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浅析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探析及发展对策研究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探析及发展对策研究随着中国高校教育的不断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在课堂上进行的,更重要的是在校园生活和学生日常行为中的隐性教育。
研究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1.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在高校校园中,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些问题。
一些学生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他们更关心学业成绩和个人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和认同度不高;一些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只依靠传统的课堂教学,忽视了在校园、社团等方面的隐性教育;一些校园文化和社团活动存在着一些不正之风,比如铺张浪费、攀比消费等,这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隐患。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发展中也有其特点。
一方面,随着高校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比如通过各种社团活动、志愿者服务等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一些“软”实力的培养方面,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也取得了一些成效,比如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领导能力等得到了提升。
评估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是一项困难的工作。
因为隐性教育往往不具备可衡量的具体指标,它更依赖于学生在校园活动中的表现和态度。
所以评估这方面教育效果往往需要通过学生问卷调查、教师综合评价等方式进行,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难度。
1. 增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为了解决高校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重视的问题,应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识的培养,可以通过开设相关的选修课程、举办主题教育活动等方式,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度和认同感。
2. 强化校园文化和社团建设校园文化和社团活动是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应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和社团活动的引导和监督,通过优秀校园文化和社团活动,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向上的思想政治教育。
3. 完善评估机制,提升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针对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估难题,应建立一套完善的评估机制,包括学生学习成绩、参与社会实践、校园活动表现等多方面指标,以多角度、多元化地评估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浅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以隐性教育法为例
1 隐性教 育的 特点
一
的 内容 渗 透 到学 生个 体 日 常生 活学 习的环 境 中的 过 程。 这种 教 育 方法 与 一般 的 方 法 比较 没有 那 么系统 , 但 是 这 种 方 法 的另一 个 特点 就 是潜 移 默化 的教 育达 到 “ 随 风潜 人夜, 润 物 细无 声” 的 效果 , 这 样做 更 容易达 到预 计的 效 果。 第二, 将教 育内容 与日 常 的管理 相 结合。 这 样 在对 学 生管 理过 程 中一 方面表 现了教 育管 理 的准 则和 要求 , 另一 方面 , 在 管理 的 过 程 中 可以 对学 生的思 想 进行 教育引导让 学 生接 受
创 新 教 育
S : i c i en ce e nd Tec hn ol ogy I n nov at i o n Her al d
浅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 方法①
以隐性教 育 法 为例
张学玲 ( 河套大学 内蒙古巴彦淖尔 0 1 5 0 0 0 )
摘 要: 大学 生思想政 治教育 的隐性教育法, 是指高校思想政 治教育 工作者隐藏教育目 的和主题 , 根据前期的筹划 的方案和设计标准, 将需 要教 育 的资 料通过_定的方法融合到大学 生日 常的学习 与工作中 ' 体现在其周围 的各个方面 , 让高校学生潜移默化的接受思想政 治 教育的一种方法。 关键词 :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隐形教育法 中图分类号 : G 6 4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l 6 7 4 — 0 9 8 x ( 2 O l 3 ) 0 5 ( a ) 一 0 1 8 5 — 0 1
一
1 . 3 教育 目的 和 内容 的隐 蔽 性与 暗示 性 在 教 育 方 法 中 与 显 性 教 育相 比 较 , 隐
隐性维度下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探析
《 田师范 专科 学校 学报 》 ( 和 汉文 综 合版 )
J1 0 1 3 u2 1 第 0卷第 二期 .
总 第 7 期 O
隐性维度下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探析
马志强
( 兰州商学院长青学院 甘肃兰州 702 ) 300
【 捅 要 J 政治 的成 仅 于学 思想 教育 效不 取决 科建设、 程建设 方面 身的特点和优势。这类学生与其他本科院校学生相比,尽管考分相 课 等 对较低 ,但 自 主意识较强,喜欢独立思考。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能够 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中,课程设置、学时学分、师生比 例等量化指标达 给学生创造了一种宽松、 自由、愉快的氛围,使学生在受教育的过
2完善教师人格,提高教师在隐性教育 中的示范作用。教师人 . 格是一种道德人格、智慧人格和个性特征组成的有机统一体 。教师 (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客观要求。 的言表风度、生活作风和人际关系等直接关பைடு நூலகம்其外在形象,影响着 一) 1适应社会环境变化的需要。现代社会的快速 发展,社会主义 教师的人格魅力。培养青年教师形成 良 . 好的道德品质 、职业精神、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使得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抬头, 知识水平、人际关系、生活作风 以及个性特征 ( 自 即 身的气质 、性 意志品质等) 亲其师 , 。 才能信其道。 教师要将 自己的言行举止 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对 的社会环境发生 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 格 、 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许 多方面鞭长莫及 .难以单独完成思想政 和工作作风等人格要素转化为一种动态的教育 因素,才能使思想政 治教育的使命 ,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隐性、多样性等特征, 治敦育达到实效。 而 能够适应社会环境变化发展的现实需要 。 3加强校园风气建设,提高校园文化环境在隐性教育中的思想 . 2改进思想政 治教育方式的需要 。从 目 . 前来看,高校基本上是 感染功能。校风、教风、班风、学校舆论和学校人际关系等人文因 通过显性方式来进行思想政 治教育 的,但这种教育的单一性和非主 素对学生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 一是校风、 学风的陶冶。 陶行知说 : 体性使得受教育者容易产生排斥和逆反心理 。因此,在进行显性教 “ 好学是传染的,一个好学,可以染化许多人好学。在学校提倡学 育的同时,需要利用各种载 体通过隐性教育方式,使思想政治理论 问的根本方法, 就是多找好的教员, 鼓励好的学生, 使不好 的教员、 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为学生所接受。 学生逐步受 自 然的熏陶或归于淘汰 二是文化氛围的影响。文化 ( ) 二 独立学院的内在特点要求重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建设 。 氛围要通过广大师生一起来营造,它可以通过文学 、美术、音乐、 、 l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为独立学院办学特色的内涵之一。 舞蹈 、体育活动、科研活动 、演讲、辩论、讲座等多种形式体现 。 _ 每一所高校在办学过程中,都会形成 自身独特 的专业特色、人才培 学校要通过引导、培育出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 围,使学生在浓郁 养特色和校园文化特色 。每一所高校在办学育人的历程 中,都会形 的氛围中得到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品位,增强识别真善假 成 自己特有的语言或行话,一种独特 的高校文化 。独立学院在十多 丑的能力,从而铸就具有高尚道德、崇 尚理想的学校。 年发展过程中,逐渐显现出 自 身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式与 目 标 ( 二)以开发载体为关键,拓展独立学院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 等方面的不同,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由于缺乏历史的积淀 ,并没 体的开发和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通向思想政治教育 目 标的桥 有形成一种稳定内在从精神层面反映 自 身特质的校园文化 。所以, 梁,选择并运用好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能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起到 所独立学院要办 出 特色 ,不仅仅要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等方面 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功夫,还应该通过有效的途径加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 1开发和利用校 园物质环境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物质 . 2适应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特点的需要。独立学院大学生有 自 环境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指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意图的建筑、 .
