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livion书评 第四弹《设计的精神》(C篇 设计师所扮演的角色)doc
《设计》读后感
《设计》读后感《设计》读后感1虽然十多年前我就买了《设计元素》这本书,但真正开始阅读却是最近才开始。
不愧是美国工业设计教母,我只是看了一些开头还未进入正题,就已经被这位老太太的精神打动了。
罗伊娜老师在工业设计教学领域工作了超过50年,80多岁才从大学退休,尽管退休了,还在周末给一些学生专门做辅导。
投资大亨巴菲特告诫那些名校的学生,要选一个热爱的事情然后做一辈子。
罗伊娜确实如此,能一直专注于研究抽象的造型理论,精心设计各种适合训练的课题,需要巨大的耐心和热情。
这种工作态度与现代社会的浮躁形成的巨大反差,使我不得不思考一件事,到底是学习设计的人本身对设计缺乏兴趣,还是教育者把一件有趣的事情硬塞到学生嘴里而给喂吐了。
她不认为包豪斯的形式追随功能是一个标准答案,因为她认为满足产品的使用需求只是必要条件(最低标准),设计师必须赋予这个设计有意义的个性,产品其实是能体现精神和智力的形式表现,它不仅必须能够与人的思想进行交流,而且必须打动人心,否则它将是一种没有生命力的工具,而仅仅有益于达到一个用途,这样的产品是枯燥无味的,对多姿多彩的生活没有贡献。
我们的伟大祖国,每天生产出数以万计的产品,正是她口中的缺乏生命力的工具。
翻开淘宝看看那些千篇一律的蓝牙耳机和移动电源,确实枯燥无味。
设计师自己放弃创造,沦为如大芬油画村那些画匠工人的时候,下一个作品自然也就失去了灵魂。
当上班如上坟的时候,设计就变得一文不值。
热情,或许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的东西。
只不过如同掉入沙堆的米粒,如果一开始没呵护好,可能就找不回来了。
《设计》读后感2花了一天的时间把这本小说看完,感觉像是自己渴望的零食一般,津津有味地吃个不停,其实,看小说比电视更有感触,那跳动的一颗心随时为女主角纠结着,生怕她最终坚持了那么久的原则,付出那么多的努力去保住工作,最后却前功尽弃。
女主角是一个漂亮又有才华的女子,她是广东狮豪装潢公司的一名女设计师,纵有无限才华,却一直。
《设计的精神》出版
士 们 的远 见 和 观 点 传 递 给 阅读 者 3 2 位 收录 书 中的人 物 沿 着 “ 设 计 的精神 ” 这 样一 .
根轴 线分 享给 读 者众 多不 可 不 知 的观 念 。
在
《设 计 的精神 》 中 .
读者完 全 可 以抛 弃掉枯燥 的文字 而 深 入 到故事 角色 中参 与思
考 。 以一 种 新 颖 的方 式 吸 引 那 些 崇 尚创 新 的人 去 理 解 创 新 的各 式 观 念 . 这 就 是 人 们
S o r re ll ) 在2 0 0 6 年香 港设 计 营商周 的演讲 中所说 的一 句话 。 类似 的 、 能够 引起 人 们
再 度 思 索 的创 新 观 念 在 书 中还 有很 多 而 且 它 们 全 部 来 自于 当今 设 计 界 颇 具 影 响 力 .
的人 物 和前沿 设 计 师。 书籍 的编纂 者 以一 种讲述 故事和 对话 相 结合 的方式把 创意人
设 计的 精神
《荣 念 曾概 念 漫 画 — — 天 天 向上 》 出版
谁是 荣念 曾 7
答 案可 以很 简单 .
也 可 以很复 杂 。
简单地说 ,
他是过去三 十年来香港
文化 界 里 最 有影 响 力 的人 。
透过剧场 、
文字 、
视 觉艺 术 ,
乃至 于社会与政治上各式
各样令人 眼 花缭乱 的实践介入 他不 只 成就 了 数不 清的作 品 改变和创建出诸 多极
在翻 开 《设 计 的 精神 》 一 书 后 日 渐 体 收 获 的 阅 读价 值 。
全 书2 8 0 页 内附彩 图 该 书与香港设 计 中心联合 出版 是 艺术与设计 出班联盟 的
.
.
.
