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诗歌鉴赏方法指导(送别诗) 2
送别诗鉴赏指导
一、复习目标:1、了解古典诗歌的各种类型2、熟记古典诗歌的各种艺术手法3、掌握各种题型的答题技巧二、读下面的古诗鉴赏,学习鉴赏方法。
南浦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赏析】南浦,南面的水滨。
古人常在南浦送别,南浦就和长亭一样成为送别之处的代名词。
诗的前两句点出送别的时间、地点,以景衬情。
“凄凄”渲染别情,“袅袅”倍添秋意。
前者写内心凄凉愁苦,后者写秋景黯淡萧瑟。
秋风萧萧,木叶飘零,秋风愈紧,别意愈与浓。
而全诗最传神的动作是“看”字,分手后,离人登舟而去,他却频频回首来看,别离时刻的千种相思,万般离愁,都从这默默一看中表露出来,更何况每一次回首都让离人肝肠寸断。
想看不忍看,明知伤心又不得不看的矛盾心情,把双方的离愁别绪和真挚情意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诗歌末句的“安心去吧,不要再回头了”劝慰,让我们不难想象诗人如何强抑自己的感情,而内心的悲楚,恐怕已经无以复加了。
【思考】本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作者因离别而悲伤的感情。
江亭夜月送别王勃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这首诗,精致而不失意境。
虽是离别诗,但通篇没有一个送字、“别”字,依依离别之情溢出诗外。
诗歌情景交融,以“江、亭、夜、月”四个意像一起织成一幅浓浓的送别图景。
虽然四句没有一字提人,但句句有人,景中含情。
前两句“乱烟笼碧彻,飞月向南端”,开篇便使全诗笼罩在一片朦胧伤感的离愁别绪当中。
烟是乱的,月正在飞。
整个景色显然是灵动的,意境自然很美。
最后两句“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友人已经随月南去,友人的身影也如乱烟飞灭。
眼前唯有寂寞之亭,只有凄寒的夜晚,还有诗人自己对影相吊,无限空落。
此两句实在是将整首诗歌的意境推向了高潮,将诗人的内心复杂而又微妙的情感像弥漫的夜一样,铺泻出来。
【思考】本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手法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宋)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2014高考古诗鉴赏指导
返回目录
真 题 体 验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语言风格的能力.解 答时要结合豪放派的特点,从意象与意境两个角度分析.“ 大鹏”“丹凤”“北海”“太阳”都体现了开阔的特点,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与前面的意象结合又形成了刚健有力的 意境。
(3)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3分)
[答案] 示例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 廊”是实写,点明时令和环境;“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 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 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考者的良好祝愿。
返回目录
真 题 体 验
(1)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 (4分) [答案] 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忍不拔。用描写刻画 外貌,用比喻突出性格。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词作品中的形象和表达技 巧的能力。要分析词人的自我形象,考生可深入分析词的 上片.这首词上片共四句话,前两句写词人头发很短,胡 须很长,眉毛高耸,面带病容,颧骨凸起,比那光头垂眉 、闭目参禅的和尚还要奇怪。三、四句写词人的心却仿佛 是终南山石缝中的一根青藤,一任严霜侵袭、暴雨击打, 自己却等闲视之。由此不难看出词人容貌病态怪异,性格 却坚忍不拔的形象。
返回目录
考情纵览
4.古代诗词鉴赏在具体内容上,侧重对语言、形象、 表达技巧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考查。对形象、思想情感、 表达技巧的考查是诗词鉴赏这类题命题的重点,尤其是思 想情感的考查每年都会涉及,因此在依据考纲考点备考的 过程中,要侧重对这几个考点的备考。 而且,2012年的湖南卷考查了诗歌的文体常识,这提 醒考生复习时对一些基本的诗歌常识应当熟知。2013年考 查了高考非规定篇目古诗词的默写,即小学、初中应当背 诵的诗歌,这提醒考生要加强平时的积累。 5.对于古代诗词鉴赏题的备考,一定要重视读懂诗 词,要把古诗词当作文言文来对待。读懂,是第一步。读 不懂,鉴赏也就无从谈起。
2014年高考诗歌鉴赏常识及技巧点拨教学案
2014年高考诗歌鉴赏常识及技巧点拨教学案诗歌鉴赏常识及技巧点拨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诗歌鉴赏常识2、学会鉴赏的方法与技巧3、高考常见题型分析点拨教学重点:1、鉴赏方法与技巧2、典型诗歌的赏析教学设想:诗歌鉴赏专题的三个教学目标依次体现的是诗歌专题的知识储备、诗歌鉴赏的方法、知识储备和鉴赏方法的具体运用,重点是运用相关知识和方法解决高考诗歌鉴赏题型,因此三个目标的顺序是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设定的。
具备了诗歌鉴赏的相关知识和方法,再了解高考诗歌的命题特点,学生才能有的放矢,逐渐提升自己的鉴赏水平。
鉴于此,本专题安排三讲:第一讲诗歌鉴赏基本常识,第二讲诗歌鉴赏方法技巧,第二讲高考诗歌赏析点拨。
第一讲,诗歌鉴赏基本常识教学目标:初步掌握诗歌鉴赏常识1、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2、了解诗歌的题材体裁特征3、了解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的意象5、了解古代诗歌的语言特点教学重点:1、意象特征2、语言特征教学目标的解析:学习诗歌是继承祖国的文化、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
诗歌鉴赏也是历年高考考的必考题型,占7分,较为充分地考查了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
本专题将深入浅出讲解一些诗歌鉴赏的基本知识,以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诗歌鉴赏专题诗歌,作为我国文学的最早样式,它源远流长,从最早的《诗经》《楚辞》到汉代乐府民歌,从魏晋五言诗到唐诗宋词,奇花异葩,群星璀璨。
徜徉于古诗词的百花园,我们会享受到无穷的情感乐趣,感受到无限的艺术熏陶。
引导学生按诗歌史顺序回忆自己熟悉的诗歌《关雎》《离骚》《孔雀东南飞》《迢迢牵牛星》《归园田居》《将近酒》《雨霖铃》……这些诗作,或表达爱情的永恒,或传示离恨的悲愤,或抒写自由与闲适,或抒发雄心与壮志,每首诗歌都是诗人爱恨情仇、悲欢离合的感情宣泄。
让我们一起走进我国古代诗歌王国。
二、了解诗歌的分类按表达方式,诗歌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
按格律,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
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送别诗
唯 而 已 矣 !
