮台的真正思想根源在于对马克思主义的背叛。

由于苏联共产党背叛了马克思主义,不注重自身建设,导致它严重脱离群众,甚至在苏联国旗降下之时群众也无动于衷,“没有一个人出来捍卫自己的国家”。

在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共真正丧失群众支持。

由于苏共一系列的错误路线,造成国内经济状况恶化、民族矛盾尖锐,使人民丧失对苏共的信任。

首先是大批苏共党员退党。

如苏联最大的乌拉尔汽车制造厂,在1989年还有9072个党员,到1991年1月,只剩1646个党员,其中还有300个人不交党费。

苏联经济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苏联经济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苏联经济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苏联经济发展对中国的启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集中计划经济模式的优势和缺点:苏联采取了集中计划经济模式,通过国家统一指导和控制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快的工业化进程。

这对中国启示是,集中计划经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经济发展,但也存在资源配置不合理、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需要适度引入市场机制。

2. 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性:苏联在经济发展中较为依赖进口技术,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最终导致经济衰退。

中国从苏联的失败中认识到,技术自主创新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3. 农业发展的重要性:苏联在工业化过程中忽视了农业发展,导致农业生产能力不足,粮食供应紧张。

中国通过借鉴苏联的教训,注重农业发展,实施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技术改革,确保了粮食供应稳定。

4. 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苏联的经济体制过于僵化,缺乏市场机制的灵活性和竞争机制。

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吸取了教训,逐步引入市场经济机制,放开了对外贸易、外资引进等领域,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总的来说,苏联经济发展对中国的启示是要注重自主创新、均衡发
展、改革开放,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浅析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教训

浅析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教训

浅析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教训摘要: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是一场深刻的农业社会主义革命,使苏联众多的个体农户走上集体经营的社会主义大农业的道路,对苏联历史和现实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但是它也有特殊性和局限性:当时推进农业全盘集体化的实际是不成熟的;消灭富农的做法弊端过多;它是在当时特殊历史条件下进行的一场过快过急的运动,也因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

关键词:苏联农业集体化教训苏联农业集体化方针是在1927年12月2日——19日召开的联共(布)十五次代表大会上决定的,但这并不是后来推行的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

1930年6月26日——7月13日,召开了联共(布)十六次代表大会,强调以后要在资源原则的基础上,以农业劳动组合为集体农庄的基本形式,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

1935年2月17日,通过了新的《农业劳动组合示范章程》,标志着集体农庄制度在苏联的最终确立和完善。

经过苏联全国人民的努力,到1937年,苏联实现了农业集体化。

它是苏联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不仅对苏联也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中的许多经验得到后来时间的肯定和推广,然而有些问题还是值得商榷的,相反应该作为历史教训加以总结。

具体来说,全盘农业集体化的经验教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条件不成熟农业集体化是农村社会生产关系的一次伟大革命,是传统的个体占有生产资料和个体生产劳动向集体占有生产资料和集体生产劳动的一次伟大转变。

但是,生产关系是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的,调整和完善生产关系必须以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为条件。

从个体的、简单的小商品经济过渡到公共的大集体经济,所需时间长短主要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

这里的生产力水平既包括小农经济本身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也包括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水平。

这两方面,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达到。

人为地过快地实行高度的公有化,与生产力发展状况显然是不相适应的。

而当时苏联的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就忽视了变革和完善生产关系需要以生产力的一定水平为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苏联解体的农业启示作者:陈小龙来源:《商业文化》2011年第12期摘要: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最大的一个谜团,引起了世界的震动,也引起学界诸多分析与讨论。

由于历史渊源和近邻的地缘关系,更是引起了我国诸多学者的研究兴趣。

我国农业发展处在转型期,各种问题也亟需妥善解决。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广泛积累,深入研究,从农业与其他产业的关系、农业自身发展等方面具体分析了苏联在农业方面的问题,总结经验和教训,以期能为我国农业的良好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贡税;集体农庄;认同感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12-0181-02苏联作为一个实力雄厚的社会主义国家,一直是我国学习和效仿的对象。

作为两极格局的一方,其在没有遭到外国侵略和国内武装叛乱的情况下,苏联共产党丧失政权,整个国家轰然解体,成为20世纪一个最大的谜团,引起学界诸多分析与讨论。

由于历史渊源和近邻的地缘关系,也成为我国学者研究的对象。

每位学者从自己专业领域和角度分析,但时至其解体后20周年的现在,依然未能形成统一的定论。

苏联的解体有其必然的因素,也有其偶然因素。

农业上的失误应该是其深层次的原因之一,本文正是从这个角度来思考和研究,分析苏联社会中农业的问题,总结经验,希望为我国农业良性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存在的物质基础,但是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苏联的主要困难在其经济结构。

