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尊刘贬曹”思想倾向及成因-8页精选文档
[教材]《三国演义》的主要思想倾向
《三国演义》的主要思想倾向七分事实,三分虚构“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东汉末至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纷扰的年代。
汉末大乱,尖锐的社会矛盾激起声势浩大的黄巾起义,震撼了这个腐朽与濒临崩溃的专制皇朝。
此后,继之以董卓之乱,群雄角逐,继之以天下三分,鼎足而立,继之以曹丕称帝,平定蜀汉,再继之以司马氏代魏,一统天下。
一.《三国演义》中的思想倾向之——拥刘反曹:正统的历史观北方少数民族占据中原民族矛盾尖锐民族情绪强烈要求恢复汉民族的正统地位罗贯中:元末明初,号湖海散人,“有志图王者”希望恢复汉民族地主阶级政权的抱负,要唤起汉民族的强烈民族意识,为推翻蒙元贵族的统治而进行斗争前50回:赤壁之战之前,交代“三国鼎立”的斗争背景50~115回:刘备集团的兴衰成败116~120回:三国先后被灭,西晋统一刘备:标榜恢复汉室王朝的皇室嫡系。
抱着“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理想。
“仁德及人”“秋毫不犯”“远得人心,进得民望”“但到处,闻刘豫州,皆跪进粗食”“犹鱼之有水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心灵深处所信奉的人生哲学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残忍,阴险,奸诈毫无惜民爱民之心二、《三国演义》在人格构建上的价值取向,是恪守以“忠义”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规范,因此,“忠义”思想是小说的另一个鲜明的倾向。
1、刘、关、张三人至死不渝的兄弟情义。
2、关羽——三国“三绝”之“义绝”,被视为“义”之化身。
(1)关羽对结义大哥刘备的“忠义”。
(2)关羽之义,不仅是对刘备,也有对曹操的“义”。
3、诸葛亮——“忠”之楷模。
三、赞美“智慧”是小说的第三个思想倾向。
1、诸葛亮——三国“三绝”之“智绝”,是“智慧”的化身。
2、善用人才的智慧人物——曹操他把人才问题看作政治斗争中最根本的战略问题,他说:“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曹操形象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曹操(公元155-220年),字孟德,小字阿瞒,汉族,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三国演义》“尊刘贬曹”思想倾向及成因
深受儒家人世 臣死心塌地为他尽忠。在《 三 国演义》 中, 每当曹操 统治激起了大量 民众起兵反抗元朝。 “ 有志 图王” 的罗贯中, 自觉学有所成后 , 失败时 , 罗贯中就用令人拍手称快的辞藻 , 而刘备 思想影响 , 失败时则用令人叹息 的语句 ; 其称曹操时 , 经常用 辞别赵宝丰 , 在元惠宗至正十六 年( 1 3 5 6 ) , 投靠 当 “ 曹贼” “ 奸雄” 等恶名 , 甚至还直 呼为“ 阿瞒” , 而称 时最强大的农 民起义军首领张士诚 ,入府做幕宾 ,
.
回操日: “ 宁教我负天下人 , 休教天下人负我。 ” 第十 形成的正统文化及其政治思想观念的影响。
后、 董承、 弥衡 、 杨修等人。 罗贯 中在这些人被杀后 ,
反复用诗句来称颂他们 的志节 ,以反衬曹操 的残 忍; 并将司马氏篡曹魏政权归为天理循环、 因果报 吞曹 , 天运循环不可逃 。” 与塑造曹操奸臣形象不同的是 , 罗贯中十分注
士 诚 眼见 敌 不 过 朱 元璋 部 与 元 军 、 方 国珍 部 ( 时 已
《 三 国演义》 中刘备 阵营受人欢迎 , 也与“ 忠义
武 勇 之神 ” 的关 羽属 于刘 备 阵营这 一原 因有关 。据
《 三 国志》 载, 历史上关 羽是一个忠义 、 英勇 、 喜读
投降元朝 ) 的合围进攻 , 不得已投降。 降元后张士诚
希 望为 张 士诚 打下汉 人 的天 下 , 同时实 现 自己的人
发展 , 罗贯 中在《 三国演义》 中则进一步强化这一思
想倾向。
( 一) 从 民 间信 仰 的 角度
生理想 , 像张 良、 诸葛亮等贤臣谋士一样青史 留名。 元至正十七年( 1 3 5 7 ) , 已称王定都平江( 苏州 ) 的张 士诚部与朱元璋部交战 , 实力受损 ; 同年 , 张士诚 的 弟弟张士德等在与元朝军队作战时 , 兵败被俘。张
《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及作者“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
第 l 7卷第 1 期 20 0 2年 3月
徐 州教 育 学 院学报
J o u h u E u ainC l .fX z o d c t ol o
Vo1 1 No. . 7. 1
Ma . 2 0 r ,0 2
《 国演 义 》 三 的成 书 过 程 、 及作者 “ 尊刘贬曹 ” 的思想倾 向
然而他作为一个封建统治者又确实存在着残酷狡诈极端利己主义等恶德历史和文学对他褒褒贬贬都不是无中生3三国演义是文学作品而不是历史着作历史着作只能写历史上发牛过的已经有的事而文学作品则可以写历史上并未发生但是可能发生的事即使是历史文学作品也可以而且必须在基本符合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原型的基础上作些艺术虚构和艺术加工历史学家的任务是以历史上的人和事来说明历史而文学家的任务则是通过典型情节典型人物和艺术细节来艺术地再现历史把三国演义当作历史着作来要求显然是不恰当的
且尊刘 贬曹的倾 向也很 明显来自。《 相三 国志 平话 》 全 在文 字
上 粗 陋 简 朴 , 名 、 名 错 误 很 多 , 很 多 民 间 故 事 和 传 人 地 有 说 , 半 与 正 史 记 载 不 符 。像 司 马 仲 相 断 阴 狱 , 奋 太 行 大 刘
讲述、 演唱 的重要 题 材 。据宋 代 孟 元 老《 京 梦华 录》 东 记 载, 北宋 已出现 了专 门“ 三分” 说 的艺 人霍 四究 ( 说霍 世 一 究) 。在这一时期流 传的三国故事 , 已逐步形成鲜 明的“ 尊 刘 贬曹” 的倾 向。宋 代张耒的《 明道 杂志》 :京 师有 富家 说 “ 子, 少孤专财 , 群无赖百方诱导之 。而此 子甚 好看弄 影戏 , 每弄至斩关羽辄为之 泣下 , 嘱弄 者且 缓之 。 苏轼 在 《 坡 ’ ’ 东
