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5课《诗人谈诗》教案 (新版)苏教版-2019word版可打印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上册 (诗人谈诗)优秀实用教案 苏教版 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 (诗人谈诗)优秀实用教案 苏教版 教案

【大市公开课教案】《诗人谈诗》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自主赏读说出作者抒发的感情。

2、能理解诗文蕴涵的内涵及意境。

3、对诗人的作品有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二、教学思路及主要步骤:诗歌本身具有很强的非生活性,学生理解起来比较费劲,因此我想以“学生谈诗”作为起步,当然,是在读诗的基础上的。

然后是“老师谈诗”,这主要是想体验学生的艰辛,跟学生拉近关系,体现平等精神。

此后是“诗人谈诗”,学生就不会望而生畏了,而且还可能有独特的见解。

最后是“诗人谈诗”,作为一种补充资料。

三、教学课时数:一课时四、教学内容及主要步骤:1、导入:我们刚刚参加了学校举办的“古代诗词名句默写竞赛”,有的同学成绩很不错,可喜可贺!其实,我们不仅需要背诵默写名句,还要学会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当然,这比单纯的背诵和默写要艰深得多了。

不过,学习的乐趣往往就在艰难的奋斗之中,因为“树顶上的梨子最香甜”。

我们今天有机会来学习诗人是怎样谈诗的。

第十五课《诗人谈诗》中,既有对诗歌的赏析,又附录了原诗,这对我们学习诗歌赏析是个极好的X例。

2、交待主要的学习步骤和主要的学习要求:学习步骤:(1)学生谈诗。

(2)老师谈诗。

(3)诗人谈诗。

(4)资料谈诗。

学习要求:(1)谈出诗歌的特性;(2)谈出自己的个性。

3、检查预习情况;指导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请同学们背诵《一个深夜的记忆》,再请一个同学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再请大家对朗读的高低快慢和感情色彩加以评价。

第一段:缓慢——惊喜——失望,第二段:缓慢——欣赏——喜悦,第三段:深沉——自豪。

结合文中的重点词语:“流”,“压”,“太阳”,“音响”,“还”,“我”等。

4、指导赏析方法,学生写作赏析,评点赏析收获。

(1)赏析方法指导:一般来说,诗歌具有一些基本特性:形象性,抒情性,音乐性,精炼性,我们可以就这些方面加以赏析。

作为我们初学者,可以自选某个角度,不必面面俱到。

或修辞手法,或词语妙用,或词语的深层含义,或展开联想,不同作家作品、相似作家作品进行比较,或引用原文,叙议结合。

《诗人谈诗》教学案(苏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诗人谈诗》教学案(苏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诗人谈诗》教学案(苏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诗人谈诗》教学案(苏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诗人谈诗》是苏教版九年级必修的一本课文,本书是一本诗歌随笔集,收录了20篇诗人的谈论和思考,涵盖了丰富的诗歌理论和实践。

这本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诗歌的特点和运用技巧,更是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表达能力的重要教材。

本文就针对《诗人谈诗》这一教材,详细阐述教学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诗人谈诗》,达到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1、阅读理解:学生通过阅读和学习,掌握不同的诗歌理论和实践,理解、解读和欣赏不同类型的诗歌,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2、写作实践:通过学习和分析,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表达方式,提高诗歌表达的能力。

3、文化素养:通过学习、欣赏和解读诗歌,提高学生对于文学艺术的兴趣和认识,培养出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诗人谈诗》共分为20个章节,这些章节之间并无先后联系。

因此,教学设计可以根据章节内容,逐层递进开设教学环节。

1、《现代诗论》:和学生一起分析现代诗的特点、写作技法和运用方式,让学生了解现代诗歌的实践和发展过程。

2、《诗的基本形式》:帮助学生了解诗歌的语言形式,从而更好地识别和理解不同类型的诗歌。

3、《写景诗》:分析写景诗的特点和写作手法,让学生对写景诗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4、《抒情诗》:帮助学生理解抒情诗的重点,认识到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5、《哲理诗》:让学生了解哲理诗的构思、表达方式和深层意义,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蕴含的哲学感悟。

6、《古体诗》:让学生了解古体诗的特点和写作技巧,加深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

7、《现代诗歌的深度感悟》:带领学生欣赏、分析和理解现代诗歌中所蕴含的深度感悟,引导学生对于生活和人生的思考。

8、《诗与音乐》:介绍诗歌和音乐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情感和音乐之间的深刻共鸣。

9、《象征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带领学生了解诗歌中的象征手法,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含义。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5课《诗人谈诗》教学案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学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5课《诗人谈诗》教学案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学案

《诗人谈诗》【教学目标】1.了解新诗的特点,理解诗歌中的思想感情。

2.理解《宁静而深沉的意境》的内容,学习作者评论的方法。

3.品读文章,谈谈自己对这首诗歌的独特感受和见解。

学会欣赏新诗。

【教学重难点】1.如何在诗歌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

2.引导学生学会在赏析中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展开联想和想象,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

3.品味诗歌中体现的诗意,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预习】1.了解文学的四大体裁:诗歌、小说、戏剧、散文。

