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李白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李白《秋浦歌十七首》解读与鉴赏
李白《秋浦歌十七首》解读与鉴赏李白《秋浦歌十七首》: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十七首》是李白的组诗作品,流传最广、最为著名的是第十四和第十五首。
这组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作者再游秋浦(今安徽贵池西)时。
全诗内容丰富,情感深厚,从不同角度歌咏了秋浦的山川风物和民俗风情,同时在歌咏中又或隐或现地流露出忧国伤时和身世悲凉之叹。
秋浦歌十七首李白其一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
客愁不可度,行上东大楼。
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
寄言向江水,汝意忆侬不。
遥传一掬泪,为我达扬州。
其二秋浦猿夜愁,黄山堪白头。
清溪非陇水,翻作断肠流。
欲去不得去,薄游成久游。
何年是归日,雨泪下孤舟。
其三秋浦锦驼鸟,人间天上稀。
山鸡羞渌水,不敢照毛衣。
其四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
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
其五秋浦多白猿,超腾若飞雪。
牵引条上儿,饮弄水中月。
其六愁作秋浦客,强看秋浦花。
山川如剡县,风日似长沙。
其七醉上山公马⑵,寒歌宁戚牛⑶。
空吟白石烂⑷,泪满黑貂裘⑸。
其八秋浦千重岭,水车岭最奇⑹。
天倾欲堕石,水拂寄生枝⑺。
其九江祖一片石⑻,青天扫画屏。
题诗留万古,绿字锦苔生。
其十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
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
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
其十一逻人横鸟道⑼,江祖出鱼梁⑽。
水急客舟疾⑾,山花拂面香。
其十二水如一匹练,此地即平天⑿。
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
其十三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
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其十四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⒀,歌曲动寒川。
其十五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⒁。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⒂。
其十六秋浦田舍翁,采鱼水中宿。
妻子张白鹇⒃,结罝映深竹⒄。
其十七桃波一步地⒅,了了语声闻。
黯与山僧别,低头礼白云。
注释:⑴秋浦:唐时属池州郡。
故址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
⑵山公:指山简。
⑶宁戚:春秋时卫国人。
⑷白石烂:宁戚《放牛歌》中有“南山矸,白石烂,生不逢尧与舜禅”之句。
⑸黑貂裘:《战国策·秦策》载,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课内古诗词赏析汇总
主旨:此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是中秋望月怀人的绝唱 之作,真挚感人,表达了词人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之情。
4月夜忆舍弟①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③。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④。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⑤。
①题解:舍弟,对人谦称自己的弟弟。杜甫兄弟五人,他是长兄。这首诗写于唐 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当时仍处在安史之乱中,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 水),只有最小的弟弟在他身边,其余三人散处河南、山东等地。 ②内容、写法:这两句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 景色。“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渲 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点明“月夜”的背景。
①内容: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响 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第二句固然 是作者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很能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②内容、写法:颔联选取了鸡鸣、茅店、残月、板桥、寒霜等富有特征的意象,极其 生动鲜明地描绘出了一幅立体的荒山早行图。凄清、寂寞的环境,有力地烘托出 了出行的艰辛,衬托出作者思乡的深切。
3 水调歌头(北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①。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 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②。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③。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④。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⑤?人有 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⑦。
③写法、情感:颈联借景抒情,“云横秦岭”“雪拥蓝关”语意双关, 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此情此景,道尽英雄失路的悲 慨。 ④情感:尾联抒发英雄之志,表达骨肉之情,悲痛凄楚,溢于言表。 主旨:全诗熔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诗味浓郁,感情真切,抒发了 作者内心郁愤以及对前途未卜的感伤情绪。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大鹏一日同风起——李白《上李邕》原文、译文与赏析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大鹏一日同风起——李白《上李邕》原文、译文与赏析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译文】大鹏一日从风而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之高。