——江淹《别赋》
诗歌鉴赏专题复习 ——送别诗鉴赏
• 教学目标: • 1、把握送别诗题目的形式特点,了解古人 送别的习俗及送别诗的常见意象。 • 2、掌握送别诗常见的思想情感。
• 3、通过真题明确高考考查方向。
• 4、感受人与人之间的浓浓深情及古人深厚 的文化底蕴。
送别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古道
柳
笛声
长亭
夕阳
离愁 别恨
山
芳草
酒
你知道古人送别之际常会做哪些事吗? 1.折柳赠别
2.唱歌送别 3.饮酒饯别
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
长条故惹行客, 似牵衣带话, 别情无极。 ——周邦彦《六丑》
方法小结
内 容 类
1、结合诗句 2、指出情感
3、明确手法
(2006湖北)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 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京城。
(1)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 请作简要说明。(4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诗后问题。 湖口送友人 李频 中流欲暮见湘烟, 岸苇无穷接楚田。 去雁远冲云梦雪, 离人独上洞庭船。 风波尽日依山转, 星汉通霄向水悬。 零落梅花过残腊, 故园归去又新年。 (1)前三句选取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什么样的 境界?这三句在诗中有何作用? (2)诗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复杂心情?(3 分) 尾联是说友人归去当及新年,而自己却不能回去。(基
送别诗爱情诗指导
古典诗歌鉴赏分类指导送别诗一、情感特点情感1:茫然、怅然若失。
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情感2:宽慰别董大(情深意长的勉励)千里黄云白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情感3:劝慰中带难分难舍送元二使安西(情深意长的勉励)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情感4:表诗人志节芙蓉楼送辛渐(坦陈心志的告白)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情感5:想象友人别后的怅惘、孤寂、落寞。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情感6:朋友间的友谊。
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
小结:古代送别诗一般表达对友人的留恋、关怀,或对友人的宽慰,对友人的思念,表达自己的志节,依依不舍,分别后自己的孤寂、惆怅、落寞。
二、常用表现手法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或叙事抒情融为一体。
三、鉴赏方法:1.掌握送别诗的作法(结构):第一联叙题写意;第二联写人事,或叙别,或议论;第三联合写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第四联合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
第二、三联或倒乱并说亦可,但不可重复,须有次第。
末句要有理警,意味隽永为佳。
2.把握送别诗中常见意象(1)杨柳从《诗经》中“昔我往也,杨柳依依”开始,“柳”便与离别结下了不解之缘;加上“柳”与“留”谐音,古人送别时折柳相赠,所以杨柳便成了一个离情别绪的意象。
(2)长亭、短亭、劳劳亭古代驿道旁置亭,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送别亲朋好友时往往在亭中设酒饯行,所以长亭也就成了一个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
(3)南浦也是一个表离情别绪的意象,多用于水边送行,如:江淹“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 诗歌十三题材之送别诗
送灵澈上人 唐·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经典会:送灵澈上人
白话译文
请朗读原诗及译文
送灵澈上人 唐·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苍翠的丛林掩映着竹林寺,远远地传来黄昏的钟鸣声。 身背斗笠在夕阳的映照下,正独自沿着青山走向远方。
明晰题材特征
洞悉内容情感
内容: 送别诗涉及的范围极广,有君臣官场赠别,有市井朋友相别,有亲人、情 人送别。 情感: ①送亲友离开之时,对亲友的不舍与伤感;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②与亲友离别之后,对亲友的思念与牵挂; [别有相思处,啼乌杂夜风。(隋•尹式)]
洞悉内容情感
③送亲友升迁之时,对亲友的祝福与勉励;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④送亲友贬谪之时,对亲友的劝慰与同情;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⑤当长辈送晚辈时,常有叮咛、叮嘱之情; [明年榜上看名姓,杨柳春风正似今。(苏辙·送王适徐州赴举)]
其他如李商隐《雨中长乐水馆送赵十五滂不及》、顾非熊《下第后送 友人不及》、许浑《乘月棹舟送大历寺灵聪上人不及》都表达了送朋友不 及的遗憾。也有如杜甫《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伤其临老陷贼之故,阙
为面别,情见于诗》一类题式,诗中“苍惶已就长途往,邂逅无端出 饯迟”句追叙了没有能亲自送行的悔恨。
不及而及
不及之情
生动活泼地写出了送别友人时无钱买酒的遗憾,也一语道出了酒对于离别
的重要意义。但正如杜甫诗中所言“万感集清尊”,盛唐文人明显对酒
有更深刻的体会和理解。盛唐送别诗中的酒,也正因为承载了更多的主观 情感内容,已然摆脱了送别仪式的工具属性,成为诗歌当中的重要意象。
送别之酒
2014高考诗歌分类——送别诗鉴赏
•
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 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 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 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 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2.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恋;情深意长的勉励;坦 陈心志的告白;永不褪色的深厚情谊;别后情境的想 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3.感情色彩: 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 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二、送别诗的诗题特点:
