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普鲁士道路
外国经济史终极版复习
法国一、采邑制,1.定义:是对土地占有形式的改革,即将土地及当地农民一起作为采邑制分封给有功劳的人,以服骑兵役为条件,供终身享用,但是不能世袭。
2.发展和特征:①特征:a.采邑是承担一定义务的封地,受封者必须服军役。
b.不论受封者还是封者,采邑分封关系都是及身终止。
c.采邑是连同居住在土地上的农民一起分封的,因而加强了农民对封建主的依附性。
d.采邑制巩固了中小封建主阶层,是骑士制度的基础。
采邑制建立了以土地为纽带的领主与附庸之间的关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国王以下的各级封建主也把土地作为采邑层层分封,形成了封建等级制度。
②发展:8世纪以后,法兰克国家的封建制度进一步加深,形成封建采邑制--查理马特实行采邑改革,改变无条件赏赐的贵族土地旧制,代以采邑分封--查理大帝时期,采邑制更加普遍--9世纪后半期,采邑制成为世袭领地二、庄园经济1.核心:是一种典型的自然经济2.表现形式:农奴依附于庄园主,是庄园的主要劳动者,没有人身自由可以以被买卖;领主对农奴的剥削,主要采取劳役地租和实物地租的形式。
领主的权力主要是领有土地,占有农奴,以及拥有庄园内的司法权。
3.如何产生:封建制度确立以后,原先作为法兰克社会基础的马克(按照地域关系组成的农村公社)归于消亡,兴起了封建庄园。
从查理大帝时期起,封建庄园已成为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组织形式。
三、农奴和农民的区别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也有属于自己的私有土地,人身比较自由农奴:封建社会中土地、人身、司法上依附于农业生产者可以使用份地,有自己的生产工具,在经济上受剥削,没有人身自由和政治权利法国大革命1.发生时间: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揭开了革命的序幕2.大革命爆发的原因:①全图居民被划分为三等级,社会等级严重对立②封建农业占据着统治地位,家庭手工业和城市小生产成为工业的主要形态,资本主义工商业有了较明显的发展③以天主教为国教,成为专制统治的精神支柱④波旁王朝在路易十四时代走向鼎盛的封建专制制度极端腐朽⑤启蒙运动给封建专制和天主教沉重打击3.大革命之后对法国农业经济的影响:①它从根本上推翻了统治法国1 000余年的封建制度,确立了资产阶级政权。
德国近代史年表
1939年5月,德国与意大利建立了钢铁同盟,
1939年9月,希特勒发动对波兰的侵略战争,(二战全面爆发)英法对德宣而不战,(静坐战争,奇怪战争)
1940年,德意日三国柏林签订《同盟条约》,形成以德为首的轴心国军事同盟集团,
1941年6月,侵苏战争,(二战扩大)
1864年,普奥联合,对丹麦战争
1866年,普奥战争
1870~1871年,普法战争,
1871/1/18,威廉一世宣布成为德国皇帝,实现统一,颁布宪法
1871~1913年,德国与奥匈帝国缔结军事同盟条约,
1882年,威廉二世继承皇位,提出德国争夺世界霸权的世界政策,取代俾斯麦的大陆政策.
1913年,德国工业生产居欧洲第一,钢铁产量超过英法总和,
1932年,国会选举中,纳粹党成为国会第一大党,
1933年月1月,希特勒上台,
1933年2月,国会纵火案,掀起反共浪潮,取缔其它一切政党.通过《授权法》掌握立法权.
1934年8月,颁布《元首法》任元首总理,建立德意志第三帝国,确立纳粹独裁统治体制,
1935年,扩建军队,德撕毁《凡尔赛和约》
1948年,柏林分裂为东﹑西柏林,
1949年,美国支持,德西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占领区成立联邦德国《基本法P16》生效.俄国支持,苏占区建立了民主德国,
1952年,联邦德国经济主要指标超过战前水平,实现经济复兴,
20世纪60年代初,联邦德国生产总值超
过英法,成为欧洲头号资本主主义经济大国,
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8年11月,德国发生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八月革命),推翻德意志帝国,魏玛共和国诞生,
普鲁士农业革命道路和美国农业革命道路进程以及特点的比较
普鲁士农业革命道路和美国农业革命道路进程以及特点的比较论文撰写者:10经济学(3)班陈旭摘要古往今来,世界各国的历史变迁往往伴随着各式各样的革命活动和改革措施的颁布和施行。
根据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新制度代替旧制度,新的生产方式取代旧的生产方式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世界农业的发展历史也不外如此,纵观十八世纪以前的欧洲,封建的农奴制度以及旧式的农业生产方式极大地阻碍了欧洲农业的发展,由于封建剥削的日趋严重,农民生活苦不堪言,亟待社会革命产生新的生产关系来解放封建制度压迫下的广大农民,以及随之衍生的先进农业生产方式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十七世纪由开拓者和冒险家建立的美国也正在落后的奴隶庄园制束缚下挣扎前行,奴隶贸易和封建生产方式严重阻碍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美国内战由此爆发,南北战争的胜利为美国农业发展创造了条件,由政府引导的“西进运动”是美国农业革命的主旋律。
“美国式道路”在十八世纪的美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力地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
关键词西进运动农业革命普鲁士道路美国式道路一引言公元十八世纪的欧洲发生了巨大的社会变革,大变革给欧洲社会带来的不仅仅有战争和死亡,当然还有变化和进步,大变则大治乃亘古不变的真理。
其中,法国拿破仑征服德国之后,为了便于统治,利用武力扫除了许多封建制度,进行一系列改革。
1848—19世纪70年代,普鲁士农业革命道路取得了全面胜利。
1865年,普鲁士有1.3万户大农和101万户小农办完了赎买的手续,变成了他们土地的主人。
