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中的人称代词

合集下载

古文人称代词的用法及例句

古文人称代词的用法及例句

古文人称代词的用法及例句《古文人称代词的用法及例句》1. 第一人称“吾”,就是我自己的意思,就像我在跟自己说话一样。

我心里想啥,就可以说“吾”想啥。

比如说有一次我和小伙伴们玩猜谜语的游戏,我特别自信,我就说:“吾已知答案。

”当时我站得直直的,眼睛亮晶晶的,小伙伴们都好奇地看着我呢。

这“吾”字啊,就把我那种自信满满的感觉说出来了,好像我就是这个小世界里最聪明的人。

这让我觉得,当我们想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的时候,“吾”字就像一把小钥匙,能打开我们内心的那扇门,让别人知道我们在想啥。

2. 第二人称“汝”,这就是指你的意思。

我记得有一次我和弟弟一起画画,弟弟画得不太好,我就笑着对他说:“汝画之似缺些灵动。

”弟弟歪着头,有点不服气地说:“我再改改就好了。

”你看,这“汝”字一出来,就好像有一种亲昵又有点小严肃的感觉。

就像两个人在互相交流,一个在指出问题,一个在回应。

这让我感觉到,“汝”这个字在和别人说话的时候,能让对方知道你在专门对他说事儿呢,就像射出的箭,直直地朝着对方去的。

3. 第三人称“其”,是他或者她或者它的意思。

有一天我看到邻居家的小狗在院子里玩球,那小狗可调皮了,一会儿把球叼到这边,一会儿叼到那边。

我就对小伙伴说:“其之玩性甚浓。

”小伙伴顺着我指的方向看过去,也笑了。

这个“其”字就像是一个小标签,贴在那个被谈论的对象身上。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需要直接说出小狗的名字,用“其”就能很方便地把小狗的情况说出来,感觉就像在远处悄悄地观察一个东西,然后和别人分享你的发现,挺有趣的呢。

4. 第一人称复数“吾等”,就是我们的意思。

学校组织拔河比赛的时候,我和同学们站成一排,大家都很有劲儿。

我大喊一声:“吾等必赢!”同学们也跟着喊起来,一个个脸蛋红扑扑的,眼睛里充满了斗志。

这“吾等”一喊出来,就有一种团结的力量。

就像好多股小绳子拧成了一股大绳子,把我们大家都紧紧地绑在一起。

这说明啊,当我们是一个群体的时候,“吾等”这个词就能把大家的力量都凝聚起来,表达出我们共同的想法。

古汉语中对人的称呼[宝典]

古汉语中对人的称呼[宝典]

古汉语中对人的称谓与现代汉语中对人的称谓不尽相同,阅读古诗文时要特别留意,以免误解,甚至闹出笑话。

古汉语中对人的称谓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人称代词1、吾吾不能居其地(《勾践灭吴》)吾:我们。

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吾:我。

2、余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余:我。

盖余所至(《游褒禅山记》)余:我们。

3、予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予:我。

4、朕回朕车以复路兮(《离骚》)朕:我,自秦始皇起专用作皇帝的自称。

5、汝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石钟山记》)汝:你。

6、尔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尔:你。

7、乃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尔、乃:你,第二人称代词。

8、若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若:你的9、二三子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勾践灭吴》)二三子:你们。

10、或或百步而后止(《寡人之于国也》)或:有人,有的人,不定代词。

二、以身份、职业作称谓1、公、侯、伯、子、男晋侯、秦伯围郑(《烛之武退秦师》)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

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汉代封侯实际上只有王、侯二等。

王子封“王”相当于先秦的诸侯,汉代初期异姓也封王,后来“非刘氏不王”,异姓受封的通称列侯。

三国以后,历代封爵制度不尽相同,但姓封王都是一致的,异姓一般封为公、侯、伯、子、男。

晋、宋以后,爵号加“开国”字样表示尊贵,如乐安郡开国公,曲阜县开国子,称为开国爵。

2、子、臣、君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子:儿子。

臣:臣子。

君:君主。

3、黎民黎民不饥不寒(《寡人之于国也》)黎民:百姓。

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黎:众,黎民:众民)、生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4、行李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行李:使者,即后世所说的外交使节。

