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代词与副词教学文稿

合集下载

文言文语法解析教案

文言文语法解析教案

文言文语法解析教案一、引言文言文是汉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然而,由于其独特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学习文言文一直是很多学生的难题。

本教案旨在通过对文言文语法的详细解析,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特点并提高其阅读与写作能力。

二、词类与词序1. 名词在文言文中,名词的词性包括实词和虚词。

实词有实指名词和实义名词,虚词则包括虚指名词和虚义名词。

(这里可以添加详细的名词解析)2. 动词动词是文言文中最为重要的词类之一,它的形式和用法非常丰富。

主要包括实义动词和虚词两大类。

(这里可以添加详细的动词解析)3. 形容词与副词形容词和副词在文言文中常用于修饰名词、动词和其他形容词副词,并且常常通过前后接词的方式进行修饰。

(这里可以添加详细的形容词与副词解析)4. 介词与连词介词主要用于表示位置、方位和时间关系,连接词可以连接句子、词组或者短语。

(这里可以添加详细的介词与连词解析)三、句法结构分析1. 主谓结构主谓结构是文言文中最基本的句法结构,主要是通过主语和谓语来构成完整的句子。

(这里可以添加详细的主谓结构解析)2. 宾补结构宾语和补语在文言文中常常构成宾补结构,起到补充说明宾语的作用。

(这里可以添加详细的宾补结构解析)3. 状补结构状语和补语构成了文言文中状补结构,用于修饰谓语或宾语的状态或动作。

(这里可以添加详细的状补结构解析)4. 并列结构并列结构是指两个或多个词、词组或句子并列使用,表示并列关系。

(这里可以添加详细的并列结构解析)四、修辞手法解析1. 修辞手法的分类文言文中常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的效果,如比喻、夸张、排比等。

(这里可以添加详细的修辞手法解析)2. 修辞手法的运用通过对文言文中常见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运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意义,并且在写作中也能更加灵活地运用这些手法。

(这里可以添加详细的修辞手法运用解析)五、总结通过本教案的解析,相信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和修辞手法会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文言文的副词讲解教案

文言文的副词讲解教案

文言文的副词讲解教案教案标题:文言文的副词讲解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副词在文言文中的作用和用法。

2. 学生能够准确运用副词进行文言文的阅读和写作。

教学重点:1. 副词的定义和分类。

2. 副词在文言文中的常见用法。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和示例文段。

2. 学生准备文言文课本和笔记。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

2. 教师通过提问学生,引导学生回顾副词在现代汉语中的作用和用法。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副词的定义和分类,并解释每个分类的特点和用法。

2. 教师通过示例文段,向学生展示副词在文言文中的常见用法,并解释其作用和意义。

三、练习与讨论(20分钟)1. 学生阅读教师提供的文言文课文,并标出文中出现的副词。

2.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副词在文言文中的具体用法和意义。

3. 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发现和理解。

四、巩固与拓展(15分钟)1. 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副词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话题,撰写一段文言文短文,并注意运用副词。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2. 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困难。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选择一篇文言文文章,分析其中副词的运用,并写一篇读后感。

2. 学生可以尝试用现代汉语解释文言文中的副词,加深对副词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

2. 教师布置的练习题和作文,评估学生对副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学资源:1. 教师准备的课件和示例文段。

2. 学生的文言文课本和笔记。

教学反馈:1. 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作业情况,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2. 学生可以向教师提问和反馈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

古代汉语教案 代词

古代汉语教案 代词

代词代词代替名词、动、形或数量词的词古汉语的代词可以分为三类: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除此之外,还有两类比较特殊的代词,一类无定代词“或”和“莫”,一种是辅助代词“者”和“所”。