在其它邦国,农民对地主的封建义务也进行了类似的赎买,到19世纪70年代,农奴制在德国的大部分农村消失了。
而同时期的美国已经通过独立战争建立了资本主义政权,时代变革背景下发生了著名的“西进运动”。
一些破产农民、失业工人和生活困苦、不堪压迫的人民成群结队地背井离乡,拖家带口向资源丰富土地富饶的西部地区迁徙的西进运动的过程中,通过对西部土著印地安人的屠杀、驱逐和讹诈,攫取到大片土地,由政府以低价大面积出售给移民垦殖,从而使农民的独立经营在西部也得到了普遍的发展,进而产生出大量的资本主义农场。
近代德国政治制度与具有独特性的现代化进程
近代德国政治制度与具有独特性的现代化进程摘要:在世界现代化的浪潮中,近代德国迅速崛起而其现代化过程有明显区别于其它发达国家的独特性———崛起在“现代化与传统”之间。
德国农业资本主义的确立是通过“普鲁士道路”实现的。
农业资本主义的“普鲁士道路”为德国工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德国工业革命与英、法相比,虽然起步较晚,但后来居上,工业生产很快超过了英、法,在20世纪初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工业强国。
在经济方面,近代德国以铁路和重工业建设为契机,迅速完成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展示出强劲的现代性;在政治方面,近代德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缓慢,政治体制相对滞后,附带着明显的传统性。
这样具有传统性的政治体制,正是德国飞速现代化不可忽略的推动力。
关键词:近代德国现代化独特性一、德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1)德意志联邦时期的政治制度843年凡尔登条约,形成了独立国家;11世纪末开始使用德意志这个名称。
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德国的分裂割据更加严重;1815年组成松散的联合体;1849年《法兰克福宪法》宣称德意志实行君主立宪的联邦制的政治制度,但未实现。
(2)德意志第二帝国时期的政治制度俾斯麦通过1864年丹麦战争,1866年普奥战争,1870年普法战争三次王朝战争,统一了德意志,史称“第二帝国”。
1871年通过《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政体。
实际上是一个军事专制的国家。
(3)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政治制度1919--1933年间的德国。
1919年通过《德意志联邦法》,第一任总统艾伯特。
明确主权在民的原则,开创了德国共和政体的历史。
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宪法,理论上确立了议会民主制政体。
(4)第三帝国的独裁统治又称纳粹德国。
指1933--1945年间的德国。
意识形态是国家社会主义(法西斯主义和极权主义的变体)。
希特勒解散国会,实行独裁统治,并取缔了纳粹党外的所有政党。
本文着眼的是第二帝国时期至第三帝国时期。
Removed_三种农业革命道路25
比较农业革命的三条道路农业革命的三条道路概括的说分为:英国式道路、普鲁士道路、美国式道路。
一、英国式道路英国式道路的特点可以概括为:掠夺教会地产,欺骗性地出让国有土地,盗窃公有地,用剥夺方法、用残忍的恐怖手段吧封建财产和克兰财产变为现代私有财产,这些方法为资本主义农业夺得了地盘,使土地与资本合并。
英国式道路是有其历史背景的,首先,是庄园经济的瓦解,封建庄园是欧洲传统社会的基层组织。
庄园的领主和他的骑士专门制定保护和维护秩序的习惯法,农奴为此向领主提供劳役。
但是在1348-1354年,英国遭受了黑死病(俗称鼠疫)的袭击,黑死病造成大量人口死亡,死亡人数大约占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
这种人口的下降使领主和部分农民的地产闲置,为了使闲置的土地得到耕种,领主不得不降低地租、放宽人身依附条件、延长租佃期限。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终身租约出现了,按照租约规定,终身租约上的内容只能在佃户亡故时才能再协商,劳动义务和固定地租合并为习惯租金。
后来由于天灾不断和租约本身习惯的约束力,佃户获得了永久继承权。
其次,英国市场的发育也是庄园经济瓦解的重要因素。
诺曼底征服英国以后,英国与欧洲大陆的联系日益紧密,特别是毛纺织业的发展,使英国的市场飞速发展,市场的发展使庄园中庄园主和农奴利用市场进行交易的成本降低、可选择性增强,而且在14世纪人口持续急剧下降的情况下,劳动力价格提高和农奴希望摆脱人身依附的愿望加大了领主实行强制劳役制的成本。
领主和农奴越来越愿意将劳役折算成实物地租或货币地租。
所以,在英国农奴制实际上在14世纪末期已经不存在了。
再次,庄园制度瓦解之后,英国农村中没有立刻形成明确的所有制制度。
当时很多人都对同一块土地拥有权力,国王、领主、承租人、次承租人、农民都分享从土地中得到的收入,土地所有权的概念在封建法律中十分模糊。
当时包括这几种土地状况:份地、自由持有农拥有的土地、公有地。
所以在15世纪英国土地所有权的特点是未确定的土地小私有制。
德意志现代化的第二条道路
普鲁士的崛起(1618-1815)——德意志现代化的第二条道路书籍:《德国通史》作者:丁建弘出版信息: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丁建弘先生的《德国通史》史料丰富,文笔简练,对于初学者而言是一本难得的好书。
尤其是正如丁先生在前言中所说,这本书力图秉持的是一种进步精神,在历史的当时还原人物与事件本身,从而得到的评价与以往著作相比也愈加全面客观。
尤其是在普鲁士崛起这一部分,丁先生用了大量的笔墨来对其进行描写,从而对德意志走出与英法不同的道路,依靠邦国争霸而最终走向统一—这一历史的特殊性作出了自己的解答,让人不禁有眼前一亮的感觉。
现在我就把我读这部分的感想写下来,若有不当之处,还望诸位指正。
分裂的德意志在中世纪中早期,神圣罗马帝国是欧洲数一数二的强国,历代国君都梦想着恢复古罗马帝国时期的荣光,所以先后制定了向南(侵占意大利)和向东(向斯拉夫人索要土地)的政策。
