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二院_掌握创新方法成就创新梦想
减法创新研究
P I O N E E R I N G W I T H S C I E N C E &T E C H N O L O G Y M O N T H L Y N O .7 2019减法创新研究袁志刚 李晓园(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四川成都610031)摘 要:减法创新是一种以问题模型化为基础,将模型全集与当前解集之差为创新集的创新方法㊂给出减法创新的基本思路㊁实现的可行性㊁应用条件㊁应用步骤等㊂减法创新的提出简化了创新的流程,突出了创新意识在前,具体实现方式在后的设计逻辑㊂突破了传统创新方法以观察创新规律为核心的研究手段,从逻辑分析的角度重新解释了创新的概念和实现途径㊂关键词:减法创新;创新;方法论;集合;T R I Z中图分类号:F 279.2 文献标识码:A d o i :10.3969/j.i s s n .1672-2272.201905025作者简介:袁志刚(1976-),男,硕士,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创新方法㊁科研管理;李晓园(1966-),男,硕士,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讲师,研究方向:创新方法㊂收稿日期:2019-05-101 传统创新方法的困惑创新方法是研究创造性产生规律的科学㊂实践证明,无论是在技术领域还是在非技术领域,创新方法能都够有效提高人们对创造性活动本身的认知水平,并大幅度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效率,因而近几年在我国得到了从学者到政府㊁企业㊁研究机构的大力肯定㊂随着创新方法的推广普及,现有创新理论和方法论体系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也逐步暴露出来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疑问没有很好得到解决:(1)当前方案是否已经最优?如果这个问题难以下结论,就意味着还应该研究更好㊁更新的方案㊂而与之关联的,则是无法确定当前方案是否无解㊂这个问题如果不确定,不仅会导致在本就无解问题上浪费时间精力,也会导致在创新问题上信心不足㊂在尝试多种方案无果,或方案都被他人专利占据的情况下无所适从㊂(2)知识支撑和方法论谁更重要?知识和方法论谁更重要的争论,源自两者的结合方式的探讨㊂习惯上对知识积累重要性的判断,可能导致在创新问题上唯专业技术是从,被僵化思维引导,丧失主动权,而更大的危害在于,在创新体系建设问题上,投入方向可能会出现重大偏差㊂(3)解决方案过于强调思维发散性,与现实环境结合不好,可用性差?这个问题可能缘于问题背景描述阶段比较粗糙㊁简略,对约束环境表述不全,最终导致创新设计方案在专业技术人员评审时持否定态度㊂造成这种被动局面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创新方法推导出来的解决方案,一般还只是理论上的解决方案,最多停留在原理阶段,离实际可操作的方案差距较大㊂但以实际可用性为第一判断要素,忽视理论方案的价值,往往会损害创新方法的重要性,最终损害的是创新方法理论的可信度,对创新方法的应用价值产生偏见㊂这些困扰创新方法推广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必然导致对创新的风险认识出现偏差,认为创新风险大,难以把控,更不敢保证创新过程能在指定时间内完成,使得创新活动仍停留在自发阶段,停留在依赖个人能力和灵感闪现的机会主义阶段㊂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会导致对创新方法的能力产生怀疑,或者仅仅定位在 启迪智慧 层面,大大低估了其应有的价值㊂2 创新的认识对创新方法而言,创新是一种系统设计,是有目的构建系统,实现目标功能的活动㊂虽然各种国内外文献对创新的定义有不同的定义,但本质上说,创新应该是指区别当前所有已知解问题的新的解决方案㊂广义的创新是针对当前问题已经尝试过的方案而言的;而侠义的创新,则强调解决方案的首创性,即所应比较的对象,不仅是自己曾经尝试过的方案,还应该包括尝试过的方案,包括那些不为人熟知的或已经淘汰了的方案㊂以专利为代表的创新概念,指的就是要满足世界范围内的首创51减法创新研究科技创业月刊 2019年第7期性,而不是仅仅和自己曾经尝试过的方案进行对比㊂从另外一个角度看问题,在唯物主义的框架下,特定技术问题所有的解决方案,无论是已有的 旧 解决方案,还是刚刚诞生的新方案,亦或尚未被发现或设计出来的潜在解决方案,无论是否具有更好的效果,都应是客观存在的㊂这些方案需要满足的第一原则是:所有的解决方案都是利用自然界的事物的特性,在遵循自然科学规律原则的前提下,通过一定的设计可以实现的㊂任何现实可行的解决方案,都不能超出自然科学能力可及的范畴㊂在这个原则下,所谓的创新,不是设计一种新的解决方案,而是找到了本就应该存在的那个自然事物的特殊组合而已㊂也就是说,人们苦苦追寻的创造性,与过去的任何解决方案一样,其实是本就该存在的,只是等着我们去发掘而已㊂这样,就能从逻辑上解释 创造性方案之后,还有没有更多方案 这个困惑创新方法的关键问题了㊂可以把这个符合自然科学能力组合后可及的解决方案的范围,称为 问题的全解集 ,简称为全解集㊂而已经有的各种解决方案,称为 当前解集 ㊂ 当前解集 既包括已经尝试过的各种实际解决方案,也包括那些仅仅停留在理论阶段的假想阶段,但已通过公开方式获得知识产权的虚拟解决方案,例如尚未研制出实体样机的专利㊁过期专利等㊂从集合论的角度看,以全集减去当前解集的差集,就是理论上可能存在;但是尚未被发现的,可以进行尝试的㊁可能的存在解的集合,我们暂且称为 创新解集 ㊂头脑风暴法㊁联想法㊁T R I Z 的创新原理等,都是可能的通向创新解集的途径㊂他们彼此间的差异,只是方式和效率不同而已㊂任何能够解决问题的方案,只要不犯科学错误,都是 创新解集 全集中的元素㊂而所谓的创新,就是把方案从未知解集转换到当前解集的过程㊂3 减法创新减法创新就是先利用全集和当前解集,求解创新解集,再把创新解集中的方案显性表达出来的过程㊂3.1 减法创新的基本思路首先是锁定全解集;其次是统计当前解集;第三利用求补集的方法,得到创新解集;第四尝试并筛选创新解集中的个案,作为最终解决方案㊂3.2 应用减法创新条件3.2.1 减法创新条件:问题模型要有全解集概念问题模型要有全解集概念,把问题的所有解决方案都罗列出来㊂有时候看似是不现实的,因此全解集看似很难实现㊂然而,如果全解集是建立在把系统模型表述基础上,通过系统模型化表述,则可以把全解集归类为有限方向上的解集㊂这些有限方向上的解集,即为全解集,即模型的全部求解方向,含当前已有的方向和尚未实现的方向㊂因为模型的本质是归类,而模型的解决方案,也是指归类的解决方案的合集,一般在落实为具体的技术方案之前,仅指解决问题的方向㊂如果模型合适,能够做到分类是有限的,则全解集存在㊂此时,减法创新就可以实现㊂减法创新是典型的有模型创新,但不是所有的模型都有全解集概念的㊂只有适当的模型,才有与之匹配的全解集概念㊂这是应用减法创新的基本前提㊂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本文所述的全解集概念,不是指全部解决方案,而是模型的形式解㊂从形式解到具体的技术解决方案,还有一层对应关系㊂按照这个定义,该模型的任何具体解决方案,都可以按照模型对应的归类算法归属到其形式解中㊂3.2.2 减法创新条件:当前解决方案应用上述模型表述所有当前解决方案应可以用上述模型表述㊂当所有问题的所有解决方案,能够按照上述特定的模型表达后,才能够进行解集之间的运算㊂实际模型化操作过程中,为了方便运算,需要并允许屏蔽解决方案的诸多细节㊂3.2.3 减法创新条件:求补集的运算应尽可能简单求补集的运算应尽可能简单,不要过于复杂,这样运用起来才能提高效率㊂否则,问题和问题的当前解决方案模型化后,如果面对的求创新集操作困难,在同样制约创新总效率㊂3.3 减法创新的可实现性根据减法创新基本思路,使用T R I Z 理论的物场模型(见图1),可构建物场模型的逻辑全解集模型(见图2)㊂图1 T R I Z 理论物场模型图2中的问题背景是:工具T 对作用对象O 的作用场F 不满意,C 为新添加组件㊂解决图2问题的逻辑方案全集为:①改变工具T61P I O N E E R I N G W I T H S C I E N C E &T E C H N O L O G Y M O N T H L Y N O .7 2019图2 物场模型的逻辑全解集成为T ;②改变作用对象O 成为O ;③利用C 分担作用效果;④利用C 改变O 的环境;⑤利用C 作为中介;⑥利用C 改变T 的工作环境㊂可以看出,物场模型的逻辑符合全解集模型要求㊂其全解集方案,可通过改变两个组件(或其中之一),或添加新组件,改变作用效果,使其最终或能够满足设计需求㊂该模型逻辑清晰,全解集方案数量有限,满足应用减法创新条件1和条件3的要求,即解决问题的全部方案,只能是图2所表述的各种形式解决方案之一,或其方案的组合㊂解的全部形式解方案,逻辑上只有图2所示的6种㊂由于物场模型在T R I Z 