5、贾人贾人夏则资皮(《勾践灭吴》)贾人:商人。

行则叫商,坐则叫贾。

6、、前马其身为夫差前马(《勾践灭吴》前马:前驱,在马前开道的人。

古汉语中的人称代词

古汉语中的人称代词

古汉语中的人称代词是哪些语文学习分享到:1.第一人称:又叫“自称”。

常用“吾、我、余、予”等,还有帝王的专称“朕”和“孤”。

通常都可译为“我”、“我们”、“我的”、“我们的”。

2.第二人称:又叫“对称”,常用“尔、汝、女、若、乃、而”等。

通常译为“你、你的、你们、你们的”。

3.第三人称:又叫“他称”,主要有“彼、其、之”等,它们既可以用来指人,又可以用来代事,其用法更为灵活,通常译为“他、他的、他们、他们的”等。

4.关于己称,即“自称”,常用“自、己”二字,均可以译为“自己”的意思。

5.关于“旁称”,亦称为别人,常用一”人字“,可能译为”别人”、“人家”。

6.关于“尊称”,即对人的礼貌称呼法,有“君、子、公、卿、先生、夫子、足下、陛下、阁下”等,一般译为“您老人家,他老人家”的意思。

7.个人在对话中用“贱称”,也叫“谦称”。

一般用“臣、仆、妾、鄙人、寡人”等,均可译为“我”一、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吾、我、予(余)、卬教材例句补例:1、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而今而后,吾知免乎!小子!”(论语·泰伯)啟:通“晵“,视也。

2、《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孝之始也。

”“吾“一般不用作宾语。

但可作前置宾语。

例如:1、今者吾丧我。

(庄子·齐物论)2、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庄子·秋水)3、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荀子·修身)4、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先进)5、我胜若,若不吾胜。

(庄子·齐物论)补充:1、“卬”也是第一人称代词,例如::招招舟子,人涉卬否。

人涉卬否,卬须我友。

(诗经·郑风·匏有苦叶)2、先秦时期一般人也可自称“朕”:朕皇考曰伯庸。

(屈原《离骚》)第二人称教材例句补例: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

古代汉语人称代词PPT(含基本情况、“其”字、单复数、演变)课件

古代汉语人称代词PPT(含基本情况、“其”字、单复数、演变)课件
(二)古代汉语中没有第三人称代词。代表作有:吕叔湘先生的《中国文法要略 》、高名凯先生的《汉语语法论》、郭锡良先生的《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的起源与
发展》等等。
(三)除了上面两种意见之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古代虽然有些词有第三人称 的用法,但是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第三人称代词。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姚振 武先生,其作品《上古汉语第三人称范畴的表达及相关问题》则阐述了他的这一
臣”
19
吾侪,若属,尔等:我们这一班人,你们这一班人 《左传•宣公十一年》:“吾侪小人,所谓取诸其怀而与
之也。”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公平生数言 魏其 、 武安
长短,今日廷论,局趣效辕下驹,吾并斩若属矣。”
20
古代汉语人称代词的演变 上古 中古 近古
21
第一人称代词
“我”、“余”、“朕”、“卬”、“吾”、“台”、“俺”、“侬”
你:人称代词,如“你们”“你校”“你军”等。你 ①“你”的异体字。②“奶”的异体字。 【简繁关系】“你”是会意字,从人从尔(尔是第二人称),本义为代词,表示第二人称。 《集韵•止韵》:“你,汝也。”
他:古文字“它”往往讹变为“也”,“他”是“佗”的异体,后逐渐取代“佗”,在上 古仍表示旁称。如杨伯峻曾指出:“‘他’字作为‘我、你、他’的‘他’,不但起源较晚,
而且一般古文中不用。‘他’用于古文,一般是作旁称指示代词。”
25
渠所窃。(三国志•吴书•赵达传)
7
学者对第三人称代词的不同看法
第三人称代词的问题是古汉语语法研究中的一个很基础也很重要的问题,几乎所 有的语法学著作和古汉语教材都会对此进行论述。但是,大家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却不尽相同。 (一)古汉语中有第三人称代词。代表作有:周法高先生的《中国古代语法•称代

