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与陈宝箴及湖南维新运动_茅海建
浅析张之洞与维新报业关系初探
浅析张之洞与维新报业关系初探张之洞署理湖广后半时期,因甲午战败,民心思变,维新派走上历史舞台,作为声张学说的载体,报纸从一开始就得到了康梁的重视,被运用到维新变法之中。
张之洞思想保守,但关键时刻总能“与时俱进”,他看到了维新派报纸的强大社会影响,也加强了对维新派报纸的拉拢与渗透。
他广阅各种报刊获取西学知识,推行洋务与新政,又在湖北创办一系列官报。
其报业履历在有清一代的大臣之中,可谓绝无仅有。
一、历史研究脉络目前的对张之洞的报业思想的研究并不算活跃,对张之洞与报纸的关系进行检索之后,稍微梳理,大致有三种:(一)论述张之洞与时务报之关系因《时务报》是宣传维新思想的主要阵地,也是维新时期最著名的报纸,言论之新颖、笔锋之犀利,举国为之震撼。
张之洞从初期的鼎力支持到后期严厉压制,与时务报的兴衰息息相关,因此这方面论述为主流。
相关的著述如:刘兴豪、向章宇的《论<时务报>初创时期张之洞与维新派交善的缘由》,张力群《张之洞与<时务报>》,王立《论戊戌政变后围绕<清议报>的中日交涉》,阳美燕《张之洞与<时务报>维新派的文化关系》,陈长年《从<时务报>看张之洞与维新派的关系》。
(二)关注张之洞死后舆论的反应因为历史人物本身所处的时代复杂性,对历史人物的盖棺论定往往也歧见纷呈,不同的利益、立场的团体,其审视的观点也各异。
作为晚清四大重臣之一,张之洞逝世后,当时的《新闻报》、《申报》、《时报》、《神州日报》、《民吁日报》等报刊发了大量报道、悼念及评论文章,为后世观察张之洞的媒体形象提供了丰富的文字资料,也提供了新的研究主题,如桑兵的《盖棺论定“论”难定:张之洞之死的舆论反应》和刘彦波《张之洞薨逝后之时评——以<申报>为中心》。
前者对《张文襄公事略》进行分析,将该书收录的报道与未收入的相关报道进行比较分析,从中“不仅可以探究编纂者的态度倾向,而且可以将张之洞之死作为研究的起点,观察舆论的反应,深究各方的态度,进而考察重要人物的离去所引起的政局和社会波动。
维新派的代表人物
维新派的代表人物维新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也是近代中国社会发生和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在此期间,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人物,他们有的为民族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也有的前仆后继,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但也都以失败告终。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一时期涌现出来的人物。
维新变法时期有四位代表者:保皇派的张之洞、维新变法运动的康有为和戊戌变法领袖谭嗣同。
一、张之洞张之洞(1831年-1898年),字子文,湖北武昌人。
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1878年中法战争爆发,在武汉任按察使时,主张联俄抗美,支持张之洞变法。
此后任湖广总督、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
1898年6月7日病逝于汉口。
这位以“晚清四大名臣”之一闻名世界的“外交家”。
1、张之洞一生共经历了八个重要历史阶段,这其中包括两次世界大战,以及世界局势动荡的二十年。
他经历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也经历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全面被动挨打状态;他经历了甲午战争的失败,也经历了日本对中国发动侵华战争后列强纷纷开始瓜分中国;他经历了甲午中日战争,也经历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后,帝国主义对国家主权要求进一步加强、列强瓜分中国的步伐更加坚定;他经历了1905年发生在天津的中日甲午战争及1906年发生在上海长崎事件等一系列事件。
然而最重要时刻出现在辛亥革命前:他参与组织武汉光复军。
后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参与起草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出任清政府驻英公使;第一次向西方列强宣战后出国参加西方列强发起的一系列战争;参与起草建立中华民国政府;参与办理中法战争;同徐世昌等人组建中国近代海军;与袁世凯共同参与袁死后国民党政府改国名运动,以及领导建立大清王朝等等。
2、在中法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中,张之洞对列强的态度是一贯强硬的。
1905年10月,八国联军侵华,他奉命率联军北撤。
八国联军是一支由俄国、日本、英国、德国、法国等国组成的武装集团,有1万多人规模。
八国联军由俄国和日本调集20万兵力,分两路进攻北京。
陈宝箴在湖南主持的维新变法运动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
陈宝箴在湖南主持的维新变法运动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本文导读:一、政治方面,陈宝箴就任湖南巡抚后,着重整顿吏治,改良官场风气,无疑起了积极的作用,但他的整顿吏治只是在封建统治政权内部调整。
为了推动湖南变法活动的有效实施,陈宝箴特地请了谭嗣同、梁启超、唐才常等人来湖南兴办新政,遵循“中体西用”的洋务路线创办了一批新式机构,比如仿照国外的巡捕房设立了保卫局和迁善所,对维护社会治安一定的作用。
二、经济方面:首先体现在陈宝箴在湖南创办了许多的企业,为了增加地方财政收入,陈宝箴设立了矿务局,属于官督商办企业,即官府将一部分的采矿业交给商人,得到了当地民族资产阶级的拥护和支持。
此外,陈宝箴与当地绅商合作创办了和丰火柴公司和宝善成机器制造公司,还支持民间集股修造了粤汉铁路,创办了小轮公司,鼓励私人创办其他企业。
