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配套改革措施
小度写范文“十二五”农业和农村发展挑战与选择_新时代农村建设成就模板
“十二五”农业和农村发展挑战与选择_新时代农村建设成就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谋划“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一年。
回顾总结过去五年农业农村发展的基本经验,深入分析未来五年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研究探讨“十二五”时期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目标任务、基本思路和途径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保持农业农村经济社会较快发展,对实现2020年奋斗目标具有关键作用。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
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看,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既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
(一)农业发展方式依然粗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压力增大从需求方面看,“十二五”时期粮食等主要农产品需求将呈刚性增长。
一是人口总量和结构变化带来的增长。
二是消费结构升级和加工需求扩大带来的增长。
消费者对农产品品种的需求日益多样,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对农产品原料的需求也迅速增加,这些都将进一步增加对农产品的需求。
从供给方面看,我国人多地少,耕地资源严重不足,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耕地面积还将继续减少;淡水资源总体短缺,时空分布不均,不少地方超量开采地下水,缺水将成为制约许多地区农业发展的瓶颈;农业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局面没有改变,台风、酷暑和严寒等极端气候发生概率增加,区域性、季节性的干旱、洪涝灾害交替出现并有加剧迹象。
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的逐步扩大,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整体素质下降。
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落后,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任务十分繁重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民收入水平低,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
“十二五”时期,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扭转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趋势难度加大。
一是依靠农业发展促进家庭经营性收入增长的空间不大。
十二五规划中新农村建设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十二五农村问题的现状和应对办法二、当前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新农村的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所以要克服这些难关才能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认识上有偏差。
一是少数乡(镇)、村干部对于新农村建设存在模糊认识,思想上希望立竿见影、早见实效,期望两三年工夫就能建成新农村。
二是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概念认识模糊,认为新农村建设是政府工程,缺乏主观能动性,“等、要、靠”思想严重,存在过分依赖于政府投入的不良倾向。
三是乡镇和相关部门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虽然高,但是缺乏引导和激发农民加快发展生产、建设家园的有效措施。
(二)投入严重不足。
特别是在农业产业化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上欠帐较多。
部分农村的道路、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三)农村经济缺乏产业支撑。
普遍没有支柱产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是“生产发展”,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发展生产必须要有一定的产业作支撑。
而目前新农村建设中,产业对农民增收的支撑能力弱。
(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
一是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
乡镇医务人员医疗水平低普遍偏低,医疗设备落后,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农民因病返贫现象比较突出;二是农村教育教学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师资力量有待进一步加强,农村经济的发展又加剧了择校问题,中心集镇中小学大班普遍存在,实现教育公平目标任重道远;三是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比较匮乏,农村公益性文化设施欠缺。
四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还有待完善。
(五)农民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农民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传统的小农意识仍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面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相差甚远。
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比较少,导致农业生产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