理论中有明确定义,与一般系统论中所述的系统模型可以对应;而后者具有理论上对解决方案的全面覆盖性,可以表征绝大多数技术问题,故满足应用减法创新第2个条件㊂在该模型中,系统能够被表征为工具对目标对象的作用,这个作用也是系统基本价值的;而系统的所有问题㊁不满意作用等均可用该模型表述㊂利用上述模型,完全满足利用全集求差集的办法,找到创新集的需求㊂现实操作中,还可针对创新集中的每个方向,再分析其在现实环境中的逻辑合理性,进行二次建模和求解㊂进一步增强求解方案的合理性和实用性㊂采用更为复杂的模型后,如网状模型㊁功能树模型等,系统的模型是层次化的,每个层次都有独立的解集空间,这些解集空间构成系统的总解集空间㊂针对此类复杂模型,可以根据自顶向下的设计原则,确定每一级的模型及模型的全解集空间,嵌套运算求解㊂这里所有的解均为模型的形式解,都需要结合专业知识,才能够转化为更为具体的解决方案㊂这个过程必然会调动经验和各种专业知识,甚至调用知识工程分析工具等统计当前解㊂即在减法创新过程中,知识是解决问题形式解的附庸㊂3.4 减法创新的解题流程(1)问题模型化㊂模型化操作是屏蔽问题的复杂内容,抽取事物的本质㊂对图1所示的物场模型而言,模型化最关键的就是抽取关键的3个要素:工具㊁作用对象和作用,尤其是不满意的作用㊂(2)梳理当前解集㊂减法创新思路的重要性在于,在创新的理念层面,天然树立了对现有方案的规避意识㊂不仅是规避专利,而是规避范围更广的已知方案,如手册㊁标准等㊂在创新的时候,首先要进行查新,避免 创旧㊂当前解的具体解决方案通常是非常复杂的,数量甚至可以多到超出想象,在梳理当前解集的时候,重点要注意并解决方案的层次性问题,把他们按照作用关系归类整理,删除不相干细节㊂(3)求创新解集㊂有了全解集,也有了当前已有解集,两者的差集就是创新解集㊂(4)对解集的逻辑合理性进行甄别,剔除逻辑上不合情理的形式解㊂形式解是需要专业技术支撑才能落地的,同时,绝大多数工程实际问题的约束是很强的,根据实际能力和约束剔除与专业技术能力差距过大的形式解,对于落实方案是非常重要的,是一个必须要完成的步骤㊂(5)运用专业知识将形式解转化为具体的解决方案㊂(6)针对新方案可能导致的新缺陷或求解目标,运用同样方法循环嵌套,直至全部子问题都得到解决㊂4 应用案例开挖式隧道是隧道施工的一种典型方式,主要用于埋深不高,或有特殊要求的场合㊂根据隧道埋深不同,有深埋和浅埋之分㊂由于开挖式施工破坏了围岩的原始承载能力,一般施工顺序是在开挖后,先构建隧道承载衬砌,然后再回填㊂深埋隧道如果叠加其它要求,承载衬砌要求往往很高,会给工程成本和施工过程带来困扰㊂国内比较典型的深埋式隧道 龙洞堡机场隧道就遇到了因埋深较大,导致衬砌结构设计困难的问题㊂一般技术人员在表述该问题时候,更多关注的是专业技术的观点和方法㊂例如承载要求高,就要加大衬砌厚度;而衬砌厚度增加,不仅会导致成本增加,而且因混凝土凝结过程中会产生水化热,在散热不好时,可能导致衬砌开裂㊁漏水等连锁反应㊂虽然在设计上有一些方法可以减轻或解决该问题,但因受限于长期从事专业施工的惯性思维影响,解决方案少㊂在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可能会因为现场要求不同而不一定适用㊂运用创新方法,按照减法思维模式,在解决上述问题时,首先经过了模型化,将工程师们关注的专业技术问题的核心问题抽象为回填土对衬砌压力过大71减法创新研究科技创业月刊 2019年第7期导致的一系列问题,解决该问题时或有更多的解决思路㊂在后期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则可以有更多的方案供选择㊂模型化的结果是要将问题简化到物场模型,即工具对对象的作用不符合预期㊂这里工具是回填土,而作用对象是衬砌,不满意的作用是作用力过强,参照图1㊂在模型中,工具和作用对象㊁作用的具体属性可以被忽略,这是问题模型化的关键㊂最终按照图1与图2的标准问题-标准解决方案,分析当前解集可知:在施工方案设计上,重点考虑方向仅仅限于解决方案2(图2中的解决方案2),即改变作用对象(增加衬砌的厚度),而忽略了其它解决方案㊂按照解决方案2的思路,在限定施工材料及技术的情况下,往往很大概率导致上述矛盾㊂因此,按照减法创新理论,在解决该问题时,重点考虑了图2所示的其它解决方向㊂但这种思维和传统的思维习惯是有冲突的,例如改变工具(回填土),技术人员一开始是有抵触情绪的,认为回填土是不可改变的因素,但是在很多按照此法解决问题的案例的启发下,设计人员逐步认识到所谓的回填土,其实是需要为后续其它建筑结构提供足够的支撑,包括空间位置和强度,而不是一定要直接开挖产生的岩土㊂在这些案例的启发下,回填土适度加工降低其重量/强度比,如烧制成空心砖等被逐步接受㊂减法创新思维模式一旦被打开,创新效率就会大大提高㊂在有明确方向性指导的前提下,一系列方案被提交上来,最终在几天时间内技术人员就产生了21个设计方案,不仅对解决长期困扰技术人员的技术难题给出了好的解决思路,而且迅速完成了对类似问题解决方案的专利布局,一次提交了11个专利申请㊂5 结论(1)减法创新是严格根据创新定义得出的求解逻辑,这个逻辑通过模型化确定了全集概念㊁创新解集概念,简化了创新概念的生成流程,可以极大地提高创新效率㊂(2)减法创新回答了人们对创新是否有止境的疑问㊂全部解决方案未必能够得到或有必要做到,但是模型形式解的存在与否,确实是可以事先推导验证的,这对专利规避㊁专利布局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㊂(3)运用减法创新的前提是问题模型化,且模型有对应的逻辑全解集㊂物场模型可以满足这个基本条件,可以作为减法创新的基础模型㊂而系统论㊁图论中的某些模型,以及功能树模型等,也都存在逻辑全解集概念,为减法创新模型提供了更多的选项㊂参考文献:[1] 丁辉.技术创新方法精要[M ].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2] M I C G A E L A.O R L O F F .M o d e r n T R I Z [M ].S p r i n ge r H e i d e l b e r g Do r d r e c h t L o n d o n N e w Y o r k ,2012.(责任编辑:要 毅)S u b t r a c t i o n I n n o v a t i o nY U A N Z h i g a n g L I X i a o yu a n (C h i n a R a i l w a y E r y u a n E n g i n e e r i n g G r o u p C o .,L t d .,C h e n gd u 610031,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S u b t r a c t i o n i n n o v a t i o n i s a n i n n o v a t i ve m e t h o d b a s e d o n p r o b l e m m o d e l i n g,w h i c h t a k e s t h e d i f f e r -e n c e b e t w e e n t h e m o d e l c o m pl e t e s e t a n d t h e c u r r e n t s o l u t i o n s e t a s t h e i n n o v a t i o n s e t .A t t h e s a m e t i m e ,t h e b a s i c i d e a ,f e a s i b i l i t y ,a p p l i c a t i o n c o n d i t i o n s a n d a p p l i c a t i o n s t e ps o f s u b t r a c t i o n i n n o v a t i o n a r e g i v e n .T h e i n -n o v a t i o n o f s u b t r a c t i o n s i m p l i f i e s t h e p r o c e s s o f i n n o v a t i o n a n d h i g h l i g h t s t h e d e s i g n l o gi c b e h i n d t h e i n n o v a -t i o n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a n d t h e c o n c r e t e r e a l i z a t i o n m e t h o d .B r e a k i n g t h r o u gh t h e t r a d i t i o n a l i n n o v a t i o n m e t h o d a n d o b s e r v i n g t h e i n n o v a t i o n l a w a s t h e c o r e r e s e a r c h m e t h o d ,t h e c o n c e p t a n d r e a l i z a t i o n w a y of i n n o v a t i o n a r e r e i n t e r p r e t e d f r o m t h e a ng l e o f l o g i c a l a n a l ys i s .K e y wo r d s :s u b t r a c t i o n i n n o v a t i o n ;i n n o v a t i o n ;m e t h o d o l o g y ;S e t ;T R I Z 81。
中国铁建技术创新工作简报