送别诗诗题往往是“送××(多写其名,也有官 职加人名的)归(之、游、还、入、赴、迁等) 某地” “留别(别) ××”/“赠××” 唐代许多诗人在诗题中往往并不记具体的离别的 对方。如李白《渡荆门送别》、《送友人》、 《梦游天姥吟留别》、《金陵酒肆送别》、《送 友人入蜀》、《白雪歌送友人》等。
赠友送别类诗歌鉴赏
多情自古伤离别 聚散离合总是情
名句默写
1、 ,好去莫回头。白居易《南浦别》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 海内存知己,
3、 莫见长安行乐处, 4、洛阳亲友如相问,
5、 今宵酒醒何处? 6、 ,
。李颀《送魏万之京》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柳永《雨霖铃》
,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 • • • • • • •
⑻河梁 【西汉】李陵《与苏武》 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 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 后因以“河梁”借指送别之地。 【清朝】黄景仁《别老母》 搴帏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 第二,杨柳。“柳”者,“留”也,二者谐音,因而古 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 • 北朝乐府《折杨柳歌》 • 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 蹀【dié 踏】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 【唐朝】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曲》) •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唐朝】鱼玄机《折杨柳》 • 朝朝送别泣花钿,折尽春风杨柳烟。 • 愿得西山无树木,免教人作泪悬悬。 • 【唐朝】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2014届高考复习送别诗鉴赏学案
2014届高考复习送别诗鉴赏学案【初识派别】中国是诗的国度。
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
诗人们或为拜师游学,或为求取功名,或为仕途奔走,或为生活所迫,不得不远走异域而离别亲人、恋人、友人。
而这时,别离无论作为人生遭际还是作为创作题材,都会显得更为重要,更为深刻,更为壮烈,更为精彩。
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
它一般是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诗歌题目往往有“赠、别、送”等字眼。
就反映的别离形式来看,有送别、留别、赠别、酬别、话别、宴别、饯别、寄别诸多种类。
其代表人物及诗作有——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李白:《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友人》、《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高适:《别董大》。
骆宾王:《易水送别》。
【技法攻略】一、了解常见意象送别诗涉及到的送别的空间和主要意象有:送别空间:长亭、渡口、南浦、灞陵、古道等。
送别意象:杨花(柳絮)——飘忽不定——离愁别绪——游子思妇、好友相别。
杨柳(柳、杨)——“柳”者,“留”也,柳枝依依——缠绵悱恻,离愁别绪——送别怀人。
大雁(雁、飞鸿)——雁姿雄壮,春秋迁徙,鸿雁传书——雄浑悲壮,思乡之情,书信来往——壮士、游子、怀人。
杜鹃(杜宇、布谷、子规)——叫声凄切——悲凉凄清——忧愁忧思、羁旅思归。
酒——促人亢奋,引人抒怀——富于想象,借酒抒情——豪放洒脱,借酒浇愁。
夕阳(斜阳、落日)——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游子、思妇、壮士、思乡怀古。
流水——流水不返,延绵不绝——时光易逝,情意绵绵——怀古思念、爱恨情长。
秋:秋——万物凋零——英雄美人迟暮——英雄、美人;秋——满目苍凉——思乡怀人——游子、思妇;秋——天高云淡一心胸壮阔——壮士、良臣。
月: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游子思妇;月——连结古今,连结异地——感叹时光流逝,追思历史——豪放洒脱者。
高考诗歌鉴赏题2014年题型分析及答题技巧、步骤归纳
题型分析:从过去这几年的诗词鉴赏题目中可以看出考的多为能力层次中的D类,主要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
无论题型如何变,古诗词鉴赏考查重点仍是古诗的语言、形象、意境、思想情感、表现手法、评价观点态度,尤其注意意象、形象的鉴赏和思想感情等。
题型预测:从2007到2013这7年里出现了四次诗、三次词,而无论是诗或是词都以宋代为热门,选的诗词有学生熟悉的诗人、词人,也有学生比较少接触的,但无论如何选的都不是脍炙人口的篇目,却有其代表性。
其中抒发的情感也是多样的,但一般能通过诗词中对景物的描写,对意象的运用和表达形式判断大致的情感方向。
答题一般设置两题,而且两题呈现层次性,由浅到深,又表面到内在,指向不同的考查方向,互不重复,力求考查学生不同的诗歌鉴赏常识和分析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在第一题中一般考查语言方面的知识,第二题则考查情感方面的认识,在答题中无论哪个方面,都需要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或者词句来分析,做到有根有据,自圆其说,掌握一定的鉴赏知识和步骤。
在近年来的出题中也力求创新,如2011年第一题中根据词的描述判断花的自然属性,显得新颖、灵活。
在诗的出题中,第一题注重抓住某一重点句或字来问问题,而在词中则会分上或下片来出题,如2010年和2011年的题,在第二题则要考查考生对全诗或全词的整体把握,一般都会涉及感情方面的把握。
比较的题型只在2008年出现过,一般是比较异同,难度相对来说更大,学生更难以把握,所以估计不会出比较的诗词。
答题技巧与步骤:一、要鉴赏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要评价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首先要做到从整体上把握诗意。
诗词鉴赏题大多设两道题,从不同的侧面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要对问题作出准确的评价,就要从整体上把握诗词,作到整体理解和局部理解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结合。
1.内容赏析诗词的内容大致可分为:写景、叙事、哲理、抒情等。
对写景的赏析,要表现出画面的特征,要注意虚实结合。
离别诗鉴赏技巧(精品资料)
离别诗鉴赏技巧(精品资料)第一篇:离别诗鉴赏技巧(精品资料)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歌一曲情依依——送别诗鉴赏教学目标1、把握送别诗的特点,提高古诗鉴赏能力。
2、体会诗的感情,分析诗的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诗所用的表达技巧。