设计类书籍读后感
设计类书籍读后感《设计心理学》是一本非常经典的设计类书籍,该书由一位心理学家作者撰写,透过心理学的视角来解析人们对于设计及视觉传达的感知、认知及心理反应。
读完这本书,不仅对于设计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还受益于书中关于心理学的知识,使我在设计中更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
首先,《设计心理学》从艺术和设计的历史起源开始,讲述了设计的基本原则和设计思维的逻辑,引导读者从传统思维到创新思维的转变。
作者通过大量的实例和图表,清晰地解释了设计的原则和规范,并且通过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为这些原则提供了科学的解释。
例如,书中提到了色彩对于人类的情绪和行为的影响,通过深入解析色彩心理学的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运用色彩来传达特定的情感和信息,从而提高设计的效果和吸引力。
其次,《设计心理学》强调了人类感知和认知的重要性。
作者指出,人们对于设计的看法和评价受到许多心理因素的影响,如记忆、情感、注意力等。
通过了解这些心理因素的作用机制,设计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创造更好的用户体验。
书中提供了很多关于注意力和感知的实验研究,让读者了解了人们在看待设计时的注意力分配方式和认知过程,这对于改善设计的可读性和可访问性非常有帮助。
此外,《设计心理学》还深入探讨了用户体验和情感设计的原理和方法。
作者指出,用户体验是设计中至关重要的一环,通过设计来引导用户的情感和行为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设计策略。
作者详细介绍了用户体验的核心要素,如易用性、吸引力和满意度,并提供了许多改善用户体验的实际案例。
书中还探讨了设计在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中的作用,强调了设计对于品牌认知度和品牌忠诚度的重要性。
这些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使设计师能够将人性化和情感化的设计策略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提升设计的价值和影响力。
此外,我还非常喜欢《设计心理学》对于印刷和排版设计的详细介绍。
书中提到了字体选择、版面布局、行间距、对比度等印刷设计的基本原则,并通过实例和案例分析来阐述不同版面设计的效果和特点。
设计大师维涅里的唯一专著,讲述了设计的37个关键因素
设计大师维涅里的唯一专著,讲述了设计的37个关键因素设计设计大师维涅里的唯一专著,讲述了设计的 37 个关键因素曾梦龙9 月 30 日“创造力需要知识的支持,方能获得最佳的呈现。
这本小书不是要扼杀创造力,也不是要将其简化为一堆原则,它并非妨碍好设计发生的方程式,而是希望制止对设计专业复杂性缺乏了解的状况。
”书名:《设计的准则》作者简介:马西莫·维涅里(Massimo Vignelli,1931 —2014)是意大利国宝级设计师,现代主义设计的开拓中坚,二十世纪下半叶视觉传达发展进程中具有深远影响的人物之一。
他的设计领域涵盖了包装、产品、家具、展示设计到公共标识。
1966 年,维涅里同其他设计师共同创办了“益茂国际”(Unimark International),这家设计所很快便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设计公司之一,并为众多世界知名企业设计了身份标识,如美国航空、美国布鲁明代尔百货公司、福特、IBM 等。
这一时期,维涅里最著名的设计作品是纽约地铁线路图。
1971 年,维涅里离开益茂国际,与妻子莱拉一起在纽约创办了维涅里设计事务所,被视为设计界的全能常青树。
书籍摘录:【永恒性】——我们毫无疑问地反对任何流行的设计以及任何设计风潮。
我们蔑视陈旧的文化、浪费的文化、朝生暮死的狂热崇拜,厌恶临时解决方案的需求、能源的浪费以及一味求新求异的资本。
我们的存在是为了经久的设计、针对人们的需求而产生的设计。
我们的存在是为了关照一个倡导永恒价值的社会、一个受益于商品并值得尊重的健全的社会。
我们喜欢采用基本形与基色,因为它们的形式价值是永恒的。
我们欣赏的版式设计应该是超越了主观性的,因为我们探索的是客观价值,而一种永恒的版式设计——不追逐潮流,正是以恰当的方式反映内容。
我们欣赏经济的设计,因为它避免了浪费,同时它尊重时间与精力的投入,并且更加持久。
我们力争实现以信息而非视觉快感为核心的设计。
我们欣赏的清晰、简洁、经久,就是设计中“永恒”的意义。
《设计的本质》读后感
《设计的本质》读后感(中英文实用版)The Essence of Design: A ReflectionUpon delving into the profound insights offered by "The Essence of Design," one cannot help but be captivated by the intricate tapestry of ideas that explore the very core of design philosophy.It"s a journey that traverses beyond the superficial, inviting us to ponder the fundamental question: What truly defines design?《设计的本质》一书深刻洞见了设计的内涵,让人不禁沉醉于探索设计哲学核心的错综复杂的观点之网中。
