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从华盛顿会议到珍珠港事件期间的日美关系

合集下载

美日关系的演变

美日关系的演变

美日关系的演变一、占领与被占领的关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成为战败国,美国以盟军的名义单独占领了日本全境.1945年8月12日,杜鲁门任命美国太平洋陆军司令麦克阿瑟为盟军最高司令官,君临日本.早在战争结束前美国既已决定借日本投降之机彻底削弱日本。

意在摧毁日本军国主义根源,消除军国主义影响;对建立和平民主的新日本是十分有必要的。

遗憾的是,实施两年,上述改革还远未完成,美国政府却嘎然刹车,对日政策从惩治改造转为复兴扶植。

二战后,国际形势风云突变。

苏联势力剧增,冷战开始;中国革命的胜利使美国将中国作为其稳定亚洲的中心的企图成为泡影,打乱了美国的亚洲战略;朝鲜、越南政权相继建立,亚洲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针对这种形式,美国改变其初期占领政策,开始扶植日本在亚洲执行其遏制中国和苏联的冷战政策.美国对日本占领政策的转变终止了对日本的改革进程,与此同时,占领军当局缓和了对日本的种种限制,放宽了对日本战争赔偿的要求,帮助日本复兴经济。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把日本变成后方军需工厂,为其侵略战争服务。

日本从战争中收益大量外汇,对其经济恢复和发展起到巨大作用.二、从敌对到伙伴旧金山媾和是美日关系演变的里程碑。

随着冷战加剧和亚洲革命浪潮的澎湃发展,美国政府希望日本尽早摆脱约束,为其所谓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的安全与稳定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亦将美国完全控制日本的局面合法化、长期化.1951年9月8日,在旧金山召开了对日媾和会议,各盟国及日本决定,他们此后之关系将是由主权的平等国家之间的关系,在友好的结合下进行合作.《旧金山和约》的签订结束了盟国对日本的全面军事占领,盟国占领机构取消。

日本被缔约国承认为独立国家.同时,和约亦为美国继续驻扎日本留有空间,这与托管条款使得日本的独立实际上是不完整的。

和约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日美两国的关系。

在《旧金山和约》签字的同一天,日本以独立国家的身份与美国签订《日美安全条约》。

这个条约主要是确立和约生效后日本和美国的军事关系和美军在日本的特权。

珍珠港事件简述及探究 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反击

珍珠港事件简述及探究 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反击

珍珠港事件简述及探究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反击珍珠港事件简述及探究美国人一直视珍珠港事件视为是自己的耻辱,将责任全部推到日本一方。

对于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来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个转折点。

那么珍珠港事件又是怎么发生的呢?为什么美国人要将责任全部推给日本,真相到底又是怎么一回事呢?首先关于日本发动的珍珠港事件,它是这样发生的。

在1939年的日本准备侵入苏联,攻占珍珠港,可是在几次的战争中,日本由于军事思想和战术技术落后,遭到了自日俄战争以来首次最惨重的失败。

使得日本进攻苏联占领西伯利亚的梦想化为泡影。

之后日本准备南下进攻,可是南面有英国,荷兰,美国的殖民地,这无疑给日本的计划增加了困难。

同时由于日美两国奉行完全对立的东亚政策,日美在东亚必然发生利益碰撞。

后来日军驱除了所有在华的英国侨民,夺取了英国在华利益,对于这一做法直接影响了英美两国的利益。

于是为了给日军一点警告,于是美国断了对日的贸易,其中重要的是石油。

这样一来日军的战斗装备无法行驶,舰艇抛锚,根本无法继续侵略,为了确保正常侵略,掠夺石油,日军决定冒险一掷,于是发动了偷袭珍珠港事件。

可是对于珍珠港事件发生的具体原因,大家都中说纷纭,认为其中的原因有:(1)绥靖政策说;(2)罗斯福阴谋说;(3)战略判断失误说;(4)严重失职说;(5)日本侵略扩张必然结果说。

可是终究是哪一原因,还是一团谜。

随着近两年关于影片《珍珠港》的上映,这一历史事件再次成为话题,但是关于珍珠港的具体真相就如同被摧毁的战舰一样,永远无法重见天日。

珍珠港事件发生在哪里“时间是带不走人们对珍珠港这一事件的记忆。

”前不久,美国就曾隆重的举行对珍珠港事件的纪念仪式。

有人声称,虽然珍珠港这一事件是美国历史上的一场可怕悲剧,但它也让自己明白,正是这些奋战的英雄构筑了国家的坚强。

那么珍珠港事件发生在哪里呢?再一次回顾到历史中,这起珍珠港事件发生在美国海军驻扎在夏威夷基地珍珠港,它发生的时间是在1941年12月7日的清晨。

珍珠港事件是如何发生的?

珍珠港事件是如何发生的?

珍珠港事件是如何发生的?
珍珠港事件,又称珍珠港袭击,是二战中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与日本之间爆发的沉痛冲突事件。

珍珠港事件是如何发生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了解其中的细节和原因。

一、前置背景
珍珠港事件的背景可以从日本政府的外交政策开始看起。

上世纪30年代,日本由于内部经济困境和追求国际地位,开始了对中国和东南亚邻国的积极扩张。

这种扩张的结果导致了日本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之间的紧张关系。

二、事件经过
1941年12月7日,日本打算在珍珠港展开袭击。

当时美国海军舰队正停泊在珍珠港,包括大量的战舰、军用机场和军事设施。

日本计划通过突袭使美国的海上军事力量遭到严重损失,从而在太平洋战争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

在袭击当天早晨,日本舰队通过突袭的方式摧毁了珍珠港的一大批美国海军舰艇,包括其主力太平洋舰队,共计约2400余人死亡。

袭击引起了美国的公愤,导致美国立即宣战,正式参战太平洋战争。

三、事件影响
珍珠港事件标志着西方与日本之间长期紧张关系的高潮。

这次袭击成
为了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海军打击事件,并促使美国立即参战,最终
导致二战的胜利。

而在日本方面,这次事件导致其自身在太平洋战争
中的劣势地位,成为了其最终投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总结
尽管珍珠港事件已经过去了很久,但它对世界历史产生的影响,仍然
在当今社会中深远而广泛。

在历史的洪流中,珍珠港事件成为了一个
重要的历史事件,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二战当时的政治和军事格局,以及战争的深远后果。

浅析日本发动珍珠港事件的原因

浅析日本发动珍珠港事件的原因

1 9 4 1 年 l 2月 8日清 晨 ,当 日本 的 “ 和平 ”使 节 还在 华盛 顿 的时候 ,日本 的海 军航 空兵 突然 出其不 意地 袭击 了美 国太平 洋地 区 的主要 海 空军基 地 ,位 于 夏威 夷群 岛的珍珠港 ,几 乎全 歼 了美 国太 平洋舰 队的主力 。这就 是著 名 的 “ 珍珠 港事件 ” 。珍 珠港 被 袭 ,美 国宣布对 日作 战 ,太 平 洋战 争爆 发 。而正 是
基地,并在 台湾 、冲绳、南库贝岛和千岛群岛建立 了海空军基地 ,拥有了向太平洋地区进行进一步扩
张 的战略基 地 。