如果在风歇时停下来,其力量之大犹能将沧海之水簸干。
时人见我好发奇谈怪论,听了我的大言皆冷笑不已。
孔圣人还说后生可畏,大丈夫可不能轻视年轻人啊!【注释】⑴上:呈上。
李邕(678—747)字泰和,广陵江都(江苏江都县)人,唐代书法家、文学家。
⑵摇:由下而上的大旋风。
⑶假令:假使,即使。
⑷簸却:激起。
⑸沧溟:大海。
恒:常常。
殊调:不同流俗的言行。
⑹余:我。
大言:言谈自命不凡。
⑺宣父:即孔子,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年)诏尊孔子为宣父。
见《新唐书·礼乐志》。
宋本“宣父”作“宣公”。
⑻丈夫:古代男子的通称,此指李邕。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代的作品。
李邕在开元七年(719年)至九年(721年)前后,曾任渝州(今重庆市)刺史。
李白游渝州谒见李邕时,因为不拘俗礼,且谈论间放言高论,纵谈王霸,使李邕不悦。
史称李邕“颇自矜”(《旧唐书·李邕传》),为人自负好名,对年轻后进态度颇为矜持。
李白对此不满,在临别时写了这首态度颇不客气的《上李邕》一诗,以示回敬。
【作品鉴赏】大鹏是李白诗赋中常常借以自况的意象,它既是自由的象征,又是惊世骇俗的理想和志趣的象征。
开元十三年(725年),青年李白出蜀漫游,在江陵遇见名道士司马承祯,司马称李白“有仙风道骨焉,可与神游八极之表”,李白当即作《大鹏遇希有鸟赋并序》(后改为《大鹏赋》),自比为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鸟。
李白诗中还有一首《临路歌》:“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据唐李华《故翰林学士李君墓志铭序》云,李白“赋《临终歌》而卒”。
后人认为可能就是这首《临路歌》,“路”或为“终”之误写。
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大全:渡荆门送别
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大全:渡荆门送别2019年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大全:渡荆门送别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一、整体把握此诗是诗人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至荆门时所作。
随着船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开、变换。
作者很自然地描绘了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
颔联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颈联通过两幅美丽的画面来形容江上的美景,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写夜间的风景;第二是天边云霞图,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多姿,写黄昏的风景。
这么美的景色,真让人醉!但是“应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两句却突一转,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还是故乡的水好啊,把我的船送到万里之外,还不忍分别,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将全诗用一根无形的线束在一起,余音袅袅。
王夫之《唐诗评选》说“二句得象外于环中,飘然思不穷。
唯此当之。
”全诗运古诗浑壮豪放的气势于声调格律之首联叙事,颔联颈联写景。
尾联抒情。
时空广阔,写景有灵动之感,情韵悠来。
D.这首诗从题材上说是一首五言律诗,从体裁上说是思乡诗。
“送别”的意思是朋友送诗人到楚国游玩,诗人却舍不得故乡的山水亲友。
3.下面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首诗是李白乘船出蜀至荆门时所作,随着眼前景物的变换,诗人自然地描绘出画卷般的景色,乡思旅情,尽在诗中。
B.颔联炼字精妙,“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汇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C.颈联描写了一幅空阔辽远的月夜云天图,想象大胆奇特,有灵动之感。
情韵悠长。
表达出诗人豪迈的心情和新鲜的感受。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用拟人手法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之情,收束全诗,余音袅袅。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惊心动魄的梦游之曲──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欣赏(通用)
惊心动魄的梦游之曲──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欣赏《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所写的一首记梦的诗,也是一首游仙诗。
因为意境雄伟,变化惝恍莫测,以及缤纷多彩的艺术形象,新奇的表现手法,向来为人传诵,被视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的题目一作《别东鲁诸公》,作于出翰林之后。
我们知道,天宝三年,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
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
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
可是李白没有这么作,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了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征途。
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
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李白一生耽于山水之乐,徜徉山水之间,甚至为了沉溺于山水之游而放弃了仕宦的进取。