在道德素质方面,关心集体,热心公益事业的集体主义观念淡化,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仍难以遏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步伐。
关于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保障措施
关于“十二五”规划的保障措施一、切实加强领导,为农业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强化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农业综合部门组织协调、各涉农部门各负其责的农业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建立部门间快速、高效的工作协调机制。
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把农业发展、农民增收、耕地与农业环境保护等作为重要考核内容,纳入干部考核目标责任制,严格考核,奖优罚劣。
二、深化农村改革,为农业发展提供体制保障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行农村土地确权,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
推进农村水权、林权制度改革,实行农户节水用水和植树造林奖励激励机制。
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相关制度,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在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改变土地用途、不损害农民权益的前提下,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为推进农业标准化和适度规模经营提供支撑。
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农业经营体制和机制创新。
深入推进基层农技推广、兽医、种子、农机等方面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乡级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探索建立新形势下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有效机制,制定和完善统筹城乡发展的公共服务均等化、劳动用工和就业制度,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流转、农民工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三、加大农业投入,为农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全面贯彻落实好农业补贴、农业公共服务支持、农业生产扶持、农业灾害救助、农业生态和资源保护等五个方面的基本强农惠农政策,提高补助补贴标准,争取扩大政策覆盖面。
制定农业投资奖励激励政策,采取以奖代补、财政贴息等办法,引导农民和企业增加农业投入。
建立健全社会资本投入引导机制,鼓励和支持各类社会资本投资农业领域。
探索建立财政、金融机构、企业、农民多层次、多元化的农业投入机制,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国外、省外资本投资甘肃农业。
加强对农业市场主体的扶持支持,实行主要农产品最低保护价政策。
湖北省十二五规划新农村建设篇
湖北省“十二五”规划——新农村建设篇(2011年2月27日湖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总结推广仙洪以及88个试点乡镇新农村建设等的经验,加大强农、惠农力度,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一、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挖掘农业增收潜力,增加非农产业收入,完善增收减负政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挖掘农业增收潜力。
引导农民优化种养结构,积极发展品种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和比较效益高的养殖、园艺业。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等,使农民在农业功能拓展中获得更多收益。
增加非农产业收入。
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为农民创造更多的非农就业岗位,努力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或异地转移就业。
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在产区布局,加快发展包装、冷链物流等,使农民在农业产业链延伸中获得更多收益,不断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占比。
结合新农村建设,实施好以工代赈,增加农民劳务收入。
增加财产性收入。
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依法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拓宽租金、股金、红利等财产性收入增长(收)渠道。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加强村办企业等村级集体资产经营管理。
结合国土整治、低丘岗地改造等,积极兴办一批农业项目。
鼓励符合规划、依法取得的非农建设用地以使用权入股、租赁等形式参与企业经营。
落实惠农增收政策。
进一步落实好国家各项涉农补贴政策。
落实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和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加强猪肉价格调控,保持价格合理水平。
稳定农用生产资料价格。
二、改善农村面貌加强村庄建设规划和管理,明显改善农村面貌。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继续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全面提高通达率、通畅率和管理养护水平。
继续推进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条件适宜的地方推进集中式供水,全面解决农村地区安全饮水问题。
“十二五”要更加注重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
管理 和配 套 服 务 , 以沼 气 池 建设 带动 改 圈 、 改厕 、 改