2.了解诗歌的特点。

诗歌是一种最为精粹的文学种类,它是文学之王。

在文学的大家族中,它的历史最为悠久,它的传播X围也最为广泛。

只有学会了领会、感受、体悟诗歌,才算是学会了欣赏文学,才算是与文学结下不解之缘。

3.借助资料了解作者曾卓。

曾卓,当代诗人。

其诗富有感情,有较深的内涵,诗风朴实、醇厚。

代表作有《门》、《悬崖边的树》、《老水手的歌》等,尤其《老水手的歌》为作者的抗鼎之作。

鲁蔾,现代作家。

历任某某市文联主席、作协主席,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

从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诗集《醒来的时候》、《锻炼》、《鹅毛集》、《红旗手》等,还发表过小说、寓言等作品。

4.给加点字注音。

门槛.()曙.光()乍.然()眺.望()旷.野()弓弦.()山峦.()笼罩.()5.反复诵读诗歌,体味身处黑暗的他对光明的渴求。

【学习过程】一、导入我们也学了不少新诗,冰心的《繁星》、朱湘的《少年歌》、何其芳的《生活是多么广阔》等等。

欣赏这类文体,我们可以从语言风格、结构布局、情与景的交融等方面入手,来评价一首诗。

去品味诗歌的字词、写景、抒情、状物和意境,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著名诗人鲁藜的世界,去领会他为我们创造的宁静而深沉的意境。

二、诗歌讲析1.教师感情地X读《一个深夜的记忆》。

学生听读,注意诗歌节奏,感受诗人抒发的感情。

2.学生反复朗诵原诗,把自己对诗的理解在书上标注一下。

3.体味诗“宁静而深沉的意境”。

九年级语文上册 15《诗人谈诗》教案 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15《诗人谈诗》教案 苏教版

15诗人谈诗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把握意象,深入体味诗歌意境。

2.分析诗人丰富而细腻敏感的内心世界。

(重点)3.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认识。

(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古国,积淀出浩如烟海的文化硕果,散发着巨大的艺术魅力,不仅有同学们熟知的古诗词,现代诗歌也是其中的奇葩。

今天,我们就先共同赏析一首现代诗歌——现代作家鲁藜的《一个深夜的记忆》。

二、自主预习1.走进作者鲁藜(1914—1999),福建省同安县人。

三岁随家到越南侨居,1932年回国,同年参加革命,开始写诗。

1938年去延安。

解放前出版的诗集有《醒来的时候》《锻炼》等,解放后出版的诗集有《红旗手》《星之歌》《时间之歌》《鹅毛集》《天青集》等,还发表过小说、寓言等作品。

为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

2.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的字音。

曾卓(zhuó)鲁藜(lí) 门槛(kǎn)曙光(shǔ) 乍(zhà)然眺望(tiào)旷野(kuàng) 山峦(luán) 笼罩(1ǒng)3.理解词义。

乍然:忽然;突然。

山峦:连绵的山。

笼罩: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

眺望:从高处望远处看。

曙光:比喻已经在望的美好前景。

洗礼:比喻重大斗争的锻炼和考验。

意境:文学艺术作品。

4.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这首诗是从“我”的角度来观察和描写的,其中写了“深夜”哪些特定的景物?“我”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变化过程?从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写深夜特定的景物有:月光、晚风、河岸、山影、流星、旷野。

“我”的认识变化过程:由月光引发错觉——听见了黎明的音响——月光下眺望所见的景物——觉得“我是最初醒来的人”。

诗人借这种变化过程,表达人们对光明的渴望和赢得光明的乐观情怀。

三、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1.从诗的内容来看,全诗可分几节?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明确:第一节:盼望长夜结束。

第二节:渴望黎明到来。

第15课《诗人谈诗》教案(苏教版九年级上)1doc

第15课《诗人谈诗》教案(苏教版九年级上)1doc

诗人谈诗《宁静而深沉的意境》活动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诗歌的文体特点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味诗歌中“宁静而深远的意境”美。

3、理解《宁静而深沉的意境》的思想内容。

4、学习作者是怎样私愤自己阅读诗歌的感受和形成的评价表达出来的。

◆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诗歌,展开联想和想象,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

2、对比评论文章,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味诗歌中“宁静而深沉的意境”美,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2、学习诗人坚强的意志和对光明的渴望精神。

重点、难点及活动突破◆重点1、学习并背诵这首诗歌,并能谈自己读诗时的感受。

2、理解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诗歌评论的写作特点。

◆难点1、分析诗歌中诗句的内涵,体会诗歌的意境。

2、学习作者怎样欣赏和评论诗歌。

◆活动突破1、从背诵入手,熟读并背诵诗歌,然后谈体会。

2、把诗歌和评论对照看看,结合评论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活动过程第一课时诵读欣赏《一个深夜的记忆》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激情·导入同学们在以前学过一些诗歌,有没有被诗歌中优美的语言或者深远的意境所感动过的呢?有,说来听听。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只有短短的十行,初看起来并没有什么独特的地方,但是诗人曾卓却发现了这首诗的美,而且对它“很有偏爱”。

畅所欲言聆听它的魅力在什么地方呢?今天人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曾卓“很有偏爱”的诗——《一个深夜的记忆》。

二、初读·感悟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这首小诗认真读一遍,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语速和语调进行诵读。

组织两到三名同学说说自己这样读的理由。

三、精读·理解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把这首小诗诵读一遍,边听边想像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听完后说说你感受最深的地方。