战后 ,日本 与英美 的对 立也加 深 了 。1 9 2 1 年 的华 盛顿 会议上 通过 了关 于 中 国的 “ 九国 公约 ” ,打
击 了 日本 的军 国主 义势 力 。“ 九 国公约 ”否 定 了 日本在 中国 的特 殊利益 与垄 断地 位 ,还 规 定将 从前德 国 在 山东 的权利 交还 给 中 国。在 “ 门户开 放 ” 的名 义 下 ,形成 列强共 同掠 夺 中 国的局 面 。 1 9 2 7年 , 日本 首相 田中义 一在 东京 主 持 召开 “ 东方会 议 ” ,会 上 确 立 了 《 对 华行动 纲领 》( 即著 名 的 《 田 中奏 折》 ) , 提 出 日本 侵 占中国和 向南 洋扩 张 的步 骤和计 划 。 它把 中 国作 为 日本首 要 的征服 目标 ,然后 利用 中国 的 资源 最 终 “ 征服 印度 及南 洋群 岛 ,并进而 征服 中小亚 细亚 以及 欧洲 ” 。
由于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成为一场真正全球规模 的世界战争。
日本 为什么 要 在开 战之 初首 先袭 击珍珠 港 呢 ?关于 珍珠 港事件 发 生 的原 因 ,众说 纷纭 ,有 认 为是

珍珠港事件和美国是如何加入二战

珍珠港事件和美国是如何加入二战

珍珠港事件和美国是如何加入二战1941年12月7日,人类历史上发生了一件震惊世界的大事——珍珠港事件。

这次事件改变了世界的格局,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而美国也因此加入了二战。

本文将从珍珠港事件和美国加入二战这两个方面展开探讨,探究珍珠港事件和美国加入二战的历史背景、原因、影响,以及对我们当下的启示。

一、珍珠港事件1、历史背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美国一直表现出了严重的中立倾向,主张独善其身。

但是,随着德国、意大利和日本三国在全球范围内扩张势头的愈演愈烈,美国开始逐步走向参战的边缘。

2、事件经过: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然对美国的海军基地——珍珠港发动了突袭,击毁了大量的美国海军舰艇,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损失。

这次袭击彻底改变了美国对战争问题的态度,让其不能不加入战争。

3、原因分析:珍珠港事件的发生,并非是一朝一夕的结果,而是背景长期积累的产物。

由于美国在战争前期对于太平洋局势的认识存在认识偏差,忽视了日本对太平洋地区的扩张意图,未能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也未能把握好日本派出侦察机的预警信息,因此,在珍珠港遭受了突然袭击。

二、美国参战1、历史背景:美国作为一直表现出中立倾向的大国,原本并没有加入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然而随着世界格局和大势的发展,美国不得不进入战争。

2、原因分析:美国进入二战首先是因为珍珠港事件。

这次袭击让美国认识到了战争的残酷和现实,认识到了自身在世界格局中的重要性和地位。

除此之外,美国也出于对盟国和民主的支持参战,尽管其政策上的中立主义一直持续到1941年底。

3、影响:美国参战改变了世界格局,打破了德国和日本的强权统治,终结了战争的颓势。

同时,美国对于战争的参与也带来了重大的影响和贡献,例如;援助军火、燃料、粮食、物资等给到盟军,并参与了许多大规模战争,发动轰炸、登陆、战斗等,最终获得了战争的胜利。

三、对我们的启示1、珍珠港事件和美国参战,启示我们应该从全局角度出发,积极应对各种威胁,保护国家安全和利益。

美国对日政策演变:从“九一八”到珍珠港

美国对日政策演变:从“九一八”到珍珠港

美国对日政策演变:从“九一八”到珍珠港摘要:从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到偷袭美国的海军基地珍珠港这十年间是美国和日本在亚太地区争夺最激烈的时期。

开始时美国因国内经济危机和政治上孤立主义盛行对日本的扩张采取了妥协绥靖的政策。

但随着日本侵略的逐步扩大美国开始转变对日政策,从绥靖到遏制,最后采取强硬的制裁。

而此时的日本已在扩张的道路上难以回头直至铤而走险与美国开战。

这十年间美国与日本关系的演变对当时的世界局势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对这十年间的美国对日政策的演变做一简单的梳理,希望能加深对这段历史的认识。

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深受经济危机的困扰,日本国内市场狭小急需对外扩张转嫁国内危机。

日本不顾国际社会的反对发动侵略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

美国苦于国内经济危机并且不愿意与日本发生武力冲突最终导致了以牺牲中国为基础的“不承认主义”的出台。

罗斯福上台后将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美国国内实施“新政”并且深受国内孤立主义势力的掣肘也对日本采取了绥靖政策。

虽然罗斯福本人不对日本存有幻想但为了在国内推行“新政”争取连任也向孤立主义势力让步。

在罗斯福的第一任期对日本的政策甚至比“不承认主义”还要倒退。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美国在华利益进一步受到损害。

美国对日政策也开始有了转变,1937年10月,罗斯福在芝加哥发表了“防疫演说”,对日本表示谴责。

但依然没有采取实质性的制裁措施。

在之后的“帕奈号”事件,美国也接受了日本的所谓道歉。

但是之后不久美国宣布对日实施“道义禁运”,显示了美国对日政策开始转向强硬。

1940年,日本入侵法属印度支那,美国对此做出了更加强硬的反应,但对与日本开战美国还是在尽量避免以争取时间。

1941年,日本加快了南进的步伐。

美国对日政策也从警告、威胁、禁运,上升到了全面的经济制裁。

但此时美国仍希望以牺牲中国的权益为代价满足日本的侵略要求来达到避免美日战争的目的。

然而日本已在侵略的道路上走的太远并且美日分歧巨大难以达成和解,谈判最终以失败告终。

美日关系二战中的盟友与敌人

美日关系二战中的盟友与敌人

美日关系二战中的盟友与敌人二战期间,美日之间既是盟友,也是敌人。

这段历史不仅改变了两国之间的关系,对整个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盟友和敌人两个角度,探讨美日关系在二战中的演变。

1. 盟友关系在二战初期,美国与日本保持了一定程度的友好关系。

1937年,日本侵略中国,引发了全面战争。

“中国事务”成为美日关系的焦点。

美国共和党政府支持中国,不仅提供经济援助,还对日本实施了经济制裁。

到了1941年,美国决定冻结日本的资产,这给两国之间的关系带来了严重的裂痕。

然而,尽管存在冲突,美国与日本仍在某些方面保持着盟友关系。

1940年,美国实施了“印度洋扩张法案”,以保护东南亚地区的利益。

尽管该法案是针对日本的,但美国随后与日本签订了“ABC-D条约”,其中包括澳大利亚、英国、荷兰和美国,加强了对东南亚的合作。

这可以说是美日盟友关系的一种表现。

然而,一系列事件让盟友关系急转直下。

1941年,日本袭击了美国的珍珠港,导致两国直接陷入敌对状态。

美国对日本宣战,进一步加深了二战的紧张氛围。

从此,美日之间的关系彻底改变,盟友关系完全瓦解。

2. 敌人关系美日敌对关系的爆发,主要源于日本帝国主义扩张的野心。

日本在东亚地区的侵略行为激起了美国的强烈不满。

二战爆发后,日本先后侵占了中国、朝鲜、菲律宾、马来亚等地,严重挑战了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

