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的疑问代词(全)
常见文言文代词汇总
常见文言文代词汇总一、人称代词第一人称:我,余,予,吾,仆,妾,愚,臣,寡人,孤,己,自。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吾欲之南海,何如?3、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
4、同予者何人?5、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
6、臣不胜受恩感激。
7、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8、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9、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0、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11、君与仆有何亲?1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二人称:汝,尔,乃,若,而,子,君,卿,公,足下。
1、甚矣,汝之不惠。
2、尔安敢轻吾射?3、若为佣耕,何富贵也?4、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5、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6、君与家君期日中。
先主曰:“君与俱来。
”7、吾知所以距子矣。
8、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9、公等遇雨,皆以失期。
10、然足下卜之鬼乎?11、愿诸君勿复言。
12、卿太重,将非鬼也。
第三人称:之(他,他们);其(他的,它们的);彼,伊,焉。
1、愿陛下亲之信之。
2、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3、彼竭我盈,故克之。
4、为伊消得人憔悴。
5、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6、岂其学不如彼邪?人称复数:古文中用“辈,等、属,侪(chái)、族、徒、曹”等放在人称代词后表示多数,可译成“们”,或在人称代词后加“一类”、“一班”、“这些”等词对译。
1、公等遇雨,皆以失期。
失期,法皆斩。
2、徒属皆曰:“敬受命。
”3、尔曹身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二、指示代词:(代人,代物,代事,……)近指代词:是,此,斯,之,然,兹,焉……(这个,这里,这样……)1、余之游于是乎始。
2、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3、今若断丝织也,则捐失成功。
4、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
5、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6、此皆幼时闲情也。
7、今臣使楚,不当从此们入。
8、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9、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0、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11、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1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文言文中的代词用法分类详解
⽂⾔⽂中的代词⽤法分类详解1.⼈称代词第⼀⼈称:吾、我、余、予说明:第⼀⼈称各个代词,表⽰单数表⼈称时,译为“我”;表⽰复数时,译为“我们”;在句中作定语表领属时,译为“我的”“我们的”。
是单数还是复数,须根据上下⽂的⽂意来判断。
第⼆⼈称:汝(先秦古籍中也作“⼥”,⾳rú)、尔(ěr)、若、乃、⽽说明:第⼆⼈称各个代词,表⽰单数表⼈称时译为“你”,表⽰复数时译为“你们”;⽤作定语表领属时译为“你的”、“你们的”。
诲汝知之乎?(《论语⼗则》)汝⼼之固,固不可彻。
(《愚公移⼭》)盍各⾔尔志?(《⼦路冉有曾皙公西华侍坐》)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尔其勿忘乃⽗之志。
(《伶官传序》)家祭⽆忘告乃翁。
(《⽰⼉》)⽽翁归,⾃与汝复算⽿。
(《促织》)妪每谓余⽈:“某所,⽽母⽴于兹。
”(《项脊轩志》)第三⼈称:之、其、彼、渠、厥说明:第三⼈称代词,表⽰单数表⼈称时,译为“他(她、它)”;表⽰复数时,译为“他们(她们、它们)”;⽤作定语表领属时,译为“他(它)的”“他(它)们的”。
彼竭我盈,故克之。
(《曹刿论战》)有复⾔令长安君为质者,⽼妇必唾其⾯。
(《触龙说赵太后》)虽与府吏要,渠会永⽆缘。
(《孔雀东南飞》)思厥先祖⽗,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之地。
(《六国论》)注意:古汉语⼈称代词单复数的形式相同。
有时“侪(chái)、辈、属、等、曹”附在⼈称代词后边表⽰⼀(同)类⼈,但它们不同于现代汉语的“们”,含有“等等、⼀批”的意思。
倘复请之,吾辈⽆⽣理矣。
(《狱中杂记》)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单于视左右⽽惊,谢汉使⽈:“武等实在。
”(《苏武传》)尔曹⾝与名俱灭。
不废江河万古流。
(《戏为六绝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2.指⽰代词①近指代词:此、是、斯、兹、之、尔、若、然近指代词可译为“这、这⾥、这个、这样、这种”。
此则岳阳楼之⼤观也。
文言文常见代词
文言文常见代词——人称代词代词:人称代词、疑问代词、指示代词一、第一人称代词又叫“自称”,常用“吾、我、余、予”等,还有帝王的专称“朕”和“孤”字。
另外一种就是个人在对话中用的贱称,也叫谦称。
一般用“臣、仆、妾、鄙人、寡人”等,均可译为“我”。
通常都可译为“我”、“我们”、“我的”、“我们的” 。
例:1、已得履,乃曰:“吾亡持度。
” 《郑人买履》已经拿到了鞋子,竟然说:我忘记了拿尺码。
2、吾知子所以距我也,吾不言。
《公输》我知道你用什么办法来对付我,但我不说。
3、余闻而愈悲。
《捕蛇者说》我越听越觉得悲伤。
4、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我看那巴陵的美景,全集中在洞庭湖上。
5、朕乃天子,说话岂能儿戏?我是一国之君,说话岂能反悔?6、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儿有了水。
7、臣不胜受恩感激。