组织交流、评价。

五、赏读·升华1、在诗的第一节中,诗人这样写道:“月光流进门槛/我以为是阳光”,作者为什么会错把“月光”误认为是“阳光”?2、诗的最后一节中,“河岸被山影压着”中的“压”字,你是如何理解的?六、熟读成诵阅读、思索诵读、交流聆听、想像各抒己见思索、讨论、交流思索、讨论、交流诵读、背诵补充资料1、鲁藜简介鲁藜(1914-1999)原名许图地,福建同安人,家庭贫苦,未读完高小即开始干各式活路,随父兄迁徒于湄公河两岸,得一台籍落魄文人陶冶影响,获得古典文学初步知识。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5课《诗人谈诗》教案 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5课《诗人谈诗》教案 苏教版

诗人谈诗教学目标:1.能自主赏读说出作者抒发的感情。

2.能理解诗文蕴涵的内涵及意境。

3.对两位诗人的作品有自己的感受和见解教学重难点:1.能理解诗文蕴涵的内涵及意境。

2.对两位诗人的作品有自己的感受和见解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我们曾经学过不少诗,大家多多少少有点体会,请大家谈谈你认为可以从诗的哪些方面去入手理解诗歌?(诗人的生平经历,写作的时代背景,诗歌叙述描写的内容、词语的感情色彩、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等)二、检查预习1. 给加点的字注音。

鲁藜.( ) 门槛.( ) 曙.光( ) 乍.( )然眺.望( ) 旷.野( ) 山峦.(. ) 笼.( )罩弓弦.( )2.了解鲁藜:鲁藜(1914—1999),福建省同安县人。

解放前出版的诗集有《醒来的时候》《锻炼》等还发表过小说、寓言等作品。

三、自主探究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尝试分析诗句的含义,把行与行、节与节之间跳跃的空隙填补起来。

四、自主合作1.请一位同学在理解诗歌含义的基础上朗读诗歌。

2.请同学们用生动的语言,把诗歌中描绘的形象、图景表述出来。

3. 揣摩下列各诗句,说说你对诗句(1)月光流进门槛/ 我以为是阳光的理解。

诗人看到月光,以为是阳光,这是一个“美丽的错误”,写出这种“错觉”,更显示他对光明的殷切期待的心情。

这充分看出诗人内心对光明的追求;看出了诗人对黎明的渴望。

(2)河岸被山影压着” “压”字,给人一种很沉重的感觉,让人喘不过气来。

既写出了现实的黑暗,又表现出诗人盼望黎明不到的压抑心情。

(3)“我感觉到,万物还在沉睡/ 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这两行诗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强烈地盼望黎明以后发现夜还正深(河岸被山影压着/ 有星流过旷野去)以后的失望,但只是失望而不是绝望,这是看清现实以后的一种冷静和成熟,从“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也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执着。

五、自主展示品味语言特点(1)精练:第一节的十八个字里,诗人却蕴藏着多么丰富的内涵。

这就是语言精练所具有的艺术魅力(2)准确:第二节中的“仿佛”,就是把想象合情合理的表现出来了。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5诗人谈诗教案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5诗人谈诗教案苏教版

十五诗人谈诗【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文章的内容,读懂诗人的感情,读出诗歌的意境。

2、理清作者评论诗歌的思路和他对鲁诗的独到的见解。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文章的内容。

2、能联系时代背景,读懂诗人的感情,读出诗歌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独特的感受和认识【教学重难点】1、能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独特的感受和认识2、理清作者评论诗歌的思路和他对鲁诗的独到的见解。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诗人顾城的代表作《一代人》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诗歌只有短短的两句:PPT1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顾城《一代人》其实不仅是顾城,有很多的其他诗人作家身处黑暗,也在顽强的追寻光明,像古代的屈原、杜甫,现当代的鲁迅、鲁藜等等。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鲁藜,去体味身处黑暗的他对光明的渴求。

二、走进作者鲁藜(1914-1999)福建省同安县人。

三岁随家到越南侨居,1932年回国,同年参加革命,开始写诗。

他的诗富于哲理,诗风纯真清丽,是我国“七月诗派”的卓越代表。

著有诗集《醒来的时候》、《鹅毛集》、《鲁藜诗选》等。

本诗选自《醒来的时候》,当时正值抗日战争的艰苦阶段,除了他身处的延安是解放区之外,整个中国大地还处在一片黑暗之中。

三、检测预习1、注音门槛曙光乍然山峦眺望藜2、朗读交流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意读再读《一个深夜的记忆》,勾画出诗歌中出现的意象,展开联想和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所呈现的画面。

所谓意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

五、合作探究1、刚才大家带着想像读,把简练的诗歌就读得丰满起来了。

如果我们能再一边读一边思考,那就能让诗歌从丰满走向深刻。

思考什么呢?要思考意象的象征意义,思考诗人在字里行间渗透的感情,思考诗歌的意境。

那本诗是怎样把诗人的情与眼前的景有机融合的呢?2、当作者看见流进门槛的月光时,说“我以为是阳光”,这表面上看起来是一件很荒谬的事情,在深夜里,看到月光,作者却认为是阳光,难道作者真的这么这么傻吗?这句话应该读出什么样的情感?3、可是接下来,却是惊人的一转,说“开门,还是深夜”。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5课《诗人谈诗》教案(1)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5课《诗人谈诗》教案(1)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诗人谈诗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意象的意义和象征手法的作用,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

