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课例研究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及发展历程。
2. 使学生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如何解释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的。
3. 培养学生运用模型解释生物膜的动态特性及其在细胞生理过程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概念、结构特点和功能意义。
2. 教学难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解释细胞生理过程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地展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3. 通过小组讨论和报告,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内容:1.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结构特点: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
3.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如何解释生物膜的动态特性:流动性、可塑性、渗透性等。
4.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生理过程中的应用:物质运输、信号传导、细胞黏附等。
5.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现代生物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回答、讨论等活跃程度。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报告内容、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 课程考核:设置课程考核题,测试学生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全面掌握。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引导学生思考生物膜的动态特性。
2. 讲解与展示:详细讲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结构特点和功能意义。
3. 案例分析:选取实例,运用流动镶嵌模型解释生物膜在物质运输、信号传导等方面的作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生理过程中的应用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5.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激发学生对生物膜研究的兴趣。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案例分析
高中生物《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案例分析刘超[案例题旨]《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主要是介绍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
在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形成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从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同时使学生看到实验技术手段的进步在促进科学的发展中的作用,从而增强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本案例研究的主要问题有:1.生物膜研究的主要历程,以及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2.教师如何调整教学行为和策略,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从而实现自主学习、高效学习?3.如何保证每个学生达到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分层教学使不同发展潜能学生选择的课程内容,以满足学生有个性的发展?[案例背景]《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的第二节。
第四章共有3节内容,第一节主要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为什么具有选择透过性?这与膜结构有关,于是进入第二节内容。
而第二节内容又是解释第三节内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基础。
这三节内容的内在联系是:功能—结构—功能。
由此可见,本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第四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架起第一节和第三节的一座桥梁。
并体现出了结构决定功能的观点。
本节的教学目标为:1.简述生物膜的结构2.此细胞膜分子结构的探究历程为主线的学习中,重点培养学生的“尝试提出问题并做出假设”的能力。
3.借助多媒体以及动手做细胞膜的橡皮泥模型,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信息获取、分析、加工、创新、利用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合作的学习。
据此,本案例设计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起点,以动手构建模型为辅助,以合作学习为深化,以多媒体课件为引导拓展,实现学生的高效学习,并针对不同发展潜能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
[案例实录]导入:生物膜是个选择透过性的膜,它究竟由什么成分,怎么排列分布而构成?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共同探讨:展示[资料1]1859年,欧文顿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膜的通透性进行了上万次的研究。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案例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案例一、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结构方面的内容,《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和《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功能方面的内容,三节内容的内在联系是:结构决定功能。
生物膜结构内容是基础,有助于对生物膜功能的理解,学好本节内容有利于本章的学习。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科学家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两大部分内容。
其中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为本节课的重点,而探讨建立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过程,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是教学的难点。
本节课将通过师生共同构建并体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物理模型,来自然生成生物膜的概念模型。
2.学情分析(1)学生已了解构建真核细胞三维结构模型的基本方法,有过制作真核细胞三维结构模型的初步体验。
(2)学生已掌握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等有关知识。
(3)学生对科学探索过程难以形成逻辑关系,构建模型的能力不够。
二、教学目标1.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2.增强运用构建生物模型基本方法的体验,通过合作探究构建生物膜的结构模型并进行修正(小组自评自修与互评互修相结合)。
3.核心素养培育:通过对细胞膜结构的深入了解,回忆前面所学的细胞膜功能,增强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通过细胞膜结构的探索历程等内容,说明科学探索永无止境,科学理论是在不断修正的过程中建立和完善的,需要探索精神、科学思维和技术手段的结合,并体会实验技术的进步在科学研究中重要作用,培育科学探究素养,增强社会责任。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1.方法:讲授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法;2.形式:小组合作探究、建构模型。
四、教学准备(1)课前制作单个磷脂分子、蛋白质分子和多糖的模型若干;(2)收集有关生物膜成分和结构研究的文字资料、图片、模拟动画;(3)制作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7-全文完-。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教学案例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教学案例
1. 教学目标
