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经撰杂譬喻》中的疑问代词共9页文档

合集下载

5.2《百喻经》六则PPT课件人教版

5.2《百喻经》六则PPT课件人教版

-3-
《百喻经》六则
首页
走进新课 一起读文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1.注字音
嗤.笑(chī) 庵.婆罗果(ān)
敕.(chì)
诈.现死相(zhà)
2.识通假
不得半车炭之价直(“直”通“值”,价钱)
3.解多义
以其贵故,卒无买者(终究)
夫以疾病之卒御狐疑之众(士兵)
(1)卒 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古军队编制,一百人为卒)
译文:看见别人卖木炭,经常能够很快就卖出去,于是就产生了一
个想法:“不如把沉香烧成木炭,可以很快就卖出去。”
点评:蠢人只有蠢想法。这件事也从反面警示我们:有恒心、耐
心,不急不躁,才不至于失去理性判断。在遇到挫折的时候,要耐心
地等待,全面地审时度势。
-11-
《百喻经》六则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首页
-12-
《百喻经》六则
首页
走进新课 一起读文
阅读鉴赏 一起思考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阅读《驼瓮俱失》,联系现实说一说你受到了哪些启示。 参考答案:佛教善于将生活现象上升为对人生的理解,这个故事 的用意不在于指出解决骆驼入瓮办法的笨拙,而在于通过驼瓮俱失 的事实,比喻由于违反了禁条,使自己的智慧之路和自我修养都丧 失了。骆驼的头插进了瓮中出不来,要挽救骆驼,势必要打破瓮,而 要保全瓮,势必要搭上骆驼,二者必选其一,顾此必然失彼。故事中 的人却采取了一个笨拙的办法,结果两者俱失。这样的事情,现实 生活中自然不会出现,但我们也常常面临这种类似的两难局面,由 于处理不当,结果也就两者俱失了。比如,考试作弊,可能会侥幸过 关,但人格上也就有了一处瑕疵,如果被老师发现了,就会受到处罚, 影响学业,那么人格的完善和学业就可能两者俱失。这样我们和那 个愚人有什么分别呢?

浅析《诗经》中的疑问代词

浅析《诗经》中的疑问代词

浅析《诗经》中的疑问代词作者:陈湘君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年第08期摘要:疑问代词作为表示疑问意义的代词,一直受到语法学界的关注。

《诗经》被喻为“周代社会生活百科全书”,非常全面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反映了当时语言使用的状况。

笔者将以《诗经》为蓝本,对上古汉语中疑问代词的使用情况作一番粗浅的探析,以求教方家。

关键词:《诗经》;疑问代词;“何”;“胡”中图分类号:H109.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3-0186-02疑问代词是表示疑问意义的代词,自从马建忠在《马氏文通》中设“询问代词”以来,疑问代词的研究便一直受到语法学界的关注。

《诗三百》作为四书五经之一,后世非常推崇,尊之为《诗经》,孔子也曾对其有过“不学‘诗’,无以言”的评价。

的确,被喻为“周代社会生活百科全书”的《诗经》是一本内涵丰富的书,非常全面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反映了当时语言使用的状况。

笔者将以《诗经》为蓝本,对上古汉语中疑问代词的使用情况作一番粗浅地探析,以求教方家。

《诗经》中出现的疑问代词有:何、胡、曷、谁、如何、如之何、安、焉、几何、害、等十几个。

以上疑问代词可分为如下几类:人物疑问代词、事物疑问代词、方式情状疑问代词、原因目的疑问代词、处所疑问代词、时间疑问代词和数量疑问代词[1]。

因大多数疑问代词不止一类用法,下文将在对《诗经》每一个疑问代词作穷尽式数量统计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分析。