教学设想从分析典型意象入手,引导学生体会送别诗的抒情方式以及主题,从而学习鉴赏送别诗。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送别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事,离愁别恨也是人类所共有的情感,以描写离别、送行为主要内容的送别诗,可能不具有很高的政治价值,但它却充分展示出人性的美好,人世间情谊的可贵。
千百年来,这些慰人慰己的送别诗,以其淳朴的真情美而深深打动着无数人的心。
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学习一下送别诗。
唐人出行原因大体分为谋生、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
二、解析高考考点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别离”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
而送别诗又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06年湖北卷考查了严维的《丹阳送韦参军》和韩琮的《暮春浐水送别》,安徽卷考查了刘过的《柳梢青•送卢梅坡》,07年江苏卷考查了辛弃疾的《鹧鸪天•送人》,那么,掌握鉴赏送别诗的方法,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考试大纲》对“古代诗歌鉴赏”这一考点的要求是: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歌,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赏送别诗同样也要从这几个方面着手,根据送别诗自身的特点,结合具体的例子,实事求是地分析评价。
(1)考点关键词:意象、情感、手法;(2)主流题型:分析意象、分析手法;(3)命题核心点:借景抒情;(4)热点意象:杨柳、流水。
三、鉴赏要诀(一)看题目中的关键词和诗词中的关于主旨的词语。
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已经学了很多送别诗,能举出几首吗?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李白《赠汪伦》、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柳永《雨霖铃》等。
高考古代诗歌分类鉴赏 ——送别诗
修辞巧妙,用语绮丽,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送春归 和春住想象别致,意蕴生动如眉眼盈盈处若到江南赶上春,千 万和春住。
(10年天津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6分)
峡口送友人
送蜀客
司空曙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 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
【答案】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2分) 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2 分)
【解析】鉴赏类题型,包括表达技巧、思想感情、效果等部分。 根据诗句内容和“代为之思”一句可知表达技巧为想象,然后 结合情感分析将想象的内容具体化;“其情更远”意为将情感 表达得更为深切。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6分)
【诗意】这是一首送人离别之作,但其中颇有世 路艰难之感,反映了作者当时已历经仕途挫折, 心中深有感慨。
词的大意为:唱完了《阳关》曲泪却未干,视功 名为馀事(志不在功名)而劝加餐。水天相连, 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乌云挟带着 雨水,把重重的高山掩埋了一半。古往今来使人 愤恨的事情,何止千件万般,难道只有离别使人 悲伤,聚会才使人欢颜?江头风高浪急,还不是 十分险恶,而人间行路却是更艰难。
接着“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两句借景抒 情。先写江中之水:翘首遥望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 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写这些和设想别后的行人行程及 个人的境遇有关。后写空中之云:乌云挟带着雨水,把 重重的高山掩埋了一半。写这些和联想正人君子被奸邪 小人遮蔽、压制有关。描写的景物凄凉、迷茫、压抑, 寄寓的是凄迷、沉郁之情,既有离别之伤感,又有壮志 难酬之郁闷。
2014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第三步)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或:借景抒情。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 别之情。)
3.比较异同型
(2007湖北)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 简要说明 。(4分) 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
比喻、比拟:描绘事物生动、形象、鲜明。增强了 感染力。比喻用在议论中使深奥道理浅显化,易于 理解接受。 借代: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夸张:引起丰富的联想,突出了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便于抒发强烈的感情。 对偶:音节整齐匀称,节奏鲜明,有结构美和音乐 美。 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 用典:使语言精炼,内容丰富,表达委婉含蓄,增 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归纳总结
1 .诗歌鉴赏三环节:读懂诗歌 —— 审清题 意——答出规范 2.答题三步骤:准确指出诗句运用了什么 手法 —— 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是怎样运用这 一手法的 —— 运用这一手法表达了什么感 情或起到了什么效果。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 请具体说明。
这两句用了对偶的修辞,其中“芳树” 对“春山”,“花”对“鸟”,“自落”
2.评析手法之手法定向型