(一)人称代词人称代词又可分为第一、第二、第三人称代词,又叫自称、对称、他称。

1、第一人称,常见的有“吾”、“我”、“予”、“余”等。

(现代汉语,“我”、“咱”可作主、宾、定、状)古的代词,意义相同,但用法不全同。

“我”、“予”、“余”都可以作主语、宾语、定语,“吾”的用法在上古只作主语,很少作宾语。

今者吾丧我。

《庄子·齐物论》晋,我吾亲也,岂信我哉?《左传》如果作宾语,也只限于用在否定句中作前置宾语。

我胜若,若不吾胜。

《庄子·齐物论》但到了汉代以后,“吾”作宾语的用法就比较常见,如:吾度足下之,智不如吾,勇又不如吾。

《史记》上古第一人称还有朕,台(yì),卬(áng)朕可作定,也可作主。

朕皇考曰伯庸。

《离骚》我的先父叫伯庸。

朕:在先秦时期用于一般人的自称,到秦始皇时便专用作皇帝的自称。

台恐德弗类。

《尚书》我恐怕自己的品德不善。

朝夕纳诲,以辅(台)德。

《尚书》每天进善言,帮助提高我的品德。

人涉卬否,卬须(我)友。

《诗经》别人过河了我还没,我要等我的朋友。

2、第二人称,对称。

(现代“你”,可作主定、宾、状)古常见:尔、汝(女)、若、乃、而。

尔、汝、若,可作主、宾、定。

尔无我诈(欺骗),我无尔虞(防备)《左传》(尔)翁归,自与汝覆算耳《促论》若毒(痛苦,以之为毒。

)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苦赋,则何如?《捕》五侯九伯,女实证之,以夹捕周室《左传》“而”“乃”常作定语,不能作宾语,一般也不作主语。

吾翁即若翁,如欲烹乃翁,幸分一杯羹。

《汉书|·项羽传》……而……欠幸……《史记》希望肉羹“而”有时也可作主语,“乃”也有,很少。

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太传》乃能从我乎?《汉书》先秦时,还有一个第二人称代词“戎”戎虽小子,而式弘(天)大。

初中语文中考文言虚词知识讲解(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

初中语文中考文言虚词知识讲解(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

中考语文文言虚词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等五类。

考纲规定的“常见文言虚词”是指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名称速记排列:之乎者也,因为所以,何则而与焉,与其乃且若)。

一、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1.介词介词是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面,合起来表示时间、处所、原因、方式、对象等意义的词。

对介词的考查,通常是结合对文句的理解进行的。

引出行动的工具、方法、凭借;例如:“以、因”,意思为“拿、凭借、依据”,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因以讽谏。

(《张衡传》)引出动作的对象;例如:“于、与、因、为、乎”,意思为“同、跟、给、替、对、对于、向、通过”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说》)②欲呼张良与俱去。

(《鸿门宴》) 引出动作的原因;例如:“于、以、为”,意思为“由于、因为”①业精于勤而荒于嬉。

(《进学解》)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引出动作的时间、处所:例如:“于、乎、自、从、缘”,意思为“在、从、到、沿着”①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阿房宫赋》)②生乎吾前。

(《师说》)③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桃花源记》)2.代词代词是代替别的词或词组、句子,以表示人或事物以及动作、状态、数量等的词。

在语境中辨析某一代词具体的指代对象是考查的重点。

(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吾、予、余、我;①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项脊轩志》)②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鸿门宴》)③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游褒禅山记》) 第二人称:女、汝、若、尔、而、乃、子;①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女”通“汝”)(《诗经·静女》)②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③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诗经·氓》)④某所,而母立于兹。

(“而”通“尔”)(《项脊轩志》)第三人称:之、其、彼、厥、渠;①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古代汉语代词副词

古代汉语代词副词

代词一、代词的特点和学习要求代词是具有称代和指示作用的一个特殊词类。

又叫“指代词”。

它数量少,用法复杂,可替代多种词类,具有多种语法功能,大体分为体词性代词和谓词性代词。

前者和名词、数量词功能接近;后者和动词、形容词、副词功能接近。

现在一般按意义和作用把代词分为三类: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

人称代词和部分指示代词、部分疑问代词,具有体词功能,是体词性代词;部分指示代词、部分疑问代词,具有谓词功能,是谓词性代词。

代词不仅代词,也可代词组、句子或语段,并有好多活用情况。

古代汉语代词同现代汉语代词比较,差异很大。

学习古代汉语代词,一要知道有哪些类,每类包括哪些词;二要知道他们是体词性还是谓词性,在句子中做什么句子成分;三要知道相当于现代汉语什么词,如何对译。

二、代词分类(一)人称代词:有第一、第二、第三人称和反身自称之分1.第一人称:吾、余、予、我、朕、台(yi2)昂(ang2)(1)他日我曰:“子为郑国,我为吾家,以庇焉,其可也。

”(《左·子产论尹何为邑》(2)朕皇考曰伯庸。

(屈原《离骚》)(先秦一般人都可用“朕”,秦始皇起“朕”成为帝王自己的专称)(3)曰“余病矣。

”(《左·鞌之战》)2.第二人称:汝、女(ru3)尔、若、而、乃(1)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

(《左·齐桓公伐楚》)(2)吾将残汝社稷,灭汝宗庙。

(《国语·勾践灭吴》)(3)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左·宣十五年》)(4)若为庸耕,何富贵也。