自称“常时饮酒逐风景,壮心遂与功名疏。
”他的一生大部在“逐风景”中度过。
只有那种“兰生谷底人不锄,云在高山自卷舒”的自由自在的生活,使他感到心情舒畅。
因此热爱山水,甚至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余尝学道穷冥筌,梦中往往游仙山。
”“忆昨鸣皋梦里还,手弄素月清潭间。
觉时枕席非碧山,侧身西望阻秦关”,所以,《梦游天姥吟留别》所描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虚托,但无论是否虚托,梦游就更适于超脱现实,更便于发挥他的想象和夸张的才能了。
诗在一开始就说“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信难求”,表示了怀疑,实际已倾向于否定神仙之事。
这看来似乎和他一生对求仙访道的向往不太符合,其实并不是不可以理解的。
李白虽然曾经受过道箓,也曾奔波于求仙访道,却并不迷信仙道,有时还发过非常清醒地批判仙道的议论。
如在《古风》(其三)中就对秦始皇的求仙的愚蠢行径进行了嘲讽:“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鬐鬣蔽青天,何由达蓬莱?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不但讽刺了秦始皇,也抨击了当时迷信神仙方士的唐玄宗。
2024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鉴赏题及情景默写练习卷附答案解析
2024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鉴赏题及情景默写练习卷一、行路难(其一)[唐]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鉴赏品析】1、主题概述。
诗作通过对诗人跌宕起伏的感情变化的描写,反映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愤慨和不平,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执着追求的精神。
2、诗中引用了哪些历史典故?有什么作用?诗中借用了姜尚垂钓在碧溪,伊尹梦舟过日边等典故,寄寓了诗人梦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像古人那样为统治者重用,建立伟业的愿望。
【默写考点】1.诗中通过“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两句的动作细节刻画,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
2、诗中形象生动地描写“行路难”的句子是: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3.诗中体现李白积极进取精神,抒发远大志向的句子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鉴赏品析】1、主题概述。
这首诗既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2、“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这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用典(闻笛赋、烂柯人)。
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无限悲痛怅惘之情油然而生。
【默写考点】1、诗中饱含诗人无限的辛酸和愤怒的句子是: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2、诗中蕴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句子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三、水调歌头[宋]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详解汇总
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详解汇总【李白】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对友人不幸命运的无奈、同情、关切、思念。
2、任选一角度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诗人以新奇的想象,用拟人的手法,寄情于景,以月作使者,把无情月变成知心人,穿越时空追随友人,表达了对友人遭贬的无限同情和关切,也抒发了对官场倾轧的憎恶。
《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和对家乡的眷恋。
2、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连绵的峨眉山夜色正浓,半轮明月悬挂山间,犹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映入湛蓝的江水,随着江水缓缓流动。
《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2、展开联想和想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的画面。
夜晚,不知谁家悠扬的玉笛声悄然的传了出来,随着春风,溢满整个洛阳城。
3、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
试赏析“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同类型题目:“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这句诗在诵读时,哪几个字要重读?请说说理由)“暗”,悄无声息的意思,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不期然地打动了听者,引起人们无限忧思;“满”,充满、溢满的意思,有夸张意味,突出了笛声悠扬的特点,反衬了夜的宁静,表现了是人孤寂的心情。
《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描绘“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所展现的画面,并简析“随”“入”好在哪里?山逐渐消失,眼前是一望无际的原野,江水奔流直泻,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了辽远的原野。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李白《将进酒》名家赏析(2篇)(通用)
李白《将进酒》名家赏析(2篇)■施蛰存\李白《将进酒》赏析李白的古题乐府诗《将进酒》,也是汉代短箫铙歌之一。
汉代乐府歌辞原文,因为声辞杂写,故不能了解其意义。
只有第一句是“将进酒”,后世文人拟作,都是吟咏饮酒之事。
李白此诗,也沿袭旧传统,以饮酒为题材。