(2)在讨论的基础上,学会自己阅读诗歌,培养阅读诗歌、鉴赏诗歌的能力。

形成自己的感受与见解,并学会将自己的感受与评价清晰地表达出来。

(3)体味《一个深夜的记忆》所展示的丰厚的意蕴,明白作者借此表现出的对光明的追求和对革命胜利的殷切期待。

教学重点(1)阅读《一个深夜的记忆》感受诗人所抒发的对光明的渴求之情。

(2)理解一些精炼语句的内涵。

教学难点理解《宁静而深沉的意境》中作者独到的评价与见解,并学会自己鉴赏诗歌作品。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语: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已过去很多年了,而我们最难忘怀的就是弥漫在那个时代上空的浓重的阴云。

对这段历史大家都有不少的了解,今天,我们再通过诵读诗歌《一个深夜的记忆》来缅怀战斗在黑暗中的勇士们。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1.走近作者鲁藜(1914~1999),某某同安人。

三岁随家到越南侨居,1932年回国,同年参加革命,并开始写诗。

1938年到某某。

诗集有《醒来的时候》、《锻炼》;《红旗手》、《时间的歌》、《鹅毛集》《天青集》等,还发表过小说、寓言等作品。

是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

曾卓(1922~2002),某某黄陂人。

1936年参加革命。

当代诗人,其诗富有感情,有较深的内涵、。

虽然长期受到不公正待遇,、但是热情却未因生活的艰辛而退却,而是充满对生活的热爱。

其代表作有《门》《悬崖边的树》《老水手的歌》等,其中《老水手的歌》是作者的扛鼎之作。

2.宇词积累(1)生字鲁藜lí门槛kǎn 曙光shǔ乍然zhà跳望tiào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推敲字词诗歌是讲究炼字的,古有“一字师”“推敲”的故事等。

请结合作品谈谈你认为哪些用词既精炼又生动。

小组讨论交流后,推选代表发言。

【点拨】如“月光流进门槛”中的“流”字,这个带有强烈主观感受的词使一幅静态的画面变得生动有趣了,使人的感受变得丰富多彩了。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5《诗人谈诗》学案苏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5《诗人谈诗》学案苏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 15《诗人谈诗》学案苏教版一句话点目标:理解本诗深刻的主题,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

一、课前活动:活动一:每节一听(背诵你最近积累的佳作片段并赏析)。

二、课中比拼:(一)独立自主学习:1.自由大声。

2.思问议练悟活动一(先独立自主完成题目,然后对子互相交流更正)问题一:扫清字词,了解作者。

问题二:弄懂字词句意思,交流阅读感受,揣摩诗句内容,感受诗的意境。

问题三: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作,诗歌合为事而作”,你了解到《一个深夜的记忆》是在什么样的时代下产生的作品?3.齐读(议论抒情句段,中心段或特色段)(二)合作互助学习:1.读(一段或几段;男女生接读)2.思问议练悟活动二:边读边独立完成下列问题,对子互相交流。

难题交给小组长全组起立讨论,做好讨论记录,轮流让组内的每个人当小老师,边给大家讲边给大家读。

最后小组内有选择地齐读或自由读。

问题一:解题。

问题二:理清思路。

问题三:什么是意象?什么是意境?3.齐读:4.读(一段或几段;男女生接读)5.思问议练悟活动二:问题一:指出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①月光流.进门槛。

②有星流.过旷野去。

③河岸被山影压.着。

问题二:结合时代背景说说从下面意象你联想到了什么。

深夜:黎明:北边:问题三:这首诗背后的深层意蕴是什么?(三)展示引导学习:1.选取重难点问题集中展示:先读全文或某段或某句,然后学生边展示边读,边读边展示,尽量让每个人都展示+再自由读或齐读某段或某句领悟。

2.置疑问难先齐读全文或某段或某句后,各组之间问疑。

我代表组出的题目是,我要考(谁),然后再用不同方式读。

3.教师针对本节课进行5分钟讲解。

三、巩固提升学习活动一:课后一赛。

1、选择题:活动一:课后一赛。

1、作者说“李白就曾将床前的月光误认为是霜”这里指的是哪一首诗?请默写在下面。

2、《宁静而深沉的意境》一文中提到李白和鲁藜都对月光产生了错觉,但又有些不同。

《诗人谈诗》教学设计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

《诗人谈诗》教学设计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

《诗人谈诗》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诗人谈诗》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上册)1《诗人谈诗》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历程,理解宋词、元曲的特点和现代诗的特点;2.懂得诗歌创作需要借鉴多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学会欣赏各种类型的诗歌作品;3.提高诗歌阅读的技巧和鉴赏能力,学会运用适当的方法进行诗歌分析和评价。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中国诗歌的发展历程第二章宋词的创作背景与特点第三章元曲的创作背景与特点第四章现代诗的发展与特点三、教学策略结合具体课文,以情境教学的方式展开教学;以图表、逻辑表达和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相关知识;课堂分组进行诗歌创作实践和作品分享,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注重学生的语感训练,加强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节中国诗歌的发展历程1.放映《中国诗歌的发展历程》的PPT,介绍汉武帝、陶渊明、李白、杜甫等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2.学生模仿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写作,探究古代诗歌的特点。

第二节宋词的创作背景和特点1.播放《宋词的创作背景和特点》相关PPT,学生跟读掌握并理解;2.分组讨论宋词《浪淘沙·北岛》中“白雾渡江楼”和“江水流春去”等词语的意象特点和情感表达;3.分组进行词牌走“跳”的歌唱练习,提高语感和韵律感。

第三节元曲的创作背景和特点1.呈现《元曲的创作背景和特点》相关知识图表,学生掌握相关知识;2.学生阅读《西厢记》中的词句,揣摩戏曲的特点;3.课堂表演戏曲《牡丹亭》和唱段《春香传》,加深对元曲的理解和感受。