美国在太平洋战场对日本进行了反击,实施了“跳岛战略”。

随着二战的发展,美国在关岛、萨凡纳岛、塞班岛等战役中逐渐推进,并最终实施了对日本本土的大规模轰炸。

1945年,美国以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轰炸,迫使日本无条件投降,结束了二战。

在整个冲突过程中,美国与日本之间发生了激烈的军事对抗,以及海陆空各个层面的战斗。

两国彼此视对方为敌人,为了各自的国家利益而进行殊死的争夺。

然而,战争结束后,美国在重建日本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美国实施了占领政策,为日本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全面的支持。

了解珍珠港事件的爆发原因

了解珍珠港事件的爆发原因

了解珍珠港事件的爆发原因通过现在披露的资料来看,珍珠港事件的确是日本主动袭击了美国,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那么你了解珍珠港事件的爆发原因吗?下面是由店铺为你提供的珍珠港事件的爆发原因,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了解珍珠港事件的爆发原因1939年9月,德国出动了150多万军队进攻波兰。

为了配合德国,苏联也出动了110万军队夹击波兰。

其实就是德国和苏联早就计划好了的,一个月之前,德国和苏联刚刚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根据这个条约,德国和苏联划分了各自的势力范围。

稳定了苏联之后,德国可以放心大胆的进攻西欧各国,荷兰、卢森堡、比利时等国先后被德军占领。

法国号称欧洲大陆第一强国,但是在德国的打击之下,法国在开战不到40天即向德国投降。

170多万法军放下了武器,希特勒在法国首都巴黎趾高气扬的举行了阅兵式。

此后整个西欧就只剩下了英国还在顽强抵抗,英国依靠英吉利海峡使德国的坦克军团毫无用武之地。

但德国的全面封锁搞得英国疲惫不堪,英国急需美国的帮助。

当时美国总统罗斯福根本就是有心无力,美国奉行孤立主义政策,拒绝卷入任何形式的战争。

美国国务卿赫尔就是一个孤立主义者,美国汽车大王福特经常带领一大帮人在白宫门前进行游行示威,他们的目的是反对美国参战。

美国驻英国大使老肯尼迪(美国总统肯尼迪的父亲)直言不讳的告诉英国首相丘吉尔:“美国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卷入战争。

”美国参战的阻力相当大,最终美国总统罗斯福表示:“在美国本土遭受袭击之前,美国不会参战。

”当时德国对美国很忌惮,希特勒不想这么快就招惹美国。

但是此时日本却没有德国这么老实,日本希望占领资源丰富的东南亚地区。

东南亚地区在美英两国的庇护之下,日本向染指东南亚地区,就意味着同美国公开较量。

日本为了占领东南亚地区,不惜与美国一战,首先就是击垮美国太平洋舰队。

日本计划袭击太平洋舰队,这并不是什么秘密。

中国军统破译了日军的电文,发现了这一重要情况,并将这个情况统治了美国方面。

从美国角度来说,说一点也不知情绝对不可能。

珍珠港事件经过及对美国参战影响

珍珠港事件经过及对美国参战影响

珍珠港事件经过及对美国参战影响1941年12月7日,日本帝国海军突然袭击了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在夏威夷珍珠港的基地,这一事件被称为珍珠港事件。

作为二战的重要转折点之一,珍珠港事件对美国参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珍珠港事件的经过进行梳理,并分析其对美国参战决策的影响。

1. 珍珠港事件经过珍珠港位于夏威夷的檀香山附近,是美国在太平洋地区最重要的海军基地之一。

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海军突然袭击了珍珠港,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袭击发生时,大部分美国军舰都停泊在港口,包括航空母舰和战列舰等主力舰艇。

日本空中部队的轰炸和鱼雷攻击导致多艘军舰沉没、损毁或不再可用,包括美国太平洋舰队的两艘航空母舰。

珍珠港事件的袭击规模之大和意外性令美国政府和民众震惊。

之后,美国对日本宣战,正式加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2. 对美国参战的影响(1)国内政治局势激化:珍珠港事件导致美国国内民众对日本感到愤怒和愤慨,要求政府采取行动。

此前,美国一直采取中立政策,避免卷入战争。

但珍珠港事件激化了国内政治局势,增强了对日本的敌意,为美国参战创造了条件。

(2)军事打击能力受损:珍珠港事件严重削弱了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军事打击能力。

沉没的战舰和损坏的设施使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海军力量受到了重大打击。

这促使美国加大军事力量的建设,并积极寻求军事同盟,以恢复其在太平洋的地位。

(3)民众动员和战时经济:珍珠港事件引发了美国的民众动员和战时经济。

不久之后,美国政府实施了广泛的动员计划,包括征兵制度和战时产业的扩张。

大规模的军事生产和经济调整加速了美国的军事实力恢复,并对战争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

(4)国际影响力提升:珍珠港事件使得美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升。

作为太平洋地区的大国,美国的参战为盟友们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制衡日本的能力。

美国参战后,英国和苏联等同盟国与美国形成了强大的联盟,共同对抗极权主义。

3. 珍珠港事件的历史意义珍珠港事件被视为二战的重要转折点,其历史意义不仅在于导致了美国的参战,还对战争的胜利产生了重大影响。

解析《两个祖国》主人公贤治的内心纠结

解析《两个祖国》主人公贤治的内心纠结

解析《两个祖国》主人公贤治的内心纠结摘要:《两个祖国》是日本当代著名作家山崎丰子的“战争三部曲”之一。

该作品以二战为背景,讲述了特殊历史条件下旅居美国的日本移民的悲苦生活。

本文将以该小说主人公天羽贤治为例,分析其内心纠结。

关键词:《两个祖国》主人公天羽贤治内心纠结一、“生母”与“养母”的抉择贤治是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拥有美国国籍的第二代日本移民。

为了使其接受日本传统教育并减少读书的经济负担,像很多在美国的日本父母一样,贤治的父母送他在萨摩的亲戚家读完小学至高中二年级的课程。

在日本,他接受的是传统的鹿儿岛萨摩隼人教育,通过书法和剑道等学习强健体魄、磨砺心智。

回到美国,大学毕业之后,他就任日文报纸“加州新报”的记者,他的报道带有浓浓的日本特色,勾起很多日本移民对祖国的思念。

珍珠港事件之后,日美关系空前紧张,日本移民的生存状态每况愈下。

在美国人眼中,他们是偷袭珍珠港、不仁不义的日本人。

因此饱受美国百姓的憎恶和官方的怀疑。

贤治因一篇讲述日本移民自杀事件的普通报道被认定为别有用心,“煽动日本移民的反美情绪”,以至被收押。

面对捕风捉影的怀疑和一系列不公平待遇,贤治心里有委屈、有不平、有愤懑、有矛盾、更有深深的无奈。

一边是祖祖辈辈世代生活、血脉相连如同“生母”的祖国日本;一边是生长在那里,从小就对星条旗发誓“一生忠诚”的“养母”美国。

贤治深深眷恋并热爱着“两个祖国”,“生母”“养母”他不愿舍弃任何一方,伤害任何一方。

因此不得不为这份爱而苦苦煎熬着。

恋人椰子曾对贤治说“同为二代移民,却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有像池岛那样为祖国日本殉国的,也有像查理那样像美国人一样生活的,还有像你一样,不断探索日本二代移民的自我意识,并为之深深苦恼的。