(《史·陈涉起义》)(5)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哉?(《史·平原君列传》)(6)必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

(《汉书·项羽传》)3.第三人称:之、其、厥、彼(1)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左·僖三十二年》)(其:师之;它的)(2)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左·庄十年》)(3)射其元王,中厥目。

高考文言文代词教学案

高考文言文代词教学案

高考文言文代词教学案教学目标- 了解文言文中的代词及其使用方法;- 掌握常见的文言文代词的用法;- 通过研究代词的运用,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代词的定义和作用;2. 分析文言文中常用的代词,如「之」、「其」、「所」等;3. 通过课文例句和练,帮助学生理解代词的使用方法;4. 练文言文阅读理解题,注重代词的辨析和运用。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简短的故事或例句引出代词的概念,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2. 知识讲解:介绍代词的定义和作用,让学生了解代词在文言文中的重要性。

3. 代词分析:以常见的代词为例,分析其用法和意义,并与汉语中的相应词语作对比。

4. 例句练:给学生提供一些文言文的例句,要求他们辨析代词的使用,并解释其含义和作用。

5. 难点突破:针对学生在理解和辨析代词方面的困难,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和训练,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6. 教学巩固:通过文言文阅读理解题,要求学生使用代词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7. 教学拓展:引导学生运用代词进行文言文写作,培养其用文言文表达思想的能力。

8.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题目,巩固代词的运用。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注意力和积极性等。

2. 作业成绩:评价学生完成的练作业,并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3. 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测试学生对文言文代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学资源1. 教材:选择一本相关的文言文教材,如《古代文学选读》。

2. 课件:准备相关的示意图和例句,以辅助教学。

3. 练题:编写一些练题目,涵盖代词的不同用法和意义。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注重实践和运用。

同时,根据学生反馈和测试结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言文代词的使用。

古汉语中的副词教学提纲

古汉语中的副词教学提纲

⏹古汉语中的副词⏹副词,是一种只能充当状语的虚词。

在句中一般修饰动词性词语或形容词性词语。

⏹现代汉语归入实词,传统语言学归入虚词。

⏹古代汉语中,副词可以在判断句中修饰名词性谓语,这在现代汉语中很少见。

⏹《史记·项羽本纪》:梁父即楚将项燕。

⏹《荀子·性恶》:此皆古之良马也。

⏹古汉语副词按照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可以分成:⏹时间副词⏹范围副词⏹程度副词⏹情态副词⏹语气副词⏹否定副词⏹谦敬副词⏹指代性副词⏹一、程度副词⏹程度副词是表示事物的性质、状态或动作、行为的程度的副词。

⏹(一)表程度高⏹有“最、大、太、至、极、绝、尤、愈、略、殊、良、甚、孔”等⏹最、至、极、绝——最高度⏹大——十分⏹太(泰)——指程度上超过一定的限度⏹殊、尤、特——特别、非常⏹以上词古今意义变化不大⏹讨论:⏹1、良⏹“良”在汉代,与“久”连用,“良久”就是很久⏹六朝以后,修饰其他词语,“的确”、“很”⏹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史记·商君列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经注·江水)⏹2、甚:⏹在六朝以前,既作状语,也作谓语、定语,是形容词。

⏹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夫人。

”(《战国策·赵策四》)⏹苛政暴吏,甚于虎也。

(《论衡·遭虎》)⏹六朝以后,才由形容词转变为表程度高的副词。

⏹好读书,不求甚解。

(《五柳先生传》)⏹其实汉代偶有使用:⏹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

(贾谊《论积贮疏》)⏹此外,较为特殊的有“孔”、“重”,一般可译为“很”。

⏹①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诗经·豳风·东山》)⏹②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礼记·檀弓下》)⏹(二)表程度不深、轻微⏹常见的有“少”、“稍”、“略”、“颇”、“微”等,一般可译为“稍微”、“略微”等。

