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文献载体的演变及对图书馆的影响
历史变迁中图书馆的作用论文
历史变迁中图书馆的作用论文我们都知道图书馆的英文名称为library,它是从拉丁文Librarium一字演化而来,意为放书的地方。
德文中的图书馆称Bibliothek,法文为Bibliotheque,俄文是Biblioteka,它们都是从拉丁化的希腊字Bibliotheca变化而来的,也是指放东西的地方,即图书馆。
那么图书馆到底源于何时,大概要从人类开始保存某种信息记录时算起了。
也就是说人类有了储存信息的意识,开始利用某种介质存储信息,便有了图书馆。
图书馆最原始的功能是保存人类的记录与文化,所以世界上的文明古国,都是早期图书馆的重要发源地。
据史书记载,公元3000年前的埃及与2000年前的巴比伦都已有了图书馆。
不过与我们目前的传统纸质图书馆有所区别的是,当时印刷术还没有出现,故一段时间以来,人们承载资料的载体都不尽相同。
埃及图书馆所收藏的资料多为写在纸草(Papyrus)上的文件,而巴比伦图书馆的资料则是刻在泥片(Clay Tablet)上的记录。
我国在殷商时期就有了图书馆,及至周朝图书馆已经非常普遍了,而且当时图书馆内部图书的分类与管理已经有了比较大的规模。
但当时由于受载体的局限,这类图书的体积相对来讲比较大,且随着图书馆规模的扩大,图书资料数量的增加,给检索者查找资料和管理者管理图书带来很大的不便,也就是说,随着图书馆的不断发展,它也冲破了原有的功能范围(放书的地方),不仅可以存放图书,也是人们查找资料的地方。
印刷术发明之后,人们开始广泛的利用纸张为载体,把大量的资料印刷到纸张上,这也大大提高了文献的出版和传播速度,也在某种程度上给图书的管理带来很大的变化。
在某种程度上,这也使原有图书馆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自此,我们现在所说的传统图书馆也在那一时期形成并开始了它漫长的发展历史。
1.图书馆是搜集、、收藏图书资料供人阅览、参考的机构。
收集了大量文献资料从有了人类社会以来,便产生了文字,用来记录这些文字的载体—图书也就应运而生。
中国古代公文载体流变研究
中国古代公文载体流变研究在历史的长河中,公文作为社会管理和交流的重要工具,一直担任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而公文的载体,随着时代的变迁,也经历了漫长的流变过程。
本文将按照时间顺序,详细介绍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公文载体及其流变过程,以期深入理解这一重要历史现象。
在古代,公文的载体经历了从竹简到木牍,再到纸张的演变。
早在战国时期,由于纸张尚未发明,人们开始使用竹简作为公文载体。
竹简是由竹子制成的狭长形书写材料,具有轻便、易制作、易携带等优点,成为了当时主要的公文载体。
随着纸张的发明和普及,公文载体逐渐从竹简转向纸张。
西汉时期,纸张开始用于公文书写,逐渐替代了竹简。
与竹简相比,纸张具有更为轻便、易书写、易保存等优点,使得公文的传递和保存更为便捷。
在东汉时期,纸张成为了主要的公文载体,并一直沿用到唐代。
进入唐代,随着造纸技术的进一步提高和印刷术的发明,公文载体又发生了新的变化。
唐代开始使用印刷术印制公文,这大大提高了公文的制作效率和准确性。
同时,纸张的质量和种类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出现了诸多规格各异、用途不同的纸张。
宋代以后,随着印刷技术的不断发展,印刷术成为了主要的公文制作方式。
印刷使得公文可以大批量生产,并且具有更高的质量和效率。
宋代还出现了“邸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方报纸,用于传递朝廷政令和消息。
明清时期,公文载体基本延续了宋代的传统。
印刷术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和应用,公文的制作和传递更加规范化、制度化。
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对外交流的加强,公文开始出现多种语言版本,如满文、藏文等。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公文载体的流变受到技术、文化和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从竹简到纸张,再到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公文载体的变化与技术进步密切相关。
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也推动了公文载体的多元化和差异化。
通过深入研究古代公文载体的流变过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现象。
公文作为社会管理和交流的重要工具,其载体的演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科技发展水平、文化习惯和政治制度特点。
中国古代档案载体及其产生与演变
中国古代档案载体及其产生与演变中国古代档案载体是一种记录和保存信息的物质工具,包括木简、竹简、纸张等材料。
它们的产生与演变与中国的国家制度、社会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密切相关。
最早的档案载体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那时主要使用的是木简。
木简是一种由竹木制成的薄片,上面可以刻写文字。
这种载体主要用在官府、军队等机构,用于记录文件。
随着中国文字的发展,竹简逐渐被纸张取代。
纸张的制作技术在东汉时期已经相当完善,成为主要的档案载体。
纸张的优势在于便于制作、保存和传播,极大地方便了记录和管理工作。
在中国古代,档案的管理是十分重要的。
早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中国就已经有了档案管理制度。
秦朝的统一使档案管理更加规范,秦始皇还下令焚书坑儒,同时将已有的史书、文献、官方档案统一收集起来,编纂成《秦记》。
这是中国古代档案管理史上的重要事件。
随着后代王朝的更迭,档案管理也陆续有了新的发展。
南朝梁代的沈约是中国档案管理史上的重要人物,他著有《太仓记》一书,详细介绍了当时的存档方法和流程。
唐代的宰相魏征也对档案管理提出了诸多建议。
宋代是中国档案管理史上的一个高峰时期,多种记录和储存技术被广泛运用。
例如宋徽宗因喜欢读书,设立了多个图书馆,进行了大量藏书工作。
随着纸张的普及,档案的数量也大幅度增加。
元代是中国档案管理史上的转折时期。
元朝时期,由于政权的更替,许多古代纸质档案被遗失或毁坏。
至明朝时期,档案管理逐渐恢复,并在明代中期达到顶峰。