这在短时期内可以攫取大量土地与财富,使国势大振,但以一种长远的角度来看。
国王长期征战于外,忽略了本国的治理。
从而导致了诸侯势力做大的恶果。
尤其是当诸侯与教皇势力相互勾连,则气势更盛,专制皇权与面临极大的打压。
亨利四世卡诺莎之行就是极为显著的例子。
1450年之后,英法西的君主都逐渐找到了某些行之有效的办法来制服辖区内长期藐视皇权的贵族和主教,并由此开启了朝理想的民族国家方向的转型。
不过,神圣罗马帝国并没能赶上这班顺风车,封建化的迟缓导致了政治上的分裂,进而又阻碍了手工业,商业和城市的发展,而资本主义发展的薄弱则进一步导致王权无法像英法那样与新兴的市民阶层结盟。
从而整个帝国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之中。
书中指出,宗教改革运动本来是这种混乱局面的一个转机,因为宗教改革运动不仅仅是一场宗教运动,同时它亦是一次民族运动,对外它有着试图摆脱天主教束缚,争取民族独立的意味,对内它亦代表着皇权与地方势力的角逐。
不过很可惜,由于地方势力的强大以及外国势力的干扰,这场民族运动最终告以失败。
德国现代化道路进程的特点及对中国的影响
德国现代化道路进程的特点及对中国的影响姓名:学号:院系: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从封建时代向近代工业时代过渡的时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而这一阶段就称为现代化。
因为每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以及发展条件各不相同,所以每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德国作为一个二战中的战败国,可现在的经济却如此腾飞,这值得我们深思。
德国这一后起之强,它的现代化进程就是一个向发达国家学习,追赶着发达国家,不断的靠近发达国家并超越它们的过程。
因为德国敢于超越,才有现在的超越,我们中国应该学习德国的这种好胜心,不断借鉴其他国家好的地方,努力实现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德国的现代化道路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一个是普鲁士道路,一个是法西斯统治阶段以及当代德国。
普鲁士改革的内容包括废除农奴制,建立近代国家政治体制,建立近代的军事制度和教育制度。
这次改革虽然保留了容克地主的特权,但却促使普鲁士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被称为“普鲁士道路”。
这次改革促进了普鲁士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军事能力大大增强,成为德意志诸邦实力最强的邦,为统一提供了雄厚的物质条件。
普鲁士皇帝威廉一世和首相俾斯麦把统一德国作为国家的根本政策,有着强烈的统一愿望。
经过三次王朝战争,普鲁士正式完成了德国的统一大业。
德国的统一使得德国的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完成了政治上的统一,成为了欧洲的强国。
由于德国军事和政治生活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军国主义传统和封建残余,缺乏民主政治的深厚根基,纳粹党利用德国民众对《凡尔赛和约》的仇恨心理,进行欺骗性的宣传,赢得了广泛的支持。
希特勒上台后着手建立了法西斯独裁统治,使得纳粹党成为了唯一的政党。
在经济上推行国民经济军事化,不断发展军事工业;在民族政策上,宣扬种族优劣,疯狂破坏犹太人;在文化上,实行文化专制主义,压制进步思想。
同时,撕毁了《凡尔赛和约》,与意大利建立钢铁联盟,吞并了奥地利,侵占捷克斯洛伐克,入侵波兰,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
当代德国一直以来都很重视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把自己建设成为现代化国家。
德国崛起的社会文化解读
德国崛起的社会文化解读■ 肖 洋/文德国的崛起是以一个“后发”国家的形象出现的,但是它后来居上所表现出来的巨大能量和发展潜力,可谓是近现代史上的一个奇迹。
德国崛起背后的重要动力——不仅是经济实力的增强,更来自德国社会文化推动的思想创新。
从社会文化的视角解读德国的崛起道路,有助于准确地反观中国式发展的文化内涵,拓宽中华民族的崛起道路。
德国崛起的前奏:日耳曼精神与普鲁士道路德意志民族的祖先古日耳曼人原是一个落后的民族。
在经历了漫长的落后岁月后,德意志民族走向了先进,逐渐形成了自强不息、崇拜权威、严谨思辨的日耳曼精神。
日耳曼精神是在19世纪初普鲁士在耶拿战役失利后被提出的,在德国统一战争中进行了完善充实。
在德意志民族复兴的过程中,日耳曼精神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德意志民族文化的精髓,更是解读德国数度崛起的钥匙。
国家统一与民族尊严是日耳曼精神的核心。
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辉煌历史使得德意志民族养成了一种民族优越感,而这种优越感却被拿破仑战争和内忧外困所粉碎。
作为一个后起的大国、迟到的民族国家,德国始终受到地理和历史问题的困扰与制约。
19世纪中期的德国,尽管民族主义作为一股强大的文化思潮已经震撼着德国各个阶层,但各邦统治阶级仍从王朝利己主义出发,竭力维护分裂状态。
德国资产阶级由于力量软弱,不足以撼动传统的政治体制,下层民众则受封建思想的奴役控制,保持着对本邦统治阶级的忠诚;在外部,法、俄等邻国期望通过保持德国的分裂来控制和操纵德意志事务。
虽然在国家分裂的状态下,民族的文化认同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思想基础,但是它只能使德意志民族停留于“语言民族”和民族的“文化概念”层面。
[1]因此,从民族心理而言,越是处于一种压迫式的状态,德意志人民对于统一的渴望就愈发强烈,对于在大国对抗中占据上风的现实需求和在世界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的心理需求也就愈发迫切。