通过本教学案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原理和应用,了解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和功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科学思维能力。
2. 教学准备
实验器材: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色素溶液、生物膜样品。
实验原料:透明状况良好的生物膜样品。
实验记录表格。
3. 教学过程
(1) 引入:
通过介绍生物膜的定义和作用,引导学生思考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可能会是什
么样子。
(2) 实验操作:
a. 将生物膜样品通过刮取等方式取下,放置在载玻片上。
b. 将生物膜样品放置在显微镜下,调节显微镜镜片使其对焦,观察生物膜样品的流动情况。
c. 加入适量的色素溶液后,再次观察生物膜样品的流动情况。
(3) 实验记录:
学生记录实验过程中的观察结果和现象,并进行分析总结。
(4) 实验讨论:
学生根据实验记录的结果和现象,通过讨论与分析,解释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并探讨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5) 实验总结:
学生总结本实验的目的、实验步骤和观察结果,并对实验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6) 实验延伸:
学生可在老师指导下,选择其他类型的生物膜样品进行观察,比较不同类型生物
膜样品的流动情况和特点。
4. 教学评价
学生根据实验记录表格和实验总结的内容,以及对实验讨论中对问题的回答情况进
行评价。
5. 拓展应用
学生可根据所学内容,进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相关研究,并将其应用于生物学、医学等领域的相关问题研究中。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设计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和发展过程。
2. 让学生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主要特点和作用。
3.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和发展过程。
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主要特点和作用。
3. 实验:观察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特点和作用。
2. 教学难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观察和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2. 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3.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介绍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发展过程、主要特点和作用。
3. 实验:组织学生进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观察实验,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4. 分析与讨论: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特点和作用。
6.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提问,评估学生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概念的理解程度。
2. 通过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特点和作用的掌握情况。
3. 通过作业和课后习题,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程度。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展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图片、动画和实验视频。
2. 实验材料:如红细胞、显微镜等,用于观察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3. 参考书籍和学术文章:提供深入了解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资料。
八、教学拓展:1. 邀请生物学专家进行讲座,深入讲解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研究进展和应用。
2. 组织学生进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相关实验研究,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在生物科技和医学领域的应用,激发学生对相关领域的兴趣。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
2. 让学生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组成和特点。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
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组成: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糖类。
3.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特点:流动性、选择透过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组成和特点。
2. 教学难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组成和特点。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2. 使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地展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3. 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生物膜的流动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介绍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组成和特点,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
3.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生理过程中的作用。
4.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生物膜流动性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重要性。
六、教学延伸1. 让学生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2. 引导学生思考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与细胞生理活动的关系。
七、作业布置1. 绘制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结构图。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的满意度。
2. 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
3. 学生作业完成的情况。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
十、课后建议1. 建议学生阅读相关科普书籍,加深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解。
2. 鼓励学生参加生物科学竞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3. 推荐学生参观实验室或科研机构,感受科研魅力。
十一、教学拓展1. 介绍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现代生物技术领域中的应用,如细胞培养、基因工程等。
2. 探讨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意义。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设计
一、教案设计概述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概念。
(2)使学生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运用模型解释生物膜结构和功能的能力。
2. 教学内容:(1)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提出。
(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组成。
(3)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特点。
(4)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生理过程中的应用。
(5)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研究方法。
3.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概念、组成和特点。
难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生理过程中的应用及研究方法。