正是在陈宝箴等人的主持下,湖南省出现了一批近代企业,为当地经济的发展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虽然这种官督商办的经营模式带有明显的洋务运动的特征,但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陈宝箴主持的湖南维新运动不仅具有明显的救亡图存的意义,而且对资产阶级改良派来说起到了鼓舞作用。
三、文化教育事业:在推动维新变法的过程中,急需敢于改革精神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人材,因而陈宝箴会同谭嗣同、黄遵宪、熊希龄等人创办了新式学堂。
1897年时务学堂正式在长沙建立起来,它不仅是教育和培养资产阶级改良派人材的重要场所,而且成了维新派宣传新政主张的思想阵地。
此外,陈宝箴还支持维新派兴办了湖南课吏馆、武备学堂等。
为了将维新派的改良主张推广到全省,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在长沙创办了《湘学报》,《湘学报》初办时,陈宝箴便饬令各州县“于奉到后,先自捐廉,赴省订购,每次或数十册,或十余册,分交书院肄业各生及城乡学士子,一体披阅,并劝绅商自行购买分送,神乡僻寒酸,皆得通晓当世之务,以为他日建树之资。
”足见陈宝箴对兴办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视。
虽然陈宝箴在湖南主持的维新变法运动在当时具有不小的积极意义,但是陈宝箴并非资产阶级改良派,他仍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与资产阶级改良派存在着根本的分歧。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评价张之洞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评价张之洞作者:高金辰来源:《神州·下旬刊》2020年第02期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时人尊呼“张香帅”。
直隶南皮人。
晚清名臣、洋务派代表人物。
工业方面,他创办了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近代民用企业;政治方面,他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教育方面,他创办了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的前身)、三江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前身)等一批新式学堂。
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一、洋务运动的领导者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
洋务派在中央以恭亲王奕䜣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为代表。
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他们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1889年,张之洞出任湖广总督,自此主政湖北近20年。
督鄂期间,他倾力兴办近代工业,他于1890年所建汉阳铁厂促成中国近代民族钢铁工业起步,成为中国第一个大规模机器生产的钢铁企业,被称为“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所以才有了毛主席对张之洞的高度评价: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
湖北枪炮厂生产的步枪“汉阳造”,直至抗日战争时期仍是中国军队的主要武器。
此外,张之洞针对湖北近代纺织工业落后的情况,开办了湖北织布官局、湖北纺纱官局、湖北缫丝厂和湖北制麻局,使以武汉为中心的华中地区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近代纺织工业体系,还开办有与它们配套的一系列中小型工厂。
他在广东筹建水师,编练新军,创办军工厂,开设广东水陆师学堂。
他所建广州机器铸币厂,乃是近代货币史上的大事。
二、维新变法的参与者甲午战争失败后,张之洞上书朝廷,希望朝廷总结失败教训,变法图治。
康有为组织强学会,张之洞表示赞助和同情,捐5000两以充会费。
1895年11月,康有为南下到了南京,去拜谒张之洞,受到张之洞的热烈欢迎和接待。
茅海建:晚清思想界发生了什么变化?
茅海建:晚清思想界发生了什么变化?张之洞的内心世界科举试题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官方的意识形态,而科举消亡又显示着官方主流政治思想的变化。
其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是张之洞(1837-1909),主持着晚清的学制改革。
他的主要代表作,当称《劝学篇》,虽由其幕中人士代笔,仍体现出他的思想,完成于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即戊戌)。
我最近重读《徐世昌日记》,发现很有意思的记录。
1897年,翰林院编修、袁世凯的幕僚徐世昌来到武昌,张之洞与徐相见多达十六次,每次谈话的时间都很长,经常是夜半谈到三四更,甚至天明。
他们是同乡。
张又是喜欢夜谈之人。
更重要的是,甲午战争初期,1894年10月,徐世昌上奏提议调张之洞主持朝政大局,朝廷为此命张之洞进京,后因两江总督刘坤一赴山海关督师,改张之洞署理两江总督。
张由此对徐另眼相待。
徐世昌日记记录了他们的谈话内容,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张的内心世界:问当今挽回大局之要,当从何处下手?芗翁云其要有三:曰多设报馆,多立学堂,广开铁路。
而曰收三者之效之曰士农工商兵,然必欲观此五者之成,仍不外乎变科举。
多设报馆,可以新天下之耳目,振天下之聋瞆;多立学堂,可以兴天下之人材,或得一二杰出之士以搘拄残局;广开铁路,可以通万国之声息,如粤汉之路、卢汉之路,奉天之路修到伯都纳与俄国之路联接,五六年内一律告成,中国可不至于危亡。
大哉斯言,高出寻常万万矣。
至于变科举,尚不可以旦夕变,然终必至于变而后已。
(《徐世昌日记》,光绪二十三年九月二十九日)“芗翁”即张之洞,号香涛。
奉天,今沈阳。
伯都纳,今吉林扶余。