这首诗用三言、五言、七言句法错杂结构而成,一气奔注,音节极其急促,表现了作者牢骚愤慨的情绪。
文字通俗明白,没有晦涩费解的句子,这是李白最自然流畅的作品。
全诗转换了六个韵。
第一、二韵六句合为一段。
此后每韵自成一个思想段落。
开头四句用两个“君不见”引起你注意两种现象:“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是比喻光阴一去不会重回,“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是说人生很快便会衰老。
青春既不会回来,反而很容易马上进入老年,所以人生在得意的时候,应当尽量饮酒作乐,不要使酒杯空对明月。
这是第一段的内容,它也象《蜀道难》一样,一开头就从题目正面落笔。
“君不见”是汉代乐府里已经出现的表现方法,意思是“你没有看见吗?”跟我们现在新诗里用“看啊”、“你瞧” 一样,是为了加强下文的语气。
李白诗中常用“君不见”,这三个字不是诗的正文,读的时候应当快些。
我们如果把两个“君不见”都删掉,也没有关系,诗意并无残缺。
而且删掉之后,这一段就是整整齐齐的六个七言句,更可以看出这两个“君不见”是附加成分。
在七言歌行中,这一类的附加成分,我们借用一个南北曲的名词,称之为“衬词”,因为它们只起陪衬的作用,不是歌曲的正文,唱起来也不占节拍。
但是,如果“君不见”三字不在七言句之外,那就不能算是衬词。
李白另一首诗云:“君不见梁王池上月,昔照梁王樽酒中。
”(《携妓登梁王棲霞山孟氏桃园中》)这又是一种用法。
如果把这个“君不见”也作为衬词,则第一句只有五字,而全诗却都是七言句。
如果把“君不见”认为诗的正文,贝U这一句有八言了。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说:全句仍是七言,多出来的一个字是衬字。
“君不见”三字只抵二字用,应当读得快,让它们只占两个字的音节。
初中语文课内古诗词名句赏析(中考必背)
初中语文课内古诗词名句赏析(中考必背)1、《无题》李商隐主旨:这是一首伤感离别的爱情诗。
诗人与相爱的人难得见上一面,分别时更是难舍难分,分别后心中充满不尽的相思。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蜡烛成灰泪始干。
”以象征手法描写至死不渝的爱情,最为精彩动人。
2、《夜雨寄北》李商隐赏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角度:诗意:什么时候才能重逢,西窗剪烛重话巴山夜雨情景?情感:这两句诗使诗境与回环映照中更增深永情韵,融凄清与温煦默然与神往,寂寥与慰藉为一体。
3、《论诗》赵翼清代学者、诗人《瓯北诗钞》“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唯有创新,才能领时代之风骚。
4、塞下曲六首(其一) 李白唐“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这句诗使用了反衬手法。
听到有人吹起了曲子《折杨柳》,自然引人想起家乡的春色和亲人,但眼前春色全无,亲人遥遥不能相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士积极能战,英勇杀敌。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用典。
斩楼兰:据考证,汉代地处西域的楼兰国经常杀死汉朝使节,傅介子出使西域,楼兰王贪他所献金帛,被他诱至帐中杀死。
这里是借用傅介子慷慨复仇的故事,表现诗人甘愿赴身疆场,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
5、《相见欢》李煜五代时南唐后主主旨:写幽囚生活的愁苦滋味。
赏析: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角度:诗意:剪又剪不断,理了仍然还乱,是紧紧缠绕人的是离愁。
修辞:用丝缕比喻愁思,形象地展现了心头无可解脱的愁苦之情。
6、《浣溪沙》晏殊北宋词人主旨:抒写对人事的变迁、聚散无定的惆怅和对春意衰残、时光流逝的悼惜。
赏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角度:诗意:花儿凋谢了,忍见它伴随着残春消逝;燕子又来了,新朋还是旧友,过眼迷离。
情感:通过对易逝的春光的描写,抒发了对青春易逝的感慨。
写法:将自然现象与人的感受巧妙结合,生发出值得玩味的情趣。
语言:对仗工整,音调和谐,画面生动。
7、《龟虽寿》曹操赏析“老骥伏枥,志——,烈士——壮心——”内容:年老的千里马虽然伏在马槽上,但胸中任然有驰骋千里的豪情,有志干一翻事业的人,虽然到了晚年,但对理想的追求永不会息。
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
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从军行·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释】:1. 从军行: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
2. 牙璋:调兵的符信,分两块,合处凸凹相嵌,叫做“牙”,分别掌握在朝廷与和主将手中,调兵时以此为凭。
3. 凤阙:是皇宫的代称。
4. 龙城:匈奴的名城,借指敌方要地。
5. 凋:此处意为“使脱色”。
旗画:军旗上的彩画。
6. 百夫长:指下级军官。
【简析】: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
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
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
“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
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
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
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
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
第四句“铁骑绕龙城”,显然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
“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
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
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
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
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
诗的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他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李白《秋登宣城谢脁北楼》原文、译文及赏析