《出师表》我就受恩感动激励不尽了。
8、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
《乐羊子妻》我听说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
9、鄙人才疏学浅,难当此任。
我才智空虚学问浅陋,难于承担这一重任。
二、第二人称代词又叫对称,常用“尔、汝、女、若、乃、而”等。
通常译为“你、你的、你们、你们的。
”另外,有“尔曹、若属”等词,译为“你们”。
“子、君、公、、卿、先生、阁下、陛下、足下”等是对对方的尊称,可译为“您”例:1、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呢!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愚公移山》你的思想顽固啊,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3、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论语十则》孔子说:“仲由,教导你的话都明白了吗?”4、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你是个被雇佣给别人耕田的的人,怎么会富贵呢?5、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乃翁。
陆游《示儿》大王的军队平定了中原的日子,家中祭祀时不要忘了把这个喜讯禀告给你的父亲。
6、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促织》你爹爹回来时,一定会跟你算账的。
7、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完整版)常见文言文代词汇总
常见文言文代词汇总一、人称代词:第一人称:我,余,予,吾,仆,妾,愚,臣,寡人,孤,己,自。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吾欲之南海,何如?3、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4、同予者何人?5、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
6、臣不胜受恩感激。
7、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8、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9、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0、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11、君与仆有何亲? 1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二人称:汝,尔,乃,若,而,子,君,卿,公,足下。
1、甚矣,汝之不惠。
2、尔安敢轻吾射?3、若为佣耕,何富贵也?4、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5、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6、君与家君期日中。
先主曰:“君与俱来.”7、吾知所以距子矣.8、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9、公等遇雨,皆以失期。
10、然足下卜之鬼乎?11、愿诸君勿复言.12、卿太重,将非鬼也。
第三人称:之(他,他们);其(他的,它们的);彼,伊,焉.1、愿陛下亲之信之.2、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3、彼竭我盈,故克之。
4、为伊消得人憔悴.5、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6、岂其学不如彼邪?人称复数:古文中用“辈,等、属,侪(chái)、族、徒、曹”等放在人称代词后表示多数,可译成“们”,或在人称代词后加“一类”、“一班”、“这些"等词对译。
1、公等遇雨,皆以失期.失期,法皆斩.2、徒属皆曰:“敬受命。
”3、尔曹身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二、指示代词:(代人,代物,代事,……)近指代词:是,此,斯,之,然,兹,焉……(这个,这里,这样……)1、余之游于是乎始。
2、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3、今若断丝织也,则捐失成功。
4、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
5、自是指物作诗立就.6、此皆幼时闲情也。
7、今臣使楚,不当从此们入.8、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9、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0、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11、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言文中的疑问代词(全)
文言文中的疑问代词(全)高中语文基础知识TAG:代词编者按:本文为古汉语中的代词专题之一。
1、指人的疑问代词――“谁”、“孰”“谁”主要用于一般问句。
“孰”常用在选择问句里,一般都有先行词,意思是“哪一个”。
“孰”除了指人以外,也可以指物或处所。
“谁”的用法基本上与现代汉语相同,这里就不举例了。
“孰”表示“哪一个”的用例如:“吾与徐公孰美?”――我和徐公相比哪一个更美?“礼与食孰重?”――这句的“孰”指物,意思是:礼制和食物相比哪一个更重要?“孰”还经常和介词“与”连用,构成固定组合“孰与”,表示比较。
“孰与”用在句中大致意思是“和……比,哪一个更……”。
如以下例句:“吾孰与徐公美?”――意思是我和徐公比,哪一个更美?有时相比较的内容在上文已经出现,因此句子里可以没有比较的内容,如:“君料臣孰与舜?”――这句里比较的内容不出现,大致意思是,您看我和舜相比,哪一个更好?有时“孰与”比较的结果已经明确,经常用在反问句里,实际已不是表示疑问,可以译为“哪里比得上”。
例如:“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顺从自然而颂扬它,哪里比得上控制自然的规律而运用它。
“惟坐待亡,孰与伐之。
”――与其坐着等待被灭亡,哪里比得上去进攻它呢?2、指事物的疑问代词――“何”、“胡”、“曷”、“奚”。
这几个疑问代词中,“何”的使用率最高,语法功能也较广泛。
“何贵何贱?”――“何”充当主语。
“曰:‘是何也?’”――“何”充当谓语。
“大王来何操?”――“何”充当前置宾语。
“许子何不为陶冶?”――“何”充当状语问原因。
“姜氏何厌之有?”――“何”充当定语。