一、“何”“‘何’,甲骨文、周金文中少见,书经、石鼓文有之。

《诗经》及列国时代以下常用之。

”“何”自从在《尚书》、《诗經》中频繁出现后,逐渐成为应用最广泛、句法功能最完善的一个疑问代词。

“何”在《诗经》中做疑问代词102例。

有以下几类用法:(一)事物疑问代词,共81例。

做事物疑问代词是“何”最为常见的用法,在句法中询问事物。

1、做宾语,共53例。

“‘何’字指物 ,以用于宾语为常”,做宾语是“何”的主要句法功能,一般都用在动词之前,译为“什么”。

妙法莲华经譬喻品原文及解析

妙法莲华经譬喻品原文及解析

妙法莲华经譬喻品原文及解析尔时,舍利弗踊跃欢喜,即起合掌,瞻仰尊颜,而白佛言:“今从世尊闻此法音,心怀踊跃,得未曾有。

所以者何?我昔从佛闻如是法,见诸菩萨受记作佛,而我等不豫斯事,甚自感伤,失于如来无量知见。

世尊!我常独处山林树下,若坐若行,每作是念:‘我等同入法性,云何如来以小乘法而见济度?是我等咎,非世尊也。

所以者何?若我等待说所因,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必以大乘而得度脱。

然我等不解方便随宜所说,初闻佛法,遇便信受,思惟取证。

’世尊!我从昔来,终日竟夜,每自克责。

而今从佛,闻所未闻,未曾有法,断诸疑悔,身意泰然,快得安隐。

今日乃知真是佛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法分。

”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我闻是法音,得所未曾有,心怀大欢喜,疑网皆已除。

昔来蒙佛教,不失于大乘,佛音甚希有,能除众生恼。

我已得漏尽,闻亦除忧恼,我处于山谷,常思惟是事。

呜呼深自责,云何而自欺?我等亦佛子,同入无漏法。

不能于未来,演说无上道,金色三十二,十力诸解脱。

同共一法中,而不得此事,八十种妙好,十八不共法。

如是等功德,而我皆已失,我独经行时,见佛在大众。

名闻满十方,广饶益众生,自惟失此利,我为自欺诳。

我常于日夜,每思惟是事,欲以问世尊,为失为不失?我常见世尊,称赞诸菩萨,以是于日夜,筹量如是事。

今闻佛音声,随宜而说法,无有诸疑惑,心生大欢喜。

疑悔永已尽,安住实智中,我定当作佛,为天人所敬。

转无上法轮,教化诸菩萨。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舍利弗来世,成佛普智尊,号名曰华光,当度无量众。

劫名大宝严,国名离垢秽,其土平且净,安隐多丰乐。

天人常充满,琉璃为地文,有八交道界,黄金绳其间。

其傍皆有树,七宝华果成,彼佛出世间,虽非恶时世。

以本愿力故,说三乘法门,其劫大宝严,菩萨为大宝。

无量无边数,不可思议劫,供养若干佛,奉持其正法。

具足菩萨行,逮成无上道,过无量劫后,授坚满记别。

次当作佛者,号名曰华足,彼佛灭度后,正法三十二。

《论衡》中的疑问代词“谁”

《论衡》中的疑问代词“谁”
① 黄孔葵( 1 9 8 9 ) 认为“ 《 论衡》 中‘ 谁’ 作 宾语 已全 部后置 了” , 似 值得商榷。 ② 太 田辰夫( 1 9 8 7 :1 2 5 ) 曾经列举 中古诗 歌 中 6条 “ 谁” 置于一 般 动词之后的用例 , 并 且说 :“ 从惟 一 的古 今不变 的疑 问代名 词 ‘ 谁’ 来看 , 在隋 以前现代汉语式的词序很少 , 能够看 到的一 些 例子 ,如下面所举 的, 也多是韵文 , 想来是 由于押韵的缘故。而 且考察一下它前面的动词 , 缺乏 明显地把 动作施加于 对象的意
任?( 《 三 国志 ・ 吴志 ・ 吴主 传》 )
( 2 5 ) 或谓 之 日:“ 且 夫 家 夷 灭 已尽 ,守此 欲 谁
旁者皆杀之 。( 《 语增篇》 )
( 1 4 ) 夫如是 ,孟子 言“ 其 间必有名世 者 ” ,竞谓
为哉? ” ( 《 三 国志 ・ 魏志 ・ 何晏 传》 注 引晋 皇甫谧
这 些句 子里都 加用 一个 ‘ 者’ 字 ,由叙 事句 转成
判 断句 , 这里的‘ 谁 … …者 ’ ,无 论 把 哪 一 头 算 主 语 ,哪一头 算谓语 , 总 之 已不 是 单纯 地 做 动 词 的起
词 了。” “ 谁 +V / V P+者 ” 这种用 法 在 中古 时期 已经
年》 ) ( 1 9 ) 公谁 ̄f f n ?( 《 吕氏春秋 ・ 贵公》 )
( 8 ) 云“ 五百岁必有王者” , 谁所言乎?( 《 刺孟
篇》 )
地发展出来 , 用例逐渐增多 , 上古汉语疑问代词宾 语前置的规律被逐渐打破。《 论衡》 中“ 谁” 作动词 宾 语后 置 的用 例 已 占 “ 谁” 作宾语总数 的 8 6 % ,远 远超 过 了前 置 的用 例 。据 刘开 骅 ( 2 0 0 5 ) 对 中古 时期