浅谈_三国演义_中_尊刘贬曹_的思想倾向
演义小说所要表达的价值观念。
在某种程度上将历史的审视伦理化、政治的评判道德化了。所谓
(一)体现了历史正统观
‘拥刘反曹’的倾向,就是由这一‘道德伦理法庭’的审判而形成的
对血统的尊崇和敬仰正是封建统治奉行的传统观念,也是封 结果。”⑩而通过对“尊刘贬曹”这种思想倾向原因的探究,可以看
建统治阶级用来维护统治的一种理论。刘备出身微贱,势力单 出小说中主张历史正统观、崇尚忠义的人格价值观以及追求仁政
《白光》中的主人公孔乙己、陈士成在童子试中屡考不中,人已老 对千百万家庭教育子女自强进取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科举制
了,还是童生,或称老童生。当然,如果县、府、院三级考试都录取 度也的确为国家选拔了不少治国安邦的有用之才。
了,进入府学、州学或县学的,称为进学,然后到督学进行考试,督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科举制与读书、做官是直接相联的。封
作者简介:王思齐,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2006 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生。
·教育文化·
2 009. 7(中)
加府、州学院每年举行的岁试,录取者方可获得“秀才”资格。参 度上体现了公平竞争、择优录用的原则,即使是最寒微的学子,只
加童子试者,不论年龄,都只能称作“童生”。鲁迅小说《孔乙己》、 要考试及第,就能进入上层社会。科举制对鼓励平民男子进学、
2 009. 7(中)
浅谈《三国演义》中“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
王思齐
摘 要 “尊刘贬曹”作为《三国演义》的主要思想倾向贯穿于整个小说的始末,特别表现在对刘备、曹操两大集团代表人物
形象的塑造中。作者罗贯中以儒家道德思想为核心,糅合民众情感,不仅反映出封建正统观念对统治权威的影响,更表现了
复杂的时代背景和民族文化背景影响下,人民政治上向往“仁政”,人格上注重道德的价值观念。
浅析《三国演义》的拥刘反曹思想
浅析《三国演义》的拥刘反曹思想“拥刘反曹’,思想是《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中无法回避的问题,也是此书面世以来历代读者争论最多的话题,艺术上又有“七实三虚”的特点,两点互相联系,显示了作者明君贤相的政治理想的寄托和追求。
因此,本文就着重对“拥刘反曹”思想的进行浅析。
关键词:三国演义罗贯中拥刘反曹七实三虚《三国演义》中表现出的鲜明的“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
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位颇有作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而《三国演义》中却赋予他“乱臣贼子”的性格特点,把他描绘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艺术典型。
而刘备则被刻画为胸怀大志,礼贤下士、善纳忠言、体恤百姓的一代仁义之君。
“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在毛纶、毛宗岗修改后的《三国演义》中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拥刘反曹”倾向的形成,具有多方而复杂的原因。
封建正统观念的影响是原因之一。
但还不是罗贯中“拥刘反曹”思想倾向形成的主要原因。
我们应看到,罗贯中生活在元末明初,口睹了当时社会的种种矛盾,有感于人民饱受元蒙统治之苦的现实,站在汉族的立场表现历史,评判历史,自然应以蜀汉为正统,以表达自己的民族情感。
我们还应注意到下层群众的审关观念、是非标准对“拥刘反曹”倾向的形成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东坡志林》所载薄劣小儿听三国故事“闻刘玄德败擎壁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说明“拥刘反曹”的倾向在三国故事刚流行时即在群众中形成了。
辽、金、宋、元时期,民族矛盾加剧,汉族政权失败,异族入主中原,人心思汉,这对“拥刘反曹”思想倾向的形成不无关系。
应该说,作者罗贯中的明君贤相的政治理想,才是形成其作品“拥刘反曹”思想倾向的主要因素。
罗贯中有抱负、有理想,并有丰富的政治斗一争经验但一生颇不得志。
清人顾菩《塔影园集》卷四记罗贯中曾“客霸府张士诚所”。
张士诚是元末农民起义的领袖。
政治上的不得志,客观上促进了他的文学创作。
于是,他渊博的学识,远大的理想和胸中的不平便通过文学作品表现出来了。
(word完整版)四大名著赏析
(word完整版)四大名著赏析简述《三国演义》“拥刘反曹"倾向形成的原因《三国演义》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既有作者主观思想的因素,也有客观历史原因.1、是三国故事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形成的。
《三国演义》的成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其素材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正史材料,即晋陈寿的《三国志》和南北朝时期南朝刘宋时裴松之的注。
二是广泛吸收了民间传说和野史笔记中的记载,以及戏曲演唱等民间艺术的内容.在北宋苏轼《东坡志林》中记载,“王彭曾云:‘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频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
"这段记载不仅说明了三国故事此时已非常生动,而且“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也十分鲜明了。