持。 但是 ,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的状况还未得 到
根 本 性 改 善 , 御 自然 灾 害 的 能 力 还 十分 薄 弱 , 抵 如
四 、 高 农 业 科 技 创 新 和 推广 能 力 , 一 提 进 步提 高科 技 对 农 业 的 支 撑 作 用
要 把农 业 科 技 的重 点 放 在 良种 培 育 上 ,加 快 农 业 生 物 育 种 创 新 和 推 广 应 用 体 系建 设 。实 施 农 村 科 技创 业 行 动 、 技 富 民强 县 专 项 行 动 计 划 、 科 科 普 惠农 兴 村 计 划 、 技 特 派 员 制 度 等 , 进 现 代 农 科 推 业产 业 技 术 体 系 建 设 。启 动 基 层 农 技 推 广 机 构 特 设 岗位 计 划 ,鼓 励 高 校 涉农 专 业 毕 业 生 到 基 层农 技 推 广 机 构 工作 。力 争在 “ 二 五 ” 三 年 , 省 所 十 前 全
水 库 、 山塘 、 小 小水 窑 等 小 型农 田水利 建设 。以雨水
集 蓄为 重 点 , 建 山 区小 型抗 旱 农 田水 利 工 程 。采 兴
和 最 危 险 的农 房 改 起 ,结 合 新农 村 “ 村 试 点 ” 进 建
设 、 游 风 景 区建 设 和 村 庄 整 治 , 强 公 共 基 础 设 旅 加
在农 业 生产 完 成 的各 个 环 节 所 使 用 的 劳 动 材 料 、 劳
法, 明确建设 主体和管护责任。支持农 民建立管水 用水合作组织 , 提高 自我服务 能力 。大力发展节水 灌溉 , 激励农 民购买 节水灌溉设 备 、 兴建节水灌溉
十二五期间加快我省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十二五期间加快我省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政策建议(一)多措并举,完善精致农业发展的扶持政策1、以优质品种培育推广为重点,从源头上打造精致农业。
良种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非常重要,是优质、高产、高效的基础,是精致农业的前提。
继续实施良种研发、培育、推广的财政补贴力度和继续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增值税改革试点。
一是筛选地域特色鲜明品种精心培育。
在蔬菜、花卉、水稻等领域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良种技术。
二是积极引进试验新品种。
密切跟踪最新科研成果,深化闽台科技合作,大力引进试验适宜我省生产的最新名优农产品品种,丰富我省种质资源。
三是大力推广普及。
不断健全完善县镇村三级农作物品种示范推广体系,使传统品种、新品种,通过推广普及手段实现规模生产。
四是培育区域特色农产品。
重点培养水果、蔬菜、食用菌、茶叶、畜牧、粮油六大“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格局,将具有当地资源优势和特色的农产品,在品质、营养、商品性、文化底蕴等方面做精、做细、做特;加快培植一批特色鲜明、类型多种、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一村一品”示范村。
2、实施严格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在生产中保证精致农业。
一是推广实施GAP管理体系。
针对不同进出国、不同检测要求,建立适合福建实际、操作性强的出口农产品良好农业规范认证管理体系。
二是严格农产品质量监督。
逐步实行农产品“实名制”销售,建立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由过去只重视“终端产品质量检测”逐步过渡到“生产全过程质量控制”,做好农产品生产加工全过程的记录,从农产品的种植、加工、销售各个环节监控产品质量。
三是实施严格的产品分级制度。
推行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要围绕我省茶叶、蔬菜、水果等十大优势农产品聚集的产业制订完善地方生产操作技术规程,并根据不同农产品的特性制定了不同的标准准则,实现农产品的分等定级制度。
产品只有符合区域共同品牌的要求,才能贴上特定地理标识;支持农产品收购点、初级市场和专业批发市场开展分选分级、分类包装,标注品种、品牌、产地、质量标准和认证标示,支持建立一批集冷藏保鲜、加工、包装、物流于一体的骨干企业。
县“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思路及对策
**县“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路与对策"十一五"期间,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即将到来的"十二五",将是我县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工作的重要时期,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
谋划"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要在全面总结经验、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有利条件,从战略和全局的角度出发,从工作和实践的环节入手,提出有针对性和现实操作性的发展思路与政策措施。
一、"十一五"以来我县农业农村经济取得的成就"十一五"期间,在我县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指导下,在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一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切实加强"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和示范基地建设,着力培植无公害蔬菜、生猪产业,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具体体现在:1、无公害蔬菜。
建设以**、**、**、**为主的无公害蔬菜产业区,截止到2010年,无公害蔬菜面积达到7万亩,商品蔬菜种植复种面积14万亩,总产达21万吨。
2、生猪生产。
规模的生猪饲养快速发展,截止到2010年,全县生猪饲养量、存栏量、出栏量分别达到50万头、20万头、30万头,年出栏万头以上猪场10个。
二是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实现道路硬化率达75%,通电率达100%,安全饮用水合格率达95% ,电视通讯覆盖率达95% ,清洁能源普及率达60% ,生活污水处理率达75%,卫生厕所普及率达75%,实现人畜分离,垃圾实现集中堆放(清运)和无害化处理。
2006~2009年,全县共完成造林面积20.9万亩,其中林业重点工程完成造林10.1万亩,占总面积的48.39%;完成新增封山育林3.42万亩,低效林改造6万亩。
关于加快“十二五”期间现代农业发展的实施方案.