东汉佛经疑问代词“何等”“何”地位演变差异探究

东汉佛经疑问代词“何等”“何”地位演变差异探究

稳 中有升 。之 所 以此 消彼 长 , 因 为 “ 等 ” 分 集 中地使 用在 事 物疑 问 句 中 , 主 是 何 过 作
语 时, 与谓 语 的搭 配形 式过 于单 调 , 势地 位 逐 渐 丧 失 ; 何 ” 事 物 、 因疑 阿 句都 优 “ 在 原
有较 多使 用 。 作主语 时与谓 语 的搭 配 形式 丰 富 多变 , 因而 获得 了稳 固的 地位 。 关键词 : 东汉佛 经 ; 等 ; ; 义类型 ; 何 何 语 句法功 能 中图分 类号 : 3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 号 : 7 一 54 20 )6— 09— 9 H11 A 1 l 67 (09 o 0 4 0 6
问题 的 提 出 : 兴 疑 问 代 词 “ 等 ” 速 衰 落 新 何 迅


“ 等” 何 是两 汉 时 期 新 兴 的 口语 性 很 强 的 疑 问 代 词 , 早 用 例 见 于 《 记 》 较 史 。王 海 菜
( 9 2 举 例如 下 : 19 ) () 1 王夫 人 …… 生子 闳 。 闳且 立 为 王 时 , 母 病 , 帝 自临 问 之 。 日 : 子 当为 王 , 安 所 其 武 “ 欲
收 稿 日期 : 0 9—0 0 20 9— 8
课 曩 项 目 : 育 部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研 究 项 目青 年 基 金 项 目 (7 C 4 0 3 教 0 J7 0 0 )
作 者 简 介 : 列 过 ( 94一) 女 , 西 周 至 人 , 江 教 育 学 院人 文 学 院教 授 , 高 17 , 陕 浙 文学 博 士 。
20 0 9年 1 1月
浙 江 教 育 学 院 学

No e b r2 0 v m e 0 9 No 6 .

浅析《诗经》中的疑问代词'何'

浅析《诗经》中的疑问代词'何'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浅析《诗经》中的疑问代词“何”董姝君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摘 要:《诗经》中的疑问代词“何”共出现96次[1],可指代事物、人物、方式情状、原因、目的、时间、处所,可在句中充当宾语、谓语、定语和状语。

询问功能广,出现次数频繁,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诗经》;疑问代词何作者简介:董姝君(1993.6-),汉族,女,甘肃陇南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方向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H1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2-050-0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有丰富多样的疑问词语,用来传递大量的疑问信息。