因此,统一问题既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目标,又是恢复民族尊严的前提。
正是这种地方邦国君主专制、神圣罗马帝国分崩离析的历史遗留和现实统一任务的要求强化了日耳曼精神中崇尚权威的民族特性。
第十五课德国的统一和崛起
第十五课德国的统一和崛起一、普鲁士道路(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促使德国改革的原因。
知道《十月敕令》、《调整敕令》对普鲁士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解读、阐释、师生互动、学困生问答、拾遗补缺等方法交互式用的教学过程,认识促使德国改革的原因;探究《十月敕令》、《调整敕令》对普鲁士的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事物的外因对于事物发展变化的重要意义,(二)教学过程☆纲要信号图示师生互动型导入:(改革动因)占领普对法武装干涉拿破仑入侵奥引发:社会农业资本主义改造变革的普鲁士道路废除农奴制度《十月敕令》实行土地买卖自由向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过渡(1807年10月)允许自由从事工商业活动得到土地农民(普鲁士)《调整敕令》:农民赎买解除封建义务首先基本完成(1811年)封建义务得到土地农业资本主义容克改造得到资金☆朗读☆学困生问答:(依据纲要信号图示实行)★师生互动型小结:(依据纲要信号图示实行)二、德意志统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铁血”统一道路及其具体实行——三次旨在实现的战争。
知道统一对德国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解读、阐释、师生互动、学困生问答、拾遗补缺等方法交互式用的教学过程,认识“铁血”统一道路及其具体实行——三次旨在实现的战争;统一对德国的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民族的统一对其发展进步的重要意义。
☆纲要信号图示师生互动型导入:(动因)威廉一世1864资本主义发展1862年(任命)(19世纪中叶)首相:俾斯麦“铁血”统一德意志1870战胜丹麦战胜奥地利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统一)战胜法国结束分裂,独立自主地发展统一市场(推动)资本主义发展影响强化了军国主义传统保留君主政体对德国历史产生了消极影响☆朗读☆学困生问答:(依据纲要信号图示实行)★师生互动型小结:(依据纲要信号图示实行)三、德国的崛起(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统一后德国为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所采取的措施。
一 独特的普鲁士道路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一独特的普鲁士道路形成的原因及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德国的现代化既不同于英国,更不同于法国。
它走的是一条普鲁士式的现代化的道路。
普鲁士道路,就是政权、土地等把持在容克贵族手中,在经济上通过政府强有力的干预迅速达到经济现代化(工业化);在政治上通过立法改革,逐步地、漫长地、和平地改造封建土地所有制及封建国家,使其向工业基础上的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材料一在16,17世纪,英法荷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迅速发展,处于欧洲贸易和交通通道上工商业发达的德意志地区那不可避免的衰落。
与此同时,由于西欧大力发展工商业,加之人口快速增长对粮食需求迅速增加,这两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便是向现代化社会转变的冲击力只能来自农业领域。
封建庄园的容克地主一方面从日益扩大的粮食贸易中获得更高的利润,另一方面不断扩大自营地,并逐渐将自己的庄园改造成农业企业。
容克也由原来那种仅靠坐收地租致富的地主,逐步变成经营粮食产品的“农业企业家”,但仍保留有原有的封建权利,比如,当时的军制规定:军官必须由容克子弟担任。
从而使得容克地主阶级利用其壮大了的经济实力强化了封建统治。
材料二毁灭性的三十年战争(1618-1648)导致德国市民阶层的发展更加受阻,这一方面是由于战争的破坏使工场手工业发展缓慢,其在国家整个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还不到10%,而且它们的市场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封建王公贵族的生活消费和政府军队的开支;市民阶层未能形成自我意识,也不能构成同贵族抗衡的政治力量,政治上也依附于贵族。
材料三由于普鲁士兴起较晚,被列强戏称为“铁罐堆中的一只陶罐”,随时都面临着国破家亡的危险。
普鲁士军队继承了条顿骑士团的军事专制传统,普鲁士的军队向来以纪律严明,教育素质高著称历代统治者就把强化军队作为自己生存发展的主要手段。
每年军费开支每年要花去政府全部预算的4/5。
曾有人这样描述普鲁士的军国主义:“对其他国家来说,是国家拥有一个军队;对普鲁士而言,则是军队拥有一个国家。
关于“普鲁士式道路”的典型性问题再认识
⑩ 一
作 只 是 一 个例 外
来 ,易北河 以东的 自由农 民 , “ 在不 到一百年 的时 间里,
马克 思 主义 创 始 人 一般 把 英 国式 的“ 主 大地 地 产—— 租地资本家— —农 业雇 佣工人 ” 组成 的资本 主 义雇佣制大农业看作是现代农业资本 主义 发展 的典 型
农 业 向资本 主义 关 系的演进形 式 , 在世界 各 国由 于具体 的历史 条件不 同 , 呈现 出形态各 异 的多元 化 和 多样性特征 。所谓“ 普鲁士式 的道 路” 是指在最 大限度
改 良的普鲁土范式” 的陈说 , 国一 些学者 近年来提 出 我
了质疑 , 认为 :普鲁 士 范式是 在纯粹 的 封建 土地所 有 “