第四节现代诗的发展和特点1.呈现《现代诗的发展和特点》相关知识图表,学生掌握相关知识;2.学生模仿汪国真的现代诗《爱情小品》,探究现代诗的特点;3.分组进行诗歌创作和作品分享,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五、教学评价1.开设学生自我评价和课堂教师评价,以便学生自我发现问题并改进;2.通过平时作业、课堂演示、期末测验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

诗人谈诗教案

诗人谈诗教案

诗人谈诗教案诗人谈诗教案教案概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并分析一首诗歌,探讨诗歌的特点和魅力,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并欣赏诗歌的美。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2.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诗歌的结构,理解诗歌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3.培养学生用抒发情感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学生能够对诗歌进行评价和欣赏。

教学重点:1.使学生理解诗歌的特点和魅力。

2.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

3.引导学生用抒发情感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难点:1.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并欣赏诗歌。

2.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 (5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一幅画,让学生思考并讨论与画中的情景相关的诗句。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画中的情景给你带来了什么感觉?- 你想象出了哪些与画中情景相关的诗句?Step 2:引入诗歌 (10分钟)教师给学生介绍一首诗歌,并要求学生朗读这首诗歌。

然后,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以下问题:- 你对这首诗歌的标题有什么思考?- 你认为诗人想要通过这首诗歌表达什么?Step 3:分析诗歌 (15分钟)教师帮助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境,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 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有什么特点?- 诗歌的意象和比喻有哪些?- 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有何特点?Step 4:分享和讨论 (10分钟)教师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并与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这首诗歌给你带来了什么感受?- 你认为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是如何表达的?- 这首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手法有何特点?Step 5:感悟和创作 (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并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你对这首诗歌有何感悟?- 你能否用一首简短的诗歌来表达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感悟?Step 6:总结和评价 (5分钟)教师帮助学生总结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 - 你觉得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你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有何提高?- 你对诗歌的创作和评价有何看法?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了解和欣赏了诗歌的美。

苏教版语文九上《诗人谈诗》word教案

苏教版语文九上《诗人谈诗》word教案

诗人谈诗《宁静而深沉的意境》贾悦镇东初中赵夕霞教学目标1、学习并背诵这首诗歌,并能谈自己读诗时的感受。

2、体味诗歌中“宁静而深远的意境”美。

3、了解诗歌评论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教师激情诵读《一个深夜的记忆》同学们,以前学过一些诗歌,你有没有被诗歌中优美的语言或者深远的意境所感动过的呢?有,说来听听。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只有短短的十行,初看起来并没有什么独特的地方,但是诗人曾卓却发现了这首诗的美,而且对它“很有偏爱”。

它的魅力在什么地方呢?今天人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曾卓“很有偏爱”的诗——《一个深夜的记忆》。

二、初读·感悟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这首小诗认真读一遍,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语速和语调进行诵读。

指导学生诵读当堂背诵三、自主学习组织鉴赏、交流评价。

(学生活动)教师归纳学生的发言:赏析角度(主题思想词语妙用修辞手法词语的深层含义)赏析的方法(选取一个角度引用原文,做到叙、评析结合语言准确、精练)四、比一比学生阅读曾卓的《宁静而深沉的意境》,看看哪些与自己的想法相同,哪些比自己的更深入,哪些是自己没想到的?简介作者曾卓(1922-2002 ),原名曾庆冠,当代诗人,其诗富于感情,有较深的内涵,诗风朴实、醇厚,虽然长期遭受不公正待遇,但热情却未因生活的艰辛而退却。

出版的诗集有《门》(1944) 、《悬崖边的树》(1981)、《老水手的歌》(1983)教师补充:所谓意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

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事物或画面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意″是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事物或画面补充鉴赏的另一个角度:意境教师归纳赏析角度(主题思想词语妙用修辞手法词语的深层含义意境等)五活学活用从下列两篇中任选一篇,写一段200字以上的诗歌评论泥土(鲁藜)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就时时怕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路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啊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苏教版初三语文上册《诗人谈诗》教学设计

苏教版初三语文上册《诗人谈诗》教学设计

苏教版初三语文上册《诗人谈诗》教学设计1、完善的提升学生现有的诗歌欣赏能力,确实现有的水平需要提升。

2、表达真正的自主互助课堂。

基于以上两点,就背水一战,提升课堂的难度,要真实的思维,真实的课堂,我尽最大努力,结果就随它了。

只是,如果真要出去讲课而不用我的学生,教案又要重新设定了。

1、学生已经进行了《白》的欣赏活动,大约一半的学生能按照既定的方法进行欣赏,也会变通;但是绝大局部流于机械的方法操作,不能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出现堆砌术语、支解诗意、死搬形式的毛病。