何乐士说:“文言虚词有少量常用词用法最为复杂多样,其中一个就是‘何’。

‘何’除本身单独的用法外,更与其他词配合,组成众多的词组和固定格式,用法灵活,含义丰富。

掌握‘何’的用法,特别是了解其词组和固定格式的特点,对阅读古书时正确理解文意将会有所裨益。

”[2]本文对《诗经》中的疑问代词“何”试作探讨。

一、指代对象1.代事物。

是“何”最常见的用法。

放在动词、介词前。

如:(1)人而无仪,不死何为?(鄘风•相鼠)(2)何彼秾矣?唐棣之华。

(召南•何彼秾矣)(3)何有何亡,匪勉求之。

(邶风•谷风)“何”意为“什么”,在例(1)句中作动词宾语,例(2)句中作谓语,例(3)句中作主语。

2.代人。

如:(1)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小雅•蓼莪)“何”在句中作宾语。

“何”字单独代指人物的仅一例。

3.代方式、情状。

如:(1)啜其泣矣,何嗟及矣!(王风•中谷有蓷)“何”意为“怎么”,在句中作状语。

4.代原因、目的。

表示疑问。

如:(1)何其处也,必有与也。

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邶风•旄丘)“何”意为“为什么”,在句中作状语。

5.代时间。

(1)方何为期?胡然我念之。

(秦风•小戎)“何”在句中作时间状语。

6.代处所。

如:(1)哀我人斯,于何从禄?(小雅•正月)(2)靡所止疑,云徂何往?(大雅•桑柔)“何”例(1)中作介词宾语,例(2)中作动词宾语。

《玄应音义》疑难词释疑

《玄应音义》疑难词释疑

《玄应音义》疑难词释疑摘要:《玄应音义》所释之词多为方俗词语,故本身不乏阙疑之处,加之一些词语在语言发展中渐趋消失,加重了我们阅读古代经籍的困难,因此对词条的深入解释至关重要。

文章采用排比归纳和古文献与方言互证的方法,考释了“/”、“”、“趌”、“鞕、”四组词语,主要追寻其本义以此探明词源,或者纠正旧说从而理清其发展途径,因此不仅可以做到对该部佛典的订正补充,而且对阅读文学典籍、研究方俗词语以及大型辞典的编撰都有所裨益。

关键词:玄应音义;方言;俗语词;佛经玄应所撰《一切经音义》,又名《众经音义》,简称《玄应音义》,是现存最早集释众经的佛经音义。

该书用当时的语言去解释佛经中的疑难词,真实记录了隋唐时期的语言现状,加之其释文旁征博引,收录了许多古文献资料,所以不仅仅是一本研究佛经的重要参考书目,也是研究当时口语和古文献语言的重要书籍。

然而,由于其解释的很多词语是当时的俗语词,在文献中没有准确的记录,因此不经考释不易索解。

再加上随着语言的发展,不少当时的口语词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造成了一些阅读上的疑惑,因此对其词语的考释十分必要。

限于篇幅,文章主要拟对《玄应音义》的四条词语做出诠释。

一、/“脚”条:“,去诳反,谓脚曲也,书无此字,未详何出。

”(卷第十五·《僧祇律》第十九卷)又“肘”条:“区放反,撗(横)举肘也,未详字出,此应俗语。

《礼记》云:“并坐不横肱”,是也。

律文或作“、二形,并未详”(卷十四·《四分律》第二十卷)“”本义指“动物体内藏脏器的空腔”。

《玉篇·肉部》:“,腔也”,[1]《集韵·漾韵》:“,腹中宽”。

[2]两词本义与经文中合成词的意义没有直接关联,故玄应说“未详何出”。

按,“”、“()”、“”皆应为俗体。

《龙龛手鉴》:“,,二俗”,又“、,二俗”,[3]其正体应为“匡”,在佛典经文中,常可互换使用。

如,《大藏经·四分律》卷20:“叉腰者以手叉肘,若比丘故作叉腰行入白衣舍,犯应忏突吉罗。

文言文中的疑问代词

文言文中的疑问代词

文言文中的疑问代词第一篇:文言文中的疑问代词文言文中的疑问代词常用的疑问代词有:谁、孰、何、曷、胡、安、焉、奚、恶、盍(盖)等;常用的疑问语气词有:乎、诸、与或欤、邪或耶等。