三国故事在宋元时期已演变为多种艺术形式,登上了当时最高的艺术殿堂;也完全可以看出,“拥刘反曹”思想倾向已深入人心,存在于广大劳苦大众之中,存在于上层社会部分富家子弟中了。
2.是作者罗贯中独特的人生经历与一生政治理想的体现。
《三国演义》的最后写定者是罗贯中.罗贯中一般认为是元末明初人。
关于罗贯中的生平事迹,历史上记载不多,且多有争议。
罗是文人,文学才能不凡。
元朝时期,民族矛盾十分尖锐,民族歧视非常严重,元朝时汉族读书人政治地位低下。
科举废除后,文人的仕宦之路断绝,生活无着,穷困潦倒.罗贯中自号“湖海散人"是他不得志的明证。
因此,罗贯中对广大劳苦大众的思想愿望是十分了解的。
元末社会混乱,统治者腐败残暴,贪官污吏横行,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朱元璋、张士诚及陈友谅相继揭竿,元统治政权摇摇欲坠。
明代王圻《稗史汇编》说他是“有志图王者".还有一种说法是他曾在元末农民起义领袖张士诚手下做过幕僚。
如果上述材料可信,那么可以推想,罗贯中是受过儒家思想影响的读书人,不仅有才华,而且有理想,有抱负,有作为的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朱元璋统一中国,建立明王朝后,罗贯中退居林下,根据正史传说写成《三国演义》一书是可信的。
《三国演义》中“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
《三国演义》中“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中国古代的通俗文艺对于“正”与“邪”的分辨大抵是截然分明的,《三国演义》也继承了这一传统,书中代表“正”的一方是蜀汉,以刘备最为突出;代表“邪”的一方是曹魏,以曹操最为突出。
这是三国故事很久以来就形成的“拥刘反曹”倾向,只是在小说中表现得更充分。
《三国演义》把蜀汉当作全书矛盾的主导方面,把刘、关、张、诸葛亮当作小说的中心人物。
全书共一百二十回,其中自桃园结义至诸葛亮五丈原这五十一年间的事就占了一百零四回,以后四十六年的事只用十六回就草草收束。
“拥刘反曹”倾向的形成,有比较长远、复杂的历史和思想的背景。
在历史上。
曹、刘孰为正统的问题,从来就有不同的看法。
在正宗的史学著作中,大致自朱熹的《通鉴纲目》起,一般都奉蜀国为正统,至于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中,从来就有尊刘贬曹的倾向。
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刘备是“帝室胄裔”,多少有点正统的血缘关系;二是刘备从来以弘毅宽厚,知人待士著称,容易被接受。
特别是在宋元以来民族矛盾尖锐的时候,“人心思汉”、“恢复汉室”,正是当时汉族人民共同的心愿,因而将这位既是“汉室宗亲”,又能“仁德及人”的刘备树为仁君,奉为正统,是最能迎合大众的接受心理,符合广大民众的善良愿望的。
书中曹、刘对比的描写,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主要是刘备以宽仁待民,曹操以残暴害民;刘备待士以诚心和义气,曹操则全用权术和机诈。
刘备从桃园结义时就抱着“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理想,并深知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所以“远得人心,近得民望”。
他的言行和曹操恰恰是鲜明的对比。
从这些对比描写中,可以看出《演义》中“拥刘反曹”的观念,更主要是表现封建时代人民拥护“明君”,憎恶“暴君”的普遍愿望。
书中许田射猎、曹丕废帝、刘备正位等章节中流露了相当深厚的封建正统观念,但我们也可以看到。
作者强调正统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支持深得人心的刘备,而不是支持行将溃灭的汉献帝、刘表、刘璋等人物,这些人物在作者笔下只是可怜,并不可爱。
浅谈《三国演义》中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
浅谈《三国演义》中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它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描述了魏、蜀、吴三国间的政治争斗、战争和人物命运,被誉为中国小说中的巅峰之作。
在《三国演义》中,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被明显地表现出来,即尊奉汉室皇帝刘备,而贬低曹操及其后代。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人物塑造和价值观等角度,探讨《三国演义》中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
一、历史背景下的尊刘贬曹思想倾向《三国演义》所描述的历史事件发生在三国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其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都有着很大的变化。
汉朝灭亡后,天下分裂成了魏、蜀、吴三个国家。
而在这三个国家中,以刘备为代表的蜀汉,显然是最得人心的。
因为蜀汉是由汉室皇室后代所建立的,一直以来都有着执掌天下的理想,而这也是尊刘贬曹思想倾向的主要来源。
义烈元年(196年),曹操夺取了汉献帝,开始了他的割据自立。
此后的五十年中,曹操及其后代一直执掌魏国政权,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重要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然而,曹操的统治并不得民心,他的政治手段常常十分残酷,对敌人也十分狠毒,同时还极力鼓吹儒家道德伦理,自封“曹文化”。
相对而言,刘备在人民心目中更具有威望,他率领着黄巾起义军起义,深得百姓拥护。
同时,刘备所倡导的政治思想,民众也更为认同,如“舍生取义”、“仁者无敌”等,具有浓厚的儒家色彩。
因此,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逐渐形成并发展。
二、人物塑造中的尊刘贬曹思想表现《三国演义》中,刘备是一个英雄形象,他具有高尚崇高的品质和不屈不挠的意志力。