文言文的第三人称

文言文的第三人称

文言文的第三人称【篇一:文言文的第三人称】1、第一人称代词:“吾”、“我”、“予”、“余”、“朕”。

2、第二人称代词:“女(汝)”、“尔”、“若”、“而”、“乃”。

3、第三人称代词:“其”、“厥”、“之”。

“之”和“其”都不是典型的第三人称代词:一是“之”和“其”除称代以外,还可以称人或物。

二是“之”和“其”除了可以称代第三方以外,有时候也可以用来称代说话人自己或听话的一方。

区区、在下、不才、小生、我、 1、人称代词(1)一人称代词:“吾、我、予、余”等。

(2)第二人称代词:“汝、女、尔、若、而、乃”等。

(3)三人称代词:“之、其”。

(4)古汉语人称代词的一些特点: 1) 形式多,用法复杂。

2) 没有单复数的区别。

有时也在人称代词后面加“属、侪、曹、辈、等”一类名词以表示多数。

汝,余,吾,我,尔,卿等尔,女(汝),朕,哀家你: 女、汝、若、而、尔尔、乃子、卿、君、尊驾、阁下、公、足下/汝,尔,女,子,卿,君,尊驾,阁下,公,足下第一人称-我:我、吾、余、予、朕、某第二人称-你: 女、汝、若、而、尔尔、乃第三人称- 他/她:其、之、他、伊、渠(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体系还不完备,严格说来,先秦汉语中还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第三人称代词的职务是由指示代词“其”和“之”来承担的。

) 在上古汉语里,人称代词单数和复数是同形的。

有时,第一人称代词和第二人称代词后面可以加“侪”、“属”、“曹”、“辈”、“等”来表示复数。

这些词与现代汉语的“们”不同,它们都是词,而不是词尾【篇二:文言文的第三人称】“之”作第三人称代词时一般作宾语,意思是“他(她/它)”,如“求之不得”.也有作指示代词,定语,意思是“这”,如“之二虫又何知?”其,既可作主语、宾语,“他”,如“知其不可而为之”,又可作定语,“他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还可作指示代词,“那”,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彼,和“其”相似,也可作“他”或“他的”,为一般用法,用于尊长者或伟人较不礼貌.如“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也可作指示代词“那”,如“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厥,“他的”,如“大放厥词”、“厥功至伟”.【篇三:文言文的第三人称】古文的第三人称:上古汉语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而是用指示代词‘彼’、‘之’、‘其’来兼职.注意: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没有数的分别,同一个词可用于单数,也可用于复数.第一、二人称代词后可加‘侪’‘属’‘曹’‘辈’,表示复数.。

文言文中的第一人称汇总

文言文中的第一人称汇总

文言文中的第一人称汇总一、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我”、“吾”、“予”、“余”、“朕”。

1、我:用于第一人称,译作“我”、“我们”例: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述而》〕;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列子·汤问·两小儿辩日》〕2、吾:可译作“我”、“我们”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论语·为政》〕3、予:可译作“我”、“我的”例: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范仲淹《岳阳楼记》〕4、余:可译作“我”例:余闻之也久。

〔王安石《伤仲永》〕;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

〔袁宏道《西湖游记二则》〕5、朕:用于第一人称,我、我的。

〔秦始皇以后成为皇帝专用的自称〕例:朕皇考曰伯庸。

〔屈原《离骚》〕二、谦称代替第一人称,主要有“愚”、“臣”、“仆”、“鄙人”、“不才”、“某”、“小人”〔一般人自称〕,“寡人”、“不穀”、“孤”〔君主自称〕,“妾”〔女子自称〕。