根据疑问代词指代的询问对象,古汉语疑问代词可分三类。

(1)指人的。

有“谁、孰”。

a “谁”用于一般问句,可作主、宾、定、语及判断句的谓语。

b “孰”用于选择问句,一般有先行词。

如:“吾与徐公孰美?”译为“哪一个”,一般只作主语。

它还可指物、处所。

“孰与介”表比较:如“吾孰与徐公美?”;用于反问句中,表肯定:“惟坐待亡,孰与伐之。

”有“哪里比得上”的意思。

(2)指物的。

有“何、胡、奚、曷”等。

“何”:作主、宾、定、判谓,a 常用来询问原因或方法,如:“许子何不为陶冶?”译为“什么”“为什么”;b 询问处所,如“子欲何之?”译为“哪里”。

“胡、奚、曷”经常a 作状语,用来询问原因,相当于“为什么”或“怎么”,如“子奚乘是车也?”;b 它们也经常作介词的宾语前置,如“胡为”“曷为”,询问原因。

c “奚以”询问方法。

(3)指处所。

有“安、恶、焉”。

a 它们主要作状语,询问处所。

相当于现代的“在哪里”。

如“焉置土石?”;b 也可作前置宾语,用来询问处所。

如“沛公安在?”c 还可以用于反问句,作状语,加强反问语气。

类似于“哪里”。

d “焉”用于反问句后虚化了,不再实指处所。

如“今弗爱其子,安能爱君?”1、指人的疑问代词——“谁”、“孰”“谁”主要用于一般问句。

“孰”常用在选择问句里,一般都有先行词,意思是“哪一个”。

“孰”除了指人以外,也可以指物或处所。

“谁”的用法基本上与现代汉语相同,这里就不举例了。

“孰”表示“哪一个”的用例如:“吾与徐公孰美?”——我和徐公相比哪一个更美?“礼与食孰重?”——这句的“孰”指物,意思是:礼制和食物相比哪一个更重要?“孰”还经常和介词“与”连用,构成固定组合“孰与”,表示比较。

“孰与”用在句中大致意思是“和……比,哪一个更……”。

《杂譬喻经》疑难字词杂考

《杂譬喻经》疑难字词杂考

《杂譬喻经》疑难字词杂考
龙庆兰;郑贤章
【摘要】《杂譬喻经》中存在许多疑难字词,我们这里所说的疑难字词是指文中意义不明、不合前后文意的字词.这些疑难字词大多由版本异文造成,还有的由佛典汉译讹传导致.考释疑难字词有利于疏通文意,整理出较为真实可靠的文本.本文选取后汉支娄迦译的《杂譬喻经》(1卷),后秦鸠摩罗什译的《杂譬喻经》(1卷),后汉失译的《杂譬喻经》(2卷)及吴康僧会译的《旧杂譬喻经》中六处疑难字词进行考释.【期刊名称】《贺州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9(035)001
【总页数】5页(P53-57)
【关键词】《旧杂譬喻经》;《杂譬喻经》;疑难字词;考释
【作者】龙庆兰;郑贤章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 410081;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 41008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62。

2022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 2.1.4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2022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 2.1.4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不同的句式主要有推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

一、推断句文言文推断句在主谓之间一般不用推断词“是”,“是”作推断词是后来的事,而往往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用以对主语进行推断,常见句式有如下几种:形式例句……者……也①臣之所好者.道也.。

(《庖丁解牛》)②亚父者.,范增也.。

(《鸿门宴》)……者也①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晏子使楚》)②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鸿门宴》)……,……也①邻之厚,君之薄也.。

(《烛之武退秦师》)②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苏武传》)……者,……①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柳敬亭传》)②粟者.,民之所种。

(《论贵粟疏》)……,……失其所与,不知。

(《烛之武退秦师》)……乃…………则…………即…………皆…………固…………诚…………耳……,盖……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③梁父即.楚将项燕。

(《史记·项羽本纪》)④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归去来兮辞·(并序)》)⑤仁陷于愚,固.君子之所不与也。

(《中山狼传》)⑥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⑦此亡秦之续耳.。

(《鸿门宴》)⑧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

(《童趣》)……为……①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师说》)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是……①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非……(否定推断)①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劝学》)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形式例句……于……①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②不拘于.时,学于余。

0552敦煌变文疑难疑义字词考释

0552敦煌变文疑难疑义字词考释

敦煌变文疑难疑义字词考释赵家栋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摘要:结合中土文献和佛经材料对敦煌变文中的部分语词校注及待考词语“细辛”、“心点点”、“摧滞”、“解涌曏”等作了尝试性的延证考释,以补现今敦煌变文语词考释的不足。