“胡”、“曷”、“奚”经常作状语,有时是和介词结合后作状语,用来询问原TAG:代词因、时间或处所等。
“悠悠苍天,曷其有极?”——“曷”问时间,等于说“什么时候”。
“子奚乘是车也?”——“奚”问原因,相当于“为什么”。
“胡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胡”和介词“为”结合后充当状语,问原因。
(完整版)常见文言文代词汇总
常见文言文代词汇总一、人称代词:第一人称:我,余,予,吾,仆,妾,愚,臣,寡人,孤,己,自。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吾欲之南海,何如?3、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
4、同予者何人?5、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
6、臣不胜受恩感激。
7、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8、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9、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0、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11、君与仆有何亲? 1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二人称:汝,尔,乃,若,而,子,君,卿,公,足下。
1、甚矣,汝之不惠。
2、尔安敢轻吾射?3、若为佣耕,何富贵也?4、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5、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6、君与家君期日中。
先主曰:“君与俱来。
”7、吾知所以距子矣。
8、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9、公等遇雨,皆以失期。
10、然足下卜之鬼乎?11、愿诸君勿复言。
12、卿太重,将非鬼也。
第三人称:之(他,他们);其(他的,它们的);彼,伊,焉。
1、愿陛下亲之信之。
2、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3、彼竭我盈,故克之。
4、为伊消得人憔悴。
5、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6、岂其学不如彼邪?人称复数:古文中用“辈,等、属,侪(chái)、族、徒、曹”等放在人称代词后表示多数,可译成“们”,或在人称代词后加“一类”、“一班”、“这些”等词对译。
1、公等遇雨,皆以失期。
失期,法皆斩。
2、徒属皆曰:“敬受命。
”3、尔曹身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二、指示代词:(代人,代物,代事,……)近指代词:是,此,斯,之,然,兹,焉……(这个,这里,这样……)1、余之游于是乎始。
2、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3、今若断丝织也,则捐失成功。
4、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
5、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6、此皆幼时闲情也。
7、今臣使楚,不当从此们入。
8、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9、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0、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11、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1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常用文言代词
常用文言代词代替词、短语、句子的词,叫做代词;現代汉语中代词属实词,而在古代汉语中代词的归属有分岐,一些语法书把它归入实词类,一些則把它归入虚词类;笔者以为代词虽具有一些实词的性质,但本身的意义还比较虚,不比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实在、确定,所以应归入虚词类;在第十节“常用文言虚词”里对代词已有一些例释,这里单独列一节对代词的特点和作用进行全面、细致的探讨;代词大致可以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三类;一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名称的词叫人称代词;1、第一人称常見的有“吾、我、余、予”等,相当于“我”“我的”;一般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定语;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我胜若,若不吾.胜;庄子·齐物论吾.一瓶一钵足矣;彭端淑为学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硕鼠,硕鼠,无食我.黍;诗经·硕鼠十年春,齐师伐我.;左传·曹刿论战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归有光项脊轩志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苏轼石钟山记生以乡人之子谒余.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予.分当引决;文天祥指南录后序此外,“朕”在先秦是一个一般人都可用来自称的代词,相当于“我”,如“朕.皇考曰伯庸;”屈原离骚到秦始皇才法定为始皇帝自称的专用词,以后为历代皇帝独用;自称的代词还有“自”“已”;如“文天祥自.序其诗;”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2、第二人称常见的有“尔、女、若、乃、而”等,相当于“你”“你的”;一般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定语;尔.安敢轻吾射欧阳修卖油翁尔.何知左传·殽之战居,吾语女.;论语·阳货他日汝.当用之归有光项脊轩志若.何为生我家黄示羲原君若.毒之乎柳宗元博蛇者说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柳宗元捕蛇者说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陆游示儿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史记·项羽本纪3、第三人称常见的有“之”,相当于他、她、它;“其”相当于他、她、它的;“彼”相当于他、他的;“之”“其”在第十节“常用文言虚词”一节里已有详细叙述,这里不再赘述;幸而杀彼.,甚善;柳宗元童区寄传彼.