(2005湖北卷) 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戏 中,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出塞和亲时,有下面一段曲 词。阅读这段曲词,然后回答问题。 《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 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 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 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 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 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 凉;夜生凉,泣寒螀① ;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 思量! 〖注〗 ①寒螀:寒蝉。 对仗显示了语言的对称美,达到了意境美和韵律 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试简 美的完美结合;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表现了汉 析它们各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
2014年高考诗歌鉴赏(表达方式)
解析 诗里写的虽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 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诗的前 两句是说:诗人唯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 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 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独怜”是偏爱的意思, 偏爱幽草,流露着诗人恬淡的胸怀。后两句是说: 傍晚下雨潮水涨得更急,郊野的渡口没有行人, 一只渡船横泊河里。这雨中渡口扁舟闲横的画面, 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引人思索。 答案 这首诗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诗人独爱自甘 寂寞的涧边幽草,无意居高媚时的黄鹂。郊野渡口一 派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以及 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
【例1】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南 园 李 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的? 请作简要说明。
解析 此诗清新俊爽,明快自然,在李贺诗中是风格独特之作。 诗中前两句表达了对宪宗削藩事业的拥护和投笔从戎的愿望。后 两句说,封侯拜相,绘像凌烟阁的,哪有一个是书生出身的?也 含有“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感慨,对唐王朝重武轻文的国策不无 微辞。 答案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投笔从戎的愿望和建功卫国的理想。是 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的。诗人大发感慨,书生从来无用,应该 拿起武器去收取关山。
解析 作者是唐代的人,写的却是 三国的人和事,很显然不是为写古 而写古这么简单。诗的前四句主要 是叙事,后四句主要是抒情。刘禹 锡写此诗时,正处于藩镇势力意欲 抬头之时。刘禹锡此诗的确有所指。 答案 诗歌借东吴和六朝破亡的历 史,无情嘲讽了割据一方的藩镇。 这破败荒凉的西塞山就像那些割据 一方的藩镇,它们最终逃脱不了灭 亡的命运。
答案 本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以蝉的高洁象征自 己品行的高洁,表现了希望得到援救、昭雪冤狱的愿望。
2014年高考诗歌分类鉴赏方法指导及实战演练
2014年高考诗歌分类鉴赏方法指导及实战演练2014年高考诗歌分类鉴赏方法指导及实战演练诗歌鉴赏1 咏物诗鉴赏教学步骤一、导入古人很喜欢咏物,仅《全唐诗》已存6021首,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
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
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
——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
咏物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历代诗人把在自然中得到感染与启迪,并把自己的感情凝注于自然景物,写出了一首首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诗歌。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咏物诗的殿堂,学习鉴赏咏物诗。
二、实战演练墨梅王冕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这幅画画的是我家洗砚池旁边的一棵树,每一朵梅花都呈现出淡淡的黑色,没有鲜艳的色彩。
我不需要别人夸它颜色多么漂亮,只要它能在天地之间留下清淡的芳香。
【赏析】梅花,开放在万花凋零的严寒季节,她傲冰斗雪既有清肌玉骨的仙姿,又能先于众花报春,寒气愈重,其清香愈加芬芳。
因此古人常把她作为坚强品格和高贵气节的象征。
本课的墨梅,指只用水墨不用颜色画成的梅花,看上去十分的高雅大方。
本诗作者王冕是元末明初人,被称为“画梅圣手”。
这是一首作者自己题咏自己所画梅花的诗作。
诗中所描写的墨梅劲秀芬芳、卓然不群。
石灰吟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赏析】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
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古诗今译] 经过千万次锤打出深山,熊熊烈火焚烧也视若等闲。
即使粉身碎骨又何所畏惧,只为把一片青白(就像石头的颜色那样青白分明,现在多用“清白”)长留人间。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
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题竹石画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2014届高考语文(新课标)专题二高考诗歌鉴赏—考情分析与鉴赏策略
密 码 四
bian
汴河曲 唐 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煞人。
密 码 三
品味意象 注:李益,中唐边塞诗派,擅长绝句,善写
人们往往把缠绵哀思、离愁别绪、理 抓关键词 答案:诗的感情基调是愁。《汴河曲》就汴 想抱负以及自身的抑郁不得志寄予温 柔多情的杨花,希冀从中寻求自己的 水春色、堤柳飞花与隋宫的荒凉颓败作对照 归宿。 映衬,于今昔盛衰中寓历史感慨。
讶(ya)—— 惊奇,诧异。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注】此诗作于诗人谪居江州时。
这首诗哪一个是关键词?作者借这一关键词表 达了内心什么样的感受?