”强制收容所里的“忠诚度调查”是一份逼迫贤治在“生母”与“养母”之间做出抉择的人生问卷。

对其中第27题,“如果你接到命令,无论在何地,是否都能以美军陆军士兵的身份投入战斗”,贤治的回答是“yes”;但对于第28题“你是否愿意发誓无条件忠诚于美合众国,无论面对国内外的各种攻击,都坚持忠诚于美国,拒绝对日本天皇任何形式的忠诚与服从”,他却毅然选择“no”。

美日关系的发展演变

美日关系的发展演变

美日关系的发展演变本文对美日同盟的调整主要分为四个阶段阐述,分别为:冷战时期美日同盟的形成、冷战结束后美日同盟的再定义、9·11事件后美日同盟的强化及新时期美日同盟的全面调整。

标签:美日同盟演变一、冷战时期美日同盟的形成二战结束后,战胜国美国对战败国日本进行单独军事占领和控制。

美国迫切希望日本成为其远东的工具,有效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的扩张。

而日本也不得不依靠美国来保障其安全,这就为两国确立同盟关系奠定了基础。

1951年美国和日本签订《旧金山和约》、《日美安全保障条约》,1952年2月两国又签订了《日美行政协定》。

这些条约中规定,美军可以驻扎在日本国内及其周围地区,日本得向美军提供基地,并分担驻扎费用。

”这一系列条约的签订,标志着美日战略同盟的正式建立。

虽然同盟建立之初奠定了“美主日从”的同盟关系,但日本充分的利用与美国的特殊关系,在美国的军事保护下,使本国经济逐渐转向正轨并取得飞速的发展。

随着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日本开始谋求改善战败国的国家形象,希望在对美外交中表现出更多的自主性。

日本各党派要求修改不平等的旧条约的呼声越来越高。

美国为了缓和日本的反美情绪,防止日本倒向中苏,同时确保在日本的美军基地和通过经济合作加强对日控制,也愿意以较平等的态度对待日本。

经过多次谈判,1960年1月19日美日在华盛顿签署了《新日美安全条约》。

新的条约废除美国干涉日本内部事务的条款,从范围上突破了旧条约关于保卫日本本土的合作范围。

该条约在一定程度上使日本获得更多的自主权,顺应了日本国内社会希望与美国建立平等关系的政治诉求,使得美日关系从原来的不平等逐渐走向平等,但条约实质上依然是针对中国与苏联的军事同盟条约,美日之间不对称的地位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到20世纪70年代,日本提出了“多边自主外交”政策,日本不在一味追随美国,对外政策逐渐变得积极主动,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化。

这一时期,美国也希望日本在国际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以配合其全球战略的实施。

大国关系专题.1doc

大国关系专题.1doc

大国关系专题:没有永远的朋友和敌人,只有共同的利益在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和摩擦会更加激烈,但和平、合作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将是整个世界共同追求的目标。

回顾历史,许多大国间的关系变化说明:无论曾有多么大的历史恩怨,没有永远的朋友和敌人,只有共同的利益。

一:美日关系:1、19世纪中期,美国用武力打开了日本闭关锁国的大门,使日本面临沦为殖民地的危机,引发了日本的明治维新。

2、通过明治维新崛起的日本与美国勾结,双双踏上了对外侵略之路。

如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就有美日两国。

3、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两国又先后加入到协约国一方作战。

4、在一战后的巴黎和会上,日本获得最大的利益,而美国却两手空空;为了协调美日在太平洋地区的矛盾,美国倡导召开了华盛顿会议,在华盛顿会议上,日本的扩张受到了限制,美国却是最大的赢家,从此埋下了美日直接对抗的种子。

5、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日处于战争状态。

6、1945年8月上旬,美军在太平洋上同日军战斗的同时,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成为加速日本投降的重要因素之一。

7、战后美国出于战略需要,开始扶持日本。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向日本订购了几十亿美元的特需订货,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发展。

为了把日本变成对抗社会主义国家的据点,美国结束了对日占领。

8、20世纪5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70年代初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日美经济竞争和日本反对美国控制的斗争日益激烈,美日贸易摩擦不断加剧。

二、德法关系:1、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法两国分别成为敌对的两大军事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成员国,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激烈交战,以凡尔登战役最为激烈,双方损失都很惨重。

2、在一战后召开的巴黎和会上,法国作为战胜国之一主张极力削弱德国,双方加深了仇恨。

3、二战全面爆发前夕,法国追随英国对德国法西斯实行绥靖政策。

珍珠港事件美国加入反法西斯战争的导火索

珍珠港事件美国加入反法西斯战争的导火索

珍珠港事件美国加入反法西斯战争的导火索珍珠港事件:美国加入反法西斯战争的导火索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然袭击了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所在的珍珠港,这一事件成为了美国加入反法西斯战争的导火索。

它彻底改变了美国在二战中的立场,使得美国从旁观者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最终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珍珠港事件的背景在珍珠港事件之前,世界正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中。

日本在大东亚共荣圈的旗帜下,企图在亚太地区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

然而,美国对于日本的侵略行径表示了强烈的抗议,并对日本实施了一系列的制裁措施,冻结了日本在美国的资产和资源。

二、珍珠港事件的经过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突然无预警地袭击了位于夏威夷的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

由于事前没有任何的警戒措施,美国的太平洋舰队几乎全部被摧毁或损坏。

这次袭击造成了大约2400人的伤亡和8艘战舰的沉没。

珍珠港事件可谓是一次令人震惊的军事行动,成为了二战中最具象征意义的战争事件之一。

三、珍珠港事件对美国的影响珍珠港事件的发生对于美国来说,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但也成为了美国加入反法西斯战争的决定性因素。

首先,珍珠港事件震惊了整个美国社会。

人们对于日本的暴行感到愤怒和无助,公开场合的舆论压力迫使政府采取行动。

美国政府在日本的侵略行为面前无法再保持中立,必须采取果断措施。

其次,珍珠港事件打破了美国对于自身安全的幻觉。

袭击暴露了美国的军事薄弱点,引起了国内的恐慌和不安。

人们开始反思国防体系的建设,并意识到美国需要更坚强的军事实力来维护自身的利益和安全。

最重要的是,珍珠港事件激发了美国人民的爱国热情与战争意志。

袭击后,全国上下爆发了一股强烈的民族团结和抵抗情绪。

人们纷纷报名参军,工业生产迅速调整为战争物资生产。

珍珠港事件成为了美国重新定义自身角色并参与全球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

四、珍珠港事件的全球影响珍珠港事件不仅仅对美国产生了重大影响,对全球的战局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珍珠港事件导致了美国对日本的宣战。