竭我盈,故克之;左传·曹刿论战4、人称代词的谦称与尊称①文言文里的第一人称有时用谦称表示,但谦称不是人称代词;男的谦称自己为“臣、仆、走”,女的谦称自己为“妾、奴、婢子”,古代诸侯谦称自己为“寡人、孤”;翻译时都可译为“我”;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嗟呼嗟夫如仆.尚何言哉尚何言哉司马迁报任安书走.虽不敏;张衡东京赋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乐府诗集·孔雀东南飞并序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孟子·庄暴見孟子..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孤.当与孟德决之;资治通鉴·赤壁之战②文言文里的第二人称常用尊称“子、君、公、卿、夫子、先生、足下、陛下、殿下、阁下”表示“你”、“您”,但尊称不是人称代词;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墨子·公输子.不久死耶纪昀刘东堂言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客至卿.欲何言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乐府诗集·孔雀东南飞并序何哂由也夫子..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范晔乐羊子妻..生我;马中锡中山狼传幸先生..休矣;”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孟尝君不悦,曰:“诺,先生..今日可以救我圣主者,惟在足下;梁启超谭嗣同..此外,对皇帝称“陛下”,对王称“殿下”,对大官称“阁下”,对不同官职的人称“将军”“大王”以代替“您”;5、关于副词“相”“見”的活用副词“相”在第五节“一词多义”的“相”这一目里有所阐述,这里再补充数例;“相”在指代接受动作的一方时,可以指代“我、你、他、她、它”,有人又把它叫做指代性副词,它不属人称代词的范畴;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周思来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相煎”等于说“煎我”;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乐府诗集·孔雀东南飞并序“莫相忘”等于说“莫忘我”;子敬,孤持鞍下马相迎,足以显卿未三国志·鲁肃传“相迎”等于说“迎你”;他日归洞庭,幸无相避;李朝威柳毅传“相避”等于说“避我”;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乐府诗集·孔雀东南飞并序“相望”等于说“望他”;副词“见”放在动词前又不表示被动,就是表示他人对自己怎么样,指代“我”“自己”;有人也把它叫指代性副词,它也不属人称代词的范畴;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李密陈情表“見背”即“背我”;意思是离开我去世了;郎诚见完与恩,无所不可;柳宗元童区寄传“完”“恩”两个动词之间用“与”来连接;意思是“见.完”“见.恩”,即“保全我”“厚待我”;岳父见教的是;儒林外史·范进中举“見教”即“教我”或“教训我”;冀君实或见恕也;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見恕”即“宽恕我”;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乐府诗集·孔雀东南飞并序“见录”即“记着我”;熟语中有“见谅”,即“原谅我”;6、人称代词的单复数现代汉语的人称代词有单数和复数的分别;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不分单复数;如“吾、我、尔、汝、之”等人称代词既可以表单数“我、你、他”,又可以表复数“我们、你们、他们”;如果一定要起指明表复数也可以在人称代词之后加“侪、辈、等、属、曹”;如“吾侪”“我辈”“尔等”“尔曹”“汝曹”“若属”“吾属”;另外,在“之”后加表复数的词,如“之流、之类、之属、之徒”;二指示代词用来区别人或事物的词叫指示代词;根据所指的内容可以分为近指、远指、虚指、无指、特指;1、近指所指的人或事物的距离比较近;有此、兹、斯、是等;相当于“这”“这个”“这种”“这里”;此.何遽不为福乎淮南子·塞翁失马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归有光项脊轩志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兹.游快且愧矣;徐宏祖游黄山记总此十思,宏兹.九德;魏征谏太宗十思书某所,而母立于兹.;归有光项脊轩志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斯.用兵之效也;苏洵六国论是.心足以王矣;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王安石伤仲永2、远指所指的人或事物距离比较远;有彼、夫、其等,相当于“那”“那个”“那里”“那样”;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诗经·伐檀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诗经·硕鼠伯乐庖丁所见非马与牛,则亦知夫.病者所见非鬼也;王充订鬼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怀其.璧,从径道亡;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未必有其.实也;王充订鬼3、虚指指代不准确说出来或虚构的东西;易其首;方苞狱中杂记是以某某..余在狱,犹见某.姓;方苞狱中杂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贾谊论积贮疏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世说新语·周处4、无指表示没有人,没有东西;多用“莫”“无”;残贼公行,莫.之或止;贾谊论积贮疏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庄子·庖丁解牛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贺知章回乡偶书5、特指所谓特指是说他们跟其它指示代词有特别的不同;即不能单独使用,必须和其它词类结合起来构成短语,才有指代意义;“者”“所”就是两个特别指示代词,在本书第十节“常用文言虚词”里有详细的叙述,这里从略;三疑问代词用来发出疑问的代词叫疑问代词;1、代人的疑问代词有“谁”“熟”,相当于現代汉语的“谁”“哪”;缇骑按剑面前,问:“谁.