⏹先秦一般用“少”⏹汉代以后才用“略、微、颇”⏹唐宋以后用“稍”⏹例如:⏹①太后之色少解。

古代汉语上(15)——副词、代词

古代汉语上(15)——副词、代词

• “颇”意义的分化所表示的语言现象 • 古代汉语中有“美恶不嫌同词”的现象,即同一个词 里可以包含两个意思截然不同乃至相反的义项。《尔 雅· 释诂下》“徂、在,存也”郭璞注云:“以徂(过 去)为存,以向为曩(以往),以乱为治,以故为今, 此皆训诂义有反复旁通,美恶不嫌同词也。” • “息”,本义为“呼吸,喘息”。《说文》:“喘也, 从心从自,自亦声。”因为呼吸反复不停,有消有长, 所以一方面引申为“休止消灭”,如“其人存,则其政 举。其人亡,则其政息。”郑注:“息,犹灭也。” ( 《礼记· 中庸》)“有国之君,不息牛羊。”注:“息, 繁育也。”(《荀子· 大略》)
一战而举鄢郢,再战而烧夷陵,三战而辱王之先人。 (史记· 平原君列传) 古代汉语中的“再来”应理解为“来两次”或“第二次 来”。现代汉语中的“再来”在古代要说成“复来”。
“可”和“且”在古代汉语中,用在数词前, 作表数副词,“可”表约计,义为“约”、“大 约”,“且”表将要达到某一数字,义为“将 近”、“近”。
“复”在古汉语中作副词,义为现代汉语的“又”、 “再”;“再”在现代汉语中相当于“又”,在古代汉语 中则是“两次”。唐代之后,“再”可以专指“第二次”。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左传· 僖公五年)
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史记· 项羽本纪) 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史记· 孙膑列传)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 庄公十年)
表重复:又、复、再、更 表大约:约、可、且、将 表总数:凡 上述副词中古今差别较大的有“数”、 “仍”、“复”、“再”、“可”、“且”。
“数”和“仍”在古汉语中用作副词,义为“屡 次”“频繁”、“重复多次”,与在现代汉语中“数” 作名词或动词,“仍”作副词表“仍然”、“仍旧”义 不同。例如: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史记· 陈涉世家) 少以侠气闻,数与诸公子飞鹰走狗。(后汉书· 袁术 传) 寿星仍出,渊耀光明。(史记· 封禅书) 晋仍无道而鲜胄。(国语· 周语) 吾仍见上,上甚聪明。(后汉书)

副词教案

副词教案

虚词说:
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代词、 副词、连词、语气词的意义比较空灵些,可以称 为虚词,和以前所谓‘虚’字的范围大致相同。”
半实半虚说:
王力《中国现代语法》:“副词可说是介乎 虚实之间的一种词。它不算纯虚,因为它们还可 能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然而它们不算纯实, 因为它们不能单独地表示一种实物、一种实情或 一种实事。” 古汉语副词的数量很多,用法复杂,表义广 泛。它虽不能单独地表示实物、实情、实事,但 仍具有一定的词汇意义。在句中一般充当状语, 也可充当补语,其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的副词大 致相同。
①益:“益”是“溢”的古字,本义是 水漫出器皿。 虚化为副词,表示两种含义: 1)表示程度的进一步加深,可译为“更 加”。 A如水益深,如火益热。 《孟子· 梁惠王下》 2)表时间。表情况逐渐变化、缓慢发展, 译作“渐渐”。 B(苏)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
《汉书· 苏武传》
②加。“加”的本义是“语相增加也”, 即讲话夸大其辞。 虚化为副词,义为“更加”、“愈加”。 A《礼纪· 儒行》:“孔子至舍,哀公馆之梁惠王上》:“然邻国之民不加 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若汝而乃尔第二称代词不弗毋无亡勿否定副词何曷胡害阖疑问代词凡是虚字往往都没有本字写的人常爱随便写个声音差不多的字就行了发音相近的词常常互用
古汉语虚词 概说
語序和虛詞是 漢語两種重要的語法手段
本章主要讲授有关虚词的常识。跟实词 相比,虚词的数量少得多,但使用的频率 却高得多,对读懂古文很重要。清代学者 刘淇认为:“虚字一乖,判于燕越。”学 习古代汉语的虚词,要着重掌握三个要点: 一是确切分辨虚词的词性;二是掌握虚词 在句子中的语法作用;三是准确地将其译 为现代汉语。使学生了解实词与虚词的不 同;明确古今关于实虚的不同划分标准; 掌握代词、副词、连词、介词、语气词的 用法,并能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识别断定其 意义与用法。