关于加快“十二五”期间现代农业发展的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及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
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六大行动”计划和县委、县政府打造“”、发展“”的总体要求,为了促进传统农业、特色农业、高效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实现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持续发展,结合我县农业发展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总揽现代农业全局,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加快现代农业的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建设、标准化生产、品牌化发展、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营销,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科技贡献率,促进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二)目标任务到“十二五”末,全县现代农业结构得到优化升级,农业效益显著提高,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现代农业建设跃上新台阶。
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达到12560元。
建成以优质、生态、安全、高效为标志的五大现代农业生产基地:1、蔬菜生产基地。
以为中心,在全县大力发展蔬菜生产。
到2015年底,建成25万亩蔬菜生产基地,其中:露地蔬菜面积20万亩,大棚面积5万亩。
2、冬枣生产基地。
以为依托,在重点发展种植。
到2015年底,建成15万亩冬枣生产基地。
3、食用菌生产基地。
以食用菌专业合作社为依托,充分发挥12万亩林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下食用菌种植。
到2015年底,建成年种植规模达到1.5亿棒、年产鲜菇10万吨的食用菌生产基地。
4、肉牛养殖基地。
在大力发展规模肉牛养殖。
到2015年底,建成300头畜位的标准化肉牛小区46个,建成500头畜位的标准化肉牛小区6个,全县年出栏肉牛达到10万头。
5、良种繁育基地。
十二五对农业方面的政策
中国农业部9月1日发布了《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其总体目标是: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农民收入大幅提高,农民生活更加殷实;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城乡发展更加协调。
研究员认为,认为此次十二五规划的颁布将使农林牧渔板块整体受益,主要涉及以下四个方面:1、加快畜牧业和禽畜养殖企业产业化进程:规划中明确提出2015年奶牛、生猪规模化养殖比重将提升至38%和50%(2010年为28%和35%),预计已经启动规模化养殖的企业司将获得进一步财政支持,主要包括:正邦科技、雏鹰农牧、新希望、唐人神、大康牧业、西部牧业、圣农发展、华英农业、益生股份、民和股份等。
2、扶持渔业与水产品养殖企业:规划中提出将提升渔业产值比重,继续推进出口水产品三个优势区(黄渤海、东南沿海和长江流域)建设,积极发展大宗淡水鱼类和名优水产品种养殖以及增强远洋渔业国际竞争力。
预计水产品养殖企业(好当家、獐子岛、壹桥苗业、东方海洋及大湖股份)和远洋捕捞企业(中水渔业、开创国际)将获得更多产业扶持及财政优惠政策。
3、培养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规划中提出将提升农产品加工业产值比重、发展一批产值超百亿的产业集群以及培育一批产值过百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
该政策将直接利好各类农产品深加工领域中的龙头企业,包括油脂加工企业(东凌粮油、西王食品、中粮等)、玉米深加工企业(中粮生化、大成生化、大成糖业、西王糖业)、肉制品生产加工企业(双汇发展、高金食品、顺鑫农业、得利斯、河南众品、大众食品、雨润食品等)、糖加工企业(南宁糖业)、浓缩苹果汁加工企业(国投中鲁)以及番茄酱生产企业(中粮屯河、新中基)。
4、加快农业机械化水平:规划中提出将支持农民与合作社购置大型复式和高性能农机具、并进一步推进农业机械化水平。
农机行业整体需求将继续高速增长,并推动行业盈利水平上升,受益上市公司包括吉峰农机(农机连锁企业)、新研股份(收获机生产企业)以及悦达投资(拖拉机生产企业)。
“十二五”期间推动云南农业农村发展的重点工程
2 8
商 贸流 通 重 大 工 程 粮食流通工程。 实施粮食仓储功能 提 升 、 食仓库 建设和维修改造 、 粮 食用 油 罐建设 、 粮食现代物流 、 粮食安全预 警、 粮食 流通 信息网络 、 粮食流通应急 设施 、 大型粮食批发市场等项 目建设 。 农产 品冷链物流工程 。 实施 肉类 、 水产 品 、 蔬 、 果 花卉冷链 物流 工程 , 重 点推动专业新 型冷库 、低 温配送处理 中心 、 冷链运输设施 与制冷设施 、 冷链 物流全程监控与质量追溯 系统 等项 目 建设。 农 产 品 批 发 市 场 升 级 改 造 工程 。
江等古城 保护工 作 ;实施明代以前文 物建 筑维 修工程 和濒危文物建筑抢救 维 修工程 ;建设 非物质 文化遗产传习 馆 ( )文化遗产数据库等 。 所 ;
民族 和贫 困地 区经 济社会发 展重点 工程 民族发展 工程 。扶持人 口较少民
通过支持信息采集发布 系统 、电子商 务、 检验检测系统建设 , 对全省 2 个大 0 型农产 品批发市场进行升级改造。
种选繁育体系 、农业产业技术服务体
辽阳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
辽阳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加快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重要时期。
为了不断推进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协调、快速发展,特编制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情况回顾“十一五”期间,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竞争力增强这个主题,以县域经济为载体,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产业化经营为重点,全力做好“三农”工作,实现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加,新农村建设事业全面进步。