但是,现有条件下,如果以《白》为重点进行赏析,学生会因为没有兴趣而不能深入,流于浅薄。

(可以说学生现有的欣赏能力比拟能够适应和浅显阅读,真要提升,还有不少要做,尤其是不同学生之间水平差距很大。

)2、《观沧海》一诗,只是匆匆说过几句,时间有限,没有作为重点品读的目标。

学生应该还是比拟感兴趣。

基于上面的情况,教学需要进行两个方面的提升:1、原有方法的补充完善。

2、扩开学生的审美视野,实现更具价值意义的欣赏教学。

第一目标可以通过对《观沧海》一诗的欣赏呈现来完成。

(学生需要课前充分预习,以备课上呈现。

在呈现过程中可能出现以上问题,但也可能有比拟好的欣赏陈述。

)第二目标单纯依靠单篇课文不太能够直观呈现,硬操作可能流于生硬讲解,比照之下,诗歌的特点就很明显了。

此环节学生可以个体决定进行比拟的角度,自由呈现,目的在于扩开学生诗歌欣赏的视野。

此处可采用《白》与《观》的比拟欣赏。

学生可能会想到从景物特点、人物感情、写作手法、写作背景等方面去比拟,其它的还是需要教师点拨,这个可多可少,倒没有太大难度。

这一环节一方面可以扩开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通过教师的追问和学生比照拟阅读的角度、比拟结论的依据等的解释,促进学生对诗歌的深入把握。

这个一定很费时的。

其它的细节等我构思好了发过去。

目前迁移训练的材料没有找到,难度不好把握,我担忧没有时间进行这一环节。

(一)、导入:在文学园地中,诗歌以它灵巧精致的形式,显示出智慧而灵动的美。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十五 诗人谈诗教案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十五 诗人谈诗教案

十五诗人谈诗2.在体悟诗歌意境的基础上分析诗人丰富而细腻敏感的内心世界。

3.在体悟诗歌的基础上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想象描绘体会诗歌《一个深夜的记忆》蕴涵的意境。

教学难点:在体悟诗歌的基础上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诗歌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样式,古往今来,为广大人民所喜爱。

在同学们的记忆积累中,你最喜欢的一首诗是什么?能背诵出来并简要地谈一下理由吗?同学们所谈的这些,都是我们赏析诗歌的角度。

当然,我们还可以从自己的阅读感受出发,从更多角度深入赏析诗歌。

今天,我们就先共同赏析一首现代诗歌——现代作家鲁藜的《一个深夜的记忆》。

二、引入意境1.朗读释义(1)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边朗读边尝试分析诗句的含义,把行与行、节与节之间跳跃的空隙填补起来。

2.生动描绘(1)请一位同学在理解诗歌含义的基础上朗读诗歌。

(2)请同学们用生动的语言,把诗歌中描绘的形象、图景表述出来。

(温馨指津:从刚才的描述中我们发现,同学们用的语言很生动,也竭力将诗中的形象、图景描绘出来了。

不过,从大家刚才的评价中我们也发现,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描述虽生动,但似乎少了灵性,难以引起听众的共鸣。

那么,原因何在呢?我想,这或许与同学们没有考虑到诗歌的意境有关。

)一首好诗问世,往往会不胫而走,万口争传,洛阳纸贵。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的奥秘历来为人所乐道。

而诗的艺术真谛往往在可谈与不可谈之间,有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妙处。

那么,妙处是什么呢?这就应探索诗歌背后的艺术色彩。

如何去探索诗歌背后的艺术色彩呢?这就得从诗歌语言上如手,从诗歌语言中找寻意象,去体会它给读者带来的某种境界或意境,从而在一种或几种意境的基础上形成心灵的空灵世界。

3.引进概念(1)意象:所谓意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

(2)意境: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事物或画面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九年级语文上册15诗人谈诗时教案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15诗人谈诗时教案苏教版

诗人谈诗讲课目标:知识与能力:品析原诗,读出自己独到的感觉和认识。

过程与方法:经过比较阅读,学会赏析诗歌。

感神情度与价值观:理解讨论,学习如何表达自己阅读诗歌的感觉。

讲课重、难点:1、阅读赏识《一个深夜的记忆》感觉诗人抒发的感情,并思虑一些诗句的内涵。

2、领悟诗“沉静而深邃的境地”。

课时安排:一课时第一课时讲课过程复备栏一、导入新课,激趣引思。

1、学习了“散文家谈散文”、“小说家谈小说”,我们对散文和小说这两种文学体裁的讨论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

那么,对于文学作品中另一种重要的文学款式——诗歌,又该如何赏析呢?今日,我们就共同去听听诗人谈诗。

2、诗歌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款式,古往今来,为广大人民所喜爱。

在同学们的记忆累积中,你最喜爱的一首诗是什么?能背诵出来并简要地谈一下理由吗?同学们所谈的这些,都是我们赏析诗歌的角度。

自然,我们还可以从自己的阅读感觉出发,从更多角度深入赏析诗歌。

今日,我们就先共同赏析一首现代诗歌——现代作家鲁藜的《一个深夜的记忆》。

3、走进【名人殿堂】。

曾卓,原名曾庆冠(1922-2002 年)。

笔名还有柳红、马莱、阿文、方宁、方萌、林薇等。

原籍湖北黄陂,生于湖北武汉。

第一版的诗集有《门》、《悬崖边的树》、《白色花》(合集)、《老水手的歌》等,此中《老水手的歌》》获全国第二届优秀新诗诗集奖。

鲁藜( 1914- 1999)原名许图地,福建同安人,家庭贫穷,未读完高小即开始干各式活路,随父兄迁徒于湄公河两岸,得一台籍落魄文人陶冶影响,获得古典文学初步知识。