中国古代档案载体的产生与演变是与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
它们的产生和演变,不仅记录了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信息,同时也展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进程。
档案管理的发展和完善,有助于促进社会的稳定和文化的传承。
文献载体的演变对图书馆的影响
1 44 ・
维普资讯
润滞 撬 潍 情;
4 1 进入 2 . 0世纪 8 0年代 , 随着 电子计算 机技 术 伴 的发展 而 发展起 来 的 电子 文献 , 不仅 为 文献 信 息 领 域带来 一 场特殊 的革 命 , 且 使 文 献 的载 体 结 构 产 而 生 了重大 的变化 , 传统 文献 由纸 质媒 体 向光 、 使 电方
2 简策、 帛书
现代科学技术 的发展 , 不仅使社会进步, 人们生
活发 生翻天 覆 地 的 变 化, 且 使 得 记 录 人 类 生 存 轨 而
迹的载体发生 了巨大的变化。记录文献的载体从最 早的 甲骨、 简策 、 纸张等, 到今天 出现的电子文献、 网 络文献, 无处不 打下人类智慧的烙 印。文献载体的 不断演进, 都赋予了图书馆新的含义, 不断丰富着图 书馆 】作 内容 、 : 形式 , 图 书馆带 来 前所 未有 的机 遇 给 和 挑 战 。图书 馆 应 抓住机 遇 , 发挥 自身优 势 , 适时 调 整 自己的战略 决 策和 规则 , 使其成 为 一个 多功 能 、 多 用途、 综合性 的文献 信息服务机 构, 以多种文献 载 体、 多种服务方 式、 满足人们 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 继续成为人们获取文献资源信息的重要场所。 l 甲骨 、 青铜 器 2) 纪 , 古 学 家 发 现 了 30 (世 考 5 0年 前 载 有 当 时 文字 的 实物 , 所谓 的 “ 墟 甲骨 ” 即 殷 。这 是 我 国现 存
最早 的 文字记 载 。 也就 是说 甲骨 是 文字记 载 最人也在丝 帛上 记载文字、 画。简策、 绘 版牍和丝 帛出现于商后期, 大量 流 行 于 春 秋 战 国 , 延续 到汉 、 晋 , 100年 东 达 0 之久。简策、 版牍和丝帛易书写 、 体积小 、 轻便 , 易制 造 , 于交 流 与使 用 。 因而 广泛 应用 , 为真 正文 献 便 成 载体的开端, 它为纸的发 明奠定 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社会科技的发展与知识的积累, 促使 文献载体 向合 理化 、 众化 发展 , 大 简策 和 帛书便 取代 了笨重 的龟 甲 兽骨 、 青铜器皿成为新型文献载体, 文献载体材料发 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这一历史 阶段, 诸子百家, 各门 各 派学术 空前繁 荣 , 献大 量 生产 , 文 古代 官 方藏 书 日 渐形成规模, 并为社会发展收藏保存各种文献信息。 3 纸质载体 公元 15 蔡 伦发明了纸。随着造纸技术 的 0 年, 不断改进和提高, 自晋代 以后 , 纸已成为我国和世界 各国最主要的书写材料。从此以纸质载体为代表 的 第二次文献转型与类型演进一直延续至今。它是人 类信息存储和传播技术的又一次质的飞跃。各种类 型纸质载体文献丰富着人们的精神生活, 也促进人 类社会政治 、 科技 、 经济 、 文化的不断发展。纸质文 献因其方便携带 、 易于复制 、 方便 阅读 、 价格低廉 而 在 全社 会得 到 空前 的 广泛传 播 , 这一 阶 段 , 图书 馆 事 业 的发 展也 进入 繁 荣 时期 , 古代 官 方 民 间藏书 楼 , 从 到近现代 的各类型图书馆, 都收藏着各种类型, 各个 时代的纸质文献, 图书馆也为近现代社 会的文 明和 发展 作 出 了极 大 贡 献 。直 至现在 2 1世 纪 , 即使 出 现 电子文献, 纸质载体仍然发挥着它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献载体的发展与图书馆变革
科 技 教 育
文献载体的发晨与图书馆变革
冯 峻
( 樊职 业技 术 学院 , 北 襄 阳 襄 湖
[ 摘
4 15 ) 400
要] 文献 栽体 的 发 展 经 历 了印 刷 型 纸 质 文 献 和 网络 化 电子 文 献 的 两 次 革 命 , 必 将 对 图 书馆 产 生 重 大 影 响 。 这 . 来 , 类 新 发 明超 过 过 去 20 人 0 0年 的 总 和 , 时 新 发 明 的 应 用 周 同 期 也 越 来 越 短 。 识 信 息量 的激 增 使 印刷 型 文 献 成 海 量 增 长 , 知 严
后 ,人 们 开 始 认 识 非 纸 质 文 献 并 逐 渐 接 受 此 类 新 型 的 载 体 形 态 , 短 短的 2 在 0年 里 , 子 文 献 的数 量 呈 几 何 级 的增 长 。这 是 电 因 为 电子 文献 的 载 体 容 量 巨 大 , 索方 便 , 检 占用 空 间 少 , 之 前 是 出 现 的 其 它 载 体 形 态 无 法 比拟 的 。
重 影 响 了文 献 的 传递 、 索 和 利用 。 检 导致 文 献 的增 长 和存 储之 间
[ 键 词 ] 献 栽 体 ; 子 文 献 ; 书馆 关 文 电 图 人 类 社 会 的历 史 是 信 息量 不 断 积 累 增 长 的 历 史 。从 蒙 昧 的 原 始 社 会 到 现 在 的 信 息 时代 。从 结 绳 刻 痕 记 事 到 信 息 爆 炸 , 伴
1 文 献载体 的发展 变 化
在 文 字 产 生 之 前 .语 言 是 表 达 人 类 思 想 以 及 人 类 认 识 自 然 、 造 自然 结 果 的 重 要 载 体 。 由 于 语 言 这 种 生 理 性 载 体 无 法 改 存 储 的 局 限 性 , 信 息 传 递 效 果 得 不 到 保 障 。由此 , 们 的祖 先 使 我
中国古代档案载体及其产生与演变
中国古代档案载体及其产生与演变中国古代档案载体是指古代用于记录和保存文献信息的物质介质。
档案载体在中国古代以前历经了演变和发展,起初是由竹木、简牍等天然材料制成的简策、木牍等,后来又出现了绢帛、纸张等新的材料。
最早的档案载体可以追溯到商代和西周时期的竹木牍和简策。
竹木牍是从竹木中切割出来的长方形牌子,经过打磨加工后用来记录事务和信息。
而简策是用竹木或骨头制成的扁平材料,上面可以刻写文字。
这些档案载体主要用于政府机构、祭祀仪式、商业交易等领域。
随着时间的推移,绢帛逐渐成为重要的档案载体之一。
绢帛是用蚕丝织成的质地柔软、耐久的材料,可以用来记录大量的文字和图像。
相传中国古代的五帝都用绢帛记录历史事件和政务。
绢帛档案在秦汉时期发展到了巅峰,大量的历史文献、官方文件都以绢帛为载体。
随着纸张的发明和普及,纸张逐渐取代了绢帛成为主要的档案载体。
纸张是由植物纤维制成的薄片,质地轻薄、易于书写和保存。
纸张的出现使得档案的制作和传播更加方便,大大促进了文化和知识的传承。
宋代以后,纸张成为主流的档案载体,大量的史书、文献以及官方档案都保存在纸张上。