关键词:敦煌变文; 细辛; 摧滞; 心点点对敦煌变文中的疑难词语的考释,前辈学者已经作出了巨大的成绩。

在识读张涌泉、黄征二位先生的《敦煌变文校注》(以下简称为《校注》)过程中,笔者不揣浅陋,对《校注》中语词校注及待考词语作了尝试性的延证考释。

然笔者研习敦煌文献时间不长,在其延证考释中难免有寡证难明、晦涩不通的之处,烦请博雅之士教正。

[囗](迴)地轴《伍子胥变文》:“开山川而[囗](迴)地轴,调律吕以辩(变)阴阳。

驾紫极以定天阙,减(感)黄龙而来负翼。

”(1·31)《校注》:徐校:“‘地轴’上疑脱一字。

”按:脱字当为“迴”。

《陈书·高祖本纪上》:“公迴兹地轴,抗此天罗,曾不崇朝,俾无噍类。

”《唐律疏议·长孙无忌<进律疏表>》:“遂使五楼之群,争迴地轴;十角之旅,竞入天田。

”《全唐诗外编·褚遂良<春日侍宴望海应诏>》:“萦波迴地轴,激浪上天潢。

”皆其证。

《庾子山集注·贺平邺都表》:“握天枢,秉地轴。

”倪璠注引《括地象》:“昆仑之山,横为地轴。

”按:依《校注》脱字处为“迴”。

然考校上下文意,此处补“迴”字于意欠安。

“迴”有“运转、旋转”之义,下三句“调律吕以辩(变)阴阳”、“驾紫极以定天阙”、“减(感)黄龙而来负翼”皆表示顺承关系,上句“开山川而[囗]地轴”缺文处若补入“迴”字,则“开山川”与“迴地轴”只是一般的并列关系,这与文意不协。

再有《校注》引例中的“迴兹地轴”和“争迴地轴”喻指撼动改变天地纲常、对抗朝廷法纪。

而《伍子胥变文》之“开山川而[囗](迴)地轴,调律吕以辩(变)阴阳。

驾紫极以定天阙,减(感)黄龙而来负翼。

”是接着“南有楚国平王,安仁治化者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众经撰杂譬喻》中的疑问代词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汉语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是古代汉语的质变期。

鸠摩罗什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姚秦僧人,是历史上著名的“三大译师”之一,其汉译佛经口语性强,被后人誉为“新译”,是研究当时语言的珍贵材料。

在本文中,我们拟对鸠摩罗什所译《众经撰杂譬喻》(共2卷44篇18300余字)中的疑问代词加以分析,以期获得当时疑问代词运用情况的一些资料和线索。

依据询问功能进行分类,汉语的疑问代词可分为事物疑问代词、人物疑问代词、方式情状疑问代词、原因目的疑问代词、时间疑问代词、处所疑问代词和数量疑问代词七类。

一、事物疑问代词事物疑问代词的功能就是询问“什么”“什么东西”“哪个”。

《众经撰杂譬喻》所用的事物疑问代词有“何”“何等”“何者”“云何”“何所”5个,计25例。

1.何“何”是《众经撰杂譬喻》中使用得最多的事物疑问代词,见16例。

a.“何”作定语,对所问的事物起修饰限制作用,通常为“何+名词”的形式,见13例。

(1)沙弥怪愕不知何意。

(第18篇)(2)昔有屠儿,诣阿世王所乞求一愿。

王曰:“汝求何愿?”(第28篇)(3)其人与之,问:“杖有何德?”(第28篇)(4)阿难白佛:“此五百人宿命有何罪福?”(第38篇)b.“何”作宾语置于动词之前,共3例。

(1)王答言:“汝须何食?”鹰言:“我作誓,食新杀血肉。

”(第4篇)(2)菩萨言:“…汝须何食?当相给予。

”(第4篇)(3)佛语至诚,实是毒蛇而我不信。

今为毒蛇所由知当何云?(第6篇)2.何所“何所”作为事物疑问代词,见3例,句法功能与“何”相近,也可作宾语和定语。

其中宾语2例,定语1例。

a.“何所”作宾语,也是位于动词之前。

(1)王问沙门言:“至我象边何所道说?”沙门答言:“…我直语象言:‘我与汝俱有罪耳。

’”(第19篇)(2)道人往诣其家,问长者:“何所乏?”曰:“惟患无子。

”(第29篇)b.“何所”作定语。

(1)时肆上有贤者,见沙弥行诵,礼而问曰:“道人行何所说?”(第14篇)“何所”本是名词性的偏正词组,义为“什么地方”。

“何所”在《众经撰杂譬喻》中作疑问代词,义同“何”,作“什么”解,应是由偏正词组词汇化而来。

如上例(2),“何所乏”义即为“缺什么”。

3.何等“何等”用来询问事物,作宾语和定语,义同“何”,可解为“什么”,见4例。

(1)天愍此人自现其身,而问之曰:“汝求何等?”(作动词宾语)(第4篇)(2)沙门言:“小妇儿为何等死?”(作介词宾语)(第37篇)(3)沙门谓言:“汝家小妇今为所在?本坐何等死?”(作介词宾语)(第37篇)(4)人生世间无不受苦,欲免此苦,当兴何等道?(作定语)(第18篇)“何等”在先秦汉时期本是一个词组,“等”字本有“辈类”的实义,“何等”连用既久,这种实义丧失,“等”字已词缀化,“何等”义同“何”。