对高校德育中隐性教育的思考
THANKS
感谢观看
创新教育方式
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如案例分 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以吸引学生 的注意力并增强其参与度。这些方法可以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德育内容。
结合实际生活进行教育
将德育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通 过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来提高其实践能 力和道德素养。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加 深入地理解德育内容的实际应用价值。
利用课程资源
充分挖掘课程资源中的德育元素, 将德育内容渗透到各门课程中,使 学生在学习中接受教育。
开展实践活动
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志愿 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 和感受德育的重要性。
02 高校德育中隐性 教育的现状
高校德育中隐性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隐性教育资源缺乏
目前,许多高校德育隐性教育资源不足,如校园文化氛 围不浓厚、德育课程设置不合理等,导致学生对德育的 重视程度不够。
对高校德育中隐性教育的思 考
2023-11-03
目录
• 隐性教育概述 • 高校德育中隐性教育的现状 • 高校德育中隐性教育的实施策略 • 高校德育中隐性教育的评估与反馈 • 加强高校德育中隐性教育的措施与建议
01 隐性教育概述
隐性教育的定义与特点
隐性教育的定义
隐性教育是指通过间接的、渗透式的方式,将教育内容融入到日常生活、学 习和活动中,使受教育者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
反馈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01
02
03
及时反馈
在教育过程中及时收集学 生和教师的反馈意见,了 解隐性教育的实际效果。
有效沟通
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确 保反馈意见能够及时传达 给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对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对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新课题,若要成为实现人思想升华的转化器,除加强学生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外,还要更加注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以一种软性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改变大学生的思想观念。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弥补了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我们要不断探索研究,高度重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运用各种途径和方法,提升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升华受教育者思想方面的长久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4-0351-02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人们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道德观、法制观,以及思想意识的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新课题,若要成为实现人思想升华的转化器,除加强学生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外,还要更加注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以一种软性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改变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进而起到长久的教育作用。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含义和特点(一)含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指在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将教育的意向,目的隐藏到大学生周围的生活环境和特定的实践活动中,使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之外的校园生活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的内容,以实现思想政治的终极目的。
(二)特点1.教育目的潜隐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受教育者在无形中受到教育从而更好地参加实践活动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教育过程。
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教育目的的潜隐性。
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教育的目的不像显性思想政治教育那样直抒胸臆,而是将教育意图隐藏到人们生活的环境中,以较为潜隐的方式,引导受教育者自然而然地融于教育者创设的情境中,使其在非目的性,无意识的情况下受到实践活动的熏陶,从而达到教育的效果。
2.教育方式超时空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采用一种超时空的方式进行教育。
它突破了传统的在固定时空进行集中统一教育的封闭式教育模式的限制,利用潜在的资源,比如宿舍、校园生活或是娱乐休闲时刻,使大学生在所在的时空范围内时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显性思想政治教育, 是通过直接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显性 方式,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 教育者关系明确,有明确的教育目的、教育计划,教育比较 规范。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与特点
1、提出 1968年,美国教育学家菲利普· 杰克逊在其著作《班级生 W· 活》里首次提出“隐性课程”概念。 他认为,学生从学校生活中不仅学到了读写算等文化知识, 而且获得了态度、动机、价值和其他方面的成长。这些价值、 规范、态度、动机并非是学术课程中获得的,而是经由学校 的非学术方面,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这种“非正式的文 化传递”称为“隐性课程”。
2、特点 教育内容上比较隐蔽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往往隐藏在一定的活动及其活动 周围的环境中,受教育者没有直接感受到自己在接 受这方面的教育,然而活动及其活动周围的附加物 、 伴随物却传达着这些信息。
三、隐性思想政教育方法
(三)实践体验教育方法
渗透式教育方法 是指教育者将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受教育者可能接触到的一切 事物和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的方法。 隐性教育的内容应广泛渗透在教师教书育人、课程设置、校 园文化、先进人物的榜样示范和良好的社会环境中。
自觉运用渗透式教育方法,要选择合适的载体: 一是活动载体 让人们在参与活动中身临其境、亲自体验、亲自感受,从而 使自己的思想发生变化,受到教育。它强调的是活动气氛, 自己感受,没有其他中间环节,缩短了教育时间,扩展了教 育空间,提高了教育效率。 二是文化载体 利用文化载体,是寓教于文的有效方式。 文化是人类在知识传播、知识创新、人才培养和科学实践中 形成的物质成就和精神财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文化载体, 形成文化氛围,实现氛围管理,就能够潜移默化地熏陶人、 规范人。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及其方法
浅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及其思考
辽 宁 行 政 学 院 学 报
Ju n lo a nn miitain C le e o ra fLio igAd nsrt olg o
No 9, 0 . 2 08
( 第 l 第 9期 ) 0卷
( 11 . o 9 Vo.0 N . )
浅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及其思考
的 特 点 和 作 用 , 于 增 强 高 校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的 实 效 性 , 有 对 具 重 要 的 理论 价值 和 现 实 意 义 。 因此 , 们 必 须 正 确 地 认 识 隐 我 性 教 育 , 确 地 对 其 定 位 , 现 其 作 用 正 彰