相比之下,曹操则被描绘成了一个凶狠、奸诈的反派形象,而且他的儒家思想也被渲染成虚伪、伪善。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分析人物塑造中的尊刘贬曹思想表现。
1、刘备的英雄形象刘备作为《三国演义》的主角之一,其英雄形象被描绘得十分鲜明。
在小说中,刘备被描绘成一个高尚的君子,他有着纯真正直、仁爱之心和舍身取义的精神。
他对朋友和部下很为关怀,经常向他们倾听意见,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安危。
《三国演义》“尊刘反曹”思想产生的根源
《 三国演义》 “ 尊刘反曹’ ’思想产生的根源
马 明琮 张 薇 刘 曼。 (. .徐 州空军学院教 育技 术中心 江苏徐 州 2 10 ) 12 3 20 0
摘要 : “ 刘反 曹”作 为 《 国演义 》的 主要 思 想贯 穿于整 个 尊 三 小说 的始末 。本文重点分析 了 “ 尊刘反 曹”思想形成的根 源,论述 了 《 三国演义》的作者 罗贯 中是如何以儒 家道德 思想为核 心,糅合 民众 情感,表现人 民政治上向往仁政 ,人格上注重道德的价值观念。 关键词 :三 国演义;尊刘反 曹;根 源 中 国古典 四大名 著之 一 罗贯 中 的 《 国演 义 》 以儒家 “ 下 三 天 归仁 ” 的政治 理想 来概 括三 国 时期 的历史 ,表 现 出鲜 明 的 “ 刘 尊 反曹 ”思 想 ,这一倾 向是在 长期 历史 发展 中逐 步 形成 的 ,有着 深
于时 代 的局 限 ,生产 力低 下 ,科学 不 昌明 ,人们 对 自然界 了解 不 多 ,不 能 主 宰 自 己的命 运 ,总 认 为 冥 冥之 中有 个 主 宰 者 ,只 能 “ 天 由命 ” 。故每 当遭 逢乱 世 ,人们 总希 望有 个 “ 听 真命 天 子 ” 出世 ,给 他们 带 来 “ 雨露 ”和 “往 往制 造种 种神 话 ,宣 传 自己是 “ 命天 子 ”, 真 天下 是他 一家 的 ,并应 传之 万世 ,用 以慑 服 和欺 骗人 民,使人 民 服服 贴贴 地受 他们 的 统治 和剥 削 。到 了封建 社会 末期 ,各 类社 会 矛盾 尖锐 ,统 治 者除 加强 君主 专制 外 ,还企 图用 儒家 思想 塑造 超 人的神 的力 量来 维护 统治 。 以关 羽 为 例 ,关 羽 由人 向神 的转 化 始 于 两 宋 之 交 , 当 时宋 王朝岌 岌 可危 ,希 望有 像关 羽这 样 “ 大义 大 勇 ”的神 来保 护它 。 北宋末 封 关羽 为 “ 义勇 武 安王 ” ,南宋 关羽 成为 拯救 民生 劫难 之 神 。明清 两代 对关 羽 的推 崇达 到极 点 。明政 府封 关羽 为 “ 武庙 ” 的主 神 ,与 “ 文庙 ”的孔 子相对 应 。清顺 治 时封 为 “ 忠义 神武 关 圣大 帝 ” , 以后屡 加 晋 封 。 同时 , 关羽 显 灵 保 卫 明 、清 王 朝 的 神话 不 断 出 现 , 而且 见 于 诏 书 之 中 。在 封 建 王 朝 的提 倡 下 ,关 羽 “ 庙祀 遍 天 下 ” 。 【 显 然 , 政府 的 支持 作 用 更巩 固 和强 化 了 2
刍议《三国演义》中“尊刘贬曹”的思想成因
刍议《三国演义》中“尊刘贬曹”的思想成因作者:徐昀煜来源:《山东青年》2016年第11期摘要:在演绎创作三国历史故事的时候,罗贯中在的文笔中明显透露出了尊刘贬曹的思想理念。
这种具有倾向性的思想观念的形成应当是由各种复杂的政治思想、伦理观点及历史传统文化等因素综合影响而成,而非仅仅笔者罗贯中一个人的个人思想情感造成。
关键词:三国演义;尊刘贬曹;原因一、《三国演义》中的描述现象分析在罗贯中进行小说描写的时候可能体现出尊刘贬曹的情感倾向。
在全书的故事论述中都用一种讽刺和鄙视的词汇来形容曹操,罗贯中将曹操塑造成一个奸诈残忍的奸臣角色,却将刘备的形象描绘成一个明君的角色,称刘备为具有谦让仁德之心的汉室血统。
每当曹操失败的时候罗贯中都会用拍手称快的词藻进行措辞,在刘备失利的时候则常常进行扼腕痛惜。
文中常以曹贼之词来形容曹操,对刘备则常以先生等敬词称呼。
显而易见罗贯中在书中尊刘贬曹的思想表达的十分明显。
然而在陈寿所书的《三国志》一书之中,作者则给建立三国时代的刘备、曹操以及孙权三人都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且不同于罗贯中的是称曹魏为正统,称之为乱世枭雄。
刘备和曹操都具有礼贤下士和英勇善战的优点,但也同时都具有残忍奸诈的阴暗点,二人的品格应当是不分伯仲。
然而罗贯中与陈寿二人却在各自书中对二人进行了天壤之别的评价。
二、罗贯中尊刘贬曹的思想形成原因1、受到罗贯中个人经历影响罗贯中生活在元朝末期的时代,在此时期元朝的残暴统治激起了民众的强烈不难,甚至屡屡有人起兵反抗。
罗贯中个人思想深受儒家影响,因此很早就有着有志图王的入世思想,并且罗贯中曾经参加国张士诚的起义大军但最终则以失败告终。
这样的失败经历对其晚年的心境有着很大的影响,同时也是他对政治题材的小说创作更具偏好和艺术造诣的原因。
罗贯中在理想遭受到现实的打击之后将自身壮志未成的情感投入到文章之中。
将三国演义之中的刘备形容成宽厚爱民的仁德之君也是由于刘备身上寄托了罗贯中现实中一直寄托的明君梦。
试论罗贯中的尊刘贬曹思想倾向
云 虽肝
脑涂 地 不能报也
,
,
1’ ”
。
查迫 ` 志 》 并无 此 情 节 赵 云保 后 主是 实 刘 备摔 儿 子 却属 虚构 诚 然 小 说 允 许 虚构
。
,
。
,
,
但这 种 虚构也是 为 主题 服务的 虚 构刘备摔 孩子 的 细 节 意在表 明刘 备是个爱 惜 部将 的 贤 明君主 正是 为了 体 现作 者的尊刘 思 想
(《 义》 四 十一 曰 )
, ,
,
,
,
至 于 刘 玄德 挑 民 渡
。 。
“
则 不 见 经 传 纯 属作 者为 了把 刘备写 成 仁 君 挖 空心 思 虚构 的 这 些虚
, ,
“
”
构 有 的符合 人物 的性 格 使史 学 与文学 巧妙 结 合 相 得益彭 . 有 些却 适得 其反
,
二 关 于 , 操 的 多 疑 和错 杀 无 辜
,
。
,
,
,
例二 众 所熟知 民间 流行着一 句 口 头 禅 第 四十二 回 娜之 于 地 日
54
。
,
: “
刘 备摔孩 子 一 一 收买 人心
,
”
,
即出 自《 义》 的
,
书中写 赵云 冲杀 出 长坂重围 双 手 把怀 中 熟 睡的阿 斗捧 给刘 备
`
,
“
玄德 接过
:
`
,
:
为汝 这居 子 几乎损 找一 员 大将 I 赵 云 忙于 地下 抱 起阿 斗 泣拜 日
) 为论述方 便 以 下《 三 国演 义 》 简称 为《 义 》《 三 国志 》 简 称为《 志.