但谦称是名词,而不是代词。

1、愚:可译作“我”例: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

〔司马迁《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2、臣:可译作“我”例: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诸葛亮《出师表》〕;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3、仆:可译作“我”例:仆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

〔柳宗元《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刘义庆《世说新语》〕4、鄙人:可译作“我”例:且鄙人虽愚,独不知狼乎?〔马中锡《中山狼传》〕5、不才:可译作“我”例:至以上下相争,才德称位语不才,则不才有深感焉。

〔宋臣《报刘一太书》〕6、某:可译作“我”例: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相助上以抗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7、小人:古时男子对地位高于自己者或平辈自称的谦辞,亦称“小可”、“小子”例:小人实不才。

〔左丘明《左传·襄公三十一年》〕8、寡人:诸侯王的谦称,可译作“我”例:桓侯曰:“寡人无疾。

古汉语通论十二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者字(精选)、所字(精选)

古汉语通论十二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者字(精选)、所字(精选)
伊必能克蜀。(世说新语·雅量)
女婿昨来,必是渠所窃。(三国志·吴书·赵达传)
至于现代汉语的第三人称代词“他”,其字则古已有之,但却是一个旁指代词,意思是“别的”、“其他的”。如: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史记·项羽本纪)
到了唐代,“他”才发展成为第三人称代词。如: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周南·桃天)
(于归:出只作定语和宾语,不作主语。
“其”是和“之”相对的一个代词,相当于“那个”、“那种”,用作定语。如:
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左传)
4、若、尔、然
“若”常作定语。如: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孟子)
第三,古代汉语人称代词体系不完备,第三人称代词发育不全。严格来说,先秦汉语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第三人称代词的职务是由指示代词“其”和“之”来承担的。
(一)人称代词
(1)“吾”“我”“予”(余)都属於第一人称。例如:
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关于古代汉语人称代词的复数表示法:
在上古汉语里,人称代词是单复数同形的。因此在具体的句子中,人称代词是单数还是复数,要根据上下文来确定。
古代汉语名词活用作人称代词的问题
古人常用谦称和尊称。谦称代替了第一人称,尊称代替了第二人称。谦称和尊称都是名词(或形容词用如名词),不是代词,所以它们不受代词规律的制约(在否定句中不放在动词前面);但是,从词义上说,它们又表示了“我”或“你”。例如:
5、无定代词“或”和“莫”
a.“或”字是肯定性的无定代词,“或”字通常用来指人,而且只用作主语。例如:

古代第一人称代词用法

古代第一人称代词用法

古代第一人称代词用法
在古代汉语中,第一人称代词有“吾”、“我”、“余”、“予”等。

其中,“吾”和“我”是最常用的两个代词。

“吾”一般用于比较正式的场合,可以表示单数第一人称代词“我”,也可以表示复数第一人称代词“我们”。

例如,“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屈原《离骚》),这句话中的“吾”表示“我”;又如,“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苏轼《赤壁赋》),这句话中的“吾”表示“我们”。

“我”也是常用的第一人称代词,通常用于比较随意的场合。

例如,“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句话中的“我”表示“自己”。

“余”和“予”也是常用的第一人称代词,不过使用频率比“吾”和“我”要少一些。

“余”一般用于比较古雅的场合,而“予”则带有一种自谦的语气。

例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范仲淹《岳阳楼记》),这句话中的“予”表示“我”。

此外,在古代汉语中,还有一些特殊的用法,如皇帝自称“朕”,臣对君主自称“臣”,诸侯自称“孤”、“寡人”,一般人自称为“仆”、“鄙人”,妇女自称为“妾”等。

需要注意的是,在古代汉语中,第一人称代词的使用需要根据场合、身份、语气的不同而有所变化,有时候也可以不用第一人称代词,而是直接使用自己的名字或者用一些其他的词语来表示自己。