作品原文秋登宣城谢脁北楼⑴江城如画里⑵,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⑶,双桥落彩虹⑷。
人烟寒橘柚⑸,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⑹,临风怀谢公⑺?[3]秋登宣城谢脁北楼注释译文词句注释⑴谢脁北楼:即谢脁楼,又名谢公楼,唐代改名叠嶂楼,为南朝齐诗人谢脁任宣城太守时所建,故址在陵阳山顶,是宣城的登览胜地。
谢脁是李白很佩服的诗人。
⑵江城:泛指水边的城,这里指宣城。
唐代江南地区的方言,无论大水小水都称之为“江”。
⑶两水:指宛溪、句溪.宛溪上有凤凰桥,句溪上有济川桥。
明镜:指拱桥桥洞和它在水中的倒影合成的圆形,像明亮的镜子一样。
⑷双桥:指横跨溪水的上、下两桥.上桥即凤凰桥,在城的东南泰和门外;下桥即济川桥,在城东阳德门外,都是隋文帝开皇年间(581~600年)的建筑。
彩虹:指水中的桥影。
[3]⑸人烟:人家里的炊烟。
⑹北楼:即谢脁楼。
⑺谢公:谢脁。
[1][4]词句译文江边的城池好像在画中一样美丽,山色渐晚,我登上谢朓楼远眺晴空。
两条江之间,一潭湖水像一面明亮的镜子;江上两座桥仿佛天上落下的彩虹。
橘林柚林掩映在令人感到寒意的炊烟之中;秋色苍茫,梧桐也已经显得衰老。
除了我还有谁会想着到谢朓北楼来,迎着萧飒的秋风,怀念谢先生呢?[1]创作背景此诗创作时间与《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相近,在安史之乱爆发前不久.李白在长安为权贵所排挤,被赐金放还,弃官而去之后,政治上一直处于失意之中,过着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天宝十二载(753年)与天宝十三载(754年)的秋天,李白两度来到宣城,此诗当作于这其中一年的中秋节后。
[4][2]作品鉴赏宣城处于山环水抱之中,陵阳山冈峦盘屈,三峰挺秀;句溪和宛溪的溪水,萦回映带着整个城郊,“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一个晴朗的秋天的傍晚,诗人独自登上了谢公楼。
岚光山影,景色十分明净。
诗人凭高俯瞰,“江城"犹如在图画中一样。
开头两句,诗人把他登览时所见景色概括地写了出来,总摄全篇,一下子就把读者深深吸引住,一同进入诗的意境中去了。
《行路难.其一》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赏析
行路难 其一[唐] 李白金j īn 樽z ūn 清q īn ɡ酒ji ǔ斗d òu 十sh í千qi ān ,玉y ù盘p án 珍zh ēn 羞xi ū直zh í万w àn 钱qi án 。
停t ín ɡ杯b ēi 投t óu 箸zh ù不b ù能n én ɡ食sh í,拔b á剑ji àn 四s ì顾ɡù心x īn 茫m án ɡ然r án 。
欲y ù渡d ù黄hu án ɡ河h é冰b īn ɡ塞s ài 川chu ān ,将ji ān ɡ登d ēn ɡ太t ài 行x ín ɡ雪xu ě满m ǎn 山sh ān 。
闲xi án 来l ái 垂chu í钓di ào 碧b ì溪x ī上sh àn ɡ,忽h ū复f ù乘ch én ɡ舟zh ōu 梦m èn ɡ日r ì边bi ān 。
行x ín ɡ路l ù难n án ,行x ín ɡ路l ù难n án ,多du ō歧q í路l ù,今j īn 安ān 在z ài 。
长zh ǎn ɡ风f ēn ɡ破p ò浪l àn ɡ会hu ì有y ǒu 时sh í,直zh í挂ɡu à云y ún 帆f ān 济j ì沧c ān ɡ海h ǎi 。
诗词赏析: 《行路难》:古乐府《杂曲歌辞》名其内容多叙写社会道途艰难和离别悲伤。
垂钓碧溪:《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吕尚年老垂钓于渭水边,后遇西伯姬昌(即周文王)而得重用。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诗仙李白古体诗鉴赏(共八首,含原文、译文及赏析)
秋夕旅怀秋夕旅怀李白凉风度秋海,吹我乡思飞。
连山去无际,流水何时归。
目极浮云色,心断明月晖。
芳草歇柔艳,白露催寒衣。
梦长银汉落,觉罢天星稀。
含悲想旧国,泣下谁能挥。
译文秋天的凉风度过秋海,吹起了我的思乡之情。
回家的路上连山叠嶂遥远无际,以逝去的流水何时才能回来呢?抬眼望去,看到浮云灰暗,明月的寒辉令人心断。
芳草不再柔艳,寒冷的霜露催着快置寒衣。
常常梦到银河落了下来,醒来后,天上的星星已经稀少。
含着悲伤思念故乡,涕泣涟涟有谁能挥去呢?注释①无际:没有边界。
②浮云:指飘浮在天空中的云彩。
③明月:指夜空明亮的月亮。
④寒衣:指冬天的衣服,御寒的衣服,如棉衣、棉裤等。
⑤银汉:即天河﹐银河。
⑥天星:天上的星星。
⑦旧国:指代故乡。
创作背景李白于公元726年(唐玄宗开元十四年)旧历九月十五日的扬州旅舍创作《静夜思》,时年26岁。
《秋夕旅怀》诗当为《静夜思》的续篇,亦为同时同地所作。
作品赏析第一联,秋天万物衰落,草木凋敝,本来就是个愁苦的季节。
而诗人独处他乡,秋风吹过海面带来的寒意勾起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吹我乡思飞”中的“吹”字不仅吹来了秋风,也吹起了诗人的忧愁。
第二联,诗人放目远去,却只看到了层叠的山峦,没有家乡的影子,流水不停的向远去流去,不知何时才能归来,就像诗人不知道何时能归家一样。
“连山去无际,流水何时归。
”借用“连山”和“流水”两个极具内涵的意象,把诗人的愁苦具体化。
第三联,诗人抬眼望去,只有灰色的浮云,寒冷的月光,诗人的目光由远及近,月光更是令作者想起了远方的亲人。
“月晖”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目之所到,体之所感,只有深深的愁思。
第四联,诗人直抒胸臆,白天倒还罢了,到了秋夜傍晚时候,思乡的情绪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昏暗寒冷,极其萧瑟的深秋。
借对秋天景色的描写抒发了羁旅之愁,点染衬托出诗人的浓重乡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第五联,诗人在梦中梦到银河落下,长梦过后天上星以稀少,诗人只能含着悲伤思念故乡,没有人来为他擦拭眼泪。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词鉴赏【含答案解析】
古诗词鉴赏【含答案解析】(一)古诗文阅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2.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两句中,你解读出了诗人哪些情感?(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2题。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辛弃疾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
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