一
者 的 情 感 体 验 , 而 个 体 就 很 容 易 形 成 社 会 所 要 求 的 思 想 品 从 德 , 之 , 离 个 体 思 想 实 际 的那 些 信 息 , 体 就 不 会 有 相 应 反 脱 个 的 情 感 体 验 , 然 就 很 难 实 现 “ 个 要 素 ” 转 化 , 成 社 会 必 五 的 形 所 要 求 的思 想 品德 。
逻 辑 相 一 致 。在 整 个 教 育 过 程 中 , 于 受 教 育 者 是 从 自己 的 由
由 学 校 扩 展 到 校 外 , 是 隐 性 教 育 作 为 一 个 上 位 概 念 出现 于
了 。 它 是 隐性 课 程 领 域 的 扩 展 和 意 义 的 提 升 。所 谓 隐 性 教 育 是 指 在 高 校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教 学 过 程 中 , 育 者 不 直 接 向被 教 教 育 者 提 出 教 育 的 目的 和 要 求 , 是 通 过 潜 藏 的 教 育 因 素 , 而
的影响 , 受 到周 围 环境 的熏 陶 , 个体 在 环境 的作用 下 , 又 是 知 、 、 、 、 五 个 要 不 断 转 化 的 过 程 , 不 是 简 单 地 依 照 情 信 意 行 它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青少年思想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开放性,他们不愿接受现成的真理,讨厌强制性的灌输,出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缺失的现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自然性平等性开放性和渐进性的独特品性,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发挥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以人为本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青少年思想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开放性,他们不愿接受现成的真理,讨厌强制性的灌输,出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缺失的现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自然性平等性开放性和渐进性的独特品性,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发挥具有重要作用。
一、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也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
我以为,人格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就犹如无根的浮萍,总是漂流在人的思想表面而不能深入下去。
原因在于:第一,人格是人生价值观念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基础。
人的价值观念必须统一和稳定,而这就需要一个人的心理过程及其人格形态是统一而稳定的。
否则,分裂的人格只能产生分裂的观念。
第二,人格是形成特定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内在心理依据。
世界观是对于世界的认识,正确的世界观虽然来自于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学习,但如果没有良性的人格形态作为内在心理依据,外在的观念灌输就很难起作用。
第三,人格是形成特定道德素质的主要动力。
人格具有品质化的特性,因此,人格一旦形成,人就具有了相应的内在质地,不同的质地会适应不同的道德倾向,良性的人格自然易于建立良性的道德素质。
同时它还与人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意识发生相互的影响和转化作用。
总之,人格状态可以说就是细微的、隐性的和原始的思想道德状态,而思想道德则往往是发展了的、成型的、成熟的、显性的人格表现。
人格是人们社会化的结果,一般被理解为由人的心理、气质、生活习惯等表现出来的一种个性心理特质。
人格与人的先天秉赋密切相关,但更与后天的生活环境、习性养成和教育密切相关,也与特定的民族文化相关。
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途径
隐性 思 想 政 治教 育 具 有 潜 隐性 、 透 性 、 渗 自主 性
和 有效 性 四个特 点 。
1潜 隐 性 。 隐 性 与 显 性 是 相 对 的 , 隐 ” 含 有 隐 . “ 包 蔽 、 藏 的含 义 。在 隐性 思 想 政 治教 育 中 , 教 育 者 隐 受
感 受 不 到 自己正 处 于接 受 教育 的过 程 中 ,实质 上 是
的 状 态 , 可 以 学 习 、 可 以 不 学 , 以 参 与 、 可 以 他 也 可 也 不 参 与 , 全 由受 教 育 者 自行 决 定 。这 样 的 教 育 过 程 完 完 全是 主动选 择 、 动参 与 的过 程 , 教 育 者 可 以充 主 受
( ) 性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的 内 涵 一 隐
高 校 隐 性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是 随 着 时 代 发 展 被 提 出 来 的 一 个 新 型 教 育 课 题 。 隐 性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是 受 教 育 者 意 识 不 到 或 者 不 会 明 显 意 识 到 其 中 的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的 内 容 , 主 要 存 在 于 教 育 性 环 境 中 的 具 有 德 育 功 能 的 教 育 因 素 之 中 。 也 存 在 于 学 校 之 外 的 人 们 社 会 日常 生 活 之 中 , 使 受 教 育 者 在 没 有 意 识 到 自己 在
论高 性思想政 校隐 治教育的实现途 径
谢 冰
( 山西 大学政 治 与公 共 管理 学 院 , 山西 太原 00 0 ) 30 6
摘 要 :如 何切 实有 效地 开展 隐性 思 想政 治教 育 一 直是我 们 关注 的主要 问题 。 隐性 思想政 治 教 育具有潜隐性 、 渗透性 、 有效性和 自主性等特点, 这为思想政治教 育工作者所开发和应用。 文章探
浅析职业院校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关 键词 : 隐形 教 育 ;思 想政 治教 育
的方 向不 同,就会导致学生所接受的教育内容大相径庭 ,最终 导致 教育 效果 大打折扣 ,完全失 去了实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的 目的。只有方 向一 ( 1 )没有明显的教学 目标 ,隐性教育方法在对学生进行思想 政治教 致 了,教育 的主攻点确定 了才能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最佳化。 育过程 中,不像显性教育方法那样具有明确的教学 目标,往 往是通过一 ( 2 ) 注重 高 校 已有 的 隐性 思 想 政 治教 育 资 源利 用 高校之 间的评 比所参考的因素很多 ,大多数都是看这个 高校的师资 些课外实践或者娱乐文化等活动 ,取代显性教育方法 中的强制性思想政 治课堂教学或者讲座等 ,使得受教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 中没有明显的受 力量、科研成果 以及学生的就业率等 。高校与高校之 间在师 资力量上的 教 感 受 ,更 多 的是 潜 移 默 化 的 受 教过 程 。 差距可以通过不 同的方法来进行弥补 ,但是在隐性教育 资源上的差距就 ( 2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的是 听课者感受 ,实际教学过程 中加入 很难以短时问内缩小 。高校毕业学生 的整体素质和这个 高校隐性教育资 了更多 的娱乐元素 ,能够使听课者 在愉悦 的环境 中接受思想 政治教育 。 源有着很大的关 系,所 以高校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是一个长期 的系 显 性 的 思 想政 治 教 育 过 程 效 果 不 是很 明 显 , 主要 是 因 为 在 进 行 课 堂 思想 统 的工程 。但是不能 因为学校所拥有 的隐性教育资源少就不发展 ,相反 政治教育时 ,学生完全很难 以找寻 自己的兴趣点 ,不能够对课堂 内容提 这种情况下 ,高校更应该发现 自身已有的隐性教育资源 ,最大 限度 的发 起兴趣 ,严重影 响着听课的效果。相反通过课外 的一些文化 活动 ,学生 挥这些资源的利用价值 ,同时在今后的学校发展过程 中大力发展 隐性教 可 以身 临 其境 的 去观 察 去体 会 去 参 与 , 只 有 对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感 兴趣 了 , 育 资源 。校园建筑形状与设 置直观的在学 生心 目中塑造 着一定 的形 象 , 才能够更好的接受。实 际上这就像亲手去组装模 型一样 ,从课本 上我们 现如今 的高校建设都 想建设一 个标志性 建筑 物 ,以 凸显这个 学校 的实 可 以 了解 这 个模 型 的各 个 邮件 以及 组 装 方 法 ,但 是 只有 通 过 实 际 的 操 作 力。高校还可 以利用 自身与其他高校或者一些社会机构 的合 作 ,充分开 组装 ,才能够真切的感受 到该模 型各个部 件 的作 用 以及相 互之 间的联 展隐性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充实 。学生可以通过高校 的这些合作 机构进 系。 行社会实习和社会体验 ,在实际的社会环境 中去感受 与校 园坏境不 同的 ( 3 )隐性教育方法的 “ 随意性 ” 。这种教育方 法完全打破 了传统 的 生活 ,从中去获得 自己所需的经验积 累。