(完整版)常见文言文代词汇总

(完整版)常见文言文代词汇总

常见文言文代词汇总一、人称代词:第一人称:我,余,予,吾,仆,妾,愚,臣,寡人,孤,己,自。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吾欲之南海,何如?3、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4、同予者何人?5、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

6、臣不胜受恩感激。

7、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8、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9、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0、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11、君与仆有何亲? 1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二人称:汝,尔,乃,若,而,子,君,卿,公,足下。

1、甚矣,汝之不惠。

2、尔安敢轻吾射?3、若为佣耕,何富贵也?4、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5、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6、君与家君期日中。

先主曰:“君与俱来.”7、吾知所以距子矣.8、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9、公等遇雨,皆以失期。

10、然足下卜之鬼乎?11、愿诸君勿复言.12、卿太重,将非鬼也。

第三人称:之(他,他们);其(他的,它们的);彼,伊,焉.1、愿陛下亲之信之.2、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3、彼竭我盈,故克之。

4、为伊消得人憔悴.5、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6、岂其学不如彼邪?人称复数:古文中用“辈,等、属,侪(chái)、族、徒、曹”等放在人称代词后表示多数,可译成“们”,或在人称代词后加“一类”、“一班”、“这些"等词对译。

1、公等遇雨,皆以失期.失期,法皆斩.2、徒属皆曰:“敬受命。

”3、尔曹身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二、指示代词:(代人,代物,代事,……)近指代词:是,此,斯,之,然,兹,焉……(这个,这里,这样……)1、余之游于是乎始。

2、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3、今若断丝织也,则捐失成功。

4、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

5、自是指物作诗立就.6、此皆幼时闲情也。

7、今臣使楚,不当从此们入.8、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9、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0、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11、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文言文中人称代词

文言文中人称代词

文言文中人称代词文言文中人称代词在日常过程学习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是不是有很多人在为文言文的理解而发愁?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言文中人称代词,欢迎阅读与收藏。

第一人称代词古汉语中,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我、吾、余、予、朕、台(yí)、卬(áng)”等七个。

其中,常用的是“我、吾、余、予”四个。

吾:吾与汝毕力平险余:余闻而愈悲我:我与城北徐公孰美予:予观夫巴陵胜状谦称古人为了表示自己的谦逊礼貌,在对话中往往不用自称代词,而常用谦称代替。

其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1、自称其名。

如: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斥之,辱其群臣。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2、自称低贱的身份。

如:①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司马迁《报任安书》),“牛马走”指“像走马一样被役使的仆人”,是谦称。

②愚以为宫中之事。

此外:“臣、不肖、小人”等代替第一人称时是谦称。

注意“孤、寡人、朕”是古代帝王诸侯自称。

如:孤不度德量力,安陵君其许寡人“朕”,秦以前本是一般的自称,秦始皇以后专门用于帝王君主的自我称谓了。

如:朕皇考曰伯庸。

(屈原《离骚》)“卬(áng)”,多用在《诗经》中,“台”多用在《尚书》里,后代都不使用了。

“臣”是春秋战国时的人自称。

后来则变成臣子的自称了。

第二人称代词古汉语中,第二人称代词主要有“女、汝、尔、而、乃、若”等六个。

其中以“女、汝、尔、若”四个为常见。

“汝”、“女”本是同一个词的不同写法。

例如: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诗经魏风硕鼠》)汝:汝是大家子尔:尔等若:若属皆且为所虏尊称“子、足下、君、公、先生、大王、陛下(对君王)”作第二人称时,是尊称,相当于先生,“您”。

1、称人之字。

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汉书李广苏建传》)2、称人以美德之辞,美称词语。

古人多用“子”、“君”、“公”、“先生”等。

例如:①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

初中文言文重点词汇200个

初中文言文重点词汇200个

初中文言文重点词汇200个之一、代词1、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①公与人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涉世家》)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④醒侯故使之问之。

(《扁鹊见蔡醒公》)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狼》)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十则》)④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