张之洞之意是中国新修的山海关到奉天的铁路,延至伯都纳,与俄国的中东路相连接。
当时俄国已获得修筑中东路(满洲里经哈尔滨到绥芬河)之权,该铁路连接西伯利亚大铁路,至海参崴,尚未获得修筑中东路支线(哈尔滨经长春、沈阳到大连)之权。
张之洞张之洞本是科举健将,虚岁十四岁中生员,虚岁十六岁中举(顺天府试解元)、虚岁二十七岁中进士,殿试探花(同治二年,1863),入翰林院。
2021年高中历史单元综合测评9戊戌变法含解析人教版选修1
单元综合测评(九) 戊戌变法(时间:60分钟分值:90分)1.(15分)戊戌变法时期,改革科举制度的主张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梁启超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改革科举制度的方案。
他的上中下三策从总体上是要解决旧的科举考试不求实际、摧残人才的弊病,引导人们崇尚实学,以新的文化知识来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
上策是以学堂制代替科举制;中策则存科举之名,同时设立各种实学考试;下策是对考试内容作本质的变更,摒弃过去八股取士的做法。
这样就会涌现一批讲实际、重应用、了解中国和世界的新人。
——摘编自李喜所等《梁启超传》材料二康有为代人草拟上疏,请废八股。
光绪帝虑及各种变法的奏章多为保守大臣反对,此疏交付廷议必引起大哗。
于是决定不付廷议,径下诏:自下科始,乡、会试及岁科各试,废八股,改试策论。
后依张之洞建议,乡试以历代掌故为主,兼及五洲各国政艺……迂腐的读书人对此“惊怪不知所为”。
书商则“乘时射利,猎取中外时报,补缀成篇,标以俗名,如《三场要诀》之类,获利亡算”。
——摘编自杨松等编《中国近代史资料选辑》(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要求改革科举制的背景。
(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戊戌变法时期的科举制改革。
(7分)[解析] 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民族危机、民族资本主义、维新派要求、科举制存在弊端、社会需要方面归纳。
第(2)问从积极作用和局限性方面辩证思考即可。
[答案] (1)背景:民族危机日趋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维新派要求变法;科举制存在弊端;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需要(社会需要新式人才)。
(2)简评:打击了旧学;传播了新学;有利于思想解放;对推行新式教育有积极影响;改革不彻底(仍存在科举程式化的弊病)。
2.(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戊戌时期维新派思想家所建构的新的思想理论体系,不仅“参中西之新理”,而且“合经子之奥言,采儒佛之微旨”……——张锡勤《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稿》材料二中国倡民权者,以先生为首,然其言实施政策,则注重君权。
传 湖南为何成为维新运动时的一个重地
湖南为何成为维新运动时的一个重地维新运动中,湖南最有朝气,不但学会、学堂之多在全国名列前茅,如时务学堂、南学会都很出名,且有其他地区少见的新内容,如筹办厂矿、铁路及内河航运,设立官绅合办的警察机构(保卫局)等。
所以出现此情况,一方面由于湖南地主官比较进步,倾向变法。
如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等人,都对维新派的活动予以支持,甚至亲身参加。
另一方面是聚集在湖南的维新派思想激进,力量较强,这一点尤其重要。
如运动的著名领袖谭嗣同、梁启超等,在当时都来到了长沙。
梁启超提出“急进法”,“以彻底改革、洞开民智,以种族革命为本位”。
谭嗣同在湖南广为联络,推动各项维新活动。
梁启超等人则以长沙时务学堂为据点,向学生灌输“民权”、“议院”等资产阶级思想。
受梁启超等人的影响,时务学堂的学生在学习期间即纷纷发表文章,鼓吹变法,成为促进维新运动力量。
湖南成为维新运动时的一个重地,长沙成为维新运动时的一个中心,是谭嗣同、梁启超等人的活动和宣传和进步的地主官员的支持的结果。
江苏省扬中高级中学2015届高三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江苏省扬中高级中学2015届高三校内模考历史试卷2015.5第一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写道:“封建政体,沿袭了几千年,断无没有反动之力之理。
所以秦灭六国未几,而反动即起。
……封建之人,对于此制,亦未必敢有何等奢望,不过舍此别无他法,还想借此牵制异姓,使其不敢轻于篡夺而已。
受封者亦知其与时势不宜,惴惴然不敢自安。
所以唐太宗要封功臣,功臣竟不敢受。
”据材料判断下列关于分封制的理解正确的是○1秦朝后的分封制是一种反动倒退现象○2中央集权制度下出现分封制是正常的○3分封制的弊端在于君权易被地方篡夺○4后世的分封对象仍以王室、功臣为主A.○1○2○4B. ○2○3○4C.○1○2D. ○2○42.《朱子语类》:“万物皆有此理,理皆同出一原。
……如为君须仁,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
物物各具此理,而物物各异其用,然莫非一理之流行也。
”引文中的“此理”指A. 以民为本B. 三纲五常C. 发明本心D. 工商皆本3.中国的汉字源远流长,是至今硕果仅存的一种方块表意文字。
读下面图片,反映的中国古代汉字的演变序列正确的是:①甲骨文②楷书③隶书④篆书A.①④③② B.①④②③ C.①③④② D.①②③④4.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列史实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A.“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B.“佃农所获,朝登垄亩,夕贸市之廛”C.“工匠各有专能。
匠有常主,计日受值”D.“借间屋中人,尽去做商贾”5. 美国商人亨特曾写道:最壮观的景象莫过于英国商船队驶入广州港的情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清帝国的十三行和英帝国的东印度公司,成为了18、19世纪中西关系的神经中枢”。