关键词是“重”字。“重”显出雪下 得猛,下得久,所以才有下句的“折竹 声”。这一“重”字披露了诗人谪居江州 时内心的孤寂(寂寥)、沉重。
诗歌题目
旅夜抒怀
表明时间、背景
表明诗歌体裁
表明写作对象、手法
兵车行 (杜甫)
咏柳 (贺知章)
寻隐者不遇 (贾岛)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
表明写作内容
★表明、地点类别 表明情感
书愤
悯农
征人怨 春夜喜雨
• 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
• 标题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 诗歌的意境 诗 歌的体裁) • 它或点明主旨,或表明诗人的情感基调 • 王维《山居秋暝》 • “山居”明示了诗的题材属归隐一类; “秋”点明季节; • “暝”点明具体的时间。
• 【注】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
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 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 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推荐下载】备战2014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技巧
[键入文字]
备战2014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技巧
备战2014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技巧
诗歌鉴赏是语文考试的必考试题之一,想赢得高分,需要掌握以下几点解题技巧:
1.把握主人公的立足点
一般而言,把握抒情主人公的时空立足点,就可以为贯通全诗提供一个坚实的平台,是解读诗歌的重要方法。
抒情类诗的主体分为两类:一类有诗人设身代言,即诗人设想自己就是诗中的人,为他们奔走呼喊,代他们倾诉衷肠;一类是诗人直抒胸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也就是诗人自身的形象。
总体看,后一类居多。
2.关注诗歌的题目
诗歌的题目是诗人写作意图的集中体现,它像一条红线,串联起散落在诗歌中的珍珠,像一个窗口,让我们看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关注题目,分析题意,同样是贯通全诗的重要方法。
因为并不是所有的诗都能找到立足点,像咏物诗、咏怀诗、咏史诗、哲理诗等,一般就没有,那就更应该关注题目。
3.了解诗歌的结构
起承转合是古典诗歌尤其是近体诗的结构中固有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
1。
送别诗鉴赏技巧
送别诗答题技巧
• • • • • • 问题类型二: 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第一句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鉴赏步骤
首先,分析离别诗常用意象。
首句选取的景物是漂泊不定 的杨花和叫声凄婉哀愁的子规。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
李白
《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首诗使用什么表现手法?体现了怎样的 思想感情?
反衬;哀景衬壮情。体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 胸怀,对友人真诚情谊。
鉴赏示例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分析。
古 代 诗 歌 鉴 赏 专 题
送别诗鉴赏
送别空间:长亭、渡口、南浦、灞陵、古道
送别意象:
• 1、杨花(柳絮)——飘忽不定——离愁别绪——游 子思妇、好友相别 • 杨花,暮春时节,漫天飞舞,飘飘洒洒,给人一 种飘忽不定、漂泊不归的感觉,最容易勾起离别 者的愁绪。 • 2、杨柳(柳、杨)——“柳”者,“留”也,柳枝 依依——缠绵悱恻,离愁别绪——送别怀人 • “柳”者,“留”也,“柳”“留”二音相谐, 因而“折柳”相留,表示情真意切的惜别之情。 古人取其义表示眷恋不舍,以柳相留,故有“折 柳赠别”的习俗。
闻王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左迁龙标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 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运用了拟人修辞方法,将自 己心中的愁思寄托给明月, 满含深情的明月照耀友人, 一直陪伴他到偏远的夜郎。 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 关切和思念。
送别诗鉴赏指导
送别诗鉴赏指导一片冰心在玉壶——送别诗鉴赏指导【考点阐述】送别类的诗词在唐宋诗词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这些作品大多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余味深长,令人击节叹赏。
在艺术手法上大多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以婉约派词人、诗人写的较多。
此类试题的命题角度主要考查考生对诗歌意象的理解与分析、对情感的把握以及对相关表达技巧的辨析与评价。
【知识梳理】送别诗一般以描写景物来表达离愁别绪。
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以下知识应该掌握。
(一)送别诗的一般写法:第一联叙题意趣;第二联说人事,或叙别,或议论;第三联说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第四联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
中间二联或倒乱并说亦可,但不可重复,须有次第。
末句要有理趣,意味隽永为佳。
(二)送别诗的大致内容:或直接抒写离情别绪,或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或重在写离愁别恨,或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或以上几个方面兼而有之。
(三)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斑马,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长亭、南浦、柳岸、西楼、望江楼,表示送别地或悠悠愁绪;烟波,比喻离别后漂泊无依;落花,伤春之意;落叶,秋愁之感;杨柳、劳歌、阳关、渭城,送别之曲;夕阳,离别时的心情或暮年;另外还有酒、秋等。
鉴赏中常用语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烘托对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
【方法点拨】送别诗的鉴赏应注意以下几点:(1)从主题入手,把握诗歌情感的本质。
(2)抓住诗中所描绘的景物,领悟到作者所抒何情。
(3)领会诗词中所蕴含典故的含义,懂得诗人怎样化用前人诗文。
(4)抓住赠别诗中的细节描写。