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也对档案载体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印刷术的出现使得纸张上的文字可以大规模复制和传播,大幅提高了档案的制作效率。
在明清时期,雕版印刷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大量的书籍和文献被印刷出版,成为了档案记录的重要手段。
中国古代的档案载体经历了从竹木牍和简策到绢帛、纸张的演变过程。
这些不同的载体在记录和保存信息方面各有优劣,但都为古代文献的传承和保存做出了重要贡献。
如今,这些古代档案载体仍然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学术价值,对于研究和了解古代中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传统图书馆到现代图书馆
从传统图书馆到现代图书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图书馆这一传统的知识场所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传统的纸质图书馆到现代的数字图书馆,图书馆作为知识的守护者和传播者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传统图书馆和现代图书馆两个方面进行比较,探讨图书馆在发展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变革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传统图书馆,是指以纸质书籍为主要载体,借阅和咨询流程主要依赖人工操作和纸质档案管理的图书馆。
这种图书馆在过去是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主要场所,它们以其宽阔的阅览室和馆藏丰富的书籍而备受推崇。
在传统图书馆中,借书需要填写借书卡,然后由工作人员进行登记和借阅手续,返回时再进行归还登记。
而且由于馆藏的限制,某些书籍不一定能够满足读者的需求,这就需要读者进行在多个图书馆之间借阅的操作,很不方便。
而现代图书馆,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兴起和信息化的发展,图书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
现代图书馆以数字化和信息化为主要特点,馆藏以纸质书籍和电子资源为主,同时增加了多媒体设备和在线平台,使得读者能够更加便捷地获取信息和知识。
在现代图书馆中,读者可以通过智能终端设备进行借阅和咨询,同时也可以在线阅读电子书籍和期刊,这大大地提高了借阅效率和便捷性。
而且现代图书馆还推出了智能化的人工智能服务,能够更好地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如图书推荐、学科咨询等。
现代图书馆还开展了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和知识培训,鼓励读者参与为知识的传播和共享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传统图书馆与现代图书馆在很多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它们所承载的使命却是一样的,那就是传播知识、传承文化、服务读者。
无论是传统图书馆还是现代图书馆,都是围绕这个核心使命进行发展的。
但由于时代的发展,现代图书馆在传统图书馆的基础上增加了更多的功能和服务,使得图书馆变得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实际上,传统图书馆和现代图书馆并不是简单的取代关系,而是相互融合、互补发展的关系。
在现代社会,纸质图书依然占有一席之地,而数字化资源的增加则丰富了图书馆的馆藏,使得图书馆的服务更加全面和专业化。
从文献载体演变论图书馆文献保护要义
体: 、 甲骨 青铜器 、 头、 石 简牍 、 帛等等。文化的传承和积 累多以文献为渠道 , 的价 值在 于信 息的交流 与传递 , 缣 文献 因此,
构建 图书馆文献保护体 系, 保护文化遗产 , 是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责任 。 关键词 :文献载体 ; 图书馆 ; 文献保护
中 图分类号: 23 G5. 6
形来 表达思 想 , 通常 叫“ 形 文字 ” 图 。这 种 图形 虽 能 交
了刻上 自己的名字或 具有 纪念意义的文字, 文字最多 的一件青铜器是周代 的毛公鼎 , 铭文达 47个字; 9 石头 作为记录文字的材料 , 具有不易磨损 、 不易改 动 、 可长 久保存的特点 ; 简牍是“ 和“ 的合称 , 简” 牍” 在纸张大量 生产 、 使用以前 , 简牍 因其便 于取材 , 制作价格低廉而 成为书写文字的主要载体 , 并得到广泛应用 , 流行的时
人类的行为源于符号 的使用 。由于符号的使 用 , 人类的全部文化才得以产生并流传不绝 , 确切地说 , 符
号 乃是 人类 特有 的文 明成 果 。正是 由于符 号 的产生 和
统的产生 , 人类开始多方寻找文字符号赖以存在的“ 载 体” 。公元前 30 00年 , 即距今近 5 0 0 0年前 , 两河流域 的苏美尔人 已经在泥板上刻写他们的楔形文字 。公元 前 10 年中国人开始在龟甲与牛肩胛骨上刻写文字 , 30 即甲骨文。甲骨文从 商周武 丁时代持续 到周穆 王时 代, 共历 3 0 年 , 0余 甲骨文 曾经是 中国文字 的最 初载 体 。商代的文字主要 以 甲骨文为代 表 , 而西周到春秋 的主要 文字 是金 文 。2 【 j
第2 卷
随着社会的发展 , 一种 以棉花 、 树木等为原料 , 以 手工方式加工而成 的手工纸代替 了原始的文献载体 , 这种手工纸既耐用又具有持久性 , 而且轻便 , 信息储存 量大 , 便于携带 , 为信息 的广泛传播提供 了有利条件 。 造 纸术首 先在 中 国发 明并 以此 为 中心 走 向世界 。纸 张 作为书写材料 , 即取竹木简牍之价廉易得 的优点, 又取
中国文字文化载体的转变
中国文字文化载体的转变由夏朝所属以游牧求生存谋发展的东方之国(时称东夷之国),商,崛起后,73灭夏,建立了商殷王朝。
商承袭夏制,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社会法则支配下,构建社会文明,在文字载体上传承了夏朝的“木牍”书契之做法。
但是由于木制品“书契”文字的文书载体——“木牍”(木简)容易腐烂,致使史料无法长久保存,成了当时史官最为关切的事。
商殷王朝的统治者,为了把自己占卜的“天意”永久传承下去,在其祖先游猎游牧剥皮起骨的启示下,希望将所谓占卜的“天意”用文字刻录在骨头上,作为“书契”文字的载体,以便长久保存。