中国铁建技术创新工作简报中国铁建技术创新工作简报11月24日,中铁建电气化局集团轨道交通器材公司研发中心隆重举行“储文平劳模创新工作室”揭牌仪式,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冯晓河在仪式现场宣布创新工作室正式启用,工会主席冯宇辉、副总经理李毅军、研发中心成员及公司技术骨干出席仪式,仪式由工会主席冯宇辉主持。
“汇聚金点子,创新促增效”是xx年中国铁建电气化局集团公司一项重要计划和举措,收到文件后,轨道交通器材公司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先后召开党政联席会、工作启动会,确定了工会牵头,行政支持,全员参与的工作思路,并制定下发正式文件成立机构、工作组,在公司掀起建言献策、工艺革新、工装改进、新产品新材料研发创新的热潮。
24日下午,在热烈的掌声中轨道交通器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冯晓河缓缓揭下“储文平劳模创新工作室”红绸,全体技术人员期待已久的工作室终于启用了,与之配套的工作、管理、主要职责同步完成“制度上墙”,研发创新工作有了抓手,全体干部员工技术攻关、管理创新的劲头更足了,一线员工你追我赶、干事创业的氛围更浓厚了。
研发创新是轨道交通器材公司实施已久的发展战略,“十二五”期间,公司年均投入研发资金两百余万元,引入培养专业技术人才46人,包括专业对口研究生学历技术骨干3人,五年来公司以技术工艺部、测试中心、研发中心为平台,打造了以“研发-测试-转化应用”三位一体的产品技术研发升级系统,累计获得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45项、外观专利14项,共计61项成果,并全部成功应用到公司产品。
近年来,公司研发创新工作在储文平同志的带动下取得了长足进展。
储文平,研究生学历材料工程专业出身,是xx年中国铁建电气化局集团科学技术一等奖主要完成人之一,自xx年入职以来扎根生产一线,在新产品研发及试制,产品结构设计、材料选择,ANSYS 有限元分析、形状优化,力学计算、产品跟踪试制实验,新工艺研发制定等方面深耕细作,多项技术成果均已申报专利,4项新型实用专利已获授权,2项发明专利进入公开实审,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2篇专业论文。
铁路局科研机构工作创新的研究
安全 是 ” 铁路 永 恒 的主题 ” 予 铁路 5 加强 资源 条件 建设 ,持 之 以恒提 升 管 造 深厚 的学 术 氛 围 ;要建 立 和运 作人 才 赋 科 研 机构 做 好 一 切 工作 的前 提 与基 础 。 理 、 人才 、 化 实力 文
一
是强化 安 全基 础建 设 。要按 照上 下贯 资源条件是科研机构 的工作保障 ,是提 以升 ” 和 科技 进 步奖 ,坚 持 ” 奖 , 十百 千 ”
数 现场 试 验 、 量 检 是 着力 提 升职 工 队伍 素质 。要 针 对高 速 质 力争 中标 , 提升 示范 推广 价值 。 四要 恪守 采 购 验 收 、 据 标 定 、 良好 信 誉创 服 务市场 。对 涉及 安全 的科 验 、 装 出库 等过 程 的标准 化作 业 , 格 提 速普 速 新情 况新 需求 ,积极 开 展普 及 包 严
S 90 质量 技成果展示厅 ,探索科技产品系列化集 营 等新 兴 市 场 , 以试 用 、 合 、 联 赠用 等 多 产 品生 产质 量 控制 。引 入 I0 0 1 提升 对外 宣传 展示 效果 。 三 种模 式 积极 白荐科 技 新产 品 , 与投 标 , 管 理 , 格 图纸 设 计 、 工工 艺 、 材 料 成 方式 参展 , 参 严 加 原
4 强化 关 键环 节 盯控 ,千方 百计 确保 试 追 究 , 确保 产 品质量 一 流 。
验、 生产 、 用安全 应
引 逼全 员思 考 问题撰 写 文章 ,坚持 评 选 优 秀科 技 成果 和优 秀科技 论 文 ,大力 营 培 育 、 用 机制 , 使 培树 表彰 ” 天 佑 ”” 詹 、茅
他控 , 及时 消除 隐患 源 ; 对现 场应 用产 问责效 为先 ” 要 的绩 效 管理 理念 , 一步 提 进 品 的零部 件 实行 单元 管理 ,建立 独 立 的 升 管理 品质 。二 是不 断优 化科 研 开发 环
铁路创新工作心得体会简短(精选8篇)
铁路创新工作心得体会简短(精选8篇)铁路创新工作心得体会简短篇1安全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此次开展的”安全风险管理大家谈”活动,既是对当前新形势下,铁路安全思想上的高度统一,也是在铁路安全风险管理上的集智聚力,更是对于提升铁路安全管理水平、确保铁路运输长治久安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作为基层单位,铁路战线的排头兵,随着近些年来我局新设备新技术大量应用、新职人员快速增多以及客运快速、货运重载、交叉混跑等特殊生产组织方式下,铁路传统安全管理模式面临严峻挑战,如何确保铁路安全万无一失,是每名干部职工必须深思的重要问题。
我认为安全要从“一静、一动”中入手。
一静,是要让干部职工戒骄戒躁,静下心来。
让每个干部职工都从心里认识到,安全不仅仅是对铁路的一项工作,更是对一种对自身的重要保障。
引导大家从自身角度出发,自觉地学习安全教育,从过去历年来的所发生的事故案例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反思和查找自身是否存在“懒惰”和“侥幸”心理,工作上是否存在“经验主义”。
要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敞开心扉,集思广益,各抒己见,将一些好的思路和措施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思想意识,真正把安全当作“饭碗”工程,时刻保持对安全工作的敬畏感,深化落实“三点共识”和“三个重中之重”,不断将安全风险管理引向深入。
一动,要让干部职工地行动起来,把工作做到细致入微。
坚持以规章制度、作业标准、作业流程作为防范事故发生的“红线”,在作业过程中不折不扣地执行落实下去。
同时,进一步完善专业检查监督制度,强化对关键区域、关键岗位、关键时间的控制,加大对关键性、惯性问题的的整治力度,确保各项技术、管理、作业和设备标准得到有效落实。
要在日常工作中要坚持管理规范化、作业标准化、风险管控常态化,这不仅仅是推进安全风险管理的核心,也是规避风险,确保安全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要认真开展风险研判,按照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原则,采取日交班会、月度安全例会等各种形式,组织职工针对岗位作业实际,周期性动态排查薄弱环节,将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所有因素全部列为安全风险进行控制。
中铁二院:掌握创新方法成就创新梦想
程 勘 察 奖 及 其 他 大 奖 几 百 人 , 天佑 奖获得者 6 , 詹 人 专业
近 日, 中铁 二 院 与 中铁 八 局 等 三
项 。其中成( ) 明) 都 昆( 铁路
0 多人。 新 世 纪 一 种 新 的 学术带头人 10 位 共 同完成 的《 遂渝线无碴 轨道关键 荣 获 国 家 科 技 进 步 特 等 奖 , 创 新 方 法 进 入 国 人 视 “ 十一五 ” 以来 , 中铁二 院 研究 与应用》 与 中铁 隧道公司共同完 、 南 ( ) ( ) 路 荣 获 国家 线 。T I理 论 即“ 明 根 据 战 略 规 划 要 求 , 持 以市 《 压 富 水 岩 溶 深埋 特长 隧道 修 建 技 宁 昆 明 铁 坚 高 RZ 发 科 技进 步最 高奖一 等奖 , 是 问题 解决 理论 ”提 供 了 场需求 为导 向 , 大科 技投 入 获 “ 一 五 ” 间 的十 大 优 秀 科 技 成 果 , 加 十 期
铁路创新创效发言稿
铁路创新创效发言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同事:大家好!我是铁路创新创效专题报告的主讲人,我今天非常荣幸能够与大家共同探讨铁路创新创效的话题。
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铁路行业面临着许多改革与变革的任务,我们必须勇于创新、不断提高创效,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实现铁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铁路创新是铁路事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源泉,对于铁路行业来说更是不可或缺的动力。
铁路行业作为我国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肩负着连接东西、南北、城乡的重要使命。
传统的铁路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于效率和质量的要求,我们需要通过创新来提高服务质量、改善运营效益。
首先,铁路行业需要在技术创新上下功夫。