这本书的阅读之旅,超越了表面层次,引发我们深入思考一个根本问题:究竟什么才是设计的真谛?Diverse perspectives are weaved into the narrative, each contributing a unique thread to the rich discussion.From the aesthetics of form to the functionality of purpose, the book highlights that design is not merely an act of creation but a reflection of our values and societal evolution.书中融合了多样的视角,每个视角都为丰富的讨论贡献了独特的线索。
从形式的美学到目的的功能性,本书强调设计不仅仅是一种创造行为,更是我们价值观和社会发展的映射。
设计的精神
龙源期刊网 设计的精神作者:来源:《中国黄金珠宝》2011年第02期“很久以来,设计被认为是商业的工具,没错,但也不全对。
设计既是一种跨领域的科学,更是跨领域的思维方式……”在一本名为《设计的精神》的书中,世界著名设计大师马克·纽森说道:“实际上,行业间的阻碍是被设计师打破的。
……设计是唯一能够跨越国界以及文化界限的行业。
对于年轻设计师来说,在不同行业间跨越和游走是十分重要的环节……”这位既设计过腕表,手机,也设计过航天器、概念车的马克·纽森,设计跨度之大,令人叹服。
他以自身的经历,刷新了人们对设计师一职的看法。
他们有着非凡的创新能力,有着无限的激情和创造力,有着丰富的知识,有着对本民族文化理解的深厚根底,对时代信息的把握,对科技的掌握及运用等等,似乎集大成于一家。
在这里,我们并不想探讨设计师的成功之道。
我们将关注的目光投射到国内珠宝首饰界的设计师身上。
相比国外,中国的珠宝首饰设计师这一职业可以算是“新兴”职业。
迄今为止,我国现代意义上的黄金珠宝产业,其发展历程也就三十几年。
在规模化大生产的中国珠宝首饰行业里,长久以来,在多数企业主的眼里,首饰设计师是一个毫不起眼,甚至是可有可无的一颗螺丝钉。
尽管这些年轻的首饰设计从业者,从来不乏艺术的梦想与激情,但现实却仿佛是一道苍白而严酷的“宿命”,让他们一次次深陷于痛苦与纠结之中。
是每一日埋头于“命题作文”的乏味之中,还是徜徉在自由创作的激情之中?是依附顺从于顶头上司的权力指挥,还是遵从自我,坚持独立自由的思想与创作?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二者之间是不可弥合的天然裂痕,还是对立之中存在着无限可能的统一?谁是创新的主体,什么是创新的核心?设计师们在寻找答案,但无论是企业主,抑或是整个行业,都可能无法就这个问题给予一个明确的答复。
实际上,处在巨大转型压力之下的中国珠宝产业,如何对一个人或一个岗位的重新定位,或可成为考量企业乃至产业探寻转型路径的思考坐标。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设计中的设计》是一本由日本设计大师竹内好所著的经典之作。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设计的理论著作,更是一部关于生活、创造和思考的启示录。
通过作者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我们得以窥见设计的本质和意义,以及设计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在《设计中的设计》中,竹内好将设计比喻为一种生活的方式,一种思考的方式。
他认为设计不仅仅是外表的美感,更是内在的精神和价值的体现。
设计是一种将理念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是一种追求完美和创新的精神。
通过设计,我们可以改变世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甚至改变人们的命运。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设计的力量和魅力。
设计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活动,更是一种思维方式。
设计师需要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需要不断地思考和探索。
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真正有意义和价值的作品。
竹内好在书中提到了很多关于设计的原则和方法论。
他强调了设计的简洁性和实用性,认为设计应该是简单而不简陋,实用而不庸俗。
他还强调了设计与自然的关系,认为设计应该尊重自然,借鉴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通过阅读《设计中的设计》,我深刻体会到了设计的价值和意义。
设计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现,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设计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启发我们的思维。
设计是无处不在的,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设计的影子。
设计是一种力量,一种精神,一种追求完美和创新的精神。
在我看来,《设计中的设计》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设计的著作,更是一本关于生活和人生的启示录。
通过设计,我们可以看到世界的美好和可能性,可以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和多彩。
设计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生活态度,一种追求完美和创新的精神。
让我们一起跟随竹内好的脚步,探索设计的奥秘,感受设计的魅力,让设计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设计中的设计》读书笔记感触