其实这种做法在 国外已经普遍 显性教育方法 中 “ 你 教我学 ”的教学模式 ,从根本 上改变 了学乍的学 习 开展 ,高校的学生在毕业时 ,必须要进行一定时间的校外 工作或者参与 方法。学 生不再是单纯的被教育者 ,在 日常 的生活当 中,周围 的同学之 定时间的校外 活动 ,并达到一定的标 准才能够获得毕业证 书。我 国高 间都可以相互 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 校 目前也在逐步的开展这项工作 ,大四的学生都会要求进行一段时 间的 实 习工 作 ,但 是 实 际社 会 实 习 工 作 的效 果 去 不 明显 ,对 学 生 思 想 政 治 教 2 、高 校 进 行 隐 性 思 想 政 治教 育 的重 要 性 经过长期 的不断发展和改革 ,传统显性教 育方法 已经有 了非 常大的 育不 能 起 到 很 大 的作 用 。 主要 是 因 为 学 校还 是 不 够 重 视 ,学 生 毕 业 时 只 改 善 。 但 是 隐性 教育 方 法 的 提 出更 加 的 丰 富 了教 育 方 式 的 内容 ,能 够 作 需要提交一份实习报告 即可 ,不能够实际考察学生在实习过程 中所 学到 为显性教育方法强有力 的支撑 ,实现更大的教学效果 。大学是培养 一个 的知识 ,所吸取的社会 生活经验。因此 ,高校在进行隐性思想政 治教育 人 各 方 面 素 质 以 及 锻炼 其 自身 生 存 能 力 的 重 要 环境 ,大 学 生需 要 这 个 环 建设的过程 中,不能只停留在表面 ,只注重建设不注 重考察 ,表 面上是 境来进行过度 ,以更好地适 应社会 生活。现在 在校大学 生基本都 是 9 0 做了很 多的工作 ,但实 际上并没有 对学生 的思 想政治 教育起 到什 么效 后 ,这一代的成长环境已经 和以往有着很大的改善 ,但是 也正 因为当前 果。后期 的反馈检查很重要 ,只有充分利用 自身的隐性 教育资源 ,然后 社会环境 的影响 ,导致这一代 的大学生在心里抗压能力 以及相应 的人生 通过长期的发展 找寻适合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才能够从根本上对学 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着很 大的变化 ,学生之间的攀 比、炫富 、浮躁现 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到实际的效果 。 ( 作者 单位 :江西省通 用技术工 程 象非常严重 。有些家 长和老师认 为 ,作 为学生 第一 要务是 要把 学习搞 学 校 ) 好。这种想法 固然有一定的道理 ,但 是现如今 的社会需要 的是有一定 专 业技术 ,有一定 的抗压能力 ,有一定 的 自我学习能力等等多方面素质 的 复合型人才 。通过调查我们 还发现 ,高校 开设 思想政治教 育相关课 程 , 如马哲 ,毛概 ,邓小平理论等 ,在学生中间普遍认为是最好过 的几门科 目。 考 的 分 数 好并 不 是 说 这 几 门 课 程 好 学对 这些 课 程 重 视 ,相 反 学 生 对 于 这 几 门课 程 都是 通 过 考 前 临 时 突 击 ,考 试 答 非 所 问 ,考 后 苦 求 老 师 。 素质教育 已经提出了很 多年 ,所谓素质教育就是要 全面 的对学生的整体 综合素质进行培养 ,增强 学生各 个方 面的适 应能 力,不仅仅 是专 业知 识 。课 堂 教 学 固然 重 要 ,但 是 大 量 课 外 时 间 的 培 养 与感 染 同样 会 对 学 生 起到很 大的作用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环境的影响对学生进行潜移 参 考 文 献 默化 的教育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 中进行个人全面素质的锻炼 。 3 、 隐性 思 想 政 治 教 育体 系构 建 [ 1 ] 李伟 明 《 校 园文化 潜移默化的教 育》 ,中国教育报 , 2 0 0 2年 2月 7 日 ( 1 ) 隐 性 思 想 政 治教 育 同样 要 具 有 明 确 的 教 育 方 向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虽然不同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那样有着 明确 的教 [ 2 ] 季诚钧 《 试论 隐性德育课程》 《 课程教材教 法》 ( 京) ,1 9 9 7年 学 目标 ,课程安排等 ,但是这并不能说 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就没有 培养 第 2期 方向 。隐性 思想政治教育体 系的构建需 要高校各个部 门的通力合作 相互 【 3 ] 毛天 虹.高校 隐性 思 想政 治教 育探 讨 [ D] .合 肥 工 业 大学 , 2 0 0 5. 协调 ,这就更需要各个部 门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教育方 向,一旦 部门之间
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方法与隐性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方法与隐性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为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所采取的一种手段、技术、工具和途径,是教育主体和接受主体相互作用的有效中介和桥梁。
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不同的两种教育方式,两种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互为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效果。
[标签]思想政治教育显性方法隐性方法吉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讲师、法学博士(吉林长春130017)方法一般是指为获得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手段与行为方式,是“在给定的前提下,为达到一个目的而采取的行动、手段或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不可缺少的中介要素。
正如毛泽东所说:“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
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
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
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
”作为活动主体的人与作为活动客体的具体对象,正是通过方法才得以在活动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为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所采取的一种手段、技术、工具和途径,是教育主体和接受主体相互作用的有效中介和桥梁。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面临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化、价值多元化的挑战,它不仅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时俱进,而且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断创新和发展。
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不同的两种教育方式,二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互为补充、相互促进。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方法显性方法“是指充分利用各种公开的手段、公共场所,有领导、有组织、有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显性教育方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和主渠道,曾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发挥着独一无二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显性方法在实践活动中虽存在已久,但作为一种方法概念,它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隐性方法”提出之后,才概括出来的与隐性方法对应的方法类型。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及基本路径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及基本路径摘要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对于课堂政治理论教育而言的,其具有目标的隐蔽性、形式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及效果潜在性等特点。
目前。
我国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途径主要有定期的组织活动、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新媒体的舆论宣传、专业课堂及导师的言传身教等等。