美国对日本的封锁战

美国对日本的封锁战

美国对日本的封锁战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然袭击了美国夏威夷珍珠港,引发了美国对日本的封锁战。

封锁战是指国家采取军事行动或经济手段限制目标国家的国际贸易和海洋运输的行为。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美国对日本的封锁战的背景、原因和影响。

背景在二战爆发前夕,日本一直试图扩张其势力范围以确保战略利益,并寻找更多的资源支持经济和军事野心。

然而,美国作为一个重要的太平洋盟国,一直保持对日本军事行动的监视。

原因1. 夏威夷珍珠港事件:日本袭击珍珠港后,美国国内出现了强烈的反日情绪,这促使政府采取行动以回应这一挑衅行为。

2. 日本侵略行径: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日本一直在东亚扩张军事力量,并对中国进行侵略。

美国对于此类行为感到担忧,认为必须采取行动来制止日本的进一步侵略。

3. 经济制裁:美国对日本采取了一系列经济制裁措施,以削弱日本的经济实力和战争潜力。

这些措施包括限制对日本的石油和其他关键原材料的出口。

影响1. 经济崩溃:由于美国封锁战的影响,日本陷入严重的经济衰退。

由于缺乏石油和其他重要资源,日本的工业生产受到了严重限制,国内物资短缺。

2. 军事压力增加:美国对日本的封锁战迫使后者进一步努力扩大其势力范围,以确保战略资源的供应。

然而,这种努力最终导致了日本在太平洋地区的战略失败。

3. 美国参战:1941年12月8日,美国正式宣布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

这一决定直接与日本对美国夏威夷珍珠港的袭击和封锁战有关。

4. 重塑全球格局:美国对日本的封锁战直接导致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影响了整个亚太地区的战争格局和战略博弈。

结论美国对日本的封锁战是二战期间重要的战略行动之一,对于整个战争的进程和结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背后有复杂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因素,但最终导致了美国的参战和战争的全球扩大。

这场战争形成了战后世界秩序的重塑,并对二战后的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珍珠港事件的影响

珍珠港事件的影响

珍珠港事件的影响珍珠港事件是二战期间发生在美国夏威夷珍珠港的一次重大袭击事件。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军突然袭击了珍珠港,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和伤亡。

这场事件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改变了美国的立场和参战决策,还对整个太平洋战争的走向和全球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改变了美国的立场珍珠港事件使得美国彻底改变了之前对欧洲战争的观望态度,转而全面参与二战。

在被袭击前,美国一直采取中立政策,并试图保持距离。

然而,珍珠港的袭击打破了美国的安全边界,使得国家的利益受到了直接威胁。

随即,美国对日本宣战,成为了盟军之一。

二、觉醒了沉睡的巨人珍珠港事件彻底激起了美国国内的爱国热情和战斗意志。

无辜美国士兵的牺牲使得整个国家民众感到愤怒和悲痛。

这场袭击成为了一个触发点,使得美国人团结起来,准备为国家的荣誉和自由而战斗。

整个国家沉浸在愤怒和悲伤之中,沉睡的巨人终于觉醒。

三、改变了太平洋战争的走向珍珠港事件导致美国加入了盟军,并对日本展开了报复性的反攻。

美国的加入为太平洋战争带来了力量的平衡,打破了之前日本军力优势的局面。

美国通过太平洋战争向日本施加巨大压力,最终获得了战争的胜利。

四、改变了全球格局珍珠港事件是二战期间最重要的决定性时刻之一。

美国的加入加速了整个战争的进程,最终导致了盟军对轴心国的胜利。

这也标志着二战结束后美国作为世界超级大国的崛起。

珍珠港事件改变了全球格局,决定了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五、人民的不屈与坚韧珍珠港事件发生后,美国人民展现出了强大的坚韧和不屈精神。

在遭受巨大打击后,他们挺过了困难时期,团结起来与敌人抗争。

这一精神不仅在战争中表现出色,也为整个国家建立了强大的国家意识和国民团结。

六、战争教训与和平发展珍珠港事件为我们留下了重要的历史教训。

军事冲突和战争只会给人类社会带来痛苦和伤害,而和平发展才是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幸福的根本出路。

因此,我们应该从珍珠港事件中汲取经验教训,致力于维护和平与安全。

国际关系中的地缘政治因素

国际关系中的地缘政治因素

标题:日美关系的演变与影响日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其演变和发展对亚太地区的政治、经济和安全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日美关系的演变过程,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并探讨其对地区和全球的影响。

一、日美关系的演变二战后,日本和美国建立了特殊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基础是共同的目标和利益。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关系逐渐发生了变化。

在冷战期间,日美关系得到了加强。

日本作为美国的盟友,在经济和军事上给予了美国巨大的支持。

同时,美国也向日本提供了大量的经济和技术援助,帮助日本实现了经济奇迹。

然而,随着冷战的结束,日美关系也出现了一些变化。

首先,日本的经济实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成为了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之一。

这使得日本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得到了提高,也使得日本在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中更加独立自主。

其次,随着亚太地区的崛起,日本和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也逐渐发生了重叠。

这使得两国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和敏感。

二、日美关系演变的原因日美关系演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两国在历史、文化、政治和经济上的差异导致了双方之间的矛盾和误解。

其次,两国在全球政治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和利益也存在着差异。

此外,随着亚太地区的崛起,两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也逐渐发生了重叠和冲突。

三、日美关系的影响日美关系对亚太地区和全球的影响是深远的。

首先,它对亚太地区的政治格局产生了影响。

日本和美国是亚太地区的重要国家,它们的合作和竞争都影响着该地区的政治稳定和发展。

其次,日美关系对全球经济和贸易格局也产生了影响。

日本和美国都是全球经济的重要参与者,它们的经济政策和贸易往来都影响着全球经济的发展。

此外,日美关系还对国际安全和军事合作产生了影响。

两国在军事上的合作和竞争都影响着地区和全球的安全局势。

然而,日美关系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两国在历史、文化、政治和经济上的差异仍然存在,这使得两国之间的矛盾和误解难以消除。

其次,随着亚太地区的崛起,两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也逐渐发生了冲突和竞争。

美国和日本历史事件

美国和日本历史事件

美国和日本历史事件对1850年代美国打开日本关闭了两百多年的市场这一重要历史事件原因的探讨,已有的成果只限于一个原因,即美国因素本身。

今天给大家精心挑选了美国和日本历史事件,希望文章对大家有所启发。

美国和日本历史事件一:日美亲善条约日本明治维新之前,江户幕府与培理缔结的打开锁国的第一个条约。

1854年(安政元年)3月签订于神奈川,故又称《神奈川条约》。

日本方面的全权代表是大学头林纬、町奉行井上觉弘等。

条约同意美国船只在下田、箱馆两港停泊和购买物品,同意在下田设置领事等,同时规定了最惠国条款。

5月在下田签署《亲善条约》的附件,作了更详细的规定。

1857年又签订《下田条约》。

这些条约后来被1858年签订的《日美友好通商条约》所吸收。

美国和日本历史事件二:神奈川条约神奈川条约(日语:神奈川条约,英语:Kanagawa Treaty)为1854年3月31日(嘉永7年3月3日(旧历))江戸幕府与美国所缔结的和亲条约,日本通称为《日米和亲条约》(《日美和亲条约》)。