过去的五年,是我市农村经济实力提升最快的五年,是农村社会建设成效最好的五年,也是农民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
一是农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到“十一五”期末,全市农业总产值、增加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实现83亿元、44亿元和8140元,分别比“十五”期末增长66.7%、69.2%和97%,年均递增10.7%、8.2%和15%,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二是县域经济总量显著扩大。
到“十一五”期末,县域生产总值、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实现362亿元、27.6亿元和214亿元,全面完成了县域经济三年翻一番的发展目标。
灯塔市被列为全省15个冲刺全国百强县的重点县(市)之一。
三是现代农业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五年来,全市通过提高单产,粮食产量年均86万吨,比“十五”期间年均产量高近3万吨。
新建设施农业10万亩,比“十五”期末翻一番。
蔬菜、瓜果、食用菌等高效经济作物新增25万亩,总面积60万亩。
全面完成畜牧业“倍增计划”,累计新建标准化畜禽小区738个,加强动物疫病防控,连续五年全市无重大动物疫情发生。
新建水产健康养殖小区108个。
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的覆盖面达到55%。
肉、蛋、奶、水产品等农副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
四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扩大。
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130亿元,比“十五”期末翻了两番。
五年新增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0家,总数达到130家。
南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南宁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南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南宁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南宁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05.08•【字号】南府办[2012]130号•【施行日期】2012.05.0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基本建设正文南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南宁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规划的通知(南府办〔2012〕130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管委会,市级各双管单位,市直各事业、企业单位: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将《南宁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二〇一二年五月八日南宁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规划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改善的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涵盖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发展密切相关的各类基础设施,主要包括道路交通、农田水利、电力能源、科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扶贫开发、生态建设等生产和生活服务设施。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为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南宁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与环境(一)“十一五”期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成效“十一五”时期,南宁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关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大部署,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统筹规划,加大投入,狠抓农民最关心、最急需、最现实的农村公路、农田水利、农村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全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
“十一五”时期,全市农田水利建设共投入资金46.13亿元,大力推进水利工程和蓄水工程建设,农村抗御洪、涝、旱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
农村饮水安全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共组织实施农村人饮工程1494项,完成投资6.13亿元,解决了132万农村人口的饮水不安全问题。
XX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