第16讲 副词、代词、介词、连词

第16讲 副词、代词、介词、连词

人称代词
1“台” 台 朝夕纳诲,以辅台德。( 尚书说命上 。(《 说命上》 例:朝夕纳诲,以辅台德。(《尚书 说命上》) 2 唐代,“他”才发展成为第三人称代词。六朝时期出现 唐代, 才发展成为第三人称代词。 的 “伊”“渠”是第三人称代词。 ”“渠 是第三人称代词。 例:伊必能克蜀。(《世说新语雅量》) 伊必能克蜀。(《世说新语 雅量》 。( 雅量 女婿昨来,必是渠所窃。 女婿昨来,必是渠所窃。 三国志吾书 赵达传》 吾书赵达传 (《三国志 吾书 赵达传》) 谦称、尊称。 3谦称、尊称。如“愚”。
(9)选出“莫”用作时间副词的句子 选出“ 王者莫高于周文。 A王者莫高于周文。 君知其一,莫知其二。 B君知其一,莫知其二。 其计秘,世莫得闻。 C其计秘,世莫得闻。 晋国,天下莫强焉。 D晋国,天下莫强焉。 指出下列句中副词的类别及词义 苟亏人愈 其不仁兹 罪益厚。 (1)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家累仅三十口。 (2)家累仅三十口。 肴核既 杯盘狼藉。 (3)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其始也,入其中而惶然。 (4) 方其始也,入其中而惶然。 郦元之所闻, 与余同。 (5)郦元之所闻,殆与余同。

连词类别 与
语法意义 表示并列关系 表示选择关系
翻译 和 还是、或者、 还是、或者、与其

同时具有两种属性或存在两种状态 又又 又 一边一边 同时进行两项动作行为 一边 一边 并且、而且、 表示在意思上的进层关系 并且、而且、况且 语义上的进层关系 尚且 语义上的选择关系 还是 表示让步 承接上文, 承接上文,引起推论 即使、 即使、纵然 这样, 这样,那么
说明下列介词的意义 (1)文章合为( 时而著,歌诗合为( 1 文章合为( )时而著,歌诗合为( 事而作。 事而作。 夫子为( 胡忧也? (2)夫子为( )胡忧也? 利泽施乎( 万物。 (3)利泽施乎( )万物。 (4)刑赏已诺,信乎( 刑赏已诺,信乎( )天下矣。 天下矣。 吾与( 徐公孰美。 (5)吾与( )徐公孰美。

初中文言文语法全套教案

初中文言文语法全套教案

初中文言文语法全套教案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知识,如词类活用、句式结构、虚词用法等,能够独立分析文言文句子。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练习、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语法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传统文化观念。

二、教学内容1. 词类活用: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现象。

2. 句式结构:主谓结构、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3. 虚词用法: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等虚词的用法。

4. 特殊句式:疑问句、否定句、被动句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现代文语法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讲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知识,如词类活用、句式结构、虚词用法等,结合具体例句进行分析。

3.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文言文句子,巩固所学内容。

4. 讨论:分组讨论,学生之间互相提问、解答,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成果:检查学生的练习作业,评估学生对文言文语法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课后学习心得,了解学生的学习进步和困惑。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合适的初中文言文教材,如《古代汉语》、《文言文阅读》等。

2. 辅助资料:参考书籍、网络资源等,用于丰富教学内容和拓展学生视野。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六、教学建议1. 注重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教学过程中,尽量使用生动、贴近生活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语法知识。

3. 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多读经典文言文作品,提高文言文素养。

4.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文言虚词教案优秀课件代词副词

文言虚词教案优秀课件代词副词

文言虚词教案优秀课件代词副词教案标题:文言虚词教案-优秀课件代词副词教学目标:1. 了解文言虚词的概念和功能。

2. 掌握文言虚词中代词和副词的用法。

3. 能够正确运用代词和副词进行文言文的阅读和写作。

教学重点:1. 代词的用法和功能。

2. 副词的用法和功能。

教学难点:1. 辨析代词和副词的用法。

2. 运用代词和副词进行文言文的阅读和写作。

教学准备:1. 电脑和投影仪。

2. 优秀的课件资源。

3. 文言文教材和练习题。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5分钟)使用一段文言文短文或诗句作为引子,让学生感受文言虚词的存在和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文言虚词在文言文中的作用。

Step 2: 介绍代词(10分钟)通过课件展示代词的定义和功能。

解释代词在文言文中的使用场景和作用。

引导学生分析代词在文言文中的作用,如指代、省略等。

Step 3: 代词的分类和例子(1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代词的分类和相关例子。

通过例句让学生理解不同类型的代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鼓励学生举例并进行讨论,加深对代词的理解。

Step 4: 介绍副词(10分钟)通过课件展示副词的定义和功能。

解释副词在文言文中的使用场景和作用。

引导学生分析副词在文言文中的作用,如修饰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等。

Step 5: 副词的分类和例子(1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副词的分类和相关例子。