德通 过 实行 民主 土地 改革 和农 业 社会 主义 改 造 , 底铲 除 了容 克地 主 阶级 的生 存土 壤 ,普 鲁 士式 的道 路 ” 向历 史 终 结 。德 国 实现 彻 “ 走
统一 后 , 德东地 区进行 的 土地 私有 化和 市场 化 改革 并没 有像 西 德那 样完 全 实行 小 规模 的家 庭农 场经 营 , 是继 续 保 持 大 型 国营农 场 而
制基础上发展农业资本主义 的成功 之路 。除普鲁 士德 国外 , 英国 、 国、 俄 荷兰 、 意大利 、 日本 以及波兰 、 匈牙利 、 罗马尼亚等国走的也都是 普鲁士式 道路 。这种范式 的 机制转 换较之 法 国范式或美 国范 式既契 合又稳妥 , 它 是按照 农业资 本主义 发展 的 内在要 求进 行的 , 资产 阶 级革命 只是在此基础上 的一种质 变 。它符合 生产力发 展 的要求 和经 济发展 的 自身规 律 , 避免 了革命期 间 的 动荡 和波折 , 有利于国 民经 济发展 。同时 , 由于资产阶 级上 层建筑 的经 济基础 比较稳 固 , 也有利 于 民主 政治
普鲁士道路名词解释
普鲁士道路名词解释
摘要:
一、普鲁士道路的背景
1.神圣罗马帝国的分裂
2.德国在三十年战争后的状况
3.普鲁士王国的崛起
二、普鲁士国家的特点
1.军事强国
2.农业落后与贫困
3.军国主义性质
三、普鲁士道路的影响
1.德国的首次民族大统一
2.两次世界大战与国家分裂
3.民族问题成为德意志近现代史的主线
正文:
普鲁士道路,是指19世纪普鲁士王国崛起并在德国历史上实现首次民族大统一的过程。
这一过程起源于神圣罗马帝国的分裂,以及在三十年战争后德国陷入三百多个小邦国的混乱局面。
在16世纪,神圣罗马帝国是一个徒具虚名的松散诸侯联盟,全国竟分有上千个邦国。
经过几百年的苦苦奋斗,德意志终于在1871年由普鲁士实现了首次民族大统一。
然而,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普鲁士国家贫困,农业落
后,却大力建设军队,几乎五分之一的人口都直接为军队服务。
这使得普鲁士成为一个军事强国,但也引发了国内外对它的担忧。
普鲁士的军国主义性质是如此的鲜明,它的好战性直接促成了后来俾斯麦领导下的德国统一。
然而,这一道路并非没有代价。
在19世纪末,德国因两次世界大战的失败,国家再度分裂。
这使得民族问题(或曰谋求国家统一)成为了贯穿整个德意志近现代史的一条主线。
总结来说,普鲁士道路是德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段历程。
从神圣罗马帝国的分裂,到普鲁士实现民族大统一,再到两次世界大战后的国家分裂,这一道路充满了曲折与挑战。
它不仅揭示了德国民族追求统一的坚定信念,也让我们看到了军国主义所带来的灾难。
普鲁士号的启示
普鲁士号的启示
农业资本主义演进的“普鲁士式道路”是在最大限度地保留农奴制残余的基础上,把封建领主制经济缓慢地转化为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容克地主经济。
这种改良的道路使农民长期遭受资本主义和封建制度的双重剥削,还多次把德意志民族带入军国主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
二战结束后,民主德国通过实行民主土地改革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彻底铲除了容克地主阶级的生存土壤,“普鲁士式的道路”走向历史终结。
东西德国再度实现统一后,德东地区进行的土地私有化和经营市场化改革并没有像德西地区那样完全实行小规模的家庭农场经营,而是继续保持大型国营农场和农业合作社在土地经营规模、机械化水平、农业劳动生产率等方面的优势。
这对于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小农经济改造和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普鲁士道路名词解释(一)
普鲁士道路名词解释(一)普鲁士道路1. 定义普鲁士道路(Prussian Path)是一种地理学术语,指的是两旁种有树木的道路,形成一种类似隧道的景观。
这种道路最早出现在18世纪的普鲁士王国,因此得名为普鲁士道路。
2. 特征普鲁士道路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 树木:道路两旁种植有大量树木,通常是同一种或几种树种,例如枫树、梧桐树等。
- 方向:树木沿着道路延伸,形成一条自然隧道,给人以朝向感。
- 高度:道路两侧的树木生长高度通常相似,形成一个天然的绿色隧道。
3. 优势普鲁士道路具有多种优点和益处: - 美观:普鲁士道路给人以优雅、宜人的感觉,成为一种自然的景观。
- 遮荫:树木的遮荫效果可以为行人和车辆提供凉爽的环境,尤其在炎热的夏季。
- 减少交通噪音:树木可以起到减少车辆噪音的作用,为道路提供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
4. 应用普鲁士道路的设计理念已经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地的城市和乡村:- 道路美化:许多城市将普鲁士道路作为一种城市美化手段,用于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品质。
- 城市规划:普鲁士道路的设计原则可以应用于城市规划中,打造园林景观和行人友好的道路。
- 旅游景点:一些区域将种植了普鲁士道路的地区打造成旅游景点,吸引游客欣赏美丽的风景。
5. 示例以下是一些世界各地的著名普鲁士道路示例: - 波茨坦大街(Potsdamer Chaussee):位于德国柏林市,沿着波茨坦宫殿通往波茨坦市的道路被栽种了成排的树木,形成了一条迷人的普鲁士道路。
- 万杜滨河路(Embassy Row):位于美国华盛顿特区,连接多个国家大使馆的万杜滨河路两旁也种植了树木,形成了绿意盎然的普鲁士道路景观。
这些普鲁士道路不仅美观,而且为行人和驾驶员提供了宜人的行车环境。
德国的现代化进程
认识铁血政策
即战争和强权政治
评价:在德意志分裂、内有奥地利,外有
法国阻挠统一的情况下,只有依靠强权政 治和战争才能实现统一,推动资本主义发 展。
内部 奧地利
主要障碍:
外部
法兰西第二帝国
统一的方式: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