XX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XX市“十二五”农业与农村经济进展规划根据XX市政府《关于全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实施意见》(滁政[2009]114号)文件精神,结合全市农业与农村经济进展现状,现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农业与农村经济计划执行情况“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并不断加强“三农”工作,全市上下弘扬“大包干”精神,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打造“百亿粮仓”为抓手,大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全力推进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
实现了粮食生产持续增长,现代农业进展稳步推进,农民收入稳步提升,农村面貌显著改变,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十一五”也成为我市农业与农村经济蓬勃的进展期、旺盛的奉献期与改革的盛果期。
(一)要紧成就1、蓬勃的进展期(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要紧农产品总量持续增加。
2010年粮食总产量估计达到431万吨,比“十五”末增产98.45万吨,增长29.1%,再创历史新高。
与“十五”末相比,连续四年保持了两位数增长。
油料、棉花生产保持稳固进展。
蔬菜总产达130万吨,比“十五”末增产16万吨,增长14%。
畜牧业保持了较快增长速度,2010年肉蛋奶总产量达45.51-1(4)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按照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20个字的总体要求,坚持分类指导,以“百村十镇”示范为重点,抓点带面,整体推进,到“十一五”末,全市省、市级新农村示范村建设达到170个、示范镇建设达到17个。
已建成农民集中居住区576个,建筑面积363万平方米,居住户数3.03万户。
形成了一批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的示范典型。
全市户用沼气建设规模达到4.6万户,比“十五”增长近4倍,推广太阳能利用面积35万平方米,达到22.5万农户。
示范村群众“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已成为现实。
(5)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
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样检测总体合格率达到省农产品质量标准以上。
农业农村部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村改革计划模板
农业农村部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村改革计划模板一、前言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改革计划成为农业农村部门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文将提供一个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村改革计划的模板,以便于农业农村部门进行参考和制定实施计划。
二、概述(在本部分,可对本计划的目的、背景、意义进行概述,也可以介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改革的现状等信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在本部分,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分为农村道路建设、农村水利建设、农村电力建设、农村通信建设等小节,具体列出计划的目标、措施、时间节点等信息。
以下是一个例子:)3.1 农村道路建设3.1.1 目标:改善农村交通条件,提高农村发展的便利程度。
3.1.2 措施:修建和维护农村道路,提高农村道路指标标准。
3.1.3 时间节点:年度计划。
3.2 农村水利建设3.2.1 目标:改善农村灌溉条件,提高农业产量和农民生活水平。
3.2.2 措施:修建和维护农村水利设施,提高灌溉率和水资源利用率。
3.2.3 时间节点:年度计划。
3.3 农村电力建设3.3.1 目标:解决农村电力供应不足和不稳定问题,提高农村电网覆盖率。
3.3.2 措施:新建和升级农村电力设施,提高电力供应能力和质量稳定性。
3.3.3 时间节点:年度计划。
3.4 农村通信建设3.4.1 目标:改善农村信息通信条件,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
3.4.2 措施:布设和改造农村通信设施,提高通信覆盖范围和速度。
3.4.3 时间节点:年度计划。
四、农村改革计划(在本部分,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分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小节,具体列出计划的目标、措施、时间节点等信息。
以下是一个例子:)4.1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4.1.1 目标:建立健全的农村土地制度,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
4.1.2 措施: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和承包制度,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4.1.3 时间节点:年度计划。
十二五时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总体思路和配套改革措施
十二五时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总体思路和配套改革措施十二五时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总体思路和配套改革措施一、“十一五”期间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成就与问题“十一五”期间,国家投入比重逐年增加,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规划目标得以全面实现,但还有许多问题尚待解决。
(一)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的成就1.生产基础设施显著加强,农业生产能力明显提升。