签约代表,在日本方面全权代表为林复斋(大学校长)、美国方面全权代表为东印度舰队司令长官马休;佩里。

条约中主要规定日本必须开放下田与箱馆这两个港口与美国通商,并保证遇难的美国士兵得到安全保障。

从幕末的混乱期到明治开头时期,《神奈川条约》不过是日本不可避免的与列强所定立的不平等条约中的一部。

依此缔结的条约,日本开启了下田及箱馆(现函馆)二港口,日本锁国体制就此崩坏瓦解。

条约日本语批准书原本,在幕末江户城火灾中烧毁。

其中一份批准书原本内文以荷兰语书写,由美国方面持回国内,保管在美国国家档案管理局(National Archives and Records Administration),目前仍在。

2004年(平成16年)日美交流150周年记念之际,美国以复印本条约批准书致赠日本。

条约日文原名所谓“日米”,日指日本、米指美国(美利坚合众国)。

原条约正式日文汉语全名称之为日本国米利坚合众国和亲条约(现日文通称为:日米和亲条约)。

珍珠港事件对二战的影响

珍珠港事件对二战的影响

珍珠港事件对二战的影响1941年12月7日,日本袭击了位于夏威夷州的珍珠港。

这场突袭事件引发了美国对日本的宣战,并成为二战的重要转折点。

珍珠港事件对二战的影响十分深远,不仅改变了战争局势,也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冲击美国的民族心态珍珠港事件让美国人民深刻地认识到战争的残酷和现实,也让他们感受到了来自海外的威胁。

这场袭击令美国人民深感羞辱和愤怒,也激发了他们对战争的信心和决心。

珍珠港事件成为二战中重要的美国民族精神转折点,让他们成为全球西方世界的领导者,也让整个民族开始团结起来,为了国家的利益而奋斗。

二、改变战争局势珍珠港事件不仅是对美国的侵略,更是对整个西方世界的挑战。

事件让美国被迫卷入了战争,削弱了日本的实力,也改变了战争的局势。

美国宣战后迅速恢复珍珠港的军事设施和拓展了海外基地,也开始向欧洲派遣大批军队,影响力图扭转难以挽回的战争态势。

珍珠港事件成为了二战中的重大转折点,也被人们认为是二战的关键时刻之一。

三、加速了二战结束进程珍珠港事件的发生加速了二战的结束进程。

此时,整个世界已经感到了战争的残酷和焦灼,反对战争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美国的介入让二战的局势发生了变化,德国同盟国也被迫在不断的打击和困境中妥协和投降。

这场战争的结束并不是他们的愿望,而是不利于他们的实力和形势迫使他们更换了政策。

珍珠港事件的发生让世界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战争的残酷和后果,也让世界更加珍视和平,努力实现了战后重建和发展。

四、深刻影响了美国和日本的历史走向珍珠港事件是美国和日本历史上的重要时间节点,对这两个国家的历史演进产生了深刻影响。

对于美国来说,珍珠港事件成为了美国国家意志和民族精神的转折点,使得美国更加坚定地走向了历史和命运的巅峰。

而对于日本来说,珍珠港事件则成为了整个日本民族同仇敌忾的契机,也是日本战争失败和神道主义思想自暴自弃的标志,影响了日本未来的发展道路。

总体来说,珍珠港事件对二战的影响十分深远,不仅改变了战争的局势,也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珍珠港事件对二战的影响与启示

珍珠港事件对二战的影响与启示

珍珠港事件对二战的影响与启示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了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这次袭击造成了2400多人死亡,几乎摧毁了整个美国太平洋舰队。

这次突然而严重的攻击引发了美国参与二战的热情,也影响了战争的结局。

珍珠港事件在历史上的影响是深远的。

在此前,美国对欧洲的二战局势并不怎么关注,战争已经持续了两年之久。

许多美国人怀疑是否应该参与这场战争。

但是此时,珍珠港事件让美国民众认识到了战争的残酷性和重要性,美国政府随即宣布对日本宣战。

这次袭击让美国真正踏上了参与二战的道路,并与其盟友英国和苏联共同抗击希特勒的纳粹德国。

然而,这种主动参与也意味着更多的牺牲和战争,所以这场事件对美国人民和政府来说都是有着深远的影响。

同时,珍珠港事件也向世界昭示着日本扩张主义的野心,推动了整个亚太地区的战争。

珍珠港事件对二战的影响之一是促使了美国在战争中的地位得到提高。

在珍珠港事件后,美国经历了一系列的胜利,包括迎来了诺曼底登陆和决定性的太平洋岛屿战役。

因此,珍珠港事件标志着美国保持世界超级大国的主要军事和经济地位。

其次,这次事件对美国的政治局势也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美国政府之前曾经试图保持中立,并避免与欧洲国家开战,但是由于珍珠港事件的发生,这种态度发生了变化。

美国可以说是在受到珍珠港事件的刺激之后,实现了从“中立”到“介入”的战略转变。

此后,美国政府要求其全体公民支持战争努力,出兵支持亚洲同盟以及对纳粹德国发起反攻。

这种参战态度使美国成为了战后重要的国际赞助者之一,并帮助其成为当今的超级大国。

此外,这次袭击也表明美国的军事力量和情报机构的弱点。

在珍珠港事件之前,美国太平洋舰队被认为是无敌的,然而日本偷袭突破了美国的派遣者网和侦察,并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这次失败让美国意识到需要扩大军备,改进情报搜集技术和加强国防。

总结来说,珍珠港事件是二战期间最具有象征性的事件之一。

这次袭击既有深远的历史影响,也有如今对国际安全和政治形势的启示。

刘诗异国的文物作文800字

刘诗异国的文物作文800字

刘诗异国的文物作文800字1929年至1936年,在中国北京的周口店,相继发掘出了三个成年古猿人头骨化石和众多的枕骨、眉骨、耳骨化石碎片。

此事一经传出,立刻在世界上造成了轰动,因为“北京人”的存在,让人类不得不重新认定自己起源的旅程,是从中国北京的周口店开始的。

国外学术界甚至将此事誉为古人类研究史上最为动人的发现。

然而,抗日战争期间,“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却在辗转途中神秘失踪。

时至今日,关于国宝的下落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谜。

其实,“北京人”头盖骨化石最初一直是存放在美资北京协和医院底层的保险柜里,供瑞典人类学家魏敦瑞做学术研究之用的。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人占领了北京,只是由于协和医院悬挂了美国国旗,日本人才未闯进去掠夺“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1941年“珍珠港事件”前夕,日美关系出现恶化,为了确保这些珍贵的文物不会落入到侵略者手中,魏敦瑞建议将“北京人”头盖骨化石转移到美国保存。

同年11月初,在获得了当时中国政府允许出境的批示后,魏敦瑞等人将国宝送到了美国驻北平使馆,并委托美国海军陆战队护送到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暂存避险。