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1)请简要赏析上片“破纸窗间自语”一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概括作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阅读《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完成1—2题.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7.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词的上阕、下阕的内容。
上阕:下阕:18.下面对该词的理解品味有误的一项是:()A.此词是苏轼的第一首最具豪放风格的作品,表现他决心抗击辽、夏侵略的爱国壮志。
自此,他树起了“自是一家”的旗帜,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界境。
B.开篇着一“聊”一“狂”两字,更见作者的潇洒豪放,也隐约透露出怨愤之情;再用一个“卷”字,写出众多人马像疾风一样驰骋山冈的壮观的出猎场面。
C.用典故是古诗词创作常用艺术手法之一,用典故能含蓄委婉地表情达意。
词中下阕采用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希望朝廷悯恤年老,免去罪名的愿望。
D.结尾三句卒章显志,表明作者想要驰骋沙场、为国杀敌、一展宏图的强烈愿望和远大的志向,其耿耿忠心溢于言表,凸显了刚强威武的英雄气概。
中考语文复习--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行路难(其一)(课件)
3、请简要赏析诗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 沧海”。 这两句诗是诗人充满信心与展望的最强音:终
有一天,一定能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高高的帆渡过 沧海。这两句诗运用了用典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化用 宗悫的典故,用“沧海”比喻理想和抱负,生动地表 现了诗人的乐观、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忽复乘舟
钓鱼消遣, 忽然又梦见
受重用的典故,委婉地表达
梦日边。 自己乘船从 了诗人对从政有所期待,渴
太阳边经过。
望得到朝廷的重用,施展自 己的才能和抱负。
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理解赏析
内容理解:诗人感叹世路
世上行路多么
行路难,
艰难,反复咏叹“行路难”,
艰难
路多么艰难,
大理想的坚定信念,表现
高的帆,横
了诗人积极进取、执着追
渡茫茫大海。
求的豪迈情怀。
重点注释 ①金樽:对酒杯的美称。樽,盛酒的器具。②斗十千:
一斗值十千钱(即万钱),形容酒美价贵。③玉盘:对盘子 的美称。④羞:同“馐”,美味的食物。⑤直:同“值”, 价值。⑥今安在:如今身处何方?也可理解为:现在要走 的路在哪里?⑦长风破浪会有时:比喻终将实现远大理想。 会,终将。⑧云帆:高高的帆。⑨济:渡。
冰塞川, 将登太行 雪满山。
河川;(我)要登 上太行山,大
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诗人用 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仕途
雪早已封山。 的艰难,蕴含着无限的悲慨。
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理解赏析
空闲时就学
内容理解:诗人希望自
闲来垂钓 姜太公在青
己像姜尚和伊尹那样,说明 诗人对前途抱有希望。
碧溪上, 绿色的溪边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李白《金陵望汉江》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金陵望汉江金陵望汉江李白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金陵望汉江》为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五言古诗,主要描绘出了长江下游万流横溃,直下东海,水势浩瀚,气势博大的特点,全诗用典自然、文辞大气、气势磅礴,最后诗中反用“任公子东海钓巨鱼”的典故,来表达作者“喻言江汉宁静,地无巨寇,则王者之征伐可除也"的理想。
词语注释⑴派:河的支流。
长江从庐江、浔阳开始分作九支。
盘:盘踞。
⑵横溃:泛滥.豁:打开。
中国:中南地区。
⑶崔嵬:山峦高耸的样子,这里用长,J-i皮涛的汹涌来比喻六朝动荡的政局。
迅湍:飞奔而下的激流。
⑷六帝:即六朝,指以金陵为都的六个朝代的君主,吴、东晋、宋、齐、梁、陈.⑸三吴:史称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
这两句合起来是说自从六朝之后,长江以东的吴地就日渐分裂,远不如从前那么兴盛了。
⑹我君:指当朝皇帝唐玄宗。
混:混合,统一。
区宇:全国的范围。
⑺垂拱:垂衣拱手,无为而治。
指天下太平的景象。
众流安:各条江河均平安,借指国泰民安,政治稳定。
⑻任公子:《庄子•外物篇》中一个传说人物.他在长江中下游广大的地区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钧起一只巨大的鱼,可供许多人一起享用。
这里用任公子比喻有大作为和才能的人。
⑼沧浪:据《孟子》,有隐者唱《沧浪歌》以表明隐居之志,后人用沧浪指代隐居垂钓之地。
这句是说江流平静,天下安宁,用不着有所作为,暗中抒发壮志未酬的遗憾。
白话译文长江延绵曲折长达万里,分作九条支流就如同九条巨龙盘踞。
江水四溢,泛滥于中国,波涛汹涌迅疾奔流。
六代的帝王沉寂沦亡之后,三吴已没有了昔日之盛,无足称赏。
我朝圣明之君统一天下,垂衣拱手无为而冶。
今天的任公子,已无需沧海垂钓而罢竿了.创作背景此诗作年未详,或谓作于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或谓作于天宝十五载至至德二载(756—757)之间。
汉江,此指长江。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词《渡荆门送别》中考试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词《渡荆门送别》中考试题及答案试题1、阅读下面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以叙事为主,交代地点和事由,写诗人乘船来到荆门外,将到楚地游览。
B.颔联以移动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由蜀地到荆州,两岸的地势由平原过渡到山地。
C.尾联采用拟人手法,不说自己思念家乡,而说家乡之水情深义重,恋恋不舍。
D.这首诗明丽流畅,写出诗人对未来的憧憬和外出游历的喜悦,又表达对故乡的依依惜别之情。
(2)简要分析颈联如何体现“诗中有画”的特点。
答案(1)B【解答】由平原过渡到山地。
,有误,这一句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而不是由平原过渡到山地。