二、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1)教材或教学资源。
(2)PPT课件。
(3)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相关图片或视频。
(4)讨论问题和思考题。
2. 教学设备:(1)投影仪。
(2)计算机。
(3)白板或黑板。
(4)彩笔或粉笔。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介绍生物膜的重要性和研究历史,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2. 知识讲解:(1)讲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提出背景。
(2)介绍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组成,如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糖类等。
(3)讲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特点,如流动性、可塑性、选择性通透性等。
(4)举例说明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生理过程中的应用,如物质运输、信号传导等。
(5)介绍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研究方法,如荧光标记、冷冻电镜等。
3. 课堂互动:(1)提问学生关于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问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解和看法。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和小测验,检查学生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解和记忆。
3. 思考与分析: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思考深度和分析能力。
五、课后作业2. 要求学生选择一种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研究方法,并进行简要介绍。
高中生物_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课题】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目标】1.简述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解释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
2.通过引导构建生物膜结构模型,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通过生物膜结构的科学史学习,使学生认同技术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体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细胞膜的成分与结构。
【教学难点】流动镶嵌模型的导出。
【教具准备】多媒体演示课件,小组活动用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模型。
【教学策略】情景导入→观念启疑→情景再现→实证推论→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1.“问题猜猜看”引入课题学生分析三个问题回顾得出细胞膜的三个功能。
2.通过生物学的结构决定功能的重要思想引出关于结构的探究。
3.分析欧文顿的实验分析欧文顿的实验,得出细胞膜的成分含有脂质,然后,给出磷脂分子的模型,简单介绍其头部和尾部。
然后据此完成模型构建:(1)根据磷脂分子的结构及特性,请分析磷脂分子在空气—水界面上如何排列?(2)根据细胞的内外液体环境,请分析细胞膜上的磷脂分子如何排列?4.分析姆瓦的实验5.分析荷兰科学家的实验6.问题构成细胞膜的成分是不是只有脂质?答案是否定的,然后继续沿着科学史探索,给出材料:科学家在实验中还发现:细胞膜不但会被溶解脂质的物质溶解,也会被蛋白酶(能专一地分解蛋白质的物质)分解。
得出细胞膜的成分还有蛋白质的结论,继续让学生猜想蛋白质和脂质在一起应该如何排列,建模的结果同样有多种,其中以全部埋在脂质里的多见。
7.给出冰冻蚀刻显微材料让学生明白蛋白质在磷脂双分子层的位置。
然后让学生继续改正自己的猜想,完成模型构建。
8.提出我们构建的模型只是静态,让学生思考:真正的细胞膜是不是应该也是静态的?学生回答,不是。
老师要让学生举出反例。
然后让学生观看视频,关于变形虫吞噬草履虫的视频,让学生直观的看到细胞膜的流动性。
9.提出流动镶嵌模型学生通过手中的自己猜想构建并改正过的模型理解流动镶嵌模型。
10.课堂小结:【板书设计】1.边界功能 2.控制物质的进出3.细胞间信息的交流1.脂质---磷脂双分子层---支架结构 2.蛋白质—-镶在、嵌入、横跨3.糖类【达标检测】1.磷脂分子具有头部亲水、尾部疏水的性质。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高中生物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膜的概念和组成。
2. 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特点和意义。
3. 能够运用流动镶嵌模型解释生物膜的功能和调控机制。
二、教学内容1. 生物膜的组成:磷脂双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
2. 生物膜的功能:物质运输、信号传递、细胞识别等。
3. 流动镶嵌模型的提出:细胞膜的流动性、蛋白质的分布和运动。
4. 流动镶嵌模型的特点:动态、可塑、不对称。
5. 流动镶嵌模型的意义:生物膜功能的实现和调控。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物膜的组成、功能和流动镶嵌模型的特点。
2. 示教法:通过实验或动画演示生物膜的流动性和镶嵌模型。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生物膜的功能和调控机制。
4. 问题解决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流动镶嵌模型进行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含生物膜的组成、功能和流动镶嵌模型的相关内容。
2. 实验材料:如红细胞膜、荧光标记的蛋白质等,用于演示生物膜的流动性和镶嵌模型。
3. 动画或视频:展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过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讲解:讲解生物膜的组成、功能和流动镶嵌模型的特点,引导学生理解生物膜的动态特性。
3. 示教:通过实验或动画演示生物膜的流动性和镶嵌模型,让学生直观感受生物膜的流动性。
4.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生物膜的功能和调控机制,提出问题,如:生物膜的流动性如何影响物质运输?5. 问题解决:学生分组讨论,运用流动镶嵌模型分析问题,分享讨论结果。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流动镶嵌模型在解释生物膜功能和调控机制中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绘制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并写一篇关于生物膜功能和调控机制的小论文。
六、教学延伸1. 对比流动镶嵌模型和静态模型,探讨生物膜的动态特性对细胞功能的影响。
2. 分析生物膜在不同生理状态下的变化,如细胞分裂、细胞运动等。
高中生物教学课例《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有什么证据证明细胞膜中的物质是不断运动的 呢?
展示资料五:1970 年,荧光标记小鼠细胞和人细 胞融合实验。
指出细胞膜具有流动性;并由学生讨论技术的进步
在细胞膜研究中的作用,强化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
点。
(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1.请运用相关的化学知识,解释为什么磷脂在空气 ---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
(根据磷脂分子的结构特点,让同学在练习纸上画 出自己想象中的磷脂分子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的图 形。教师依次指导并及时修正,然后引出下一问题。)
2.科学家是如何从这一现象推导出“脂质在细胞 膜中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这一结论的?
高中生物教学课例《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及总 结反思
学科
高中生物
教学课例名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称
教学重点: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教材分析
教学难点: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如何体
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1.科学探究
①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
学发现的一般规律。
②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特点。
(让学生在练习纸上画出整个细胞中磷脂分子的 排列结构,引导学生从磷脂分子的特性回答。)
我们通过化学成分的分析已经知道:生物膜的主要 成分为蛋白质和脂质。那么蛋白质位于脂质双分子层的 什么位置呢?