战争的一种形式。因参与者是王国与王 国或发起国是君主制国家而得名。
三次王朝战争
“……德国人越来越把自己限制住。德国的38道关税 线和过境线,使国内的往来陷于瘫痪,它的作用几乎 正像把人身的每个肢体用绳子绑紧,以阻碍血液由一 个肢体流入另一个肢体一样。在汉堡与奥地利进行交 易,在柏林与瑞士进行交易,要经过10个国家,了解 10种关税和地方制度,支付10次强迫征收的税……” ——李斯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
德意志统一的影响
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结束分裂 统一的市场 打败法国,得到50亿法郎 的战争赔款 资本 阿尔萨斯、洛林的矿藏 资源 打败法国,奥地利,改变 欧洲国际格局 成为新 兴的强国 不利: 普鲁士的旧制度依然 存在,保留了一定的 封建残余 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 统使德国成为欧洲最 富侵略性的国家
德国的特点——现代化的畸形儿
统一与现代化互为促进:(德国属于追赶型内源性) 19世纪初期的普鲁士改革和30年代开始的工业化,有力地推动了国 家的统一运动。德国统一,一方面为现代化的动因,另一方面又为 现代化开辟了统一的国内市场。1949年,战败的德国被分裂为两 个国家。41年后,德国通过和平方式再度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经济工业化成就巨大,但政治民主化严重滞后: 19世纪末,德国经济迅速发展,呈现出跳跃式的发展势头,到第一 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1913年,德国成为经济实力仅次于美国的帝 国主义强国。然而,与经济工业化相比,德国政治民主化极不平 衡。1871年德国统一后,不仅建立了专制主义君主政体,而且还 保留了普鲁士军国主义传统。20世纪30年代,德国又建立了反人 类、反文明的法西斯独裁统治。战后盟国对联邦德国的民主改造, 才逐步完成了政治民主化的过程。
普鲁士道路名词解释
普鲁士道路名词解释1. 引言普鲁士道路是指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德意志帝国普鲁士王国(现今德国)的道路系统。
这个道路系统在当时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先进和最完善的之一,对于普鲁士王国的经济发展和交通运输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详细解释普鲁士道路的定义、历史背景、特点以及对当今交通发展的影响。
2. 定义普鲁士道路是指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建设于普鲁士王国境内的一系列公共道路。
这些道路连接了城市、乡村和工业区,促进了商品流通、人员交流和军事运输。
3. 历史背景3.1 普鲁士工业化和城市化19世纪中期,普鲁士王国开始进行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这导致了人口快速增长、农村向城市的迁移以及对交通运输需求的增加。
3.2 奥托冯·俾斯麦的改革普鲁士国家元首奥托冯·俾斯麦在19世纪60年代推动了一系列改革,其中包括对道路和交通基础设施的重大投资。
这些改革旨在提高军队部署的效率,加强国家统一,并促进经济发展。
3.3 道路建设计划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普鲁士王国制定了大规模道路建设计划。
这个计划包括修建新的道路、改善现有道路、建设桥梁和隧道等。
4. 特点4.1 全面性普鲁士道路系统涵盖了普鲁士王国的各个地区,连接了城市、乡村和工业区。
它是一个全面性的网络,覆盖了大部分地区。
4.2 高标准普鲁士道路在当时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先进和最完善的之一。
它们采用了高标准的设计和建造技术,以确保耐久性和安全性。
4.3 直线化普鲁士道路的设计倾向于直线化,以提高行驶速度和效率。
这种设计理念在当时是一种创新,对之后的道路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4.4 统一编号普鲁士道路采用了统一的编号系统,以便方便导航和管理。
这个系统被后来的道路建设者所借鉴,并成为现代道路编号的基础。
5. 对当今交通发展的影响普鲁士道路系统对当今交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它为后来的公路建设提供了经验和启示,促进了全球范围内公路交通的发展。
6. 结论普鲁士道路是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德意志帝国普鲁士王国的一系列公共道路。
普鲁士道路规划方案
普鲁士道路规划方案背景普鲁士是一个欧洲国家,由于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程度越来越高,因此道路交通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普鲁士政府启动了道路规划方案,希望通过合理的设计和规划,改善城市交通状况,提高城市生活质量。
规划目标普鲁士道路规划方案的主要目标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同时提高环境保护和生态效益。
规划方案的具体目标包括:1.减少交通拥堵现象,提高通行效率;2.减少交通事故和交通污染,改善城市环境;3.增加道路密度和交通流量,提高城市处理能力;4.提高城市居民出行体验,降低出行成本。
规划原则为了达成规划目标,普鲁士道路规划方案遵循以下原则:1.综合考虑城市的发展需求与交通状况,尽量满足居民的出行需求;2.运用先进技术和理念,采用智能化交通管理系统,提高道路通行效率和交通安全;3.遵循绿色出行理念,加强公共交通工具的建设,在优化道路网络的同时,降低城市道路拥堵和污染;4.加强交通规划的组织与管理,形成规划制度和科学管理体系,为普鲁士城市交通发展提供保障。