(2)【分析】本诗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律。
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
表现了作者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试题2: 阅读下面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从修辞角度,赏析月下飞天镜一句的妙处。
(3分)(2)诗句中怜的意思是什么?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3)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答案(1)(3分)本句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1分)将明月映入江水的状态比作月下的明镜(1分),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江水的平静、美丽(1分)。
(意对即可)(2)(3分)怜:喜爱 (1分) 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喜爱、思念之情。
(2分)(3)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依不舍之情。
评分标准:2分。
意近即可。
试题3、阅读下面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这首诗前六句着重叙事写景,后两句抒情,抒发了诗人 的怎样感情。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李白《对酒忆贺监二首》原文、译文及赏析
对酒忆贺监二首对酒忆贺监二首李白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
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
昔好杯中物,翻为松下尘。
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
狂客归四明,山阴道士迎。
敕赐镜湖水,为君台沼荣。
人亡余故宅,空有荷花生。
念此杳如梦,凄然伤我情。
【译文】四明山中曾出现过一个狂客,他就是久负风流盛名的贺季真。
在长安头一次相见,他就称呼我为天上下凡的仙人。
当初是喜爱杯中美酒的酒中仙,今日却已变成了松下尘。
每想想起用盎龟换酒的情景,不禁就悲伤地泪滴沾巾。
狂客贺先生回到四明,首先受到山阴道士的欢迎。
御赐一池镜湖水,为您游赏在山光水色之中。
人已逝去仅余故居在,镜湖里空有朵朵荷花生。
看到这些就使人感到人生渺茫如一场大梦,使我凄然伤情。
【注释】⑴贺监:即贺知章。
唐肃宗为太子时,贺知章曾官太子宾客兼正授秘书监,故诗题及序中以“贺监”、“太子宾客贺公”称之。
窦蒙《述书赋注》:贺知章,天宝二年以年老上表,请入道,归乡里,特诏许之。
知章以赢老乘舆而往,到会稽,无几老终。
九年冬十二月,诏曰:“故越州千秋观道士贺知章,神清志逸,学富才雄,挺会稽之美箭,蕴昆冈之良玉,故飞名仙省,侍讲龙楼。
愿追二老之奇踪,克遂四明之狂客。
允协初志,脱落朝衣,驾青牛而不还,狎白鸥而长往。
舟壑靡息,人壑两亡,推旧之怀,有深追悼,宜加缛礼,式展哀荣,可赠兵部尚书。
”⑵金龟换酒:《本事诗》: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师。
舍于逆旅。
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
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
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期不间日,由是声益光赫。
“金龟”盖是所佩杂玩之类,非武后朝内外官所佩之金龟也。
杨升庵因杜诗有“金鱼换酒”之句偶尔相似,遂谓“白弱冠遇贺知章在中宗朝,未改武后之制”云云。
考武后天授元年九月。
改内外官所佩鱼为龟。
中宗神龙元年二月,诏文武官五品以上,依旧式佩鱼袋。
当是时,太白年未满十龄,何能与知章用遇于长安?又知章自开元以前,官不过太常博士,品居从七,于例亦未得佩鱼。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 李白《古朗月行》原文、译文、赏析
李白《古朗月行》原文、译文、赏析古朗月行唐李白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②。
又疑瑶台镜③,飞在青云端④。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唐代诗人。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附近)。
少居蜀中,读书学道。
25岁出川远游,客居鲁郡.游长安,求取功名,却失意东归。
至天宝初,春诏入京,供奉翰林。
不久便被谗出京,漫游各地。
安史乱起,入永王李璘军幕;及永王为肃宗所杀,因受牵连,身陷囹圄,流放夜郎。
后遇赦东归,客死当涂令李阳冰所.唐朝另一诗人白居易诗“但是诗人最薄命,就中沦落莫如君”,正是他寂寞悲凉身世的写照。
但他以富于浪漫主义的诗歌反映现实,描画山川,抒发壮志,吟咏象情,因而成为光照千古的伟大诗人.[注释]①古朗行:《乐府诗集》作“朗月行”,乐府古题。
②白玉盘:白玉做成的盘子.③瑶台:传说西王母居住的宫殿。
④青云端:青云的顶端。
[说明]这也是一首乐府诗。
鲍照有《朗月行》。
李白采用这个题目,故称《古朗月行》。
此诗开始描写月亮的形状,然后用了一些关于月亮的传说。
后面叹息月蚀后朗月不再可欣赏。
这可能有所讽喻,有所指,但现在已不清楚到底是比喻什么事情了。
[译诗]幼小的时候不知道明月为何物,便称它为挂在天空中的白玉盘。
又怀疑它是瑶台上的一面镜子,无缘无故地飞到了青云的顶端。
[赏析]《古朗月行》原诗共16句,这里是节选其中的前四句。
这四句诗描写了儿童眼中的月亮,充满了浪漫而神奇的遐想。
古往今来,月亮一直牵动人们的心.关于月亮还有一些美丽的传说,如玉兔捣药、吴刚伐桂、嫦娥起舞等,的确令儿童心驰神往。
每个人都有童年,儿童富于幻想,对月亮更充满好奇心。
这四句诗就是李白幼小时对月亮的观感。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这两句主要从月亮的形体入手进行描摹的。
月亮(指明月)是圆的,白玉盘也是圆的,有相似点,故可以打比方。
月亮除了是圆的之外,还能发光(非科学意义上的),于是又有了“又疑瑶台镜,飞上青云端”两句。
这两句是从月亮发光角度写的.月光皎洁,旖旎可人,而镜子能反光,两者也有相似点,所以怀疑月亮又像瑶台上的镜子飞上了青云的顶端,这又是一处比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李白
中考语文古诗赏析
【李白】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友人不幸命运的无奈、同情、关切、思念。