可是,“书契”文字于“木牍”(木简),比较容易。
在制作材料甲骨上“书契”文字,用石器“书契”就太不容易,难度也大。
随着生产的进步与发展,伴生出青铜器生产工具,促使史官们创造出“书契”文字的青铜器刻刀,开始“仰录”国王活动之时事,使青铜器刻刀成为在甲骨上“书契”文字的必用工具。
在这里,“甲”,指的是龟甲,“骨”,指的是牛骨或者兽骨等。
由此,一些文字文化人称,刻在甲骨上的文字为“契文”、“卜辞”、“龟甲文字”、“殷墟文字”统称“甲骨文”。
比如:出土文物显示,“为盘庚迁殷到纣亡二百七十三年间的遗物。
内容都是商王室的占卜记事文字,”……“已发现的甲骨文单字有四千五百字左右,可认识的约一千七百字(据《甲骨文编》)。
”参阅词目甲骨文《简明社会科学词典》第216页。
上述文字证明,中国古文字之多、之丰富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甲骨文词目又显示:“近年在陕西扶风、岐山一带的周原(周代祖先古公亶父迁此)等地,也曾发现西周的甲骨文。
卜辞字小如粟,若干词语不见于商代甲骨文,而近似西周金文。
”此处文字记载告诉人们,黄帝在氏族联盟辖区“始用的统一文字”,在炎帝氏族辖区即渭河流域另有创新。
这就是,中国社会进步与发展到了西周,中国文字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即“若干词语”在商朝“甲骨文”中是没有的。
而且,“字小如粟”,能刻如此小的文字,其工艺水平之高,前所未有。
古今图书与载体
一、甲骨与金石时代中国最早的文字载体要从甲骨金石开始说起。
早在4200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已经出现了刻在陶片上的文字,这样的陶片就是中国文字最早的载体之一。
到了中国的殷代早期,也即迄今3500年左右时期,人们将占卜的文字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主要是牛的肩胛骨),这种卜辞有的可以多达100字,其内容包括了占卜的时间、占卜者、占问的内容、结果、验证情况等,并由当时的史官专门管理,这样就形成了中国图书文献中的甲骨图书文献。
到了中国的商代,以青铜器为载体的图书资料开始出现。
青铜器的类型很多,主要有烹饪器、盛食器、酒器、乐器、兵器、度量衡器等。
青铜器上铭文产生的方法是在青铜器浇铸之前,先将需要记载的铭文反刻于器物内范上,然后随器物浇铸而成。
铭文的内容大多是纪念先祖、记述战功、册命赏赐、誓盟订约等。
商代青铜器的铭文字数较少,至西周时铭文内容字数增多,如西周宣王时代的《毛公鼎》腹内文字多达32行、499字(也有一说为497字)。
与甲骨图书文献及金文图书文献差不多同时,以石为载体的图书文献开始出现。
石刻图书大致分为碣、碑和摩崖等三种类型。
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石鼓,就是最具代表性的古代石刻图书。
石鼓又称其为石鼓文,因其形状似鼓而得名,又因其文字内容多为记载狩猎,人们又称其为猎碣,一般认为是战国时代的秦国刻石。
另外现今保存在西安碑林的唐代的《开成石经》也是著名的古代石刻图书文献。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人们还利用玉石作为图书文献的载体,,如1965年在山西侯马市晋城遗址所发现的5000多件盟书,就是用毛笔书写在玉石片上的。
有的学者认为,甲骨、青铜器以及石刻等载体的文献还不能算是真正的古籍图书,但由于以上图书文献载体及其内容与以后的竹帛纸张的载体及其内容有许多内在的联系,而且有些图书馆、图书馆、博物馆还收藏有甲骨、青铜器和石刻图书文献,因此对于以上图书文献的载体也应有所了解。
二、简牍与缣帛时代继甲骨金石之后,到了战国初期已出现了以竹简为载体的图书文献。
浅谈古今文献载体的演变
浅谈古今文献载体的演变文献是记录一切人类知识信息的载体。
文献载体是符号化的系统知识存贮体。
在我国,“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之中。
孔子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对孔子所说的文献,宋代的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注释为:“文,典籍也,献,贤也。
”典籍是指有关典章制度的文字资料,而献同贤,是指阅历丰富、满腹经纶的贤人。
可见“文献”一词包含着“典籍”和“贤人”两个方面的含义。
随着历史的发展,“文献”的含义逐渐演化为专指那些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章和图书,而“贤”的含义逐渐消失了。
到了现代,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为了传播知识,交流经验,出现了各种知识信息载体的材料,发明了各种各样记录知识信息的方式,涌现了大量不同类型的文献。
我国的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 G B 3 7 9 2 1 - -8 3 ) 给文献下的定义是:“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可见,凡是人类的知识信息以文字、图形、代码、符号、视频、声频等形式,用一定的技术手段记载在物质载体上,由此形成的每一件记录,都统称为文献。
文献载体有天然材料手工刻写的非纸张型材料:如古代的甲骨、玉石、青铜器、简策到以雕版印刷,活字印刷型为主的人造纤维( 纸张) 型材料再到现代的胶片、磁带、磁盘、光盘以及机读数据库、网络数据库为代表的电子载体材料文献。
这一发展演变也就是载体材料本身的笨重到轻便,信息记录的密度由小到大,信息记录传递由慢到快的进程。
一、天然材料原始社会初期,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相当贫乏,人们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交流思想,传播知识,传播经验要靠语言、表情、手势、行动等自然的表达方式。
用结绳、契刻等帮助记忆,结绳和契刻本身不是文字,它们没有和语言中的固定词联系起来,同一个结绳和契刻既可以代表一天,一个月,一个地点,只有当事人知道,别人难以捉摸。
文献载体演变对文献功能的影响
张玉 珍
( 宁夏大学图书馆 宁夏 银J 700) 502 I f
[ 摘
要 ] 在我 国文献类 型发展演 变过 程 中, 文献载体 经历 了三 次重大演进 。 本文就文 献载体 的每次演进 , 文
献类 型的每 次变革 , 对文 献基本功 能的影 响进行了 论述, 并揭示 出文献类 型的每次演 变都是为满足 当时 社会科
维普资讯
图 馆 建 设 20() 025
[ 文章绾 号】 10 -3 5 2o )5 o9 3 o4 2x(o 2o -o3 -o
文 献 资源 建 设
文 载 演 对 献 能 影 献 体 变 文 功 的 响