在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背景下,铁路需要不断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先进技术,提高运输设备和工艺的科技含量。
例如,在高铁领域,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改进列车设计,提速降耗,提高列车安全性能。
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自身的研发能力,培养优秀的科研人才,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实现技术创新的突破。
其次,铁路行业需要在管理创新上下功夫。
铁路运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管理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整个系统的运行效率。
我们需要借鉴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理念,不断改进管理方法,提高运输效率。
例如,可以采用信息化技术,建立起精细化管理的体系,实现对车次、车辆、人员等资源的动态调配和优化配置,提高铁路运输的运行效率。
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培养一批精英团队,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意识,确保铁路运输服务的质量。
此外,铁路行业还需要在服务创新上下功夫。
现代社会是一个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社会,铁路作为一种公共交通方式,需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出行需求。
我们需要从客户的角度出发,进行服务创新,提供更多元化的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例如,可以推出定制化的服务产品,根据不同需求推出不同的车次和服务类型,满足旅客的个性化需求。
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强宣传和推广,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铁路的认可度和满意度,实现铁路运输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科技创新筑梦交通强国
科技创新筑梦交通强国作者:***来源:《一带一路报道》2020年第05期《易经》有言“天地交而万物通也”,这是“交通”的本源,互联互通,让资源、人流、财富等关乎发展的关键要素汇聚一地。
一座城市、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与交通的通达度密不可分,因内河而兴的码头城市,因海运而兴的港口城市,因铁路而兴的车站城市,还有今天航空、高铁等交融带起来的繁荣都市圈,都是最好佐证。
奋进新时代,希望“富起来”“强起来”的中国人正努力推进交通强国建设。
8月的青岛,在怡人的海风中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他们是交通强国建设的“筑梦人”,来赴一场独属于他们的行业盛典-2019年度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学技术奖表彰大会暨中国交通运输产业新技术新成果交流大会(以下简称“青岛大会”)。
“科技创新”是这次大会的“关键词”,也是建设交通强国的必然选择。
“核心技术要掌握在自己手中”参与两代北斗系统建设,推广北斗导航系统在交通运输行业的应用,填补国内外基于卫星导航对某些监控盲区的技术空白,提升对交通运输监控盲区、痛点的感知力——这就是“北斗女神”、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运输信息化事业部总经理王淑芳令人叹服的履历,她也是青岛大会的特等奖获得者之一。
在她和其团队的努力下,我国一次死亡10人以上特大交通事故的发生率2019年同比2011年下降83.6%以上。
“GPS导航系统已经非常好用了,为什么还要搞北斗导航系统?”王淑芳的回答坚定有力,“关乎国家安全、民生大计的核心技术一定要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中。
”加强自主创新,是所有追求卓越的交通人共同的追求。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铁二院”)联合其他单位完成的“山区铁路减灾选线理论、方法与技术”项目是青岛大会3个特等奖项目之一。
获奖代表中铁二院副总工程师、技术中心主任魏永幸介绍,这项源于中铁二院长期从事复杂艰险山区铁路勘察设计实践的科技成果,为我国路网延伸及“一带一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将面临的更为严峻、更为复杂、更为突出的地质灾害防范挑战提供了技术支撑。
中国铁建在自主创新研发方面取得的成就
中国铁建在自主创新研发方面取得的成就1. 引言1.1 概述在当今全球科技竞争激烈的背景下,自主创新已成为各国发展的关键之一。
作为中国最大的铁路建筑企业,中国铁建在自主创新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铁建在自主创新研发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
1.2 中国铁建简介中国铁建是中国国家级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在国际和国内铁路工程、高速公路、市政道桥、房地产等领域拥有广泛的业务覆盖。
作为行业领军企业,中国铁建不断强化自主创新意识,并通过持续投入研发资源实现卓越创新能力。
1.3 研发意义研发对于一个企业和国家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不断创新和研发,企业能够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市场竞争力,并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进步。
对于中国铁建而言,在自主创新上取得成就不仅能够引领行业进步,还能够提升公司形象和核心竞争力。
因此,本文将重点介绍中国铁建在自主创新方面的突出成就。
这是引言部分的内容,请继续完成后续部分。
2. 中国铁建自主创新成就:2.1 技术创新成果:中国铁建在自主创新研发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首先,该公司成功开发出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铁路技术。
例如,在高铁轨道技术领域,中国铁建自主研发了高强度钢轨和特种基础材料,有效提高了铁路线路的承载能力和运行速度。
其次,中国铁建还致力于绿色环保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推动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
他们在建设工程中采用了多项环保创新技术,例如智能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等。
此外,中国铁建在轨道交通装备制造领域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他们拥有完整的列车设计、生产和销售链条,并且不断进行技术升级和改进。
举例来说,他们成功研制出具备更好安全性、舒适性和节能性能的高速列车系列,并开始商业化运营。
这些技术创新成果不仅提升了中国铁建的技术实力,还赢得了市场的肯定和认可。
2.2 实践案例分享:中国铁建在自主创新方面有许多成功的实践案例。
其中一个典型案例是他们在智慧城市领域的创新应用。
国有企业科技创新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以中铁二院为例
国有企业科技创新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以中铁二院为例摘要:国有企业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其科技创新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目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加速发展,迫切需要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企业技术革新与转型升级。
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对科技创新推动企业持续发展的认识不足,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力度还不强,从根本上制约了企业科技进步,建议企业完善考核和激励机制,用考核引导创新,用激励驱动创新,努力让科技创新成为员工、企业的自觉行为。