1932 年回国,在外国飘泊16 年。

“七月派”重要诗人。

著有诗集《醒来的时候》、《儿时的歌》、《鹅毛集》、《鲁藜诗选》等。

二、频频朗读,自我赏析1、频频朗读诗歌。

2、先不看作者的讨论,把自己对诗的感觉、意会、心得甚至诱惑,用随文注明式写在书旁。

3、小组交流。

①同学之间把自己的理解相互交换,相互讨论。

②把你们组的集体智慧展现给同学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5课《诗人谈诗》教案 (新版)苏教版-2019word版可打印
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
教材分析:
《诗人谈诗》,就是诗人曾卓谈鲁藜的《一个深夜的记忆》。作者是从“宁静而深远的意境”这一角度来谈,表达了他的独特的体会和见解。
“我以为是阳光”,这是一种“错觉”,诗人为什么不马上改正这种瞬间的错觉还把它诉诸成文字?
因为这是一个“美丽的错误”。而且这里的阳光含有另一层意思,就是诗人内心对光明的追求。写出这种“错觉”,更显示他对光明的殷切期待的心情。
C“开门,还是深夜”,这一句只是对错觉的纠正吗?
此句是含有深意的。因为诗人写此诗时还在抗日战争的艰苦阶段,他身处的延安虽是××区,但整个中国大地还处在黑暗之中,所以“还是深夜”不只是对错觉的纠正,也是在另一层次上对现实的真实感受。
这首诗该如何理解呢?(明确:抓住“黑夜”、“黑色”以及“光明”,我们可以理解到这一代人追求光明的本性是多么顽强,即使是在最黑暗的环境中生成,但他们追求光明的本性也不会磨灭。黑暗的巨大和善性的顽强在对比中得到了彰显。 一代人被浓缩成一个不屈的形象,无尽话也被浓缩成短短的两行诗。
其实不仅是顾城,有很多的其他诗人作家身处黑暗,也在顽强的追寻光明,像古代的屈原、杜甫,现当代的鲁迅、鲁藜等等。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鲁藜,去体味身处黑暗的他对光明的渴求。
二、自主阅读《一个深夜的记忆》
1.音读
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重音、读出感情。
2. 意读
学习一首诗,仅仅读准字音和节奏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读懂它的内涵,了解的意象,感受它的美丽。下面,让我们再次走进作者在那个“深夜的记忆”。请再读《一个深夜的记忆》,勾画出诗歌中出现的意象,展开联想和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所呈现的画面。
学情分析:
“诗”这样一个字眼,对于初中生来说不陌生,他们是背着“鹅、鹅、鹅”渐渐长大的,是唱着“谁知盘中餐”慢慢懂事的。但新诗,他们学得不多,就初一时学过《冰心诗二首》、《现代诗四首》,相对来说都是比较简单的。而《一个深夜的记忆》是必须要结合时代背景去深入体会,才能理解的。同时,曾卓谈的“意境”问题,对于初中生也是很难理解的。所以前一节课每个同学必须做好对诗本身的理解。通过本课的学习,理解曾卓独到的感受,掌握他独特的方法。
诗是语言的艺术。读这首诗,首先感觉的就是语言的精练和准确
A “月光流进门槛”中哪一个字用得非常精练?
“流”字用的好,一个“流”字运用通感的修辞,写出了月光的皎洁,也使静止的画面变得生动有趣。一个“流”字,写出陨星飞逝之快,倏忽而过,转瞬不见。
B“我以为是阳光”,“我以为”表明是一种“错觉”,“阳光”则象征了光明,象征了革命的胜利。诗人把月光误以为是“阳光”,正显示了他盼望长夜早日结束,对光明的殷切期望之情。
请简要谈谈诗歌《一个深夜的记忆》给你带来的思考。
可从诗歌的意境、诗人的情感体验、诗歌的艺术表现方式等话题中任选其一,谈出自己的思考与认识,注意联系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
小结:这首诗只有短短十行,三个小节、81个字,语言可谓简也,但展现的意境却很丰厚,蕴含的意蕴却很深刻。作者借深夜记忆中的形象,含蓄而深刻的表达了作者对光明的期待对黎明的信心。
“有星流过旷野去”句中的“流”字用得好吗?为什么?
好,“流”是“划”的意思,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流星陨落之快,以动写出了夜的宁静,也写出了星星的美。告诉我们,夜虽深,但在行进,黎明终将到来。
F怎样理解“我感觉到,万物还在沉睡,只有我是最先醒来的人”?
我们感受到作者强烈的盼望黎明以后发现夜还正深以后的失望,但只是失望而不是绝望,这是他看清现实后的一种冷静和成熟,从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对光明的渴望对黎明的执着。
再读《一个深夜的记忆》,勾画出诗歌中出现的意象,展开联想和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所呈现的画面。
引进概念:所谓意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
诗歌中出现的意象有:
月光、北风、河岸、山影、流星、旷野。
这些形象出现在怎样的大背景上?
一切都是“笼罩在沉静的夜”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评论的写作特点。
2.学习作者怎样欣赏和评论诗歌。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在《一个深夜的记忆》中,诗人鲁藜用他那颗敏感细腻的内心为我们记录了那一夜他突然醒来的所见所思,接下来我们去看看诗人曾卓是怎么评价这首诗的呢,让我们一起学习《宁静而深沉的意境》。
二、自读课文 深入探究
组织自学《宁静而深沉的意境》 结合自学讨论交流对诗文的理解及诗歌的意境的理解
诗歌中的“我”是作者自己吗?为什么说“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
不是。这里的“我”是一个艺术形象,至少不仅仅是指作者自己。
因为“我”是对时代敏感的人,是盼望黎明最迫切的人。
6.曾在网上看到一个叫蔡骞的同学在他的博客日志上这样来阐述这首小诗所带给他的思考
鲁藜之作《一个深夜的记忆》能让人从忧郁,静谧的气氛中感受到诗人对光明的向往,对现实的处之泰然。诗人代表那个时代的呼声,仔细地感应了那个时代的脉搏。
这一切的一切绘成了如画般的美丽:门前清幽的月光,远处有黑色重墨的山影,山影之上是弯弯的月亮。寂静中,有风,吹动了月亮的弯弦,有星,划破天空,跌落旷野。天好大,地好大,一片沉静中,我如此清醒而寂寞。
再读这首诗,要边读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要读出这份属于夜晚的清冷与寂静。
3.情读:
联系作者的思想、生平和创作背景,融入作者情感世界中。
而且,作者曾卓巧妙地把星和风声组合在一起,一有形无声,一有声无形,作者用自己的联想丰富了诗歌的意境,使动者成为反衬夜的沉静的参照物,而夜因他们有了动感。
其次,在曾卓笔下,“夜在沉静中行进,黎明即将到来”,这是原诗字面上没有出现的意境。是作者的发挥,从而使诗的主题意蕴进一步加深了。
2.评论说:“人们谈论鲁藜的诗,一般都没有提到这一首,而我对它却很有偏爱。”请说出作者偏爱这首诗的原因。
从整体上来说。本课基本达到预设目标,能抓住诗歌的文体特点,能对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赏析,能授学生以“渔”,实实在在的教给学生方式、方法。打开学生的思维。但是方法指导上有待探讨,作为诗歌,最重要的是朗读,我在本课中却忽略了读,这个在以后的而教学中需要注意。那么可否先介绍诗歌的特点?是先出示入手赏析角度还是先自己摸着石头过河最后总结?而且本课容量很大,导致最后训练时间很是仓促,那么这个训练没有达到强化的作用,对学生到底有多少作用呢?这些问题还是我亟待解决的,也是需要好好思索的。
4.“诗言志”“诗缘情”作者借这些形象上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讨论交流
寂寞孤独 失望 希望 正视现实 期待黎明
“还是深夜”里的“深夜”颇含深意,语带双关:既指自然界的黑夜,又指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因为诗人写此诗时还在抗日战争的艰苦阶段,他身处的延安虽是××区,但整个中国大地还在黑暗之中。
5.组织讨论 从诗歌的语言
பைடு நூலகம்课前自学:
1.熟读课文,感受文章的魅力。
2.初步感知诗歌的意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并背诵这首诗歌,并能谈自己读诗时的感受。
2.理解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课间欣赏
一、导入新课:
诗人顾城的代表作《一代人》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诗歌只有短短的两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顾城《一代人》
要求: 1.对诗的理解要求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体会。
2.要进入诗的意境通过自己的独特感受产生联想,进一步丰富诗的内涵。
3.要做到简练明晰。
板书设计
宁静而深沉的意境 曾卓