规划方案普鲁士道路规划方案着重考虑了城市大街、次干路和支路的规划,对于不同类型的道路进行了合理布局和设计,力求实现城市交通系统的顺畅、高效、安全和环保。
城市大街城市大街主要是连接城市中心与外围及市内大型公共设施的主要道路,因此应该优先考虑通行效率和安全。
普鲁士道路规划方案将增加城市大街的宽度,并建立一套高效的智能化交通管理系统,实现车辆和行人的安全和快速通行。
同时,增加公交车道和电动车充电和换电设施,鼓励居民使用环保出行方式。
次干路次干路连接城市中心和外围城市,负责区域内交通的主要承载任务。
因此,在普鲁士道路规划方案中,次干路将是改善城市交通的重点。
在次干路规划中,将加强路面的宽度和质量,提高交通承载能力和通行效率。
此外,也将增加自行车道和行人道,满足各类出行需求。
支路普鲁士规划方案中,支路主要用于街区之间的连接,辅助居民的出行需求。
支路的规划将注重交通安全和居民出行舒适度的提升。
普鲁士
1947年2月25日,联合国管理委员会颁布第47条法令,宣布普鲁士自由邦停止存在。
历史发展
早期历史 建国
崛起与扩张
1919年至1947年历 史
早期历史
从法理上说,这块地方并不属于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疆界范围,只是因为后来勃兰登堡藩侯合并普鲁士公 国,勃兰登堡-普鲁士作为整体才成为德意志第一帝国的一部分。
1947年2月25日,同盟国对德军事管制最高委员会(Allied Kontrol Kouncil)正式下令废除普鲁士建制。 (法令46号)原普鲁士邦领土分别被并入波兰和苏联,以及英、法、美、苏四国占领区。
发展道路
发展道路
兴起
在德意志诸邦中,唯一能与奥地利相抗衡的力量是普鲁士。普鲁士是德意志诸国中领土最广、力量最强、地 位最为重要的国家之一。从17世纪起,它一直影响着整个德意志的历史。
推行重商主义注重发展经济
德意志向北出海的主要河流如莱茵河、威悉河、易北河、奥得河都流经勃兰登堡的领地,这就使普鲁士拥有 了一个发展经济的有利地理位置。而普鲁士的历代统治者也把工商业看成是一种重要财富,他们开凿运河、修桥 筑路、统一币制、实行保护关税的措施来发展经济。同时普鲁士还注重开拓海外市场,在1788年它就已向英国出 口了1万1千多吨生铁。到18世纪80年代,普鲁士建立起三个贸易公司:地中海东部贸易公司、中国贸易公司和孟 加拉贸易公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意志统一
【问题探究4】
德国曲折的现代化道路
结合德国疆域变化地图和图表,提取关于现代化道路 信息并加以说明。
(1) 现代化过程中充满着曲折、挫折、失误。 (2)德国的统一和德国的现代化之间存在着一种密 切相联、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关系。 (3)经济的工业化与政治的民主化相互协调,相互 促进,互为保障 (4)要选择一个适合国情的道路方能够反思错误, 。及时做出更正、补救
思考: 根据材料四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特点:皇帝掌握最高国家权力,行政权控制立法权,浓厚的专制主义军 国主义色彩
【问题探究3】
普鲁士道路影响
材料五 德国的统一大大加强了国家力量,使其有能力推行所谓的“大陆政策 营建起一种欧陆均势防卫体系。 1888年即位的新皇帝威廉二世与首相不和,。 俾斯麦下台后,威廉二世表明其对外政策时说:“在我们德意志军旗的保护标志 之下,我们有理由提出要求:凡是外国人给予一切其他国家的某些权利,也同样 是德意志商业、德意志商人和德意志船只所要取得的权利。”
【问题探究2】
推动德国统一因素
材料一 从1800年开始,拿破仑同封建欧洲进行了历时15年的战争。毗 邻法兰西的德意志受战争的打击最为巨大。战争中产生了德意志的政 治民族主义,拿破仑在普鲁士莱茵兰地区推行了资本主义改造,全德 精英分子聚集于普鲁士,共话改革。它不仅发展成为全德的重工业基 地,而且成为德意志自由和统一运动的中心。 • 思考: • 1、结合材料一战争中产生了德意志的政治民族主义的含义是什么? 拿破仑对外战争对德意志产生什么影响? 含义:民主自由和统一 影响: 1、传播大革命思想,动摇德意志封建专制统治 2、激发德意志民主意识和统一的强烈愿望 3、推动德意志资本主义发展 4、普鲁士成为自由统一运动中心
• 英国:英国国王统而不治,只能形式上任命首相,首相对议会 负责而不对国王负责; • 德意志:德意志帝国皇帝拥有实权,首相由帝国皇帝任命,对 皇帝负责而不向议会负责;
• (三)评价普鲁士道路(1871帝国宪法) • 1、积极性:
①宪法的颁布巩固了德意志的统一 ②德国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标志着德国迈入资本主义时代 是德国社会的一大进步。 ③在以国家政权推动德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并使德国跻 身世界强国之列。 ④对欧亚一些国家的政治产生影响,特别是日本宪法,清末 新政。
四.脆弱的德国民主
(一)背景:德意志的统一德意志帝国建立
封建割据状态阻碍德意志
统一概况: 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要求实现统一
丹麦 法国
1870
三次王朝战争,完成统一
奥地利
普鲁士
1864 1866
1871年 德意志帝国成立
四.脆弱的德国民主
(二)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宪法)
1.内容:(1)确定帝国为联邦制国家:
下台原因:和皇帝的矛盾;德国的政治体制;第二次工业革命德国经济发展 变 化: 由追求欧洲大陆均势到以对外扩张扩张争夺世界霸权
对民众影响:迷信超级国家权力,民主意识的淡漠
• 【问题探究3】
• 威廉二世是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外孙。维多利亚继位时只 有18岁,首相墨尔本几乎是手把手的教她如何做一个立宪君主 ,她学会了如何心平气和的与首相共事尊重政府的决策。领导 德意志统一的过程当中,俾斯麦成为整个德国人心目中的英雄 和偶像。1890年,因为与威廉二世在外交政策上发生分歧,俾 斯麦虽然一肚子委屈和满腹牢骚但还是被威廉二世解除首相职 务同样作为立宪君主,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大的差别?