关键词:国有企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考核指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对创新驱动发展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1]。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创新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3]”。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的作用举足轻重,必须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着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
一、中铁二院科技创新的现状中铁二院成立于1952年,是建国后第一批组建的国家级设计院,于2007年1月重组改制为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一直以来,中铁二院以规划、需求为牵引,注重实效、成效,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立了符合企业阶段发展的“两级四层”科技创新体系,构建了科技成果转化“三化”平台;结合重点建设项目大力组织科技攻关,取得了丰硕的科技创新成果,在众多领域实现了核心技术的提升和突破;结合创新实践,系统推进了创新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进一步增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公司坚持科技创新为生产经营服务,坚持问题导向,结合重点建设项目持续组织科技攻关,研究解决制约企业生产经营的技术难题。
通过对中低速磁浮、悬挂式单轨等新制式轨道交通、BIM应用研究等领域的技术攻关,拓展新兴领域。
中国铁建技术创新工作简报.doc
中国铁建技术创新工作简报中国铁建技术创新工作简报11月24日,中铁建电气化局集团轨道交通器材公司研发中心隆重举行"储文平劳模创新工作室"揭牌仪式,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冯晓河在仪式现场宣布创新工作室正式启用,工会主席冯宇辉、副总经理李毅军、研发中心成员及公司技术骨干出席仪式,仪式由工会主席冯宇辉主持。
"汇聚金点子,创新促增效"是20xx年中国铁建电气化局集团公司一项重要计划和举措,收到通知文件后,轨道交通器材公司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先后召开党政联席会、工作启动会,确定了工会牵头,行政支持,全员参与的工作思路,并制定下发正式文件成立机构、工作组,在公司掀起建言献策、工艺革新、工装改进、新产品新材料研发创新的热潮。
24日下午,在热烈的掌声中轨道交通器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冯晓河缓缓揭下"储文平劳模创新工作室"红绸,全体技术人员期待已久的工作室终于启用了,与之配套的工作制度、管理办法、主要职责同步完成"制度上墙",研发创新工作有了抓手,全体干部员工技术攻关、管理创新的劲头更足了,一线员工你追我赶、干事创业的氛围更浓厚了。
研发创新是轨道交通器材公司实施已久的发展战略,"xx"期间,公司年均投入研发资金两百余万元,引入培养专业技术人才46人,包括专业对口研究生学历技术骨干3人,五年来公司以技术工艺部、测试中心、研发中心为平台,打造了以"研发-测试-转化应用"三位一体的产品技术研发升级系统,累计获得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45项、外观专利14项,共计61项成果,并全部成功应用到公司产品。
近年来,公司研发创新工作在储文平同志的带动下取得了长足进展。
储文平,研究生学历材料工程专业出身,是20xx年中国铁建电气化局集团科学技术一等奖主要完成人之一,自20xx年入职以来扎根生产一线,在新产品研发及试制,产品结构设计、材料选择,ANSYS 有限元分析、形状优化,力学计算、产品跟踪试制实验,新工艺研发制定等方面深耕细作,多项技术成果均已申报专利,4项新型实用专利已获授权,2项发明专利进入公开实审,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2篇专业论文。
陆地交通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技术委员会正式成立
陆地交通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技术委员会正式成立1月26日,陆地交通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技术委员会正式成立,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在西南交通大学九里校区明诚堂二楼会议室举行。
业内专家云集交大,为我校陆地交通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的建设出谋划策、贡献智慧力量。
成立大会由陆地交通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理事会理事长蒋葛夫主持。
他谈到,陆地交通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是学校与中铁二院、中科院成都山地所、省交通厅公路设计院、新筑路桥等共建的,在申报与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和四川省发改委、四川省交通运输厅,以及联建单位的大力支持。
他介绍,本次成立的技术委员会有25名委员,其中,主任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名誉所长谢礼立担任;委员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交通大学教授王梦恕,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大学教授周福霖,中国工程院院士、解放军理工大学教授王景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秦顺全,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郑晓静,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龚晓南,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家庄铁道大学教授杜彦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崔鹏,前日本地震工学会会长、早稻田大学教授Masanori Hamada(滨田正则),新西兰皇家科学院研究员John X. Zhao,香港理工大学教授徐幼麟,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研究员蒋树屏,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孙柏涛,设计大师、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教授级高工马庭林,同济大学教授李建中,四川省交通运输厅高级工程师陈乐生,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劲泉,中科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韦方强,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工庄卫林,以及西南交通大学李乔教授、李亚东教授、高波教授、何川教授、王平教授。
据悉,本次出席会议的委员有谢礼立院士、王景全院士、秦顺全院士、郑晓静院士、杜彦良院士、John X. Zhao 研究员、徐幼麟教授、蒋树屏研究员、孙柏涛研究员、马庭林大师、李建中教授、乐生总工程师、韦方强研究员、庄卫林教授级高工、李乔教授、李亚东教授、高波教授、何川教授、王平教授。
中国铁建技术创新工作简报文档2篇
中国铁建技术创新工作简报文档2篇Brief report on technical innovation of CRCC编订:JinTai College中国铁建技术创新工作简报文档2篇前言:公务文书是法定机关与组织在公务活动中,按照特定的体式、经过一定的处理程序形成和使用的书面材料,又称公务文件。