这表明A.广州十三行和东印度公司商业竞争激烈B.清政府被迫逐步改变闭关锁国经济政策C.东西方两个区域市场的存在促进了世界市场发展D.广州十三行是当时中西方最重要的贸易机构之一6. 蒋廷黻说,道光年间的中国人,完全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所以他们争所不当争,放弃所不应当放弃……。
近十年来戊戌变法研究综述
近十年来戊戌变法研究综述作者:贾瑶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11期摘要:本文对近十年戊戌变法的研究进行整理,首先对茅海建先生的成果作单独的整理,之后对学界的其他人的文章从产生、相关问题、人物研究三个方面进行整理,将近十年戊戌变法研究的概况作一个简单的梳理。
从形式上来看,越来越注重学术规范,从内容上来看,质量越来越高,研究中出现了很多新史料,比如张荫桓日记、张之洞档案,当时的报刊,产生了很多新的思考角度。
关键词:茅海建;戊戌变法一、茅海建对于戊戌变法研究的深入茅海建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先后出版的著作是《戊戌变法史事考》(1),作者注重对史实的重建,主要利用大量的档案对戊戌变法的过程的考证,在前人对戊戌变法研究的基础上,从细部上清晰了戊戌政变的整个过程,并且对先前研究各说进行了一番认知、补证与修正。
《从甲午到戊戌:康有为〈我史〉鉴注》(2),作者集中于对康有为的研究,利用当时人的日记、报纸及档案资料,选取光绪二十年到二十四年这一时间段,为康有为的《我史》作注,辩伪存真,实为繁琐考证之作。
《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3),作者对戊戌变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或问题(比如公车上书、京师大学堂)展开叙述,将考证与分析相结合,对既有史实的批判的同时,一定程度上还原了历史的真相。
《戊戌变法的另面:张之洞档案阅读笔记》(4),作者站在康、梁之外的立场,从他者的角度(张之洞、陈宝箴)去观察戊戌变法的过程,多维地了解变法全过程的诸多面相,通过为档案作注的方式,对张之洞档案进行了详细地分析。
茅海建的《论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梁启超的政治思想与政策设计》(5)一文详细叙述了康有为历次上书的具体内容,了解到康的核心思想是建立一个能与光绪帝平等对话的、参预高层政治决策的、以康本人为核心的机构,来主导改革运动;同时也了解康、梁对科举、学校、译书方面的内容比较熟悉,其改革建策亦被清政府所采纳;他们设立政府经济部门、专利法等项建策,清政府交给职业官僚;而关于财政与外交,康、梁沒有相应的知识,建策多为不妥甚至失误,清政府也没有采纳。
陈宝箴与维新时期湖南荒政研究
研究现状……………………………………………………………………………1
1.1.1陈宝箴研究现状………………………………………………………………1 1.1.2荒政史研究现状………………………………………………………………7
1.2研究意义和目的………………………………………………………………….10 1.2.1研究意义……………………………………………………………………..10
中图分类号
UDC
K25 1 900
学校代码
密级
10533
公珏
硕士学位论文
陈宝箴与维新时期湖南荒政研究
Chen Baozhen and the Hunan Famine Policies Research during the period of Hundred Days of Reform
作者姓名: 学科专业: 研究方向: 学院(系、所): 指导教师:
sufferings’promote,he adopted
as
a
series of effective famine relief
measures.Such
disaster survey,relieve.10wer prices,placement,remission,
business promote,the construction of water conservancy,cultivation
1.4关于研究时限和若干概念的界定……………………………………………….12 2维新时期湖南灾荒情势…………………………………………………………………14
2.1频发的灾情……………………………………………………………………….14 2.2灾荒频发的成因………………………………………………………………….15 2.2.1自然因素……………………………………………………………………..16 2.2.2社会因素……………………………………………………………………..17
光绪维新变法,为什么只有湖南巡抚陈宝箴支持他?陈宝箴最后结局怎么样了
光绪维新变法,为什么只有湖南巡抚陈宝箴支持他?陈宝箴最后结局怎么样了本文导读:他就是陈宝箴。
陈宝箴和咸丰帝很有缘分,二人都生于1831年,而咸丰帝改元那年(1851年),陈宝箴中了恩科举人。
此年正值太平军狂飙突进,儒家士大夫出身的陈宝箴,跟着父亲陈伟琳,在家乡义宁州(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办起了团练,与太平军为敌。
之后,陈宝箴辗转江湖,后入江西军阀席宝田幕府。
不过,席宝田这座庙不大,陈宝箴投奔湘军首领曾国藩,后一步步在官场高升。
1890年,陈宝箴任湖北布政使。
1895年,陈宝箴任湖南巡抚,成为一方诸侯。
之所以有这个任命,是因为陈宝箴在甲午战争前与光绪帝的会面。
陈宝箴对于清朝未来的发展,和光绪帝差不多,光绪帝大有知己之感。
而当李鸿章代表慈禧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时,陈宝箴气得大哭,说大清完了!然后就是很多折子飞进紫禁城,要求国家进行大变革,否则无法图存。
没有实权的光绪帝在官场遭受到了太多的冷遇,难得有陈宝箴这样的人理解自己。
陈宝箴出任湖南巡抚,表面上是荣禄的推荐,实际上也少不了光绪帝的努力。
光绪帝把陈宝箴推到湖南,就是希望陈宝箴在湖南能有大的变革,在地方上呼应自己在朝廷的变革。
而选择湖南,则因为湖南在近代以来,风气可开国之先。
陈宝箴这个人是有谋略的,兵部侍郎郭蒿焘就称陈宝箴是一代人杰。
席宝田生擒太平天国幼王洪天贵福和干王洪仁轩,陈宝箴就出了不少主意。
陈宝箴知道跟着光绪帝进行变革,会得罪慈禧等一大票守旧派。
但儒家士大夫的担当,让陈宝箴还是舍小我,顾大我。
在早期,陈宝箴的思想也比较保守,对洋务运动不是很热衷。