”在苏联存在的整个历史中,农业一直是经济结构中最薄弱环节而且未得到重视和解决,虽然解体结果的出现不乏自然的原因,但人为方面原因更是影响深远。

现阶段我国也面临许多与前苏联相似的情况,比如农业发展缓慢,农业基础薄弱;农民整体素质不高等。

最近几年的天灾不断,国际社会对农业、农产品的担忧和恐惧有增无减,国内农产品价格从2006年的猪肉涨价开始,棉花、蔬菜和副食品价格轮番上涨,引起社会恐慌。

9月我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6.1%,消费品价格上涨7.3%。

面临这样严峻的现实,我们必须抓好农业基础,努力解决问题。

现结合主要历史史实,分析如下:一、抓好农业基础,正确处理好三个产业的关系“十月革命”胜利以后,为医治大战对各个方面造成的重创和保护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实行余量征收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政府为了军事和工业发展的需要,将农民的余量全部征收,它捍卫了新生的政权,而且在生存环境变化之后就改变成了粮食税的“新经济政策”,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但是这项经济政策并未得到斯大林的坚持和继承,没有把发展农业放到应有的位置,而是实施了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化路线,而且为了给工业和军事发展提供原材料和资金,还实施了缴纳“贡税”的政策和集体农庄,将农业的发展边缘化。

“工、轻和农的比例失调,造成日用消费品供应不足,反过来又影响到工业品严重积压。

这种发展模式使得苏联20世纪30年代农业水平还停留在20年代的水平。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第三产业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识,它们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应当顾此失彼、有所偏薄。

我国在为实现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苏联的经验应该引以为戒,摆正农业地位,保持整体的协调发展。

现阶段对农业的认识应当更加深入,不能粗浅的以为只是增加农产品量,应当认识到农业的多功能性。

现代社会里,农业应该转向立体化、多样化发展,生活、生产和生态功能并重。

“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农业经济学家今村奈良臣针对当前日本农业(村)发展,主张应一、二、三产业相结合,并提出了应将农业“六次产业化”的观点。

2010年4月日本农林水产省制定了《农山渔村六次产业化对策事业实施纲要》,力促农业“六次产业化”的发展。

”苏联的反面教材和日本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在工业化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的同时农业也飞速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保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加大农业投入,做好规划,为农业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从建国初期至斯大林时代,农业作为一个产业部门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足够的发展资金和技术方面投入。

“即使有所投入也是用于像水坝和排水系统这样的大规模工程而不是一般农民个人的牲口棚或新式小型拖拉机的购买和更新”,这样造成了农业生产资金、技术和生产机器投入严重不足,农业现代化发展缓慢、缺乏后续动力。

一直是工业和军事产业发展的牺牲品,农业生存举步维艰,在国民经济比重中处于极低地位,更是缺乏国家整体的规划。

在工业飞速发展的时候,农业却蹒跚不前,后续发展更是空白。

农业成为国家发展的瓶颈,国家经济结构面临崩溃,最终酿成了国家解体的惨剧。

农业工程投资数额较大,投资期限长,必须全盘考虑,做好规划。

不管是资金还是技术,都应该加强投入,为农业的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

针对现阶段多数经营者经营规模小,资金积累能力不强,风险承担能力低,经营者缺乏长期投资热情的情况,政府应该加大农业基础性和公共性项目的支出,调整农业的投资结构,各个兼顾又要有所着重,把农业投资战略制度化和长期化,保证农业投资在国民经济投资中适当的比例;加大农业科研技术投入,提高劳动者科学的能力。

“自9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科研投资水平与世界各国平均水平相比,只有发达国家的1/8,发展中国家的1/2。

”农民缺乏科学文化知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应当加大对农业科研投资,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收益率,促进农业长效发展;调整农业投资结构,创新投资渠道。

由于我国农业种植面积大,种类繁多,为适应实际投资的需要,应当在国家财政投资的同时实施多种鼓励、优惠社会其他资金投入农业的政策,拓展农业投资的主体,扩大资金来源渠道,发挥农户、村庄集体的主动性,推动农业投资的持续增长,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稳步增收。

三、采取适合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苏联作为一个由封建农奴制发展而来的国家,农业组织形式一直非常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把土地分给农民。

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个体农业生产手段落后,规模小,生产效率低。

在新经济政策的推动下,农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但斯大林不顾农业的实际,为打击“富农”和筹措资金,强行实行集体农庄。