《设计中的设计》读书笔记感触《设计中的设计》读书笔记感触1在拜读原研哉先生的《设计中的设计》时,每每读到精彩的语句是,便不由的的引发阵阵感慨,也引得我不断地就设计问题进行思考。
为了抓住瞬间的灵感,便以随笔的形式记下自己的所感所悟,边读边记录。
仅为自己的一点拙见,与大家一同分享交流。
1、解决社会上多数人共同面临的问题,是设计的本质。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设计的过程中产生的那种人类能够共同感受的价值观或是精神,以及由此引发的感动,这就是设计最有魅力的地方。
我认为设计不仅仅是满足人们实际物质上的需求或是满足投资方的经济利益,其最高的境界是通过设计、或是消费者共同参与设计的过程而让消费者获得一份感动、得到精神上一种收获。
例如我曾经看到的一个充气椅子的设计,若是只有中间的一个大椅子也可以满足坐的需求,但是设计师却在与主体的四周连有一些充气小动物的造型,当人坐到主体上时,主体椅子内的气体就会因为挤压的原因通过相连的软管进入到小动物的体内,这些小动物就“站起来”,这样不乏童趣,为平日枯燥的生活增添一份活力。
2、坂茂与卫生纸其卫生纸中间的芯是方形的,在抽取卷上取卫生纸时会因为阻力问题而发出咔哒的声音。
这种阻力发出的信息和实现的功能便是节约能源。
另外在卫生纸的排列上也可以紧密排列而节省空间。
由此而见,设计是具有一定的批判性。
针对现状所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设计这个媒介阐述自己的观点,或是揭露这个问题,引发使用者的思考。
设计也是为社会而服务。
就如同一些大师通过自己的招贴设计号召人们热爱自然,尊重生命。
3、佐藤雅彦与出入境章正是因为对沟通的法则很有心得,又能够在实践中很好的应用,他在许多领域都很活跃。
我认为,设计是通过设计品进行的设计师与消费者的心灵的沟通。
出入境章是一个向左或是向右飞行的飞机,这个设计不仅使得出入境手续一目了然,而且给人留下了难忘的惊喜。
为这个程式化的手续中增添了一份情趣,从而增加了旅客对这个国家的喜爱。
论设计中的精神
设计的品格读后感
设计的品格读后感以前我就觉得设计嘛,不就是把东西弄得好看点呗。
但这本书就像一个大嘴巴的爆料者,告诉我设计可不仅仅是外表的美化。
设计它是有品格的,就像人有性格一样。
书里讲到那些成功的设计作品,都不是随随便便搞出来的。
它们像是带着使命诞生的小超人。
比如说有的设计有着环保的品格,它就像是地球的小卫士,从选材到制作再到使用的整个过程,都在想着怎么能对环境更友好。
这让我突然意识到,一个好的设计可以像一颗种子,种下去之后能长出环保的大树。
还有那些充满人文关怀品格的设计。
这就像设计界的暖男或者贴心小棉袄。
像那种专门为老年人设计的生活用品,考虑到他们视力不好、手脚不灵活,就把按钮设计得大大的,字体也弄得清清楚楚的。
这小小的改变背后就是大大的爱啊。
这让我感觉设计不只是在做东西,而是在用心去关照使用这些东西的人。
而且书里还讲了设计的创新品格。
这可太酷了,就像是设计界的冒险家。
总是在想一些别人没想过的点子,把那些看似不相关的东西组合在一起,然后“砰”的一下,一个超级有创意的设计就诞生了。
这就好比把火箭的速度和蜗牛的悠闲结合起来(虽然这有点夸张啦),创造出一种全新的体验。
读完这本书,我再看周围的设计就像戴上了透视镜。
会去想这个设计背后藏着什么样的品格,是追求效率呢,还是讲究品质,或者是充满着艺术的浪漫。
这也让我对那些设计师们肃然起敬,他们可不是只会画画图的人,而是像魔法师一样,把各种品格注入到作品里,让这些作品有了灵魂。
我现在就觉得自己好像也能当个小小的设计评论家了,要是看到哪个设计没有品格,我都想冲上去对设计师说:“你得给你的设计加点料,让它有点品格才行啊!”这书真的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理解设计的新大门,让我看到了设计这个大世界里那些隐藏的精彩。
入门设计师必读书籍推荐
入门设计师必读书籍推荐《简约至上》科尔伯恩三句话等于读过这本书1.简单意味着控制,最重要的是让用户感到自己在掌控一切。
2.任何事情都能简单说清楚,关键是有没有下足功夫。
3.简约四策略:删除、组织、隐藏和转移。
《设计中的设计》原研哉三句话等于读过这本书1.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
2.所谓设计,就是通过创造与交流来认识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
3.每个人都可以做一个设计师,因为你可以设计的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设计,还有你的生活。
《设计的觉醒》田中一光内容简介|作为日本卓有成就的设计师,真正日本设计风格与哲学的开拓人物田中一光,向我们更好地呈现了日本设计的发展、沿革、嬗变。
三句话等于读过这本书1.所谓设计觉醒就是对生活认知的不断觉醒,观察生活,感受生活。
2.不会体验生活的设计师就像不会游泳的鱼。
3.节制,不光是评判设计师水准高下的标尺,为人如是。
《为什么设计》原研哉、阿部雅世三句话等于读过这本书1.生活是最终极真理。
2.幸福并不是科技带来的,而是由修养和哲学产生的。
而真正的设计,不应该为欲望煽风点火,应该努力去触摸人类生存环境中储藏着的人类睿智。
3.设计创造的是精神,而不是物质。
《写给大家看的设计书》威廉姆斯三句话等于读过这本书1.设计的四个原则:亲密性,对齐,重复,对比。
2.对比要足够明显,明显到不会有人以为这是失误。
3.当你能明确地指出规则,才能打破规则。
《设计心理学》唐纳德A诺曼内容简介|诺曼博士本书中强调以使用者为中心的设计哲学,提醒消费者在挑选的物品,必须要方便好用,易于理解,希望设计师在注重设计美感的同时,不要忽略设计的一些必要因素。
三句话等于读过这本书1.易用性至上。
2.是满足顾客的需求,而不是满足自己的幻想。
3.用户是对的,永远都是。
《点石成金》史蒂夫克鲁格三句话等于读过这本书1.Web设计的目的在于,重点突出,并且不要让用户有多余的思考。
2.把所有文字去掉一半,再把剩下的再砍一半。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新世相图书馆创立仅 5 个月,便已有 5 万人借助馆内的书籍充实自己的生活。