在湖北的五年仕途,对于总督张之洞大办洋务,陈宝箴早期就表现得不冷不热。
但看到国势日渐衰弱之后,而且张之洞的洋务办得有声有色时,陈宝箴认为西方还是有可取之处的,应该加大学习的力度。
在湖北当官后期,陈宝箴已从张之洞洋务运动的冷眼旁观者,变成了积极参与者。
陈宝箴到了长沙后,告诉下属:因循守旧是没有出路的,办洋务是解决问题的主要办法。
《戊戌时期康有为、梁启超的思想》读书笔记模板
第一章论戊戌 1
时期梁启超的 民主思想
第二章康有为 2
与进化论
第三章戊戌时
期康有为“大
3
同三世说”思 想的再确认 —
—兼论康有为
一派在百日维
新前后的政治
策第 略四 章 中 学 或
4
西学? ——戊 戌时期康有为、
梁启超学术思
想与政治思想
之第 底五 色章 戊 戌 时
期康有为的
“洪水
5 说”“地顶
说”“地运
戊戌时期康有为、梁启超的思想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作者介绍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康有为
说法
梁启超
变法
变法
史事
结语
时期
戊戌变法
思想 梁启超
大同
康有为
康有为
西学
时期
政治
思想
内容
内容摘要
在现代政治中,理论决定政策,其关系可谓紧密。戊戌变法堪称近代史的转折事件之一,它的主要推动者康 有为、梁启超有没有核心思想和成体系的理论?他们的思想资源从何而来?与改革的走向又有着怎样的关系?二 十余年来,茅海建教授沉浸于戊戌变法,从点滴的档案释证做起,依次完成了厘清重要史事、鉴注核心史料、考 察康梁以外z大的改革派——张之洞陈宝箴集团的多项工作,进入到戊戌变法的“深水区”——康梁的思想研究, 通过文本与史事互证、“由梁渡康”等方式,确认了在变法前形成的“大同三世说”的内涵及持该学说的康有为 在政治上的权变、康有为派上层路线与下层路线并举的基本策略、康梁变法思想形似西学而主体仍为中学的本色, 为戊戌变法史再添稳固的基石。
文学_《戊戌政变记》的优秀读书笔记
《戊戌政变记》的优秀读书笔记《戊戌政变记》读书笔记一茅海建这本《戊戌变法的另面》,副标题作“‘张之洞档案’阅读笔记”,内容是作者阅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藏张之洞档案的治史心得。
这批档案的主体由当年张之洞的幕僚许同莘编辑《张文襄公全集》时所依据的原始材料构成,再加上近代史研究所历年购藏,是最大宗的近代人物档案之一。
张之洞档案涉及方方面面,关于戊戌变法的部分并不很多。
茅海建认为,康有为、梁启超的说法代表了戊戌变法史的“正面”——尽管这个“正面”有许多缺损、夸张和不实,但毕竟是最重要的第一手资料,而且经过学者们的辩证和考订,这一面的史料批评工作已经积累了相当的成果。
不过戊戌变法除了康梁所描述的“正面”,理所当然还应当有许多“侧面”,但是限于材料,我们今天能看到戊戌维新其他面相的机会并不很多。
正其如此,“张之洞档案”中的资料就显得尤为重要。
但档案并未整理出版,一般读者阅读不易,所以作者在书中不避繁冗,长篇征引史料,在提供卓越史识之外,亦有意向学界展示这批档案的大致面貌。
更重要的是,档案的难读之处不仅在于杂乱,还在于可能会受到初次整理者的误导,研究者常常要对档案的时间或人物进行重新考证。
“张之洞档案”中透露出的这个戊戌维新的“另面”究竟是何种面貌呢?从《戊戌变法的另面》所提供的解读来看,大致有这么几个方面:第一,张之洞与康有为一系在政治理想与人事关系上都有许多重合。
张之洞对于以“伪经”和“孔子改制”为代表的康氏学说极为反感,但他对于当时国家形势的认识及所提出的政治变革的设计方案,与康有为却有诸多相似,以至于张之洞在戊戌年抛出的、以批评康党为宗旨的《劝学篇》,竟会被误会为支持康梁改革路线的宣传品。
在戊戌六君子中,杨锐与刘光第之于康党是相对比较游离的。
杨锐与张之洞极为亲密,作者根据档案的记载,认定杨锐事实上是张之洞的“坐京”之一,在京中为张之洞提供政治情报。
戊戌维新期间,杨锐有多封密电密信发给张之洞,张之洞也有不少指令下达给杨锐,包括直接请杨锐干预具体的政治事件。
张之洞(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搜狗百科
张之洞(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搜狗百科••••4张张之洞照片1837年(道光十七年)生于贵州义府。
一说生于贵筑县(今贵阳市)。
其母朱氏是邛州(今四川邛崃)的知县千金。
1840年(道光二十年)三岁,母亲朱氏死。
鸦片战争爆发。
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四岁,入塾就学。
1848年(道光二十八年)十一岁,从师胡林翼。
1850年(道光三十年)十三岁。
应试,入县学。
7月洪秀全领导金田起义。
父张锳勇抗拒太平军。
1852年(咸丰二年)十五岁。
回原籍直隶应顺天府乡试,中式第一名举人。
1853年(咸丰三年)十六岁。
4月太平军攻占江宁,清廷宣布畿辅戒严。
8月出都抵贵州兴义府。
1854年(咸丰四年)十七岁。
在兴义城与父兄一直参加抵御农民起义军的战斗。
娶石夫人。
1855年(咸丰五年)十八岁。
侍父于贵州军中。
秋,父令其北上入京。
1856年(咸丰六年)十九岁。
4月赴礼部试,考取觉罗官学教习。
8月父病死军中。
1857年(咸丰七年)二十岁。
在籍守制。
翌年继续守制。
1859年(咸丰九年)二十二岁。
3月将赴会试,因族兄张之万为同考官,循例回避。
在家乡(直隶南皮)办清平团练。
1860年(咸丰十年)二十三岁。
7月长子张权生。
9月英法联军陷北京,咸丰帝逃往热河。
张之洞感愤时事,作《海水》诗。
秋冬至济南,入山东巡抚文煜幕府。
1861年(咸丰十一年)二十四岁。
4月回南皮,后赴任丘,为人作家庭教师。
1862年(同治元年)二十五岁。
2月入都。
4月应会试,落榜。
后入河南团练帮办毛昶熙幕府,参与镇压捻军。
8月入河南巡抚张之万幕府。
1863年(同治二年)二十六岁。
3月入都。
4月会试,中贡生。
5月殿试,列一等一名;廷式对策,列一甲第三(探花),赐进士,授职翰林院编修。
1865年(同治四年)二十八岁。
5月散馆考试,列一等第一名。
6月石夫人死。
1866年(同治五年)二十九岁。
5月翰林大考,列二等第三十二名。
1867年(同治六年)三十岁。
7月充浙江副考官。
《再探戊戌变法》教学设计及反思