(《宋定伯捉鬼》)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狼》)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作“的”①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愚公移山》)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④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读孟尝君传》)⑤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2、结构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①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马说》)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说》)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孟子》二章)④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愚公移山》)二、连词1、表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

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狼》)②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

(《出师表》)③故为之说,以俟夫人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④诚直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出师表》)2、表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3、表并列或承接,因果关系。

①属予作文以记之。

三、动词:译为“认为”。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初中文言文重点词汇

初中文言文重点词汇

初中文言文重点词汇之一、代词1、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①公与人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涉世家》)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④醒侯故使之问之。

(《扁鹊见蔡醒公》)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狼》)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十则》)④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

(《宋定伯捉鬼》)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狼》)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作“的”①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愚公移山》)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④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读孟尝君传》)⑤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2、结构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观沧海》)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3、语气助词,凑足音节。

①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狼》)③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④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

(《大铁椎传》)4、结构助词,提前宾语的标志。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爱莲说》)②何陋之有?(《陋室铭》)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而一、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又““而且""也”等,有时也可不译。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③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2、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译作“然后”"就“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②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举例回答古代汉语中人称代词复数的表示方法

举例回答古代汉语中人称代词复数的表示方法

举例回答古代汉语中人称代词复数的表示方法在古代汉语中,人称代词是指代人或物品时使用的词语。

在汉语中,人称代词包括一、二、三人称单数和复数。

其中,一、二、三人称单数比较容易理解,但在复数方面,很多人可能会感到困惑。

本文将为大家举例回答古代汉语中人称代词复数的表示方法。

在古代汉语中,人称代词复数可以使用多种方式表示。

下面是具体的举例说明:1.以“众”或“等”表示复数在古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使用“众”或“等”来表示人称代词复数的语句。

比如《红楼梦》中就有“众女子”、“众阆苑之人”等表达方式,意思是“所有女子”、“所有阆苑之人”。

2.带“们”的人称代词在现代汉语中,人称代词复数通常可以用“我们”、“你们”、“他们”等词汇来表示。

在古代汉语中,人称代词复数同样可以使用带“们”的词汇表达。

比如《诗经》中就有“锺鼓乐之,时虽穷极,睢阳之战,逢敌必泣。

”这句话中,“逢敌必泣”中的“泣”就是以“们”为后缀的复数形式。

3.重复人称代词在古代汉语中,人称代词也可以通过重复来表示复数。

比如《三字经》中就有“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这句话中,“父母呼”、“父母命”直接重复了“父母”这个人称代词,表示复数的意思。

4.以“吾辈”、“尔辈”、“彼辈”等表达方式在古代汉语中,除了以上常见的表达方式,还可以使用“吾辈”、“尔辈”、“彼辈”等词汇表示人称代词复数。

比如《三国演义》中就有“曹操又和袁绍议论,说:‘吾辈当共殒祀。

’”这句话中,“吾辈”即为复数。

总结:古代汉语中人称代词复数的表示方法可以使用“众”、“等”、“带‘们’”、“重复”、“吾辈”、“尔辈”、“彼辈”等多种方式来表达。

读者可以结合具体文献和语境理解并熟练运用。

古汉语通论十二人称代词

古汉语通论十二人称代词

古汉语通论(十二)人称代词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者字,所字代词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即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

关於疑问代词,我们在古汉语通论(十)里已经讨论过了,现在讨论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

此外,还讨论两个特别的代词:“者”字和“所”字。

(一)人称代词人称代词有“吾”“我”“予”(余),“女”(汝)“尔”“若”“而”“乃”,“其”“之”等。

(1)“吾”“我”“予”(余)都属於第一人称。

例如:吾日三省吾身。

(论语·学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孟子·梁惠王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述而)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孟子·梁惠王上)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孟子·梁惠王上)启予足,启予手。

(论语·泰伯)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

(孟子·公孙丑下)余收尔骨焉!(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

(左传成公二年)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楚辞·离骚)在上古汉语里,“我”和“予”(余)可以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吾”可以用作主语、定语,但一般不用作宾语。

