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文献载体的演变及对图书馆的影响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中国文献载体的发展及对图书馆的影响

摘要:本文介绍了中国文献类型发展演变过程,并且将其分为三大阶段文献类型演变。研究了中国文献载体的演变对图书馆的影响,以及具体分析了图书馆在新型文献类型下的决策,指出图书馆如何应对文献载体的演变,关系着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就文献信息栽体的发展,简要介绍了传统印刷型出版物、电子出版轴及网络出版物,并通过比较分析论迷了未来国书棺的发展模式,是传统版轴与电子出版物并存的复合式图书馆。

关键字:中国文献载体演变图书馆影响对策发展模式

文献载体是知识情报存贮的依附体,是知识情报传播交流的媒介,又是信息内容与物体材料的结合体。

文献和文献载体的关系:文字的出现为文献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基本条件。文献是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它主要由记录知识信息的核心内容、物质载体、记录手段、呈现形态四个要素组成。用于记录知识信息的载体,如:骨头、竹简、缣帛、纸、胶卷、光盘等,它们是文献的外在形态,是保存文献、传播文献的物质基础。文献和文献载体,二者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文献载体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同时它们所记载的文献又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1、中国文献载体演进过程

当今世界,社会信息化和科技进步的迅猛发展推动了文献载体的变革,作为一种存储和表达人们思想的物质载体,在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中从古代到现代,从金石、竹简、丝帛到纸质、电子等一直在不断发展变化,它的功能在不断延伸和扩大,在方式上不断更新和飞跃,使之成为记录知识信息最理想的文献载体。

1.1古今文献载体的发展变化

追寻我国文献类型发展演变的轨迹发现,最初人们以延长记忆为目的,积累贮存知识的手段结绳、刻木记事并不具备文献的基本特征,只可把它们看作文献形成的雏形。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工作的需要,文字产生了,最初记载在龟甲、兽骨上;后来又相继出现了青铜、玉、石、简牍、帛等非纸质的文献载体形态;到西汉时期,由于知识的尉增及传递的需要,纸质载体出现了,纸质载体文献以重量轻、体积小、信息含量大、价格低廉等优势逐渐取代了简牍文献;二十世纪中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及人类对文献信息快速传递和资源共享的需要,又相继出现了胶卷、磁带、光盘等新型文献载体。这些记录文献的物质材料,起着保存、传播和发展文化等重要作用。详述如下:

1.1.1非纸质文献:

在文字产生之前,语言是表达人类思想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结果的重要载体,人们使用语言来传递信息,表达感情,由于语言这种生理性载体,不易存储的局限性,使信息传递效果得不到保障。由此,我们的祖先创造了文字,这时的文字就是一些记号、符号,其载体是一些自然物的简单加工,有的过于笨重、有的过于昂贵、有的极易损坏,大都不便流通。如古埃及的莎草纸,古巴比伦的泥板书,印度的贝叶经,欧洲的羊皮书,古罗马的铅书、铜书等。我们的祖先也经历了同样的过程,产生了以龟甲、兽骨、青铜器、石碑、竹简、木版、帛等为载体的文献。

龟甲、兽骨

我国现存的上古文字记载,最早的是商代后期的卜辞。卜辞是商代帝王占卜时的记录,这些记录刻在龟甲、兽骨(公元前16世纪一前10世纪)上,所以通常称之为“甲骨文”。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有系统的文字,发现于商后期盘庚迁都至殷(今河南安阳小屯)的废墟遗址,因而也称殷墟甲骨。它的构成主要有象形、假借、形声三种。今天的汉字仍是以象形字为基础的形符文字,甲骨文这种最早的文字就已经具备了后代汉字的基本结构,因此,它对我国的文字研究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古代古籍中,关于商代的记载较少,甲骨文的材料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对所研究商代历史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青铜器

中国商、西周、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221年),主要以青铜器为载体来记录文献。古代在制作青铜器时,往往在上面铸刻一些文字,这种文字称为“铭文”,又称“金文”。

青铜器铭文内容广泛,涉及邦国地理、贵族世系、外交盟誓、战争征伐、宗教祭祀及许多重大史实,有的可印证、补充传世文献的记录,有的则为传世文献所未记载,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自商代盘庚至秦代统一中国,这段历史是汉字从奠定逐渐走向成熟的时代,青铜器作为这个时期语言文字的最重要的载体,对研究语言文字是最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