这些书籍在全国 348 座城市间传递漂流,成为人们的亲密伙伴。
我收集到了一些关于《设计中的设计》这本书的评论,它们是读者们阅读后的真实感受。
读着这些文字,我仿佛能看到他们阅读时的不同表情,感受到阅读不再孤独。
我衷心希望这本书能成为读者们的慰藉,让他们在阅读时不再感到孤独。
设计不应是遥不可及的空中楼阁,而应是对生活的重构,让生活更加便捷、美好。
我非常欣赏书中“下意识”的设计理念,它体现了对人和生活的体贴入微。
设计是引导人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方式,正因如此,我们才更加热爱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
书中“Re-design”的概念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无印良品的“就这样就好”理念温馨而令人感动。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卷筒纸重新设计的描述,它贴切生活,兼具实用性。
对于一个不懂设计却对其充满向往的人而言,原研哉的视角为我提供了很好的切入点。
他的观点深入浅出,既具有一定的深度。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设计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设计的本质是解决社会中多数人共同面临的问题,而不是从个人出发。
这种从社会角度出发的设计态度使我对设计产生了更强烈的兴趣。
尽管我对原研哉的其他设计作品一无所知,但仅从书中的例子,我已能领略到他作为设计师的卓越才华。
书中的设计有些起初可能并不显得新奇或出众,但在原研哉的诠释后,或反复回味后,我们便能慢慢体会到其中的精妙之处,甚至会发出“啊,原来是这样”或“怪不得”的感慨。
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我们常常来不及停下脚步,仔细品味和思考身边的设计。
即使发现了“设计”,我们也往往只是匆匆赞美或吐槽一番,便转瞬即逝。
同样,许多设计者也在设计的潮流中随波逐流,尚未领悟到“设计的本质”,因此设计仅停留在表面。
原研哉调侃日本人英语不流利反而使日本市场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独特性的观点,让我在认可的同时,也不禁莞尔。
设计之美,在于与自然的融合。
《完了:不留情的设计评判》读后感
《完了:不留情的设计评判》读后感《完了:不留情的设计评判》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书籍,通过对设计领域的深入探讨,揭示了设计背后的真相和价值。
作者以犀利的观点和深刻的分析,让我们重新审视设计的本质和意义。
在这本书中,作者对设计进行了全方位的评判,不留余地地揭示了设计中的问题和挑战。
他指出,设计不仅仅是美的追求,更是一种对人类需求的理解和满足。
设计师应该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不是为了追求个人的荣誉和利益。
这种不留情的评判,让我们深刻认识到设计的责任和使命。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作者对设计的热爱和执着。
他不仅仅是一位设计师,更是一位思想家和启蒙者。
他通过对设计史和现状的分析,引导我们重新思考设计的意义和未来。
他呼吁设计师们要勇于突破传统的束缚,勇敢面对挑战和变革。
只有不畏艰难,不畏失败,才能真正成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
除了对设计的评判,这本书还对设计师的素养和修养提出了要求。
作者认为,设计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更要有广泛的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思考,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设计水平和影响力。
这种对设计师的要求,让我深感自己在设计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不断努力和进取。
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启发。
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设计的书籍,更是一本关于人生和价值观的书籍。
通过对设计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看到设计背后的力量和意义。
只有真正理解和尊重设计,才能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中立足并发挥作用。
希望每一位设计师都能读这本书,从中获得启示和帮助,不断提升自己的设计水平和影响力。
愿我们都能成为优秀的设计师,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Oblivion书评 第二弹 《设计的精神》(A篇 丘德威:从“我家妈妈”到“情感建筑”专题)doc
Oblivion书评第二弹《设计的精神》(A篇丘德威:从“我家妈妈”到“情感建筑”专题)doc第一篇:Oblivion书评第二弹《设计的精神》(A篇丘德威:从“我家妈妈”到“情感建筑”专题)docOblivion书评第二弹《设计的精神》(A篇丘德威:从“我家妈妈”到“情感建筑”专题)说这篇文字是一个书评,只是我想写出一个系列;老实说,这本书发表的是不同身份的人士站在不同角度去看待设计的观念;很多设计师不太喜欢看文字性的东西,曾经我也是。
其实,设计的手法只是表象,而设计的理念则是精髓。
是什么塑造理念,是什么影响理念,至少我身边的设计师们没有人去探求这些。