nl ne o h v lt n fD cme tC resuo ou n ucin f ec fte E oui so ou n ar r p nD cme tF nt s u o i o
文献载体变革,看阅读转型
出历史 舞 台。纸 张 与网络 并行 ,就是 现在 ,筒牍 与绢 帛也 退 出 了历史 。我们 可 以预见 新 的书 写形 式的 产生 与 网络 并行 ,纸 张 也将 退 出历 史。文 献载体 的变革 是历 史发展 的 必然趋 势 。
关键 词 :文献载体 ;阅读 转型 中图分 类号 :G2 5 2 文 献标 识码 :A 文章 编号 :1 6 7 2—5 8 3 2( 2 0 1 6 )1 1—0 2 7 6—0 1
其 材料 的局 限 ,难 以 广泛 传 播 ,所 以 ,殷 商 时期 ,只有 社 会 上 层 种低 廉 的材料 凭借 其 更 高 的书 写 效 率 和 低廉 的成 本 最 终 取代 了简 现 这种 局面 才得 到改 变 。简 牍起 源 于西 周 ,春 秋 战 国时 使 用更 广 。 境贫 寒 的士子 也拥 有 了相 对 丰 富 的 阅读 资料 。知 识 阶层 的增 多 又 魏 晋时 代是 简牍 与 绢 帛 , ( 丝 绸 ) 并行 的年 代 ,绢 帛 帛书 又 名 缯 反 过来 刺激 了人们 的创 作 热 情 ,私 人 著 述 数 量激 增进 一步 丰 富 了 书 ,是 以 白色丝 帛为 书 写 材 料 ,汉 帛书 主 要 发 现 于 长 沙 马 王 堆 3 号 汉墓 ,共 1 2万余 字 。 得 到 了越来 越 多的关 注 中 国古 代 阅 读 史及 阅读 理 论 研 究 。2 0 o 1年 为详细 的 阐述 … 。2 0 0 5年王 余光 许 欢 《 西 方 阅读 史述 评 与 中 国阅 2 0 1 0年许 欢在 《 中国古代 传 统 阅读 模 式研 究 》 一 文 中总结 中 国古 代 的阅读 体系 ,具有 从 阅读垄 断到 有 限控制 四个 特征 ” 。
等工具 书 的 ,即便 想 翻也 没 有 那个 环 境 与 心 情 了 。看 书 是 静下 心 网络 阅读 还 是 要 费 眼 费 工 夫 的 ,于 是 网络 脱 口秀 应 运 而 生 , 它 的妙 处是 不妨 一心 二用 有 一 搭 无 一 搭 亦 无 不 可 。如 今 有 上 千 的
电子文献的发展促进图书馆的变革
电子文献的发展促进图书馆的变革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电子文献已经成为了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这种新兴的信息载体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更深刻地影响着图书馆这一传统的知识殿堂。
本文将探讨电子文献的发展如何推动图书馆的变革,使它们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电子文献的特点。
它们体积小、容量大、传播快、更新迅速,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知识的宇宙。
而图书馆,则如同一艘承载着人类智慧的巨轮,在这片星辰大海中航行。
然而,随着电子文献的兴起,这艘巨轮不得不面临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电子文献的出现,使得图书馆的功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过去,图书馆主要承担着收藏纸质书籍、提供阅览空间等职能。
而现在,它们必须适应数字化时代的潮流,转型为信息资源的整合者和传播者。
这就像是一场革命,让图书馆从“藏书楼”变成了“智慧库”。
在这个过程中,图书馆需要做出许多改变。
首先,它们必须加大投入,购买更多的电子资源,以满足读者的需求。
其次,图书馆还需要提升自身的技术能力,学会运用各种数字工具来管理和推广这些资源。
此外,图书馆还需要加强与读者的互动,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意见,不断优化服务。
然而,电子文献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它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例如,版权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同时让更多的人受益成为了一个难题。
此外,网络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如何确保电子文献的安全存储和传输是图书馆必须面对的另一个挑战。
尽管如此,我们不能否认电子文献给图书馆带来的巨大好处。
它极大地丰富了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提高了信息的获取效率。
同时,它还打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让读者可以随时随地享受到图书馆的服务。
这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知识宝库的大门,让每个人都能够轻松地探索其中的奥秘。
展望未来,我相信电子文献将继续推动图书馆的变革和发展。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不断拓展,图书馆将变得更加智能化、个性化和社交化。
它们将不再是冷冰冰的知识仓库,而是充满活力和温度的学习交流平台。
高校图书馆文化载体的功能演进与创新应用
高校图书馆文化载体的功能演进与创新应用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的机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图书馆文化作为高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既有传统的文化传承,也有创新的文化表达。
高校图书馆作为文化载体,其功能也在不断演进与创新应用。
1. 传统文化传承高校图书馆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除馆藏书籍外,还展示了许多珍贵的文献资料、文物和文化遗产,传承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文明的维系、民族的团结。
2. 知识服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除了传统的借阅服务外,还为用户提供了各种形式的知识服务,包括数字化资源、网络知识库、学术期刊、在线数据库等,致力于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