简牍、帛

用简牍、帛作载体来记录文献最早大约在公元前300年,中国是古代战国时期。文献是用毛笔书写的古代文字,被称为“简牍文献”和“简帛文献”。竹、木简作为记录文献的载体,比起甲骨、玉石来,具有取材容易,制作书写方便的优越性,所以在一定的历史时期里成为主要的载体。但是,一枚竹简容纳的字数太少,而保存、移动、阅读都很不方便。与竹简同时还有帛,所谓“著于竹帛”,就是指竹简和帛书而言。帛轻薄柔软平滑,易于运笔和舒卷,即可写字,又可作画绘图。但其价格昂贵,普通人用不起,而且一经书写,不便更改,所以简帛始终未能取代竹简作为主要载体。直到汉朝发明了新的文献载体“纸”后,“竹、帛”逐渐被纸所代替。

1.1.2纸质文献

到了汉朝,公元105年,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发明了一种既廉价又方便的新型材料一纸。它不再是一种简单的自然物,而是经过加工而成的一种记录知识信息的文献载体,它具有上述各种载体的优点,又克服了它们的不足之处。

纸具有蒲草之便而不易破裂;具有竹、木之廉而不笨重;具有缣帛之柔而不昂贵;具有金石之牢而能传播广远;既适于书写和大量生产,又便于传播和交流,遂成为人们公认的最佳文字记录载体,在与简、帛共存的一个漫长时期后,最终取代了简策、缣帛。因此,自从造纸术在全世界普及后,纸成了文献的唯一载体。纸质文献轻便、易于阅读和复制,而且所含知识信息系统、完整,便于在社会上广泛传播、交流。纸质文献在世界上全面普及,大大

促进了文化知识的传播和发展,许多古代文献能流传现在,人类文化能有今天的进步,纸的功劳是不可磨灭的。直到目前,纸质文献仍然在人们社会活动中占主导地位。同时,它为印刷术的发明提供了物质基础,使之成为后来一种唯一的、较为理想的印刷型书写材料。

1.1.3新型文献载体:胶卷、磁带、光盘

随着印刷术的发展,装订技术的进步,以及社会对文献信息需求的增加,使印刷型文献成海量增长,严重影响了文献的传递、检索、利用,导致文献的增长和存储之间的矛盾,同时也给文献的高密度存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于是人们就寻找一种占据空间小、存储密度大、传递速度快的文献载体。

胶卷、磁带、光盘

在纸质文献以体积小、重量轻、信息含量大、价格低廉、携带方便等优势取代竹简、木族文献时,其先进性是显而易见的。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纸载体的这些优势则相对落后了,特别是纸质文献载体的时空局限性严重阻碍了文献信息的快速传递和资源共享。因此,二十世纪中期以来,人类相继创造了缩微胶卷、胶片、磁盘、光盘等新型文献载体,其优势大大超过了纸质载体,如一张16ram的缩微胶卷,可存储3000~10000篇文件,一张软盘可存储50万个汉字,一张650MB的光盘可存储300册100万宇的书刊。这些载体的文献信息存储量大、使用方便,对各种信息的处理、检索快捷方便、图文声像并茂、交互性强、生产成本低等特点,使之成为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传播载体。人们利用其文献表达思想、传播知识、保存文化时,能实现文献资源的共享,使文献的利用率更高。目前世界上的文献载体在总体上仍然以纸张为主,但可以预见,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各种视听技术设备进一步完善和普及以后,胶卷、磁带和光盘将会逐渐取代纸张,成为新的文献载体。

1.1.4电子文献

电子数字型文献是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以计算机处理技术为核心记录信息的一种文献形式。它是信息社会文献载体形成、发展、进化的必然产物,是一种新型的知识和信息载体。这种文献存储容量大、检索速度快捷、灵活、使用方便。电子数字型文献必须借助于离线和脱机阅读。有人说,电子图书的产生是继印刷术,纸张发明之后又一次书业革命。

新型文献载体的涌现一一数字纸张

1993年Adobe推出跨平台的版面记录格式PDE是数字纸张的代表,也是数字纸张的萌芽。在国内90年代中期也推出数字纸张的表达格式。在北美,数字纸张技术从1999年己经被大范围使用。“从产业现状来看,数字纸张在北美已经形成巨大的产业链。”数字纸张是指通过一系列的IT软件技术,用数字化的方式逐步代替传统纸张的存储、传输、阅读等,同时赋予其更强大的功能。它的优越性比以往简单的信息电子化更进了一步,它将更加符合人们使用传统纸张的习惯,同时将解决信息数字化带来的安全、版权等各种问题。数字纸张在电子商务中应用非常广泛,它可使政府的政务效率和服务形象得到大幅度地提高。

1.2三大阶段文献类型演变

文献主要由记录信息、知识的核心内容、物质载体、记录手段和呈现形态四个要素所构成。文献类型每一次变更可以说都是由这四要素发生变化后而演进的。

1.2.1中国文献类型形成的演进过程:以延长记忆为目的、贮存积累的形成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