《再探戊戌变法》教学设计及反思作者:蒋明娜来源:《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1年第14期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14.047【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中的一课,新《课标》要求“知道康有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课标在中国近代史部分强调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中国近代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能够阅读和理解一些基本的历史材料……知道救亡图存和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中国人民奋斗的基本目标……”对于康有为、梁启超和“百日维新”等基本史实,八年级学生并不陌生,特别经过新授课教师的梳理与讲授,学生已经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
那么,旧课新上,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重点突出什么呢?通过阅读教材与相关论文著作,结合课标要求,按照一堂课要围绕一个主题,牵出一条主线贯穿课堂始终的教学设计理念,笔者确定以“梦之觉醒”为本课主题展开教学。
【过程设计】一、大梦初醒老师: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的一次次交锋都以失败告终,被迫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这时,地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不仅看到了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还看到了中国在技术上的落后,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他们进行了什么尝试?学生:洋务运动。
老师:洋务派的主张是什么?学生:师夷长技以制夷。
老师:这种“中体西用”的做法能否使中国国富兵强呢?请同学们用史实加以说明。
学生:不能,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
老师: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的表现如何呢?(地图上标识黄海、威海、旅顺等海域和地名)材料日舰“高升号”的偷袭只有一个早晨(不到两个小时),牙山、成欢驿偷袭的一个早晨、平壤战役一天时间,之后就是黄海的五个小时,(大一点的战斗作者添加)整个战争加起来就是这么长时间。
2022高中历史第四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测评岳麓版选修1
第四单元测评(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5分)材料一1798年,拿破仑率领法军在埃及登陆……拿破仑的真正目的是打击英国在东方的地位,但是……它也是西方对阿拉伯世界中心地区的一次文化入侵。
拿破仑打击了马木路克势力,把他们的权势削弱。
……他除了将解释古代象形文字的科学家……带到埃及外,还给埃及带来了第一台印刷机。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马木路克原意是“奴隶侍卫队”,他们原是埃及统治者从中亚和高加索等地买来的奴隶,编入军队充当侍卫。
13世纪中叶,马木路克在埃及建立了自己的王朝。
埃及被奥斯曼帝国征服后,马木路克仍然保持了相当的实力。
他们生性强悍,习于骑射,为了各自帮派和家族的利益,经常进行仇杀、凶斗活动,恣意屠戮百姓、劫掠民财,是埃及社会动乱的祸源之一。
(1)根据材料一,回答拿破仑入侵埃及的主要原因。
(4分)(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拿破仑入侵埃及的认识。
(4分),简述埃及的马木路克经历的兴衰过程。
(7分)(1)问,从材料中的“拿破仑的真正目的是打击英国在东方的地位”可知其主要原因。
(3)问,应从建立马木路克王朝的建立、奥斯曼帝国时期的实际统治者、英法殖民势力入侵遭到打击、殖民势力退出后卷土重来、阿里改革时被彻底主要原因:拿破仑要打击英国在东方的地位,与之争夺在埃及的利益。
:拿破仑军队侵占埃及,对埃及实行殖民统治。
这种统治客观上打击了埃及封建势力,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和科学文化,对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有一定的诱导作用。
(3)13世纪中叶马木路克在埃及建立自己的王朝,奥斯曼帝国时期实际为埃及的统治者。
1798年拿破仑入侵埃及后遭到沉重打击,法军撤出后卷土重来,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时被彻底消灭。
2.导学号567640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分)材料一日本学者家永三郎指出:“扶植近代产业和近代军备是‘富国强兵’的手段,而接受近代科学又是扶植近代产业和近代军备的手段,这就自发地倾向于自然科学和应用技术的研究,而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研究难免就放任自流。
张之洞的历史事件有哪些_张之洞的历史事件叙述
张之洞的历史事件有哪些_张之洞的历史事件叙述张之洞作为晚清的重要历史人物,经历了清朝末年自第一次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前几乎所有的重大历史事件。
张之洞出生于官宦世家、书香门第,今天店铺给大家精心挑选了张之洞的历史事件,希望文章对大家有所启发。
张之洞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自号抱冰,人称张香帅,河北南皮人,清朝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
张之洞先为清流以敢谏闻名,号称“牛角”,其战斗力非常生猛。
后任山西巡抚和各地学官,后来长期任总督,1907年后任大学士,军机大臣,1909年死,谥号“文襄”。