“十一五”期间,完成了对6240座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更新改造了中部粮食主产区的140处大型排涝泵站,“十一五”前四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不断增加。
“三电合一”覆盖面达到了近个县,受益农户达到了1.4亿户,农业机械总动力逐年提高,各类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农机户3850万个,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48.8%,比“十五”期末提高了18个百分点,极大地提高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2.生活设施水平显著提高,民生工程取得重大进展。
“十一五”期间,基本完成了解决 1.6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的目标;全国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333.56万公里,比“十五”期末增加了30.95万公里,比“九五”期末增加了141.56万公里⑤,全国乡镇公路通达率达到99.4%,建制村公路通达率达到94.2%,比“十五”期末提高了11个百分点,基本实现了东、中部地区“油路到村”,西部地区“油路到乡”的建设目标;解决了118.5万户,573万无电、缺电人口用电问题;全国规模化养殖场中新建大中型沼气工程达到4000处左右,全国农村沼气乡村服务网点按计划达到10万个。
农村居民基本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3.农村公益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取得全面进步。
大幅度改造了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进一步改善了农村义务教育基础设施条件;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了96.31%和97.23%,位居世界前列;“十一五”期间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县(市、区)达到2729个,占全国总数的95.5%,参加农民达到8.14亿人,参合率达到91.5%,比“十五”期末提高了22个百分点,农村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_十二五_时期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战略研究
十二五 时期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战略研究马晓河 刘振中内容提要:通过建立联立方程模型对相关数据分析发现当前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尚存在诸多问题。
以此为研究基础,本文深入剖析了我国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环境条件,从我国农业农村的基本实情出发,结合国家农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及其目标,建议 十二五 时期以围绕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发展现代农业等为战略目标,以纯公共品的基础设施为突破口,循序推进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的覆盖广度与建设深度。
关键词: 十二五 ;农村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思路;配套改革一、当前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随着国家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比重逐年增加,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规划目标在 十一五 期间得以全面实现,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诸多尚待解决的问题。
(一)分析模型和指标选择本研究拟建立一个联立方程模型来估计农业与农村主要基础设施投资对农业经济总量的影响程度。
此模型的主要优点在于既能考虑到模型的内生性问题,也能解决单方程估计可能会忽略的特定经济变量间接影响农业经济总量的问题。
联立方程如下:AGDP=f(ASP,AMTP,ROAD,I R S,EDU,ELE,TEL)(1) ROAD=f(ROARE,ROADE 1, ROADE h)(2)I RS=f(I R SE,I RSE 1, I RSE i)(3)EDU=f(EDUE,EDUE 1, EDUE j)(4)ELE=f(ELEE,ELEE 1, ELEE k)(5)TEL=f(TELE,TELE 1, TELE l)(6)由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与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以及各项社会事业的进步,故而选取农业经济总量作为被考察的总体目标。
二十年来,农业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主要表现为农业生产设施建设、农村生活设施和社会事业设施建设,重点是机械动力、农村道路、农田水利、农村教育、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所以模型选取指标为农业机械总动力、农村公路里程、有效灌溉面积、水电站数、学校在校生人数(包括农村小学、初中和高中)、农村水电站数、农村拥有电话机户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积极性, 广泛动员社会的农业农村基 础设施建设管运模式 �一是要解决管护经费来 源问题 �在基础设施规划阶段就要考虑运营管 护经费问题 , 将其纳入项目总投资或明确管护经 费来源 , 建立管护经费保障机制� 二是对已完成 的基础设施项目要及时办理固定资产移交手续, 明确产权主体, 健全管护机制, 落实管护责任, 巩 固工程建设成果 , 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三是 要积极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基础设施管护 体制和运营方式 � 对于纯公益性, 准公益性, 小 型基础设施分别采用不同的管护方式, 明确管护 责任� 四是积极发挥农民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中的主体作用 , 鼓励 扶持各灌 区内水利 管理协 会, 用水协会 , 环境协会, 股份合作社等农村专业 合作组织发展, 由协会负责工程维护管理, 费用 收取及工程更新改造等工作� 5. 