展示资料四:1959 年,罗伯特森提出“三明治” 结构模型。
依据所学生物知识,结合生活实际,各小组分析讨 论“三明治”结构模型的不足之处,小组派代表发言。
连串的环环相扣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维,让学生感到身
临其境,最后让学生从中总结出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
高中生物教学课例《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高中生物
教学课例名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称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主要介绍了对生物膜结
构的探索历程,目的是让学生在认识生物膜结构的同
时,了解人类探究生物膜结构的过程和方法,认识到可
教材分析 以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提出假说,假说仍然需要观察
分析、对比归纳、联系实例等方法,配以多媒体辅助教
学,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大胆的提出实验假
设,宛如亲历科学家探索科学的历程,确实能让学生保
持强烈的探究科学的激情和兴趣,自然地接受流动镶嵌
模型的理论,教学效果较好。
的认可,教师的认可,更有甚者希望得到科学家的认可,
因此可引导学生们分组对生物膜模型建立过程中的几 学生学习能
个经典实验的再现进行分析,甚至把这些实验当成对他 力分析
们的有利证据,他们会激发出更高的求知欲和自信心。
本节课前,学生对细胞膜及细胞的生物膜系统有了
一定的知识积累和体验,因此,在进行教学时,要充分
得出结论的方法,要比按课本的安排,先阅读材料后自
然导出结论的难度大,但正是这样,才更好地锻炼了孩
子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能更好地体验了前人们的
研究历程。交果更好。如果经两个思考讨论之后,再讲
课例研究综 述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学生的兴奋点反而有所下
述
降。
新课程的这种教学模式,融合运用引导启发、观察
利用这些经验创设情境,引导他们进入科学探究的主
题。
在课堂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为了让学生
在课堂上充分掌握知识,锻炼能力,本课的教学以“自
主、探究、合作”为学生学习的基本模式,以培养学生 教学策略选
优秀教案模板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教案基本信息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2. 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组成和特点;3. 能够运用流动镶嵌模型解释生物膜的功能和现象。
教学重点:1.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组成和特点。
教学难点:1.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组成和特点的深入理解;2. 运用流动镶嵌模型解释生物膜的功能和现象。
二、教学准备教材或教学资源:生物学教材及相关教学图片和视频资料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投影仪教学场景:教室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引入:通过展示细胞膜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细胞膜的组成和功能。
2. 讲解:介绍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解释模型中的基本组成单位和特点。
3. 互动:学生通过观察模型图示,分析流动镶嵌模型的组成和特点,与教师进行讨论和提问。
4. 练习:学生自主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对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解。
第二课时:1. 复习:回顾上一课时所学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和组成。
2. 讲解:进一步讲解流动镶嵌模型在生物膜功能中的应用,举例解释模型的实际意义。
3. 互动:学生通过观看相关的实验视频,观察生物膜的流动现象,与教师进行讨论和提问。
4. 练习:学生自主完成相关的练习题,运用流动镶嵌模型解释生物膜的功能和现象。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程度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在练习题中的表现,检验学生对教学内容掌握的情况。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教学效果和改进的方向。
五、教学反思六、教学延伸1. 实验探究:安排一次实验课,让学生亲身体验生物膜的流动现象,通过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加深对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解。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和意义,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学习成绩:通过考试或测验,评估学生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设计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掌握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结构与功能关系。
3.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提高实验操作和观察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概念、特点及结构与功能关系。
难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动态性质及其与生物体生命活动的联系。
三、教学准备1.教具: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图、细胞膜结构模型、实验器材等。
2.教学资源:教材、PPT、网络资源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通过展示生物膜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生物膜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新课讲解1.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基本概念a.生物膜的定义和组成b.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特征2.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结构与功能关系a.脂质双层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b.蛋白质在生物膜中的作用及其分布特点c.生物膜上的糖类及其功能3.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动态性质a.生物膜的流动性b.生物膜的可塑性c.生物膜的动态调控4.实例分析a.红细胞的膜结构特点及其功能b.神经细胞的膜结构特点及其功能(三)案例分析1.案例一:细胞膜的流动性实验a.实验原理及操作步骤b.实验现象及分析c.实验结论2.案例二:细胞膜的可塑性实验a.实验原理及操作步骤b.实验现象及分析c.实验结论(四)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
2.强调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生命科学中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1.结合教材,整理本节课的学习笔记。
2.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完成一篇关于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论文。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2.学生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解程度如何?3.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4.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如何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概念、特点及结构与功能关系,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提高实验操作和观察分析能力。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生学雷锋倡议书2022年小学生学雷锋倡议书(精选9篇)在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的今天,倡议书使用的情况越来越多,倡议书作为一种公开提议性的专用书信,其在写作上有一定的规范。