本文档根据公文写作内容要求和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调整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中国铁建技术创新工作简报文档2、篇章2:中国铁建技术创新工作简报文档篇章1:中国铁建技术创新工作简报文档11月24日,中铁建电气化局集团轨道交通器材公司研发中心隆重举行“储文平劳模创新工作室”揭牌仪式,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冯晓河在仪式现场宣布创新工作室正式启用,工会主席冯宇辉、副总经理李毅军、研发中心成员及公司技术骨干出席仪式,仪式由工会主席冯宇辉主持。
“汇聚金点子,创新促增效”是20xx年中国铁建电气化局集团公司一项重要计划和举措,收到通知文件后,轨道交通器材公司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先后召开党政联席会、工作启动会,确定了工会牵头,行政支持,全员参与的工作思路,并制定下发正式文件成立机构、工作组,在公司掀起建言献策、工艺革新、工装改进、新产品新材料研发创新的热潮。
24日下午,在热烈的掌声中轨道交通器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冯晓河缓缓揭下“储文平劳模创新工作室”红绸,全体技术人员期待已久的工作室终于启用了,与之配套的工作制度、管理办法、主要职责同步完成“制度上墙”,研发创新工作有了抓手,全体干部员工技术攻关、管理创新的劲头更足了,一线员工你追我赶、干事创业的氛围更浓厚了。
研发创新是轨道交通器材公司实施已久的发展战略,“xx”期间,公司年均投入研发资金两百余万元,引入培养专业技术人才46人,包括专业对口研究生学历技术骨干3人,五年来公司以技术工艺部、测试中心、研发中心为平台,打造了以“研发-测试-转化应用”三位一体的产品技术研发升级系统,累计获得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45项、外观专利14项,共计61项成果,并全部成功应用到公司产品。
推动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助力中国铁路技术发展
卷首语推动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助力中国铁路技术发展李林(中铁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教授级高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对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做出了重大部署。
中国铁路总公司强调,铁路建设必须全面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效落实“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目标要求。
中铁科学研究院作为中国中铁系统的科技创新领军企业,以创新为己任,以科技为引领,紧跟交通强国目标,密切围绕铁路关键技术,在应用基础研究、优势领域研发、科技智库和技术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开展了多项具有行业标志性和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工作,以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助力中国铁路技术发展。
推动科技体制改革,,提升科技创新效能一、推动科技体制改革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
中国中铁作为铁路建设行业领军企业,依托中铁科学研究院构建高水平研发机构,鼓励开展基础性前沿性创新研究,并以此为平台,引资、引技、引智,实现自主创新,推动成果转化。
一是探索企业创新模式,深化战略发展方向。
中铁科学研究院作为中国中铁系统唯一的综合型科研企业,发挥着科技创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和使命,坚持传承和发扬“举科研之旗,走产业之路”的战略思路。
二是健全科技创新管理体系,形成创新发展新格局。
中铁科学研究院不断完善科技创新管理体系,构建适应新发展形势的科技创新攻关体制,探索以科技成果为纽带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保障科技创新形成全要素、多领域深度融合的发展新格局。
三是抓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
为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中铁科学研究院进行了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分配权等系列改革;完善技术转移机制,深化推进科技成果向专业技术服务转化,在高速铁路无砟轨道修复技术等方面转化成果效益显著。
四是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平台,提高科技创新效率。
中铁科学研究院通过搭建科技创新信息化平台、开源竞争情报自动感知云平台等一系列科技创新平台,将信息化、智能化和数字化与传统行业相融合,为行业技术进步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吴运铎精神二0二所的核心企业文化
吴运铎精神:二0二所的核心企业文化作者:梁润生来源:《企业文明》2010年第09期创建于1957年的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202研究所,首任所长是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和感动中国的双百英模人物,也是曾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的吴运铎同志。
半个多世纪前,吴运铎这个在中国家喻户晓的英模,教育和激励了整整一代甚至两代人,半个多世纪之后,该所在继承老兵工的光荣传统,弘扬吴运铎精神的同时,不断丰富其精神内涵,逐步形成了以吴运铎精神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成为促进科研所事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近年来,在吴运铎精神的激励下,202所上下团结一致,奋力拼搏,不仅狠抓总研制的多个型号产品参加了国庆阅兵,出色完成了多项国防装备重点型号项目的科研任务,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而且精神文明建设、党的建设也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
先后荣获了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精神文明标兵单位、陕西省城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员工职业道德建设先进单位、国防科技工业军工文化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
既要重视技术也要培育文化前些年,在研究所讲到核心竞争力时,干部员工普遍关心的是重点型号项目的总体技术、关键核心的专业技术,很少提及企业文化建设。
但近年来,随着员工对企业文化作用的逐步了解,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直以来,人们普遍认为研究所是知识分子云集之地,专业人才比比皆是,但这并不能代表就有优秀的企业文化,研究所的文化不是个体专业知识与技术的叠加,而是需要精心培育和建设的。
要想锻造一个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科技现代化研究所,如果没有研究所文化的建设,那愿望只能是海市蜃楼。
当前,在科学研究能力与手段建设水平普遍提升的情势下,研究所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力的较量,更高层次的竞争在于文化,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这是因为,我们已步入了信息化、网络化以及数字化高科技时代,彼此接受信息、应用技术的水平差距逐渐缩小,“生产”科研成果的能力、“经营”科研成果的水平比较接近。
铁路创新工作心得体会简短2
铁路创新工作心得体会简短铁路创新工作心得体会简短篇1人生中有着许许多多的驿站,每一个驿站都标志着一段经历的结束,同时也意味着一段新经历的开始。
怀着对未来美好的期望和一切从零开始的心态,我来到了中铁二十四局新余公司这个团队,走进了一个全新的驿站。
从学校到社会,从学生到铁建员工,环境在变化,角色在转变,这些变化来的有点让我不知所措,让我茫然。
值得庆幸的是,在我进入工作岗位前,公司为新入职员安排了岗前培训。
培训的内容涉及到了企业文化建设、贯标知识、安全与质量等。