加强法制治理, 健全 保障农业农村基础 设施建设的法律法规 �一是对新农村基础设施 建设工作各级政府要加强领导, 协调配合, 确立 一套相对完善规范的管理机制 , 明确责任 �二是 政府部门以法规形式分工 , 为新农村基础设施建 设提供 保障� 行 业主管部 门负责规 划设计 , 建 设, 管理和监督, 国家发改委负责农村规划编制 和报批 , 项目审批 , 计划下达及建设与管理的监 管工作 , 财政部门负责筹措配套资金, 对资金使 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审计部门负责对资金使用 情况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 三是要深入普 及相关法律 , 保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顺利开
201 1 年第 6 0 期( 总第 24 04 期 )
农业与农村经济
导责任制, 完善组织领导机制� 二是要加强部门 间, 上下级间的协作与配合 �各相关部门要根据 各自的职能分工, 建立工作责任制, 认真做好农
" 十二五" 时期农业农村基础设施 建设配套改革措施
马晓河 刘振中
村基础设施建设各环节工作, 积极主动做好协调 服务� 三是切实加强与本系统上下部门之间 , 同 级各有关部门之间的联系与沟通, 加强市乡村之 间的协作与配合, 建立整体联动机制, 形成良好 的工作氛围 � 四是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
24
201 1 年第 6 0 期( 总第 24 04 期 )
展, 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 夏摘自 �农 业 经 济问 题 � 2011 年 第 7 期� "十二 五" 时期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战略研究� )
些特征构建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 满足不同群体 的需要, 最大程度上实现新农保的公平和效率� 4 . 加强传统家庭文化的教育, 将家庭养老与社 会养老结合起来, 构建完整的养老保障体系�推行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并非意味着家庭养老退出历史
1. 调整分配结构, 继续加大对农业 农村基 础设施的 投入 �一 是积极调 整宏观 政策取 向� 应当及时地把积极的财政政策的重点调整到农 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 通过制定一套有的放 矢而又切实可行的政策, 在更加平衡的宏观经济 增长的范围内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给予更大的支 持, 从而加大政府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 持 �二是政府在财力增长的情况下, 要科学把握 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配套和补贴方式� 通 过多种方式扩大中央财政对农村的转移支付, 重 点向中西部地区倾斜, 大中型基础设施建设要对 中西部地区降低配套比例, 不断增加对中小型基 础设施建设的补贴力度� 三是采取中央和地方 共同出资的办法加强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的投入, 两级政府需要共同将积极的财政政策投 资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 � 2 . 吸纳社 会资金, 建立以政府投 入为主的 多元投入机制 �一是强化支农专项资金的监管� 完善农业资金拨付使用制度, 建立严格的支农工 程项目管理监督 检查机制 , 杜绝 支农资金 的挪 用, 截留等现象的发生 �二是要加快建立全社会 参与的激励机制, 鼓励各种力量参与农村基础设 施建设� 三是通过创新引导商业银行涉足农村 基础设施建设� 可将部分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 设的财政资金变为补偿基金和担保基金, 综合运 用对项目直接补贴和对银行招投标补偿两种运 作方式, 鼓励引导更多的金融机构参与到农村基 础设施建设中来� 3 . 强化组 织领导, 科学实施农业 农村基础 设施建设项目� 一是实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
推进新农保的对策建议
王建华
舞台�事实上, 由于受经济实力和财政水平的制 约, 目前的农村养老保险仍然处于 "低保障 " 的水 平, 仅仅依靠社会保险, 无法满足老人的物质生活� 即使社会养老保险能够满足老人的物质生活, 家庭
1. 加大宣 传力度� 农 民处于社会的底 层, 知识和能力有限, 获取 政策信息 的渠道相 对单 一, 电视 , 收音机和村委会宣传是消息的主要来 源 �因此, 农民有 时并不能 完全理解 政策的 含 义 �另外, 农民害怕政策有变, 担心将来领不到 养老金 , 认为参保并不能带来实惠, 因此参保的 积极性不高� 政府应加强宣传, 特别是对年轻人 的宣传 , 对农民提出的问题进行详细解释, 特别 是参保标准, 入保资格 , 待遇领取等, 提高农民对 新农保的认识, 使他们真正了解新农保方案 � 2. 坚持政府引导和农民自愿相结合的原则, 保 障新农保的顺利推行� 新农保是一项新的惠民制 度安排, 可以解决部分农民的养老问题, 但是, 由于 农民受家庭养老, 土地养老等传统观念的影响, 再 加上从参保到领取养老保险金需要一段较长的时 间, 因此, 农民往往不愿参保�这就要求政府通过 宣传对农民适当地加以引导, 转变农民的传统观 念, 改变他们的行为, 使农民由勉强参保向自愿参 保转变�另外, 从经济学上讲, 政府给予利益是最 好的诱导方式, 对于符合领取养老金的老人应及时 发放养老金, 使他们看到参保的好处, 通过养老金 的发放形成激励机制, 诱导农民自愿参保� 3 . 提高养老金待遇标准, 构建多层次的养老保 险体系�目前, 我国经济还不够发达, 财政能力有 "保基本" 限, 因此, 新农保定位在 的目标上�但随 着经济发展, 国家应逐步提高养老待遇标准, 增加 国家补贴, 提高对农民的吸引力�另外, 由于地区 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不同家庭的养老需求不 同, 不同年龄群体的个体特征不同, 因此, 应根据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