由于“北京人”头盖骨化石是在战乱中秘密启运的,遭劫失踪后,查找工作变得相当困难。

日本投降后,美国曾多次努力搜索,但结果终是空手而归。

而日本方面则一再声称,他们从未发现过“北京人”头盖骨化石的下落。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人”头盖骨化石更是成为国人心中永远的牵挂。

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内外的许多有识之士一直在为寻找到它而奔波。

然而,各种捕风捉影的线索雪片一般地纷至沓来,如有人说它可能被日军掳去,藏在日本民间,或已被野蛮的日本士兵损毁;有人说它被劫后装在一艘名为“阿波丸号”的日本巨轮回日本时,因轮船被美军击毁而沉落大海;有人说它早已成了前苏联红军的“战利品”;有人说它可能被人误为一般的人体标本而遭到了遗弃;有人却坚信它还存在于我们国家的某个角落……但真正有价值的线索却一个都没有。

至今,“北京人”头盖骨化石的下落仍然是一个无法破解的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保密级别:内部学位级别:硕士论文提交日期: 2002年5月论文答辩日期:2002年6月11日论文中文题名:试论从华盛顿会议到珍珠港事件期间的日美关系论文英文提名: A Tentative Discussion on Japan______US Relationship from Washington conference to Pearl Harbor Incident作者所在单位: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历史与文化研究所指导教师及所在单位:邹晓翔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历史与文化研究所分类标识:D819中英文主题标识:日美关系“大陆政策”“门户开放”政策 Japan__US relationship “Continental Policy” “OPen Door Polic y”.中文文摘从华盛顿会议(1921年11月12日至1922年2月6日)到珍珠港事件(1941年12月8日)长达近20年。

在此期间,国际关系涉及德、意、日、英、美、法、中等诸国,矛盾错综复杂。

而日美矛盾的发展左右了当时亚太地区的局势。

本文只从日美矛盾的一个侧面概述了其发展的历史进程,试图从中给人们一些启示。

本文共分七个部分。

一、日美矛盾的起因——“大陆政策”和“门户开放”政策的对立日美矛盾的起源与两国所制定的针对亚太地区的国策“大陆政策”和“门户开放”政策有着直接的关系。

“大陆政策”是日本明治维新后,其统治阶级主张向海外扩张的产物,这一政策的核心就是夺取别国的领土,其顺序是先侵略朝鲜,再吞并中国,以中国为基地进一步侵占整个亚洲,然后再征服世界。

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是以公平竞争为原则、利用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来占领中国市场乃至整个亚太地区的市场。

“门户开放”政策是反对列强利用各自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来对美国的商品和资本进行排斥。

当然,这一政策也必将反对利用武力建立殖民地后,再建立排它性的贸易壁垒。

虽然如此,日美两国关系从19世纪后半叶到日俄战争结束一直是友好的。

日俄战争后,由于日本在东北排斥美国资本的行为,激起了美国的不满,日本的这一举动与“门户开放”政策发生冲突。

从此到二战结束,日美两国的关系以矛盾、冲突为主。

二、日美矛盾正式搬上国际政治舞台的开始——华盛顿会议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的列强召开了以分赃为主的巴黎和会,美国在这次会议中没有得到使其满意的份額,于是主持召开华盛顿会议,其宗旨是要在亚太地区推行“门户开放”政策,为这一政策的推行清除障碍,并削弱竞争对手日本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实力。

在华盛顿会议中,美国利用其它列强间的矛盾,巧妙地在限制海军军备问题、中国问题上遏制了日本,并且拆散了日英同盟,签署了《四国条约》,使国际政治格局有利于美国推行“门户开放”政策。

三、日美矛盾的缓和到再次显露———币原外交和田中奏折第一次大战结束后,由于日本国内出现了经济危机,日本向美英借有大额贷款。

所以,20年代初,日本采取了以“币原外交”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对美政策。

“币原外交”是一面保持对美协调,一面用所谓的资产阶级合理方法维护日本帝国主义在华权益的外交政策。

在其后,强硬派的田中义一组阁,田中在任期间抛出了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其实质就是“大陆政策”的具体实施纲要。

《田中奏折》同时也是对“门户开放”政策提出挑战,这份奏折认为美国“门户开放”政策是日本实施“大陆政策”的障碍,明确指出美国是日本在亚太地区扩张的主要障碍。

这样,日美矛盾经过短期缓和后又重新显露。

四、日美矛盾的引信——“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日关东军在精心策划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随后不到半年的时间内东北就全部沦陷。

美国对日本侵略东北的反应是表示它对日本侵略的强烈不满,认为此举是对“门户开放”的严重威胁,但是由于美国没有采取强硬的、带有实质性的反击措施,而是以绥靖为主,并没有阻止日本的侵略步伐。

美国的态度最后导致了珍珠港事件。

五、日美矛盾的进一步加深——“一.二八事变”、“天羽声明”和《反共产国际协定》1932年1月28日,日军进攻上海,严重威胁到美国在华的利益,美国的态度强硬了一些,但是,日本并没有停止侵略步伐。

《天羽声明》是一份日本政府直接对“门户开放”政策的挑战书。

随后,日本又先后与德意两国签署了《反共产国际协定》,这一协定的签署是日德意对华盛顿体系的挑战,这说明华盛顿体系已经大大的削弱了。

六、日美矛盾的不可调和——“七.七”事变和美国开始对日经济制裁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

美国对“七.七”事变的反应还是以绥靖为主。

随着日本对华侵略的不断深入,美国在华利益受到严重损害,“门户开放”政策的基础将失去,美国的态度开始有转变,罗斯福总统发表了“防疫”演说,对日本的侵略表示谴责。

1937年12月12日,日本飞机轰炸了在长江航行的美军舰和油船。

事态虽然很快平息下来,但从此以后,美国对日的态度开始逐步强硬,对日本实施了“道义禁运”,这表明美国对日开始实行经济制裁。

1938年11月3日日本发表了“东亚新秩序”的声明,这一声明公开否定了“门户开放”原则,同时也表明日本称霸亚太的野心,这说明华盛顿体系已经崩溃。

日美之间的矛盾更加激化了。

七、日美矛盾的激化——日本向南洋扩张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德国在战争初期取得的胜利,日本的野心也随之膨胀起来,但是,这时日本在中国战场却陷入了困境。

其后日本建立了法西斯军部的独裁体制,并提出了向南洋扩张的政策。

由于南洋是美国的重要战略资源产地和大量投资的地区,所以美国对此做出了更加强硬的反应,但也没有超出不使用武力的范围。

1941年4月,日本与苏联缔结了《日苏中立条约》,这个条约的缔结解除了日本向南洋扩张的后顾之忧,使日本加快实行“大陆政策”的步伐。

至此,日美双方都认为战争不可避免,日美之间的谈判也成为军事行动赢得时间的手段。

最后,在 1941年12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震惊世界的偷袭珍珠港事件,揭开了太平洋战争的序幕。