或者说是,仅仅把这些作为茶余饭后的话题,真正在做设计的时候,谁还记得。
买这本书的时候我并不了解它的内容是什么,书被胶膜封得严严实实,封面设计也极为简单;但这样的设计正好与我投契,赌上一把就买下了。
呵呵..。
最后从这本书中我受益匪浅,书中提出了很多问题和观点是我以往没有想到的,也有的是我忽略的,还有一些观点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重新审视了设计师应该扮演的角色。
所以,这次书评,我仅仅是列出那些给我启发和感触的段落,并附上我的看法(不全部是赞同意见),以供大家讨论。
(>________<貌似我的空间从来没有人进来5555....)丘德威(ALANYAU),生于香港。
创办和策划了日式拉面“我家妈妈”(Wagamama)以及中餐馆“客家先生”(Hakkasan);(我是看书才知道有这两家餐厅囧rz...xxxx&xxxx)丘德威的访谈是看的第一段访谈,坦白说我并没有餐厅设计的经历,所以看这段访谈的时候我吸收到很多之前没有了解到得知识和观点。
丘先生作为一个餐厅经营者从他自身角度出发,提出了他的餐厅设计的理念(针对他所创办类型的餐厅),的确是观点独到。
也让我再次感受到,设计师必须悉心聆听经营者的声音!丘德威(ALANYAU):作为一个餐馆的经营者,我可以从很多常见的方面来定义一个餐馆的“产品特性”,如:烹饪风格、餐厅位置、餐厅内部装修以及餐厅氛围等等。
设计精美的读后感
设计精美的读后感设计精美的书籍,能够让人不由自主地驻足,在视觉上获取到美感的满足,甚至会让人对书籍内容的阅读更加主动积极。
在这一点上,真正成功的书籍设计者们,已经掌握了将美感转化为竞争力的本领。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本经典的小说,成为了中学课本的必修书。
它已经被拍成了多个版本的电影,也多次改编成舞台剧。
但是从设计角度来看,这本书更加值得探究的是其独具匠心的吉卜林印花封面。
这本书籍的布线强调了它的内在本质:这是一个来自另一个时代的故事,这个时代为一个经历了战争和苦难的年代。
它的前面有着印花图案,颜色暗淡、沉重,似乎刻画出了 protagonist 的故事背景- 一段黑暗压抑的岁月。
在细致地观察印花时,人们会发现,印花上由花卉、渔船以及其他自然元素构成,这些朴素的图案似乎暗示着 protagonist 的性格特征,他在这段岁月中皈依了自然,找到了自己内心的平和之处。
这种设计深刻地体现出了故事的深刻内涵,吸引了读者的眼球。
《呼吸》是一本写给青少年读者的年度悬疑小说,它被设计成一个九宫格界面封面。
这种设计独特而且各个部分都彼此联系紧密,吸引了年轻读者的注意力。
游戏化的封面设计将小说的情节悬念转化为了一种专业形态的游戏。
除了设计感以外,曲面排布、按键操作和时尚率先等设计元素也更加贴合了青少年的阅读口感,有助于激起读者的兴趣。
优秀的书籍设计,也包括版式、字体、图表和配色等细节。
在《成为最好的自己》这本自助类畅销书的设计中,字体的大小、字距和排版很少受到人们的重视,但这通过这个设计反映出了作者的态度:他试图用清晰精炼的文字,来传达出正确的人生态度。
在每一页的开头,摆放着美感十足的掌声标致,使读者体验到一种元气逼人的读书感觉。
这本书的颜色是鲜艳而积极的不断震撼着人们的视觉,仿佛在向读者传达一种生动而有趣的读书感觉。
设计精美的书籍,不仅在视觉上给了人们满足感,更能够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更加舒适和深入地沉浸其中。
无论是封面、布线、排版、字体和配色的细节,都需要通过设计带给人们对内涵、内容的体会和感悟。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全本》读后感老师布置这次的作业,我想利用这次的机会看一本自己喜欢的书。
关于设计的书,我想都是理论或是历史方面的我可能静不下心去阅读,所以我选择了一本与现代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设计书。
当看了这本书后,我越来越觉得自己了解的只是太少。
以后我会找时间多看下相关的书。
下面是我读书或所了解到。
首先我了解了作者,原研哉,日本中生代国际级平面设计大师,日本设计中心的代表。
书中他他介绍了有他参与的各个设计项目。
关于他的性格或是坚信的理念我有些拿不稳,但是他有一段话,却使我从中感觉到了这个设计师的伟大胸怀。
这句话是:我是一个设计师,可是设计师不代表是一个很会设计的人,而是一个保持设计概念来过生活的人,就似是一个园子里收拾整理的园丁一样,我每天都在设计院子里做设计的果实,所以不论是设计一件好的产品、整理设计的概念、思考设计的本质,抑或以写作、去传播设计理论,都是一个设计师必须要做的工作。
就像此书的开头,李•埃德尔库特这样评价他:“精确、严谨,他谈起设计来如一种生活哲学,不断变换着他对整个过程的意识,总在某处有所进展、挑战、改变着他的智慧。
”智慧是无穷的,而原研哉是一个善于或是说热爱去探究智慧的人。
乐于发现生活中可以进行再设计的事物。
在设计界他想有众多设计大师对他的美赞。
可是在书中我能读到他是一个很谦和的人。
对作者的简介就这么多吧,我们从他的著作内容里也能对他了解很多。
下面我对这本书进行了概括,同时也谈了我的感触和想法。
第一章再设计——二十一世纪的生活用品把日常生活中的用品进行再设计,会以怎样的姿态展示给我们呢?我也很期待,带着期待我认真的往下阅读。
作者为此搞了一个展览,参展包括很多领域的设计,各行设计者通过作者给他们选出来的物品,对这些物品进行再设计。
作者希望通过这些再创,能反映给我们很多问题,然后再一个个去弥补这些问题,慢慢完善事物。
坂茂与卫生纸,建筑师坂茂重新设计了卫生纸,中间的纸管改成了方形,卷起的纸最终也成了方形。
设计三部曲读后感书评欣赏
设计三部曲读后感书评欣赏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接触过设计呢?建筑,网络等很多离不开设计,好的设计可以让拥有人更好的体验。
那么,怎样才能设计出好的作品呢?小编这里给大家带来了一篇网友观看设计三部曲的读后感,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现代主义运动盛行之时,建筑师与设计师勒·柯布西耶在他的《走向新建筑》里曾说:“人的尺度,需求的标准,功能的标准,情感的标准,这是一个高尚的时代,人们抛弃了豪华壮丽。