细节是最有情趣、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想象的细小情节,抓住了细节,才能以小见大,透视全篇。
(5)从语言突破。
如谐音修辞手法的运用,在赠别诗词中能起到含蓄隽永的表达效果。
赠别诗词中最为常见的谐音字有以“柳”谐“留”、以“秋”谐“愁”、以“丝”谐“思”等。
(6)从构思着手,探寻其巧妙的寄情方式与匠心所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阳关三叠”(即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是唐代流传久远的离别之曲。 “朝闻游子唱离歌”(李欣)
“劳歌一曲解行舟”(许浑)(劳歌原指在 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后遂成送别歌的代 称)
二、时空类意象
1、离别诗中多出现傍晚和月 夜秋季等时间意象。
2、离别诗中多出现长亭、渡 口、南浦等空间意象。
“傍晚”等时间意象
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 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 是一致的;
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义, 因而唐人常借月抒怀。 通过月亮的 烘托 ,抽象的别情更显得 动人深长。
“秋”时间意象
“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秋词二首 》),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 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志 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知交零落、 壮志难酬,国势衰落,遇秋而愁已成为古代文 人的一种普遍文化心理。 秋代表了萧条凄清,代表了寂寞抑郁,是送 别诗中惯用的意象。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情感2 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 关切与 担忧。
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日暮江边送别的凄清 伤感的画面。
日落时分,江边送客,被贬的友人已乘舟远 行,诗人独立江边,只闻猿猴悲啼,唯见江 水茫茫。(3分)
表现出诗人送别友人时不舍,孤寂与悲戚。 (2分)
2015年10月21日星期 三
东海高级中学高三年级语文组
①在内容上,它突出了张伯苓在中国现代基础 教育方面的地位和作用。 ②从结构上讲,它以“奠基者”,照应了题目 “现代教育之父”。 ③从结构上讲,它还总起下文,为写张伯苓现 代教育的措施及影响作铺垫。 ④通过突出张的成就和地位,引发悬念,可以 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注释:劳劳亭又名新亭,距建康(南京) 大约十五里左右,是沿长江顺流而下的必 经之地。送别之人常在此驻足,目送行人 渐行渐远。后来,劳劳亭便成了离别感伤 的代名词。
长亭、渡口、南浦等空间意象
《谢亭》 李白
谢亭离别后,风景每生愁。
客散青天外,山空碧水流。
注释:谢亭又称谢公亭。在宣城北面, 是南齐诗人谢眺所建。后来谢亭成为 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也便成了离愁 的代名词。
法国安格尔说:“所有坚忍不拔的努力迟早会得到 报酬”。千年铁树会开花。只要坚持,没有攻不下 的堡垒。
费尔德曾构思了海底电缆的计划,他把自己的
所有财产都投资在这个项目上。可第一次铺设电缆 失败了,第二、第三次均告失败。面对失败的打击, 他并没有放弃这个计划。1858年,电缆铺好了,很 遗憾电缆只运营几个星期就停了。之后他又在大西 洋上来回50次筹集资金,眼看快成功了,可铺到 2400英里的地方电缆又断了,一切又白费了,这次 损失600万元。1866年7月27日,经过12年不懈努力, 电缆铺设终于成功了。
——送别诗的鉴赏
送别诗常用意象
一、习俗类意象
1、折柳惜别
2、饮酒饯别 3、唱歌送别
折柳送别
折柳送别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 体有三:
1、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 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
2、“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 留、惜别、不舍之意。 3、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 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之意。
以景结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2 分),
描绘了在连绵万里的青山间一只小船独自 远去的情景,(2分)
既写尽了裴郎中旅途的孤寂,伴送他远去 的只有万里青山, 又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不舍与担忧。 (2分)(手法答想象,能够合理解释, 也可得分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江淹 《别赋》
聚 散 皆 是 缘
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况 2.只有毅力才会使我们成功,而毅力的来源又在于毫不动摇,坚决 采取为达到成功所需要的手段。 ——车尔尼雪夫斯基 3.立志不坚,终不济事。 ——朱熹
4.只要持续地努力,不懈地奋斗,就没有征服不了的东西。 ——塞内加 5.意志若是屈从,不论程度如何,它都帮助了暴力。 ——但丁
一个人要创造辉煌的奇迹,确实需要“终身努 力”。(提出这样的观点,2分) ①在事业上,张伯苓的努力坚持了一生。从创 办南开中学开始,他把毕生献给了南开和中国 的现代教育。其名望功业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②在理念上,他一直推行先进的人生教育、人 格教育、爱国教育,这才有了优秀的人才。 ③在品格上,他一直两袖清风,生活十分简朴, 清廉自律,赢得了广泛的尊重。 (写出任意两点4分,每点2分。) 我们都是一般人,与张伯苓相比,机会和才智 都更逊,所以要想取得事业的成功,更需要终 身努力。(2分) (共8分,意思对即可。)
雨霖铃 ·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 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 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 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 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 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 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 人说?