, , , ,
试论《三国演义》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 定稿
试论《三国演义》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学院:外国语学院专业:姓名:指导老师:学号:职称:中国·珠海2020年5月诚信承诺书本人郑重承诺:我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试论《三国演义》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是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开展研究取得的成果,文中引用他人的观点和材料,均在文后按顺序列出其参考文献,论文使用的数据真实可靠。
承诺人签名:日期:年月日试论《三国演义》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摘要《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
作者罗贯中以中国传统历史文化观为核心,结合民间信仰、风向及自身经历,在书中呈现出显而易见“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使作品不仅清晰映射正统观念对统治权威的影响,更表现了在复杂的时代背景下,“枭雄”与“奸雄”的一念之差。
关键词:三国演义;罗贯中;刘备;曹操On the Ideological Trend of Respecting Liu Yet Belittling Cao in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Abstract“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is one of the four great works in China. The author Luo Guanzhong takes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iews as the core, combined with folk beliefs, wind direction and his own experience, and presents the obvious ideological tendency of “respecting Liu yet depreciate Cao” in the book, so that the work not only clearly maps the impact of orthodox concepts on ruling authority, but also show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houghts of “Lords”and “Evil heroes”under the complicated background.Keywords: the Three Kingdoms; Luo Guanzhong; Liu Bei; Cao Cao目录一、引言 (1)二、传统历史文化观和《三国演义》中的“尊刘贬曹”思想 (1)(一)传统历史文化观 (1)(二)《三国演义》中的“尊刘贬曹”思想 (1)三、“尊刘贬曹”思想倾向形成的内在原因 (2)(一)思想原因:罗贯中的封建正统思想 (2)(二)政治原因:罗贯中的生平政治经历 (3)(三)根本原因:中国传统的道德伦理、政治思想观念 (4)四、“尊刘贬曹”思想倾向形成的外在原因 (4)(一)关羽的民间信仰 (4)(二)诸葛亮神话化 (5)(三)曹操邪恶化 (5)五、“尊刘贬曹”思想之我见 (6)六、结语 (7)参考文献 (10)谢辞 (8)一、引言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以“七分实三分虚”的特点著称,故三国时期的大量历史人物都被保留了下来,作者罗贯中用其独特的写作风格描绘出一幅豪迈激昂、风流潇洒的人物群像图。
论《三国演义》中尊刘贬曹的倾向
小论《三国演义》中“尊刘抑曹”倾向的原因王若旭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应该都能看出,整部书在尊重历史走向的前提下有着尊刘抑曹的倾向。
整体上就是尊蜀汉刘氏为正统,贬曹魏为篡汉的贼子,这让很多人不由得为曹魏喊冤,《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不是正史,其中有很多的故事情节都是作者改编或增添过的。
带有很多作者的主观的因素,而作者的想法和写作的倾向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无论是当时的社会环境,还是作者自身的价值观,无论是作者所处社会层次的限制,还是受民间传说的影响,都会影响作者创作的倾向。
在中国古代传统“家天下”的价值观中,天下的所有权是正统皇室的,一旦有人篡权夺位则会被人视为“乱臣贼子”,为许多士大夫和读书人所不齿。
试看王莽这个儒学大家,也是个知书达理、满腹经纶的人,一旦篡汉后不管他多么有水平、有文化,都会被人骂为篡国之贼,而且一骂就是两千多年,甚至连在戏台上都只有唱白脸的份。
而正统皇室则不然,光武帝刘秀,父亲官职不高,英年早逝,抚养他的叔父刘良也就是一个县令,虽说为南阳豪族,但是祖上光荣已不再,然其称帝却名正言顺,甚至被后人称之为光武中兴。
说一千道一万,离不开个正统问题,刘秀的体内毕竟留着高祖的血,做皇帝名正言顺,而王莽虽然学富五车,却只是个外姓。
这样的观点拿到《三国演义》中同样适用。
刘皇叔是做什么的?织席贩履之徒,他的俩兄弟——关羽推车贩枣,翼德屠猪卖酒,都是当时社会中的下层职业,但是就是因为皇叔是中山靖王之后,孝景皇帝玄孙,纯正的皇室血统,因此就血统上,《三国演义》中尊刘抑曹的意向说得通。
既然说到血统我们就来看看孟德公的血统,孟德公祖上本姓夏侯,这夏侯在当时也算是大族。
然而孟德公的父亲却过继给曹姓宦官做养子而改姓曹,孟德公也就顺理成章的姓了曹。
然而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尽管宦官的队伍中出现过为人类进步和沟通做出杰出贡献的蔡伦和郑和,但这个职业还是多为人所不齿的,而宦官专权也往往成为国家混乱的原因之一,这让士大夫和读书人对于宦官比较仇视,孟德公的出身就影响了他在作者心中的地位。
浅析《三国演义》中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浅析《三国演义》中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目录摘要 (2)一.偏爱刘备集团而浓墨重彩 (3)二.贬曹褒刘突显主题 (3)(一)遗臭流芳本一身的曹操 (3)(二)欲显刘备之长厚而近伪 (5)三.拥刘反曹的原因 (6)(一)渴望仁政和反对暴政思想的反映 (6)(二)民族观念、爱国思想的反映 (7)(三)宣扬封建正统思想,为封建统治服务 (7)参考文献 (8)浅析《三国演义》中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摘要:《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
章回小说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民族形式,“演义”的意思就是根据史实,敷演大义,在叙事中融进作者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感情,并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政治的和道德的评价。