它也应是偏正词组词汇化而来的,已变为一个双音节的疑问代词。

4.何者“何者”充当事物疑问代词,作主语,见1例。

(1)道人闻是语已,便自思惟:何者为重?护戒为重。

(第7篇)“何者”先秦时主要表示设问,“者”字是一个语气助词。

在《众经撰杂譬喻》中,“何者”中的“者”是个起指代作用的结构助词,“何者”用来询问什么事物,充当主语。

“何者”还有区别于其它事物疑问代词的功能,即通常在主语的位置上表示别择问,例子如上。

5.云何“云何”作为事物疑问代词,见1例,作主语。

(1)长者白佛:“云何五大施?”(第14篇)二、人物疑问代词人物疑问代词用来询问动作所涉及的人物是“谁”“什么人”。

《众经撰杂譬喻》的人物疑问代词有“谁”“何人”2个。

1.谁“谁”在《众经撰杂譬喻》中作为人物疑问代词,其语法功能主要是作主语和定语,见3例。

(1)前鬼言:“此有人可问。

”“是死人是谁担来?”(作主语)(第3篇)(2)王至殿未入,便见此画,问:“谁画此耶?”(作主语)(第42篇)(3)前问言:“卿谁家子?何痴乃尔?”(作定语)(第13篇)2.何人“何人”可用来询问人物,用作谓语,见2例。

(1)诸比丘问:“汝是何人?”答言:“亦不自知是人非人。

”(第3篇)(2)其父意即开解,问儿:“卿是何人?”儿言:“我是长者儿。

”(第13篇)三、方式情状疑问代词方式情状疑问代词用来询问事物的方式、性质或情状,即问事物“怎么”“怎样”“怎么办”。

《众经撰杂譬喻》中有“何以”“奈何”“云何”“何如”和“何因”等5个。

1.何以“何以”在《众经撰杂譬喻》中的主要意义是“怎么”和“怎样/怎么样”,做状语,见3例。

(1)王曰:“设如汝语,何以知之?”答曰:“我识宿命。

”(第26篇)(2)王曰:“何以别之?”(第38篇)(3)王曰:“若得子,何以相报?”(第41篇)2.奈何“奈何”作谓语,义为“怎么办”,见2例。

如:(1)商主惊言:“此是大鱼,当奈何哉?”(第26篇)(2)女父曰:“嫁当奈何?”(第42篇)3.云何“云何”作方式情状疑问代词,充当谓语和状语,各见1例。

如:(1)父语儿:“求之法当云何?”(作谓语)(第42篇)(2)六师答言:“无羹,云何食?”(作状语)(第22篇)4.何如“何如”充当谓语,后接宾语,见1例。

如:(1)沙门谓蛇曰:“…今现蛇身,何如此妇身?”(第38篇)5.何因“何因”在该经中当“怎么”解,作状语,见1例。

如:(1)妇闻此言意念:“此沙门何因知之?”(第38篇)四、原因目的疑问代词原因目的疑问代词用来询问事情、行为出现或发生的原因或目的,即询问“为什么” “怎么”“干什么”的。

《众经杂譬喻》中此类疑问代词有“何以”“何故”“何”“何缘”“云何”“何为”“为”和“那”8个。

1.何以“何以”在句中作状语和谓语,前者7例,后者1例,共8例。

(1)龙曰:“此未得道,何以将来?”(第10篇)(2)梵天问释:“何以不乐?”(第43篇)以上两例中“何以”作状语。

(3)佛告老母:“何以冢间也?”(第36篇)此例中“何以”作谓语。

2.何故“何故”作状语,见6例,使用频率略低于“何以”。

(1)诸人皆食,唯六师独?_不食。

主人问:“何故不食?”(第22篇)(2)船人问神:“何故乃尔也?”(第31篇)3.何“何”问原因时,作状语,共5例。

如:(1)汝何不去?我无食与汝。

(第9篇)(2)父见笑之。

妇曰:“何笑?”(第27篇)4.何缘“何缘”作状语,见3例。

如:(1)道人言:“…当生天上,何缘乃尔也?”(第16篇)(2)王乃信之,问道人:“何缘得香乃尔?”(第42篇)家中闻之皆惊愕:“公初不肯至佛所,今何缘欲往?”(第40篇)5.云何何为为那“云何”在句中作状语,凡2例。