现阶段,我国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还处在起步阶段,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在环境的营造、制度的健全、人才的培养、对学生心理的把握等几大方面下功夫,以期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一、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是针对显性教育,即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而言的。
无论是从目标、形式、内容和效果等方面看,它都具有明显的特点。
(一)目标的隐蔽性。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它不像政治理论课那样,制定有详细、具体、显而易见的教学目标,而是蕴藏在教育对象参加的各类活动之中,其教育目标是教育者按照教育对象的实际需要和社会发展要求事先设定的,隐蔽在其丰富、活泼的活动形式下,易于被教育对象接受,降低排斥感。
(二)形式的多样性。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多样,大多数是以一定形式的校园组织为载体,通过其举办的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吸引青年学生的参加和学习,告别了传统课堂的形式单一特点,利用教育对象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和途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三)内容的丰富性。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两课”内容为基础,并结合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以及社会发展要求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教育内容涉及价值、情感、家庭、社会、国家等生产生活领域的各个环节,其内容更多的偏重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较高的职业素质,使其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立足社会。
(四)影响的潜在性。
隐性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隐”,不仅教育目的“隐”,同时其结果也具有“隐”的特点。
它不同于第一课堂的学习,可用试卷、成绩判定其教育成果,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生活中的点滴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中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隐性教育资源探析
思想要素 , 从而影响人 的世界 观、 人生观 、 价值观及整体 素质
隐性教育资 源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的重要 组成部
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必要条件。实践证明 , 有效地利 的形成 。隐性教育资源是隐性教育得 以实化 , 润物无声 , 可以是物质形态 用隐性教育资源 , 在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 传播主流文化 、 的校园建筑 、 塑等 , 雕 还可 以是精神形态 的校 园人 文环境 、 历 陶冶高尚情操 、 消极情绪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 的作用。 疏导
式灵活。它可以是体现爱国主义情怀 、 集体荣誉感 、 具有奉献 筑 , 蕴含着传统 的民族精神与韵味 。具有象征意义 的雕塑 , 对 精神的奥运会青年志愿者活动 , 具有振奋心弦 、 警醒作用 的校 学 生是一种激励 , 如耶鲁大学校园里 , 矗立着美国民族英雄 内 黑尔的雕像 , 雕像的基座上 刻着他 的名言 :我 唯一 的憾事 “ 风校训 , 宣扬团队精神 、 合作意识 的体育 比赛 , 具有感染 力 、 吸 森 ・ 引力的教 师人格魅力 , 具有教育意义的影片 , 等等 。与思想政 就是没有第二次生命献给我 的祖国。 寥寥数字 , ” 令人震撼。 校 治教育及理论课程集中的灌输相 比,隐性教育资源 以其丰富 园物质文化环境建设 ,要像苏霍姆林 斯基说 的那样 :让每一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隐性教育资源探析
汪德 莉
( 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辽宁 沈阳 10 3 ) 10 4
[ 摘
要】 高校思想政 治教育资源包括显性教 育资源与隐性教育资源, 隐性教 育资源具有内容丰富多样、 影响潜移默化、 盖 覆
范围跨越 时空的特点 , 在增强高校思想政 治教 育有效性 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 用。通过校 园文化环境 、 专业 学科教 学、 师人格魅 教 力、 实践活动等, 挖掘 隐性教育资源对 于提高大学生政治觉悟和 思想道德素质 、 化思想政治教 育教 学效果具有 重要意义。 优 【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 隐性教 育资源 ; 功能
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路径
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路径本文系2021年度院级研究课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研究(课题编号:2021XYKYYB17)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要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高校需要利用各种具体路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可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而且可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从而让青年大学生在人生的关键时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体路径一、学校层面1.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思政教育应该抓好课堂这一主阵地,为更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高校可以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比如思政教师可以以专题方式在课堂进行授课。
专题也可以分为理论专题、实践专题、学生自学专题、学生自讲专题、结课专题等。
思政教师可以外出学习或是邀请知名专家来校为学生进行理论专题授课,通过学习理论知识,让学生更加坚定理想信念,坚定“四个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砖加瓦。
通过实践专题。
学生进行实地调研,通过参观博物馆、重走长征之路、观看红色纪录片等活动,学生能够了解英雄事迹,在日常生活中严于律己,做到知行合一,让学生铭记历史,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通过自学专题,锻炼学生自学和思考能力。
通过结课专题,思政教师可以掌握学生这一学期学习的效果,给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保持他们对思政课的学习热情。
2.发挥实践育人作用高校可以及时表彰宣传实践育人先进典型,定期召开实践育人经验交流会、座谈研讨会。
比如有的高校定期召开社会实践“十大明星”表彰大会,表彰在实践过程中优秀个人、优秀干部、十大明星等优秀事迹;通过学院网站、学报等平台对实践活动、突出事迹进行及时报道,在学校树立良好的实践育人榜样,让其他学生学习榜样的力量,激发他们参与实践活动的热情;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相应的志愿者活动,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利用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比较好的把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校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的途径
浅析高校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的途径包娜娜(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陕西西安710062)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两大重要方式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对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都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单纯依靠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或者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已经不能应对当代社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与新挑战。
因此,我们要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实现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