《三国演义》就是一部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内容的长篇历史小说,它既不同于历史著作,也不同于根据生活而纯属虚构的一般小说。
在分析和认识《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时,必须注意到它的成书经历了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受到不同时代和不同阶层思想的影响,同时作为历史演义小说,虽然有一定的虚构和想象,但仍受到历史的约束。
这就决定了小说的思想会呈现出比较复杂的面貌,人物形象虽经改造,也有不能完全脱离历史原型,以至思想性格不够统一之处,同时又造成了作者的思想倾向有时不免同历史事实和事件的发展产生矛盾。
关于《三国演义》的主题思想,在学术界有不同的认识。
我认为它的主题只有一个,就是拥刘反曹。
作者在成书中自觉地认识到这一点,并将它用作了统摄全书的指导思想。
拥刘反曹的思想是三国故事在长期流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小说的最后写定者罗贯中承认并吸收了这一思想,将它融汇到作品结构、情节和人物描写中去,使它表现得更加鲜明突出。
关键词:拥刘反曹仁政正统《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具体的内容,是写各路诸侯从镇压黄巾起义起家,到消灭割据势力,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政治局面,最后又先后被消灭的过程,而着重描写的是三国之间在实现统一的过程中既联合又斗争的复杂关系和兴衰成败的变化过程。
《三国演义》“尊刘抑曹”倾向新论
《三国演义》“尊刘抑曹”倾向新论《三国演义》“尊刘抑曹”倾向新论刘琦内容提要“尊刘抑曹”是研究《三国演义》一再提及的一个观点,若单以此来概括全书的主题思想是站不住脚的,有很多细节问题值得重新审视,笔者认为罗贯中是以一个落魄文人的眼光在全新演绎这段历史,他以反讽的手段对当权者进行了深刻的讽刺与揭露。
关键词《三国演义》“尊刘抑曹” 再认识《三国演义》以汉末三国纷争的历史为题材,向人们再现了乱世群雄互为攻守、互相兼并的战争景象。
而“尊刘抑曹”是研究此书一再提及的一个观点。
那么,这一观点是否正确、能不能作为一个定论?我认为,若单以“尊刘抑曹”来概括全书的主题思想是站不住脚的,有很多细节问题值得重新审视。
一初看此书,读者不禁会感觉到书中极力描写了一支“正义”的力量——以刘备为领导的刘蜀集团,并塑造了刘备一代仁君的光辉形象。
他胸怀大志、知人善任、广纳忠言、体恤百姓,一生“仁德及人”,“信义著于四海”,所到之处“与民秋毫无犯,其盗者皆化为良民”,使民“丰足”,“远得民心,近得民望”,深受人民爱戴。
他认为:“若济大事,必以民为本”,颇有孟子“民为邦本”的思想。
刘备爱民,也爱才,君臣之间的关系“犹鱼之有水也”。
他与关、张二将是结义兄弟,三人无论身处何种险境都始终肝胆相照、不离不弃。
他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临终时将其子与天下都托付于诸葛亮,是何等的信任!而与刘备“水火相敌”的曹操,则受到了完全不同的待遇。
史书《三国志》给予了曹操很高的评价“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才,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
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而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则由“超世之杰”沦为了“千古第一奸雄”。
曹操出场即定位为奸诈狡猾,写他诈中风以诬叔父,并评价其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赋予他“乱臣贼子”的性格特点。
他不忠不义,信奉“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人生哲学。
三国演义为什么要尊刘贬曹
三国演义为什么要尊刘贬曹《三国演义》之所以以刘备和诸葛亮为中心,与其说是“罗贯中思想观念比较正统”,不如说是罗贯中顺应了民意。
《三国演义》是根据一定的史实,经过作者加工,通过文学手法进行创作的。
它里面有很多内容取自于民间故事。
也就是说,在《三国演义》成书之前,关于三国的民间故事早就在流传了。
而从前的民意就是喜欢刘备、诸葛亮,讨厌曹操的。
据史料记载,在北宋的时候,民间就有说三国故事的,一说到刘备失败,听众就痛哭流涕;一说到曹操失败,大家就拍手称快。
这就证明,至少在北宋时期,人们就喜欢刘备、讨厌曹操了。
在这种情况下,罗贯中写出的《三国演义》以刘备、诸葛亮为中心,尊刘贬曹,自然受到读者欢迎。
他如果以曹操或孙权为中心,喜欢看的人就会减少许多;要是他再尊曹贬刘的话,人们没准早把《三国演义》扔进垃圾堆了。
从前的人们为什么会喜欢刘备而讨厌曹操呢?因为刘备集团一开始就提出了“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口号,为兴复汉室而奋斗,这种思想理所当然被宋元以来具有民族思想的广大群众所追慕。
在民间故事中,刘备集团主公刘备的“仁”,军师诸葛亮的“智”,大将关羽、张飞等人的“义”,也都符合从前人们的道德观。
而曹操作为“奸雄”的典型,不仅不忠于刘氏王朝,还为人狡诈、冷酷,并且经常屠戮百姓、摧残人才,这些恶劣品行基本上于史有据。
所以,人们喜欢刘备、讨厌曹操就不难理解了。
按照正统思想,刘备、诸葛亮既然派关羽去镇守华容道,他碰到曹操了,就应该将其活捉或斩首。
即使曹操曾经有恩于他,他也应该以大局为重,不能因私废公。
可关羽倒好,竟然放走了曹操。
他这种行为,分明就是对刘备的不忠。
就正统思想而言,是绝对不能容忍的。
而《三国演义》却对关羽私放曹操的行为大加赞赏,说是“拼将一死酬知己,至令千秋仰义名”。
敌方的首领,居然成了关羽的“知己”!这哪里是什么正统思想,明明就是民间的哥们义气嘛。
这又是罗贯中顺应民意的例证。
《三国演义》中的“拥刘反曹”倾向——兼论刘备的仁义
《三国演义》中的“拥刘反曹”倾向——兼论刘备的仁义《三国演义》中的“拥刘反曹”倾向——兼论刘备的仁义我们知道在小说里主要是通过人物形象,特别是用主要的典型人物形象来表现作品的主题和思想倾向的。
在《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就是通过刘备、诸葛亮、曹操这些主要人物形象来表现小说的“明君贤相”思想和它“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的。
《三国志通俗演义》写了三个国家,而在《三国志》中则是把曹操集团放在中心地位的。
而且,事实上,以刘备集团来说无论力量还是地盘,都不能与曹操集团相比,也不如孙权集团。
但《演义》却以写刘备集团为主,并以刘备集团的盛衰作为作品的主要线索,作者歌颂的理想人物也主要是刘备集团中的君臣。
小说中的刘备,是一个明君的形象。
并把他作为一个宽厚爱民的明君、好皇帝来塑造。
所以,《演义》对于刘备、孙权、曹操三个政治集团的关系的处理,正体现着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刘备终于取得一席之地,有人说因为刘备是汉中山靖王后代,姓刘,汉代即使不行,皇帝也该是姓刘的来做。
《三国演义》多次写刘备、孔明诸人打着刘皇叔的旗号,当然这或有些号召力。
但书中也写刘虞、刘焉、刘表、刘璋、刘晔、刘泌,不仅都姓刘,而且都是皇帝宗族,刘晔是光武嫡派子孙,刘焉、刘璋是汉鲁恭王之后,与汉室关系有的较刘备还密切,何以不能成大事?也有人以为刘备起自寒微,家贫,贩履织席,历经艰难,寄人篱下,终于成鼎立一方之主,缘由有了关、张、赵、马、黄五虎将,有了好军师孔明,当然这也有些道理。