2、任选一角度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诗人以新奇的想象,用拟人的手法,寄情于景,以月作使者,把无情月变成知心人,穿越时空追随友人,表达了对友人遭贬的无限同情和关切,也抒发了对官场倾轧的憎恶。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和对家乡的眷恋。
2、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
连绵的峨眉山夜色正浓,半轮明月悬挂山间,犹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映入湛蓝的江水,随着江水缓缓流动。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2、展开联想和想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的画面。
夜晚,不知谁家悠扬的玉笛声悄然的传了出来,随着春风,溢满整个洛阳城。
3、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
试赏析“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同类型题目:“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这句诗在诵读时,哪几个字要重读?请说说理由)“暗”,悄无声息的意思,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不期然地打动了听者,引起人们无限忧思;“满”,充满、溢满的意思,有夸张意味,突出了笛声悠扬的特点,反衬了夜的宁静,表现了是人孤寂的心情。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描绘“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所展现的画面,并简析“随”“入”好在哪里?
山逐渐消失,眼前是一望无际的原野,江水奔流直泻,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了辽远的原野。
“随”以动写静,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入”形象生动,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现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和喜悦之情。
2、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拟人。
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2、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首联所展现的画面。
并赏析“横”“绕”两字的妙处。
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流过。
“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十分准确传神。
3、如何理解颈联中“浮云”“落日”?
“浮云”:漂浮的白云,“落日”:将落的太阳。
以浮云孤飞,来去不定,喻游子之心。
落日将下,依依不舍,喻故人之情。
4、请简要分析本诗以“萧萧班马鸣”收笔的妙处。
诗的最后写诗人与友人挥手告别,两匹马似乎理解主人的心情,禁不住萧萧长鸣。
马尚且如此,人的感情自然不言而喻。
借马鸣犹作离别之声,衬托离情别绪。
《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主要抒发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2、赏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尽管前路障碍重重,我坚信总有一天会高挂云帆,乘风破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这是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和顽强的坚持理想的品格写照。
表现了诗人对远大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实现自己愿望的信心。
3、“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其中“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
反映了李白当时怎样的心理活动?
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心中充满难以排解的烦恼及无所适从之感。
4、“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运用的是何典故?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吕尚的典故和伊尹的传说,这两句写诗人仍希望有一天会被朝廷起用,渴望一展鸿才,为国家效力。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1.这首诗题为“饯别”,但诗中并不直言离别,而是重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诗中抒发年华虚度、壮志难酬的苦闷,盛赞汉代文章、建安风骨及谢眺诗歌的豪情逸兴,最后流露出消极出世的情绪。
2.赏析“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运用比喻说明好比用刀切断水流,结果水反而流得更急,用饮酒取醉的办法去解除忧愁,反而更能引发内心的愁苦、愤懑。
形象地写出了诗人面对黑暗现实激起满心的苦闷,似水难断。
3.赏析“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
人生在世多磨难总不能称心如意,不如明天就散开头发泛舟江湖,避世隐居。
既表现了诗人因怀才不遇,准备退居山林的消极的一面,又表现了诗人不愿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清高放纵的性格。
《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1、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寂寞情怀,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愤懑和厌恶,以及诗人遗世独立的高
洁人格
2、“月”的形象有什么特点?善解人意,可喜可亲,是诗人可以倾诉心声的知音。
3、赏析“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
举杯向天,邀请明月作陪,与我的影子相对,便成了三个人。
这句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生动形象的表现了诗人把月亮当做自己的朋友,从而表达了作者的孤独寂寞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