相信许多人会觉得倡议书很难写吧,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2022年小学生学雷锋倡议书(精选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生学雷锋倡议书1当三月的春风吹遍大地的时候,我们总会想起一个不朽的名字——雷锋!在我们耳边总会响起一句伟大的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四十七年过去了,雷锋的名字仍然铭记在人们的心中。
新世纪孕育出新榜样。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小学生,我们更应该让雷锋精神继续发扬光大,为此,少先队大队部向全体同学发出以下倡议:1、在班级中,从小事做起,干好份内的卫生工作,保持教室清洁。
2、校园里,自觉做到不乱扔果皮、纸屑,并能主动拾起地上的脏物。
3、遵守纪律,爱护公物,见到有损坏公物的行为要及时制止。
4、尊敬师长,团同学,热心帮助身边有困难的同学。
5、利用休息时间到校外,如敬老院等场所进行服务。
6、发扬雷锋的“钉子”精神,多读书,读好书,努力学习。
希望我们每位同学都积极参与学雷锋活动,不仅仅是在每年的3月5日,更要时刻将雷锋精神牢记在心,做到时时学雷锋,天天见效果。
为了让我们的社会有更多慈善之举、感动之事,让我们的国家处处讲求奉献、充满和谐,行动起来吧。
埔上小学的全体同学们!xxxx少先队大队部小学生学雷锋倡议书2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上午好!看,杨柳春风,又绿神州大地。
听,雷锋精神,再奏华美乐章!雷锋,他就是一缕阳光,照亮一片片黑暗;他就是一滴水。
滋润一寸寸土地;他就是一粒种子。
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生根发芽。
他也是一颗小小的螺丝钉,刻苦钻研,坚守岗位……雷锋精神——伟大,但并非高不可攀;神圣,但并非不食人间烟火;平凡,但并非琐碎平庸。
半个多世纪以来,雷锋精神长存于天地之间,在中华大地,在欧洲的社团。
在北美的西点军校,在东南亚,在世界上每一个有人群的地方,熠熠生辉。
高中高一生物教案范文: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高中高一生物教案范文: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教学目标1.理解生物膜的基本结构及功能。
2.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3.分析流动镶嵌模型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生物膜的基本结构及功能,流动镶嵌模型。
2.难点: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论依据及实际应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1)回顾上节课内容:生物膜的基本结构及功能。
(2)提问:生物膜的结构特点与功能有何关系?2.探究(1)讲解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流动镶嵌模型是指生物膜中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在空间上呈现出流动性和镶嵌性的特点。
(2)分析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论依据:热力学原理、分子生物学实验证据。
(3)讨论流动镶嵌模型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物质运输、信号传导、细胞通讯等。
3.应用(1)案例分析:以神经细胞为例,讲解流动镶嵌模型在物质运输方面的应用。
(2)讨论:流动镶嵌模型在信号传导、细胞通讯等方面的作用。
4.巩固(1)提问:流动镶嵌模型与生物膜的功能有何关系?(2)练习:分析流动镶嵌模型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1)回顾本节课内容: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理论依据、应用。
(2)强调流动镶嵌模型在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四、作业1.阅读教材,了解流动镶嵌模型的发现过程。
2.查找资料,了解流动镶嵌模型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实例。
五、板书设计1.生物膜的基本结构及功能2.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3.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论依据4.流动镶嵌模型的应用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理论依据和应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流动镶嵌模型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氛围。
但需要注意的是,本节课涉及的理论知识较多,对学生来说可能有一定难度,教师应适当调整教学节奏,确保学生能够掌握重点内容。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生物膜的流动性特点及流动镶嵌模型的具体内容。
高中生物_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效果分析[课标要求]:1.知识与技能①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
②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特点。
③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学习做出假设。
②发挥空间想象力,通过制作模型,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生物膜结构的研究是立足于生物膜所具有的功能特点上开展的,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②正确认识科学价值观,理解假说的提出要有实验和观察的依据,需要有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并通过实验进一步验证。
③正确认识实验技术手段的进步在促进科学的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根据这节课的课表要求以及教学的重难点,我简单分析一下这节课的教学效果一、“教”的效果分析:1、在本课题的教学中,紧密联系探究实验,体验科学家的探索过程,使学生在探究性实验的过程中掌握逻辑思维的能力、设计对照实验以及严谨的工作态度。
2、通过小组互助、讨论、交流制作生物膜磷脂分子的排布模型,蛋白质的分布模型,以及生物膜的三维结构模型等活动,使学生通过资料分析,让学生主动地去思考和分析,不仅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同时掌握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的方法,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二、“学”的效果分析:1、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体验科学家对生物膜的探索历程,感受科学技术推动科学的发展,并且学习兴趣很高。
2、学生对于探究性模型构建的思路以及思维有欠缺,需要教师进行点拔以后才能有所领悟。
3、小组讨论积极,特别是在构建维结构模型时,各组都能积极参与和发言,发表自已的见解,并能在美观和科学性方面构建生物膜模型。
总之,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通过资料分析让学生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内容以及掌握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及与功能相适应的关系。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课例研究
课程篇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发现是漫长的生命科学史中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是19世纪至20世纪生物学家们在坚持不懈的追求和探索中通过巧妙的构思、严谨的科研方法步步追逐到的真理。
本节课是必修1第4章第2节的教学内容。