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并不是二者的简单拼凑、机械相加,我们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实现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渗透、优势互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显”中有“隐”,“隐”中有“显”的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
第一,在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中积极渗透隐性教育,发展渗透式教育模式。
渗透式方法是指教育者运用科学的方法将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受教育者可能接触到的一切事物和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对人们产生影响的方法。
渗透式教育模式既是隐性教育的重要方法,也是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重要路径。
发展运用渗透式教育模式,要选择恰当的载体。
这些载体包括:活动载体、文化载体、管理载体等等。
(1)校园文化活动,充满了德育因素。
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把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其中,使大学生在快乐中受到教育和影响。
在高校要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积极健康、内容新颖的活动,来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
(2)在学校开展国学课,向学生讲授《孔子》、《老子》、《庄子》、《孟子》等国学体现出的博大精深的、深邃的道德力量,使大学生深刻体会到名著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大学生要了解我国的文化历史,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
特别是理工科的学生更应该加强相关方面的教育。
(3)予思想政治教育于管理之中。
要以学生为主体,想学生之所想。
用以人为本得、积极向上的管理理念来感染学生。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评估 结果。
将评估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和教师,以便 改进和完善教育方案。
05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 育的挑战与对策
面临的问题
教育方法单一
当前高校隐性思想政治 教育方法相对单一,缺 乏创新性和趣味性,难 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参 与度。
教育内容陈旧
教育内容缺乏时代性和 针对性,未能紧密结合 社会热点和实际问题, 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和 期望。
社会实践
高校可以开展各种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未来发展方向展望
多元化教育模式
未来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将朝着多元化教育模式发展,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和全面化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信息化技术应用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高校将更加注重信息化技术的应用,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高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心理学基础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借鉴了心理 学中的潜意识理论,通过暗示 、模仿、感染等心理机制,让 学生在无意识状态下接受教育
。
教育学基础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还借鉴了教育学 中的情境教育和体验教育理论,通 过创设特定的情境和活动,让学生 在实践中体验和感悟。
社会学基础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也借鉴了社会学 中的社会互动理论,通过学生之间 的相互影响和互动,让学生在人际 交往中接受教育。
创新课程形式
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利用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的 学习方式和丰富的学习资源。
强化实践教学
通过组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 际生活中,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04
关于加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关于加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1.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的。
是指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中,教育者将教育的意向、目的隐藏到大学生周围的生活环境和特定形式的活动中,使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以外的校园生活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者的思想和内容,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2.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1)间接性。
隐性教育是一种间接的、渗透式的教育方法。
它与显性教育不同,它不直接言明教育的内容、目的,而是隐藏于各种活动及载体中,在活动过程中,摆脱了显性教育注入式的教育方式给学生带来的紧张感,隐性教育能使学生心理放松、情感共鸣,教育内容乐于学生接受。
(2)渗透性。
传统的显性教育目标明确,多充分利用各种公开手段、公共场所,有系统有组织地进行,多在短期内向学生灌输教育者的观点,以期达到迅速教育学生的目的。
而隐性教育则采用渗透式,讲究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育人、潜移默化、慢慢渗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
(3)隐蔽性。
隐性教育存在于教学、管理、服务的每一个环节,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无论是教师的思想、人格,还是演讲、辩论、社团活动等,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
(4)有效性。
由于每一个受教育者都有其特有的心理规律,如果采用正面的“灌输”教育方式稍有不当,学生往往产生逆反心理,从而拒绝接受教育者的观点,显性教育的效果就要打折扣,甚至起反作用。
二、加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1.形势变化发展的需要一方面世界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经济文化交流更加广泛,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中,西方文化大量传播和侵入到高校,西方一些敌对势力利用隐蔽手段,宣扬西方的价值观,争夺高校青年学生。
另一方面,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变化速度非常快,大学生从相对封闭的校园走向开放的社会,有些学生的价值取向发生了急剧变化,一些人偏重强调个人理想,责任意识弱、政治观念淡漠、对正规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有一定的逆反心理和排斥情绪。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Vol.28No.3M ar.2012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第28卷第3期(下)2012年3月1隐性教育的内涵及其特点1.1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随着隐性课程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隐性课程中获得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不仅隐藏在学校的“非正式文化的传递”之中,同时也存在于学校之外的人们社会日常生活之中.隐性教育作为隐性课程的一个上位概念出现了.它是隐性课程领域的扩展和意义的提升,它不仅把视野由校内扩展到校外,而且也由教学深入到大德育.