情感1:与友人分别的不舍,孤寂与悲戚
送别诗中常出现“日暮”、“斜 阳”、“暮雪”、“暮钟”等表明傍 晚时分的词语。并非唐人喜欢傍晚时 分送别,而是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与 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情景交 融)。并且,傍晚时候会伴随着飞鸟 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 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 情别绪(反衬)。
“月夜”等时间意象
1850 次拒绝
——坚持就是胜利
在美国,有一位穷困潦倒的年轻人,即使在身上全部的钱加起来都不够买一件 像样的西服的时候,仍全心全意的坚持着自己心中的梦想,他想做演员,拍电影, 当明星。 当时,好莱坞共有 500 家电影公司,他逐一数过,并且不止一遍。后来,他又 根据自己认真划定的路线与排列好的名单顺序,带着自己写好的量身订做的剧本 前去拜访。但第一遍下来,所有的 500 家电影公司没有一家愿意聘用他。 面对百分之百的拒绝,这位年轻人没有灰心,从最后一家被拒绝的电影公司出来 之后,他复又从第一家开始,继续坚持他的第二轮拜访与自我推荐。 在第二轮的拜访中, 500 家电影公司依然拒绝了他。 第三轮的拜访结果仍与第二轮相同。这位年轻人咬牙坚持开始他的第四轮拜访, 当拜访完第 349 家后,第 350 家电影公司的老板破天荒地答应愿意让他留下剧 本先看一看。 几天后,年轻人获得通知,请他前去详细商谈。 就在这次商谈中,这家公司决 定投资开拍这部电影,并请这位年轻人担任自己所写剧本中的男主角。 这部电影名叫《洛奇》。这位年轻人的名字就叫 。 现在翻开电影史,这部叫《洛奇》的电影与这个日后红遍全世界的巨星皆榜上有 名。
多少年才能写成巨著
——持之以恒是成功的“铁律” 马克思写《资本论》花了 40 年;达尔文写《物种起源》花 了 20 年。 哥白尼写《天体运行论》花了 36 年;摩尔根写《古代社会 》花了 40 年。 歌德写《浮士德》花了 60 年;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 花了 37 年。 司马迁写《史记》花了 15 年;左思写《三都赋》花了 10 年。 李时珍写《本草纲目》花了 27 年;曹雪芹写《红楼梦》花 了 10 年。 徐霞客写《徐霞客游记》花了 34 年。 从以上几个数字里,我们可以看到要成就一项事业,需要坚 持。所以,巴尔扎克说:“持续不断的劳动是人生的铁律, 也是艺术的铁律。”
愉悦 旷达 悲愁 自慰 酸楚 恬淡 自信
悲凉 忧郁 悠闲 乐观 无奈 孤独 闲适
凄凉 欢快 寂寞 嘲讽 喜悦 寂寞 孤独
孤苦 愉悦 坦然 苦闷 欢悦 落寞 欣喜
欢快 凄苦 凄楚 悲凉 痛苦 忧愤 自嘲 洒脱 忧愤 孤傲 惬意 孤寂 惆怅 感慨
虞美人》:蓝天白云何时了,星星知多 少?九州昨夜又雾霾,牛郎不堪回首月 明中。高楼大厦应犹在,只是空气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城风絮四处游。 《再别康桥》:悄悄的风走了,不如雾 呼呼的来。风挥一挥衣袖,带不走一粒 尘埃。
席维斯· 史泰龙
三个关于坚持的小故事
1.李时珍是明朝杰出的医药学家,他写了东方药物巨典——《本草纲目 》。为了写这本书,他先是在家乡附近,后来到了湖南、广州、江西、江 苏和安徽。凡是盛产草药的深山老林都出现过他的身影。在旅途中,他还 虚心向有经验的药农、樵夫、猎手、矿工、渔民求教。经过三十多年的坚 持不懈的努力,他才写成了这本《本草纲目》。 2.《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在遭受了腐刑之后,发愤继续撰写《史记》, 并且终于完成了这部光辉著作。他靠的是什么?还不是靠坚持而已,要是 他在遭受了腐刑以后就对自己失去信心,不坚持写《史记》,那么我们现 在就再也看不到这本巨著,吸收不了他的思想精华,所以他的成功,他的 胜利,最主要的还是靠坚持。
①最早创办了现代新式学校,起到了开一代先 风的作用。 ②他的“人生以服务为目的”的办学理念,在 南开所施行的人生教育、人格教育、将爱国教 育救国理念融为一体,影响都十分深远。 ③他是学校体育教育最杰出的先驱者 ④作为教育工作者,他的清廉自律、两袖清风 的品格,生活简朴,事事育人,处处楷模,足 以当得起“先辈”的称号。 (以上四条,答出三条即可,每条2分。共6分, 意思对即可。)
长亭、渡口、南浦等空间意象
《灞陵行送别》李白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注释:长安东南三十里处有一条灞水,汉文 帝葬于此,遂称灞陵,水边有灞陵亭。唐 代人们出长安东门相送亲友,常在这里分 手。因此灞陵亭在唐诗里常和别离联系在 一起。
3.外国名人杰克· 伦敦,他的成功也是建立在坚持之上的。他坚持把好 的字句抄在纸片上,有的插在镜子缝里,有的别在晒衣绳上,有的放在衣 袋里,以便随时记诵。终于他成功了,他胜利地成为了一代名人,然而他 所付出的代价也比其他人多好几倍,甚至几十倍,同样,坚持也是他成功 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