《庄子·齐物论》:“今者吾丧我”,这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不能换成“今者我丧吾”或“今者吾丧吾”。

但是这只是位置的关系;如果在否定句里,宾语放在动词的前面,却又可以用“吾”字了。

例如:居则曰:“不吾知也。

”(论语·先进)我胜若,若不吾胜。

(庄子·齐物论)(我胜你,你胜不了我。

)(2)“女”(汝)“尔”“若”“而”“乃”都属於第二人称。

例如: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论语·雍也)往之女家。

(孟子·滕文公下)(去到你的家。

指出嫁。

)诲女知之乎?(论语·为政)尔何曾比予於管仲!(孟子·公孙丑上)盍各言尔志?(论语·公冶长)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先进)五侯九伯,若实征之,以夹辅周室。

古文第一人称代词辨析

古文第一人称代词辨析

古文第一人称代词辨析
古文第一人称代词是指在古文中用来指代自己的代词,它们有着不同的形式,
如果不能正确辨析,就会影响到文章的意思。

首先,最常见的古文第一人称代词是“吾”,它是指自己,表示自己的身份,
如“吾见之不思”,表示自己看到了什么,但是没有思考。

其次,“我”也是一个常见的古文第一人称代词,它表示自己的感受,如“我心中满是悲哀”,表示自己心里充满了悲伤。

此外,“己”也是一个常见的古文第一人称代词,它表示自己的行为,如“己
自求之”,表示自己自己去寻求。

最后,“其”也是一个常见的古文第一人称代词,它表示自己的态度,如“其心不可言”,表示自己的心情无法用言语表达。

总之,古文第一人称代词有着不同的形式,如“吾”、“我”、“己”、“其”等,它们各有不同的含义,如果不能正确辨析,就会影响到文章的意思。

因此,在阅读古文时,要特别注意这些第一人称代词的使用,以便正确理解文章的意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文中的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代词
✶古汉语中,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我、吾、余、予、其、朕”等六个。

其中,常用的是“我、吾、余、予”四个.
✶吾:吾与汝毕力平险
✶余:余闻而愈悲
✶我: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予:予观夫巴陵胜状谦称
✶古人为了表示自己的谦逊礼貌,在对话中往往不用自称代词,而常用谦称代替。

其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自称其名。

如: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斥之,辱其群臣。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自称低贱的身份。

如:①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司马迁《报任安书》),“牛马走”指“像走马一样被役使的仆人”,是谦称。

②愚以为宫中之事。

✶此外:“臣、不肖、小人、猥、在下”等代替第一人称时是谦称。

✶“孤、寡人、朕”是古代帝王诸侯自称。

✶如:孤不度德量力安陵君其许寡人
✶“朕”,秦以前本是一般的自称,秦始皇以后专门用于帝王君主的自我称谓了。

✶如:朕皇考曰伯庸。

(屈原《离骚》)
第二人称代词
✶第二人称代词古汉语中,第二人称代词主要有“女、汝、尔、子、而、乃、若”等七个。

其中以“女、汝、尔、若”四个为常见。

✶“汝”、“女”本是同一个词的不同写法。

例如: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诗经〃魏风〃硕鼠》)
✶汝:汝是大家子
✶尔:尔等
✶若:若属皆且为所虏
尊称
1、称人之字。

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汉书》)
2、古人多用“子、足下、君、公、大王、殿下陛下(对君王)”尊称别人,相当于“您”。

①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

(《孟子〃滕文公下》)
②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

(《史记〃秦始皇本纪》)
③不见足下面,已三年矣。

(《白居易《与元微之书》》
第三人称代词
古汉语中,第三人称代词主要有“彼、之、其、厥、他、渠”等六个。

其中以“彼、之、其”三个为常见。

✶彼: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之:公与之乘
✶其: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他”在上古汉语中不是第三人称代词,只表“其他”、“别的”之类的意思,是指示代词。

指示代词:是、斯、此、然、兹;
疑问代词:何、曷、胡、奚、安、焉、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