最后,本文在结束语中概括地提出了对分析国际关系的五点启示。

AbstractThe time period from Washington Conference (Nov. 12,1921~Feb.6, 1922) to Pearl Harbor Incident (Dec.8, 1941) had drawn as long as nearly 20 years. During this time span,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had undergone extremely intricate contradictions, with a lot of countries got involved, including Germany, Italy, Japan, Great Britain, the US, France and China. And the development of Japan-US contradiction had served as the most crucial factor that influenced the situations of Asian-Pacific area at that time. This essay takes to make a general survey of one aspect of the historical progress of Japan-US relationship, trying to arouse certain inspirations to the reader. It can be divided into seven parts.I. The Origin of Japan-US Contradiction: the Confrontation of “Continental Policy”against “Open Door Policy”.The origin of Japan-US contradiction wa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two countries’different policies towards Asian-Pacific area, i.e., the “Continental Policy” and the “Open Door Policy”. The so-called “Continental Policy” is the product of Japanese ruling class’s oversea expansion proposition after Meiji-Reform, whose kernel it is to capture other countries’territory, following the sequence of first aggressing Korea, then China, and, taking China as the basis, to take the whole Asia, finally conquer the world. On the other hand, the “open door policy” of America held the principle of fair competition, aiming to occupy the Chinese and even Asian-Pacific Market with its capital and merchandise exportation. This policy took to oppose other powerful countries’using their already-existing sphere of influence in China to expel American goods and capitals. It would, of course, against the attempt to establish colonies using military power, then build up exclusive trade barrier. Even with this basic contradiction, the Japan-US relationship had always been friendly ever since the later half of 19th century up till the end of Russian-Japanese War. After the Russian-Japanese War, asJapan took to reject American goods in Northeast China, the Americans got discontented. This action of the Japanese clashed with the “Open Door Policy”. From then on, contradictions and conflicts started to govern the Japan-US relationship. II. Washington Conference: the First Formal Appearance of Japan-US Contradiction on the World Political StageAt the end of WWI, in the loot-sharing Paris Peace Conference held by the winner countries, America didn’t get a satisfying share. So, it hosted the Washington Conference, with the aim of carrying out the “Open Door Policy” in Asian-Pacific area, clearing obstacles for its carrying out, and, at the same time, weakening the military power of its competition opponent—Japan. At the conference, the US exploited the contradictions among other powerful countries and tactfully contained Japan on the problem of Navy armament restriction and the problem of China. Meantime, it successfully broke up the Japan-Britain alliance with the signing of the Four Power Treaty, making 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pattern in favor of the carrying out of its “Open Door Policy”. III. Hidehara Diplomacy and Tanaka Memorial: the Relaxation and Re-tension of Japan-US RelationshipAfter the WWI, Japan was stroke by economic crisis, and had to lend large sums of loans from the US and Britain. As a result, at the beginning of 1920s, Japan’s foreign policy towards the US was principally manifested as the “Hidehara Diplomacy”. It on one hand kept coordinating with the US, while on the other hand tried to maintain Japanese Imperialists’Interests and Benefits in China with the so-called bourgeoisie reasonable method. However, in the following years, Giichi Tanaka, the tough liner, got to power and formed the cabinet. During his tenure of office, he had concocted the notorious “Tanaka Memorial”, in fact, a concrete executing outline of the “Continental Policy”. At the same time, it challenged the “Open Door Policy”, as it believed that, the Americans’“Open Door Policy” was an obstacle against Japan’s carrying out of “Continental Policy”, and explicitly pointed out the US was the main obstacle against Japan’s expansion in Asian-Pacific area. Thus, after a short relaxation, Japan-US relationship tended to be tensed again.IV.“9.18 Incident”: the Fuse of Japan-US ConflictOn September 18, 1931, with meticulous scheming, the Japanese Kwantung Army launched the world-shocking “9.18 Incident”. Within less than half year thereafter, the whole Northeast China had fallen into their hands. Towards Japan’s invasion of Northeast China, the US’s reaction was a strong discontent, taking it as a serious threaten to the “Open Door Policy”. However, it didn’t adopt any tough, essential countermeasure, but mainly took the policy of appeasement, which hadn’t stopped Japan’s stride of aggression, and in turn, this attitude had brought about the consequence of Pearl Harbor Incident.V. The Further Deepening of Japan-US Contradiction: “1.28 Incident”, “Amau Doctrine” and “Anti-Communist Pact”On January 28, 1932, with Japanese army’s attacking of Shanghai, America’s interest in China was severely threatened. At this time, the Americans adopted a much tougher attitude. But Japan didn’t stop its stride of aggression. The Amau Doctrine was an open challenge of Japanese Government against the “Open Door Policy”. Soon afterwards, Japan had signed Anti-Communist Pact with Germany and Italian successively, which can be considered as a challenge of the three countries towards the Washington System. This shows that the Washington System had been greatly weakened by that time.VI.The Irreconcilable Stage of Japan-US Contradiction: “7.7 Incident” and America’s Economic Sanctions towards JapanOn July 7, 1937, Japan started an overall aggressive war to China. On the part of the Americans, they still held the appeasement policy as their principal attitude. With Japan’s continuous deepening of aggression, America’s interests in China were greatly infringed, and the basis of “Open Door Policy” was going to disappear. At this time, America’s attitude started to change. President Roosevelt made his “quarantine speech”, expressing condemnation to Japan’s aggression. On December 12, 1937, Japanese planes bombarded the American warships and oil vessels sailing on Yangtze River. Although the matter was quickly suppressed, but after this incident, America’s attitude became more and more tough towards Japan. It carried out a “morality embargo” towards Japan, which indicated the start of America’s economic sanctions towards Japan. OnNovember 3, 1938, Japan declared the statement of “the New Order of Great East Asia”, which openly denied the “Open Door Policy”, and clearly disclosed Japan’s wild ambition of seeking hegemony in Asian-Pacific Area.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Washington System had completely collapsed. The contradictions between Japan and the US became even more acute.VII. The Intensification of Japan-US Contradiction: Japan’s Expansion to South PacificWith the breaking out of WWII and the victories of Germany at the initial stage of the war, Japan’s ambition also became inflated. However, it got itself stuck in the warfare of China. Soon afterwards, Japan established the Fascist autocratic rule of the Military Department, and put forward the policy of expanding towards South Pacific region. As this region was America’s significant origin of strategic resources and also of heavy American investments, the US made an even stronger reaction to Japan’s new policy. However, it still didn’t exceed the limit of without using military force. In April 1941, Japan and Soviet Russia concluded the Soviet-Japanese Neutrality Pact. With this Pact, Japan was relieved of fearing disturbance in the rear for its expansion to South Pacific region. Therefore, it quickened the stride of carrying out its “Continental Policy”. By this stage, both Japan and the US believed that war was inevitable, and the negotiations between them became merely an artifice to win more time for military actions. At last, on December 7, 1941, the Japanese Imperialists launched the world-shocking Pearl Harbor Attack, and raised the curtain of the Pacific War.Finally, as a conclusion, the author briefly puts forward the five inspirations we have drawn from this part of history to benefit our later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hip.总页数:70页开本: 16开是否有图表:无前言日本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明治维新后便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