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已经掌握了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以及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对于生物膜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且也会在脑海里产生疑惑:生物膜的化学成分该如何构成它的结构呢?什么样的结构才能满足生物膜的功能呢?于是,顺理成章地进入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第一节,在此之后,第3节学生又会进一步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材的这种编排使本节内容很好地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预习为高效课堂打下基础教师分发本节课的学案,学生根据导学案提示,阅读课本,初步了解对生物膜的结构探索历程中的重要科学家及其研究思路。
二、导课为高效课堂埋下伏笔教师提问:细胞膜的功能有哪些?学生活动:努力回忆,积极讨论。
师生共同总结:细胞膜的功能包括三个方面: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而功能是由相应的结构来决定的,那么细胞膜应该有怎样的结构呢?三、合作为高效课堂打造成功(一)膜成分的探究课件展示:表格展示19世纪末欧文顿的物质通透性实验和20世纪初科学家对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的膜成分的提取鉴定实验。
教师提问:请大家仔细观看,结合前面所学,思考他们的实验结论是什么。
学生回答:欧文顿的结论是:膜是由脂质组成的;红细胞的膜成分鉴定实验得出:膜的主要成分除了脂质还有蛋白质。
教师引导:知道了膜的成分后,科学家开始有了新的疑惑:这些成分按照怎样的方式来进行排列的呢?(二)膜静态结构的建立———脂质分子的排布课件展示:(1)两位荷兰科学家发现单分子层的面积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2)认识磷脂分子的结构以及特点。
教师提问:(1)尝试解释为什么磷脂在空气和水界面上排成单分子层?(2)尝试解释磷脂在细胞膜上会如何排布呢?教师将学生分为六人一组的学习小组,合作探讨问题1和问题2的答案,并将讨论结果展示在每小组的展板上。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教学策略探究及实践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教学策略探究及实践生物膜是由许多不同分子组成的薄层,是生命体内各种物质进行传递和交换的基础。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是描述生物膜的一个重要模型,对于生物学、生物物理学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针对这一模型的教学策略探究及实践,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生物膜的复杂结构和功能,还能够提高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和思想,为学生进行科研和创新奠定基础。
一、教学策略探究1.以问题为引导,启发学生探究问题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是一个复杂的理论,学生往往难以理解。
教师可以先通过一些生物学现象来引出问题(例如,细胞内物质传输、药物的渗透等),启发学生探究问题,并分析问题需要用到哪些知识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了解生物膜的复杂结构和功能。
2.采用案例教学法,促进理论与实践结合针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教学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
教师可以选取一些生物学或生物物理学领域中的实例,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的方式来了解生物膜的复杂结构和功能。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制作不同结构的生物膜模型,并掌握生物膜结构的组成,以及生物膜中分子运动的规律。
通过实践操作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相关知识。
3.多媒体教学法,生动形象地呈现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多媒体教学法可以用来辅助教师讲解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工具展示图片、视频等形式进行讲解,让学生在视觉上直观地了解生物膜结构的组成和分子运动的规律。
通过多媒体的辅助,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实践在教育实践中,将上述多种教学策略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
1. 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可以从某一具体问题入手,例如外界环境对细胞内物质传输的影响,引出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启发学生探讨问题、思考问题。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生物膜的特点,掌握其重要作用。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设计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膜的基本概念和组成。
2. 使学生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提出背景和意义。
3. 培养学生运用模型分析生物膜结构与功能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结构特点和功能意义。
2. 教学难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建立过程和分子水平上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
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模型教具、实验材料等。
四、教学内容1. 生物膜的基本概念和组成:细胞膜、核膜、细胞器膜等。
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提出背景:脂质双分子层、蛋白质在膜中的分布、膜的流动性等。
3.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结构特点: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镶嵌、贯穿、糖脂和糖蛋白等。
4.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功能意义:物质运输、信号传导、细胞黏附等。
5.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分子水平理解:分子运动、分子相互作用等。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生物膜的基本概念和组成、流动镶嵌模型的提出背景。
2. 第二课时: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结构特点。
3. 第三课时: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功能意义。
4. 第四课时: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分子水平理解。
5. 第五课时:案例分析与小组讨论,总结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重要性和应用。
教案设计中,我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进一步细化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以确保学生能够有效地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细胞膜的发现历程,引导学生思考细胞膜结构的特点及其功能。
2. 讲授与展示: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讲解模型的发展过程和结构特点。