通过例句让学生理解不同类型的副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鼓励学生举例并进行讨论,加深对副词的理解。

Step 6: 练习与巩固(15分钟)在课件中设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代词和副词知识进行练习。

可以包括填空、改错等形式的题目。

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讨论答案,加深对代词和副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Step 7: 总结和拓展(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代词和副词在文言文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鼓励学生在日常的文言文阅读和写作中注意运用代词和副词。

Step 8: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的作业,如练习题或文言文阅读任务,要求学生运用代词和副词进行分析和写作。

文言文代词与副词

文言文代词与副词








范围副词
01
02
03
04
表示全部、都,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都”。
表示全部、都,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都”。
表示全部、都,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都”。
表示全部、都,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都”。
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发生或完成,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已经”。

表示动作行为曾经发生或完成,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曾经”、“已经”。

表示动作行为曾经发生或完成,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曾经”、“已经”。

表示动作行为一直如此或一向如此,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一直”、“向来”。

时间副词
03
文言文代词与副词的用法比较
CHAPTER
指示代词
用于指代人、事、物,如“此”、“是”、“彼”、“夫”等。在文言文中,指示代词有时可以代替名词,如“此人之所为也”(《孟子·梁惠王上》)。
程度副词
用于表示程度,如“甚”、“殊”、“极”等。在文言文中,程度副词可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副词,如“殊可怪也”(《石匮书·汉献帝起居注》)。
范围副词
用于表示范围,如“皆”、“尽”、“咸”等。在文言文中,范围副词可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介词,如“尽归于此”(《左传·庄公十年》)。
频率副词
用于表示动作发生的频率,如“再”、“又”、“屡”等。在文言文中,频率副词可以修饰动词或副词,如“再战而捷”(《史记·项羽本纪》)。
文言文代词与副词
目录
CONTENTS
文言文代词 文言文副词 文言文代词与副词的用法比较 文言文代词与副词的辨析与学习策略
01
文言文代词
CHAPTER

文言副词及代词

文言副词及代词

文言副词与代词选编吴细华副词文言虚词中,副词的数量最多,分类最复杂。

共分为七类:一.程度副词1.表程度进步:益、愈、弥、尤、加、倍、更。

2.表最高程度:甚、至、绝、殊、最、极、良、颇。

3.表程度轻:少、稍、略。

二.范围副词1、表范围广:悉、咸、皆、尽、毕、具、胜、并、既、率、俱、备、遍、凡。

2、表范围有限:但、徒、第、直、独、止、啻、惟、唯、特。

3、表总共或共同:凡、共、俱、并、同、相、相与、迭、更互。

三.时间副词1.表过去:向、曩、尝、曾、业、既已、即、适、已、既、初、本、始。

2.表正进行或正巧:方、会、适、质、正。

3.表时间长短:俄、俄而、俄顷、有顷、顷刻、少顷、旋、寻、斯须、须臾、少间、未几、既而、已而、素、雅。

4.表动作将发生:行、将、行将、且、垂、欲。

5.表时间终结:卒、终、遂、竟、迄。

四.情态副词1.表动作快:立、急、忽、即、遽、猝、暴、亟、乍、顿、旋。

2.表动作连续或反复:乃、遂、更、复、亦、辄、渐、徐、数、再、每。

3.表动作经常与持久:每、时、雅、数、亟、恒、累、素、长、常、永、久。

4.表动作短暂或特意:聊、暂、且、姑、姑且、故、固、权。

5.表方式或状态:循、缘、即、因、用、迨、比及。

6.表原因:以、于、为、用、坐、缘、盖。

五.肯定与否定副词表的确、确实:诚、信、良、必、果。

表否定:不、亡、罔、弗、毋、无、勿、莫、微、未、非、匪、靡。

六.语气副词1.表猜测:殆、庶、几、或、其、岂、无乃、得无、庶几。

2.表祈使、希望或请求:幸、唯、愿、其、冀。

3.表转折:顾、但、然。

4.表反诘:岂、其、宁、独、何、胡、孰、恶、安、焉、奚、曷、庸。

5.表推测性肯定:诚、实、信、果、必、即、乃。

6.句末语气:乎、也、焉、为、哉、邪、耶。

七.谦敬副词1.谦词:窃、请、敢、敬、谨、愚、拙、敝、鄙、老、小、舍、家、臣、奴、微、下、罪、卑、婢、妾、寡、孤、朕、犬、仆、贫、内、贱、浅。

2.敬词:幸、垂、辱、惠、贵、高、敬、请、光、俯、华、雅、玉、芳、贤、圣、恭、奉、令卿、君、公、阁下、将军、驾。

古代汉语教案 副词

古代汉语教案 副词

副词副词是一半实一半虚的词,它能表示行为、动作、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可能性、情态和否定作用等,有一定词汇意义,能独立用作句中的次要成份,这是它近似实词的一方面;但是,它又不能单独地表示一种实物、一种实情或一种实事,同时又不能作句子的主要成份:主语、谓语,也不能作宾语、定语,这是它同其它虚词相通的一方面。