3. 学术交流高校图书馆常常会举办各种学术论坛、学术报告会等,为广大学者提供交流与互动的场所,增进学术研究的水平与质量。
4. 新型文化创造高校图书馆不仅仅是知识传播的场所,还在探索着自身的发展模式,实现了新型文化创作与传播,如数字出版、数字展览、数字演出等。
1. 数字化发展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高校图书馆积极推进数字化发展,建立数字资源平台,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快速的知识获取方式,也为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新的手段。
2. 多元文化融合高校图书馆的文化载体不断拓展,不断发掘与整合不同的文化元素,实现多元文化的融合,既有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有当代文化的创造,以及各种学科交叉的文化碰撞与融合。
3. 艺术创作与表达高校图书馆创新应用艺术创作和表达,以文化艺术为载体,通过展览、演出、各类文艺比赛等形式,鼓励和引导广大学生进行文化创作和表达,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 社区服务与普及教育高校图书馆的社区服务和普及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办公和展览等活动,打破了传统图书馆与社区之间的界限,使社区居民能够更好地享受到图书馆资源和文化服务。
总之,高校图书馆文化载体的功能不断演进与创新应用,通过传承、服务、交流、创造、融合、创作和表达等多方面的努力,促进了高校文化的全面发展。
谈文献信息载体形式的变化对图书馆工作产生的影响
谈文献信息载体形式的变化对图书馆工作产生的影响
王刚婕
【期刊名称】《云南图书馆》
【年(卷),期】2004(000)004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资源的大量涌现,产生了除纸型文献外的其它介质的载体,如磁盘、光盘、电子文献等等.对传统图书馆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馆藏结构、服务功能、管理手段、文献配置等方面加以论述.
【总页数】2页(P15-16)
【作者】王刚婕
【作者单位】徐州工程学院图书馆,江苏,徐州,22100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50
【相关文献】
1.文献信息载体形式的变化对图书馆工作产生的影响 [J], 王刚婕
2.文献信息数字化对图书馆工作的影响 [J], 叶薇
3.文献载体形式的变化对馆藏资源的影响 [J], 邓进
4.文献信息数字化对图书馆工作的影响 [J], 王树斌
5.文献信息数字化对图书馆工作的影响 [J], 陈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信息载体的变迁探讨图书馆的发展趋势
从信息载体的变迁探讨图书馆的发展趋势【摘要】图书馆和信息载体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本文从信息载体的变迁分析了图书馆的发展与改变。
考察了目前图书馆的主要工作。
着重展望图书馆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数字信息载体代替纸质书籍成为图书馆主要信息载体,图书馆主动为读者提供信息服务,图书馆的环境氛围成为吸引读者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信息;信息载体;图书馆;发展趋势一、信息载体的变迁1.信息与信息载体的含义信息在哲学角度上的含义是:人类在感知外部世界和改造外部世界的过程中,与外部世界相交换的名称。
信息还可指人们接收和理解客观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
信息是一切事物的根本属性。
可以这么说,客观的外部世界原本就是存在那里的,并不能被称作信息,只有被人们认识和感知后,才能成为信息。
信息载体就是承载信息的物体。
通过信息载体,信息就能被记录、保存、传输。
只有附着在信息载体上,信息才能被人们认知。
2.信息载体的历史变迁人类社会最初记录信息的形式应该是结绳记事。
后来发明了语言与文字。
以中国来说,一开始的文字是刻在骨头和龟甲上的,被称为“甲骨文”。
后来发明了青铜器,把文字铸刻在青铜器上,称为金文。
到了先秦时期,开始把文字写在竹简上。
东汉时期的蔡伦发明造纸术后,纸质的书籍逐渐代替了竹简。
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字的载体越来越小,越来越轻便。
到了近现代社会,记录信息的方式呈现多种多样的形态。
有记录、播放声音的音乐碟片;以电影等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记录声音与图像的胶片;微缩幻灯片等等。
随着电脑的发明与广泛使用,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的载体更是越来越小。
互联网的普及使信息载体不再局限于私人私有,信息共享成为生活的常态。
近几年来,电子产品迅速发展。
互联网不仅局限于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新兴电子产品都可进入互联网的广阔天地,同时这些电子产品浏览、分享、处理信息的能力更加强大。
可以说,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信息载体越来越先进的历史。
二、图书馆的本质“图书馆”是在人类文明史的特定发展阶段形成和出现的社会文化现象。
论新时代图书馆文献资源保护
论新时代图书馆文献资源保护图书馆文献资源是社会发展中非常重要的国家文化遗产。
人类在利用文献资源过程的同时,如何做好完整性保护工作值得探讨和重视。
加强对图书馆文献资源的保护是图书馆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图书馆人员不仅要十分重视图书借阅过程中的保护和管理,同时也要切实提高图书的使用寿命,保存好人类文化“基因”。
本文主要论述了图书文献资源演变过程,分析了图书馆图书文献保护的重要性,提出了文献资源保护的具体措施。
希望本研究能为更好的开展图书馆图书保护工作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标签:图书馆文献保护一、图书文献资源及其载体的演变在不同的时期,文献保护根据构成文献载体材料的不同而在保护方式、方法上存在着异同,大致来看,文献载体经历了四个阶段:远古时期,人类的祖先在生活中就地取材,以龟甲、象牙、兽骨、石头、蜂蜡、陶器、布帛、树叶等为载体,以刀刻、浇铸等方式记录信息。