”这符合了当时乃至现在的部分社会需求,在我个人理解,于建筑上而言是:人的尺度(隐私独立的空间结构与交互的需求)、需求的标准(降低生产成本的需求)、功能的标准(居住的功能)、和情感的标准(审美)。
但倘若将这些标准放到平面设计中的字体设计来看,Helvetica几乎符合了上述除人的尺度外的所有品质——它标准而统一,是“平民化的技术”,符合机械化印刷格式;简洁而有力,减去了一切花哨的形式,“一扫当时的视觉陋习”;中性而柔和,在不同的情境与语境下体现着不同的价值和情感。
这些品质使得Helvetica风靡世界至今已五十年。
《传奇字体Helvetica》这部影片拍摄了现今尚存的工作于不同背景的大师以及其它领域的人对于Helvetica的看法,也通过这些人介绍了该字体的由来。
在这些看法中我们可以发觉并不是所有人都喜爱Helvetica的,影片向我们展示了这部分人的理由,如艾瑞克·斯派克尔曼所说:“一款真正的字体需要韵律、需要对比,字体来源于书写……我们可以读它是因为它富有韵律、在它其中存在着对比,上述这些东西Helvetica丝毫没有。
”而其它反对者也认为Helvetica已经泛滥或者过于无趣。
从一个辨证的角度来看,Helvetica自然同时具有其优点与缺点,它是现代主义与极简主义的象征,而影片里提出它已成为无衬线字体的终结,那么新的问题就被置于平面设计师的面前——从Helvetica面世起,五十年已经过去了,新的时代需求是什么?现在与以往有了怎样的不同?而更为重要的是当今推出一款新字体需要具有怎样的辨识度才能成为经典或者说一款好的字体?在观看《传奇字体Helvetica》的时候,荷兰现代主义设计师威廉·亨德里克曾感叹使用计算机进行设计的用时大大减少,而同时我则想到我们在进行设计制作有很多时候是边绘图边思考的,使用计算机制图的时间大大缩短了,那么是不是意味着我们思考时间也相应减少了?又或者思考速度也相应地加快了?制作过程的简单化和效率化是否也意味着我们思考深度的降低?面对大师或者资深从业者而言也许这并不是什么问题,但对于新手而言至少我认为这种情况是有可能存在的。
博朗设计读后感
博朗设计读后感
本书前七十页主要讲了发展历史。
在这个过程中穿插着里程碑式的产品介绍。
涉及的设计师很多,这一点刷新了认知,除了我们所熟知的xxxxxx,还有好多经典产品的设计师,值得认真看。
博朗一直延续产品功能主义的设计理念,成为简约却富有功能性的设计标杆。
博朗认为,设计的第一要务是创造世界确实需要的实用性产品,而不仅仅是创造壮观的产品。
在本书呈现的博朗50件里程碑产品中,能够看到人为的设计表达出了近乎自然的妥帖,通过合理的比例和细节的高度美感,把美学价值和实用功能有机融合在一起,从而塑造出了更简洁却更有表现力的产品。
博朗认为设计是需要创新的,创新意味着既不重复大家熟悉的形式,也不为了新奇而刻意出新。
出色的设计还应该贯穿每个细节,以自然内敛的形式,为使用者提供自我表达的空间,只有这样,在大众喜新厌旧的今天,设计才在众多产品中脱颖而出,历久弥新。
作为德国精工的业界典范,博朗的设计理念不仅影响着整个近代设计的进程,同时也在全世界范围内深刻影响着一批又一批设计师和设计教育者。
苹果设计部门的主管乔纳森·埃维(Jonathan Ive),无印良品
的设计顾问深泽直人,都深受博朗前首席设计师迪特·拉姆斯等的影响,博朗这种有生命力的设计值得被每一位以匠心做产品的人所学习。
在本书呈现的博朗50件里程碑产品中,能够看到人为的设计表达
出了近乎自然的妥帖,通过合理的比例和细节的高度美感,把美学价值和实用功能有机融合在一起,从而塑造出了更简洁却更有表现力的产品。
《设计的觉醒》读后感精选
?设计的觉悟?读后感设计师工作的原点是观察。
观察世界,观察人类,观察文化。
只要是对人类的生活方式有着认真的考虑,那么即使是做行政或是商务工作的人,也会具有与时代同行的设计感受。
而假设在社会和生活中适当发挥出这种感受,就会增添生活的设计感并形成高度的文化。
人就是有这种天性,在痛苦的时候,会想着或许明天一切就会好起来,而在幸福的时候又会隐隐不安于将来可能遭遇的不幸。
其中很多问题和想法,也常浮如今自己头脑里。
读时觉得自己很被理解,时而又豁然开朗。
生活体验与设计考虑的高度交融令人佩服和羡慕。
“设计师工作的原点是观察。
〞这也是为什么有时候读完一段一抬头,觉得眼睛似乎变亮了,耳朵也更灵了,感官放大,头脑也自由起来,好似事物假设隐假设现的关联马上就可以一一呈如今面前。
而一处意外的关联往往会成就一个设计灵感。
只是,这感觉转眼即逝了。
田中一光的独特经历自是很吸引人,从一个从小对电影戏剧抱有浓重兴趣的他到日本战后平面设计界的领军人物,一路走来,在他的经历中我也能同时看到战后日本社会从贫困到丰衣足食,再到商品过剩包装,最后反思生活方式,产生在商品里追求合理的设计的诉求。
过剩包装也就像是如今正在开展的中国,所以我也深受感发,今后的中国在设计上必然要经历反思着去设计。
作为一名设计师应当如何进展考虑,以及如何谋求生存,钟老师也常说一定要拓展视野,未必钻的有多深,却什么都得拿的来,钱没了还能赚,青春可不等人呐,做人应该心胸宽广、坦率真诚,设计应该多接触古典与传统,那样可以把设计更好地结合文化,但凡都应该亲身体验,用眼睛看、用手摸、用大脑考虑,时代走向,制造的大潮流,总是在考虑,在不断开展自己的想法,在扩大自己的视野,创意的不断变化是非常自然的,设计还应该多交流,交流是设计的中心,田中一光与奈良京都国内国外很多设计师都有交流来往包括一些其他行业都有交流。
田中一光有这样的观点:出国学习,什么都要一个人来做,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次非常好的锻炼时机,身体可以休息但头脑不可以休息,设计应该更加人性情趣,不应该禁欲造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近书评写的没有那么勤了。
胜利饭店的项目挂在身上,事情虽然不多,但都很紧急。
有一点休息时间都用来发呆了(发呆是缓解精神压力最好的方式^________^)现在王老汉和Timgi都出去了,就我和猫猫在家,小风吹着小杯茶喝着,有这么点悠闲,干嘛不写点东西?