但哪一路英雄,尤其是曹操、孙权不拥有众多的猛将谋士?和良臣勇将相关的是主上的求贤,“桃园三结义”和“三顾茅庐”都表现刘备求贤若渴。
但曹操重才举士也是有名的,他一再下诏求贤举士寻逸才,对郭嘉、典韦的感情也是真诚炽热的。
事实上,究竟仁义能起多大作用?是否真像孟子说的,行仁义,人民就像水之就下那样跟随他?就以取西川为例,刘备最终还不是听取庞统的话:“奈离乱之时,用兵争强,兼弱攻昧”,去攻打同宗的刘璋?有时或需王霸杂用,恩威并施?有人以为刘备襄江携民缓行招致大败死伤过多是“妇人之仁”,不无道理。
作业浅谈《三国演义》中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
《三国演义》用“依史以演义”的独特文学样式,描写了自黄巾军起义直到西晋统一的近百年历史。
纵观《三国志演义》全书,作者显然是以儒家的政治道德观念为核心,同时也糅合着千百年来广大民众的心理,表现了对于导致天下大乱的昏君贼臣的痛恨,对于创造太平盛世的明君良臣的希冀。
《三国演义》中把蜀国的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等君臣作为理想中的政治道德观念的化身,仁君、贤臣、良将的典范;相反,则把魏国的曹操等作为奸邪权诈、残暴害民的代表。
很明显的,全书具有浓烈的“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
从古至今,历史上曹、刘两派孰为正统,向来就有不同的看法。
对于作者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也是众说纷纭。
我认为“拥刘反曹”这一思想倾向体现出来人民的理想和愿望。
自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推行,儒家思想也随之深入人心。
正统思想是封建时代的一种根深蒂固的思想意识。
在封建社会里,由于时代的局限,生产力低下。
人们对神灵观念笃信不疑,对自然界了解不多,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封建帝王就是他们的“天”,所以每当遭逢乱世,人们总希望有个“真命天子”出世,给他们带来“甘霖”和“阳光”。
加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观念深深扎根于处于封建时代的广大人民心中,在群雄纷争的三国时代,刘备和汉室是远亲,虽是织草履出身,但作为刘室宗亲他多少有点正统的血缘关系,因而作者这一主张是从下层民众的的思想阶层出发的,体现了人民的理想和愿望。
另外,在《三国志演义》(第六十六回) 中提出“天下土地,唯有德者居之。
”(第六十六回)这种“唯有德者居之”的主张,是符合人民大众的愿望的,加之刘备从来以“宅心仁厚,知人善任”著称,作者著书立说表明“拥刘”的立场,更容易被接受。
作者生于民族矛盾非常尖锐的元代末年,他与农民起义军有联系,是“有志图王者”,他以蜀汉为正统,是为抒发他要恢复汉族为主的政权的抱负,这和当时受压迫的汉族人民的愿望是一致的。
这些都说明,提出以蜀汉为正统,都是在民族斗争激烈的时候,用它象征汉族政权作为斗争的武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演义》“尊刘贬曹”思想倾向及成因一、历史和《三国演义》中的“尊刘贬曹”“尊刘贬曹”是罗贯中进行小说叙事时存在的主要思想倾向,也是作者着力表达的思想主旨。
具体而言,全书用鄙视、讽刺的口吻来写曹操,将曹操描写成厚黑、狡诈、残忍的奸臣。
如《三国演义》第四回操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第十七回曹操嫁祸于粮官,曰:“吾亦知汝无罪但不杀汝,军心变矣。
”遂杀之。
曹操还残忍地杀害如伏皇后、董承、弥衡、杨修等人。
罗贯中在这些人被杀后,反复用诗句来称颂他们的志节,以反衬曹操的残忍;并将司马氏篡曹魏政权归为天理循环、因果报应,《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九回有诗曰:“魏吞汉室晋吞曹,天运循环不可逃。
”与塑造曹操奸臣形象不同的是,罗贯中十分注重抬高、美化刘备的明君形象。
刘备有汉室血统,有仁德、谦让之心,如三让徐州、携民渡江、入益州不夺同族基业。
刘备的仁德、宽厚、礼贤下士令将士谋臣死心塌地为他尽忠。
在《三国演义》中,每当曹操失败时,罗贯中就用令人拍手称快的辞藻,而刘备失败时则用令人叹息的语句;其称曹操时,经常用“曹贼”“奸雄”等恶名,甚至还直呼为“阿瞒”,而称刘备则用“先主”“皇叔”等尊称。
可见,其“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非常明显。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极力尊崇刘备,贬低曹操。
然在《三国志》中,陈寿却尊曹魏为正统,给予建立魏蜀吴三国的曹操、刘备、孙权都很高的评价,不愧是乱世中的枭雄。
曹操和刘备既有宽厚、礼贤下士、英勇善战的优点,也有狡诈、残忍的阴暗面,不存在孰尊孰卑的问题。
但在《三国演义》中对二人的评价却天差地别:一个被尊为万古流芳的仁君,一个被贬为遗臭万年的奸臣。
罗贯中“尊刘贬曹”思想倾向的形成,主要有三大原因:第一,与罗贯中的生平经历密不可分;第二,与我国民间的传统文化,价值观等有关;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则是我国千年形成的正统文化及其政治思想观念的影响。
二、生平经历对《三国演义》创作的影响是“尊刘贬曹”思想倾向形成的内在原因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并州太原府人。
7岁时入私塾读书,14岁因母去逝辍学,从父到苏杭学经商。
苏杭时为南方商业中心,也是重要的文化中心,小说、戏曲、评书等艺术形式发达,汇集很多从北方南迁的文人,如关汉卿、郑光祖等人。
由于自幼受儒家经典的影响,罗贯中不喜经商,经父许,到慈溪从著名儒者赵宝丰学习。
罗贯中生活的时代正值元朝末期。
元末残暴的统治激起了大量民众起兵反抗元朝。
深受儒家入世思想影响,“有志图王”的罗贯中,自觉学有所成后,辞别赵宝丰,在元惠宗至正十六年(1356),投靠当时最强大的农民起义军首领张士诚,入府做幕宾,希望为张士诚打下汉人的天下,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像张良、诸葛亮等贤臣谋士一样青史留名。
元至正十七年(1357),已称王定都平江(苏州)的张士诚部与朱元璋部交战,实力受损;同年,张士诚的弟弟张士德等在与元朝军队作战时,兵败被俘。
张士诚眼见敌不过朱元璋部与元军、方国珍部(时已投降元朝)的合围进攻,不得已投降。
降元后张士诚割据了北至济宁、南至绍兴的大片区域,但贪图享乐,不思进取。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张士诚又起兵反元。
当时包括罗贯中在内的很多幕僚谋士建议吸取前次的失败经验,暂缓称王,张士诚不听,又在平江定都称王。
罗贯中对张士诚深感失望,不久便离开,返回太原老家。
元至正二十七年(1667),平江城被朱元璋军队所破,张士诚被处死。
公元1668年,朱元璋建立明王朝。
在张士诚起义军被灭之后,罗贯中又回到杭州。
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的时间,当在其重返杭州之后。
罗贯中很早就“有志图王”的理想以及参加张士诚起义而最终失败的经历所形成的晚年特殊心境,是其偏好政治历史题材小说并在这类小说上取得艺术成功的关键。
在张士诚起义军失败后,罗贯中内心深感失望,故晚年心境有所变化,自号湖海散人,希望成为泛舟江湖的隐士,但他心中始终难以割舍“修齐治平”的情怀。
因此,当理想在现实中实现不了后,遂就将自身的幽愤、理想化为一纸文章。
《三国演义》将刘备塑造成身具仁德、礼贤下士、宽厚爱民的明君,是因为罗贯中一定程度上在刘备身上寄托了他心中的“明君梦”。