宁静 境
以动衬静
对于时代最敏感的人
深沉 意
盼望黎明最迫切的人
教学反思:
本文是关于诗歌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积累,展开联想和想象,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教室引导学生概括出评论文的一般写法,使学生能够用书面或口头的形式表达自己对具体作品的评价。
三、学写评论
曾卓,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诗人。他以诗人的身份写下的这篇对鲁蓠的《一个深夜的记忆》的评论,虽然只有五六百字的篇幅,却以其精练明晰的文字,深刻独到的眼光,为我们如何阅读和评论诗歌打开了一扇门。下面让我们再读这篇评论,向诗人曾卓请教一下诗歌评论究竟该怎么写呢?
学习曾卓的评论方法
表达“偏爱”
阐发意境,探索情感(要“画龙”更要“点睛”)
D怎样理解“仿佛吹动了月亮的弓弦,于是我听见了黎明的音响”?
诗人把看到的一弯明月想象成一把琴,那明亮的月色,仿佛就是风儿拂动琴弦发出的美妙乐音。这样的联想是十分美妙而精致的。“听见了黎明的音响”,更可见诗人对光明热切的企盼。
E“河岸被山影压着”
“压”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山影的浓重,山峦的高大绵延。给人一种很沉重的感觉,让人喘不过气来。既写出了现实的黑暗,又表现出诗人盼望黎明不到的压抑心情。
概括评价
在“阐发意境,探索情感”的过程中,如果把对原诗画面、内容的阐述称之为“画龙”的话,那么,作者独特阅读感受的阐述,对诗人情感合情合理探索,则成了这篇评论文的点睛之笔,我们学写诗评,就不仅要满足于把“龙”画得形具,更应学会“点睛”,使它“神备”。
自读鲁藜的《泥土》,从自己独特阅读感受出发,写一篇题为“中学生谈诗”的评论。
引进概念: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事物或画面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意”是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事物或画面。
那本诗是怎样把诗人的情与眼前的景有机融合的呢?了解下作者自身的情况和写作背景。
鲁藜(1914-19xx)福建省同××县人。三岁随家到越南侨居,1932年回国,同年参加革命,开始写诗。他的诗富于哲理,诗风纯真清丽,是我国“七月诗派”的卓越代表。著有诗集《醒来的时候》、《鹅毛集》、《鲁藜诗选》等。本诗选自《醒来的时候》,当时正值抗日战争的艰苦阶段,除了他身处的延安是××区之外,整个中国大地还处在一片黑暗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