3. 互动提问:教师针对讲解内容,提问学生关于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问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4. 案例分析:教师提供几个关于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教案生物教学设计人教版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教案-生物-教学设计-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理解其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提高科学思维水平。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概述2.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结构特点3.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功能4.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研究方法5.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结构和功能。
2. 教学难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形成机制和实际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相关知识。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 开展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特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介绍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发现历程,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授:讲解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结构和功能,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3. 互动:提问学生关于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
4. 展示: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展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特点和作用。
5.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活动,亲身体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特点。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解程度,包括其结构、功能和实际应用。
2. 评估学生在实验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操作技能。
3. 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合作和口头表达能力。
4. 考察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介绍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结构、功能和实际应用。
2. 实物模型:展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形态和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课例研究——如何更好的运用模型构建讲解重点知识一、背景:“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是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之第二节,与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所反映的生物膜对物质的进出控制具有选择性等知识有一定的联系,并对第三节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作了知识准备。
所以,这节的内容安排很巧妙,对整个章节的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主要包括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两大部分。
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大胆的提出实验假设,宛如亲历科学家探索科学的历程,切身感受科学的魅力,保持强烈的探究科学的激情和兴趣,自然地接受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论。
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探索的方法,从而渗透探索科学过程和方法的教育。
学生在第三章的学习中曾经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已经知道细胞膜很薄,细胞膜是最基本生命系统的边界,控制物质的进出,具有选择透过性。
在第四章第一节的学习中做过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已经了解细胞膜具有一定的弹性,这些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高一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分析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对事物的探索好奇,又往往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并对探索科学的过程与方法及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二、第一次实践过程:【创设情景,复习设问导入】* 设问:生物膜的功能是什么?其功能特性是什么?为什么生物膜表现出这样的特性?* 学生回答:(略)* 教师引述:依据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生物膜在功能上的选择性与生物膜的结构有着一定的关系。
【问题探讨】* 教师讲述:选择合适的材料,是科学实验成功的关键。
那么选择哪种材料制作细胞膜模型,更适于体现细胞膜的功能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引述:弹力布有弹力性,那它能完全具有生物膜的特点吗?* 学生回答:(略)* 教师引述:显然弹力布不具有生物膜的选择透过功能,那么生物膜究竟具有怎样的结构呢?科学家也是带着这些问题,进行了探索生物膜结构的探索。
下面让我们体验一下科学家探索生物膜结构的历程。
【体验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这部分内容,让学生先自我阅读,紧紧追随科学家的思维,通过观察分析每一个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并大胆地提出假设。
* 设问:对“欧文顿实验”──实验得到什么现象?最初实验得到生物膜是由脂质组成的,是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还是通过膜成分的提取和坚定?假说是如何提出的?在推理分析得到结论之后还有必要对膜的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吗?再提出为什么一开始不对生物膜直接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呢?* 学生交流、讨论:(略)* 教师讲述:对现象的推理分析是要进行鉴定,才能准确地说明问题。
可是鉴于当时技术的限制,不能进行对结构物质的提取。
* 设问:对“荷兰科学家实验”──实验得到什么现象?如果你是科学家,展开大胆想象,你会推测出什么样的结论?* 学生交流、讨论:(略)* 教师讲述:先解释磷脂的结构组成,强调头部磷脂的亲水性和尾部脂肪酸的疏水性,然后说明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科学探索的进程。
* 教师引述:知道了脂质的结构,那么蛋白质又处于如何的位置呢?有人推测出脂质两边覆盖蛋白质的理论。
* 设问:对“罗伯特森电镜实验”──实验得到什么现象?让你来推测,你会推出什么样的结论?“三明治”结构模型有什么不足?* 学生交流、讨论:(略)* 教师讲述:借助于电镜,罗伯特森观察到了细胞膜的结构,并推出静态结构。
在第一节学习“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中知道了科学的探索过程是个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而且我们应用哲学上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问题。
并课件展示:细胞分裂、草履虫的运动和分裂、成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裂与复原现象。
* 设问:罗伯特森细胞膜静态结构能说明这些生命现象吗?* 学生:(略)* 教师讲述:20世纪60年代,有人对此静态观点提出异议。
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蛋白质的位置也提出了准确的说法,指出蛋白质不是全部平铺在脂质的表面,有的镶嵌在脂质双分子层中。