这种文献尽管经久耐用,但携带极不方便,影响信息的传播。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种以质量较高的植物纤维——棉花、树木等为原料,以手工方式加工而成的手工纸代替了原始的文献载体。
这种手工纸既耐用又具有持久性,而且轻便,信息储存量大,便于携带,为信息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
十八世纪初期,造纸技术应运而生,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传统的手工造纸技术远远满足不了人们对纸张的需求,机械造纸技术降低生产的成本,提高了生产的效率。
但是在造纸过程中由于使用的材料低劣,又向其中添加了大量的化学物质,使得这一时期的纸张酸碱性不平衡,尽管从外表看来,手工造纸和机械造纸的外观相似,但是其实用性和持久性大大降低。
在使用过程中纸张很容易出现变质的现象。
尽管这样机械造纸技术很快取代了手工造纸技术,并占据了图书文献生产制造的主要地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人类为满足图书文献资源共享的需要,开始追求高密度、快速的文献载体传输功能,大量种类繁多的非图书不断涌现出来,并被人们广泛的接受和使用,但是由于这些载体大多数是由感光材料和磁性材料或者塑料制作而成,其化学成分复杂,在流通和存储过程中很容易受到水分、霉菌的影响而出现损坏的现象,使记录的信息减弱或者消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中国文献载体的发展及对图书馆的影响摘要:本文介绍了中国文献类型发展演变过程,并且将其分为三大阶段文献类型演变。
研究了中国文献载体的演变对图书馆的影响,以及具体分析了图书馆在新型文献类型下的决策,指出图书馆如何应对文献载体的演变,关系着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就文献信息栽体的发展,简要介绍了传统印刷型出版物、电子出版轴及网络出版物,并通过比较分析论迷了未来国书棺的发展模式,是传统版轴与电子出版物并存的复合式图书馆。
关键字:中国文献载体演变图书馆影响对策发展模式文献载体是知识情报存贮的依附体,是知识情报传播交流的媒介,又是信息内容与物体材料的结合体。
文献和文献载体的关系:文字的出现为文献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基本条件。
文献是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它主要由记录知识信息的核心内容、物质载体、记录手段、呈现形态四个要素组成。
用于记录知识信息的载体,如:骨头、竹简、缣帛、纸、胶卷、光盘等,它们是文献的外在形态,是保存文献、传播文献的物质基础。
文献和文献载体,二者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
文献载体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同时它们所记载的文献又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1、中国文献载体演进过程当今世界,社会信息化和科技进步的迅猛发展推动了文献载体的变革,作为一种存储和表达人们思想的物质载体,在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中从古代到现代,从金石、竹简、丝帛到纸质、电子等一直在不断发展变化,它的功能在不断延伸和扩大,在方式上不断更新和飞跃,使之成为记录知识信息最理想的文献载体。
1.1古今文献载体的发展变化追寻我国文献类型发展演变的轨迹发现,最初人们以延长记忆为目的,积累贮存知识的手段结绳、刻木记事并不具备文献的基本特征,只可把它们看作文献形成的雏形。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工作的需要,文字产生了,最初记载在龟甲、兽骨上;后来又相继出现了青铜、玉、石、简牍、帛等非纸质的文献载体形态;到西汉时期,由于知识的尉增及传递的需要,纸质载体出现了,纸质载体文献以重量轻、体积小、信息含量大、价格低廉等优势逐渐取代了简牍文献;二十世纪中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及人类对文献信息快速传递和资源共享的需要,又相继出现了胶卷、磁带、光盘等新型文献载体。
这些记录文献的物质材料,起着保存、传播和发展文化等重要作用。
详述如下:1.1.1非纸质文献:在文字产生之前,语言是表达人类思想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结果的重要载体,人们使用语言来传递信息,表达感情,由于语言这种生理性载体,不易存储的局限性,使信息传递效果得不到保障。
由此,我们的祖先创造了文字,这时的文字就是一些记号、符号,其载体是一些自然物的简单加工,有的过于笨重、有的过于昂贵、有的极易损坏,大都不便流通。
如古埃及的莎草纸,古巴比伦的泥板书,印度的贝叶经,欧洲的羊皮书,古罗马的铅书、铜书等。
我们的祖先也经历了同样的过程,产生了以龟甲、兽骨、青铜器、石碑、竹简、木版、帛等为载体的文献。
龟甲、兽骨我国现存的上古文字记载,最早的是商代后期的卜辞。
卜辞是商代帝王占卜时的记录,这些记录刻在龟甲、兽骨(公元前16世纪一前10世纪)上,所以通常称之为“甲骨文”。
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有系统的文字,发现于商后期盘庚迁都至殷(今河南安阳小屯)的废墟遗址,因而也称殷墟甲骨。
它的构成主要有象形、假借、形声三种。
今天的汉字仍是以象形字为基础的形符文字,甲骨文这种最早的文字就已经具备了后代汉字的基本结构,因此,它对我国的文字研究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在我国古代古籍中,关于商代的记载较少,甲骨文的材料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对所研究商代历史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青铜器中国商、西周、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221年),主要以青铜器为载体来记录文献。
古代在制作青铜器时,往往在上面铸刻一些文字,这种文字称为“铭文”,又称“金文”。
青铜器铭文内容广泛,涉及邦国地理、贵族世系、外交盟誓、战争征伐、宗教祭祀及许多重大史实,有的可印证、补充传世文献的记录,有的则为传世文献所未记载,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自商代盘庚至秦代统一中国,这段历史是汉字从奠定逐渐走向成熟的时代,青铜器作为这个时期语言文字的最重要的载体,对研究语言文字是最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