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教育者按照预定的教育计划、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案,为受教育者特定创设一定的社会环境、活动场所和文化氛围,并有意识地引导受教育者去感受和体验之,使受教育者在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得到心灵的感化、情操的陶冶和哲理的启迪,进而潜移默化地达到教育目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非正规的、非德育课堂的”的思想政治教育.它的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目标是不直接显露的,它的教育形式是侧面的,间接的.1.2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1.2.1教育内容的多元化隐性教育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它涉及思想政治活动的各个方面,如校园的文化活动、学生的良好生活行为、学校的精神文明创建,以及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等,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可见,隐性教育的内容是丰富的、分散的、不确定的、随处可见的.1.2.2教育过程的渗透性隐性教育是一种学生在心理上并未察觉的无意识教育.一方面,由于隐性教育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各项活动之中而完成的,因此,它显得隐蔽、间接、非强迫性,学生往往对隐性教育的内容没有排斥,无形之中就接受了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学生之间会有一个相互影响的过程,正如“与善人居,如入芷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这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平等参与意识,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道德情感,唤起大学生提高自身道德素养的强烈愿望,使大学生自主地、能动地、自由地、全面地发展.1.2.3教育方式的间接性隐性教育的内容是非主导性的,其教育形式也是隐蔽性的.隐性教育作用于受教育主体的内容不是教育者事前有计划有目的所设计和安排好的,而是一种自然状态下的存在;在教育形式上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直接灌输,而是受教育者的自我感受、自我体会、自我汲取和自我内化;在教育效果的表达方式上存在着内在的层递性、滞后性和含蓄性等特点.1.2.4教育效果的长久性隐性教育是通过改变提升人的内在心理起作用的,由内自外,从而表现在受教育者的外在行为上.因此,隐性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稳定的思想品质和道德观念.相比显性教育的单向灌输或理性说教,隐性教育的效果要稳固得多.2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种基本途径2.1通过非德育课程的渗透实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按照杜威的教育思想,学生在学校得到正式学习结果的同时,“无意地”获得的理念、情感、意志、兴趣等,是比书本知识更为重要的个性品质,这些浅析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隋春艳(赤峰学院文学院,内蒙古赤峰024000)摘要:隐性教育是一种德育工作方式、方法和手段.它是在长期德育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国外高度重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并取得实效的情况下,我国高校也应把握这一趋势,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关键词:隐性教育;思政工作;高校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 (2012)03-0259-02259--因素都是课程设计者预期之外的效果.因此学校的所有非德育课程都可以成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人文社会科学中贯穿着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等思想,在自然学科课中教师也隐藏着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专业思想、治学态度、创造精神以及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2.2通过创建良好的校园物质环境实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校园物质环境是高校教育理念的物化,蕴涵着精神因素.大学生总是会对校园环境进行着一种入脑解读或人文理解,校园物质环境内隐的文化、信息和历史以无声的方式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制约着学生的行为习惯.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曾经说过,要让校园的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2.3通过塑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面貌实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2.3.1通过师德建设发挥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本身就是一部立体的、无时无处不在被学生阅读和品味的“活的教科书”,教师的仪表风度、敬业精神、知识背景以及价值取向等无时无刻不在给学生以感染和熏陶.因此,要通过师德建设发挥教师的言传身教的作用.2.3.2创建优良的校园精神文化首先,优良的校风和学风是学校在长期办学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学校特色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方法,是一个学校的“性格”.优良的校风和学风能激励青年学生自觉地培养爱祖国、讲奉献、重道德的高尚情操和严谨、求实、勤奋的治学态度.其次,社团活动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要坚持寓教于乐的原则使育人于“悄然”.再次,加强对第二课堂活动的引导,把思想政治教育寓于第二课堂活动中.高校应积极开展科技文化艺术节、高水平的文化讲座、演讲比赛、综合素质大赛、各种体育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最后要注重时机性主题突出的教育活动.多形式、高品位、生动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良好的人文素养,而且可以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滋润学生的心灵.2.3.3强化信息文化的建设.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和手段.当前,要尤其重视网络文化的建设,切实抓好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主动占领网络阵地.要注重校园“红色网站”的建设,还要注重在网上开展专题讨论的活动,解疑释惑等等. 3隐性教育与高校思政工作的关系3.1隐性教育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教育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接受并内化教育者期冀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从接受理论的视角来看,教育者的教育行为作用于教育对象的不仅仅是其有意识的层域,而且还有常常被人们忽视的无意识层域.思想教育工作就是主客体之间在显意识领域和潜意识领域所进行的认知、观念的互动切磋.所以,思想教育工作若想取得理想的效果,就必须重视隐性教育的价值功能.高校思政教育包括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隐性教育所特有的隐蔽性、开放性、及时性、自由性等,使得隐性教育比显性教育具有无法比拟的教育魅力,更能为大学生所接受.它不是通过直接的教育方式出现,而是隐含在各科教学活动、校园物质环境、校园文化环境之中,大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去感受、体会,在参与中去获得,这种影响力是持久的.因此,隐性教育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3.2隐性教育与高校思政工作是一种相互强化的关系隐性教育强调环境氛围的育人功能,往往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影响学生,主张通过暗示、启迪、诱导和激励等手段,讲究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育人.它能够有效地避免受教育者产生逆反情绪,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愉悦感,延伸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和空间.当隐性教育开展得好时,就会促使思政工作其他方法的开展;而思政工作其他方法的系统、有序的开展,也会促使隐性教育的展开.———————————————————参考文献:〔1〕王雄.高校德育工作隐性化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4).〔2〕张伟强.论高校德育中的隐性教育载体[J].教育与职业,2007(7).〔3〕朱红,戴亿绵.论高校德育中的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J].辽宁教育研究,2007(6).〔4〕王亚朴.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学概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260 --。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浅析