• 2、局限性:
①保留了很多专制主义残余,广大民众并未获得多少实际的 政治权利。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 ②保留了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 国主义色彩。 ③民众对极端国家主义的崇信和对现代民主观念的淡漠 ④最终导致德国引起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人民带来深重灾 难。
Hale Waihona Puke 德国现代化进程的基本线索1、现代化起步: 1871-1914 2、走入歧途 : 1914-1918 3 战后恢复: 1918-1932 3、坠入深渊: 1933-1945 4、改造复兴 : 1945-1990
5、两德统一: 1990-
普鲁士道路确立 国家统一, 确立君主立宪政体 经济发展——跃居世界强国。 挑起一战,帝国灭亡,受到宰割
材料一 在16,17世纪,英法荷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迅速发展,处于欧洲 贸易和交通通道上工商业发达的德意志地区那不可避免的衰结果便是向现代化 社会转变的冲击力只能来自农业领域。封建庄园的容克地主一方面从日益扩大 的粮食贸易获利,另一方面不断扩大自营地,并逐渐将自己的庄园改造成农业 企业。容克也由原来那种仅靠坐收地租致富的地主,逐步变成经营粮食产品的 “农业企业家”,但仍保留有原有的封建权利 材料二 毁灭性的三十年战争(1618-1648)导致德国市民阶层的发展更 加受阻这一方面是由于战争的破坏使工场手工业发展缓慢,其在国家整个经济 总量中所占比重还不到10%,而且它们的市场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封建王公贵族的 生活消费和政府军队的开支市民阶层未能形成自我意识,也不能构成同贵族抗 衡的政治力量,政治上也依附于贵族 材料三 由于普鲁士兴起较晚,被列强戏称为“铁罐堆中的一只陶罐”, 随时都面临着国破家亡的危险。普鲁士军队继承了条顿骑士团的军事专制传统 ,普鲁士的军队向来以纪律严明,教育素质高著称 历代统治者就把强化军队 作为自己生存发展的主要手段。 每年军费开支每年要花去政府全部预算的4/5 。曾有人这样描述普鲁士的军国主义:“对其他国家来说,是国家拥有一个军 队;对普鲁士而言,则是军队拥有一个国家。 思考: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普鲁士道路和西方现代化道路不同之处,德
材料六 德国在经济上实现后发赶超的成就被简单地归功于“国家,”借以使 德国现代化进程中经济与政治发展的不同步合法化,使容克的政治统治和政治特 权合法化。与此同时,德国统一及现代化巨大成就德国资产阶级和包括工人在内 的各阶层民众也长期迷信超阶级国家政权的存在,造成了对极端国家主义的崇信 心理和对现代民主观念的相对淡漠,并因此而愿意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保守政治。 思考: 1、阅读材料五及所学知识分析俾斯麦下台的原因?威廉二世时期德国的对外 政策发生什么改变? 2、阅读材料六,普鲁士道路对德国民众造成哪些影响?
(2)确定君主立宪政体:
①皇帝: 国家元首(世袭),掌握最高国家权力,任命官吏、
控制议会,创制法律、统率军队、决定对外政策、 政府首脑,由皇帝任命,只对皇帝负责 ②宰相:
③议会:联邦议会:各邦产生,由君主任命,权力较大
帝国议会:由成年男子普选产生,权力较小 议会只享有参与制定法律和预算的职能,对政府没有 监督权
【问题探究2】
推动德国统一因素
材料二 德意志民族统一的先驱弗里德里希•李斯特贴切地描述道:“铁 路系统和关税同盟是连体双胞胎;它们在同一时刻诞生,即把德意志各个部分 联合成一个伟大、文明、富足、强大和不可侵犯的民族。 普鲁士积极推动铁 路建设从而控制了全德铁路网的运营,铁路建设极大地带动了煤铁钢等重工 业的发展。普鲁士从19世纪40年代起,推动关税同盟建立,对内部采取自由 贸易,对外部和外国采取一定的关税保护,这种政策受到大部分资产阶级的 欢迎,也使普鲁士容克阶级大受其利,又逐渐从政治经济上把奥地利排挤出 德意志。 材料三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说:“德意志帝国与其说是建立在铁和血 上,不如说是建立在煤和铁上。” 材料四 团结盟友,孤立对手,是普鲁士最基本的外交策略。普鲁士 财政部长莫茨在给国王的备忘录中对可以预见到的后果这样写道:“这也应当 是真理„„德意志将统一在普鲁士的霸权之下。强大而又野心勃勃的普鲁士 在俾斯麦的运作下,审时度势最终以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的形式排除了奥地 利,统一了德国。 • 思考: •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有哪些因素推动全德铁路网的建立?铁路和关 税同盟建立对德意志统一有何重要意义? • 3、结合以上材料,分析推动德国统一的因素。
【问题探究3】
普鲁士道路影响
材料一 俾斯麦出于国防上的考虑,把国家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扩充军备方面 军事工业膨胀又带动了钢铁、机械、冶炼等一系列重工业部门的发展。德国的农 业英国不同,工业化的过程不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相反是在工业现代化的基 础上,农业和工业之间保持一种比较平衡的发展却是德国经济现代化的特点和优 点。 材料二 德国统一后,俾斯麦政府加强对教育的控制,颁布了一系列帝国教育 法令。建立完整的教育体系,成立一系列的科学研究机构。德国的科研能力飞速 发展,科研的发展直接带动了技术的进步,科技人员与工人之比,到1896年已超 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位。 材料三 俾斯麦的帝国宪法是君主立宪的联邦制宪法,基于该宪法原则建立 起来的统一的德国依靠其强大的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了统一,并为资产阶级谋得 了巨大的国内外经济利益。 思考: 阅读材料一、二、三,回答普鲁士道路如何推动德国经济发展?列举德国在第 二次工业革命中的成果。
• (2013· 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 34))下图中①② ③④分别是不同时期的欧洲局部图。符合德国历 史发展进程的是( )
• ① ② • A.③②④① C.①④③②
③ B.④③①② D.④①②③
④
单元六 近代西方资本 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建立
【问题探究1】
独特的普鲁士道路
意志普鲁士道路形成原因。
• 不同: • 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工商业资产阶级主导下的农业为工 业化服务现代化模式 • 容克贵族掌握政权和土地,自上而下推动农业资本主义发 展逐步向工业社会过渡的现代化模式 • 形成原因: 1、新航路开辟,三十年战争导致德意志工商业的衰落,新 兴工商业资产阶级未形成独立政治力量。 2、德意志农业资本主义发展,容克阶级资产阶级化,保留 封建特权 3、普鲁士军事专制传统,高效,纪律严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