简牍、帛用简牍、帛作载体来记录文献最早大约在公元前300年,中国是古代战国时期。
文献是用毛笔书写的古代文字,被称为“简牍文献”和“简帛文献”。
竹、木简作为记录文献的载体,比起甲骨、玉石来,具有取材容易,制作书写方便的优越性,所以在一定的历史时期里成为主要的载体。
但是,一枚竹简容纳的字数太少,而保存、移动、阅读都很不方便。
与竹简同时还有帛,所谓“著于竹帛”,就是指竹简和帛书而言。
帛轻薄柔软平滑,易于运笔和舒卷,即可写字,又可作画绘图。
但其价格昂贵,普通人用不起,而且一经书写,不便更改,所以简帛始终未能取代竹简作为主要载体。
直到汉朝发明了新的文献载体“纸”后,“竹、帛”逐渐被纸所代替。
1.1.2纸质文献到了汉朝,公元105年,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发明了一种既廉价又方便的新型材料一纸。
它不再是一种简单的自然物,而是经过加工而成的一种记录知识信息的文献载体,它具有上述各种载体的优点,又克服了它们的不足之处。
纸纸具有蒲草之便而不易破裂;具有竹、木之廉而不笨重;具有缣帛之柔而不昂贵;具有金石之牢而能传播广远;既适于书写和大量生产,又便于传播和交流,遂成为人们公认的最佳文字记录载体,在与简、帛共存的一个漫长时期后,最终取代了简策、缣帛。
因此,自从造纸术在全世界普及后,纸成了文献的唯一载体。
纸质文献轻便、易于阅读和复制,而且所含知识信息系统、完整,便于在社会上广泛传播、交流。
纸质文献在世界上全面普及,大大促进了文化知识的传播和发展,许多古代文献能流传现在,人类文化能有今天的进步,纸的功劳是不可磨灭的。
直到目前,纸质文献仍然在人们社会活动中占主导地位。
同时,它为印刷术的发明提供了物质基础,使之成为后来一种唯一的、较为理想的印刷型书写材料。
1.1.3新型文献载体:胶卷、磁带、光盘随着印刷术的发展,装订技术的进步,以及社会对文献信息需求的增加,使印刷型文献成海量增长,严重影响了文献的传递、检索、利用,导致文献的增长和存储之间的矛盾,同时也给文献的高密度存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于是人们就寻找一种占据空间小、存储密度大、传递速度快的文献载体。
胶卷、磁带、光盘在纸质文献以体积小、重量轻、信息含量大、价格低廉、携带方便等优势取代竹简、木族文献时,其先进性是显而易见的。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纸载体的这些优势则相对落后了,特别是纸质文献载体的时空局限性严重阻碍了文献信息的快速传递和资源共享。
因此,二十世纪中期以来,人类相继创造了缩微胶卷、胶片、磁盘、光盘等新型文献载体,其优势大大超过了纸质载体,如一张16ram的缩微胶卷,可存储3000~10000篇文件,一张软盘可存储50万个汉字,一张650MB的光盘可存储300册100万宇的书刊。
这些载体的文献信息存储量大、使用方便,对各种信息的处理、检索快捷方便、图文声像并茂、交互性强、生产成本低等特点,使之成为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传播载体。
人们利用其文献表达思想、传播知识、保存文化时,能实现文献资源的共享,使文献的利用率更高。
目前世界上的文献载体在总体上仍然以纸张为主,但可以预见,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各种视听技术设备进一步完善和普及以后,胶卷、磁带和光盘将会逐渐取代纸张,成为新的文献载体。
1.1.4电子文献电子数字型文献是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以计算机处理技术为核心记录信息的一种文献形式。
它是信息社会文献载体形成、发展、进化的必然产物,是一种新型的知识和信息载体。
这种文献存储容量大、检索速度快捷、灵活、使用方便。
电子数字型文献必须借助于离线和脱机阅读。
有人说,电子图书的产生是继印刷术,纸张发明之后又一次书业革命。
新型文献载体的涌现一一数字纸张1993年Adobe推出跨平台的版面记录格式PDE是数字纸张的代表,也是数字纸张的萌芽。
在国内90年代中期也推出数字纸张的表达格式。
在北美,数字纸张技术从1999年己经被大范围使用。
“从产业现状来看,数字纸张在北美已经形成巨大的产业链。
”数字纸张是指通过一系列的IT软件技术,用数字化的方式逐步代替传统纸张的存储、传输、阅读等,同时赋予其更强大的功能。
它的优越性比以往简单的信息电子化更进了一步,它将更加符合人们使用传统纸张的习惯,同时将解决信息数字化带来的安全、版权等各种问题。
数字纸张在电子商务中应用非常广泛,它可使政府的政务效率和服务形象得到大幅度地提高。
1.2三大阶段文献类型演变文献主要由记录信息、知识的核心内容、物质载体、记录手段和呈现形态四个要素所构成。
文献类型每一次变更可以说都是由这四要素发生变化后而演进的。
1.2.1中国文献类型形成的演进过程:以延长记忆为目的、贮存积累的形成过程文献形态的胚胎滥觞于文字的产生。
孙饮善先生认为:应该说用文字记载的文献.是与文字同时产生、相随发展的.除结绳外,人们学会用刻木的方法来帮助记忆.交流思想。
无论是结绳还是刻木,都不具备文献的基本特征.但可以把它看作文献形成的雏形。
这样认识,人类社会第一次文献类型的演进也就是文献形成的过程,它是以延长记忆为目的、贮存积累的演进过程。
我们可以从文献构成的四个基本要素作些分析:1)知识内容原始社会初期,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在生产过程中.人们交流思想和传播知识,是靠语言、表情、手势等自然表达方式和结绳、刻木等原始的记事方式。
到了原始社会后期,由于知识的积累和传播,这些原始交流方式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靠晒记口传不仅在时间和空间上对知识传播有较大的限制。
由于知识蓦观化的需要,为了达到延长记忆、贮存积累知识的目的.人们不得不寻找一种新的表达和交流方式,即依靠某种特定的物质形态.用特殊的记录手段,通过一定的呈现形态把知识存贮起来进行交流。
这也就是文献的形成过程。
2)物质载体从结绳刻束的记事方式转化到用某种物质载体传递信息知识的传播交流方式,也是人类社会的一十重大进步。
人类最初利用文献的物质形态都比较简单.我国古代记录文献的载体主要有商、甲骨、青铜、石头、玉器,到后来又出现了竹简、木胺、缣帛等,这些物质载体虽然都是取自于自然物.但是经过了粗略加工。
3)呈现形态文献的形成不单是某一时人们传递知识、交流思想的需要。
而且是人类在长期社会实践中知讽不断积累、不断传播的连续需要。
将这些零碎的束石、甲骨进行有序化整理后,记载比较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才能呈现出文献的形态。
就目前所知.我国最早的文献是商代的甲骨文献。
如果把这一时期文献的形成当作文献演变之始.那幺.在它以后发展演进到青铜铬文、刻石、筒第、帛书等文献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