通过培训,使我懂得了企业文化的重要,更使我懂得了工程单位安全与质量的重要性,什么是责任制等等,在整个过程中,我不仅渐渐接受并适应了那些使我不知所措的变化,使我懂得了很多以前没有接触过的东西,而且培训让我明白了积极的态度的重要性,为以后的工作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使我受益匪浅。
当初在学生时代的那些抱负,那些期望,从走出校园的那一刻起,发现自己就有点力不从心了,看着同学们各个都说他们那这好那好的,心里就有了落差感,但通过培训和自身的了解,以及领导们的言传身教,我认识到,一个人的态度决定一切,就像吴明华书记说的,积极的工作态度才是脱颖而出的筹码。
因此,不管环境优劣,我今后都必须以积极的工作态度去面对,唯有这样,才能做出良好的工作表现,才能有上升的空间。
工程单位工作需要细心,不容有任何疏忽,各个程序都是相扣的,在工作中注意细节,从小事锻炼自己,深入了解,加强专业知识,熟悉工作中的各个环节,利用小事多方面体味,体味工作给我带来的进步。
人的生命是宝贵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命高于一切。
违章造成的铁路交通事故却把人们唯一的生命夺走了。
作为铁路职工,更使我们感受到生命的珍贵,感受到一旦发生铁路交通事故将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
经常接受各种安全教育,看各种安全宣传教育片,当看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消失,一个个幸福的家庭支离破碎,多少年迈的老人没了儿女,多少年幼的孩子没了父母,我们的心久久无法平静。
开展“创先争优”,实施科技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
开展“创先争优”,实施科技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摘要】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重大部署,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延展和深化,中铁二院昆明公司党委结合实际,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实施科技创新,进行转型升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取得了明显成效。
【关键词】创先争优;科技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重大部署,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延展和深化,中铁二院昆明公司党委结合实际,在完成“推动企业科学发展”目标的道路上,通过制定和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努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2007年,中铁二院昆明公司第一次党代会提出了公司的发展战略:依托中铁二院,立足云南,面向全国,走向东南亚;巩固铁路市场,加大公路、市政市场份额,拓展城市轨道交通市场,将昆明公司建设成为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现代型、创新型、和谐型企业。
创建科技型企业是昆明公司始终坚持不懈追求的目标,在实现公司发展战略的征途中,公司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通过开展“创先争优”,不断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调整生产组织机构,引进高端技术人才,积极承担长大铁路干线设计,营造科技创新氛围,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一、科技创新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知识积累和特殊的技能(包括技术的、管理的等)以及相关的资源组合成的一个综合体系,是企业独具的,与他人不同的一种能力。
科技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既包括发明、创造的研究和形成过程,也包括发明、创造的应用和实施过程,还包括了新技术的商品化、产业化的过程。
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于创新,创新是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只有通过不断创新,尤其是在科技创新上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为企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科技创新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体现在:——科技创新具有催化效应。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也是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重要前提。
铁路创新工作心得体会简短
通过写心得,人们可以总结自己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经验和教训,从而更好地应对未来的困难和挑战。
铁路创新工作心得体会简短怎么才能写好?这里分享一些铁路创新工作心得体会简短,方便大家学习。
铁路创新工作心得体会简短篇1作为一名铁路员工我深刻理解安全的重要性,“安全第一”这句话也时刻铭记在广大铁路职工的心中,从铁路部门的管理到铁路职工的一言一行,都是将安全放在了首位,这次铁路将“安全管理规范化,现场作业标准化,检查整治常态化”作为重点工作,确保铁路安全持续稳定。
安全是铁路的永恒主题。
在目前运输安全还不能完全依靠先进设备和技术得以保障的情况下,要确保运输生产的长治久安,就必须坚持现代管理发展方向,当前铁路安全要素和形势变化的基础上,创新铁路安全管理的重要举措,是新时期强化铁路安全管理的必由之路。
在提高装备、科技保安全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从文化的角度研究和分析安全规律,发挥人的作用,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强化安全保障能力。
为进一步学习安全风险管理,提升安全风险意识,确保安全生产持续稳定,我们要从一线职工着手,从最简单的风险源辨识,到风险源的查找,将安全风险管理运用到各项工作中去,从安全风险的概念,到安全风险的辨识以及安全风险的分析和总结,从管理上深入,从意识上提高,在行动中见证,在实践中将安全与风险结合并运用,始终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建设现代化铁路放在第一位,为安全风险管理打下坚实基础。
当前,搞好铁路安全管理越来越成为重中之重的课题,也是亟需的现实需要。
特别是中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达到1。
1万公里,居世界首位后,高速发展的中国铁路安全运行的担子和管理难度越来越大,这一切都要求铁路在安全管理上投入更大的精力和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
为了进一步强化安全运输生产,就要在推进安全管理规范化、现场作业标准化、检查整治常态化上下功夫,这是深入落实“三点共识”、“三个重中之重”的重要举措,是深化安全风险管理的重要载体,也是深化安全运输生产及各项工作的具体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议”上,作为重要议题,邀请亿维 识库”,进而系统利用已 高,特别是在高速铁路核心 来成果,提高科研效率,并研发出具有突破
讯 公 司 专 家 进 行 TRIZ 理 论 和 有知识和技术。
技术如精密测量、无碴轨道、 性的新产品,进而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力
CAI 技术讲座,得到各级总工程
控制路基沉降、综合接地、四 和市场竞争力。
初步尝试得到较好预期效果后,公司 市场对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的 力,以适应新时期科技创新工作的要求。
领导更加重视,要求相关部门抓好 TRIZ 创 需求,经充分论证,公司将在成都市金牛区 培养一批熟练掌握创新方法、具有创新意
新理论和 CAI 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为 建设“轨道交通高科技产业园区”,最终产 识和创新能力的企业技术骨干,为促进企
经验之五:TRIZ 理论是一种为各类技
白俄罗斯,与原苏联第一代 TRIZ 研究者有 采用工程类比、专家决策、试错法和头脑风 术问题提供创新性解决思路的强大理论工
密切的合作,该公司产品在国际国内得到 暴法等处理遇到的各种问题。这些传统方 具,然而由于其体系复杂内容繁多,要全面