* 设问:对“荧光染料标记实验”──观察得到怎样的动态现象?推出什么结论?说明了什么?* 学生交流、讨论:(略)* 教师讲述:细胞膜的流动性是与细胞膜的成分—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的运动分不开的。
白细胞吞噬细菌、变形虫运动等例子更强有力地说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 教师引述: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通过观察和实验,并在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了生物膜分子模型,即流动镶嵌模型,并被人们所接受。
* 设问:此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不是完美无缺呢?* 学生:(略)* 教师讲述:科学家的观点并不全是真理,还必须通过实践验证;科学学说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后人不断修正和完善;时时刻刻要认识到科学技术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所起的关键作用;并要以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
* 质疑:同学们,如果你是当时的科学家,你也会像当时的科学家一样,进行这样的思维吗?!*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述:在体验探索历程过程中,我们要通过功能现象的观察分析,推理假设生物膜的结构特点,依据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一步一步地探讨生物膜的结构。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结合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学生展开想像,结合生物膜的组分,自我构建细胞膜的三维立体结构。
再课件展示“细胞膜的结构”,教师有顺序、有层次清楚地阐述基本内容:* 生物膜的组成:主要由蛋白质和脂质组成,还含少量的糖类。
* 生物膜的基本骨架:磷脂双分子层(亲水性头部朝向两侧,疏水性尾部朝向内侧)。
* 蛋白质分子存在形态:有镶在表面、嵌入、横跨三种,外侧的蛋白质分子与糖类结合形成糖被。
体现了生物膜的不对称性。
* 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流动性(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都是运动的)* 生物膜的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
反思:“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这部分内容可以联系第一章之第二节,关于“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不仅要让学生知道生物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还要让学生明白科学探索是一个在继承中不断验证、修正和完善发展的过程,其道路是曲折的,更要让学生尊重科学,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树立辨证的科学观。
这样通过科学探索史的学习,让学生自我启示,加深对科学过程和方法的理解。
“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的阐述一定要清晰,有条理,便于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掌握,同时也为更好的理解下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提供了知识基础。
三、第二人次实践过程: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生物膜模提示:用包裹中药丸的球形蜡质盒做磷脂分子的头部。
去掉药盒表面的腊壳,穿过铁丝或电线,使铁丝或电线成为磷脂分子的尾部。
再在盒子扣合处以及与盒子扣合处相垂直的方向打上两组孔(每组两个孔)。
每一个盒子都这样做。
用较长的铁丝把盒子穿起来,并扣上两半盒子,排列在这就做好了“磷脂单分子层”。
用同样的方法再做一个“磷脂单分子层”,这样就做成了“磷脂双分用什么材料做蛋白质呢?可以收集废旧包装材料,如包装电器的硬沫塑料,它很容易被你加工成需要一些“蛋白质”可以“漂浮”在膜的两侧,另一些可以“嵌入”或“贯穿”膜。
可以用贯穿膜的“蛋白质”来帮助固定磷脂双分子层,穿铁丝的时候把出板块镶嵌模型。
[搜索3] 2005年,Caco-2细胞生物膜因在结构和生物学性质上与人小肠吸收细胞相似而广泛用于肠道药物吸收机制研究。
[成果展示][创新1] 用球形或接近球形的“纽扣”穿上两根“细铜线”,模拟磷脂分子(纽扣模拟磷脂分子的头部,细铜线模拟磷脂分子的尾部);用“废旧塑料泡沫”剪成不同圆球形,模拟蛋白质分子。
[创新2] 用“乒乓球”穿上两根“细铁丝”,模拟磷脂分子(乒乓球模拟磷脂分子的头部,细铁丝模拟磷脂分子的尾部);用“橡皮泥”捏成不同圆球形,模拟蛋白质分子。
科方究精神,助高技的度,生素养。
“兴趣加物镶基的理解,可生意新精神。
反思:实施这节课后,总体感觉是成功的。
体现了新课标下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新理念。
课堂上学生的参与面比较广,小组学习能够更好地发挥同学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荣誉感在小组学习过程中能够得到升华,合作学习的热情更高,本节内容是一节理论课,通过学习后,同学们体验到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初步了解了生物科学的探究过程,大多数同学能够接受和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并且能够在纸上画出流动镶嵌模型的平面图,比较好地表现出磷脂双分子层及蛋白质分子在其中的三种分布方式。
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加深了对于细胞膜流动性实例的理解,并且使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得到了展示。
最后通过一些一练习,发现同学们基本掌握了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内容和流动性表现的一些实例,对科学的过程和方法有了更深的认识。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有得于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的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是值得推广的,学生竞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能够让同学们有一种学习的成就感,从而提高学习生物的兴趣。
但是小组学习如果是局限于课堂上,他的魅力是要大大打拆扣的,比如流动性实例口说比赛,第一个班没有事先布置学生去查找资料,能够回答出来的只少数的同学,后来在第二个班课前布置给他们去查资料,知道的程度就大大不一样了。
小组学习中由于小组成员之间的学习的能力参差不齐,完成任务往往是“能者多劳”,而程度差一些的学生就有可能依赖于他人,慢慢养成的不爱动脑的陋习,这样不利于学生生物接掌素养的培养,教学中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这里提出来与大家一起讨论。
另外小组学习的学习纪律是比较难控制的。
总结: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文中指出:“在学校里,重要的不是学到多少知识和技能,而是学会一种会学习的能力,学会自己去学习的能力”。
因此我们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这一节教材的认识和教学过程的设计,本着以学生在学习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为核心的主体性教育思想和教学思念。
通过教学资源和信息技术的整合,为学生建立教学情境,使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去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让学生愿学、乐学、会学,发展成“终身学”。
本设计在教学时,根据学生已有的细胞膜成分的基础,通过提供资料,设置问题,让学生作出假设并建立模型,再以提供科学家的有关实验或是学生设计实验的形式加以证明,很好的完成了三维课程目标。
但还是有些“遗憾”。
如在分组构建模型时,部分小组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想到完整的解决方案;在绘制生物膜概念图和细胞膜结构示意图,少数同学的语言描述还不够准确;在展览学生手工制作生物膜模型时,部分模型制作还不够精致和准确;在小组讨论教学环节,少数学生还显得腼腆,不够热情大方。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上课前预想的很多好的想法、好的创意,被上课时千变万化的情景(每个学生的感知、理解、兴趣和思想集中的程度都不一)而没能“恰倒好处”的实施和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