为哀者”张溥五人墓碑记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其孰能讥之乎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孰为汝多知乎列子·两小儿辨日2、代事物的疑问代词有“奚”“何”“孰”,相当于“什么”“哪个”“为什么”“怎么”;孟尝君曰:“客何.好”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吾何.爱一牛孟子·齐桓晋文之事奚.暇治礼义哉孟子·齐桓晋文之事子奚.不为政论语·为政父与夫孰亲左传·桓公十五年礼与食孰重孟子·告子下3、代处所的疑问代词有安、焉、恶、奚;相当于“哪里”“什么”;洞庭君安.在哉李朝威柳毅传且焉.置土石列子·愚公移山路恶.在孟子·尽心上子路宿于石门,晨城门曰:“奚.自”论语·宪问。
文言文中的疑问代词(全)
文言文中的疑问代词(全)导读:TAG:代词编者按:本文为古汉语中的代词专题之一。
1、指人的疑问代词――“谁”、“孰”“谁”主要用于一般问句。
“孰”常用在选择问句里,一般都有先行词,意思是“哪一个”。
“孰”除了指人以外,也可以指物或处所。
“谁”的用法基本上与现代汉语相同,这里就不举例了。
“孰”表示“哪一个”的用例如:“吾与徐公孰美?”――我和徐公相比哪一个更美?“礼与食孰重?”――这句的“孰”指物,意思是:礼制和食物相比哪一个更重要?“孰”还经常和介词“与”连用,构成固定组合“孰与”,表示比较。
“孰与”用在句中大致意思是“和……比,哪一个更……”。
如以下例句:“吾孰与徐公美?”――意思是我和徐公比,哪一个更美?有时相比较的内容在上文已经出现,因此句子里可以没有比较的内容,如:“君料臣孰与舜?”――这句里比较的内容不出现,大致意思是,您看我和舜相比,哪一个更好?有时“孰与”比较的结果已经明确,经常用在反问句里,实际已不是表示疑问,可以译为“哪里比得上”。
例如:“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顺从自然而颂扬它,哪里比得上控制自然的规律而运用它。
“惟坐待亡,孰与伐之。
”――与其坐着等待被灭亡,哪里比得上去进攻它呢?2、指事物的疑问代词――“何”、“胡”、“曷”、“奚”。
这几个疑问代词中,“何”的使用率最高,语法功能也较广泛。
“何贵何贱?”――“何”充当主语。
“曰:‘是何也?’”――“何”充当谓语。
“大王来何操?”――“何”充当前置宾语。
“许子何不为陶冶?”――“何”充当状语问原因。
“姜氏何厌之有?”――“何”充当定语。
“胡”、“曷”、“奚”经常作状语,有时是和介词结合后作状语,用来询问原TAG:代词因、时间或处所等。
“悠悠苍天,曷其有极?”——“曷”问时间,等于说“什么时候”。
“子奚乘是车也?”——“奚”问原因,相当于“为什么”。
“胡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胡”和介词“为”结合后充当状语,问原因。
精心整理文言文18个虚词
中考18虚词整理1、之(1)代词:①代人、事、物。
例句:长跪而谢之、亲戚畔之、呼尓而与之、肉食者谋之、学而时习之、委而去之②指示代词,这:例句: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2)助词:①结构助词,的. 例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咨臣以当世之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行道之人弗受②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例句:宋何罪之有、何陋之有莲之爱③调节音节,不译。
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怅恨久之、公将鼓之望之蔚然而深秀者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例句: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吾妻之美我者⑤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例句:马之千里者(3)动词:到,往,去。
例:辍耕之垄上、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以(1)介词:①用、把、拿。
例句:因以为号焉、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以大易小、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以君为长者、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必以分人②按照、依照。
例句:策之不以其道、虽不能察,必以情③凭借、依靠. 例句: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以天下这所顺可以一战何以战(2)连词:①表目的,来,用来.例句:属予作文以记之、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则责……等之慢,以彰其咎、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以光先帝遗德以乐其志②表结果,以致于。
例句: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以伤先帝之明③因为。
例句:不以千里称也、以其境过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扶苏以数谏故、徒以有先生也(3)动词,认为.例句: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皆以美于徐公(4)通“已”,已经。
例句:固以怪之矣3、于(1)介词:①到. 例句:安陵君因使唐睢使于秦、还于旧都、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簊畚运于渤海之尾②在。
例句:骈死于槽枥之间、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躬耕于南阳、不求闻达于诸候③从。
例句: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舜发于畎亩之中④对,向. 例句: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欲有求于我也、万钟于我何加焉告之于帝⑤比. 例句:所欲有甚于生者、皆以美于徐公(2)因为。
文言文疑问代词文言文中的疑问代词全
文言文疑问代词文言文中的疑问代词全帮助!文言文疑问代词文言文中的疑问代词全1、指人的疑问代词——“谁”、“孰”“谁”主要用于一般问句。