在设计师成长的道路上,很多因素会对我们照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客户的思想层次、公司性质经营战略和市场定位方向、经济发展活跃程度等等。
但说到个人的话,良好的心态、持续的激情、活跃的思维是我们能掌握的。
而这三者中,良好的心态是一切个人行为的基石。
设计师常常对自身定位理想化,这是难以避免的,我们处在商业领域、艺术领域和技术领域之间,接收着来自这些领域不同的观点见解和价值立场。
我们处在一个浮躁的时期,而想要在这中间找寻自己的位置,这本身就是一个艰难的历程。
Guy Salter 盖·索尔特:我不能同意那种认为设计师能拯救世界的理论,不过我的观点倒是与他的另一个观念相近,那就是创新的理念。
如果你想让消费者为你的产品付出更多的金钱,不管这种产品是纯奢侈品、时尚品、精华品还是稀有品,都要创新、创新、再创新,要一直永葆新鲜,同时要用诚信的方式行事,这恐怕超出了设计所能及的范畴。
很多成功的商业案例都是用了一种全新的创新方式加上精明的商业运作,比如根据不同市场明智地选择制作手提袋的颜色和材质。
我们的奢华行业渐渐摒弃那种一个设计师的名字引领整个品牌行业的理念,或者说,大体来讲这种理念正在衰退。
(在读这段文字时,给我很大的触动。
结合上下段,归纳了当时我对设计师角色那些散碎想法。
Guy Salter的访谈录也是这本书中我看了最多次数的一篇。
的确,商业化设计是整个商业活动其中的一个环节,从属于品牌/
企业策划及品牌/企业文化打造,而这都是为了实现商业成功。
设计师不应去抱怨客户没有品位,也不要哀叹自己的地位如此尴尬。
如徐志森带陆涛上房顶说的那番话“你知道为什么带你来这吗?看那边,这里是设计、这里是施工、这里是销售,这通通都是生意,我要给你一个高度让你看清这整件事情的全貌……”一个生意人对设计的理解和认识,不应该冠以“铜臭”的骂名。
他们的层次高于大部分设计师,他们的商业实力支持者设计工作的进行,他们的商业视角为我们的设计提出指导方向。
一个身处商业活动中的设计师完成的是别人的梦想;而你的梦想能否与这一切统一起来,将是一段磨砺的历程。
那些有着鲜明风格的设计师毕竟是少数派,他们除了极高的学术造诣和独特的美学方向,最重要的是他们对整个商业活动和设计受众有了更深更独到的见解,所以他们能站在让我们仰望的高度去传承、创造、发展文化。
不过值得说明的是,Guy Salter的观念是处在他的市场环境中的,一件产品的孕育中有来自各个角度的观念和看法,吸取这些观念的精华所诞生的奢侈品,注定了设计在其中只是一个关键、前沿而非决定性的角色。
这个观点并非适用于所有的设计师和设计公司。
我还是希望有更多特立独行的设计诞生的,哈哈!我自己也好纠结的!——Ob’s 个人观念)
Lowie Vermeersch 罗维·威米尔希:设计者必须要独立体验生活,只有这样才能了解生活、了解世界。
你要设计的东西都是从生活中来的,没有独立的生活体验就设计不出来好作品。
(呵呵!!!这就是一个典型设计师的论点了!来自意大利的Lowie Vermeersch先生是汽车品牌宾尼法利纳的首席设计师,从事着工业设计中最高地位的概念汽车设计,还是这么牛XXXX的品牌!我们能很明显的区别于Guy Salter的观念了,奢侈品和概念车,不同领域对应着不同的情感需要,最主要的一点,概念车是不指望拿去卖的!Guy和Lowie的观念是
能统一在一起的,只是要看清自己面对的环境的去取舍一些细节性的想法。
——Ob’s 个人观念)
在写之前,我的观念基本上与Guy Salter统一在一起,写的目的……我知道我的bolg其实没有多少人看,但是我还是想自我强调一下,设计师应该站得位置。
而能够有自己鲜明的设计风格和独到的设计理念则是如何提高个人修为的问题,是站在良好心态和准确定位之上的。
最后我想引用Guy Salter的一段话作为结语(前一篇书评也有纳入),我个人不会以点盖全,但也值得大家的注意:“设计专业教育的问题,首先就是没有足够关注商业因素,没有把营销等环节考虑进来。
另外一个问题是,许多业内人士把设计看作了全部,似乎设计能拯救世界,这种看法完全没有道理。
设计的确是重要的,但说到底,设计必须和别的因素结合,才能发挥作用,否则它就什么都不是。
而且,因为如果仅仅是设计对了而其他环节都错了,最后的结果将是灾难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