张之洞一生主要做了三件事:一办新式教育,二办实业,三练新军。
张之洞的实业主要两件,一件是督办芦汉铁路;另外一件是把内陆武汉打造为当时中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他办新军办新式学堂,大力引进人才,特别是留学生,对于留学生,张之洞一直优礼有加。
他热心向日本学习,经他派往日本留学的学生达数百人。
他还是南京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的创始人,中国高等师范学堂之鼻祖,中国幼儿园创始人。
张之洞,清朝政治家。
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
教育方面,创办自强学堂、三江师范学堂等。
政治上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八国联军入侵时,与各国领事议订“东南互保”。
著有《张文襄公全集》。
张之洞的流派首领张之洞,字孝达,一字香涛,号壶公,晚年自号无竞居士,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
道光十七年八月初三日(1837年9月2日)生于贵州兴义府。
曾祖父张怡熊,曾任浙江山阴县知县。
祖父张廷琛,曾任福建古田县知县。
父亲张锳,曾任贵州兴义府知府。
张之洞张之洞从小读书用功,才思敏捷,受过严格的儒家思想的教育熏陶。
他先后从好几位老师就学,其中丁诵先、韩超两位老师给他的影响较大。
丁诵先,道光十八年进士,翰林院侍读。
韩超累官至贵州巡抚。
咸丰二年(1852年),张之洞应顺天乡试,中式第一名。
同治三年(1864年)参加会试、殿试,中一甲第三名,授翰林院编修。
戊戌前後诸政事(上)
戊戌前後诸政事(上)
茅海建
【期刊名称】《中华文史论丛》
【年(卷),期】2011(000)004
【摘要】本文根据“张之洞档案”中的若干机密文件,揭开戊戌前後诸政事的内幕:刘坤一查办张之洞被弹劾案,容闳、李提摩太、刘鹗在戊戌前後的表现,张之洞与李鸿藻的关系,岳州自开通商口岸,张之洞与日本政界联手驱逐康有为出日本,奖励广东绅士“报效”逃亡西安的清廷以及废黜“大阿哥”溥儁等事件。
这些虽非重大的政事,但对戊戌前後的清朝政治起到了相当重要或非常微妙的作用。
本文分上下篇刊出。
【总页数】41页(P299-339)
【作者】茅海建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9
【相关文献】
1.“莫思身外长近尊前”——周邦彦在溧水任上的政事与创作 [J], 马成生;赵治
中
2.上海地鐵上馬的前前後後 [J], 褚白;克杰
3.女兒上小學前後 [J], 春燕
4.“張之洞檔案”閲讀筆記之六戊戌前後諸政事(下) [J], 茅海建
5.“張之洞檔案”閲讀筆記之三戊戌政變前後張之洞與京、津、滬的密電往來 [J], 茅海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此可見, 陳寶箴的職責是負責廣州省城及其附近地區的地方治 安與防務。從當時廣東地區三合會等會黨和宗族勢力强盛 、 地方 不靖的情況來看, 陳的責任不輕, 張是授其重任。 若循當時官場規 , 則, 陳寶箴若有“實績 ” 經張之洞的“奏保 ” 後, 即可很快開復官 “張之洞檔案” 職。此期 中關於陳寶箴文件較少, 其中有一件是張
② 盼。除諮達外。洞拜懇。有。
一電勸駕書, 多顯誠意。而湖南巡撫卞寶第也發來一電: 右銘饒有才識, 而淡於榮利 爲了勸陳, 張之洞還另發電湘撫卞寶第, 請其出面。 很可能是這一番勸功, 陳寶箴同意了, 於光緒十二年十一月十三日
( 1) , ; 《清實録 》 ( 55 ) , 1987 年, 頁 441 — 442 北京, 中華書局影印, 頁 ① 《張之洞全集 》 131 下。
④
·224· 中華文史論叢( 2011. 3 , 總第一〇三期)
…… 查有降調前浙江按察使陳寶箴, 才長幹濟, 學識深 通, 久在湖南防營, 深明兵事。該員堪任以籌辦邊海防務諸事 宜。上年正月臣電奏調東差遣, 奉旨允准。 旋准江西撫臣來 該員患病未愈, 未能赴粤分發補用……合無仰懇天恩俯念 諮, 粤省防務、 洋務需才孔亟, 請旨飭下江西撫臣, 催令陳寶箴仍 遵前旨迅速赴粤差委……
③ 十一年 , 病辭。 中法戰爭期間, 欽差大臣彭玉麟、 兩廣總督張之
洞、 廣東巡撫倪文蔚聯名電奏調陳赴粤委任, 稱其“與現在兩粤客 , 將率皆契合, 擬調來粤, 必能聯絡諸將” 更是指明他與湘系將領的
④ 然陳仍以病辭。 光緒十二年八月 , 特殊關係, 再次獲旨批准。 兩
廣總督張之洞上奏:
( 接上頁) 案件重新審理。清流黨借此事發難, 朝廷命河南巡撫李鶴年重新審理, 後 又命東河總督梅啓照會同審理 。梅啓照又命陳寶箴參預審理。此案涉及前參審官 員甚多, 河南官場有意回護 , 刑部特將該案全體案犯、 卷宗調京審理。 光緒九年, 該 王樹汶最終獲釋。參預審理此案的河南官員受懲處者甚多 。 李鶴年、 梅啓 案審結, 照皆因此降革。
①
①
“保舉懲創寧遠歐陽族匪有功之湖南候補道陳寶箴片 ” , 參見王文韶 同治十二年七 , 110969 ; “ ” , 月十六日 軍機處檔 道員陳寶箴期滿甄别片 同治十二年九月初八日, 軍機處檔 111923 。臺北故宫博物院文獻資料館藏 。 : “陳寶箴浙臬到京之 光緒九年六月十五日 , 張佩綸上奏要求將陳寶箴議處, 並稱 日, 正此案提審之時, 該升道日營營於承審各官之門, 彌縫掩飾 ……” 六月二十八 日, 據吏部議覆, 旨命陳寶箴降三級調任 , 不准抵銷。 陳寶箴上奏對張佩綸的指責 御史陳啓泰、 劉恩溥亦上奏要求對陳寶箴的要求置之不理 。 旨命户部尚 提出質疑, “彌縫掩飾” 書閻敬銘查核。閻洗白了陳寶箴在京 的不實之詞。以上内容參見汪叔
( 55 ) , 頁 320 下。 ① 《清實録 》 , 《張之洞電稿丙編 》 , 光緒十三年十月二十日發 第 14 册, 所藏檔號: 甲 182 —82 。 , , 。“ ” , “倪豹帥” 倪文蔚 號豹岑 效 是十九日的代日 張之洞該電次日發出。 , , 《張之洞存各處來電》 , 戌刻到 丁亥第 ③ 上海來電 光緒十三年十月二十六日酉刻發 , 19 册, : “致南京前浙江 所藏檔號: 甲 182 —114 。而在陳發電的同一天, 張又發電
③
張之洞與陳寶箴及湖南維新運動·225·
( 1886 年 12 月 8 日) 發電張之洞: 兩辱疏調, 雖自知不堪驅策, 然不敢不趨領鈞誨, 兼陳下
① 悃。兹由籍抵湘, 道樂昌前來。寶箴謹稟。