“孰”常用在选择问句里,一般都有先行词,意思是“哪一个”。
“孰”除了指人以外,也可以指物或处所。
“谁”的用法基本上与现代汉语相同,这里就不举例了。
“孰”表示“哪一个”的用例如:“吾与徐公孰美?”——我和徐公相比哪一个更美?“礼与食孰重?”——这句的“孰”指物,意思是:礼制和食物相比哪一个更重要?“孰”还经常和介词“与”连用,构成固定组合“孰与”,表示比较。
“孰与”用在句中大致意思是“和……比,哪一个更……”。
如以下例句:“吾孰与徐公美?”——意思是我和徐公比,哪一个更美?有时相比较的内容在上文已经出现,因此里可以没有比较的内容,如:“君料臣孰与舜?”——这句里比较的内容不出现,大致意思是,您看我和舜相比,哪一个更好?有时“孰与”比较的结果已经明确,经常用在反问句里,实际已不是表示疑问,可以译为“哪里比得上”。
例如:“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顺从自然而颂扬它,哪里比得上控制自然的规律而运用它。
“惟坐待亡,孰与伐之。
”——与其坐着等待被灭亡,哪里比得上去进攻它呢?2、指事物的疑问代词——“何”、“胡”、“曷”、“奚”。
这几个疑问代词中,“何”的使用率最高,语法功能也较广泛。
“何贵何贱?”——“何”充当主语。
“曰:‘是何也?’”——“何”充当谓语。
“大王来何操?”——“何”充当前置宾语。
“许子何不为陶冶?”——“何”充当状语问原因。
“姜氏何厌之有?”——“何”充当定语。
“胡”、“曷”、“奚”经常作状语,有时是和介词结合后作状语,用来询问原因、时间或处所等。
“悠悠苍天,曷其有极?”——“曷”问时间,等于说“什么时候”。
“子奚乘是车也?”——“奚”问原因,相当于“为什么”。
“胡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胡”和介词“为”结合后充当状语,问原因。
“胡为”即“为什么”。
常见文言文疑问代词汇总原文及翻译
常见文言文疑问代词汇总原文及翻译何- 原文:何人?何事?- 翻译:谁?什么事?誰- 原文:誰來?誰去?- 翻译:谁来?谁去?孰- 原文:孰敢?孰知?- 翻译:谁敢?谁知道?哪- 原文:哪吒?哪路?- 翻译:哪吒?哪条路?焉- 原文:焉來?焉去?- 翻译:从哪来?从哪去?安- 原文:安居?安然?- 翻译:居住在哪里?平安无事?凡- 原文:凡人?凡事?- 翻译:普通人?一切事物?之- 原文:之人?之事?- 翻译:这个人?这个事情?若- 原文:若何?若念?- 翻译:如何?思考如何?卒- 原文:卒哭?卒去?- 翻译:突然哭起来?突然离开?噫- 原文:噫嘻?噫慚?- 翻译:表示叹息?表示惭愧?安- 原文:安能?安所?- 翻译:怎么能?在哪里?辱- 原文:辱骂?辱没?- 翻译:侮辱言语?丧失尊严?凡- 原文:凡人?凡事?- 翻译:普通人?所有事情?蓋- 原文:蓋然?蓋世?- 翻译:肯定的意思?非常出众?故- 原文:故人?故事?- 翻译:过去的人?故事?若- 原文:若何?若驚?- 翻译:如何?是否感到惊讶?能- 原文:不能?能否?- 翻译:不可以?是否能?宜- 原文:宜人?宜爾?- 翻译:舒适的?对你来说?其- 原文:其人?其事?- 翻译:那个人?那个事情?- 原文: 何? 者?- 翻译:怎样?谁?为- 原文:为何?为神?- 翻译:为什么?为神灵?幾- 原文:幾度?幾时?- 翻译:多少次?多少时候?乃- 原文:乃天?乃是?- 翻译:是天?就是?欲- 原文:欲行?欲作?- 翻译:想要去做?想要创作?哉- 原文:哉美?哉哉?- 翻译:表示赞美?表示欢呼?卒- 原文:卒然?卒然?- 翻译:突然的?突然?膺- 原文:膺是?膺膺?- 翻译:同样是?同样?驚- 原文:驚惶?驚覺?- 翻译:惊慌?突然意识到?如- 原文:如何?如辱?- 翻译:如何?像被侮辱?奚- 原文:奚人?奚知?- 翻译:什么人?什么知识?意- 原文:意思?意想?- 翻译:意思?心中所想?物- 原文:物事?物非?- 翻译:事物?事物是否正确?兮- 原文:兮何?兮若?- 翻译:何等?如果?邪- 原文:邪非?邪惡?- 翻译:不是?邪恶?毋- 原文:毋敢?毋知?- 翻译:不敢?不知道?曷- 原文:曷瑕?曷何?- 翻译:为什么有缺陷?为什么?故- 原文:故人?故事?- 翻译:过去的人?故事?凡- 原文:凡人?凡事?- 翻译:普通人?一切事物?在- 原文:在何?在何?- 翻译:在哪里?在哪里?乎- 原文:乎何?乎然?- 翻译:属于哪个?果然?ick- 原文:不期?不识?- 翻译:不期待?不了解?凡- 原文:凡人?凡事?- 翻译:普通人?所有的事情?汝- 原文:汝何?汝莫?- 翻译:你是什么?不要?其- 原文:其人?其事?- 翻译:那个人?那个事物?抑- 原文:抑興?抑是?- 翻译:提出?或者?勿- 原文:勿忘?勿負?- 翻译:不要忘记?不要背负?宁- 原文:宁子?宁可?- 翻译:你的名字?更愿意?蘇- 原文:蘇武?蘇峻?- 翻译:苏武?苏峻?猶- 原文:猶豫?猶得?- 翻译:犹豫不决?和什么类似?何- 原文:何事?何人?- 翻译:什么事情?谁?皆- 原文:皆是?皆可?- 翻译:都是?都可以?而- 原文:而何?而为?- 翻译:为什么?进行什么行为?也- 原文:也是?也有?- 翻译:是的?有的?哪- 原文:哪里?哪一位?- 翻译:在哪里?是哪一位?几- 原文:几何?几时?- 翻译:几何?几时?何- 原文:何人?何事?- 翻译:谁?什么事情?。
文言文中何的用法
文言文中何的用法文言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最早根据口语写成的书面语中可能就已经有了加工。
文言文何的用法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文言文何的用法,欢迎阅读文言文中何作助词的用法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孔雀东南飞》)文言文中何作疑问代词的用法文言文中“何”字的用法何字的用法来源:网络作者:未知今日点击:2936推荐:高中视频同步辅导视频!“何”字的用法(一)“何”字用作疑问代词的用法:1、“何”字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④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赤壁之战》)2、“何”字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的用法: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
用于宾语前置句中“何”要后置(疑问句中,若宾语是疑问代词,这个疑问代词放在动词前)。
①问:“何以战?”(《曹刿论战》)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④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3、“何”字作定语的用法:可译为“这”“那““什么”。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