副词具有修饰动词和形容词的功能,经常在句中充当状语。

根据定义,古代汉语的副词大致可以归纳为程度、范围、时间、情态、否定和表敬六类。

下面对这六类副词中值得注意的地方分别举例加以说明。

一、程度副词用来表示事物性状和行为的程度的副词,一般多用来修饰形容词或表示心理状态(恐、思、恶、望等词)的动词。

有时也可以修饰一般的动词,大多数作状语,少数(甚、极)也能作补语。

程度副词可分为表轻度、表过甚、表极致、表比较四类。

1)表轻度程度的词古代汉语里一些常用的程度副词如“最”“至”“甚”“太”等字从古到今变化不大。

有少数程度副词变化比较大,读古文时必须特别注意。

例如:“少”和“稍”就是如此。

现代汉语里的“少”用作形容词,古代汉语里的“少”则常作副词,是“稍微”“略微”的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稍”;而古汉语里的“稍”则是时间副词,有“逐渐”的意思。

先看“少”的例子:1、太后之色少.解。

2、战少.利,陈余复请兵。

3、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嗜食,和于身也。

《战国策》(稍微进一点自己所嗜好的食物,使身体舒服。

)4、然而天下少.安,何也?《治安策》再看“稍”,在古汉语里主要表示动作行为实现渐进,可译为“逐渐”“渐渐”“逐步”,有人作程度副词,有人归于时间副词。

5、项羽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

6、上怒稍.解,因上书请朝。

《史记》7、自缪公以来,稍.蚕食诸侯,竟成始皇。

《史记·秦本纪》(秦国逐渐蚕食诸侯,终于在始皇手中完成统一大业。

)8、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然莫相知。

《黔之驴》yi(谨慎的样子)9、其群臣稍稍..背叛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吾与汝(你们)毕力平险
※殚其(指代乡邻们)地之出,竭其 (乡邻)庐之入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指五人), 且立石于其(他们的)墓之门,以旌其 (他们的)所为。
古汉语的第一、第二人称代词,也可在 它们的后面加上“侪”“辈”“属”
“曹”“等” “族” “徒”字表示多数。 “吾辈、尔曹、尔等、吾属” 。
《五人》: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 变。 (少:稍微)
二、范围副词
1、表范围广:悉、咸、皆、尽、毕、 咸、举、具、胜、并、既
《桃花源记》:村中闻有此人,咸 来问讯。 (“咸” :“都”) 《口技》:众妙毕备。 ( 毕:全)
2、表范围有限:但、特、徒、第、 直、独、止、仅、啻、惟、唯
《木兰诗》:不闻爷娘唤女声,但 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但:只)
※吾属(我们)今为之虏矣
※尔曹(你们)身与名俱灭,不废江 河万古流
※若属皆且为所虏。
※士大夫之族 ※郯子之徒
(2)指示代词
古汉语的指示代词可分为表示远 指的代词、表示近指的代词、虚 指和无指代词三大类
1、表示远指的代词
表示远指的有: “彼”、“夫”、 “其”等。这些代词与现代汉语的 “那”、“那个”、“那些”、 “那样”相当。
文言第二人称代词中的“尔”、 “汝”具有感情色彩,它们是不拘 礼节,很随便的称呼,一般只用于 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或亲密者 之间的称呼,否则就表示对对方的 不尊重。
“子、足下、君、公、先生、大王、 陛下(对君王)”作第二人称时是 尊称,相当于“先生” “您”
第三人称代词是: “之” “彼” “其” “厥”
在古代汉语中没有与现代汉语的“他” 完全相同的第三人称代词。
之:公与之乘 彼:彼与彼年相若也 彼:彼可取而代之 其: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厥:思厥先祖父
“之”主要用作宾语, “之”充当宾 语,一般都有具体指代对象。 “其”主要用作定语,两者都不能 象现代汉语的“他”那样用来充当 句子的主语。
※瑜请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
※彼(那个)童子之师,授之书而 习其句读者,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那些)古 书之不存。
※以故其(那)后名之曰:“褒禅”
※微夫(那)人之力不及此
2、表示近指的代词
有:“是”、“斯”“之”、‘然”、 “尔”、“若”等。这些代词相当于现 代汉语的“此”、“这”、“这个”、 ※“是这(样这”)。时,曹操遗(wei)权书曰
※他(以后)日,复见其邻人之子