這是他降調後第一次出山, 也是其第一次成爲張之洞的下屬。 儘 管這位春風得意的新長官年齡比他還小六歲 。 陳寶箴於光緒十二年十二月到達廣州, 張之洞先委派其總理營 , “諸臻妥協” ; 次年張又派其總理省城内外緝務總局, 務處 爲此上奏: 現經委派該員( 陳寶箴) 會同廣東按察使王毓藻, 總理省城 暨南海、 番禺、 香山、 順德、 新會等五縣巡察緝捕、 保甲團練各 於省城設立緝務總局。所有各該處緝捕勇丁、 各段巡船 事宜, 歸其統率, 水陸汛防緝捕、 營弁練兵歸其考核, 飭令隨時親往
·226· 中華文史論叢( 2011. 3 , 總第一〇三期)
的多位才俊, 特别是與廣東名士梁鼎芬結成好友 。 然而, 陳寶箴任職廣州後未久, 又奉旨他調了。 光緒十三年八月, 黄河在鄭州段決口, 災情極重。 河南巡撫倪 調陳寶箴等人赴豫, 協助堵合缺口, 九月十一日獲旨 文蔚等上奏,
① “ 鄭工” 是當時的急務, 張之洞没有理由不放人; 陳寶箴已 批准。
一
張之洞與陳寶箴的早期交誼
陳寶箴( 1831—1900) , 字右銘, 江西義寧州( 今修水) 人, 咸豐元
① 早年入湘軍, 參席寶田幕, 以知縣、 同知、 知府保至 年( 1851) 中舉。
然皆爲候補官銜, 且多命留在湖南候補。王文韶初任湖南巡 道員, 撫時, 對其深爲倚用, 光緒元年( 1875 ) 派其署理辰永沅靖道。次年, 陳寶箴丁母憂回籍守制, 期滿後仍回湖南。光緒六年授河南省河北
② 從 “王樹汶案” , 八年補浙江按察使。九年, 因坐 降三級調任。 道,
①
“六十三歲 ” , 據陳寶箴光緒二十一年覲見時之履歷單 , 自稱 據此似應出生於 1833 。《清代官員履歷檔案全編 》 ( 6) , 1997 年, 年 上海,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頁 4 —5 。
《墓誌銘》 , 《行狀》 , 然據范當世所作 陳三立所作 皆稱其享年七十歲( 虚歲 ) , 據此似 《墓誌銘》 《行狀》 爲 1831 年( 道光十一年) 出生。本文采用 與 説。 , 清末四大案之一。光緒五年, 河南鎮平縣胥吏胡體安率衆搶劫, 案發 ② “王樹汶案 ” 後以家僮王樹汶頂罪 , 被判處斬立決。至光緒七年臨刑前, 王樹汶喊寃,( 轉下頁)
在廣州當差, 也不能以病請辭。他奉到旨命後, 立即起程。 光緒十 : “致上 張之洞發電陳寶箴 三年十月二十日( 1887 年 12 月 4 日 ) , 海前浙江臬臺陳右銘: 倪豹帥來函, 囑閣下由津赴豫。 特奉聞。
② 二十六日 , ” : “效電謹悉。 請自酌。洞。 效。 陳寶箴在上海回電 ③ 他没有聽倪文蔚從天津 ” 定計道清江, 明日詣金陵。 箴叩。 宥。
張之洞與陳寶箴及湖南維新運動·223·
以上簡歷來看, 陳寶箴雖是江西人, 但與湖南的淵源極深, 與王文
①而提議罷斥者 , 韶的關係甚好。① 是當時的清流健將、 張之洞的好 ② 從這一背景來看 , 友張佩綸。 他與張之洞屬於兩個系統, 關係本
來應該是不密切的。 陳寶箴於光緒九年 ( 1883 ) 七月在浙江按察使任上被降調後, 回到了家鄉。十年, 署理湖南巡撫龐際雲奏調陳來湖南“辦理營 , 務” 顯然是看中他對湖南軍務與事務的熟悉, 獲旨批准。 然陳以
“張之洞檔案” 閲讀筆記之五
張之洞與陳寶箴及湖南維新運動
茅海建
提要: 本文詳細敍述了張之洞與陳寶箴自光緒十二年 ( 1886 ) 至二十四年的交誼, 説明陳寶箴是張之洞志同道合的僚屬和政治 盟友, 且在學術思想與政治思想上大體一致。 張之洞對《湘學報 》 及湖南維新運動的干預, 陳寶箴都予以支持和配合。 兩人共同上 奏了廢八股的科舉改制奏摺, 暗中有抵制康有爲學説之意。 陳寶 《孔子改制考 》 自行毁板, 並在變法最關 箴上奏要求下旨康有爲將 鍵時刻提議召張之洞入京, 主持朝政。 由於御史黄均隆的不實彈 章, 慈禧太后誤以爲陳寶箴曾保舉康有爲而將之革職 , 張之洞根據 陳寶箴的請求, 保全了長沙試辦的保衛局。 關鍵詞: 張之洞 鈞 陳寶箴 康有爲 湖南維新運動 鄒代 李維格 《湘學報》 科舉改制 《孔子改制考》 保衛局 “張之洞檔案 ” 一年多前, 我剛開始《 閲讀筆記 》 的寫作, 在其 並 開篇便首先開列了歷史學家陳寅恪關於變法思想源流的言論 , 初步地説明了陳寶箴、 陳三立父子在政治思想上與張之洞大體一
① 張之洞爲 九月初六日( 1886 年 10 月 3 日) , 張之洞該片獲旨批准。
何一再請陳寶箴出山, 我限於史料尚不能説明, 但推測起來, 很可能 有兩個原因, 一是聽聞陳的才幹與人品, 二是對清流黨人過激行動 作一些補償。然在這一次, 張之洞顯然吸取了先前的教訓, 放下了 於光緒十二年九月二十六日( 10 月 23 日) 發電江西巡撫德馨: 身段, 曉峰中丞鑑: 本月初六日奉上諭: 陳寶箴著發往廣東, 交 張之洞差遣委用等因欽此。粤省需才甚急, 此係明發, 已見邸 抄。請公録此旨, 並達鄙意, 知照陳右銘廉訪, 勸令速來粤爲
·222· 中華文史論叢( 2011. 3 , 總第一〇三期)
致; 當時就有一個想法, 即將來能對此進行比較詳細的説明 。 檔案 一直持續進行着, 等到我將這批檔案通讀一遍後, 也就産 的閲讀, 生了目前文章的論點: 張之洞與陳寶箴的關係甚深, 張之洞對湖 南維新運動有一定的影響。 張之洞與陳寶箴的關係, 以及與湖南維新運動的關聯, 一直爲 陳兩人文集編輯者所關注, 從“張之洞檔案 ” 來看, 與之相關的 張、 、 文獻大都收録於已出版的苑書義等主編《張之洞全集 》 趙德馨主 《張之洞全集》 。本文的寫作, 與汪叔子等編《陳寶箴集 》 與以前 編 稍稍不同的是, 雖着重於發表先前未見的史料, 但爲了研究與表述 使讀者的思路不至於中斷, 我還會比較多地引 的完整性和連續性, 用已發表的史料, 也會重複少許我以往研究論著中的内容 。
③ 陳寶箴也結識了張幕中 詢問羅正誼遺棺事。 之洞代陳發一電,
①
, 《張之洞存各處來電 》 , 光緒十二年十一月十三日未刻發 , 十五日未刻到 丙戌第 10 册, 所藏檔號: 甲 182 —109 。
( 1) , 《張文襄公奏疏未刊稿 》 , 頁 530 。 上奏日期據 所藏檔號: 甲 ② 《張之洞全集 》 182 —397 ; 又參見 《札東臬司總理巡緝事務 》 , 《張之洞全集》 ( 5) , 頁 122 —123 。再, “營務處” 爲當時的軍務幕僚機構 。 湘潭羅順同孝廉函問, 羅監生正誼遺棺自去年三月 ③ “致東興王道 : 陳右銘廉訪云 , 由龍啓行, 八月尚未到湘, 恐中途有失, 請查問等語。 羅監生之弟名恩綬, 現在尊 ” 處, 是否尚淺厝未歸, 抑另有故, 請詳問速覆。 督署。 陽。 光緒十三年四月初七日 。《張之洞電稿丙編》 , 發 第 12 册, 所藏檔號: 甲 182 —82 。 由此可見, 陳寶箴最關 心的還是湘系人士之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