(《孔雀东南飞》)文言文中何作疑问副词的用法1、“何”字用在句首或动词前的用法: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哪里”。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③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④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⑤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何”字用在形容词前的用法: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2023年最新的文言文疑问代词文言文中的疑问代词全
2023年最新的文言文疑问代词文言文中的疑问代词全文言文疑问代词文言文中的疑问代词全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和省略句、宾语前置句、谓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七种句式. 只要同学们花功夫扎实地记熟每种句式的结构形式及其例句,难度不大。
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我们现代汉语常用是来表示。
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有用者,也的,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司马迁《陈涉世家》解析:者,也表判断,译为陈胜是阳城人。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解析:者,也表判断,译为老师,是用来传道授业解惑的。
③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解析:者表判断,译为四个人是。
④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归有光《项脊轩志》)解析:也表判断,译为项脊轩是原先的南阁子。
⑤夫战,勇气也。
(《左传曹刿论战》)解析:也表判断,译为这作战是靠勇气的啊。
⑥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解析:者也表判断,译为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啊。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
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司马迁《陈涉世家》)解析:乃表判断,译为应当即位的人是公子扶苏。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解析:则表判断,译为这是岳阳楼最美的景象啊。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解析: 即表判断,译为就是现在聚集埋在坟墓里的五个人。
④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苏洵《六国论》)解析:皆表判断,译为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解析:为表判断,译文现在人家正好是刀俎,我们是鱼肉,辞什么呢?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解析:是表判断,译为问现在是什么世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朝和晋朝了。
疑问代词文言文
疑问代词文言文
在文言文中,疑问代词用于表达疑问,询问人或事物的情况、性质、特征等。
常见的文言文疑问代词有:
1、谁:用于询问人,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谁”、“什么人”。
例句:沛公在帐中,不见张良,问左右,左右曰:“不知所之。
”(史记·项羽本纪》)
2、何:用于询问事物的情况、性质、特征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怎么样”。
例句:子何为其间也?(战国策·秦策)
3、胡:用于询问人或事物的情况、性质、特征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为什么”。
例句:胡为乎泥中?(诗经·邶风·式微)
4、奚:用于询问人或事物的情况、性质、特征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哪里”。
例句:奚以知其然也?(列子·汤问)
5、孰:用于询问人或事物的情况、性质、特征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谁”、“哪一个”。
例句:孰为夫子?(论语·述而)
6、曷:用于询问时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何时”、“什么时候”。
例句:终不早封禅者,其议云何?(史记·封禅书)
以上是常见的文言文疑问代词,它们在句子中起到关键作用,帮助表达疑问和获取信息。
疑问副词文言文
疑问副词文言文1. 初中语文文言文疑问副词和疑问代词在疑问句中代指主语或宾语为疑问代词,当句子结构完整时出现对整个句子提问,就是疑问副词了疑问代词1、指人的疑问代词——“谁”、“孰”“谁”主要用于一般问句。
“孰”常用在选择问句里,一般都有先行词,意思是“哪一个”。
“孰”除了指人以外,也可以指物或处所。
“谁”的用法基本上与现代汉语相同,这里就不举例了。
“孰”表示“哪一个”的用例如:“吾与徐公孰美?”——我和徐公相比哪一个更美?“礼与食孰重?”——这句的“孰”指物,意思是:礼制和食物相比哪一个更重要?“孰”还经常和介词“与”连用,构成固定组合“孰与”,表示比较。
“孰与”用在句中大致意思是“和……比,哪一个更……”。
如以下例句:“吾孰与徐公美?”——意思是我和徐公比,哪一个更美?有时相比较的内容在上文已经出现,因此句子里可以没有比较的内容,如:“君料臣孰与舜?”——这句里比较的内容不出现,大致意思是,您看我和舜相比,哪一个更好?有时“孰与”比较的结果已经明确,经常用在反问句里,实际已不是表示疑问,可以译为“哪里比得上”。
例如:“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顺从自然而颂扬它,哪里比得上控制自然的规律而运用它。
“惟坐待亡,孰与伐之。
”——与其坐着等待被灭亡,哪里比得上去进攻它呢?2、指事物的疑问代词——“何”、“胡”、“曷”、“奚”。
这几个疑问代词中,“何”的使用率最高,语法功能也较广泛。
“何贵何贱?”——“何”充当主语。
“曰:‘是何也?’”——“何”充当谓语。
“大王来何操?”——“何”充当前置宾语。
“许子何不为陶冶?”——“何”充当状语问原因。
“姜氏何厌之有?”——“何”充当定语。
“胡”、“曷”、“奚”经常作状语,有时是和介词结合后作状语,用来询问原因、时间或处所等。