此句中的“他日”指以后的日子。 文言文中的“他日”也可指以前的日子。
3、虚指和无指代词
“虚指”,即指代对象不明确。文言 中的虚指代词主要用“或”字表示, 相当于“有的”、‘有人”。 ※或(有的)师焉,或(有的)不师焉。
※既其出,则或(有的人)咎其欲出者 。
※或(有的人)曰:六国破灭率赂秦耶。
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 竹云树而已。 ( 第:只)
27
3、表总共或共同:凡、共、 俱、并、同、相、相与。
《陈涉世家》:陈胜佐之,并杀
两尉。 ( “并”:“一 共”)
《过秦论》: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
秦族矣。 (并:一起)
《项脊轩志》:凡再变。
三、时间副词
1、表过去:向、曩、初、尝、曾、
业、业已 、既已、即、适。
臣本布衣 愚以为宫中之事
“孤、寡人、朕”是古代帝王诸侯自称。
※孤不度德量力 ※安陵君其许寡人
第二人称代词有:“尔”、“而”、 “汝(女)”、“乃(迺)”、 “若”“子”。它们都相当于“你”、 “你们”或“你的”、“你们的”。
汝:汝亦知射乎
尔:尔安敢轻吾射
而: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而通尔)
若:若入前为寿 乃: 家祭毋忘告乃翁 女:三岁贯女
文言文代词与副词
第一人称代词是: “吾”、 “余”、 “我”、 “予” “之”。
它们都相当于“我”或“我的”, 有时也可表示“我们”或“我们 吾的:”吾。与汝毕力平险
余:余闻而愈悲 我: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予:予观夫巴陵胜状 之: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 亲数存之。
此外:“臣、愚、不肖、小人、 仆人”等代替第一人称时是谦称。
※吾斯(这)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
幸之甚也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 之然(这样)也
※出若(这样)入若(这样), 天下莫不平均
古汉语指示代词中还有一个特殊的词- “他”,既非远指,也非近指,而是另有 所指,相当于现汉的“别的”、“其他 的※”商。君欲之他(别的)国;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王顾左右而言他。
(之:指代曹操);
※募有能捕之(指代毒蛇)者,
当其租入。
在特殊情况下,“之”也可表示“他 的”。
※项羽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 之(“他的”)权”
“其”字用作定语,相当于 “他的”、“他们的”。
※吾视其(他们的)辙乱,望 其(他们的)旗靡,故逐之”
古汉语中的人称代词,除“余”、 “予”这两个第一人称代词外,其它所 有人称代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根据 上下文的意思,都可以表示多数。 ※战在我(指代曹军),非在贼也;
《捕蛇者说》: 向吾不为斯役,则 久已病矣。 ( “向”:“从前”) 《捕蛇者说》:曩与吾祖居者,今其 室十元一焉。 ( “曩”:“从前”) 《赤壁》:初,鲁肃闻刘表卒。
程度、范围、时间、
肯定、否定、情态、
频率 语气、谦敬
一、程度副词
1、表程度进步:益、愈、弥、尤、 加、倍。 2、表最高程度:甚、至、绝、殊、 最、极、良、颇。 3、表程度轻:少、稍、略。
《捕蛇者说》:余闻而愈悲。 (愈:更加)
《狼》:途中两狼,缀行甚。 (“甚”:“很”)
《口技》:以为妙绝。 ( “绝”:“极点”)
《石壕吏》:室中更无人,唯有乳 下孙。 ( “唯”:“只” )
《狼》: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止”通“只”,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
(特:只是) 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
(独:只有) 室仅方丈。 (仅:只有)
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 有先生也。 (徒:仅仅)
“无指”,即排除一切对象。文 言的“无指代词”主要是“莫” 和“无”,相当于“没有誰”、 “没有什么”
“非我莫属”
“攻无不克”
以为莫己若者
(3)疑问代词
常见的文言疑问代词有:“孰”、 “何”、“曷”、“安”、 “焉”、“奚”、“胡”、 “恶”(wu)等。
二、副词
文言文中虚词中,副词的数 量是最多的,分类也是最复 杂的。它总共分为九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