应 用 各类 学 生 容 易 接 受 、喜 闻 乐 见 的方 式 ,寓 教 于
乐 ,丰富教育 内容 ,借助游戏 、实践 、文化活 动等 手 段 ,优 化 教 学 效 果 ,令 人 们 循 序 渐 进 的产 生 学 习 热情 ,愿 意接受教育 。不但将视 野 由学校 内部扩充 至 外 部 环 境 ,同 时 由教 学 扩 展 至 德 育教 育 ,以 及 整 体 教 育 学 领 域 。二 十世 纪后 期 ,较 多 发 达 国 家 渗 透 隐性教育至思想政治学科领 域之 中 ,尤其是 进行高 校 教 育 进 程 中 ,逐 步 赢 得 了 大 众 广 泛 认 可 与 全 面 重 视 。隐性思政教育为社会 阶级与政治组织 ,基于根 中信一 本 任 务 目标 ,挖 掘 教 育 环 境 包 含 的 隐 性 教 育 内容 , 文息一 对 教塑 育对 象 实施 潜移 默 化 的引 导 、塑 造 ,令 其 思 童 想 、行 为 、道 德 以及 心 理 状 态 在 无 感 知 状 况 下 逐 步 信一 积 累皇 、渐 渐 稳 定 ,并 呈 现 出持 久 、悠 远 的 良好 教 育 效 果 。 同显 性 思政 教 育 对 比 ,隐性 教 育 较 易 令 教 学 对 象 在 思 想 意识 、情 感 体 验 上 产 生 共 鸣 ,并 逐 步 的 认 可 以及 接 受 。 而显 性 思 政 教 育 则 应 用 公 开 方 式 、 场合 ,通 过 有 目的 、有 策 划 、系 统 性 的思 想 政 治 培 养 教育 ,达到 既定 目标 。上述 两类 方式互 相渗 透 、 集 成 融 合 ,成 为 整 体 网络 ,并 利 用 直 接 以及 间 接 方 式 、局 部 与 系 统 方 式 ,通 过 理 论 联 系 实 际 ,实 现 多 重 方 式 的 融合 ,全 面 覆 盖 教 育 对 象 ,提 升 思 想 政 治 教育综合水平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浅析
高校为组织开展思想政治培训教育的核心阵地,单纯应用以往正面、不断灌输传授的显性模式无法全面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需要。
为此,如何探索隐性、深层渗透教育模式成为当前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途径。
本文基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研究了实践方式特征,并探讨了科学的实践路径与教育策略。
对提升教学水平,优化高校思政工作效果,培养高素质人才,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标签: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涵
隐性教育理念起源于美国,伴随研究的逐步丰富与深入,进一步明确了隐性课程的内涵价值、实践态度、操作规范、目标动机不仅包含在学校从事的各类非正式传播文化内,还涵盖到家庭以及社会大环境之中。
因此,形成了隐性教育原理,其代表应用各类学生容易接受、喜闻乐见的方式,寓教于乐,丰富教育内容,借助游戏、实践、文化活动等手段,优化教学效果,令人们循序渐进的产生学习热情,愿意接受教育。
不但将视野由学校内部扩充至外部环境,同时由教学扩展至德育教育,以及整体教育学领域。
二十世纪后期,较多发达国家渗透隐性教育至思想政治学科领域之中,尤其是进行高校教育进程中,逐步赢得了大众广泛认可与全面重视。
隐性思政教育为社会阶级与政治组织,基于根本任务目标,挖掘教育环境包含的隐性教育内容,对教育对象实施潜移默化的引导、塑造,令其思想、行为、道德以及心理状态在无感知状况下逐步积累、渐渐稳定,并呈现出持久、悠远的良好教育效果。
同显性思政教育对比,隐性教育较易令教学对象在思想意识、情感体验上产生共鸣,并逐步的认可以及接受。
而显性思政教育则应用公开方式、场合,通过有目的、有策划、系统性的思想政治培养教育,达到既定目标。
上述两类方式互相渗透、集成融合,成为整体网络,并利用直接以及间接方式、局部与系统方式,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实现多重方式的融合,全面覆盖教育对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综合水平。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核心特点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首要特征在于教学目的潜隐性。
实践教育阶段中,教师毫无声息的隐含教学意图至学习活动中,令教育对象耳濡目染、无意识的自动参与学习活动、融入创建教育环境体系内,通过含而不露的模式,令教育对象循序渐进的受到影响。
隐性教育方式还呈现出愉悦性的显著特征。
显性教育多应用正面、大量渗透灌输教育模式,体现了明确的目的性以及教学方式的直接性,这样将对教育对象的情感认识、主观需要与内心感受不良忽视,还会令其产生逆反心理,并最终厌学、抵触学习。
而隐性思政教育则不同于显性教育的注入教学模式,不体现强迫性,而是令教育对象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的进行情景交流,进而产生质的飞跃。
由于隐性教育范畴广泛,因而其教育资源尤其丰富,突破了时空、地域、教学手段、工具资源的限制,体现了丰富的可用性以及教育内容的广泛性。
开展隐性思政教育,主体目标在于全面遵循教育对象心理需要以及情感认识,令其在自身的感悟、认知中实现良好的内化、更新、思想升华。
隐性教育采用丰富形式、内容渗透入载体,通过生动论道、充满娱乐性的教学,令教育对象内涵逐步积累,优化品质,形成良好的发展信念,正确树立人生观、道德观与价值观,实现灵魂的升华,因此体现了教育培養的长效性。
三、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科学路径
1.逐步渗透、树立典范,强化德育教育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为实现长效激励、优化教学效果,应引入逐步渗透、树立典范的教育模式。
优化课程设置,通过榜样示范的树立,令学生明确学习的榜样、发展的目标,无意识的进行效仿,全面激发同伴核心影响力。
高校教师应端正教学态度、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实现自我的持续完善。
通过言传身教、自律廉洁、高尚人格,潜移默化的影响塑造学生。
同时,高校应强化德育教育,实现思政教育同道德建设的有效融合,通过良好的启迪、循循善诱的教导,激发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扩充学习思维,形成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的学习作风。
大学精神为构建和谐文明校园的支柱,映射出高校总体教学理念以及教师学生的精神面貌、发展追求,对激励培养学生起到了核心效用。
因此,高校思政隐性教育应注重大学精神建设,通过校训、校史的熏陶培养,强化学生文化素养与人文精神。
2.陶冶式教学,注重实践培养
创建积极、向上、开放、健康的文化环境,组织学生感兴趣的艺术活动,可令其思想认识受到感染以及熏陶。
因此,高校应通过陶冶式的隐性思政教育,优化校园环境与学风建设。
可借助有形环境,为学生创建自主学习、休闲娱乐、文化意识培养的良好场所。
例如,注重典雅环境的塑造,令学生视线所及方位,均体现良好的教育性,进而陶冶道德情操,提升综合素养。
同时,高校应引导学生积极全面参与至学校物质环境营造中,提升学生责任意识,唤起其热爱校园、共赢发展的决心。
另外,应注重班风、学风以及校风建设,激发精神力量,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丰富的学术活动,令他们提升创新意识,培养丰富兴趣。
隐性思政教育中,实践培养尤为重要。
因此,应通过实践体验,令学生在生产、服务、劳动中受到良好的感染与影响。
例如,应力求校园文化活动的丰富多彩,组织文明寝室、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并融入思想性,体现一定的知识性,又不乏趣味性。
同时,可培养学生形成团队意识,提升集体精神,塑造阳光个性,进而实现健康、持续的发展与升华。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通过深入社会、亲身实践,体味激烈竞争的压力,并产生服务社会的良好信念。
令其在身临其境的感染中、社会大环境的熏陶中,学习到书本无法学习的知识,丰富认识、扩充视野,形成独到的见解,真正提升综合素质,实现良好发展。
四、结语
总之,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尤为重要,可形成对显性教育的良好补充。
为此,我们只有基于隐性教育内涵,明确实践教育发展路径,制定科学教育策略,方能优化教育效果,提升实践教学水平,培养有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1] 梅萍林更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隐性初探[J].思想政治教育,2003(7).
[2] 白显良.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科学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2006(10).
[3] 肖柯.隐性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创新性构建[J],东北师大学报,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