集体农庄按国家统一计划进行生产,实行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剥夺农民经营管理权和对产品的处理权。

这项政策造成了很大的破坏,使农业不但没有进步反而出现严重倒退。

其后的继承者虽有所改进,但未能触及形式上的症结所在——集体农庄制度,这种形式基本被沿用到解体。

集体农庄的实行,使其过早的抛弃了新经济政策,脱离了生产力的实际,超越了农业发展的组织阶段,造成了农业的长期停滞,制约了经济结构和社会的总体发展。

不管是苏联的集体农庄,还是我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都切实说明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业生产组织形式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现阶段,农业生产经营分散,无法达到规模生产,不利于机械化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应探索土地转包、转让、出租和入股等多种土地流转的形式,理顺和调整、改善实际生活中产权关系,针对现实中土地分散、农民进程务工,土地荒芜的实际,可以借鉴日本农业协会的形式,“转变农业经营模式,让愿意种地人大规模经营,鼓励农民走土地流转、合作的道路,使农村土地有序、合理的向大规模集中,探索创新多种生产关系以解放农村生产力。

”据报道:2010年4月以来,湖南省益阳市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模式,在沅江市草尾镇启动了农村土地信托流转试点。

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取得了“群众满意、经营大户满意、基层政府满意”的良好成效,成为破解“三农”难题的重要突破口。

这是一项很好的探索,值得深入研究。

四、加强认同感,发挥农民的智慧和积极性“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非常举措,虽然剥夺了农民的利益,但是得到了农民的认同与支持;后期伤害到了农民的积极性,但是列宁很快意识到,并调整成“新经济政策”,提高了农民的热情,农业得到很大发展,“农业指数1922-1923年,恢复到73.6%;1925-1926年,上升到101.3%,超过了大战前。

”由于斯大林实行工业化路线,农业成为资金来源和牺牲品,集体农庄的实行,剥夺农民的资金和利益,造成了屠杀牲畜、毁坏农具和焚烧粮食的景象,严重的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其后继者多是采取小修小补的形式,未能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农民的积极性;有关种植方面的事情不是农民而是管理人员和官僚阶层来决定,剥夺了农民发挥积极性主动性的权利,“如果将这种大规模地从农业集体化改造(即大规模地从农业集体化转变为个体农民经营),事实就会是:现有的农民自留地仅占全国可耕地面积的4%,但其产品却占谷物总量的约25%。

”苏联在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但其在保持与农民群众联系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

农民是农业的主体,只有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加强农民对国家政策的理解,对国家、政党的认同,调动其积极性,发挥智慧,才能加快农业健康、快速发展。

现阶段农民闲时外出打工,忙时在家务农,而且由于打工的收入多于种地收入,导致种地积极性不强;农业补贴政策虽好,但是外出打工者和在家务农者得到同样补贴,导致农民种地积极性不高;农业生产成本不断加大,化肥、种子、农药和农机等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影响实际的种植收入,也影响着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我们应当采取措施切实把提高农民的种地积极性给调动起来:继续强化农业重要地位的思想教育,把农业作为一个需要大量资金,关系到国家稳定、社会安定的重要产业,加大资金支持,稳固农业基础;继续推进“惠农、兴粮、富民”的政策,在农业税费改革的基础之上加大农业政策支持;坚持城乡统筹、互动的发展战略,用新的理念谋划现代农业的发展,加快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和国际化进程,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五、领导层面上做好工作的衔接,做到农业发展的系统化“苏共党执政者的错误是导致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都是权宜之计,列宁未能制定长期政策贯彻实施下去。

由于对国际和自身境况认识不够清楚,过度夸大工业而忽视农业的作用,斯大林实施工业化路线。

“赫鲁晓夫凭借自己的喜好,不顾农业实际和天气、气候因素,乱搞“大规模垦荒”、“种玉米热”和“草田轮作制”运动,使农业未能发展还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

”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尽管使农业有所发展,但结果不明显。

戈尔巴乔夫对于农业问题的错误认识和估计,造就了改革的失败和社会的不稳定,也未能解决农业问题。

领导人作为国家的领导者,是各项工作的积极推动者,也可能是阻碍者,做好领导人工作的衔接,关系到国家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后继领导者必须遵循前任的规划和整体目标,按照既定的方针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能依照个人的爱好去任意决断,并且把这个要求制度化,法治化,从而保证农业发展的系统性。

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央每年的一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的,可见党中央、国务院对于农业问题的重视,这是在借鉴前苏联的教训,更是我国现实情况的迫切需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