“悠悠苍天,曷其有极?”——“曷”问时间,等于说“什么时候”。
“子奚乘是车也?”——“奚”问原因,相当于“为什么”。
“胡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胡”和介词“为”结合后充当状语,问原因。
文言文何的用法
文言文何的用法
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
关于文言文何的用法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关于文言文何的用法,欢迎阅读
文言文何作为疑问代词的用法
(一)单独作谓语,问原因,且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二)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如: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三)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如: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文言文何作为疑问副词的用法
(一)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如: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如: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文言文何作为复音虚词词的用法
“何如”“何以”。
(一)“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
如: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二)“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如:何以战?(《曹刿论战》)。
文言文疑问例句及翻译
一、例句一:原文:孔子曰:“何斯之来也?”翻译:孔子说:“这是什么原因来的呢?”解析:此句中,“何”字作为疑问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什么”,“斯”字作为代词,指代前文提到的事物。
整句结构为“何……之……也”,是文言文中的典型疑问句式。
二、例句二:原文:子路问:“由也何如?”翻译:子路问:“我怎么样?”解析:此句中,“何如”是文言文中的疑问词组,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怎么样”。
句式为“子路问……何如”,是文言文中的典型疑问句式。
三、例句三:原文:孟子曰:“君知夫龙乎?”翻译:孟子说:“您知道龙吗?”解析:此句中,“夫”字作为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那”,“龙”作为名词,指代具体事物。
整句结构为“孟子曰……君知夫……乎”,是文言文中的典型疑问句式。
四、例句四:原文:子贡问曰:“乡人皆谓子好勇,然乎?”翻译:子贡问道:“乡里人都说您勇敢,是这样的吗?”解析:此句中,“然乎”是文言文中的疑问词组,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是这样的吗”。
句式为“子贡问曰……然乎”,是文言文中的典型疑问句式。
五、例句五:原文:孔子曰:“吾闻君子之学也,欲其无变乎?”翻译:孔子说:“我听说君子学习,是希望不改变自己吗?”解析:此句中,“欲其无变乎”是文言文中的疑问词组,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是希望不改变自己吗”。
句式为“孔子曰……欲其无变乎”,是文言文中的典型疑问句式。
通过以上例句,我们可以看到文言文疑问句的结构特点:疑问代词、疑问词组、疑问句式等。
这些特点对于理解文言文中的疑问句具有重要意义。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多加练习,熟练掌握这些特点,才能更好地理解文言文中的疑问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AG:代词编者按:本文为古汉语中的代词专题之一。
1、指人的疑问代词――“谁”、“孰”“谁”主要用于一般问句。
“孰”常用在选择问句里,一般都有先行词,意思是“哪一个”。
“孰”除了指人以外,也可以指物或处所。
“谁”的用法基本上与现代汉语相同,这里就不举例了。
“孰”表示“哪一个”的用例如:“吾与徐公孰美?”――我和徐公相比哪一个更美?“礼与食孰重?”――这句的“孰”指物,意思是:礼制和食物相比哪一个更重要?“孰”还经常和介词“与”连用,构成固定组合“孰与”,表示比较。
“孰与”用在句中大致意思是“和……比,哪一个更……”。
如以下例句:“吾孰与徐公美?”――意思是我和徐公比,哪一个更美?有时相比较的内容在上文已经出现,因此句子里可以没有比较的内容,如:“君料臣孰与舜?”――这句里比较的内容不出现,大致意思是,您看我和舜相比,哪一个更好?有时“孰与”比较的结果已经明确,经常用在反问句里,实际已不是表示疑问,可以译为“哪里比得上”。
例如:“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顺从自然而颂扬它,哪里比得上控制自然的规律而运用它。
“惟坐待亡,孰与伐之。
”――与其坐着等待被灭亡,哪里比得上去进攻它呢? 2、指事物的疑问代词――“何”、“胡”、“曷”、“奚”。
这几个疑问代词中,“何”的使用率最高,语法功能也较广泛。
“何贵何贱?”――“何”充当主语。
“曰:‘是何也?’”――“何”充当谓语。
“大王来何操?”――“何”充当前置宾语。
“许子何不为陶冶?”――“何”充当状语问原因。
“姜氏何厌之有?”――“何”充当定语。
“胡”、“曷”、“奚”经常作状语,有时是和介词结合后作状语,用来询问原 TAG:代词因、时间或处所等。
“悠悠苍天,曷其有极?”——“曷”问时间,等于说“什么时候”。
“子奚乘是车也?”——“奚”问原因,相当于“为什么”。
“胡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胡”和介词“为”结合后充当状语,问原因。
“胡为”即“为什么”。
“奚以知其然也?”——“奚”和介词“以”结合后充当状语,意思是“凭什么”。
3、指处所的疑问代词——“安”、“恶”、“焉”。
主要用作状语,询问处所,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哪里”。
还可用于反问句,作状语,加强反问语气。
“沛公安在?”——“安”充当“在”的前置宾语。
“安在”即“在哪里”。
“恶在其为民父母也?”——“恶”充当“在”的前置宾语,“恶在”即“在哪里”,这句意思是,他作为老百姓的父母究竟表现在哪里呢?“且焉置土石?”——“焉置”即“安放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