有明君,就必然要有贤臣。
可以说,《三国演义》中近乎完美的诸葛亮,也寄托着罗贯中理想的“贤臣梦”,故通贯《三国演义》的“尊刘贬曹”思想倾向,与罗贯中所受的儒家正统教育以及他在张士诚那里作幕僚期间,经历了复杂而激烈的政治斗争后所形成的价值观存在密切的关系。
三、民间的关羽信仰等因素是“尊刘贬曹”思想倾向形成的外在原因元代之前,就已出现“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
宋苏轼《东坡志林》中记载:“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
”元代《三国志平话》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倾向。
而宋元时期民间的关羽信仰以及元代民族关系的紧张,还有民间关于出身的观念,都助长了这一思想倾向的发展,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则进一步强化这一思想倾向。
(一)从民间信仰的角度《三国演义》中刘备阵营受人欢迎,也与“忠义武勇之神”的关羽属于刘备阵营这一原因有关。
据《三国志》载,历史上关羽是一个忠义、英勇、喜读《春秋》的武将,却也自负、看不起读书人,最后因轻敌而丧命。
但在后世,关羽因为忠义武勇而逐渐被民间尊为“武神”。
在唐代官方祭祀武神的活动中,关羽作为主祀姜子牙的从祀,受到人们的祭祀。
宋末关羽成了官方祭祀武神活动的主祀。
他不仅是儒教的神祗,道教和佛教也都给他加封了各种名号,故成为三教都尊崇祭拜的神祗之一。
在民间,关羽逐渐成为与“文圣人”孔子拥有相同地位的“武圣人”。
关羽属于刘备阵营,自然增加人们对刘备的好感和认同。
既然拥有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和武神关羽,那么刘备阵营在人们看来是代表正统和正义的政治集团,而孙权集团和曹操集团,自然是代表着非正统和非正义的军事力量。
更何况,曹操集团有种种欺汉行为,故为老百姓们更加不齿,如此人们“贬曹”也就自然而然了。
因此,民间崇拜诸葛亮和信仰关羽的活动,为“尊刘”的思想倾向打下道义和信仰的基础。
(二)从民族关系的角度罗贯中生活在元末民族关系十分紧张的时代,又深受儒家“夷夏”之辩观念的影响,自然对异族入侵,入主中原并建立政权深恶痛绝,内心渴望有汉人之明君出现,开创“文景之治”和“贞观盛世”式的伟业。
历史上每当民族矛盾冲突剧烈、社会动荡不安时,无力反抗蛮族统治的汉人,往往会将强烈的怀念“强汉”的感情寄托在某些历史人物身上。
刘备身上所具有的汉室血统,不仅具有代表着皇权正统的意义,也有代表着汉人正统地位的思想意义。
这就为罗贯中“尊刘”提供了民族感情基础。
曹魏集团地处北方,很容易让人们将之与经常南下侵犯中原的北方少数民族联系起来。
曹操南下攻打孙刘政权的军事行动,又与少数民族侵犯中原的军事行动路线相似,这更让人们容易将之作为入侵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的象征。
历史上,曹操虽是汉族,但他“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及攻打属于汉室正统刘备集团的行为,都属于反正统的行为,与异族侵犯中原、动摇汉人正统统治地位等行为有诸多的相似之处,因此人们自然从情感上反感曹操,同情最终被曹魏所灭的蜀汉政权。
这是形成“尊刘贬曹”思想倾向的民族关系成因。
(三)民间对二人出身的看法在中国,太监由于身体方面存在着缺陷,一直为人们所歧视。
历史上太监也干了不少把持朝政、陷害忠良等恶行,秦时赵高、汉末十常侍、唐时高力士皆是典型,所以太监在中国民间社会中形象极差,读书人更是非常鄙视这个群体。
曹操的父亲曹嵩过继给太监曹腾当养子,这等出身也影响了曹操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
而刘备虽是平民,但身具汉室皇族血统,这样的血统让刘备的形象无形中高大起来。
刘备平民的出身,不仅不影响他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反而让百姓无形中更有亲近感。
故此,曹操和刘备不同的出身背景,也影响着“尊刘贬曹”这一思想倾向的形成。
四、中国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和政治思想观念是“尊刘贬曹”思想倾向形成的深层原因自汉武帝接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后,历代王朝都将儒家确立为正统意识形态。
因为儒家提倡仁爱、忠义、孝悌、诚信、守礼等思想,不仅有利于缓解统治者与老百姓之间的矛盾,还有利于社会道德体系的建立,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儒家思想强调“亲疏远近、上下尊卑”的等级观念,这反映到政治上即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名分”思想。
这种名分思想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谨守自己的家庭和社会角色的本分,不能有任何以下犯上、以臣欺君、以子逆父的行为,否则就是大逆不道。
历史上,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无疑是一种不忠不义、大逆不道的做法。
而曹丕废汉称帝则是更加地大逆不道。
面对曹氏政权对传统道德的背叛,罗贯中当然要“贬曹”。
相比之下刘备象征着王室,代表正统,又身具仁德,能够礼贤下士、宽厚待人、谦让不争,非常符合儒家提倡的传统道德伦理观念。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思想非常讲究君臣大义,注重宣扬忠义的思想观念。
如前述,宋朝的皇帝对关羽加封各种名号,即是一种宣扬忠义思想的手段。
而历朝历代统治者,对忠义思想的宣扬,对民间文化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如《水浒传》中阮小五唱的“酷吏赃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连阮小五都知道不该反皇帝,该反的是酷吏赃官,何况自幼熟读四经五经等儒家经典的读书人呢?罗贯中作为接受过儒家正统教育的儒生,自然心中一直秉持忠义的思想观念。
这一思想观念,对《三国演义》的创作产生极大的影响。
易中天曾指出:“相对官方的‘正统’、民间衍生了‘忠义’。
长期以来中国都是农业社会又重农抑商,不可能产生商业文化中的契约精神。
没有契约精神就只能靠道德。
忠用来规范自己,义用来规范别人。
我忠诚,你仗义。
于是,秩序得以维持,关系得以维系,天下得以太平。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着力表现忠义思想精神的描写,比比皆是。
如关羽“降汉不降操”“千里走单骑”等;还有诸葛亮为恢复汉室,克复中原,六出祁山,鞠躬尽瘁,死而后矣,甚至在刘禅昏庸乱为的情况下,也只是敦敦教导,不敢有任何异心。
因此,传统儒家所提倡的忠义、孝悌、守礼等观念,是深刻影响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时一直“尊刘贬曹”的内在深层原因。
综上可知,《三国演义》“尊刘贬曹”这一思想倾向的形成,与罗贯中的生平经历、宋元时期民间的关羽信仰等因素有关;究其根源乃在于罗贯中深受儒家思想观念的影响,其创作《三国演义》时受到了中国儒家传统中的正统观念、名分观念、忠义观念以及伦理观念的深远影响。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1、有志者自有千计万计,无志者只感千难万难。
2、实现自己既定的目标,必须能耐得住寂寞单干。
3、世界会向那些有目标和远见的人让路。