如:(1)客问之言:“汝先贫穷,今日云何得如此富?”(第4篇)(2)诸人呵骂言:“汝痴人,云何日日不[?~]牛乃至一月也,而望得多?”(第6篇)“何为”询问原因时在句中作状语,见1例。

如:(1)沙门前见妇,颜色憔悴自掩面目不复栉梳。

沙门问言:“何为乃尔?”(第36篇)“为”在句中作谓语,见2例。

如:(1)诸天见其取华,皆往问之:“汝方来受福,当五欲自乐,而采华为?”(第13篇)(2)道人曰:“我亦无所有,复见我为?”使白言:“王欲供养道人。

”(第42篇)“那”在句中作状语,见1例。

如:(1)国人见皆惊,问曰:“卿那得还耶?”答曰:“…故我得来归耳。

”(第43篇)五、时间疑问代词时间疑问代词询问“什么时候”“多久”。

《众经撰杂譬喻》中问时间的疑问代词只有“何时”,作状语,仅见1例。

如:(1)父语儿:“求之法当云何?但掘水,何时能得?”(第42篇)六、处所疑问代词处所疑问代词用来询问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含有“哪里”“哪儿”之义。

《众经撰杂譬喻》中问处所的疑问代词有“那”“何处”和“所”,分别见1例,共三例。

1.“那”询问处所时,作状语。

如:(1)目连言:“我有神力超蹈须弥山。

对若东来我便向西,若北来我当趣南,那得我耶?”(第15篇)2.“何处”作补语。

如:(1)家有两儿着珠共戏,共相问曰:“此珠出生何处?”(第27篇)3.“所”作宾语,置于动词前。

如:(1)沙门谓言:“汝家小妇今为所在?本坐何等死?”(第37篇)七、数量疑问代词数量疑问代词用来问数量,《众经撰杂譬喻》中的数量疑问代词只有“几”,作定语,均为“几+名词”的双音节形式,见6例。

如:(1)贤者又问:“若无事,可诵几偈?”(第14篇)(2)又问:“分卫几日?”(第14篇)(3)佛复问公:“公着衣来几时?”公言:“我着衣来一岁。

”(第67篇)八、小结综合上文分析,我们可得出以下结论:1.先秦时期的“谁”“孰”“何”“曷”“胡”“奚”“侯”“遐”“恶”“安”和“焉”等形式复杂多样、用法有同有异的众多疑问代词大部分被淘汰。

《众经撰杂譬喻》中有“何”“谁”“为”“那”“所”“几”“何等”“何者”“云何”“何所”“何人”“何以”“奈何”“何如”“何因”“何故”“何缘”“何为”“何时”“何处”等20个疑问代词,显示其继承发展了“何”“谁”等部分疑问代词,“何”用法广泛,同时具有极强的构词能力,由“何”构成的上述复合词被广泛运用,用法复杂多样;一些新兴的疑问代词也在该经中出现。

这些都体现了中古汉语承上启下的过渡发展的态势。

2.先秦时期绝大部分的疑问代词是单音节形式,《众经撰杂譬喻》的20个疑问代词,单音节的6个,双音节的则有14个。

双音节占大部分,并且生命力极强,体现了当时词汇强烈的双音化趋势。

3.疑问代词的一些非疑问用法已在《众经撰杂譬喻》中出现,如“何足”“何能”的反诘用法等,这显示了疑问代词在魏晋南北朝时语法功能得到更多新的扩展。

限于范畴和篇幅,我们这里不作讨论。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1、生气,就是拿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

原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2、未必钱多乐便多,财多累己招烦恼。

清贫乐道真自在,无牵无挂乐逍遥。

3、处事不必求功,无过便是功。

为人不必感德,无怨便是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