很高的评价,在中国市场最具影响力,因而 法对专业人员的素质要求很高,同时效率 学习和掌握它需花费较长时间,如果要求
公司及国内中兴通讯等世界知名企业,在
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铁二
中铁二院现有职工 4 000 多人。其中: 引入 TRIZ 理论体系后,都取得了令人惊喜
院)有着优良的创新传统,公司结合国家重 全国工程设计大师 1 人,四川省工程设计 的创新成果。因此作为知识密集型的高新
点工程项目,瞄准国内外先进水平,大力开 大师 1 人,四川省工程勘察大师 1 人,教授 企业,中铁二院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知名的国际工程公司。
宽、信息不全,从而使部分项目成果水平不 开研究攻关。当高速列车进入隧道洞口的
高山深壑 引入 TRIZ 促创新提速
高,周期长,重复研究,造成人力和资金的 瞬间,由于类似活塞作用,空气压力瞬间突
浪费。
变,将产生爆破声响及旅客耳胀等,如何减
中铁二院为全国大型综合甲级勘察设
进入新世纪,一种新的创新方法进入 少高速列车进入隧道时的空气压力,是高
南(宁)昆(明)铁路荣获国家 线。TRIZ理论即“发明 根据战略规划要求,坚持以市 《高压富水岩溶深埋特长隧道修建技术》荣
科技进步最高奖一等奖,是 问题解决理论”,提供了 场需求为导向,加大科技投入 获“十一五”期间的十大优秀科技成果。这
国内唯一两次荣获国家最高 一种辩证的思考方式。 力度,每年下达科研攻关项目 是中铁二院运用 TRIZ 等创新方法的结果。
但长期以来,众多科研项目从立项到 研究人员在亿维讯公司技术人员指导下,
入新的创新方法尤其是 TRIZ 理论与方法, 研发过程用得最多的是传统的工程类比、 针对攻关重点课题“减少高速列车进入隧
努力把中铁二院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 专家决策等方法,致使研究人员的思路不 道时的空气压力”,应用创新理论和技术展
中铁二院于 2008 年购买了该公司的创新 却很低。如高速铁路建设过程中遇到一些 全员培训,全员掌握,难度较大。因此,有
软件(Pro/Innovator)和创新能力拓展平台 无标准,难以参照的工程实际问题,或一些 侧重地培养一批技术骨干,形成种子团队,
(CBT/NOVA)。
前人没有遇到或解决的问题,曾经屡试不 再由各专业骨干去指导研发人员是推广应
此,中铁二院先后多次邀请亿维讯公司专 业园将建成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国家级轨 业创新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
家来公司进行讲座和培训,参加培训的有 道交通高科技产业创新和服务基地。
经验之三:要实现公司科技发展战略,
集 团 公 司 领 导 、公 司 副 总 工 程
公司通过引进和推广应 就要紧密地联系实际,在科技研究和重大
勘察设计收入已连续三年排名第一,2006 思路的方法。计算机辅助创新(CAI)技术 等工具,列出 15 个备选方案,经过梳理,采
年被中国勘察设计协会表彰为全国优秀勘 以 TRIZ 理论为基础,结合本体论、现代设 用在隧道洞口前加设 20 米缓冲段,在缓冲
察设计企业。依托铁路,业务拓展到公路、 计方法学、专利分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多 段壁开设减压孔的解决方案,经时速 200
新 创 科技
CHUANGXINKEJI
中铁二院: 掌握创新方法 成就创新梦想
文 / 史晓凌 张广海
各类工程建设领域。目前是国内铁路行业 期,提高研发效率,从而提高人才及企业的
勘察设计企业唯一获建设部颁发的具有公 创新能力。韩国三星电子,美国福特汽车
长期以来,总部设在成都的中国中铁 路勘察设计“四甲”资质证书的企业。
员对市场上基于 CAI 技术的商品化软件进 行调研,如亿维讯公司、爱玛格(IMAG)公 司、发明机器公司(IMC)等。经过分析比
取得经验 种子团队
培育技术骨干造就
部门抓好各级领导及主研人员的培训工 作,同时选择重大攻关课题积极推广应用, 从而取得较好效果。
选,由于亿维讯公司主要研发人员都来自
在以往的研究创新中,中铁二院通常
师、生产院总工及重点研究课题
CAI技术应用的关 用创新方法,科研项目周期 技术难题上,充分运用 TRIZ 理论,以科学
负责人。特别是 2007 年集团公 键需要用户准确地描述 明显缩短,每年完成的科研 逻辑的方式在最短时间内解决工程上的各
司 在 召 开 的 各 级“ 总 工 程 师 会 问题,全面查询“创新知 项 目 和 成 果 水 平 大 幅 度 提 种问题,让创新方法理论的应用为科研带
高速铁路无碴轨道路基沉降”及“新型铁路 通过不同行业的专利比较,梳理思路,以及 的 历 史 证 明 :他 们 在 艰 苦 卓 绝 的 恶 劣 环
桥梁减隔震支座”研究等课题推广应用。 图形化的理论指引,提供多种解决现有问 境,创造了屡建功勋的传奇;他们在高山
其中“控制高速铁路路基沉降”是关系到高 题的方案,解决了大部分工作中的创新问 深壑之间披荆斩棘,书写了惊心动魄的故
这种尝试也证明它能使创新者开拓思维、
由于公司积极引进和推广应用 CAI 创
经验之二:大力开展创新方法培训,要
寻找捷径、实现高效创新,是提高创新效果 新技术,催生了大批科研成果和专利技术, 分层次分对象区别对待,注重培养技术人
和水平的科学方法。
为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结合轨道 员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和能
鉴定,该“项目的研究手段采用了国际先进 以上速度的沉降要求,目前已在其他高速 别的企业、别的行业、别的国家和别人已有
技术,其研究成果居国内领先水平”。该项 铁路工程项目中广泛推广应用。
的知识和技术。应用 CAI 技术有助于提高
成果已在全国高速铁路隧道设计中推广应
同样,“新型铁路桥梁减隔震支座”研 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新产品研发,利用
用。
究应用 CAI 技术也取得较好成果,新研制 CAI 平台还可以建立企业知识库,有利于
该 项 目 的 初 步 尝 试 ,使 中 铁 二 院 对 的 ZX 型减隔震支座已在部分桥梁工程中 企业技术成果的积累和再利用,提高企业
TRIZ 创新理论和 CAI 技术有了一定认识, 推广应用。
的核心竞争力,有利于企业的持续发展。
速铁路能否成功修建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题,在这个过程中,大家突破思维定势的束 事;在几代人前仆后继里,谱写了可歌可
而时速 250 公里,350 公里的无碴轨道高速 缚,拓宽思路,在 TRIZ 理论各种原理和方 泣的乐章……相信在未来的无边岁月里,
铁路,其沉降标准不得大于 2 厘米,且要求 法的指导下,以全新的视角和思路分析问 他们一定会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充满
科技进步奖的大型勘察设计
200 余项,科研经费上亿元。其
中铁二院对 TRIZ 理论和 CAI 技术的
企业。
重点在高速铁路、艰险山区铁路,并注重具 认识是从 2004 年开始的,当时我国高速铁
进入新世纪后,中铁二院不断推进理 有市场前景的前瞻性项目开发。
路技术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公司隧道专业
念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引
一次达标,以确保整条铁路刚度的平顺性, 题,极大地提高了解决工程技术难题的效 睿 智 与 谋 略 ,虚 怀 若 谷 的 领 导 团 队 领 导
乘坐的舒适性,使列车按设计速度平稳运 率。中铁二院在运用中还总结出了经验。 下,依靠一群谦虚谨慎,吃苦耐劳,勇于攻
行。为此,课题组通过应用创新知识库,39
经验之一:应用 CAI 技术生成问题解 关,善于创新,团结协作的科技精英,把企
计企业,是全国首批获得“工程设计综合资 国人视线。TRIZ 理论,即“发明问题解决 速铁路技术需要解决的重点难题。为此,
质甲级”的企业,自 1992 年以来始终位于全 理论”,提供了一种辩证的思考方式,是用 课题组选择遂渝铁路隧道开展研究试验,
国勘察设计综合百强单位排名前列,其中 于开拓思维,寻找捷径,找出解决发明问题 通过应用 CAI 辅助创新知识库和专利检索
展科技创新,取得了辉煌的业绩:半个多世 级高级工程师 54 人,高级工程师 815 人、工 建立自主创新型企业,引进 TRIZ 创新理论
纪以来,先后勘察设计了包括新中国第一 程 师 1 219 人 ,其 他 各 类 专 业 技 术 人 员 1 体系,探索提升创新质量和速度的办法。
条铁路成(都)渝(重庆)铁路在内的等铁路 269 人;省部级突出贡献专家 16 人,省部级 重要干线、支线上百条,累计获得国家、省、 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 34 人,中铁工 部级科技进步奖、优秀工程设计奖、优秀工 程总公司突出贡献专家 3 人、拔尖人才 31
与此同时,中铁二院及时加大推广应 爽的工程类比、专家决策等方法,由于无据 用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